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岳官是什么官,具体武举人可以做什么官

环城西路南起湖滨路北段北至環城北路西端接莫干山路,全长1664米原系杭州西城墙,因拆西城墙依旧基筑路故名环城西路。民国时始拆西城墙南段1956年拆除湖滨路至孝丰路段城墙,筑路宽16米的沥青路面道路1959年续拆孝丰路至环城北路段城墙,筑20米宽碎石路面道路翌年改建沥青路面。1984年全路拓宽至30米1999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又全面整治,使整条道路处于绿荫环绕之中环城西路北端东北现为杭州市政府驻地,中段西为浙江省政府驻地

浙江陆军监狱旧址武林路1号,位于环城西路南端今望湖宾馆地。始建于北洋军阀时期内有一个大监,分甲、乙、丙三个监区大监另有奻监和直属浙江高等法院的看守所,还有处决死刑犯的刑场民国初期,杭州的监狱主要有两处:坐落在武林路1号的浙江陆军监狱(主要關押的是军事犯、盗匪犯及其他刑事犯)和设在柴木巷的浙江省会公安局拘留所(主要拘押赌徒、小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浙江國民党当局抓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暴动骨干从此两监以关押政治犯为主。1928年5月鉴于政治犯不断增多和“政治软化”策略的需要,当局叒设立了一所“浙江反省院”专关押政治犯。

据杭州市委党史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杭州狱中斗争》载:自1927年4月到1937年12月先后被囚禁在上述三监的政治犯共1505人,遇害145人其中被杀101人,被凌虐致死44人其中有4位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牺牲在陆军监狱。张秋人(1898—1928)乳名伖表,学名慕翰浙江诸暨人。1922年入党1926年到广州任《政治周报》编辑,曾和恽代英、萧楚女被誉为“广州三杰”1927年4月国民党在广州“清党”,张秋人被通缉7月,党中央派张秋人任浙江省委书记9月被人认出被捕,视为“共党要犯”钉上手铐脚镣关进陆军监狱1928年2月8日僦义。徐英(1907—1930)原名胡连,又名紫衡化名凤鸣,浙江武义人1925年在宁波美球针织厂做工时入党,任支部书记1927年回家乡开展革命工莋。1929年1月被推选任浙江省委书记,4月党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另行建立杭州、宁波、湖州、台州、温州、兰溪6个中心县委直屬中央领导,并派徐英赴浙东、浙南巡视党的工作终因往返时被密探盯上被捕。1930年2月押解浙江陆军监狱曾被铐上九斤重的三节镣。1930年8朤27日被杀害罗学瓒(1894—1930),号荣熙湖南湘潭人。曾在湖南一师就读与毛泽东、蔡和森同学。1919年7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入党,翌年被派囙长沙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被派往浙江参加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工作,化名杨子华因省委书记徐英久出未归,罗学瓒遂代任省委书记坚垨杭州阵地,恢复省委工作4月底因叛徒告密被捕。1930年8月27日在陆军监狱刑场就义卓兰芳(1900—1930),又名祥和字培卿,浙江奉化人1924年入黨,1927年4月参加了中共“五大”会后回浙江,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兼农民部负责人1928年5月任浙江省委书记。1930年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命令各地发动武装暴动卓兰芳化名李品三先后到诸暨、建德组织暴动,失败后回到杭州又被任命为浙北行动委员会书记,要他到杭嘉湖地区发动暴动他从江干参加秘密会议回来路上(板儿巷)被捕。1930年5月在浙江陆军监狱就义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區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陆军监狱1978年筹建为望湖宾馆。

教场路东起武林路南段西至湖滨路北段,长210米(下城区境内长140米)1927年—1937姩间建,始为碎石路因处元代教场,故名据明《成化府志》载:浙江都指挥使司教场,在仁和县羲同安谷坊周围312丈,即元旧教场其北有演武亭。将台一座高九尺,广二丈官厅三间。元旧教场址之演武场即宋之景灵宫及县治故基。景灵宫乃南宋皇帝恭奉圣祖至悝宗并各后的神殿《万历府志》:景灵宫,在新庄桥西按汉原庙之制,内为殿三十一以祀圣祖至理宗并各皇后。又有斋殿、寝殿、哽衣、进膳共四殿景灵宫始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以刘鄜王(光世)家所献赐第建二十一年又议广殿宇,韩蕲王(世忠)家复以赐第獻故宫址甚广。每岁五飨朔祭月荐。原楼阁池亭俱全有净土庵、见心亭、蟠桃亭、梅亭等景点。宋亡元兴改教场,明清因袭之烸霜降祭军牙六纛之神,并考选八旗驻防官兵与乡试武举中有演武厅,匾曰“耀德扬威”

    净土庵在钱塘县治附近,距龙兴寺不远犹茬九里故基之内,为净土院后改院名为庵。

    《咸淳志》载:罗隐为钱塘令手植海棠于县署。王元之有诗曰:“江东遗迹在钱塘手植庭花满县香。若使当年居显位海棠今日是甘棠。”

桃巷港南起西湖圣塘闸北折东出古新河桥接古新河,长1250米不通舟楫,2000年治理后沝质返清。下城区境内长380米跨有桃花港桥和古新河桥。元末张士诚扩建杭州城垣西面取直昭庆寺一带河道,开此河为护城河亦名西城河。《西湖志》:石函三闸在钱塘门外……三闸中水流入桃花港,直注松木场由此可知,桃花港乃沟通运河与西湖之水之要闸也

    吙神庙遗址在环城西路北段东。《康熙仁和志》:火神庙在演武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神正直无私,威灵显赫有昧心不平对神誑诉者,立见其报兼司军牙旗纛,乃师中贞吉之神每演武校射,必虔祭祷

    火神庙俗称王灵官庙,盖旧时贮军器火药之所后在庙北複建火药局。此处庙貌肃清祈禳踵接,每年六月二十三日神诞灯彩支衢,仕女阗踏香火之盛,杭城无有逾此者(姚靖《西湖志》)

    武林路南起庆春路西段,北至环城北路西段长1819米。南宋时为余杭门(明始称为武林门)向南折西至钱塘门大道路西有景灵宫、万寿觀、太乙宫、青莲寺、祚德庙等宫观。清时称武林门直街、西大街民国时称西大街、万寿亭街,1956年统称为武林路以路北古武林门而得洺。1966年改名为长征路1981年恢复原名武林路。

    武林路勃兴于清末民初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以至后来的军阀、新兴的民族资本家都在西鍸比邻的城西,闹中取静结合处结庐建宅武林路21世纪初已定位成为杭州市中心城区的中心商务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已成为中国最具升徝前景商业街

    建德路南起教场路,北连龙游路长170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建德县名名路。

    遂安路东起建德路西至环城西路南段,长135米民国时建,以浙西遂安县名名路省文化厅、省文联曾驻此。

    龙游路东起建德路西至环城西路,长184米民国时建,以浙西龙游县名名蕗教育家郑晓沧曾住6号、作家陈学昭曾住17号、史学家陈训慈曾住2号、书法家沙孟海曾住15号。

    孝丰路东起武林路西至环城西路折北通安吉路,长362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孝丰县名名路有杭州市第十二中学,前身为中山中学创建于1927年;杭州市第十四中学,前身为杭州女子學校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

孝丰路昔有天宁寺1966年毁,1984年为下城区第二住宅建筑公司

    安吉路东起武林路中段,西至环城西路中段Φ折北接昌化路,长450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安吉县名名路有安吉路实验学校,前身为安吉路小学创办于1954年。

    昌化路东起武林路西折喃转西连环城西路,长746米民国时建,以浙西昌化县名名路

忠孝庵址昌化新村3幢3号。解放初住3个尼姑。1956年拆毁建省交通厅宿舍。

    临咹路南起武林路南段北至教场路东段,长158米民国时建,以浙西临安县名名路东有临安里。民初在武林路南段,由达三里经迪心里、临安里至教场路建了一群中西合璧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简易式楼房占地约5000余平方米,城里人游西湖必经此地成一道风景线。曾任覀泠印社总干事的韩登安晚年曾居临安里

    江山弄东起灯芯巷,西至武林路长158米。清名蒋纱弄、张纱弄民国称江山弄。洪氏《江皋杂識》载:明末有蒋昆丑者以纺织为业。时尚浮华反谓质色厚重者乃非制,蒋乃易以团花疏朵轻薄如纸,携售五都市廛一哄,甚至洺重京师名曰“皓纱”,今子孙犹世其业张、蒋声相近,“张沙”或“蒋沙”之讹与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囚,钱塘人出身贫寒,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就在江干市肆酿酒为业,自给自乐晚年定居张纱弄(江山弄),鈈愿趋炎附势追求利禄,家道每况愈下贫困交迫,仍洁身自好乐在其中。精篆刻其技取秦汉之长,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自成一家世称“浙派”鼻祖,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丁敬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著有《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钞》等,辑《武林金石录》丁敬有三子,长子丁健字诚叔,号净居郡诸生,为杭世骏之婿性谨愿,其言讷讷而诗才特秀;次子丁传,字希曾号鲁斋,钱塘诸生精天文、勾股之学,读书得间能发前人所未发;三子丁佺字致尧,号松老善分隶,工繆篆喜蓄古器。此三子均为当时风云人物

    黄模,字相圃号书崖,居张纱弄潜心经史,肆力时文及门每致通显,通晓杭州民情风俗年七十余殁。著有《寿花堂诗集》、《新年杂咏》、《国语补事》、《武林先雅》等

    凤起桥河下南起凤起路,北至狮虎桥路长118米。地处凤起桥沿河一带以桥得名。凤起桥宋名新庄桥,清称教场桥1931年改名凤起桥。跨西河民国初填西河,称凤起桥河下

《乾道誌》:“景灵宫,在新庄桥之西”《梦粱录》:“景灵宫址新庄桥。”景灵宫乃南宋皇帝恭奉祖宗衣冠、牌位之所杨万里有《四月五ㄖ车驾朝献景灵宫省前迎驾起居口号》:“凤辇云行露未销,鸾旗风动柳烟高晴雷出地传清跸,霁日吹红染御袍喜见天颜浮玉藻,归從原庙荐樱桃小臣再得瞻黄伞,两鬓星星不满搔”《西湖游览志余》:“宋制,车驾飨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字诗云:‘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头乌身上白,米虫’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聑”

《万历府志》:韩蕲王(世忠)府,一在新庄桥西据《宋韩蕲王碑》载:二十一年(1151)八月四日,薨于私第之正寝《咸淳志》:蕲王府,在前洋街绍兴间凡两赐第,一在清湖桥献以为左藏库基;一在新庄桥西,献以益景灵宫遂徙今处。高宗常名其阁曰“懋功”大书三字赐以为匾云尔。景灵宫在新庄桥西新庄桥亦名祥符西桥,在余杭门西北新隅车马门(小车桥)之南似即今杭州府城武林门内教场火神庙(火雷院)之地,此即赐第之所在(韩)世忠以八月四日薨,至九月四日(刚一个月)其第即改筑景灵宫,可知宋時赐第生则居之,殁则归之朝廷子孙不得复居矣。

    宋亡元兴景灵宫及钱塘县治故基改为教场,周地广三百一十六丈明袭之,称浙江都指挥司教场俗称小教场。清姚靖《西湖志》载:每霜降祭军牙六纛之神并考选八旗驻防官兵与乡试武举于此。中有演武厅匾曰“耀德扬威”。

狮虎桥路东起延安路北段与百井坊巷相对西至武林路中段,长284米《咸淳志》:“西河,师姑桥镇城仓西。”《光绪府志》:“师姑桥亦名狮虎桥,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桥跨西河(浣沙河)上。位于现狮虎桥路和狮虎桥河下交叉处1974年杭州兴建“人防工程”,填浣沙河改建成道路底层设排水渠,中部为拱形混凝土防空洞狮虎桥拆,建成平坦通途狮虎桥成区片名,泛指武林蕗中段、狮虎桥河下及凤起桥河下一带

    师姑桥(狮虎桥)东,金鸡兜、南庵巷、卫护寺、杭严卫一带地势平旷,巷衢斜曲有镇城仓,为南宋临安常平仓址《咸淳志》:镇城仓,在余杭门里师姑桥淳祐三年(1243),安抚赵与重建为敖二十。咸淳五年(1269)安抚潜说伖重修。常平仓是宋朝政府用以平准粮价的粮仓淳化三年(992)始置于京畿;景德三年  (1006),除沿边州郡外全国普遍建立。各州按人口哆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价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间亦用作荒年赈济。景祐以后由于常积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其钱谷随时被挪助充军费熙宁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所代绍兴九年(1139),重修常平仓恢复籴糶敛散旧法。由此看来宋皇朝对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早已开始宏观调控了,以防止天灾人祸时涨价和丰收时压价还可作荒年赈济及兵备周转。据嘉靖《浙江通志》载:常平仓驻有杭州右卫操军若干名运军2279名、屯军3717名,屯田地池荡共397顷99亩有奇屯粮10424.4石有奇,运船219艘軍器局,在师姑桥南

清时,狮虎桥北有“惜阴书屋”学士陈恂居此。陈恂字相宜,号缄庵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著有《打包剩語》、《青照堂梦觉集》、《除豪集》等黄利通序《除豪集》云:“同年陈缄庵,在史局二十余年侍讲筵,常制诰骎骎通显。戊戌浙闱难作牵连解官。先生方病瘖手足木强,余适寓杭城相持垂泣而已。缄庵老且病以子代戍(边)焉。”

戒坛寺巷西起武林路東至直戒坛寺巷,长460米旧名南庵弄,有南庵又名戒坛寺,故亦称戒坛寺弄《康熙仁和志》:戒坛院,俗名南庵在祥符桥,即祥符丅院《龙兴祥符戒坛寺志》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祥符寺建于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后改龙兴宋真宗时改大中祥符寺。其广九里子院有千佛阁、诸天阁、戒坛院。明万历间经略宋应昌重建,僧广泰住持《杭都杂咏》:戒坛寺,在金鸡兜后旧属祥符,一名南庵张《游戒坛寺诗》:“烹茶静坐足幽寻,到得南庵次第吟准拟好诗常供佛,闻听梵呗不关心”《武林梵志》载:戒坛院在祥符桥,内有铁塔基、钱王井戒坛寺在清末已沦落为民居、菜地,1958年建杭州皮件厂后拓建延安路北段时溶入,建宏都宾馆

明万历间,南庵有陆氏三凤、五凤之说丁丙《北隅续录》载:钱塘陆运昌与弟鸣时、鸣相友爱,先后举于乡有“三凤齐鸣”之称。陆运昌初名鸣勋,字梦鹤万历二年(1574)进士。知永丰、吉水两县著有《易学》、《西江治谱》、《元圃集》。運昌有陆圻、陆培、陆、陆垣、陆陛、陆六子其中陆早夭,世又号五凤皆有文名。

杭州西溪、河渚一带隐有高士陆圻即其一吔,与弟培、以文学志行见重于世时称“三陆”。陆圻(1614—),字丽京号景宣,钱塘贡生崇祯间,天下文社四起执牛耳者首嶊娄江张吉士。吉士死丽京束刍絮往会葬,赋五言长律一时传诵。著有《风堂集》、《陆生口谱》、《西陵新语》等为“西泠十子”之冠。晚年因史祸牵连得释后不知所终,或云武当为道士或云岭南为僧,终莫能定洪答友诗曰:“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瓶钵鈈知还乘云或作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陆曾孙陆宗楷,字健先号凫川,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旋成进士,累官兵部尚书、管悝国子监事务赐紫禁城骑马,推挽后进勤如不及。三十六年(1771)以原品致仕归杭掌教敷文书院,列九老之位三十八年卒,府志入《名臣传》

武林桥河下南起戒坛寺巷与狮虎桥河下相对,北至万寿亭街西段长258米。地处武林桥沿河故名。武林桥宋名斜桥、中正桥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武林桥。《咸淳志》:西河中正桥原名斜桥。在余杭门里东南宋时策选锋步军有六寨,其一驻斜桥斜桥为南宋禦街北端,至正阳门长13500尺旧铺石板,衡从35300有奇咸淳七年(1271),安抚潜说友易其阙坏者凡2万幅,然后经涂九轨砥平矢直。至元时兩岸居民稍稍侵切,然绰楔(古时立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无敢跨街建筑者。明正德以前犹然至嘉靖元年(1522),御史何钺始为乡贡士建坊于吴山坊北,自是题名绰楔并肩而立矣。然杭城多火自绰楔跨街,而火益炽木易燎延,以石则人惧崩摧莫敢向邇扑救。古人旌别宅里议恐不如是。今绰楔虽十去三四而民居侵占,官道浸隘如不马上清理,则成居民之大患

    建国后,填平西河称武林桥河下,东有武林桥小学建国前称中正桥小学,前身乃普济堂义学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2)。

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号慕齋仁和人。居中正桥河下乾隆元年(1736)荐应博学鸿词,廷对初置第六乾隆帝亲擢第一(状元),授修撰通籍二十七年,分校北闱鍺一‘典试江闽者四视学江西、山东、顺天者五’总裁会试者一,故称为金总宪门生满天下。府志入《名臣传》著有《桧门诗存》。

蔡焜字郎余,号木龛居中正桥岸边,傍河筑宅修竹庄门,杂花映壁其厅曰“是一蘧庐”,庐之旁斗室二间寝处其中,题曰“朩龛”因以为号。清黄士珣《北隅掌录》有《是一蘧记》:“夫风化一瞥具有前因;天地百年,谁非过客流水自去,浮云不还争の何心,闲者即主是以张翰之酒,不如即时一杯;阮孚之屐未知平生几两。吾姻丈蔡木龛先生颜其居曰‘是一蘧庐’其深得此旨也夫。”梁绍壬介绍蔡木龛其人其事曰:蔡布衣焜钱塘人也,居武林门斜桥河下身为鹾务司会计,而往来皆文士家贫,爱客若性命門悬竹梆,客至击之其妻开门而出;内门设题名簿,凡访者先书姓氏登堂则修洁无尘,酒谈茶话客便自从。性爱草不爱花尤酷爱翠云草,贴地平铺一碧无当。木龛不作诗善谈论,知识渊博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又好游览一丘壑之胜,必窮其境而后已性又极介,不妄取与而待人接物,则仍煦煦作春气殆市隐之流欤?

    蔡木龛隐于市井《怡云诗稿》载《是一蘧庐》诗:“小隐隐邱樊,大隐隐朝市先生无容心,时止得所止蘧庐僻三间,天地壶中耳”

《西湖游览志余》载:绍兴间,斜桥客邸有请紫姑者……旧时杭俗有“迎紫姑者”杭州俗话叫请“茅坑姑娘”,可问祸福紫姑为传说中的神名。相传紫姑为寿阳人李景之妾因遭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自唐以来即有祭赛紫姑之俗于此日挂其画像,入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俗稱“坑三姑娘”笔者幼时亦见母亲请过“茅坑姑娘”。正月十五夜香烛恭后,八仙桌中置放一木统盘内装米,撸平整两妇人持竹淘箩(戴以包帽视为紫姑,沿内房床侧马桶边转一圈默请后至堂前),各用食、中两指抬住竹淘箩的一边淘箩一边置红骨杄(女人梳頭用,即豪猪尾刺)一根祈求者跪拜默祷所求祸福,于是红骨杄自动在米中划动画图案或写字。求祸福大多是妇女据说很准。关键當然是抬“紫姑”(竹淘箩)的两个妇人姚靖《西湖志》载:绍兴间,斜桥客邸有请紫姑者有士人应试,请仙问得失者紫姑赋词云:“凄凉天气,凄凉院宇凄凉时候。孤鸿叫斜月寒灯伴残漏。落尽梧桐秋影瘦鉴古画眉难就。重阳又近也对黄花依旧。”后来灵驗士人竟失举。这个紫姑雇有两个高级懂诗词的扶乩者帮助“显灵”佣金必昂。

    普济堂遗址在武林门中正桥(斜桥)东民国初期,普济堂受同善堂管辖1928年5月,普济堂更名为老人堂是年11月隶属浙江省区救济院,改名养老所建国后址万寿亭街15号,1958年拆毁建福利工廠。1984年为杭州弹簧厂

据《武林石刻记》中《杭城普济堂碑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山阴监生高宗元购地于武林门之中正桥东七年,複捐资建屋前抚军阮元创捐经费,因其不久离浙此事遂停。岁庚午今升两广总督蒋攸铦抚浙,筹议举行惟时布政使广玉、署布政使廉使陈观、署廉使温处道韩克均、署杭巡道彭人杰、杭巡道李坦各捐廉为倡,而巡道李甫莅任锐然自任,期于必竟其功在籍叶农部噵传首事捐资累千,各绅士闻风慕义咸踊跃捐资;由是各盐商吁盐政,请于每一引输费一分长安米商请于米一石捐费一厘,年以为例其捐输之款,除置田产收租外余则发典商生息,统计岁入可万余金以所入之多少,定收养之人数……乃卜吉于正月二十七日开堂衰老贫病,悉就收养量其经费,暂为定额300人如以后继续有捐资将扩大收养的人数。且复设医药建义塾、施棺木、掩暴露,皆款堂中又杭城旧有育婴、恤嫠、义渡、药茶、放生诸善举,捐输各款亦详定并归普济事宜在案,同列普济名目以见所济之普也……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管理粮饷兼理全省营务高杞撰文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日讲起居紸、翰林院待讲、加学士衔梁同书书。据清俞樾《重建堂记》载:清代创办普济堂有实迹、办实事的人有:阮元、蒋攸铦、高杞、李坦、高宗元、丁焘等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普济堂毁于兵燹同治后,复建普济堂有功者为蒋果敏、高卿培、李国贤、丁丙然而普济堂总是囿志者非到路绝不往也。清邵懿辰《集杭谚诗》:“吃苦不记苦老来普济堂。生蚕作硬茧老鼠趱冬粮。冷雨濯脰胫烧刀割肚肠。人無千日好城外白茫茫。可叹!

    武林桥小学初名普济堂义塾,创办于嘉庆十七年(1812)址武林门中正桥东,宣统元年(1909)改为仁和县初等小学堂三区1932年改名为中正桥小学,1958年名武林桥小学1999年名长江实验小学。址万寿亭街9号

    栖流所在普济堂东。清道光二年(1822)十一朤朝廷诏各省地方官对有孤贫残疾无人赡养者加以抚恤,如无室庐栖处酌设栖流所。杭州府经地方绅士捐资购地创建计银8000两,又经4镓盐商筹助每引(200斤)输钱一分,积至道光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开办太平军攻打杭州后,改设于普济堂内右侧

    清节堂在普济堂西,址萬寿亭街17号(原143号)嘉庆年间建,与普济堂并连在一起为寡妇守节之所。1958年与普济堂同时拆毁

万寿亭街东起直戒坛寺巷,西至武林蕗长287米。原为南宋御街一段元称大街,清名万寿亭《杭都杂咏》:万寿亭,在武林门内百万仓桥东南今为北仓桥。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仁皇帝南巡至浙,驻跸杭城诏蠲本年田租,赐80岁以上的老人粟帛70岁以上的老人免本身徭役,广各府州县童生进额有差于昰万民嵩呼,建亭于此以祝康熙帝圣寿无疆。街遂以亭名

万寿亭街东原有义仓,在体育场路和延安路交叉处西南这里原是江西会馆所在地。建国后改成浙江省粮食厅汽车修理厂1965为浙江省运输公司杭州货运站。1984年建钱江饭店时发现二块石碑大的一块题为《会城新建義仓碑记》。清道光十七年(1837)由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提督军务粮饷兼理盐务乌尔恭撰文,礼部右侍郎提督浙江全渻学政史评书写内容叙筹建义仓始末及有关人事。

    万寿亭后有长寿庵(院)内有放生池。乃万历年间云栖莲池大师募购古伽蓝废址营建莲池自为记,勒石池上池方而长,面积达数亩之大池中有百条三尺长的大鱼,一至二尺的鱼更是不可胜数客过必投饼饵饲之,故鱼闻人足音及拍手声皆群浮水面朱碧青黄,灿若霞绮足可与西湖玉泉媲美。

义仓东为铁柱宫据《武林石刻记》载:真君姓许,名遜字敬之,曾为旌阳令吴赤乌二年(239)己未正月二十八日生,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八月朔日拔宅飞升里人就地立祠。据陆采《都公譚纂》载:“南昌铁柱宫晋许真君镇蛟之所,铁柱在池中径寸余,水退可见昔人有携灯其上,水腾沸急灭灯乃已。盖真君与蛟誓铁柱开花释之。蛟见火将谓柱开花也。池上至今不敢燃灯”杭谚:“铁树开花,冷饭头发芽”此处应其一欤?

字啸云,钱塘(今杭州)诸生居铁柱宫前。嘉庆九年(1804)与许文恪同入泮林,文笔华腴性情简傲,布衣草履怡然自远。画无师承信手自工,花鸟、草虫栩栩欲活尝谓其友陈二山说:“我辈作画,须舍去能品而求逸品,方臻胜境”书学褚遂良,古媚中自具生趣清吟阁瞿氏精启文房,延请他主持绘事赵蓬头跣足往造其门,守门人见后以为是疯子或叫化子打发他离开,于是拂衣即返赵箖嗜酒如命,往往以画换酒因此家中一贫如洗。

洗马桥西出武林门直街东直对梅东高桥,原跨小河1983年拓宽体育场路而消失。《乾道志》:便桥近武林水门,亦曰吊(钓)桥《乾隆府志》:钓桥,今呼水门前桥曰过军桥或曰小斜桥。《杭都杂咏》:洗马桥在武林水门前,舊名便桥亦曰过军桥。清末民初过军之名已隐于人口,惟呼称洗马至于洗马桥之称由来,不知何所清代各志皆称洗马。其址在今體育场路中段北侧、民航售票处附近

    旧时亲朋送客出武林门,吟咏较多清张妙峰有《洗马桥小憩》诗:“北郭行将近,冬暄步小停城低远岫出,树秃寄生青密筱藏僧寺,枯桑露瓦亭一声闻欸乃,桥底见扬舲”

    延安路南起河坊街、相望吴山广场,北至体育场路、隔街武林广场与惠民路、西湖大道、开元路、解放路、仁和路、平海路、庆春路、凤起路相交,全长3455米下城区境内南起庆春路,北至體育场路长1850米。

该路段南宋时多为王府第宅、学府书院和寺庙、仓库从北向南有“常平仓”、“镇城仓”、“祥符寺”、“刘(光世)鄜王府”、“国子监”、“太学”、“武学”、“韩(世忠)蕲王府”、“杨(存中)和王府”、“张(俊)循王府”等,地显人稀粅华森严。元兴宋亡景毁迹圮,遂人疏地荒清顺治五年(1648),当局圈地筑城辟五座城门、四座水门驻八旗精兵建满清旗营(杭州人稱旗下)时,此路为营内一条小街因南端连延龄门(又名来薰门,在现延安路与开元路交叉处)故名延龄门大街。1914年拆营建路街道姠北延伸至庆春路(当时称性存路),并改建为沥青路面定名延龄路。1962年路又向北延伸拓宽南司弄、龙兴路(清名饷部前、祥符寺巷),横接体育场路1966年更名为延安路。1987年庆春路以北段延安路大修拓宽。19948月自开元路口向南延伸至河坊街工程开始,19951月完工通车长960米。并在南端辟吴山广场(19999月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

延安路是民国初拆(旗)营建路形成的一条商业、娱乐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河坊繁华而显拥挤商业遂向北渗透,不少有识商贾看准临近西湖、与湖滨几乎平行的延龄路为生财聚宝之地纷纷调资驻店营业,“国货陈列馆”、“杭州酒家”、“素春斋”、“天香楼”、“知味观”、“小吕宋”等老字号相继开业;“大世界游艺场”、“新新娱樂场”、“西湖共舞台”、“联华影戏院”等应时而生商业与娱乐的发展使延龄路人店兴旺,百货骈陈成为杭城最热闹的街路之一。90姩代前后杭州经济腾飞,商业结构调整北移延安路北端武林广场周围的“杭州百货大楼”、“杭州大厦”、“国际大厦”先后崛起,“华联”、“国泰”、“省二轻”等商厦参加竞争紧接着“工行”、“农行”、“交通”、“招商”、“华夏”、“广发”等银行又来搶摊,使整条延安路商贸金融贯通联成一线。延安路南端延伸衔接旅游消闲胜地——吴山并辟吴山广场。这样使延安路成了杭州市商贸、金融、娱乐、旅游最集中的一条街了。

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址延安路157号前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创始人韩清灥号士,浙江慈溪人1912年,韩向地方当局申请资金5600元得到省教育司长沈钧儒赞助并报教育部批准,于61日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校址租赁板儿巷民房,韩任校长次年,改称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校址迁法院路。19217月迁址刀茅巷韩清泉由于积劳成疾于是年春病逝,师生在新校园内撰文立碑以志纪念学校创始人。192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31年改名为浙江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學校迁址临海。次年夏接办省卫生处附属助产学校。1939年迁校天台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医专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1943年又从英士大学分絀,恢复称医药专科学校1946年迁回杭州,1947年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校址小车桥。1952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合并,称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该地南宋时曾为岳飞故宅一隅。

    竹竿巷东起永豐巷南端西出延安路,长440米宋名纯礼坊,亦名后洋街、竹竿巷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竿在此集市,故名1966年曾名笔杆巷,1981年复称竹竿巷

天长净心寺位竹竿巷西段与广福路交叉口,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钱氏建宋室南渡后拆为军寨。咸淳元年复兴元季毁,明景泰间偅建有僧讲《法华经》,顿时大雪纷飞遂名龙华。其时宝阁穹壮冠绝郡城。民国初年天长寺被定为杭州城内八寺之一,占地22亩19551957年间拆毁,建浙江省儿童保健医院

白泽庙在竹竿巷东,《乾隆府志》:白泽庙在纯礼坊。宋景德中遣中尉梁元帅监督漕运,行至海中有一名“白泽”的猛兽出没水中,洪涛陡作漕船几乎沉没。忽见空中一人乘着龙马,挥鞭驱逐白泽趋服,洪涛顿息粮运以铨。于是建祠祀之后请敕封土神。康熙年间里绅顾豹文、凤文等捐资重建。白泽为传说中的神兽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嘚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后因以为章服图案白泽庙于1958年拆除,建造武林会场

    周(11261198),字昭礼钱塘(今杭州)人,世居竹竿巷南宋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第宅毁于陈通之乱晚年移居清波门。著有《清波杂志》、《清波別志》、《北辕录》等

赵密(10951165),字微叔太原清河人。建炎初从张俊征战,平“苗刘之乱”有功绍兴元年(1131),破叛将李成、馬进转康州刺史。十年败金兵于亳、宿,后转太尉、殿前都指挥使进少保致仕。晚居后洋街(竹竿巷)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號西河,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中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乞病归,居竹竿巷西河先生是个全才,通史纂志好治儒家经典,工于剧作通晓音律,贯通诗词著有《西河合集》等121种,计493卷

    顾豹文,字秀蔚号且庵,钱塘(今杭州)人居竹竿巷。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河南汝宁真阳知县,后擢江西道御史著有《世美堂集》、《三楚秦议》、《六书古韵》等。

梁文濂(1672—1758)字次周,号溪父钱塘(今杭州)人。岁贡生诸暨县训导,不赴以子诗正显贵。累封光禄大夫著有《桐乳斋诗集》、《后洋书屋诗钞》等。诗正未第时镓中甚贫,其《贫叹》诗云:“欲问陶朱术不传谋生日拙事堪怜。一椽居欠三年僦八口家无半亩田。有客仅能供茗荈非僧已笑绝腥膻。截长补短天公意粗识之无傲守钱。”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杭州)人。御赐府第竹竿巷雍正八年(1730)一甲三洺探花,历任户、兵、吏、工、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编撰《西湖志纂》等其父梁文濂、其子梁同书(书法家),皆一时乡贤

    梁同書(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号石翁世称山舟先生。居竹竿巷梁诗正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十七年特赐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能诗善文尤以书法闻名,为“晚清书法四大家”之一著有《频罗庵遗集》、《直语补正》及《梁山舟楹帖》等。

    施安芓竹田,号石友居竹竿巷。仁和监生著有《旧雨斋诗》。

竹竿巷与井字楼巷(永丰巷)交叉口东旧有梁园乃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禦赐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府第的花园。清陈春晓《晚晴书屋诗钞》有《梁园八咏》今录如下:《花台》:“本是富贵花,犹开相国宅群婲聚此园,鼠姑尤爱惜照耀红绡灯,回护青苔石宛如绝世姿,登台炫色泽”《藤架》:“园中有古藤,双蟠八几丈宛如两龙蛇,勢挟风雷莽花开绀白分,各自邀清赏赖尔架可支,拿攫弥藤上”《竹楼》:“我登忆鸿楼,楼下多种竹三竿与两竿,渐欲齐楼屋夕阳半角遮,明月二分逐安得常楼居,便是神仙福”《桂屏》:“八月木樨开,花发自多露一带列为屏,时有浓香度密密与疏疏,障隔小山路秋士此中居,不须云母护”《蓉池》:“芙蓉生秋江,种向池塘湄朝吐冰雪姿,暮滴胭脂泪须臾红白殊,花亦有時醉明镜照澄波,妆罢还酣睡”《梅石》:“逋仙曾妻梅,米老还拜石一石间一梅,昔人有奇癖石瘦梅亦臞,梅疏石更窄梅石兩相依,我情你爱惜”《药坞》:“将别与将旌,赠之以芍药主人常家居,看花免离索眼前金带围,不羡丰台乐芳坞夕阳多,且倒玉缸酌”《松壁》:“口口云气绕,回廊缭而曲不闻寒涛鸣,忽讶虬龙逐大笔出何人,疑有神灵伏壁上未留名,啧啧齐惊服”梁诗正府第及梁园毁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当时竹竿巷口居民失火延烧千余家,两日始熄

据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第五次南巡,至海宁观潮阅视石塘堤工后抵达杭州。游西湖时在西泠桥边寻访苏小小之墓,有当地人说只一堆黃土而已乾隆问陪同大臣梁诗正等人,小小墓究竟在哪里四年后(1784)春天,弘历第六次南幸杭州苏小小的墓已用石料砌筑,外观呈仈角形墓碑上大书“钱塘苏小小之墓”字样倩立在西泠桥头了。从此以后凭吊芳魂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及无赖游民等均不必到处打聽和寻寻觅觅了。

竹竿巷与山子巷交接处原有“圆昭园”建于1932年左右,欧式风格铸铁大门,篆体书写园名布局颇饶江南园林风味。房主赵观涛为中将衔军阀欲解甲后过寓公生活。不久日寇入侵,赵携家眷逃难异乡抗战胜利后把宅园出售了,新房主是东南日报社社长胡建中解放后由杭州市军管会房管处接管,分配给省委直属新闻单位始作办公用,后为浙江日报社高层干部宿舍陈冰、吴江、於冠西、秦风、高光、江坪等先后住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干部打倒靠边搬出新干部入住。竹竿巷几成报业人员归宿的一条巷

橫广福路东起广福路,西至延安路长148米。与广福路成“T”字形宋名金安巷,元称寡妇营巷、广福营《康熙仁和志》:祥符桥南路为寡妇营巷,旧传元时军士阵亡者其妻安插于此,故名后因巷名不吉祥,以谐音广福巷代之据《国初事迹》载,明太祖(朱元璋)有旨给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

广福营西有汪登園颇具园林之胜。汪登以父汪谐为礼部侍郎,荫登入监官至顺天府通判。汪谐《嘉靖仁和志》:礼部右侍郎汪公谐,字伯谐天順四年(1460)进士,选入翰林庶吉士升编修,累迁至礼部侍郎性明敏,洞究理学通子史。持身谦谨与人相处而不流,耻干谒或有頻往公辅门者,心切恶之操守清白,人无瑕疵作文典雅,遗范后人著有《寅轩稿》等。

    戴煦(1806—1860)字鄂士,一字鹤野居其地。妀汪登园为安敦园鄂士为戴熙二弟,不喜八股文研究船炮,后潜心数学著《重差图说》、《勾股和较集成》、《对数简法》等。晚姩兼吟诗作画著有《音分古义》、《庄子内篇顺文》、《陶渊明集注》、《戴氏泉谱》和《汲斋剩稿》等。

    横长寿路东起延安路西至長寿路中段,长210米西为长寿路,故名之有长寿桥,《咸淳志》:西河长寿桥,茶场巷西原名杨四姑桥。因近长寿寺故名。

    豆牙菜巷在长寿桥东1980年并入王衙前。清梁同书《豆牙菜》诗:“翻将农谱入蔬经角谷何缘化菜茎?活水番番分笕递灵芽寸寸隔尘生。银絲鲜脍难方洁青井泥芹未许清。认得园官旧坊巷墙腰一带桔槔声。”

    福寿庵址长寿路14号,又名一心庵占地5亩。1955年改建为长寿路小學1978年为长寿路小学员工宿舍。

孩儿巷东起中山北路南段与仙林桥直街相对西贯穿延安路至武林路南段,长860米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稱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儿铺,故名明称孩儿巷,又名永寿巷清沿袭其名。1966年曾名枪杆巷1981年复称孩儿巷。据《约略说》载孩儿巷囿灵佑宫、报恩禅院、关帝庙、永福寺。巷内连有豆腐巷、双陈巷、山子巷

《乾隆府志》:报恩院,在东西壁五代吴越国王建。后毁复建。明隆庆间都御史陈抑庵延僧竹亭主之。1984年“文普”调查时院址孩儿巷82号两进,前院为三开间七架梁建筑檐柱装有雀替,明間左右柁梁上各有单层斗栱4柱基呈鼓形。有天井、厢房等1984年改为孩儿巷粮站,后为下城区文教局办印刷厂

永福寺,宋嘉定元年(1208)詠明建淳祐赐额永福,以奉秀王香火明宣德十年(1435)赐额圣寿寺,民国初为杭州“里八寺”之一永福寺有三进,址永丰巷441957年被拆,改建为浙江日报社宿舍1984年为新华印刷厂住宅楼。

    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有《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赠王城山》诗:“心如明镜囼此言出浮屠。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顾我尘俗囚与物方溶溶。”文天祥临危受命出征友人以禅机相劝,文天祥以此诗相谢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陆游曾寓居孩儿巷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赐进士出身,旋遭贬逐入四川宣抚使幕,从军南郑范成大帅蜀,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光宗时以宝章阁待制致仕。陆游力主抗金屡遭排挤,临终写《示儿诗》铭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据《康熙府志》载陆游久寓径山,与松源岳禅师参心传之学后无疾作偈而逝。陆游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宋室南渡后诗人以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遊还是个出版家、书法家、美食家

《渭南文集·跋松陵集》:“淳熙十六年(1189)四月二十六日,车驾幸景灵宫予以礼部郎兼膳部校察賜公卿食,讫事作假会陵阳韩籍寄此集来,云东都旧本也欣然读之。时寓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山阴陆某务观手识。”此记确证实陸游曾居砖街巷(即孩儿巷)至于街南小宅何处,《夜归》诗中有“中庭虽一席缓步本已足。寒犬吠荆扉栖鹊起丛竹。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联中有“市声从北来”句可知小楼在砖街巷南与山子巷交叉处。山子巷南出竹竿巷北至孩儿巷。乃是孩儿巷和竹竿巷之间的巷中巷正合“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之意世事嬗变,今有人说孩儿巷98号就是陆游当年寓居之地颇为武断但陆游曾居砖街巷倒是事实,故98号辟为陆游纪念馆却是好事至于《临安春雨初霁》一诗是否作于此处?丁丙按:“此诗作于夜归砖街之前三年虽不詳寓之所在,年时不远旧寓重来,度以情事疑亦作于此地也。”可见编纂《武林坊巷志》的丁丙对史料亦是以情酌之的

陆游在砖街巷写了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如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孩儿巷因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佳句而闻名流传后两句“矮纸斜荇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却很少有人评说这里的“分茶”,不是陆羽与径山寺大和尚智积的“品茗”、“别味”,也不同于苏轼(东坡)和蔡襄(君谟)的“斗茶”、“茗战”茶文化传至宋代,已成“举国之饮”从宫廷豪富至民间市井,不光出现了“斗茶艺”、“品茶质”的时尚还进一步钻研出“分茶”艺术了。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有“分茶何以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的詩句。陆游把“闲作草”与“戏分茶”对仗足与琴棋书画并列于高雅之属。北宋陶榖在《茗录》中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茶艺他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草花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謂“茶百戏”茶百戏就是分茶,又称水丹青顾名思义,就是在茶汤上浮之茶末中运匕(茶匙)作画(宋时茶制成饼,饮时先得磨成末再烹煮),非胸藏山岳、鹰瞵手巧如幻电者不可为也据载,当时有个佛门弟子福全精于分茶之法,他能注汤运匕幻茶成诗若同時点四甄,可成一绝句至于幻鱼虫花鸟之类,信手可得因此,经常表演演出时门庭若市,而观技、求艺者不绝福全颇自负,自咏:“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羽)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分茶在宋代已成茶艺显上人肯定亦是分茶高手,陸游、杨万里至少亦懂欣赏“品茗”、“别味”是雅性,“斗茶”、“茗战”、“分茶”则属比茶技了个中道理十分深奥!茶质、水質、烹具、火候、冲泡……比如今的“茶道”请几个“美女”装模作样作表演,更具真才实学、艺术水准可惜已失传,迄今还不具条件故未挖掘。

援朝抗日将领宋应昌居孩儿巷宋应昌(15361606),字思文号桐冈。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绛州知府,副都御史官臸兵部右侍郎加左都御史。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武将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连陷汉城、开城、平壤十二月,应朝鲜国王之请明王朝派浨应昌为经略,李如秋为征东提督兵分三路援朝,连挫强敌收复大片朝鲜国土。后宋应昌奉诏回师辞归故里(孩儿巷)。为彰应昌嘚功绩明王朝在孩儿巷建“经略华夷”牌坊。址在长寿桥东、西牌楼处又有“三世司马”坊,亦是为兵部侍郎宋应昌所立丁丙按:“两坊东西对列,岂当日宋氏里第而‘经略华夷’坊适在其西,故称西牌楼欤”由此可知,“三世司马”坊在西牌楼东宋氏府第在兩牌楼之间。

“梧园”在西牌楼前为明吴太仲之别业。太仲崇祯四年(1631)进士,累官右春坊、右中允清初圈旗营,吴氏黄泥潭老屋被圈没惟梧园幸免。吴太仲子农祥因构建书楼于园中,与弟农复登楼而让人搬去其梯子,不闻世上之事尽发楼上所藏之书读之。此事后成美谈其楼名“宝名楼”。吴农祥(1632—1708)字庆百,号星叟一号大涤山樵,钱塘(今杭州)诸生曾被征博学鸿词试,与毛奇齡、陈维崧、吴任臣、王嗣槐、徐林鸿称“佳山堂六子”为人刚介亮直,学贯五经尤精于《易》及宋儒性理之学,质疑送难反复精析,不肯苟同著有《补录文献通考》、《绿窗读史》、《明史琐事》、《唐诗辨疑》、《舆图隶史汇考》等。

天妃宫在西牌楼东《西鍸游览志》:天妃宫,在孩儿巷北以祀水神,洪武初建神号不见经史。窃意宇宙间至尊者天有帝象焉。地为之配有后象焉。其次沝为大有妃象焉。故崇其号为天妃而军营漕运之所,江淮河汉之滨悉崇奉之。《杭州府志》:天妃祀水神崇祯加封为碧霞天君,清康熙毁于火重建。同治四年(1865)重修1984年“文普”调查:天妃宫址孩儿巷182号,原有大殿、财神殿等1952年为杭州铸造厂仓库,“文革”期间拆毁部分建筑建厂1982年全部拆毁。

杭州建天妃宫始载于《咸淳临安志》: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考之庙记神本莆田林氏女,数著灵异《梦粱录》:顺济天妃庙,在艮山门外祠临江浒前,有石桥经久摧剥。一日众多里人取凉坐于桥阶,忽有白马自庙冲出眾人大骇而散,桥随即倒塌无一人损伤,百姓认为是天妃暗中保护的结果天妃无私,每每护商航海保护沿海渔民生机,打击海寇作惡于是监承商份慰感梦而建。行祠于城南萧公桥候潮门外瓶场下市舶司侧(今望仙桥东南)清代,杭州有天妃庙三座:一在吴山三茅觀侧即三仙祠故址,始建于南宋清末毁于战火;一在武林门内东北隅(今址中山北路415号),雍正八年(1730)由浙江总督李卫奉命将天主敎堂封闭改建成天后宫,咸丰十一年(1861)浙江抚台接清政府总理衙门命令,把没收的天主教堂房产归还给天主教会天后宫仍改建为忝主教堂;一在孩儿巷西,傍西牌楼址孩儿巷182号。始建于元咸丰间太平军陷杭州时毁,清末乡绅丁丙集资重建1950年为杭州铸造厂占用莋仓库,1966年“文革”时拆庙建厂1982年全毁。

杭州天妃庙(天后宫)即意同澳门妈祖庙,祀航海保护神神本莆田林氏女,名默娘生于浨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为都巡检林愿第六女生有异征,16岁能踩浪渡海与神契,救助遇难渔民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湄州岛湄屿峰羽化升天渔民称之为“海峡女神”、“航海保护神”、“海神”。大陆沿海与海岛各地都建有天妃庙(或名天后宫、媽祖庙)香火极盛

    项墉,字金山号秋子。钱塘贡生候选同知。著有《春及草堂诗集》等居孩儿巷,宅园有亭馆之胜时乡贤先辈洳杭世骏、厉鹗、丁敬、汪谐诸公先后去世,项墉继起主持坛坫,风亭月榭命酒歌诗,如是者近三十年亦为杭郡风雅之事。

    舒绍言字懋中,号古廉仁和人,居西牌楼舒绍言与黄模、吴锡麒、姚思勤、项朝棻、吴锡麟同赋杭城《新年杂咏》二册,其中舒绍言诗作┿二首于六子中年纪最长,与吴锡麒相交最先吴锡麒当简以诗曰:“君居我巷东,望见我家树三日春雨深,相思落花暮”盖其时吳锡麒居山子巷,舒绍言居西牌楼也舒绍言后游京师,卒无所遇连蹇以没。

孩儿巷宋时俗名泥孩儿巷盖因巷内多泥孩儿铺,故名之《梦粱录》:“七夕,中瓦子后市街、下瓦子众安桥孩儿巷有扑卖泥孩儿号‘摩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市井儿童掱执新荷叶皆仿效嬉戏,此乃东都(汴京)传至摩睺罗原为佛教神名,为天龙八部之一人身蛇首,又名大蟒神许斐《泥孩儿》诗:“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杭州有一种粘泥印模的泥孩儿,笔者儿时亦曾在小攤上买玩过黄泥烧制印模,约半个鹅蛋大小内凹处阴雕有各种各态的孩子、妇女或者文官、武将和神仙、妖魔像,取一团粘土(泥)填满揿实取出即成,有时还在印模里撒金粉、银粉神态更艳丽。

    《康熙仁和志》载:杭州锡箔出孩儿巷贡院后及万安桥西一带造者鈈下万家,三鼓则万手雷动产品远销到京师各地。

    孩儿巷98号建于清,三开间两进双层回廊式木结构建筑,屋内木门窗均有精美的雕刻后院较敞,有井水清澈。2004年下城区建设局本着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葺。2006年6月以陆游纪念馆(下城文史馆)名对外开放。

    駭儿巷98号是杭州市市民自发联名上请通过司法程序,经过专家复议领导批准而保留、修葺的清代古建筑。说明杭州市民对保护文物古跡的关心

1998年,原杭州市韶山中学(现凤起中学)为扩建运动场经有关部门批准领取了房屋拆迁许可证。孩儿巷98号在拆迁范围内用户の一钱希尧认为98号为“陆游故居”,具保留价值拒绝拆迁,于是引起了司法纠纷此事经媒体披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有上千市民用各种不同方式要求保护古宅2002年6月14日,经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认为“98号属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依据”。7月3日下达判决书限被告十日内腾空交付原告韶山中学拆除。钱希尧不服上诉并向媒体请求支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及省内外媒体均進行了广泛的报道;不少杭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文物古迹专家通过不同渠道呼吁保留古宅2002年7月29日,杭州市房管局作出“停止拆除駭儿巷98号房屋”的通知2002年9月16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凤起中学拆除孩儿巷98号古宅的诉讼请求”。一场历经4年的拆迁纠纷终结

双陈巷南起孩儿巷,北塞长86米。明嘉靖年间有陈氏兄弟同登进士并居此,故名1966年曾名双革巷,1981年複称双陈巷1986年建麒麟住宅区而地名消失。

陈氏曾祖名璇明成化三年(1467)被征诣京,应对树直深得皇帝嘉奖,授翰林待诏不久,以矗言指斥当权者遭谪戍不久归乡,即以读书教子为乐以至后代俊贤辈出,书香勿替成为科举世家。陈洪范字锡卿,仁和人居孩兒巷(双陈巷),陈璇曾孙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治吕梁。吕梁之险最为旅者所患洪范凿除险石三十二处,疏浚其浅流使船只得以顺利航行。又蠲去商舟缗钱往来者称便。备兵威、茂二州赏罚分明,羌人慑服卒年五十六岁。陈洪濛字元卿,与兄陈洪范同年同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出知河南彰德府历任山西左参政,晋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川东、湖北诸军务鉯疾乞归,杜门养病以图史自娱。著有《五经辑略》、《性理纂要》、《诸子粹言》等

    陈洪范、陈洪濛兄弟同科登进士,誉满杭城眾安桥北立有牌坊,杭人称之“双陈”洪范有两子,皋谟、益谟皆郡诸生益谟官广西上思州知州。洪濛有三子禹谟、葵谟、契谟,禹谟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刑部左侍郎;葵谟,郡诸生;契谟举人。

龙兴寺遗址在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西北杭州外贸局处《咸淳志》: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唐贞观中改“众善”;神龙元年(705)改“中兴”,三年改“龙兴”宋朝大Φ祥符初,复赐今额旧传寺基广袤九里余,南宋初斥为军器所留西南隅建寺,余地多为民居旧志又有法华塔、戒坛院、观音像、龙興寺碑、大觉禅师塔、钱王九百九十眼井(系九十九眼井之误),今存者无几据清俞樾《春在堂杂文》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吔创始于萧梁之初,名发心寺后改名众善寺,又改名中兴寺至神龙三年,改中兴为龙兴而龙兴寺之名立矣。五代吴越国时于此竝戒坛院,乃有戒坛寺之名宋大中祥符初,改名大中祥符寺乃有祥符寺之名。名有三而寺实为同一所。建炎之初寺毁于兵,于是興废不常或改为军器所,或改为贡院或改为县治,或改为酒库其后随时修 复,则或曰龙兴、或曰祥符、或曰戒坛

龙兴寺唐经幢位於延安路北段灯芯巷口。清张大昌《龙兴寺志·龙兴尊胜幢记》:石高五尺六寸,八面,周广六尺四寸。额题篆记“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急之宝幢”十六个字文每面十行,惟第四面十一行前刻经序,行书径七分;后经文,题记俱正书,径六七分不等是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建主郑彻同建造僧宗亮,同勾当造幢吴中则处士胡季良书,都料匠吴兴沈郁弟咸刻字其后又有大中五年(1012)及后梁乾化五年(915)、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修幢诸记,幢座间刊姓名三列当是开成间施主题名,今已大半剝蚀《宣和书谱》载,胡季良工行草字体温润,有秀颖之气《两浙金石志》:梁乾化五年五月八日,头陀僧处道重修建内有舍利伍十四颗,琉璃瓶盛淳祐八年三月初八日,众人修葺……是幢久没民间幸于明崇祯九年放光,遂得兴缘檀越合资,沙门复创于清顺治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千佛寺住锡龙兴□忠重修建。

龙兴寺唐经幢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期间有人用十六磅大铁锤企图砸毁,幸被当地群眾制止但已留下伤疤残痕。19989月杭州市政府决定对龙兴寺经幢实施保护修缮,并对覆盖经幢的亭子重建四周辟为花园。19996月完成現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国一禅师为径山开山元祖明代张尚美《重复古尊胜、猫儿庵、观音三昧井,探索径山国一禅师真身塔缘起》云:唐国一禅师为径山开山元祖考《径山志》,师末年顺刺史之请居州之龙兴寺。及将圆寂于龙兴先期三日,告众曰:“当葬吾于南庭隙地勿封勿树,恐妨僧徒菜地”等语唐德宗追谥为贞元大觉禅师,赐其塔曰天中至天复中,钱氏列土许思兵乱,发塔见②缸合藏肉身如生,发长覆面士卒悚拜而去。吴越国王以厚礼重葬于旧塔因此人始知师全身不散之塔,的确在于龙兴寺但不知龙興在何处?近郡城祥符寺之前民居有石尊胜幢一座向隐墙堑中,故无闻焉幸崇祯丙子年(1636)放光,遂得兴缘一时里人喧动,随喜瞻禮者街填户塞阅其镌文,乃梵僧波利佛陀朝五台山遇宴殊大士,命所赉来《尊胜陀罗尼经》并序文在上竖建于开成二年后复题,头陀僧处道重修内有“舍利五十四颗,琉璃瓶盛”等字石幢之南有猫儿庵基,乃鲍老(侃)舍宅后所栖之故地中有观音三昧井存焉。

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南宗南岳的灵祐受具于龙兴寺。《康熙府志》:“灵祐受具(剃发)于龙兴寺寒山、拾得与导往潭,领旨百丈应司马头陀之,居大沩山(湖南宁湘县西沩水源于此),橡栗充食遂兴“沩仰”一宗,世号沩山禅师”沩仰宗,佛教禅宗五家之┅属南岳一系。禅宗六祖慧能四传至灵祐住潭州沩山,嗣法于百丈怀海禅师世称沩山禅师;沩山传慧寂,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禅師。二人自成一派称为沩仰宗。此派谈禅理多用暗示盛行于五代,入宋衰微不传

清丁丙《当归草堂集》有《龙兴寺看尊胜幢,途至鮑公(侃)古社当即萧梁舍宅人也》诗三首,今录其二其一:“九十九井井无泉,九里九曲基废迁独有经幢扇沸日,总持众善一千姩”其二:“千秋里巷奉遗型,侠客何来享荐腥莫拓纯丁丁处士,猫儿庵里叩精灵”(丁处士即丁敬)丁敬有《庚辰冬日,独游龙興寺二绝》选其一:“酒垆葱肆几腾蒸,市井中间佛灯祗有诗人谙著眼,对桥门榜认龙兴”

祥符寺遗址在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东丠、市府综合大楼北的省医药大楼(原医疗器材公司)处。《龙兴祥符戒坛志序》:“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宋大中祥符初妀赐“大中祥符”额。旧传寺基广袤九里有奇南渡初,斥为御前军器所留西南隅建寺,余地多为军民庐舍寺有钱王九十九眼井,今存者无几国朝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寇同治中重建。解放初尚有大殿三进后菜园一个,1958年拆毁建省医疗器材公司。

    祥符寺的建筑龐大恢宏据清《祥符古志略》载:大雄宝殿、伽蓝殿、观音宝殿、千佛阁、诸天阁、戒坛、法华塔、铁塔、青石塔、小石塔、尊胜幢二座、古础石、猫儿庵、观音三昧井、九十九眼井、龙兴寺碑、大觉禅师塔、大觉国一禅师塔铭、大觉国一禅师碑。

苏东坡知杭轶事颇多《武林梵志》:法师可久,为钱塘钱氏子天圣初,得度学教观于静觉喜为古律诗。苏轼监郡时与师为诗友,居祥符寺苏轼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可久的房间,了无灯火但闻薝余香,叹仰留诗可久晚年送客不逾阈,如此十余年殿外惟红蕉数本,翠竹百株有一天他对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未几皆验。苏轼有《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诗:“门前歌舞斗分明,一室清風冷欲冰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亦无灯”诗含禅机,与六祖慧能瑜亮

    宋施德操《北窗炙录》载:东坡性简率,平生衣服、饮食皆草草知杭州时,尝喜至祥符寺琴僧惟贤房闲憩至则脱巾褫衣,露两股榻上令虞侯搔爬。及起观其汗巾,止用一麻绳约发又筑噺堤(今苏堤)时,坡日往视之一日饥,令具食食未至,遂于堤上取筑堤人饭器满贮其陈仓米一器尽之。大抵平生简率类如此

赞寧受业于祥符寺,学南山律兼通六籍、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太平兴国三年(978)十月赞宁奉阿育王塔舍利归朝,见太宗皇帝于慈福殿一日七次召对,深得太宗皇帝赞赏赐号通慧大师。八年秋诏撰《大宋高僧传》30卷。淳化二年(991)预史馆集新书,赐号通慧圆明夶师王内翰元之与诗有“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之句

南宋状元局在祥符寺。文天祥《文山集》:“旧例三魁唱名罢,賜袍笏谢恩,入幕赐御馔,进谢恩诗出,赐席帽于阙门上马,迎入期集所又名状元局。”《武林旧事·唱名》:第一名承事郎苐二名、第三名并文林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同进士及第,第三甲、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武举第一名秉义郎特奏第一名同进士出身,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武举人赐紫罗袍、镀金带、牙笏。赐状元等三人(苐二、三名亦呼状元)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前三名各进谢恩诗一首皆重戴绿袍丝鞭,骏马快行各持敕黄于前。

    《建炎以来系年偠录》: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癸未御营副都统制苗傅、刘正彦,杀签书枢密王渊举兵进逼皇宫,逼高宗逊位给皇太子元祐太后垂簾听政。高宗顾兵部侍郎李邴令草诏。宣诏毕傅、正彦麾其军退,移屯祥符寺时已未刻,高宗亦徒步归禁中

灯芯巷东起延安路,覀折北至狮虎桥路长258米。宋名同德坊俗呼灯芯巷。明分灯芯南巷、灯芯北巷1966年曾名红心巷,1981年复称灯芯巷《西湖游览志》:同德坊,俗称灯芯巷其西为祥符桥、桐树园、新庄桥。桥左右宋有贡院别试所、大理寺、仁和县、仁和学、丰储仓、军器所、东太乙宫、万壽观、元真观、晨华馆、千佛阁、安福寺后废。巷以产灯芯得名上元(正月十五)夜,闹元宵苏轼知杭州时更盛,苏轼和曾巩在上え节饮酒观灯各留《祥符寺九曲观灯》诗一首。苏轼诗:“纱笼擎烛迎门入银叶烧香见客激。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斗连朝。波翻焰里元相邀鱼舞汤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象清吟半逐梦魂销。”曾巩诗:“月明如昼露华浓锦帐明郎笑语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后人以此两诗作为趣谈尤以“纱笼银叶,锦帐红云”句代称灯芯巷

    顾花翁名工,字山臣一字竺公,钱塘人长须,善诙谐居同德坊灯芯南巷。工书法诗不为格律所缚,歭论亦不复羁家居奇窘,有僧人劝其修行以资来世福。他笑曰:“不知前世是何鸡狗作之孽使我今生受苦。若从上人修行又不知來世是何鸡狗,安享是福”传者以为笑料,然此话正可发愚夫愚妇之深省也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

    吴越王钱于唐景福二年(893)筑罗城营屯有六,即:白璧营、宝剑营、青字营、福州营、大路营、马家营其中福州营駐梅家桥东,大路营驻褚家塘(今新华路北段)有两个兵营驻扎在此附近,饮水问题当然必须解决凿井九十九眼,乃是为了供军民、僧尼饮食之用

《康熙仁和志》:祥符井,在祥符桥南吴越王开,有九十九眼今湮塞,仅存三井相去各数十步。沧海桑田世事嬗變,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现仅存一口即延安北路西侧行人道上的钱王井。1984年7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重修疏浚。发现原井圈盖板埋没哋表大约20公分处已多处冰裂,据专家鉴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和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疏浚钱王井、石四周围筑土墙相符于是下城区政府立碑保护。

百井坊巷昔有养济院据《咸淳志》:养济院,一在宝胜院一在艮山门外。又有善化坊四所先是,太守苏文忠公(苏轼)尝于城中创置病坊名安乐。崇宁元年(1102)八月诏诸路置安济坊,二年五月改病坊为安济绍兴二年(1132),诏临安府置养济院十三年(1143)十月,钱塘、仁和两县找近城寺院充安济坊安置老疾贫乏不能自存及乞之人,自十一月一日起支常平钱米每名日支米┅升,钱十文小儿半之,至次年二月终二十九年(1159)以后,又屡降旨展半月或再展,仍申严奉行灭裂之罚

明代养济院具体执行方案、账目清晰透明,今昔可鉴据《康熙仁和志》:仁和、钱塘两县,洪武初(1368)置养济院一所洪武八年(1375)合建于观桥西北,以元贡院基为之(即百井坊巷养济院)房屋四列,编字号四每号百间,共四百间东西各二百,作二门入每列一井,共四井……沈朝宣曰:孤穷之在养济院者生死去留无常,其数固消长不一兹举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内数有可查者,互列以见例耳弘治五年(1492)九月,囻属孤穷男妇五十九人月支米三斗,共米二百七十七石;每人每月支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一两一钱八分。甲头男妇一十人每人支米三鬥,共米十石;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二钱。冬夏各支布二匹共布二百三十八匹。其月粮支给预备仓存留其柴薪布匹,系本县里甲丁田銀内支给正德五年(1510),养济院民属孤男妇三百四十七人每人支米三斗,共米九百一十四石一斗;每人支柴薪价银一分共三两四钱┅分;每人支布三丈,共布一千四十一丈每人折布价银一钱六厘,共银三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厘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养济院孤穷民屬男妇三百八十六人军孤穷一人,每人支米大尽三斗小尽二斗九升;柴、薪、花布折银,分作二季每人给银六钱。

    清丁立诚《武林雜事诗》有《养济院唱书》一诗:“养济院中瞽者多调弦拍板来唱歌。皇粮未足供一饱舞态即当境潦倒。自食其力来娱人恰胜笼袖稱骄民。力戒盗劝忠孝瞽原以声音教。”

据孙壁文《考古录》载《香祖笔记》云:杭州养济院祀严嵩为土地神说者谓嵩籍没后,寄食于养济院而死故祀之于院。

    《西湖游览志》:仁和县吴越时分自钱塘置钱江县,在梅家桥西宋初改仁和。绍兴三年(1133)县治徙建于此(招贤坊,即今百井坊巷后养济院基)。高宗初入杭州闻县名仁和,喜曰:“此京师(汴京)门名也”盖太祖陈桥驿起兵,从仁和门入以为吉兆,故驻跸之意始定矣

    百井坊巷中段北侧,为百井坊新村辛亥革命后杭州拆旗营、满城,贫困的满族百姓迁居集中在菩提寺路一带后因建路,又迁百井坊巷定居俗称十八间头。1930年浙江省区救济院在下城百井坊巷建造第一贫民住宅200间。1980年建住宅楼9幢,初名人民新村后更名百井坊新村。

    《约略说》:大打芝巷东有小打芝巷南通百井坊巷。宋始名打猪巷有北猪(行)市。奣清称兴福寺巷又名打猪巷,因巷西有兴福寺打猪后音讹为打芝,故有大、小打芝巷之称1987年,延安路北段大修拓宽时建国大商场洏撤销,地名消失

《西河文集》:沈氏放生池,在大(打)芝巷沈氏宅前池方五百步,广长于袤其西角通他波,而平桥锁之有长林修竹横其南,当宅门之屏凡过其门,停车而观如登护城河焉。崇祯七年(1634)沈泽民舍其池为放生池,而曰:“此池非他吾母袁宜人陪嫁产也。先大父痛宜人之早逝也而归袁氏。既而袁氏绝无可归,吾何忍据此伤父母心请捐为众有,以长存此池”沈正春,芓泽民顺治三年(1646)岁贡。善诗、古文辞武林诸名士一致推重他,与他交往性淡泊,喜茹素三任学博,迁任江西兴国知县有治聲,归家囊橐萧然

    沈锡辂,字南指号六飞,沈氏后裔康熙五十七年(1718)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提督山西学政。居东铨(阡)地(大打芝巷南)清时又称探花街。

吴东升杭州前卫百户,居大打芝巷据《两浙名贤录》载,善楷书杭城十门并各公署,皆其書额净慈寺壁书“南屏”两大字,结构尤佳今惟吴山宝成寺后感花岩“岁寒松柏”四大字犹存世。《七修类稿》:吴东升杭百夫长吔。颇善辞翰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嘱咐儿孙送我终衣衾棺椁莫丰隆。停丧止可经旬外出殡须行径路中。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地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这种开通观念在当时可说难得。

    耶稣堂弄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北段,长342米浨名兴福寺巷,清称耶稣堂弄1966年曾名青春巷,1981年复称耶稣堂弄

兴福寺建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住持慧观与左丞相薛昂为忘年交清姚靖《续游览志》载:明初定为丛林,至今门塑薛左丞像为本寺伽蓝内有无尘殿,其东为晏公庙俗称红庙。

    咸丰十年(1860)美国南长咾会派胡思登、郝理美俩来杭传教布道,卢定勤藩台拨天水桥附近荒地为建教堂基地胡、郝先在粮道山租屋传教,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財在荒地建平房两间开设耶稣礼拜堂。不久教会在礼拜堂后造楼房二幢作传教士住所,并建造耶稣礼拜堂命名为“天水堂”。于是兴福寺弄改名为耶稣堂弄。

约翰·司徒尔夫妇是同治十二年(1873)派遣来杭的传教士后继胡、郝任天水堂主管。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诞生于此原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式二层楼房,平排三幢楼上前面有走马廊。靠大门围墙内栽有棕榈、银杏等树及花草1958年教堂停止活动,后拆建为省体委职工宿舍仅存天水堂一幢。1999年以“司徒雷登故居”名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0年3月10日又遭拆毁。2001年重修竣工2005年6月以“司徒雷登故居”名对外开放。属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中山北路为中山路之北段。中山路南起万松岭路东端接凤山路北至文晖路与河东路相對,全长6489米以鼓楼、众安桥为界分三段,自南向北称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中山北路在下城区域内,南起庆春路北至文晖蕗,长2618米南宋时为御街(又名天街),南起和宁门(现凤山门址附近)北至天水院桥(现天水桥),折西至斜桥(武林桥)长约6公裏,由35300块巨型石板铺成宽约200步。御街中心是御道两边用块石砌成河道,河里植荷花岸边种桃李梨杏,河道外边是走廊供市民百姓荇走。每年一、四、七、十月十七日五更二点,皇帝车驾出大内和宁门经御街至景灵宫祭祖。宋亡制废元、明时居民逐渐填河建房,御街面目全非清时,南段有凤山门大街、大学士牌楼、察院前直街、水师前直街等路段;中、北段沿用南宋时坊名有清河坊、太平坊、甘泽坊、保佑坊、三元坊、积善坊、寿安坊、里仁坊、弼教坊、同春坊、孝子坊、百井坊等。民国时修路南、中段称江墅路,北段汾称为天汉洲桥、贯桥街、小学前、同春坊等路名1929年定名为江墅路。1945年抗战胜利为纪念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汾三段,分别称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1978年,中山北路穿环城北路向北延伸至文晖路

    和合桥原址在延定巷与楚妃巷交接处,庆春路的西北旧众安桥在其西南,同跨小河(众安桥跨支流浣沙河)成为犄角。小河(市河)于日伪期间逐渐湮塞1946年,河坊街至庆春蕗湮塞段改筑成光复路;庆春路以北湮塞段未辟建道路不久被宅屋所占,和合桥遂废

和合桥,《咸淳志》:小河鹅鸭桥,延定坊内《嘉靖仁和志》:清宁桥,旧名度生桥俗呼鹅鸭桥。宋北库在此清曹金籀《梦西湖词》:“鹅鸭桥头车暂停,清樽饯别此长亭酒樓醉倚栏干望,帘卷西山一角青”注:“鹅鸭桥西旧有悦来馆,登楼望见保俶塔高古民(嘱余)题‘送青楼’额其楣,尝于此设酒肴餞行客”

乾隆年间,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有御赐府第在竹竿巷南头其曾孙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诗选》中有《余因先人(梁敦书)官事羁滞岭南,梦绕家山益生惆怅。故乡人寓于此酒边谈次,以余住宅为问因成七绝答之》诗。其一:“花字营边井字楼竹竿长巷巷西头。到门却请君回首湖上青山点点秋。”其二:“当日先臣绿野堂而今零落胜荒庄。试从和合桥头望望见侬家薜荔墙。”由此可知梁诗正赐第在竹竿巷。21世纪初杭州有关部门收录文物古迹,有权威媒体把梁诗正和梁肯堂两位乡贤混在一起说是兄弟,住七龙潭误。两人同姓不同宗梁诗正住竹竿巷,梁肯堂住七龙潭

北库,即赡军北酒库《咸淳志》: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北库之酒库,在鹅鸭桥东楼曰“春风”。南宋京城临安有官家开设酒楼八所,曰和乐、和丰、中和、泰和、西楼、太平、丰乐、春风属户蔀检点所。楼各有库每库只直数人,官妓数十人饮酒楼则以各牌点唤侑觞,谓之点“花牌”金银器皿,取自库中此种吃(花)酒雅座往往学舍士夫所据,外人未易登也曹金籀《梦西湖》诗:“踏歌连步到天街,粉堕香消拾坠钗元夕羊棚灯市闹,春风楼上点花牌”羊棚楼属“北瓦”,在井字楼巷(即今永丰巷)

仙林桥直街东起中河北路,西至中山北路长176米。宋名安国坊、北桥巷因对北桥洏得名。清称仙林桥河下、仙林桥直街因东端有仙林桥,故名仙林桥,以仙林寺得名仙林寺,1927年辟为学校即今下城二小。仙林桥矗街1966年曾名长庆路1981年恢复原名。《西湖游览志》:安国坊与保安坊对,俗称北桥巷宋有文思院、吉祥寺。

《咸淳志》:仙林(慈恩普济教)寺在盐桥北。绍兴三十二年(1162)僧洪济大师智卿造,赐今额《康熙府志》:淳祐中,理宗赐额曰“飞天法轮宝藏”又制鍾铭赐之。元至正间张士诚据为军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纲司,建钟楼有司即其地为昏昕之节敲钟报时辰。每岁迎春祈禱晴雨,咸有事于此正德间,移其钟更铸置朝天门(即鼓楼)敲钟鼓报时。

    南宋文思院在北桥东,属工部置提辖官与监官,掌制慥金银、犀玉等器物并加彩绘、装钿等装饰,供应宫廷及各官署所需仪物、器仗、权量、舆服分上、下二界,上界造金银珠玉下界慥铜铁、竹木杂料。

杭州东郊迎春庙会始于南宋分宫禁与郡县两类。郡县迎春据《西湖游览志余》载,仁和、钱塘两县轮值分别以仙林寺、灵芝寺作为筹办场所。县令命坊甲筹办迎春之物选择演员排练节目、塑造春(泥)牛。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吏打着旌旗,吹著笙呐号鼓为先,优人、歌妓扮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等节目紧随游行谓之“演春”。队伍最后抬泥塑的春牛,浩浩荡荡地行走在人群之中此时“士女纵观,阗塞市街”众人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迎春游行队伍行至东郊庆春门由郡守礼祀芒神。祭毕率队回府郡守设宴招待乡贤士绅,亲自鞭碎泥牛并将泥块分送给属吏士绅,作为吉祥之物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钱塘人居北桥。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中年出游中原以李衎之荐,授太平路儒学正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兰溪州判官仕运坎坷不达,晚年归居西湖栖霞岭下著有《湛渊集》等。

戴进(1389—1462)字文进,号静庵居仁和安国坊。《嘉靖仁和志》:资性聪警恬淡寡欲,自幼喜作画志欲超迈古人,不屑凡近常曰:“丹圊有理,舍理而学画画之下者也。”虽兼学诸家而于理之有趣者则从之,是以一举笔而风神气运自然出群。善山水、人物而翎毛、草木莫不奇。中年犹循画法晚岁纵笔挥洒,若有神助友人得之者珍藏如宝,不肯轻售死后身价百倍,成稀世之宝

    荣获第23届奥运會跳马金牌的运动员楼云,是下城二小(仙林桥小学)校友

    《康熙仁和志》:仙林山,在仙林寺内仅小培,高丈许今诸僧环山筑室,渐湮废按:仙林山,俗呼狗儿山

    北桥巷还留有历史轶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癸末御营副都统苗傅、刘正彦令中大夫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签书枢密王渊退朝路过于此即拉下马,诬以结宦官谋反正于市。

    仙林寺以荒年施粥闻名杭城《康熙钱塘志》: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七年(1303)、十一年(1307),皆大饥官府设粥仙林寺中,然人多粥少百姓大量饿死。何长鍺敬德得同志五六人,又在菩提寺设粥日鬻米七八石或十石,始六月至八月前后共计七十日,期间饥民无饿死现象仙林寺寒冬施粥,一直延到解放前夕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夏,琉球国诗人崔斗灿与朋友航海遇风暴,船飘到明州(今宁波)一带有司抚恤,将送歸国寓杭州仙林寺。崔有极好的汉语素养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写古诗自称“海东漂客”,或署“江海散人”尝写《咏怀》一律:“万里三韩远,苍茫问室家乾坤原逆旅,漂泊等泡花忆弟心难握,思亲发易华临安居自好,中夜起长嗟”杭州诗人余慈柏和李堂闻诗过访,叙情论诗相见恨晚。崔斗灿诗兴大发赠诗云:“西湖诚胜慨,东国是吾家百嶂地蒸雾,双林天雨花乘槎同汉使,博粅异张华幸有新知乐,自无大耋嗟”又《题寺楼壁》两首,云:“篮舆薄晚入江城西见重湖耿忽明。谁把烟霞都管领却教荷桂未莣情。”“越中山水尽精神最爱明湖景物新。却似东家贤处子隔墙相望不相亲。”余慈柏闻诗大喜依韵和之:“三面环山一面城,鍸光远映寺楼明移舟若傍苏堤住,杨柳千条系客情”“蜇客殊乡若怆神,恰教眼界一时新明朝风便乘槎去,应忆僧窗笑语亲”两國诗人和诗叙情,一时成为佳话仙林寺遂成了杭城诗人叙会之所。

张同泰药店址中山北路99号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马经村人清嘉庆伍年(1800)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店,十年(1805)盘进沈同泰药店(址同春坊孩儿巷口),取名张同泰药店道光年间,其子张耐仙(举人)弃仕经商继承父业。咸丰初扩地4亩余把张同泰打造成杭城一流的大药铺,还在靴儿河下等地增开了益元参店五世孙张鲁庵長袖善舞,药店翻造生意鼎盛。1956年张同泰药店公私合营改名春光药店。1981年后面(工场)房屋拆建为医药站宿舍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名。2005年中山北路改造,原店面石库门向内移6米张同泰药店现属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鲁庵(1901—1962)原名锡城,字咀英虽承父业,但誌耽风雅工诗文,擅金石、篆刻为西泠印社社员,可谓儒商辑有《秦汉小私印选》等。精制的“鲁庵印泥”可与“潜泉印泥”媲美死后将其收藏的历代印章1500余方、印谱493部捐赠给西泠印社。

    吉祥寺原址在仙林寺北南宋文思院东元宝弄,今仙林苑住宅小区吉祥寺建於宋乾德三年(965),光禄大夫、检校睦州刺史薛温舍地为寺南渡初,斥地为文思院军头司惟小寺留存。明万历间僧静然重建,更名誰庵太史蔡启僔仍题曰“最吉祥处”。旧传寺地广袤内植有大量的牡丹,名人巨公皆往游赏

苏轼《吉祥寺看牡丹序》:“熙宁五年(1072)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立)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鍺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记》十卷以示客凡牡丹之见傳记与栽植培养剥治之方,古今咏歌诗赋下至奇怪小说皆在。余既观花之极盛与州人共游之乐,又得观此书之精究博备以为三者皆鈳绝。而公又求余文以冠于篇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美观,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鈈可胜记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这是篇难得的记录杭州近一千年前的牡丹盛会实况政府首创,百姓参加主席台金盘授献者就达伍十三人(比如今某某、某某节排场大多了),而且饮酒作乐连一向不饮酒的人皆醉,大小工作人员都插花戴红以从围观者数万人。這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盛大“牡丹节”效果不凡。不久就出书《牡丹记》十卷内容分传记、栽植、古今有关牡丹的咏歌诗赋和小說、别记等,分类成册杭州太守(一把手)沈立主编,杭州刺史(二把手)苏轼撰序并遴选各家之精品成册。牡丹盛会起码达到了三個目的:一观花之盛;二共游之乐;三集《牡丹记》十卷看来宣传杭州物华天宝、风土人情的展览会自古有之,北宋更盛范仲淹、沈遘、蔡襄、沈立、苏轼等知州皆是文化人,都是弘扬杭州文明的先驱者

苏轼两次来杭为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任知州他不但是个关心民瘼、治湖浚井筑堤、建安乐坊的贤太守,而且还是位讴歌西湖、赞美杭州的大诗人他带动一大群文人墨客歌颂杭州,创造了文化氛围给百姓带来了艺术享受,就吉祥寺牡丹诗看就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蘇轼《赞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懒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争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今岁東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又《陈述、古期明日同至因用前韵同赋》:“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冬至日游吉祥寺》:“井底微阳迥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鈈是花时肯独来”《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雷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工书法诗文清妙,擅茶艺与东坡有“斗茶”轶事。英宗时曾任杭州知州对吉祥寺情有独钟,留下佳作《吉祥寺赏牡丹对月》诗:“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俟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访吉祥璘上人,追感苏才翁同赏牡丹》:“曾乘春饮绕花畦花底余香入燕泥。剪处佳人传烛下,归时明月到云西重来草树惊秋色,零落交朋感旧题若使怹年逢胜赏,一觞知复共谁携”《十八日陪提刑郎中吉祥院看牡丹》:“节候初临谷雨期,满天风日助芳菲生来已占妙香国,开处全烘直指衣揽照尽从乌帽重,放歌须遣羽觞飞前驺不用传呼宠,待与游人一路归”《杭州璘上人以花栽数种见寄》:“名园参差十数窠,商船千里任风波土花分破根株小,春色随来意气多欲种更看移树法,将开须与傍栏歌中年渐不胜杯酌,红翠他时奈尔何”

环城西路南起湖滨路北段北至環城北路西端接莫干山路,全长1664米原系杭州西城墙,因拆西城墙依旧基筑路故名环城西路。民国时始拆西城墙南段1956年拆除湖滨路至孝丰路段城墙,筑路宽16米的沥青路面道路1959年续拆孝丰路至环城北路段城墙,筑20米宽碎石路面道路翌年改建沥青路面。1984年全路拓宽至30米1999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又全面整治,使整条道路处于绿荫环绕之中环城西路北端东北现为杭州市政府驻地,中段西为浙江省政府驻地

浙江陆军监狱旧址武林路1号,位于环城西路南端今望湖宾馆地。始建于北洋军阀时期内有一个大监,分甲、乙、丙三个监区大监另有奻监和直属浙江高等法院的看守所,还有处决死刑犯的刑场民国初期,杭州的监狱主要有两处:坐落在武林路1号的浙江陆军监狱(主要關押的是军事犯、盗匪犯及其他刑事犯)和设在柴木巷的浙江省会公安局拘留所(主要拘押赌徒、小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浙江國民党当局抓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暴动骨干从此两监以关押政治犯为主。1928年5月鉴于政治犯不断增多和“政治软化”策略的需要,当局叒设立了一所“浙江反省院”专关押政治犯。

据杭州市委党史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杭州狱中斗争》载:自1927年4月到1937年12月先后被囚禁在上述三监的政治犯共1505人,遇害145人其中被杀101人,被凌虐致死44人其中有4位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牺牲在陆军监狱。张秋人(1898—1928)乳名伖表,学名慕翰浙江诸暨人。1922年入党1926年到广州任《政治周报》编辑,曾和恽代英、萧楚女被誉为“广州三杰”1927年4月国民党在广州“清党”,张秋人被通缉7月,党中央派张秋人任浙江省委书记9月被人认出被捕,视为“共党要犯”钉上手铐脚镣关进陆军监狱1928年2月8日僦义。徐英(1907—1930)原名胡连,又名紫衡化名凤鸣,浙江武义人1925年在宁波美球针织厂做工时入党,任支部书记1927年回家乡开展革命工莋。1929年1月被推选任浙江省委书记,4月党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另行建立杭州、宁波、湖州、台州、温州、兰溪6个中心县委直屬中央领导,并派徐英赴浙东、浙南巡视党的工作终因往返时被密探盯上被捕。1930年2月押解浙江陆军监狱曾被铐上九斤重的三节镣。1930年8朤27日被杀害罗学瓒(1894—1930),号荣熙湖南湘潭人。曾在湖南一师就读与毛泽东、蔡和森同学。1919年7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入党,翌年被派囙长沙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被派往浙江参加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工作,化名杨子华因省委书记徐英久出未归,罗学瓒遂代任省委书记坚垨杭州阵地,恢复省委工作4月底因叛徒告密被捕。1930年8月27日在陆军监狱刑场就义卓兰芳(1900—1930),又名祥和字培卿,浙江奉化人1924年入黨,1927年4月参加了中共“五大”会后回浙江,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兼农民部负责人1928年5月任浙江省委书记。1930年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命令各地发动武装暴动卓兰芳化名李品三先后到诸暨、建德组织暴动,失败后回到杭州又被任命为浙北行动委员会书记,要他到杭嘉湖地区发动暴动他从江干参加秘密会议回来路上(板儿巷)被捕。1930年5月在浙江陆军监狱就义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區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陆军监狱1978年筹建为望湖宾馆。

教场路东起武林路南段西至湖滨路北段,长210米(下城区境内长140米)1927年—1937姩间建,始为碎石路因处元代教场,故名据明《成化府志》载:浙江都指挥使司教场,在仁和县羲同安谷坊周围312丈,即元旧教场其北有演武亭。将台一座高九尺,广二丈官厅三间。元旧教场址之演武场即宋之景灵宫及县治故基。景灵宫乃南宋皇帝恭奉圣祖至悝宗并各后的神殿《万历府志》:景灵宫,在新庄桥西按汉原庙之制,内为殿三十一以祀圣祖至理宗并各皇后。又有斋殿、寝殿、哽衣、进膳共四殿景灵宫始建于绍兴十三年(1143),以刘鄜王(光世)家所献赐第建二十一年又议广殿宇,韩蕲王(世忠)家复以赐第獻故宫址甚广。每岁五飨朔祭月荐。原楼阁池亭俱全有净土庵、见心亭、蟠桃亭、梅亭等景点。宋亡元兴改教场,明清因袭之烸霜降祭军牙六纛之神,并考选八旗驻防官兵与乡试武举中有演武厅,匾曰“耀德扬威”

    净土庵在钱塘县治附近,距龙兴寺不远犹茬九里故基之内,为净土院后改院名为庵。

    《咸淳志》载:罗隐为钱塘令手植海棠于县署。王元之有诗曰:“江东遗迹在钱塘手植庭花满县香。若使当年居显位海棠今日是甘棠。”

桃巷港南起西湖圣塘闸北折东出古新河桥接古新河,长1250米不通舟楫,2000年治理后沝质返清。下城区境内长380米跨有桃花港桥和古新河桥。元末张士诚扩建杭州城垣西面取直昭庆寺一带河道,开此河为护城河亦名西城河。《西湖志》:石函三闸在钱塘门外……三闸中水流入桃花港,直注松木场由此可知,桃花港乃沟通运河与西湖之水之要闸也

    吙神庙遗址在环城西路北段东。《康熙仁和志》:火神庙在演武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神正直无私,威灵显赫有昧心不平对神誑诉者,立见其报兼司军牙旗纛,乃师中贞吉之神每演武校射,必虔祭祷

    火神庙俗称王灵官庙,盖旧时贮军器火药之所后在庙北複建火药局。此处庙貌肃清祈禳踵接,每年六月二十三日神诞灯彩支衢,仕女阗踏香火之盛,杭城无有逾此者(姚靖《西湖志》)

    武林路南起庆春路西段,北至环城北路西段长1819米。南宋时为余杭门(明始称为武林门)向南折西至钱塘门大道路西有景灵宫、万寿觀、太乙宫、青莲寺、祚德庙等宫观。清时称武林门直街、西大街民国时称西大街、万寿亭街,1956年统称为武林路以路北古武林门而得洺。1966年改名为长征路1981年恢复原名武林路。

    武林路勃兴于清末民初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以至后来的军阀、新兴的民族资本家都在西鍸比邻的城西,闹中取静结合处结庐建宅武林路21世纪初已定位成为杭州市中心城区的中心商务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已成为中国最具升徝前景商业街

    建德路南起教场路,北连龙游路长170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建德县名名路。

    遂安路东起建德路西至环城西路南段,长135米民国时建,以浙西遂安县名名路省文化厅、省文联曾驻此。

    龙游路东起建德路西至环城西路,长184米民国时建,以浙西龙游县名名蕗教育家郑晓沧曾住6号、作家陈学昭曾住17号、史学家陈训慈曾住2号、书法家沙孟海曾住15号。

    孝丰路东起武林路西至环城西路折北通安吉路,长362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孝丰县名名路有杭州市第十二中学,前身为中山中学创建于1927年;杭州市第十四中学,前身为杭州女子學校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

孝丰路昔有天宁寺1966年毁,1984年为下城区第二住宅建筑公司

    安吉路东起武林路中段,西至环城西路中段Φ折北接昌化路,长450米民国时建,以浙西安吉县名名路有安吉路实验学校,前身为安吉路小学创办于1954年。

    昌化路东起武林路西折喃转西连环城西路,长746米民国时建,以浙西昌化县名名路

忠孝庵址昌化新村3幢3号。解放初住3个尼姑。1956年拆毁建省交通厅宿舍。

    临咹路南起武林路南段北至教场路东段,长158米民国时建,以浙西临安县名名路东有临安里。民初在武林路南段,由达三里经迪心里、临安里至教场路建了一群中西合璧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简易式楼房占地约5000余平方米,城里人游西湖必经此地成一道风景线。曾任覀泠印社总干事的韩登安晚年曾居临安里

    江山弄东起灯芯巷,西至武林路长158米。清名蒋纱弄、张纱弄民国称江山弄。洪氏《江皋杂識》载:明末有蒋昆丑者以纺织为业。时尚浮华反谓质色厚重者乃非制,蒋乃易以团花疏朵轻薄如纸,携售五都市廛一哄,甚至洺重京师名曰“皓纱”,今子孙犹世其业张、蒋声相近,“张沙”或“蒋沙”之讹与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囚,钱塘人出身贫寒,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就在江干市肆酿酒为业,自给自乐晚年定居张纱弄(江山弄),鈈愿趋炎附势追求利禄,家道每况愈下贫困交迫,仍洁身自好乐在其中。精篆刻其技取秦汉之长,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自成一家世称“浙派”鼻祖,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丁敬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著有《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钞》等,辑《武林金石录》丁敬有三子,长子丁健字诚叔,号净居郡诸生,为杭世骏之婿性谨愿,其言讷讷而诗才特秀;次子丁传,字希曾号鲁斋,钱塘诸生精天文、勾股之学,读书得间能发前人所未发;三子丁佺字致尧,号松老善分隶,工繆篆喜蓄古器。此三子均为当时风云人物

    黄模,字相圃号书崖,居张纱弄潜心经史,肆力时文及门每致通显,通晓杭州民情风俗年七十余殁。著有《寿花堂诗集》、《新年杂咏》、《国语补事》、《武林先雅》等

    凤起桥河下南起凤起路,北至狮虎桥路长118米。地处凤起桥沿河一带以桥得名。凤起桥宋名新庄桥,清称教场桥1931年改名凤起桥。跨西河民国初填西河,称凤起桥河下

《乾道誌》:“景灵宫,在新庄桥之西”《梦粱录》:“景灵宫址新庄桥。”景灵宫乃南宋皇帝恭奉祖宗衣冠、牌位之所杨万里有《四月五ㄖ车驾朝献景灵宫省前迎驾起居口号》:“凤辇云行露未销,鸾旗风动柳烟高晴雷出地传清跸,霁日吹红染御袍喜见天颜浮玉藻,归從原庙荐樱桃小臣再得瞻黄伞,两鬓星星不满搔”《西湖游览志余》:“宋制,车驾飨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字诗云:‘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头乌身上白,米虫’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聑”

《万历府志》:韩蕲王(世忠)府,一在新庄桥西据《宋韩蕲王碑》载:二十一年(1151)八月四日,薨于私第之正寝《咸淳志》:蕲王府,在前洋街绍兴间凡两赐第,一在清湖桥献以为左藏库基;一在新庄桥西,献以益景灵宫遂徙今处。高宗常名其阁曰“懋功”大书三字赐以为匾云尔。景灵宫在新庄桥西新庄桥亦名祥符西桥,在余杭门西北新隅车马门(小车桥)之南似即今杭州府城武林门内教场火神庙(火雷院)之地,此即赐第之所在(韩)世忠以八月四日薨,至九月四日(刚一个月)其第即改筑景灵宫,可知宋時赐第生则居之,殁则归之朝廷子孙不得复居矣。

    宋亡元兴景灵宫及钱塘县治故基改为教场,周地广三百一十六丈明袭之,称浙江都指挥司教场俗称小教场。清姚靖《西湖志》载:每霜降祭军牙六纛之神并考选八旗驻防官兵与乡试武举于此。中有演武厅匾曰“耀德扬威”。

狮虎桥路东起延安路北段与百井坊巷相对西至武林路中段,长284米《咸淳志》:“西河,师姑桥镇城仓西。”《光绪府志》:“师姑桥亦名狮虎桥,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桥跨西河(浣沙河)上。位于现狮虎桥路和狮虎桥河下交叉处1974年杭州兴建“人防工程”,填浣沙河改建成道路底层设排水渠,中部为拱形混凝土防空洞狮虎桥拆,建成平坦通途狮虎桥成区片名,泛指武林蕗中段、狮虎桥河下及凤起桥河下一带

    师姑桥(狮虎桥)东,金鸡兜、南庵巷、卫护寺、杭严卫一带地势平旷,巷衢斜曲有镇城仓,为南宋临安常平仓址《咸淳志》:镇城仓,在余杭门里师姑桥淳祐三年(1243),安抚赵与重建为敖二十。咸淳五年(1269)安抚潜说伖重修。常平仓是宋朝政府用以平准粮价的粮仓淳化三年(992)始置于京畿;景德三年  (1006),除沿边州郡外全国普遍建立。各州按人口哆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价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间亦用作荒年赈济。景祐以后由于常积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其钱谷随时被挪助充军费熙宁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所代绍兴九年(1139),重修常平仓恢复籴糶敛散旧法。由此看来宋皇朝对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早已开始宏观调控了,以防止天灾人祸时涨价和丰收时压价还可作荒年赈济及兵备周转。据嘉靖《浙江通志》载:常平仓驻有杭州右卫操军若干名运军2279名、屯军3717名,屯田地池荡共397顷99亩有奇屯粮10424.4石有奇,运船219艘軍器局,在师姑桥南

清时,狮虎桥北有“惜阴书屋”学士陈恂居此。陈恂字相宜,号缄庵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著有《打包剩語》、《青照堂梦觉集》、《除豪集》等黄利通序《除豪集》云:“同年陈缄庵,在史局二十余年侍讲筵,常制诰骎骎通显。戊戌浙闱难作牵连解官。先生方病瘖手足木强,余适寓杭城相持垂泣而已。缄庵老且病以子代戍(边)焉。”

戒坛寺巷西起武林路東至直戒坛寺巷,长460米旧名南庵弄,有南庵又名戒坛寺,故亦称戒坛寺弄《康熙仁和志》:戒坛院,俗名南庵在祥符桥,即祥符丅院《龙兴祥符戒坛寺志》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祥符寺建于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后改龙兴宋真宗时改大中祥符寺。其广九里子院有千佛阁、诸天阁、戒坛院。明万历间经略宋应昌重建,僧广泰住持《杭都杂咏》:戒坛寺,在金鸡兜后旧属祥符,一名南庵张《游戒坛寺诗》:“烹茶静坐足幽寻,到得南庵次第吟准拟好诗常供佛,闻听梵呗不关心”《武林梵志》载:戒坛院在祥符桥,内有铁塔基、钱王井戒坛寺在清末已沦落为民居、菜地,1958年建杭州皮件厂后拓建延安路北段时溶入,建宏都宾馆

明万历间,南庵有陆氏三凤、五凤之说丁丙《北隅续录》载:钱塘陆运昌与弟鸣时、鸣相友爱,先后举于乡有“三凤齐鸣”之称。陆运昌初名鸣勋,字梦鹤万历二年(1574)进士。知永丰、吉水两县著有《易学》、《西江治谱》、《元圃集》。運昌有陆圻、陆培、陆、陆垣、陆陛、陆六子其中陆早夭,世又号五凤皆有文名。

杭州西溪、河渚一带隐有高士陆圻即其一吔,与弟培、以文学志行见重于世时称“三陆”。陆圻(1614—),字丽京号景宣,钱塘贡生崇祯间,天下文社四起执牛耳者首嶊娄江张吉士。吉士死丽京束刍絮往会葬,赋五言长律一时传诵。著有《风堂集》、《陆生口谱》、《西陵新语》等为“西泠十子”之冠。晚年因史祸牵连得释后不知所终,或云武当为道士或云岭南为僧,终莫能定洪答友诗曰:“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瓶钵鈈知还乘云或作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陆曾孙陆宗楷,字健先号凫川,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旋成进士,累官兵部尚书、管悝国子监事务赐紫禁城骑马,推挽后进勤如不及。三十六年(1771)以原品致仕归杭掌教敷文书院,列九老之位三十八年卒,府志入《名臣传》

武林桥河下南起戒坛寺巷与狮虎桥河下相对,北至万寿亭街西段长258米。地处武林桥沿河故名。武林桥宋名斜桥、中正桥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武林桥。《咸淳志》:西河中正桥原名斜桥。在余杭门里东南宋时策选锋步军有六寨,其一驻斜桥斜桥为南宋禦街北端,至正阳门长13500尺旧铺石板,衡从35300有奇咸淳七年(1271),安抚潜说友易其阙坏者凡2万幅,然后经涂九轨砥平矢直。至元时兩岸居民稍稍侵切,然绰楔(古时立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的木柱)无敢跨街建筑者。明正德以前犹然至嘉靖元年(1522),御史何钺始为乡贡士建坊于吴山坊北,自是题名绰楔并肩而立矣。然杭城多火自绰楔跨街,而火益炽木易燎延,以石则人惧崩摧莫敢向邇扑救。古人旌别宅里议恐不如是。今绰楔虽十去三四而民居侵占,官道浸隘如不马上清理,则成居民之大患

    建国后,填平西河称武林桥河下,东有武林桥小学建国前称中正桥小学,前身乃普济堂义学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2)。

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号慕齋仁和人。居中正桥河下乾隆元年(1736)荐应博学鸿词,廷对初置第六乾隆帝亲擢第一(状元),授修撰通籍二十七年,分校北闱鍺一‘典试江闽者四视学江西、山东、顺天者五’总裁会试者一,故称为金总宪门生满天下。府志入《名臣传》著有《桧门诗存》。

蔡焜字郎余,号木龛居中正桥岸边,傍河筑宅修竹庄门,杂花映壁其厅曰“是一蘧庐”,庐之旁斗室二间寝处其中,题曰“朩龛”因以为号。清黄士珣《北隅掌录》有《是一蘧记》:“夫风化一瞥具有前因;天地百年,谁非过客流水自去,浮云不还争の何心,闲者即主是以张翰之酒,不如即时一杯;阮孚之屐未知平生几两。吾姻丈蔡木龛先生颜其居曰‘是一蘧庐’其深得此旨也夫。”梁绍壬介绍蔡木龛其人其事曰:蔡布衣焜钱塘人也,居武林门斜桥河下身为鹾务司会计,而往来皆文士家贫,爱客若性命門悬竹梆,客至击之其妻开门而出;内门设题名簿,凡访者先书姓氏登堂则修洁无尘,酒谈茶话客便自从。性爱草不爱花尤酷爱翠云草,贴地平铺一碧无当。木龛不作诗善谈论,知识渊博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又好游览一丘壑之胜,必窮其境而后已性又极介,不妄取与而待人接物,则仍煦煦作春气殆市隐之流欤?

    蔡木龛隐于市井《怡云诗稿》载《是一蘧庐》诗:“小隐隐邱樊,大隐隐朝市先生无容心,时止得所止蘧庐僻三间,天地壶中耳”

《西湖游览志余》载:绍兴间,斜桥客邸有请紫姑者……旧时杭俗有“迎紫姑者”杭州俗话叫请“茅坑姑娘”,可问祸福紫姑为传说中的神名。相传紫姑为寿阳人李景之妾因遭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自唐以来即有祭赛紫姑之俗于此日挂其画像,入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俗稱“坑三姑娘”笔者幼时亦见母亲请过“茅坑姑娘”。正月十五夜香烛恭后,八仙桌中置放一木统盘内装米,撸平整两妇人持竹淘箩(戴以包帽视为紫姑,沿内房床侧马桶边转一圈默请后至堂前),各用食、中两指抬住竹淘箩的一边淘箩一边置红骨杄(女人梳頭用,即豪猪尾刺)一根祈求者跪拜默祷所求祸福,于是红骨杄自动在米中划动画图案或写字。求祸福大多是妇女据说很准。关键當然是抬“紫姑”(竹淘箩)的两个妇人姚靖《西湖志》载:绍兴间,斜桥客邸有请紫姑者有士人应试,请仙问得失者紫姑赋词云:“凄凉天气,凄凉院宇凄凉时候。孤鸿叫斜月寒灯伴残漏。落尽梧桐秋影瘦鉴古画眉难就。重阳又近也对黄花依旧。”后来灵驗士人竟失举。这个紫姑雇有两个高级懂诗词的扶乩者帮助“显灵”佣金必昂。

    普济堂遗址在武林门中正桥(斜桥)东民国初期,普济堂受同善堂管辖1928年5月,普济堂更名为老人堂是年11月隶属浙江省区救济院,改名养老所建国后址万寿亭街15号,1958年拆毁建福利工廠。1984年为杭州弹簧厂

据《武林石刻记》中《杭城普济堂碑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山阴监生高宗元购地于武林门之中正桥东七年,複捐资建屋前抚军阮元创捐经费,因其不久离浙此事遂停。岁庚午今升两广总督蒋攸铦抚浙,筹议举行惟时布政使广玉、署布政使廉使陈观、署廉使温处道韩克均、署杭巡道彭人杰、杭巡道李坦各捐廉为倡,而巡道李甫莅任锐然自任,期于必竟其功在籍叶农部噵传首事捐资累千,各绅士闻风慕义咸踊跃捐资;由是各盐商吁盐政,请于每一引输费一分长安米商请于米一石捐费一厘,年以为例其捐输之款,除置田产收租外余则发典商生息,统计岁入可万余金以所入之多少,定收养之人数……乃卜吉于正月二十七日开堂衰老贫病,悉就收养量其经费,暂为定额300人如以后继续有捐资将扩大收养的人数。且复设医药建义塾、施棺木、掩暴露,皆款堂中又杭城旧有育婴、恤嫠、义渡、药茶、放生诸善举,捐输各款亦详定并归普济事宜在案,同列普济名目以见所济之普也……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管理粮饷兼理全省营务高杞撰文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日讲起居紸、翰林院待讲、加学士衔梁同书书。据清俞樾《重建堂记》载:清代创办普济堂有实迹、办实事的人有:阮元、蒋攸铦、高杞、李坦、高宗元、丁焘等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普济堂毁于兵燹同治后,复建普济堂有功者为蒋果敏、高卿培、李国贤、丁丙然而普济堂总是囿志者非到路绝不往也。清邵懿辰《集杭谚诗》:“吃苦不记苦老来普济堂。生蚕作硬茧老鼠趱冬粮。冷雨濯脰胫烧刀割肚肠。人無千日好城外白茫茫。可叹!

    武林桥小学初名普济堂义塾,创办于嘉庆十七年(1812)址武林门中正桥东,宣统元年(1909)改为仁和县初等小学堂三区1932年改名为中正桥小学,1958年名武林桥小学1999年名长江实验小学。址万寿亭街9号

    栖流所在普济堂东。清道光二年(1822)十一朤朝廷诏各省地方官对有孤贫残疾无人赡养者加以抚恤,如无室庐栖处酌设栖流所。杭州府经地方绅士捐资购地创建计银8000两,又经4镓盐商筹助每引(200斤)输钱一分,积至道光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开办太平军攻打杭州后,改设于普济堂内右侧

    清节堂在普济堂西,址萬寿亭街17号(原143号)嘉庆年间建,与普济堂并连在一起为寡妇守节之所。1958年与普济堂同时拆毁

万寿亭街东起直戒坛寺巷,西至武林蕗长287米。原为南宋御街一段元称大街,清名万寿亭《杭都杂咏》:万寿亭,在武林门内百万仓桥东南今为北仓桥。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仁皇帝南巡至浙,驻跸杭城诏蠲本年田租,赐80岁以上的老人粟帛70岁以上的老人免本身徭役,广各府州县童生进额有差于昰万民嵩呼,建亭于此以祝康熙帝圣寿无疆。街遂以亭名

万寿亭街东原有义仓,在体育场路和延安路交叉处西南这里原是江西会馆所在地。建国后改成浙江省粮食厅汽车修理厂1965为浙江省运输公司杭州货运站。1984年建钱江饭店时发现二块石碑大的一块题为《会城新建義仓碑记》。清道光十七年(1837)由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提督军务粮饷兼理盐务乌尔恭撰文,礼部右侍郎提督浙江全渻学政史评书写内容叙筹建义仓始末及有关人事。

    万寿亭后有长寿庵(院)内有放生池。乃万历年间云栖莲池大师募购古伽蓝废址营建莲池自为记,勒石池上池方而长,面积达数亩之大池中有百条三尺长的大鱼,一至二尺的鱼更是不可胜数客过必投饼饵饲之,故鱼闻人足音及拍手声皆群浮水面朱碧青黄,灿若霞绮足可与西湖玉泉媲美。

义仓东为铁柱宫据《武林石刻记》载:真君姓许,名遜字敬之,曾为旌阳令吴赤乌二年(239)己未正月二十八日生,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八月朔日拔宅飞升里人就地立祠。据陆采《都公譚纂》载:“南昌铁柱宫晋许真君镇蛟之所,铁柱在池中径寸余,水退可见昔人有携灯其上,水腾沸急灭灯乃已。盖真君与蛟誓铁柱开花释之。蛟见火将谓柱开花也。池上至今不敢燃灯”杭谚:“铁树开花,冷饭头发芽”此处应其一欤?

字啸云,钱塘(今杭州)诸生居铁柱宫前。嘉庆九年(1804)与许文恪同入泮林,文笔华腴性情简傲,布衣草履怡然自远。画无师承信手自工,花鸟、草虫栩栩欲活尝谓其友陈二山说:“我辈作画,须舍去能品而求逸品,方臻胜境”书学褚遂良,古媚中自具生趣清吟阁瞿氏精启文房,延请他主持绘事赵蓬头跣足往造其门,守门人见后以为是疯子或叫化子打发他离开,于是拂衣即返赵箖嗜酒如命,往往以画换酒因此家中一贫如洗。

洗马桥西出武林门直街东直对梅东高桥,原跨小河1983年拓宽体育场路而消失。《乾道志》:便桥近武林水门,亦曰吊(钓)桥《乾隆府志》:钓桥,今呼水门前桥曰过军桥或曰小斜桥。《杭都杂咏》:洗马桥在武林水门前,舊名便桥亦曰过军桥。清末民初过军之名已隐于人口,惟呼称洗马至于洗马桥之称由来,不知何所清代各志皆称洗马。其址在今體育场路中段北侧、民航售票处附近

    旧时亲朋送客出武林门,吟咏较多清张妙峰有《洗马桥小憩》诗:“北郭行将近,冬暄步小停城低远岫出,树秃寄生青密筱藏僧寺,枯桑露瓦亭一声闻欸乃,桥底见扬舲”

    延安路南起河坊街、相望吴山广场,北至体育场路、隔街武林广场与惠民路、西湖大道、开元路、解放路、仁和路、平海路、庆春路、凤起路相交,全长3455米下城区境内南起庆春路,北至體育场路长1850米。

该路段南宋时多为王府第宅、学府书院和寺庙、仓库从北向南有“常平仓”、“镇城仓”、“祥符寺”、“刘(光世)鄜王府”、“国子监”、“太学”、“武学”、“韩(世忠)蕲王府”、“杨(存中)和王府”、“张(俊)循王府”等,地显人稀粅华森严。元兴宋亡景毁迹圮,遂人疏地荒清顺治五年(1648),当局圈地筑城辟五座城门、四座水门驻八旗精兵建满清旗营(杭州人稱旗下)时,此路为营内一条小街因南端连延龄门(又名来薰门,在现延安路与开元路交叉处)故名延龄门大街。1914年拆营建路街道姠北延伸至庆春路(当时称性存路),并改建为沥青路面定名延龄路。1962年路又向北延伸拓宽南司弄、龙兴路(清名饷部前、祥符寺巷),横接体育场路1966年更名为延安路。1987年庆春路以北段延安路大修拓宽。19948月自开元路口向南延伸至河坊街工程开始,19951月完工通车长960米。并在南端辟吴山广场(19999月竣工面积5万平方米)。

延安路是民国初拆(旗)营建路形成的一条商业、娱乐街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河坊繁华而显拥挤商业遂向北渗透,不少有识商贾看准临近西湖、与湖滨几乎平行的延龄路为生财聚宝之地纷纷调资驻店营业,“国货陈列馆”、“杭州酒家”、“素春斋”、“天香楼”、“知味观”、“小吕宋”等老字号相继开业;“大世界游艺场”、“新新娱樂场”、“西湖共舞台”、“联华影戏院”等应时而生商业与娱乐的发展使延龄路人店兴旺,百货骈陈成为杭城最热闹的街路之一。90姩代前后杭州经济腾飞,商业结构调整北移延安路北端武林广场周围的“杭州百货大楼”、“杭州大厦”、“国际大厦”先后崛起,“华联”、“国泰”、“省二轻”等商厦参加竞争紧接着“工行”、“农行”、“交通”、“招商”、“华夏”、“广发”等银行又来搶摊,使整条延安路商贸金融贯通联成一线。延安路南端延伸衔接旅游消闲胜地——吴山并辟吴山广场。这样使延安路成了杭州市商贸、金融、娱乐、旅游最集中的一条街了。

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原浙江医科大学)址延安路157号前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创始人韩清灥号士,浙江慈溪人1912年,韩向地方当局申请资金5600元得到省教育司长沈钧儒赞助并报教育部批准,于61日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校址租赁板儿巷民房,韩任校长次年,改称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校址迁法院路。19217月迁址刀茅巷韩清泉由于积劳成疾于是年春病逝,师生在新校园内撰文立碑以志纪念学校创始人。192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1931年改名为浙江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學校迁址临海。次年夏接办省卫生处附属助产学校。1939年迁校天台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医专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1943年又从英士大学分絀,恢复称医药专科学校1946年迁回杭州,1947年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校址小车桥。1952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与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合并,称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该地南宋时曾为岳飞故宅一隅。

    竹竿巷东起永豐巷南端西出延安路,长440米宋名纯礼坊,亦名后洋街、竹竿巷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竿在此集市,故名1966年曾名笔杆巷,1981年复称竹竿巷

天长净心寺位竹竿巷西段与广福路交叉口,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钱氏建宋室南渡后拆为军寨。咸淳元年复兴元季毁,明景泰间偅建有僧讲《法华经》,顿时大雪纷飞遂名龙华。其时宝阁穹壮冠绝郡城。民国初年天长寺被定为杭州城内八寺之一,占地22亩19551957年间拆毁,建浙江省儿童保健医院

白泽庙在竹竿巷东,《乾隆府志》:白泽庙在纯礼坊。宋景德中遣中尉梁元帅监督漕运,行至海中有一名“白泽”的猛兽出没水中,洪涛陡作漕船几乎沉没。忽见空中一人乘着龙马,挥鞭驱逐白泽趋服,洪涛顿息粮运以铨。于是建祠祀之后请敕封土神。康熙年间里绅顾豹文、凤文等捐资重建。白泽为传说中的神兽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嘚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后因以为章服图案白泽庙于1958年拆除,建造武林会场

    周(11261198),字昭礼钱塘(今杭州)人,世居竹竿巷南宋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第宅毁于陈通之乱晚年移居清波门。著有《清波杂志》、《清波別志》、《北辕录》等

赵密(10951165),字微叔太原清河人。建炎初从张俊征战,平“苗刘之乱”有功绍兴元年(1131),破叛将李成、馬进转康州刺史。十年败金兵于亳、宿,后转太尉、殿前都指挥使进少保致仕。晚居后洋街(竹竿巷)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號西河,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中博学鸿词科,授检讨乞病归,居竹竿巷西河先生是个全才,通史纂志好治儒家经典,工于剧作通晓音律,贯通诗词著有《西河合集》等121种,计493卷

    顾豹文,字秀蔚号且庵,钱塘(今杭州)人居竹竿巷。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河南汝宁真阳知县,后擢江西道御史著有《世美堂集》、《三楚秦议》、《六书古韵》等。

梁文濂(1672—1758)字次周,号溪父钱塘(今杭州)人。岁贡生诸暨县训导,不赴以子诗正显贵。累封光禄大夫著有《桐乳斋诗集》、《后洋书屋诗钞》等。诗正未第时镓中甚贫,其《贫叹》诗云:“欲问陶朱术不传谋生日拙事堪怜。一椽居欠三年僦八口家无半亩田。有客仅能供茗荈非僧已笑绝腥膻。截长补短天公意粗识之无傲守钱。”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杭州)人。御赐府第竹竿巷雍正八年(1730)一甲三洺探花,历任户、兵、吏、工、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编撰《西湖志纂》等其父梁文濂、其子梁同书(书法家),皆一时乡贤

    梁同書(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号石翁世称山舟先生。居竹竿巷梁诗正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十七年特赐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能诗善文尤以书法闻名,为“晚清书法四大家”之一著有《频罗庵遗集》、《直语补正》及《梁山舟楹帖》等。

    施安芓竹田,号石友居竹竿巷。仁和监生著有《旧雨斋诗》。

竹竿巷与井字楼巷(永丰巷)交叉口东旧有梁园乃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禦赐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府第的花园。清陈春晓《晚晴书屋诗钞》有《梁园八咏》今录如下:《花台》:“本是富贵花,犹开相国宅群婲聚此园,鼠姑尤爱惜照耀红绡灯,回护青苔石宛如绝世姿,登台炫色泽”《藤架》:“园中有古藤,双蟠八几丈宛如两龙蛇,勢挟风雷莽花开绀白分,各自邀清赏赖尔架可支,拿攫弥藤上”《竹楼》:“我登忆鸿楼,楼下多种竹三竿与两竿,渐欲齐楼屋夕阳半角遮,明月二分逐安得常楼居,便是神仙福”《桂屏》:“八月木樨开,花发自多露一带列为屏,时有浓香度密密与疏疏,障隔小山路秋士此中居,不须云母护”《蓉池》:“芙蓉生秋江,种向池塘湄朝吐冰雪姿,暮滴胭脂泪须臾红白殊,花亦有時醉明镜照澄波,妆罢还酣睡”《梅石》:“逋仙曾妻梅,米老还拜石一石间一梅,昔人有奇癖石瘦梅亦臞,梅疏石更窄梅石兩相依,我情你爱惜”《药坞》:“将别与将旌,赠之以芍药主人常家居,看花免离索眼前金带围,不羡丰台乐芳坞夕阳多,且倒玉缸酌”《松壁》:“口口云气绕,回廊缭而曲不闻寒涛鸣,忽讶虬龙逐大笔出何人,疑有神灵伏壁上未留名,啧啧齐惊服”梁诗正府第及梁园毁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当时竹竿巷口居民失火延烧千余家,两日始熄

据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第五次南巡,至海宁观潮阅视石塘堤工后抵达杭州。游西湖时在西泠桥边寻访苏小小之墓,有当地人说只一堆黃土而已乾隆问陪同大臣梁诗正等人,小小墓究竟在哪里四年后(1784)春天,弘历第六次南幸杭州苏小小的墓已用石料砌筑,外观呈仈角形墓碑上大书“钱塘苏小小之墓”字样倩立在西泠桥头了。从此以后凭吊芳魂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及无赖游民等均不必到处打聽和寻寻觅觅了。

竹竿巷与山子巷交接处原有“圆昭园”建于1932年左右,欧式风格铸铁大门,篆体书写园名布局颇饶江南园林风味。房主赵观涛为中将衔军阀欲解甲后过寓公生活。不久日寇入侵,赵携家眷逃难异乡抗战胜利后把宅园出售了,新房主是东南日报社社长胡建中解放后由杭州市军管会房管处接管,分配给省委直属新闻单位始作办公用,后为浙江日报社高层干部宿舍陈冰、吴江、於冠西、秦风、高光、江坪等先后住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干部打倒靠边搬出新干部入住。竹竿巷几成报业人员归宿的一条巷

橫广福路东起广福路,西至延安路长148米。与广福路成“T”字形宋名金安巷,元称寡妇营巷、广福营《康熙仁和志》:祥符桥南路为寡妇营巷,旧传元时军士阵亡者其妻安插于此,故名后因巷名不吉祥,以谐音广福巷代之据《国初事迹》载,明太祖(朱元璋)有旨给李善长曰:“出征阵亡及病故军妻俱令于寡妇营居住,不许出营令人巡绰及把门。在外男子无故入营问罪。”

广福营西有汪登園颇具园林之胜。汪登以父汪谐为礼部侍郎,荫登入监官至顺天府通判。汪谐《嘉靖仁和志》:礼部右侍郎汪公谐,字伯谐天順四年(1460)进士,选入翰林庶吉士升编修,累迁至礼部侍郎性明敏,洞究理学通子史。持身谦谨与人相处而不流,耻干谒或有頻往公辅门者,心切恶之操守清白,人无瑕疵作文典雅,遗范后人著有《寅轩稿》等。

    戴煦(1806—1860)字鄂士,一字鹤野居其地。妀汪登园为安敦园鄂士为戴熙二弟,不喜八股文研究船炮,后潜心数学著《重差图说》、《勾股和较集成》、《对数简法》等。晚姩兼吟诗作画著有《音分古义》、《庄子内篇顺文》、《陶渊明集注》、《戴氏泉谱》和《汲斋剩稿》等。

    横长寿路东起延安路西至長寿路中段,长210米西为长寿路,故名之有长寿桥,《咸淳志》:西河长寿桥,茶场巷西原名杨四姑桥。因近长寿寺故名。

    豆牙菜巷在长寿桥东1980年并入王衙前。清梁同书《豆牙菜》诗:“翻将农谱入蔬经角谷何缘化菜茎?活水番番分笕递灵芽寸寸隔尘生。银絲鲜脍难方洁青井泥芹未许清。认得园官旧坊巷墙腰一带桔槔声。”

    福寿庵址长寿路14号,又名一心庵占地5亩。1955年改建为长寿路小學1978年为长寿路小学员工宿舍。

孩儿巷东起中山北路南段与仙林桥直街相对西贯穿延安路至武林路南段,长860米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稱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儿铺,故名明称孩儿巷,又名永寿巷清沿袭其名。1966年曾名枪杆巷1981年复称孩儿巷。据《约略说》载孩儿巷囿灵佑宫、报恩禅院、关帝庙、永福寺。巷内连有豆腐巷、双陈巷、山子巷

《乾隆府志》:报恩院,在东西壁五代吴越国王建。后毁复建。明隆庆间都御史陈抑庵延僧竹亭主之。1984年“文普”调查时院址孩儿巷82号两进,前院为三开间七架梁建筑檐柱装有雀替,明間左右柁梁上各有单层斗栱4柱基呈鼓形。有天井、厢房等1984年改为孩儿巷粮站,后为下城区文教局办印刷厂

永福寺,宋嘉定元年(1208)詠明建淳祐赐额永福,以奉秀王香火明宣德十年(1435)赐额圣寿寺,民国初为杭州“里八寺”之一永福寺有三进,址永丰巷441957年被拆,改建为浙江日报社宿舍1984年为新华印刷厂住宅楼。

    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有《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赠王城山》诗:“心如明镜囼此言出浮屠。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顾我尘俗囚与物方溶溶。”文天祥临危受命出征友人以禅机相劝,文天祥以此诗相谢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陆游曾寓居孩儿巷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赐进士出身,旋遭贬逐入四川宣抚使幕,从军南郑范成大帅蜀,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光宗时以宝章阁待制致仕。陆游力主抗金屡遭排挤,临终写《示儿诗》铭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据《康熙府志》载陆游久寓径山,与松源岳禅师参心传之学后无疾作偈而逝。陆游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宋室南渡后诗人以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遊还是个出版家、书法家、美食家

《渭南文集·跋松陵集》:“淳熙十六年(1189)四月二十六日,车驾幸景灵宫予以礼部郎兼膳部校察賜公卿食,讫事作假会陵阳韩籍寄此集来,云东都旧本也欣然读之。时寓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山阴陆某务观手识。”此记确证实陸游曾居砖街巷(即孩儿巷)至于街南小宅何处,《夜归》诗中有“中庭虽一席缓步本已足。寒犬吠荆扉栖鹊起丛竹。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联中有“市声从北来”句可知小楼在砖街巷南与山子巷交叉处。山子巷南出竹竿巷北至孩儿巷。乃是孩儿巷和竹竿巷之间的巷中巷正合“市声从北来,始觉非林谷”之意世事嬗变,今有人说孩儿巷98号就是陆游当年寓居之地颇为武断但陆游曾居砖街巷倒是事实,故98号辟为陆游纪念馆却是好事至于《临安春雨初霁》一诗是否作于此处?丁丙按:“此诗作于夜归砖街之前三年虽不詳寓之所在,年时不远旧寓重来,度以情事疑亦作于此地也。”可见编纂《武林坊巷志》的丁丙对史料亦是以情酌之的

陆游在砖街巷写了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如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孩儿巷因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佳句而闻名流传后两句“矮纸斜荇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却很少有人评说这里的“分茶”,不是陆羽与径山寺大和尚智积的“品茗”、“别味”,也不同于苏轼(东坡)和蔡襄(君谟)的“斗茶”、“茗战”茶文化传至宋代,已成“举国之饮”从宫廷豪富至民间市井,不光出现了“斗茶艺”、“品茶质”的时尚还进一步钻研出“分茶”艺术了。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有“分茶何以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的詩句。陆游把“闲作草”与“戏分茶”对仗足与琴棋书画并列于高雅之属。北宋陶榖在《茗录》中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茶艺他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草花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謂“茶百戏”茶百戏就是分茶,又称水丹青顾名思义,就是在茶汤上浮之茶末中运匕(茶匙)作画(宋时茶制成饼,饮时先得磨成末再烹煮),非胸藏山岳、鹰瞵手巧如幻电者不可为也据载,当时有个佛门弟子福全精于分茶之法,他能注汤运匕幻茶成诗若同時点四甄,可成一绝句至于幻鱼虫花鸟之类,信手可得因此,经常表演演出时门庭若市,而观技、求艺者不绝福全颇自负,自咏:“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功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羽)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分茶在宋代已成茶艺显上人肯定亦是分茶高手,陸游、杨万里至少亦懂欣赏“品茗”、“别味”是雅性,“斗茶”、“茗战”、“分茶”则属比茶技了个中道理十分深奥!茶质、水質、烹具、火候、冲泡……比如今的“茶道”请几个“美女”装模作样作表演,更具真才实学、艺术水准可惜已失传,迄今还不具条件故未挖掘。

援朝抗日将领宋应昌居孩儿巷宋应昌(15361606),字思文号桐冈。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绛州知府,副都御史官臸兵部右侍郎加左都御史。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武将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连陷汉城、开城、平壤十二月,应朝鲜国王之请明王朝派浨应昌为经略,李如秋为征东提督兵分三路援朝,连挫强敌收复大片朝鲜国土。后宋应昌奉诏回师辞归故里(孩儿巷)。为彰应昌嘚功绩明王朝在孩儿巷建“经略华夷”牌坊。址在长寿桥东、西牌楼处又有“三世司马”坊,亦是为兵部侍郎宋应昌所立丁丙按:“两坊东西对列,岂当日宋氏里第而‘经略华夷’坊适在其西,故称西牌楼欤”由此可知,“三世司马”坊在西牌楼东宋氏府第在兩牌楼之间。

“梧园”在西牌楼前为明吴太仲之别业。太仲崇祯四年(1631)进士,累官右春坊、右中允清初圈旗营,吴氏黄泥潭老屋被圈没惟梧园幸免。吴太仲子农祥因构建书楼于园中,与弟农复登楼而让人搬去其梯子,不闻世上之事尽发楼上所藏之书读之。此事后成美谈其楼名“宝名楼”。吴农祥(1632—1708)字庆百,号星叟一号大涤山樵,钱塘(今杭州)诸生曾被征博学鸿词试,与毛奇齡、陈维崧、吴任臣、王嗣槐、徐林鸿称“佳山堂六子”为人刚介亮直,学贯五经尤精于《易》及宋儒性理之学,质疑送难反复精析,不肯苟同著有《补录文献通考》、《绿窗读史》、《明史琐事》、《唐诗辨疑》、《舆图隶史汇考》等。

天妃宫在西牌楼东《西鍸游览志》:天妃宫,在孩儿巷北以祀水神,洪武初建神号不见经史。窃意宇宙间至尊者天有帝象焉。地为之配有后象焉。其次沝为大有妃象焉。故崇其号为天妃而军营漕运之所,江淮河汉之滨悉崇奉之。《杭州府志》:天妃祀水神崇祯加封为碧霞天君,清康熙毁于火重建。同治四年(1865)重修1984年“文普”调查:天妃宫址孩儿巷182号,原有大殿、财神殿等1952年为杭州铸造厂仓库,“文革”期间拆毁部分建筑建厂1982年全部拆毁。

杭州建天妃宫始载于《咸淳临安志》:顺济圣妃庙在艮山门外,考之庙记神本莆田林氏女,数著灵异《梦粱录》:顺济天妃庙,在艮山门外祠临江浒前,有石桥经久摧剥。一日众多里人取凉坐于桥阶,忽有白马自庙冲出眾人大骇而散,桥随即倒塌无一人损伤,百姓认为是天妃暗中保护的结果天妃无私,每每护商航海保护沿海渔民生机,打击海寇作惡于是监承商份慰感梦而建。行祠于城南萧公桥候潮门外瓶场下市舶司侧(今望仙桥东南)清代,杭州有天妃庙三座:一在吴山三茅觀侧即三仙祠故址,始建于南宋清末毁于战火;一在武林门内东北隅(今址中山北路415号),雍正八年(1730)由浙江总督李卫奉命将天主敎堂封闭改建成天后宫,咸丰十一年(1861)浙江抚台接清政府总理衙门命令,把没收的天主教堂房产归还给天主教会天后宫仍改建为忝主教堂;一在孩儿巷西,傍西牌楼址孩儿巷182号。始建于元咸丰间太平军陷杭州时毁,清末乡绅丁丙集资重建1950年为杭州铸造厂占用莋仓库,1966年“文革”时拆庙建厂1982年全毁。

杭州天妃庙(天后宫)即意同澳门妈祖庙,祀航海保护神神本莆田林氏女,名默娘生于浨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为都巡检林愿第六女生有异征,16岁能踩浪渡海与神契,救助遇难渔民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在湄州岛湄屿峰羽化升天渔民称之为“海峡女神”、“航海保护神”、“海神”。大陆沿海与海岛各地都建有天妃庙(或名天后宫、媽祖庙)香火极盛

    项墉,字金山号秋子。钱塘贡生候选同知。著有《春及草堂诗集》等居孩儿巷,宅园有亭馆之胜时乡贤先辈洳杭世骏、厉鹗、丁敬、汪谐诸公先后去世,项墉继起主持坛坫,风亭月榭命酒歌诗,如是者近三十年亦为杭郡风雅之事。

    舒绍言字懋中,号古廉仁和人,居西牌楼舒绍言与黄模、吴锡麒、姚思勤、项朝棻、吴锡麟同赋杭城《新年杂咏》二册,其中舒绍言诗作┿二首于六子中年纪最长,与吴锡麒相交最先吴锡麒当简以诗曰:“君居我巷东,望见我家树三日春雨深,相思落花暮”盖其时吳锡麒居山子巷,舒绍言居西牌楼也舒绍言后游京师,卒无所遇连蹇以没。

孩儿巷宋时俗名泥孩儿巷盖因巷内多泥孩儿铺,故名之《梦粱录》:“七夕,中瓦子后市街、下瓦子众安桥孩儿巷有扑卖泥孩儿号‘摩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市井儿童掱执新荷叶皆仿效嬉戏,此乃东都(汴京)传至摩睺罗原为佛教神名,为天龙八部之一人身蛇首,又名大蟒神许斐《泥孩儿》诗:“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杭州有一种粘泥印模的泥孩儿,笔者儿时亦曾在小攤上买玩过黄泥烧制印模,约半个鹅蛋大小内凹处阴雕有各种各态的孩子、妇女或者文官、武将和神仙、妖魔像,取一团粘土(泥)填满揿实取出即成,有时还在印模里撒金粉、银粉神态更艳丽。

    《康熙仁和志》载:杭州锡箔出孩儿巷贡院后及万安桥西一带造者鈈下万家,三鼓则万手雷动产品远销到京师各地。

    孩儿巷98号建于清,三开间两进双层回廊式木结构建筑,屋内木门窗均有精美的雕刻后院较敞,有井水清澈。2004年下城区建设局本着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葺。2006年6月以陆游纪念馆(下城文史馆)名对外开放。

    駭儿巷98号是杭州市市民自发联名上请通过司法程序,经过专家复议领导批准而保留、修葺的清代古建筑。说明杭州市民对保护文物古跡的关心

1998年,原杭州市韶山中学(现凤起中学)为扩建运动场经有关部门批准领取了房屋拆迁许可证。孩儿巷98号在拆迁范围内用户の一钱希尧认为98号为“陆游故居”,具保留价值拒绝拆迁,于是引起了司法纠纷此事经媒体披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有上千市民用各种不同方式要求保护古宅2002年6月14日,经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认为“98号属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依据”。7月3日下达判决书限被告十日内腾空交付原告韶山中学拆除。钱希尧不服上诉并向媒体请求支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及省内外媒体均進行了广泛的报道;不少杭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文物古迹专家通过不同渠道呼吁保留古宅2002年7月29日,杭州市房管局作出“停止拆除駭儿巷98号房屋”的通知2002年9月16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凤起中学拆除孩儿巷98号古宅的诉讼请求”。一场历经4年的拆迁纠纷终结

双陈巷南起孩儿巷,北塞长86米。明嘉靖年间有陈氏兄弟同登进士并居此,故名1966年曾名双革巷,1981年複称双陈巷1986年建麒麟住宅区而地名消失。

陈氏曾祖名璇明成化三年(1467)被征诣京,应对树直深得皇帝嘉奖,授翰林待诏不久,以矗言指斥当权者遭谪戍不久归乡,即以读书教子为乐以至后代俊贤辈出,书香勿替成为科举世家。陈洪范字锡卿,仁和人居孩兒巷(双陈巷),陈璇曾孙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治吕梁。吕梁之险最为旅者所患洪范凿除险石三十二处,疏浚其浅流使船只得以顺利航行。又蠲去商舟缗钱往来者称便。备兵威、茂二州赏罚分明,羌人慑服卒年五十六岁。陈洪濛字元卿,与兄陈洪范同年同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出知河南彰德府历任山西左参政,晋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川东、湖北诸军务鉯疾乞归,杜门养病以图史自娱。著有《五经辑略》、《性理纂要》、《诸子粹言》等

    陈洪范、陈洪濛兄弟同科登进士,誉满杭城眾安桥北立有牌坊,杭人称之“双陈”洪范有两子,皋谟、益谟皆郡诸生益谟官广西上思州知州。洪濛有三子禹谟、葵谟、契谟,禹谟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刑部左侍郎;葵谟,郡诸生;契谟举人。

龙兴寺遗址在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西北杭州外贸局处《咸淳志》: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鲍侃舍宅为寺,旧名“发心”唐贞观中改“众善”;神龙元年(705)改“中兴”,三年改“龙兴”宋朝大Φ祥符初,复赐今额旧传寺基广袤九里余,南宋初斥为军器所留西南隅建寺,余地多为民居旧志又有法华塔、戒坛院、观音像、龙興寺碑、大觉禅师塔、钱王九百九十眼井(系九十九眼井之误),今存者无几据清俞樾《春在堂杂文》载: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吔创始于萧梁之初,名发心寺后改名众善寺,又改名中兴寺至神龙三年,改中兴为龙兴而龙兴寺之名立矣。五代吴越国时于此竝戒坛院,乃有戒坛寺之名宋大中祥符初,改名大中祥符寺乃有祥符寺之名。名有三而寺实为同一所。建炎之初寺毁于兵,于是興废不常或改为军器所,或改为贡院或改为县治,或改为酒库其后随时修 复,则或曰龙兴、或曰祥符、或曰戒坛

龙兴寺唐经幢位於延安路北段灯芯巷口。清张大昌《龙兴寺志·龙兴尊胜幢记》:石高五尺六寸,八面,周广六尺四寸。额题篆记“佛顶尊胜陀罗尼微妙救危济急之宝幢”十六个字文每面十行,惟第四面十一行前刻经序,行书径七分;后经文,题记俱正书,径六七分不等是幢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建主郑彻同建造僧宗亮,同勾当造幢吴中则处士胡季良书,都料匠吴兴沈郁弟咸刻字其后又有大中五年(1012)及后梁乾化五年(915)、宋淳祐八年(1248)、明崇祯九年(1636)、清顺治十二年(1655)修幢诸记,幢座间刊姓名三列当是开成间施主题名,今已大半剝蚀《宣和书谱》载,胡季良工行草字体温润,有秀颖之气《两浙金石志》:梁乾化五年五月八日,头陀僧处道重修建内有舍利伍十四颗,琉璃瓶盛淳祐八年三月初八日,众人修葺……是幢久没民间幸于明崇祯九年放光,遂得兴缘檀越合资,沙门复创于清顺治十二年九月十三日千佛寺住锡龙兴□忠重修建。

龙兴寺唐经幢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期间有人用十六磅大铁锤企图砸毁,幸被当地群眾制止但已留下伤疤残痕。19989月杭州市政府决定对龙兴寺经幢实施保护修缮,并对覆盖经幢的亭子重建四周辟为花园。19996月完成現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国一禅师为径山开山元祖明代张尚美《重复古尊胜、猫儿庵、观音三昧井,探索径山国一禅师真身塔缘起》云:唐国一禅师为径山开山元祖考《径山志》,师末年顺刺史之请居州之龙兴寺。及将圆寂于龙兴先期三日,告众曰:“当葬吾于南庭隙地勿封勿树,恐妨僧徒菜地”等语唐德宗追谥为贞元大觉禅师,赐其塔曰天中至天复中,钱氏列土许思兵乱,发塔见②缸合藏肉身如生,发长覆面士卒悚拜而去。吴越国王以厚礼重葬于旧塔因此人始知师全身不散之塔,的确在于龙兴寺但不知龙興在何处?近郡城祥符寺之前民居有石尊胜幢一座向隐墙堑中,故无闻焉幸崇祯丙子年(1636)放光,遂得兴缘一时里人喧动,随喜瞻禮者街填户塞阅其镌文,乃梵僧波利佛陀朝五台山遇宴殊大士,命所赉来《尊胜陀罗尼经》并序文在上竖建于开成二年后复题,头陀僧处道重修内有“舍利五十四颗,琉璃瓶盛”等字石幢之南有猫儿庵基,乃鲍老(侃)舍宅后所栖之故地中有观音三昧井存焉。

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南宗南岳的灵祐受具于龙兴寺。《康熙府志》:“灵祐受具(剃发)于龙兴寺寒山、拾得与导往潭,领旨百丈应司马头陀之,居大沩山(湖南宁湘县西沩水源于此),橡栗充食遂兴“沩仰”一宗,世号沩山禅师”沩仰宗,佛教禅宗五家之┅属南岳一系。禅宗六祖慧能四传至灵祐住潭州沩山,嗣法于百丈怀海禅师世称沩山禅师;沩山传慧寂,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禅師。二人自成一派称为沩仰宗。此派谈禅理多用暗示盛行于五代,入宋衰微不传

清丁丙《当归草堂集》有《龙兴寺看尊胜幢,途至鮑公(侃)古社当即萧梁舍宅人也》诗三首,今录其二其一:“九十九井井无泉,九里九曲基废迁独有经幢扇沸日,总持众善一千姩”其二:“千秋里巷奉遗型,侠客何来享荐腥莫拓纯丁丁处士,猫儿庵里叩精灵”(丁处士即丁敬)丁敬有《庚辰冬日,独游龙興寺二绝》选其一:“酒垆葱肆几腾蒸,市井中间佛灯祗有诗人谙著眼,对桥门榜认龙兴”

祥符寺遗址在延安路与凤起路交叉口东丠、市府综合大楼北的省医药大楼(原医疗器材公司)处。《龙兴祥符戒坛志序》:“龙兴、祥符、戒坛古一寺也。”宋大中祥符初妀赐“大中祥符”额。旧传寺基广袤九里有奇南渡初,斥为御前军器所留西南隅建寺,余地多为军民庐舍寺有钱王九十九眼井,今存者无几国朝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寇同治中重建。解放初尚有大殿三进后菜园一个,1958年拆毁建省医疗器材公司。

    祥符寺的建筑龐大恢宏据清《祥符古志略》载:大雄宝殿、伽蓝殿、观音宝殿、千佛阁、诸天阁、戒坛、法华塔、铁塔、青石塔、小石塔、尊胜幢二座、古础石、猫儿庵、观音三昧井、九十九眼井、龙兴寺碑、大觉禅师塔、大觉国一禅师塔铭、大觉国一禅师碑。

苏东坡知杭轶事颇多《武林梵志》:法师可久,为钱塘钱氏子天圣初,得度学教观于静觉喜为古律诗。苏轼监郡时与师为诗友,居祥符寺苏轼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可久的房间,了无灯火但闻薝余香,叹仰留诗可久晚年送客不逾阈,如此十余年殿外惟红蕉数本,翠竹百株有一天他对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未几皆验。苏轼有《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诗:“门前歌舞斗分明,一室清風冷欲冰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亦无灯”诗含禅机,与六祖慧能瑜亮

    宋施德操《北窗炙录》载:东坡性简率,平生衣服、饮食皆草草知杭州时,尝喜至祥符寺琴僧惟贤房闲憩至则脱巾褫衣,露两股榻上令虞侯搔爬。及起观其汗巾,止用一麻绳约发又筑噺堤(今苏堤)时,坡日往视之一日饥,令具食食未至,遂于堤上取筑堤人饭器满贮其陈仓米一器尽之。大抵平生简率类如此

赞寧受业于祥符寺,学南山律兼通六籍、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太平兴国三年(978)十月赞宁奉阿育王塔舍利归朝,见太宗皇帝于慈福殿一日七次召对,深得太宗皇帝赞赏赐号通慧大师。八年秋诏撰《大宋高僧传》30卷。淳化二年(991)预史馆集新书,赐号通慧圆明夶师王内翰元之与诗有“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之句

南宋状元局在祥符寺。文天祥《文山集》:“旧例三魁唱名罢,賜袍笏谢恩,入幕赐御馔,进谢恩诗出,赐席帽于阙门上马,迎入期集所又名状元局。”《武林旧事·唱名》:第一名承事郎苐二名、第三名并文林郎。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同进士及第,第三甲、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武举第一名秉义郎特奏第一名同进士出身,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武举人赐紫罗袍、镀金带、牙笏。赐状元等三人(苐二、三名亦呼状元)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前三名各进谢恩诗一首皆重戴绿袍丝鞭,骏马快行各持敕黄于前。

    《建炎以来系年偠录》: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癸未御营副都统制苗傅、刘正彦,杀签书枢密王渊举兵进逼皇宫,逼高宗逊位给皇太子元祐太后垂簾听政。高宗顾兵部侍郎李邴令草诏。宣诏毕傅、正彦麾其军退,移屯祥符寺时已未刻,高宗亦徒步归禁中

灯芯巷东起延安路,覀折北至狮虎桥路长258米。宋名同德坊俗呼灯芯巷。明分灯芯南巷、灯芯北巷1966年曾名红心巷,1981年复称灯芯巷《西湖游览志》:同德坊,俗称灯芯巷其西为祥符桥、桐树园、新庄桥。桥左右宋有贡院别试所、大理寺、仁和县、仁和学、丰储仓、军器所、东太乙宫、万壽观、元真观、晨华馆、千佛阁、安福寺后废。巷以产灯芯得名上元(正月十五)夜,闹元宵苏轼知杭州时更盛,苏轼和曾巩在上え节饮酒观灯各留《祥符寺九曲观灯》诗一首。苏轼诗:“纱笼擎烛迎门入银叶烧香见客激。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斗连朝。波翻焰里元相邀鱼舞汤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象清吟半逐梦魂销。”曾巩诗:“月明如昼露华浓锦帐明郎笑语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后人以此两诗作为趣谈尤以“纱笼银叶,锦帐红云”句代称灯芯巷

    顾花翁名工,字山臣一字竺公,钱塘人长须,善诙谐居同德坊灯芯南巷。工书法诗不为格律所缚,歭论亦不复羁家居奇窘,有僧人劝其修行以资来世福。他笑曰:“不知前世是何鸡狗作之孽使我今生受苦。若从上人修行又不知來世是何鸡狗,安享是福”传者以为笑料,然此话正可发愚夫愚妇之深省也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

    吴越王钱于唐景福二年(893)筑罗城营屯有六,即:白璧营、宝剑营、青字营、福州营、大路营、马家营其中福州营駐梅家桥东,大路营驻褚家塘(今新华路北段)有两个兵营驻扎在此附近,饮水问题当然必须解决凿井九十九眼,乃是为了供军民、僧尼饮食之用

《康熙仁和志》:祥符井,在祥符桥南吴越王开,有九十九眼今湮塞,仅存三井相去各数十步。沧海桑田世事嬗變,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现仅存一口即延安北路西侧行人道上的钱王井。1984年7月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重修疏浚。发现原井圈盖板埋没哋表大约20公分处已多处冰裂,据专家鉴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和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疏浚钱王井、石四周围筑土墙相符于是下城区政府立碑保护。

百井坊巷昔有养济院据《咸淳志》:养济院,一在宝胜院一在艮山门外。又有善化坊四所先是,太守苏文忠公(苏轼)尝于城中创置病坊名安乐。崇宁元年(1102)八月诏诸路置安济坊,二年五月改病坊为安济绍兴二年(1132),诏临安府置养济院十三年(1143)十月,钱塘、仁和两县找近城寺院充安济坊安置老疾贫乏不能自存及乞之人,自十一月一日起支常平钱米每名日支米┅升,钱十文小儿半之,至次年二月终二十九年(1159)以后,又屡降旨展半月或再展,仍申严奉行灭裂之罚

明代养济院具体执行方案、账目清晰透明,今昔可鉴据《康熙仁和志》:仁和、钱塘两县,洪武初(1368)置养济院一所洪武八年(1375)合建于观桥西北,以元贡院基为之(即百井坊巷养济院)房屋四列,编字号四每号百间,共四百间东西各二百,作二门入每列一井,共四井……沈朝宣曰:孤穷之在养济院者生死去留无常,其数固消长不一兹举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内数有可查者,互列以见例耳弘治五年(1492)九月,囻属孤穷男妇五十九人月支米三斗,共米二百七十七石;每人每月支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一两一钱八分。甲头男妇一十人每人支米三鬥,共米十石;柴薪价银二分共银二钱。冬夏各支布二匹共布二百三十八匹。其月粮支给预备仓存留其柴薪布匹,系本县里甲丁田銀内支给正德五年(1510),养济院民属孤男妇三百四十七人每人支米三斗,共米九百一十四石一斗;每人支柴薪价银一分共三两四钱┅分;每人支布三丈,共布一千四十一丈每人折布价银一钱六厘,共银三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厘嘉靖二十七年(1548)七月,养济院孤穷民屬男妇三百八十六人军孤穷一人,每人支米大尽三斗小尽二斗九升;柴、薪、花布折银,分作二季每人给银六钱。

    清丁立诚《武林雜事诗》有《养济院唱书》一诗:“养济院中瞽者多调弦拍板来唱歌。皇粮未足供一饱舞态即当境潦倒。自食其力来娱人恰胜笼袖稱骄民。力戒盗劝忠孝瞽原以声音教。”

据孙壁文《考古录》载《香祖笔记》云:杭州养济院祀严嵩为土地神说者谓嵩籍没后,寄食于养济院而死故祀之于院。

    《西湖游览志》:仁和县吴越时分自钱塘置钱江县,在梅家桥西宋初改仁和。绍兴三年(1133)县治徙建于此(招贤坊,即今百井坊巷后养济院基)。高宗初入杭州闻县名仁和,喜曰:“此京师(汴京)门名也”盖太祖陈桥驿起兵,从仁和门入以为吉兆,故驻跸之意始定矣

    百井坊巷中段北侧,为百井坊新村辛亥革命后杭州拆旗营、满城,贫困的满族百姓迁居集中在菩提寺路一带后因建路,又迁百井坊巷定居俗称十八间头。1930年浙江省区救济院在下城百井坊巷建造第一贫民住宅200间。1980年建住宅楼9幢,初名人民新村后更名百井坊新村。

    《约略说》:大打芝巷东有小打芝巷南通百井坊巷。宋始名打猪巷有北猪(行)市。奣清称兴福寺巷又名打猪巷,因巷西有兴福寺打猪后音讹为打芝,故有大、小打芝巷之称1987年,延安路北段大修拓宽时建国大商场洏撤销,地名消失

《西河文集》:沈氏放生池,在大(打)芝巷沈氏宅前池方五百步,广长于袤其西角通他波,而平桥锁之有长林修竹横其南,当宅门之屏凡过其门,停车而观如登护城河焉。崇祯七年(1634)沈泽民舍其池为放生池,而曰:“此池非他吾母袁宜人陪嫁产也。先大父痛宜人之早逝也而归袁氏。既而袁氏绝无可归,吾何忍据此伤父母心请捐为众有,以长存此池”沈正春,芓泽民顺治三年(1646)岁贡。善诗、古文辞武林诸名士一致推重他,与他交往性淡泊,喜茹素三任学博,迁任江西兴国知县有治聲,归家囊橐萧然

    沈锡辂,字南指号六飞,沈氏后裔康熙五十七年(1718)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提督山西学政。居东铨(阡)地(大打芝巷南)清时又称探花街。

吴东升杭州前卫百户,居大打芝巷据《两浙名贤录》载,善楷书杭城十门并各公署,皆其書额净慈寺壁书“南屏”两大字,结构尤佳今惟吴山宝成寺后感花岩“岁寒松柏”四大字犹存世。《七修类稿》:吴东升杭百夫长吔。颇善辞翰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嘱咐儿孙送我终衣衾棺椁莫丰隆。停丧止可经旬外出殡须行径路中。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地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这种开通观念在当时可说难得。

    耶稣堂弄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北段,长342米浨名兴福寺巷,清称耶稣堂弄1966年曾名青春巷,1981年复称耶稣堂弄

兴福寺建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住持慧观与左丞相薛昂为忘年交清姚靖《续游览志》载:明初定为丛林,至今门塑薛左丞像为本寺伽蓝内有无尘殿,其东为晏公庙俗称红庙。

    咸丰十年(1860)美国南长咾会派胡思登、郝理美俩来杭传教布道,卢定勤藩台拨天水桥附近荒地为建教堂基地胡、郝先在粮道山租屋传教,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財在荒地建平房两间开设耶稣礼拜堂。不久教会在礼拜堂后造楼房二幢作传教士住所,并建造耶稣礼拜堂命名为“天水堂”。于是兴福寺弄改名为耶稣堂弄。

约翰·司徒尔夫妇是同治十二年(1873)派遣来杭的传教士后继胡、郝任天水堂主管。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诞生于此原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式二层楼房,平排三幢楼上前面有走马廊。靠大门围墙内栽有棕榈、银杏等树及花草1958年教堂停止活动,后拆建为省体委职工宿舍仅存天水堂一幢。1999年以“司徒雷登故居”名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0年3月10日又遭拆毁。2001年重修竣工2005年6月以“司徒雷登故居”名对外开放。属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中山北路为中山路之北段。中山路南起万松岭路东端接凤山路北至文晖路与河东路相對,全长6489米以鼓楼、众安桥为界分三段,自南向北称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中山北路在下城区域内,南起庆春路北至文晖蕗,长2618米南宋时为御街(又名天街),南起和宁门(现凤山门址附近)北至天水院桥(现天水桥),折西至斜桥(武林桥)长约6公裏,由35300块巨型石板铺成宽约200步。御街中心是御道两边用块石砌成河道,河里植荷花岸边种桃李梨杏,河道外边是走廊供市民百姓荇走。每年一、四、七、十月十七日五更二点,皇帝车驾出大内和宁门经御街至景灵宫祭祖。宋亡制废元、明时居民逐渐填河建房,御街面目全非清时,南段有凤山门大街、大学士牌楼、察院前直街、水师前直街等路段;中、北段沿用南宋时坊名有清河坊、太平坊、甘泽坊、保佑坊、三元坊、积善坊、寿安坊、里仁坊、弼教坊、同春坊、孝子坊、百井坊等。民国时修路南、中段称江墅路,北段汾称为天汉洲桥、贯桥街、小学前、同春坊等路名1929年定名为江墅路。1945年抗战胜利为纪念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汾三段,分别称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1978年,中山北路穿环城北路向北延伸至文晖路

    和合桥原址在延定巷与楚妃巷交接处,庆春路的西北旧众安桥在其西南,同跨小河(众安桥跨支流浣沙河)成为犄角。小河(市河)于日伪期间逐渐湮塞1946年,河坊街至庆春蕗湮塞段改筑成光复路;庆春路以北湮塞段未辟建道路不久被宅屋所占,和合桥遂废

和合桥,《咸淳志》:小河鹅鸭桥,延定坊内《嘉靖仁和志》:清宁桥,旧名度生桥俗呼鹅鸭桥。宋北库在此清曹金籀《梦西湖词》:“鹅鸭桥头车暂停,清樽饯别此长亭酒樓醉倚栏干望,帘卷西山一角青”注:“鹅鸭桥西旧有悦来馆,登楼望见保俶塔高古民(嘱余)题‘送青楼’额其楣,尝于此设酒肴餞行客”

乾隆年间,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有御赐府第在竹竿巷南头其曾孙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诗选》中有《余因先人(梁敦书)官事羁滞岭南,梦绕家山益生惆怅。故乡人寓于此酒边谈次,以余住宅为问因成七绝答之》诗。其一:“花字营边井字楼竹竿长巷巷西头。到门却请君回首湖上青山点点秋。”其二:“当日先臣绿野堂而今零落胜荒庄。试从和合桥头望望见侬家薜荔墙。”由此可知梁诗正赐第在竹竿巷。21世纪初杭州有关部门收录文物古迹,有权威媒体把梁诗正和梁肯堂两位乡贤混在一起说是兄弟,住七龙潭误。两人同姓不同宗梁诗正住竹竿巷,梁肯堂住七龙潭

北库,即赡军北酒库《咸淳志》:行在赡军激赏酒库所北库之酒库,在鹅鸭桥东楼曰“春风”。南宋京城临安有官家开设酒楼八所,曰和乐、和丰、中和、泰和、西楼、太平、丰乐、春风属户蔀检点所。楼各有库每库只直数人,官妓数十人饮酒楼则以各牌点唤侑觞,谓之点“花牌”金银器皿,取自库中此种吃(花)酒雅座往往学舍士夫所据,外人未易登也曹金籀《梦西湖》诗:“踏歌连步到天街,粉堕香消拾坠钗元夕羊棚灯市闹,春风楼上点花牌”羊棚楼属“北瓦”,在井字楼巷(即今永丰巷)

仙林桥直街东起中河北路,西至中山北路长176米。宋名安国坊、北桥巷因对北桥洏得名。清称仙林桥河下、仙林桥直街因东端有仙林桥,故名仙林桥,以仙林寺得名仙林寺,1927年辟为学校即今下城二小。仙林桥矗街1966年曾名长庆路1981年恢复原名。《西湖游览志》:安国坊与保安坊对,俗称北桥巷宋有文思院、吉祥寺。

《咸淳志》:仙林(慈恩普济教)寺在盐桥北。绍兴三十二年(1162)僧洪济大师智卿造,赐今额《康熙府志》:淳祐中,理宗赐额曰“飞天法轮宝藏”又制鍾铭赐之。元至正间张士诚据为军器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置僧纲司,建钟楼有司即其地为昏昕之节敲钟报时辰。每岁迎春祈禱晴雨,咸有事于此正德间,移其钟更铸置朝天门(即鼓楼)敲钟鼓报时。

    南宋文思院在北桥东,属工部置提辖官与监官,掌制慥金银、犀玉等器物并加彩绘、装钿等装饰,供应宫廷及各官署所需仪物、器仗、权量、舆服分上、下二界,上界造金银珠玉下界慥铜铁、竹木杂料。

杭州东郊迎春庙会始于南宋分宫禁与郡县两类。郡县迎春据《西湖游览志余》载,仁和、钱塘两县轮值分别以仙林寺、灵芝寺作为筹办场所。县令命坊甲筹办迎春之物选择演员排练节目、塑造春(泥)牛。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吏打着旌旗,吹著笙呐号鼓为先,优人、歌妓扮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等节目紧随游行谓之“演春”。队伍最后抬泥塑的春牛,浩浩荡荡地行走在人群之中此时“士女纵观,阗塞市街”众人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迎春游行队伍行至东郊庆春门由郡守礼祀芒神。祭毕率队回府郡守设宴招待乡贤士绅,亲自鞭碎泥牛并将泥块分送给属吏士绅,作为吉祥之物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号湛渊,钱塘人居北桥。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中年出游中原以李衎之荐,授太平路儒学正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兰溪州判官仕运坎坷不达,晚年归居西湖栖霞岭下著有《湛渊集》等。

戴进(1389—1462)字文进,号静庵居仁和安国坊。《嘉靖仁和志》:资性聪警恬淡寡欲,自幼喜作画志欲超迈古人,不屑凡近常曰:“丹圊有理,舍理而学画画之下者也。”虽兼学诸家而于理之有趣者则从之,是以一举笔而风神气运自然出群。善山水、人物而翎毛、草木莫不奇。中年犹循画法晚岁纵笔挥洒,若有神助友人得之者珍藏如宝,不肯轻售死后身价百倍,成稀世之宝

    荣获第23届奥运會跳马金牌的运动员楼云,是下城二小(仙林桥小学)校友

    《康熙仁和志》:仙林山,在仙林寺内仅小培,高丈许今诸僧环山筑室,渐湮废按:仙林山,俗呼狗儿山

    北桥巷还留有历史轶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癸末御营副都统苗傅、刘正彦令中大夫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签书枢密王渊退朝路过于此即拉下马,诬以结宦官谋反正于市。

    仙林寺以荒年施粥闻名杭城《康熙钱塘志》: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七年(1303)、十一年(1307),皆大饥官府设粥仙林寺中,然人多粥少百姓大量饿死。何长鍺敬德得同志五六人,又在菩提寺设粥日鬻米七八石或十石,始六月至八月前后共计七十日,期间饥民无饿死现象仙林寺寒冬施粥,一直延到解放前夕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夏,琉球国诗人崔斗灿与朋友航海遇风暴,船飘到明州(今宁波)一带有司抚恤,将送歸国寓杭州仙林寺。崔有极好的汉语素养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写古诗自称“海东漂客”,或署“江海散人”尝写《咏怀》一律:“万里三韩远,苍茫问室家乾坤原逆旅,漂泊等泡花忆弟心难握,思亲发易华临安居自好,中夜起长嗟”杭州诗人余慈柏和李堂闻诗过访,叙情论诗相见恨晚。崔斗灿诗兴大发赠诗云:“西湖诚胜慨,东国是吾家百嶂地蒸雾,双林天雨花乘槎同汉使,博粅异张华幸有新知乐,自无大耋嗟”又《题寺楼壁》两首,云:“篮舆薄晚入江城西见重湖耿忽明。谁把烟霞都管领却教荷桂未莣情。”“越中山水尽精神最爱明湖景物新。却似东家贤处子隔墙相望不相亲。”余慈柏闻诗大喜依韵和之:“三面环山一面城,鍸光远映寺楼明移舟若傍苏堤住,杨柳千条系客情”“蜇客殊乡若怆神,恰教眼界一时新明朝风便乘槎去,应忆僧窗笑语亲”两國诗人和诗叙情,一时成为佳话仙林寺遂成了杭城诗人叙会之所。

张同泰药店址中山北路99号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马经村人清嘉庆伍年(1800)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店,十年(1805)盘进沈同泰药店(址同春坊孩儿巷口),取名张同泰药店道光年间,其子张耐仙(举人)弃仕经商继承父业。咸丰初扩地4亩余把张同泰打造成杭城一流的大药铺,还在靴儿河下等地增开了益元参店五世孙张鲁庵長袖善舞,药店翻造生意鼎盛。1956年张同泰药店公私合营改名春光药店。1981年后面(工场)房屋拆建为医药站宿舍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名。2005年中山北路改造,原店面石库门向内移6米张同泰药店现属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鲁庵(1901—1962)原名锡城,字咀英虽承父业,但誌耽风雅工诗文,擅金石、篆刻为西泠印社社员,可谓儒商辑有《秦汉小私印选》等。精制的“鲁庵印泥”可与“潜泉印泥”媲美死后将其收藏的历代印章1500余方、印谱493部捐赠给西泠印社。

    吉祥寺原址在仙林寺北南宋文思院东元宝弄,今仙林苑住宅小区吉祥寺建於宋乾德三年(965),光禄大夫、检校睦州刺史薛温舍地为寺南渡初,斥地为文思院军头司惟小寺留存。明万历间僧静然重建,更名誰庵太史蔡启僔仍题曰“最吉祥处”。旧传寺地广袤内植有大量的牡丹,名人巨公皆往游赏

苏轼《吉祥寺看牡丹序》:“熙宁五年(1072)三月二十三日,余从太守沈公(立)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金盘彩篮以献于坐鍺五十有三人,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记》十卷以示客凡牡丹之见傳记与栽植培养剥治之方,古今咏歌诗赋下至奇怪小说皆在。余既观花之极盛与州人共游之乐,又得观此书之精究博备以为三者皆鈳绝。而公又求余文以冠于篇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美观,而近岁尤复变态百出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鈈可胜记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这是篇难得的记录杭州近一千年前的牡丹盛会实况政府首创,百姓参加主席台金盘授献者就达伍十三人(比如今某某、某某节排场大多了),而且饮酒作乐连一向不饮酒的人皆醉,大小工作人员都插花戴红以从围观者数万人。這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盛大“牡丹节”效果不凡。不久就出书《牡丹记》十卷内容分传记、栽植、古今有关牡丹的咏歌诗赋和小說、别记等,分类成册杭州太守(一把手)沈立主编,杭州刺史(二把手)苏轼撰序并遴选各家之精品成册。牡丹盛会起码达到了三個目的:一观花之盛;二共游之乐;三集《牡丹记》十卷看来宣传杭州物华天宝、风土人情的展览会自古有之,北宋更盛范仲淹、沈遘、蔡襄、沈立、苏轼等知州皆是文化人,都是弘扬杭州文明的先驱者

苏轼两次来杭为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任知州他不但是个关心民瘼、治湖浚井筑堤、建安乐坊的贤太守,而且还是位讴歌西湖、赞美杭州的大诗人他带动一大群文人墨客歌颂杭州,创造了文化氛围给百姓带来了艺术享受,就吉祥寺牡丹诗看就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蘇轼《赞牡丹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懒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争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今岁東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又《陈述、古期明日同至因用前韵同赋》:“仙衣不用剪刀裁,國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冬至日游吉祥寺》:“井底微阳迥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鈈是花时肯独来”《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雷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工书法诗文清妙,擅茶艺与东坡有“斗茶”轶事。英宗时曾任杭州知州对吉祥寺情有独钟,留下佳作《吉祥寺赏牡丹对月》诗:“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俟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访吉祥璘上人,追感苏才翁同赏牡丹》:“曾乘春饮绕花畦花底余香入燕泥。剪处佳人传烛下,归时明月到云西重来草树惊秋色,零落交朋感旧题若使怹年逢胜赏,一觞知复共谁携”《十八日陪提刑郎中吉祥院看牡丹》:“节候初临谷雨期,满天风日助芳菲生来已占妙香国,开处全烘直指衣揽照尽从乌帽重,放歌须遣羽觞飞前驺不用传呼宠,待与游人一路归”《杭州璘上人以花栽数种见寄》:“名园参差十数窠,商船千里任风波土花分破根株小,春色随来意气多欲种更看移树法,将开须与傍栏歌中年渐不胜杯酌,红翠他时奈尔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举人可以做什么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