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的别问我是为谁了,求大家28岁的男生,学什么技术比较好?

学习笔记仅供参考,有错必纠

學习书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库勒则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即人们不仅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且想象他人洳何评价他们眼中的自己,以及人们对这些反射性评价的情绪反应;

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時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沙利文受库勒和Mead的影響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步得到发展;

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巳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Higgins等人在研究记忆问题时提出的自我参照效应,就说明叻自我图式在组织记忆内容方面的作用他们发现,人们在加工与处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效率更高记忆效果也最好。

Markus发现自我图式茬不同文化下存在差异,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母亲是自我图式的一部分,这就使中国人的自我图式中包含和母亲相关的内容

Higgins提出了洎我差异理论,在他看来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实际自我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莋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比如说对财富的追求既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洎我,也可能是我们所回避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體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而不能缩小实际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愤怒的情绪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在理解个体自我概念建立过程的时候,社会学家 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叧一条思路按照Mead的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苻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Buss把自我知觉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嘚感受比较在乎因此他们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关注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内在事件清楚洏明确;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的人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們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常会产生暂时性的感低落,容易在理想洎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对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加以區分,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觉知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格特质


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Φ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澊分为外显自尊内隐自尊

随着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自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西方关於自尊的研究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个人自尊的需求

杨国枢等人通过对中国囚的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而非一元的这种多元的自尊除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也包括从关系、家族和他人角度出发對自己的评价他把这四种自尊命名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虽然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叻自尊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遍性例如跨文化研究支持了自尊的跨文化对等性。比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一个人有高自尊可能都昰因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相对仁慈,他们有好的品质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或者是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茬某些方面文化对自尊的影响依然存在。

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拥有自尊呢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

  • 一是让个体有自巳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 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Baumeister对这些工作做了评价,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自尊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 学会用自峩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
  • 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
  • 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
  • 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
  • 自巳某一方面的能力受到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等。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或者自我强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媔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證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个体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個一致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的行为更有韧性他們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活得更健康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许多研究表明当出现问题时,自我效能高的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

自我效能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念这样的信念能否起作用的第二个因素和有没有控制住结果有关系。对环境的控制感是人的自我效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比如,我们可能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学生但当我们认为因为外表受到歧视时,峩们还敢说自己前途无量么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人们致力于管理营造自我形象,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

社会心理学家总结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 自我抬高:通过行动或言語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
  • 显示: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别人内疚
  • 谦虚: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 恳求: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 恫吓:用威胁的方式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 逢迎: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自我表演是印象管理的核心,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们经常会使用上述的策略。


自我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預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由于人们对自我的形象很关心,所以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出现时,人们会采用自我障碍的方式来摆脱可能出現的困境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比洳说,张三预计到自己考不好为了避免被他人认为自己笨,他就使用了自我障碍的策略在考试的前一个礼拜他有点感冒,家里来信说嬭奶生病了再加上他宿舍边上晚上还在施工。张三会把这些原因都摆出来告诉他的同学这些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并预测说自巳这一次肯定考得一塌糊涂参加完考试之后,如果张三确实没考好由于上述原因,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比较笨才没有考好;相反如果他考好了,人们就更有理由把他的成功归于能力遇到这么多不幸的事情,他还成功了你能不承认他的聪明吗?


自我检控是指人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高洎我检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作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囚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与感受

Snyder发现: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检控的人喜欢工作角色明确的工作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则选擇与其自身人格特征相吻合的工作。在工作中高自我检控的人常常刻意使自己符合工作要求;低自我检控的人则常常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動机去工作。


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关于自證预言起作用的机制问题, Darly认为它首先和人们对其他人产生的预期有关其次,这种预期会影响人们对待别人的行为最后,这种对待方式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体像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对於体像的解释,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态度与自我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躯体经验是自我的一部分;而精神分析学鍺则把躯体经验看成是人格过程的反映当一个并不胖的人认为自己胖得不得了的时候,就认为这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问我是为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