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甲烷SpaceX比液态甲烷和煤油还重?

近期蓝色起源负责人在会议上透露公司旗下的BE-4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涡轮泵-燃气发生器(简称TPA)正在回炉重新设计,最早于今年夏天恢复试车坊间猜测这正是去年BE-4的80%推力測试迟迟不能通过的原因。由此可见液氧甲烷虽然是目前最热门的推进剂组合,但由于缺乏实机经验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猛禽也昰)。除此之外——恭喜贝索斯完成“一机坑两箭”成就公司旗下新格伦火箭及ULA(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Vulcan)火箭首射时间将不同程度受到影响,ULA老总估计已经哭晕在厕所。

本文作者:洞穴之外,原载“理念世界的影子”转载已获授权。

伴随着德州荒滩上的一声巨響甲烷机的实用化拉开帷幕

SpaceX和蓝色起源带火了液氧甲烷发动机,当前国内很多新兴商业火箭公司也选择了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一边昰历史悠久的液氧煤油一边是航天新贵及其新的选择,选哪个好

如果以创新之名,甲烷发动机更容易获取关注更容易被大家记住,戓更容易立项我们不说这个角度,仅仅从技术角度选哪个好?

作为以技术解读为乐的公众号对此问题关注已久。但几经调研发现難以回答,迟迟无法下笔

当然,笔者可以写写比较某方面煤油好,某方面甲烷好综合比较下来各有利弊;或者,液氧甲烷是新东西新东西会有成长期,当前我们就要鼓励百花齐放

这些都很对,但本号追求文不可无观点观点不可无论据综合的观点其实就是没囿观点!好观点应该是鲜明的。只有综合的处理方法而不应有综合的观点

六神磊磊有篇《比阶层固化更坑爹的是智商固化》大致意思是仅有绝对正确的观点,不会结合实际不会与时俱进的,其实就是一种智商固化想想也是,各有利弊是绝对正确的观点百花齐放昰绝对正确的观点?但咱们能不能更深入一层什么情况下利、什么情况下弊?能不能稍作区分百花齐放,牡丹、海棠、玉兰该怎么布局今年主打海棠还是玉兰?

当然一落到具体问题上,就复杂咯第一技术上,工程的东西很多时候无所谓好坏,只要原理正确没囿什么干不成,只有干还是没干干得快还是干得慢,干得顺畅还是干得磕磕绊绊的区别硬要比很难比。第二人情上虚的事情大的事凊随便评价,反正大事也不是具体某个人的选择或一时半会谁也不好判断,但比较具体的事情尤其是切实在干的事情,理念和理解不哃时是最容易产生意见冲突的,是最容易遭骂的

前阵子和一位高参开会,高参说要有观点,而且有围绕这个观点的逻辑链条哪怕觀点是错的,也好过没有观点

诚以为然,先抛观点:当前笔者选液氧煤油!读者不同意观点开骂没关系但笔者更希望您骂逻辑链条(夲文写得的确不太好,笔者怎么都处理不好)

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 推进剂使用历史---历史属于液氧煤油
  • 动力系统角度分析---动力爱甲烷
  • 火箭总体角度分析---总体用煤油
  • 选择和发展---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空沙皇统治下的圣彼得堡,一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教师在《科学评论》上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定律這篇文章还提出了关于火箭推进和推进剂选择的观点:

航天是可行的,航天可以用、也只能用火箭推进实现某些液体推进剂具有所需要嘚能量,液氢是一种好燃料液氧是一种好氧化剂,这一对将成为接近于理想的推进剂组合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后续的文章中,他讨论了其它可能使用的火箭燃料如甲烷、乙烯、苯、甲醇、乙醇、松节油、汽油、煤油等。

尽管他不停地写文章但真正动手的是罗伯特.戈达德。

戈达德用的是液氧和汽油他用的混合比是1.3~1.4,比冲仅有170秒但好处是燃烧温度低,发动机容易制造

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也在做火箭,他原想用甲烷作为燃料但甲烷在德国很难得到(同样是在德国,因为没有氦气齐柏林飞艇在一片火焰中化为了灰烬),所以首先使鼡了液氧和汽油后续约翰尼斯.温克勒采纳了奥伯特的想法,1930年他点燃了一个用液氧、甲烷的发动机这项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结果因為甲烷的能量特性仅比汽油稍高一点然而它的处理和使用却很困难,没有人认为继续对甲烷做实验有什么好处

1932年,德国人克劳斯.里迪爾也点火了一台发动机这次氧化剂仍是液氧,但燃料变成了酒精水溶液能量特性虽然比汽油低,但火焰温度低发动机冷却容易解决,部件工作时间更长这也是后来V-4导弹的燃料。

在美国航空领域煤油得到了发展。第一种选定的燃料是JP-1它是一种窄馏分含烷烃多的煤油,但美国可利用现有设备和原油生产出这种产品的精炼厂不多第二种是JP-3,它的来源广泛但馏分比较多,改进的JP-4是第一个被大家承认嘚技术规格是波音707、F111等飞机使用的燃料。

美国真正的第一代短程导弹雷神和丘比特燃烧的就是液氧和JP-4煤油,它的性能比酒精好但麻煩的是,飞机发动机更多关心单位热值JP-4规格中不限制高百分含量的烯烃,用在火箭发动机时冷却管路内路会聚合成焦油状物质,导致燃烧流阻增大发动机因此自毁。与此同时在气体发生器中亦产生焦油、积碳和其他各种沉积物,妨碍了正常工作虽然是符合技术规格的产品,但没有两桶的组分是一样的(还有JP-4内细菌的繁殖会产生淤泥)。

最后一些权威人士就JP-4的规格不一问题进行了座谈会。JP-4规格粗糙供应不成问题,但对于导弹这种小批量又重要的产品来说规格和产品来源这种借口大可不必认真对待。因此1957年1月,颁布了RP-1煤油軍用规格规定冰点为-40℃,烯烃最大含量不超过1%芳烃不超过5%。出产质量比标准会更好一点它相当于碳原子数为12的煤油,其H/C在1.95~2.00之间含囿大约41%的直链或支链烷烃,56%环烷烃3%芳烃,不含烯烃

美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宇宙神和大力神I选择了RP-1,土星V的F-1发动机也选择了液氧和RP-1煤油

吔就是,历史属于液氧煤油

将液氧和常用燃料的主要物理性能列于下表。

  • 甲烷的沸点为-161℃为低温推进剂,且接近于液氧;
  • 甲烷比热高、粘度低没有热分解问题,适合用作再生冷却剂此外,甲烷发动机可以采用膨胀循环方式这是煤油不具备的;
  • 甲烷的密度约为煤油┅半;
  • 甲烷的饱和蒸汽压比煤油高;
  • 烃类燃料中,使用安全性最好的是煤油甲烷分子量较小,更易产生泄露和扩散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進行的烃类燃料电传热试验、结焦极限温度试验、碳沉积试验和材料相容性试验表明:

  • 甲烷的结焦温度为978℃,煤油为589℃甲烷最不容易结焦;
  • 在涡轮模拟条件下,甲烷不存在碳沉积煤油存在碳沉积;
  • 当甲烷中硫含量大于1ppm时,对铜内壁材料有明显腐蚀

由于甲烷结焦温度高,在对喷管夹层再生冷却时允许更高温度,因此推进剂身部设计相对简单重复使用寿命更高。

这里笔者怀疑一个问题就是甲烷有没囿可能结焦?当发动机关机时燃料阀门关闭,但喷管仍是热的此时残留喷管夹套和头部的甲烷在高温下,会不会形成一定的结焦

烃類燃料燃气普遍有积碳,积碳对燃气产物用作涡轮工质不利美国进行过烃类燃料的碳沉积研究,混合比为0.2~0.6燃烧室压力为50~120MPa。当燃气发生器温度为1220K时液氧甲烷燃气含碳量是液氧煤油的16%。甲烷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只有在温度超过1470K时才出现裂解,因此甲烷积碳很少在发苼器工作温度400~900℃范围内甲烷富燃燃烧产物不会出现明显的积碳,更利于多次重复使用

那么历史上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前燃气参数怎样呢?美国的MB-3、F-1为燃气发生器循环为避免效率大幅损失,燃气温度选择为919K和1061K前苏联的RD-120为分级燃烧发动机,采用富氧预燃室可能高温富氧對材料要求极高,同时闭式循环预燃室会再次燃烧因此燃气温度反而最低,为735K

表 典型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参数

液氧甲烷发动机点火能量仳煤油低一个数量级,用电火花即可高可靠点火而液氧煤油发动机点火启动困难。

为解决此问题V-2、雷神、丘比特选择的都是点火药启動,但可靠性不高1957年贝尔航空公司采用性能更好的三乙基铝点火栓来启动液氧/JP-4发动机。这种技术在后续液氧煤油发动机上得到广泛应用采用一个装有15%三乙基铝和85%三乙基硼混合物的密封腔,将其放入燃料管路中启动时一经压碎就与液氧发生自燃反应。

在发动机重复使用方面液氧煤油发动机较为复杂,需要从各种泄出口排放掉内腔剩余煤油并进行长时间吹除,此外对于发动机内部积碳,需要进行吹除、氟利昂清理等是一件比较费力的工作。液氧煤油发动机重复使用前清洗必不可少后续的技术方向是发动机不拆下箭过程的清洗。

甴于甲烷不容易结焦积碳以及甲烷易挥发性,液氧甲烷发动机复用的处理相对简易只需要对内腔进行吹除。

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采用甲烷蒸汽对燃箱进行自生增压系统实现难度小,测试维护性好

对于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法直接气化煤油对燃箱增压发动机或燃气发生器的燃气虽然为富燃成分,但其中存在燃烧后的颗粒物采用自生增压需要较大勇气。这种勇气在需要作战使用方便得导弹时代可能还存在,譬如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就用富燃燃气进行燃箱增压。而到了运载火箭时代这种实战化驱动设计就渐渐少了,更多时候会选择氣瓶增压

从动力系统角度,比较多的环节对甲烷有利如传热设计容易、增压设计容易、重复使用容易等,可以一言以概之即“动力愛甲烷”。那么从火箭总体角度呢?

目前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采用液化天然气(LNG)直接作为推进剂其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当然,后续嫃正用于飞行可能会采用进一步提纯的LNG,来源会出现一定的收缩价格也会有所提升。

理论上任何原油都可以经过处理生产RP-1。但实际仩只有少数油田的油品才可以。再加上狭窄的市场因此RP-1比LNG要贵(在美国LNG比RP-1贵)。但由于国内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牵引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新型火箭煤油,以及神华集团的鄂尔多斯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煤油均已被发动机试车成功考核,其来源是有保证的

价格上,煤油雖然稍贵但对于600吨起飞重量导弹,需要煤油大约160吨价格也仅160万元,比甲烷多80万元仅占一发火箭亿元成本的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从可获得性和价格角度尽管甲烷更好,但这个好处几乎可以忽略

在进行液氧甲烷评述时,大家的理由是比冲比液氧煤油高密度比冲比液氧液氢高。此外由于液氧甲烷温差小,共底贮箱绝热更容易实现

全部与煤油比呢,虽然比冲高了但存在如下不利因素:

  • 甲烷为低温推进剂,需要更多的防热环节增加了结构重量;
  • 甲烷密度较低,需要更大的贮箱增加了结构重量;
  • 在同等直径下,同等起飞规模贮箱更长在同等受力下箭体横向载荷增大,需要结构加强;
  • 甲烷饱和蒸汽压更高发动机需要更大的入口压力,贮箱要有更大嘚增压压力

以上都抵消了比冲带来的好处,这些效果难以完全定量化评估这里采用表征火箭发动机性能用比冲还是密度比冲好?》┅文的综合密度比冲统计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可以看到,在性能上液氧液氢是高性能的不二选择尽管再难用,但因为极高性能我们还昰会用。但甲烷与煤油综合密度比冲相当性能上没有吸引力。

表 理论比冲比较(海平面燃烧室压力7MPa)

推力室理论比冲(m/s)

综合密度比冲换算速喥(m/s)

表 真空比冲比较(燃烧室压力7MPa,面积比40)

推力室理论比冲(m/s)

综合密度比冲换算速度(m/s)

甲烷真正推上日程是因为马斯克及其Raptor发动机马斯克问了一呴,火星上有煤油吗然后这个事情就有结论了。

为了响应1989年布什总统关于太空探索计划的号召产生了《90天报告》,给出载人火星的预算为4500亿美元载人登月的预算为400亿美元(航天帝国被禁锢的脚步---苏联载人登月失败原因分析》),那时浪漫的肯尼迪总统说你们搞事峩来搞钱。现在面对着4500亿美元国会震惊了,从此阻止了大部分人对载人火星飞行任务的认真考虑

价格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在到往火煋的路上荒无人烟需要自带补给,包括返回的推进剂以及人喝的水、呼吸的氧气。

马斯克的前辈火星学会创始人祖布林,举了一个唎子19世纪,英国海军花费巨大代价去探索加拿大北极地区的西北航道,他们的舰队装载了煤炭和供给但探险队与浮冰群斗争多年后,依旧被短缺逆转了形势几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1903年(又是1903年)罗尔德.阿蒙森带领一支小型探险队却利用狗拉雪橇在北冰洋畅行无阻,采用土著的办法他们喂饱了自己和狗队,轻装上阵利用不大的花销,完成的探险成就就远远超过了海军舰队

祖布林问,怎么得到氧气怎么得到水?怎么返回地球答案只有一个:在火星上,就得像火星人那样生活

vehicle)到火星,ERV的100kW核反应堆通过一系列泵来吸取火星仩CO2大气(火星大气95%都是CO2),然后与地球上搬来的氢反应CO2和H2结合,将产生甲烷(CH4)和水前者将供飞船作为火箭燃料。这称为甲烷化反应(methanation reaction)或萨巴蒂尔反应(Sabatier reaction)这个反应为防热反应,在催化剂下会自发进行再将水裂解成氢气和氧气,氧气贮存为火箭氧化剂氢气则继续进入反应链鼡于产生更多甲烷和水。反应式如下:

这个反应中C和O原子来自火星大气,为无限量供应H从地球上携带。这里面4g氢可以产生16g甲烷,以忣32g氧气但这里液氧甲烷的混合比为2:1,离3.3~3.4的最佳混合比尚有一定差距

可以直接裂解CO2(2CO2->2CO+O2),它不用任何外在物质参与但这个反应产出较低,而且会损坏催化材料

因此,在祖布林的设计中再增加一个分解反应或甲烷热裂解反应:

这个反应是轻度吸热反应,不过要求温度低用到了H,但H完全变成了H2O从而可以被裂解而没有损失。这时候4g氢还是产生16g甲烷,而氧气其实来自火星中无限量供应得CO2作为推进剂時,按祖布林的配比为16*3.5=56g这样甲烷和氧气一共72g。

祖布林进一步做了一套装置来实现这一系列反应,这里就不详述了在设计中,ERV总共送仩去6吨氢最后变出了6*72/4=108吨推进剂

这也就是祖布林的设计并写在了《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这本书里。在火星上要像火星人那樣生活,没有氧化剂火星给我们造,没有燃料火星给我们造。我们不再需要4500亿美元而是550亿美元,就可以去火星上耍一圈价格基本楿当于当年去月球上耍一圈。

作为红色星球定居计划的拥趸在马斯克描述的火星梦里,他大笔一挥像火星人那样生活,用甲烷!

但是距离这个梦的实现还很远很远,即使马斯克把他吹过的很多牛都实现了这个牛,需要花费他毕生的精力

一种观点,认为地球附近使鼡煤油好而星际探索,最好使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这个观点本质上不错,但具体得看星际的平衡温度是多少

宇宙背景温度为4K,在沒有热源(如恒星)时是一个深冷的环境在这个温度下,液氧-甲烷的确会更好一些因为保持它们的温区所需能量更小。

但在太阳系内嘚天体或航天器因为晒着太阳,感受到了一点点温暖就像大家冬天,虽然地表温度很冷但晒着太阳,接受着太阳的辐射感觉也就並不是那么冷了。

太阳是总发热功率高达Q=3.86×10^26W地球与太阳距离为1.5亿公里,即L=1.5×10^11m因此在地球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功率为

对于哋球上的理论球体,假设对热的吸收率和发射率都是1则吸收热量等于发射热量。这里面面向太阳的一面面积是圆面积,即πR^2而球体整个辐射面积是求面积,即4πR^2因此

经计算在地球轨道上空,平衡温度为278.54K即约5.4℃;而火星据太阳2.28亿公里,因此平衡温度为225.9K即-47℃。

注:這里的温度是平衡温度需要在航天器内部布满热管,保持太阳面和背阴面温度基本一致

因此,对于火星而言维持甲烷温度并不会比煤油更容易。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一是航天器内电子元器件使用温度与煤油温区比较接近,二是对航天器加热比制冷容易得多这也是当湔为止,推进剂蒸发量控制一直是个难题的原因

随着SpaceX回收利用的成熟,回收已成为运载火箭领域的显学使用液氧甲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毋庸置疑液氧甲烷重复使用理论上一定是比煤油好的。煤油发动机虽然每次清洗但不可能洗得完美如初,它迟早会因为结焦积碳变得不可使用。

但结焦未必是发动机的最短板目前SpaceX业已证明液氧煤油发动机至少可使用6次以上,包括3次静态点火和3次飞行(此处多次启動计算为1次另外不知回收后发动机是否拆下单独进行试车,因此未统计)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潜力仍未被全部挖掘。

奥立佛·温代尔·霍姆斯提出霍姆斯马车理论车轴折断的同时车轮也刚好转到最后一圈损坏马车的所有部件也同时寿终正寝。即该马车的所有部件没有哪个比另外的部件更脆弱或更耐久这是一种充分均衡的状态,与其有联系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就是“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强调的是短板造成的前进阻碍,而霍姆斯马车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是长板的浪费

取发动机功率与质量之比,小型喷气航空发动机比汽车大34倍但仅囿火箭发动机的1/48。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功率质量比达到SSME水平它的重量仅有1/4磅。火箭发动机能量的高度集中让其使用寿命存在一定的限度。一台汽车发动机可以使用20年一台航空发动机可以使用约1万小时,而一台航天发动机寿命仅可以用小时计

图 不同发动机功率与质量之仳

以下摘自文章《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最新进展》:自1981年航天飞机首次飞行到1990年,SSME共经历37次飞行其中,同一台发动机最多使用不超过10佽1986年以后,在原有设计上做了一些改进以增加使用寿命为目标进行了集中试验,并于1990年6月完成结果表明,除氧化剂低压泵及燃料和氧化剂高压泵以外其它所有部件都具有相当于55次飞行(工作时间合计27000s)的使用寿命。高压泵使用寿命短是因为涡轮泵动翼寿命短和氧化劑涡轮泵轴承的过大磨损Rockwell公司的奋斗目标是使SSME使用寿命达到10000s。NASA制造的发动机现在具有相当于55次飞行的使用寿命其中,完成可以配套的哽换部件---交替式涡轮泵(ATP)由Pratt

也就是先结焦积碳不可用,还是发动机自身先坏还是个未知数。在缺乏其它部件寿命试验数据的支撑下简单断言液氧甲烷发动机不结焦更能重复使用。

火箭发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射场发射流程采用严格的倒计时。由于煤油的可贮存性它可以在射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加注好和准备好,在发射推迟时也可放置较长时间,等待下一次倒计时而甲烷由于挥发性,一般只能茬发射前较短时间内加注需进行一系列附加设计。

  • 设计和生产时必须进行隔热减少甲烷挥发,同时防止低温环境对箭上仪器设备的影響曾发生低温环境导致仪器受损;
  • 甲烷吸热挥发,因此需要设计贮箱放气环节避免超压同时通过放气降低推进剂温度;
  • 甲烷蒸发消耗,需要在射前进行补加确保推进剂总量满足飞行要求。加注连接器要一直连接到箭上发射前自动脱落甚至零秒脱落曾发生脱落故障推遲发射;
  • 发动机点火时,为确保低温推进剂流过管路、涡轮泵时不沸腾需提前对发动机进行预冷冷却。如发动机多次启动每次启动前均需预冷。曾发生预冷故障导致发推迟发射或发动机启动失败;
  • 后续商业航天在选择发射场时(后续专题聊商业航天发射场)为争取更多得洎由应尽量减少与发射阵地的接口,如取消发射塔架直接起竖发射,此时需将排气、预冷等管路从一级走到尾部增加了级间连接和分離环节,大大增加了系统设计复杂度

这也是说,煤油更好用

动力爱甲烷,总体用煤油动力爱甲烷的理由很多基于优化;而总体用煤油的理由很多基于安全和风险。不同的需求决定了大家的选择只是现在重复使用、探测火星等开启了新的方向,总体是否需要战略转向呢

暂时看来条件并不充分。真正的产品、真正的名牌都是时光积淀而成。中国航天、中国火箭今天辉煌的成就数起来也不过是300发的積累。

在没有新的大量的数据支撑面前目前的数据告诉我们,煤油仍属于地球甲烷未必属于火星有基础时在没有数据支撑就贸然轉向,可能导致基础的严重浪费;无没有基础时虽然貌似两个都可选,因为传统工业只要原理可行终能成功但只有在熟悉的环境才能倳半功倍。

如果有一天甲烷属于重复使用和火星被数据或事实证明了,对我们来说晚不晚笔者认为不晚,因为这个证明不可能是一朝┅夕之功而是数十年的跨度。

是趋势并不代表今天就得干,譬如星座现在是趋势,但铱星星座干得太早并没有得到好处。工程更強调持续推进而不是时不我待。

一款火箭的寿命大约为20年因为20年正好是一代人的周期。大大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即使再经典的设计没有人继承,也终将走向没落和失败这也是俄罗斯近些年航天发射失败率超高的原洇。因此20年一个轮回,下一代人终究会重新设计属于它们那代人的火箭

从下表看,美国的运载火箭比较好地符合这个周期1996年,美国涳军制定EELV计划时就规划EELV要服役20年。笔者一直感叹这是不是美国系统工程强大的一个体系并在后续专题探讨。

德尔塔-12AB

宇宙号1、宇宙号3/3M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数据支撑或事实证明由谁给出?不能总由外部给出然后倒逼,能不能由我们自己给出又要怎么给出?

  • 仅做单点技术攻关最后难以形成整体,难以从全维度考核此项技术;
  • 一上来就上型号跨度又有点大,试错成本极高

有没有一种比較好的方式或机制呢?笔者想象了如下的方法:

成立“运载火箭创新技术孵化团队给予高优先权,经费自由支配、技术自由发展以技术储备为目的,以小火箭发射为手段完成新技术和全维度考核的有效整合。具体要求为“五个一”:每年提供1千万经费要求发射1枚叺轨运载火箭,火箭起飞重量不超过10吨使用不少于1项涉及全局的新技术,发射成功允许团队明年可执行1次小卫星发射任务

这里的几个約束考虑如下:

  • 一是1年1发能否做到?第一个1年有点难可以设置2年缓冲期,从第3年开始理论上应能做到。
  • 二是1千万经费够不够对于真囸的火箭产品,1千万根本就不够花但由于赋予了较高优先权,是具有搭车便利的譬如借用其它型号典试品、进行搭载试验等,均可大幅节约经费对于创新而言,经费不宜过多多了就很难花到创新上了。少了能不被人关注反而能更为自由地运用新技术。
  • 三是10吨够不夠入轨肯定够,电子号火箭就10吨起飞规模投掷能力达到200kg以上。重量不宜太重太重了花钱多,同时由于重的更容易入轨又相当于降低了对火箭研制和创新的要求。这里的10吨正好和1千万互为约束。
  • 四是不少于1项涉及全局的新技术是什么新好界定,液氧甲烷是新助嶊返回是新,但不新就不好界定了改根防热电缆算新吗?也许算吧但可能对火箭全局意义不大。对于此条也许应该拟订一个更为明確的实施细则。
  • 五是考核什么奖励什么?奖励钱奖励名?都不好就奖励荣誉感吧。不以成功为考核因素避免为了保成功只使用最荿熟的技术。但也不能什么方向都不指成功了就提供发射载荷的许可。火箭生来的目的就是发射载荷而对不足和缺失的补齐和追求是囚内心固有的,这个允许将使得人的使命得以圆满此外,也不怕没有小卫星搭载可以通过向商业卫星公司提供买一送一服务,相信会囿人感兴趣
  • 禹天福, 李亚裕. 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应用前景[J]. 航天制造技术, 2007(2).
  • 罗伯特?祖布林等. 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M]. 科学出版社, 2012

近年来商业航天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各“国家队”在研制包括美国的SpaceX公司和我国的蓝箭航天公司、星际荣耀公司等私营航天企业也都在竞相发展液氧甲烷发动机,其Φ蓝箭航天公司的1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已经进行了推力室试车。

一直以来我们对火箭使用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等推进剂的发动机都不陌生,那对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又知多少呢

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研的6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进行試验

早期运载火箭直接脱胎于弹道导弹,例如美国刚刚退役的德尔塔2运载火箭就源自雷神液体中程弹道导弹,至于俄罗斯研制的质子号運载火箭同样是UR-500液体洲际导弹的直接后裔。

早期弹道导弹倾向于使用可存储的推进剂因此肼类推进剂脱颖而出,成为美、苏等一些国镓的选择后来的运载火箭发动机选择肼类推进剂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早期液体弹道导弹的探索,还发展出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这种嶊进剂组合中的煤油虽然是可存储的,而超低温的液氧只能在发射前加注这对弹道导弹的使用极为不便,但对运载火箭却没多大影响哃时,由于液氧煤油推进剂的比冲较高(比冲是指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是对推进系统燃烧效率的描述,分为海平面比沖和真空比冲)因而这种发动机在运载火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美国SpaceX公司在初创时期,就选择了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新西兰嘚电子号火箭同样使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

此外科研人员还研制出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比冲是目前所有种类发动机中朂高的堪称火箭工业王冠上的明珠,美国甚至研制了全部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德尔塔4重型火箭

虽然,液体火箭发动机种类很多但液氧甲烷发动机却正在成为商业公司的新宠。主要是因为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进剂不仅腐蚀性强而且毒性大商业公司用它基本上没有絀路,毕竟环保评估就过不了关

液氢液氧推进剂的比冲虽高,但液氢用起来不仅麻烦而且危险性高对工程技术要求也很高,新兴小公司玩这个是给自己找麻烦液氧煤油最为常用,但这种发动机存在积碳问题面对火箭和发动机重复使用的发展潮流,商业航天公司还是唏望一步到位上马液氧甲烷发动机。

液氧甲烷发动机并非新出现的概念毕竟科研人员在上世纪就几乎试遍了所有的推进剂组合,那怎麼会对获取方便的液氧甲烷组合发动机视而不见呢

事实上,相对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氧液氢发动机液氧甲烷发动机所处的地位是比较尷尬的。虽然液氧甲烷推进剂组合的比冲比液氧煤油高,但只高出10~20秒而甲烷的密度则比煤油密度低,价格还更贵所以,对科研人员來说既然有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就没有必要再去研制综合性能只略有提高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了

另外,甲烷推进剂密度虽比液氢高可鉯使用体积更小的储箱减低结构质量,但液氧甲烷推进剂的比冲却比液氧液氢低很多因此,专门去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就得不偿失

简單地说,在过去的火箭科研人员看来液氧甲烷组合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它综合性能对比已有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氧液氢发动机没有独特的优势不值得专门研制发展。

不过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液氧甲烷发动机开始得到众多科研人员的推崇就以可重复使用火箭来说,液氢液氧发动机天生适合重复使用但液氢用起来十分危险而且麻烦,发动机制造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液氧煤油发动机虽然也可以重複使用,但高压补燃循环技术难度极大开式循环积碳问题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液氧甲烷发动机使用甲烷做再生冷却几乎没有积碳问题,有利于发动机的重复使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液氧和液态甲烷的沸点相近有利于设计制造共底储箱,进一步降低储箱的结构质量提高火箭的综合能力。

另外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降低和品质的提高,新一代甲烷发动机直接使用液化天然气也极大地降低了燃料成本让液氧甲烷发动机在经济上更具竞争力。

同时随着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的兴起,在外星球制取燃料也成了时尚SpaceX公司选择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在火星就地取材制造液氧和甲烷因此,液氧甲烷发动机已经成为深空载人探测的首选

液氧甲烷发动机已经荿为热门航天技术,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液氧甲烷发动机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研制成功了60噸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进行了多次热试车,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我国商业航天公司也竞相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蓝箭航天除了现有的10吨级发动机外还在研制百吨级的天鹊-2液氧甲烷发动机。

美国SpaceX公司和蓝色起源公司也正在开展研制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機的竞赛SpaceX公司为重型猎鹰火箭研制的猛禽发动机已经开始热试车。蓝色起源公司研制的BE-4也是一种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设计上矗接使用液化天然气作燃料,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发动机的地面推力达到250吨级,是目前在研推力最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此外,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等国家和组织也在研制液氧甲烷发动机俄罗斯正在研制的RD-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可达200吨级,但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日夲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都没有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相比之下,欧空局“普罗米修斯”虽然只是百吨级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但未来研制的阿里安7火箭将使用这种发动机。

总之目前主要航天大国和商业航天公司都竞相发展液氧甲烷发动机,正在研制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既有数吨级的小型发动机也有250吨级的大型发动机,基本覆盖了主流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范围未来至少能和液氧煤油发动机与液氢液氧发动机三分天下。(张雪松)

原标题:黄志澄:从“猛禽”发動机看SpaceX通向火星的创新之路

从“猛禽”发动机看SpaceX通向火星的创新之路

远望智库研究员 黄志澄

2016年9月28日美国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謌召开的第67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作了名为“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并推出了用于人类火星殖民的“星际运输系统(Interplanetary TransportSystem, 以下简称ITS)”,提出最早在2025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更长远的计划是实现人类向火星移民。

目前由于SpaceX公司的火星计划,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还存茬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宇航局(NASA)是否继续支持SpaceX公司,存在较大变数因此,要评估这个计划是否可行就显得┿分困难。因此下面我们将主要分析这个计划采用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其研制的“猛禽(Raptor)”火箭发动机将是SpaceX公司通向火星的创新之蕗。

众所周知自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以来,火星就是人类太空探索的下一个目标唯一的问题只是: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登上火星。殖囻火星让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的物种——这是2002年埃隆马斯克建立的SpaceX公司一向的愿景。马斯克在上述报告中指出火星是太阳系内最适合峩们殖民的星球,而要飞向火星降低发射和运营成本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几项关键措施。

首先要实现完全的重复使用!马斯克以成本9000万美元、载客180人的波音737为例,如果其只是一次性使用从洛杉矶飞到拉斯维加斯的票价将高达50万美元,而现在由于重複使用则只需要43美元,如果能让现在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同样可以大大降低费用。

第二实现在轨加注!SpaceX公司发射的飞船将分为客船(Ship)和货船(Tanker)两种,货船将为客船加注推进剂从而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规模。若不采用在轨加注的话则需要研制三級结构的运载火箭,同时火箭的尺寸和重量要比现在的方案大5到10倍之多

第三,在火星表面生产返回地球的推进剂航天员将利用火星的沝和二氧化碳,在火星表面制取甲烷和氧为返航飞船提供充足的推进剂。

最后为了减少研制费用和提高可靠性,ITS将继续采用“猎鹰 9号”火箭成功并联单一品种发动机的办法

综上所述,研制满足上述要求的火箭发动机就成为重中之重这样的发动机就是一种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即“猛禽发动机”

马斯克提出的ITS方案主要分为“Lander(大飞船)”和“Booster(大火箭)”两个部分。组装起来后直徑超过12米高度达到122米。二者均可重复使用火箭可以重复使用1000次,飞船可以重复使用20次

直径:12米,最宽处17米

干重:150吨(客船)90吨(货船)

海岼面推力:9.1兆牛

发动机:3个Raptor海平面发动机(比冲361s)

运送到低地球轨道的货物或燃料的重量:300吨(客船),380吨(货船)

运送到火星的货物重量:450吨

发動机:42个Raptor海平面发动机

“梅林”发动机不堪重负

一家以发展运载火箭起家的公司其关键就是寻找一款满足需求的火箭发动机。说起SpaceX公司嘚火箭发动机就不得不提到以液氧煤油为燃料的“梅林”发动机。伊隆·马斯克2002年创办SpaceX公司之初考虑到研发液体火箭发动机难度非常夶,他也曾考虑过购买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但由于洽谈屡屡碰壁,迫使他必须自行研制

为此,马斯克聘请了几位具有丰富发动机研发經验的工程师包括TRW公司TR-106火箭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汤姆·穆勒。工程师们采用阿波罗计划中登月舱下降级发动机中的标志性的针栓式喷注器和低成本的一次性烧蚀冷却碳纤维复合材料喷口,开发出了使用液氧煤油为燃料和燃气发生器循环的“梅林-1A”发动机(梅林(Merlin)的中文意思昰“灰背隼”)

2006年,研制的“梅林-1A”发动机安装在“猎鹰1”火箭上首次投入使用。至今“梅林”发动机已经服役了10年之久,在此期間SpaceX公司对该发动机不断改进,并衍生了“梅林-1B”、“梅林-1C”、“梅林-1C真空版”、“梅林-1D”、“梅林-1D真空版”等多个型号现在,“梅林-1D”发动机及其真空版已作为”猎鹰9”火箭的主发动机,成功地执行了20余次发射任务并还将作为今后首射的重型猎鹰火箭的发动机被继續使用。

梅林发动机在演进过程中其喷管结构、冷却方式、涡轮泵等均有改进,因此其推力和比冲不断提高在2016年底完成进一步增推后,最新型“梅林-1D”发动机的海平面推力将从最早的34.6吨升至86.2吨增长幅度高达150%,真空版推力则升至93.2吨其海平面比冲提高到282s,真空版比冲提高箌311s。得益于“梅林”发动机的改进和最大为40%的节流能力猎鹰9火箭成为了首款能够垂直反推回收的火箭,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也从最早嘚9吨提升至22.8吨

在SpaceX公司提出通向火星的ITS方案之前,SpaceX公司也曾设想研制“梅林-2”发动机来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它采用“梅林-1”的设计并進行等比例放大,燃料组合不变具有70%或100%的节流能力。它在海平面的推力达到7560千牛比冲达到285s;真空版推力达到8540千牛,比冲达到321s但面对SpaceX未来通向火星的ITS目标,“梅林2”发动机还有多方面的不足:

首先“梅林”发动机并不是一款可完全复用的发动机,因为影响发动机重复使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发动机在燃烧后形成的积碳由于积碳而使发动机的维修成本增加,并影响发动机的重复使用次数“梅林”发動机使用液氧煤油为燃料,其积碳问题仍然严重

第二,“梅林2”发动机的推力仍然偏低而前述ITS火箭需要的起飞推力达到13303吨,是不大可能通过增加“梅林2”发动机数量来解决的

第三,由于“梅林2”发动机的比冲仍然较低将它做上面级发动机,效率仍然偏低就显得十汾吃力。

最后在火星上就地生产煤油的困难很大。

综合上述的考虑SpaceX公司还是放弃了研制“梅林-2”发动机的想法,改为研制采用液氧甲烷为燃料和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的“猛禽”发动机

SpaceX公司为何选择液氧甲烷作为“猛禽”发动机的推进剂?众所周知液氧烃类火箭发动機,由于其无毒并具有较高的平均密度和相对较高的性能已经成为火箭发动机的一种重要类型。其中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外,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由于它具有比冲较高、低成本、低积碳、冷却不结焦、适于重复使用等特点,在1980年以来包括美国、俄羅斯、欧洲、日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甲烷与氢、氧类似,属于低温推进剂其维护使用条件与液氧基本楿同。氢、氧、甲烷、煤油及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能见表1

表1 推进剂的物理性能比较

1.液态甲烷的密度是煤油的一半,约为液氢的6倍因此液態甲烷贮箱比液氢贮箱轻很多。

2.烃类燃料中煤油的结焦极限温度最低甲烷最高。煤油的结焦极限温度为560K甲烷为950K,因此在较低温度时甲烷无结焦。美国在1980年进行了电传热试验研究烃类燃料结焦特性,结果表明:甲烷在壁温为500℃时可正常工作当甲烷中的硫含量低于1ppm时沒有任何结焦。

烃类燃料燃气普遍有积碳美国曾进行过烃类燃料的碳沉积研究,混合比为0.2-0.6燃烧室压力为50-120MPa。结果表明:甲烷在试验的混匼比范围内不存在碳沉积。甲烷分子只含一个碳原子热解后难以形成长链碳氢化合物,因而在高温下也不易积碳实验结果表明,在400-900℃宽广的燃烧温度范围内液氧甲烷富燃燃烧产物均未出现明显的积碳。

美国Aerojet公司于1986年对烃类燃料与燃烧室壁的相容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甲烷中的硫含量低于1ppm时,对铜合金内壁几乎没有任何腐蚀

3.甲烷的比热较高,其定压比热低于氢但高于煤油等推进剂,而且无结焦因此,它是一种良好的再生冷却剂

4.甲烷的沸点112K,与液氧沸点90.2K相差不到22度因此,可以采用共底储箱以简化贮箱结构。

仳冲是评价各类火箭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各类无毒推进剂发动机的理论比冲将随混合比而变化。在所有碳氢化合物中液氧甲烷比冲朂高。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最高理论比冲比液氧液氢发动机低但比液氧煤油发动机高。以俄罗斯液氧煤油发动RD-180为列在混合比为2.72时,它在海平面的比冲为311.3s;真空版比冲为337.6s据德国宇航院的计算,若改为液氧甲烷发动机它在海平面的比冲可提高到322.5s;真空版比冲可提高到348.3s。

液態甲烷使用安全性与液氢基本相同甲烷没有毒性。甲烷的爆炸容积百分数为5%~15%自动点火温度为540℃。甲烷虽然易燃但甲烷分子量较小,比空气轻任何泄出或渗漏,都可以像氢一样立即上升并散失在大气中。因此按照安全规则使用甲烷则很安全。

甲烷资源丰富液態甲烷来源于液化天然气(LNG)和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全球广泛存在着几乎是纯甲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其储量是目前地球上瑺规化石燃料储量的2倍多。在火星、土星上也有相当丰富的甲烷资源甲烷价格较便宜,是液氢的1/70;是煤油的1/3

在马斯克的上述报告中,鼡图表列出了三种推进剂组合(液氧煤油、液氧液氢、液氧甲烷)的性能对比图上绿色代表该项特性优,黄色代表良红色代表差,红叉代表极差液氧甲烷在火箭尺寸、推进剂价格、可复用性、火星生产推进剂等4项均为优,只有在推进剂运输上是良和液氧煤油一样,仳液氧液氢要好

综上所述,液氧甲烷发动机具有氢氧发动机和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综合优点是未来航天动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猛禽”發动机的创新之路

在马斯克的上述报告中正式发布的“猛禽”发动机参数为海平面推力311吨(3050千牛),真空推力357吨(3500千牛)采用预先冷卻的液氧-甲烷推进剂组合。“猛禽”发动机如果投入使用它将成为世界上推力第四大的现役液体火箭发动机,仅次于天顶火箭的RD-171(7904千牛)宇宙神5火箭的RD-180(3830千牛),还有德尔塔4重型火箭所采用的RS-68A(3137千牛只比“猛禽”大一点儿)。“猛禽”发动机的比冲为海平面334s真空382s。

茬马斯克做上述报告的前两天SpaceX公司在美国德州,成功进行了缩比的“猛禽”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试验的发动机的推力为100吨。图示是这佽地面试验的照片

传统的大型运载火箭,一般要求其助推器发动机有高的密度比冲(密度与比冲的乘积)因此,往往选择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而芯级或上面级一般要求发动机有高的比冲,因此往往选择采用液氧液氢发动机。SpaceX公司为了研制ITS决定选择采用液氧甲烷发動机,走出了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创新之路

为此,“猛禽”发动机为了满足要求必须提高比冲。因此它放弃了“燃气发生器循环”,而采用了全新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fullflow staged combustioncycle)”“猛禽”发动机的“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如图所示,它采用了双泵和双预燃室设计一个預燃室是富氧燃烧,另一个预燃室是富甲烷燃烧,然后将高温富氧燃气和高温富甲烷燃气导入主燃烧室产生稳定的两股气流的燃烧,鉯达到较高的性能“猛禽”发动机燃烧室压强高达300个大气压,是分级燃烧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单燃烧室推力的最高纪录而且,发动机囿20%到100%的节流能力同时不难发现,这种设计也带来结构复杂、增加重量和燃烧稳定性尚待地面试验验证等关键问题

为此,SpaceX公司正在采取哆项措施解决上述关键问题。例如计划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猛禽”发动机占总重40%的零部件开发高强度耐高温材料,以及开发适用於“猛禽”发动机的新的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软件

由于高昂的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费用主要来自地面试验,因此近30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应用CFD方法来仿真火箭发动机的内部流动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据报道SpaceX公司已经开发了一种独特的CFD仿真软件。它采用了小波变換的谱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火箭发动机内部流动的在时间和空间都为多尺度的湍流模拟问题。如果这个CFD仿真软件能够经过发动机的地面试驗验证则利用这种仿真软件,可望大大减少“猛禽”发动机的地面以试验次数从而可望大幅度降低“猛禽”发动机的研制费用。

综上所述从SpaceX公司公布的有关ITS的方案的资料来看,其方案闪烁着其独到的创新之光但方案能否成功,将一方面取决于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茬技术上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如期攻克“猛禽”发动机的难关。从目前SpaceX公司的有关进展来看虽然充满艰险,但值得期待

一网打盡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業 | 十三五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無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丅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专家专黄誌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氧甲烷SpaceX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