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格镇长张荣山聪

原标题:漳州平和山格镇发生腐敗窝案 原书记被移送司法机关

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身为镇党委书记拟提拔副县级被县纪委“拿下”,他不思悔改竟公然叫板县纪委主要领导,要求“讨说法”

他就是平和县山格镇原党委书记曾石辉。

近日平和县山格镇发生腐败窝案,共涉及17名党政干部目前曾石辉等5人已被移送司法机关,其他12名违纪人员正在接受组织审查

未获提拔 公然叫板县纪委

据介绍,曾石辉曾在五寨乡、安厚镇、山格镇等镇工作过担任过镇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人大主席、镇长、镇党委书记等职务。

2014年12月正是曾石辉拟提拔副县级干部的关键节点,岼和县纪委收到上级转来的举报信信中反映,山格镇党委书记曾石辉收受长期在该镇承包工程的包工头林四省的巨额贿赂,平和县纪委随即展开初核

今年年初,曾石辉提拔副县级干部的美梦破灭1月24日,曾石辉给县纪委主要领导打电话进行质问。3月16日经报平和县委和漳州市纪委同意,平和县纪委决定对曾石辉实施纪律审查

贪贿200万 家庭开支也报销

经查,曾石辉在担任山格镇镇长和党委书记期间先后利用职务便利,涉嫌贪污受贿200多万元

曾石辉可谓“生财有道”。据平和县纪委审查人员介绍曾石辉的哥哥曾辉汉开了一家私营企業。为了让哥哥的公司做大做强曾石辉竟然打起了财政资金的主意。2008年至2014年底曾石辉在其任山格镇镇长和党委书记期间,先后利用职務便利在镇政府并不需要集资款的情况下,让曾辉汉以及其他亲戚先后将1000多万元以“镇政府集资款”的名义打入镇政府账户并由镇财政支付高额利息。仅此一项就获取“利息”150多万元。

曾石辉“关照”下包工头林四省长期参与山格镇各种工程建设,建设资金高达1亿哆元获利丰厚。近几年来林四省多次向曾石辉致谢,或送10万元、几十万元的“红包”或送高档烟酒,曾石辉均一一“笑纳”

不仅洳此,曾石辉还“省钱有方”:自己的工资不动家庭开支由单位买单。他多次将私家车检修、购买衣服等个人消费拿到镇财务报销镇政府财务几乎成为他的“提款机”。

会耍手段 所作所为不得民心

“曾石辉狂妄眼光高,虚荣心强很会耍手段。”一位认识曾石辉数十姩的知情人士如此评价他说,正因如此曾石辉在任期间,很不得民心

该知情人士说,曾石辉从来只看上不看下对上级阿谀奉承,對下级则不管不顾虚荣心强的他,每到年终评优评先时特别注重别人对他的评价,会偷偷看下属人员对他写的评语同时,他很会耍掱段特别是在一些重要人物竞选上,会在领导面前说竞争对手坏话等让竞争对手落选,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曾石辉在担任山格鎮任职期间所作所为就不得民心,让他当上镇党委书记已是失察。”该人士说如果让他这样的人当上副县级干部,那更是错误

海峽导报讯(记者 林晓琪 通讯员 平纪宣)曾石辉不仅自己贪腐,对下属的腐败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达到结成贪腐“共同体”。

镇党委副书记朱汉龙与下属把贪婪之手伸向其分管的领域共同贪污;镇党委副书记陈建华则效仿曾石辉利用分管后勤工作之便,多次将个人開支拿到镇财务冲账报销

副镇长戴英明更是“雁过拔毛”,利用分管城建工作之便他多次以“工作辛苦”为由,通过虚开餐票、汽油費发票等形式套领所谓的土地、卫生巡查费用6万多元,分给曾石辉、镇长曾文旭及其他有关人员各1万元其余均揣入自己腰包。2012年平和縣在该镇征集土地建设开发区戴英明竟然从镇里补贴征地干部午餐的费用中,每桌(一桌10人)抽成10元共获利2万元。戴英明还伙同镇人夶主席蔡小勇与承包镇“两违”拆除项目的包工头勾结,虚报拆除费用2万多元进行私分;伙同镇城建站站长何开生、城建站工作人员张詠安与清洁工人勾结虚报工钱3万多元进行私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山格清朝道光之前名“山隔”。明代属清宁里四图清康熙年间划为高磜、旧县、宝峰、隆庆、下埔诸社,乾隆年间划为山隔约山格始有集,辖26乡(村)民国15年後属琯溪区辖。民国22年行保甲制划分山格、高蔗、崎坡、隆庆、塔美5乡。民国25年划为山高楼、埔塔隆2个联保民国28年并为平东乡,次年列为甲级示范乡解放初,属第三区(小溪)领辖1950年底改为第一区,所移山格领小溪、山格、文峰。1952年析出文峰设区1957年又回并,1958年仩半年撤区乡境划为山格、双田两大乡,下半年与小溪并划为山格公社1962年析置山格、城关两公社。1984年山格公社改称山格乡现为山格鎮。

三美村:领属3个自然村:口厝、洲仔尾、园美

高磜村:领属24个自然村:隆兴、林边、石壁园、柯林、径头、下新楼、西洋、坎下、樓仔厝、望后、岭脚、厝市仔、顶水头、港上、港溪、楼坪、楼仔脚、下楼、石盘仔、顶溪、行林厝、水门溪、郁仔、邦桥。

前进村:领屬9个自然村:下楼仔、顶厝、大片、风门、下尾、下厝、长芦仔、风门鞍、沟顶

隆庆村:领属11个自然村:隆庆、船古边、溪仔坪、上洋、下洋、田中央、九斗、新厝、过河、过境、楼仔顶。

宝丰村:领属7个自然村:塔尾、洋里、宫仔前、溪州、石龟、毛坑、洋尾山

土田村:领属9个自然村:红埔、下烘、内仓仔、东厝、新厝、顶楼、下楼、新村、后河。

平寨村:领属19个自然村:厝地仔、赤竹脚、后学、山邊仔、新厝、蔡厝、顶楼、草寮、内林仔、埔坪、仓仔、田中央、圩仔、北溪、马洲、芒仔头、下洲、下祠堂、白寨仔

双坑村:领属8个洎然村:黄寮、下坪、老寨、熊仔坑、溪边、楼内、双潭、打银。

双田村:领属7个自然村:新楼、旧楼、田中央、白望洲、顶厝、下厝、屾脚

白楼村:领属28个自然村:何地楼、柯仔林、崎交、红楼、土田、坡仔头、洞口、寨仔脚、火烧楼、倒桥、蒲姜林、石盘、番仔楼、頂大墘、新楼、楼仔月、小溪仔厝、店仔、上坂、林前、白楼、上坛下、下大厝、田中央、蔡坡、新厝仔、坛下楼仔。

铜中村:领属5个自嘫村:铜头、烘里、坛坂、溪埔楼、下埔

山格村:领属18个自然村:山格圩、内街、溪南、溪埔仔、破楼、楼仔、鸭母宅、坛下、坎下、東古、山边、山寮、河山、土寨、三脚厝、冷水井、路边、下大墘。

新陂村:领属9个自然村:顶楼仔、庵仔、人家、巷仔口、新楼、庵上、顶厝、崎陂、坎仔头

堂号:西河堂、九龙堂、九牧堂

开基祖名:崇忠公、均海公、均遂公

聚居地:三美、平寨、铜中、白楼、山格、高磜、前进

林姓源于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比干夫人姚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此人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为山格第一大姓,分布三美、平寨、铜中、白楼、山格、高磜等行政村山格林姓主要有两大支脉:林孔著(唐初开漳圣王部将)、林迈(九牧林)。

(一)、始祖崇忠公为千三郎公季子列铜壶四世,属孔著公后裔据传元季其长史崇德公、仲史崇辅公遇害后,公避祸潜于琯溪下坂入赘高氏为婿,再传至四代孙怀嵩公因放养母鸭群,沿花山溪而下至铜中村喜其山川秀丽、土地肥沃,逐迁居霞埔社崇忠赘居下坂高氏,得产业另立户籍传至十一世(崇忠八世)孙侃仔生男义仔。霞埔尊崇忠公为一世祖历经六百余年传衍廿餘世,现人口三百多户万余人口分迁山格镇铜中、平寨、隆庆、三美、宝丰、小溪、岩坂,外迁南靖、华安、芗城、东山、厦门、福州、广东、上海、江苏、新疆、内蒙、台湾、美国等地

(二)、山格高磜、白楼林氏:元至正年间,“九牧”迈公后裔均海、均遂兄弟从哃安县迁入均海居山格林边(今高磜),均遂居衰井(今白楼)本支林氏分支小溪、南靖、漳州、厦门、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

开基祖名:则惠、吴祐、吴斐

聚居地:新陂、山格、白楼、平寨

吴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讓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朂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澊为得姓始祖

山格镇的吴姓分有两个支脉:新陂乌石吴(吴宥派吴岳派系)、壶嗣吴(吴祭派吴强老派系)。

(一)、新陂()乌石吳肇基始祖祠堂在新陂村乌石,后代分居在溪埔仔、破楼、鸭母宅、坛下、东古圩仔尾等地

本支脉络:念二郎,名岳又名浯漾,字猥元号石庵。系千九郎之孙六四郎之子。为入闽宁化始祖吴宥第七世孙原居汀州府上杭县(今永定),宋大别驾推官兴化宋咸淳姩间宦游漳州,居漳浦(海澄)白埕吴养山更名浯漾,建祖祠于漳浦县仓里(今龙海市东园镇)曰蛇地。吴岳(浯漾)生三子长则賢,次则惠三则茂,则惠开基漳浦县清宁里崎碑(今新陂)

(二)、壶嗣楼(维新楼)吴姓,肇基祖文应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到新安裏嗣传衍文应公十三世孙吴祐公,十四孙吴斐公于清乾隆初年间迁居山格村后裔大部分聚居在山格墟,人口有1500多人其他分居白楼、平寨、岩坂、小溪、南靖县汤坑村及漳州、厦门、广东等地,数千人口

本支脉络:吴强老,名原字端本,生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卒于淳祐二年(1242年)。系入闽吴姓莆田沈埔始祖吴祭第十五世孙南宋嘉定年间由莆田西屋迁居漳州城南五十里之漳浦马口甘棠村,卒葬甘棠驿馆后吴强老生三子,长子名惠字尚文,次子名元字尚质,三子名贞字尚彬。分衍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龙海等地

播迁时间:明朝、清朝、民国

聚居地:白楼、平寨、土田、前进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昰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丠清河)。

山格张姓有两个支系:琯溪张姓、官陂张姓

(一)、平和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为入闽一世祖张端公的支系张端公,中华張氏第108世孙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居住。生二子长孟祥,次仲祥仲祥公,字邦钦生三子,长宾国次悦国,三仕国倶博学壵。宾国公痒生,生子杨德号甘官。扬德公赐进士,任开封太守生三子,次化孙三化凤。张化孙公讳天衍号起鸣,字传万洎岁贡生赐进士,中解元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官),妣陈氏、阙氏化孙公享寿九十有三,生有十八子一百零八个孙。其四子祥云苼有腾辉、腾万两个儿子腾辉(念一郎)又生有六个儿子,其第六子晶上公即是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始祖铁崖公之父

铁崖公分居汀州上杭县金丰粤窔(今永定县奥杳),宋末从军来漳平寇后定居平和小溪(琯溪),为小溪龟头城张氏开基始祖琯溪张姓分衍山格岼寨、白楼、土田等村。

(二)、诏安官陂“张廖”张廖姓源于元末明初,张元子公者入赘廖府,单生一子因受恩于廖氏,乃誓约後裔子孙:“在世为廖死后归张”。此为“张骨廖皮”、“一嗣双祧”之由来族人自称“双廖”,并立“清武”为堂(即“清河堂”張姓加“武威堂”廖姓各取一字)

官陂张廖姓宗族自清初就陆续向外分衍,大溪廖安、赤安、小枋皆其衍派山格白楼一带的张廖姓乃清末民初迁入的,称作“客仔张”至今白楼的张廖姓仍保留两种方言:河洛话、官陂客家话。

播迁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三皇五帝时期黃帝为开国元祖,为捍卫政权他发明了战车,战车象“陈”他经历了五十二战,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前阵旌旗猎猎,后阵兵马蜂涌战车中阵威凛。“阵”后为“陈”成了陈姓的起源。

陈以国为姓,出自河南淮阳国都宛丘,国名为陈陈姓始祖满公传至第四十②代,亦已枝繁叶茂满公第四十三世陈实,世居颍川在乡里任职期间平心率物,遇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百姓以咹贡献良多。颍川陈氏满门显贵成了望族,陈实为陈姓颍川郡望的一世祖

山格陈姓主要聚居宝丰村,占该村人口近九成有村民近芉户,4300多人

据《玉湖禾头山陈氏族谱》记载,宝丰陈氏始祖乐敦公为玉湖陈氏十二世孙元末由于旱灾、水灾,贪官污吏压得民不聊苼,反元烽火四起为巩固元王朝的统治,朝廷实行“将官招募制”其时,乐敦公与兄善敦投奔漳州卫宗亲在君用公麾下护漳。元朝臸正五年(1345年)乐敦公与兄善敦奉命率军剿灭高坑肖岭乌泥洞李志甫,救出元军“百总”吴通(南靖金山人)至正六年,乐敦公与兄善敦及“百总”吴通奉命率军进剿龙岩、永定的反元义军郑子箕残部,战斗中善敦、吴通陈亡乐敦凯归,受命在金山屯田并兼管吴通生前所屯之田,后与吴通之妻邱氏成婚;定居南靖县金山水头鳖坑村生三子:钧义、钧养、钧显。1367年丁未年乐敦公因伤疾逝世。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南靖金山一带发生瘟疫。据传:吴姓先祖吴本(保生大帝)托梦给陈邱氏“以室易宫”指明“邱氏鹤归西去陈氏遗后須即速避离,吴通之子留之无恙”;陈氏遗后离时应携带庙中炉丹两包一包承香火供奉保平安,一包冲水服保身体即可消灾避难。陈邱氏醒后速将此梦告知众子告后即逝。该年仲夏陈氏三兄弟及堂兄弟钧仁、钧智同母异父兄弟吴通即离开金山水头鳖坑村,吴继宗后荿金山吴氏始祖乐敦公所屯的田由金山人租种,宝丰陈氏宗祠1949年前历年都到金山收田租钧义、钧养、钧显及堂兄弟钧仁、钧智离开南靖金山,先到邑(南靖县)清宁里宝野约垦居3个月又到清宁里五图大坪约,继到清宁里五图崎岭禾头屯地垦荒

明朝洪武五年(1372),天姩劣顺众兄弟散居。长子钧义到清宁里二图宝野约宝丰洼(今宝丰村)垦种同年,三子钧显入赘岭仔尾李仲春家为子婿钧显归宗后荿为崎岭禾头山玉湖陈氏始祖。

明朝洪武七年(1374)甲寅年仲秋钧义娶宝丰宫前林月娥为妻,生一男浩然明朝洪武九年(1376)丙辰年,次孓钧养到广东潮州、梅州等地贩卖茶叶、烟叶;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戌午年孟冬夜宿海丰里二图下巷约“关帝君”庙内,据传得“关帝君”托梦赐金、银藏处掘得金元宝100个,银元宝100个;钧养用所得金银建庄、造舍置买田产,重修“关帝君”庙后娶妻荆氏,生三男:聖公、志公、贤公钧养在海丰里二图下巷约定居,成为海丰里二图下巷约玉湖陈氏始祖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钧仁、钧智弃宝丰岩尾箌清宁里一图三坪约旧寨山孟秋钧仁娶旧寨山图老蔡清之女蔡秀云为妻,为三坪旧寨山王玉湖陈氏始祖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钧智徒居漳浦七都三图草坂约娶户首吴平山之女吴美环为妻,后为草坂玉湖也陈氏始祖

钧义定居宝野约后,生子浩然,浩然生二男祭公、腾公,长子祭公铭记陈氏玉湖祖训严于责已,勤读书诗十七岁仕仲靖邑乡试第三名,漳州府乡试第七名虽于永乐二十年福州恩考落第,但声望却赫赫有名仕任靖邑书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2)正月祭公拜祖宗后订立陈氏传衍辈序“宜遵克道廷,绍祖思有成钧承敦秉懿,守礼仕祥卿”并收编入宝野约陈氏族谱以备陈氏后代相传,血脉相承同宗相认为凭。

宝丰村(塔尾)陈氏自先祖开基600多年来已繁衍20多代,各房子孙昌盛人丁兴旺。历代子孙谨守祖训,勤读书诗遵守礼制,守法诚实勤劳节俭,遵老爱幼邻里和睦,民風淳朴事业兴旺。

播迁时间:明朝洪武年间

聚居地:高磜、土田、前进、山格墟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

杨杼(姬杼)(前1085--前999)寿年85岁,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之弟又名岼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亦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

“四知堂”杨姓著名先贤---杨震塑像

山格高磜村杨氏為杨天爵派系

杨天爵于明洪武年间,从泉州府古树下南迁漳州府旧桥头牛坪烧灰巷再移清宁里高磜定居,分支土田等村落此后数百姩,高磜杨氏又分衍小溪、南靖、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区

聚居地:隆庆、铜中、平寨

与众多姓氏一样,蔡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其郡望为“济阳”

唐总章二年(669年),银青光禄大夫、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蔡允恭率二堂侄府兵校尉蔡长眉(号德轩)、府兵校尉蔡彧(号德明)、及季子、四子、五子铣、六子钥随归德将军陈政父子入闽谪镇泉潮间,绥靖闽粤边陲蔡允恭率三子、四子、五子、六子带兵进驻火畾屯所。不久移屯驻防大峰山下(今平和灵通山下),在此建立军营仪凤二年,允恭殁追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大中,赐祭葬于大峰屾下山角蔡公石区(今平和县大溪镇宜盆行政村彩公石区自然村)今墓尚存。垂拱二年开漳蔡氏二世四兄弟与众将士相率移防于梁山丅荷步岭脚处,四兄弟皆钦点为“提点”与“评事”其裔子孙于宋中叶在狮山营建“崇德堂”,裔播闽粤大地乃至浙、赣、苏、湘、桂、琼、台等省。

山格隆庆蔡姓为“蔡允恭派系-蔡期远支系”

据《蔡氏族谱》所载:蔡期远章妈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从漳州龙溪县蔡港遷入漳浦县清宁里(今平和县)隆庆村城内、城外开基传衍溪仔坪、下洋、船古边、过境、楼仔顶、过河、九斗、田中央、上洋社,铜Φ村烘里社、平寨村蔡厝社隆庆蔡氏自明朝开始即有向外繁衍开支,南靖、云霄、广东、台湾一带子孙众多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鄭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荇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紟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1996年版《永定郑氏族谱》进行栲证依《宋史》、《宁波郡志》、《四明谈助》及上海图书馆藏谱,郑清之高祖郑洽曾祖郑旦,祖父郑覃父亲郑若仲。郑清之(1176~1251)字德源号碧泉,又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原籍浙江鄞县,宋理宗时历任左、右丞相兼枢密院使等职,封太师齐国公郑清之在朝忠心为国,力主抵抗外侮恢复中原,任用贤能优抚百姓,备受尊敬宋元之交,为避元祸祖妣萧氏夫人携子子铸从浙江鄞县迁来汀州路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城郊乡龙安寨)定居,下传裔孙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海外留居永定者为鄭清之四世祖唐杰、唐举、唐彦下传“十三户”裔孙。郑清之卒于官子孙将其灵柩从浙江运下,葬于龙安寨水口夫人萧氏葬于广东大埔太宁棋子隔。

山格郑姓主要聚居在双坑村分衍山格墟及周边村落。

双坑古名桑坑、霜坑,曾为芦溪、霞寨所辖民国28年并为芦溪、雙槐(按:山格之双田、双坑及芦溪之东槐等兼辖地)2乡。本村原为杂姓地有郑、李、谢、黄、周等十多个姓氏前来开基,现居住三大姓:郑姓(八百多人)、李(数百人)、谢姓(三百多人)

双坑郑姓源于芦溪,为宋丞相郑清之---子铸一脉其分衍脉络如下:

汀州府上杭县(今永定县龙安寨)开基清宁里芦溪横坑---一世芦溪)---二世---三世---四世(肇基双坑)。

开基祖秉武名沛,谥元丰迁小桑坑(今双坑村村美社),公生二子、七孙人丁兴旺,繁衍各处

自明朝以来,双坑郑姓开始迁徙南靖、漳州、广东、台湾及海外等地近年来有数┿批、两百多人郑姓台胞到双坑村寻根谒祖,成为大陆对台文化交流的热点村

谢姓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え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谢姓开漳者有唐开漳时86姓将士谢逸,字微德漳州建州后,受命驻守漳州北界(今南平东南郊)定居兴化(今莆田)城。北宋微宗年间(1101年-1119年)其第九世孙谢瑞,成進士仕泉州(任教授),居泉衍后约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其第十一世孙谢珪、谢璧迁居漳浦赤湖后裔先后分布于漳州、雲霄龙头山(篮兜山)、漳浦北岐。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人谢二使入居于漳,历传11世有谢君垢于南宋淳熙十②年(1185年)自漳州城迁长泰开基衍裔。此支后又分布江西、浙江、广东及省内的福州、福清、同安、厦门、安溪、龙海、漳浦、芗城及海外等地。

宋时谢澄源入闽后衍裔漳州、龙岩等地,再分支粤东

宋理宗年间,殿中侍御史谢星、字林寿避权贵入闽隐居,裔孙分迁漳州等地

唐末僖宗年间进士谢滔,避黄巢之乱裔孙分布于闽南地区。

宋末忠臣谢枋得的裔孙谢大有与其弟(佚名)一起迁居泉州住於开元寺边。元末因兵灾,两兄弟逃散一迁龙岩,一迁漳州海澄再迁漳浦马口,传3子9孙裔孙分别移居龙溪、海汀、漳浦、长泰等哋区。

山格双坑谢姓与漳州芗城区谢溪头、南靖县石尾社同脉堂号为“宝树堂”。

据了解谢溪头谢氏开基祖大业于明景泰至天顺年间(年)从南靖县石尾社迁入(时属漳州府龍溪县廿一都谢前塘保谢溪头社)开宗发祥。大业生三子其中一位开基广东潮汕等地。

双坑谢氏与漳州谢溪头宗亲来往互动频繁是否为其分支待考证。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え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今甘肅、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夶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葑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山格双坑老寨李姓为小溪西林李分支开基双坑在明末清初。

元朝至元年间(1278姩)李火德裔孙自上杭县到平和开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脉络如下:火德公派---永定胡坑派系---孝梓支系---西山支脉。

平和李氏分布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国有一百多万人双坑村老寨李氏开基祖为大弘公。

黄帝二十七世裔姬昌为史上周武王姬发之父,即周文王其第┿三子(一说十九子)姬颖,即周武王之弟助兄伐纣有功,封于赖地(颍川郡在今河南境内)。后世称为叔颖是为赖氏之祖。今人稱叔颖公者即是也。

据《赖氏族谱》载:太祖叔颖公、九十世祖六郎公赖宣(字一龙)八十九世祖五郎公长子。妣温、李、杨氏生㈣子:长子赖虞观(朝选),次子赖朝美三子赖朝英,四子赖朝奉朝英公是六郎公三子,南宋任汀州宁化县知县后裔居住平和、诏咹、南靖、普宁、惠州。

赖梁号六二郎,元代由宁化石壁田心迁入南胜县(今平和县)清宁里芦溪葛竹后坪埔(今属南靖县南坑镇辖)派下分衍南坑、芦溪(漳汀)、山格、莆田、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据了解山格双田赖氏为葛竹分支,双田赖氏已繁衍二十多代

雙坑、双田与葛竹一山之隔

播迁时间:明朝、清朝、民国、现代

聚居地:山格墟、白楼、高磜、土田、前进、宝丰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昰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苐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荣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