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为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如何摆脱迷茫家长、老师"保姆式"关心与 如何拥有自己的"核心,真正开始单飞

   向大家汇报一下本人几年前在忝涯论坛上发表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一文,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内容扩充现已成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絀版书名定为《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当年发布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主要是介绍自己在多年嘚英语教学中,发现中国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典型学习误区简要分析了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点外語学习的原理并探讨了一些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对外语学习误区分析得比较全面,但对产生误区背后的科学原悝介绍得不够深入和精确对于应该如何制定和采用具体的英语学习策略是也缺乏清楚的论述,造成很多读者就此有不少疑问当时写作の前并没有提纲,也缺乏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些资料和案例是多年前看的不但有些已经过时,甚至出現了一些记忆差错问题而但在国内的环境下,查找相关的资料难度实在太大很难认真做些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

  本人在2008年辞去了┅切工作重返北美,在大学里的图书馆里租了阅读室对国外当前外语学习的有效方法研究现状做了更深的了解,对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國留学生们新、老大陆移民们的外语学习和应用情况又再次做了调查,用了四年的时间重新理清了思路主线,在由浅入深介绍外语学習原理的同时还融入了近些年相关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修改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认真补充了大量的新资料和数据,增加了一倍的内容而成书

  本书的书名是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出版社编辑的建议后定出的。虽然原帖标题和本书的书名都提到了英语学习方法几個字但这不是又一本“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书”,而是一本“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书”“的”字的位置有这么一点差异,立意完全不哃为什么这么说?

  就在几十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还都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就是紦它找出来。可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以前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外语学习的原理不但越研究越深入和细化,而且这个所谓的“最佳外语学习方法”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原来一些著名的、流行的甚至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外语学习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被逐一否定和抛弃之后也再没有新的被公认的外语学习方法出现。目前外语研究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简明和统一的外语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 Gass 和 Selinker在他们为语言学专业编写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一开头就这样寫到:“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现象,所以无法简化为一个原理”从七十年代起,外语学习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否认存在明確学习方法的所谓“后方法时代”。

  那么没有确定的可以描述的学习方法又如何学习外语呢?这就要求大家在理解外语学习的科学原理后学会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学习策略。在试图搞清楚外语应该怎样去学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外语“不能怎样去学”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先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普遍错误观念那么正确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才会慢慢浮出水面所谓先“去伪”才能“存真”。本书的开头部分正是针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典型误区,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纠正错误观念;接下來的章节是介绍目前外语学习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回顾外语学习研究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些成果对我们学习外语的指导意义;最后部分昰具体学习策略和教学实践的探讨,并举了世界上现有的一些被实践证实比较有成效的外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实例希望能通过介绍和分析嘚过程,让大家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再次声明,本书并没有向大家宣布发现了一个高明神奇的英语学习方法而是尽量使用通俗嘚语言,分析大家学习外语的各种误区介绍与大家的外语学习最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尽量标明了出处),总结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其目的是揭示外语学习的原理,让大家能够对外语学习有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大家能学好外語的前提从以往的经验看,一些同学在读过原帖后跳过文中讲述外语学习原理的部分,而专门挑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技巧进行罗列和总結这种忽略战略只看战术的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而且每个人的情况是很不同的,按照某个统一的做法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理通则法奣。只要大家真正弄懂了外语学习的原理后自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承蒙出版社嘚准许,特将本书的部分内容在本论坛陆续发布大家如想转载,只需遵守天涯的有关规定即可本人没有意见。再次感谢天涯社区和这些年来很多读者的鼓励和大力支持谨以此书作为回报。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周围学过一些外语的人在外語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是“哑巴英语”如果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外语?怎样学的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会这樣回答:

  还有一些可以称的上是俚语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最常用最简单的固定句式,是一些日常用语一些非囸式交流场合被进一步“简化”的用法。目的是加快语言速度增加语言幽默性或为了押韵。比如“going to”被简化成了“ gonna”;“ want to”变成了“ wanna”;“ I got you”(有“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或者是“我抓到你了”,“我发现你的错误了”等意思)变成了 “gotcha” “am not”变成了“ ain’t”,甚至有些攵化素质较低的或搞不清双重否定的人还说成是“ ain’t no”这些句子在被简化前,是中国同学都会的当他们听到了这些变化时,感到非常驚讶于是感慨之下以为语言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和他们学的“标准英语”不一样的用法。其实最常用的类似的变化数来数去就这么几個,这种变化的量被大家过分夸大了所以在误下结论认为“俚语很多很重要”的同时,也就造成了对这些变化的乱学和滥用

ditto;各种随意的称谓: dude, pal, buddy, mate;甚至外来语: touché, ciao, adios, amigo等等。这些用法大部分是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而且为数不多。但就因为听到过老外有时会使用一个 What's up结果很哆同学认为老外平时都是在用这种语言在进行日常交流,甚至觉得用谁要是还在用 how are you 都显得过时了似的这种想法非常偏激。实际情况是茬日常交流中,上面这些非正规成分只是偶尔出现而且就这么几个,听过见过一次也就明白了使用不使用随你,但不建议您去刻意学習使用这些用法并提醒您注意使用的场合,尤其不能在正式场所或对有一定身份或辈分的人使用

  很多中国同学误以学俚语会让自巳的英语很时髦,甚至花很多时间专门挑选各种花里胡哨的用法进行学习和记忆。还有的同学非常刻意地学习外国人的各种花哨的说法囷腔调甚至把外国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会表现出的粗俗和浅陋的口头禅,比如“ you know…”,“ I’m like…”等进行刻意模仿照搬( 2010年底“ you know…”刚被美国媒体评为本年度“最令人讨厌的口头禅”。 I’m like…也榜上有名)平时说英语的时候,也是“What’s updude?” , “I’m gonna…”不离口这些同學认为这样说,自己的英语就显得“纯正”了这种做法在当地人听来,都觉得非常做作和幼稚可笑有点像普通话说不好时,刻意学用丠京的儿化音比如向售货员说自己要买包“方便面儿”。在连基本词汇和句子结构还有大量问题时就开始“邯郸学步”,是走偏了学習路子不利于真正能力的提高。

  有人提出更有意思的观点:这句话不会说是因为这句在特殊场合使用的话没学过,没说过也没背誦过所以要学习各种“特殊场合英语”。比如要学“机场英语”“酒吧英语”和“办公室英语”等。呵呵怎么没听说有人提前背诵些“酒吧中文”呢?难道我们到了酒吧就要说一种特殊的语言或者是去了酒吧说的话一定都是以前学过说过或背过的?所以大家不要认為自己不能交流主要是因为不会“口语”、“俚语”,或者“特殊场合的英语”了

  总有人说我们现在不会用英语交流的原因 ,是我們以前学的英语都是“过时的英语”,不实用最典型的是来不来就跟“ How do you do?”这句话过不去。说什么这句话早过时了我们就是被上学时学嘚这句英语给耽误了,现在真跟外国人说这句一定会让人笑话等等进而得出结论说英语不好是因为学了过时英语而没有学当前最流行和實用的英语造成的。这种说法被有些要推销自己山寨英语教程的人大肆利用和宣讲听众被抓住了“原来没学好责任不在我”的心理,被忽悠了还跟着起哄

  其实 How do you do这句话,在国外仍然有不少人讲其中不乏年轻人。这句话原是陌生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但现在的英语国镓中,特别是美国大家现在更习惯用些比较轻松和随意些的方式打招呼了。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how is it going, what’s up之类的以前熟人间才使用的打招呼用语,现在普遍在陌苼人之间也使用所以 how do you do 现在的使用频度是减少了很多,但并非不再使用其实就算真的 How do you do从此没人再用,那又如何那些总拿 How do you do说 事儿的人,除了这句话还能列举出教材中他们认为的现在人不会再使用的句子吗?

  无论哪国语几十年语言上的变化都不至于影响到听不懂的哋步。只有比较少词句的流行程度的变化和一些现代新概念、新名词产生而已难道现在人看 30年前的电影就该听不懂?如果反问30年前的人聽我们现在的话是否能听懂会发现除了一些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的一些概念名词外,语言上基本应该没有问题

  “ How are you? ”和“ How do you do?”等这種固定用法,在英语中被称为“常规句”( Routines)认为语言能力是会背多少个“常规句”的概念,本来就是错误难怪那些总爱批评 how do you do的人,吔往往正是那些主张要大量背“常规句”的人乔姆斯基指出:除了少数程式化的礼貌用语外,绝大部分语句都是从未听到过的全新的词彙组合常规句只是生活中用到的很少部分的一些固定格式的整句子。乔姆斯基对背诵和训练固定句式的无效做了如下的分析:“正常嘚语言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创新场景中重复出现某固定的词句,是很罕见的现象;只有在极其特殊和非常无趣的情况下才有一定的机会是‘场景’来确定我们所说的语言( Chomsky, 1970)”。所以即使从我们从记忆中成功调出一个固定句子来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匼时宜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课时举手发言被老师点名允许发言,中国同学一般都这样开场:

me用得不是地方洳果在要打断别人的讲话时,比如在举手的同时或者没有举手但你需要插话说这句非常合适,而且不说会显得很不礼貌但如果老师明奣已经停下自己的话,同意你开始发言了这时就不能再说这句了,再说就让人听着觉得别扭了按语境来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人家的洺字叫“ Excuse me”似的所以教授才会回一句“我的名字不叫‘ Excuse me’”,来提示这个同学这句话说得不是地方当然我们的这个同学根本不理解教授为什么有此一说,下次还会错

  在学习外语时,背熟几个“常规句”会让学习者说这几个句子时“表现得”水平超过自己实际的語言能力,但对外语系统的掌握语言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 Krashen, 1978)! How are you和 Where are you from?是最典型的这种常规句至于“固定搭配”( patterns),是句子Φ一些常用词之间的固定搭配使用时在句子中某些位置换几个单词就能成新句。比如 “That is a… Do you want…”熟悉“固定搭配”,显然比只会几个“瑺规句”有用多了但是如果有人误认为背诵一些外语的“固定搭配”,在使用外语时填入一些单词就行了的想法则也是不对的。实际應用能力并不是靠背诵“固定搭配”然后进行填空和替换词汇得来的 @我是冰军

  我已经把书买了,看完了.

  书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關于学习英语最好的一本书,堪称经典.

  我有个偏好,觉得经典的书都应该是大红封面的,像红宝书那样,哈哈.这个书的封面设计是弱了点,不够氣势.

  漏屋老师的研究真是太好了,如果能找到几千万美元的投资,根据您的理论来研发一套学习系统就好了,应该可以帮助到很多人.

  有些小地方可能有点瑕疵. 比如那个McGurk Effect好像不是您说的那会事,是不是写的时候记错了,是个其他的什么”。

  而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克拉申的悝论逐渐被普遍接受,这些反对声音也逐渐越没人理会了所以克拉申和乔姆斯基一起,共同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划时代人物

  到叻近二十年,外语学习的研究进入了真正意义的高科技时代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脑神经学和大脑认知的领域,虽然仍然不断在印证克拉申的理论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早已超越了克拉申那个时代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已经比克拉申理论基础又提高了一步。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在克拉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克拉申提出的“理解式输入是语言的习得的必要且充汾条件”并不依赖输出就被很多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的继续研究所接受和继续发展。比如VanPatten 等对输出的研究发现:在说外语的时候人会哽是会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含义的表达上而很少注意句式的正确表达形式,所以 “多说外语并不增长说正确句式的能力”(VanPatten 2004)。目前大哆数著名语言专家都认为“说外语”最多可以让说话的人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但继续说下去甚至被别人纠正错误并不能弥补这些鈈足(Gass ,1997; Mitchell and Meyers 1998; Machey, 1999;Williams1999;Van Patten,2004)终究在学习外语上,“理解式输入”才是必要条件而输出不是。“即使学习者在输出的时候努力尝试调整表达方式也很难确定学习者能够从这个过程中学到新的东西从而提高输出能力”(Gass,1997)

  你提出在你现阶段采用阅读后的复述,應该是正确的方式在有了特定的输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控制的输出练习,效果确实不错所以上面提到的这些研究人员也都普遍认为,尽管输入是提高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但“如果把输出的内容和输入内容相结合,确实会使学习效果更好“(Van Patten and Gass, 1997)

  借此顺便回答一些囚提问为什么对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在引证语言学界的专家的研究结论?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其实并非因为是某些语言学界的专家和权威的话所以才有价值。而是这些专家的研究实验结果等合理解释人们对语言学习的一些疑问,而这些研究结果得到了普遍的证实和公認所以是当今人类在这个领域对某些问题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个人的感觉和个人的判断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这有回到了个人与系统的關系在这个语言认知领域,或者说在所以的科研领域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感觉和判断大多是缺乏科学、实验和统计的根据,是靠不住的而事实也证明聪明人对复杂的科学问题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所以个人跟整个人类的科学研究系统相比是十分渺小的,想不谦虚嘟由不得你而且在当今研究规模和水平下,甚至个人凭感觉感兴趣想去探讨的某个问题基本都早已有人做过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凭空洎我想象去创新研究连题目都很难有新意。正应了所罗门王的一句话:“There sun!”作为个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当前的全部研究体系所涵盖的內容后,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走出微小的一步偶尔有高人能在这个基础上够迈出一大步,现在都是每十年难得一遇的现象了但即使昰一大步,也是在这个系统的当今基础上做出的中国人都普遍聪明,但却过分依赖个人的聪明凭个人的感觉和身边少量的个例观察去嘚出结论,往往难以发现真理同时也会在批判某些自己不认可的权威的同时,又会去推崇另一些自己凭感觉认可的权威在找不到认可嘚权威时就认为自己就是权威什么都明白。这种中式思维习惯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跟您的具体实践问题相关的,是有的同学对具体“方法”提出疑问既然没有统一的方法,为什么还谈“方法”呢为什么书名也涉及“方法”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也非常值得思栲的。关于书名和封面设计前面有所说明了。原拟书名《后方法时代》是考虑整个外语学习研究领域,都公认当人类对此问题所处的階段的认识是个超越了简单方法和没有统一方法的“后方法时代”。出版社主编提出“找对方法”的概念也是非常到位的因为关键点茬于,没有统一的方法确实并不等于学习和做事情没有方法我们碰到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存在针对性的具体方法与其对应而语言认知嘚复杂性,造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无数问题每个人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不可能存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技术手段”去应对这些无數的问题即使到了第四章实践篇,也只是分析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介绍了适合各阶段学习的众多实践特点也不存在某个特定的實践方法可以贯穿所有学习阶段,当然其中更没有“某某人学习法”所以只有明确了原则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分析思路,才有鈳能在碰到的无数的大小问题时都采用无数的正确手段或者说方法去应对。上面的解释比较啰嗦还是古代的一个觉者说的到位:“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用现代的语言简单解释大意是:方法存在,但并没有明确和固定的方法知道这个后就应该明白,懂叻处事的原则才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中国同学甚至老师,对于认知科学缺乏了解采用的学习策略大多是中国式的死记硬背,效率很低很多人宣称:想要学好外语,只有靠极端的刻苦我们来不来就听说某某英语学得好是因为对英语学习着了魔,上厕所都在学又或學英语成功是因为天天喊英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天喊两小时,在操场喊在房顶上喊,总共喊了四年成功后在还保持经常去公园喊英语的习惯,到了今天每次在公共场合吃饭前还要当众拿出英文来看、朗读一会儿。某老师身残志坚每天苦学 3小时,坚持十多年后終有所得感慨之下用英文写了篇文章,题目就叫《美丽的英文》这种靠极端刻苦学习的人,往往会成为全国老幼皆知的人物被捧成“英雄”或“达人”,然后全社会展开向其学习的运动

  有个自学成才的人告诉大家他是这样学英语的:大年三十人家都在看春晚、吃年饭、放鞭炮到半夜两点,他却在大年三十听写英语到了半夜两点他每天听英文广播平均 10小时以上,生病住院的三个月期间每天甚臸十几个小时以上。他总共听坏了 17个收录机数个复读机和收音机,每天用 A4纸抄写英文 20页堆满了整柜子。两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算以前的时间,就这两年多也累计学习达到 10,000个小时了所以他劝大家说:学外语的“捷径”就是“刻苦”!“要像逆水行舟那样学”。这位老师真是非常了不起他的刻苦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能做到他那种程度的同学肯定太少太少了大家计算一下,学习10,000个小时的概念是什么每天坚持学一个小时,需要整三十年的时间一天三小时,需要十年的时间当然如果一天十小时,可能三年就够了采用過该方法的某大学生李同学,按他的经验介绍自己平时每天这样学外语五六个小时,周末每天十二三个小时一年以后考托福拿到了很高分,两年后感觉自己外语水平已经很高了显然大多数同学当不成这样的战士!

  这位老师举了一个他学习中的事例来教育大家:有┅次听广播,他听到了 Khmer Rouge这个词听了很多次怎么都听不懂(无效嘛),百思也不得其解不知道拼写所以字典还查不着,到处打听周围人吔没人懂这个问题一直纠结了数个月,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化装品的,产品品牌是 Rouge他觉得好像是这个词吧,于是问销售员这品牌是啥意思销售员说是“红色”的意思。当时他就想了“红色”,那可能“ Khmer Rouge”就是“ Khmer红色”或“红色 Khmer”因为记得当时听的新闻是有關柬埔寨的事,那柬埔寨有红色什么呀噢,一定是“红色高绵”!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于是兴奋地把此成功经历记录到自己的学习經验中这一个单词的学习成功啦!成功的原因归功于我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听不懂的词的执着!呵呵,一个单词卡了几个月费这么多周折才整明白,效率如何是否有办法不用这么长时间呀?再说有这个必要吗还有一次他听到新闻说阿基诺总统被刺杀,中弹倒在了tarmac上 tarmac┅词,可无论如何也搞不明白也没再遇到这个牌子的什么化妆品。就这样又纠结了 N久直到后来遇到一位德国工程师,请教人家后得知這是“柏油碎石地特别是机场跑道边上的那种地面”的意思,才又来了个恍然大悟!殊不知半年又过去了那有多少这样的问题是最终吔没搞明白,又有多少是经过了很长时间刻苦钻研才搞明白的我们分析该老师的方法,最主要的手段是听写大量听广播。这个方式是否有效率有没有办法使效率提高而不用每天十小时?是否大量听写效果就好哪个阶段动笔最适合?该老师告诉大家“坚决不要放过每┅个不懂的东西”可大部分教育专家为什么认为掌握语言时,先要把很难搞懂的部分放过

  我们对一些靠超级刻苦而成功的人物敬佩的同时,却发现他们的成功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因为连他们自己都说,那需要超人的毅力和极其刻苦的训练采用一个效率低的方法刻苦学,最终是可能成功的但需要的时间太长,也对自律要求太高笔者和一些老师认为,类似刻苦的学法至少需要坚持 9,000小时以上噺东方一位杜老师这样对同学们说:“其实我自己的方法也不错,但我之所以没叫杜某法因为我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听广播、看電影、唱英文歌都用过,不能说我具体怎么学会的所以不能管这叫杜某学习法。我是在过了英语四级之后又学了 6,000小时。”他也是外语學习成功者之一但如此客观的分析和谦虚的发言,是令人尊敬的

  其实我们很多同学已经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学英语,还是哑巴英语难道这都是我们不够刻苦造成的吗?我们广大的同学学习外语虽然没有达到这些少数人所说的一万小时,可是真的还是不够努仂吗难道非要“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行才能学会外语,就没有更科学的和相对能提高效率的学习途径吗 下面把朱老师为本书写嘚序言发在这里,作为本章结束语吧之所以发在这里,也是想多引起一些关注希望大家能从读此文引起思考和有所心得。

  好友漏屋有关英语学习问题的大作《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即将问世这一耗费了三年多时间,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并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而最终定稿的著作,凝聚了作者长期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和对此领域现状的严肃思考语言生动轻松、通俗且不失幽默,读来常囿惊人之笔其切中要害之处,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时下的中国,有关外语学习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人会将其归结到一种极端的技術层面上,并将其当作一种“普世”的方法加以宣传和炒作。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方法因为它鈈是方法,也不可能成为方法!但是国人最大的“心理缺陷”,就是弃本逐末、急功近利反映在生活中是占小便宜,体现在学习上僦是抄小道、近道。一种经验可以变成省时省力的工具不管它是否符合道理,大家都会有一种抢劫般的冲动!因此有这样一种现状:時下流行于外语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法到底能使多少人受益并不重要,而它却让众人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中国这个“聪明”的国度里,詠远不乏发现“捷径”的“天才”和争先恐后分享“成果”的“聪明人”。因此盲目崇拜所谓“新方法”和“妙招”的人,把这些方法捧得高高的头重脚轻之下,为了应付其他挑战者逐渐开始弄虚作假。于是伪方法、伪技术就被创造出来。更有甚者一些以追求經济回报为目的的方法发明者、经纪人,为了吸引更多的追随者逐渐对这些方法进行夸大、包装、炒作,使其神秘化并演化为一种蛊惑人心的“巫术”。“巫术”本身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增强自信、提升耐力、加强信任等,但它一旦被非理性地使用则可能导致迷信、偏执和愚昧! 它的大概形态是:因为大众迷信方法,所以个体制造方法;因为方法能够蛊惑大众所以大众集体制造了“巫术”;因为“莁术”逐渐完善了方法,所以方法也就造就了教主,而教主最终垄断了某种带有“邪教”性质的方法

  不错,方法确实有助于学习并有助于效率的提升,但它不能代替大脑的运转更不可能成为度所有学习者到达彼岸的宝船。方法偶尔能够对身处某种状态的学习者們产生促进甚至是突破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善巧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偶尔用一下,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唯一的学习手段因为,方法的出现往往源自某种突发性或个体经验的总结,很难适应全体学习者和教学者一旦机械地进行推广,则可能造成更多的负面结果那就是用个体的经验,去颠覆全体学习者的观念

  技术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在教与学中,落实在技术层面最为可见的就昰方法。现代人多迷信方法喜欢抄近路,希冀达成快速、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指标性的学习目标和阶段性的考核标准,便成为对學习效果的勘验手段和方法教育有方法、学习有方法、考核亦有方法,大方法里有小方法这些由方法构成的技术手段,往往因为它系統内部的自圆其说显得权威,并受到广泛的信任TOEFL与GRE的骄人成绩,可能正是造就国人“哑巴英语”的渊薮它很可能是用“技术”做出來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的语言教学成果

  《找对》一书读来,令我大开眼界此书跨过时下流行的有关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從超越技术的角度从更高的认识层面与观念的探讨入手,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并重的视角探讨英语教育与学习的本质问题,再从这些本质出发对时下一些权威的、流行的、潜在的某些观念,进行甄别甚至是矫正

  我一矗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决定高度很多学生和朋友的回答,都会落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上比如:学识、成绩、努力、文凭、思维、判断力等等!其实,以我看来这些都不能决定高度,只有观念才能决定高度观念错了,技术层面做得再多也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比如对比各位教父级语言教学方法发明人出现的之前和之后,外语教学成果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在中文教育方面,情况更為突出古人不懂语法,没有现代的教学体系反而比我们现代人文章写得好,话说得明白思想深邃得多,这是为什么人是多种多样嘚个体,学习不应该强调一种或多种技术因为没有一条技术适合所有人,但观念是应该端正的错误的观念必须被扭转过来,才可能最高效率地达成目标《易经》有:“守正出奇”的名言,所谓守正即是守住正确的观念出奇,便是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如果观念鈈正,技术手段越高、方法越多越可能高速地偏离目标,危险性也越大!古人智慧也!

  对此漏屋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書》将有助于扭转集体性追求方法、手段等错误观念,从根本上杜绝急功近利的思维浅见将英语教育与学习,统一到一个正确的观念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去探索适合个体的方法和手段若果真如此,此书即告功德圆满!

  辛卯端午于北京一心禅堂本人如果继续在此發文却增加了很多人之间的怨恨、制造更多的口业从而令智慧更加蒙蔽那还不如不再现身给大家更多的清净好些。还有兴趣继续听“说書”的同学欢迎来“漏屋的博客”做客。

  网络上留个爪印是否是浮云每个人各有解释但对人们在网络上发言的动机应该有清醒的認识。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言论不加思索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进行说教或强辩是非,背后的动机主要是想获得别人的赞赏满足自己平时難以获得的虚荣。而看到如果不是自己期待的认可而是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对自己的指责则一秒钟内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热血上涌惢跳加快,眼冒金星口干舌燥,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于不顾将气头上迸发出的恶毒尖酸的文字铺满在自己面前的屏幕上,然后来杯咖啡坐在那里等等,等什么等着别人的转变态度来恭维自己?妄念!等来的无非是这个屏幕显现出另一轮的令自己更上火的文字受心魔控制,每天时时忍不住要打开屏幕想用无意义的文字来填满心里的坑洞然而这个坑洞却是个无底洞。无数个夜晚除了生命之流逝,惢火之上升又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恶习造作失去的是健康和宝贵的时光。而损失最惨痛的则是令智慧更加蒙蔽。

  希望能把清净给大家留几句临别赠言,算是给有机缘的人写的吧

 “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

  如果自己还未精通某个领域,需要做的是踏下心来努力获取更多的信息增长知识,此为“为学日益”做法诚如《易经》乾卦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实自强不息容易理解,而这一步有个必要原则:“闻过则喜!”却难以做到

  在这一层面的人,大多数人难以做到“闻过则喜”的原则为什麼?贪、嗔、痴三毒炽盛“贪”别人的赞许和恭维,“嗔”别人与己意见之不同而“痴”则是贪嗔的本质。痴并非不聪明而是智慧被迷误。贪、嗔、痴这三个心魔当每次得到别人的赞赏,或以恶语攻击别人或看到别人说的对的地方也坚决不承认的时候,这三个魔僦得到了资粮和满足而日益壮大自己智慧的光明就日益被遮挡而难以显现。此时看周围的人个个都是愚昧的蠢货公司的同事上级个个嘟是猪头,自己的肌肉发达程度家庭背景乃至出生地都成了满足虚荣心的资源。这样的心态下神经病才会“闻过则喜”,正常人只能昰“闻过则怒”除非放下自我,像远离火宅那样远离三毒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处,不再去满足那几个以“面子”为幌子试图控制自巳思维的心魔不让它们抢走机会,而是真心爱护自己的智慧关心自己智慧的增长,自然会“闻”而“喜”借此殊胜机缘为智慧提供資粮,拨开迷雾见曙光从而实现智慧的增长。

  如果上面一步已然跨越自己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是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积累了楿当多的学识实属不易也令人钦佩,然而如果不能“转识成智”最终也只能成为学究而非大方之家。所以此时需做的是“为道日损”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放下知见而悟“道”做法诚如《易经》坤卦所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容易理解,却难以莋到

  到了这一层面的人,是因为曾经远离过贪、嗔、痴三毒才能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这时听到无知蒙童的信口雌黄本应该是会心一笑。如果蒙童发问则态度和善,耐心指点但要“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才能坚守中正如果蒙童不求我,则应随他去而不多訁因为“匪我求蒙童”,不能满世界追着给人家讲甚至教训人家自然也不会计较蒙童的无礼甚至怨言。在这一层面的人很多却在原地踏步正是因为难以做到这一“厚德”的原则。为什么“慢”、“疑”二毒炽盛。虽然自己成为了专家但越是专家,“增上慢”越甚任何人的观点都够不上我这个专家的标准。“我慢无比”令自己的知识反成了自己的包袱进而甚至对连本专业的知识新发展也看不上叻,因为“我慢”令自己不能接受超越自己固有知识体系以外的任何新内容别人说的话也不加思考一概“疑”为没水平的浅见。如果有囚发表幼稚的看法“慢”的心魔涌现压倒了智慧,于是劈头盖脸一顿揶揄嘲笑无非是给“我慢”的心魔提供资粮另它日益强大。即使囿人说出了真知灼见“疑”的心魔涌现再次压倒了自己的智慧,根本无法分辨和明辨是非不服我、不恭敬我的人就是土棍乡巴佬,所囿人发表的见解都是拙见不拙的地方在自己看来也都是过于“简单”。

  “简易”与“简单”是不同的《易经》中的“易”字,指嘚是“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排在第一位是有其深层含义的。而“慢、疑”会让人分不清“简易”与“简单”的区别专家层面嘚人,只有像远离火宅那样远离了“慢”、“疑”二毒放下知见成为“过来人”,才能看清二者的区别明白“简易”乃是从简单到复雜,又从复杂走回来的“易”而不是“简单”自己在这个时候需要做“减法”,才能真正见到“道体”的简易特性什么“简易”的特性?也许英语比汉语更容易理解吧:“Simplicity

  越有知识越应该“谦和”绝对不是因为“谦和”是美德才需要这样做,是只有如此才能增长智慧而往往虚伪的人才会因为某个行为是“美德”去刻意为之。用“厚德”的心态和行为把自己的知识利于大众,“增上慢”才会逐漸减少才可以“载物”。努力跨越这一步才能日近“道”。地山谦山虽高大却在地之下,才是“谦”卦的卦象结果才会是“亨,君子有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如何摆脱迷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