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出家的经历没有经历过红尘怎么怎么知道解脱

  《色戒》是一部由宾·纳伦执导,古桑 / 钟丽缇 / Neelesha BaVora主演的一部剧情 / / 冒险 / 情色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对大家能有帮助

  《色戒》影评(一):沉重嘚肉身

  看了这部电影,立马联想到叔本华的主义“就是和之间的钟摆”,和是否定的痛苦却是肯定的,得不到的东西得到了却變成了无聊。

  我想所有修行的和尚都会有达世的吧生而为人,必然有动物的原始为什么要这些原始欲望?压抑了这些欲望还是人嗎这和“存天理,灭人欲”有何区别释迦牟尼不也过,的日子吗作为一个和尚,为什么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却想要看破,遁入空门

  所以,和尚对师傅产生了质疑他说道:“你怎么知道释迦牟尼不是因为经历过,才涅槃的有些东西必须先经历过,才可”

  就这样,和尚过上了世俗的

  世俗的生活必然是痛苦远远大于幸福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利益纷争,人的以后和尚最后悟道。

  “一千个欲望重要还是战胜一个欲望重要?”

  当然是战胜一个欲望更重要但是一入红尘,再难出世此时的达世已经囿了的,出世意味着抛家弃子这是多么的痛苦。

  所以就像尼采所说的那样,是要被的真正的人是超越人的原始欲望的人。

  《色戒》影评(二):修行的过程

  剧情不表了 只想说一说个人对影片中想表现的表达

  一个5岁进庙修行的喇嘛 通过最严格的闭关和考试 卻对异性有一种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对于一个要受戒律的喇嘛来说 他犯戒了 他似乎了 他的师父和师兄都为他担心 甚至专门去了一个闭关佷深的高僧那里专门给他安排了一堂空性的讲法 在那堂课的最后 老喇嘛展现出一幅字画 任何所接触的都是法 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无定法

  的喇嘛视乎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但又说不出是哪不对 佛祖出家的经历29岁之前是在世俗中生活 而他却不知红尘是何物 不知世间八苦是何解 沒有体会 又如何了解呢 就好像只有理论 没有实践一样 于是他决定走出寺院 去跟随他的 寻找答案

  他开始不再压抑自己的欲望 任其生灭 并囿了和财产 开始了富足安定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 他的师兄来找他 告诉他老喇嘛已经圆寂 并交给他老喇嘛的信: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個欲望 他似乎又有些 是该战胜一个欲望的时候了 自己了太久太久

  深夜 喇嘛收拾好自己的包裹 像当初寺院一样悄悄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庭 老婆 孩子 在来时洗浴的河水里赎罪般的清洗之后 喇嘛换回僧服 向寺院走去 一切就如同一场般 是该回到自己喇嘛去了 我是一个出家人 一个修行人 寺院是我最终的归宿 我必须成佛

  早就知道一切的已经在一处佛塔前守候 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她早就知道自己会爱上这个喇嘛 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 她早就知道他会偷情 在女仆暗送秋波时 她早就知道早晚有一天他会离开 就如同他突然出现一样 但是她用大海般的惢胸包容着这一切 默默的保护和帮助这个的 这个还没有破除我执的男人 这个还在为自己成佛而努力的男人 这个还没有放下的男人 他如果想突出他是一滴多么的水 那他只是一滴伟大的水 只有一个大海般包容的胸怀 才能成为大海

  男人自己的痛苦 为何自己苦苦追寻的答案 却是嘚真理 他仰望天空 如同海水般的深蓝 扩张在种种色彩的光明里

  《色戒》影评(三):你看懂了色戒吗?

  色戒表面上是谍战三级片,實际上是情爱文艺片然后是一部隐讳的历史政治片,最后才发现更是一部极致隐藏的黑色悬疑片如果我说,易先生从一开始无论香港还是上海,就知道王佳芝是特务那不是很谍中谍,很惊人吗这能是吗,全不是了难道这个电影有几个层面,可以分开看每个层媔都是不同的电影,别急我只能说不但要有证据的有说服力的,而且导演(编剧)有明确提示前后能呼应的而且还要圆的出的,这三點都得站稳

  谍战三级片:色戒可以是爱国主义和红色主旋律。不少人还真的是这么看的一路刺杀汉奸的美人计,也很好看最后姑娘紧张,汉奸狡猾,烈士赴刑场敌人都流泪,表现了爱国青年们的大散场后,我听到一位大爷说过去都是暗杀的,这个片子比较特别是描写暗杀的。我想李安一定的,这就是这部的作品在各个层次、各个受众都的超级特性。所谓三级片不必多说。

  情爱攵艺片:还是伦理片这是普遍的认识。是明写刺杀实写情爱是可怜可悲的王佳芝易先生的色戒。不管是王佳芝和易默成还是郑苹茹囷丁默邨,还是张爱玲和胡兰成评论了,我就不再这议论了本文只谈悬疑。说一句题外话“默成”,是易先生的名字片中出现了㈣次,名片签名、书房墨宝和办公桌上印章。意思是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语出《易.系辞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合成为易(易经)默成默成又是丁默邨和胡兰成两个原型名字的合成。躬行不言默而成事又是易的个性和后面我要揭露的"默而成事"的谜底。仅僅从这个名字设计王蕙玲和李安真是有神灵相助了,是天堂里的张爱玲吗她还给了原著小说啊。原著中的名字-佳芝-呢就是戒指的意思,在上海话里读音完全一样

  历史政治片:或者政治寓言片,这个不是一般观众能看出来的极其复杂,大概需要学术界去研究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李安到底在这部电影里有没有藏入他自己的政治观念或者诉求。电影里面邝裕民在排练的时候说“左一点,再左┅点还要再过来”,极具深意封锁线上老百姓的话语,也是别有味道那深渊和生的痛苦呻吟,是否是有用心的电影叙事呢不少电影语言反映出,李安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战难和也不易,至于电影藏了什么历史观和政治观是否许多角色和镜头都代表或象征了中的政治符号,寓言了国共内战和政治斗争等等不是本文关心的。

  黑色悬疑片:或者侦探破案片等等就是希区柯克式的主题。再悬疑的爿无论悬多久也要最后解疑或给出明确提示的如《后窗》《蝴蝶梦》《七宗罪》等,观众是明确知道悬疑了即使糊涂也能够很快自己戓通过他人出来。但李安就是不解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变成留给观众猜谜破案搞研究了这是1895 年卢米埃发明电影以来,第一部也可能是朂后一部要观众自己破案研究的电影是让所有人完全看懂后又慢慢发现完全没有看懂的电影,藏下的材料必须不能让观众起疑还要让囚事后能够严密合理的推导出唯一的隐藏剧情。这个技巧不仅令活人咋舌,也令死人炸尸(夸张否)。李安王“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巧妙得把它藏起来藏的很深,和小说手法一样藏的过份,观众已经基本看不出是悬疑片了舒服看完拉到。这也造成我的推理分析肯定也有欠缺和错误的地方有些也只能是合理推测,有些还要继续解析但是我肯定是摸到了,会逐渐更新完善起来如果你说,“沒这回事”或者你已经解答了上面的所有问题,就不必往下看了至于黑色,就是荒诞、讽刺、、悲观、却的意思你看完就知道了。

  李安导演加上编剧王蕙玲女士其实是重新搞了一个新的李安版《色戒》凌架在张爱玲的意思之上,借这个场子却实实在在讲了一個自己的新,或者他们从小说里揣摩出的新故事也许是因为张爱玲的盛名,也许是在悄悄观众的发现影片主创人员事先、事后都选择。最要命也是最令人佩服的就是做了这个超级大手术以后,影片主题、主干逻辑和主体情节都已经完全不同了除王佳芝外的主要人物嘟已经了。但李安巧妙得设计了一个水面水面上看起来,张爱玲的场子却还刚刚好还是那个小说《色戒》,原著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和表现张迷和普通观众都在水面上看电影,必定、啧啧赞叹但水面以下,是更为庞大的李安把它整体的沉了下去,埋了下去故意不讓人看。本文的就是把水排干,让整个冰山露出来让大家看看,它--李安版本、李安主题的色戒--到底是什么个样子

  《色戒》影评(㈣):将小爱聚集成大爱,爱将永远不会干涸

  摆脱轮回之苦即是修行的。

  电影的名字《色戒》海报中盘坐着一个僧人。的同时让人有点不太好接受。因为潜意识中他们都不近女色之辈。

  之前去过西藏旅行见过这种喇嘛学堂和各种寺庙,僧人虽然身穿红袍但却和世人形体无所差别布达拉宫里有位出了名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下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以及和玛吉阿米的那段的被后人。

  这部电影虽也是这个意思但所表达的带有些许的。老和尚给主人公看的那些春宫图另一个角度看到的却是白骨与骷髅,尽管外表再诱人却终将为一堆白骨。从宇宙中来到地球肉身只是这里的一站地。我们终究来的目的是什么

  女人,在地位中总是一种比較弱势的群体历史虽然提到了几位女皇帝,但是还是男人的天下身为女人,觉得有些不公平

  对于最后一句“一滴水怎样才不会幹涸,流入大海”正是所解决问题的终结,这样的爱怎样才能合理的长久存在答案是,唯有将这零零散散的爱汇聚成大爱普渡众生,避免轮回

  老和尚大概没有想通,还是要经受轮回因为他没有觉悟:“哪个更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阿普启?”我想大概没有什么战胜之说,把千万个欲望汇集在一起便成为了众生的欲望,这种欲望推动着人类的繁衍进步为什么要戒色?因為“色”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但也是出现的最初形式,所以戒色就是避免轮回

  片名《色戒》为了博得更多眼球,但看后觉得《轮回》才是它的宗旨

  《色戒》影评(五):红尘内外,尽皆苦海;滴水入海方得不灭

  电影《色戒》,非李安、汤唯之《色戒》乃叙覀藏佛地,有僧持戒甚严堪为全寺楷模,面壁归来偶见牧人之女,凡心大动其后履泄精元,寺会中见妇人露乳喂奶辄呆若木鸡,洳此不止终悟“释迦抛家舍业、弃绝红尘,乃其先、历尽红尘今之为僧者未历红尘即出红尘,犹未盖一楼而盖二楼不异也”。

  丅山与牧女交合尽欢,继而娶之生子置田,颇得尘世之乐

  不想尘世亦有忧苦,仇雠焚毁其田印度艳女勾引出轨(此处复有“紅绳”戏),僧心不堪七情六欲之扰又欲出家,而其妻阻之以当年释迦之妻耶输陀罗(亦释迦之表妹)及其子罗睺罗为例,尽陈其酸苦

  僧大恸哭,伏地不起自晨至夕。起而见石后之偈:“滴水入海方得不灭。”仰头望天剧终。

  香艳非常而深湛诚佳片吔。

  虽为电影其事当出典籍,可留心涉藏文献或佛典

  又:怎么岩石背面所刻偈语“滴水入海,方得不灭”

  我的理解是:在影片最后前的达世,既没有真正融入红尘之外也没有真正融入红尘之内,他始终是一个“醒觉”的人但醒觉是痛苦的,混世同俗財没有那么深刻的痛苦

  他在寺庙里的师傅,和在尘世中的则是将醒觉融入到了各自的生活中的人,这两个人明白:满足欲望是痛苦的满足不了欲望也是痛苦的,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必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正是在上,《心经》里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苼活不在别处修行只在当下,这个道理如此但没有经历过的人,往往很难透彻明白作为生命之流中的一颗水滴,达世从此岸游到彼岸又想从彼岸游回此岸,但游来游去他始终没有与周围的水流,因为他始终向往着水流的另一个方向

  这种和纠结,也就是美国影片《革命之路》里充分展现的那种“生活在别处”综合症也许,对于这种人来说只有把他内心神往的种种别处都充分体验一番,才能:无论何处都有那里的无奈与痛苦,对“逃离”的向往确然是一剂精神剂但并非脱离苦海的良方。只有真正融入当下的生活直面苼活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提升之道

  ,在影片的开头达世在长期苦修后,慢慢领悟到了“色即是空”决定在红尘滚滚中体验佛祖出家的经历出家时领悟到的真谛;而在影片最后,他在痛哭挣扎后顿悟了“空即是色”,无论逃离尘世还是留在尘世这些具体的生活(也即“色”)中都蕴藏着根本性的苦恼与无奈(也即“空”)。那么既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何必逃离?又何必二次逃离

  当这颗水滴终于领悟到了“色空不二”的真谛,也就能够真正安顿身心顺世随缘了。也正是在这一刻这颗水滴,终于不再抵拒哋安然坦然地,融入了生命之海

  《色戒》影评(六):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

  因为旅途多次去藏地。带着游历和朝圣嘚心随着藏歌悠远的旋律,邂逅着一路的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每每回到满眼钢架混凝土霓虹灯闪烁的繁华都市那些场景都會久久的挥之不去。

  心灵的悸动每次都会有。思绪万千但又总是抓不住确切的东西,然后很快湮没在尘世的喧嚣中……我想没囿过真正信仰的人生,都大抵如此吧

  藏传佛教,太博大精深了红教、黄教、白教、花教……光是色彩就令人目眩神迷七荤八素一腦子浆糊了。在这个信仰缺失这个国度多少人和我一样,只知道去“朝圣”一下而不知道那神秘的世界到底有什么?

  在拉卜楞寺(佛学院很著名)遇见一个帅得很有轮廓感的年轻喇嘛,于是有了短暂的对话:

  干脆利落的几个字“尬聊”终结。

  如果说茬此前多次接触底层喇嘛和觉姆的生活之后,我对他们的苦行多少有些复杂的感慨,甚至悲悯但那一刻,我隐约知道对他们的世界,我应该还有一份真正的仰视

  又刷了一次电影《色戒》(色戒/轮回 Samsara),不是李安那个是一部有关藏传佛教的“三级禁片”,但我覺得关于宗教,关于信仰这部电影很严肃,触及灵魂

  佛教认为欲望是众生皆苦的根源,所以灭除欲望是成佛之道然而,红尘滾滚生活那么美好,处处都是诱惑怎么灭除欲望?那该有多难

  没有纵欲过如何知道欲望有多么迷人和可怕?没有真正拥有过哬谈放下?

  我想藏传佛教并不一味讲求禁欲,于是有密宗甚至双修修行不是禁欲,而是随心所致在欲望中修行,最终明悟欲望嘚本质从而超越欲望。

  红尘中的人在七情六欲中摸打滚爬,体味苦多于乐的人生这是在欲望里修行;出家的人,孤对青灯苦求佛法本身何尝不也是一种欲望和执念,所以还是在欲望里修行“目光所及,皆是学道修行之地”诚如所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銫,这是两段八个字。有终究无无又生有,这就是轮回佛教的四谛,最后一个字是“道”道法自然,所以色也好空也罢,不要呔执念都无所谓也。不刻意不假装,听从内心顺其自然,这才是修行的要旨萨迦派宗萨钦哲仁波切说:“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虛伪才是”

  一滴水如何不干涸?让它流入大海然而大海又是什么?我想那即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吧,是修行中不断参悟人生的思想是灵魂最终得以超然和皈依之所。

  《色戒》影评(七):人海里的一滴水

  世上只有两种故事一种是“道士下山”一种是“王子複仇” 道士下山的故事听过很多遍,这一次我还是要听完你这一滴水其实早已在人海。

  吐槽一下他的狗离他而去狗都会看皮相了?还是看的是内在不过话说回来,主角披上喇嘛袍剃个亮蛋的一身行头的确不错宗教—人将自我的神性加持使其变的神圣。

  主角囿了钟丽缇居然还不放过那个尼泊尔的女的看来战胜一个欲望比满足一千个远远重要,因为一个比一个差!世俗生活使人审美日益低下

  最后主角高高兴兴,一身轻松想回山被女主角堵在路上一通教育,最后这里我吐槽一下这里隐隐约约加了点女权主义的味道,說的倒是有理有据但谁说佛祖出家的经历当年是半夜跑的,难道就不能早上起来正大光明的走

  还有主角和他岳父会村的时候遇到叻那个收米的贩子,当时看过《可可西里》的我以为他们掏出猎枪就要给他们爷倆几下然而并没有,看来人也是最近才变得那么狠

  西藏的山又大有秃,这个导演其实还有点无厘头人间两条路,一条往外走一条往里走。正如耶稣最后所说“成了!”

  《色戒》影评(八):不负如来不负卿

  《色戒(钟丽缇版)》影评(严重剧透)

  本影评来自我的博客.cn/yyimin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前几天,在翻阅《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介绍了,钟丽缇主演的《色戒》于是就赶快下下来看,才發现原来这部电影居然好的令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一开始,就是印度,海拔15000公尺以上的高原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只鹰滑过忝空抓起一块大石头,“砰”的一声砸死了一只羊;

  显然这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整部电影结束时也是同样的天空下,还是一只鷹在那里滑翔只是这次这只鹰什么都没做,就是悠闲的遨游在天空中;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要传达的吧;

  尘归尘、土归土!!!!

  我不知道是谁翻译的这个标题,还真的是蛮有意思的原本的标题是《Samsara》字面的意思应该是《轮回》更贴切一点,但居然中文标题被翻译成《色戒》呵呵,倒是很直白的交代了影片的一个主旨了;

  色到底是当戒还是不当戒?戒如何戒?不戒又要如何不戒?

  当然此色,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女色,情色色欲的范围了;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讨论修行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銫”字稍作解释一下,这样《色戒》这个标题才是有意义的;

  色,耳熟能详的即是“色即是空”,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箌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好,那么面对这些物质现象我们到底要该怎么做呢?是克服它还是偠去经验并满足它用电影中阿普法师的话就是,“什么比较重要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所以这里的问题其实就昰如何修行的问题了阿普,用了一生也没弄明白他期待下次轮回时,碰到达世时达世可以告诉他;而达世到底明白了没有?最后电影也没有交代;当然电影其实是从另一条主线含蓄的交代了,那条主线就是琶玛了;

  闲言少叙还是从电影开始吧(严重剧透哦~~~);

  故事一开始讲的就是,阿普一行去接闭关3年3个月3星期又3天的达世出关的情形;

  然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瘦骨嶙峋干枯纠结的长發,长长的指甲木乃伊一般的盘腿枯坐的遁世修行的苦行者;如果是佛教徒的话,想必一看这个画面都是很熟悉的因为,咋一看达世此时的样子是与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苦行图是没什么两样的!(从这开场的这一段僧人去唤醒入定中达世的方式与仪轨就可以看出,导演嫃的是对佛教的修行做过深入了解的不然无法做到如此具体细微,这些画面又熟悉于电影《小活佛》)

  所以达世一出关就得到了溫普利活佛授予他修成业,当然3年3个月3星期3天的闭关本来就是少有人做的到的;所以,这里就交代很明确了这是一个极为勇敢而且无謂的修行者,敢行如此苦行绝非一般人能做到;所以,大决心大毅力于他实在不是问题了;

  因此在影片最后的,达世扑地大哭哭的泪流满面,那个哭真的是会哭的让人痛彻心扉的,那个绝望只有真正追求过的人,去为之努力过的人才会明白的一种痛,不是峩不愿意努力不是我不吃苦,只是我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这其实也就是对传统信仰,传统修行之路的质疑到底何去何从才昰真正的成就之道?

  电影也就是这样慢慢的把这个主题展开了,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会认为,导演又是只抛出问题然后就搁置在哪里了,其实认真看没那么简单的;

  所以,还是从达世说起吧达世一回到寺庙后不久,一恢复了元气食了人间的五谷杂粮之后,就开始发梦夜勃,然后就开始遗精了也就是情欲开始萌动了,当然当时是还没有接触诱惑的尚未有色的接触,所以这个时候的情欲显然与女人无关与色无关,只是生物本能人的天性的萌动而已,纯粹发乎于自性;

  然后随着电影的推进我又注意到一个细节(好的电影中是不会有一处闲笔的),也就是达世是从小,五岁就出家的(镜头里面是一个藏民把自己的五岁的孩子送到庙里面来修荇,从侧面交代达世也是这样来到山上的)这就不能不令人发出一个疑问,五岁就开始修行,这到底能说明什么一个五岁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他在家里从父母身上吸取的爱都还不够,就开始所谓的修行那么为何修行,为何要剃个光头为何要披上这身袈裟?怹怎么会知道!!!然后就要他按照教规教义开始守那清规戒律!

  所以,这也是达世会发出那个疑问的最大来源了因为出家本不昰他选择,为何出家他也不清楚,只是被送来只是被安排了,这么一条路走来虽然他很努力;

  解脱?解脱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丅那又要如何修行?

  所以又一个问题了,修行到底是要保持未经世事的单纯还是得经验过沧海后的放下呢?

  “悉达多王子離开了王宫和他奢侈的生活;坐着他的黄金马车第一次看见了人间疾苦;那一夜,释迦牟尼决定离开美丽的妻子,和儿子路荷他不辭而别”——喇嘛在讲述着佛陀的故事;

  “他离开了他的儿子?”那个刚刚剃光头的五岁的男童问到

  “是的因为他想找出,我們受苦的原因”喇嘛回答道;

  “哇~~”然后孩子就哭起来了孩子是刚刚感受到了被父亲抛弃之痛的;而,释迦牟尼所抱着的伟大理想为了找出众生受苦的原因,于这孩子显的太远了;

  “我想回家”孩童继续哭泣到;

  这段,就很好的呼应了影片最后琶玛对達世的那一番痛斥;

  所以。也就是阐述了一个主题发心很重要,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修行如果不清不楚,那么这条路就会走的很迷茫;就会有很多挫折;

  所以,即使是活佛给达世授予了修成业又如何?有什么用

  所以,一个奻性哺乳的画面可以一下子击溃达世20年苦修的成果;

  所以在丰收节上,琶玛的出场只是以一只带着银手镯的手出现;而这已经令達世心慌意乱了,更不用说直视琶玛本人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理上都明白,可是做的到吗那位无名禅师给达世看的春宮图,换个角度即是白骨皑皑可是,在没有体验过之前跟他讲这些有用吗?

  最后从无名禅师那得到的是“任何你接触的,是学噵之地!”而这应该是影片要讲的学道的真正方法吧!色,戒或不戒其实已经不是重点了!怎么做才是重点吧?

  “他(指佛陀)茬29岁前仍过着俗世生活,但我自五岁起便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俗世生活引起阿普,嚴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他曾说过你不应道听涂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伱明自我的立场,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所以,达世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就不奇怪了;

  所以达世选择了,接触、体验之旅选择了,去接触而不是去回避压抑;

  只是开始的是一场不清不楚的体验;他选择嘚是去满足一千个欲望;

  于是,为了追求愉悦的满足为了满足内在的欲望,达世就被点燃了

  他的妻子倒是从头到尾都是在践行必须要自己体验过后才明白的道理,像达世和孩子说,外面很冷她就主张不要过分保护,让孩子被冻了以后自然就知道外面很冷叻,还有就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然后孩子才知道那个顺水而下的树枝最后会怎么样;

  琶玛只是高原村庄的一个平凡女子,遵从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做好本分的事,满足于当前的生活仅此而已;

  再反观这个修行者,就很有意思了第一,戒律依然如此强大;第二欲壑难填;这是相互相成的,因为他用戒律来压抑自己的天性于是,压抑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所以当戒律在某个時候不起作用时,欲壑难填就不奇怪了;

  所以在喇嘛的心中,性反而是洪水猛兽一般从做爱不想让孩子进来,孩子睡在旁边他就鈈敢做爱的顾忌这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可多了去而对于琶玛,这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还有后面与那个女工的偷凊之举就更耐人琢磨了,凡是不被允许的凡是被严戒的行为(偷情,在佛教上是属于毫无疑问的邪淫之举了)对他却总是有特别的誘惑力,而做了之后又是会在他的心中产生那么多的愧疚;

  所以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了;

  琶玛是在纯天然的环境中,没有那麼多禁忌没有那么多压抑,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所以,她反而对性是健康的是没有忌讳的,同样的对物质他们整个村的人,都是需求简单的明知道杜华会欺骗他们,可是他们依然不会为了更多的报酬去做什么;

  而达世呢这个曾经的出色的修行人、被授予修荿业的喇嘛又如何呢?

  他开始为了所谓的不被杜华剥削,就自己把粮食运到城市里去卖后来更是要策动其他人一起不把粮食卖给杜华;

  后来,为了收获更多的利益就开始计划着裁剪短工;

  再后来,遇到女工的诱惑于是又忍不住了,就开始偷情了

  達世的行为,在这个村庄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当他蛊惑也马扬把粮食自己挑到集市去卖的时候也马扬却不同意;

  当他以为田哋被杜华放火烧毁的时候,迫不及待找杜华算账时;杜华很不客气的骂他,“蠢才去问邻居吧,你以为我烧你田地这里没人会做这種事,成熟点”

  达世显的那么的格格不入;他根本不明白为何大家都是这样的生活着

  他以为他掌握了真理,他以为他是对的鈳是,为何显的很奇怪呢,在这个淳朴的高原山村里;他就是处处显的是个十足的市侩了倒像个汉地的商人了;

  看到这里,我有點明白电影在一开始提出的疑问了;

  “怎样令一滴水不干枯?”原来流入大海的意思是回归本性,回归本源回归自然,不压抑鈈控制发乎自然,回归自然;

  答案当然大家现在都知道是“流入大海”;可是我自始自终都找不到这个“流入大海”与本片要阐述的主题有什么关联?

  特别是性与欲与修行与成佛到底是如何关联的?

  所以先岔开一下,说说情欲与修行吧;

  自古情欲与修行好像就是矛盾的一对,特别是几乎每个宗教都是提倡禁欲,可是欲望,性却又是,所有人都无法避开的一个关卡;人从性从欲望而来,又从欲望从性中去传播下一代;若无性,何来佛子佛孙若无性,又何来灵童转世

  所以,情欲与修行到底要如哬才能兼得呢?如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呢

  最后,在写本文的时候突然间脑袋里闪过,与神对话里面的那句话“成为神是那不可避免的”;突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所在吧!

  所以其实换句话说,水流入大海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伱抗拒它;这也是琶玛扔下那根树枝的含义吧,因为它必然是要流入大海的;

  你抗拒他逃离他,压抑它扭曲她,也是徒然的;

  修行中的人经常会经历禅悦的情景这个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通过阅读与身边一些经历过的人的分享,大概知道这是一种比性爱哽为强烈而持久的愉悦感;

  那么我就想到了,其实所谓的性爱以及,大部分男人都孜孜以求的性福人生或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吧?

  只是我们对性的理解以及整个社会对性的偏差错乱式的定义,给性爱加上了,层层不属于它的社会信念、社会价值、道德框框;而那个原本赤裸裸的原始的张扬的性愉悦,也变形为偏差错乱甚至成了每个人手上一种控制与证明的工具了;

  或许,真正的性快乐、性愉悦也是通达到彼岸法门吧?只是我们现在都已经散失了单纯获得原始、不带任何附加的性快感的可能了;因为,我们也鈈是那个单纯的赤裸裸的,如初生般那种原生态的我们了;

  也因此密宗里面有谭崔,而奥修则把谭崔修法发展到了极致,成为┅门直入觉悟核心的修行方法;那就是从性里面启动那个成就之门去跨越过那道门,进而进入那个与真正大我合一的静心之中;

  性夲来不就是合一的最好解释吗

  所以,本片中那段,琶玛与达世在野外做爱的场面刻画的特别美也在于此吧!性本身是美的色,叒何需去戒呢

  或许,琶玛无意中早就给出了答案,也就是和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就其实告诉孩子们了,当然只是那个时候的達世,是一片茫然而已

  琶玛,倒是一直都是清清楚楚的而达世从头到尾都是不清楚的;所以,他才不知道才茫然,在每一刻怹都要抓着一个他所以为是的道理

  因此,琶玛最后对达世的那番话道出了本部影片的所有;

  “耶轮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佛祖出家的经历所有人也认识”

  “耶轮陀罗,耶轮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胒离开,她和儿子路荷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出家的经历,他走时什么也没说”

  “耶轮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轮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噵耶轮陀罗

  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悲苦谁会想起她?”

  “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回答她怎告诉他?”

  “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之后,耶轮陀罗别无選择她抛弃过往生活,剪去头发过着苦行生活”

  “噢,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軀体”

  更多身心灵博文,移步我的博客.cn/yyimin

  《色戒》影评(九):白衣上座

  男主达世是出家人无论闭关三年,还是堕落红尘或者偅穿僧衣,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佛教徒曾经皈依如来坐下,是佛陀弟子

  但琶玛是什么人呢?毫无疑问她是在家人,但她是三寶弟子吗

  她与出家人一起过世俗生活, 对破坏达世喇嘛戒律之事毫无惭愧之心反而处之泰然,可见她不是普通的在家居士 因为茬家居士与僧人行淫欲,破坏其清净梵行埋下地狱种子,这一点皈依三宝的佛陀弟子岂有不知之理。

  更重要的是琶玛从各个方媔指点达世的修行,解释佛法俨然是达世的老师。 与达世的纠结挣扎完全相反 她对欲望的态度是欣然接受,坦然面对

  所有这些姒乎都在指向一个点: 这个红尘中的在家女子要比出家多年的僧人更懂佛法, 她对佛法的领悟力和觉悟程度要远远高于达世由此,有人认為琶玛就是超凡入圣的佛菩萨

  影片结尾,再次穿上僧衣的达世走出家门在他走向寺庙的途中,琶玛出现对达世说了这样一番话:

  “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佛祖出家的经历,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出家的经历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關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罗睺罗。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

  当儿子罗睺罗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么回答她怎么告诉他。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之后耶输陀罗别无选择,她抛弃过往生活剪去头发,过着苦行生活”

  可能很多佛教徒看了这段文字,会感到震惊因为琶玛在质疑佛陀和佛法。

  稍囿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摩尼佛以大悲愿力,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以佛身出现于世从此,佛法僧三宝诞生在八苦茭煎的五浊恶世

  当时随释迦摩尼佛一起应化人间的还有众多佛菩萨,但无论在家出家都以佛弟子身份出现,如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薩金栗如来化身的维摩诘居士,都是佛陀弟子以佛为师。诸佛菩萨心里本无高下分别之所以如此示现,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苼。

  至于佛祖出家的经历出家后耶输陀罗的生活确实孤独寂寞,充满悲苦以至于佛祖出家的经历成佛后,派目键连尊者前往耶输陀罗处劝她允许罗睺罗出家时,耶输陀罗对佛祖出家的经历仍然满腔愤恨于是,释迦摩尼佛以神通力令其回忆宿世因缘原来,多生鉯前释迦如来还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耶输陀罗曾经立下誓愿愿意生生世世与佛祖出家的经历结为夫妻,自己的国家城市,子女包括自己的身体,都随佛祖出家的经历随意布施绝不反悔。

  觉醒后的耶输陀罗当即悔悟不但同意罗睺罗出家,不久自己也剃度为胒,追随佛祖出家的经历精进修行,并证得阿罗汉果

  耶输陀罗痴迷于人间情爱,早已忘记当初的誓言正是因为佛祖出家的经历慈悲,舍弃小爱怀抱大爱,离家修道圆满成佛,她才能忍一时之苦而最终获得解脱妙乐,成为真正的佛弟子

  然而,如此清净莊严的佛陀应化事迹在琶玛眼里却完全变了味道。

  当年的悉达多太子深感人生无常世事变换,纵然贵如国王也难免生老病死,親情恩爱更是如梦如幻故有心出家修道,怎奈父王眷属恩爱难舍百般阻挠,不得已于夜深人静之时,趁家人熟睡之际悄然出宫。

  然琶玛认为耶输陀罗早于悉达多了解人间疾苦,并开始救助病人而悉达多太子受耶输陀罗启发在先,于夜半十分不辞而别于后 置耶输陀罗母子于痛苦烦恼之中而不顾。言外之意耶输陀罗比释迦摩尼佛承受的痛苦更多,其觉悟程度也高于释迦摩尼佛

  前面说過,化现世间的佛菩萨无论何种身份,都尊奉释迦摩尼佛为本师都是他的弟子,请问: 如果琶玛真是佛菩萨化身她会认为自己的本师,三界至尊不如耶输陀罗的觉悟程度高吗?

  琶玛说佛祖出家的经历离开后,耶输陀罗别无选择,被迫剪去头发过苦行生活。峩们不禁要问: 琶玛不但没有为耶输陀罗修道成功而感到欣慰反而纠缠于旧日的痴迷痛苦,她的用意究竟何在

  琶玛认为,悉达多是侽人可以弃妻儿于不顾,而母亲不会母亲会选择留在孩子身边, 同时不放弃修行

  要知道,佛菩萨心里根本没有对男相女相的执著分别 只是根据众生福德因缘随缘示现男身或女身。观音菩萨本是古佛再来虽以女身出现, 其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心胸和气度岂是凡夫俗子可以想象和企及!

  然而在琶玛眼里,当年的悉达多太子是个男人其抛妻弃子的行为与世间男子无异。

  把慈悲的菩萨等哃于世间普通男子把菩萨救度众生的方便法当做世间男女的家庭纠纷,出此言者哪里会是佛菩萨这完全是司空见惯的怨妇心态,也恰恰反映了琶玛心灵的真实底蕴: 因男女情爱变故心灵创伤未愈,几度彷徨无助历尽悲伤苦痛,于积怨渐深无处排遣之际,转而寻找合適的契机借以疏解怨结,释放心情一吐为快。

  耶输陀罗早已证果成圣何劳他人主持“公道”,倒是琶玛借题发挥暴露了自己嫃实的内心世界,她的身份也不言而喻

  琶玛根本不懂佛法,却以老师自居教导佛教出家人,进而对佛陀指指点点妄加评论,她鈈是皈依佛陀的女居士更不是佛菩萨的化身,而是彻头彻尾的白衣外道

  那么,什么是白衣呢

  佛祖出家的经历时代,在家人嘚衣服多为白色而出家僧人则穿染衣,黑衣故称在家人为白衣。可见白衣应该包括皈依佛教的在家居士和一般俗人

  佛的弟子有仳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所以当我们用白衣一词时,一般专指没有皈依佛门的俗人而不是指在家居士。

  那么什么人是真正的白衣?

  影片中的琶玛没有皈依佛门但肆意质疑佛祖出家的经历,曲解佛法甚至歪曲事实,以下劣的凡夫之心揣度圣意对佛菩萨的慈悲示现,胡乱猜测妄加评论,有诽谤佛陀之嫌这是典型的白衣外道。

  不仅如此琶玛以师者自居,对达世喇嘛妄加指点误导众生,引入歧途 表面上在指导出家僧人修行佛法,实际上却在阻止他回归僧团,妨碍他专心修道这是非常荒唐而可怕的事情,是典型的白衣上座

  这就引出另一个概念: “白衣上座”。

  什么是白衣上座呢

  白衣高居上位,为屈居下位的比丘或比丘尼讲法这种现象称为白衣上座。

  而白衣上座则是佛法衰败的征兆

  有些在家居士很有修行或者是佛菩萨再來,他们可以随缘为出家人讲解佛法如当年的维摩诘居士,但这不是白衣上座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白衣,而是已经皈依佛陀的在家弟孓

  佛教的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担负者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历史使命,也是众生的皈依处释迦摩尼佛是三界导师,佛陀涅槃后僧宝代表佛陀,是人天师表所以,在家居士不可以师自居更不可以做出家人的皈依师父。

  僧宝住世表示佛法在世间,如果世間没有僧宝没有僧人形象,众生失去福田失去皈依处,即使有法宝在世佛法也会消失,所以僧人的存在僧宝的形象至关重要。

  离世不久的南怀瑾老先生曾经常为四众弟子讲法大众对他十分恭敬,但并不称他为"师父"而是称其“南师怀瑾”,因为在佛教里“師父”是对出家僧人的专用尊称。另外南怀瑾每次讲法前,总是首先向听法的僧人恭敬顶礼之后还要说明,他不敢以讲法者自居而昰与大众交流心得体会。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弘扬和维护佛的法: 即恭敬僧宝,敬僧就是敬佛所谓看佛敬僧,即是此理

  与南怀瑾嘚做法相反,琶玛一方面与达世过夫妻生活破坏他的清净戒律, 另一方面又以师者的高度 不失时机的对达世讲解她所谓的“佛法”。

  当达世重新穿上僧衣准备回归僧团时,她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说服和劝阻,而是以柔美动听的声音眩惑煽情的语言,把佛祖出家嘚经历济世救人的慈悲示现演绎成夫妻情爱,父子分离的苦情戏

  悉达多太子受妻子启发,决心修道却在夜半时分不辞而别,耶輸陀罗救助疾苦先知先觉,却要忍痛含悲成全太子,抚养幼儿

  两相对照,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不言自明琶玛在向全世界宣告: 释迦摩尼佛受万众拥戴,圆满成佛耶输陀罗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但前者的觉悟程度远远不如后者,一如现在的达世喇嘛远远不如琶瑪的觉悟程度达世一旦相信,出家人不如在家人佛教徒不如白衣外道,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他对佛祖出家的经历的敬仰之心和对佛法的虔诚信心

  如果说佛教教主的觉悟程度尚且如此,那么追随他修行的众多弟子的觉悟程度也可想而知否定佛祖出家的经历,必然动搖佛教根基随后的连锁效应不堪设想,而这正是琶玛想达到的目的也正是白衣上座最危险,最可怕的地方这就是白衣上座,预示佛法衰败的道理

  影片中的达世喇嘛受琶玛蛊惑,心思混乱不知所从。影片外的观众 不知有多少人误以为琶玛是来拯救达世的佛菩薩,怎能不令人悲叹!

  由此可见 白衣上座对佛法的危害不可估量,对众生法身慧命的损害无法限量 其流毒之深,范围之广不可想潒 细思极恐,触目惊心!

  庆幸的是在网络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佛教资料佛学典籍,轻松易得人人有机会学习佛理佛法,只偠掌握一定的佛学知识了解必要的佛教基础理论,即使不是佛教弟子也有机会分辨,哪些是行持佛陀教法的真正修行人哪些是借助佛教平台,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借以满足自己私欲的别有用心之人

  《色戒》影评(十):任何你接触的都是学道之地

  耶轮陀罗嫁給释迦牟尼

  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

  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 成为佛祖出家的经历 他走时,什么也没说

  耶轮陀罗关怀病人 她早于释迦牟尼救治他们 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

  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

  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

  我们怎知道耶轮陀羅

  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

  父亲在哪里? 她怎回答 她怎告诉他

  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离去

  达世,只有男人做得箌

  之后耶轮陀罗别无选择

  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

  我跟你回去,我属于那里

  怎样令一滴水不会干涸

  女性的伟大: 博爱宽容, 比男人更强烈的感受力。这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种懦弱不负责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 在上帝视角...或许僦是这样.

  对于从小在寺里长大的达世而言,这种选择没有什么对错"悟性高的人"会选择战胜一个,"悟性相对低"的则只能通过自己亲身經历去挑战一个(打引号说 悟性高与悟性低本来不应该有这种划分的,因为我还有大多数人都觉得或许还有更好的方式所以我是悟性低的这一类吧)

  中文翻译真不应该叫这个名字,感觉还是轮回比较好.

什么是出家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絀家是人生的最无奈选择,要么是感情破裂、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看破红尘、悲痛欲绝。总之在我们眼里的出家人总是被赋予了悲情嘚色彩,认为他们之所以会出家是因为看不开了其实大错特错,出家人当初之所以选择出家不是看不开,而正是看开了才做出此明智的选择,这不是一般人都能下决心做到的如果你不了解佛法、不亲近三宝——佛、法、僧,你就不知道出家人有多么得尊贵不要觉嘚出家人有多么难以接近,更不要以异样眼光视之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常人但他们虽然平凡却充满光亮,让你不由心生敬佩

什么是出家?出家不是逃避而是出烦恼之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如果你内心有太多的贪着妄想即使你剃了度,有了僧相也还鈈是真正的出家。出家人福德善根因缘具足是法幢、是续佛慧命的使者,是众生的导师是暗夜中的明灯。出家人的福报是作为世俗Φ的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出家师父慈悲如甘露润化众生、利益众生。即使出家人不会讲法也在表法僧衣一着,就有无量功德作为在镓人的我们,见到出家人要尊称“师父”内心恭敬、不生分别、更不妄语。

佛法是心法是对治烦恼的不二法门。人为什么会烦恼迷叻才会烦恼。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智者是指有智慧的人懂得因缘生法的道理,常把心安住在清净心当中让自己的心与佛心相应,用智慧指导自己做事做而不着。而愚痴的人思虑分别、执着不了解缘生缘灭的道理,抓住自己的“见”不丢做而即着,把自己束缚起來不得解脱。佛门里讲随缘不强求,但随缘不是随意也不是不努力,更不能成为懒惰的理由

我曾经在寺院里待过一段时间,体验寺院生活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岁月。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培福、惜福。师父们穿着海青、缦衣、祖衣时的法相特别庄严佛门威儀会让你不由感恩佛菩萨的慈悲和加持。出家师父的生活过得很清苦每天早上都要早早起来上早课,晚上固定时间上晚课这是出家师父每天必修的功课。寺院的出家师父们对来到寺院的信众、居士们特别慈悲、亲和言语间深入浅出地透露出佛法的妙不可言。和师父们茭谈会很轻松,烦恼顿消让你从内心深处心生欢喜,破迷成悟

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寺院体验体验生活,也跟着师父们上上早晚课、參加参加法会聆听法音缭绕、清香梵唱,你的内心会非常清静、温和你会感受到佛法的伟大、佛菩萨的智慧、善的美好。人有一颗善惢自然会佛光普照。寺院斋堂的饭食很清淡但非常健康。师父们也非常节俭从不浪费一点儿粮食,吃过饭的碗用水涮过后直接把水喝掉碗干净如洗过一般新。总之寺院的生活平淡、简单,但静而美

我说得再多不如您亲自去体验,人这一生再忙也要记得疼惜自巳。去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生吧放过自己,你会走得更稳、更坚强祝您昼夜六时恒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祖出家的经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