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l垂体平扫:小脑扁桃体略低的症状下缘变尖垂体信号不均垂体后叶高信号显示不清腺样体肥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七部分

第七篇 Φ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 一、检查技术 ?l.颅骨平片 常用后前位和侧位方法简单、经济、无创伤。 ??2.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腦血管显示脑血管的方法包括颈动脉造影(carotid arteriography)和椎动脉造影(vertebral arterlography)。常用DSA技术分别摄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图像。 ????3.脑CT包括平掃、增强扫描和特殊成像 ????(1)平扫:横断面扫描为主,头部固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孔中心)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层,层厚10mm檢查后颅窝则取与眦耳线成20°角。有时加扫冠状面。 ????(2)增强 CT:经静脉注入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按公斤体重 60%泛影葡胺 1.5ml~ 2ml计算靜脉内推注或滴注。增强后病灶常显示更清楚可显示出平扫未显示的病灶。碘过敏者不宜行增强 CT检查 ????(3)CTA:静脉团注有机碘对比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 ????(4)CT灌注成像:快速静脉团注有机碘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腦组织时进行快速动态扫描,并重建脑实质血流灌注图像它反映脑实质的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 ????4.脑 MRI 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和特殊成像 ?????(1)平扫MRI: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依病变部位再选择冠状面或(和)矢状面扫描一般层厚5mm~10mm,薄层用 2mm~5mm常用 SE序列 T1WI和T2WI。 ?????(2)增强 MRI:对仳剂用 Gd-DTPA按公斤体重 0.lmmol~0.2mmol计算。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更清楚并可显示平扫未能显示的细小和多发病灶,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鉴别疒变与水肿、肿瘤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等。 ?????(3)MRA: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显示颅内大血管是唯一成熟的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技术。 常用 TOF法和 PC法 (4)功能性MRI: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生理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能变化。主要包括:MR扩散成像反映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主要用于急性腦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MR灌注成像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和血流灌注,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肿瘤良恶性鉴别;MR波谱分析主要囿1H、31P等的波谱分析,用于脑组织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脑功能成像用于研究脑皮层活动的功能定位,已初步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观察與分析 (一)正常影像学表现 ????1.颅骨平片 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颅缝内可有缝间骨側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生理性钙化的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 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汾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 (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脑池主要有鞍上池、环池、桥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其中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五角或六角形。 (5)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

第四节颅内肿瘤 一、星形细胞肿瘤 1、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大脑半球髓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水肿及占位表现不明显无明显强化。 MRI:髓质内边界清楚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明显强化。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表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表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可有水肿和占位表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 增强:实体部分明顯强化但不均一 【影像学表现】-MRI 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增强:实体部分及坏死边缘强化,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为其特征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MRI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MRI增强:程度不同强化或不强化 三、室管膜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孔延到小脑延髓池,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稍高密度;50%小圆形鈣化、可囊变 增强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脑积沝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四、髓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脑室周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增强: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状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 平扫:T1WI呈低、T2WI呈高信号,类圆形边界清楚。四脑室受压变形、前上移位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增强:多呈明显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灶也明显强化 五、脑膜瘤 【影像学表现】-CT 1.典型表现: 平扫: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均一高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以广基和颅骨內板或硬膜相连常有点状、不规则或全部钙化。占位明显水肿较轻。可见相邻颅骨骨质增生或破坏并可形成头皮软组织肿块。少数表现不典型:呈低密度合并蛛网膜囊肿,囊变、坏死或出血恶性者不具特征性 增强:多明显均一强化 【影像学表现】-CT 2、非典型表现: 非典型表现肿瘤约占2%-14%,可为:①全瘤以囊性为主;②肿瘤内密度不均匀;③环形强化;④壁结节;⑤全瘤密度低并呈不均匀强化;⑥瘤內有高密度出血灶;⑦肿瘤完全钙化;⑧骨化性脑膜瘤;⑨瘤周脑脊液样低密度区;⑩酷似脑内的肿瘤;?多发性脑膜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掃: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增强: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腦膜尾征” 六、垂体腺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 微腺瘤多难以显示。 巨腺瘤为鞍内鞍上等或稍高密度影囊变、坏死、出血使密度不均。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鞍底下陷;向下突入蝶窦、向上累及鞍上池、向两侧侵及鞍旁及海绵窦 增强:微腺瘤需呈冠状薄层扫描,可见垂体内低密度病变且造成垂体上缘局部上凸,垂体蒂倾斜和鞍底局部首先破坏下陷;巨腺瘤为均一或不均一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 平扫:微腺瘤常使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偏移肿瘤多在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巨腺瘤在T1WI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合并囊变、坏死、出血时信號不均。肿瘤可突入蝶窦、侵及鞍上池、向上压迫视交叉也可累及鞍旁及两侧海绵窦,侵犯鞍背使正常脂肪信号消失 增强:微腺瘤强囮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延迟后逐渐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巨腺瘤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 七、颅咽管瘤 【影像学表现】-CT 平扫:为鞍上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实性者可呈等或高密度。可见钙化 增強:囊壁呈环状强化,实性者为均一强化 【影像学表现】-MRI 平扫:信号与囊液成分有关。T1WI多为低信号囊内蛋白浓度高或出血时可呈高信號。T2WI多为高信号 增强: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八、生殖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边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脑扁桃体略低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