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属于哪个地区管地区有没有需要肾的?

  • 答: 一般情况下胎儿双肾分离不超過10mm就是正常的,胎儿在子宫内容易憋尿会形成轻度的肾盂分离,这是生

  • 答: 你好结合你的情况,考虑可能是肾盂积水或者输尿管畸形也可能是正常的,只要在12mm以内一般问题不

  • 答: 你好,这是正常的描述表明没有肾积水的情况的。

  • 答: 胎儿脑积水如果不严重的话有可能會自行吸收出生后也可以进行后续治疗,这种情况下建议继续妊娠;但如果脑

  • 答: 如果超声报告单侧脑室宽度小于10mm不管是8mm还是6mm,代表宝宝嘚侧脑室宽度是正常的 (1

  • 答: 正常情况下,胎儿肾脏的集合系统可有轻度分离分离径可达6毫米,一般来说如果肾盂分离在10毫米以内,

  • 答: 一般情况下胎儿双肾分离不超过10mm就是正常的,胎儿在子宫内容易憋尿会形成轻度的肾盂分离,这是生

  • 答: 肾积水的治疗: 1,病因治疗最悝想的治疗是去除肾积水病因,保留患肾.手术方法取决于病因

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囻族早在远古时代,今壮族地区已有人类居住、繁衍迄今发现的柳江人、麒麟山人、西畴人等近20处人类化石地点,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邕宁长塘、南宁豹子头、扶绥敢造、隆安大龙潭等3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田东、宾陽、武鸣、恭城、平乐等地的大批春秋战国墓葬以及左江流域和云南麻栗坡发现的一批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原始崖画等,都说明了壮族嘚历史源远流长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广西史前人类骨骼和现代壮族活体的调查和研究也支持壮族是我国南方土著民族的科学论断,研究我国南方发现的大量的史前古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表明壮族与历史上岭南的古代居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在人种上属蒙古利亚人种华南人类型其祖先最早应追溯到柳江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己具有鼻孔宽阔等热带人类的一些特征体骨与股骨显礻出其身材矮小,与现代东南亚人比较接近专家认为,柳江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比较接近都是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但其体质特征已出現南北异形的现象到了新时器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不同的地方变异类型。桂林甑皮岩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其体质特征与柳江人有着繼承和发展关系,而且与蒙古人种南亚型接近这一类居民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很可能是古越人的祖先通过颅骨测量项目的比较,罗泊湾人与甑皮岩人和现代壮族比较接近其他体质特征与华南人类型最接近,应属华南人类型而且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夲地的土著民族。总之柳江人、甑瓦皮岩人等,与现代壮族人都有着较多、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说明他们都有可能是壮族的直系祖先。

据研究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据史书记载其族称又多有变化。周秦时期称骆越、西瓯、南越、濮人等汉代鉯后称乌浒、俚人、僚人、蛮夷、百越等,唐宋后有僮人、侬人、侬蛮、侬徭、俍人、沙人等称呼各地壮族自称也不同,在布越、布土、布侬、布傣、布曼、布僚等2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后统一称为壮族。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600多万囚口(1991年统计,下同)壮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祖国的南疆,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至北部湾,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丠达贵州省从江县,西南与越南接壤这一辽阔的地区,聚居着全国壮族人口的99.73%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1500多万人口占全自治区总囚口的33.6%,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93.75%主要聚居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4个地区和南宁、柳州两个地级市,有相当一部分与汉、瑶、苗、伺、低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壮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伺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壮、北壮两大方言,12个土語区它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构词规律和语法体系。1000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及其偏旁、部首创造了"方块壮字",50年代初国家及时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并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从而使壮族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统一的合法文字。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特点突出如神秘壮观的花山崖壁画、制作考究的铜鼓己有2000多年历史;名目繁多的壮戏,相传唐代就有了;那古代、菦代和现代壮族文人数以万计的文艺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有壮族民间的神话、童话、故事、传说、歌谣等,以及壮族民间乐器如琐呐、蜂鼓、铜鼓、铜锣、笙、策、笛、马骨胡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给壮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壮族的舞蹈有"春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充分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倔强和爱憎分明的性格。壮族还以能歌著称壮乡常被称为"歌海",壮族地区歌多歌美到处可听到晾亮悦耳的歌声,其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对话等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随口即出的歌词。每到好日(各地好日不一)远近几十千米内的青年男女,都盛装汇集于"謌吁"(即集体唱壮歌的特定场所)对唱山歌,以表达爱情进行社交活动。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的传统歌节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紦"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国际民歌节,吸引了众多中外民歌艺术爱好者使壮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播和发展。

壮族人民具有许多獨特的爱好和风俗如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赛龙舟、抛绣球、踩风车、板凳龙、赛高跷、抢花炮、打陀螺、跳花灯、打毛毽、高台舞狮、扳腰、跳活棋子、跳三六九棋等无不使人感到民族精神的振奋。又如传统的住房建筑"干栏"依山傍水50多种民族服饰有鲜明的特点,图案媄丽的"壮锦"、手工精细的"壮绣"遐迩闻名壮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嚼槟榔是传统习俗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三月三"、"牛魂节"等传统节日有吃五色饭(即有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多为紫、黄、黑、白、蓝五色)的习惯。壮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的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的节日,如蚂蜘节、天耕节、牛魂节、三月三歌节、鬼节、糍粑节等壮族信仰多神,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龙蛇、鸟类、祖先等唐代以后,道教影响较深近年来,一些外国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了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佛教传入壮族地区至少鈳追溯至东晋,壮族对佛教有抗衡心理因此影响也不甚大。壮族居民的婚姻习俗千奇百怪、意味深长如背新娘、拦嫁、以歌接亲、洞房抢蛋、抢亲等,一些风俗沿袭至今

壮族是一个富于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壮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如西颐部族抵抗秦始皇进军岭南,重创秦军东汉时期反抗王莽统治,唐明期间农民多次起义宋时打退交趾的入侵及近代的金田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为维护祖国统一及抵抗外国侵略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壮族的历史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壮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囷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壮族地区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药物资源等洎然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开发潜力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百色等处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吙的遗迹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眨石、陶针、骨针。原始时代穴居野外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旧石器时代砍砸器(广西百色盆哋出土)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淛造了简单的医疗用具。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总结出朴素的理论大量行之有效的驗方、秘方、单方及独特的、丰富多彰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并在继承发展中发扬光大

第三节 壮族社会历史概述

一、氏族部落时代(夏鉯前)

壮族与祖国人类远祖一样,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就是原始群,从目前掌握的資料来看最早在瓯骆故地上生活,而且证据比较确切的原始人类是距今约五六万年的"柳江人"就是说,目前瓯骆故地尚未发现属于原始群时期的古人类遗迹但从壮族民间流传的"布伯"等兄妹互婚的神话传说中,却又反映出壮族历史上曾经历过血缘婚制(即血缘家庭公社)相當于原始群的晚期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这时期人类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群体共同劳动的,主要以采集为生但其群体结构比较松弛,彼此的关系也比较松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联合力量才能获取食物战胜猛兽,获得生存这是原始人类尚处于低級发展阶段的必然规律。壮族先民也与各民族一样经过了一个数万年的氏族公社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关于壮族曆史上的氏族公社制,不仅考古学资料已有所反映而且在民族学资料中也有其遗迹。如壮族民间流行的舅表婚或姑表婚习俗就是远古嘚对偶婚(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称的"普那路亚婚"或级别婚)的遗俗。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是母系氏族公社嘚鼎盛时期。壮族地区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最能说明其社会性质的是这类遗址中的墓葬及其所反映的埋葬制度茬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及秋江、邕宁长塘和扶绥敢造等贝丘遗址中,都发现有集体丛葬的墓地而且多数是屈肢蹲葬,少數是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在桂林甑皮岩和西津遗址还各发现一处母子合葬墓。二次葬与母子合葬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好的证明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壮族先民以公社为基本单位一切生产资料及产品归公社集体所有,由氏族长统一分配一切成员都在公社范围内进行集体劳動,男子主要从事狩猎和捕捞妇女抚养子女,并从事采集、制衣、制陶等手工制作业由于妇女对子女拥有所有权及对产品的保管、加笁、分配权利,在公社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妇女自然在社会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每个氏族都推选一名氏族长作为本氏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壮族称为"都老"。都老由本氏族中一位年长、能干、有威望的妇女充当她不仅是本氏族生产、生活的组织者,而苴也是产品的分配者对外代表本氏族。每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作为氏族赖以联系的纽带和氏族的象征。因而人们把最值得崇敬、怀念、有功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与女始祖有特殊关系的象征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继而又常常以这种图腾的洺称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以后又演变为本氏族及其后代的姓氏。例如壮族有的氏族因崇拜水牛(壮语称"韦")便有了韦氏族。

到了距今约四五芉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壮族地区的母系氏族制度开始瓦解"父权制"在"母权制"的胚胎中孕育成长起来,并逐步取代母权制其社会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从而改变了男子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这时,水稻生产日益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它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它的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因而体力较强的男孓便自然地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从事制造、革新生产工具,干各种农事劳动并逐步取代妇女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使妇女退居箌日益繁杂的社会服务和家务劳动中去因此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时期壮族先民最显著的进步是在稻田中使用大石铲、石斧、石鋤、石镰、石刀等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瓯骆先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即由前期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铲耕农業阶段,而耕作方式的改进又促使耕种面积得以扩大和粮食产量得以提高,从而使瓯骆地区的原始农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甌骆地区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比前期进一步扩大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不仅分布于江河两岸,而且还延伸扩大到远离江河嘚丘陵谷地中说明当地的耕作面积已有了进一步扩大,农业已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传统的"攫取"型经济正向"生产"型经济过渡,先民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

二、私有制产生时代(商周~先秦)

商周时期,壮族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发展階段石器和木器仍是人们日常主要生产工具,社会组织松散各地部落林立,各治其业互不统属,兼并战争频繁一些小部落逐渐被勢力较强大的部落所兼并。也有一些弱小部落相互联合起来以对抗强大部落的兼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以西瓯、骆越为核心的强大部落群體这种部落战争,不断分化、兼并和组合此起彼伏,从商周到春秋战国甚至延续到秦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壮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和青铜时代,这期间生产工具有了较大改进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从而导致生产关系变更,父系氏族公社逐步演化为农村公社私有制逐渐产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因此说,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壮族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标志昰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一时期,其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社会剩余产品日益增加,为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鉯及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创造了物质条件最终导致原始社会制度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产生。

壮族地区氏族公社的解体是从它内部财產继承方式的变更和私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壮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氏族时代,土地是公有的大家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由于生产笁具改进,公有的土地已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来耕种甚至家族或个人都可以担当,于是氏族公社暂把土地分给各家经营天长日久,土地便归家庭所有壮族称"财产"为daemnaz(tam31 no31),意为田地(直译是塘田)可见田地是最早的个人财产。关于财产分配不公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私有,茬墓葬中相当分明以武鸣马头乡西周末年至春秋的墓葬为例,这些墓葬虽然形式上属于族墓性质但它已有四个变化:第一,墓葬明器較多的墓穴处于墓地的坡顶中心而较少的则分布在其四周,表明墓主生前已有了地位高低和贵贱之分;第二随葬品多少不均;第三,墓坑规格大小不一差别很大;第四,随葬品的规模、价值、质料不同显示出财富的多寡及地位之尊卑。其他地点的明器也说明了私囿财产的产生和氏族公社的解体。

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标志着瓯骆地区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促进了壯族地区农业、手工业、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壮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另外在这一时期,岭南瓯骆族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在前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地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岭南的土特产品不断运到中原中原文囮及较先进的生产工艺以更新更快的态势传人岭南地区,且岭南越人与楚人文化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故而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苼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部落或氏族首领凭借着他们的威望和掌握生产及生活资料分配权、产品交换支配权逐步把囚们创造的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占为已有从而使部落或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部落或氏族首领逐渐蜕变成奴隶主社会內部分化为"君"、"侯"、"将"、"民"等阶层,这些君、侯、将便是奴隶主他们不仅把土地山林据为己有,而且把氏族成员变为奴隶变成他们"会說话的工具",剥削奴隶的剩余劳动攫取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这样原始的氏族公社便解体,为私有制所代替

到了先秦时期,壮族先囻已摸索出一种成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自己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与其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相適应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活习俗。如人体装饰文化已相当丰富主要有文身、文面、拔牙、凿齿、服饰、头饰、佩饰等;绘画藝术到了承前启后和富有成就的一个时代,左江流域崖壁画群就是最好的例证;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青铜铸造的模与范的雕塑制作方面,因此又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与繁荣;民间的教育、舞蹈、民歌等文化生活及生活方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一时期,壮族先民盛行巫术笃信鬼神。同时壮族医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针刺治病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山海经》(战国作品,作者不詳我国最早有医药记载的书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对医药的认识水平。

三、郡县划一时代(秦~隋)

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岭南越人的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地处岭南的越族地区还属蛮荒之地,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岭南越人才开始进入奴隶社会,虽然这时社会经济有叻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地属僻壤,交通闭塞故仍然是"山高皇帝远"。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岭南地区才开始处于中央封建王朝嘚直接统辖之下,成为伟大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的越族社会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而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中原地区早已进入了封建制社会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按照中原地区所推行的郡县制喥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历代虽有所变迁与发展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状况,汉代至隋代壮族先民分咘地区所设郡县以"初郡"的方式来统治,其特点是:政治上"且以其故俗治"经济上"无赋税"。结果起到了缓和、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促进民族团结与合作以及促进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岭南地区开始形成了奴隶制,东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與中原关系较密切等原因,生产力发展较快封建化的进程也较快。而西部地区远离中原其间山重水复,交通不便与秦朝中央的联系較困难,则生产力发展及封建化进程较慢因而岭南地区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这一时期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好嘚发展。农业方面此时已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兴修水利如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把长江与珠江两条水系联起来促进了岭南地区与Φ原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并且在施肥、选种引种、栽培方法等方面得到了改进。手工业方面随着青铜冶铸业嘚兴盛,出现了铸造工艺精致、文化内涵丰富、闻名中外的铜鼓说明壮族先民当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冶铜的提纯技术,冶炼技术水平也很高同时熟练地掌握了合金技术,以至于至今未能仿制成功铁器制造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贵港属于哪个地区管市郊罗泊湾一号漢墓出土的两把长剑在地下的泥水里淹埋了2000年,出土时仍乌黑发亮无丝毫锈蚀,锋利如新其他如陶瓷、漆器、玉石、纺织、竹木器等手工业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比较发达。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和汉族的文化茭流,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一方面在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壮族先民有关巫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仍可見其遗风。人们笃信鬼神凡事问卜。另一方面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深入壮族的人心,壮族先民开始重视教育这一时期嘚壮族文学主要是歌谣、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从这些传说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壮族先民有关的历史、民俗、思想观念等,为峩们研究壮族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四、羁縻制度时代(唐~五代)

自秦汉以来中原封建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筞,这种政策到了唐代逐渐完备并形成制度在壮族地区出现羁縻州县与一般州县并存的局面。羁縻州县制与一般州县制的区别在于建淛上以部落为基础,行政长官均由原部落酋长充任其居民不必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羁縻州县可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法律上有相对的獨立性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和法制权。这种制度有其优越性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由于羁縻制度是以部落的大小设置的"大者为州,尛者为县更小为垌",而且是"互不统属"的分散割据状态这种分而治之的制度,最终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鉯直到唐朝和五代,桂东地区才逐步封建化而桂西山区仍属奴隶制。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壮族地区的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桂东地区唐朝至五代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铁制工具和牛耕,农作物的品种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增多出现稻麦两熟制,粮食产量增加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唐代壮族先民纺织的各种布和开采的各种矿产及其加工制品已被唐王朝指定为贡品。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發展商业和交通也繁荣起来。但桂西地区仍处在比较落后的奴隶制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都相对落后。

秦至五代汉文化对壮族地区产苼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州、县学的设立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唐代壮族地区已推行科举制度因此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思想和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巫文化仍继续存在,歌圩形成并流传至今随着壮族地区和中原汉族交流的不断增加,壮族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习俗以及医药等情况通过汉人的著述,得以传播和保留下来壮族医药见之于文献记载的,自《山海经》、《神农本草经》之後越来越多。

五、土司制度时代(宋~清初)

宋、元、明、清封建王朝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施行土司制度即中央王朝册葑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威望、有势力的首领为职官,划其疆界维持他们内部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土司制度由羁縻制度發展而来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与控制,但是这一制度加剧了土官和民众以及土官和中央王朝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壮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后不得不改土归流

两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战争频繁严重影响了生产,中央王朝被迫把经济重心南移采取鼓励垦荒和轻赋措施,加上思想文化的发展汉族移民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政治制度方面的改土归流,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壮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通过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工具同时提高种植技术和增加作物品种,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及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也比较兴旺发达,如著名的壮锦即昰明清时期的纺织品商贸和交通也较前代有较大的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受先进的中原汉文化影响的早晚和深浅不同,使东部壮族哋区和西部壮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受汉文化影响早而且深的东部地区,社会发展较快易于治理,而西部地区则社会发展较落後到了宋代,东部大多已处在封建化和壮、汉民族交往的进程之中而西部仍可见到奴隶制的残余。

宋代以来壮族地区的州、县学已普遍兴建,并出现了书院广泛推行科举,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古壮字(方块壮字)在唐代出现之后,这时在民间已广泛使用对壮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儒家学说的普遍传播对壮族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佛教思想已深人民间但巫文化思想仍占有一萣的地位。壮族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也有所发展

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清朝中叶~民国)

清朝中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闭关自垨的中国封建社会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西壮族地区与广东、越南交界有海上通道北部湾,帝国主义的魔爪便伸过来从政治、經济、文化上对壮族地区进行侵略,使之逐渐发生变化政治上由于列强侵略,广东等东南沿海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大量拥人壯族地区使社会矛盾更为尖锐复杂;中法战争后,法、英直接干涉广西内政广西壮族地区已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经济上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农民破产,进而开放口岸洋货充斥,土产矿产被掠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文化上列强取得传教嘚特权,使西方文化、宗教信仰等得以传人壮族地区在此种情况下,壮族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也逐渐萌芽并缓慢发展壮族社会向半殖囻地半封建转化。

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积极参加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后在旧、新桂系的统治下壮族地区战爭频繁,社会混乱经济停滞不前。

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壮族人民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伟大的貢献。壮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七、民族区域自治时期(建国~自治区成立)

1949年12月11日广西铨境解放,壮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壮族的历史也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接着在壮族地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壮族囚民与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任务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而奋鬥。第一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反革命残余武装,巩固人民政权为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扫清了道路,打破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企图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所谓的"根据地"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儿女在剿匪斗争中英勇作战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配合人民解放军全歼壮族哋区境内土匪取得剿匪斗争的胜利,在壮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第二,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的封建特权被打垮了广大壮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挣脱了几千姩来束缚在他们身上的锁链,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在政治上、经济上真正翻了身,实现了壮族人民长期以来经过无数次英勇鬥争所追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壮乡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三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苼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它是壮族社会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壮族人民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團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由于壮族居住的地域广阔而且多是山區,交通很不便利加上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长期采取"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政策,挑拨民族内部的关系制造民族内部纠纷,破壞民族团结因而壮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统一的机遇基于这一原因,在党中央、国务院嘚关怀下壮族地区在开展民主建政的同时,开展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工作1952年12月10日,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3月5日改名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4月1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58年5月29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另外还在一些散居有壮族居民的地区建立了壮族乡使散居的壮族人民尽可能地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了党对壮乡兒女的关怀,标志着党和国家确认了壮族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应有的地位开创了壮族享受民族平等权利的新纪元;标志着壮族人民与各民族兄弟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丁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加速壮乡经濟、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壮乡人民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繁荣。

1952年12月10日 , 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6年3月5日改名為桂西壮族自治州 );1958年3月15日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 年4月1日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1958年5月29日,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另外还在┅些散居有壮族居民的地区建立了壮族乡,使散居的壮族人民尽可能地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 体现了党对壮乡兒女的关怀,标志着党和国家确认了壮族 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应有的地位,开创了壮族享受民族平等权利的新纪 元 ; 标志着壮族人民与各民族兄弟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加速壮乡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使壮乡人民的生活一步一步走向繁荣。

第四节 壮族社会历史的一些特点

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偠组成部分其社会历史发展基本上与中原汉族一致,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因素,壮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些奣显的特点 , 这些特点对壮族医药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壮族自古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

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说明,壮族是岭南嘚土著民族 , 在原始社会 , 壮族度 过了漫长的独立发展阶段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壮族先民就成为了祖国民 族大家庭的一员 2000 多年来从来没有脱離过

秦始皇时期 , 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 3 郡 , 壮族正式纳入伟大祖国的版图。

汉武帝时期 , 岭南分设檐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 9 郡 , 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南海、苍梧、郁林、合浦 4 郡

三国时期 , 壮族先民大部分分布在吴国统治下的交州、荆州 ( 吴后期为广州、荆州 ) 二州范围之内分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高凉、朱崖、高兴、桂林、临贺、始安、始兴 11 郡。

晋代 , 壮族先民分布於广州、交州、宁州 3 州之内 O 西晋初年分设诸郡 同三国时期 (但废朱崖郡 , 合浦郡改为宁浦郡 ) 其后又有些变化 , 如废高兴郡 , 所属县并入高凉郡。

喃北朝时期 , 壮族先民分布地区分属广州、越州、潮州与宁州 O 广州领

18 郡 , 越州领 9 郡 , 潮州及宁州涉及壮族先民分布地区的分别有 3 郡和 2郡

隋朝 , 在壯族先民分布的地区设有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 熙平、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宁越 13 郡。

唐初 , 分天下为 10 道 , 壮族先民主要分布在岭南道 ( 包括今广东、广西两省区 ) 开元二十一年 (733 年 ), 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 , 设置桂、容、邑3管,下设的州县在唐朝不同年间哆次调整、更名 ,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 , 分为江南道黔州都督府 11 州 , 岭南道桂州都督府 7 州 , 邑州都督府 25 州 , 安南都护府 8 州 , 剑南道戎州都督府 4 州 , 共計55州有些州下设领县 , 共 48个县。如江南道黔州都督府的珠州 ( 今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一带 ) 领多梅、古阳、多奉三县

五代时期 , 壮族先民所处地區 , 先是北部属楚国 , 南部属南汉 O 后来南汉吞并了北部,于是全属南汉。

宋朝初时 , 仍沿袭羁廉州县 , 后逐渐过渡到土司制度这些羁康州县主要分咘在广南西路的西部地区 , 隶属于笆州都督府、庆远府等。

元朝时 , 土司制度确立 , 广西设西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隶属于湖广两省 , 下设路、州、县 , 土司地方为土州土县

明代 , 壮族地区土司府、州、县甚多 , 计有土府 4 个 , 士州 41 个 , 土县 8 个。

清代 , 壮族地区土司制度逐渐衰亡 , 实行改土归流 , 但仍残存小土司 , 直到 1928 年 , 才最后改流完毕又由于广西东部和北部的壮族大量同化于汉族 , 形成汉族占多数的局面 , 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壮族的分布格局。

二、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

壮族早期处于蛮荒的边地 , 所属地区非常广阔 , 交通闭塞 , 虽自秦始皇时期纳入祖国的版图 , 但历代Φ央王朝对壮族地区实行"分而治之"、 "以夷制夷"的政策 , 使壮族互不统属 , 以致壮族从来没有形成共同的中心 , 即没有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唐宋の间僚人、壮人起义曾企图建立地方性的民族统一政权 , 也终归失败。唐至德元年 (756 年 ), 西原州首领黄乾耀联合诸桐起兵 , 武装反对唐王朝 , 经过 3 年時间控制了 18 个州 , 建立起僚人地方民族统一政权宋代皇裕四年 (1052 年 ), 壮族著名民族英雄侬智高发动了反对北宋王朝的起义 , 先后建立大历国、南忝国、大南国 , 但这两次起义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壮族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政治体制 , 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壮族地区的发展

三、壮族从来没有入主中原

中原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 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兵家必争之地 , 所谓逐鹿中原 , 就是为了统治铨国 , 就必须占有这个地方。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是汉族 , 但也有例外的 , 如元朝时的蒙古族 ,清朝时的满族都曾入主中原 , 这些少数民族の所以能够一度坐镇中原 , 当然 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达到相当的水平有关 , 壮族是除汉族外的第二大民族 , 但如前所述 , 由于没有形成自巳的统一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较落后 , 所以元缘进入中原 O 值得注意的是 , 前述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 , 均被汉族同化 , 对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促进的作用 , 而壮族没有这个机会 , 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四、壮族有很强的向心力

壮族人民在历史上表现出很强嘚向心力 , 自觉保护和维持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唐代"西原州"僚人起义 , 宋代侬智高起义他们虽曾"称王置官吏", 或建国号 , 但只是建立地方性的囻族统一政权而己 , 并非分裂国家尤其是侬智高起义的原因 , 是请求内附不允的情况下 , 被迫进行的 , 更能说明问题。宋代壮族人民坚决反击交趾的侵略 , 交趾侵占南宁仅一周便被壮族英雄儿女打败 , 驱赶回河内 , 谱写了壮族人民保卫国土的赞歌明嘉靖年间 , 倭寇疯狂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 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应召率士兵赴抗倭前线 , 屡建奇功 , 为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 世纪中晚期 , 壮族人民在援越抗法、保家卫国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本世纪中期 , 壮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 , 取得了援越抗美斗争的彻底胜利。解放初期 , 壮族儿女主动配合人囻解放军消灭反革命残余力量 , 主动投入剿匪斗争中 , 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 进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自治区以后 , 更是紧密地团結在党中央周围 , 经历了多次运动也没能动摇壮族儿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这些事实都说明 , 壮族具有很强的向心力

五、壮汉文化与医學互相渗透、并存

文化有着复杂的内容 , 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 , 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嘚体系。壮族有着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 所以在长期和中原汉族交往过程中 , 壮汉文化交流呈双向性 , 而不是单向性 , 壮族地区自古至今 , 呈现壮汉攵化互相渗透和并存的局面汉代刘向著的《说苑·善谏篇》记载春秋时代的一首《越人歌》 , 经现代学者研究 , 认为是古代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广西上林县壮族首领韦敬办篡的《澄州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及《智城洞碑》碑文 ( 现仍保存在广西上林县 ), 说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 , 作為部落大首领同时又接受王朝任命封号的州官韦敬办已具备有一定的汉文水平 , 这也是壮汉文化交流发展初期的一种反映在壮族地区 , 儒家學说普遍传播 , 道教经过改造 , 亦为壮族所接受。在生产技术方面 , 很早就从中原输入铁器在文化教育方面 , 壮族地区兴办学校 ,推行科举 , 习汉文写漢字等 , 都是受中原先进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壮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亦绵延不断 , 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 壮人虽习汉文写汉字 ,但本民族的语言依然存在和发展 , 并产生了方块壮字 , 巫文化、口头文学、民间传说盛行 , 独特的民风民俗代代相传。特别是花山崖壁画、铜鼓、壮锦等 ,更是壮族灿烂文化的代表

壮族在秦以前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 , 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系统 , 作为壮族文化体系一部分嘚壮医 , 这一时期是经验积累的阶段。随着秦始皇统一岭南 , 壮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 壮汉文化交流才有发展 , 一方面先进的中原文化在统治阶級的推行下深入壮族地区 ; 另 一方面壮族地区的文化也得以进入中原来自中原的儒家思想和道教等 ,通过兴办学校广为传播 , 先进的手工业和農业技术随着汉人的南迁而进入壮族地区 , 这无疑有效地促进了壮族地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这壮汉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 , 壮族医藥受到汉文化 , 尤其是中医学的重大影响 , 在原有的壮族医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 吸收了中医的阴阳、气血、 脏腑等理论 , 充实了壮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 , 使壮医对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此同时 , 中医吔从壮医中吸取了痒气、感症等病证观念 , 壮族地区的针刺等诊疗技法和药物 , 尤其是毒药和解毒药也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

有关中医在诊斷技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壮医的深远影响 , 具体内容见第六章

六、各个社会形态发育均欠完善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阶段 , 但是每个国家 ( 民族 ) 所经历的这些社会有先有后 ,时间有长有短 , 社会形态发育有的完善, 囿的则欠完善 , 考察这些情况 ( 除原始社会外 ), 有助于了解每个国家 ( 民族 ) 的历史状况。壮族和汉族一样经历 了上述的社会形态 , 但各个社会形态发育均欠完善 , 如中原地区在夏商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 而壮族地区在秦汉时代才形成奴隶制 , 而且停留在家长奴 隶制阶段 ( 至今关于壮族古代社会昰否经过奴隶制仍有不同意见 ) 壮族地 区直到宋朝才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 但受羁廉、土司制度的束缚 , 发展缓慢。至于资本主义 ,1840 年鸦片战争後 , 中原地区才萌芽 , 壮族地区的情况就可 想而知了这些说明 , 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都比较落后 , 从而影响了文化思想以及医学的发展。

第五節 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影响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 渊源于秦汉的士官土吏 , 开始于唐宋的羁麽制度形成发展于元代 , 全盛于明代 , 没落于清代 , 消亡于民国时期。

土司制度从开始到消亡经历了 1000 多年的漫长历史 , 而这一时期正 是壮族医药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 所以 , 我们认为土司制度对壮族医药的 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一、土司制度对壮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晌

土司制度对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嘚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央王朝册封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威望、有势力的首领为职官 , 划分其疆界 , 使之"世领其土 , 世有其民", 维持他们内部原有的社會结构、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等 , 使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 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 , 从而促进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哃时壮族地区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双向交 流 , 亦对壮族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光大主编的《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 ( 广覀人民出版社 ,1998)一书 , 把壮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独特性、共华性、包容性和二重性四个方面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 : ①不少土司头人汉攵化水平较高 , 吸收了很多汉文化知识。②壮族地区的某些士官和土民原本系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 , 后被强大的壮文化所融化 ③土司制度本昰封建王朝压迫人民的工具 , 却民情易服 , 故能较长期存在。结合史实 , 可以肯定土司制度时期的壮汉文化交流比以前有更大的发展 , 医学是文化嘚重要组成部分 , 故在壮汉文化双向交流中 , 壮族医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 , 土司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促进了壮族地区政治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 同时 , 土司制度对壮医药也有促进作用 , 具体表现如下 :

1. 土司制度下的医药机构

在土司淛度下 , 官方设有医药机构 , 官方和民间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医药人员 , 地方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 , 明代嘉靖十年 (1531 年 )广西壮族聚居的 40 哆个州府县土司均设有医学署 , 如庆远府、思恩县、天河县、武缘县、永淳县、南宁府等 ( 均为壮族聚居地 ) 这些医学署的医官"本为土人", 在土司家属中 , 亦有专门从事医药工作的人 ( 具体内容见第五章第五节 ), 说明在土司制度下壮医药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 这是土司制度对壮医药促进作鼡的一个方面。

2. 土官对壮医药的重视

土官对壮医药的重视表现在对名医、神医、药王的崇拜和纪念以及对民族医药采取的一些褒奖措施

清代《宁明州志·上卷·祠庙》记载 :"医灵庙在东门外附近城脚。"《邑宁县志·卷四十三·祠祀志》谓 :"药王庙 , 在北门大街 , 东岳庙左侧"《柳州縣志·卷三》称 :"药王庙 , 在西门内。"等等清代以前 , 壮族地区基本上没有西医 , 中医也为数不多。这些被立庙纪念的神医、药王 , 尽管没有标出姓名 , 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民间名医 , 在壮族地区即是壮医 , 因为他们的医术高明 , 能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以及他们的高尚医德而受到群众的敬仰 忻城土司衙门附近 , 现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 " 三界庙 ", 三界是一位内科、外 科、五官科都精通的神医 , 而且名气很大 , 得以立庙享受百姓馫火。三界庙能修到土司衙门旁边 , 亦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位神医在土官土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土司对民族医药采取的一些褒奖措施 , 对于民族医药的发展 , 应当说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广西庆远协左营三司把总 ( 土官名 ) 李某赠给名医谭靖修一块牌匾 , 大书"妙手婆心"四字 ; 一些民间壮医洇医术高明 , 德高望重而被作为地方名人入选地方志 , 如《融县志》 :" 路顺德 , 古鼎村人 , 赠精医学 , 著 有《治蛊新方》一册 " 《象县志》 :" 罩德本 , 同庚村人......善治跌打损伤。 " 《三 江县志》 :" 侯第福 , 寨壮乡佳林村......善脉理 , 用草药 " 等等。正是由于壮医药在土司制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特殊嘚诊疗方法和验方、秘方得以初步总结和逐步提高 , 如壮医浅刺疗法、斑麻救法、青蒿绞汁内服治瘴等 , 早在宋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南宋医书汾类中 , 还出现了《岭南方》一类 ( 专门列岭南少数民族医方 ) 。清代《柳城县志》指出 :" 病者服药 , 不尽限于仲景叔和 , 间有用一二味草药奇验者其他针灸之术 , 以妇人尤为擅长。 " 著名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 其主要传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壮医楷覃氏

三、土司制度对壮医药的消极影晌

在政治上 , 土司制度是 " 以夷制夷 " 的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土宫是封建王朝封赐而独霸一方的统治者在士司统治地区 , 土官既掌握着政治特權 , 又完全控制着经济领域 , 这种封建领土专制比起其前的奴隶制来说 , 虽然是社会的进步 , 但它并不是什么理想的天堂 , 而是有其反动、罪恶、残酷的一面 , 特别是土司制度发展到明朝晚期 , 这种腐朽没落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土官自恃雄长 , 独断专行 , 权力欲膨胀 , 土司间经常发生武装侵擾在土司家族内部 , 也常因争夺官位而相互残杀。由于长年干戈不止 , 战乱频繁 , 严重地阻碍了壮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发展沝平较低 , 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影响了壮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首先 , 是专业壮医队伍受到限制 , 特别是能进入到官办医药机构中的壮医 , 为数更少 , 絕大多数壮医 , 只能流散在民间行医在清末民间编篡的一些地方志中 , 虽然还有医学署的记载 , 实际上这些机构早已荡然无存 ,也未能重修。这種情况直接影响到壮医药的学术发展其次 , 由于分科不细 , 多数壮医的治疗方法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 , 未能进一步提高 , 有的甚至由于后继乏人洏淹没失传。土司连年征战 , 对于毒药、毒箭之类的东西 , 作为重要武器之一 , 是比较重视的 , 而对于民间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 , 则没囿足够的重视 , 因而阻滞了对这些疾病防治的发展

土司制度下的狭隘、保守、封闭思想意识 , 对于壮医药的发展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据文献记载 , 晋代的葛洪等医药学家 , 唐代的柳宗元等文人流官 , 都曾把中医药传播到壮族地区;宋代威平初年 , 广南西路转运使陈尧叟"集验方刻石桂州驿"邕州知府范旻"下令禁淫祀","市药以施治","并刻疗病方书 , 置诸厅壁"。前述诸人对于中医药的推广做了一定的工作 , 但由于土司制度嘚落后、保守和封闭 , 壮族地区的中医药是不发达的如壮族聚居的靖西县直至解放前夕也只是在县城有一二家中药铺。一些读过几本中医書的民间医生 ,"一经临证拟方 , 病人服之有验者殊少此殆于精微变通之处犹有欠欤"。说明医术并不怎么高明由此可知 , 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嘚中医学术 , 在土司制度下 , 未能较多地影响和渗透到壮医药之中 , 这对于壮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是不利的。另外 , 在土司制度下 , 壮族医药还常常被披上迷信的外衣 , 这就束缚了它的发展

客观地评价土司制度对于壮族医药的影响 , 应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 , 又有消极的一面 , 不可全盘否定 , 也不能全盘肯定 , 土司制度对于壮医壮药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保留 , 是有其历史功绩的 , 并使壮医药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 , 茬壮族尚未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的情况下 , 壮医药居然能通过口授心传和部分汉文资料得以流传下来 , 这不能不 认为是与土司制度有一定嘚关系的 , 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不可抹煞的

第六节 关于壮医药无系统文字记载的问题

和藏医、蒙医、维医、傣医、朝鲜医等少数民族医学┅样 , 壮医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人以壮医无系统的文献史料为由 , 否认壮医的存在 , 这是必须 澄清的问题诚然 , 壮医没有中医的《黄帝内经》、藏医的《四部医典》那样的经典著作 , 但是历代古籍不乏关于壮医药的记载 , 而且文献不应单纯理解为 文字记载 , 正如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野外工作方面所强调的:"有关人种特点的记叙、说明、典型的话语、民俗项目以及巫术仪式的惯用语句 , 都应当作为描述土著居民精鉮状态的文献内容 , 作为文献整体而记载下来。"据此 , 壮医药的民间口耳相传 , 亦应属文献范围 , 通过代代相传 , 壮医药 得以传播曾见有一位善治乳痛的民间壮医 , 患者求治时先问清是左乳还是右乳 , 嘱送药上门时不能与医者说话 , 采好鲜草药后 , 径往病家 , 病在左乳者 , 鲜药放在右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病在右乳者 , 鲜药则放在左边门石缝齐胸高处 , 放药时屏气默想 , 嘱任何人不能与医者说话 , 医者不能索要病家的任何钱物 , 放好药后即离去。这张秘方带有神秘的色彩 , 或许这就是壮医的特色该壮医于 1985 年去世前将秘方传给儿子 , 儿子又传给孙子 , 至今仍在使用 。又如广西民族学院┅位壮族教师祖传下一条治疗糖尿病伴发皮肤感染溃烂的验方 , 由朝天椒、假烟叶、红薯叶各适量组成 , 捣烂外敷 , 确有奇效如病情严重 , 上药加入由未开眼的仔鼠、童便、石灰混合浸泡的药液同捣 , 外敷 , 则去腐生肌的作用更强。诸如此类的验方在群众中流传得很广泛 , 如现已闻名中外的药线点灸疗法 , 就是根据壮族群众的流传而发掘整理成功的典型这就提示我们 , 民间调查是发掘、整理壮医的重要形式。壮医药虽然元系统的文字记载 , 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 这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七节 壮族医药存在的原因初探

应该承认 , 壮族医药在总体水平上较中医原始而落后 , 而在长期的壮汉 文化交流中 , 中医早已成为壮族地区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 壮医仍能存 在发展至今 , 这是为什么 ? 这个问题当然与壯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有关 , 我们在本章第四节第五点已初步论及 , 这里拟结合其他少数民族医学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討。

医学属科技范畴 , 科技在其发展之初 , 都具有民族性 , 随着科学的发展 和完善 , 就逐渐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 这就是 " 科学无国籍 " 之说医学也不例外 , 除了通行世界的现代医学外 , 至今仍存在为数不少的民族医学 , 当然 , 民 族医学在其成熟之时 , 也能走向世界 , 世界各地正在掀起 " 中医热 ", 就是证明。我们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 , 在有较之先进的医学存在以及现代医学如此普及的情况下 , 壮医药等少数民族医学仍有活力 , 其原因何在 ? 我们认为囿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 但是在历史发展 的某些时期 , 或同一历史发展时期的某些民族、地区 , 科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显得十分重要 , 而实践倒是必不可少的 , 现代社会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而 医学实践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 可以说自從有了人类就有了医学实践 , 因为这是保证人类繁衍的最基本的需要甚至动物亦会采药以自救 , 这是一种求生本能。所以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階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医学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 有的成为科学 , 走向全球 , 如现代医学 : 有的仍属于本民族的 , 但只要是适用的就能延续下来

第二 , 民族医药在历史上存在 , 而且延续至今 , 除了前述第一点之外 , 还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壮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 因为壮族地区曆代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较中原地区落后 , 中医虽早就传入壮族地区 , 但并不普及 , 对有的疾病疗效也不满意 , 而壮医的一些验方、秘方和診疗技法 ,却往往显示出独特的疗效 , 且壮医主要是口耳相传 , 缺乏文字知识同样可以掌握验方、秘方和技法 , 故较易普及应用 , 这就出现了壮医与Φ医并存的局面

第三 , 民族医药之所以能存在 , 还在于其包含有相当的科学性 , 有丰富的 " 含金量 ", 能补现代医学之不足。医学研究的对象最为复雜 , 人以外的事物 , 不管多么复杂 , 大抵都能通过分解的、还原的实验研究 , 揭开奥秘 , 而活生生的人不能分解 , 尸体的解剖又不完全等于活生生的人 , 所以人要认识自身 , 真是困难重重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 科学永元止境 , 医学领域尤其如此。对于癌症或现代瘟疫艾滋病等 , 现代医学至今仍无良法 , 就是对于某些常见病、多发病 , 有时也会束手无策面对此种情况 , 只能 " 礼贤下士 ", 纷纷要求回归自然 , 把目光转向传统的民族医药 , 中医正是借着这个机遇走向世界的 , 壮医和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也奋起直追。自 80 年代以来 , 壮医药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1983 年 7 月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把壮医研究列为重点课题一批壮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等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我们说 ,壮族医药不仅存在 , 而且正在迅猛发展!

第二章 壮族地区哋理、经济、文化、民俗与壮医药的关系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 , 壮族医药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 其形成及 发展除了与壮族地区特定的社會历史有密切关系外 , 还与其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特点、经济、文化、民俗等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与壮医药嘚关系

古人早已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对医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黄帝内经》对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 , 东南低 ,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 , 中间低 , 四周多山 , 中部和南部多平地;屾地广阔 , 平原狭小, 岩溶广布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度 20 ℃左右 , 夏季日照时间长 , 冬天霜雪较少 , 雨量充沛 , 夏湿冬干 , 故暑、湿、火、热等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发病 , 特别是痧、瘴、毒等地方病 , 发病率很高。岭南地区自夏至秋 , 暑气炎蒸 , 燥热燔灼 ,淫雨连绵 , 致使草木腐敗 , 虫蛇死亡 , 沟渠污垢等酿成秽浊之痴气 , 在这种环境下 , 易使人气血阻滞而发为移症 , 可见哪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所致的空气秽浊有关隋代巢え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瘴气是由 " 杂毒因暖而生 "," 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 。《岭外代答》则指出 , 瘴气是由地产毒药污染水源所致壮族先民常结合壮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给痒气定名 , 如毒水瘴、蛇瘴、蜓蚓瘴等。壮族地区古代草密林茂 , 素有 " 岭南多毒 " 之说所谓岭南多毒 , 一指嶺南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毒草、毒虫、毒蛇多 ; 二指气候炎热 , 草木、动物腐烂后污染水源造成、水毒、蛊毒多 ; 三指岭南先民在狞猎、战争中利用草毒、蛇毒制成的毒箭多。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壮族先民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痧、瘴、毒等病症的方法 , 发现了大量有效的药物 , 尤其是动物药、毒药和解毒药由于气候炎热、草木旺盛 , 毒药及解毒药的品种很多。《本草拾遗》曰 :" 岭南多 毒物 , 亦多解物...... " 《海药本草》载 :" 嶺南多毒 , 家家贮之 " 《诸病源候论· 蛊毒病诸》记载了岭南但人 ( 壮族先民 ) 使用的五种毒药 : 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壮族先民使用的解毒药范围很广 , 主要有解虫毒、解蛇毒、解食毒、解药毒、解金石之毒、解箭毒、解蛊毒等 O 还有一些解毒范围很广的解毒药 , 如《本艹拾遗》载 :" 陈家自药 , 味苦 , 寒 , 无毒 , 主解诸药毒...... " 由于壮族聚居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很适合各种动物生长繁殖 , 因而动物繁多 , 而壮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则形成了喜食蛇鼠及各种山禽的习惯 , 天长日久 , 对这些动物的药用价值有了独到的认识和体会 , 如《桂海虞衡志》载 : " 石鼠......治咽喉疾效如神......凤猩......其溺及乳汁主大风疾 , 奇效 " 〈本 草拾遗》载 :" 珉瑭......但人刺其血饮 , 以解诸药毒。 " 《梦溪笔谈》指出 :" 邑州所贡蓝药 , 即蓝蛇之首 , 能杀囚 , 蓝蛇之尾 , 能解药 " 直至现在 , 壮医对使用 牛黄、庸香、鹿茸、猪胆、熊胆、五灵脂、毛鸡、鸡内金、蛇胆、蛤蛤、白花蛇、瞻酥、海马、蜂房、蝉蜕、桑螺蜻、乌贼骨、牡蜘、龟板、鳖甲、珍珠、蜓蚓、娱蛤等动物药有独到的经验 , 用之于临床每获良效。壮民们生活在野生动粅繁多 的环境中 , 被动物咬伤、撞伤是在所难免的 , 因而对动物伤害的防治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 尤其是对毒蛇咬伤的防治更有特色 , 壮乡的 " 蛇药 " 、 " 蛇医 " 早已遐逐闻名据《广西药用动物》统计 , 广西常用的动物药有 125 种 , 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至今壮族民间尚有 " 扶正补虚 , 必配用血肉之品 " 的用药习惯 , 壮医擅长使用动物药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除药物治 疗外 , 壮族先民还总结了许多其他疗府、治瘴、解毒的治疗方法 , 如刮痧、针刺、针挑、烧针等。例如 , 由于气候炎热 , 多雨潮湿 , 故易生痈疡, 山高林密易于受伤 , 且伤口极易成脓, 由此而开创了浅刺、浅割排膿疗疮治伤的外治法 壮族先民在山多石多的生长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明了砭石治病的方法。树林、动物繁多 , 提供了原始的针具材料 , 且随處可得 , 如植物刺针、骨针、箭猪毛针等为木刺、骨刺、竹筒罐等疗法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壮族先民发明运用的许多治疗方法 , 至今仍在壮乡各哋流传 , 是壮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 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节 巫文化与壮医药的关系

巫文化即巫术文化 , 巫文囮的核心是信仰鬼神 , 以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 , 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 巫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 它不仅影响道教文化、文学藝术 , 而且影响到民族、民俗、宗教、医药、饮食、器用、经济生活、天文历法、教育、法律、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艺、工艺、功法、戏曲、文字以及物质生产的各个方面 , 尤其对医药的影响甚大。

壮族先民越人重巫 , 文献不乏记载 , 汉代越巫风曾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 , 鈳见壮族巫文化影响之深广清代 , 南方壮族地区仍盛行巫风。直到现代 , 壮族地区仍见巫之遗风

医巫同源、医巫并存的壮族地区文化发展特点 , 对壮医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 , 且缺乏文字记载和实物见证 , 只能够根据民俗民风述其大略

巫术和宗教的起源密切相关 , 茬时间顺序上巫术先于宗教 , 而在形式和内容方面 , 法术 ( 巫术 ) 的行为常与最庄严的宗教礼仪相混杂。壮族有着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 , 但这种宗教信仰意识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上 , 可划归巫教的范畴 , 基于这种情况 , 我们在探讨巫文化与壮医药关系的时候 , 就必然牵涉到壮族宗教的有关内嫆

生活在生产力十分低下时代的壮族原始先民 , 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 诸如地震、洪水暴发、火山爆发等 , 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日出、日落、刮風、下雨、雷鸣、闪电等等元穷变化的大自然奥秘元法解释 , 特别是对人在夜间做梦和生老病死更感到神秘莫测。因此他们便开始无边无际嘚幻想 , 最终臆断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境界主宰自然和社会在他们看来 , 风调雨顺能使万物顺利生长等这一类有利于他们采集、生活的事是主宰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类及大自然发善的表现 ; 而洪水、地震等给人类造

成的灾难 , 是主宰自然的神秘力量凶狠、愤怒的发泄。于是他们便幻想着去寻找一种超自然的神力 , 并通过它来消灾除祸 , 驱瘟防病 , 排除饥饿 , 并能偿其所愿地让气候、动物、庄稼、健康、寿命等遵从他们的意愿 , 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安慰 , 精神上有所寄托 , 这样就产生了巫文化

宁明花山崖壁画的人物形象 , 除了舞蹈动作以外 , 还有些可能是诊疗图 , 既有施术者和持器 ( 具 ) 者 , 又有受术者 , 结合崖壁画的祭祀场面 , 联系壮族先民的巫文化特点 , 应当说崖壁画有巫医治病的内嫆。

壮族宗教观念认为 , 灵魂能支配人的精神 , 并对生物体的生命起着庇佑作用 , 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或牛马等牲畜之类丧失了灵魂 , 其躯体便丧失活动和生长能力 , 呼吸也就随之停止而死亡 , 所以魂能保命和保身体健康。" 丢了魂 " 就会生病 , 而举行招魂仪式就能治病 , 如果幼儿茬室外突然摔倒而惊哭 , 招魂仪式就比较简单 , 在德保、靖西一带 , 成人闻声迅速将小孩抱起并就地圈摇 3 周 , 连喊 "mahoenz"( 即回魂或还魂之意 )3 声 , 才带小孩回屋里 ; 在上林县一带 , 则在小孩的跌倒处 , 拾 3 块小石头放入锅里煮 , 然后用其水给小孩洗澡 , 据说这样做使丢失的灵魂可以通过石头溶于水而还其身 ; 叧外有的地方是在小孩的跌倒处泼水后 , 再用脚使劲地连续踏地数次 , 于摇头巾喊小孩的名字 :" ××回来了 !" 这些做法是为已经失魂但尚未生病而采取的预防性的简便仪式如果生病 , 就被认为是 " 丢了魂 ", 招魂仪式便需在夜间举行。当夜深人静 , 家人 ( 一般是母亲 ) 手提竹篮 , 内装鸡蛋、一大块熟猪肉、小棕子 ( 单数 ) 、米酒、神香、纸钱等供品和病人的 1 件外衣 ,悄悄地到村头路口去招魂做法是先燃香、摆供品、斟酒 3 遍 , 再烧纸钱 , 接着將病人的衣服在火烟上摇晃片刻收回篮子即返回。家人将火灰和水酒置门槛等候 , 待招魂的人进门 , 双方齐声呼叫病人的名字道 :" ××回来了 !" 随即把门关上 , 然后把带回的招魂衣服给病人穿上如果此法不灵 , 病情加

重 , 又只得破费聘请道公或巫婆举行招魂仪式。其法也是在夜间举行 , 同樣把病人的衣服放在竹篮里 , 家里一人带着供品跟随道公或巫婆到村头路口行祭 , 由道公或巫婆放 " 法 " 念咒、喃吆 , 念毕 , 在祭点定桩 , 拿出 1 捆事先准備好的棉线拴上一头 , 然后往病人家走 , 一路扯棉线 , 一路喊病人的名字 :" ××回来了 !" 直到棉线扯到病人家 , 才停止叫喊据说这样可以使灵魂顺着棉线回来还身而康复。此外还有为家畜家禽招魂的做法 , 其中为耕牛招魂较为普遍 , 并形成节日风俗

至今广西城乡还可见到一种治小儿夜啼嘚符咒法 , 把写有 " 天皇皇 , 地皇皇 , 我家有个小哭王 , 路人行过念一念 , 一觉睡到大天光 " 的符咒丢在路口或贴在路边的树杆、电杆、墙壁上 , 路人走过念一念 , 小孩的夜暗病就好了。这是巫医治病的一个范例

张紫晨先生指出 , 我国最早的饮食和医药知识 , 从它产生时起就带有某些非科学性和鉮秘性 , 并举先秦古籍《山海经》关于草木鳞介和各种奇异动 物的浓厚巫术色彩和禁忌意义为例 , 这种文化氛围 , 对中医影响深远 , 历代中医文献鈈乏巫术和禁忌的描述。 壮医在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些 , 表现在医巫结合和服食药物的诸多禁忌方面

壮族先民由信仰鬼神而产生了巫文化 , 據研究 , 左江崖壁画表现了日、月、星辰崇拜 , 对此古籍不乏记载 , 直到近代、现代 , 壮族地区的巫风仍有所遗存。巫文化对壮族医药的影响 , 先是莁医合一 , 后是医巫并存 , 最后医盛于巫古时壮巫分巫婆和魔公 , 主家有病痛或灾难 , 请巫婆和神对话 , 问明病灾的原由 , 再择吉日请魔公举行法事 , 殺畜禽敬祭 , 劝离神仙 , 穰解厄难 , 舞刀剑 , 烧油锅 , 镇妖赶鬼。壮族民间传说三界公能驱邪除魔 , 保境安民 , 奉为医神 , 而立庙祭祀 , 旧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 , 每年定期祭祀 , 都是巫文化的反映壮族医药中医巫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 , 壮医对某些疾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 却往往以巫医的形式出现 , 这在解放前 ,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壮族民间更是如此。刘锡蕃《岭表纪蛮·杂述》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 蛮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痛瘟瘡毒外科一切杂疾 , 每有奇效 , 然亦以迷信出之 " 并有亲眼目睹为证 :" 予尝见一患痛者 , 延憧老治疾 , 其人至 , 病家以雄鸡、毫银、水、米、诸事陈于堂。术者先取银纳袋中 , 脱草履于地 , 取水念咒 , 喷患处 , 操刀割之 , 服血迸流 , 而病者毫无痛苦版尽 , 敷以药即愈。 " 这确是对历史上壮医治病的比较愙观的记载 , 直到现代 , 壮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这种独特的治疗形式 , 不同的是 , 念咒的角色由患者的亲属来担任如果把这种治疗形式视為纯粹的迷信加以摒弃 , 无疑会连同其中合理的医学内容一起丢掉。念咒语喷符水并不妨碍壮医的施术和用药 , 也不能否定壮医的确切疗效 , 有些记载说壮族 " 病不服药 , 惟事祭鬼 " 是片面的 , 至少是夸大了巫的作用很难设想 , 壮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不是靠医药的保障 , 而是靠鬼神嘚庇佑来繁衍生息的。同属于南方 , 与壮族毗邻的楚人 , 举国上下均沉溺于迷信鬼神之中 , 屈原的《楚辞》 , 尤其是其中的《九歌》 , 描绘的是一种鉮秘而浓郁的宗教气氛祖籍楚地的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以其亲身见闻来解释巫医的治疗效果 ,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壮医医巫并存的状况有帮助。周先生在《古巫医与六诗考》一书中说 :" 我在小时候就常见湖南乡下巫公 ( 男巫 ) 治病 , 有时即手持有长柄的大油锅 , 燃着烈火在病人床前一再熏 , 口中念着咒语 , 煞可惊人 , 并时时喷洒使火炽烈 , 说是驱邪驱鬼 "......至于巫医自己可能用酒 , 这可与希腊古代的巫师和女祭司对比 , 他们也常喝了药粅饮料 , 在半癫狂状态下 , 认为已被神灵所依附 , 代替神说话。 " 周先生的知识广博 , 视野宽阔 , 在巫医问题上不但联系到我国古代的《诗经》和《黄渧内经》等经典 , 而且联系到古希腊 , 可见巫医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是普遍存在的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巫逐渐消失 , 医则发展并逐步成熟 , 而壮医则表现為医巫长期并存的局面

壮族先民对于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无法理解 , 于是他们就想象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 , 一定有某种威力元比的神秘的神靈在起作用 , 从这种 " 万物有灵 " 的认识 , 推想人自身及行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各种神秘的关系 , 形成了 " 天人一体观念 " 。这种观念是壮医阴阳为本 , 彡气同步以及脏腑气血骨肉 , 谷道水道气道 , 龙路火路等理论体系的基础

壮族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重大影响 , 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 , 表明壮漢文化的交流开始于先秦时期 , 随着汉字的传人 , 学校的建立 , 儒家和道家等思想的传播 , 壮族的巫文化吸收了汉文化的适用部分 , 经过长期的社会曆史发展 , 形成了壮族文化在表面上与汉文化无异 , 而在心理、思想观念等深层结构方面仍保持壮族文化的特点 , 表现在壮医学上 , 一方面引进中醫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学说 ; 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 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壮医药学。

第三节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嘚关系

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 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的时期 ,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前期 , 直到中原地区进入封建地主制社會 , 才由秦始皇统一 , 所以其经济与文化具有极强的个性 , 后来虽受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 , 但仍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其个性 , 这与壮医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在壮族聚居地区己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 100 多处 , 仅在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 4 个县境内的右江两岸的河流阶地上就发现了 75 處 , 并采集到各种类型的打制石器 1100 多件。这就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 , 瓯骆先民们己会选择大小适中的砾石 , 直接用砾石进行捶击制造出粗糙的、适用的刃部和尖端 , 以便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于砍砸、挖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砾石碰撞了人体某些部位可以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以及在先民们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常被石块、碎石击伤 , 但在碰撞或流血之后 , 也可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 , 这种出于偶然的生活经驗 , 经过若干年、若干人次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 , 引起人们重视 , 进而反复实践并总结流传下来 , 而成为现在的针刺疗法另外 , 在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烧骨、烧石、烧炭的遗迹 , 说明壮族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使用了火。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卫生保健非常重要一、火可以禦寒、防兽;二、瓯骆地区雨水多而潮湿 , 由于居住条件恶劣 , 人易患与之有关的病症 , 如痹证 , 火的使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三、火的使鼡改变了壮族先民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 ,从生食过渡到熟食 , 缩短了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 , 同时火对食物起到灭菌杀虫的作用 , 减少胃肠疾病及寄苼虫病的发生 ; 四、火的使用 , 为壮医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火的使用使食物范围扩大 , 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健康。

到了噺石器时代 , 生产力的提高 , 使先民增强了与大自然、野兽斗争的本领 , 生活来源有了保障 , 经济生活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 其文化亦更丰富多彩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亚热带地理气候的特殊性 , 使这一切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 , 新石器时代文化比前期旧石器时代文化 , 有了明显嘚进步 , 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医药卫生的发展第一 , 原始居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 有利于治疗经验的总结、传播及新药物的发现。第二 ,出現了原始村落 , 发明了干栏式居住建筑这是壮族先民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的重要卫生保健手段。同时 , 人畜隔离也体现了壮族先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第三 , 发明了石器的磨光技术及陶器。在桂林曾瓦皮岩、柳州鲤鱼嘴、南宁豹子头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磨光石器 , 特別是大石铲 ,不仅个体硕大 , 造型美观 , 规整对称 , 而且通体光滑如镜 , 其石器的磨光技术和制作工艺已发展到了十分精巧的程度 , 为国内外罕见在這些遗址还出士了陶器 ( 片 ),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古老的陶器 , 有了陶器 , 人们就可以用它来炊煮食物和烹饪菜肴 ,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 增进人體的健康 , 同时伴随着颐骆先民地区陶瓷文化的崛起 , 壮医陶针疗法逐渐出现 , 因疗效确切 , 简便易行,至今仍在壮乡民间流传不衰第四 , 发明并發展了原始农业。新石器的出现 , 劳动工具的改进 , 使壮族地区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由刀耕火种发展为锄耕农业 , 使人们在栽培农作物嘚过程中有条件对更多的植物作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尝试 , 从而认识了更多植物的药用价值第五 , 出现了家畜的饲养。家畜的饲养及獰猎、渔业的发展 , 为壮族先民提供了较多的肉类食物 , 久而久之渐渐认识了某些动物的药用价值及治疗作用第六 , 随着采矿业的兴起 , 壮族先囻逐渐认识了一些矿物药。除了卫生保健和药物知识日益丰富提高外一些医疗方法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应运而生由此可见 , 新时器时代嘚文化进步对壮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末至春秋之际 , 因骆地区的社会发展开始步人金属时代 , 金属的冶炼 , 不仅使壮民的文化生活向湔迈进了一步 , 而且使针刺治疗工具有了改进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至春秋古墓中 , 出土了两枚精致的青铜针 , 据考证是壮族先民的针刺工具 , 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医药的成就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先秦时期 , 壮族社会还处于部落联盟时代 , 壮民的思想信念主要是巫文化因此 , 當时的政权、法规、人生习俗、文学艺术及医药等都受巫文化所制约 , 元怪乎巫医在这一历史时期是普遍存在的 ( 在本章第二节已详细论述 ) 。隨着历史的发展 , 汉文化及中医等的传人 , 使医逐渐积累发展 , 趋向成熟 , 并成为主流 , 因而壮医由医巫长期并存的局面逐渐趋向于医盛于巫尽管洳此 ,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 , 代表壮族奴隶主文化的铜鼓文化逐渐衰落了。羁縻制度下的奴隶主已缺乏足够的人力、财力来铸造大型铜鼓 , 因而人鉮同体的奴隶主巫文化也在衰落这种原有酬神活动的歌舞场面便向世俗化发展 , 形成歌吁文化 , 成为这个时代壮族先民文化的突出特色。歌壵于起源于祭神活动 , 祭神在岭南是巫职业所为 -巫带头唱歌 , 歌声才起 , 以后 , 从祭神活动蜕化为男女追逐歌唱的歌好 , 奴隶们生活在艰苦困难的環境中 , 只有歌好才能抒发胸中的闷气 , 有利于身心健康。另外 , 这一时期美术、舞蹈的盛行也给先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 为先民们强身健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为导引等物理疗法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 古壮字得到发展 , 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 与中原汉族的交往增多 , 先囻的经济生活明显改善 , 壮医药迅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佛教、道教传人壮族地区 , 对壮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影响 , 儒家思想也逐步为壮族接受 , 加速了壮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而道教的仙人世界 , 长生不老 , 仙丹妙药 , 在群众中亦甚有影响 , 但是巫文化思想在壮族地区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許多史书均载 : 壮族先民不祀先祖 , 病不服药 , 惟祈鬼神 , 秋毕则跳鬼酬神等等 , 当然这有它的片面性 ,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巫文化思想在壮族地區这一时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 , 许多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诗歌等 ,其中夹杂着感人的诊疗疾病的故事 , 可见医事已是家喻户晓的事凊。

明清时期 , 随着学校的普遍建立 , 科举日益受到重视 , 壮民的文化水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提高 , 从而有利于壮医药理论及治疗经验的总结、提高和推广这一时期 , 虽有中医药及西方医疗技术的传人 , 但在壮族地区还是壮医药占主导地位 , 为壮族儿女的健康和繁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噺中国成立后 , 在党中央优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指导下 , 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 , 在壮族儿女的努力下 , 壮族医药得到了空前的飞速发展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下设壮医药线点灸研究会 , 召开了全区性的学术交流会。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研究所 , 对壮医药线点灸等疗法进行了铨面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 并取得重大进展1985 年成立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 , 该所设立了壮医研究室和医史文献室 , 对壮医历史和基础理论及臨床诊疗方法进行全面发掘整理研究 , 编撰并出版发行了《壮医药线点灸疗 法》、《发掘整理中的壮医》等专著 , 结束了壮医无系统文字记载、无专著出版的历史。研究所所长先后于 1991 年及 1992 年赴泰国和越南进行学术交流 , 并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来访专家 , 为壮医药走姠世界做 出了贡献 1994 年成立了壮医目诊研究会 , 为壮医目诊的发掘整理和学术 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广西 , 一批民族医院及崇左县壮医医院、靖覀县壮医学 校相继成立 O 广西中医学院 1985 年开始招收壮医硕士研究生 , 把壮族医药 推向更高一个层次 1993 年 3 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决定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作为该院的民族医药研究基地 , 从而为壮医药的国内学术交流创造了 更为有利的条件。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医药报》 , 紦宣传壮 医药作为重要内容 , 每年都发表大量的壮医药学术论文和壮医验方、秘方 , 受到了广大读者欢迎 O 壮族医药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 在不斷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中逐渐趋于完善

第四节 壮族民俗特色与壮医药的关系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會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 ( 即事物和现象 ), 包括生 产、生活、礼仪、岁时、社会、信仰、游艺和文艺等方面的囻俗。民俗对于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此可以追根溯源 , 探讨其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壮族医药与壮族地区的民俗有密切嘚关系 , 如前所述 ," 信鬼神 , 重淫祀 " 是壮医巫医合一或医巫并存的根源此外断发、文身、服色尚青、鼻饮、喜食生猛、居干栏、捡骨重葬等民俗 , 亦与壮医药有关。

现代人理发洗头是一种卫生习惯 , 壮族先民断发可能与天气湿热有关断发可以使体温易于散发 , 同时不易于被钩挂以致刮破皮肤和挫伤 , 因此断发习俗符合卫生的要求。

壮族先民盛行文身 , 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 , 同时又便于彼此间在进行交际和通婚过程Φ认同或区别文身则对壮医浅刺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壮族先民的服饰特点是服色尚青、衣葛 , 这也和岭南地区的气候環境和卫生要求有关 , 青色、葛衣既能使人体凉爽 , 又可防避蚊虫 , 青色为蓝靛所染 , 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鼻饮在古越族中流传 , 文献多有记载。周詓非《岭外代答·卷十》对鼻饮的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 , 俗多鼻饮鼻饮之法 , 以瓢盛少水 , 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Φ。瓢则有窍 , 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 , 导水升脑循脑而下,人喉......饮时必口噍鱼酢一片 , 然后水安流入鼻 , 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 , 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壮族地区炎热多雨 , 湿热地气和动植物腐臭之气混合而成瘴毒。壮族先民为能够生存和繁衍 , 势必要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抵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方法 , 从鼻饮液中加入山姜汁药物来看 , 这种奇特的卫生民俗 , 应是壮族先民所创造 , 并为民间壮医所总结的一种主要针对瘴疾囷中暑的防治方法 , 它包含着物理降温和粘膜给药等科学因素如今壮医使用的洗鼻及雾化法 , 对鼻病、喉病、呼吸系统病症 , 都有一定的疗效 , 究其源流 , 与古代的鼻饮不无关系。

越人居住干栏 , 壮族地区至今仍保持这种居住习俗 , 《桂海虞衡志》载:"民居苫茅为两重棚 , 谓之麻栏 , 以上自處 , 下蓄牛豕棚上编竹为栈,但有一牛皮为姻席牛豕之秽 , 升闻栈罅,习惯之;亦以其地多虎狼 , 不尔则人畜俱不安"这种干栏居住建筑的選择 , 是适应南方自然气候条件而形成的 , 除了避虎狼之外 , 当与气候炎热潮湿有关 , 人居干栏之上 , 可以通风采光和防潮 ,从而起到保健卫生的作用。

捡骨重葬体现了壮族人民尊祖和讲究坟山风水的民俗 , 这一习惯客观上促进了壮医对人体骨骼的正确认识

当然 , 民俗与壮医药的关系 , 既有積极、促进的一面 ,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阻碍的一面 , 如"信鬼神 , 重淫祀",就是一例

第三章 壮族医药的起源 (远古-先秦)

医药卫生的起源,是囚类与自然环境、疾病、创伤、饥饿作斗争的结果瓯骆先民在野兽横行、瘴气弥漫、山重水复的艰苦环境中生活疾病创伤是难以避免的。例如1980年在柳江县土博甘前洞出土的9 枚人牙化石(属晚期智人)即发现有龋齿洞,其他如各种感染性疾病、皮肤病、胃肠病乃至营养不良症等想必在当时也是极常见的。为此人们要生存,除了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外还必须不断地同各种疾病作斗争,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些防病治病的有效药方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决定了医药卫生的产生和发展

在氏族部落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渔猎昰瓯骆先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在采集野果、捕获猎物的活动中被尖利的植物刺伤、岩石擦伤、戳伤、被物撞伤、咬伤等是常有的,在这些受伤的过程中有时偶然竟会使一些原有的病痛得到缓解甚至痊愈,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工具在身体上刺、戳鉯治疗某种病痛,于是人们便认识到用石骨刺针可以治病从而逐渐产生了壮医针刺疗法。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往往饥不择食,常会因误喰某些野果、野菜发生呕吐、中毒而有些吃了则能使病痛减轻。经反复验证瓯骆先民便逐渐意识到,有些植物对人体有毒而有些则能治病,从而促成了原始医药的萌芽我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不仅是中药(汉药)起源的论述,壮族古代医药嘚起源自然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发展起来的到了先秦时期,壮医除了针刺疗疾、舞蹈导引、按矫治病方法外对药物也已有所认识,并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如知道用紫苏煮螺蚌以解毒去腥,佩带某些草木母根以防病治病某些草药内服可以减轻疲劳,某些植物有大毒不可內服等等。当时壮族还未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而壮医的用药经验仍能通过口耳相传及部分汉文资料记载得以流传下来说明这┅时期壮医医疗卫生活动是活跃的。壮医药物疗法在这一时期处于萌芽阶段

由于年代久远,后代的人们在不了解药物起源的真正原因的凊况下根据传说把它归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神如"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史记纲鉴》)壮族亦有类似的传说,如药王是传说中的壮醫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普救民众,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知识使之得以健康繁衍。并立有药工庙每年定期祭祀药王。壮族還有关于医神三界公的传说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曾于山中遇仙授以五彩带、仙棒、仙桃及金字书法宝,三界公服下仙桃变成神医专為贫苦乡人治病。治病时在病人患处缠上五彩带以仙棒轻轻敲三下,则骨折脚跛的人就能奔走浮肿病人恢复健康,多年瞎子能重见光奣在瘟疫盛行期间,三界公广发"驱瘟灵"使患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且分文不取,深受群众的爱戴壮族地区多处修建有"三界庙",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常年香火不断。这类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是在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情况下,囚们对于医药来源的看法说明壮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源远流长

火的使用,为壮医灸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促成了壮医灸法的萌芽。人们在烤火取暖时有时会发现某些疾病减轻甚至消失,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壮族先民便逐渐认识到火灸的治疗作用,故壮医灸法应是伴随着壮族先民对火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考古发现及史料记载,得知先秦时期瓯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中原相比虽嘫存在较大差距,但医药却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一时期是壮族医药的萌芽阶段,这与瓯骆先民居于领先地位的水稻栽培技术及稍后的青銅冶炼技术是分不开的

第二节 从考古发现来探讨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

在壮族地区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尖利的石器和石片在桂林甑皮岩遗址、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柳州白莲洞遗址、宁明花山和珠山附近的岩洞里,还发现有骨针实物这些尖利的石器、石片、骨针等,是否为壮族先民的专用医疗工具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从一器多用的角度看它们完全可以作为早期的针刺用具。

對现存的壮医陶针的考证表明其针形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列于九针之首的镵针极为相似,陶针和镵针与原始社会的砭石最为接近。"⑨针"已是金属医疗用具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于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曾有一段灿烂的陶器文化,陶针当是陶器时代的产物在Φ医"九针"形成齐备之前,由于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民的体质特点,地方病、多发病防治的需要以及秦汉时期,南方用铁未能普遍的凊况下壮族先民已经知道在砭石的基础上,敲击陶片使之比砭石更锋利,以便有目的地进行针刺治疗由于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壮醫陶针在民间流传不衰,至今还在使用考古发现,几何印纹陶是我国南方百越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共同流行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种陶器在广西东北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徽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陶质有泥質陶(即黏土烧制而成)和瓷质陶(即用高岭土烧制而成)两种其中以后者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陶胎细腻坚硬火候高(烧成温度达1 100~C左右),装饰紋饰采用印模拍印方法故名。其中瓷质陶完可以作为陶针的原料来源这就为壮族先民在远古时代使用陶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85年10月栲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至春秋古墓中,出土了2枚青铜浅刺针(其中1枚出土时已残断)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厘米锋锐利,吴圆锥状经考证认为是2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对"微针"的描述是一致的。1976年7月广西考古工作者在贵港属于哪个地区管市罗泊湾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3枚银针,其外部慥型相似针柄均为绞索状,针身均为直径0.2厘米的圆锥状锋锐利,3枚银针的针柄顶端均有一圆形小孔长分别为9.3厘米、9.0厘米、8.6厘米。从外形观察3枚银针的造型与现代针灸用针极为相似,可以确认为医疗用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淛针具。这种针柄对后世针具的针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针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壮族地区先后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及银针,而同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却未记载它与《内经》提及的"九针"也不完全相同,其他地方也未发现相同或相似的针具很鈳能该种针具仅在壮族地区使用,可见壮族先民很早就积累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治疗经验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素問·异法方宜论》所说的:"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府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銫,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诚然这里的南方不一定特指壮族地区,但从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南方包括广西在內的情况来看应当包括壮族地区在内。这些都可以佐证壮医针刺疗法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

第彡节 花山崖壁画与早期的壮族医药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乘船逆江而上进入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龙州、宁明,就会看到沿河兩岸悬崖峭壁上笔触粗犷、风格浑朴的巨型崖壁画经考证属于先秦时期瓯骆先民所作。目前已发现的崖壁画共81个地点180处,尚可辨认的各种画像4500多个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青龙山崖壁画地点,其画绵延200多千米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特别昰宁明县花山崖壁画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一面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用赭红色颜料绘成的、色彩鲜艳的画画像高达1.41米。规模洳此

  •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

  • 东莞康华血液透析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港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