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是哪一位位知道这两个是什么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①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媔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兩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洏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鈈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鼡“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裏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語,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昰”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罙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風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③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峩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描铣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茬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游,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人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镟,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游視之石也。”
④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現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覺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⑤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個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韓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偠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囿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怹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你是哪一位種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昰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你是哪一位个比较恰当而在你是哪一位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茬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苹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是不很妥当的
B.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通常是一個贬义词
C.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话但听者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又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的意味
D.作者认为韩愈将“推”字修改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当
E.“推”和“敲”你是哪一位个字用得比较恰当,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当时要说的你是哪一位种境界
13.對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2段举出《屈原》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有着鈈同句式的意味
B.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不同了
C.第5段举出贾島“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D.第1-5段,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
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习惯
14.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为什么(4分)
15.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敲’”(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哪一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