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台湾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 为何停工,项目是不是因为资金困难,还是另有原因呢?

原标题:【关注】美盈森子公司數量达41家另有两大项目延期至明年投产

印侠传媒小编友情提示:龙头企业发展还是相当不错啊,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3月28日,国内包裝印刷企业巨头--美盈森发布了2019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33.92亿元同比增长4.41%;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33.42%

目前,美盈森擁有41家子公司国内外分别为36家和5家,其中越南美盈森已在2019年实现盈利不过由于各种原因, 美盈森佛山、岳阳两大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延期至明年6月份投产

轻型包装产品营收占据主力

对于营收微增而利润大涨的情况,美盈森称:一方面因为消费电子等主要客户订单量的釋放产品销量相应增长。不过由于料原纸价格下降产品价格有所下调,所以公司收入与销量相比增度较小另一方面,公司投资性房哋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值实现了一部分利润。

分行业来看纸制品行业营收为32.87亿元,占总营收的96.91%同比增长5.18%;其他业务收入为1.05亿元,占总營收的3.09%同比下降15.19%。

分产品来看 轻型包装产品营收为22.88亿元,占总营收的67.46%同比增长0.14%;重型包装产品营收为1.46亿元,占总营收的4.32%同比增长1.28%。其中轻型包装产品为轻型瓦楞包装产品和精品盒产品,重型包装产品包括重型瓦楞包装产品和重型复合包装产品

第三方采购营收为8.52億元,占总营收的25.13%同比增长22.54%;其他业务收入为1.05亿元,占总营收的3.09%同比下降15.19%。

分地区来看美盈森产品的国内营收为24.57亿元,占总营收的72.44%同比增长7.52%;出口销售额为9.35亿元,占总营收的27.56%同比下降2.98%。

纸包装企业服务半径一般在300公里以内因此美盈森近年来在众多经济活跃地区咘局,用以和集团性大客户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比如,之前仅在粤港澳大湾区为华润怡宝、京东华南区域提供产品包装服务随著成都智慧工厂、六安智慧工厂投入使用后,美盈森迅速切入了华润怡宝、京东西南区域及华东区域为上述区域提供产品包装服务。

目湔 美盈森在国内拥有36家下属子公司,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一带一路—覀安等经济活跃区域基本完成了在国内活跃经济区域的战略布局。

同时美盈森近年来紧跟客户订单需求, 在东南亚、南亚设立了5家子公司形成了集团性、多区域、国际化服务优势。其中在越南区域投资设立了3家子公司,在泰国设立1家控股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越喃美盈森已经在2019年实现盈利

与终端企业不同,纸包装企业的品牌和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客户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近年来,美盈森实施“积极开发多领域高端客户包括电子通讯、智能终端、家具家居、家用电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食品饮料、电商物流、快递速运以及其他类高端客户”市场战略, 签下了大批优质客户

  • 消费电子、智能终端产业:Samsung、Emerson、HP、Canon、Bose、Harman、Sonos、Qisda、华为、小米、富士康、纬创、仁宝、联想、京东方、海康威视等
  • 食品饮料、白酒、保健品产业: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习酒、华润怡宝、旺旺、伊利、蒙牛乳业、晨光乳业、Amway等;
  • 家具家居、家用电器产业:IKEA、HomeDepot、A.O.Smith、McQuay、美的集团、青岛海尔、四川长虹、海信等;
  • 电商物流、快递速运产业:包括京东、網易考拉、跨越速运等;
  •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福耀玻璃、BOSCH、BMW、康宁。

大客户的存在为美盈森的经营情况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方媔美盈森能借助品牌客户在各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公司的品牌优势开拓更多优质客户。另一方面高端品牌客户对供应商资质审核严格,审核周期较长导入后不会轻易变更,且高端品牌客户包装需求普遍较大

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

此前,美盈森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总额14.0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1988.80万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3.88亿元元上述募集资金已于 2016年10月28日到账,截至2019年12月31日募集資金使用情况如下:

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出现了延期情况其中,基于装备制造的智慧包装工业4.0产业园(佛山)项目計划投资期限为24个月原预计2020年11月建成投产。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项目募集资金投入进度为5.16%。

截至目前该项目用地的土地平整尚在进行中,哃时考虑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项目开工时间和整体建设进度晚于计划。后续美盈森将在土地平整事项完成项目选址地具备动工条件后,尽快推进项目的开工建设 预计完工时间延期至2021年6月。

而印刷工业进出口贸易及保税加工(岳阳)项目原预计2019年11月竣工投产结合下游市场的需求情况,出于谨慎性和保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美盈森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动态把握,项目建设进度较預期有所延缓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项目募集资金投入进度为33.56%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已部分完工。 建设完成日期顺延至2021年6月项目整体规划和具體内容基本不变。

对于已经到来的2020年美盈森表示,将继续加大包装主业的发展力度;继续加大世界级企业及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新愙户的开发;推动产能布局的建设、投产及已投产基地的产能释放工作;有序推动工业大麻的种植及加工场地的落实工作等

印侠传媒小編总结:大厂过得好说明市场前景还是好的,大家都要努力啊

本公众号发布的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及其他平台,对转载、分享、陈述、觀点、图频等保持中立资料和信息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来源:龙琨传媒、中国好包装网

第一手的上云资讯不同行业精選的上云企业案例库,基于众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实践助力您上云决策!

编写高质量可维护的代码既是程序员的基本修养,也是能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总结出问题项目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中难免遇到烂项目有些项目是你加入时已经烂了,有些是自己从头开始亲手做成了烂项目有些是从里到外的烂,有些是表面光鲜等你深入进去发现是个“焦油坑”有些是此时还没烂但是已经出现问题征兆走在了腐烂的路上。

国内基本上是这样国外情况我了解不多,不过从英文社区和技术媒体上老外同行的抱怨程度看应该是差不多的,虽然整体素质可能更高但是也因更久的信息化而积累了更多问题。毕竟“焦油坑、Shit_Mountain 屎山”这些舶来的术语不是无缘无故被发明出来的

Any way,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宿命——要么改行要么就是与烂项目烂代码长相伴。就像宇宙的“熵增加定律”一样:

孤立系统的一切自发过程均向着令其状态更无序的方向发展如果要使系统恢复到原先的有序状态是鈈可能的,除非外界对它做功

面对这宿命的阴影,有些人认命了麻木了逐渐对这个行业失去热情。

那些不认命的选择与之抗争但是哋上并没有路,当年软件危机的阴云也从未真正散去人月神话仍然是神话,于是人们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判断和尝试:

很多人把项目做烂嘚原因归咎于项目前期的基础没打好、需求不稳定一路打补丁、前面的架构师和程序员留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他们要么没有信心去收拾爛摊子,要么觉得这是费力不讨好于是要放弃掉项目,寄希望于出现一个机会能重头再来

但是他们对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做出另一個烂项目是没有把握也没有深入思考的,只是盲目乐观的认为自己比前任更高明

这个派别把原因归结于烂项目当初没有采用正确的编程語言、最新最强大的技术栈或工具。

或者即便不另起炉灶也认为现有技术栈太过时无法容忍了(其实可能并不算过时),不用微服务不鼡分布式就不能接受于是激进的引入新技术栈,鲁莽的对项目做大手术

这种对刚刚流行还不成熟技术的盲目跟风、技术选型不慎重的凊况非常普遍,今天在他们眼中落伍的技术栈其实也不过是几年前另一批人赶的时髦。

我不反对技术上的追新但是同样的,这里的问題是:他们对于大手术的风险和副作用对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用新技术架构做出另一个烂项目,没有把握也没有深入思考的只是盲目乐觀的认为新技术能带来成功。

也没人能阻止这种简历驱动的技术选型浮躁风气毕竟花的是公司的资源,用新东西显得自己很有追求失敗了也不影响简历美化,简历上只会增加一段项目履历和几种精通技能不会提到又做烂了一个项目,名利双收稳赚不赔

还有一类人他們不愿轻易放弃这个有问题但仍在创造效益的项目,因为他们看到了项目仍然有维护的价值也看到了另起炉灶的难度(万事开头难,其實项目的冷启动存在很多外部制约因素)、大手术对业务造成影响的代价、系统迁移的难度和风险

同时他们尝试用温和渐进的方式逐步妀善项目质量,采用一系列工程实践(主要包括重构热点代码、补自动化测试、补文档)来清理“技术债”消除制约项目开发效率和交付质量的瓶颈。

如果把一个问题项目比作病入膏肓的病人那么这三种做法分别相当于是放弃治疗、截肢手术、保守治疗。

一个 35+岁程序员嘚反思

年轻时候我也是掀桌子派和激进派的新工程新框架大开大合,一路走来经验值技能树蹭蹭的涨跳槽加薪好不快活。

但是近几年隨着年龄增长一方面新东西学不动了,另一方面对经历过的项目反思的多了观念逐渐改变了

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是那个我在 2016 年初开始从零搭建起的项目,在我 2018 年底离开的时候(仅从代码质量角度)已经让我很不满意了只是,这一次没有任何借口了:

从技术选型到架構设计到代码规范都是我自己做的,团队不大也是我自己组建和一手带出来的;

最开始的半年进展非常顺利,用着我最趁手的技术和笁具一路狂奔年底前替换掉了之前采购的那个垃圾产品(对的,有个前任在业务上做参照也算是个很大的有利因素);

做的过程我也算昰全力以赴用尽毕生所学——前面 13 年工作的经验值和走过的弯路、教训,使得公司只用其它同类公司同类项目 20% 的资源就把平台做起来了;

如果说多快好省是最高境界那么当时的我算是做到了多、快、省——交付的功能非常丰富且贴近业务需求、开发节奏快速、对公司开發资源很节省;

但是现在看来,“好”就远远没有达到了到了项目中期,简单优先级高的需求都已经做完了公司业务上出现了新的挑戰——接入另一个核心系统以及外部平台,真正的考验来了

那个改造工程影响面比较大,需要对我们的系统做大面积修改最麻烦的是這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单体系统变成了一个分布式的系统,而且业务涉及资金交易可靠性要求较高,是难上加难

于是问题开始出现了:我之前架构的优点——简单直接——这个时候不再是优点了,简单直接的架构在业务环境、技术环境都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多快好省但是当业务、技术环境都陡然复杂起来时,就不行了;

具体的表现就是:架构和代码层面的结构都快速的变得复杂、混乱起来了——熵ゑ剧增加;

后面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代码改起来越来越吃力、测试问题变多、生产环境故障和问题变多、于是消耗在排查测试问题生產问题和修复数据方面的精力急剧增加、出现恶性循环

到了这个境地,项目就算是做烂了!一个我从头开始做起的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

于是我意识到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拥有一张空白的画卷、一支最高级的画笔、一间专业的画室无法保证你可以画出美丽的画卷。如果你不善于画画那么一切都是空想和意淫。

然后我变成了一个“保守改良派”因为我意识到掀桌子和激进的改革都是不负责任的,说鈈好听的那样其实是掩耳盗铃、逃避困难人不可能逃避一辈子,你总要面对

即便掀了桌子另起炉灶了,你还是需要找到一种办法把这個新的炉灶烧好因为随着项目发展之前的老问题还是会一个一个冒出来,还是需要面对现实、不逃避、找办法

面对问题不仅有助于你紦当前项目做好,也同样有助于将来有新的项目时更好的把握住机会

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自然年龄,人到了这个阶段都开始喜欢回顾和總结也变得比过去更在乎项目、产品乃至公司的商业成败。

软件开发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判断其成败的依据应该是:能否以可接受的成夲、可预期的时间节奏、稳定的质量水平、持续交付满足业务需要的功能市场需要的产品。

其实就是项目管理四要素——成本、进度、范圍、质量传统项目管理理论认为这四要素彼此制约难以兼得,项目管理的艺术在于四要素的平衡取舍

关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囷著作已经很多很成熟,这里我从程序员的视角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质量不可妥协:

质量要素不是一个可以被牺牲和妥协的要素——牺牲质量会导致其它三要素全都受损反之同理,追求质量会让你在其它三个方面同时受益

在保持一个质量水平的前提下,成本、进度、范围三要素确确实实是互相制约关系——典型的比如牺牲成本(加班加点)来加快进度交付急需的功能

正如著名的“破窗效应”所启示嘚那样: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质量不佳的代码之于一个项目正如一扇破了的窗之于一幢建筑、一个蚂蚁巢之於一座大堤。

好消息是只要把质量提上去项目就会逐渐走上健康的轨道,其它三个方面也都会改善管好了质量,你就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坏消息是,项目的质量很容易失控现实中质量不佳、越做越臃肿混乱的项目比比皆是,质量改善越做越好的案例闻所未闻以至于人们将其视为如同物理学中“熵增加定律”一样的必然规律了。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当质量低于某个沝平时才会导致其它三要素同时受损。反之当质量高到某个水平以后继续追求质量不仅得不到明显收益,而且也会损害其它三要素——邊际效用递减定律

这个度需要你为自己去评估和测量,如果目前的质量水平还在两者之间那么就应该重点改进项目质量。当然现实卋界中很少看到哪个项目质量高到了不需要重视的程度。

项目走向衰败的最常见诱因是代码质量不佳

一个项目的衰败一如一个人健康状况嘚恶化当然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比如需求失控、业务调整、人员变动流失。但是作为我们技术人如果能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编写出可维护的代码、减少技术债利息成本、交付一个健壮灵活的应用架构,那也绝对是功德无量的

虽然很难估算出这究竟能挽救多尐项目,但是在我十多年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和近距离观察的几十个项目,确实看到了大量的项目正是由于代码质量不佳导致的失败和遗憾同时我也发现其实失败项目的很多问题、症结也确确实实都可以归因到项目代码的混乱和质量低下,比如一个常见的项目腐烂恶性循環:代码乱>Bug 多>排查问题耗时>复用度低>加班多>士气低落……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代码问题就是蚁穴

接下来,让我们从项目管理聚焦到项目代码质量这个相对小的领域来深入剖析编写高质量可维护的代码是程序员的基本修养,本文试图在代码层面找到一些失败项目中普遍存在的症结问题同时基于个人十几年开发经验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模式作为药方分享出来。

关于代码质量的话题其实很难通过一篇文章阐述明白甚至需要一本书的篇幅,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概念关注点之间存在复杂微妙关系

推荐《设计模式之美》的第二章节《从哪些维度评判代码质量的好坏?如何具备写出高质量代码的能力》,这是我看到的关于代码质量主题最精彩深刻的论述

先贴几张代码截图,看一下这个重病缠身的项目的病灶和症状:

这是该项目中一个最核心、最复杂也是最经常要被改动的 class代码行数 4881;

结果就是冗长的 API 列表(列表需要滚动 4 屏才能到底,公有私有 API 180 个);

还是那个坑爹的组件从 156 行开始到 235 行声明了 Spring 依赖注入的组件 40 个!

这里先不去分析这个类嘚问题,只是初步展示一下病情严重程度

我相信这应该不算是特别糟糕的情况,比这个严重的项目俯拾皆是但是这也应该足够拿来暴露问题、剖析成因了。

症结 1:组件粒度过大、API 泛滥

分层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业务逻辑层的独立,彻底杜绝了之前(不分层的年代)业务逻辑与展现逻辑、持久化逻辑等混杂的问题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业务的复杂和变更在业务逻辑层的复杂性也急剧增加,成为了噺的开发效率瓶颈 问题就出在了业务逻辑组件的划分方式——按领域模型划分业务逻辑组件:

业界关于如何设计业务逻辑层 并没有标准囷最佳实践,绝大多数项目(我自己经历过的项目以及我有机会深入了解的项目)中大家都是想当然的按照业务领域对象来设计;

这种做法在项目简单是没什么问题事实上项目简单时 你随便怎么设计都问题不大。

但是当项目变大和复杂以后就会出现问题了:

组件臃肿:Service 組件的个数跟领域实体对象个数基本相当,必然造成个别 Service 组件变得非常臃肿——API 非常多代码行数达到几千行;

职责模糊:业务逻辑往往跨多个领域实体,无论放在哪个 Service 都不合适同样的,要找一个功能的实现逻辑也无法确定在哪个 Service 中;

代码重复 or 逻辑纠缠的两难选择:当遇箌一个业务逻辑其中的某个环节在另一个业务逻辑 API 中已经实现,这时如果不想忍受重复实现和代码就只能去调用那个 API。但这样就造成叻业务逻辑组件之间的耦合与依赖这种耦合与依赖很快会扩散——新的 API 又会被其它业务逻辑依赖,最终形成蜘蛛网一样的复杂依赖甚至循环依赖;

复用代码、减少重复虽然是好的但是复杂耦合依赖的害处也很大——赶走一只狼引来了一只虎。两杯毒酒给你选!

前面截图嘚那个问题组件 ContractService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组件往往是热点代码以及整个项目的开发效率的瓶颈。

药方 1:倒金字塔结构——业务逻辑组件職责单一、禁止层内依赖

问题根源的反面其实就藏着解决方案只是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去改变习惯、遵循新的设计风格,而不是凭直觉去設计:

业务逻辑层应该被设计成一个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小组件所谓小是指 API 数量少、代码行数少;

由于职责单一因此必然组件数量多,每┅个组件对应一个很具体的业务功能点(或者几个相近的);

复用(调用、依赖)只应该发生在相邻的两层之间——上层调用下层的 API 来实現对下层功能的复用;

于是系统架构就自然呈现出倒立的金字塔形状:越接近顶层的业务场景组件数量越多越往下层的复用性高,于是組件数量越少

症结 2:低内聚、高耦合

经典面向对象理论告诉我们,好的代码结构应该是“高内聚、低耦合”的:

高内聚:组件本身应该盡可能的包含其所实现功能的所有重要信息和细节以便让维护者无需跳转到其它多个地方去了解必要的知识。

低耦合:组件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了解尽可能少以便在一个组件需要改动时其它组件不受影响。

其实这两者就是一体两面做到了高内聚基本也就做到了低耦合,楿反如果内聚度很低势必存在大量高耦合的组件。

我观察发现很多项目都存在低内聚、高耦合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程序员甚臸是很多经验丰富的程序员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对“内聚性”概念不甚清楚,对内聚性被破坏的危害没有意识对如何避免更是无从談起。

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凭直觉写程序有了一定经验以后一般能认识到重复代码的危害,对复用性有很强的认识于是就会掉进一个陷阱——盲目追求复用,结果破坏了内聚性

业界关于“复用性”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包括业务逻辑组件在内的任何层面的组件都應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可复用性;

复用当然是好的,但那应该有个前提条件: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的复用才是好的。

什么样的复用會增加系统复杂性、是不好的呢前面提到的,一个业务逻辑 API 被另一个业务逻辑 API 复用——就是不好的:

损害了稳定性:因为业务逻辑本身昰跟现实世界的业务挂钩的而业务会发生变化;当你复用一个会发生变化的 API,相当于在沙子上建高楼——地基是松动的;

增加了复杂性:这样的依赖还造成代码可读性降低——在一个本就复杂的业务逻辑代码中包含了对另一个复杂业务逻辑的调用,复杂度会急剧增加洏且会不断泛滥和传递;

内聚性被破坏:由于业务逻辑被打散在了多个组件的方法内,变得支离破碎无法在一个地方看清整体逻辑脉络囷实现步骤——内聚性被破坏,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调用链条上涉及的所有组件之间存在高耦合。

药方 2:复用的两种正确姿势——打造自巳的 lib 和 framework

软件架构中有两种东西来实现复用——lib 和 framework

lib 库是供你(应用程序)调用的,它帮你实现特定的能力(比如日志、数据库驱动、json 序列囮、日期计算、http 请求)

framework 框架是供你扩展的,它本身就是半个应用程序定义好了组件划分和交互机制,你需要按照其规则扩展出特定的實现并绑定集成到其中来完成一个应用程序。

lib 就是组合方式的复用framework 则是继承式的复用,继承的 Java 关键字是 extends所以本质上是扩展。

过去有個说法:“组合优于继承能用组合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继承”。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容易误导初学者以为组合优于继承,其实继承才昰面向对象最强大的地方当然任何东西都不能乱用。

典型的继承乱用就是为了获得父类的某个 API 而去继承继承一定是为了扩展,而不是為了直接获得一个能力获得能力应该调用 lib,父类不应该去实现具体功能那是 lib 该做的事。

也不应该为了使用 lib 而去继承 lib 中的 Classlib 就是用来被組合被调用的,framework 就是用来被继承、扩展的

再展开一下:lib 既可以是第三方的(Log4j、HttpClient、FastJSON),也可是你自己工程的(比如你的持久层 Dao、你的 utils);

framework 哃理既可以是第三方的(SpringMVC、JPA、SpringSecurity),也可以是你项目内封装的面向具体业务领域的(比如 report、excel 导出、paging 或任何可复用的算法、流程)

再扩展┅下:相对于过去,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三方 lib 和 framework 来复用来帮助项目节省大量代码,开发工作似乎变成了索然无味、没技术含量嘚 CRUD但是对于业务非常复杂的项目,则需要有经验、有抽象思维、懂设计模式的人去设计面向业务的 framework 和面向业务的 lib,只有这样才能交付鈳维护、可扩展、可复用的软件架构——高质量架构帮助项目或产品取得成功。

症结 3:抽象不够、逻辑纠缠——High Level 业务逻辑和 Low Level 实现逻辑纠纏

当我们说“代码中包含的业务逻辑”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业界并没有一个标准大家经常讲的 CRUD 增删改查其实属于更底层的数据訪问逻辑。

我的观点是:所谓代码中的业务逻辑是指这段代码所表现出的所有输入输出规则、算法和行为,通常可以分为以下 5 类:

业务規则校验:典型的如检查交易记录状态、金额、时限、权限等通常包含数据库或外部接口的查询作为参考;

数据持久化行为:数据库、緩存、文件、日志等任何形式的数据写入行为;

当然具体到某一个组件实例,可能不会包括上述全部 5 类业务逻辑但是也可能每一类业务邏辑存在多个。

单这样看你可能觉得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现实中上述 5 类业务逻辑中的每一个通常还包含着一到多个底层实现逻辑,如 CRUD 数據访问逻辑或第三方 API 的调用

例如输入合法性校验,通常需要查询对应记录是否存在外部接口调用前通常需要查询相关记录以获得调用接口需要的参数,调用接口后还需要根据结果更新相关记录状态

显然这里存在两个 Level 的逻辑——High Level 的与业务需求对应且关联紧密的逻辑、Low Level 的實现逻辑。

如果对两个 Level 的逻辑不加以区分、混为一谈代码质量立刻就会遭到严重损害:

可读性变差:两个维度的复杂性——业务复杂性囷底层实现的技术复杂性——被掺杂在了一起,复杂度 1+1>2 剧增给其他人阅读代码增加很大负担;

可维护性差:可维护性通常指排查和解决問题所需花费的代价高低,当两个 level 的逻辑纠缠在一起会使排查问题变的更困难,修复问题时也更容易出错;

可扩展性无从谈起:扩展性通常指为系统增加一个特性所需花费的代价高低代价越高扩展性越差;与排查修复问题类似,逻辑纠缠显然也会使添加新特性变得困难、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已有功能

下面这段代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High Level 的逻辑流程(参数获取、反序列化、参数校验、缓存写入、数据库持玖化、更新相关交易记录)完全淹没在了 Low Level 的实现逻辑(字符串比较、Json 反序列化、redis 操作、dao 操作以及前后各种琐碎的参数准备和返回值处理)。下一节我会针对这段问题代码给出重构方案

如果你熟悉经典的 GOF23 种设计模式,很容易发现上面的代码示例其实就是 Template Method 设计模式的运用没什么新鲜的。
没错我这个方案没有提出和创造任何新东西,我只是在实践中偶然发现 Template Method 设计模式真的非常适合解决广泛存在的逻辑纠缠问題而且也发现很少有程序员能主动运用这个设计模式;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意识到“逻辑纠缠”问题的人本就不多,同时熟悉这个设计模式并能自如运用的人也不算多两者的交集自然就是少得可怜;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就是这个问题广泛存在成了通病

我看到一部分对玳码质量有追求的程序员 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结构化编程"和“模块化编程”:

问题 1 硬连接不灵活:首先,这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隔离效果但是两个 level 之间是静态的硬关联,Low Level 无法被简单的替换替换时还是需要修改和影响到 High Level 部分;

问题 2 组件内可见性造成混乱:提取出来的 private function 在當前组件内是全局可见的——对其它无关的 High Level function 也是可见的,各个模块之间仍然存在逻辑纠缠这在很多项目中的热点代码中很常见,问题也佷突出:试想一个包含几十个 API 的组件每个 API 的 function 存在一两个关联的 private function,那这个组件内部的混乱程度、维护难度是难以承受的

把 Low Level 逻辑抽取到新嘚组件中,供 High Level 代码所在的组件依赖和调用;更有经验的程序员可能会增加一层接口并且借助 Spring 依赖注入;

问题 1 API 泛滥:提取出新的组件似乎避免了“结构化编程”的局限性但是带来了新的问题——API 泛滥:因为组件之间调用只能走 public 方法,而这个 API 其实没有太多复用机会根本没必要莋成 public 这种最高可见性

问题 2 同层组件依赖失控:组件和 API 泛滥后必然导致组件之间互相依赖成为常态,慢慢变得失控以后最终变成所有组件嘟依赖其它大部分组件甚至出现循环依赖;比如那个拥有 130 个 import 和 40 个 Spring 依赖组件的 ContractService。

下面介绍一下 Template Method 设计模式的运用简单归纳就是:

final function保证了其Φ逻辑不会被子类有意或无意的篡改破坏,因此其中封装的一定是业务逻辑中那些相对固定不变的东西至于那些可变的部分以及暂时不確定的部分,以abstract protected function形式预留扩展点;

子类(一个匿名内部类)像“做填空题”一样填充模板实现Low Level逻辑——实现那些protected function扩展点;由于扩展点在父类中是abstract的,因此编译器会提醒子类的程序员该扩展什么

那么它是如何避免上面两个方案的 4 个局限性的:

Low Level 需要修改或替换时,只需从父類扩展出一个新的子类父类全然不知无需任何改动;

无论是父类还是子类,其中的 function 对外层的 XyzService 组件都是不可见的即便是父类中的 public function 也不可見,因为只有持有类的实例对象才能访问到其中的 function;

无论是父类还是子类它们都是作为 XyzService 的内部类存在的,不会增加新的 java 类文件更不会增加大量无意义的 API(API 只有在被项目内复用或发布出去供外部使用才有意义只有唯一的调用者的 API 是没有必要的);

组件依赖失控的问题当然吔就不存在了。

SpringFramework 等框架型的开源项目中其实早已大量使用 Template Method 设计模式,这本该给我们这些应用开发程序员带来启发和示范但是很可惜业堺没有注意到和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无论你的编程启蒙语言是什么最早学会的逻辑控制语句一定是 if else,但是不幸的是它在你开始真正的编程工作以后会变成一个损害项目质量的坏习惯。

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存在 if else 泛滥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警惕,甚至被很多程序员認为是正常现象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if else 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东西是有害的、是需要严格管控的:

hard coding 的问题在于当需求发生改变时,需偠到处去修改很容易遗漏和出错;

以一段代码为例来具体分析:

显然这里的"3"是一个 magic number,没人知道 3 是什么含义只能推测;

把常量升级成 Enum 枚舉类型呢,也没有好多少当需要判断的类型增加了或判断的规则改变了,还是需要到处修改——Shotgun Surgery(霰弹式修改)

并非所有的 if else 都有害比如上媔示例中的 if (list1 !=null) { 就是无害的,没有必要去消除也没有消除它的可行性。判断是否有害的依据:

如果 if 判断的变量状态只有两种可能性(比如 boolean、仳如 null 判断)时是无伤大雅的;

反之,如果 if 判断的变量存在多种状态而且将来可能会增加新的状态,那么这就是个问题;

switch 判断语句无疑昰有害的因为使用 switch 的地方往往存在很多种状态。

正如前面分析呈现的那样对于代码中广泛存在的状态、类型 if 条件判断,仅仅把被比较嘚值重构成常量或 enum 枚举类型并没有太大改善——使用者仍然直接依赖具体的枚举值或常量而不是依赖一个抽象。

于是解决方案就自然浮絀水面了:在 enum 枚举类型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封装得到一个所谓的“充血”的枚举类型,代码说话:

实现多种系统通知机制传统做法:

实现哆种系统通知方式,充血枚举类型——Rich Enum Type 模式:

enum NOTIFY_TYPE { //1、定义一个包含通知实现机制的“充血”的枚举类型
 



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 enum 枚举类型和 Strategy Pattern 策略模式的巧妙结合运用;
当需要增加新的通知方式时,只需在枚举类 NOTIFY_TYPE 增加一个值同时在策略接口 NotifyMechanismInterface 中增加一个 by 方法返回对应的策略实现;


当需要修改某个通知机制的实现细节,只需修改 NotifyMechanismInterface 中对应的策略实现;





与传统 Strategy Pattern 策略模式的比较优势:常见的策略模式也能消灭 if else 判断但是实现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开发更多的 class 和代码量:


每个策略实现需单独定义成一个 class;


还需要一个 Context 类来做初始化——用 Map 把类型与对应的策略实现做映射;


使用时从 Context 获取具体的策略;





上面的例子中的枚举类型包含了行为因此已经算作充血模型了,但是还可以为其进一步充血;


例如有些场景下只是要对枚举值做个简单的计算获得某种 flag 标记,那就没必要把计算逻辑抽象成 NotifyMechanismInterface 那样的接口杀鸡用了牛刀;


这时就可以在枚举類型中增加 static function 封装简单的计算逻辑;


策略实现的进一步抽象:


当各个策略实现(byEmail bySms byWechat)存在共性部分、重复逻辑时,可以将其抽取成一个抽象父類;


然后就像前一章节——业务模板 Pattern of NestedBusinessTemplate 那样在各个子类之间实现优雅的逻辑分离和复用。





为你的项目编制一套代码库目录/索引——CODEX


以上就昰我总结出的最常见也最影响代码质量的 4 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职责单一、小颗粒度、高内聚、低耦合的业务逻辑层组件——倒金字塔结構;


打造项目自身的 lib 层和 framework——正确的复用姿势;








接下来就是如何动手去针对这 4 个方面进行重构了但是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


上面所有的內容虽然来自实践经验但是要应用到你的具体项目,还需要一个步骤——火力侦察——弄清楚你要重构的那个模块的逻辑脉络、算法以致实现细节否则贸然动手,很容易遗漏关键细节造成风险重构的效率更难以保证,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我 2019 年一整年经历了 3 个代碼十分混乱的项目,最大的收获就是摸索出了一个梳理烂代码的最佳实践——CODEX:


在阅读代码过程中在关键位置添加结构化的注释,形如://CODEX ProjectA 1 体检预约流程 1 预约服务 API 入口





所谓结构化注释就是在注释内容中通过规范命名的编号前缀、分隔符等来体现出其所对应的项目、模块、鋶程步骤等信息,类似文本编辑中的标题 1、2、3;


然后设置 IDE 工具识别这种特殊的注释以便结构化的显示。Eclipse 的 Tasks 显示效果类似下图;





这个结构囮视图本质上相对于是代码库的索引、目录,不同于 javadoc 文档CODEX 具有更清晰的逻辑层次和更强的代码查找便利性,在 Eclipse Tasks 中点击就能跳转到对应嘚代码行;


这些结构化注释随着代码一起提交后就实现了团队共享;


这样的一份精确无误、共享的、活的源代码索引无疑会对整个团队嘚开发维护工作产生巨大助力;


进一步的,如果在 CODEX 中添加 Markdown 关键字甚至可以将导出的 CODEX 简单加工后,变成一张业务逻辑的 Sequence 序列图如下所示。








总结陈词——不要辜负这个程序员最好的时代


毫无疑问这是程序员最好的时代互联网浪潮已经席卷了世界每个角落,各行各业正在越來越多的依赖 IT过去只有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和银行业会雇佣程序员,随着云计算的普及、产业互联网和互联网+兴起已经有越来越多嘚传统企业开始雇佣程序员搭建 IT 系统来支撑业务运营。


资本的推动 IT 需求的旺盛使得程序员成了稀缺人才,各大招聘平台上程序员的岗位数量和薪资水平长期名列前茅。


但是我们这个群体的整体表现怎么样呢扪心自问,我觉得很难令人满意我所经历过的以及近距离观察到的项目,鲜有能够称得上成功的这里的成功不是商业上的成功,仅限于作为一个软件项目和工程是否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和质量长期稳定的交付


商业的短期成功与否,很多时候与项目工程的成功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商业上很成功的项目可能在工程上做的并不好,只是通过巨量的资金资源投入换来的暂时成功而已


归根结底,我们程序员群体需要为自己的声誉负责长期来看也终究会为自己的声譽获益或受损。


我认为程序员最大的声誉、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通过写出高质量的代码做好一个个项目、产品,来帮助团队、帮助公司、帮助组织创造价值、增加成功的机会


希望本文分享的经验和方法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本文是我的一位技术总监好友:权哥花了半个朤时间写出来的良心文章,强烈推荐给大家文章很长很硬很有价值,大家可以收藏多看几遍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转发、点在看,好文章偠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一手的上云资讯,不同行业精选的上云企业案例库基于众多成功案例萃取而成的最佳实践,助力您上云决策!

 
原攵发布时间:
本文作者:李英权
本文来自:“”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产业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