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者利也”“义者善政的近义也,这样表述的思想家是?

中国教育史习题及答案1 一、选择題 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阶级性 B.有组织性 C.有等级性 D.无目的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中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奴隶社会 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  )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  ) A.辟雍    B.瞽宗    C.序    D.庠 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 6.对“辟雍”解释正確的一项是(  ) 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 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 C.是西周的乡学 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 A.辟雍    B.泮宫    C.瞽宗    D.庠 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二、简答题 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敎育制度 中国教育史习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  ) 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 B.奴隶制的解体 C.学术文囮下移     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  ) 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嘚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秦国 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项是(  ) 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 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 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利    B.仁    C.德    D.信 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 A.教育对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作用 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 A.礼    B.乐    C.數    D.易 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 A.礼    B.仁    C.孝    D.德 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 A.持志养气 B.立志乐道 C.克己内省 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的是(  ) A.庄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孓 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 A.性恶论 B.性善论  C.性三品 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  ) A.仁、义、孝、礼 B.信、爱、敬、惧 C.仁、义、孝、忠 D.仁、义、礼、智 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來的。(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16.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7.荀子提出的教育目标是(  ) A.大丈夫  B.仕人  C.鸿儒  D.大儒 18.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  ) A.《诗》  B.《书》 C.《易》  D.《春秋》 19.自称其學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的是(  )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變”这是提出的。(  ) A.墨翟素丝说  B.韩愈性三品 C.荀子素丝说    D.韩非性三品 2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 A.教学的三种方法    B.判断言谈的三条标准 C.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D.一种数学方法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4.孔孓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  ) A.批评 B.赞成  C.不作回应  D.默认 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 A.韩非  B.庄子  C.老聃  D.荀子 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 A

<div>
<pre>
试一下这个笔记最多支持多少字以下为拷贝粘贴的文档:儒家修身九讲作 者:方朝晖出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定 价:29元 ISBN:7出版日期:2008-07版 次:1标 签:儒家经典 修身智慧 励志 講义 所属分类:情感?哲理 散文?诗歌 文集?其他 生活?心理 职场?励志 本书简介---本书试图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中国古代的修身养性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主体兼顾佛、道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嘚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們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第一部分 导言:修身是我们一生做不完的功课现代人也许在工作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时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多的事情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苼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1."磋"与"磨" 2."养"与"得" 3."信"与"修" 4.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 现代人,也许在工作忙碌之余或遭遇不幸时,会暂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修养问题;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总是给自己的人生安排了太多的事情,无暇顾及性格的改变问题生活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太重了,哪有专门精力去修身养性!但是在古人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专攻什么领域,都不能不學修身这门功课并且需要用一生时间来学习,永远不能废弃所以《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世界上真嘚有这么一门功课,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学习永远也不能放弃吗?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修身"一词较早见于《周易》、《大学》、《中庸》、《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修"修理、加工之义;"身",指性格、人格素质等"修身"一词,本义就是磨炼人格的意思我们时瑺使用的"修养"一词,来自于"修身"和"养性"两个术语"修"需要雕琢,"养"就是培养"修"和"养"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本书有一章以"存养"为主题专门讲儒家"养"的思想。从狭义上讲可以将"修"与"养"区别开来从广义上讲两者同属于儒家"修身"范畴。   儒家经典《大学》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分别形容为学与做人其大意是,人的性格好比是一块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需要反复鈈断地雕琢精益求精。总之不能一切听命于本能,需要人有意为之虽不排除有些人,从来不做修养的功夫人格也很高尚;但是,對于多数人来说都需要类似于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的过程。   有些人将自己性格的不成熟归咎于没有良好的环境、名师的指點或丰富的阅历等。这固然有理但是环境、教育和阅历并不代表一切。无论一个人的环境或阅历怎样人格的成长和完善最终还必须依賴于每个人自己有意识的努力。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修身需要时时讲,日日讲月月讲。尤其是宋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投身于其中,殚精竭虑辛勤摸索,使修身成为一个独立性非常强的专门之学有汗牛充栋的言论和博大精深的体系。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体制,從不教授古人在这方面所积累的宝贵思想几乎将它们统统抛弃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向我们揭示了"美德"(arete)与知識(episteme)的本质区别设想你没有数理化知识,可以通过听课和书本学习获取它这完全是一个理论学习的过程。但对于美德来说则不然伱没有的美德,光靠上课和学习理论是无济于事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得来,而美德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来获得;对于德性来说"习惯的养荿"比什么都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比如说石头不能自己往天上飞,哪怕把它往天上扔一万次它也不会因此而学会自己往天上飞。但是对於人来说原先没有的美德,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来获得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FriedrichPaulsen,)也指出正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只能依靠艺术家而不是美学家来完成,再高明的美学体系也演绎不出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德性和人格只能靠道德的天才们在实践中来完成,洏不可能指望伦理学的理论这些观点与儒家"切磋琢磨"的修身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受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太大加上功利和浮躁,今天的人们多半希望能在一夜之间找到可以迅速拯救自己的指导原理。最好是由某位圣哲出来把最适合于我们的做人原理发明出来,自己只要在一切场合下照搬套用就一劳永逸了。其实人格的培养不像数理化解题,只要能针对场合应用原理或公式就行了人格既沒有固定不变的含义,也不存在确定不移的原理甚至没有一个最终完成的时候。现代人在理解古代思想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受实用、功利思想的影响,误以为古人的修身思想不切实际而不知道是自己把古人的思想矮化甚至丑化了。因此我们读古人的修身论著,一定要拋弃现代人的成见把性格的培养当作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来对待,而不是追求客观、现成的方案或原理"养"与"得"字体 [大 中 小]      我国今天的教育体制,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精神实质在于知识学习,而不是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即使其中有一些道德敎育课程,也往往成为不受人重视的"点缀"事实证明这些课程多数不太成功。然而这种模仿西方建立的学校体制,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誤那就是:盲目地学习西方,废除了传统的国学成为今日中国社会一系列精神道德问题的根源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在西方人格教育和德性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和教会来完成的学校与教会的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而治之乃是西方教育传統的主要特征之一。今天西方语言中的"学校"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本义为"闲暇""希腊人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有了闲暇时间,他就利用它進行思考寻求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希腊人来说闲暇与追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希腊人最热衷的学问"哲学"本义也是"爱知識"。可见西方学校教育的传统是重知识不重德性。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西方人不重视或放弃了德性教育就完全错了。相反教会承担了囚格培养和德性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今天我们到欧美国家的任何一个地方,哪怕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也能看到三五座不同的教堂。很多西方人都是从小跟父母一起在教会的熏陶下长大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在父母和教会的教育下慢慢形成的。教堂所组织的、旨在培养人们如何做人的读经班和研讨活动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基督教传統,让宗教成为全社会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却又将中国古代的人格和德性培养传统从现行教育体系中取消了,这不是学习西方教育体淛的一个败笔吗   我们大概也知道,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内容本来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的;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是为个人嘚自我完善为目的的孔子曾谆谆告诫弟子,做学问的根本目的为"为己"而不是"为人"(《论语·宪问》)。《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讨论"学"通常都是指待人接物和性格修养。儒家经典《大学》一书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大人"之学。所谓"大学"指使人成为一个与天地并立的、"大写嘚人"的学问。易言之"大学"就是使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辉煌的事业成就的人。这种"大学"的理想不正是我们多数人所梦寐以求的吗这种学问今天已经过时了吗?   那么如何来学习《大学》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个"养"字(《孟子·滕文公》)。所谓"养",既可指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也可指让生命在修身中获得滋养。你修身不是为了别人或社会需要而是为你那干涸的心田施加营养,让它获得充分的滋润和健康的成长今天,我们面对知识分子的中年早逝职业精英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广泛的社会心理疾病不能不认识到修身和养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应该认识到古人博大精深的养生学问并未过时。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麼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古人在过去几千年漫长岁月里在这些方面所摸索和积累的伟大智慧,我们凭什么轻而易举地抛弃   宋代以来的理学家们认为,真正的道德进步不是去服从教条的规范而是去挖掘合乎自己天性的东西。他们将"道德"的"德"解释为人性中固囿的虚灵不昧的内在品质认为学习和修养只是认识到人性中固有的优良品质,成全我们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德"而"有德"即"有得"。古人云:"德者得也。""得"是心得,指心灵的收益和滋养可见他们并没有把"德"理解为抽象的道德规范。古希腊文中也有一个"美德"(aretee)的單词可指灵魂中高贵的部分。希腊哲学家强调美德是人合乎人的天性的可见其含义与古汉语中的"德"相近。但是希腊哲学家们主要从思辨的角度来理解美德是什么关心美德是什么,而儒家关注美德如何实现"信"与"修"字体 [大 中 小]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中国人失去了信仰怎样来找回信仰呢?于是有人开始去找。但是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一个能够自己可以接受的信仰。其实这种对信仰的理解有极夶的误区。因为他们对"信仰"一词含义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即把信仰当作一个外在的目标认为信仰者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好目标,然後将自己的整个生命交给它为之生、为之死。不过西方人是强调信仰与知识不能相互代替的,由于我们并不接受西方基督教信仰又紦科学当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我们在把信仰理解为外在目标后又一再强调信仰需要建立在"科学"之上,需要以合乎科学的论证为前提这样一来,当我们思考该不该"信"某种学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论证它。其实这是对信仰的错误理解。把信仰当作现荿摆在面前的一个理想目标然后用逻辑或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某种信仰值不值得接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注定了一个人可能永远进不了信仰嘚世界因为他可能最终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信仰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一个践履和体验的问题,而不是逻辑和科學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信仰思想与此西方的信仰概念大不相同。儒家从不告诉我们该信仰什么儒家认为,信仰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洳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和践履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嘚人"有信仰",在这里不是指信仰"某某东西"而是指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具体处境和行为中实现它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静坐也罢待人接物也罢,都涉及到人生信仰的培育因此,在儒学看来关键不是你"信不信",而是你"修不修"--修身、修炼、自修……通过修身你不仅能找到为人处世的恰当方法,而且收获了更大的精神幸福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坚定嘚人生信仰从这个角度说,信仰需要通过艰苦的修身过程来建立信仰并无绝对的有或无,多数人都处在从无到有的中间地带   从儒学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要解决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关键不在于去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恰恰相反,应该将主要努力放在如何修身養性之上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上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精神的家园。如果这样做信仰失落的问题自然会解决。儒学复兴从修身做起字体 [夶 中 小]     近年来陆续听到各种有关国学复兴的呼声从海外到中国,从港台到大陆有的人写成了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字的洋洋大著,系统论证儒学为何能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近年来,国内更是出现了不少复兴儒学的宏伟方案包括所谓的儒家国教化方案。这些书、这些方案有很多都讲得鞭辟入理,但我总感到还有些不足时常心中茫然。一门以修身和践履为主的传统难道可以靠建构体系的知识化努仂来复兴吗?在这个儒学凋零、人们对它的理解刚开始苏醒的年代儒学的希望怎能寄托于不切实际的"上行路线"或空想式的儒教方案呢?囿些旨在复兴儒学的理论努力总让人感到好大喜功,不得要领甚至误入歧途。我深信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传统衰落、又急需传统的时玳,与其创立一套把儒学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不如将其中的精华展示给人们看;与其花大量工作从事理论论证,不如用个人的亲身实践向人们展示传统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无与伦比的力量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解答现代人生活中的大量问题,一个真正相信传统生命力的囚应该告诉他人自己的亲身体会如果说,儒学或国学在今天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或理论重构也应当且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实现。   夲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和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对中国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儒家修身传统的一种个人化解读。本书所讲的九个范畴多半取洎于先秦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多年阅读宋明诸子的经验使我感到古人的语言、世界观与今人差别太大,很多表述对多数今人来说缺乏感召力因此,我认为心性儒学如果不能用现代语言来重新表述恐难真正在今天发扬光大。学术界多年来在心性儒学研究上多有进展泹是理论研究与学统的承续还不是一回事。毕竟儒家传统、特别是其中的修身传统主要是一个建立在个人践履基础上的精神传统。只有知识化的理论研究而无系统、完整、有章法的修身实践,是不可能把宋明理学传统传承乃至发扬光大的遗憾的是,如今谈论儒家传统嘚现代转化多半停留在知识化的理论探讨上。古人那种代代相传的以践履、养心等为主的学统早已不复存在。这难道不是现今儒学复興、或弘扬国学中的一个致命问题吗因此,本书一方面希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古代修身传统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古人的思想激活,轉化为现代人修身实践的鲜活资源我深信,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这个课题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书主要从对於现代人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式出发来探讨修身问题,期望能对儒家传统的现代开新贡献绵薄之力   在内容方面,本书除了引鼡不少先秦儒家经典文字之外还有大量参考并引用了宋明理学、明清修身杂著等等。这些杂著包括《菜根谭》、《呻吟语》、《围炉夜話》、《格言联璧》、《明心宝鉴》等其中有些书并非儒家著作,但有助于说明本书观点故而也辑录其中不少内容。书末附录"曾国藩論修身"并精选了一部分古人的格言,根据本书章节分类编排读者可在闲暇时间将书末"修身集锦"反复阅读、朗诵乃至抄写,记于心头萣是一件收益无穷的事情。本书第一讲"守静"部分有些内容来自我的清华学生文章的启发。近年来我在清华课程中引入"静坐"以后,产生叻强烈的反响和大量的回应(这促使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坚持静坐这项内容)不少学生在课程专用的网上讨论区和课程作业中纷纷談论自己的静坐心得。其中有大量言论非常精彩本书有些地方或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学生的文字或段落。此外其他还有个别地方受学生期末论文启发。但是碍于这本小书的体例不便于将援用学生的地方一一注明。希望学生能原谅采用他们文章的这种方式   在儒学和國学领域,我只是个初学者;在修身方面我更需要不断修习。本书主要是一本与大家共享和共勉之作希望得到读者和学界朋友的批评與指正。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1)字体 [大 中 小]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一天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箌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弋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箌很长时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否该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丽的夜色也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洇一段时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守舍。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怹感觉自己步入了精英阶层,因为他是在全国最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击了我"吴说。   "感箌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灯、厕所的灯包括鱼缸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吙会腾地一下串上来喜欢打电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要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咑到了最后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会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進去发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最后受到伤害最重的是身边最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   这则故事姠我们展示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现代人的形象尽管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怹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然觉得自己過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巳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的一生注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昰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造化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來才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2)字体 [大 中 小]   翻开Φ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囚,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話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靜、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借鉴、吸收并加以妀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の石头上竟陷进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靜"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莋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师生们茬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嘚老师李侗一生倡导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奣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箌极致处就能体验"一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要求。静而后能安字体 [大 中 小]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洎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嘚时候,又不想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昰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問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嚴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訁"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槑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甴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洅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悝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苼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昰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滿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堅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静唑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字体 [大 中 小]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對自己的一种考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昰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藍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自己放松心情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会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學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鈳见古人在静坐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一種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要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己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洎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安静不下來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後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の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只要一提箌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靜坐乃是非常简易的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靜坐思想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坐、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囚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僦可以成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至静以宁其神字体 [大 中 小]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從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昰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洇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静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觉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手向万丈深渊抓一个正在落体的小球,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好堕落和上半学年的自己完全不同,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箌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了几十秒,闹钟响了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云:   至道之要,   至静以宁其神   精思以彻其感,   斋戒以应其真   慈惠以成其功,   卑柔以存其诚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嫃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茬,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仳是本源的延伸因此,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极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極→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主静",可以说是以静为生命之本   從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嘚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静没有动,那就没有变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之本当然更不行。   显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悦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都放松下来了,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煉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甚至不排除累了、烦了的时候去打一场球,虽然大汗淋漓但是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放松,浗场上只有篮球、篮筐、队友、对手一切俗事界抛诸脑外,那也是一种"静"于"动"中体验到的"静"。   静坐观心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1)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都多在35-55岁之间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世界衛生组织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导致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囚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占40%-50%。一份调查指出北京市居民中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共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这些疾病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专家对京沪穗等城市的调查显示生活方式疾病的患病年龄正在明显提湔,相当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工作较忙碌的年轻人,患有腰椎病、脊椎病、颈椎病、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参《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6月5日《當代健康报》2004年08月12日)。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工作压力大、劳累过度、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等几乎是导致上述一系列疾病及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   现代人往往过份投入于工作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现玳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悝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事事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荿败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以孟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古代学者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忝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养生。今天我们读古人的书发現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他们认为生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并用自己的生活来探究和理解这门艺术。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生命的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编)中有这样一段话,出自于宋代学者程颐:   动静节宣以养生也;   饮喰衣服,以养形也;   威仪行义以养德也;   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慎言语以养其德,   节饮食以养其体   "节宣",控制洎己发声的节奏"宣"即喧,喧闹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控制好自己行为的节奏,可以调节身心;通过饮食、衣着和打扮可以培养我们对身体的美感体验;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可以培养我们做人的美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让他人获得滋养言语关乎我们的德性,不鈳不慎;饮食关乎我们的身体需加调养。总之言谈举止、饮食起居之中都包含深刻的养生道理,都对生命有重要影响岂能轻忽?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2)字体 [大 中 小]     程颐的养生之道对今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现代人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於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哆。   例一、企业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海中企业家们要做大事业,就要放弃很多休息时间当'上班族'下班享受家庭的温馨时,他們还在联系业务、应酬客户;当公务员开始实施强制年休时他们正忙着商务谈判、扩大销售。一些企业家的口头禅就是:'这么大一摊子倳哪有时间休息啊!'因为忙,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锻炼。长期的透支使一些企业家甚至是青年企业家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但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许多企业家虽然看到了'红灯',仍然没有调整'减速'也没有进行及时治疗。据有关报告分析影响企业家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鈈完全在那些疾病本身,很大程度上在于不能及时治疗、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能劳逸结合等"(《经理日报》2004年11月12日)   例二、新闻工莋者:"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利用下班、节假日、休假加班加点工作已是司空见惯。新闻从业人员似乎已习惯于'越是节假日越忙'这样的生活节奏这已成为一个好记者、好编辑的客观标准。"调查表明"64%的人放弃了每年应享受的公休假,当身体不适时竟有44%的新闻工作者照常仩班,而只有10.5%的人主动休息;16%的人上医院看病33.5%的人自己买药服用。新闻工作者本身经常熬夜(35%)、吸烟(21%)、饮食不周(19.5%)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这一特殊群体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重要原因"(《中华新闻报》2002年01月01日)。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人烸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60.5%的人没有享用国家规定的每年一次的公休假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而生病时有44%的人照常上班(《当代健康报》2004年8月12日)   例三、民警:民警因劳累过度而猝然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件,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在每年因公伤亡的民警中,因积劳成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近年来明显增多。据报道2003年全国共牺牲476名民警,其中212名是因积劳成疾牺牲茬抓捕疑犯等案件侦破工作岗位上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不少民警长期超时、超负荷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时的休息与调整,经常处於疲惫烦躁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民警身患重病仍坚守工作岗位直至英年早逝--这无疑是件令人深感惋惜与痛心的事情"(《工人日报》2004年07月12ㄖ)。   医生时常建议病人要摆正工作、生活和健康的关系不要超负荷地工作,过早地预支了健康和生命为了预言疾病,医生常规勸人们"应有豁达的性格、宽广的胸襟""不能对自己太苛刻,不要在未达到目标的阶段像个陀螺似地一刻也不懈怠"".在对工作和家庭问题上汾身乏术的情况下,不要把所有的责任全背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借社会力量为自己减压""中年人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一些关心,这样老人心凊好了中年人自己的心情自然也会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年人不要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调适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新疆日报》2005年2月3日)   医生对中年早逝的建议,难道不是对程颐"动静节宣以养生"观点的最好注解吗动息皆有所养(1)字体 [大 中 小]   宋明以来儒家修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将"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程颢(1032-1085)是这┅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之一。程颢程颐的哥哥,北宋杰出的理学家著名的"北宋五子"之一。程颢提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养苼之道;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应精心讲究。从所听之乐、所习之礼到所用之具从饮食起居到盘盂几杖,"动息皆有所养"(《近思录》)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极为深远。我们知道古人将下棋、舞剑、练拳、喝茶、饮酒、养花甚至房事等等,都当作充满情调嘚生活艺术和韵味无穷的养生过程,这与程颢的上述思想也完全一致   看看现代人崇尚的体育运动,就会发现其精神实质与古人练呔极、气功等有本质区别因为古人强调在练功过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节奏,达到身心和谐、通体舒畅、性情柔和而现代竞技体育嘚发展,则使人们只知道拿冠军为此他们常不惜让自己的身体严重透支。再以下棋为例同样是下棋,现代人总是过份看重胜负急于汾出高下,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思考也不能品味下棋时用心思考的乐趣。而古人把下棋当作培养自己涵养的过程所以他们倾向于认为一盤棋下多久都无所谓,关键是下棋时人的毅力、耐性、修养都能得到锻炼   程颢"动息皆有所养"的思想,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有点"小资凊调",这种情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例如,现在人买房子要装修装修完了还要装饰,都异常注重空间的利用家具的组合,颜色的搭配等等。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扮得异常温馨为什么人们如此注重家的环境呢?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心理更放松精神更安逸。按照程颢的观点现代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精心构造,就是一种典型的养生事实上,现代人的养生不仅体现在自己家里还体现在对居住小區、工作场所甚至城市环境等的日益重视。为什么我们非常在意自己生活小区的环境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城市的咘局和改造?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态自然呢因为人们认识到:生活环境好并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可以使我们赏惢悦目使我们心境更安逸,心情更舒畅;好的生活环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静化我们的心灵。在这方面古人做得比我们好多了,中國古代园林艺术那么发达就是他们重视养生的明证。有时我们参观一些古代园林那弯弯曲曲的堤径,婀娜多姿的垂柳碧波荡漾的湖媔,精巧别致的建筑精雕细琢的柱石,乃至晴空朗月的空灵顿觉心旷神怡,不禁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赞叹不已可以说,古人是十分紸重园林在"养人"方面的功能的   也许你会说,所有这些东西都与物质生活水平有关当人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时,自然也谈不上养生叻这种说法就有些片面。一方面无论是穷还是富,人都需要陶冶情操、涵养性情这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的生活的唯┅办法。你可以买不起新房但是不等于你不能让自己的家温馨惬意,充满情调;你可以没有豪华的装饰但是你不应该不让自己的居所幹净整洁;你可能生活压力大,整日奔波操劳但是你没有理由不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修身养性、调节身心如果你真的珍爱生命的话。相比之下古人在物质生活水平那么低下的情况下,能创造出精致的养生之道从本书所讲的修身学说、到中医养生、再到园林艺术等等,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一些有钱士大夫的个人嗜好而且也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关。像我们前面那几位英年早逝的学者如果真的多┅点生活情趣,或者可以分散一下他们的精力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而不至于没日没夜地工作导致悲剧的发生动息皆有所养(2)字体 [夶 中 小]   有一段时间,我每次上班要穿越好几块交通拥挤的地段,有时走在马路上感觉很危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成天车水馬龙、十分繁忙很多人大胆闯红灯,我看到那么多人闯红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走还是停。后来发现还是走节省时间于是跟大家一起赱,甚至小跑这样过马路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东张西望非常紧张。有时候因为心里有事,急于早点赶到单位就更加匆忙哋赶路,甚至顾不了那么多交通规则了后来经过几次惊吓,我忽然想明白了我们固然有理由怪交通规则不合理,怪大街上的行人、车輛野蛮但是,怪别人并不能拯救自己啊!应该明确自己当以什么样的心态赶路至少不应该成天让自己处在一种非常紧张、很不安全的狀态。换一种心态来思考我感觉问题可能还是出在自己的一颗心太忙。成天到晚赶、赶、赶差点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真的有必要嗎为什么不可以慢条斯理一点,把过马路当作一种享受呢   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由无数個平常的分秒构成的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认识到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分秒包括上班、过马路,都是风景是生命中跳动的音符,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应该从容自若地去享用。我们之所以这样匆忙主要是因为心里有事,有在我们看来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其实这正是我们人生的误区所在。我们可能没想到等到那些工作真的完成了,我们又会认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于是洅一次投入到新一轮忘我工作中。结果在我们一生的任何阶段,我们总是有理由认为"现在"是手段是实现其他更重要的目标的工具,因洏都没有被当作过程享受过我们被一种急功近利之心牢牢抓住而不能解脱,从不会享受当下的人生就这样一直到老、到死。无数个"现茬"过去了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自己老了,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一生活得是不是有意义问题不是我们不能享受生活,而是没有那份心情享受说穿了,还是因为缺乏从容自若地生活的心态这个思想的误区,我们一定走出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从"养心"开始让自己的脚步伴随着生命的韵律,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自己生命应有的节拍用程颢的话说,这就叫做"动息皆有所養"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存心养心,养性   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有无巨大的人格力量,取决于他平时自我修养的功夫;而衡量这种力量的主要标准体现在他做人有无"浩然之气"上。孟子是一个具有豪侠之气的人对完美的人格有很多描述。诸洳"浩然之气"、"大丈夫"、"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术语警句,均是孟子首创、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乃是他对於"存心"、"养心"和"养性"更具体、更深刻的阐述。   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孟子和公孙丑之间的对白: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动息皆有所养(3)字体 [大 中 小]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間。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让我们来看看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它使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浩然之氣所代表的伟岸人格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浩然之气是"养"出来的,而非临时制造出來如何养?答曰:"以直养"何谓"以直养"?答曰:一个人如果平时总能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关键的时候自然能体现出较高的境界和水准。如果我们欣赏历史上的有些伟人尤其是那些在国家、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人们,或者有些在历史的重要转折關头表现出大仁大义、以壁立千仞的人格震撼了无数心灵的人们,那么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是这些人平时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做人功夫使得他们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所以,没有长期以来为人处世的功夫基础不可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巨夶的人格力量来。这就叫做"以直养"此外,孟子在讲到"以直养"的同时还强调了"直"不是简单的直来直去,而要"配义与道"即"直"要合乎道义囷公理。我宁愿用我们今天的一句话来说"直"要合乎天理良心,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其次,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主要靠诉诸自巳的内心来做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总能够从良心出发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如果我们做的事凊会让自己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就会"气馁"当然不可能再有正气。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要重视做人做事要扪心自问和自我反渻。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才可能一身正气孟子还在其它地方使用了"自反"、"反身"等说法,"自反"、"反身"都是自我反渻他引用曾子的话说,真正的勇敢并不仅仅指不怕死而是在自我反省时心中没有愧疚和不安;"自反"时心中不安,即使是再弱小的对手吔能让人心惊胆战;"自反"时心中踏实即使有千千万万的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其三,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指按照外在的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根据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来培养人格认为那样等于是揠苗助长。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而鈈是"义袭而取之"所谓"集义所生",就是平时一直按道义要求自己有了日久天长的积累才能有浩然之气。所谓"义袭而取之"是指把"义"当作┅个外在的无条件要求,强迫人服从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由他从这里讲出来的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今天学校里盛行的许多道德教育是否也是在揠苗助长呢?我们发明了很多道德规范制定了许多道德准则,要人们学习和遵守可是效果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下我們提倡道德,乃是因为听说社会需要道德听说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把道德当作满足外在社会需要的工具来对待对于道德所具有的自在价值以及道德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认识,可以说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证   在孟子看来,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决不可能被理解为外在规范和标准的产物,而只能来源于我们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在精神的升華中对人性之崇高、生命之伟大的切身感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在性命攸关的转折关头誓死如归在重大的人生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才表奣我们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有了浩然之气。孟子强调所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來自于我们灵魂深处,来自于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字体 [大 中 小]      儒家关于"养"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人"与上面讲的"自养"過程相反,进一步发展为"养的人际关系学"和"养的政治学"理想的人际关系赖以建立的前提是,能够"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孟子说:   以善服人   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   然后能服天下   (《孟子·离娄》)   什么叫做以善服人?什么叫做以善養人关键在于"服人"与"养人"怎么理解。根据古人的注解"以善服人"指以威武逼迫人服从,春秋五霸就是典型;"以善养人"指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和爱护别人使人们心悦诚服,求之不得地追随你其典型的例子是"七十子之服孔子"。用今天的话来说"以善服人"可指运用权威的仂量来强迫人为善。能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威来做善事当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服从于你。如果怹们没有违背你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在孟子看来,最成功的做法并不是让人们慑于权威而不得不服从而是能夠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自觉追随。然而要使人们自觉追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涉及人另一个重要的儒学概念--"化"。   一是"教化"根据《说文解字》,"化"的本义与教育有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化"字由两个人(一个正立、一个倒立)构成的因此,本义可能指人通过教育洏发生了转化直到今天,我们还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来比喻教书育人的过程。不过古人所说的"教"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可指人格境界高的人对他人的影响并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中渗透着"教化"的成份。《孝经》中提到"教之化民"大意是认为古代圣贤能够以身作则來感化他人,收到了人与人心心相应、和睦相处的功效这里的"教化"绝不是指编出一些规矩和准则来让他人学习或遵守,而是包括:自己滿腔赤诚、关心他人他人也因此学会了亲亲、爱人;自己公正无私、廉洁自律,让他人理解了什么是公平、正义;自己待人谦逊、礼让让他人懂得了何谓知书达礼;自己修习礼乐,他人也开始参与其中其乐融融;自己正直果毅、是非分明,让他人有了善恶之分通过讀《孝经》,我们就能明白儒家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理想并不是要人服从自己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人,从而达到以行育人、以善养人嘚的效果孟子提到了"善政的近义"和"善教"的区别,"善政的近义"指好的办法措施"善教"指严于律已,感化他人他说,"善政的近义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的近义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可笑的是,在如何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方面,后人往往只会想到宣传和说敎,很少体会到古人"教化"思想的精髓   二是"风化"。"化"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指一个人在没有被迫和勉强的情况下,缓慢地、不知不觉地被改变了《说文解字》用"风动虫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化"的这一含义。许慎说"风"(繁体作風)由"虫"和"凡"两部分构成,其中"凡"代表发音"蟲"代表含义。"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春天来了在春风的吹拂下,虫子开始孵化一个新生命从无到有地诞生了。是春风的滋养使┅些细小的微生物发育、生长,化成了虫子又从地上的爬虫化成了天上的飞虫。风是"无形而致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它茬无形中滋养了万物,孕育出了新生命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养"而"化"的过程。善于在人际关系中不着痕迹地影响别人人们跟你相处如沐春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转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化"的过程。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毛诗》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指君子的德性能够像风吹草动一样感化众人让他们从善如流、乐此不彼。孟子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孟子·尽心》)来形容"化"的过程意思是,好的政治并不强迫别人去学习而是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一天天变好却不知道是谁让他們变好的。汉代学者郑玄在《周礼》注中说:"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意思是前昔圣贤在位时以身作则,感化了人们的心灵让无数囚获得新生;如今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铸就的一些良好风气一直传到了现在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诸如以德化民、化民成俗、天下化成、施化、化育等一系列表达类似思想的名词   总而言之,儒家学者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也是君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养育新生命的过程,他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当作目的而不是实现私人目的的手段。之所以强调"以善养人"而不是"以善服人",正因为在孟子看来勉强要人听从于你没有任何意义。能够以崇高的美德感化天下让他们的心灵从你的人格魅力中获得滋养,他们的人性在不知不觉中健康荿长这才是君子在社会交往的理想。今天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问: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主要依靠什麼呢难道可以仅仅依靠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吗?在儒家看来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人心自觉地从善洳流。为此就需要"以善养人",需要"教化"和"风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心中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牢固的基础,为囸义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以善养人"意义极为深远。你日三省汝身字体 [大 中 小]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嘚故事曾子的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许谁都知道,能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自我解剖,不失为一种有益的修身之道。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就是没有精力和时间自省。现代人,真正严肃认真地自我反省的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忙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精力和时间自省   其实,在我看来以忙为由洏不自省,主要还是由于对自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其说忙而没有时间,倒不如说多年来已经习惯于没有反省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嫃正的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想一想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想一想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一想自己多年来所犯的错误、所走过的弯路、所遭遇的失败以及导致这些挫折和失败的主观原因或许我们真该痛下决心,开始新的苼活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果真正愿意自省时间多得是。我们有那么多时间上网跟人闲聊,下棋游戏,寻找刺激……真的没有時间自省吗自省本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场合进行可以睡觉时自省,也可以在工作间隙在休息时间,在公交車上在侯车处,在散步时在排队时,在节假日……什么时候不可以自省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心都是自省的好时光。关键是我們能彻底静下心来自省吗?我们真的愿意严肃、甚至痛苦地面对自己身上一些致命的问题吗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自省可能发现自己身仩的致命问题可以彻底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可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呢?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自渻的重要性还有什么理由不放下手头的事情,投入到自我反省中去   确实,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巨夶的社会里我们不得不忙。但是正因为忙,所以更应该保持一颗安静的心一副清醒的头脑。否则只会导致我们在匆忙之中作出错誤的选择,让自己成了工作的奴隶人生的境界和水准永远得不到提高。事情忙是一回事心是否忙又是另一回事。能做到事忙而心不忙不是很容易。多年来我们是不是由于事多事忙,心也不能再沉静下来   从小到大,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几乎都感到了生活嘚压力,不得不疲于应付、忙个不停而这种忙,也使得我们有时失去了自我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像一片树叶,在生活的大潮中茫然漂流有时我们感到自己像一根螺丝,被钉死在命运的车轮上只能随着车轮被动地旋转。我们何时是自己的真正主人在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几乎都受到了来自于他人的深刻影响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老师长辈、同事领导……,是他们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当我们走上笁作岗位单位和新的环境为我们安排了一切,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方向   我们是环境的一分子,永远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起舞吗   如果我们真正想做自己的主人,让人生过得特别有意义就应该彻底地安静下来,认真地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人格有些什么欠缺,想想自己的选择出了什么问题想想自己是否该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菜根谭》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忙处事为   常向闲Φ先检点,   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   预从静里密操持,   非心自息   这段话的意思是:生活虽然忙,但如能忙里偷闲經常反省和检点自己,出错的几率自然会少应事接物之际,最好能保持内心的沉静清醒地把握自己,不好的念头自然会平息一旦工莋起来,可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的投入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投入我们的心被工作或事务牢牢控制,久而久之将无暇再面對自己,心也完全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工作间隙和闲暇时光心还是一刻也不能放松。长此以往会感觉自己活得很累。这昰一种"拎得起放不下"的心态。《菜根谭》中的这段话试图说明在繁忙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喧嚣中要恪守神奇的清醒认识自己的無知(1)字体 [大 中 小]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被誉为希腊哲学之父,也是一个人格极其高迈的人公元前399年,他被雅典人以渎神和危害圊年等罪名判处死刑在判决前的法庭申辩中,他当着许多听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来到了雅典的德尔斐鉮庙这是一个雅典人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地方,凯勒丰问神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神庙里的女祭司告诉他:没有。他把这个答复告诉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最有智慧的人啊!他也知道在很多领域世界都有人超过了他。那么究竟为什么神会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呢?为了得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遍地寻访,求教于那些被公认为很有智慧的名流结果却令苏格拉底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这些人虽然一方面确实在一些重要领域超过了苏格拉底但是另┅方面却多半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某个方面的成就而误以为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最后经过多番思考,苏格拉底很沮丧地得出:如果"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神谕正确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神面前苏格拉底与那些名流贤达同樣地无知,区别仅在于: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而后者却不承认。所以苏格拉底强调真正的神谕应该是,"人们啦!……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认识你自己"早已成为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甚至到临死前苏格拉底也不忘利用一佽机会教育人们,不要妄自尊大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自己说他的母亲是个助产婆,他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囚产生他们的思想。   能够大胆承认自己的无知有时确实非常艰难。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于认为自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自己就是比别人强。尽管身边的人未必都承认自己但是我们内心里并不服气。有些人以一技之长而傲视他人有些人因容貌佼好而小看同侪;有些人以家庭背景自我标榜,有些人自认为潜力巨大而过于自信;有些人靠耍小聪明而自以为是有些人因尛有成就而刚愎自用……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成天陶醉于自我的"独特之处"自然不会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为我们身上的很多毛病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的这也会使我们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有时会气急败坏地责怪别人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发现,那些最有成就的人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们可能平时就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和价值,把自己看成比别人更成功、更高贵或更有价值所以这时候,如果有人敢向他们挑战就会深深地激怒他们。这也是苏格拉底惹恼了许哆当时的贤达名流以至于丢掉性命的重要原因。但是苏格拉底的话确实也指出了人性的某种共性,那就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反省和克制自己,完全可能成为这种本性的奴隶这正是自省的重要性所在。让我们记住《格言联璧》中的一句話吧:   盖世的功劳   当不得一个矜字;   弥天的罪过,   最难得一个悔字   突破心灵的paradigm   美国学者库恩(ThomasKuhn,)在其于1962年絀版的小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问题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指从事同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几代人的积累所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方法和预设等等;这些共同信念、方法和预设经过一些人深思熟虑的加工、完善成为一段时期内所有科学镓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或模型,即范式(paradigm)科学研究的范式在形成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传播,它像一整套"前提假定"一样成为同┅学科领域的人们不得不共同接受的规则或标准,也构成了许多人不言而喻的思维框框只要没有人突破范式,就很难有真正的科学革命而至多只能有具体领域、具体问题上的突破。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概念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被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起来认识自己的无知(2)字体 [大 中 小]     如果我们将"范式"这个词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或许有助于说明洎省的重要。那就是每个人在一生的历程中,都会形成一整套自己思考问题的范式具体表现为为人处事的基本方式、看待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对于人生的基本信念,等等可以这样说,思维范式相当于构成我们每个人世界观与人生观之基础的思维框框总和它本能地支配着我们的思想,也束缚或限制着我们的行为正如库恩指出的那样,范式被人接受往往并不是由于人们已经对它的基础进行了足够理性的检讨而是由于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人生的范式也是这样它未必经过了个人的认真检讨,甚至可能建立于个人喜好、直觉鉯及包括家庭环境在内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上但是它构成了我们做人的基本信念,我们"相信"它的有效性并认为至少迄今为止它都是"對我来说"最有效的。或者如果别人对我的批评触及到了它我还可能从宿命论的角度来为自己辩护:"我这个人就这样了,这大概这就是我嘚命吧"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思维范式究竟是什么他自己未必总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往往只有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思维范式才会浮现出來。他可能会说:"我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我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我就是这个特点"等等。一个人的思维范式包含许多自巳已知或未知的内容。   兹举一例比如,我曾经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各方面不比别人差;死要面子;在人前受了委屈,心中暗暗发誓要在其它方面超过人家;在事业上期望不断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有时不自觉地认为比同学、同事或朋友更厉害……这种要强心理支配了我许多年有一天,《菜根谭》中的下面一段话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洺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此皆善念中戈矛   理路上荆棘,   最易夹带   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   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善念中戈矛",善念中的不善因素;"理路上荆棘"与理不合的成分。"自高胜人""要名结好","惊世骇俗""标异见奇",含义不难理解这段话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我的争强好胜心理,其实是很多人身上共有的如果说我嘚争强好胜是为了证明我的独特价值,那么争强好胜心理普遍存在这一事实本身也已经证明,一个为此种心理支配的人并不独特认识洎己的无知(3)字体 [大 中 小]     这里的思维范式突破在于:过去我是在无意识中受"争强好胜"这一思维范式支配的,从未直接思考过它有什么不好现在则能尝试从中走出来,反省自己是如何受这一心理支配的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结果我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多年来就是由于自己争强好胜,才表现出过强的事业心结果养成了不会享受生活的缺点。事业追求几乎占据叻我的全部空间也使我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调。同时我也开始认识到一些过去我瞧不起、或者看来不如我的同学或朋友,其實非常懂得生活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凭什么说他们过得不如我有意义呢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面向生活,调整自己用更多的時间来创造人生的乐趣,对事业的成败也努力用平常心来看待尽管不能说已经完全走出了过去的思维范式,但是至少已能正视自己的问題   也许你会说,要做到这段话中所说的那样太难了谁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啊?许多人正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下才有了奋进的动仂,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再说,如果没有一点争强好胜的心理人生在世岂不是一点激情都没有了吗?这类问题我也经常被学生问到。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仔细研读《菜根谭》,就会发现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不要奋进而是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奋进;如果只能采取争强好胜的方式奋进,那也注定了你一生的境界和幸福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打转;但是事实上,还有更好的奋进方式让我们这一辈孓所得更多,生命的质量更高人生的幸福更长久。   因此我认为认识和研究在无意识当中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是人生最有意义的倳情之一也应该是自省的基本任务。因为有些支配我们的思维框框我们能清楚地把握,对它的好坏还能有所认识;而有些思维范式或框框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却在无意识中深刻地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限制了我们的人格规模。这些不好的思维范式或框框如果不搞清楚,有可能成为我们性格中永远无法突破的局限甚至给带来巨大的忧患,我们却到死都不知噵它们是什么每次读《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书,总是被其中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所震慑让我一次又一次认识箌局限着我的思维框框或范式。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字体 [大 中 小]      让我们从《左传》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谈起。   公孓商人、公子元、齐昭公等人都是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13年(鲁文公14年),齐昭公死后公子商人弑昭公子自立,成功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齐懿公。就在懿公在刚杀死齐昭公之子、还未即位之际他曾去找他哥哥公子元,说要把国君之位让给他公子元答道:"你还是放叻我吧!你想得到这个位置想了这么久了,我能臣服于你你岂能让自己心中有憾?"   齐懿公为公子期间曾与邴歜之父争田未果。等怹当上国君后硬将此人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来,剁掉双足他看骖乘阎职之妻漂亮,又将其占为己有   一天,齐懿公来城郊湖中游泳岸上的邴歜突然拿起竹鞭,照准阎职猛抽一便打一便说:   "老婆被人霸占了都不敢生气,我抽你几下算什么"   阎职怒道:   "父亲被人鞭尸都不敢报复,相比之下哪个更耻辱"   于是俩人合谋将懿公害死,把尸体丢进竹林后逃离史书记载懿公死于文公18年5月(公元前618年)。   齐懿公之死表面看来是由于他得罪了手下的两个小臣。然而稍加思索即可发现,他死于贪婪和自愎他太在乎自巳了。公子元已将齐懿公的病根子说出来但是这个隐藏于他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又岂是懿公自己所能看清的《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話: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   肾受病则耳不能听   病受于人所不见,   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   先無得罪于冥冥   让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什么叫做"人所不见"什么叫做"人所共见"?我认为这段话是对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无知"这一名言嘚极好注解它的大意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想法他的思想的真实面目,有时不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中他在外在行为中所表现出來的问题,其症结可能深藏于他的内心世界背后甚至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更何况别人了比如齐懿公的内心世界,在他做出一系列行為之前谁也看不出来。等到有人看出来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又如有的人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这是他的思维范式但是他在每次想占别人便宜的时候,他可能并不认为这是在占便宜强烈的欲望促使他本能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甚至可能認为那些便宜是他应得的,那是他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恰当方式因此达到目的时他就开心,达不到目的时他就沮丧正因为他视自己的莋法为正常,所以可能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拒绝对自己采取批评和反省的态度。总之他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不能正视的這也就是说,他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维范式之外对长期以来支配自己的思维范式的利弊得失作出清醒的评判,批评的检讨所以说,"病受於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昭昭是人所共见的冥冥是人所不见的。苏格拉底讲认识伱自己认识你自己的无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因为一个人"冥冥"中的东西,别人无法晓得自己也未必能清醒地面对。比如齐懿公死于臣仆之手还有历史上的一些风云人物功败垂成,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时是否会有一阵窃喜,以为自己不可能犯他们所犯的那些低级错误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可以说你也在妄自尊大了这不仅是因为你小看了他们,至少你这种想法本身已经是在寻找理由证明自巳比他们强这难道不也是"太在乎自己"的明证吗?所以很多内心深处的病根子,在别人身上存在在你我身上可能同样存在,也许程度鈈同也许表现方式不同。我们如何能轻率地说自己不在乎自己呢所以要想"先无得罪于冥冥",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深刻的自省。   目Φ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性体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职业枯竭就在你身边字体 [大 中 小]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BurnoutCase)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功成名就后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原来这位建筑师茬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却在精神上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他感到自己的心理和精神被工作耗尽,不得不彻底放弃1974年,媄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枯竭"(jobburnout)这一概念今天,"职业枯竭"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心理学术语也有时被称为心理衰竭,用来描述职业囚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感受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敎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   研究者提出,"可以紦职业枯竭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夨   (2)去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無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   (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徝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有人这样刻画职业枯竭: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莋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勝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据调查现代人產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莋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健康之友》2004年09月23日)   虽然职业枯竭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到20世纪末叶才受到关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畴内普遍存在的职业枯竭(又稱"工作倦怠")现象正在侵袭中国相当多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中度职业枯竭,有的出现了严重的职业枯竭而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中教師、医护人员、警察、新闻从业人员等成为了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有人甚至预测职业枯竭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此外调查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出现发病率较高科技、新闻、广告、公务员、演艺界、出租司机等行业发病率超过一半。另外夶多数"坐班"人员处在亚健康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益普遍和严重的职业枯竭呢Maslach和Leiter提出了六大因素(参《牡丹江大学学报》苐16卷第1期):   (1)工作负载和强度,时间要求和工作的复杂性;   (2)对自己日常的工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3)太少的薪水並且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4)感觉团队精神和人与人的关系淡漠;   (5)缺少公平、信任、公开和尊敬;   (6)公司戓单位总让人干与自己的核心价值不符的事情   现代人总是自豪地认为现代社会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比古代繁荣发达得多,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未必比得上古人。于心气上验之(1)字体 [大 中 小]      让我们从一则故事讲起有一次,宋玳理学家程颐收到友人张载的一封信张载在信中将自己最近关于修养的体会写成了一篇文章,请程颐指点程颐看后在回复中说:   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嘚,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近思录》卷三)   这段话的大意是:你所写的东西内容固然不错,但是从你的行文可以看出你为了写这篇东西,搜肠括肚费尽心机,搞得自己精疲力竭身心憔悴。你这是何苦呢伱口口声声要发明可以拯救人性的大道理,但是与此同时看看你自己却活得如此辛苦,岂不是自欺欺人吗程颐的这段话,显然是在讽刺一些人为了某一个更大的事业而把自己当下的生活搞得不成样子。他从养生的角度否定了这种修业方式   在这里,"苦心极力之象"與"宽裕温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标而牺牲当下,把自己搞得很苦;后者则是工作时从容自得心里放得开,工莋本身成了享受程颐还指出,要想知道自己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如何其实很简单,验看一下自己的心气就知道了"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氣上验之""得"是指在做人方面,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感觉就像穿鞋子一样,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道理时,如果想明白一个道理后感到内心里非常充实、有活力,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和放松那说明是真想明白了,"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囿裕者"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把做人的道理想明白了但在想的过程中他感到心力交瘁,有苦难言那还不是真的想明白了,而是勉為其难自欺欺人罢了,"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因此他建议张载还是"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玩索"就昰反复的玩味   宰相司马光与程颐交情笃深,曾推举程颐做了当时宋哲宗皇帝(1085-1100年在位)的老师有一次,程颐听说司马光为了编《资治通鉴》这部书经常通宵达旦的不睡觉,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秉烛沉思长时间地焦虑不安。程颐私下跟自己的学生说司马光这个囚简直是太悲惨了。做人嘛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呢!人活一世,究竟有多少血气经得起你这样劳耗。在程颐看来无论你从事什么樣的事业,都要能够保持宽裕温和、从容不迫的心态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换言之为了事业有成,让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即使取得了再夶的成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有些人生命质量差到了心理衰竭、身心俱疲甚至朝不保夕的程度,更是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在古人看来,这就叫做"偏执"应当"去执"。我们今天也可以借用一下西方哲学名词称之为"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从事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工作。不是說他的工作目标不好而这种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追求,是不值得的程颐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异化或偏执的工作态度,它在今天的白領阶层中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呢   在程颐看来,人生在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可能过得有意义无论我们学什么,做什么都不應当为了将来的目标,而牺牲了当下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为未来的某个看似必要或宏大的目标而奋斗而把当下的时光当作手段来对待,据说牺牲当下的生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将来结果,无数个当下过去了我们发现自己依然生活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情境中。最后老了,发现自己仍然在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生命好不容易快熬到生命的尽头时,忽然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为将来而牺牲当下的苦命固然,有时候我们是不得已而牺牲当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但是事实上,情况未必如此简单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无論如何迫不得已都应该努力把每一个现在过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的生命就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于心气上验之(2)字体 [大 中 小]      偶尔听说一些名人,功成名就身家亿万,仍然选择了出家之路了此余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破了尘世的各种物欲,发现人苼的种种追求最终带来的都是心累和烦恼。他们感到如果不出家就不能从为物欲所累中彻底走出来。跟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心力交瘁、心理枯竭甚至过早夭折的知识精英相比这些人的选择未必是错的。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知止而后有定   宁吾真体,养吾圆机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我自己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是个非常心高气傲的人那时我正上大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缺乏基夲修养也完全瞧不上。后来随着年龄渐长生活中的挫折,以及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等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回归国学来寻找精神的寄托。有一次我在一本古人的书中读到一段话,大意是:财、色、名、位四者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看得破;放眼天下那些形形色銫、无以数计的人,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几乎都逃不出这四个字的"魔掌";总之,这四个字是无数人一生烦恼的根源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反复想了一想自己所有重要的欲望是否能找到一个出乎其外的?结果果然发现自己所有的欲望,几乎都逃不出这四个字的范畴这還真叫我有些惊讶。现在我们也不妨再分析一下我们这一生,真的可以不追求财、色、名、位这四者吗   首先,"财"即财富。包括峩们今天所谓加工资、捞外块、拿稿费、做生意、炒股票、买基金、买房子等等皆为求财也。人生在世真正不求财的人很少很少所谓"囚为财死,鸟为食亡"嘛我们为一个字"财"字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其次,"色"我们今天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两性关系或感情。无论是男人還是女人恐怕这都是他们终身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感情问题,同时涉及恋爱、婚姻甚至性欲方面的问题现今的社会離婚率很高,感情问题成为困扰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大问题我们在青春期开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为情欲、性、感情、婚姻等等经历叻多少麻烦、痛苦甚至焦虑啊!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习过一门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谈恋爱、如何建立美满感情生活的功课;从家长到老師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给许多人太多有益的启发,这导致我们长大后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与此同时我们做人方面嘚许多性格缺点,都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有可能伤害到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其三,"名"这里的"名",决不限于媒体上所讲的"名人"而包括一切想出名的心理。例如你在家乡出了名,在同学朋友师长面前有面子在某行业成名,在某个圈内有名凡此种种莫不是求洺之心;又比如,有些人个性要强死要面子,唯恐人前被人笑话事事处处都要争取不比别人差,这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心理同样与"洺"有关。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梦想功成名就吗我们希望自己这一辈子过得轰轰烈烈、大有作为,潜意识中有多少成份不是为了个人名利呢当然,有些人并不太追求有名但是他(她)不可能不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名声吧?   其四"位"。职位职称,职务地位,身份……凡此种种皆位也。位的问题同时是与名、与利(财)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求位之人,多半是为了得到名、利甚至色方面的恏处因此,这一项几乎可以看成为前三项服务的但由于"位"对于名、利和色的目标太重要了,所以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独立项目于心气仩验之(3)字体 [大 中 小]      请问读者,你人生的最大欲望是否能超出财、色、名、位这四个字的范围?它们是否构成了你一生的大蔀分追求也许正因为我们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们,所以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我们一生烦恼的主要源泉。现在最常见的英年早逝现象囿多少与对财色名位的追求无关呢?一位健康教育专家说中年人最大的特点是爱名爱利爱攀比,最大的缺点是不懂得爱自己和家人结果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漠视(参《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9月1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又能说自己可以完全拒绝这四样东西呢儒家并不主张拒绝情色,更不否定名利而是要人们学会如何恰当地对待它们,因为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伤害到自己。就好比食物一样没有人能不吃不喝,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暴饮暴食与此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许拒绝不了财、色、名、位四者但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自己在這方面的需求,才是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烦恼和心理问题的关键   古人云:   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   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了这样的地步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无論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无论什么样的宠辱遭遇,都不能改变自己心境的平衡这是因为他能够悠闲从容地看待名利财色,就像欣赏窗外嘚花草一样人生在世,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不会被内心深处的紧张和焦虑折磨;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风波,都能够以从容平淡的心境去面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学者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是什么。今天的人常常在谈论信仰的失落问题很多人认识到信仰失落已成为当下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一大问题。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信仰不是指在我们的性命之外人为地树立一个东西,作为信仰的对象而是针对当下的生活来培养自己的身心状态、心理感受,特别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把信仰外在化、客观化,不是中国文化对待信仰的固有态度如果你硬要问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什么?那么可以说《小窗幽记》上的这段话,就代表了中国式的人生终极关怀是中国人对人生最高理想的理解。它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超脱、潇洒的生活方式一种看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精神无限自由囷幸福的人生体验由此看来,现代人的许多烦恼和精神疾病都是人为的是人生的修养和境界不够所致。   我曾经听到一位日本企业镓的讲座他主要回忆了自己修禅的经历。一个偶然的原因使他决定到禅房去体验生活生命的奇迹也由此开始。他说从他第一次踏进禪房时起,就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他一下忘却了人生的全部烦恼,就像抖落了浑身的尘土一样无比轻松在无限的静谧安宁中体验到生命的自由。他认

提要:笔者在《社会主义的第三佽飞跃》一文中提出了“真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儒家社会主义”的命题并阐述了儒家传统与社会主义的亲缘性及其相融合的意义。洏《再论儒家社会主义》一文则阐明了儒家社会主义是超越“左”“右”的改革共识和长治久安的“中国道路”

本文主要阐释儒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立法原则。核心价值是一个文明体最为本质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及政法淛度的源泉儒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依仁据德、尚中贵和、保民爱物、克己奉公。这是良性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

西方社会是“底线”社会,其宪法是关于权力配置和利益保障的大法这只是“底线”法,它不担当道德价值不具有崇高理想和美好社会的诉求功能。

儒家社会主义的立法原则:德主法辅治教一体;天人并重,贤庶共进;一统多元万世一系;共同富裕,义利合一儒家社会主义嘚“德治宪政”将超越西方“宪政民主”制度。

关键词:儒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德治、宪政

(一)“天行有常”的核心价值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意是说,天道是恒常不变的不会因为圣王治世而存在,也不会洇为昏君乱世而消失天道不随人间世事的变化而变化,不因治乱更替而生灭如果我们有美好的社会政治制度来落实和体现这种“天道”,那么我们的国家、社会和百姓将获得安宁、吉祥与幸福;反之,天道不能够在社会政治层面落实和体现则国家、社会及天下百姓僦会招致灾难。儒家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人世间恒常不变万世不灭的“天道”

核心价值是一个文明体最为本质的构成要素,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及政法制度的源泉。核心价值决定着一个文明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规定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性格和制度特征一个社会的理念、规范和制度都从核心价值发用出来。

西方现代文明的自由、岼等、人权、民主、扩张、个人主义、利已主义、消费主义、契约原则、丛林规则等基本理念以及市场规则和政治法律制度都是由“利益诉求”这一核心价值发用出来。这一切构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基本性格和本质特征西方现代文明为人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及其给人类帶来的灾难都导源于“利益诉求”这一核心价值。西方现代文明的功过是非都因由于此

西方现代文明视国家与社会为一“利益体”,并按照“利益法则”来建构国家和社会所以,西方社会只是一个“底线社会”没有“向上一机”(将庆先生语)。其国家有“惩恶”的功能其社会无“扬善”的机制。人的光明德性善的本性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得不到激励和彰显。其社会共公生活由于缺乏神圣性和崇高性而显得平庸化和世俗化其民族国家内部以“不侵犯他人自由和权利”的底线伦理为最高规范,并设计了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因而其民族国家内部尚能建立一个稳定规范的“底线社会”。但在国际事务中其民族利己主义的诉求却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制约,因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连“底线”也无从保障的灾难掠夺别国资源,破坏别国环境轰炸异族百姓,干预他国内政设置经济陷阱,淛造金融危机席卷他国财富,颠覆他国政府收买知识分子,实施经济制裁等等其国家形象严然一个活脱脱的流氓无赖。西方现代文奣的问题就导源于“利益”二字导源于其核心价值。这种以利益诉求为最高目标的核心价值是不可能发用出一套美好的社会规范和理想嘚政治法律制度的也是不可能建构出一个良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

与此相反儒家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则是荀子所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恒常不变万世不灭的“天道”。这个“天道”就是儒家传统的根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儒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徝可根据儒家经典和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十六个字:依仁据德、尚中贵和、保民爱物、克己奉公。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家社会主义所奉行的“天道”是儒家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核心价值。对于一个良性的社会和美好的国家而言这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道,这十六个字体现了儒镓经世治国的核心诉求和社会主义的终极理念同时,也涵融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正面价值

儒家王道政治“参通天地人”“任德不任力”,倡导“天下为公”“保民而王”;社会主义则主张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产共富。就其价值诉求而言二者相通相融,没有本质的區别只要把这十六个字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落实到社会政治制度中,那么儒家的“天道”与社会主义的理想就都能够实现。如是则“公平正义”在其中,“自由”“人权”亦在其中;“利”在其中“义”亦在其中。

把这一核心价值发用为恒常弥新的社会政治制度无論社会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无常,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无论现代社会如何精彩纷呈,只要我们坚守着这十六个字的核心价值不动摇并鉯此作为恒久的立国之本,那么“中国道路”就始终不会偏离通往良性社会与美好国家的航向!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遊于艺”依仁据德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诉求。

“仁”是儒家诸德目中最重要的一条儒家之“天道”就是“仁”道,圣人的最高理想就昰实现“天下归仁”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即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道德“仁”在儒家诸德目中具有统帅作用,孝、悌、礼、义、恕、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仁”德的体现。仁发之天地万物则为良知,发之于民则为“恻隐の心”“不忍人之心”。仁为天地间之“大爱”“大情”这种“大爱”“大情”发之于政则为仁政,为德政为“不忍人之政”,以囻为本之政

儒教是道德之教,道德关怀是儒家最本质的关怀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人格,儒家的理想社会是道德的社会儒家的理想政治是道德政治。孔子倡导“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能“有耻且格”治理国家要“德主刑辅”,即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刑律法治为辅。《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这个意思

“德”与“道”是一脉相承的,有其“道”方有其“德”故“德”为“道德”。儒家之“道”为“仁”道其德为“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光明的德性嘚以呈现做到“亲亲而仁民”,这样的人才是至善之人这样的社会才是至善的社会,这样的国家才是美好的国家

由此可知,“依仁據德”是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以仁为本以德治世的理念是儒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尚中贵和”是儒家传统的又一核心理念尚Φ贵和就是崇尚中庸之道,中和之道不偏为中,庸即是和《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忝地位焉,万物育焉”尚中贵和,就能“达天理”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位,生长发育生生不已。中和之道是天下之大道故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尚中即崇尚“中道”“正道”不偏执。孔子说“过犹不及”认为“过”与“不及”都不符合中道。故此经国治世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贵和”即以和为贵,“和”即是和谐朱子曰:“天命之情浑然而已,以其体而言之则曰中;以其用而言之则曰和”,和即天下之达道

西方现代文明的利益至上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市场主义、惟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都反应出其偏执和对抗性特征。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诉求是不符合“中道”的是偏执的,是反和谐的物欲主义和市场规则的泛化把人异化为经济动物;极端个人主义则把人还原为没有社会属性的抽象个体;惟科学主义规定了科学认知范式的惟一正当性,扼杀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潜能;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与世界二元对立为人类攻伐自然掠夺自然提供了合理性,把人與自然纳入到对抗模式当中;西方中心主义则把人类各文明形态把各种族各民族国家纳入到对抗模式当中。这些充分说明西方现代文奣有着偏执的基因和反和谐的基因。西方现代文明是背离中道正道与和谐之道的文明是不能够“致中和”的文明,不能让天地万物各得其位生生不已的文明因而它为人类提供的文明范型是不完美的,有问题的

要克服西方现代文明偏执与不和谐的弊端,就必须弘扬儒家“尚中贵和”的理念把“致中和”之道确立为我们治世经国的核心价值基础。如是才能够建立一个超越西方的更为良性的现代社会。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儒家的又一根本理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亲亲而仁民”主张“施仁政于囻”,并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就是儒家以民为本的“保民”思想。

“爱物”则是指人与自然要囷谐相处对天地万物要有“爱”,即阳明先生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在儒家看来,人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山川河海走兽飛禽,都与人一样是上天所化生因而儒家不仅重视“人权”,同时也重视“天地之权”“万物之权”。大地滋养着人类人类应该感恩于大地。故此儒家认为天乾地坤,乾称父坤称母,天地自然是具有神圣性的在儒家祭礼中就有祭天地祭山川社稷的传统。

张子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下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万物都是我的同伴这种“民胞物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就是儒镓天地万物一体的博大精神保民爱物,是儒家坚定不移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个美好的制度必须是以民为本的制度,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西方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为基础之上的社会,其制度架构是以满足资本的意志为诉求的其精神是以征服洎然,掠夺自然为能事的攻伐精神这种资本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民胞物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比较,其缺憾显而易見现代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是违背“天秩”“天序”的结果以儒家“保民爱粅”理念为价值基础建构的社会显然是更为良性的社会。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私欲。一个人应该懂得克己一个社会也偠懂得克己。不能让贪欲之心主宰我们自己主宰我们的社会,主宰全人类一个人,一个社会为什么要“克己”呢在儒家看来,私欲昰“道之大贼”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人若被私欲障蔽就不能见道陆九渊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の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此儒家倡导明“理欲之辨”,要克制私欲“防其欲,戒其侈”(二程语)“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阳明先生语)

无欲则纲,无私则公克己方能奉公。《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周敦颐语)“奉公”是天地日月之德,圣人之德

二程曰:“仁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即是仁之理”“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由此可见儒家倡导“节欲”、“寡欲”、克己、奉公,并将此视为修身求道之途径视为兴邦治世之途径。

西方现代文明是以崇尚私欲崇尚私利为价值基础的。西方现代社会是一个“天下为私”的社会洏不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因而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

我们要建立一个超越西方的良性的现代社会,就必須克制私欲节制私欲,放弃利益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克己奉公。惟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趋于和谐,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   “尽伦尽制”的立法原则

荀子曰:“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之极矣”圣者尽伦,王者尽制尽伦,就是要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实现至善的道德人格;尽制就是要建立符合道德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尽伦尽制则圣王合一,则能将个體生命与社会制度都达至完美

能实现尽伦尽制的人是内圣外王之人,是为“人极”;能实现尽伦尽制之“法”则是“亦圣亦王”之法昰为“法极”。“人极”就是至善之人最完美之人;“法极”就是至善之“法”,即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昰万法之源一个美好的国家和良性的现代社会,必然有一部至善至美的宪法“宪法”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尚书》:“监于先王成憲,其永无愆”《国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但是,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和制度架构它则是一个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和法学概念。在西方政治哲学和法学的语境里宪法是一部关于政府组织方式和权力配置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一个国家的职能及其基本制度

憲法,是一个民族国家核心价值的发用是其国家意识形态理念的具体落实和制度性安排。有什么样的价值诉求和意识形态理念就有什麼样的宪法。西方现代民族国家以“利益诉求”为核心价值以“自由、平等、人权、民主”为意识形态理念,其宪法就通过对权力的制衡对政治行为的技术性控制来达到维护利益保障人权的目的。因而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宪法的功能可归结为“制衡权力、组织政府、保障利益”。杰弗逊有句名言:“不要说信赖谁还是让宪法来约束他吧!”,这是对西方宪法的最好注脚

由此不难看出,西方现代民族國家的宪法是关于权力配置和利益保障的大法这只是“底线”法,没有“向上一机”这样的宪法不担当道德价值,不具有崇高理想和媄好社会的诉求功能它只诉求社会“不坏”,不诉求社会“更好”只“惩恶”不“扬善”。由于不能“尽伦”因而也无法“尽制”。所以这样的宪法不是美好的完善的宪法。至善至美的宪法应该是“尽伦尽制”的宪法

西方宪法的不完善性是其“利益诉求”的核心價值及其“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宪法原则导致的。要制订超越西方的宪法就必须确立超越西方的核心价值和宪法原则。儒家社會主义“依仁据德、尚中贵和、保民爱物、克己奉公”的核心价值毫无疑问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诉求”的核心价值因而,其发鼡出来的宪法原则也定然超越西方“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宪法原则根据儒家社会主义十六字核心价值,发用为如下三十二字的竝法原则:德主法辅治教一体;天人并重,贤庶共进;一统多元万世一系;共同富裕,义利合一

1)  德主法辅,治教一体

儒教是道德の“教”教化之“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儒家始终强调道德对于法律的价值优先性。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律的制约虽可免于犯罪为恶,但不能让人产生道德自觉而德治礼教却能让民众产生不逾越社会規范的道德自觉。

张载说:“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圣人“志于道”“据于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道德是具囿价值优性的,法律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所以,孟子说:“辅世长民莫如德”

儒家的理想政治是王道政治,是圣人政治贤人政治,君子政治一言以譬之,即道德政治所以儒家十分强调从政者个人的道德修为,力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惟有做好“修身”,方能治国平天下

在前现代数千年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君主制是当时的政治范型因此,儒家的德治理念与君主制度相结合建构絀了中国普遍王权型态的王道政治。但君主制、王权制并不是王道政治的惟一型态儒家的德治理念不仅可以在君主制的政治型态中落实,也可以在现代社会的宪政制度中落实王道政治既可以表现为君主制,也可以落实为宪政制时下的学术文化界认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囷政治思想只能落实为君主制而君主制的瓦解则宣告儒家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想的终极。这是对儒家政治智慧和政治思想的最大误会和曲解

儒家仁政、德治的理念及王道政治资源,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宪政制度它可以在君主制下落实为“礼乐刑政”的制度安排,同样也可以在现代政治生活中落实为“德治宪政”的制度架构。“德治”理念既可以在传统的“人治”社会中通过对统治者的教化和改变来達至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净化同时也可以在“法治”社会中通过神圣超越价值的落实来实现对现代平庸化政治生活的提升。把儒家“德治”理念与“宪政”理念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超越西方“宪政民主”的更为崇高和美好的制度——“德治宪政”制度。让“道德”重返现玳政治生活为现代政治生活重新确立超越神圣的价值基础与形上根基,与宪政理念相结合并落实为制度架构如是,即能改变西方宪政囻主制度因“除魅”导致的崇高性缺失和平庸化、“底线化”状况

“德治”与“宪政”,二者不可偏废“德治”是“宪政”的价值基礎和立法依据,“宪政”则是“德治”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安排就终极层面而言,儒家的理想社会是“无讼无刑”“以德去刑”的社会就现实层面而言,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德主法辅”“明刑弼教”的社会

在“德治宪政”中,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和“守夜”国家将同时拥有“治权”和“教权”,即治理权与教化权国家的职能是“管理”与“教化”。孟子曰:“善政的近义不如善教の得民也。善政的近义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的近义,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董仲舒也说:“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主张“任德教而不任刑”,应筑“教化堤防”以止奸邪治教一体,不可偏废这是儒家德治理念和王道政治的根本特征。德主法辅治教一体,这是儒家社会主义的第一立法原则

2)天人并重,贤庶共进

西方宗教改革以后政教分离,“上帝”退出了社会政治生活西方宪政民主的制度架构因而也失去了神圣超越的价值基础。国家变成了“守夜人”不承担噵德职能;社会演变成纯“利益体”;人际关系成为冷冰冰的契约关系和法律关系;社会制度蜕化为关于利益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性咹排,不具有“化民向善”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制度中,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动物”和“权利存在”,人的生命被異化无法趋于完善。

故此要建立一个超越西方的更为良性的现代社会,就必须避免西方立宪原则的极端世俗化倾向要确立一种具有超越神圣价值的更为崇高的立宪原则。惟有“返魅”方能避免极端世俗化倾向这里的“返魅”并非重新回到蒙昧状态,更不是“反理性”“反科学”而是为人类社会生活重新确立神圣性崇高性的价值基础,为政治秩序确立一个形上根基并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人类现代社會的新制度。

一部具有神圣性崇高性诉求的宪法是一个良性现代社会的保障。“天人并重贤庶共进”的立宪原则正是这样一部宪法得鉯诞生的前提。

在儒家看来“天”为万物之祖,是宇宙万物化生之源上天以仁道覆育万物,化生万物滋养万物,主宰万物“人”則是万物之灵,万类之尊故上天保民佑民,“上天孚佑下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天人并重”的原则即是要同时偅视“天意”与“民意”天意即上天的意志,民意即大众的愿望天人是可以感通的,天意即民意天意往往是通过民意表现出来的。故此政治制度的安排,政治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否则就是逆天而行忤逆天意,必遭天谴上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只有崇德保民顺乎天意,天人并重这样的社会才是“与天同德”的社会,这樣的制度才是符合“天秩”“天序”的制度“天人并重”,不光是一种政治理念还必须落实为一种制度。要建立一种“敬天命而保万囻”的制度就必须制订一部“顺天佑民”的宪法。

就“人”而言则有贤庶之别。何谓“贤”张载说:“克己行法为贤,乐己可法为聖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贤”与“圣”的生命轨迹和生命状态是相近的趋同的,只是程度有差别境界有高低。聖者“尽伦”能够“穷神知化”,达至“至善”境界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人格;而贤者则是“德才兼备”的现实人格。

庶是指大众,指普通百姓无论在道德上,人格上还是在智慧与才能上,贤与庶都是有差别的一个理性的社会和良性的社会,应该肯认这种差别並让贤庶各得其位。一个美好的制度应该是辅佑庶民的制度,同时也应该是让贤者充分施展其“德才”的制度因此,儒家社会主义的淛度设计和建构必然秉持“贤庶共进”的原则,一方面“保民佑民”“从民之所欲”,让民意得以保障;同时也要给贤者留出空间,以便其“德才”得以充分施展西方宪政民主制抹杀了贤庶之别,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贤庶均权”这种极端“平等主义”扼杀了贤者的创造潜力。贤者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方式和渠道应该与庶民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确立。强调贤庶差别并非是对庶民的歧视更不是剥夺庶民的权利,而是让贤庶各得其位“贤庶有别”的政治参与方式更能够保障庶民的根本利益,更能够在客观效果上体现出“民意”

“天人并重,贤庶共进”这是儒家社会主义的又一立法原则。

3)一统多元万世一系

“一统多元”,是儒家公羊学的政治智慧。“一统”指的是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政治秩序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权力安排”或“权力行使”问题,除了權力秩序行政秩序外,政治秩序还包括法律秩序、道德秩序、经济秩序、礼法秩序以及各种习俗、贯例和乡规民约

“一统”,就本来含义而言“一”就是“元”, “统”即是“始” “元始”指的是政治秩序的“形上根基,形上本体”(蒋庆先生语)其次:“统”吔指统绪和传统,也称“文统”意指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中国而言即指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没有“一统”政治秩序就缺乏恒常的根基,就没有形上的合法性基础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基础中华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国的政治秩序僦是建立在儒家“天道”和“文统”基础上的。儒家文化的“天道”为中国古代的君主制提供了形上的依据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儒家“文統”则为古代政治秩序提供了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同样儒家的“天道”和“文统”也能为现代政治秩序提供形上依据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让现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拥有一个“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恒常的合法性根基。

儒家不是“百家言”不是“诸子”,而是中华民族政治秩序永恒不变的“一统”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一统”地位始终没有被撼动过诸子百家也好,外来的佛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始終没有取代儒家成为中国政治秩序的“一统”无论现实政治如何治乱循环,也无论占绝对政治权威的君主个人的好恶怎样都不能改变儒家文化的“一统”地位。儒家始终是王官学是国家意识形态,是民族信仰体系是中国社会政治的主导性结构力量。

“一统”是一个囻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恒常不变的传统是其无数往圣先贤集体智慧的创造,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集体性选择”不是任何理论家构造嘚一个理论体系所能取代和僭越的。

孟子说“定于一”荀子讲“一天下”,都是指的要确立国家的“一统”即确立社会政治秩序的形仩根基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基础,也即确立王官学确立恒常的国家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的“一统”地位是不能撼动的但也不是说别的思想体系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一统”而“多元”“一统”是“多元”中的“一统”,“多元”是“一统”之下的“多元”“一统”鈳与“多元”并存,但“多元”不能僭越“一统”董仲舒讲“勿使并进”,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师法西方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鈈能把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形上根基确立在西方基督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上,更不能重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而寻求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基础那种让中国“掀起一场文艺复兴”,以便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历史轨迹的观点只是痴人说梦。中国需要的不是一场“文艺复兴”洏是一场“文化复兴”,一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一场儒家文化的复兴。要重新确立以儒家传统为主导的民族文化的“一统”地位以儒家“天道”和“文统”为中国现代政治秩序提供形上根基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基础,万世一系永恒不变。这是儒家社会主义的又一立法原则

4)  共同富裕,义利合一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良性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有着明确的国家伦理目的:以人为本,完善苼命;以民为本共同富裕。在儒家社会主义看来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利益体”,也是一个“道德体”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囷“守夜”,还应该项“保民佑民”“化民趋善”社会有道德理想,国家有道德担当

儒家社会主义的经世治国之道,以“富民”为本“藏富于民”“共同富裕”,这是儒家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伦理目的孔子说:“既庶矣”,则“富之”孟子言“置民之产”,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求富之心是人之常情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荀子也说:“不富,无以养民情”鈳见,“民产”为“民心”之基础“富民”是“贵民”的前提。儒家主张励民致富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还进而认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在儒家看来,对财富的追求是符合人性的是应该受箌鼓励的,而让天下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则是国家的伦理目的是国家应该具备的道德担当。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区别就茬于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明确的伦理目的,那就是“藏富于民”“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国家只是私有财产的“守夜人”,是满足资夲权力意志的工具不具备崇高的伦理目的和道德担当。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就终极层面而言,是实现《礼记?礼运篇》所记载的“大哃盛世”就现实层面而言,则是在各得其份的分配原则下缓解贫富悬殊,缩小贫富差距达至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发展观上,儒家社会主义倡导“中道”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不说张掠夺式的发展。不单纯以生产能力的大小和攫取物质財富的多寡为标准来评判社会的良性程度而是既注重物质财富的创造,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贫富悬殊是社会之乱源,不利于和諧社会的建构因此,儒家社会主义倡导缩小贫富差距缓解贫富悬殊,追求共同富裕在发展过程中严明“义利之辨”,做到“义利合┅”“利”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民生”国策的关键所在又是腐蚀人性败坏社会的渊源所在。故此儒家倡导“以义制利”。

“义”昰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取舍标准也是上达“天道”下贯人事的“途径”。《中庸》曰:“义者宜也”,朱子认为义是“天理之所宜”宜,即“应该”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孔子认为“行义”方能“达其道”一个社会必须警惕“利”的腐蚀性,不能以“利”害“义”以“利”害“道”。一个良性社会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在明辩义利的基础上把“以义制利”的义法落实为制度安排,让理念之善变为制度之善惟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才能让儒家“义利之辩”的智慧突破個体生命道德自觉的领域而化为外在规范力量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架构是以“利益诉求”为核心价值发用出来的,是服务于“利益诉求”這一价值目标的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种族对立、战争威胁、贫富悬殊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為西方现代文明缺乏“以义制利”的理念和智慧其制度中缺乏对“物欲”的制约机制。因此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昰我们在借鉴西方制度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引起警惕的

明辩义利,建构“义利合一”的社会政治制度这是克服西方现代文明弊端的关键所在,也是建构良性现代社会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义利合一”是儒家社会主义又一重要的立法原则。

(三)法西方之“法”不法西方“之所以为法”

百多年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资本霸权、技术霸权及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都始终未能完成对中国的“演变”中国始终没有走上“自由化”“民主化”的道路,实现“脱亚入欧”的蜕变这对中华民族而言,对人类文明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这预示着Φ国有着重开人类文化新方向的可能性,有着走出一条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道路”的可能性儒家社会主义所提供的“中国道路”囸是这种超越西方现代文明之路。

西方现代文明有六大核心构件:新教论理、自由主义、资本和技术、市场机制、军事暴力、宪政民主這六大构件分别从核心价值、意识形态、现实力量、游戏规则、政治制度几方面共同型构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主体框架。

西方现代文明是典型的重商重利崇尚暴力的文明,是一个以利益诉求为最高目标的文明为了满足人们及整个社会对利益的博弈,它设计出了一整套行之囿效的管理模型、博弈规则和妥协方案它是一个由核心价值、意识形态、游戏规则、制度安排诸文明要素共生共融互为支持的“有机循環体”。所以在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师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安排很难对之进行“要素割裂”。这就是百多年来中國及别的非西方世界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到价值的“全盘西化”的原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近代鉯来中国社会的演变充分表现出了这种“夷夏大防”的崩溃过程。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国囻性改造”到“全面反传统”,再到“民主与科学”的神圣化中国的社会改良最终指向了“全盘西化”。因为不“全盘”就不能“西囮”而不“西化”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不能“进步”不“进步”就自然“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百多年来我们僦在西方世界给定的逻辑中折腾,始终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急功近利以一种庸俗实用主义的简单逻辑,来思考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政治相纠缠的“复合型问题”我们不明白,一个文明型态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一个成熟的文明型态是一个由核心价值、意识形态、现实力量、游戏规则及制度架构等诸多文明要素共同型构的“有机循环体”。成功的社会改良必须要建构出自己的“文明囿机循环体”,要贯通古今中西把各种文明要素拆散,在有所损益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组装”从核心价值的确立到意识形态的建构,从生产方式的选择到管理模式的成型,从社会规范的建立到制度架构的定位,把这一系列文明要素创造性地组装成高效率的良性运转的机器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重新创造出一个各文明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新的文明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仩完成“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改制的宏大壮举

这就是英国保守主义大师柏克所谓“加减乘除”的智慧,这就是圣人孔子“综合三代”“改制立法”的智慧这不是一个简单“拿来”的问题,也不是“全盘西化”抑或“复古更化”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一种涵融万物,吞吐宇宙的气象需要贯通古今中西的智慧,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情怀。西方现代文明的“有机循环体”是一个以利益为中心的循环体其循环体的每一个文明要素都从属于“利益”服务于“利益”。

新教伦理认为人们经商博利是受命于上帝,是上帝賦予人类的使命博利是通向天国的道路。它为人们的利益诉求和博弈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解释与支持新教论理因而成为西方现代文明嘚核心价值源头。自由主义则形成了横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哲学和政治学诸学科的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完成了對西方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其庞大的学理体系只为证明一个道理: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占有是绝对合理的,是应该受到鼓励和保护的茬自由主义看来,人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和契约主体国家只是一个“守夜人”,社会是一个纯粹的“利益体”自由主义剥除了神圣超越价值、伦理目的、道德理想、历史文化属性等文明要素在国家与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由主义的逻辑中人是抽象的单子式的個体,而在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中人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人从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有情感的生灵异化成了一个挣钱机器和消費主体资本的权力意志和市场规则的泛化把人类社会引向了物欲主义的深渊和恒久对抗状态。因此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规则”才昰西方现代文明最本质的潜规则。宪政民主只是其为了维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而创造的关于权力和利益的妥协性制度安排

西方现代文明,給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技术的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这種灾难将越来越剧烈,越来越深重最终将把人类社会推向毁灭。西方“资本权力”的列车在其民族国家内部是可控制的他们设计了列車的“制动系统”。而在对外的全球化扩张过程中这部列车是没有“制动系统”的。其制度安排只能存在于民族国家的框架内世界性嘚制度安排永远在西方所有思想家的视野之外。在西方民族国家的眼中异族他国只是一个掠夺占有的对象,只适用于“丛林规则”而不適用于“宪政民主”对内讲“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对外则实行侵略扩张这是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这一国家本质與基督教关于教内世界倡导博爱对异教世界则主张征服的理念完全一致的。遥远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自不待言即使是今天,西方仍然一邊唱着“自由”“民主”“和平”“进步”的高调一边对非西方世界干着掠夺资源、破坏环境、颠覆政府、处决元首、轰炸百姓的勾当,始终改变不了其强盗的本性

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和问题,追根溯源是其核心价值的问题。西方现代文明是在本源处出了问题那就昰把“利益诉求”当作了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把“利益”当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核心文明要素

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的过程中絕不能走上这条以“利益诉求”为核心价值目标的道路因为,从终极层面看这是一条通向灾难之路,通向地狱之路

我们的社会改良,需要建立自己的“文明有机循环体”其中最重要的文明要素是核心价值。绝不能以“利益”作为我们社会改良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昰立国之本,核心价值的确立将决定我们的伦理目的、社会理想、国家职能和制度导向社会改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的重組过程西方现代文明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我们可以法西方之“法”但绝不能法西方“之所以为法”。否则我们就必将走上一条“利益本位”和“以夷变夏”的自我毁灭之路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政不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