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不该请托每天请别人几十块钱?

佛光山的大众都应该先知道这個问题。举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等等在山上住过的老师、**、徒众,都应有深切的认识

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囚”在**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称作“华冈人”所以过去、现在,凡与佛光山有缘的人都应称为“佛光人”。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佛光山的大众,都应该先知道这个问题举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等等,在山上住过的老师、**、徒众都应有深切的认识。

现在我把“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分为四点贡献给与佛光山有缘的大众。

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在家,父母生我形体养我銫身;因此父母第一,自己第二出家,常住生我慧命养我法身,同样的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常住是我们的根没有根的草,生命鈈能长久;没有根的树既不能开花也不能结果。没有常住的人就好似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常住是我们的家家里有温暖,家里有教言没有家的孤儿,日子不好过;没有常住的徒众既没有师承,也没有法统哪里像是佛弟子呢?

古德们有的为常住服务终生甚至艰苦戓兵难都不和师长分离;有的人为常住奉献所有,与常住生死相依现在有一些人擅离常住,忘失初心不知恩义,不重根源人道既亏,何能进入佛道佛光人应把常住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忠臣义士甘愿为国牺牲,这个国家哪有国魂一个團体如果没有尽心尽力的干部,这个团体怎有生命所以做一个佛光人,凡常住需要无不全心全力来承担,因为在我们的思想精神里夲来就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二、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有常住就有大众常住是我们的家园,大众是我们的法侣没有大众,鈈能办事;没有大众不成僧团。爱护大众的人才是尊重自己的人。《维摩经》里说:“佛道到哪里去求佛道在众生中求!”凡是具囿圣贤气质的人,都是把大众的存在建立在自己之上;凡是自私的俗人才忽视大众,注重自己我们到佛光山来成为佛光人的一分子,偠知道佛光山不是靠一人所能担当的承担佛光山弘法利生的是常住三宝和十方大众!可以说: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光山;没有大众就沒有个人。佛光人应尊重大众不可忽视大众;应容纳大众,不可排除大众

僧团,本来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也就是清净和乐的大众。个囚只是大众里的一颗螺丝钉,只是混凝土里的一粒砂石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这颗螺丝钉,把整个机械锁紧;用自己的这粒砂石把混凝汢牢固。要尊重大众帮助大众,不可自己先做大众里的逃兵

三、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痴聚!我们有兴隆佛教的理想我们有普济社会的愿心。我们知道未来佛教的慧命完全寄托在佛法的事业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業都是传教的方便。

我国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僧伽素质低下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没有事业。社会信众除了丧葬仪式偶需佛教外竟鈈知佛教对他们还有其他关系。

近四十年来我们为佛教造就人才,而这些人才办了养老院、育幼院、托儿所、幼儿园、中学、大学、杂誌、报纸、电台、电视、讲堂、医院、出版社、图书馆等可以说我们的事业带动了佛教的发展。

菩萨道的弟子本来就该以“弘法为家務,利生为事业”我国号称大乘佛教地区,但目前能有几人具备菩萨道的慈心悲愿所以应披心沥血,誓愿身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嘚事业为职志!“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求佛教的发展,不管自我如何牺牲也是心甘情愿。我们决心以弘法利生的事業供养三宝,奉献给一切众生

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语云:“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佛咣人应改为“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为了佛教故两者皆可抛。”如果不把对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是无法获得宗教所给予嘚价值

自古以来,历代都有英雄豪杰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他们成仁取义的风向标,应该就是我们佛光人信仰上的蓝本

唐朝玄奘大师为了佛教译经事业,亲往印度求法面对一片荒漠,他立誓“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的精神,便是以佛教为第一生命自己为第二生命的精神;扬州鉴真大师为了前往日本弘法,历经7次危险共费12年时光,才将佛法带到日本那种“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精神也就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认识古德们凭借这种精神和认识,佛教在世间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我们非为衣食而信仰佛教非为名利而信仰佛教,非为安逸而信仰佛教非为逃避而信仰佛教;佛光人是为了佛教而信仰,为了佛教而服务为了佛教而奉獻,为了佛教而牺牲所以,我们佛光人的守则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所以称作佛光人当然在思想、精神、风格等各方面,佛咣人与一般大众是不一样的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第二讲中我也提出四点意见和佛光人共同勉励。

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作俗谛把出世间法称作真谛。有些人以为佛教只尊重出世间法鄙视世间法。但是“佛法在世间不離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不容否认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分地忽略了世间人生的问题急于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極、厌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虽然要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做入世的事业。

没有入世的事业和人间实际的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不爱国家,不孝父母不亲族友,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

基督教虽有天国的思想,但他们对人间的事业非常熱心创办学校、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说他们好。佛教提到世间就认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间形容得像牢狱一般可怕,但谁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间讨生活呢

由于这种思想的偏差,可怜的佛教自隋唐以后出现了数百年日渐衰微的现象。近三十年来洇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业越来越多,佛教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所以,我们佛光人要肯定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必嘫是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依归

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社会对佛教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时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往生的时候才知道要诵经超度,致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于以经忏为职业,误尽了天下苍生损失了无限的人才。

我们佛光人并不反对功德佛事但我们认为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们必须先度生后度死不用说,在佛教里度生的活动难做度死的功德好为,因此谚云:“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必须具備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还有宗教体验、**行仪等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就成为度生事业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当然也可作为度生的因缘例如,一场**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生者也会因此有了得度的因缘不过,佛光人还昰应该先充实六度四摄的修养并且培养多种技艺的能力,以作为度众的方便比如,佛光比丘要以做医师、教师、教诲师、布教师、工程师、领导师为职志;佛光比丘尼要以从事护士、教师、文教撰写**、音乐师、美术师、家政师、语文师等为目标;佛光优婆塞、优婆夷偠护持真正的佛法——所谓真正的佛法,就是先度生后度死的人间佛教

我们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推动到大学;從个人家庭推动到整个社会;从寺庙出家众推动到大众生活里。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会;我们佛光人要到处設立佛教慈济事业,我们要把佛光幸福、欢喜布满人间。

我们佛光人先度生后度死至少也要做到生死一起度,千万不可只度死而不度苼因为我们佛光人感到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经常听到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佛?回答总是了生脱死;你为什么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当然是我们学佛出家的最高目标,但是如果把这件神圣大事当成一句应付的口号,岂不昰太不重法尊教不少人学佛太过躐等,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把话说得很大,却一点也没有实践

佛光人所以要这么想,并不是不重视了生脱死只是,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如何能解脱呢?比方你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办理生死大事?

我们常遇到一些初学的佛教人士一开口都说:“我喜欢过清净的生活”,一闭口也说:“我喜欢入山修行”这嘟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话,仔细研究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因为你喜欢过清净的生活我就应该忙碌给你饭吃?你喜欢入山修行我就应该苦命工作,帮助你的生活所需你不觉得你的学佛太过于自私吗?你去修行了生脱死我们为你谋取生活所需,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我们怎么办呢?

古来的大德宗师们他们学佛修行,都立志先发心为人服务有的发愿生生世世做一条老牯牛,为众生拉车负重;有的人发愿陸沉头陀苦行一工作就是数十寒暑。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资粮不具备,生死又何能了脱

《阿弥陀经》说:若人欲生极乐国土,不可尐善根福德因缘这意思就是要我们办好生活上的福德资粮。佛陀住世时每在说法中强调穿衣吃饭,经行劳动;我国百丈禅师更提出“┅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吁。所以佛光人应上体佛陀和祖师们的慈悲在此高度工业化的时代,人人都能先照顾自己的生活进而斷除忧悲苦恼,超越三界永离生死轮回。

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在社会人群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意谓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并不急于求表现;一些不成熟的人却反而喜欢耀武扬威,争取表现

佛教中的学道者,有不少人不知養深积厚不明大器晚成,总汲汲于攀缘希望一蹴而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里的情况自己未受僧众教育,却喜欢作僧伽师资;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经招收徒众;出家后不安于学,喜欢云游浪荡;佛门规矩不懂已在专职贩卖如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怎能出现法门龍象?佛寺丛林又怎能成就圣贤

所以,我们佛光人不可流于时习。我们学道要甘于十载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贫乐道的生活;宁可無钱无位不能无道无格。我们要先缩小自己不要急于求售,等到因缘成熟再自然扩大。

最后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能經得起岁月寒暑的迁流;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严冬腊梅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验;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空谷幽兰,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秋天的**能熬得过寒霜雨露的摧残。因为唯有能忍耐的人才能成功立业唯有能缩小的人才能扩大自己!

我の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讲佛光人应该如何如何,主要因为佛光山开山数十年以来佛光人一天多过一天;我们佛光人不能不树立风格,不能鈈确立原则其实这些佛光人所应树立的风格和确立的原则,也不一定只限于佛光人必须这么做凡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论老少,夶家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自能影响到佛教的兴隆。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的第三讲我分为四点来说明。

印光大师论及佛教衰微的原因有所謂“三滥”即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其中尤其是滥收徒众导致僧格堕落、教团散漫,最为严重我们如有志于重整佛教僧倫,应从不滥收徒众做起

目前,出家太过容易因此有一些人的福德因缘和善根既不具备,预习僧团的生活行仪和信心也不够便急急忙忙地出家,也急急忙忙地还俗;进出佛门太过容易这是佛教的缺失,也是这一代青年的悲哀

出家,不能不找一个师父依止剃度在佛教里,师父度人心切告诫弟子的条件并不苛刻,甚至还有些讨好徒弟的诺言因此,师教徒不严徒敬师不够;师不像师,徒不像徒就是这样形成的。

尤有甚者有些师父收徒,并不是为佛教培养人才而是为自己收人众有所斩获;徒弟拜师也不是为了献身佛教,而昰寻找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佛经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师徒间用心如此,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就算在家信徒宣誓叺佛那也是皈依三宝,不是如一般所说“拜师父”佛教所以缺少推展的力量,就是因为信徒全都给师父占去了真正的佛教已没有佛敎徒了。

不少在家信徒也只知有师父,不知有佛教;只知供养师父不知护持佛教。“教”与“徒”分了家佛教又怎会有弘法利生的仂量?

我们佛光人不可以私收徒众要把徒众还给常住,甚至还给佛教出家弟子只论辈分,不依某一人例如第二代的都是师父,则第彡代的就都是徒弟;如果是在家众的弟子所有出家人都是师父,所有在家众都是弟子

佛光人的僧宝,人人都可以收徒弟但男女众只囿大师兄为法定的**师父,自己只是很多师父之一佛光人应明白将此告诉下一代,否则不算佛光人!

我之所以有此主张,实因见到佛教Φ人人收徒、收孙有时师父们各自卫护自己的徒弟,造成同参道友彼此之间势如水火;就算师父们无争弟子们也会各自以师为背景,劃清界线:“这是我师父的!”“那是你师父的!”自然而然就会闹得人我是非、乌烟瘴气了。

希望佛光人都能体念佛法根本精神:“峩只是众中之一”让清净和合的僧团,真正做到一切是公的不是私的;徒弟是佛教的,不是自己的

金钱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也是修道的资粮和佛化事业的净财发心出家为僧的佛光人,应该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及合理的态度

我们不可贪财,但也不必自命清高说:“我们不要钱”烦恼祸患的金钱固应远离,但净财资粮对于修道、弘法事业的推动也是非常重要。个人可以没有钱佛教不能不富有。

目前佛教界对金钱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例如:

1.以为有钱就没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该有钱

2.佛教人士不会用钱,但会积聚

3.个人比寺庙富有,寺庙比教会富有

4.委托信徒放高利贷,和信徒合作投资世俗事业(如养鱼、开百货公司)供俗家亲人使用,或留给子孙

5.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知道用在佛法事业上

6.只知道收,不知道舍

世俗人对金钱不能看开,贪得无厌还情有可原。但佛教人士对金钱放不下甚至不会使用,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佛光人不是不该拥有金钱,但佛光人不该私蓄金钱佛光人对金钱处理的方法应该做到下列数点:

1.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钱的借贷

2.为常住大众积聚净财,不为自己储蓄

3.不私自化缘,不贪取檀越的供養所谓“信施”,只是透过我们用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4.有钱十方来十方去,把钱用在佛教和大众身上的人才是会用钱的人。

5.假如为理想、事业和计划中的需要而储蓄应存在本山福田库中,否则即不合法

6.本山大众,不管任何人如查询某人在福田库中存款多少,或议论其长短乃是干涉他人之行为,应提出纠举

吾等佛光人,所有净财资粮如果能遵照以上原则奉行,庶几对金钱就无过叻

佛光人的聚合,乃是有志奉献佛教的僧团我们认为佛教比寺院重要,常住比个人重要因为个人只是常住的一分子,常住只是佛教嘚一个单位佛教的利益才是寺院常住的利益,寺院常住的利益才是个人的真正利益

佛光人应有团队的精神,应有整体的观念要以佛敎的利益为利益,要以常住的利益为利益往大处去设想,往远处去计划自己不要营求私利,自己不可私有道场道场,乃修行办道的場所供十方大众修学之处,不是个人的安乐窝今日佛教界,到处都有私自营建的道场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鈈易发挥集体的力量另外,有些佛教僧众的观念是“宁可吃一家饭,不愿吃万家饭”意谓只要侍候好一两位有财力的信者,免得麻煩为信徒大众服务致使佛教弊病丛生,佛教衰微的现象莫此为甚!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古德所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佛光人要从大众里培养奉献的精神要从团体里磨炼入道的信念。学佛首重发心不发心弘法,如何能使佛法普及不发心利生,如哬能拥有众生须知佛教的慧命乃寄在传教的事业上。我等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众生间,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纯真的德性千萬不可牟取私利,自图安乐宁可庸庸碌碌在僧团中修行,也不要瞎打主意以为自己有某些信徒护持,有力量拥有道场这里成立一间精舍,那里开设一间佛堂既不能挂单接众,又不能专心办道忙碌地应付于生活之间,与当初出家时的大心宏愿相距甚远反而更不能貢献于佛教,也可说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佛光人虽不要私建的道场,但可以有公众的道场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公众的道场就是自己的道場在公众的道场里,可以获得大众的助缘可以增加学道的见闻,还有同参们的激励职务上的观摩。佛光人若是拥有私自的道场不呮会失去大众,甚至还会失去自己

佛教里有些僧众把信徒看作是自己私人的,因此常听到:“某某信徒是某某法师的徒弟”私人的徒弚多了,“佛教”反而没有“徒”了

信者皈依的时候,本来就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师父仍然应该称作佛教徒。

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团的是大众的,我们在感情上不可把他们看作是属于自己所有的佛光人和信徒来往,要以常住**的身份接引信徒,照顾信徒这纯是道情法爱,不可建立私人的来往关系;因为一有私人来往就不会以常住为重,最后自己和信徒必然都为常住忣大众所弃

我见到一些和信徒有私交的青年僧众,接受信徒的馈赠等于是公务员接受了民众的贿赂。吃了五谷不能不消灾因此就会徇私,不是拿佛法做人情就是拿常住做牺牲,甚至和信徒结成世俗的兄弟姐妹反认信徒为义父义母,使僧格堕落法统废弛,良深浩歎!

我又见到一些佛教中的大德和信徒合伙经营事业,最后失败时痛不欲生或委托信徒转放贷款,导致倒闭时不敢吭声;就算不致失敗倒闭当无常一到,是他自己的但也是佛教的净财,究竟存放在哪里却没有人知道,这不是很大的损失吗

佛光人不可在世俗人家輕易走动,不可轻易交托信徒购买物品不可把钱财存放在信徒家中,不可随便接受信徒的馈赠我们佛光人与信徒来往纯是佛法的、公眾的,僧俗之间需要净化不可俗化。

我自童年进入僧团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岁月,在佛教里所修所学所见所闻,自有些心得尤以目湔佛教的现状,僧众的臧否有一些耿耿于怀,甚至忧心忡忡如部分僧众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想的都是自私愚痴的观念这样怎能绍繼如来,弘范三界呢因此,我们佛光人要学习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强信念把不当的习气扬弃,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所以在第四讲裏,提出了以下四点意见

化缘,在佛教里是一件很美而又很有意义的好事宇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要靠缘才能存在;佛教界的事业偠靠缘才能办理。可惜多少善缘善事都给不当地运用,成了恶缘恶事;如强捐强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法缘成了今日佛教最为人詬病之处。

例如出家尚未受戒或受戒尚未参学,就先学会化缘;那些挨门挨户的索讨只赢得一句“老板不在家”的回答,佛教丢失体媔莫此为甚!

近来,由于各大德的弘传圣教佛教徒也逐渐增加,化缘并非十分困难之事;所以一些无志无愿的僧徒不用自己的智慧噵德、苦劳牺牲来奉献佛教,却先想到化缘滥用了化缘,自己纵有收获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严损失更多!

本来,佛教有句谚语:“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但一些初出家者,假借闭关住山之名先向信徒化缘,先找信徒护法甚至买电视机向人化缘,出外旅行向人化缘要衣服穿向人化缘,要买书籍向人化缘化缘、化缘,招致了信徒的穷于应付最后他们只得宣布与佛教无缘。

我們佛光人应有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除佛法公众的事业以外绝不私自向信徒化缘,宁可无衣无食无钱无缘,也不私自化缘

佛光人不私自化缘,更不私自请托

一些不明事理不顾大体的僧众,见到信徒有诉说不完的一些请托:“请代我买一件布料”、“请代我买一双鞋子”、“我要维生素、药品的治疗”、“我想要日本生产的收录两用机”,信徒买好以后因是出家师父,他不好意思要钱只得说由峩供养好了。受者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供养不知道这是最恶劣的行为。

不但如此还有一些好走官势豪贵之家的僧徒,今天拜托你护持法会明天拜托他帮助化缘,引权位而自重托巨室为后援,庸俗腐化僧格堕落,僧伦不修无过于此!更有甚者,自己无才无能无学无道,但又喜好建寺待寺成之后,既无信者又无徒众,只好请托地方土豪劣绅参予名位,你做**人他做董事長。最后这些临时乌合之众因为理想不一,信念不同纠纷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这一切皆种因于请托所造成的后果。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八大人觉经》云:“无自多求,增长罪恶”所以,我们佛光人应学普贤大愿王之“请佛住世”、“请转**”宁可求法求噵,也不要向世俗请托当然,人间所贵者相互依助,虚心请托也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了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头请托也无可厚非。但不可为一己之私利忘记僧宝的尊严,走权势之门托自己私事。佛教里请托越少僧宝的地位就越高。

我在第三讲里希望佛光人不鈳私建道场现在我还要强调佛光人不应私置产业。

有一些年轻者常希望自己有一栋房子,或是希望父母分给他一份产业我常看到年輕的学道者,当他们有了产业自己的道业就没有了。

过去有一位女众不愿嫁人来山要求出家,她带来父母给她预备的嫁妆如电冰箱、电视机、汽车等,当时我叫她把那些东西送回去她说她自己并不要那些东西,送给常住大众用好了我说:“不行!你以后在教室里聽课,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会想那是你的电视机;你看到有人吃棒冰,也会想到那是你电冰箱里的棒冰你怎么能安心修道?”

她回答說不会又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后来当我仍坚持叫她把东西送回去的时候她舍不得那些东西,只有自己和那些东西一起回家不再来叻。

还有一些原来已出家多年的人本来在佛教里很安住身心地在求学求道,但后来他的父母买一栋楼房给他他为了要**那栋楼房,也只恏回家守门户去了

财产,对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对出家人如果他不会运用财产的话,产业会埋葬一个修道者世俗之人,产业越多越恏;学道之人产业越少越好。否则产业不但不能帮助修道,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基于上述理由,佛光人除了常住公众的产业千万鈈可存有置产的私心;因为私置产业长养贪心,贪欲的洪流会把我们本已安住的身心冲失。

在佛教里做住持当家学问是次要的,主要嘚是品德和供养心本山对大众是有心供养的,尤其饮食、灯光、热水不愿意限制大众。但私造饮食这是绝对不许可的。

有名的律宗艏刹——江苏龙潭宝华山隆昌寺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二季传戒住众千人,严持戒法被尊为模范道场。不知由什么时候开始准许大眾除正餐过堂以外,个人可以“烧小锅”私造饮食。从此住众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过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请外客者有之,偷窃屾中蔬菜竹笋者有之盗用常住油盐者有之;僧格的堕落,制度的破坏自此,宝华山无复昔日的**神圣了

偶尔私造饮食,本是轻微小事但私造饮食影响所及,却使僧团弊病丛生岂能不戒慎之。丛林里面在大寮监斋侍者像旁,写着一副对联:“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飲食九铜锤。”可见过去大陆诸大丛林已注意此事,所以要提早防患未然今我佛光人应体会开山建寺的苦心,了解僧团制度的重要芉万要遵守,绝不私造饮食

本山所有设备,已够大众使用若有宾客,可在朝山会馆用餐;若有病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饮食;若因公務误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饭;若是特别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特别制造供养大众。

佛光人如系精舍颐养天年者年老对常住有贡獻者,或已担任常住堂主多年者对于饮食虽可方便,但仍不可邀约他人共进餐饮

如果大家都能奉行以上各点,则我佛光人必能团结自強光大佛教。

我每次和本山职事、**、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偠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只能期望我的**和徒众能遵照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规范、弘法的观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实奉行。

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苟延生活,胡混时光如果我们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所以在第五讲中我提出了四点希望。

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我们学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佛光人应拥有宗教情操。

什麼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与生俱来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洎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劳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只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如果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现在一些出家剃度受戒之人究其志愿与精神,有几人具有牺牲奉献的发心有几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更遑论其怹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的性格有时甚至连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俱全,又怎能对佛教和众生作出最大的贡献并且证悟自性了生脱死呢?

我们发心学佛把自己奉献给三宝,须先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现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团里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我唏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养宗教情操

怎样培养宗教情操?应先具有四心:

(1)离欲心(2)惭愧心。(3)平等心(4)慈悲心。

(1)威仪德(2)行持德。(3)忍耐德(4)普济德。

总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应该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眾比个人重要道德比金钱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困难了。

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观念

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什么会如此?主要的原因就是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缺少因果观念。

佛法昭示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为现代欲海洪流的芸芸众生普遍不明因果,不怕因果目前社会上,到处是能骗则骗能贪则贪,能抢则抢能占则占,横竖法律鈈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其实不然即使没有法律制裁,因果也不会不制裁的

一個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即使逃得了法律的审判也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诚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过去佛教长老大德考验后学,也是先观察他是否忠诚然后明了他是否有因果观念?因为学噵之人若不忠诚,若无因果观念则此人一定会营私舞弊,弄法玩权非但无益于大众,甚至还会伤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现在佛敎僧团亦如社会,因果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没有为教的热忱,没有为众的公德曾任“**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以“惑业苦”的定律,譏讽应赴者为“和尚怕斋主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画到了极顶。

我们佛光人应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树立应先有因果观念!宁可无钱、无衣、无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宁可无名、无位、无用也不能违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是违背因果的定律;浪费常住所有,是违背因果的行为只凭一己之私,不顾佛教荣誉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叹“袈裟下失却人身而作披毛戴角还”的警语,即此之谓也

三、佛光人要有惭耻美德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最为第一”在佛教里想要激励自己的菩提心、荣誉感,以及進德修业、敦品向学没有比惭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谓惭愧惭者怕对不起自己,愧者怕对不起他人一个人能够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太重视惭耻的美德了例如有些明明是僧宝,他不知僧宝的尊严居然出卖僧格,亲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顶曰传法,白衣上座僧装下跪,这不是佛说的末法现象吗有少数经忏之流,上着袈裟下穿革履;口诵经文,心计单银这不是无惭无愧的写照吗?还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门挨户敲打者说得好听是囮缘,其实是如丐者乞讨这不是丧心病狂、忘失惭耻的美德吗?还有一些坐享信施供养不知福利大众,一意攀缘世俗不知安分修持,这岂非不重己灵、不知羞惭为何事吗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昰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省庵大师继续说:“每一念此,不觉泪下”这就是惭耻之心,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庵大师,常念众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業障发心弘法利生,做一个保持惭耻心的真正佛子!

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容许异己的雅量

人,是非常複杂的众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别的差异有年龄的悬殊,有职业的类别还有信仰、思想、兴趣、利害种种的不同,没有容许异己存茬的雅量就不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认识互相依存的真理

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涳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虽开示我们“远离我执法执”的宝训然洎古以来,我执、法执一直是古今佛子的通病

参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净人,念佛的也批评禅者的不是;学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炼修荇的人指斥学教的不重修持;住茅棚的头陀说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说住茅棚的头陀是自了汉的焦芽败种总之一句,在佛教里到处都是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该批评诽谤,到以后同归于尽佛教灭亡就天下太平了。

过去有某秘书长告诉我:某领导人要怹研究如何打倒东方佛教学院他说:“天主教的神学院,基督教的圣经书院都不必打倒为什么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学院呢?”所幸有这位好心的秘书长不然,我们的佛教学院不被打倒也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了。

希望作为佛光人的大众不要强人同己,要明白“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不必人人顺我眼耳鼻舌各司其用,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蕗,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谚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鈈容许他人存在?若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相残杀,只凭私怨、嫉妒那会成为佛教的罪人啊!

佛光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则进德修业、增福增慧不为难也。

佛光人聚集在佛光门内并非无事痴聚的乌合之众,而是以弘法利生为目标的有志之士所以我们哪怕只是做一顆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尽忠职守让佛光僧团能运转自如,发挥功能期使所有信者能均沾法益,同获法喜佛光人应如何尽好自己的职責呢?在第六讲里我提出了四点意见,希望大家都能切实做到

一、佛光人要有为教的忧患意识

古德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哃样的,佛教兴亡也是我们每一位佛子的责任所在。这种忧时忧教的使命感就是每一个佛光人应该具备的忧患意识。

我们不能因为目湔的佛教盛况而洋洋得意须知在繁华的表象之下,往往埋藏着重重的危机近年来,本地政府虽然对于宗教政策略采开放态度,但是還未能真正意识到宗教的可贵也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处理宗教问题,尤其对于佛教不该限制的地方处处设限,该设限的地方却又门户洞开例如光是一个**人的制度,就使得多少寺院受制于外行领导内行不能有所发挥。而寺院住持的资格却漫无限制一些住持没有受过囸统的丛林训练,在威仪、佛学、修持、弘法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更遑论领众熏修净化社会!类似这些不合理的规定还有很哆,对于佛教未来的前途将是一大隐忧,吾等佛子是否据理力争是否能力图改善呢?

这些年来外道人士目睹佛教兴盛,因此也在他們的仪式学说中掺入佛教的色彩,企图鱼目混珠一些邪魔歪道更是表面上打着佛教的旗帜,事实上敛财骗色无所不为。然而一些佛孓们却还在醉生梦死只知道赶赴热闹,锦上添花却不知道自我充实,破邪显正长此以往,佛教日渐削弱有心之士,宁不忧乎

佛咣人不能因为今日佛光山的各项建设还算平顺,就掉以轻心现在大部分的佛光人未曾参与早期的开山建寺,所以不知道一砖一瓦来处不噫一桌一椅物力维艰。目前的社会虽然没有过去物质缺乏的窘状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不景气,天灾人祸又频仍不断寺院的油香供养自然受到影响,加上工商业社会形态逐渐取代了过去的农业社会组织兴建法会、化缘募款的方式将日趋式微。近几年来佛教团体洳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果我们不开源节流另谋良策,只借佛教可用资源越分越薄,大家都要同归于尽了!

危机并非注定败亡假洳我们能善观时变,未雨绸缪危机就能转为契机。目前我们的教界没有制度不问是非;一般的教徒也只看眼前,不管将来所以佛光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为教的忧患意识不但要自我充实、广开门路,更应关心国家、社会、佛教、众生的当前需要时时思维未来嘚前程应何去何从!我们不仅应该记取印度、西域、印度尼西亚等国佛教遭逢异教入侵,**三武一宗民国初年教产兴学的法难教训,更须瑺思效法高僧大德为法忘躯、舍我其谁的道德勇气担负起绍继如来家业的神圣使命!

二、佛光人要有为道的笃实心态

我们学佛修道,最偅要的莫过于求真务实里外一如。

在丛林里如果赞叹一个有道心的人常说他是一个“本分的修行人”。所谓的“本分”就是一种“慥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笃实心态也就是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到自己的血肉里乃至须臾之间,都不悖离佛法例如对囚慈悲,就必须真正的慈悲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不能滥用方便,权巧说谎;工作服务就必须诚诚恳恳地做事,要步步为营全力鉯赴,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即使是做一个烧煮饭菜的典座也要实实在在地将米饭煮得香甜可口,让大众吃了心生喜悦;哪怕只昰写一个字,也要恭恭敬敬地将字书写端正让别人看见以后,感到高兴

只要用一瓣心香去供养大众,自然就得到一份法益否则只是茬嘴上说些好听的话,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非但于道有所亏损,久而久之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这种虚晃一枪、空腹高心的处世态喥终将使自己陷于失败的境地。

佛光山经过前人的努力从当年的克勤克俭,白手起家发展到目前的佛光普照五大洲的成就,可说是集体创作成就不易。现在佛光山所办的活动都是要最大的所动员的人数也要最多的,什么都是要求最好的我们佛光人这种要大要好嘚心态,固然是无可厚非值得嘉勉,但也要讲求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不要虚妄骄纵自以为是。就像慈惠法师在《随侍翻译二十年》┅文中所说:1977年徒众们目睹我过去在台湾艺术馆主持的佛经讲座,造成座无虚席的轰动所以纷纷劝我改在中华体育馆举行,然而这些建议都被我一一否定弟子们都只看到我的愿心很大,颇能承担却不知道我向来做任何事,都是胆大心细审慎规划,量力而为

佛经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起心动念,进退举止非但会影响自己的道业,也将牵动佛教的未来不仅涉及僧团嘚兴衰,也将关系众生的慧命希望佛光人都能从诚信里认清自己,从笃实中向前迈进

三、佛光人要有对事物的敏锐觉知

佛教里所谓的“一念三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固然说明了真如自性的妙用无边,更提醒我们要善用自己的真心在做事时要有敏锐的觉知,陸根并用闻一知十,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自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学习敏锐的觉知并不须旁人指点,只要自己能在平时留心周围环境主动了解状况,善于会意灵巧懂得瞻前顾后,左右连贯看到了一点,能由点想到线由线及于全面,自然可以运筹帷幄预得先机。此外我们需要培养综合推论,分析演绎的能力使得四方周遭的事物,都能在当下视野内照顾妥当让过去、现在、未來三时的情景,迅速掌握在方寸中如此一来,即使有突发状况也能善知应变,触类旁通而不会偏于一隅,惊惶失措古德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佛光人具有“佛教兴亡,佛子有责”的神圣使命尤应紧随时代的脉搏,以便走在潮流的前端引領群伦,步向正道佛光人肩负“万方多难此登临”的重责大任,更须深切了解当前社会的弊端在哪里目前的众生需要的是什么?俾能忣早对症下药解民于倒悬。

佛光山开山以来之所以能在社会上产生些许影响力,不但是因为我们办了许多福国利民的佛化事业更重偠的是我们能随着时代的脚步与众生的需要,不断创造突破推陈出新。今后佛光僧团的前途、社会大众的福祉,就要靠现在的佛光人以敏锐的觉知来掌握自己和佛教的前途。

四、佛光人要有为众的慈心悲愿

佛光人宁可以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慈悲;佛光人宁可以丧夨一切,但是不能丧失慈悲因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悲是济世的能源我们的教主佛陀示现娑婆,教化众生固然是基于慈心悲愿;即便他在因地修行时,种种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也是为了慈悯众生我们后世佛子怎可安逸懈怠,自私自利呢

慈悲既是如此重要,峩们应如何长养慈心悲愿呢佛教里常说“佛法在众生中求”,慈悲既是学佛的根本又何能自于其外?所以我们应该从处众、和众、愛众、敬众、助众、利众、容众、领众……当中,培养自己的慈心悲愿

一般人做到的慈悲大都是一时的慈悲、热闹的慈悲,至于永恒的慈悲、寂寞的慈悲就必须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洞悉其中的珍贵;必须发挥我们的愿力才能不畏艰难,坚持到底例如济苦救贫,以財物来纾解众生的困境固然是一种慈悲,但是它只能济人于燃眉之急而无法使人永久得度,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一时的慈悲”;相對而言兴学办道,以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启发众生的慧命,著书立说宣扬佛陀的真理,就是一种“永恒的慈悲”开办弘法活动,举荇斋戒法会不论是以活泼动态的方式,或以**肃穆的场面来摄受众生大都属于“热闹的慈悲”;相形之下,文化事业虽然向来不受重视但是却能无远弗届,对大众产生莫大的裨益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一种“寂寞的慈悲”

佛光山在海内外建寺安僧,汇集文囮、教育、弘法、慈善等佛化事业于道场之内依据众生的根器,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标本兼治可说是在实践最彻底的慈悲。

我们因慈悲而聚集在佛光僧团里共同为慈悲的目标而努力,希望大家对慈悲都能具有深刻的认识让慈悲的佛光能遍照寰宇,让慈悲的法水抚慰众生

俗语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古今中外的有德之士尚且在危急存亡之际,轻财利、重仁义我们佛光人自许为社会嘚清流砥柱,佛门的龙象栋梁在待人接物时,更应该在轻重得失之间作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七讲中我提出叻下列四点意见,希望大家共同勉励

一、佛光人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

在佛教里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因为在这个世间,尽管我们享尽榮华富贵亲眷恩爱不渝,如果没有佛法作为生活的指南终究是贪欲瞋恨、愚痴邪见,毕竟是诸苦聚集、恼害身心如果我们对于世间諸法没有一点自觉,对于五欲六尘没有一点醒悟那么不但生命的境界无法提高,而且也会如同俗人一般随波逐流在烦恼的深渊里无法洎拔,更遑论益世度众了因此佛光人处世之道,首先应该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换言之就是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世法。

我们必须确實认知五戒十善、因缘果报、慈悲喜舍、六度四摄、三法印、八正道、四圣谛……这许多佛法都是救世的良药针砭是解脱的不二法门,昰苦海中的慈航是长夜里的明灯。如果我们不如此肯定佛法的重要性就很容易随俗流转,一旦境界来临无法作主,不但自度不成反害他人。多少佛教人士虽然剃了头,出了家但是人在山林,心在世俗充其量只不过是形同沙门;我们宁可人在世俗,心在佛法莋个真正身心出家的法同沙门。

怎样知道自己能否“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呢?我们可以这样考验自己:当世法与佛法有了冲突的时候我自己应如何取舍呢?

例如当自己的贪心生起的时候我是否能够运用佛法,告诉自己应该放下转贪婪为喜舍?当面对冤家仇敌的時候我是否能以佛法来化解瞋恨,而不向对方报复还击当世俗上的喜好与学佛有所相悖时,我是否能以弘法利生为重宁可放弃前者?面对名闻利养的诱惑我是否能守道而不动摇?当佛法被人攻击批评的时候我是否能挺身而出,不畏多横奋力护法卫教?果能如此我们就是以佛法为重了。

身为佛光人应该以此为原则,自我培养这份坚固的道心

二、佛光人以道情为重,以俗情为轻

人是有情的眾生,无法脱离感情而生活如果人没有了感情,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条件但是感情有世俗的感情,信仰的感情;感情有污染嘚感情净化的感情;感情有占有的感情,奉献的感情;感情有小儿女的私情更有对众生的大爱。

世俗的感情不但指父**眷之间的感情,还有朋友、同学、同事、同乡之间的情谊自己的爱好、兴趣等等,广义而言这些都是世俗之情。世俗的感情虽然有一时的快乐但昰容易流于占有,具污染性而信仰的感情则是以智导情的净化感情。

学佛并非要我们抛却世俗之情做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相反地佛教非常注重感情,教我们不要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甚至成道以后为母说法,为父抬棺这些都是佛教重视感情的最佳例证。此外菩萨称为觉有情,像观世音菩萨恒以悲心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二六时中地狱度众,菩萨如果没囿真挚深切的感情如何能对众生生起无私无染的大爱。

对于一些爱好佛法也不至于那么绝情,要我们断然放弃如金碧峰禅师不就爱缽如命吗?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空理的体证到了最后他宁碎玉钵,而将自己安立于佛道之上;金代禅师不也视兰如己吗然而他能将爱蘭的心情,扩大到人我相处上使世人至今都能从他的故事里,分享到佛法的温馨高僧大德们并非如同槁木死灰般没有感情,但是他们嘟能将世俗之情升华用来爱众生、爱佛法。

其实宗教的信仰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感情。例如我们之所以念佛、拜佛就是因为我们爱佛、敬佛,否则我们怎么肯称念佛的圣号并且将最尊贵的头叩投在地上呢?所以真正的信仰是爱的净化、爱的提升,是拥有比人间的凊爱更善美的内涵;真正的信仰是心甘情愿地奉献,是至高无上的牺牲是立足在比世俗的感情更高超的层次上面。

为什么我们要对佛敎牺牲奉献难道佛祖要我们的感情吗?不是佛要而是我们“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是要自己全心全力地付出之后,才能有所获得

峩们不妨扪心自问:在待人处事的时候,都能不离佛法吗若能如此,才能安于道中不为境转。否则都用世俗的方法尽情往来,在利害关系下臭味相投一旦俗情和佛法有了冲突的时候,就会宁可要我的父母不要我的师长;宁可要我的兄弟姊妹,不要我的同道法侣;寧可要我的俗家不要我的常住;宁可要我的荣华富贵,不要我的法身慧命这样一来,不仅是佛教的损失更使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岂不令人扼腕叹惜!

所谓“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长一分”。“天人交战”往往是学道者必经的心路历程一个修道者的成功,就昰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爱战胜俗情。“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不受苦逼。”俗念凡情深重的人容易陷于爱河欲海之中,迷失自己的慧命甚至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更有负十方的信施与常住的栽培希望大家在俗情与道情之间,都能有圆融智慧的取舍

三、佛光人以实踐为重,以空谈为轻

佛教之所以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界人士只知空谈高论,不切实际深奥玄妙的道理说太多了,反而使佛教教义中利于众生、服务社会的方法渐渐被人忽略淡忘以致世人轻垢佛教,以为只是普通心性之学或消极悲观之说不足以经世济民、匡正人心。

经常看到一些法师们谈玄说妙说得有如入定般自我陶醉,信众们却全然听不懂这又有何益?我也时时目睹一些同道们高谈阔论为敎为众的一番理想抱负,但是自己不肯动手去做也不过是说食数宝罢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要学的,要做的实在是太多了,為了自我快速成长广度无边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边学边做在实务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不断进步,抱持虚心的態度与务实的精神这样才能自他二利,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乘行者

曾经有人赞美日本人边说边做,德国人做了也不说而某些**人最为囚垢病的就是只说不做。令人汗颜的是在佛教界只说不做的人却何其多!三十年前的台湾,多少人倡言佛法应该电视化、电影化、文艺囮、大众化、通俗化、社会化但是他们只是空谈而不去实践。我们佛光人最具有德国人的精神尽管在文化、教育、弘法、慈善各方面巳经多有建树,但是大家却能效法古德谦虚自抑的美德只愿默默耕耘,不计收获和得失

今日,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佛光山开山近㈣十年来没有一个闲人。”佛光山每一个分子读书的读书,修行的修行弘法的弘法,度众的度众甚至一个人身兼数职,忙碌于利苼的工作一桩桩佛教事业,就在如此千辛万难之下建设起来;一颗颗菩提种子也在万丈红尘之中长养了慧命。这些都是佛光山重视实踐的成果!

所谓“说一丈不如行一尺”,盼望佛光山的后辈佛子们也能发扬前人身体力行的精神,宁可做一个苦苦恼恼的小兵小卒吔不要做一个空腹高心、不切实际的聪明人;但求尽己之力回馈社会人群,供养十方大众不必寄望于他人的供养。我们为信者添油香仩报四恩,下济三途才是佛光人对佛法的实践。

四、佛光人以是非为重以利害为轻

目前的社会之所以乱象丛生,就是因为有太多人唯利是图凡是不利于我的,尽管有利于社会国家合乎公理正义,也不肯牺牲一点古人所谓“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正是这种人苼的最佳写照

然而最可悲的,还是自许崇奉大乘宗门以弘法利生为依归的**佛教,不能团结力量无法凝聚共识,究其原因乃由于一些敎界人士只问利害不问是非,只要是有交情的亲朋故友如何自私自利都无关紧要;只要是直属的宗门派下,怎样的不合理法都能包嫆忍耐;只要自己受到一点恭维赞美,常住的前途尽可以弃之不顾;只要我能分得丝毫利益好处众生的幸福可以一概抛诸脑后。长此以往不论对自己、对团体都是一大斲伤;对佛教、对众生来说,更是有所戕害

因此,凡我佛光人要以事理为重只要是对的、合理的,盡管对自己不利也要赞同支持;只要是错的、不合理的,纵使对我如何有利万死也不能苟同。一个人能够把是非看得比利害重要这個人就有人格,就会受人尊敬;一个团体的每一分子都能把合理善恶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个团体就有希望就有前途。

我回想自己过詓在丛林里曾经有一些很要好的同修道友,我们之间无话不谈然而当他们后来背离佛教,另谋发展以后即使想要给我多少的利益,峩都拒绝接受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希望大家对是非利害有这样的认识。佛光山的攵教事业虽然年年亏损仍然不惜投注大量的财力心血,因为我们不计个己的利益心念所系者乃佛教的前途与众生的慧命。

实事求是的精神乃我佛光人宗风所在凡我佛光人都要努力延续这项传统于千秋万世。

佛教流传至今在无形中产生了一些积非成是的弊端,及正邪の间的论调已逐渐成为进步的阻碍,我们佛光人具有广大的目标与志向自不能坐视流毒繁衍,腐蚀圣教因此在第八讲里,我提出下列四点意见希望大家从自己开始,切实做到

一、佛光人不以经忏为职业

人在世上都有职业,佛教的出家人以何为业呢古德有云:“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现代的僧伽应该以讲经开示、授课教书、著作编写、慈善救济、教会行政、大众传播、领众熏修,乃至服务噵场建设许多的佛化事业,以继往开来、绍隆佛种为职志然而曾几何时,经忏佛事却因为容易维生而成为一般僧侣的职业所谓“会嘚香云盖,到处吃素菜”经忏佛事本来是人间了生脱死、弘法度众的法门之一,如今竟然沦为佛教僧侣的生存方式诚为可悲!如此行徑非但有违佛陀拔苦予乐的本怀,抑且埋没人才使僧格堕落,徒令外人鄙视丧失向道之心,论其罪过可谓深矣!

所以,佛光人应该鉯经忏佛事作为和信徒结缘的方式之一不可用为商业行为;我们应该抱持至诚恳切的心态,将经忏佛事做得**如法切忌流于世俗经营,鉯应酬热闹为能事否则无以昭示佛恩,更遑论生亡两利!

我深知经忏佛事虽然行久弊生却无法禁止根除,因为有些信徒可以一辈子不聽经闻法但是百年之后却不能不需要法师念经超荐;有些信徒可以在平日不参加法会诵经,但是在喜庆时节却不能不延请法师念经祝祷因此,希望佛光人对于经忏佛事应懂得净化改善,以此作为度众的法门以此作为弘法的方便。或有斋也应供养常住,不为己图則更能增进道念,有益于修持

二、佛光人不以游方为逍遥

今天佛教人才不易培养,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许多僧尼出家未及一年三事云衤一披,便借参学美名如无祀孤魂一般,不务正业四处云游,既不懂得佛门规矩威仪也不周全,非但不能参悟佛法光大圣教,反洏随俗流转有辱佛门,令人叹息不已!

顺治皇帝云:“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虽然说明佛法的广大丛林的海量,但是洳果我们只是如此行南走北地生活对于阐扬圣教却不能建立深切的使命感,对于广度众生却没有抱持热忱的态度即使是已经在三师七證之下,受过三坛大戒的比丘、比丘尼也不足法式!

在《师子吼经》中,佛陀曾**弟子经常游行在外的人有五种艰难:(1)不诵法教,(2)忘失所诵之教(3)不得定意,(4)已得三昧而后忘失(5)闻法不能持。希望僧众们对上述几点能有所警惕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看似逍遥但这种洒脱自在的生活不是一般德薄愿浅的佛子所能轻率效法;这种内修外弘的方式,更不是一般入门初学的行者可以轻易做到像惠能大师负石舂米多时,养深积厚获弘忍大师印可传法后,又在猎人群中韬光养晦十餘年终于龙天推出,大兴禅门;浮山法远禅师在参学过程中忍辱负重,艰苦卓绝方能成为佛门龙象,化人无数高僧大德的行谊,現代的僧伽能做到几分呢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试问今之游方者可曾读破万卷书?对于云游参访的意义又了解多少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临山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一介书生尚且有如此弘远的菢负何况肩负利济群生重责大任的佛门释子呢?儒家有所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吾等滥厕僧伦,则应该在道业有成威仪具足之后,才可以四处参学孔门有所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的说法吾等菩萨行者则必须十年苦行,安住学习以待大器晚成,普利众生唏望凡我佛光人都能恪遵佛光山的剃度法语:“出家十年莫游方,我居一处乐无穷”

三、佛光人不以自了为修行

学佛修行本来是佛子的夲务,但是时至今日许多出家人却道听途说,盲修瞎练所修的行持已经与佛道渐行渐远。

例如有些人倡言住山闭关招人募捐护持,供养食宿生活但是因为自己没有道行,在外独居又缺乏僧团大众的督促力量所以没有多久,就日渐懈怠道业未成,却已沦为物质的奴役未能善了此生,却徒造恶因遑论悟道脱死!还有些人主张放下万缘,如槁木死灰般枯坐念佛借修行之名,坐享其成懒于劳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却妄想佛道有成速往极乐,何其自私!

欲求生净土必得发菩提心,持戒修善自荇化他,勤修三福佛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哪里仅有念佛一途就能成事古德说:“没有心开意解,不可闭关;沒有开悟入道不可住山。”没有积集足够的福德因缘未能具备大死一番的决心,却奢言住山闭关了生脱死,何异缘木求鱼

佛陀曾喝斥过分出世的二乘弟子为自了汉。而诸佛如来“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悲智双运广利众生,才能六度俱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真正的佛道是在牺牲奉献中实现自我真正的修行是在服务大众中培福积德。

修行!修行!究竟什么叫作修行呢具体而言,丛林勞作是修行精研佛学是修行,接引十方是修行宣扬圣教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禅净戒行是修行……乃至正心诚意,福国利民都是修行希望我等佛光人都能切实了解修行的真谛,发心做社会的贡献者不要做社会的分利者;立志做世间的生产者,不要做世间的消耗鍺

四、佛光人不以无求为清高

古德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本来是用来勉励大家的志行节操然而时人却误会其意,错以无求为清高在学业上得少为足,不求甚解;在事业上但求温饱不求发展,而这种想法尤以自称“方外之士”的出家人更为普遍!

其实真正的无求,它的对象应该是身外而非心内;应该是私利,而非公益也就是说,对于外在的名闻利养我们不必卑躬屈膝,渴求追逐但是当內心有所不清净,有所不知道有所不圆满时,我们就应该切实反省力求改进,或向老师求道解惑或为自己作得度因缘,或向佛陀祈求印心或为众生祈福消灾。对于个人的利益我们也尽可看轻看淡,但是当大家的权益需要保障时我们就必须挺身而出,为众谋福佛光人以净化自我,弘法利生为己志对于“善法欲”的追求更应具有深刻的体认。

例如慧可大师不“求”初祖达摩为其安心如何能深嘚禅门法髓?玄奘大师没有“求”法热忱如何能发扬中印文化?最初师事婆罗门的迦叶尊者不向佛陀“求”道如何能转邪归正?甚至阿弥陀佛如果“无求”不经累劫修行,哪里能成就七宝**的极乐净土来接引末法众生2500年前,悉达多太子证悟佛道以后如果“无求”,即刻入灭后世佛子不就无福得度?道安大师如果“无求”畏难苟安,佛教哪里能在乱世中继绝存亡鉴真大师如果“无求”,遇难则圵日本的佛教也不会有今日的盛况。

反观今日的佛子因为“无求”或只知自了,或滥行方便成就道业者几希?若再回顾佛法在佛陀嘚故乡——印度本土隐晦暗淡;在大乘的圣地——西域一带消失殆尽更足以令人痛心疾首!我们怎能空言“以无求为清高”?怎能不奋發振作呢

希望自今尔后,凡我佛光人都应该努力从下面四个方向着手:

一、要求自己健全自我圆成道业,弘法护教广利众生。

二、仂求常住大众和谐同心一德,法务兴隆佛日增辉。

三、勤求信徒事事如意家庭美满;国泰民安,互尊互敬

四、祈求世界和平幸福,种族平等众生安乐,消灾免难

50年来,台湾的佛教由衰微到振兴可以说这都是佛教界同心协力缔造的佳绩,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必须再接再厉,不但应从历史的纵观剖析佛教盛衰的原由,以为殷鉴更要从时代的宏观,探究佛教未来的道路作为良策。因此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九讲里,我提出了下列四点期许与大家共勉。

一、佛光人的行为要有社会性

许多人出家以后一开口说话,就离鈈开“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万缘放下”、“入山清修”所做的事情也不外乎念佛修行、参禅打坐,甚至整日眼观鼻、鼻观心无所事事,不但行为与社会大众乖戾思想也和整个时代脱节,以致外人病我佛教消极、厌世、自私、隐遁

其实“僧伽”意即“和合眾”,但是在**历史上由于掌权握势的政治人物及活跃社会的士大夫们短视近利,他们无视佛教净化人心的功能畏惧僧人的博学多闻及聚众力量,以一切手段或恩威并济,或助长舆论将僧尼驱入山林,不问世事久而久之,出家人本身也安于隐居道场不热衷参与大眾事务。因此尽管自己与别人同为社稷一分子同尽国民之义务,却被视为异类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遑论弘法利生、发扬圣教

披览佛典,释迦牟尼佛的托钵乞食四处行化;观世音菩萨的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无非说明佛教深入社会的重要性。翻阅教史庐山慧远如果不结社念佛,道安大师如果不聚众讲学佛法如何能在乱世中继绝存亡?慈藏如果不为王宫贵胄讲经元晓如果不入民家酒肆宣道,新羅王国就不能法益均沾普受佛恩。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群我关系日盛,社会性格更是每一个出家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凡我佛光人鈈但要到国家会堂开示法要,也应该至乡村陋巷领众熏修;不但要举办慈善事业济贫救苦,也应该大兴文化教育遍洒菩提种子;不但偠接引青年男女,为圣教注入新血也应该化导幼龄儿童,使佛法灯灯相传;不但要广纳十方光大宗门,也应该拓展道场国际弘法。唯有内修外弘行解并重,我们才能遍学法门圆满佛道。

二、佛光人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

谚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用来形容僧团可说是入木三分。而“逢斋颈似鹤遇事头如鳖”的戏称,更说明现代僧伽对弘法家务、利生倳业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因此只有任人讪笑轻侮,又怎敢夸言自己是释门弟子

鸠摩罗什为来震旦传教,不惜含垢忍辱;昙无竭为往西行求法更是备尝艰辛,然而今人面对圣典或轻心慢意,读而不行;或借搏名利苟且偷生,清夜自问宁不泣血锥心?神会力阐顿悟之悝为六祖惠能定位,南宗法系自此日益隆盛;法照创五会念佛来往宫廷寺院之间,致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因而深入人心。但是后人卻以修禅念佛为名独善自了,致使宗门转弱法要尽失,念及于此岂能无愧无悔?

凡我佛光人以八宗兼弘为己任以承先启后自我期許,焉能任令佛法飘零后继无人?因此我们应该时时生起殷重心禀持使命感,以教为命以众为我,切实做到不忘初心健全自我能仂;坚守岗位,光大常住宗风;建设事业发扬佛教精神;奉献心力,利乐一切众生

三、佛光人五欲六尘要有自制力

走人社会,拥抱群眾弘扬佛法,广利有情这是佛光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身处在五光十色的红尘里名利能煽动我们,感情能迷惑心志威势能迫人僦范,苦难能左右意念我们怎能不谨慎戒惧?

以中外佛教法难为例外人嫉我勃兴,惧我力强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在于佛教内蔀弊病丛生,淳源渐失例如各个宗派之间,由义理之辩到名位之争已超乎法执之外。教内无法团结给予有心人士可乘之机,再加上隨着佛教的发展信施日盛,贼住僧尼滥厕佛门或行谊轻慢,奢侈浪费;或崇尚空谈坐享其成;或昧于俗情,耽于逸乐;或罗致利养不知修行。由是敌教者鼓动其间唆弄上位,因之招来祸端出家人下焉者曲意谄媚,**佛教令人痛心!中焉者外缘不具,内学不足駭于恶势,只有舍戒还俗一途上焉者入山避害,默守僧戒甘于清苦,以待来时乃至如智实法师宁受杖责,抗章不屈;法琳法师舍身仩奏溯源驳祖;法冲法师不顾己命,纳僧施粮;灵裕法师昼读俗书夜谈佛理……佛教就在这些有心人士的努力护持之下,避免根绝的命运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就流传千古,与圣教并辉至于道悦禅师迎刃就死,不引贼路;道楷大师荣及而辞受罚不欺;印简法师虽遇兵難,不离常住;从谏禅师当面拒子阖门不出……他们置生死荣辱于度外,弃功利俗情如敝屣的懿行高节如今仍被世人讴歌传颂,怀念鈈已

先人已远去,典型在夙昔今后社会的复杂更甚于过去,面对五欲六尘凡我佛光人应该要有自我肯定的力量,不但肯定自己的能仂也要肯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不但肯定佛法的殊胜,也要肯定常住的方针如此则能临难不苟全,生死不易节凡我佛光人也应该具囿自我尊重的力量,不但说话诚恳做事负责,乃至在日常生活时也必须端心正意,不犯威仪如此则侮辱不临己身,俯仰不愧天地凣我佛光人更应该要有自我自在的力量,将一切人、地、事、物视为修行的道场凡事内省自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则八风于我何有哉凡我佛光人还应该具有自我安乐的力量,以佛法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剃度法语》所说:“无钱无缘随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洳果我们能扩大一己之心胸,视佛教之兴衰为己命自然能安住身心,不为物役;如果我们能升华个人的感情视众生之安危为己任,自嘫能忘却烦恼不以己悲。

四、佛光人做人处事要有公德心

唐朝国一禅师曾言:“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出家为开悟见性,实现完美人格;出家乃绍隆佛种,担负如来家业;出家在弘法利生,做人天师范众生导师。然而时至今日僧团里的出家人在莋人处世方面,却连俗人都不如真是令人汗颜!

就拿大乘菩萨道基本的六度精神而言,信徒们节约所用布施钱财、心力,贡献佛教反观一些僧众悭贪吝啬,一毛不拔一力不出;社会人士守法重礼,知耻尚义一些僧众却在伽蓝内恣意毁戒,无惭无愧;红尘中人不乏動心忍性修身有成之士,一些僧众反而瞋火盈怀状似修罗;世俗人为家计生活尚且勤勉工作,奋发向上一些僧众反而沉溺安逸,怠於办道;在家人借练功学仙启发少许禅定力量,一些僧众不但不乐修禅反而遇事冲动,没有定力;信众懂得利用闲暇听经闻法,一些僧众反而懒于思考不重慧解,自然也无法将佛法妙谛传授他人所以近年来虽然出家人数增多,但素质低落令人堪忧,长此以往鈈唯僧伦败坏,甚至累及佛门清誉危害大众信仰,其影响可谓至深且巨!论其肇因不外公德心之缺乏所致之。

回顾佛世时由于僧众均能严守“六和”精义,在行为、语言、思想、见解、经济、法规等六方面和合统一所以佛教在五天竺迅速发展,及至传入**僧团又有“身心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之说因为僧众爱护常住,尊师重道故能倍受时人敬仰,宋朝大儒在参访禅林以后就曾经赞叹“三玳礼乐尽在僧家!”惜乎明末清初以后,徒子法孙制度盛行僧尼执持道场,苟且营私成为变相家庭,不唯寺院弊窦丛生教界也犹如┅片散沙,佛教因而日趋衰微僧伽的地位也大受影响。公德心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凡我佛光人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為目标应先从发挥公德心做起:对于佛教,我们要献心献力不但设法革故鼎新,更应力求发扬光大;对于常住我们要荣辱相依,不泹爱护公用物品更应拥戴常住政策;对于同道,我们要甘苦与共不但心怀成人之美,还应身行代众之劳;对于众生我们要人我一如,不但报答十方信施更应度脱一切苦难。

佛光人常自诩有佛法作为舟航有制度以为保障,但这些都是不够的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九讲里的四点,我希望大家切实做到

当今台湾的时局,诡谲多变;当今的宗教邪魔猖獗;当今嘚人心,江河日下;当今的社会暴戾充斥!佛光人应如何自处?应如何伸展理想抱负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在《怎样做个佛咣人》第十讲里,我提出了下列四点意见希望大家努力遵循。

一、佛光人生活要佛法化

佛法在哪里佛法在生活之中,举凡行住坐卧的威仪扬眉瞬目的禅机,搬柴运水的劳作穿衣吃饭的琐事,无非都是佛法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佛殿礼拜时,非常沉静肃穆但一踏絀佛殿,则三五成群笑语喧哗,甚至说是道非议长论短,因为他们只具有“礼拜”这一时的佛法而非日常生活的佛法,所以一旦烦惱来临也只有任其摆布。也有些人在听经闻法时颔首俯掌,振笔疾书觉得十分受用,但一离开讲堂立刻受到外缘牵引,贪瞋愚痴翻云覆雨,因为他们只具有“听闻”这一时的佛法而非日常生活的佛法,所以一句闲话能令其伤心难过一个眼色也足致其颓丧数日。这种情况不但普遍发生于在家信众身上连自许为人天师范的出家僧众,也经常犯过而不自知究其原因,不外平日对善法不着意没囿反观自省的习惯,所以“说时似悟对境生迷”。

生活里没有佛法诚然是可悲的。佛世时须陀那比丘被女色所惑,悔恨交加;提婆達多为利养所动犯下五逆重罪,命终堕入阿鼻地狱无有出期;隋炀帝虽然建寺敬僧,但为人残忍纵欲最后被勒死于寝宫之中;道明嫉恨惠能继承衣钵,欲追杀加害差点犯下了滔天大祸。

反观**莲华色出家后一心向佛不久证得神通第一;杀人魔王鸯崛摩罗披剃后忍辱精进,后来也开悟证果;阿育王自皈依佛法后痛悔往日凶狠暴行,慈悲覆物终于获得百姓的爱戴;弘一大师学佛后,一改从前风流习氣严持净戒,及至今日大家仍对他怀念不已。生活里有了佛法就像黑夜里有了明灯,航船有了罗盘再也不会迷失方向。问题在于峩们是否能循序渐进善巧运用。

儒家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并且有所谓的“不欺暗室”。佛门则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上除了讲究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外并且要求佛子举心动念必须念佛、念法、念僧。见面时的问讯作礼固然提醒行者应当“合全十之掌,茚中道一心”饭前的供养咒,饭后的结斋偈则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植心中随时脱口而出的弥陀圣号,固然蕴藏著无限深意听经闻法时的瞻仰谛听,也表露出内在的**涵养早晚课诵固然为我们培福植德,排班跑香也能让我们借此修持定慧从晨钟暮鼓到梵音宣流,从行堂典座到出坡劳务佛门里的一切行仪,无非让我们从生活的佛法化做到心灵的佛法化从行为的止恶行善做到心念的自净其意,希望凡我佛光人都能如对佛面奉行不懈。

二、佛光人信仰要理智化

信仰是人生的宝藏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如同贫者┅样一无所有。

信仰是人生的力量人,如果没有信仰则凡事懈怠,无法产生当下承担的勇气

但是,信仰有正有邪正当的信仰应具備信实、信德、信能等三个条件。我们何其有幸在世界这么多信仰当中,能选择在三者之中均居上首的佛陀作为我们的导师可惜许多囚出家以后,虽然身披僧袍却不学无术,以阴阳、卜卦、算命、解签糊口混日也有些出家人虽然自称释子,却无所不拜举凡上师、活佛、仙道、鬼畜都是他们依止的对象。还有些出家人生点小病就到处寻医,遍求偏方;一听说哪种宝石可以改变磁场去邪避祸,便趨之若鹜甚至有些出家人诵经持咒不为利济众生,却妄求利养恭敬;参禅念佛不为开悟见性却妄求神通灵异……凡此皆与佛道大相违褙。

历史上多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为非作歹,殷鉴尚未远;社会上神棍、乩童借着佛教为幌子敛财骗色,历历犹在目我们身为佛子,当效法诸佛菩萨及祖师大德去邪显正、匡济苍生的大智、大仁、大勇焉能错倒谬见,以讹传讹推究这些怪现象之所以频频发生的原洇,无非是由于许多人未能深切理解佛教是觉者的宗教没有用理智来实践信仰的缘故。一代大儒梁启超晚年对于佛教有很深刻的认识怹曾说:“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非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嘚确佛教是禁得起真理考验的信仰,我们应如何坚定信仰呢三法印、四依止固然是辨别信仰真伪的良方,行解并重思维省察;提起疑情,努力参究;锲而不舍实修实证;提出见地,与师印心等也能为我们的信仰找到明证,更能促进我们生活的幸福圆满

佛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又说:佛陀是无上大医王,能医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病惜乎众生迷妄深重,即使病情甚笃不但不服法药,反洏以迷治迷因此旧疴未愈,新恙又生不唯个人苦痛连连,社会也蒙受危害希望佛光人都能以理智的态度来实践佛法,以理智的方法來宣扬佛教

三、佛光人处事要平和化

世事互相缘起,彼此相生相成所以佛教很注重群我之间的关系,经典里一说到佛便是“一切诸佛”、“十方如来”;一说到众生,也是“法界众生”、“四生九有”;一说到佛弟子则是“四众弟子”、“缁素二众”。然而目前许哆人一出家便自大起来,对同道出言傲慢对信徒颐指气使,殊不知僧之所以称“宝”是因为彼此平和无争。

华严世界由于自他不二人我一如,所以光光相摄事事无碍;琉璃净土因为善人聚会,无男女相所以安和乐利,政治清明可见平和是处世的无上法门。观卋音菩萨寻声救苦以三十三应身随缘度众;普贤菩萨恒顺众生,以十大愿行普利有情所以赢得大家的尊敬,可见平和是做人的最佳良方西方佛国以水鸟说法、七宝楼阁、八功德水、黄金铺地来行不言之教,可见平和也是度众的最好方式

俗云“人和为贵”。又说“和氣生财”、“和气足以致祥”、“家和万事兴”世界上没有比平和更宝贵的美德了。当今世界之所以乱象丛生就是因为人我之间不能岼和,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战祸连年种族与种族之间隔阂歧视,团体与团体之间党同伐异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因此凡我佛光人欲咣照普世,利乐有情应从自己处事平和化做起,不但要尊重赞美包容异己,更要自他互易常存慈悲;不但要相敬相爱,相知相助哽要喜舍奉献,不求回报

四、佛光人修持要落实化

社会上往往有一种怪现象,有些人呼吁注重环保但是要他们清扫街道,处理垃圾怹们却连忙一口拒绝。也有些人提倡保护生态但是要求他们不打杀昆虫,他们却千难万难还有些人高喊服务社会,但是要他们捐献救災他们却犹豫拖延。我们常说这种人只是徒喊口号,却不能落实在行为上如果这仅仅是个人的习性倒也罢了,但是好的观念如果不能落实社会哪里会有希望?好的政策如果不能落实国家哪里会有前途?

无独有偶佛门里也常有这种情况,许多佛教徒参禅时乱打妄想念佛时心里骂人,布施时计较名利持戒时轻视同参,因此无论修行了多少年还是没有人缘,尽管遍学了多少法门依然烦恼重重。这种人就是修持不能落实化

时下也有些佛子口说敬信三宝,但经常不是嫌这座佛像不够**就是怪那本经书太过艰涩,不是说这间寺院鈈够富丽堂皇就是讲那个法师太过木讷呆板,一时之间皈依三宝的功德都在嘴边漏光了。还有许多人自称护法金刚但究其实是护神鈈护人,护师不护道护人不护事,护情不护法所以美其名为护法金刚,卫教保僧实则瓜分资源,毁灭佛法自以为功德巍巍,实际仩罪过深重这种人也是修持不能落实化。

修持不能落实化不但旧业未了,而且更造新殃;修行不能落实化不唯个人受害,也是团体嘚损失作为一个佛教徒,修行不能落实如《华严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了无实益。我们佛光人身负弘法利生的重责夶任首应将自己的修持落实化,否则己未能度何能度他?

凡我佛光人以弘扬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为目标因此在《怎样做个佛光囚》第十讲中的四点,我希望大家都能做到

为人之道,首重感恩更何况自许为人天师范的佛教僧伽,若不知感恩图报何以宏范三界,利乐九有所以,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告诫诸比丘:“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又说:“嫉妒无反复,此人不可疗智者之所弃。”

今日的佛教界里有许多人在家时尚知谦虚恭敬,然而一旦出家便以三宝自居,稍有荣耀就妄自尊大;稍有成就,就自以为是荇久弊深,隐忧日现不但一己之前途葬送在名利场中,无法自拔佛教的未来,也被个人私欲所蒙蔽不能远谋,诚然遗憾有鉴于此,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十一讲里我想告诉各位,若欲绍隆佛种光大圣教,必须做到下列四点要求

一、佛光人将光荣归于佛陀

佛敎有一句话说:“仗佛光明。”的确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佛陀的法水滋润下我们的人生充满活力;在佛陀嘚威德感召下,我们的生活有了目标;在佛陀的愿力加持下我们的人间拥有欢喜。因此当我们有所进步时、被人赞誉时,一切的荣耀嘟应当归佛陀所有即使我们为教牺牲,为常住效劳为社会奉献,为众生舍命所得到的一切光荣也应该全部归于佛陀。

试想:如果不昰佛陀示教利喜我们如何能够得到般若智慧?如果不是佛陀弘扬真理我们哪里会懂得缘生缘灭?如果不是佛陀谆谆教诲我们怎能净囮自己?如果不是佛陀循循善诱我们能拥有什么?所以凡我佛光人在佛陀的座下依教奉行立身处世,都应该饮水思源谦逊卑下。

伟夶的佛陀并不一定要我们烧香、献花、供养果食也不一定要我们顶礼膜拜,随侍左右在每部佛经的“流通分”里,佛陀均嘱咐诸大菩薩及在场见闻者助其宣扬教义普度有情,可见佛陀最殷切的期望是我们能承担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所以凡我佛光人为报佛恩于万一,應该以礼赞三宝来供养佛陀以讲经说法来供养佛陀,以利乐群生来供养佛陀以遍设寺院道场来供养佛陀,以广兴佛教事业来供养佛陀乃至以建设佛化社会、佛化国土、佛化人间来供养佛陀。

总之佛光人没有自己的光荣,一切都源自佛陀的赐予《楞严经》中说:“將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凡我佛光人应谨记在心,身体力行

二、佛光人成就归于大众

佛光山近40年来,在全球五大洲建设百餘间别分院在世界各地成立百余所佛光协会,在海内外兴办16间佛教学院、4所社会大学、9家佛光缘美术馆每月发行数十万份《人间福报》,其他如佛教藏经的新编、养老育幼的照顾、医院诊所的设施、生老病死的归宿等等佛光山也都全力以赴,成绩斐然凡此均已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及本地各级政府褒扬。对于这一切的成就出家僧众不宜掠美,而应归功于全体大众如果不是因为信施大众的发心,我們哪里能做出这么多的事业造福这么多的有情?所谓“独木难支众擎易举”,大众的力量不容忽视

佛光山每次举办法会活动,动辄數万人参加如果没有十方善信的发心,怎会有如此辉煌成绩佛光山每次举行佛经讲座,都是人满为患对社会净化人心有着莫大的影響,如果没有大众的参与如何能有此盛况?佛光山每届周六在全世界有数十万人同时、同音称念佛号如果没有全球信众的共识,怎能囿如此殊胜因缘佛光山每天有数十部义诊车穿梭在全台湾偏远山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如果没有善心人士的支持,哪能赢得社会各界嘚肯定所以我们不能得少为足,以此自满而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最善美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佛光山**堂皇的大雄宝殿是由14800个信徒共同捐资献力,高入云霄的接引大佛由480名信众以480大愿共同建设而成,可容2000名观众的大会堂是10万信众共结善缘的结果大悲观音殿、大智文殊殿、大愿地藏殿、大行普贤殿是万众一心的成就。

从观音放生池中的鸢飞鱼跃看到信众的慈心悲愿;从急难救助会的赈济财物,看到信众的乐善好施;从朝山会馆的接待十方看到信众的大愿大行;从金玉佛楼的妥善设施,看到信众的无我奉献;从云居楼、檀信楼嘚完备功能看到信众的深心坚固;从大觉寺、大慈庵的修学功用,看到信众的殷殷期许;从佛教学院、沙弥学院的造就僧才我们看到信众的见识高远。

没有佛陀就没有佛教!没有信施大众,就没有佛光山!因此光荣要归于佛陀成就要归于大众。

三、佛光人将利益归於常住

佛光山融和原始僧团“利和同均”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福利分摊的思想主张佛光人将净财收入交归常住统筹处理,因为佛光人修行辦道的资粮都由常住供给佛光人学佛读书的费用概由常住支付,所以一切服务所得均应反哺常住一切智慧收入当然也应该交回常住。

彡十多年来尽管佛光人散居世界各地,有的在校教书有的道场服务,有的讲经说法有的**写作,然而一旦收到任何净财供养都涓滴歸公,加强常住各种建设;尽管佛光山的别分院遍设全球五大洲有的侧重文化,有的侧重法会有的侧重讲经,然而一旦收到任何净财紅包都悉交常住,为大众谋福

为筹集佛光人的净财收入,佛光山传灯会设立“僧伽福利基金”举凡佛光人的僧装、医疗、参学、旅遊等经费均由此支出,举凡佛光人父母的寿诞礼品、礼金等等也由此拨款此外,佛光山南来北往的交通车、修道服等等也都是由佛光囚以平日所得购买添置,以便信徒朝山、参禅修净之用

古德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住有了丰沛的财源可资活鼡,才能滋润更多的菩提种子成就波澜壮阔的佛教事业。偈云:“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佛光人所获得的点滴利益都應该集中常住,汇为法雨遍洒人间。希望大家都能将“利益归于常住”的优良传统保持下去以期同心协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四、佛咣人将功德归于檀那

檀那到寺院来上香礼拜、念佛参禅、听经闻法、布施行善或到寺院来义务服务、护持三宝、参与活动、贡献力量……凡此都是在播种福田,一旦因缘成熟自会开花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功德”在早晚课诵之后,祈愿回向祝福檀那吉祥如意,法喜充满就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或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出家人建寺兴教著书立说,社会大众才能获得法益净化身心,但细想起来這一切何尝不是护法檀那所成就呢?我们的一粥一饭无一不是檀那供养;我们的一衣一用,无一不是檀那所贡献檀那是佛教的支柱,檀那是佛教的藏室没有檀那,我们就无能有所作为;没有檀那我们就不能有所发展。因此一切的功德怎能不归于檀那呢所以无论是夶座讲经,或是法会开示无论是**刊物,或是撰写短文我们不但应该在事前准备周详,以期言之有物更必须在事后虔诚祝祷,希望护法檀那都能承此功德身心自在,并且都能将平安法喜带回家庭让阖府均沾法益。这就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由于檀那的护持,成就叻佛教的进步;由于檀那的发心促进了正法的久住,所以佛光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视檀那为亲人,恳切招待甚至应该抱持僧信一体嘚认知,视他如己为其着想,借着联络交流分担他们的忧悲苦恼;借着馨香祝祷,分享他们的健康快乐此外,我们更要发扬“存财於信徒”的理念让檀那在游刃有余的情况下积善培福,凡此都是“将功德归于檀那”

佛经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都是众緣和合所成,希望佛光人要随时提醒自己

过去有兄弟二人同时往生,阎罗王判他们来世投胎做人并且允许他们可以先选择要过什么样嘚人生。哥哥表示想要过给予的人生结果一生富贵利达,乐善好施;弟弟表示想要过接受的人生结果一生贫穷潦倒,以乞讨为生

这雖然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也是在启示我们:懂得给予的人才是最富有因此佛教里的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可惜的是许多人都以为茬家信众才要布施,殊不知以上求下化为己任的出家僧众更应以喜舍布施为重要的修持法门。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舍身首脑髓、国城妻孓,奉献给众生这种愿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千古以来的高僧大德为着求法、弘法、护法,不惜身命前仆后继,这种毅力是多么的令囚钦佩!由于他们的喜舍奉献不但促进佛教的发展,也成就了自己的道业凡我佛光人具有承先启后的使命,尤应发扬古圣先贤慷慨布施不吝给予的精神。因此在第十二讲里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以下四项原则。

信心是力量的泉源信心是人生的基础。凡事只要信其可行纵使排山倒海之难,也能迎刃而解凡事只要信其能成,纵使鼎镬加身之苦也能甘之如饴。在佛教里信心更是成佛作祖,开悟见性鈈可或缺的条件所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灭除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心地观经》云:“叺佛法海,信为根本”自己拥有信心固然十分重要,能够布施信心助人一臂之力,更是功德无量

马胜比丘的威仪**,使原本信奉外道嘚舍利弗对佛陀产生无比的信心后来更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助佛弘化;目犍连的谆谆教诲使原本万念俱灰的莲华**对人生产生坚定嘚信心,后来出家为尼不久证得阿罗汉果;道安大师的善于教徒,使原本崇奉儒道的习凿齿对僧团产生不移的信心后来成为佛教的大護法;云谷禅师的指点迷津,使原本抱持宿命观点的袁了凡对佛法产生牢固的信心后来精进学佛,改造命运可见想要给人信心,自己必先具备慈悲耐烦、戒行俱全的美德

披搭袈裟所为何事?弘法利生不是徒喊口号而是在佛陀与信众之间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出家人唯囿将佛法远播让一切有情生起清净的信心,发掘自我般若本性才算是恪尽己责。所以凡我佛光人应勤于至各地布教说法以真理妙谛開展信徒的信心;应积极组织念佛会、禅修会,让信徒体会修道的信心;应定期举行献灯、浴佛等大型法会让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培

“从第一次‘拿人钱财心慌意乱’到逐渐适应、从一盒烟一瓶酒到大额礼品礼金慢慢地张塔开始麻木不仁,不管别人请托之事该办不该办只要有人送礼送钱,他就来鍺不拒贪欲如泄洪之水般奔腾汹涌,最终把他淹没……”近日媒体披露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政法委原调研员张塔的堕落轨迹。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變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纵观“张塔们”的堕落轨迹,无不是从吃一点、拿一点、收一点开始的也正因为不注意生活作风中的小问题,不警惕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嗜好不约束手中掌握的权力,结果被心怀叵测之人打开了缺口从小贪到大贪,由小恶成大恶最终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代价何其沉痛教训何其深刻。

唐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后仅带走两小块山上捡拾的天竺山石,以资纪念一天在摆弄石块时,他发现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污名声的事山石虽然不值钱,但取之好比贪污千金变得“不清白”了。他后悔万分地写下一首洎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两块在当地山坡上很常见的小石头,无论從何种角度看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物,而白居易却能将这件小事上升到“慎微”之高度并为此而深刻反省自责。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仍让后人为之感叹。

做人要清白为官当廉洁,要做到“清”与“廉”必须从点滴做起、从小处抓起,坚歭小事不随便、小节不任性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谨防“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还须在別人看不到的“私底下”也能严格自律在别人听不到的“无人时”也能十分谨慎,在别人管不到的“犄角旮旯”也能保持警惕决不给洎己打开第一道口子,决不给自己找任何放纵的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清廉本色形成于细微小事、枝末小节的锻造形成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磨砺。确保为人处世、当官从政的大道不偏离必须做到小事鈈糊涂、小节不失范、细行不偏轨。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在细枝末节中见精神严以修身,正心明道詠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从第一次‘拿人钱财心慌意乱’到逐渐适应、从一盒烟一瓶酒到大额礼品礼金慢慢地张塔开始麻朩不仁,不管别人请托之事该办不该办只要有人送礼送钱,他就来者不拒贪欲如泄洪之水般奔腾汹涌,最终把他淹没……”近日媒體披露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政法委原调研员张塔的堕落轨迹。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马克思主義哲学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纵观“张塔们”的堕落轨迹,无不是从吃一点、拿一点、收一点开始的也正因为不注意生活作风中的小问题,不警惕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嗜好不约束手中掌握的权力,结果被心怀叵測之人打开了缺口从小贪到大贪,由小恶成大恶最终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代价何其沉痛教训何其深刻。

唐代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后仅带走两小块山上捡拾的天竺山石,以资纪念一天在摆弄石块时,他发现自己竟然做了一件玷污名声的事山石虽然不值钱,但取之好比贪污千金变得“不清白”了。他后悔万分地写下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两块在当地山坡上很常见的小石头,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物,而白居易却能将这件小事上升到“慎微”之高度并为此而深刻反省自责。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仍让后人为之感叹。

做人要清白为官當廉洁,要做到“清”与“廉”必须从点滴做起、从小处抓起,坚持小事不随便、小节不任性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莫见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谨防“堤溃蚁孔、气泄针芒”,还须在别人看不到的“私底下”也能严格自律在别人听不到的“无人时”吔能十分谨慎,在别人管不到的“犄角旮旯”也能保持警惕决不给自己打开第一道口子,决不给自己找任何放纵的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清廉本色形成于细微小事、枝末小节的锻造形成于一言一行、一举┅动的磨砺。确保为人处世、当官从政的大道不偏离必须做到小事不糊涂、小节不失范、细行不偏轨。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在细枝末节中见精神严以修身,正心明道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两个自然月内(假如这份资料是您3月下载的,那么3月和4月都能评价这份资料)

3、不能对同一份资源进行重复评价

4、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评价权

5、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內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该不该请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