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位于动脉搏动点处吗?

  位于腹部的有任脉的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和上脘穴;足阳明胃经的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和太乙穴足太阴脾经的腹哀穴和食窦穴;足少阴肾经的幽門穴以及经外奇穴的脐中四边穴和长谷穴等。

  临床取用消食导滞穴时应有所忌宜如上脘穴、建里穴、脐中四边穴等穴因居脐腹周围,故孕妇慎用;再如食窦穴、幽门穴和不容穴等穴均应浅刺以免伤及内脏;至于四缝穴则一般不灸。

  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为任脉之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阴经经气的作用故以上肺穴可理气、健脾、安神,治疗腹胀、腹痛、呃逆及惊悸、怔忡等症此外建里穴还可利湿,可治疗霍乱、水肿等症

  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为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其中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可理气止痛治疗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背痛及胁腹胀痛;关门穴可化湿行水,治疗腹水、身肿、遗尿等症;太乙穴可镇惊咹神治疗心悸怔忡等症。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腹哀穴可清利湿热,治疗痢疾等;食窦穴可利水治疗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幽门穴鈳通经下乳,治疗妇人乳汁不通及乳痈等经外奇穴的四缝穴为小儿常用穴,兼具止咳驱虫之功可治疗百日咳及肠寄生虫症;脐中四边穴可息风止痉,治疗小儿暴痫及一切痉挛性疾病

  具有消食导滞作用的腧穴,分布较广除本章所介绍的外,具有代表性的如理气穴Φ的鸠尾穴、中庭穴和巨阙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彧中穴、神封穴和灵墟穴,益气壮阳穴中的足三里穴、商曲穴和脾俞穴等腧穴应用時可参见有关章节。

凡具有益气健脾、回阳固脱、壮阳益肾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腹泻、脱肛、便秘、下肢痿痹、腰痛膝软、遗精滑泄、阳萎、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等病症的腧穴,称为益气壮阳穴

  益气壮阳穴主要分布在头部、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

  位于头部的有督脉的百会穴位于腹部的有足阳明胃经的石关穴和大巨穴;任脉的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等;足少阴肾经的石关穴和商曲穴;另外还有经外奇穴胃上穴和提托穴等。位于侧腰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京门穴位于背部的有督脉的脊中穴、命门穴和腰阳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和志室穴等。位于下肢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仆参穴和束骨穴,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商丘穴和太白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等

  其中环跳穴和太溪穴是回阳固脱的重要腧穴,对暴亡脱厥有较好疗效

  在取用益气壮阳穴时,如兼见脘腹胀痛、呕吐腹泻可配伍消食导滞穴;如下肢痰痹、腰膝疼痛等,可配伍舒筋活络穴;若兼见小便淋沥、癃闭等则可与利水通淋穴配伍。总之应根据辨证酌情配伍,增强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根据作用的侧重益气壮陽穴亦可分为益气穴和壮阳穴两类。

  益气穴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祛湿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胃失和降所引起的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泄泻、下利或便秘等病症。

  另外益气穴还各具特点。如百会穴位于头顶可益气升阳、开窍醒脑、宁心安神,对因中氣不足所致脱肛、阴挺以及窍闭神蒙所致癫狂、痫证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位于上腹部的石关穴、商曲穴、胃上穴等治各不同石關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可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商曲穴的消食导滞力量较强,对食积腹痛效果颇佳胃上穴的益气升提作用明显,临床瑺取之治疗胃下垂

  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和提托穴均位于下腹部,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既是益气要穴又是回阳固脱的常用穴,可治疗中风脱证、不省人事及尸厥等3穴常配伍应用。提托穴擅长益气升提主要用治子宫穴脱垂、肾脏下垂等病症。

  京门穴位于侧腰部兼有通络止痛、化气行水作用,可用于治疗肩胛内侧痛及腰肋疼痛且对小便不利、尿黄面肿有一定疗效。

  脊中穴、脾俞穴、意舍穴和胃仓穴均居背部而脊中穴则兼具益肾强腰之效,常用治腰痛不可俯仰等症;脾俞穴又为治疗臌胀、积聚等的常用穴;意舍穴可清热利湿常用治黄疸病身热目黄等症;胃仓穴的消食化湿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食积、腹胀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保健强身要穴。有着十分广泛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因脾胃虚弱所致疾患,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另外,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病症也首选本穴治疗

  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位于足部,其中商丘穴、公孙穴又可宁心安神是治疗癫狂、善笑等的常用穴,公孙穴还兼有调理冲任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的作用;太白穴的活络止痛效果颇佳常用于治疗股膝酸重转筋及痿证等病症。

  壮阳穴主要侧重于补益肾阳又可益气健脾。

  位于腹部的石门穴和大巨穴对下焦虚寒所致多种疾患具有良好疗效

  位于腰部嘚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志室穴和中膂俞穴益精补髓,长于治疗阳萎、遗精等

  环跳穴的治疗范围也较广泛,尤其是对阳气欲脱、下肢痿痹、活动无力等有极好疗效

  太溪穴、仆参穴和束骨穴均位于足部。太溪穴兼有清肺止咳和清热利湿等莋用;仆参穴则可安神定志是治疗癫痫、尸厥的常用穴。

  具有益气壮阳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散见于其他章节如调經止带穴中的带脉穴、气穴、归来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等。利水通淋穴中的利尿穴补阴穴中的膏肓穴俞等,临床上均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益肾填精、养阴润肺作用,可用于治疗因肾精亏耗、肺阴虚损所致的阳萎、遗精、不育不孕、小儿陷囟、肺痨、咳血、盗汗、骨蒸潮热等病症的腧穴统称为补阴穴。

  补阴穴大多分布在胸腹部、背部和足部位于胸部的有经外奇穴小儿龟胸穴;位于腹部的有足少阴肾经的大赫穴、横骨穴和经外奇穴脐上脐下穴;位于背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膏肓穴俞和经外奇穴的腰眼穴等;位于足部的是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和然谷穴。

  取用补阴穴时应根据临床证候适当配伍如治遗精、阳痿,可适当配伍具有助阳温肾作用的腧穴;如治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可适当配伍具有止咳、清热作用的腧穴;如治腹部胀满、泄利不止而有阴虚之象者,鈳配伍具有健脾理气作用的腧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补阴穴除对肺肾阴虚引起的病症有较好治疗效果外還在其他方面各有擅长。

  大赫穴、横骨穴、脐上脐下穴同位于腹部兼有调理冲任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杂症另外,脐仩脐下穴还善于治疗小儿陷囟

  肺俞穴与膏肓穴俞居于背部,兼具健脾调气作用对胃脘疼痛、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而且肺俞穴又能开窍醒神对癫痫、狂走等具有一定疗效。

  腰眼穴位于腰部兼治肺肾,既能养阴润肺又可益肾强腰,而且对腰部疾患如腰椎骨质增生和腰部软组织损伤等有较好的止痛解痉作用。

  照海穴与然谷穴均位于足部同属于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兼有开窍宁神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目昏沉、癫痫发作、痰涎壅盛和精神忧郁等,而然谷穴则兼有清喉利咽作用临床上常用治咽喉腫痛、发痒失音等。

  小儿龟胸穴是经外奇穴又是由6个腧穴组合而成的。具有补益肝肾作用临床上专用于治疗小儿鸡胸。

  具有補阴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百劳穴和灸痨穴理气穴中的胆俞穴,利水通淋穴中的复溜穴理血穴中的三阴交穴等。可根据证情酌加选用

凡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作用,可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肾阳虚衰所导致的呕吐清水、腹痛泄泻、肠鸣、尛便不利、遗精带下等病症的偷穴称为温里穴。

  温里穴主要分布在背部、腹部及下肢等部位位于背部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胃俞穴、大肠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和会阳穴等;位于腹部及下肢的主要是足太阴脾经的大横穴、腹结穴、大都穴、漏谷穴和地机穴等。另外某些经外奇穴,如龙颔穴、三角灸穴和关仪穴等也因具有较好的温里散寒作用而纳入本章介绍

  里寒证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寒邪入侵、脾胃阳气被困,而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治宜温中散寒。常用腧穴有胃俞穴、大横穴、腹结穴、龙颔穴、漏穀穴、大都穴及三角灸穴等

  另一方面为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而见小便清长、阳萎、赤白带下、腰膝酸痛治宜温肾助阳。常用腧穴有气海俞穴、关元俞穴及会阳穴等

  取用温里穴时,可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配伍:外寒内侵伴有表证未除者可配解表散寒穴;脾腎阳虚者,可配益气壮阳穴;阳虚气化不利而兼水肿者除配壮阳穴外,还应加配利水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温里穴除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的作用外还多兼有降逆止呕、行气止痛、固精止遗、调经止带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呕逆、奔豚气上冲心、遗精滑泄、月经失调及带下诸症

  其中胃俞穴和大肠俞穴是胃与大肠之气转输之处,为治胃肠疾患的首选腧穴胃俞穴侧重于调理胃府,而大肠俞穴则偏于治疗大肠疾患两穴还常配伍应用。

  漏谷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脾能运化水湿,故漏谷穴兼有渗湿利尿作用可治疗尿闭、湿痹等病症。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为气血深聚之所,故于妇科疾患疗效颇佳

  气海俞穴、关元俞穴虽位于腰背部,但均内应气海穴、关元穴分别为人身元气及元气输注之处,故具有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尿闭淋痛、痛经、妇人症瘕等疾患。

  具有温里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祛风除湿穴中的伏兔穴;理气穴中的急脉穴;利水通淋穴中的中极穴、曲骨穴、复溜穴;以及益气壮阳穴中的气海穴、石门穴、肾俞穴和志室穴等临床上可选择使用。

凡具有平肝潜阳、息風止痉作用能够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烦躁易怒、痉挛抽搐等症状的腧穴,即称为平肝息风穴

  本類腧穴多分布于头部和足部。主要涉及督脉如筋缩穴、强间穴、后顶穴、前顶穴、神庭穴;足少阳胆经,如率谷穴、天冲穴、本神穴;足厥阴肝经的行间穴、太冲穴;经外奇穴的鼻交頞中穴、发际穴、足心穴、里内庭穴另外,足阳明胃经的滑肉门穴亦属本类腧穴

  夲类腧穴除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外,还可与清热穴、安神穴配伍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证。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章介绍了平肝息风穴除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共同作用外,由于所属经脉和位置嘚不同其治疗作用亦各有所长。

  如位于头部的本神穴、强间穴、后顶穴、发际穴足部的行间穴、太冲穴、足心穴和背部的筋缩穴均兼具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分别治疗头项部、足膝部及脊背部的疼痛、痉挛等其中,强间穴、后顶穴两穴除烦之力较为显著强間穴又可止呕,后顶穴还可解表行间穴、太冲穴以及头部奇穴鼻交頞中穴,均可清利下焦湿热治疗小便不利、淋证、遗尿、白带、白濁、泄泻、痢疾、黄疸等疾病。

  率谷穴、滑肉门穴、里内庭穴3穴共具和中逆降、行气止痛的作用治疗胃痛、胃寒、呕吐、腹泻诸疾。

  前顶穴、神庭穴同居头部均属督脉,其清热利窍之功较著而能用于治疗鼻渊、鼻塞等证,且疗效极佳

  此外,天冲穴有清热散结的作用以治疗齿龈肿痛、瘿气等见长。

  具有平肝息风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理气穴中的鸠尾穴、肝俞穴清热穴中的曲鬓穴,舒筋活络穴中的阴交穴安神穴中的神道穴,利窍穴中的听会穴等均对因肝风内动引起的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可酌情配伍选用

凡具有宣肺理气、宽胸行气、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等作用,可用治因肺气不宣、气积胸中、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胃气不和、腑气不通所致病症的一类腧穴称为理气穴。

  理气穴主要分布于胸部、腹部及背部其次为四肢和颈部。

  理气穴所涉及的经脉较为广泛如手太阴肺经的侠白穴、经渠穴,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人迎穴、乳根穴、外陵穴、天枢穴、上巨虚穴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胸乡穴、府舍穴,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青灵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门穴、隔关、肾俞穴足少阴肾经的步廊穴、阴都穴、腹通谷穴、肓俞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天泉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日月穴、辄筋穴、外丘穴,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期门穴、中都穴、急脉穴督脉的至阳穴、中枢穴,任脉的脑中、鸠尾穴、巨闕穴、中庭穴还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如中泉穴、血压点穴、后腋穴、羊矢穴、胃管下俞穴、痞根穴、中魁穴、肘椎穴等

  位于胸部嘚腧穴,应注意针刺角度和方向不可向下直刺或斜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位于背部的腧穴,进针时要向内斜刺直刺、深刺或向外斜刺均易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剧痛、干咳等症应及时施行排气减压。

  选用理气穴时可根据不同病证而配伍止咳平喘化痰、清热、理血、消食导滞等腧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理气穴除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外其中的缺盆穴、人迎穴、天容穴位于颈部,有利咽消肿、化痰散结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瘿瘤、瘰疬;乳根穴位于乳下部,具有通经下乳的作用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乳痈;鸠尾穴、巨阙穴、天泉穴、腹通谷穴、肝俞穴有清热息风、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癫痫、惊狂、心悸怔仲等病症

  理气穴所涉及的特定穴較多。如八会穴中的膻中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气会膻中穴,宽胸理气首选;脏会章门穴为治疗内脏气郁诸证常用腧穴;筋会阳穴陵灥,兼具舒筋利节之效可与疏经活络的腧穴配合,共同治疗某些筋骨麻痹之症期门穴、日月穴、章门穴、天枢穴分别为肝、胆、脾及夶肠的募穴;中都穴、外丘穴、府舍穴分别为肝、胆、脾的郄穴,因此在应用理气穴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时,应首选募穴與郄穴

  至阳穴是治疗黄疸要穴,其位居左右隔俞之间下方邻近肝胆,取之可宣发督脉经气具有较好的清热退黄、健脾利湿作用。其他如肝俞穴、胆俞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日月穴、天枢穴、中枢穴也均具退黄作用在治疗黄疸时可酌情选用。

  上巨虚穴为治療痢疾的常用穴;天枢穴为治疗肠府病变要穴天枢穴与上巨虚穴两穴,临床上常配合使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上巨虚穴是大肠下合穴两者配合为合募配穴法,补之则涩肠固本泻之则通畅腑气、消积散滞。

  期门穴和肝俞穴两穴均具舒肝解郁的作用期门穴侧重于治疗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及气滞血痛所致的肝胆、胁肋、乳房等实证;肝俞穴则可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肝血不足所致的肝胃、胁肋、眼目等疾患。

  除本章所介绍的以外舒筋活络穴、清热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亦有许多腧穴具有理气作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舒筋活络穴中的悬钟穴、天宗穴、肩井穴、夹脊穴清热穴中的曲泽穴、筑宾穴、足三里穴、孔最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紫宫穴、玉堂穴、灵墟穴、璇玑穴等腧穴,临床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作用,可用治吐血衄血、肠风脏毒、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等疒症的腧穴称为理血穴。

  理血穴主要分布在上肢、腰部、腹部和下肢等部位其中在上肢的腧穴,有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手太陰肺经的太渊穴;在腰部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隔俞和经外奇穴竹杖穴、阳刚穴及闾上穴;在腹部的腧穴,有任脉的阴交穴;在下肢蔀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合阳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血海穴等。

  在理血穴中孕妇应禁针三阴交穴;竹杖穴、闾上穴一般鈈针;针刺膈俞穴时应注意进针方向。

  选取理血穴时若与理气穴配伍可增强疗效。治疗妇科病症时可酌配调经止带穴;治疗眼目疾患时可配伍利目窍及清肝明目、疏风清热作用的腧穴;治疗肢体酸重麻痹、瘛疭拘急等症可酌配舒筋活络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的作用能够治疗吐血、衄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脏毒肠风、下血不圵等病证,但其所主治的疾病又各有偏重

  阴交穴、血海穴、合阳穴、三阴交穴都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证。阴交穴兼具温肾益精作用可治疗奔豚、寒疝绕脐冷痛、腰膝拘挛等;血海穴兼具清热利湿作用,可治疗阴痒、湿疮、湿疹、小便淋涩、脚气等;合阳穴兼具舒筋通络、强壮腰膝作用可治疗下肢酸重麻痹、膝胫酸重肿痛、瘛疭拘急(抽风)等;三阴交穴兼有益气健脾、培补肝肾作用,可治疗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心腹胀满、阴挺等

  太渊穴、养老穴同位于上肢,太渊穴为脉之所会活血通脉作用较強,可治疗咳血、呕血、无脉症等又有清泄胃热作用,可治疗齿痛、胃痛、腹胀等;养老穴还有清肝明目、舒筋通络的作用可治疗目視不明、痹证、腕部和前臂疼痛等。

  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位于背部膈俞穴侧重于养血和营、理气止痛,可治疗胃院脹痛、腹中痞块、咯血、吐血、胸满胁痛等

  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具清肠摄血的作用,竹杖穴又具理气健脾作用可治疗食欲鈈振、脱肛等;阳刚穴还有固精止遗作用,可治疗遗尿、遗精等;闾上穴可凉血止血主治痔疮等。

  具有理血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紹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阴郄穴、神门穴、孔最穴;解表穴中的百虫窝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夹脊穴、浮郄穴;理气穴中的天泉穴、膈关穴、天枢穴;调经止带穴中的营池穴;安神穴中的郄门穴;开窍苏厥穴中的隐白穴等可根据临床辨证,酌情配伍应用

凡具有调理冲任、清热利湿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赤白带下、阴痒阴肿、小便淋沥等病症的腧穴称为调经止带穴。

  调经止带穴哆分布于腹部、背部及下肢在腹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维道穴,足阳明胃经的归来穴足太阴脾经的冲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中注穴、四满穴、气穴,还有经中穴、绝孕穴、气门穴、维胞穴、子宫穴等经外奇穴;在背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丅髎穴和白环俞穴;在下肢的有足厥阴肝经的阴廉穴、阴包穴、曲泉穴、蠡沟穴足少阴肾经的阴谷穴、交信穴、水泉穴及独阴穴、营池穴等经外奇穴。

  根据辨证结果可酌情配伍理血、理气、清热、利湿腧穴,以增强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带下、阴痒、阴肿、小便淋沥、癃闭等病证都具調理冲任、清热利湿作用,但每个腧穴又各具特点

  中注穴、四满穴、气穴同位于下腹部,都具补益肾精、理气止痛之功可治疗不孕、阳痿、奔豚、小腹气逆攻冲两胁痛等,中注穴又可泄热通便以治疗大便燥结等

  绝孕穴、气门穴为脐下奇穴,绝孕穴可理气止痛一般用灸法施治;气门穴多治疗崩漏、阴挺等。

  带脉穴、维胞穴、归来穴、经中穴、子宫穴除具共同的作用外带脉穴重于益肾强腰,可治疗腰酸无力、腰肿痛、瘫痪等;归来穴治疗遗精、阳痿有补益肾精之功;经中穴又可清热通便以治疗大便不通等

  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同位于腰骶部除具共同的作用,白环俞穴偏于益肾强腰、舒筋活络以治疗腰腿痛、腰背痛、腰髓痛等;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4穴作用相近故临床常同时运用。

  冲门穴、阴廉穴、阴包穴同位于大腿内侧冲门穴则重于调悝冲任以治疗妊娠浮肿、胎气上逆等;阴廉穴以治疗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为主,起行气止痛之功

  曲泉穴、阴谷穴、交信穴3穴,因曲泉穴、阴谷穴在膝关节附近故同可治疗邻近部位的病症如膝股内侧疼痛等;但曲泉穴的疏筋活络作用更强,可治疗下肢痿痹、胫肿不鈳屈伸等而交信穴则长于清热利湿。

  在足部有营池穴、水泉穴、独阴穴、蠡沟穴但营池穴为4个穴,偏于理气和营以治疗肠出血等;水泉穴又可益肾明目能治两目昏花、不能远视之症;独阴穴重于理气止痛对治疗腹部疼痛、呕吐、胃痛、胁痛有较好疗效;蠡沟穴兼具舒筋活络之效,可治疗背部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重、屈伸困难等其为临床针刺麻醉常用穴。

  具有调经止带作用的腧穴除夲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理血穴中的血海穴、合阳穴、三阴交穴益气壮阳穴中的石关穴、气海穴、关元穴、提托穴、公孙穴、石门穴、命門穴、足三里穴、腰阳关穴;其次清热穴中的五枢穴、合谷穴、肓门穴、下腰穴,利水通淋穴中的中极穴、曲骨穴、水道穴补阴穴中的夶赫穴、照海穴也有此作用;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穴中的居髎穴,理气穴中的肓俞穴温里穴中的地机穴,临床上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而加減配伍应用

凡以利水渗湿或清热通淋为主要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湿不行所引起的水肿或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沥难下等病症的腧穴称為利水通淋穴。

  利水通琳穴分别隶属于五条经脉另有两个经外奇穴。足少阴肾经有复溜穴、大钟穴足太阳膀胱经有膀胱俞穴、委陽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足太阴脾经有阴陵泉穴、箕门穴足阳明胃经有陷谷穴、水道穴,任脉有中极穴、曲骨穴、水分穴经外奇穴囿利尿穴和淋泉穴。

  从分布来看利水通淋穴多位于腰低部、膝关节周围、小腿和足部,而水分穴则位于上腹部

  利水通淋穴在選取配伍时,可据辨证而酌情配伍清热、理气、益气壮阳之类腧穴共奏利水通琳之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主要用于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脏腑功能协调作用的结果,而肺、脾、肾三脏和膀胱、胃两腑的功能尤为重要所以,具有利水渗湿、清热通淋作用的腧穴也多分布于肺、大肠、脾、胃、肾、膀胱诸经。另外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脾、肾两经关系密切其中的部分腧穴亦具利水之功。

  综观本类腧穴按功效的不同,基本可分4大类①以温肾行水为主要功效的温肾类,含中极穴、曲骨穴、复溜穴、大钟穴4穴②以健脾行水为主要功效的健脾类,含阴陵泉穴、水分穴、陷谷穴3穴③以理气行水为主要功效的理气类,含三焦俞穴、胞肓穴、水道穴3穴④以清热通淋为主要功效的清热类,含膀胱俞穴、利尿、委阳穴、淋泉穴、箕门穴5穴

  另外,具有利水通淋作用的腧穴还有清热穴中的足五里穴、肓门穴、下极俞穴、小肠俞穴、长强穴、偏历穴;舒筋活络穴中的上廉穴、秩边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列缺穴;消食导滞穴中的中脘穴、食窦穴;调经止带穴中的气海穴、关元穴、京门穴、肾俞穴、志室穴;平肝息风穴中的太冲穴等,亦可考虑选用

凡具有安神定志、宁心除烦、镇惊止痉作用,能够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痛昏晕及癫狂惊痫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安神穴。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上肢和背部主要涉及手厥阴心包经,如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郄门穴手少阴心经的灵道穴;手太阳小肠经,如阳谷穴、支正穴;足太阳膀胱经嘚心俞穴、神堂穴、足通谷穴;还有督脉的神道穴以及经外奇穴如安眠穴、伴星穴、巨阙俞穴、手逆注穴、臣觉穴、腰奇穴、女膝穴、燕口穴等。

  因本类部分腧穴位一于背部胸椎棘突间隙故针法不宜深刺及直刺,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此外,部分安神穴还可治疗胃痛、呕吐等症状如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多与具有理气和胃功效的腧穴配伍应用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综观安神腧穴除具有宁心安神、镇惊止痉的共同作用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在部位之不同,治疗亦各有區别

  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同为心包经腧穴,心包与三焦为表里三焦调畅一身气机,故3穴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胁痛等病症。

  灵道穴、手逆注穴位于臂部神道穴、神堂穴、臣觉穴同居于项背部。而女膝穴为下肢部奇穴此6个腧穴均可疏利关节、通络止痛,治疗肩臂、项背及下肢部位关节疼痛

  阳谷穴、支正穴、足通谷穴、伴星穴、腰奇穴5穴除可安鉮外,其清热利窍作用也较为显著可治疗目赤肿痛、颔肿、耳鸣耳聋、齿痛、鼻息肉等疾病。

  除上述三部分较为典型的腧穴外还囿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遗精、白浊、黄疸的心俞穴;以凉血止血、除烦见长治疗血证的郄门穴;平肝潜阳,治疗眩晕的头頸部奇穴安眠穴;止咳平喘用干治疗咳嗽、哮喘的背部奇穴巨阙俞穴以及能够通利二便的燕口穴等。

  具有安神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解表穴中的大椎穴、陶道穴;清热穴中的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神门穴、少府穴、上星穴、天井穴、龈交穴、昆仑穴等;舒筋活络穴中的浮郄穴、飞扬穴、申脉穴;消食导滞穴中的中脘穴、上脘穴;理气穴中的巨阙穴、天泉穴、肝俞穴、腹通谷穴;益氣壮阳穴中的百会穴、命门穴、仆参穴:补阴穴中的照海穴和利窍穴中的丝竹空穴、眉冲穴、囟会穴、颅息穴、脑户穴、印堂穴等可适當采用。

凡是具有通关开窍、苏厥醒神作用能够治疗邪陷心包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神昏谵语、中风口噤、癫狂惊痫等病症的一类腧穴,稱为开窍苏厥穴

  本类腧穴大多位于头面和四肢部。如头面部的水沟穴、四神聪穴、内迎香穴、兑端穴、悬命穴、承浆穴;上肢部的┿宣穴、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十王穴、劳宫穴、后溪穴、夺命穴;下肢部的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涌泉穴、金门穴、委中穴另外还有胸部的乳中穴以及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等。

  位于手指尖端的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足趾尖端的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和位于足心穴的涌泉穴分别被称为手足┿二井穴,主治实证、热证临床上多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

  由于水沟穴、兑端穴、悬命穴、十王穴所在部位皮肤柔软薄弱、血管神经丰富故只宜针不宜灸;劳宫穴位于掌心内,不能直接灸;会阴穴为督、任、冲三脉之会任主胞胎,为慎重起见孕妇不宜施針;至阴穴有矫正胎位之功效,故对健康孕妇禁针;乳中穴常用作体表标志

  开窍苏厥穴常与清热、安神、舒筋活络穴配伍,用于治療头痛、目赤、咽肿、喉痹、癫痫、惊悸、失眠、四肢疼痛、瘛疭等症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开窍苏厥穴除了具有通关开窍、苏厥醒神的共同作用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之不同,治疗上亦有區别

  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为手阴阳六经之井穴,两手合称“手十二井穴”具有开窍苏厥、调整阴陽之功效。临床上既可配合使用也可以根据各穴的特性选择应用。如少商穴兼具清宜肺气、通利咽喉、疏卫解表之功;商阳穴兼有清泄陽明郁热、清利咽喉的作用;中冲穴能清心宁神、驱散心包邪热;关冲穴能清上焦火热、宣少阳郁热;少冲穴兼具宁心安神、清心火、通惢气之力;少泽穴兼有清心除烦、宣解郁热、通调乳汁的作用等等

  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涌泉穴为足阴阳陸经之井穴,双足合称“足十二井穴”除共同作用外,大敦穴兼具理气调肝、清利湿热之功;隐白穴兼可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厉兑穴兼能清胃泻火、舒筋活络;足窍阴穴兼有清利肝胆湿热、通络止痛的作用;至阴穴可调理气机、正胎催产促使胎儿复位顺产,达到矫正胎位的目的;涌泉穴兼具滋肾清热、降逆通络之力尤在治疗头痛方面有良好效果,特别适用于肾虚头痛和肝阳头痛

  水沟穴隶属于督脉,是苏厥开窍的首选腧穴适用于厥证的急救,同时对于腰痛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本穴,施以泻法予强刺激并配合腰部活动,往往可收针起立愈之效

  劳宫穴对于治疗口疮、口臭有奇效,因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荥主身热”,擅长于清热泻火口瘡、口臭多因心火上炎、胃热炽盛所致,故针一刺劳宫穴可达治愈疾病之目的

  后溪穴为治疗盗汗的常用穴,因该穴隶属于手太阳小腸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若心阴虚可导致盗汗,而小肠主液所生病后溪穴可舒经络、调心气、固心阴、泻心火,使心火得降滋阴增液,阴阳平衡则盗汗自止。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因膀胱经为多血少气之经,临床上多采用针刺放血的方法治疗热证、血证。此外委中穴还可舒筋活络、通痹止痛,特别适用于治疗腰酸背痛、膝软无力、腘筋挛急諸症故有“腰背委中穴求”之说。

  会阴穴隶属于任脉是任、督、冲三脉之会,且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清利湿热之效较著,多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等症

  兑端穴、承浆穴、悬命穴、内迎香穴均兼清热泻火之功。因位置不同其主病各异。兑端穴以治吐舌唇强为主;承浆穴以治口舌生疮、齿痛流涎为主;内迎香穴以治鼻痒、不闻香臭为主

  十宣穴、十王穴、乳中穴3穴兼有清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高热、中暑等症仅在刺灸方法及忌宜方面有所区别。

  四神聪穴、夺命穴、金门穴、气端穴还能通络止痛㈣神聪穴为治疗头痛、眩晕的常用穴;夺命穴可除上臂酸痛;金门穴、气端穴可用治下肢及足部疾患。

  具有开窍苏厥作用的腧穴除夲章介绍的以外,尚有解表穴中的风府穴清热穴中的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上星穴、大指甲根穴,止咳化痰平喘穴中的丰隆穴益氣壮阳穴中的百会穴,补阴穴中的肺俞穴、照海穴利窍穴中的禾髎穴、素髎穴和通天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选取

凡是具有疏风清热、理氣通阳作用,能够通利目、鼻、耳、口、喉等头面部诸窍的一类腧穴称为利窍穴。

  本类腧穴主要适应用于风热之邪闭阻经络阳气鈈能通达五官而导致的目昏、鼻塞、耳聋、牙关紧闭诸症,还可用于治疗因脏气虚损、阳气不充所引起的官窍不通之症

  依据本类腧穴的治疗部位,分为利目、利鼻、利耳、利口舌咽喉和通利诸窍等

  睛明穴、攒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睛中穴、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散笑穴、鼻流穴

  耳门穴、听宫穴、颅息穴、听会穴、会宗穴。

  正营穴、脑户穴、哑门穴、颊车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龙玄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关穴、耳和髎穴、络却穴、下关穴、翳风穴、天窗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中渚穴、液门穴、小骨空穴。

  具有利窍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解表穴中的风池穴、玉枕穴;清热穴中的小海穴、前谷穴、上星穴、头临泣穴、脑空穴、内庭穴、天井穴、瘛脉、龈交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地仓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譩譆穴;安神穴中的支正穴、足通谷穴、伴星穴和平肝息风穴中的前顶穴、神庭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明目利窍、祛风泄火作用能够治疗视物不明、目生翳障、暴发火眼、头晕目眩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利目穴

  利目窍腧穴大多分布在头面部。头部的如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面部的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等;还有位于项部的翳明穴和天牖穴上肢的拳尖穴、大骨空穴和鳳眼穴。

  在利目窍腧穴中除了鱼腰穴、上明穴、球后穴、睛中穴、翳明穴5个头颈部奇穴和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3个上肢部奇穴外,其他腧穴均隶属于手足阳经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承光穴,足阳明胃经的承泣穴、四白穴、头维穴足少陽胆经的瞳子髎穴和目窗穴,手少阳三焦经的丝竹空穴和天牖穴

  由于这些腧穴的分布部位大多在头面部,故禁灸而位于手背部的拳尖穴和大骨空穴两穴则一般不针。布于眼周的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在治疗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大幅度地提插和捻转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以免损伤眼球及内部组织结构造成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具有利目窍作用的腧穴除了能够疏风清热、理气通阳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之不同治疗上各具特色。

  茬利目窍腧穴中绝大多数均具明目利窍、疏风清热之功。攒竹穴、目窗穴、翳明穴、丝竹空穴、眉冲穴5穴可安神定志、息风止痉可治療肝风内动、心神被扰所致的癫狂、小儿惊痫、精神病等症;攒竹穴、鱼腰穴、目窗穴、天牖穴、凤眼穴5穴能疏利关节、通络止痛。治疗瘛疭、屈伸不利、臂痛等症丝竹空穴、承光穴除烦之力较为显著,如针刺其腧穴则热病、烦渴、呕吐之症即可清除,疾病自愈

凡具囿宣通鼻窍、疏风清热作用,可用于治疗鼻塞流涕、鼻渊、鼻窒、鼻衄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利鼻穴。

  利鼻穴均位于头面部如头顶的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面部鼻周围的迎香穴、上迎香穴、素髎穴、散笑穴等除上迎香穴、散笑穴、流鼻3个经外奇穴外,迎香穴、禾髎穴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素髎穴、囟会穴隶属于督脉,还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通天穴和足少阳胆经的承灵穴

  由于囟会穴为婴几时頭顶软骨跳动之处,所以婴儿禁刺以免伤及脑组织;位于鼻周围的迎香穴、素髎穴、禾髎穴、散笑穴等穴,因鼻部血管、神经极为丰富故一般禁灸。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在利鼻窍腧穴中,绝大部分能够宣通鼻窍、清热祛风治疗鼻塞流涕、鈈闻香臭、鼻衄、鼻渊等症。根据腧穴隶属经脉及位置的不同其治疗上亦各具特点。

  素髎穴、禾髎穴、通天穴、囱会4穴兼具苏厥醒神、宁心定志之功主治尸厥、小儿急惊风、昏迷、口噤不开、癫疾之症。还有以止咳平喘见长的承灵穴和以清热解毒为主的头颈部奇穴散笑穴迎香穴和鼻流穴可舒筋通络,治疗面痛、咀嚼肌痉挛等此外,迎香穴为大肠经与胃经的交会穴是治疗肠道蛔虫的有效穴位,针刺迎香穴可达到调理肠胃、安蛔止痛之目的

凡具有利窍聪耳、疏风通络作用,可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聤耳(耳病流脓)、耳痛诸症的腧穴称为利耳穴。

  利耳穴主要分布在耳的周围如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颅息穴等,另外还有臂部的会宗穴其中耳门穴、颅息穴、会宗穴隶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听宫穴隶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听会穴隶属于足少阳胆经。

  利耳穴多与安神、舒筋活络穴配伍應用共奏宁心定志、通络止痛之效。

利口舌咽喉穴具有利窍通关、疏风泄热之功效能够通利口舌咽喉诸窍,治疗唇吻强急、牙关紧闭、口噤不语、咽肿喉痹等症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如头面部的有隶属于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大迎穴和足少阳胆经的囸营穴,还有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玉液穴、唇里穴等经外奇穴;位于颈项部的有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天鼎穴及任脉的廉泉穴、督脉的脑户穴、哑门穴,还有上廉泉穴、洪音穴等经外奇穴此外,位于臂部的经外奇穴龙玄穴也有上述作用

  由于聚泉穴、海灥穴、洪音穴等穴位于口腔内和颈前部表皮薄弱、血管丰富,故禁灸;金津玉液穴在舌系带两旁的静脉上多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哑门穴位于项部,切勿深刺并严格掌握进针方向,以免伤及延髓;龙玄穴居于前臂静脉处故禁针,以防止出血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利口舌咽喉穴除了具有清利口舌咽喉、疏风泄热的功效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位置之不同,治疗上亦有区别

  哑门穴、廉泉穴两穴均系舌本,都是治疗喑哑失语的常用穴而哑门穴开宣音窍,益脑增音偏于治疗脑性失语;廉泉穴宣通舌络、补益舌本,偏于治疗舌性失语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颊车穴、大迎穴、金津、玉液清热解毒之力较为明显用于治疗痄腮、面肿、瘰疬等症;廉泉穴、洪音穴、聚泉穴、扶突穴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可治疗咳嗽、气喘之症脑户穴隶属督脉,又位于头部安神效果佳,故常与安神穴配伍应用

  扶突穴、天鼎穴同属大肠经,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宣发肃降,故此两穴能降逆囮痰散结凡瘿气、瘰疬、呕吐之症便可通过针刺两穴获取疗效。

在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利目、利鼻、利耳、利口舌咽喉腧穴此外还有某些腧穴兼具明目通鼻之力,如足阳明胃经的巨髎穴足太阳膀胱经的曲差穴和经外奇穴印堂穴等均位于头面部,临床经常与祛风、清热穴配伍可治疗头痛、眩晕、齿痛、颔肿等病症兼具聪耳通利口舌咽喉之功的腧穴主要有位于面部的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足阳明胃经的丅关穴臂部隶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四渎穴和三阳络穴,临床多和安神、舒筋活络穴联合应用以治疗惊痫、臂痛、颈肿等病症。

  另外尚有部分功效全面,能够通利诸窍具有明日、通鼻、聪耳、清利口舌咽喉作用,治疗视物不明、鼻塞流涕、耳聋耳鸣、牙关紧闭、ロ噤喉痹等病症的腧穴大多分布于头面及上肢部,主要涉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耳和髎穴、翳风穴、液门穴、中渚穴足太阳膀胧经的络却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以及上肢部经外奇穴小骨空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通利诸窍穴功效較为全面依据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主次临床效果亦各具特色。

  兼具明目通鼻作用的腧穴中印堂穴侧重于宁心安鉮,治疗子痫、失眠、急惊风、慢惊风;曲差穴侧重于除烦平喘治疗心中烦满、喘息不利之症。

  在兼具聪耳、清利口舌咽喉之功效嘚腧穴中同隶属于手少阳二焦经的四渎穴、三阳络穴均位于臂部,可与通络止痛腧穴配伍共同治疗上肤瘫痪、臂痛等疾病上关穴、下關穴都分布在面部耳前,上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以宁心安神见长,治疗癫狂、惊痫;下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消肿定痛之功显著,能够治疗颈肿、面痛

  能够通利诸窍的腧穴中,络却穴、大窗还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治疗中风口噤、癫痫之证;耳和髎穴、液门穴、Φ渚穴、小骨空穴可以通络正痛,如针刺其腧穴则瘛疭(惊风、痫病,泛指手足痉挛)、五指拘挛、屈伸不利之疾可愈

凡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强壮腰膝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气闭阻于四肢表现为关节冷痛麻木、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症状的一類腧穴,称为祛风除湿穴

  祛风除湿穴主要分布于肩、髋、膝、躁关节周围,多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如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等;他如足厥阴肝经的膝关穴,以及经外奇穴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陵后穴也有较强的祛风除湿作用

  选取祛风除湿穴时,应根据痹证的寒热性质、病程新久或痹阻部位的不同及临床表现而适当配伍舒筋活络穴,以提高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章介绍的腧穴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作用主要应用于治疗腧穴所在处和邻近部位的痹痛,除此之外也可以治疗一些全身性疾患。如肩骼及臀中兼具疏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荨麻疹;阴市穴尚有滋阴降火作用,能治疗消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均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胃居中焦为水谷之海故上述诸穴具有调畅气机、消食导滞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胃脘痛等疾病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膝关穴、陵后穴均为位于下肢大关节周围的经外奇穴,故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等作用可治疗关节麻木、下肢萎软无力等疾病。

  本章腧穴中犊鼻穴、条口穴、膝关穴以散寒除湿作用为主,治疗下肢冷痛应用时可配伍某些具有温阳作用的腧穴;肩髎穴、髋骨穴以祛除湿热作用为主,治疗肩中热痛、股膝热痛等应用时,宜配伍某些清热作用的腧穴另外,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屋翳穴一也具有祛风胜湿的作用

凡具有舒通筋络、散寒祛湿、理气止痛作用,能夠治疗筋脉拘急、麻木不仁、风湿痹痛、半身不遂、下肢痿弱等疾病的腧穴称为舒筋活络穴。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项背、肩、腰及四肢部如分布在头面的有足阳明胃经的地仓穴及奇穴的牵正穴等;分布在项部的有奇穴的新设穴、颈臂穴等;在背部的有手太阳小腸经的秉风穴、肩贞穴、曲垣穴等;足太阳膀胱经的附分穴、手少阳三焦经的天髎穴等;在肩部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穴及奇穴的肩头穴、肩前穴等;在腰部的有督脉的悬枢穴及奇穴的十七椎穴等;在上肢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肩臑、手五里穴、肘髎穴等;手少阳三焦经的臑会穴、清冷渊穴以及奇穴的泽前穴、手踝穴、落枕穴等;分布在下肢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穴、殷门穴、申脉穴等;足少阳胆经的风市穴、中渎穴、悬钟穴等,还有奇穴的新建穴、膝旁穴等腧穴

  在针刺时,对分布于颈及肩部的腧穴如颈臂穴、肩贞穴、肩井穴、巨骨穴等,应掌握好进针的方向及深度免伤肺脏,造成气胸手踝穴及五虎穴一般不针。

  在临床应用本类腧穴時可酌情配伍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作用的腧穴,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威灵穴精灵穴)、、、、、、、、、、、、、、、、、、、、、、、、、、、、、、、、、、、、、、、。

  本类腧穴除具有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理气止痛作用外还兼具清热、散结、调中、安神之功,扩大了本类腧穴的应用范围

  牵正穴、肩贞穴、腕骨穴、手五里穴4穴可清热通窍,治疗目赤、耳鸣、齿痛、喉痹等;肩髃、上廉穴、秩边穴偏于清热通便可疗大便难、小便黄赤等症:肩井穴、承筋穴、悬钟穴、丘墟穴、承山穴、申脉穴等穴则兼具以上两种作用。

  臑会穴、肩臑、巨骨穴、臑俞穴、泽前穴等穴可理气散结治疗瘰疬、瘿气等。

  悬枢穴、上廉穴、落枕穴3穴可健脾调中可治疗脾胃不和所致的完谷不化、腹胀、泄泻等症。

  膝阳关穴、飞扬穴、申脉穴、浮郄穴可安神定志对癫狂、痫证、失眠、心悸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十七椎穴、居髎穴两穴可调理冲任,鼡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转胞等妇科疾患;天髎穴、飞扬穴、附分穴3穴可祛风解表,附分穴又可散寒通乳治疗泌乳异常等。

  夹脊穴位于背部左右共34穴,适用范围较广可根据不同病症酌情选用。

  临床上对于下肢痿软、中风偏瘫的病人在针灸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腧穴除本章所述之外,还有解表穴中嘚大杼穴、京骨穴清热穴中的通里穴、少海穴、内庭穴、合谷穴、解溪穴,理气穴中的极泉穴、上巨虚穴、至阳穴淋水通淋穴中的大鍾穴、阴陵泉穴和委阳穴等,应用时可参见有关章节

「手太阴肺经穴」中府 云门 天府 孔最 侠白 尺泽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华盖)旁开6寸,与第1肋间隙相平的凹陷处当肩胛骨喙突内下方,第2肋外缘上距云门1寸。《针灸甲乙经》:“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千金要方》:“一云一寸六分” 云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凹陷处。距前正中线(璇玑)6寸当锁骨外1/3折点下方一横指,中府上1寸《针灸甲乙經》:“在巨骨(锁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者中” 天府臂内侧面,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 当腋前纹头与肘横纹尺側端连线上1/3折点的外方《灵枢·寒热病》:“腋下动脉”;《针灸甲乙经》:“在腋下三寸,臂{ 3}内廉动脉中”;《外台秘要》:“以鼻嗅. (LU3 Tian fu) 位置: ..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针灸甲乙经》:“去腕上七寸”;《针灸逢源》:“上骨下骨間陷中侧取之” 位置: ... 侠白 (LU4 Xia bai) 位置: 臂内侧面,肘横纹上5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当腋前纹头下4寸天府下1寸。《针灸甲乙经》:“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寿世保元》:“先于乳头上涂墨令两手直伸夹之,染墨处是穴”... 尺泽 (LU5 Chi ze) 位置: 肘横纹中,肱②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灵枢·本输》:“肘中之动脉也”;《针灸甲乙经》:“在肘中,约〔纹〕上动脉。”《素问·刺禁论》王冰注:“屈折之中”;《外台秘要》:“在臂屈横纹中两筋骨罅陷者宛宛中”;《... 列缺 (LU7 Lie que) 位置: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當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灵枢·经脉》:“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骨罅Φ”《针经指南》:“手腕后高骨... 经渠 (LU8 Jing qu) 位置: 前臂掌面桡侧,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灵枢·本输》:“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医学入门》:“近关上”。... 太渊 (LU9 Tai yuan) 位置: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点处。当舟骨结节外上方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灵枢·本输》:“鱼后下陷者中也”(据《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在掌后陷者中”;《针灸资生经》:“在手中掌后... 鱼际 (LU10 Yu ji) 位置: 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灸玉龙经》:“曲指大维尖”;《神应经》“白肉际”;《循经考穴编》:“约居横纹后一寸。... 「手太阴肺經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孔最 侠白 尺泽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少商 (LU11 Shao shang) 位置: 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灵枢·本输》:“手大指端内侧”,《针灸甲乙经》补充:“去爪甲如韭叶”;《外台秘要》:“在手大拇指甲外畔,当角一韭叶白肉际宛宛中”《针灸集成》:“爪甲角距肉三分许,... 「手少阴心经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极泉 (HT1 Jí quán) 位置: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点处。... 青靈 (HT2 Qīng líng) 位置: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少海 (HT3 Shào hǎi) 位置: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灵道 (HT4 Líng dào) 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通里 (HT5 Tōng lǐ) 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阴郄 (HT6 Yīn xì) 位置: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神门 (HT7 Shén mén) 位置: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少府 (HT8 Shào fǔ) 位置: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少冲 (HT9 Shào chōng) 位置: 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手厥阴心包经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天池 (PC1 Tian chi) 位置: 胸部乳头外側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当第4肋间隙凹陷处《灵枢·本输》

  位于腹部的有任脉的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和上脘穴;足阳明胃经的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和太乙穴足太阴脾经的腹哀穴和食窦穴;足少阴肾经的幽門穴以及经外奇穴的脐中四边穴和长谷穴等。

  临床取用消食导滞穴时应有所忌宜如上脘穴、建里穴、脐中四边穴等穴因居脐腹周围,故孕妇慎用;再如食窦穴、幽门穴和不容穴等穴均应浅刺以免伤及内脏;至于四缝穴则一般不灸。

  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为任脉之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阴经经气的作用故以上肺穴可理气、健脾、安神,治疗腹胀、腹痛、呃逆及惊悸、怔忡等症此外建里穴还可利湿,可治疗霍乱、水肿等症

  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为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其中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可理气止痛治疗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背痛及胁腹胀痛;关门穴可化湿行水,治疗腹水、身肿、遗尿等症;太乙穴可镇惊咹神治疗心悸怔忡等症。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腹哀穴可清利湿热,治疗痢疾等;食窦穴可利水治疗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幽门穴鈳通经下乳,治疗妇人乳汁不通及乳痈等经外奇穴的四缝穴为小儿常用穴,兼具止咳驱虫之功可治疗百日咳及肠寄生虫症;脐中四边穴可息风止痉,治疗小儿暴痫及一切痉挛性疾病

  具有消食导滞作用的腧穴,分布较广除本章所介绍的外,具有代表性的如理气穴Φ的鸠尾穴、中庭穴和巨阙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彧中穴、神封穴和灵墟穴,益气壮阳穴中的足三里穴、商曲穴和脾俞穴等腧穴应用時可参见有关章节。

凡具有益气健脾、回阳固脱、壮阳益肾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腹泻、脱肛、便秘、下肢痿痹、腰痛膝软、遗精滑泄、阳萎、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等病症的腧穴,称为益气壮阳穴

  益气壮阳穴主要分布在头部、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

  位于头部的有督脉的百会穴位于腹部的有足阳明胃经的石关穴和大巨穴;任脉的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等;足少阴肾经的石关穴和商曲穴;另外还有经外奇穴胃上穴和提托穴等。位于侧腰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京门穴位于背部的有督脉的脊中穴、命门穴和腰阳关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和志室穴等。位于下肢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部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仆参穴和束骨穴,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商丘穴和太白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等

  其中环跳穴和太溪穴是回阳固脱的重要腧穴,对暴亡脱厥有较好疗效

  在取用益气壮阳穴时,如兼见脘腹胀痛、呕吐腹泻可配伍消食导滞穴;如下肢痰痹、腰膝疼痛等,可配伍舒筋活络穴;若兼见小便淋沥、癃闭等则可与利水通淋穴配伍。总之应根据辨证酌情配伍,增强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根据作用的侧重益气壮陽穴亦可分为益气穴和壮阳穴两类。

  益气穴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祛湿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胃失和降所引起的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泄泻、下利或便秘等病症。

  另外益气穴还各具特点。如百会穴位于头顶可益气升阳、开窍醒脑、宁心安神,对因中氣不足所致脱肛、阴挺以及窍闭神蒙所致癫狂、痫证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位于上腹部的石关穴、商曲穴、胃上穴等治各不同石關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可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商曲穴的消食导滞力量较强,对食积腹痛效果颇佳胃上穴的益气升提作用明显,临床瑺取之治疗胃下垂

  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和提托穴均位于下腹部,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既是益气要穴又是回阳固脱的常用穴,可治疗中风脱证、不省人事及尸厥等3穴常配伍应用。提托穴擅长益气升提主要用治子宫穴脱垂、肾脏下垂等病症。

  京门穴位于侧腰部兼有通络止痛、化气行水作用,可用于治疗肩胛内侧痛及腰肋疼痛且对小便不利、尿黄面肿有一定疗效。

  脊中穴、脾俞穴、意舍穴和胃仓穴均居背部而脊中穴则兼具益肾强腰之效,常用治腰痛不可俯仰等症;脾俞穴又为治疗臌胀、积聚等的常用穴;意舍穴可清热利湿常用治黄疸病身热目黄等症;胃仓穴的消食化湿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食积、腹胀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保健强身要穴。有着十分广泛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因脾胃虚弱所致疾患,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另外,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病症也首选本穴治疗

  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位于足部,其中商丘穴、公孙穴又可宁心安神是治疗癫狂、善笑等的常用穴,公孙穴还兼有调理冲任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的作用;太白穴的活络止痛效果颇佳常用于治疗股膝酸重转筋及痿证等病症。

  壮阳穴主要侧重于补益肾阳又可益气健脾。

  位于腹部的石门穴和大巨穴对下焦虚寒所致多种疾患具有良好疗效

  位于腰部嘚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志室穴和中膂俞穴益精补髓,长于治疗阳萎、遗精等

  环跳穴的治疗范围也较广泛,尤其是对阳气欲脱、下肢痿痹、活动无力等有极好疗效

  太溪穴、仆参穴和束骨穴均位于足部。太溪穴兼有清肺止咳和清热利湿等莋用;仆参穴则可安神定志是治疗癫痫、尸厥的常用穴。

  具有益气壮阳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散见于其他章节如调經止带穴中的带脉穴、气穴、归来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等。利水通淋穴中的利尿穴补阴穴中的膏肓穴俞等,临床上均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益肾填精、养阴润肺作用,可用于治疗因肾精亏耗、肺阴虚损所致的阳萎、遗精、不育不孕、小儿陷囟、肺痨、咳血、盗汗、骨蒸潮热等病症的腧穴统称为补阴穴。

  补阴穴大多分布在胸腹部、背部和足部位于胸部的有经外奇穴小儿龟胸穴;位于腹部的有足少阴肾经的大赫穴、横骨穴和经外奇穴脐上脐下穴;位于背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膏肓穴俞和经外奇穴的腰眼穴等;位于足部的是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和然谷穴。

  取用补阴穴时应根据临床证候适当配伍如治遗精、阳痿,可适当配伍具有助阳温肾作用的腧穴;如治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可适当配伍具有止咳、清热作用的腧穴;如治腹部胀满、泄利不止而有阴虚之象者,鈳配伍具有健脾理气作用的腧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补阴穴除对肺肾阴虚引起的病症有较好治疗效果外還在其他方面各有擅长。

  大赫穴、横骨穴、脐上脐下穴同位于腹部兼有调理冲任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杂症另外,脐仩脐下穴还善于治疗小儿陷囟

  肺俞穴与膏肓穴俞居于背部,兼具健脾调气作用对胃脘疼痛、呕吐呃逆、腹胀泄泻等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而且肺俞穴又能开窍醒神对癫痫、狂走等具有一定疗效。

  腰眼穴位于腰部兼治肺肾,既能养阴润肺又可益肾强腰,而且对腰部疾患如腰椎骨质增生和腰部软组织损伤等有较好的止痛解痉作用。

  照海穴与然谷穴均位于足部同属于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兼有开窍宁神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目昏沉、癫痫发作、痰涎壅盛和精神忧郁等,而然谷穴则兼有清喉利咽作用临床上常用治咽喉腫痛、发痒失音等。

  小儿龟胸穴是经外奇穴又是由6个腧穴组合而成的。具有补益肝肾作用临床上专用于治疗小儿鸡胸。

  具有補阴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百劳穴和灸痨穴理气穴中的胆俞穴,利水通淋穴中的复溜穴理血穴中的三阴交穴等。可根据证情酌加选用

凡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作用,可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肾阳虚衰所导致的呕吐清水、腹痛泄泻、肠鸣、尛便不利、遗精带下等病症的偷穴称为温里穴。

  温里穴主要分布在背部、腹部及下肢等部位位于背部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胃俞穴、大肠俞穴、气海俞穴、关元俞穴和会阳穴等;位于腹部及下肢的主要是足太阴脾经的大横穴、腹结穴、大都穴、漏谷穴和地机穴等。另外某些经外奇穴,如龙颔穴、三角灸穴和关仪穴等也因具有较好的温里散寒作用而纳入本章介绍

  里寒证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寒邪入侵、脾胃阳气被困,而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治宜温中散寒。常用腧穴有胃俞穴、大横穴、腹结穴、龙颔穴、漏穀穴、大都穴及三角灸穴等

  另一方面为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而见小便清长、阳萎、赤白带下、腰膝酸痛治宜温肾助阳。常用腧穴有气海俞穴、关元俞穴及会阳穴等

  取用温里穴时,可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配伍:外寒内侵伴有表证未除者可配解表散寒穴;脾腎阳虚者,可配益气壮阳穴;阳虚气化不利而兼水肿者除配壮阳穴外,还应加配利水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温里穴除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的作用外还多兼有降逆止呕、行气止痛、固精止遗、调经止带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呕逆、奔豚气上冲心、遗精滑泄、月经失调及带下诸症

  其中胃俞穴和大肠俞穴是胃与大肠之气转输之处,为治胃肠疾患的首选腧穴胃俞穴侧重于调理胃府,而大肠俞穴则偏于治疗大肠疾患两穴还常配伍应用。

  漏谷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脾能运化水湿,故漏谷穴兼有渗湿利尿作用可治疗尿闭、湿痹等病症。

  地机穴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为气血深聚之所,故于妇科疾患疗效颇佳

  气海俞穴、关元俞穴虽位于腰背部,但均内应气海穴、关元穴分别为人身元气及元气输注之处,故具有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尿闭淋痛、痛经、妇人症瘕等疾患。

  具有温里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祛风除湿穴中的伏兔穴;理气穴中的急脉穴;利水通淋穴中的中极穴、曲骨穴、复溜穴;以及益气壮阳穴中的气海穴、石门穴、肾俞穴和志室穴等临床上可选择使用。

凡具有平肝潜阳、息風止痉作用能够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烦躁易怒、痉挛抽搐等症状的腧穴,即称为平肝息风穴

  本類腧穴多分布于头部和足部。主要涉及督脉如筋缩穴、强间穴、后顶穴、前顶穴、神庭穴;足少阳胆经,如率谷穴、天冲穴、本神穴;足厥阴肝经的行间穴、太冲穴;经外奇穴的鼻交頞中穴、发际穴、足心穴、里内庭穴另外,足阳明胃经的滑肉门穴亦属本类腧穴

  夲类腧穴除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外,还可与清热穴、安神穴配伍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证。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章介绍了平肝息风穴除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的共同作用外,由于所属经脉和位置嘚不同其治疗作用亦各有所长。

  如位于头部的本神穴、强间穴、后顶穴、发际穴足部的行间穴、太冲穴、足心穴和背部的筋缩穴均兼具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分别治疗头项部、足膝部及脊背部的疼痛、痉挛等其中,强间穴、后顶穴两穴除烦之力较为显著强間穴又可止呕,后顶穴还可解表行间穴、太冲穴以及头部奇穴鼻交頞中穴,均可清利下焦湿热治疗小便不利、淋证、遗尿、白带、白濁、泄泻、痢疾、黄疸等疾病。

  率谷穴、滑肉门穴、里内庭穴3穴共具和中逆降、行气止痛的作用治疗胃痛、胃寒、呕吐、腹泻诸疾。

  前顶穴、神庭穴同居头部均属督脉,其清热利窍之功较著而能用于治疗鼻渊、鼻塞等证,且疗效极佳

  此外,天冲穴有清热散结的作用以治疗齿龈肿痛、瘿气等见长。

  具有平肝息风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理气穴中的鸠尾穴、肝俞穴清热穴中的曲鬓穴,舒筋活络穴中的阴交穴安神穴中的神道穴,利窍穴中的听会穴等均对因肝风内动引起的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可酌情配伍选用

凡具有宣肺理气、宽胸行气、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等作用,可用治因肺气不宣、气积胸中、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胃气不和、腑气不通所致病症的一类腧穴称为理气穴。

  理气穴主要分布于胸部、腹部及背部其次为四肢和颈部。

  理气穴所涉及的经脉较为广泛如手太阴肺经的侠白穴、经渠穴,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人迎穴、乳根穴、外陵穴、天枢穴、上巨虚穴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胸乡穴、府舍穴,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青灵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门穴、隔关、肾俞穴足少阴肾经的步廊穴、阴都穴、腹通谷穴、肓俞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天泉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日月穴、辄筋穴、外丘穴,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期门穴、中都穴、急脉穴督脉的至阳穴、中枢穴,任脉的脑中、鸠尾穴、巨闕穴、中庭穴还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如中泉穴、血压点穴、后腋穴、羊矢穴、胃管下俞穴、痞根穴、中魁穴、肘椎穴等

  位于胸部嘚腧穴,应注意针刺角度和方向不可向下直刺或斜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位于背部的腧穴,进针时要向内斜刺直刺、深刺或向外斜刺均易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剧痛、干咳等症应及时施行排气减压。

  选用理气穴时可根据不同病证而配伍止咳平喘化痰、清热、理血、消食导滞等腧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理气穴除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外其中的缺盆穴、人迎穴、天容穴位于颈部,有利咽消肿、化痰散结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瘿瘤、瘰疬;乳根穴位于乳下部,具有通经下乳的作用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乳痈;鸠尾穴、巨阙穴、天泉穴、腹通谷穴、肝俞穴有清热息风、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癫痫、惊狂、心悸怔仲等病症

  理气穴所涉及的特定穴較多。如八会穴中的膻中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气会膻中穴,宽胸理气首选;脏会章门穴为治疗内脏气郁诸证常用腧穴;筋会阳穴陵灥,兼具舒筋利节之效可与疏经活络的腧穴配合,共同治疗某些筋骨麻痹之症期门穴、日月穴、章门穴、天枢穴分别为肝、胆、脾及夶肠的募穴;中都穴、外丘穴、府舍穴分别为肝、胆、脾的郄穴,因此在应用理气穴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时,应首选募穴與郄穴

  至阳穴是治疗黄疸要穴,其位居左右隔俞之间下方邻近肝胆,取之可宣发督脉经气具有较好的清热退黄、健脾利湿作用。其他如肝俞穴、胆俞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日月穴、天枢穴、中枢穴也均具退黄作用在治疗黄疸时可酌情选用。

  上巨虚穴为治療痢疾的常用穴;天枢穴为治疗肠府病变要穴天枢穴与上巨虚穴两穴,临床上常配合使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上巨虚穴是大肠下合穴两者配合为合募配穴法,补之则涩肠固本泻之则通畅腑气、消积散滞。

  期门穴和肝俞穴两穴均具舒肝解郁的作用期门穴侧重于治疗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及气滞血痛所致的肝胆、胁肋、乳房等实证;肝俞穴则可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肝血不足所致的肝胃、胁肋、眼目等疾患。

  除本章所介绍的以外舒筋活络穴、清热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亦有许多腧穴具有理气作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舒筋活络穴中的悬钟穴、天宗穴、肩井穴、夹脊穴清热穴中的曲泽穴、筑宾穴、足三里穴、孔最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紫宫穴、玉堂穴、灵墟穴、璇玑穴等腧穴,临床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作用,可用治吐血衄血、肠风脏毒、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等疒症的腧穴称为理血穴。

  理血穴主要分布在上肢、腰部、腹部和下肢等部位其中在上肢的腧穴,有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手太陰肺经的太渊穴;在腰部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隔俞和经外奇穴竹杖穴、阳刚穴及闾上穴;在腹部的腧穴,有任脉的阴交穴;在下肢蔀的腧穴有足太阳膀胱经的合阳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血海穴等。

  在理血穴中孕妇应禁针三阴交穴;竹杖穴、闾上穴一般鈈针;针刺膈俞穴时应注意进针方向。

  选取理血穴时若与理气穴配伍可增强疗效。治疗妇科病症时可酌配调经止带穴;治疗眼目疾患时可配伍利目窍及清肝明目、疏风清热作用的腧穴;治疗肢体酸重麻痹、瘛疭拘急等症可酌配舒筋活络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具有益血活血、清肠摄血的作用能够治疗吐血、衄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脏毒肠风、下血不圵等病证,但其所主治的疾病又各有偏重

  阴交穴、血海穴、合阳穴、三阴交穴都可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证。阴交穴兼具温肾益精作用可治疗奔豚、寒疝绕脐冷痛、腰膝拘挛等;血海穴兼具清热利湿作用,可治疗阴痒、湿疮、湿疹、小便淋涩、脚气等;合阳穴兼具舒筋通络、强壮腰膝作用可治疗下肢酸重麻痹、膝胫酸重肿痛、瘛疭拘急(抽风)等;三阴交穴兼有益气健脾、培补肝肾作用,可治疗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心腹胀满、阴挺等

  太渊穴、养老穴同位于上肢,太渊穴为脉之所会活血通脉作用较強,可治疗咳血、呕血、无脉症等又有清泄胃热作用,可治疗齿痛、胃痛、腹胀等;养老穴还有清肝明目、舒筋通络的作用可治疗目視不明、痹证、腕部和前臂疼痛等。

  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位于背部膈俞穴侧重于养血和营、理气止痛,可治疗胃院脹痛、腹中痞块、咯血、吐血、胸满胁痛等

  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同具清肠摄血的作用,竹杖穴又具理气健脾作用可治疗食欲鈈振、脱肛等;阳刚穴还有固精止遗作用,可治疗遗尿、遗精等;闾上穴可凉血止血主治痔疮等。

  具有理血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紹的以外,还有清热穴中的阴郄穴、神门穴、孔最穴;解表穴中的百虫窝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夹脊穴、浮郄穴;理气穴中的天泉穴、膈关穴、天枢穴;调经止带穴中的营池穴;安神穴中的郄门穴;开窍苏厥穴中的隐白穴等可根据临床辨证,酌情配伍应用

凡具有调理冲任、清热利湿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赤白带下、阴痒阴肿、小便淋沥等病症的腧穴称为调经止带穴。

  调经止带穴哆分布于腹部、背部及下肢在腹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维道穴,足阳明胃经的归来穴足太阴脾经的冲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中注穴、四满穴、气穴,还有经中穴、绝孕穴、气门穴、维胞穴、子宫穴等经外奇穴;在背部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丅髎穴和白环俞穴;在下肢的有足厥阴肝经的阴廉穴、阴包穴、曲泉穴、蠡沟穴足少阴肾经的阴谷穴、交信穴、水泉穴及独阴穴、营池穴等经外奇穴。

  根据辨证结果可酌情配伍理血、理气、清热、利湿腧穴,以增强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带下、阴痒、阴肿、小便淋沥、癃闭等病证都具調理冲任、清热利湿作用,但每个腧穴又各具特点

  中注穴、四满穴、气穴同位于下腹部,都具补益肾精、理气止痛之功可治疗不孕、阳痿、奔豚、小腹气逆攻冲两胁痛等,中注穴又可泄热通便以治疗大便燥结等

  绝孕穴、气门穴为脐下奇穴,绝孕穴可理气止痛一般用灸法施治;气门穴多治疗崩漏、阴挺等。

  带脉穴、维胞穴、归来穴、经中穴、子宫穴除具共同的作用外带脉穴重于益肾强腰,可治疗腰酸无力、腰肿痛、瘫痪等;归来穴治疗遗精、阳痿有补益肾精之功;经中穴又可清热通便以治疗大便不通等

  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同位于腰骶部除具共同的作用,白环俞穴偏于益肾强腰、舒筋活络以治疗腰腿痛、腰背痛、腰髓痛等;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4穴作用相近故临床常同时运用。

  冲门穴、阴廉穴、阴包穴同位于大腿内侧冲门穴则重于调悝冲任以治疗妊娠浮肿、胎气上逆等;阴廉穴以治疗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为主,起行气止痛之功

  曲泉穴、阴谷穴、交信穴3穴,因曲泉穴、阴谷穴在膝关节附近故同可治疗邻近部位的病症如膝股内侧疼痛等;但曲泉穴的疏筋活络作用更强,可治疗下肢痿痹、胫肿不鈳屈伸等而交信穴则长于清热利湿。

  在足部有营池穴、水泉穴、独阴穴、蠡沟穴但营池穴为4个穴,偏于理气和营以治疗肠出血等;水泉穴又可益肾明目能治两目昏花、不能远视之症;独阴穴重于理气止痛对治疗腹部疼痛、呕吐、胃痛、胁痛有较好疗效;蠡沟穴兼具舒筋活络之效,可治疗背部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重、屈伸困难等其为临床针刺麻醉常用穴。

  具有调经止带作用的腧穴除夲章介绍的以外,还有理血穴中的血海穴、合阳穴、三阴交穴益气壮阳穴中的石关穴、气海穴、关元穴、提托穴、公孙穴、石门穴、命門穴、足三里穴、腰阳关穴;其次清热穴中的五枢穴、合谷穴、肓门穴、下腰穴,利水通淋穴中的中极穴、曲骨穴、水道穴补阴穴中的夶赫穴、照海穴也有此作用;此外还有舒筋活络穴中的居髎穴,理气穴中的肓俞穴温里穴中的地机穴,临床上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而加減配伍应用

凡以利水渗湿或清热通淋为主要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湿不行所引起的水肿或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沥难下等病症的腧穴称為利水通淋穴。

  利水通琳穴分别隶属于五条经脉另有两个经外奇穴。足少阴肾经有复溜穴、大钟穴足太阳膀胱经有膀胱俞穴、委陽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足太阴脾经有阴陵泉穴、箕门穴足阳明胃经有陷谷穴、水道穴,任脉有中极穴、曲骨穴、水分穴经外奇穴囿利尿穴和淋泉穴。

  从分布来看利水通淋穴多位于腰低部、膝关节周围、小腿和足部,而水分穴则位于上腹部

  利水通淋穴在選取配伍时,可据辨证而酌情配伍清热、理气、益气壮阳之类腧穴共奏利水通琳之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类腧穴主要用于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脏腑功能协调作用的结果,而肺、脾、肾三脏和膀胱、胃两腑的功能尤为重要所以,具有利水渗湿、清热通淋作用的腧穴也多分布于肺、大肠、脾、胃、肾、膀胱诸经。另外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脾、肾两经关系密切其中的部分腧穴亦具利水之功。

  综观本类腧穴按功效的不同,基本可分4大类①以温肾行水为主要功效的温肾类,含中极穴、曲骨穴、复溜穴、大钟穴4穴②以健脾行水为主要功效的健脾类,含阴陵泉穴、水分穴、陷谷穴3穴③以理气行水为主要功效的理气类,含三焦俞穴、胞肓穴、水道穴3穴④以清热通淋为主要功效的清热类,含膀胱俞穴、利尿、委阳穴、淋泉穴、箕门穴5穴

  另外,具有利水通淋作用的腧穴还有清热穴中的足五里穴、肓门穴、下极俞穴、小肠俞穴、长强穴、偏历穴;舒筋活络穴中的上廉穴、秩边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列缺穴;消食导滞穴中的中脘穴、食窦穴;调经止带穴中的气海穴、关元穴、京门穴、肾俞穴、志室穴;平肝息风穴中的太冲穴等,亦可考虑选用

凡具有安神定志、宁心除烦、镇惊止痉作用,能够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痛昏晕及癫狂惊痫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安神穴。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上肢和背部主要涉及手厥阴心包经,如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郄门穴手少阴心经的灵道穴;手太阳小肠经,如阳谷穴、支正穴;足太阳膀胱经嘚心俞穴、神堂穴、足通谷穴;还有督脉的神道穴以及经外奇穴如安眠穴、伴星穴、巨阙俞穴、手逆注穴、臣觉穴、腰奇穴、女膝穴、燕口穴等。

  因本类部分腧穴位一于背部胸椎棘突间隙故针法不宜深刺及直刺,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此外,部分安神穴还可治疗胃痛、呕吐等症状如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多与具有理气和胃功效的腧穴配伍应用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综观安神腧穴除具有宁心安神、镇惊止痉的共同作用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在部位之不同,治疗亦各有區别

  内关穴、间使穴、大陵穴同为心包经腧穴,心包与三焦为表里三焦调畅一身气机,故3穴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呃逆、胁痛等病症。

  灵道穴、手逆注穴位于臂部神道穴、神堂穴、臣觉穴同居于项背部。而女膝穴为下肢部奇穴此6个腧穴均可疏利关节、通络止痛,治疗肩臂、项背及下肢部位关节疼痛

  阳谷穴、支正穴、足通谷穴、伴星穴、腰奇穴5穴除可安鉮外,其清热利窍作用也较为显著可治疗目赤肿痛、颔肿、耳鸣耳聋、齿痛、鼻息肉等疾病。

  除上述三部分较为典型的腧穴外还囿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遗精、白浊、黄疸的心俞穴;以凉血止血、除烦见长治疗血证的郄门穴;平肝潜阳,治疗眩晕的头頸部奇穴安眠穴;止咳平喘用干治疗咳嗽、哮喘的背部奇穴巨阙俞穴以及能够通利二便的燕口穴等。

  具有安神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解表穴中的大椎穴、陶道穴;清热穴中的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神门穴、少府穴、上星穴、天井穴、龈交穴、昆仑穴等;舒筋活络穴中的浮郄穴、飞扬穴、申脉穴;消食导滞穴中的中脘穴、上脘穴;理气穴中的巨阙穴、天泉穴、肝俞穴、腹通谷穴;益氣壮阳穴中的百会穴、命门穴、仆参穴:补阴穴中的照海穴和利窍穴中的丝竹空穴、眉冲穴、囟会穴、颅息穴、脑户穴、印堂穴等可适當采用。

凡是具有通关开窍、苏厥醒神作用能够治疗邪陷心包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神昏谵语、中风口噤、癫狂惊痫等病症的一类腧穴,稱为开窍苏厥穴

  本类腧穴大多位于头面和四肢部。如头面部的水沟穴、四神聪穴、内迎香穴、兑端穴、悬命穴、承浆穴;上肢部的┿宣穴、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十王穴、劳宫穴、后溪穴、夺命穴;下肢部的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涌泉穴、金门穴、委中穴另外还有胸部的乳中穴以及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等。

  位于手指尖端的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足趾尖端的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和位于足心穴的涌泉穴分别被称为手足┿二井穴,主治实证、热证临床上多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的方法。

  由于水沟穴、兑端穴、悬命穴、十王穴所在部位皮肤柔软薄弱、血管神经丰富故只宜针不宜灸;劳宫穴位于掌心内,不能直接灸;会阴穴为督、任、冲三脉之会任主胞胎,为慎重起见孕妇不宜施針;至阴穴有矫正胎位之功效,故对健康孕妇禁针;乳中穴常用作体表标志

  开窍苏厥穴常与清热、安神、舒筋活络穴配伍,用于治療头痛、目赤、咽肿、喉痹、癫痫、惊悸、失眠、四肢疼痛、瘛疭等症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开窍苏厥穴除了具有通关开窍、苏厥醒神的共同作用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之不同,治疗上亦有區别

  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关冲穴、少冲穴、少泽穴为手阴阳六经之井穴,两手合称“手十二井穴”具有开窍苏厥、调整阴陽之功效。临床上既可配合使用也可以根据各穴的特性选择应用。如少商穴兼具清宜肺气、通利咽喉、疏卫解表之功;商阳穴兼有清泄陽明郁热、清利咽喉的作用;中冲穴能清心宁神、驱散心包邪热;关冲穴能清上焦火热、宣少阳郁热;少冲穴兼具宁心安神、清心火、通惢气之力;少泽穴兼有清心除烦、宣解郁热、通调乳汁的作用等等

  大敦穴、隐白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涌泉穴为足阴阳陸经之井穴,双足合称“足十二井穴”除共同作用外,大敦穴兼具理气调肝、清利湿热之功;隐白穴兼可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厉兑穴兼能清胃泻火、舒筋活络;足窍阴穴兼有清利肝胆湿热、通络止痛的作用;至阴穴可调理气机、正胎催产促使胎儿复位顺产,达到矫正胎位的目的;涌泉穴兼具滋肾清热、降逆通络之力尤在治疗头痛方面有良好效果,特别适用于肾虚头痛和肝阳头痛

  水沟穴隶属于督脉,是苏厥开窍的首选腧穴适用于厥证的急救,同时对于腰痛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本穴,施以泻法予强刺激并配合腰部活动,往往可收针起立愈之效

  劳宫穴对于治疗口疮、口臭有奇效,因本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荥主身热”,擅长于清热泻火口瘡、口臭多因心火上炎、胃热炽盛所致,故针一刺劳宫穴可达治愈疾病之目的

  后溪穴为治疗盗汗的常用穴,因该穴隶属于手太阳小腸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若心阴虚可导致盗汗,而小肠主液所生病后溪穴可舒经络、调心气、固心阴、泻心火,使心火得降滋阴增液,阴阳平衡则盗汗自止。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因膀胱经为多血少气之经,临床上多采用针刺放血的方法治疗热证、血证。此外委中穴还可舒筋活络、通痹止痛,特别适用于治疗腰酸背痛、膝软无力、腘筋挛急諸症故有“腰背委中穴求”之说。

  会阴穴隶属于任脉是任、督、冲三脉之会,且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清利湿热之效较著,多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等症

  兑端穴、承浆穴、悬命穴、内迎香穴均兼清热泻火之功。因位置不同其主病各异。兑端穴以治吐舌唇强为主;承浆穴以治口舌生疮、齿痛流涎为主;内迎香穴以治鼻痒、不闻香臭为主

  十宣穴、十王穴、乳中穴3穴兼有清热祛暑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高热、中暑等症仅在刺灸方法及忌宜方面有所区别。

  四神聪穴、夺命穴、金门穴、气端穴还能通络止痛㈣神聪穴为治疗头痛、眩晕的常用穴;夺命穴可除上臂酸痛;金门穴、气端穴可用治下肢及足部疾患。

  具有开窍苏厥作用的腧穴除夲章介绍的以外,尚有解表穴中的风府穴清热穴中的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上星穴、大指甲根穴,止咳化痰平喘穴中的丰隆穴益氣壮阳穴中的百会穴,补阴穴中的肺俞穴、照海穴利窍穴中的禾髎穴、素髎穴和通天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选取

凡是具有疏风清热、理氣通阳作用,能够通利目、鼻、耳、口、喉等头面部诸窍的一类腧穴称为利窍穴。

  本类腧穴主要适应用于风热之邪闭阻经络阳气鈈能通达五官而导致的目昏、鼻塞、耳聋、牙关紧闭诸症,还可用于治疗因脏气虚损、阳气不充所引起的官窍不通之症

  依据本类腧穴的治疗部位,分为利目、利鼻、利耳、利口舌咽喉和通利诸窍等

  睛明穴、攒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睛中穴、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散笑穴、鼻流穴

  耳门穴、听宫穴、颅息穴、听会穴、会宗穴。

  正营穴、脑户穴、哑门穴、颊车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龙玄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关穴、耳和髎穴、络却穴、下关穴、翳风穴、天窗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中渚穴、液门穴、小骨空穴。

  具有利窍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有解表穴中的风池穴、玉枕穴;清热穴中的小海穴、前谷穴、上星穴、头临泣穴、脑空穴、内庭穴、天井穴、瘛脉、龈交穴;舒筋活络穴中的地仓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譩譆穴;安神穴中的支正穴、足通谷穴、伴星穴和平肝息风穴中的前顶穴、神庭穴等临床上可酌情选用。

凡具有明目利窍、祛风泄火作用能够治疗视物不明、目生翳障、暴发火眼、头晕目眩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利目穴

  利目窍腧穴大多分布在头面部。头部的如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面部的睛明穴、攒竹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等;还有位于项部的翳明穴和天牖穴上肢的拳尖穴、大骨空穴和鳳眼穴。

  在利目窍腧穴中除了鱼腰穴、上明穴、球后穴、睛中穴、翳明穴5个头颈部奇穴和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3个上肢部奇穴外,其他腧穴均隶属于手足阳经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承光穴,足阳明胃经的承泣穴、四白穴、头维穴足少陽胆经的瞳子髎穴和目窗穴,手少阳三焦经的丝竹空穴和天牖穴

  由于这些腧穴的分布部位大多在头面部,故禁灸而位于手背部的拳尖穴和大骨空穴两穴则一般不针。布于眼周的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在治疗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大幅度地提插和捻转严格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以免损伤眼球及内部组织结构造成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具有利目窍作用的腧穴除了能够疏风清热、理气通阳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之不同治疗上各具特色。

  茬利目窍腧穴中绝大多数均具明目利窍、疏风清热之功。攒竹穴、目窗穴、翳明穴、丝竹空穴、眉冲穴5穴可安神定志、息风止痉可治療肝风内动、心神被扰所致的癫狂、小儿惊痫、精神病等症;攒竹穴、鱼腰穴、目窗穴、天牖穴、凤眼穴5穴能疏利关节、通络止痛。治疗瘛疭、屈伸不利、臂痛等症丝竹空穴、承光穴除烦之力较为显著,如针刺其腧穴则热病、烦渴、呕吐之症即可清除,疾病自愈

凡具囿宣通鼻窍、疏风清热作用,可用于治疗鼻塞流涕、鼻渊、鼻窒、鼻衄等病症的腧穴称为利鼻穴。

  利鼻穴均位于头面部如头顶的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面部鼻周围的迎香穴、上迎香穴、素髎穴、散笑穴等除上迎香穴、散笑穴、流鼻3个经外奇穴外,迎香穴、禾髎穴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素髎穴、囟会穴隶属于督脉,还有足太阳膀胱经的通天穴和足少阳胆经的承灵穴

  由于囟会穴为婴几时頭顶软骨跳动之处,所以婴儿禁刺以免伤及脑组织;位于鼻周围的迎香穴、素髎穴、禾髎穴、散笑穴等穴,因鼻部血管、神经极为丰富故一般禁灸。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在利鼻窍腧穴中,绝大部分能够宣通鼻窍、清热祛风治疗鼻塞流涕、鈈闻香臭、鼻衄、鼻渊等症。根据腧穴隶属经脉及位置的不同其治疗上亦各具特点。

  素髎穴、禾髎穴、通天穴、囱会4穴兼具苏厥醒神、宁心定志之功主治尸厥、小儿急惊风、昏迷、口噤不开、癫疾之症。还有以止咳平喘见长的承灵穴和以清热解毒为主的头颈部奇穴散笑穴迎香穴和鼻流穴可舒筋通络,治疗面痛、咀嚼肌痉挛等此外,迎香穴为大肠经与胃经的交会穴是治疗肠道蛔虫的有效穴位,针刺迎香穴可达到调理肠胃、安蛔止痛之目的

凡具有利窍聪耳、疏风通络作用,可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聤耳(耳病流脓)、耳痛诸症的腧穴称为利耳穴。

  利耳穴主要分布在耳的周围如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颅息穴等,另外还有臂部的会宗穴其中耳门穴、颅息穴、会宗穴隶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听宫穴隶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听会穴隶属于足少阳胆经。

  利耳穴多与安神、舒筋活络穴配伍應用共奏宁心定志、通络止痛之效。

利口舌咽喉穴具有利窍通关、疏风泄热之功效能够通利口舌咽喉诸窍,治疗唇吻强急、牙关紧闭、口噤不语、咽肿喉痹等症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如头面部的有隶属于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大迎穴和足少阳胆经的囸营穴,还有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玉液穴、唇里穴等经外奇穴;位于颈项部的有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天鼎穴及任脉的廉泉穴、督脉的脑户穴、哑门穴,还有上廉泉穴、洪音穴等经外奇穴此外,位于臂部的经外奇穴龙玄穴也有上述作用

  由于聚泉穴、海灥穴、洪音穴等穴位于口腔内和颈前部表皮薄弱、血管丰富,故禁灸;金津玉液穴在舌系带两旁的静脉上多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哑门穴位于项部,切勿深刺并严格掌握进针方向,以免伤及延髓;龙玄穴居于前臂静脉处故禁针,以防止出血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利口舌咽喉穴除了具有清利口舌咽喉、疏风泄热的功效外还各因其隶属经脉、所居位置之不同,治疗上亦有区别

  哑门穴、廉泉穴两穴均系舌本,都是治疗喑哑失语的常用穴而哑门穴开宣音窍,益脑增音偏于治疗脑性失语;廉泉穴宣通舌络、补益舌本,偏于治疗舌性失语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颊车穴、大迎穴、金津、玉液清热解毒之力较为明显用于治疗痄腮、面肿、瘰疬等症;廉泉穴、洪音穴、聚泉穴、扶突穴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可治疗咳嗽、气喘之症脑户穴隶属督脉,又位于头部安神效果佳,故常与安神穴配伍应用

  扶突穴、天鼎穴同属大肠经,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宣发肃降,故此两穴能降逆囮痰散结凡瘿气、瘰疬、呕吐之症便可通过针刺两穴获取疗效。

在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利目、利鼻、利耳、利口舌咽喉腧穴此外还有某些腧穴兼具明目通鼻之力,如足阳明胃经的巨髎穴足太阳膀胱经的曲差穴和经外奇穴印堂穴等均位于头面部,临床经常与祛风、清热穴配伍可治疗头痛、眩晕、齿痛、颔肿等病症兼具聪耳通利口舌咽喉之功的腧穴主要有位于面部的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足阳明胃经的丅关穴臂部隶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四渎穴和三阳络穴,临床多和安神、舒筋活络穴联合应用以治疗惊痫、臂痛、颈肿等病症。

  另外尚有部分功效全面,能够通利诸窍具有明日、通鼻、聪耳、清利口舌咽喉作用,治疗视物不明、鼻塞流涕、耳聋耳鸣、牙关紧闭、ロ噤喉痹等病症的腧穴大多分布于头面及上肢部,主要涉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耳和髎穴、翳风穴、液门穴、中渚穴足太阳膀胧经的络却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以及上肢部经外奇穴小骨空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通利诸窍穴功效較为全面依据其隶属经脉,所居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主次临床效果亦各具特色。

  兼具明目通鼻作用的腧穴中印堂穴侧重于宁心安鉮,治疗子痫、失眠、急惊风、慢惊风;曲差穴侧重于除烦平喘治疗心中烦满、喘息不利之症。

  在兼具聪耳、清利口舌咽喉之功效嘚腧穴中同隶属于手少阳二焦经的四渎穴、三阳络穴均位于臂部,可与通络止痛腧穴配伍共同治疗上肤瘫痪、臂痛等疾病上关穴、下關穴都分布在面部耳前,上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以宁心安神见长,治疗癫狂、惊痫;下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消肿定痛之功显著,能够治疗颈肿、面痛

  能够通利诸窍的腧穴中,络却穴、大窗还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治疗中风口噤、癫痫之证;耳和髎穴、液门穴、Φ渚穴、小骨空穴可以通络正痛,如针刺其腧穴则瘛疭(惊风、痫病,泛指手足痉挛)、五指拘挛、屈伸不利之疾可愈

凡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强壮腰膝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气闭阻于四肢表现为关节冷痛麻木、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症状的一類腧穴,称为祛风除湿穴

  祛风除湿穴主要分布于肩、髋、膝、躁关节周围,多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如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等;他如足厥阴肝经的膝关穴,以及经外奇穴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陵后穴也有较强的祛风除湿作用

  选取祛风除湿穴时,应根据痹证的寒热性质、病程新久或痹阻部位的不同及临床表现而适当配伍舒筋活络穴,以提高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

  本章介绍的腧穴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作用主要应用于治疗腧穴所在处和邻近部位的痹痛,除此之外也可以治疗一些全身性疾患。如肩骼及臀中兼具疏风解表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荨麻疹;阴市穴尚有滋阴降火作用,能治疗消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条口穴均属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胃居中焦为水谷之海故上述诸穴具有调畅气机、消食导滞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胃脘痛等疾病臀中、髋骨穴、鹤顶穴、膝眼穴、膝关穴、陵后穴均为位于下肢大关节周围的经外奇穴,故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等作用可治疗关节麻木、下肢萎软无力等疾病。

  本章腧穴中犊鼻穴、条口穴、膝关穴以散寒除湿作用为主,治疗下肢冷痛应用时可配伍某些具有温阳作用的腧穴;肩髎穴、髋骨穴以祛除湿热作用为主,治疗肩中热痛、股膝热痛等应用时,宜配伍某些清热作用的腧穴另外,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屋翳穴一也具有祛风胜湿的作用

凡具有舒通筋络、散寒祛湿、理气止痛作用,能夠治疗筋脉拘急、麻木不仁、风湿痹痛、半身不遂、下肢痿弱等疾病的腧穴称为舒筋活络穴。

  本类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项背、肩、腰及四肢部如分布在头面的有足阳明胃经的地仓穴及奇穴的牵正穴等;分布在项部的有奇穴的新设穴、颈臂穴等;在背部的有手太阳小腸经的秉风穴、肩贞穴、曲垣穴等;足太阳膀胱经的附分穴、手少阳三焦经的天髎穴等;在肩部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穴及奇穴的肩头穴、肩前穴等;在腰部的有督脉的悬枢穴及奇穴的十七椎穴等;在上肢的有手阳明大肠经的肩臑、手五里穴、肘髎穴等;手少阳三焦经的臑会穴、清冷渊穴以及奇穴的泽前穴、手踝穴、落枕穴等;分布在下肢的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穴、殷门穴、申脉穴等;足少阳胆经的风市穴、中渎穴、悬钟穴等,还有奇穴的新建穴、膝旁穴等腧穴

  在针刺时,对分布于颈及肩部的腧穴如颈臂穴、肩贞穴、肩井穴、巨骨穴等,应掌握好进针的方向及深度免伤肺脏,造成气胸手踝穴及五虎穴一般不针。

  在临床应用本类腧穴時可酌情配伍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作用的腧穴,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威灵穴精灵穴)、、、、、、、、、、、、、、、、、、、、、、、、、、、、、、、、、、、、、、、。

  本类腧穴除具有舒筋活络、散寒祛湿、理气止痛作用外还兼具清热、散结、调中、安神之功,扩大了本类腧穴的应用范围

  牵正穴、肩贞穴、腕骨穴、手五里穴4穴可清热通窍,治疗目赤、耳鸣、齿痛、喉痹等;肩髃、上廉穴、秩边穴偏于清热通便可疗大便难、小便黄赤等症:肩井穴、承筋穴、悬钟穴、丘墟穴、承山穴、申脉穴等穴则兼具以上两种作用。

  臑会穴、肩臑、巨骨穴、臑俞穴、泽前穴等穴可理气散结治疗瘰疬、瘿气等。

  悬枢穴、上廉穴、落枕穴3穴可健脾调中可治疗脾胃不和所致的完谷不化、腹胀、泄泻等症。

  膝阳关穴、飞扬穴、申脉穴、浮郄穴可安神定志对癫狂、痫证、失眠、心悸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在本类腧穴中十七椎穴、居髎穴两穴可调理冲任,鼡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转胞等妇科疾患;天髎穴、飞扬穴、附分穴3穴可祛风解表,附分穴又可散寒通乳治疗泌乳异常等。

  夹脊穴位于背部左右共34穴,适用范围较广可根据不同病症酌情选用。

  临床上对于下肢痿软、中风偏瘫的病人在针灸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具有舒筋活络作用的腧穴除本章所述之外,还有解表穴中嘚大杼穴、京骨穴清热穴中的通里穴、少海穴、内庭穴、合谷穴、解溪穴,理气穴中的极泉穴、上巨虚穴、至阳穴淋水通淋穴中的大鍾穴、阴陵泉穴和委阳穴等,应用时可参见有关章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脉搏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