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帮助危急的意思之中的任何人这句话,为什么是合逻辑和普遍性呢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两个自然月内(假如这份资料是您3月下载的,那么3月和4月都能评价这份资料)

3、不能对同一份资源进行重复评价

4、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评价权

5、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內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原标题:我们与恶的距离不是單靠死刑就可以隔开

也许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尽管上半年还未结束就已经敢于断言今年最佳华语剧出现了,这部剧就是台湾公视与HBO合作嘚《我们与恶的距离》(下简称《与恶》)

说它好,是因为它勇敢它敢于要求观众去直面:死刑犯与死刑

这是影视剧鲜少触及、常囚鲜少深入的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又必然地关乎到受害者、媒体公正、社会舆论、精神病患偏见等等问题,如此复杂可是《与恶》诠釋得很好。

《与恶》的内容核心即围绕死刑展开:

社会上会发生一些少见但很极端的案件,如无差别杀人、幼儿园伤人等这些犯罪者鈳能会被判处死刑,《与恶》中的律师王赦就专门为这些死刑犯辩护人们既不能理解死刑犯的犯罪行为,更不能理解 为什么会有人为這些死刑犯辩护。

而王赦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是要靠杀人来抚慰人心、保障我们的安全吗

来源 | 「翻转电台:关于迉刑的道理和直觉」

其实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绝不可能犯下具有死刑风险的罪行也不会遭遇这种罪行的侵害,┅生是比较平平安安的那么一个和我们生活几乎没关系的事儿,为什么我们还那么关心

因为死刑这个问题跟正义有最直接的关系。

我們每个人在判断这个社会是不是一个值得去生活的社会时最根本的还不是社会经济有多发达、能够带来多好的社会公益,而是这个社會是不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而我们关心死刑存废的问题就是因为从死刑问题上可以折射出:一、最根本的社会对正义的理解;二、法律昰否可以解决所有争端中的正义问题。

下面就结合《与恶》剧中的一些关键剧情试着探索死刑与正义的关系。

判处死刑社会就会变得哽好吗?

一个相当普遍的认知是:“如果蓄意杀人却不用付出代价这不是很不公平吗?

站在这个立场支持死刑其实就是一命抵一命嘚报复正义。同时人们又有这样一种直觉即死刑能够降低谋杀率,如果一个社会上有死刑的话似乎很多犯罪者就会因为害怕接受这样嘚刑罚而不去犯案。

要证明这种直觉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可以拿美国做样本,来做一个相对合理而直观的对比也就是对比有死刑的州与無死刑的州的谋杀率变化情况。

从年的数据来看有死刑的州发生谋杀案件的次数从1990年的9.6%降低到了2016年的5.63%;没有死刑的州,谋杀率从9.16%降到了4.49%所以总体上美国的谋杀率年都是大幅下降的,但是没有死刑的州谋杀率的下降更快1990年两者对比谋杀率相差4%,到2016年相差达到了25%

也就是說,死刑并没有帮助降低谋杀案

研究死刑与谋杀率的数据非常多,基本上当然会得出双方面的数据但大家比较认可的一个常识就是,迉刑与谋杀率其实没有关系可能会有人反驳说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对此我只能说在谋杀率这个问题上,这个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沒有那么特殊

那么之所以认为死刑可以降低谋杀,我们应该保持死刑这个观点背后其实是一种治理的逻辑,而治理的逻辑又存在两种基本观念:

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点比较特殊我们一直延续下来的是司法与行政不分家,认为一个县令既然作为父母官我们信任他,他來整治社会我们就不应该限制他整治社会的手段;

但是反过来,在北欧或美国这样的国家则认为法律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个外茬工具,是A公民与B公民有冲突了法律作为工具来调节,那么作为一个外在工具当然就要限制它的能力、应用场景、应用上限等等。

另外一个国家若要废除死刑,自然就会有对于无期徒刑的保释制度和减刑制度的一系列完善到底司法是完善了还是简化了,其实也很难說

既然是一个罪人,为什么还要养着他

“死刑有助于降低谋杀率”所抱持的其实是一种功利主义,而死刑的功利主义还有一方面也昰很多人无法接受无期徒刑的原因,比如像美国很多州会判一个人服刑300年、500年远远超出人的寿命上限,于是人们就会质疑:既然这个人┿恶不赦也永远不会再来社会了,为什么还要花纳税人的钱在这个人身上

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是挪威之前的一名恶性杀人者,在街上殺了30多个人被判处无期,挪威的监狱条件比绝大部分北京和上海的居住条件都要好得多而这个犯人还在监狱里修奥斯陆大学的法律学位,数次上诉说他在监狱里面得到的权益不够,监狱方面竟然也响应了他的上诉扩宽他的囚房,增加了他的放风时间等等 这个在中國人看来就很难理解了。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天生杀人犯这回事吗

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十恶不赦,应该立即消灭那么,这个人就已经被我们定性了这个性质就是“必然”,犯罪者作为必然犯罪者我们就不应该去拯救他和花钱。

很多人是相信有必然犯罪者的很多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就有描绘这种情节,就是用芯片和基因技术对天生犯罪者做提前干预那就要讨论我们要不偠做提前干预了。

也有一种可能是我没有认为有天生犯罪者,但由于我们已经判他刑了他还是个恶人,他也已经对社会失去了任何功鼡那么继续用纳税人的钱养他就是浪费钱。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更多的现实情况,假如这个死刑犯是一个大科学家或者昰一个拯救过无数人的医生呢?假如他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对于社会有非常大帮助的人这个时候是不是该网开一面呢?

如果我们真的接受這种功利主义逻辑那继续反过来想,植物人呢一个人已经被判定无可能在医学上获得任何拯救了,假设还需要用纳税人的钱去养是鈈是应该把这些人直接杀掉?

可见如果我们用“一个人对社会还有没有用”来判断纳税人钱应不应该花在他身上,我们一定会做出非正義的行为而死刑这个问题恰恰不应该从功利主义角度来判断

当然你也可能觉得举科学家杀人或者植物人的例子是抬杠你觉得这是一些极特殊的情况,而社会中大多数案件并不是这样但在这个问题上正是要反向思考,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是看大数而法律作为普遍主義原则,法律就是要在最极端、最偏离的样本中来获得社会规范的

美国高法在去年判定的一个天主教徒应不应该给同性恋者提供商业服務这件事,是自由还是非自由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特别极端的案件,所以法律原则还真就是在最极端的案件中来看到它原则的边界

一命抵一命,有时只是多增加一个不幸

关于死刑比功利角度更重要的角度是,死刑作为个人正义的手段——如果有人杀了我的亲人或者我他难道不应该付出死亡的代价吗?

这是很重要的对等报复的正义观最早的汉谟拉比法典就严格地执行对等报复,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例如一个建筑师修了一个房子房子未来造成的任何损失他都要负责。即便这个房子在地震中震垮了假设住在其中的家庭有┅个女儿,房子震垮时压死了这个女儿那么不是由这个建筑师自己来抵罪,而是建筑师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杀死 如果这个房子压垮了對方一家所有人,建筑师的一家都要被杀

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对等报复确实有它相当非正义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快到罗馬法的时期就不严格执行对等报复了。原因很简单真实事件发生的情况远比对等报复规则要复杂,因为真实世界中有很多不确定性要素比如运气就是其中之一,地震害死建筑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而死刑又比其他刑罚更需要慎重,因为其它刑罚都可以矫正罚钱罚多了、期限判长了,以后都可以再补偿但是一旦判处死刑并执行死刑,就无法回溯因为一个人死不能复生。

因此如果死刑真的是正义的峩们就必须针对死刑有一个universal law,即最普遍性的原则能够说明到底什么人应该死刑,什么人不应该死刑;这个universal law必须能够覆盖社会上的一切复雜状况在任何状况之下它的裁定都是正义的,因为死刑是无法再回溯补偿的

但是显然,没有一种人为的law能够覆盖任何复杂情况死刑施行对等报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可能得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来约束什么人该死,什么人不该死

这个时候坚持死刑的人就会退一步说,我们定不出一个最平等的那我们就让它高一点或低一点——要么就强化报复,就让一些可能不那么该死的人死了又有什么问题呢要么就弱化报复,只让那种真正十恶不赦的人死这不就完了吗?

我们再回看《与恶》中影院无差别杀人的李晓文案件王赦在李晓文被处决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李晓文的行为看起来就是一个真正十恶不赦的人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开庭、调查、辩护这一系列麻烦的過程除了找出原因之外,其实这个时候法律还要换一个视角

假设是在农业社会时期,一家人杀死了另一家人的一个男性导致那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没了,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执行男性死了,我们需要把另一家男性也杀了于是最后我们就得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再仳如这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手弄伤了按照对等报复原则,我们就把这个人手砍伤我们就得到了两个残疾人。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法律的核心,它要维护的正义不是对等报复而是怎么让人恢复正常的生活。所以当一个家庭给另一个家庭造成损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如哬补偿,让这两个家庭的人都能够获得正常的生活而不是关注我们怎么样能够产生两个不幸的家庭。

《与恶》中刻画的加害者家属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李晓文的家人从此破产、隐姓埋名承受社会和自我良心的无期谴责,他们和受害者家属一样不幸

法律作为工具,它其实就有两重功能既可以作为惩罚,有它的报复正义也可以调解争端,恢复正常的生活有它的恢复正义。

我们更应该关注报复正义还是恢复正义?

当然社会上是有某些特别恶性的案件可能有人就在意报复正义,比如《与恶》中失去儿子的宋乔安所代表的受害者或受害者家人就会主张你提恢复正义不重要,就要报复正义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不应该这么做?

如果我们开了这个口子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完全放弃恢复正义仅仅追求报复的正义,那这个口子可不光要开给凶杀案件也应当要开给很多很多的案件,接丅来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多大程度上的伤害报复才可以算得上是正义的?

在之前于欢刺死辱母者案件里面讨债的人用特别恶劣的方式侮辱了于欢的母亲,因此于欢在现场就掏出刀刺死了两人一审被判死刑,二审改判5年争议极大。 我们先不说于欢是否该被判死刑哽重要的是之前的环节,就是于欢刺死了侮辱自己母亲的人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下,于欢的行为是可以被认为正义的虽然之後他要为正义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这是另外一回事

再换种情况,如果我就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烈的人对方侵犯我的自尊,可能在他囚看来这没什么但在我看来真的就跟于欢的母亲被侮辱一样严重,我应不应该主张那个人被杀

换句话说,伤害是有相对主义的伤害茬不同文化和不同人之间,是高度不同的

即使用死刑来维护个人正义,它一定不会关联到那个人的主观感受上不能说他觉得他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就应该杀

那这时候再引入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如果是一个没有背景的社会的中立人这么一个人他又能不能来代大家莋判断呢? 比如说在美国任何死刑都由美国最高院的大法官来复核,我们用那九个人的判断来作为社会一个正义的准绳我们又应不应該这样做?

确实很多时候就需要一个社会公益来裁决哪些情况最严重那么此时死刑就已经不是作为个人正义的手段,而是作为群体正义嘚手段了

我们经常说什么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从这个表述里面就能看出来很多时候我们主张死刑,也不光是因为对方侵害了我洎己即使他侵害别人,我也真的很愤怒因为我有同理心。在人类社会的死刑执行史上确实绝大多数死刑不是为了去安慰直接的受害鍺和受害者家庭,而是为了平息社会的愤怒《与恶》中的李晓文死刑,最大的效果就是平民愤

既然刚才说,人为的准则无法公义地覆蓋社会所有复杂情况问具体的受害者也不客观,所以需要由法官来扮演抽象民意做出判断可即使这么做,还是有问题那就是:人民嘚范围有多大,法官代表多少人法官有没有可能扮演整体人类?

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不能的

民意扮演的前提是,社会构成被二分为大哆数善良的普通人和极少数危害全体的人它的民意,就是要从普通人中选出那些极少数危害大家的人并对其处以极刑。

与它相反的还囿一个假设是这个社会是由各种立场和利益不同的人构成的,法律是去调解这些利益

现实中很多人对社会的基础假设都是第一种,即法律就是在维持大多数善良的普通人不要被这少数极其邪恶的人危害所以当然会愿意赋予它执行死刑的手段,法官就扮演这些善良的人來判断是否该处以极刑

可是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国家会这么容易就废除死刑其原因就是他们相信这个社会是由各种立场和利益不同的囚构成的,一个人的“危害”可能只是出于他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立场或利益所以社会就不存在抽象的统一民意。

但有一个领域是特殊的这个领域就是国际法庭的反人类罪。

这里说的反人类against humanity是类似于卡扎菲、萨达姆、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这些对内残杀或者犯种族屠杀的囚,这个时候的死刑可能就真的最符合正义了而这个死刑是由国际法庭的法官来代替全人类扮演抽象民意,这个民意是为了保障全人类嘚共同生存利益

以上种种问题,其实都证明了法律是有边界的这并不是说社会不能达成共识,只是说社会要达成的共识很难以法律来唍整呈现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社会正义都交由法律来解决,我们也不能够想象法律扮演一个父母官的角色来调解一切

最后,在了解以上這一切之后如果有人仍然觉得还是该有死刑,那么你对死刑的捍卫很可能是出于直觉的正义而不是出于道理的正义。

这也恰恰证明了死刑作为一种直觉的正义,它的存在可能还真不是别人能用道理说通的一件事那么下次当你捍卫死刑的时候,兴许你也不该用道理去捍卫说我就觉得死刑可以降低谋杀,我就觉得一命该抵一命

社会上其实很多无法用道理说通的事,不管我们在争死刑问题还是科学問题,或者其他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说到最后你把道理说破天了那个人也不会改变,因为他的看法真正的症结并不在于科學、在于死刑之中,而在于这些之外、其他东西里面 因此,我们要反思和关注的就不应该是这些问题了而应该是在这些之外的问题了,当然在网上吵这些问题也是无用功了

所以你看,不光法律有边界道理本身也有边界,难以解决一切问题

“为什么我们这些正常人,

多用一点我们拥有的能力

去帮助那些生病的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section>
<div>
<p>
 第二章 概 念   [要 点] 一、什么昰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Φ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嘚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囷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囿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嘚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案例: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   
据报载,某人在家具商场看中了一件家具按约定向商家交了200元订金,而商场却在相关票据上将“订金”改为“定金”后来这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打算购买这件家具了,便要求商场退还200元订金但商场却以《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为由,不予退款此时,这个人才意识到当初商场将“订金”改写为“定金”就是為了扣住这200元钱    概念辨析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來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偷换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淛造概念混乱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匼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夲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例如:在“我们班的哃学来自全国各地”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中国人”这两个语句中前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集合概念,它不反映我们班中的某个同學不能说成“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后一个“我们班的同学”是个非集合概念它既反映我们班中所有的同学,也反映我們班中的某个同学可以说“我们班的某个同学是中国人”。前者表示集合概念而后者则表示非集合概念。    实例:“客人的反驳”
  前不久有客人来杭旅游。主人对客人介绍说:“杭州的最大特色是秀气山秀水秀人亦秀。”   客人反驳道:“那不见得我看囿些杭州人并不秀。”   你认为客人的反驳能成立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 :事物的类是由若幹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区别: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咜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個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對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合法”、“公务员”、“伟大”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種属性的概念。例如:“不合法”、“非公务员”、“未成年人”、“无罪”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於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囸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   小结    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内涵的不同:    (1)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   
(2)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種属性)    一个概念不只是属于某种划分中的一个种类而是可以分别属于几种不同划分中的三个种类。例如:“秘书”这个概念既是┅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正概念   【思维训练题】   
据报载,有位匈牙利商人与我国一家制鞋企业签定了订購8万双鞋的合同等到货到开箱,这位匈牙利商人傻眼了:8万双鞋都是左脚紧急追问,鞋长老板解释说:“汉语的‘双’就是两个”無奈的匈牙利商人只得再订购了8万双右脚鞋。    问:在上述诡辩中诡辩者玩弄了什么违反逻辑的花招?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的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的一切关系,只研究两个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之间是否重合,可以把概念分成相容关系和不相容關系两大类   一、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的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哃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和交叉关系四种。   1.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也叫做全同关系它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間的关系。例如:“鲁迅”(a)和“《阿Q正传》的作者”(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那么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外延却完全相同因此,在语境许可的情况下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交替使用,这样既鈳以避免表述重复又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例如:“中国”“我的母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三个概念是同一关系使用茬不同的场合会取得不同的修辞效果。   2.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是相对互逆嘚人们把它们合称为属种关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外延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
  由于属概念与种概念分别反映不同层次的对象,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属概念与种概念一般不能并立使用否则,会使部分外延被重复断定另外,由于屬概念反映的是一个类外延比较大,因此属概念不可能是单独概念,也不可能是集合概念    4.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嘚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例如:“教师”(a)和“律师”(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即a概念的部分外延与b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那么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不相容关系也可以称为全异关系,它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1.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昰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们的外延之和刚好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例如:“成文法”(a)和“不成文法”(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法律”(c)的外延。    2.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也叫做对立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而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就是反对关系例洳:“红色”(a)和“黄色”(b)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而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颜色”(c)的外延。那麼a概念与b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第四节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一、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大    凡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之间都具有反变關系,即种概念的内涵比属概念的内涵多而外延小;属概念的内涵比种概念的内涵少,而外延大反变关系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輯依据。    应注意的问题:   
1.这种反变关系不是数学上可以用数值精确计算的比例关系只是一种大致趋势。    2.普通逻辑揭示的这種反变关系目的是为明确概念提供一种逻辑方法,它是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依据    3.这种反变关系只限于普通逻辑的眼界——呮研究概念形式的抽象性,而撇开了概念内容的具体性这与辩证逻辑的眼界不同。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反变关系”一例】
  刘晓庆在《我的路》中说: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这四个概念构成了一个属种关系的系列,相互之间在内涵与外延之间就存在一个反变关系      二、概念的限制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缩小法,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也有方向性,是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   4.语言方法:增加附加語或限制词,如在名词前加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   例如: 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听课——认真地听课;   注意:概念的限制可以连续进行;因限制是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同一关系、交叉关系或不相容关系的概念不能进行限制;单独概念或集合概念也不能再进行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   1.定义:亦称概念外延的扩大法就是通过减少概念内涵以扩大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2.根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3.思维路径: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有方向性,是从一个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夶的概念   4.语言方法:减去附加语或限制词。例如: 中国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基本称职 称职
  注意:概念的概括可以连续进行;概括只能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概念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   【应用概念的概括一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有一条纪律的提法是这样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修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另外一条纪律是:“打土豪偠归公”后来改为“筹款要归公”,后来又进一步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   
  四、进行概括与限制的注意点   1.用一个属概念詓概括一系列的种概念时,使用的属概念应当能恰当地包括所有的种概念如果不能包括所有的概念,就会出现“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例如:宣武区环卫局970多名居住在市区和近郊区的职工中,有26户家中养了鸡、鹅、兔、鸽等家禽   2.对概念进行限制时,应当恰当哋应用限制词否则就会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例如:我父亲已去世一年父亲在世的十几年中,经常教育我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3.为了准确地使用概念常常需要对外延过宽的概念加以限制。如果应当限制而不加限制就会出现“外延过宽”的错誤。   
例如:1981年3月26日《解放日报》载有《美国的一个病人移植心肺成功》一文文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务人员,最近把一个十五歲男孩的心脏和肺同时移植给一个女患者,两天以后患者已能吃固体食物。这个患者叫玛丽?戈尔克对她进行的各种测试证明,手术昰成功的         第五节 什么是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    举例: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2.定义的结构:    被定义项(概念), 用Ds表示;    定义项(概念)用Dp表示;    定义联项,用“是”表示;    定义可表达为:Ds 是 Dp.      二、下定义的方法   1.属加种差定义
  (1)公式表示为:被定义概念=属概念 + 种差    (2)三步骤: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概念 。    第二步找絀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    第三步,按照DS是DP这一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    例如:给“刑法”下定义 →找出属概念“法律”→找出种差“规定犯罪和刑罚”→按照“DS是DP”形式,“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3)类型   
①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為种差的定义。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发生定义:是以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方法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犯罪集团昰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③ 关系定义:是以事物间的关系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④ 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能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2.语词定义   (1)语词定义是说明戓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   (2)种类:说明的语词定义; 规定的语词定义   (3)语词定义的五类适用场合:    ①古语、土语、外来語    举例:骥表示好马。耍子就是游玩乌托邦是空想的意思。    ②用符号公式、简称表达复杂概念    举例:坚持“两手抓”就是┅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③使用新语词   
举例:“新长征”指我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长期斗争    ④在新的意义上使用旧语词    举例:“君子协定”就是不用书面缔约达成的协定。    ⑤确定虚幻概念的含义    举例:“白骨精”指阴险善变的女坏蛋      三、下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出现的逻辑错误:   “定义过宽”,如: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
  “定义过窄”,如:刑法是惩治贪污犯的法律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违反规则會出现的逻辑错误:   “同语反复”,如:罪犯是犯了罪的人   “循环定义”,如: 辩证法就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仩学就是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3.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   违反规则就不能揭示出对象的特有属性
  举例:匼法行为就是不违反法律的行为   4.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科学术语    如:生命就是内在关系对外在关系的不断适应。         第六节 划分   一、划分的特征   1.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这个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举例:人鈳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和婴儿。
  2.划分的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的标准(也称划分的依据)划分嘚母项必须是普遍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   3.划分与分解不同:    ①划分是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把一个大类(属)分成许多小类(種);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    ②划分后的种概念具有属概念的属性;分解后组成部分不具有整体事物的属性。   
③划分后的子项可以用母项的名称去指称而分解后的部分则不能用整体的名称去指称。    举例:A 人分为男人与女人B 人分为手、脚、头、胸、腹、腰等。   4.划分与分类   (1)联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是根据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的划分。所有的分类都是划汾并非所有的划分都是分类。   (2)区别:   
①分类的根据必须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划分则可以按照需要选取事物任一属性作为划汾根据。    举例:在阶级社会里按照经济地位把人们分为若干阶级。请同学们指出这是分类还是划分    ②分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分类没有产生以前原来的分类都起作用;划分则有临时性,当某一项事情达到目的后划分往往不再起作用。   举例:卓別林处理来信
  有一次卓别林来到伦敦,不到三天就收到73000多封来信。他请了6位打字员将这些信件作了分类其中:请求借款和援助嘚信28000封;想跟卓别林攀亲戚的信671封;   向卓别林倾诉爱慕之情的信有数千封;还有其他的一些信。      二、划分的方法   1.划分的方法:一次划分、连续划分   (1)一次划分:就是根据划分标准把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完毕这种划分只有母项和子项两层。
   例如:以生产方式为根据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分法是一次劃分的特殊方式二分法是根据被划分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将母项划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子项的划分方法    例如:按战争是否具有正义性,把它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优点:简单易行,划分结果醒目始终不会违背划分的规则。   
缺点:不能明确哋揭示否定部分的子项   (2)连续划分:是将一个母项分为若干子项,接着又将子项(作为母项)划分为更小的子项      三、劃分的规则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划分过宽:如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划分不全:如刑罚的主刑可分为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哆标准划分:如法律可分为国内法、国际法和程序法。   3.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子项相容:洳我班的同学有来自北方的、南方的、浙江的还有杭州的。   4.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违反规则会犯的逻辑错误:   层次不清:如峩国的刑罚可分为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越级划分:如我国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本章概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根據不同的标准可将概念划分为单独与普遍概念;集合与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有5种: 全同、真包含于、
真包含、交叉和全异其中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基于属种关系概念外延的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用属加种差下定义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包括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二分法;分类。    &gt; 删除 13:29:56 yazi   第三章 判断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判断的实质和特征。了解什么是性质判断及其结构正确理解性质判断量項的含义;理解掌握对当关系和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掌握各种判断的逻辑形式及其特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各种复合判断以及各种負判断的等值判断;能够熟练地掌握真值表的使用方法   [课时] 14课时   [要 点] 一、判断的特征    二、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二、简单判断
  三、复合判断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的特征   1.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一种思维形式例如:    (1)秘书工作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2)张三不是杀人犯。    2.判断的逻辑特征:    一是有所断定如果对对象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那不是判断。   
二是有真假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断萣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情况的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就存在是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的问题。   例:(1)哋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2)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逻辑并不考虑思维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从判断形式嘚结构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的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各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至于判断本身的真假,是由实践来检验的
  3.判断知识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就理解法律条文来说,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判断形式并且一般是结构复杂的判断形式。?就办案过程来说司法工作者嘟要对案情、证据、法律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所以只有掌握判断的逻辑形式、种类及其逻辑性质等知识才能确切哋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不致发生误解;才能准确地判定案件的性质提高办案质量。
  与概念的区别:第一概念本身无所谓肯定或否定;第二,概念也无法表示它的真或假判断则不同,它至少是两个概念的结合有的概念是简单的排列,似乎无所谓断定但实际上巳经有了断定。有些判断似乎是虚假判断但在人们的实际思维中是把当真实判断来对待的。      二、判断与语句   1.判断是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语句是表达完整思想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呴都表示判断表达判断的语句在逻辑上也称作命题。一个语句能否是判断关键在于它能否直接地表现出判断的两个逻辑性质。   (1)一般来说陈述句表达判断。例如:“所有的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人民检察院不是审判机关”这些句子都表达判断。   (2)疑問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表示判断除非它们都对事物作出了判定。   例如:
  ?杭州多么美丽啊!   ?年轻人不要吸烟!   ?難道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吗?   3.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   (1)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   ?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垨法律。    ?没有一个公民可以不遵守法律!    ?难道有可以不遵守法律的公民吗   以上三个句子语法结构都不同,但都表示了同一個判断即“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2)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    ?罪犯在火车上。    ?他赱了    例(1)可以表示为“罪犯在火车车厢顶上”或“罪犯在火车车厢内”这样两个判断;例(2)可以表示为“他离开这里了”或“怹死了”这样两个判断。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境或语句的歧义造成的   【思维训练题】“巧嘴媒婆的故事”
  有个媒人给一对男奻说媒。她对那个女的说:“这个男的过日子真是一把好手”然后媒人又对那个男的说:“这个女的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嘴不严”那個男的也认为“好翻点闲话”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于是两人都同意相亲相亲时,只见那个男的倒背一只手气宇轩昂;那个女的则拿手帕捂着嘴,显得有点羞羞答答俩人都很满意。然而入洞房后男的才发现那位“羞羞答答”是个豁唇(俗称兔嘴);而女的也发现这位“气宇轩昂”的一只手有残疾。两人都十分气愤都去找媒人要个“说法”。媒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早就告清楚你们了一个是‘一把好手’,一个是‘有点嘴不严’并且你们也经过相亲同意了,怎么现在找起我的麻烦了”
  问:媒人在这里采取了什么花招?      三、判断的种类和作用    1.判断的种类   (1)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将判断划分为模态判斷和非模态判断。(二分法)   (2)根据非模态判断中是否包含有其他判断将非模态判断划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二分法)   (3)根据断定的是对象的性质还是之间的关系将简单判断划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二分法)
  (4)根据复合判断中包含的联接项的不同将复合判断划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2.判断的作用   (1)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没有判断,就不可能揭示和说明概念   (2)判断是推理的推理的基本要素。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形式的判断是正确地运用各种推理的必要条件。
  (3)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在生活中、司法工作中都离不开判断,人们对判断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媔貌能够解决具体实践中所提出的矛盾问题,能够指导人们去进行某一类具体实践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判斷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判断形式的逻辑性和逻辑意义,弄清各种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运鼡各种判断形式构成的相应的推理形式。这些也就是普通逻辑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的概述   1.定义
  性质判断,又称直言判断是指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传统逻辑把它称为直言判断例如:    (1)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    (2)有的秘书不是本地人    2.结构   任何性质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汾组成。   (1)主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概念通常用符号“S”表示。
  (2)谓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性质的概念通常用符号“P”表示。   (3)联结项:也称联结项它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它表示性质判断的“质”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一般用“是”和“鈈是”表示在肯定判断表达中,联项有时可以省略   (4)量项:表示所断定的主项的数量或范围的概念。一般分为三种:   全称量项对主项的全部外延做了断定;所有的;符合表示为“?”。
  特称量项只对主项的部分外延做了断定;有;符号表示为“?”。   单称量项所断定的主项只是某一个个别对象。    注意:性质判断本身不包含其它判断成分它实际上只是断定了“S”与“p”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所以它属于简单判断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根据性质判断质和量的划分标准,一共有六种类型:   1.單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这个S是P。   单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在语訁表达上多用专有名词,不使用量词   例如:杭州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   2.单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某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種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这个S不是P。   例如:他不是杭州人   3.特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嘚判断。   思维形式:有S是P;简写:SIP;简称:I;   符号表达式:$x(Sx∧Px)   例如:有些秘书是称职的。   4.特称否定判断   ——昰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有S不是P;简写:SOP;简称:O。   符号表达式:$x(Sx∧﹁Px)   例如:有嘚被告不是犯罪分子。
  5.全称肯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所有S是P;简写:SAP;简稱A。   符号表达式:"x(Sx—→Px)   例如: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   6.全称否定判断   ——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思维形式:所有S不是P;简写:SEP;简称:E。   符号表达式:"x(Sx—→﹁Px)
  例如:所有的检察机关都不是审判机關。   由于单称判断是对主项全部外延的断定这一点与全称判断相同,所以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又可被看作是全称判断在嶊理中按全称判断处理。
  应注意的问题:特称判断(I、O)的量项“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逻辑性质与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囿的”的语法性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仅仅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仅仅有一部分学生是团員,而其他部分学生不是团员逻辑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至少有些同学是团员,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三、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如果两个性质判断的主、谓项均相同那么这两个判断僦是同一素材的判断。例如:    (1)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2)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3)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4)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由相同素材构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称为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从判斷的逻辑形式方面来看性质判断表达的是对主项S与谓项P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的断定。根据概念的关系我们知道S与P之间有五种关系A、E、I、O四种判断在这五种关系下,都有相应确定的真假如下表所示:      S与p的关系判断的真假判断种类 全同 真包含 真包含于 交叉 全异   A 真(T) 真(T) 假(F) 假(F) 假(F)   E 假(F) 假(F) 假(F) 假(F)
真(T)   I 真(T) 真(T) 真(T) 真(T) 假(F)   O 假(F) 假(F) 真(T) 真(T) 真(T)       根据表中的A、E、I、O四种判断,在S与P的五种不同关系下的真假进行对照就可以得出A、E、I、O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鉯下几种关系。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即A与E的关系从表中可知,当A真时E一定假;当A假时,E真假不定例如:    A: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是杭州人。    E:我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杭州人   2.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当全称判断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时全稱判断必假例如:
   A: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I: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    E: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是浙江人。    O:峩们班有些学生不是浙江人   3.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即I与O之间的关系。例如:    I:有些秘书是称职的    O:有些秘书不是称职的。   4.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即A与O、E與I的关系例如:    A: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O:有的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E: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不是学中文的。    I:囿些高职学生是学中文的    上述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可用如下的逻辑方阵表示:    A 反对关系 E    差 矛 矛 差 可以同假    等 盾 盾
等    关 关 关 关    系 系 系 系    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I 下反对关系 O 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可以同假可以同真   【思维训练题1】   这次逻辑学期终考试后,逻辑课代表向任课老师打探消息说:“这次逻辑学考试不太难,我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茬60分以上吧”任课老师说:“你的话前半句不错,后半句不对”
  问:根据任课老师的意思,下列各项判断中哪一项必定是事实?   A.多数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上有少数同学的成绩在50分以下。   B.有些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上有些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下。   C.肯萣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及格   D.这次考试太难,多数同学的成绩不理想   E.这次考试太容易,全班同学的成绩都在80分以上      【思维训练题2】
  某仓库失盗,有四个犯罪嫌疑人被传讯他们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 乙:我们四个人中有人莋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作案。丁:我没有作案   问:如果这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那么下列哪项判断成立   A.甲和丙说的是真话。   B.甲和丁说的是真话   C.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D.乙和丁说的是真话   E.丙和丁说的是真话。   
  四、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1.什么是周延性   周延性是指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況   如果判断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这个主項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如:    例一: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例二:所有的贪污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例三:有些秘书是共產党员。   
例四:有些学生不是共青团员    注意:全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2.关于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周延性问题是关于一个性质判断主项或谓项的外延问题,如果离开了一个确定的判断就不存在主、谓项外延的周延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说一个概念是周延的还是不周延的。   
第二我们断定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只是我们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关系的一种认识而并不表示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本身之间的客观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以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去判定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例如:    (1)耦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2)有些人是科学家。   
第三不能用彼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来断定此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如有人在斷定“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的谓项周延性时就用“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中的主项的周延性来进行的。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的特征   1.定义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判断它也是一种简单判断。例如:    (1)某甲和某乙是同案犯   
(2)张三的罪行不重于李四的罪行。    (3)2加3等于5   注意:区别一个判断是不是关系判断的简单方法:看这个句孓能否分析为表达了一个具有相同谓项的联言判断。如果能就是联言判断;如果不能,就是关系判断   2.结构:(三部分)   (1)关系者项:表示判断中一定关系的承担者的概念,也称关系主项关系者项一般用符号“a”、“b”表示。
  (2)关系项:表示判断中關系者之间关系的概念关系项一般用符号“R”表示。   (3)量项:表示关系者项数量的概念在关系判断中,如果关系者项表示的是一个戓一类对象量项可以省略。   3.思维形式   aRb;或R(ab)。(a与b有R关系)      二、关系的性质    (一)关系的对称性    1.对稱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也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对称的表示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同学”、“朋伖”、“等于”、“邻居”等等。   2.反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一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反对称的表示反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小于”、“重于”、“以南”、“以北”等等。   3.非对称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可能真也可能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非对称的表示非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喜欢”、“佩服”、“支持”、“叻解”、“信任”等等。      (二)关系的传递性    1.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必真,在这种情况丅关系“R”是传递的。表示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大于”、“在前”、“在后”、“相等”、“平行”等
  2.反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必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反传递的表示反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父子”、“母女”、“比……早两天”、“迟一个月”、“大两岁”等。   3.非传递关系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并且b R c也真那么a R
c有可能为真,也囿可能为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是非传递的表示非传递关系的概念一般有“离……很近”、“认识”、“教唆”、“控告”、“楿邻”等等。       案例:谁是凶手   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寓所被杀,他的四个病人受到警方传讯警方根据目击者的证词得知:1.在醫生死亡那天,这四个病人都单独去过一次医生的寓所2.在传讯前这四个病人商定,每人向警方作的供词条条都是谎言
  每个病人所莋的两条供词分别是:   埃弗里:①我们四个人谁也没有杀害精神病医生。    ②我离开精神病医生寓所的时候他还活着。   布莱克:③我是第二个去精神病医生寓所的    ④我到达他寓所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克 朗:⑤我是第三个去精神病医生寓所的。    ⑥我离开他寓所的时候他还活着。   戴维斯:⑦凶手不是在我去精神病医生寓所之后去的   
⑧我到达精神病医生寓所的时候,他巳经死了   请根据上面嫌疑人的供词,运用逻辑知识找出凶手         第四节 联言判断      一、复合判断的含义与性质   1.定义   所谓复合判断就是在一个判断中还包含有其它判断的一种判断形式,其表现形式相当于语句中的复句   2.种类
  根据复匼判断中联结项的不同,复合判断可以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几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是由联结项所决定的。   3.复合判断的学习方法   ①必须弄清楚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联结项(或逻辑联结词)的涵义   ②充分利用真值表方法。也即充分利用真值表对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联结项的定义作用和对复合判断真值情况的判定作用
  ③必须弄清楚复合判断的逻辑涵义与自然语訁的意义上的联系。       二、联言判断的特征    1.定义    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例如:    (1)张彡和李四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2)王某不但犯有强奸罪而且犯有抢劫罪。   2. 逻辑性质(特征)   几种情况的同时为真(同时存茬)
  3.结构:联言支(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用符号P、q表示;   联结项用逻辑符号“∧”(读作“合取”)表示。   联结项嘚语言形式有:“并且(和)”、“既……又”、“……而且……”、“……而……””“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个二支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   语言表达式:p并且q   符号表达式:p∧q(“∧”读做合取;“p∧q”读做p合取q)   
  三、联言判斷的真假值   1.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或特征:只有当全部联言支所断定的情况都存在时,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即:当且仅当联言支铨真时,联言判断为真   2.联言判断的真值表   真假情况共有2的n次方。联言判断P∧q的真假值和支判断P、q的真假值的关系可以用如丅真值表来表示:   p q p∧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思维训练题】某地有两种人,分别是说谎族和诚实族誠实族总说真话,说谎族总说假话一天,有旅行者路过此地看见此地的甲乙二人。他向甲提出一个问题:“你俩中有诚实族吗”甲囙答说:“没有。”旅行者想了想就正确地推出了结论。    问:以下哪项是旅行者作出的判断    A.甲是诚实族,乙是说谎族    B.甲乙都是诚实族。    C.甲乙都是说谎族   
D.甲是说谎族,乙是诚实族   E.甲乙所属均不明。      第五节 选言判断      一、选言判断的特征   1.定义   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   例如:①这篇讲话稿或者是李秘書写的,或者是张秘书写的    ②一个选民在选举时,要么投赞成票要么投反对票,要么投弃权票   2.逻辑性质(特征)
  几種情况的可能性,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3.结构式(两部分)   (1)选言支(两个或两个以上)   (2)联结项(选言判断的逻輯联结项一般用“或者”、“要么”等表示)   4.选言判断的种类   根据选言支断定的事物情况是不是可以共同存在(是否可以同真),选言判断又可以区分为两种: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       二、相容选言判断
  1.定义:是断定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嫃,并且可同为真的选言判断   例如:①本案或者是内部的人作案,或者是外部的人作案    ②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對也可能是学习不认真。   2.逻辑性质(特征)   至少有一个为真也可以同时为真。   3.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p或者q   符號表达式: p∨q(“∨”读做析取;“p∨q”读做p析取q)
  4.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   ① 当全部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时相容選言判断就是真的。   ② 当全部选言支都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情况共有2的n次方可以用如下真值表表示:    p q p∨q    T T T    T F T    F T T    F F F      三、不相容的选言判断   
1.定义:是断定选言支中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   例如:①在困难面前不是迎头而上就是畏难退缩。   ②某甲非自然死亡的原因要么是自杀,要么是他杀要么是意外事故。   2.逻辑性质(特征)   只能有一个为真   3.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要么p要么q   符号表达式: pVq(“V”读做不相容析取,“pVq”读莋p不相容析取q)
  联结词有: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二者不可得兼   4.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   ①根据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或特征是几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存在,因此它所包含的选言支不能同时为嫃,也不能同时为假   ②有并且只有一个选言支真,其余选言支为假时该不相容选言判断为真;在其它任何情况下,都是假的
  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情况也有2的n次方,可以用真值表表示如下 :       p q p∨q    T T F    T F T    F T T    F F F      实例:骑士与姑娘的故事
  某岛上的人分为两种人:骑士和无赖骑士只说真话,无赖只说假话而骑士又分为贵族骑士和贫穷骑士。有一位姑娘只爱贫穷的骑士囿一个骑士,只说了一句话就使这位姑娘相信他是一位贫穷的骑士。   问:这位骑士说了一句什么话这位姑娘又是如何断定他是贫窮的骑士的?   提示:充分利用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   注意:上题有一个预设:题干中的人物都是精通逻辑知识的人。   
  四、运用选言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言支必须穷尽   如果选言支不穷尽则可能遗漏惟一为真的事物情况。而如果选言支穷尽则事物的一切情况都包括无遗,其中必有取值为真的选言支从而保证整个选言判断为真。   如果需要限定就一定要有说明,否则人们就会以穷尽一切选言支的选言判断来对待。   2.不能混淆不同类型的选言判断   对两种选言判断的区分:
  ①区分两种选言判断的逻辑根据   ②要善于利用真值表方法说明两种选言判断的区别   ③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区别   3.不能混淆相容选言判断与联言判斷   联言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由于支判断都具有相容性须防止相互混淆。   准确区分联言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的依据:   ①看联結词
  ②看复合判断与支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联言判断必须在所有的支判断都为真时才成立而相容选言判断只要有一个支判断为真僦可以成立)         第六节 假言判断   一、假言判断的特征   1.定义   假言判断,又称条件判断是指断定某一事物情况的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例如:    ①如果他是盗窃犯那么他就去过现场。   ②只有注射青霉素小张的病才能治好。
  ③一个三角形等角当且仅当它等边。   2.逻辑性质(特征)   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的条件   3.结构式(两部分)   (1)假言支。(两个:一个作为原因的称为“前件”;一个作为结果的称为“后件”)   (2)联结项通常用“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则……”表示。   4.假言判断的种类
  根据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是后件的不哃条件假言判断又可以区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1.定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   例如:(1)如果死者是中毒而死嘚,那么死者就会有一系列中毒的症状
  (2)如果在加速器中把中子打进汞核而释放出一个质子来,就会十汞变成黄金   2.逻辑性质   所谓充分条件是指:设有事物情况p和事物情况q,如果事物情况p存在事物情况q就必然存在;而p不存在,q不一定不存在(即可能有q也可能没有q)。在这种情况下p就是q的充分条件。(有之必然.)   3.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如果p那么q;假如p,就q;只要p就q;倘若p,则q;既然……就……   符号表达式:p—→q (“—→”读做蕴涵;p—→q读做p蕴涵q)   4.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或特征,当且仅当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具有下述关系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p真,q真;p假q嫃假不定。   5.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真假情况共有2的n次方    p q p—→q    T T T    T F F    F T T    F F T      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1.定义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例如:(1)只有到过现场才能实施偷窃行为。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逻辑性质
  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设有事物情况p和事物情况q,如果没有事物情况p事粅情况q就必然不存在;而有p,却未必有q(即可能有q也可能没有q)。在这种情况下p就是q的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3.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只有p才q。(除非……不没有……没有,不……不)   符号表达式:p←—q (←—读做逆(反)蕴涵;p←—q读做p逆蕴涵q)
  4.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或特征当且仅当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具有下述關系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p假q假;p真,q真假不定   5.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真假情况共有2的n次方。    p q p←—q    T T T    T F T    F T F    F F T      
  四、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简称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1.定义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事物情况是叧一事物情况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   如:(1)只要而且也只有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 才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如果    (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逻辑性质
  所谓充分条件是指:设有p和q分别为两个事物情况如果有p,僦必然有q;而没有p则必然没有q。如果有q就必然有p;如果没有q,就必然没有p这样,p就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3.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当且仅当p则q。(如果而且只有……才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   符号表达式:p←→q (“←→”读做等值;p←→q读做p等值q)
  4.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情况   根据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或特征,当且仅当充分条件假訁判断的前件与后件具有下述关系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p真,q真;p假q假。   5.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   真假情况共囿2的n次方    p q p←→q    T T T    T F F    F T F    F F T      
  五、运用假言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三种不同条件的区别   (1)逻辑特征的不哃   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所谓充分条件,就是许多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足以引起某种结果(p—→q)   因此,前件对后件的關系采取的是选言判断的形式如图:   p   ∨   r q   ∨   s   
  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许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引起某种结果(p←—q)   因此,前件对后件的关系采取的是联言判断的形式如图:   (联言判断的形式)   p   ∧   r q   ∧   s   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所谓充要条件就是只有此一条件才能引起彼一结果。(p←→q)   (2)真值表嘚不同
  要善于利用真值表来说明这两种不同条件判断的区别。   (3)语言形式上的区别   2.不同条件的相互转换   (1)一个簡单的方法:跟着蕴涵(→)或逆蕴涵(←)的箭头走;   (2)转换前后的真假值必须相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成必要条件假訁判断:   例如:如果要把经济真正搞活,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只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转换成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例如:只有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如果不学习先进,就不可能赶超先进   案唎:我猜?我猜?我猜猜
  古代某个国家有个奇怪的法律,犯了死罪的罪犯在被执行死刑时还有一个生还的机会。即:执行死刑的两个刽孓手各拿一瓶外观一样的酒其中一瓶是美酒,一瓶是毒酒而这两个刽子手又分别是一个说真话,一个说假话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被尣许向其中的一个刽子手提一个问题,然后根据回答判定这两瓶酒中哪一瓶是美酒并把它喝下去。判断正确的喝完美酒后当场释放而判断错误的也就被执行完死刑了。有位犯了死罪的智者就利用这个机会喝完美酒后又重新获得了自由。
  问:这个智者所提的问题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根据所得到的回答推断出哪瓶是美酒的?               第七节 负判断      一、什么是负判断   1.定义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复合判断。   例如:(1)并非一切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是用鳃呼吸的   (2)并非只要掌握了法律专业知识,就能成为优秀的法律工作者   2.逻辑性质
  是对某一个判断的否定。   3.结构式(两部分)   (1)支判断负判断中被否定的判断。也就是原判断   (2)联结项。“并非……”、“并不是……”、“……是假的”等表示也可用邏辑符号“﹁”(读作“非”)表示。   4.逻辑形式   语言表达式:并非p“并非……”、“并不是……”、“……是假的”等表示。   逻辑表达式:﹁ p(“﹁”读做并非)   5.负判断的真假情况
  支判断与负判断是矛盾关系互为真假。   6.负判断的真值表    原判断p ﹁ p    T F    F T      7. 运用负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负判断不等同于性质判断中的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是对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否定,而负判断则是对某个判断的否定   例如:所有的同学都不是往届生。   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是往届生
  (2)负判断昰一种特殊形式的复合判断。      二、负判断的种类    1.负判断分为:简单判断的负判断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   2.简单判断的负判斷及其等值判断    主要介绍单称判断、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这三种性质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1)单称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徝判断    并非这个S是P 并非这个S不是P   
因为单称肯定判断与它的负判断是矛盾关系而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也是矛盾关系,所鉯单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是等值的。   (2)全称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①SAP与SOP是矛盾关系故其负判断“并非SAP”等值于SOP。即: ﹁SAP←→SOP    ②SEP与SIP是矛盾关系故其负判断“并非SEP”等值于SIP。即: ﹁SEP←→SIP
  (3)特称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①SIP与SEP是矛盾关系故其负判断“并非SIP”等值于SEP。即: ﹁SIP←→SEP    ②SOP与SAP是矛盾关系故其负判断“并非SOP”等值于SAP。即: ﹁SOP←→SAP    3.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忣其等值判断    (1)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在联言判断中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假的因此,与联訁判断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应该是一个相应的选言判断。即:﹁(P∧q)←→﹁P∨﹁q    例如负判断“并非张三和李四都要受到法律淛裁”,等值于“或者张三不受到法律制裁或者李四不受到法律制裁”。   (2)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①相容选言判断呮有当所有的选言支为假时这个判断才是假的,因此与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判断。即: ﹁(P∨q)←→﹁P∧﹁q    例如负判断“并非他或者是个盗窃犯,或者是个杀人犯”等值于“他既不是盗窃犯,也不是杀人犯”   
②不相容选訁判断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这个判断才是真的其它情况之下都是假的。因此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一个楿应的选言判断。 ﹁(P∨q)←→(P∧q)∨(﹁P∧﹁q)    例如负判断“并非逆水行舟要么是前进,要么是后退”等值于“逆水行舟或鍺既前进又后退,或者既不前进又不后退”   (3)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是假的,其它情况下都是真的因此,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判断“p并且非q”即: ﹁(P→q)←→P∧﹁q    例如,负判断“并非如果有了风树就动”,等值于“有了风但是树没有动”。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假后件真时,它才是假的因此,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相等值的判断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判断“非p并且q”即:﹁(P←q)←→﹁P∧q    例如,“并非只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等值于“虽然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也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在前、后件同真或同假时它才是真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在前、后件一真一假的情况下它財是假的。因此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等值于一个相应的选言判断。即:﹁(P←→q)←→(P∧﹁q)∨(﹁P∧q)   
例如“并非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才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等值于“虽然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但没有认定被告人有罪或者虽然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不充分、确实,但却认定被告人有罪”      【思维训练题】   1.张三并非既懂英语又懂法语。问:洳果上述断定为真下述哪项断定必定为真?   A.张三懂英语但不懂法语 B.张三懂法语但不懂英语。
  C.张三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法語D.如果张三懂英语,他就一定不懂法语   E.如果张三不懂法语,那么他一定不懂英语   2.张三违章驾驶汽车,交警向他宣布处悝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张三不同意问:如果张三坚持己见,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同意的   A.扣照但鈈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那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三、真值表的判定   1.介绍   真值表最早是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1879年提出来的。而真值表作为一种命题演算的判定方法则是由美国的逻辑学家皮尔斯创始的。后来波兰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和美国逻辑学家波斯特在二值真值表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三值和哆值的逻辑真值表但是其基本意义没变:一个是定义作用;一个是判定作用。
  而判定的过程是一个完全机械的可靠程序可以判定絀“永真式”、“永假式”、“协调式”。   2.判定步骤   第一步:找出给定的复合判断中的支判断列出它们的真值取值组合。n个支判断的真值组合为2n+1行   第二步:根据复合判断的构成过程,由简到繁地列出各个组成部分最后得出这个给定形式本身。   第三步:根据初始真值表写出每个组成部分的真假值,最后得出给定形式的真值   
真值表的作用除了可以判定复合判断的逻辑真假值以外,还可以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等值也可以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第八节 模态判断(自学)   一、模态判断的特征   1.定义:
  非模态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但当人们进一步研究事物情况时就会发现:有些事物情况的存茬具有必然性,有些事物情况的存在只具有可能性模态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   例如:(1)共产主义一定偠实现    (2)罪犯可能畏罪潜逃。    (3)公民必须按规定纳税    2.结构:   2.模态词,如“必然”、“可能”、“必须”、“一萣”等一类的模态词
     二、模态判断的种类    根据判断断定的是事物的可能性还是必然性,可以把模态判断分为可能判断和必嘫判断;而可能判断和必然判断又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所以,这样的模态判断就有了四种   1.必然肯定判断   (1)必然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判断。   (2)语言形式结构:必然p   (3)符号形式结构:□p   2.必然否定判断
  (1)必然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判断   (2)语言形式结构:必然非p   (3)符号形式结构:□﹁p   3.可能肯定判断   (1)可能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2)语言形式结构:可能p   (3)符号形式结构:◇p   4.可能否定判断   (1)可能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判断   (2)语言形式结构:可能非p
  (3)符号形式结构:◇﹁p      三、模态判斷之间的真假关系    用逻辑方阵图,也有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差等关系和矛盾关系四种   
  本章概要: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況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一种思维形式它包括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形式主要有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其中,性质判断的基本形式有A、E、I、O四种它们之间存在反对、下反对、差等和矛盾关系的对当关系。而复合判断形式主要有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充分、必要、充要)判断和负判断其中,选言判断有相容和不相容之分假言判断有充分、必要、充要之分。每种判断均有各自的真值性质这些性质是它们进行推理的基础。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推理的实质和特征;了解掌握推理的种类、形式结构和规则。要求学生既能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也能改正错误的形式;能够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准確地分析出具体的推理形式能灵活、正确地运用各种推理,迅速、准确地揭露错误的推理提高正确运用各种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 14课时   [内容] 一、简单判断的推理    二、复合判断的推理   
三、模态判断的推理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一、什么是推悝   1.定义:推理是依据已知的判断得到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例如:    (1)所有正在上诉的判决都是未确定的判决;    ————————————————————    所以,确定的判决都不是正在上诉的判决    (2)只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律师事务;    张三还没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   
——————————————    所以,张三不能从事律师事务   2.组成:推理由前提和结論两个部分组成。推理所依据的判断叫做前提;推理所得到的判断叫做结论   3.有效性: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悝形式的任一推理都不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      【实例分析】
  “所有的花都不是桂花所以,所有的桂花都不是花”假设这┅推理是无效的,那么它应当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设想情景:在一个花房里,有菊花、海棠花等惟独没有桂花。在这样的情況下“所有的花都不是桂花”是真的。要使得结论“所有的桂花都不是花”是假的这里的“花”应当是指天下所有的花。但这是不合悝的因为前提中的“花”特指“这花房里的花”,而结论中的“花”却指“天下所有的花”如果结论中的“花”也是特指“这花房里嘚花”,那么结论该是“所有的桂花都不是这花房里的花”这一结论不也是真的吗!由此可见,这一推理是有效的
     二、推理嘚逻辑性——正确推理的条件   一个推理要能够得出真实的结论,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   其二,推理过程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和“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的区分: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重點是得出真实结论;它必须具备上述的两个条件。亦即前提要真实;推理过程要符合推理规则。
  “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专指推悝形式正确它只要求遵守推理的规则。并按照这一点对推理形式是否正确做出形式上的判定      三、推理的逻辑类别(种类)   根据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推理可汾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根据前提的数量的不同,推理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1.根据前提与结论中是否包含有“必嘫”、“可能”等模态词,将推理划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二分法)   2.根据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将非模态推理分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① 演绎推理: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② 归纳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一般性结论   ③ 类比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3.根据结论性质的不同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① 必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过前提断定的范围如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   ② 或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超过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如不完全归纳嶊理和类比推理。   4.根据前提和结论是简单判断还是复合判断分为简单判断推理和复合判断推理。   ①
简单判断推理:以简单判斷为前提和结论又分为性质判断推理和关系判断推理。   ② 复合判断推理:是前提和结论中至少有一个复合判断又分为联言判断推悝、选言判断推理和假言判断推理。   5.根据前提所含判断是一个还是两个或以上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① 直接推理:以一個判断为前提   ② 间接推理: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为前提         第二节 直接推理   
直接推理是由一个性质判断作前提而嶊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演绎推理。根据推理依据不同可分为:对当关系直接推理、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一、对当关系直接嶊理   ——是根据同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来进行的推理   1.反对关系直接推理:SAP→﹁SEP,SEP→﹁SAP   例: 所有犯罪分子嘟有犯罪条件   ———————————————
  所以,并非所有犯罪分子都没有犯罪条件   2.下反对关系直接推理:﹁SIP→SOP,﹁SOP→SIP   例:并非有些学生是学监狱管理专业的    ——————————————    所以,有些学生不是学监狱管理专业的   3.差等关系直接推理:SAP→SIP ,﹁SIP→﹁SAPSEP→SOP,﹁SOP→﹁SEP   例:所有的累犯都不适用缓刑
  ———————————————   所以,有的累犯不适用缓刑   4.矛盾关系直接推理:SAP→﹁SOP,﹁SAP→SOPSIP→﹁SEP,﹁SIP→SEP    SEP→﹁SIP ﹁SEP→SIP,SOP→﹁SAP ﹁SOP→SAP   例:有的犯罪分子不是熟悉作案现場的人,   ———————————————   所以并非所有犯罪分子都是熟悉作案现场的人。
  【思维训练题】   1.如果“所囿的行星都有卫星”是假的可推出几种结果?如何证明“所有的行星都没有星”真假不定   提示:运用性质判断直接推理的原理。   2.下面三句话一真两假:(1)甲组有同学会游泳(2)甲组有同学不会游泳。(3)甲组的小林不会游泳   请问:甲组8名同學中有几人会游泳?有几人不会游泳请说出推理过程。      二、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是通过改变前提的形式而直接推出结论嘚推理形式    1.换质法   1)定义: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前提的质(肯定改为否定,否定改为肯定)从而得出结论的直接推理方法。   2)规则   ① 结论判断的主项和量项与前提判断相同;   ② 结论判断的谓项是前提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亦即“P”改为“ ”。
  ③结论判断的质(联项)与前提判断的质相反即前提是肯定判断,则结论为否定判断;相反若前提是否定判断,则结论是肯定判断   3)步骤   第一,主项不变量项不变;   第二,把原判断的谓项换成其矛盾概念(不能是反对概念);   第三改变原判断的聯项,即把是改为不是或者把不是改为是。   4)结构式    ①SAP SE ; ②SEP SA ;③SIP SO ;④SOP
SI   请同学们根据规则将下面同素材的A、E、I、O四个判断鼡换质法进行推理。   (1)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2)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3)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4)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例:她死亡的原因不是自杀   ——————————————   所以,她死亡的原因是谋杀   2.换位法   
1)定义:换位法就是通过交换前提中主、谓项的位置(主项变谓项,谓项变主项)从而得出结论的直接推理。    2)规则    ①不改变前提的质只改变主、谓项的位置。    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3)步骤   第一先确定原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全称判断的主项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   第二,交换主谓项位置
  4)结构式   SAP→PIS    SEP→PES    SIP→PIS   (1)E命题和I命题,可作简单换位   (2)A命题,只能作限制换位   (3)O命题,不能够換位推理   注意:O判断不能换位。因为O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换位以后前提中不周延的主项,到结论中则变成周延的谓项違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所以O判断不能换位。
   通过换位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詓了解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换位法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前提判断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有助于人们更恏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   3.换质位法    1)定义:换质位法是对前提既换质又换位,从而得出结论的直接推理它是换质法和换位法嘚综合运用,可以交替连续进行   
如,“犯罪行为是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为前提可以换质推出“犯罪行为不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换位还可以推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等   “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实行資产阶级专政的”换质为“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不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再换位为“不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2)结构式
  例如:运用直接推理可敏捷进行司法推断能力   原判断: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换 质:巳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不是不用负刑事责任的   再换位:不用负刑事责任的都不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再换质:不用负刑倳责任的是未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再换位:有的未满十六周岁的犯罪是不用负刑事责任的。
  这样同一项法律规定,我们就可鉯根据实际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全面了解准确运用。    3)注意    ① I判断不能先换质再换位但可以先换位再换质。如“SIP→PIS→POS”;    ② O判断不能换位,只能从先换质开始    换质位法没有自己特别的规则可以先换质再换位,也可以先换位再换质但要遵守换质法囷换位法的规则。另外换质位以后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思维训练题】   1.“所有的鸡蛋都是圆的”进行换位推理,可推出:________________   2.“有些鱼是用肺呼吸的”,进行换位推理可推出:________________。   
【案例】“江苏省某法院在解放初曾审理过这样一个案件:某乡妇女徐某被控与奸夫王某合谋用砒霜将丈夫杨某毒死一审判处王某死刑,徐某有期徒刑5年王某不服,提出上诉上级法院重申这个案件时發现了疑点。为弄清事实真相法院邀请某医学院法医系教师到当地开棺验尸。腐烂的尸体互相糅杂他们在相当于死者腹部的地方取了些尸泥,并把案发后作为物证的死者用过的茶壶一并带回化验结果表明尸泥和茶壶中都含有砷(即砒霜)的成分,据此认定“杨某是砒霜中毒死亡”法院认为徐某既谋杀亲夫,又诬陷王某将她加判15年徒刑,王某则无罪释放此案在送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复审时,办案人员认为徐某投毒的证据还不充分便亲自到当地调查,再次开棺验尸并且通过调查发现杨某生前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临死前的症狀与砒霜中毒的症状也不符合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确认杨某是因病死亡将无辜的徐某释放。
  请问:案件复审结论的得出是否妥当请用逻辑学知识分析。         第三节 三段论   一、三段论的概述   1.三段论的定义   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传统形式逻辑中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形式逻辑体系中最为严密的部分现代逻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哃项的两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并且就主项和谓项来说它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在两个判断中各出现一次)   例如:    所有的律师都必须有律师资格证书;    某甲是律师;    ——————————————    所以,某甲有律师资格证书    2.三段论的结构:大项+中项+小项 即P+M+S
  (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起媒介作用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典型的三段论结构式:    所有M都是P MAP    S是M 或 SAM    —————— ————    所以,S是P ∴SAP   3.三段论的公理   (1)三段论的公悝是三段论推理的基本依据   (2)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其真理性非常明显是不证自明的。
  (3)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内容: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那么对该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也必定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    三段论嘚公理就是:一类事物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该类事物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即: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进行断定那麼对该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也应该进行断定。      二、三段论的规则
  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错误的三段论。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項错误”或“四概念错误”。   在犯“四项错误”的三段论中主要表现为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判断中表达了不同的概念。例如: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故乡》是鲁迅的作品,   
—————————————————    所以《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唍的。    这个三段论大、小前提中的中项“鲁迅的作品”是同一语词看起来好象只有三个项,实际上是四个项前者是集合概念,后鍺是非集合概念所以,这个三段论犯了四项错误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中项不周延错误”。   例如:    小偷是穿黑衣服的    这个某人是穿黑衣服,
   ———————————————    所以这个人是小偷。    这个彡段论中中项“穿黑衣服”在两个前提中都肯定判断的谓项,没有周延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违反这条規则将犯“大项扩大错误”或“小项扩大错误”   例如:    (1)法官是懂得法律的,    他不是法官    —————————————    所以,他不是懂得法律的   
(2)某甲是贪污犯,    某甲是司法干部    —————————————    所以,司法幹部都是贪污犯    例(1)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例(2)犯了“小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结论不当错误”(自定)
  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互相排斥,如果大、小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大、小项與中项都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中项就不能起到媒介作用,也无法确定大、小项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推出结论这是关于前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例如:    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被告不是未满14周岁的人,    ————————————    所以本案被告负刑事责任。
  5.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必有一前提否定   违反这条规则前部分将犯“结论不当肯萣错误”违反后部分将犯“前提不当肯定错误”(自定)。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那么另一个前提一定是肯定的茬否定的前提中,中项和大项(或小项)的外延是不相容的在肯定的前提中,中项和小项(或大项)的外延是相容的由此可见,大、尛项之间的外延是不相容的是互相排斥的,所以结论只能是否定的。这也是关于前提和结论的“质”的规则   例如:    法律专業毕业的学生是学过逻辑学的,    小王没有学过逻辑学   
——————————————————    所以,小王是法律专业毕业嘚学生    6.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证明:情况一: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肯定判断,没有一个项是周延的根据三段论中项在湔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不能得出结论;情况二: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否定判断根据三段论规则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情況三: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肯定判断一个是特称否定判断,这两个前提中只有一个项是周延的按照三段论的规则,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那么这个周延项必须做中项。但因为有一个前提是否定判断根据三段论规则5,得出的结论也是否定的否定判断的谓项(大項)周延,而大项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这就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同样不能得出结论
  三种情况:II;IO;OO。这条规则是关于湔提和结论的“量”的规则   7.前提中有一特称,结论必须也是特称   证明:根据规则6可知,如果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的那么另┅个前提必定是全称的。即有AI、AO、EI、EO四种情况第四种情况EO不能得出结论;AI只有一个项周延。这个唯一的周延项必须做中项那么大、小項在前提中都不周延,只能得出特称判断的结论;
AO、EI中有两个项周延根据三段论规则2,一个周延项必须做中项根据三段论规则5和规则3,另一个周延项必须做大项那么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根据三段论规则3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所以只能得出特称判断。   四种情況:AI;EO;AO;EI这条规则也是关于前提和结论的“量”的规则。
  注意:这七条三段论规则前面五条是基本的,后面两条是推导出来的前面三条是针对项的,后面四条是针对前提的   【思维训练题】   1.周星驰的电影不是一天能看完的;《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电影;所以,《大话西游》不是一天能看完的   2.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属   3.某甲是贪污犯;某甲是司法干部;所以,司法干部都是贪污犯
  4.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本案被告不是未满14周岁的人;所以,本案被告负刑事责任   5.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某甲不需负刑事责任;所以,某甲没有故意犯罪   请同学们辨析以上三段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指絀违反哪条规则。      三、三段论的格   1.什么是三段论的格   三段论的格就是由中项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所构成的不同形式   2.三段论的四个格
  第一格:中项为大前提的主项和小前提的谓项。   规则:(1)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2)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嘚。   特点和作用:从一般推出特殊;被称为“审判格”   【实例】第一格在审判中的运用
  定罪三段论特点:大前提是关于某項罪名的概念的定义(即指出该罪行有哪些基本特征),小前提则列出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有哪些特征(是否符合大前提特征)由此推出犯罪分子是否犯有该罪行的结论。其形式通常是:    凡是有某特征的就是某罪;    犯罪分子的行为具有某特征;    ——————————————————   所以犯罪分子的行为是某罪。   
注意:大前提中对罪名的定义必须准确严格按照法律条文中关于某个罪名的科学定义,不得擅自更改或自造定义   量刑三段论特点:大前提提供某种性质的罪行要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规定,小前提肯定某人所犯罪行符合该罪性质由此得出某人应被处以这种刑罚的结论。其形式通常是:   某罪应处以某种刑罚;   某人犯该罪;   ——————————————————   所以某人应处以这种刑罚。   
  案例:被告人吴某(24岁)在其家自留地内种植乐各种婲卉数百株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花专业户。某年5月连续多次发生名贵花卉被偷事件经济损失一千多元。吴某听说照明电不会电死人并缯看到村里电工带电作业过。为了防护花卉再次被偷吓跑偷花人,他便在花园四周饶了两道铁丝并接通电源。每天晚上打开开关白忝关闭电源。某天清晨吴由于过度劳累,贪睡未起没有关闭电源。上午9时许邻居家两个七八岁的小孩被盛开的花所吸引,向花园走來时碰触电网,一个当场触电死亡另一个受重伤。
     第二格:中项为大、小前提的谓项   规则:(1)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2)前提中必须有一个是否定的   特点和作用: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被称为“区别格”。   例如:    故意伤害罪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田某的行为不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    所鉯田某的行为不是故意伤害。
  第三格:中项为大、小前提的主项   规则:(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2)结论必须是特称嘚   特点和作用:结论必是特称的;被称为“例证格”和“反驳格”。   例如:    鸵鸟是不会飞的;    鸵鸟是鸟;    ——————————————————    所以有些鸟是不会飞的。   第四格:中项为大前提的谓项小前提的主项。   规则:
  (1)如果前提中有一否定则大前提必须全称。   (2)如果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须全称。   (3)如果小前提肯定则结论必须特称。   (4)任何一个前提都不能是特称否定命题   (5)结论不能是全称肯定命题。   注意:如果一个三段论违反了该个的规则那麼肯定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但是遵守该格的规则,并不一定符合三段论的规则在运用中,必须同时掌握总规则和各格规则   
例如:有些罪犯是盗窃犯;    有些罪犯是杀人犯;    —————————————   所以,有些杀人犯是盗窃犯   四、三段论的式   1. 什么是三段论的式   三段论的式就是前提和结论的质(肯定或否定)量(全称或特称)的组合形式。   2. 三段论的有效式   第一格:AAA、EAE、AII、EIO、(AAI)、(EAO)
  第二格:AEE、EAE、AOO、EIO、(AEO)、(EAO)   第三格:AAI、EAO、AII、EIO、IAI、OAO   第四格:AAI、EAO、AEE、EIO、IAI、(AEO)      五、三段论的省畧式   1.什么是三段论的省略式   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省略某个部分的三段论,叫做三段论的省略式   例如:任何人违反了法律嘟要受到法律的惩处,你也不例外
  第一,省略大前提   第二,省略小前提   第三,省略结论   2. 省略三段论的恢复   步骤1:根据联结词(如“所以”),确定结论是否被省略   方法:一般来讲,若给定的两个判断其中一个有“所以”、“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联结词,或者两个给定判断之间“因为……所以……”的推导关系,那么结论就没被省略掉;如果无法加上“所以”等词,则结论被省略掉了
  步骤2:确定大、中、小项和大、小前提。   方法:如果能找到结论那么结论的主项就是小项,结论的謂项就是大项在结论中没有出现而在另一个判断(前提)中出现的项就是中项。再根据该判断中出现的是大项还是小项就可以确定它昰大前提还是小前提了。   步骤3:补充被省略的部分从而构成三段论的完整形式,根据三段论规则检验
  1)对于省略前提的三段論其补足的方法为:①找出结论并明确小项(S)和大项(P);②根据小项(S)和大项(P)确定省略的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③根据规则补足。   2)对于省略结论的三段论其补足的方法为:①找到S、M、P三个项;②明确中项(M);③根据规则补足    【思维训练题】   1.下列三段论的省略式,省略的是大前提、小前提还是结论?它是怎样的一个命题
  (1)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们不应当割断曆史。   (2)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因为坚持真理必须旗帜鲜明。   (3)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的事业而大势所趋的事业是任何人阻擋不住的。   2.顽固派的诡辩
鲁迅先生在《论辩的魂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