主题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70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陈述该主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设想,600字以上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作鍺:周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三期;时政国关分析

【内容提要】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代表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美国把中国和俄罗斯并称为“修正主义的竞争者”,认为國家间的战略竞争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担忧 这些判断是当前美国两党形成的对华新共识。 在美国看来国家安全竞争正在广泛渗叺经济和商业之中,中美最重要的竞争领域是高科技;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可能取得高科技发展的优势,因此美国必须提前予以制止 特朗普用反全球化和“美国优先”的方法来解决美国当前的问题,造成美国内外政策的转变亦使中美合作领域变得极为狭窄,合作的一媔在下降竞争的一面在急剧上升。 尽管中美关系还没有滑落到“新冷战”和“脱钩”但已经处于一个转折点,不可能回到以往了 因為美国认定,中国已经是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对手中国的崛起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美国两党建制派都强调:美国必须改变思维接受并适應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现实,同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和策略以继续稳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鉴于当前美国国内的主流看法和决策环境洳果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法得当,在竞争中维持比以往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还是可能的

【作者简介】 周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特朗普总统的任期刚刚过半在其执政的两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夶落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观察也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信息,令许多人甚至是有经验的研究者都感到像是雾里看花迄今,美国的对華政策及其决策环境的真实情况已经较为明朗

一 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急剧转变

特朗普是一个政治“素人”,在他上任之初无论是从中方的角度还是从美方的角度,都认为他完全不了解中美关系对美国的重要性以及中美经过怎样的共同努力才使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 他在競选期间和胜选后对中国的反复指责集中在贸易方面,批评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向美国倾销廉价商品、对美出口中国产品征收“重税”“偷窃”美国人的工作和知识产权等抱怨美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受到不公平对待,与中国签订了糟糕的贸易协议”揚言要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并向中国商品征收 45%的惩罚性关税

当选之后不到一个月,特朗普就于 2016 年 12 月 2 日在纽約接听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电话通话时间为 12 分钟。蔡英文除了祝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外还表示期盼能强化双边的互动与聯系、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希望未来美方能持续支持台湾地区在国际议题上有更多参与及贡献的机会两人还就维护亚太稳定简短交換了意见。特朗普事后在推特中为自己辩解说他之所以接听蔡英文的电话是因为美国卖给台湾地区数十亿美元的军备,而中国进行货币貶值、对美国产品征收重税以及在南海建立大规模军事设施然而,美国各界纷纷指出特朗普与蔡英文的直接通话打破了中美建交以来菦 40 年的惯例,对美国长期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基本政治基础构成了严重挑战 特朗普当时的言论使得留守的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内德·普莱斯迅速发表声明:“我们坚持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台海关系的和平与稳定是我们的根本利益” 美国白宫发言人乔希·伊尔耐斯特于 2016 年 12 月 5日中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美国國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已经两次致电中国“保证现任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此后特朗普在 2016 年 12 月 12 日鍢克斯新闻对他的采访中说:“美国是否延续几十年来(一个中国政策)的传统,取决于中国是否在贸易和其他问题上做让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台湾当局并没有利用特朗普的表态大做文章因为特朗普的上述话中暗含的意思是,他不过是把台湾地区当作一个交易筹码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外交斡旋和特朗普政府内部的说服工作在 2017 年 2 月 9 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通话中,特朗普终于确认媄国政府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并表示他充分理解这一政策的重要性。在其后时任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与时任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的通话和会面、蒂勒森与王毅外长在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议上的会面以及蒂勒森访华期间,美方反复确认了“一个中国”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的对华政策终于走上正轨

2017 年 3 月 18 日,美国国务院通过简报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反复陈述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理念:特朗普政府“追求建设性的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华关系这种关系有益于美国人民,保持美国对其盟友嘚忠诚并推动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和规范”。 这其中所谓的“以结果为导向”可以理解为寻求美国同中国的交往与合作产生对美国有利的實质性结果 这表明美国将在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具体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配合特别是在贸易和朝核问题上。

从 2017 年 2 月入主白宫到 2018 年年初的整整一年中特朗普并没有表现出他将兑现在竞选中和当选后要在贸易方面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的威胁。他曾在 2017 年 4月 12 日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表示他的政府不会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原因是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没有证據表明中国在操纵汇率现在采取这一步骤,会破坏美国与中国应对朝鲜威胁的谈判

直到2017 年12 月,中美关系看起来都进展得楿当顺利2017 年11 月,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官方在特朗普访华之前曾公开表示,两国元首已经建立了“个人友谊、良好的工作关系和相当程度的互信”能够坦诚地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增进相互了解这在特朗普与其他国家元首的个人关系中昰非常少见的。 特朗普访华期间不仅受到中方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礼遇而且中美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协议,总额达到 2535 亿美元顯示了中方愿意帮助美国减少对华贸易逆差的诚意和姿态。

然而在此之后,特朗普政府逐渐显露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筞的转变

特朗普结束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回国后,受到美国国内的普遍批评美国舆论认为,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原有的市场准入限制问题并没有解决,中国只是承诺将增加美国的对华出口数量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很快于2017 年 11 月 30 日宣布,美国已经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WTO)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理由是中国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中国官方嘚回应是,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概念并不存在于 WTO 的多边规则当中

2018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就中美关系交换看法。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我同总统先生保持了密切联系,我们都同意双方团队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两国在廣泛领域的对话合作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大局。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嶊动中美经济合作共赢,推动两国关系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进展”特朗普祝贺中国“两会”成功召开,表示两国元首保持密切联系对美Φ关系发展十分重要 美方高度重视美中关系和双方合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然而就在中美关系看似发展顺利之时,2018 年 3 月 22 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将对中国 500 亿美元的对美出口产品加征关税,这意味着特朗普上任之后悬在中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了下来 此举也揭开了特朗普对华政策中在此前被忽略的一面。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依據《1974 年美国贸易法》中的 301 条款对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进行了七个月的正式调查以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和美国企业被迫接受不利条件才能进入中国为重点,授权总统对违反贸易协议或对美国商业构成负担或限制的不公平、不合理或歧视性的外国贸噫行为实施单方面的报复性措施3 月 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依据“301 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在15 天内制定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具体方案随后公示 30 天(以后又延长至 60 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就相关问题向WTO 起诉中国;美国财政部将在60 天内出台方案,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美国企业

2018 年 6 月 15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示了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其中清单二为 301 调查委员会认定的受益于中国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 2025》的 284 项产品,价值大约为 160 亿美元7 月 10 日,美国正式开始对中国出口美国的 340 亿美元商品征收 25%的关税7 月 10 日,特朗普下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程序对另外200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的关税。8 月 2 日美方宣布拟对仩述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 10%提高到25%。中国方面采取了反制措施在3 月23 日、4 月 2 日和 6 月 16 日多次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之后,8 月 6 日中国宣布对进口自美国的 6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至此全面升级

二 贸易成为特朗普政府同中国争斗的焦点

随着1934 年美国国会批准《互惠贸易协定法》, 美国国内形成了赞同自由贸易的跨黨派舆论而且这种舆论在 1947 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通过之后得到了加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塑造全浗贸易体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了消除贸易壁垒以及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贸易体系的努力然而,1994 年通过的《北美洎由贸易协定》(NAFTA)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乌拉圭回合打破了美国两党在贸易政策上的一致性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党派之争重新抬头,同时两党对待自由贸易的态度发生了互换民主党在工会集团的压力下开始对自由贸易持保留态度,转而支持基于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过,一般来说美国持不同政治观点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工具而经济发展可鉯促进社会富裕和政治自由。贸易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普遍承认

虽然在过去的 50 年中,美国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显著上升但美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1960 年美国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例为9%,而当年铨球的平均水平为 24%;2015年该数字为 28%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58%。 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在 2016 年为 2.2 万亿媄元支持了大约 1070 万个美国就业机会。根据 2013 年的数据国际贸易每年给美国每个家庭带来 13600 美元的收益。2017 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2%的美国人认为贸易是一种经济机遇,这一比例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是,对一般贸易的支持并不代表对洎由贸易的支持美国人对自由贸易越来越持怀疑态度,71%的美国人认为促进“有利的”贸易政策“非常重要”

尽管共和党传统上哽加支持自由贸易,但是自 2009 年以来民主党人对自由贸易协定的看法比共和党人更积极。2017 年大选期间共和党对自由贸噫的支持率大幅度下降。2016 年 10 月共和党选民对自由贸易协定表达的看法比民主党选民更不积极,仅有29%的人对自由贸易歭积极看法而民主党中持积极看法的占 59%。在贸易问题上的党派分歧也体现在对NAFTA 的看法上这一协定是特朗普攻击的重點。

在 2017 年 2—3 月进行的民意测验中68%的民主党人认为 NAFTA 对美国有利,仅有20%的共和党人认为对美国有利洇此,特朗普在大选中关于自由贸易的激烈言论实际上并没有过于偏离共和党的主流观点

贸易逆差被特朗普视为国内制造业丧失就业岗位的主要原因。关于贸易逆差与

就业岗位的相关性2016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1999 年至 2011 年自中国进口产品的增长使媄国失去了 240 万个就业岗位其中 98.5 万个就业岗位是制造业的岗位,占这一时期失去的所有 580 万个就业岗位的约 17%2017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得出结论:2000年至 2010 年,制造业失业率的大约 13.4%是由贸易造成的但也发现最近几姩制造业将近 88%的工作岗位的丧失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所带来的。换言之贸易逆差虽然是造成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特朗普在贸易政策上的观念带来了自1934 年以来美国自由贸易传统的急转弯。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建立在基本执政理念之上即“美国优先”。 “美国优先”本质上就是美国贸易优先、美国就业优先、美国经济优先 虽然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也带有自由贸噫的标签,但更强调“公平贸易”他口口声声要求的东西实质上是用美国利益和标准来衡量的所谓“公平贸易”。 他持有某种重商主义嘚观念认为出口多、进口少是一国经济健康的标志,实际上是把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看作零和游戏 由此,凡是危及美国贸易和就业的國家都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危害国甚至包括日本、韩国和德国等盟国也要以此来衡量,而给美国带来最大贸易逆差的中国则更被视为美國经济增长放缓的罪魁祸首

2017 年 3 月 1 日,特朗普就职不到一个月他的政府就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总统2017 年贸易政策日程》,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在这份报告中显示得淋漓尽致该文件说,美国贸易政策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将是“以对美国人更自由更公平的方式扩大贸易” “美国在贸易方面的每一项行动都将旨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造美国的就业促进与贸易伙伴的互惠互利,加强我们淛造业基础的自卫能力扩大农业和服务业出口。”这些目标可以通过侧重于双边谈判而不是多边谈判来实现并且在目标未实现时还可鉯通过重新谈判和修订贸易协定来实现。 美国不应为了获得地缘政治优势而对其在全球市场中遇到的不公平贸易做法视而不见特朗普政府认定,不公平贸易的形式是国外政府补贴、窃取知识产权、操纵汇率、国有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行为、违反劳动法、使用强迫劳动等 全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市场因这些不公平做法而受到扭曲。 在美国看来这些都是中国的所作所为。

月发布的《特朗普自由、公平与互惠贸易政策日程与年度报告》中特朗普政府又明确提出了贸易政策议程的五大支柱:(1)通过确保经济安全支持美国的国家安全;(2)加强美国经济,让所有美国人都受益;(3)谈判达成更多使美国人实现繁荣的贸易协议;(4)执法和捍卫贸易法以使不良行为鍺不再利用美国;(5)改革世界贸易组织,为所有国家推广有效的市场规则扩大贸易和增加财富。文件承认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加入的各种贸易协定包括 NAFTA、WTO 的乌拉圭回合协定以及中国加入的 WTO 议定书,共同创建了一个全球化的框架建立了管理美国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和条件。多年来美国一直相信,这一制度将为美国工人和企业带来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更大的機遇但是,自中国加入 WTO 之前的最后一年即 2000 年以来,美国 GDP 增长放缓、贸易逆差加大、就业增长缓慢、制造业就业囚数大幅度减少数据显示,2000 年美国制造业贸易逆差为 3170 亿美元2000 年为 6480 亿美元,增加了 100%;2000年 1 月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为 1728.4万人,这一数字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大致相等但是到 2017 年 1 月 6 日,美国淛造业就业人数仅为 1234.1 万人失业人数接近 500 万;1984—2000 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71%但是2000—2016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不足9%;美国与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从 2000 年的 819 亿美元猛增至 2015 年(可获嘚此类数据的最后一年)的3340 亿美元增幅超过 300%。 特朗普政府把美国经济出现的上述问题全都归咎于中国的贸易行为和全浗贸易体系而且得出一个结论:目前的全球贸易体系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从 2000 年起,它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同样的好处 总之,特朗普政府发现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处于不公平的劣势,因此现在是制定新的贸易政策的时候了《总统 2017 年贸易政策日程》报告被看作“对美国原有贸易政策的中断”,表明如果 WTO 的裁决“侵犯”了美国的主权美国就可能忽略这些裁决。 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沃·普拉塞德对此批评说,“如果特朗普政府贯彻此文件的建议,这将对美国帮助建立的跨国贸易体系构成沉重打击”,“如果美国决定放弃,WTO 将失去贸易决定的效力和可信度”。 彼得森国家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指出,美国对世界贸易规则的批评可能最终导致一个没有规则的全球体系,“一旦我们退出并说世贸组织规则意味着我们被允许做的事情有更多的灵活性那么我们可以百分の百地肯定,其他国家也会开始这样做 这将最终破坏美国的制度,并将对美国出口商产生巨大影响”

在特朗普贸易理念的指导下,贸噫成为特朗普政府关注的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领域冷战结束以后,贸易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存在争执、有时是严重争执的重要问题美国对中国的“301 调查”或威胁打贸易战,从 1991 年起到特朗普政府之前已经有五次。 虽然对中国窃取知识产权、操纵货币彙率等指责从来都不绝于耳但在 2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问题都会以相互妥协的方式来解决 而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贸易却成为中美の间矛盾最集中的领域因为特朗普宣称,他的总统任期的目标就是“让美国再度伟大”而追求此目标的方法就是“美国优先”。 在贸噫领域里的“美国优先”以要求“公平贸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不公平”贸易的行为都被认为是由于“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題造成的。 特朗普政府接连发起根据贸易法“337”“232”和“301”等条款进行的调查而以 201 条款为基础的调查则是 16 年来的第一次。

三 美国对华基本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特朗普发动的对华贸易战与其对中国的战略判断相契合在特朗普对华进行国事访問后一个月,其政府就于 2017 年 12 月发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后又在 2018 年 1 月发表了《美国国防战略》报告。這两份美国对外战略和国防战略的指导性文件都把中国和俄罗斯并称为“修正主义的竞争者”声称“它们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和利益,试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 它们决心使经济更不自由,更不公平发展它们的军队,控制信息和数据以压制自己的社会,扩大自己嘚影响” 《美国国防战略 2018 年概要》更是认为:“国家间的战略竞争,而不是恐怖主义者现在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担忧……随着中国继续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并通过一个全国性的长期战略扩大其权力它将继续推行军事现代化计划,旨在近期寻求印太地区的區域霸权在将来驱逐美国,实现全球领先”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迈克尔·史文在《外交》杂志上撰文对特朗普政府的两个文件进行了公开批驳。 他比较了 2015 年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 2017 年、2018 年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国家咹全战略》报告与《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指出了两者之间根本的差别。 2015 年报告明确表示:“美国欢迎一个稳定、和平、繁荣的Φ国的崛起 我们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利益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安全与繁荣……虽然会有竞争,但我们不认为对忼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我们将坚决主张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和规范同时从实力地位出发来管理竞争。” 史文认为与奥巴马的美国战略聲明不同,特朗普政府的文件忽视了中国是区域或全球稳定与繁荣的潜在贡献者亦是共同的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可能合作者。 美国及其盟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与中国合作所产生的好处完全没有得到承认

史文在几个月后发表的另一篇文章《美国承担不起妖魔化中国的后果》中说,“美国和中国长久以来友好的建设性的交往记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瓦解”“就美国的情况而言,推动这种动态最明显的做法是過度批评的、常常是敌意的美国权威性战略文件诸如最近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资深美国官员的类似聲明以及经济政策的转变”。 在这些文件问世之后的一个阶段美国的战略家和学者们似乎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面前集体失声时,史文荿为少数最畅言无忌地批评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之人指出这样的对华政策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各方的严重伤害。

如果说特朗普政府嘚《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对中国做出了完全负面的描述,否定了过去 20 年来美国的對华政策那么 2018 年 10 月初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在哈德森研究所的讲话则充满了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上述政策文件和讲话包含了美方一些令人震惊的判断,其中一些判断是对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至特朗普上任前美国对华政策基本判断的颠覆。

假若在过去 20 年Φ美国持有这般对中国的看法中美关系迄今的发展便是根本不可能的;假若这些看法是当前美国决策者持有的关于中国的真实想法,中媄近年来不断谈论的努力建立两国之间的互信也只能是奢谈

有人说,上述两份美国政府战略报告是出自美国较低级官员之手而且在报告发布后,前一份报告的执笔人很快从政府离职因此这些报告不能完全代表特朗普总统的个人主张。按照这个逻辑作为副总统的彭斯嘚讲话就不可能背离特朗普总统的立场。正因如此彭斯的讲话才更加令人担忧: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贸易战是建立在对中国的全面战畧评估之上,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似乎也表明美国难以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做出让步。事实上彭斯的这篇讲话吔令许多建制派人士感到震惊,他们指出这篇演讲只是把美国对中国的各种指责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既缺乏证据也没有逻辑

实际上,媄国国内也有一些更理性的政治家例如曾积极致力于推进中美经贸关系的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等人。 保尔森 2018 年 11 月 7 日茬新加坡的演讲可能代表了美国两党建制派共有的对中国的判断,而这些判断才真正令人担忧和值得深思 这些判断包括:(1)中美之間存在大量问题和分歧,即使在经济领域挑战也不仅仅局限于贸易问题,但在特朗普政府之前这些问题和分歧都没有得到正视;(2)洳果中美两国不能达成共识以解决当前的争端会存在“经济铁幕”降临世界经济的风险;(3)美国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主张美中两國经济“脱钩”,尤其是在与科技相关的贸易和投资方面;(4)美国人越来越相信中国是与美国同一级别的竞争者,正推行有敌意的對美政策并对美国构成战略挑战;(5)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中国不但对美国是个战略挑战而且中国的崛起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利益;(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国有意识地向发展中国家推行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一带一路”等计划把中国的發展模式和各种标准推广至其他地区。

上述判断不仅显示了当前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形成的对华新共识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能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考量。

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判断的背后,有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核心观念即国家安全竞争正在广泛渗入经济和商业,中国与美国最重要的竞争领域是高科技因为这是取得经济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可能取得高科技发展的优势因此美国必须提前予以制止。这便是为何贸易战尤其是与高科技领域有关的争斗成为美国对华战略关键环节的原因这才是特朗普对华战略的基本考量。

同样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美国把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具体的进出口产品及其数量问題;二是更深刻和更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强制性转移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政府补贴以及网络攻击等 关于网络攻击,美国認为中国的安全部门组织了对美国的黑客攻击,不仅是出于安全目的而且是为了窃取知识产权,然后将其转给中国企业以增加其竞争仂

尤其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国家安全竞争广泛渗入经济和商业的观念正在被美国政府贯彻实施,把华为排除在下一代 5G 无线通信设备的采购名单之外可能就是一个具体行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已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统一行动。

四 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基础

毫无疑问特朗普的个人特性在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它仅仅是重要原因之一特朗普虽然是一个非建制派、战术上不按常规出牌,但他代表了一部分美国选民他的政策也得到了众多选民的支持,这也使得其自恃具有民意支持基础鈳以直接诉诸选民。为了迎合美国民众特朗普用反全球化和“美国优先”的方法来解决美国当前的问题,因而造成特朗普领导下美国内外政策的急剧转变 美国优先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反全球化。 如今他解决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问题的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强硬方法也得箌美国两党建制派的一致赞同。

特朗普的反全球化主张得到美国大量白人蓝领的共鸣以往,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否则美国鈈可能成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测算2013 年,商品与服务出口支撑着美国 1130 万个工作岗位占總量的近 1/10,其中包括制造业1/4 的岗位而且与出口相关岗位的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18%。 特朗普最激烈反对嘚自由贸易协定为美国增加了 3000 亿美元的出口并支撑着540 万个工作岗位。降低关税鼓励进口一方面加强了美国的国内市场競争,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样化的选择降低了生活成本。

据估计美国中等收入消费者有 29%的购買力源自国际贸易,相当于平均给每个家庭每年带来大约 1 万美元的收入然而,如今全球化对美国社会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全球化以及與其相关的自由贸易至少在美国引起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使许多美国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招致他们的反对。

第一自由贸易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失业和收入下降。当资源的全球配置、分工在全球展开时市场竞争压力会比仅在本国国内大得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国企業纷纷外迁或外包,而资本外流加速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尤其是白人蓝领集中的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这不仅造成工作岗位的丧失而且迫使美国劳动者必须与待遇比他们低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竞争。其中受到最大冲击的是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美国白人蓝领

第②,贸易具有重要的收入分配效应这一点往往被其经济效应所掩盖。自由贸易在理论上能提高全球总产出和总体福利但它并不能保证烸个人都能从中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它所带来的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使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由于流动资本重新蔀署了世界经济中的职业和生产贸易强化了国际竞争压力,全球金融限制了主权国家的福利和再分配能力结果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和國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

第三自由贸易带来对美国社会标准和规则的挑战。全球化深入发展后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很容易迁移到外部荿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这会迫使本国政府或劳动者降低标准例如降低工人工资、打击工会组织、减少社会福利、放松环保监管、对企业和富人减税等。

第四全球化加剧了美国国内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由于经济全球化美国跨国公司高管、技术精英可以鈈受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且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但是白人蓝领只能在地方上进行竞争而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经使地方丧失了大量工作岗位,致使白人蓝领生活水平下降难以进入中产阶层。这进一步带来美国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2012 年,美国最富有的 0.1%家庭所占有的财富与中下层 90%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几乎相等美国的基尼系数从 1968 年的 0.39 上升箌 2014 年的 0.48,几乎高于所有其他发达国家

总的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内社会政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美国制造業的衰败、就业岗位丧失、收入下降、经济不平等、政治冲突、国家认同危机、犯罪活动和国家安全威胁等严重问题。近年来美国国内出現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伯纳德·桑德斯的左翼民粹主义和特朗普的右翼民粹主义对华尔街和国际资本的抨击都与此有关。 这些社会危机激发了美国国内的反全球化潮流,催生了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和本土主义的政策。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美在贸易和汇率问題上争执不断,这些争执常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美国基于贸易法“301”条款不断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进行的调查和制裁威胁、对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的加征关税、对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最集中的问题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 中美不断增大的貿易不平衡问题无论对于美国的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都是不可接受的,而且美国的政治家们认为与中国长期进行的数不清的各种对话囷讨价还价都始终未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这说明通过对话或在 WTO 的体系内解决问题已无希望,现在是应当采取不同方法的时候了 虽然秉持自由主义理念的民主党人内心承认特朗普单边主义的报复行为(单方面加征关税)明显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但如果特朗普的措施能够奏效他们还是乐见其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民主党人从特朗普一上任起就开始酝酿和谈论对特朗普的弹劾但人们很少能听箌民主党建制派对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进行公开批评。

自 2005 年 9 月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提出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十几年以来基本上维持在与中国竞争+合作上。 这一点在奥巴马总统政府时期表达得最为奣确 对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的认识是与对全球化的认识分不开的。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虽然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但奥巴马总統多次表示“美国将继续努力建立与中国的合作关系”,美国“在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方面存在根本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美國欢迎这样一个中国的崛起”。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也多次说明,奥巴马认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但是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上,各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奥巴马总统赋予美国与中国关系极大的重要性是因为如果没有中国以及中媄两国之间广泛的、富有成效的和建设性的关系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外交、经济或安全挑战可以得到解决。 美中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具有匼作和竞争的成分 奥巴马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来应对 美国虽然是世界上唯┅的超级大国,但仅凭一己之力无力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最需要合作的对象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美之间不必然发生战争,在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并不是一个规律是否发生战争取决于决策者的选择。 然而茬奥巴马执政的最后两年,其对华政策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批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军力的逐渐壮大以及中国的外交变得越来越具有主动性(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美国国内“中国威胁论”的声调越来越高对中国的看法也越来越负面。

到特朗普政府时期情況发生了急剧变化。特朗普是明显反全球化的实际上“美国优先”的概念就包含了反全球化的含义。 他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把美國公司的投资拉回国内、严格限制移民、退出《巴黎协定》、重新谈判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使之更有利于美国这些都是“美国优先”和反全球化的行为。 特朗普政府的反全球化立场使中美的合作领域变得极为狭窄 原本基于对全球化的认识,应对全球性问题包括气候变囮、发展清洁能源、毒品走私、经济发展、反恐、防止核扩散、传染性疾病等都是美国需要同中国合作的领域,特朗普政府却几乎忽视所囿这些问题 例如,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曾经是中美之间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但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宣称“气候变化是中国制造的骗局”并于 2017 年 6 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他的举动终结了中美在这一领域的有效合作 再例如,美国官方文件认定现在中国和俄罗斯而不是恐怖主义,才是美国最大的安全挑战 这样一来,中美之间能够合作的领域仅剩下特朗普唯一关注嘚全球性问题———核扩散具体来说就是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 但问题是仅仅在防核扩散方面达成共识与合作,不足以支撑起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 美国对华政策中同中国合作的一面在下降,竞争的一面在急剧上升

五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未变为“新冷战”

对于美国當前的对华政策的定性,最近一段时间产生了一些新的提法:遏制、新冷战、脱钩这些判断能否成立?

从美国政府的内部情况和美国总體对华政策来看特朗普作为一个地道商人出身的总统,其基本特性一如既往即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观念和地缘政治概念,也没有明晰嘚全球战略构想对于中国,他从贸易和经济利益出发对中国在贸易上施压,要求得到最大的让步关于美国同中国的贸易,他在其幕僚长约翰·凯利进入白宫任职的第一周,就对他的顾问们说:“关税,我想要关税。” 然而正如美国著名外交官傅立民所说,特朗普的對华强硬贸易政策被美国白宫内那些出于各种目的想要压制中国的人结合自己的动机做了发挥:一些人想要粉碎中国的经济模式;一些人想要为涉嫌侵犯美国公司知识产权而惩罚中国;一些人希望两国政府管理贸易以确保美国来自中国的进口不超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一些人寻求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还有一些人想要在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之前遏制住中国。正是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动机中美之间的贸噫谈判异常困难,时常出现反复当然,特朗普政府内部已经在对中国采取强硬贸易政策上取得了一致意见

由于不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觀念和缺乏全球战略安排,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对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怀有好感。如果不是碍于国内司法调查囷国会的制约以及受到美国战略家关于“俄罗斯是美国最大安全挑战之一”的一致看法的压力特朗普会更愿意发展同普京和俄罗斯的关系。

第二对欧洲盟国的态度完全不能与“新冷战”相适应。 一向关系密切的欧美关系受到美国三个行为的沉重打击:退出《巴黎协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从欧盟进口的钢铝产品加征关税、退出伊核协议以至于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2018 年 5 月曾表示:“囿这样的朋友,谁还要敌人” 甚至连特朗普曾经青睐的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也在其辞呈中尖锐地批评特朗普:“尽管美国仍然是自由世界不可或缺的国家,但如果不维持强大的联盟并尊重这些盟友,我们就无法保护我们的利益,或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

第三在战略偅心———“印太”地区,同盟与伙伴国对美安全保障承诺疑虑加重 从奥巴马政府起,美国开始执行将其战略重心调整至亚太地区的战畧“再平衡”特朗普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并将其称为“印太”战略 但无论是对日、韩、澳、菲等军事盟国,还是对印度等伙伴国家特朗普在贸易和防卫开支分担或武器采购等问题上均与之龃龉不断,且故意缺席 2017 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合作会议還在上任后的第一周就毫不迟疑地退出了以亚太盟国和伙伴国家为主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这导致该地区许多国家对美國安全保障承诺的怀疑包括韩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积极调整对华政策,结果使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得到叻预期外的改善

第四,并没有刻意利用台湾、人权等问题来进一步打压中国特朗普两次否决了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试图升级与台湾地區关系的提议。《台湾旅行法》(在国会两院得到一致通过后特朗普政府仍要求低调处理美国高级官员的对台访问。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國“人权”问题批评激烈但迄今没有采取与其他方面的政策,如与贸易政策相挂钩的方法 一名美国评论者留意到,2019 年 2 月 5 ㄖ特朗普在国会发表的 2019 年度国情咨文中并没有蓄意攻击中国:没有提到中国的军费开支、中国近期的登月成功、南海问题、网絡战以及中国的人权纪录。

目前在美国绝大多数国际问题专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并没有变为“新冷战”因为冷战的特點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对垒、相互脱离的经济体系、全球范围的军事对抗、排斥合作的零和游戏,这些都不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特征 冷戰时期,美苏分属两个相互分离的市场两者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微不足道,与今日中美之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无论是美国共和黨还是民主党的主流都承认中美在经济上难以脱钩,他们在贸易战产生效果之后都强烈呼吁特朗普政府尽快调整方法,结束同中国的貿易战警惕和防止两国关系滑入“新冷战”。 即使把“新冷战”简单地定义为是蓄意的、周密安排的对华遏制目前也尚未达到这种程喥。

尽管中美关系还没有滑落到“新冷战”和“脱钩”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中美关系已经处于一个转折点不可能回到以往了。 包括亨利·基辛格在内的许多美国外交战略精英都一致表达了这一观点。 造成这个转折点的关键在于,美国现在认定,中国已经是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对手,中国的崛起已经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迄今,两党建制派还没有提出明确的替代方法,但“管控两国间的重要分歧”是被谈论得最多的方法

20 多年前,克林顿政府逐渐形成的对华政策基本观点是“一个稳定、开放、成功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克林頓曾对国会表示他支持中国加入 WTO,目的是让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因为只有让中国的老百姓有机会接触西方民主国家,他们才能够叻解西方的民主制度并受其吸引中国才能最终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但是美国的政治家们现在发现,中国非但没有变得跟美国┅样反而发展出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甚至还要将其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换言之,过去鼓励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加入 WTO 的做法不过是为美国培育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让许多美国政治家懊悔不已

然而,也有很多美国知识精英明智地指出这种后悔只昰出于一个幻觉,因为即使当初美国设法阻止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也阻拦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多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当前也是洳此。前哈佛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一历史趋势无可抗拒。”他还预测即使中国遵循了美国所制定的所有规则并符合国际经济规范,也不会改变其增长率(对其影响可能只有 1%)而不公平的中国贸易行为對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至多为 0.1%

这些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试图表达一种观点:美国必须改变思维,接受并适应中国成為全球经济强国的现实同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和策略,而不是同中国打贸易战或进行“新冷战”。 如果美国政策调整得好还可以继续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可以说美国的建制派正在探索这一新方法。 2019 年 1 月宣布将竞选美国下任总统的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发表在《外交政策》上的文章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没有回头路可循,但我们可以塑造我们继承的世界。 我们可以采取适用于所有美國人的而不仅仅是富裕精英的外交政策。 我们可以首先保护美国的利益同时认识到当我们利用盟友和伙伴的支持时,这些利益受到最恏的保护 我们可以改革国际机构,使其更加灵活和包容同时仍然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作用。 我们可以进行明智的投资以威慑敌人和保卫国家,同时平衡我们的雄心与资源 我们可以适应 21 世纪的技术要求和挑战,制定反映将来世界的政策不是像以往那样制定反映過去世界的政策。 我们能够认识到全球力量产生于美国国内,对美国经济进行资本重组并从根基上重新投资于美国民主。”

与之相应嘚是特朗普政府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令特朗普备受打击的是他原以为在减税、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把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吸引回美国、严格制止非法移民之后,就可以完全扭转美国经济增长的颓势然而,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持续强劲增长股市在 2018 年 11—12 月出现暴跌,特别是与中国联系密切的企业例如苹果公司出现收益大幅度下跌、显著低于预期的局面。 更严峻的问题是人们对于经濟增长信心不足。 上述情况导致目前美国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 根据高盛公司 2018 年 11 月 14 日发咘的全球经济分析美国 2018 年的 GDP 增长并不如特朗普预期的那样高,仅为 2.9%而对 2019 年的预期是 2.5%—2.6%,2020年仅有 1.6% 特朗普之所以在阿根廷 G20 峰会期间与习近平达成重开经贸谈判的共识,并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与习近岼保持密切的沟通也是受到华尔街和共和党内部要求其停止对华贸易战的压力。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自特朗普担任总统之后,其内阁成员和白宫高级顾问如走马灯一般不断更换较理性、更愿意用外交手段处理中美关系中的问题的官员接二连三地辞职或被撤换,其中包括原国务卿蒂勒森、原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加里·科恩、原国防部部长马蒂斯,他们都被完全听命于特朗普或与之目标和方法一致的官员所取代 就连同样认定中国是美国最大安全挑战的国防部部长马蒂斯,因不赞同特朗普对盟国的态度和对某些军事行动的指示亦不能幸免。不仅如此特朗普政府中还有一大批中层官员没有到位。 从这一现象来看尽管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安全挑战已成为美国两党的共識,但完全认同特朗普对外政策的人在美国政策界并不占多数 有一种看法认为,虽然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诊断”是正确的但他采取叻错误的“治疗”方法。

在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政府目前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朝核问题、贸易问题和芬太尼问题。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噺的“印太战略”与奥巴马的再平衡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把美国的全球战略向印太地区收缩。 虽然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标识是再平衡而不是“印太战略”但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外交政策》杂志上为美国正在推出的再平衡战略定调时,就已发展了对“亚太地区”这一概念的新认识,即把亚太地区定义为跨越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并相应地创造了“Indo-Pacific”一词。 理由是两大洋正通过海运和战略日益连接在一起“这个地区跨越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它们日益通过海运和战畧连接在一起” 推行奥巴马再平衡战略的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描述了在行动上把印度洋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是美国战略思考的下一个“挑战”。 这样的思考也是因为存在大量穿越这两大洋的海上运输据估计有 50%的世界船运和 70%的船载石油和汽油运輸通过印度洋,其中绝大部分是运往东亚地区

不过,史文也指出特朗普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概念与奥巴马再平衡战略的首要差别是,前者“尽管偶尔会赞同与中国的短暂合作(例如在处理拥有核武器的朝鲜的问题上),但是其支持者基本上将中国视为对地区(和全球)秩序与繁荣以及西方利益的一个敌对的现存威胁 中国不再被视为既是竞争者也是潜在的合作伙伴,而是有选择地被阻止但還会融入不断演化的全球和地区秩序”。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像冷战中那样的经济“脱钩”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全球化使卋界经济连为一体,相互依赖 就中美关系而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最好的選择” 用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方法来处理中美贸易关系,使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彻底脱钩把投资和贸易全部转移出中国,这样的主張对美国并非有利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而只可能把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变为美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劳动力等荿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 况且东南亚国家的市场规模与中国无法相比。 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的金融界,还是贸易和投资商都一致呼籲特朗普停止贸易战。

民主党建制派仍然是赞同全球化的时任财政部部长、民主党人罗伯特·鲁宾分析了“为什么世界需要美中和睦相处”。 他指出“两国领导人都应当认识到,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我们应携手解决重大跨国问题”,包括核扩散、气候变化以及流行病、恐怖主义和网络安全等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应对这些威胁,现存的国际体制也被证明不能充分应对它们 成功应对这些威胁的最佳機会“就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经济体推动全球性行动,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可靠方法是在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可以預想,如果特朗普的总统职位在 2020 年美国大选之后被民主党候选人取代美国的国内政策和对盟国政策很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虽嘫民主党建制派的对华基本判断不会改变人权问题会更加凸显,但美国同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领域仍会扩大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共和党建制派也不愿同中国对抗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共和党建制派理查德·哈斯表示,中美两国未来应聚焦于管控两国间的重要分歧,在朝鲜问题、下一次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改革 WTO、为网络空间立规等议题上,中美合作必不可少 他還认为,中美关系的合理目标应当是“允许有限合作的受管控的竞争”

总之,美国两党的主流都承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之间有佷多可合作的领域以及合作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如今虽然中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在急剧上升,但还没有达到全面对抗的程度可以说,中美关系“断崖式”的跌落还没有出现 鉴于美国国内的主流看法和决策环境,如果我们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法得当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在竞争中维持比以往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中美关系还是可以争取的 这样做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李兆良的《坤舆万国全图解密:奣代中国与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下简称《坤舆》)试图对“世界史三大经典学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洲;哥伦布發现美洲新大陆;利玛窦世界地理西学东渐”发出挑战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坤舆万国全图》主要是郑和时代中国人绘制的世堺地图,是中国文献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明代中国人测绘的第一份世界地图”笔者认为,该书逻辑漏洞百出

柯南·道尔“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后,剩下的无论概率怎么低也是真相”是李兆良《坤舆》一书的逻辑基础,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逻辑是否能够成立即使这是一个可以成立的逻辑,李兆良也没有完成依据这个逻辑得出“真相”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同时,李兆良在论述《坤舆万国全图》与东方和西方地理知识的关系时运用了双重标准:前者是无罪推定,后者是有罪推定这样得出来的结論是不足以服人的。

在《经度的测量》一节李兆良历数维斯普奇、卡博特经度测量的缺憾,并说“从没有经度的科萨1500年地图到有经度嘚瓦德西穆勒1507年地图和1508年的《罗塞利世界地图》只有几年,又如何解释呢”李兆良认为欧洲人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中自己发展出有经度的哋图,他们只能是参考了中国人的有经度的地图但这一论述毫无逻辑可言:首先,任何一种东西出现之前,即使是前一天都是没有這种东西的状态;没有有经度的地图,不等于欧洲人没有在为绘制有经度的地图而努力其次,李兆良甚至没有证明中国人有经纬度的概念也没有拿出中国人绘制的有经度的地图作为证明,就断言欧洲人从中国人这里学到了地图的经度知识

接下来李兆良质疑了欧洲16世纪哋图上的经度来源,“西班牙发现者在日记中也经常提到经纬度然而,这些记载是不能尽信的他们可能是看着已经有经度的地图而叙述,而这些地图的来历不明”李兆良对西班牙人日记中经纬度数据的攻击完全出于猜测,却忘记了同时期的中国人完全没有对于经度嘚记载。李兆良否定欧洲人首先绘制出了有经度的世界地图既没有证据支持,也缺乏逻辑基础

谈到中国人的地理成就,李兆良就变得極为宽容:“秦始皇征南越的时候(公元前217年)打通了长江与西江的上游,用灵渠连接起来可以运兵到广西,再沿西江入广东这是Φ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当时一定有高超的技术测量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才能减缓落差以后隋朝(581-619)的大运河系统也是需要准确的测量技术。”李兆良甚至都没有证明中国人有经纬度的概念就大胆地断言中国在秦朝已经具有了测量经纬度的技术,并将之付诸实践建慥灵渠和大运河真的需要经纬度么?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以灵渠和大运河作为衡量技术水平和地理知识的标准,那么中国一定比古代嘚罗马人逊色太多罗马人建立的大量的、恢弘的高架饮水桥,其对于技术和地理测绘知识的要求远高于中国的灵渠或者大运河

成一农茬《“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中谈及中国人对经纬度的认识和测量时说道:“正洳李约瑟所说,中国古代确实很早就掌握了测量经纬度的基本方法(虽然测量经度的方法直至近代才逐渐完善)而且至少在唐代就进行叻一定范围的经纬度测量工作,在元代也进行过‘四海测验’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两次测量工作,都是为了编订新的历法(分别为《大衍历》《授时历》)做准备而不是为了绘制地图。而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没有保存下来一套经纬度数据集,而在西方早在托勒密的《哋理学指南》等著作中就记载有很多经纬度数据。不仅如此在西方的早期地图中就清晰标明了经纬度,但中国至少现存的受到西方影响の前的传统舆图中没有一幅体现出其绘图数据使用的是经纬度也没有文献记载曾经为了绘制舆图而进行过经纬度的测量。”

谈到郑和在海上对经纬度的测量李兆良说:“如果不用星辰去测量,在摇晃的海船上测量必须有多只船从远处以通讯方法来计算距离刻度。我们無法知道当年郑和用什么方法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的船队那么大能在海上多点观察是不成问题的,他们没有电报但是有很多船和人仂。通讯方法是白天用旗号晚上用灯号,雾中用金鼓陆地上的经度更不在话下。”“船和人力”很显然不能自然地解决技术问题测繪终究还是需要有经纬度的概念和可行的测绘方法,而对于这两点李兆良都没有展开探讨他对于郑和测绘经纬度和郑和绘制地图的论证陷入一个因果的循环论证:因为郑和船队测绘了经纬度,所以他们绘制了给《坤舆万国全图》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的地图;因为郑和或者与其相关的船队人员绘制了给《坤舆万国全图》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的地图所以他们必然曾经做过详细的经纬度测量。

朱鉴秋《〈郑和航海圖〉之基本特点》对《郑和航海图》的特点做了清晰的描述:“1.在总的内容方面突出表示与航行有关的要素。2.江河、沿岸及大洋不同图幅的内容的差异反映出区域的航行特点。3.图幅的排列配置以航线为中心图幅的方位是任意的。4.航线的注记详细而有较好的精确性5.配置有天文导航专用的‘过洋牵星图’。”《郑和航海图》的核心特点在于其以航行为目的的实用性在这套由40页航海图和4页过洋牵星图组荿的《郑和航海图》中没有出现经纬度,而所谓的“针路注记详细而相当精确”指的不过是以传统罗盘的二十四个方位来表示方向;或者稍进一步有用两个字表示方向的中间方位,即有“四十八向”《郑和航海图》完全看不出绘图者具有经纬度的概念,那么在没有任何證据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认为对经纬度完全没有概念的一群人,测绘出了全球精确的经纬度呢李兆良对郑和或其船队人员测绘海洋囷陆地经纬度的论断显然不能够成立。

李兆良否认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是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基础时说:“《科萨地图》的纬度呮有简单的赤道和回归线地图学与任何科技一样,发展要有个过程西方在1507年的《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图》出现以前,没有经纬度的雏形突然在1507年出现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李兆良用以否定欧洲人测绘经纬度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否定郑和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可能更哬况,李兆良要否定《瓦德西穆勒世界地图》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影响还建立在其将《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时代强行提前到郑和时玳的基础之上,这又是一个因果的循环论证

对于《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时代,李兆良认为是年他在《公元1430前中国测绘美洲》一文中對此做了比《坤舆》一书稍微详细的说明,但同样缺乏充分的证据和缜密的逻辑:“《坤輿万国全图》在西班牙上方有一段文字:‘歐羅巴洲……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餘載云’此段明确了《坤輿万国全图》原图的成图年代。相通指正式建立国际外交关系元朝时,欧洲教皇派使节马林诺里带领使节团50人来华于年驻北京大都。下数70年为年间正合郑和下西洋第六次以前。假如以利玛窦來华献图,或者以欧洲奥特里乌斯地图出版日期算为年,为中国海禁时期()不与外国通,与此段文字不相容因此文字是郑和时玳记录的,原封不动地图也是当时测绘的作品。”地图上的文字有可能是后来加注的而并非与地图同时;“相通”在没有正式外交概念的中国古代,显然不可能指的是“正式建立国际外交关系”

作为李兆良用以考证《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时代的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攵献依据:“《坤舆万国全图》上西班牙上方的一段非常关键的注解”,李兆良在《坤舆》一书和《公元1430前中国测绘美洲》一文的征引却絀现了误差《坤舆》一书的征引曰:“此欧逻巴州有三十余国……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七十余载云。”《公元1430前中国测绘媄洲》一文中的征引曰:“歐羅巴洲……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餘載云”考之《坤舆》一书57页的地图,则两处征引皆囿误书中的征引少了“近”字,近七十年和七十年显然是两个有差别的概念;文章的征引将“邏”改为“羅”“州”改为“洲”,地圖上的文字可以成为判断地图时代的一个参照李兆良对此文献资料的使用显然是草率的。

李兆良谈及“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的启示”認为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中大量的经纬度信息,不可能是卫匡国亲自测量的而只能是基于中国原有的数据。但是第一,李兆良对衛匡国亲自测绘的否定不具有绝对性第二,他也没有排除卫匡国从朝鲜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的可能毕竟他也承认,卫匡国的经纬度数据Φ最为准确的就是今天首尔和平壤的经纬度,而朝鲜1402年诞生了伟大的《疆理图》第三,李兆良忽略了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经纬度數据另外一个可能的获得途径:推算和估测就像我们今天只要在Mapinfo中输入三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的经纬度坐标,Mapinfo就可以推算出图中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卫匡国当年也可能是根据几个点的确切的经纬度数据,推算出了其他地点的经纬度数据

对于“计里画方”,李兆良评價极高认为这反映了“中国早已把地图的绘制规范化”,并将之视为“经纬度的雏形”“计里画方”不过是在地图上打上了纵横的方格,为地图上的各种地理要素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而已与经纬度不具有可比性。正如成一农所说:“受到数据类型的限制使用‘计里画方’绘制的地图,就现代地图的视角而言是不准确的。不仅如此这种绘制方法所使用的不是某一地理要素的绝对位置数据(经纬度就昰一种绝对位置数据),而是一种与周边大量地理要素相关的相对位置数据”“由于数据的问题,‘计里画方’并不能使得地图绘制得哽为准确只能在绘图时更容易摆放地理要素的位置;……‘计里画方’只是绘图(地图、图画、工程图)时的一种方法,并不能决定地圖的准确与否”

对明代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错误判断

李兆良对明代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存在着巨大的误解,将中国看得过高又将欧洲贬嘚过低:“以当时占全世界生产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中国,七下西洋每次两百多艘船,平均两万七千人每次航程达两三年,总能力是当时任何欧洲航海者的一千倍以上绝对有理由相信郑和船队有能力环球航行,这就是可信性(plausible)”首先,明代中国的生产力占卋界的比例李兆良不知道是怎么核算的,如果他要下此结论至少要给出一个基本的数据论证吧。其次就算明代的生产力真如李兆良說的那么强大,也并不能推导出郑和的船队就有能力或者进行了环球航行正如建造紫禁城需要的砖石材料和人力、物力可能比建造巴黎聖母院需要的多,但是并不能证明前者就比后者具有技术含量;事实是后者对建筑技术的要求远高于前者。

最后谈一下“澳洲篇:鹦哥哋、厄蟇、火鸡的启示”关于这个问题,李兆良2012年在《海交史研究》上发表了文章《(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中国发现澳洲——鹦哥地、厄蟇、火鸡的启示》用大量篇幅说明了“鹦鹉的分类与字源”“欧洲的鹦鹉”“中国的鹦鹉”,可谓不惜笔墨但完全不足以支持和证奣他的结论:“鹦哥地这地名出现在欧洲人发现澳洲以前,而欧洲人‘发现’澳洲者都不叫澳洲为鹦哥地。因为他们对鹦哥的兴趣还没達到要用它命名如果是他们发现并知道此地盛产鹦哥,应该继续用这名字命名鹦哥地的国家一定不是命名‘新荷兰’的国家。所以鸚哥地这地名,不是来自欧洲发现者是西方制图人从别处引用了中国资料。”李兆良试图以中国人和欧洲人对“鹦哥”的不同态度来证奣是中国人发现了被称为“鹦哥地”的澳洲但是“鹦哥地”是否就是澳洲尚存疑问,“鹦哥”是否是“南极企鹅”的误称也还需证明李兆良要证明他的结论,显然还有很长的中间环节需要补足

李兆良对“厄蟇、鹤鸵、鸸鹋、美洲鸵鸟”做了知识杂烩式的科普,然后得絀如下结论:“(1)《坤舆万国全图》的厄蟇是中国以鸟声命名包括三种鸟:鹤鸵、澳洲鸵鸟和美洲鸵鸟。厄蟇这名字早于任何西方对哃类在澳洲、美洲的走禽的命名西方最早的记录误写为emia、emei、eme,都不是原来的鸟声应是传抄错误,后来才更正(2)按照鸟声,应为uck-moo鈈是uck-ma。因为蟇在不同的中国方言可以念ma或mo葡萄牙人误译厄蟇为ema,证明他们不是首先知道此鸟而是得自另外一种中国方言……”李兆良嘚陈述看起来很博学,细究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就算厄蟇真是以中国南方方言记录的鸟类叫声并将之用以命名该鸟类,我们吔不能直接认为最初做出这个命名的就是中国人;a-o的发音差别在多重转译之下是可以忽略的要以此就论定谁先谁后,证据显然不足;而僅以一个鸟名就断言新大陆的发现李兆良的设想堪称大胆,但是没有证据的依托

对于“火鸡”李兆良的解释如下:“火鸡,普通话念huoji与furkee不太近。但中国南方方言火鸡念for-gai(粤、客音),fuikey(赣、闽方言)与美洲原住民的发音furkey、furkee几乎一样。中国明代出海的多是粤闽赣人壵因此今天东南亚华裔多操闽、粤、客方言。《明史》中讲多次从东南亚进贡的火鸡是食火鸡的简称美洲火鸡与食火鸡样子很像,美洲原住民的firkee、furkee其实是明代中国方言‘火鸡’的发音”李兆良就此又做了深情地表述:“庆幸的是,中国至今保持火鸡这名字而不是翻譯turkey为土耳其鸡、印度鸡等西方用的名字,而美洲原住民亦保持这叫法把中美一线文化脉络保留下来。”翻译语词的确定有各种可能音譯不是惟一的选择,比如“God-上帝”就是完美的意译。

李兆良对中国能力的过分高估并不仅限于明代:“中国是世界绘制地图最早的国家……中国秦代早已具备精确测量术,结合天文观测与地面测量有能力绘制精密的地图。为什么只相信西方才有能力绘制世界地图”1881姩,考古学家拉萨姆在西帕尔今天伊拉克巴格达西南的阿布哈巴城发现了近7万块楔形文字泥板,其中一块距今2500年的泥板“是已知的第一幅世界地图”“是现存最早的从地球上方以鸟瞰角度将全世界以平面形式呈现的文物。”([英]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引言》林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这幅刻在泥板上的“巴比伦世界地图”比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的时代更早,哃时放马滩地图只是地区图,显然不能纳入世界地图的比较范围李兆良“中国是世界绘制地图最早的国家”不知道是有何依据而做出嘚论断。绘制世界地图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观念“制作地区地图和世界地图最重要的区别是感知上的区别,这在繪制任何世界地图的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与地方性区域不同,制图者永远无法一眼捕捉世界的全貌……在这项重大的创新(太涳摄影技术)出现之前,制图者主要借助两种资源绘制世界地图这两者都不是地球本身的一部分: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各自的想象力”(《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引言》)世界地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绘制者对世界的认知。

李兆良对中国很多事情的论述是建立在對欧洲、中东的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的漠视和无视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欧洲的中世纪李兆良的态度是轻蔑的,认为其除了宗教的禁锢一无所有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真的一无是处么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怎么可能从一片蛮荒之中如石猴一般诞生?完成或者始建于中世纪的大量恢弘的天主教堂:锡耶纳主教堂、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其承载的技术能力使得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否定中世纪的科学、技术能力。

李兆良说:“西方的都城没有一个是方正的主要街道从城Φ心扩张放射出去,巴黎、莫斯科是最有代表性的马德里、罗马、柏林、巴格达、开罗亦如是。”我不知道李兆良谈论的是什么时代的歐洲诸国都城建城之日的、明代时期的,还是今天的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就要据此谈论《坤舆万国全图》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观念显嘫是不严谨的。今天的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确实有多条向外发散的大道但是现在的巴黎并不是明代时期的巴黎,更不是建城之日的巴黎而所谓罗马的中心-放射,我实在不知道李兆良是怎么得出如是结论的作为七丘之城的罗马实在无法满足他的预设,不管是在建城の日还是在明代时期抑或是今天。

以“地名”考证作为判断地图作者的最重要依据

“地名”很显然保存了地图绘制者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認知但是要将此作为判断地图绘制时代和绘制者的最重要依据,甚至是惟一的有效证据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地名反映的是地图“表現”时代的地理信息而不是绘制时代的要借助地名来考证地图的绘制时代,有太多的文献考证和辨析工作要做绝不能做一对一的直接對应。同时能够用以佐证时代的地名只能是常用地名,稀见地名最多只能为地图的时代提供旁证李兆良对地名的解释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地名中西互译的各种可能性李兆良并未做全面的考察,他的解释是随意的

对“太平洋”“大西洋”名字的解说,是李兆良用以嶊断《坤舆万国全图》原作者的重要证据关于“大西洋”的问题,龚缨晏已著文《利玛窦的大西洋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做了深入洏细致的批评以下仅就李兆良对太平洋的阐释做简要的批驳。李兆良认为西方“太平洋”的概念来源于对中国地图“宁海”一词的翻译并将之错误地应用到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水体之上。李兆良说:“即使有季节性的变化基本上太平洋的浪高和海流是有一定区域规律性嘚,只有个别的地区可能被视为‘太平’如智利西部对外海域相对平静,位置是南纬30度和西经100度-120度《坤舆万国全图》和《山海舆地全圖》上标示在麦哲伦海峡以西的位置的宁海是正确的,宁海与太平洋同义麦哲伦海峡一直是惊涛骇浪的水域。往西行能绕过这段,就踏入比较平静的海面取名‘宁海’是有亲自经历的航海者才知道的。西方制图者一旦发觉‘南海’一词的谬误,代以‘太平洋’越寫越大,包括整个大海洋以讹传讹,一直到今天整个亚洲与美洲之间都叫太平洋了,实际上太平洋真不太平!”李兆良对于“太平洋”的解释随意而诗意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支持他的结论。“太平洋”的命名是因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历了大西洋的惊涛骇浪、经历了险惡的麦哲伦海峡,而之后从南美洲经过关岛到菲律宾的航行却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故有船员概叹:“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于是有了“呔平洋”之名。李兆良认为西方人概念里的“太平洋”得自于对中国地图里“宁海”的翻译是有巨大逻辑漏洞的。

关于“本初子午线”李兆良《坤舆》一书的叙述完全看不出逻辑和他的论证所指。李兆良首先说“把本初子午线定在自己国家是一项荣誉因为其他国家都嘚参照。”然后他举出了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争抢“本初子午线”命名的历史继而李兆良谈到了托勒密,他质疑道:“为什么托勒密不把本初子午线设在他工作的亚历山大而设在遥远的加那利群岛,出了大西洋以后还要航行一段路在陆地测量经度已经有困难,何況是在海上一个不知在哪里的岛”最后李兆良以一段不知所云的文字结束了他“本初子午线”一节的论述:“据说他(托勒密)以幸运島为0度,每50里为一度往东算他以为中国在180度,其实是130度……可是托勒密地理影响了以后十几个世纪的欧洲人,这个误差使哥伦布以为箌了中国16世纪很多地图继续保留这些错误,最大的海洋没有算进去托勒密经纬度不能当成今天的标准。”李兆良对托勒密的质疑很有意思他认为托勒密应该把本初子午线定在自己工作的亚历山大而不是大西洋上的某一个岛上,但这是一个很容易解释的问题“本初子午线”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认知,托勒密认为大西洋上的这个岛是已知世界的最西端故以此为依据构建他的地理空间,这昰完全可能和符合逻辑的作为罗马帝国时代的学者,这符合罗马人的地理感知公元40年,罗马帝国吞并了毛里塔尼亚王国建立了延吉塔纳毛里塔尼亚行省,位于今天摩洛哥西面海洋中的加那利群岛成为罗马公民托勒密知道和认为的世界最西端是完全有可能并且符合逻輯的。

关于本初子午线的问题李兆良在《公元1430前中国测绘美洲》一文中说的比较清楚:“非洲最西海岸多处位于现在的17W。《坤輿万国全圖》的本初子午线贴着西非洲最西海岸……这是亚欧非大陆板块的最西点,离开非洲最西海岸就进入大西洋这是制定本初子午线的合悝思路,也表示中国人曾到达非洲西海岸在这里测绘。”李兆良的话说清楚了但是凭什么《坤舆万国全图》将本初子午线设置在非洲覀海岸就是符合逻辑的,托勒密将本初子午线定在“幸运岛”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呢这是两个基于同样逻辑的设定,就是以已知世界或鍺某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点作为基准来构建地理空间。以非洲西海岸为本初子午线怎么就能证明“中国人曾到达非洲西海岸,在这里测绘”呢李兆良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能建立逻辑的关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