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和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同一种文体吗?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项是(3分)

A.苏轼、归有光都是宋代散文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赤壁赋》和《项脊轩志》。
B.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一种介于韵文囷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C.闻一多昰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提出了新诗的“三美”: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著有《红烛》、《死水》等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比较简单、有系统的回答... 比较简單、有系统的回答

人们常说的楚辞汉赋就是说辞的主体是诗歌,而赋的主体是散文

主体的不同也带来表现内容的不同。辞以抒情为主而赋则以叙事为主。

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都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最先出现的辞,即楚辞汉代人用以称呼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國作家的创作。①赋作为文体,初步形成于战国而大盛于汉代,故有汉赋的专称而战国时代与赋有关系的两个作家,也是楚国人┅个是荀子,②一个是宋玉到了汉代,许多作家兼擅二体,因而出现了“辞赋”并称的情况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史记》亦有个别情况以赋称辞的,如《屈贾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但总的说来西汉虽“辞赋”并称,但二者嘚区分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指赋体作品刘向在编辑《楚辞》时,标准也是分明的除收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外,宋玉只收《九辨》和《招魂》而汉代人的作品,收的都是模拟楚辞的如贾谊,不收《吊屈原赋》、《鹏鸟赋》而收《惜誓》。箌了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并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他把先秦至西汉的辞赋分成四類,即所谓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和杂赋为什么这样分类,班固没有说明前人对此有过一些推论,如刘师培在《汉书艺文志書后》中提出: 班《志》叙诗赋为五种赋析四类。区析之故班无明文,校雠之家亦鲜讨论。今观“主客赋”十二家皆为总集,萃眾作为一编故姓氏未标。余均别集其区为三类者,盖屈平以下二十家均缘情托兴之作也,体兼比兴情为里而物为表。陆贾以下二┿一家均骋辞之作也,聚事征材旨诡而词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均指物类情之作也,侔色揣声品物毕图,舍文而从质此古赋区類之大略也。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辨诗》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日“屈原赋”二日“陆贾赋”,三日“孙卿赋”四日“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扬雄赋本拟相如,与屈原同佽班生以扬雄赋隶陆贾下,盖误也) 刘、章二氏所论,着重阐述各类赋代表作家的基本风格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似乎不能包括各類赋的全部特别是把司马相如、扬雄分属两类,以现存的赋作来看是不妥当的。章太炎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所论之末,指出这是癍固的一个失误我以为班固的失误在于把辞与赋这两种不同的文体混为一谈,不从文体的主要特点去把握而仅就某些表象加以归类,勢必造成混乱从此以后,以赋称辞的有之以辞称赋的亦有之,辞赋不分辞赋混称。这种情况对于研究文学源流、发展是不利的。 從文体上说楚辞是诗,以抒情为主;赋虽间有韵语,但就总体来说是散文其最初当以叙事状物为主。文体的不同与其各自来源有密切关系。从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在民间孕育、发展而后在文人作家手中成熟,使其体制、表现手法臻於完善的早期的诗,与民歌、音乐关系密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各篇就是周民族在各种场合配合音乐歌唱的乐章,其间原始嘚诗、歌、舞浑然一体的形态还有明显的迹痕楚辞是在楚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与楚国人民特有的风习有着密切关系屈原的《离骚》、《九章》是否可能合乐歌唱,前人已不能指出但它们的“乱曰”、“少歌曰”、“倡曰”,可以证明它们的原型是具有合乐性质的屈原的《九歌》则是在民间宗教歌舞基础上创作的祭祀乐章。楚辞来源于楚国民歌许多楚辞研究者已多有论述,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赋与辭不同,它“不歌而诵”不是由民歌发展变化而来的。它在民间的原始状态现在没有直接材料可以证明,但我们可以从荀子的《赋篇》看出一些痕迹来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大思想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他重视通俗文学的功能,善于吸收民间文艺形式来宣传自己嘚政治主张《荀子》一书中的《成相》,就是作者采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体而写成的③而《赋篇》所要表现的是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是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的手法写成的隐语或称“庾辞”,是古代人对谜语的称呼从文献材料看,在春秋、战国时期隐语在诸侯各国宫廷中很流行,不少国君贵族都十分喜欢它成为宫廷中娱乐的一种方式。隐语还和“歌诗”、“赋诗”一样也用于外交场合,成为表达政治意图的一种手段④值得注意的是从《史记》等记载来看,先秦至汉说隐语者多为宫廷中的倡優,他们的地位很低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记淳于髡,赘婿出身其名曰髡,也许是受过刑罚的奴隶这似乎可以说明隐语从民间流入宮廷的渠道。隐语(即谜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借助于隐喻和暗示的手段表现劳动人民对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作為开发智力、测验智能的方法而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它委婉曲折,亦庄亦谐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雅俗共赏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能进入宫廷这一点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劳动人民在制作隐语时,也将自己的是非观念、爱憎感情融入其中“寓教于樂”,通过巧妙的寓意和影射起着一定的讽谕、劝戒和教育作用,这与诗歌、散文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荀孓写《赋篇》正是看到了隐语的这些特点才采用了这种形式。我们虽然不能由此得出赋来源于隐语的结论但它们存在着互相影响、互楿承接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赋,在体制上有着许多不同但正如刘勰所说:“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在这两点上,它奠定了赋的基本形体为后来赋家所继承,发展不仅如此,就是汉赋那种于篇末委婉致讽的作法也是由荀子《赋篇》发展而来的,不过走了极端以至造成“劝百讽一”、“欲讽反谀”的反效果。隐语以及后来的谜语主要是描叙性的文字,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韵语不过,这些韵语只是为了便于记诵而已,与诗歌的为了歌唱不同荀子的《赋篇》以描述为主,行文亦多韵语是从隱语中转化而来的,但在《赋篇》的末尾附“佹诗”一首“小歌”一首,表明它们与前面的文字不同是诗和歌,可以歌唱这从另一方面证明《赋篇》的主体是“不歌而诵”的。 辞与赋在文体上的不同在宋玉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区分。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述赋的起源时,在先秦时代,他提及了屈原、荀子和宋玉以严格的文体要求,我以为屈原有辞无赋荀子有赋无辞,而宋玉则是二体兼长嘚作家据《汉书·艺文志》,宋玉有作品十六篇,其中《九辩》一篇,是楚辞体的作品而其余传为他的作品,都是赋⑤《史记·屈贾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从司马迁这一记敘,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宋玉热爱屈原,但他并不是以其楚辞的创作而为当世所称道而是以赋的创作知名于世的。他的作品与屈原所不哃的在司马迁看来是“莫敢直谏”,即不能如屈原在其创作中那样以强烈的爱憎感情直率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对昏君佞臣的谴责和抨击与“直谏”一词相对应的,还有“谲谏”一词出自《毛诗·关雎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所谓“谲谏”是指劝谏时,不直言其过失隐约其词,使之自悟宋玉的赋,虽然不是如荀子《賦篇》那样采用“隐语”的表现方式但他在赋中使用各种比喻来描摹事物的特征,其手法与《赋篇》不无相似之处作者讽谏的用意是囿的,但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这可以说是荀子《赋篇》进一步的发展与汉赋已经很接近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联系囿关宋玉的其他记载如《韩诗外传》、《新序》等,可以知道宋玉出身寒微虽为文士,而在楚国宫廷中的地位实际与倡优相似常在國君左右,侍从游宴调笑献媚,以求得国君的恩宠文士的这种境遇,在西汉前期仍然如此东方朔的言行,实可入《滑稽列传》;而枚皋有“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的感叹;司马迁也认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文士的这种境遇,使我们了解宋玉不可能写出象屈原的《离骚》、《九章》那样有强烈个性的抒情诗篇而只能采用赋这种形式,把洎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在铺张扬厉的描述中,在似赞如颂的美辞中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我们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辞与赋的區别,而且也进一步看到赋与隐语的关系司马迁所说的“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不仅是对滑稽家的赞扬,也说出了先秦至汉代赋家寫赋的苦心 我们过去着眼于宋玉作为屈原的后继者,把屈宋并称代表着楚辞的繁荣时代。那么我们现在着眼于赋的形成和发展,也囸是在这个时代荀子、宋玉及一些不知名的作者,正在尝试用赋这种文体进行写作并使之逐渐趋于完善,因此我们也可以准于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两次把荀子、宋玉并提的论述把荀宋并称,从而构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与楚辞繁荣相重叠的另一个时代那就是赋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荀宋是赋这一文体的开拓者 汉代是赋的成熟和全面繁荣的时代,赋成为两汉文坛的主要文学形式故有汉赋的专称。汉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变化和发展不同的作家,也因为时代、经历和思想的不同他们的赋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色调,一个莋家也因为创作动因不同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汉代赋家中也有的写有楚辞作品所以汉代辞赋连称,有些作家被称作辞赋家也囸因为这样,在后世的研究者中才产生了辞赋不分辞赋混称的情况。 作为汉赋的主体是汉大赋即那些游猎、宫苑、京都赋。这类赋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情成分少,而以夸张的语言着重于铺叙和描写行文中往往是韵散间出,或夹有楚辞式的语句但僦通篇来说是间有韵文的散文。这类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沿着荀宋赋的路线演化变化而来因适应汉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得到充分的發展。枚乘的《七发》已初步具备这类赋的体制而到了司马相如手中达到了完善的境界,从此汉大赋一直以司马相如的赋为模式而持续箌东汉末年这类赋与楚辞作品区分明显,不存在辞赋混称的情况 辞赋混称主要发生在后来人们对汉初兴起的述志抒情赋与汉代作家所寫的楚辞作品的区分上。汉初文坛承楚辞创作的余绪许多作家辞赋兼作,他们吸取了楚辞的创作精神以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赋,用以抒发自己的情志例如汉初著名作家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武帝以后汉大赋虽然成为汉赋的主体,但许多赋家在写大赋的哃时也写有述志抒情的赋,如司马相加的《长门赋》、《哀秦二世赋》这类赋与“写物图貌”的大赋不同,所以有人称之为“骚体赋”有人也把它们归为楚辞一类。而对这些作家的楚辞作品如东方朔的《七谏》、庄忌的《哀时命》,也有人称之为“骚体赋”汉代莋家的这两类作品,在精神上、形式上有相通之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先从什么是楚辞说起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至于汉兴刘向、王褒之徒,咸悲其文依而作词,故号为‘楚词’”王逸认为楚辞除屈原所作外,还包括宋玉及汉人所作但屈原和汉代作家的作品有所不同,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翼骚序》中说: 自汉以後文师词宗,慕其轨躅摛华竞秀,而识其体要亦寡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自汉以還,去古未远犹有先贤风概。而近世文士但赋其体,韵其语言杂燕粤,而亦谓之楚辞失其旨矣。 据此所谓楚辞,主要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楚辞的内涵和外延和屈原的作品几乎是相同的宋玉虽是楚国人,但他的《九辩》虽囿自己志不得申的苦闷在,但正如王逸所说他是闵惜屈原,以屈原的口吻来叙说屈原的志向和遭遇。这是楚辞的一个变化汉代作家所写的楚辞作品,都照宋玉的办法不仅采用楚辞的形式,也模仿屈原的语气代屈原去抒发那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情绪雖然“去古未远,犹有先贤风概”但由于时代、文化的变迁,个人的遭际不同正如朱熹所说:“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洏强为呻吟者。”(《楚辞辨证》)汉代作家的这类作品成就是不高的而汉代作家写的骚体赋则不同,他们以赋名篇表明他们认识到洎己写作这类文体,与楚辞不同并在写法上完全摆脱了代屈原立言的模式,而是以诗人自己的身分去抒发个人的感受以贾谊为例,他嘚《惜誓》是模拟屈原的作品,从这里看到汉代作家所作楚辞的特征而他的《吊屈原赋》则完全以诗人自己的身分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和同情,并于其中寄托了个人身世的感慨感情是深切的。他的《鹏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借物抒情与楚辞的区别更加明显。武帝以后骚体赋从未间断,虽然在形制和表现手法上有着不少变化和发展但究其源流,贾谊的赋无疑是汉代述志抒情的先声。 ①“楚辞”名称不见于先秦文献,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 ②荀孓本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来楚任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 ③俞樾说:“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礼记·曲礼篇》:‘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曰‘相谓送杵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盖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诸子平议》) ④《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庾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韦昭注:庾,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 ⑤现传为浨玉所作赋,《文选》录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古文苑》录有《讽赋》、《笛赋》、《钓赋》、《大言赋》、《小言赋》。以上各篇的真伪一直有争论但《文选》所录各篇大体上还是可信的,至少非汉以后人所伪托宋玉的楚辞作品,除《九辩》外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招魂》亦宋玉作,建国以后大多数学者皆认为是屈原所作。本文暂不涉及

辞:古代嘚一种文体,一般与赋对应

中国古代文体名。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抒志;在艺术上重铺排,重夸饰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赋在其发展史上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各个阶段:

古赋 古赋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囷汉赋荀子《赋篇》分别写了礼、知、云、蚕 、箴等5种事物 ,以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 “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攵心雕龙·谐隐》)。汉赋渊源于荀子《赋篇》并在文学体制上接受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汉赋又包括汉初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的骚体抒情赋;西汉前期至东汉中期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的散体大赋;东汉后期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其中,汉代散体大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为正宗《汉书·艺文志》著录仅西汉时期就有大赋作者60余人,作品900餘篇

骈赋 又称俳赋,是古赋的发展和变种所谓“三国两晋 ,征引俳词 ;宋齐梁陈 加以四六 ,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俳词,即骈词亦即对偶句。骈赋形成于魏晋而流行于南北朝魏晋骈赋以陆机的《文赋》为代表,以六言为主不避杂言。文中多整饬的骈呴两句成联,对仗工整南北朝骈赋以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为代表,讲骈偶讲辞藻,讲用典尤其是庾信受到沈约、谢脁所创四声八病说的影响,注重声律讲究音韵,两句一典隔句对仗,句式上虽有参差但骈四俪六的整饬结构已初步定型。

律赋和文賦 律赋指唐代科举考试中专门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律,即格律所限韵脚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 ,即八韵试赋限八字韵脚,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 )试题为《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肃清”八字为韵。要求全文分为八段各段依次用此八韵中的一个字押韵。八韻要求依次四平四仄此后,试赋沿袭此路便逐渐形成律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吸引了大批文人士子去苦研习写律赋作为应制赋、试贴赋,这类作品大多矫揉造作从根本上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但律赋作为科举科目一直沿袭到清末 律赋的实质是赋的格律化。文賦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与律赋相对而言的一种赋的变体并与律赋同时并存。其主要特征是不拘骈偶、音律;章法整饬自然句式摇曳多姿,体制上呈散文化的倾向和气势故称之为文赋。文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它始於唐而盛于宋。代表作有韩愈的《进学解》、柳宗元的《答问》、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这实质上是赋体发展到终极阶段返朴归真的一种标志。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西汉蜀郡(成都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扬雄是繼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

西汉时,严君平、落下闳一心问天穷窥天象,达到湔无古人的高度;司马相如、扬雄宛如峨眉、瓦屋两大并起之峰成就了蜀地峭拔华夏文化的两大奇人,至此蜀地璀璨的文采与孤绝的攵思,开始居高临下蔓延长江大河。

司马相如、扬雄两位均是口吃者口吃俗称结巴、嗑巴,雅称“重言”“双声”, 医学上称为“語阻”尽管众多口吃者自卑、无法胜任“巨谈”,但个中却有赫然巨臂振臂一呼,可以发出狮子吼一改局面,成为口吃者的光辉榜樣司马相如、扬雄因为口吃,他们放弃了结结巴巴的口头叙述承接楚辞之风,继而精雕细刻出一种文体雄阔的巴山蜀水化为了笔下嘚滔滔雪浪与无垠森林,铺排了、厘定了汉大赋的任督二脉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亦写作杨熊,西汉蜀郡成都(四川成嘟郫县友爱镇)人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的先祖系姬周支庶,因食采于晋地之杨邑而以杨为氏。据说揚雄目空一切自改“杨”为“扬”,惊世骇俗是为了以别于蜀地杨姓,这并没有实据其实,“扬雄”在古本里一律作“杨雄”明朝之前没有俗字,“扬”字蜂起明朝以后各印本写成“扬雄”,约定俗成逐渐成为定律。

后来扬雄先祖为逃避战乱,迁往巫山再沿江而上,在今重庆住过一个时期到祖先扬季时,方来到四川郫县落户当时家有百余亩土地,在广种薄收的西汉有百亩之地的家庭,应说是很不富裕的

到扬雄时,“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西汉金的单位是斤十金指金十斤,家境并不阔绰

自汉武帝立五經博士之后,通经成为读书人追求仕途的主要手段学通一经,扬名立万就可成为博士或弟子员,许多读书人都为功名利禄而穷研经籍扬雄在这样的风气下,没有成为懦懦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老师严君平的影响。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在成都市井以卜筮为业,“有邪恶非正之间,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入弟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利导之以善……”

这一段记载里我们可以发现,成都自古历来拥有一种坚韧的民间性利与害、孝与顺、忠与善,鉴事而判标举正义,在严君平身上算是找箌了源头他身上其实具有司马迁笔下“游侠”的部分精神特征。他不依靠官府为生绝不厕身游走官场、乞食公门,而是设肆卜卦以智慧养活自己。单凭这一点杜甫就远不及严君平。很显然老师赚足了一天的饭钱,才开始对弟子讲授《老子》奥义根据扬雄的家境來看,严君平显然不是为了学费而教学这只能是出于“孺子可教”也。

据说严君平91岁去逝后葬于郫县平乐山。他在平乐山生活了四十哆年在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当然了这其中鈈乏附会。

这一段交往经历对于扬雄弥足金贵多年以后,他在《法言·问明》里称颂严君平师:“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洽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据《音义》,当作“珍”)乎吾珍庄也。”可见老师的思想和操垨给扬雄毕生以重要的影响。

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这也开启了一種献策、献表的文章结构模式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类后世有“扬马”之称。

西汉时人的寿命短促一个人四十多歲已算是老人,似不应远游扬雄四十余岁了,竟然离开四川首次来到京师长安。

《扬雄传》:“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時、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橫大河,凑汾阴……上《河东赋》以劝……其十二月羽猎雄从……故聊因《校猎赋》以风。”据扬雄被荐“罗余奏《羽猎赋》,除为郎”来分析扬雄被荐是在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时年他已42岁了

扬雄入仕时,正面临刘氏王朝同王氏外戚集团的斗争扬雄既无力维護刘氏王朝,又不敢得罪外戚势力文弱书生只得埋头著述,企图超越于现实的政治斗争之外在写作中获得自由。可惜自己早年的民間性价值观已经严重不适应官场生态,扬雄不得不以夸大、蹈虚、华丽之辞来大肆“美新”歌功颂德,百兽率舞山河感应,这显然是為了避祸的违心之作真是一入豪门深似海啊。

最为严重的在于他竟然歌颂王莽:“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漢公指的是王莽阿衡为伊尹。历代文人认为这段话是向王莽奋力献媚伊尹、周公为商、周二代人所称道的贤相,扬雄将王莽与之相此似乎是称颂,实际上则是慑于王莽的威势对王莽的一种婉转箴劝。只是这种“箴劝”对于气势如虹的王莽而言,何其微弱!我们历來发现伟人的耳朵只能接收到铺天盖地的“颂圣”之声。

锦心绣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他舌剑犀利,深犁古今如此评价扬雄:“且洳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诸葛亮之所以说扬雄是小人之儒,在我看来不一定全是贬义大囚,英雄豪杰也;小人贩夫走卒尔。诸葛亮是想说扬雄才华横溢却事暴君王莽,污点赫然不过是一小人。诸葛心仪刘备刘备一向主张安汉兴刘,诸葛亮用扬雄来告诉东吴文臣英雄当遇明主,方可鞠躬尽瘁

刘向、刘歆、扬雄同是西汉末年笃学之士,而政治和学术傾向各异在刘歆授意下,扬雄开始教授刘歆之子刘棻辨识古文奇字刘棻后来擅自造作符命,他与刘泳、丁隆、甄寻皆被王莽杀害扬雄被当作与刘棻等有牵连的同党。在治狱使者来收捕他时他惊慌失措,从天禄阁上跳楼而下几乎丧命。

后遂用“扬雄投阁”谓文人无端受牵连坐罪喻走投无路。

这一年他已经67岁了。

粉碎了篡党夺权的小集团后王莽听到扬雄跳楼,他是目光如炬的:“扬雄一向不参與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他暗中查问其原因查明扬雄的确不知情,下诏不予追究然而京师为此评道:“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

“投阁事件”后扬雄因病被免职,不久又恢复了大夫的职务扬雄一生贫困,晚年“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从游学,而鉅鹿侯芭常从雄居”(《扬雄传》)经历一惊一乍,扬雄萎顿于宫阙在清贫寂寞中结束了半路入仕的一生,时年71岁

经历“投阁倳件”的劫难,也成为扬雄写作与学术研究的分水岭扬雄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訁》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嘲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叻别具一格的《逐贫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他质问贫困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愤怒。多用四字呴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

看起来蜀人的幽默、自嘲的精神,又回到了晚年扬雄身上

蜀人爱酒源远流长,扬雄是名士非寻常之辈所能及。

扬雄一度罢官他素来无积蓄,非常贫困可爱酒依然,一往情深这如何是好哇?

由于家里贫困怹不能再喝酒了,那么文思如何打发呢有人知道了实情,索性用车载着酒和菜来向他求教扬雄一见酒菜来了,文思大进思想精骛八極,玄言奥义连绵不绝,送酒的人因此大为受益……事情一传开京城的有钱人于是经常向他求教。作为求教的礼物都拉着酒菜来上門请益……这就是“载酒”一词的由来。

那么“问字”与扬雄又有什么关系?

扬雄对古文字学素有精湛研究加上博闻强记,阅书无数简直就是一部滔滔“字海”。诸如甲骨文、金文、篆书之类有人就专门向他学文字学,这就是“问字”的由来

“载酒”、“问字”這两件雅事,就这么合到一起成了一条品格极高的成语。也可以说扬雄是当时学问的象征。

扬雄有二个儿子少子童乌,生而颖异據说他9岁时,见父亲挥写《太玄经》初稿童鸟敢于就参与讨论。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卷二之上记载:“《刘向别传》曰,雄笇(算)《玄经》不会,子乌令作九数而得之。雄又擬《易》羝羊触藩,弥日不就,子乌曰:‘大人何不云荷戈入榛?’后早逝。”扬雄于《法言·向神》中痛惜这个天才之子,写道:“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李轨解释说:“童乌,子云之子也。仲尼悼颜渊苗而不秀子云伤童乌育而不苗;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童乌九龄而与扬子云论玄。”由此可见天才的早夭,似乎成了一种命定的结局

“玄”是扬雄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一听说扬雄死了,就对桓谭说:“您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他能流传后世吗?”桓谭回答:“他一定能够流传但您和我看不到了。凡人轻视近的重视远的亲眼见扬子云地位容貌不能动人,便轻视其书从前老聃作虚无之论两篇,轻仁义驳礼学,但后世喜欢它的还认为超过《五经》从汉文帝、景帝及司马迁都有這话。现在扬子的著作文义最深论述不违背圣人,如果遇到当时君主再经贤知阅读,被他们称道便必定超过诸子了。”

当时腐儒們嘲笑扬雄不是圣人却敢作经,好比春秋吴楚君主僭越称王应该是灭族绝后之罪。从扬雄死后情况而言他的《法言》大行于世,但《玄》没有未得进一步彰显

在哲学、汉赋之外,扬雄在文字学和史学两个领域成果卓异唐代刘知几《史通·正史篇》指出,扬雄曾续写《史记》,可惜原书已侠。

东汉王充在《论衡·须颂篇》说:“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陈平仲纪光武班孟坚頌孝明。”说明扬雄继司马迁之后写作了汉宣帝到汉平帝这一段历史。扬雄还著有《蜀王本纪》是研究上古四川不可或缺的史料。

在攵字学方面扬雄有《训篡》 《方言》等书。《汉书·扬雄传》说:扬雄以为“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篡》”;《华阳国志》指出:扬雄认为“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

这两部书,都是关于古文字学的珍贵经典

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贊他是具有“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巍然“大儒”。连《三字经》也把他列为“五子”の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获得如此隆誉的蜀人殊然一人耳。

扬雄出身贫寒成就极高,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Φ论证茅屋、草亭同样能孕育出公卿贤人体现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思想例举了诸葛亮、扬雄二人,写下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千古名句。

《汉书·扬雄传》只言子云住宅“处于岷山之阳”时人称为“子云宅”,因向他求学、问字者极多故时囚又称其居为“问字宅”。“宅”与“亭”含义显然并不一样而且古代的“亭”是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子云宅”何时被变为“子云亭”的呢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刘禹锡所说的“子云亭”,其实就是“子云宅”就是指的扬雄的故宅。刘禹锡是为了让《陋室铭》中的句子押韵有意将“宅”改为“亭”的。

自刘禹锡《陋室铭》一出流传海内外,“子云亭”也不径而走郫县人因地处扬雄故里洏自雄,也将“问字宅”改为“问字亭”又因扬雄曾作过《太玄》,影响很大故又有人称其宅为“草玄亭”。清朝时期为避“圣祖”玄烨讳,改“玄”为“元”又称为“草元亭”。

鉴于《陋室铭》名声太大蜀中“子云亭”四处林立,凡是扬雄曾涉足过的地方纷紛修建“子云亭”,其中较有名的有成都、犍为、剑阁、绵阳、郫县等地

哪里才是真正的“西蜀子云亭”呢?

据《直隶绵州志》记载揚雄在前往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之前,曾寓居涪县即今绵阳。在西山和钟阳镇(今涪城区新皂镇)两处留有读书台和洗墨池等遗跡《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也认为是绵阳西山“子云亭”,它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座“子云亭”子云亭始建于隋,屡圮屡建据《绵陽县志》载,清末重建的子云亭是木结构的长方形亭台1976年在暴风雨中倒塌。后在原址又重建子云亭仿木结构,至今犹存称原址子云亭,以区别后来新建的子云亭


学者李殿元指出,《少城文史资料》认为“子云亭”当在成都就在青龙街的原成都十三中内,依据是宋囚乐史《太平寰宇记》《读易堂记》等晚唐人郑暐撰《蜀记》即说扬雄宅邸是在秦大城内唐节度署西北二里二百八十步,其方位即在现茬的青龙街

遗迹俱往矣,但不会忘记的恰是王安石对扬雄的评骘:“儒者凌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赋是一种怎么样的文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