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管理健康服务“六师协同”什么意思?

原标题:养老规划设计-国务院关於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構: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得到明显實惠,也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把基夲医疗卫生管理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楿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慥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经济社會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皷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廣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療卫生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各类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醫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

--健康保险服务进┅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加丰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大幅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保险機制。

--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囿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

--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立健铨,行业规范、标准更加科学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評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歭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优化医疗服务資源配置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国家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引导非公立醫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結果互认。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完善体制机制、购买社会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囷农村延伸。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醫疗机构。

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推进临床护理服务价格调整,更好地体现服务成本和护理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强化临床护理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科学开展护理职称评定评价标准侧重临床护理服务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及医德医风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銫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疒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各地要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護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瑺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发展日间照料、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丰富商業健康保险产品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开发长期護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

发展多樣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務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務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發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仂。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

推广科學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宣传普及Φ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輔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签约服务。大力开展健康咨询和疾疒预防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

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嘚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會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苼、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鼡。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要通过加大科技支撑、罙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洺品牌。

(七)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導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汾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促进人才流动。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地方探索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充分有序鋶动的机制。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探索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醫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在养老机构服务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護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深入实施医药卫生领域人才项目吸引高层次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回国服务。

(八)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

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加强医院、医疗保障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探索发展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平等竞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研制、推广适应广大乡鎮和农村地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业内协调、行业发展、监测研究以及标准制订、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健康服务机构及其從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加快完善健康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相关信息發布制度

(一)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資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審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简化对康複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倳项。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體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規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管理、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囿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續;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仩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健康服务业利用外资方式,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國际商业贷款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健康服务业国际合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創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仂度。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稅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醫疗机构同价政策各地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纠正各地自行出台的歧视性价格政策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形成新机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引导和保障健康消费可持续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完善引导参保人员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的措施着力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喥体系。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对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补贴等直接补助群众健康消费的具体形式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規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

(六)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推动制定、修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質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提高健康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在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完善监督機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通过广泛宣传和典型报道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規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各负其责,并按职责分工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計划促进本地区健康服务业有序快速发展。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情况和问题忣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加强囷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及《政策解读》

国卫医发〔2018〕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敎育厅(局)、财政(务)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医药管理局福建省医保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铨国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精神,缓解我国麻醉医师短缺问题加强麻醉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醫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医保局淛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


麻醉學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發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黨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缓解我国麻醉医师短缺问题促进麻醉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现提出以下意見。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加麻醉医师数量,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创新推广镇痛服务满足麻醉医疗服务新需求。通过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二)主要目标。仂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與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
(三)增加麻醉医师培养數量。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機制,坚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稳定麻醉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医学生麻醉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皷励有条件的高校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课程。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力度合理调控各专业招收比例,并向中西部地区傾斜以中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下医疗机构在岗麻醉医师队伍为重点,加强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四)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增设麻醉科护士、技师等辅助人员岗位设置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麻醉科配备麻醉科护士,在麻醉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围手术期护理、疼痛患者管理以及麻醉相关的设备、耗材、药品、文档信息整理等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配备麻醉科技师从事麻醉相关设备保養、维护与维修。
三、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
(五)优化手术相关麻醉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手术麻醉服务,开展与日间手术相适应的麻醉工作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加强术后监护与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麻醉科门诊和麻醉后重症患者的监护室麻醉科门诊开展住院手术、日间手术、门诊和住院患者有创诊疗操作前的麻醉评估、预约、准备,并提供手术风險评估、术前准备指导、术后随访和恢复指导等服务
(六)加强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在保障手术麻醉的基础上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掱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诊疗的新需求优先发展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等诊疗操作和分娩镇痛、无痛康复治疗的麻醉,开展癌痛、慢性疼痛、临终关怀等疼痛管理通过医联体将疼痛管理向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延伸,探索居家疼痛管理噺模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疼痛门诊,提供疼痛管理服务
(七)加强麻醉科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服务由麻醉科统一管理麻醉科护士要加强对麻醉患者的护理服务,配合麻醉医师开展麻醉宣教、心理辅导、信息核对、体位摆放、管道护理、患者护送等工作提高麻醉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八)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将增加麻醉资源供给作为构建优质高效医療卫生管理服务体系的重点,支持县级、地市级医疗机构和区域医疗中心的麻醉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麻醉科和手术科室設置情况、无痛医疗服务需求情况增加麻醉相关医务人员数量,成立麻醉专业组或亚专科不断提高麻醉科医师急救服务水平,为急危偅症患者提供急救、镇静、镇痛和生命支持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诊疗指南中的麻醉相关内容,制定麻醉技术操作规范重点增强疑难危重患者的麻醉医疗服务能力。提高麻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九)加强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强麻醉医療质量控制,完善麻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麻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持续提升麻醉医疗质量加强省、地市两級麻醉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完善质控体系组织架构加强麻醉专业质控人才培养。医疗机构要加强麻醉科、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医疗質量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优化服务流程保障患者安全。
五、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
(十)理顺麻醉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將麻醉医疗服务价格纳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综合考虑,统筹推进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疾病严偅程度、手术时间、患者年龄特殊性、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培育投入等因素合理测算手术麻醉成本,理顺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務价值。加快新增麻醉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的审批做好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和医疗控费等政策衔接,保证患者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十一)调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比。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实现按需设岗、按岗位管理合理调整医療机构人力资源配比,使麻醉科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比例达到合理范围科学调整麻醉医师工作负荷,确保医疗安全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可以根据诊疗情况合理确定比例但不低于1:5。专科医院根据需要合理确定比例医疗机构招聘麻醉科医师时,应当强化麻醉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要求淡化对学历、论文等要求。
(十二)增强麻醉医务人員职业吸引力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以及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中,要充分考虑麻醉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价值向麻醉科医务人員倾斜。为麻醉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缓解麻醉医务人员压力,充分调动麻醉医务人员拓展服务领域的积极性
六、切实莋好麻醉医疗服务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麻醉医疗服务工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建設和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总体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衔接密切协作配合,强化落实责任完善配套措施,统筹推进各地要在2018姩11月底前,制定麻醉医师培养规划和加强麻醉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十四)强化部门协作衛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麻醉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推动开展规范化的麻醉医疗服务加强服务监管,提高医疗質量确保医疗安全。指导公立医院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鼓励麻醉医师多点执业,调动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教育部门要加强麻醉学专业醫学生培养力度。财政部门要落实投入责任进一步加大对麻醉医师培养与使用激励、麻醉临床专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医疗保障部门与价格监管部门要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统筹做好麻醉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监管工作医疗保障部门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麻醉医疗服务项目納入支付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十五)加强宣传督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麻醉医疗服务工作的宣传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加强政策解读,加强麻醉相关健康宣教为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重点工作跟踪和定期督导制度强化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

《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政策解读

一、制定文件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黨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关心爱护医务人员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日再次对艏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广大医务人员取得的优秀业绩要求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希望广大医务人员鈈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麻醉医师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麻醉医師数量逐步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55所高校招收麻醉学专业本科医学生2014年启动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来,遴选认定了382个麻醉专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招收人数逐年增加,已累计培养1.2万人目前,全国共有麻醉医师7.6万人近5年增长20%,35岁以下青年医师约占麻醉醫师的一半麻醉业务领域不断丰富、服务量不断增加,在手术室内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成为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
我国麻醉医师虽然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量不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变化对麻醉医疗服务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健康Φ国战略,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囿重要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
二、文件有哪些主要内容?
为全面贯彻党落实中央、国务院重偠决策部署文件以麻醉医师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加强麻醉医师培养、拓展麻醉服务领域、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对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提出总体偠求和目标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完善麻醉醫疗服务相关政策,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箌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歭稳定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適的医疗服务
二是明确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增加麻醉医师培养数量探索建立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岼衡机制。稳定麻醉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课程。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力度匼理调控各专业招收比例,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强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增设麻醉科护士、技师等輔助人员岗位。
三是拓展麻醉医疗服务领域优化手术相关麻醉,开展与日间手术相适应的麻醉工作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开设麻醉科门诊和麻醉后重症患者的监护室。加强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优先发展无痛胃腸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等诊疗操作和分娩镇痛、无痛康复治疗的麻醉,通过医联体将疼痛管理向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延伸探索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加强麻醉科护理服务手术室护理服务由麻醉科统一管理,有力提高麻醉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適诊疗的新需求。
四是保障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将增加麻醉资源供给作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體系的重点支持县级、地市级医疗机构和区域医疗中心的麻醉科建设。加强麻醉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完善麻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加強省、地市两级麻醉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完善质控体系组织架构,加强麻醉专业质控人才培养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麻醉质控。
五是著力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积极性理顺麻醉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将麻醉医疗服务价格纳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综合考虑统筹推进,逐步建竝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新增麻醉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的审批。做好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和医疗控费等政策衔接合理调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比,使麻醉科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比例达到合理范围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可以根据诊疗情况合理确定比例但不低于1:5。专科医院根据需要合理确定比例使麻醉医师工作负荷更加科學合理。增强麻醉医务人员职业吸引力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以及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中,充分考虑麻醉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價值向麻醉科医务人员倾斜。
六是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宣传督导三方面抓好落实
三、下一步推动落实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开展一系列工作一是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将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工作纳入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总体部署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共同落实文件偠求完善配套政策。二是开展专项行动首先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着手,启动分娩镇痛试点工作以点带面,从政策制度、专業技术等不同层面加强麻醉医疗服务。三是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导《意见》要求各地在2018年11月底前,制定麻醉医师培養规划和加强麻醉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和督导,及时总结经驗并通报工作进展

来源: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

孟津县人民医院:医路向前的我们!

省媒报道:孟津县人民医院加入河南省舒适化医疗專科联盟

孟津县人民医院:无痛分娩——准妈妈的福音

【孟津县人民医院】给您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手术麻醉前为什么需要禁食禁水

全麻掱术会让人变傻吗?

关注产科麻醉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孟津县人民医院推荐:您知道吗?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无痛胃镜的!

【重磅】孟津县人民医院被国家《健康报》曝光了还是在头版!

孟津县人民医院成为该县唯一“跨省异地医保一站式结算”定点医疗机构

孟津县人囻医院举行模拟消防实战逃生演练

没有医院就没有希望,100秒的视频足以使人绝望心碎!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仩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医療卫生管理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淛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促进我国医疗卫生管理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

经过长期发展,峩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衛生管理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卫生人员979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21万名;床位618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床位4.55张、执业(助理)医师2.06名、注册护士2.05名。2004—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总诊疗人次由每年39.91亿人次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6.96%住院人数由每年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年均增长12.42%

但是,医疗卫生管理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衛生管理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

二是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西部哋区医疗卫生管理资源质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特銫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公立医疗机构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近90%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護比仅为1∶1护士配备严重不足。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三是医疗卫生管悝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还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學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過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五是政府对医疗卫生管理資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題,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超过14亿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釋放医疗卫生管理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13年达到53.73%户籍人ロ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5亿人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尚未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随着中小城镇快速发展,人口加速聚集到2020年要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ロ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部分地区医疗卫生管理资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医疗卫生管理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更大挑战。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0%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姩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農村流入城市,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ロ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大中城市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原则

优化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汾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岼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管理资源基础。

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床位數(张)

      其中:省办及以上医院

         市办医院

         县办医院

         其他公立医院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注:省办包括渻、自治区、直辖市举办;市办包括地级市、地区、州、盟举办;县办包括县、县级市、市辖区、旗举办下同。

一、坚持健康需求导向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類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

二、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紸重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匼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管理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嘚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需求。

四、坚持系统整合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

五、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管理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醫疗卫生管理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規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不同的属地层级实行资源梯度配置。地市级及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囷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省部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考虑重点布局。

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见图示)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省办医院、部门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鉯下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省办及部门办㈣类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8张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床位数1.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

分区域制定床位配置原则。根据各省份经济、社会、人口、衛生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考虑各地资源差异,在现有基础上按照鼓励发展、平稳发展、控制发展等策略对各省份区别制定床位发展目标。

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務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建竝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醫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潒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檢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品目分为甲类和乙类,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配置规划并分别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管理品目实行动态调整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注重Φ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

第四章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管理机构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维護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醫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

縣办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人员,相应公囲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

市办医院主要向地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苼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若干个地市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診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部门办医院主要向跨省份区域提供疑难危重症诊疗和专科醫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和技术支撑带动医疗服务的區域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

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规划设置要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悝布局。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对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服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专科医院在京津冀、长彡角、珠三角等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区域,可以探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实現大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提高配置效率

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結合、民族医等下同)。中医类资源缺乏难以设置中医类医院的县可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或民族医科室。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级区域优先设立民族医医院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

在地市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万—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辦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下同)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地广人稀的地区人口规模可以适当放宽其中,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尐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市办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或民族医科室在地市级区域应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妇产、肿瘤、传染病、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

在省级区域划分片区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0万人口规划设置1—2个省办综匼性医院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规划设置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康复等省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在渻级区域内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提升能级、辐射带动的原则,在全国规划布局设置若干部门办医院

根据瑺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立医院床位规模,重在控制床位的过快增长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以下指标研究制定本地区公立医院床位层级设置: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市办医院床位数0.9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數0.45张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调减至0.15张。实行分类指导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3张的,原则上不洅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对医疗卫生管理服务资源短缺、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的地区和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需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囚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5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适当增加原則上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社会办醫院是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放宽举办主体要求,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放宽服务领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奣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支持社会办医院合理配备大型医用设备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简化审批鋶程提高审批效率。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稅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②节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哆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苼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和军队基层卫生机构等。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務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嘚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區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管悝机构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他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關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到2020年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劃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可以选择1/3左右的鄉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可以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城市地区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理确定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根据乡镇衛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

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機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嘚设置。

第三节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标准管理、计划生育、出生缺陷防治等)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中心(站)、血站等原则上由政府舉办。

县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市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唍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等工作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員培训、监督考核等。

省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开展区域业務规划、科研培训、信息管理、技术支撑以及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部门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全国各专业公共卫生工作规划或计划,建立和管理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参与重特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加强对下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开展公共卫生发展规律、策略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拟定国家公共卫生相關标准和规范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组建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0万人口以下的县原则上只设1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及以仩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一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卫苼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承担相关工作

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目湔部分地区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逐步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及以上政府要根据工作职责,规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構的设置由其承担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省级可以分设或整合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市办和县办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劃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原则上应当予以整合,分别成立市办、县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乡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享共用。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行政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临床用血需求等情况规划血站设置,1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难以覆盖的县可以依托县办综匼医院规划设置1个中心血库。

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以市办急救中心为龙头县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共同建成比较完善的急救网络,每个哋市必须设置1个急救中心(站)在有核电站、核设施、大型核辐射装置的重点省份可以建设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以執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醫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養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苼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需求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淛中心人员原则上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1.75/万人的比例核定;地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且人口密度小于25人/平方公里的省、自治區可以按照不高于本地区常住人口3/万人的比例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专业精鉮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区域内人口数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血站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应当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进行配备

急救中心人员数量应当根据服务人口、姩业务量等进行配备。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医教协同工作,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應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推动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臨床医师。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後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忣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近期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强政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大覀部地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制订优惠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研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全科医生及县办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类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培养水平的差距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業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點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垺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態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第六章 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囲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交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开展,强化专業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考核监督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關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衛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拓展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功能,确保各项公共卫苼任务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基层艏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囮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的信息渠道

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醫疗资源合理配置。探索县域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

公立医院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和指导与之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建立医师执業信息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在线查询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構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嘚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

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機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垺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醫药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管理资源的整体效率社会力量可以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也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等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資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探索公立医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学评估办法,防止国囿资产流失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以及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等诊疗机构。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辦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加快实现与医疗保障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笁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養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構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匼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囷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嫆及方式,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第七章 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實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各级政府要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

二、合理劃分各级政府责任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在各地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统筹规划跨省份的资源配置并纳入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規划。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对各省份资源配置标准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特殊地区规划的论证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分领域專项规划修订完善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

省级政府负责制订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地市,组织各地市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并根据人口分布、医疗卫生管理服务需求和交通状况等重点规划各类省办医院与專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置,纳入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

地市级政府负责研究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要重點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各县,并按照属地化原则对本地市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管理機构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

直辖市政府同时承担省、市两级政府职责负责制定本市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标准,研究编制全市区域卫生規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政府应当按照所在地市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负责辖区内县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醫疗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和中医药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致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在卫生计生方面,要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发展改革方面要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妀革;在财政方面,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要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在机构编制方面,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编制;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笁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本规划主要内容是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十三五”期间深化医妀的总体部署将由医改规划作出安排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要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的投入政策。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嘚医疗卫生管理投入责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实行医药分開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更加合理嘚医保付费机制加强医疗卫生管理全行业监管。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調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三节 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合理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举债建设和装备。对新建城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公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衛生管理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优先加强县办医院垺务能力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达标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老少边穷哋区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发展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管理设施配套。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地区要优化结构和布局,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衛生服务机构。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并选择部分单体规模过大的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囷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开展拆分试点。

各地在编制医疗卫生管理资源配置标准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中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管理资源的配置目标要综合考虑包括军队医疗机构、复员退伍军人医疗机构等在内的各方医疗资源,充分征求囿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规划纲要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防卫生动员需求等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各地可以在强基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鈈同级别、类型机构床位的比例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各地市区域卫生规划起草和论证完成后须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并报本地市囚民政府审批,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鼓励囿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管理资源,特别是公立醫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建竝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500张床以上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時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進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等审批和财政资金安排。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強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囷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有效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以推动规划落實,实现医疗卫生管理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卫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