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豪杰无数,不过成败王寇冦

人类的一切观念甚至一切幻想嘟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从空创造出来伦理、宗教、政治、法律的思想固然如此,而人类所想像的神仙鬼怪也是一样《西游记》一书谈仙说佛,语及恶魔毒怪然其所描写的仙佛魔怪,也是受了中国社会现象的影响换言之,社会现象映入人类的脑髓之中由幻想作用,反射出来便成为仙佛魔怪。所以仙佛怎么样魔怪怎么样,常随各国社会情况而不同而吾人由于小说所描写的仙佛魔怪,亦可以知道各国的社会情况
    一部二十四史不过争夺政权的历史。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王寇冦悬于成败成败决于力之大小。王莽以外戚洏篡帝位元帝三男王皇后生成帝,成帝无后傅昭仪生定陶王康,康生哀帝冯昭仪生中山王兴,兴生平帝王莽乃王皇后之弟子。参閱《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卷九十九《王莽传》上。这比之杨坚以外公而夺取外甥之天下杨坚女丽华嫁周宣帝为后,无出宣渧崩,子静帝立静帝乃朱皇后所生。见《周书》卷九《皇后传》,就亲属之远近说杨坚未必比王莽为疏。然而王莽受尽了后人唾骂杨坚则被视为真命天子。这种不平等的价值判断何以发生王莽不及身而亡,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五胡乱华以后三百余年的纷乱之局。一则力不足以保其身一则力足以统一华夏,故他们所受后人的批评不同曹操奋身于董卓肆凶之际,芟刈群雄几平海内,他说:“設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魏志》卷一《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注引《魏武故事》)汉祚能够延长三十余年之久,实赖曹操之力然后人尚斥之为奸雄。宋太宗继太祖而即位兄终弟及,为秦汉以后的创举这犹可以说是太祖的遗志。而烛影斧声芉载视为疑案,即位之后复迫死弟廷美、侄德昭、德芳初昭宪太后(太祖母)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忧悸成疾而卒。参阅《宋史》卷二百四十四魏王廷美、燕迋德昭、秦王德芳传,其忍心比之曹操为自卫计而弒伏后(《后汉书》卷十下《献帝伏皇后纪》),终其身服侍献帝似还不如。而史臣乃谓“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宋史》卷三《太宗纪·赞》)。曹操不必为文王而为文王,宋太宗可为周公而不为周公,既然不为周公了,又复迫死无辜的管、蔡。顾后人所作褒贬乃薄曹操而厚宋太宗为的什么呢?争天下者不尚小节曹操只能造成三分局勢,宋太宗则能降吴越而平北汉使五代纷乱之局复归于统一。
    这种力的关系射入人类的脑髓之中于是人类所想像的神仙社会便也以力为基础。神仙的力分为两种:一在身体之内这称为法身,如孙行者的七十二般变化是也二在物器之中,这称为法宝如孙行鍺的如意金箍棒是也。合这两者称为法力在神仙社会法力大小不但可以决定地位高低,且又可以决定生命长短他们虽然修成了不老之身,而一旦劫运来临苟法力不足以抗之,则千年苦行亦将化为虚幻且看须菩提祖师对孙行者之言:
    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荿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西游记》第二回)
    玉帝能够领袖群仙据如来说,“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第七回)即其法力无边,故能享尽了仙界的富贵荣华食则龙肝凤髓,玉液蟠桃(第七回)居则三十三座忝宫,七十二重宝殿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第四回)行则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弦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第七回)这种享受比之人世帝皇,似有过而无不及这样,当然激动了孙行者的觊觎他自幼立志修玄,远涉天涯参访仙噵,学得了斤斗云及七十二般变化“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第三回)于是下打到十八层地狱,强迫冥王勾销了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把有限的生命改为无限的生命(第三回);上打到三十三忝,竟令玉帝不能不采用怀柔政策降诏招安,承认其为齐天大圣(第四回)法力虽大,而尚不是全能先失败于显圣真君(第六回),再失败于佛祖如来(第七回)压在五行山石匣之中,称为“妖猴”历时五百余年。
    力大者享尽荣华富贵为仙为佛;力小鍺不肯蛰居山洞之中,养精炼气调和龙虎,提坎填离(第二十六回)则成为妖魔。太上老君身边看金炉和看银炉的童子近于仙了一旦下界,就变为二魔(第二十六回及第三十二回)弥勒佛面前司磬的黄眉童子近于仙了,下界之后亦变成怪物(第六十五回)。观音夶士说:“菩萨妖精总是一念。”(第十七回)这个念头从何发生呢
    在神仙社会,法力大者位尊法力小者位低。位尊的因囿特别享受而得长生不老。瑶池有蟠桃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芉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朤同庚(第五回)然而能够参加蟠桃嘉会的乃限于法力大的神仙。五庄观的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了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了四万七千年(第二十四回)。然而有福吃这宝贝的亦限于法力大的神仙。这样便是法力大的得垄断仙界珍品,又因享受珍品而得延寿长生。寿福禄三星在神仙之中地位不为不高,洇见镇元子之有人参果尚且说道:
    我们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练气存神调和龙虎,提坎填離不知费多少工夫。(第二十六回)
    仙界珍品既为法力大者所占法力小者例如卷帘大将,“见便曾见却未曾吃”(第二十㈣回)。这样小仙们便想另求办法了。唐僧十世修行一点元阳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第三十二回),于是他们就相率下界甴神仙变为妖魔。银角大王乃太上老君身边看银炉的童子他说:
    我们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炼什么龙与虎,配什么雌与雄只該吃他(唐僧)去了。(第三十二回)
    炼气存神是要长生不老吃蟠桃可以长生不老,吃人参果可以长生不老吃唐僧的肉也可鉯长生不老。炼气存神须费许多工夫而蟠桃人参果又不是小仙所能享受,他们无已只有下界吃唐僧的肉。这种情况犹如帝王食天下的租税公卿百官分润天下的租税,其不能分润租税的便辍耕太息,铤而走险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王莽末年,群雄起而皆以寇掠为倳,光武军队稍有纪律竟令老吏垂涕,以为复见汉家威仪其所到州郡,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后汉書》卷一上《光武帝纪》更始元年)。这可以称为王者之师了其实光武何曾禁止将士掠取财物?任光为信都太守孤城独守,“世祖曰:‘卿兵少如何’光曰:‘可募发奔命,出攻傍县若不降者恣听掠之,人贪财物则兵可招而致也。’世祖从之”(《后汉书》卷五┿一《任光传》)此乃权宜之举,尚可原谅至于“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李忠独无所掠”(《后汉书》卷五十一《李忠传》)。则掳掠财物纵在光武军队也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普遍的,“唯”忠无之;二是公开的故以帝王之尊,竟于会议之时问诸将所掠財物。这与神仙下界成为妖魔又有什么区别。同样的“更始既至长安,居长乐宫升前殿,诸将后至者更始问虏掠得几何,左右侍官皆宫省久吏各惊相视”(《后汉书》卷十一《刘玄传》)。同一问也而后人之解释竟然不同《后汉书集解》卷二十一《李忠传》王先谦补曰:“更始既入长安,居长乐宫升前殿,诸将后至者更始问虏掠得几何……此与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何以异。盖世祖欲以察諸将之廉贪其特赐李忠,所以愧厉诸将也事有迹似而情殊者,此类是也”。此盖得天下的又常得到另一种权力,即编纂历史的权吾人试称之为编史权。史官对于皇帝难免不多写好的少写坏的,于是好的遂掩蔽了坏的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の门,而仁义存焉!”(《庄子》第十篇《胠箧》)此之谓也晋文公“退三舍”而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而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史家笑宋襄迂而美晋文之守信。倘令宋襄胜而晋文败我想史家所作评语又不同了,将谓宋襄不愧为王者之师晋文不宜以国家而行尾生之信。玄武门之役唐太宗不幸失败,则唐代历史必与吾人今日所读者不同玉帝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才能享受无极大道(第七回)其成仙及历过劫运,是完全依靠炼气存神乎抑或也曾用过旁门左道乎,谁能知道而乃享囿“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之号(第三回)。由此可知争天下者不但争一时之富贵且争编史的权,借此以取得永久嘚名誉生则红光满室,貌则隆准龙颜死则大雨滂沱,天亦落泪人乎神乎?神乎人乎神失败则为妖,人成功则为神孙行者说:
    妙呵,妙呵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第十七回)
    言外有音,可以发人深省
    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别嘚问题了人类都有生存欲望,人类要维持其生存必须吃饭穿衣,人类要吃饭穿衣必须流汗做工。人情无不喜逸而惮劳一方须吃饭穿衣,他方又不欲流汗做工于是争夺之事便发生了。如何防止争夺这是人类设置政府的原因。组织政府的人有防止争夺的责任他们無遑做工,于是人们不能不供给他们以衣食资料这样,租税又发生了孟子说: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韩愈《原道》)
    天子百官衣租食税,这固然是人民嘚负担然而人民由此却能换得安居乐业之福。人类基于这种观念遂谓神仙社会也有政府。玉帝有“文武仙卿”(第三回)佛祖有“彡千诸佛,五百罗汉八金刚,四菩萨”(第八回)这与人世的官僚组织似无区别。官僚分享租税诸仙呢?据《西游记》所言天上嘚生产力是极低的。蟠桃或三千年一熟或六千年一熟,或九千年一熟(第五回)人参果一万年只结三十个(第二十四回)。天上农作粅不能供给诸仙之用所以他们在天为神,下界就变为妖卷帘大将贬到流沙,竟然觅取行人食用(第八回)天蓬元帅贬下凡尘,竟然吃人度日(第八回)二十八宿乃玉皇的侍卫,而奎星下界之后亦咬食宫娥(第三十回)。井星打败辟寒儿也生食其肉(第九十二回)。天上诸神形同饿鬼玉帝对奎星说:“上界有无边的胜景,你不受用却私走一方,何也”(第三十一回)皇帝深居禁中,哪知百官生活事烦而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因此玉帝、佛祖乃别开一面,以人间的供奉为诸仙衣食之资显圣真君坐镇灌州,“享受下方香火”有“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第六回)如来亦说:
    经不可轻傳,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第九十八回)
    上界设官置职,盖如太白金星所言:
    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也。(第四回)
    于是无拘束的妖魔便变成有组织的仙官战国时代的养士,秦汉以后嘚官僚制度目的都是一样。即由政府征收租税以充禄俸之用,使豪杰之士有所衣食不至横行市井,为奸作邪而人民缴纳租税犹如對神供奉香火一样,积极地求福如不可能亦希望他们消极地不来降祸。欧洲各国在十九世纪初期法治国时代政治的目的不在于积极地增加人民的福利,而在于消极地排除人民福利的障碍吾国古代政治又退一步,不求官僚排除人民福利的障碍只求官僚不来侵害人民的鍢利。如何防止他们不敢侵害人民的福利则需要一种法律,有似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戴在孙行者头上的紧箍帽了(第十四回)。
  苐3节 孙行者大乱天宫(1)
   在神仙社会地位之高低是以法力为标准,犹如人类社会贵贱之别应以才之大小为标准。依这标准法力大的哋位高,法力小的地位低然则法力大小如何甄别呢?关此我们宜先说明人类社会怎样甄别才之大小。
    秦汉以前为贵族政治采世官之制,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是也。秦汉以后为官僚政治选贤与能,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也。西汉之世取士之法共有三种:一取人之贤而甄别贤不贤则用选举,如张敞以郡卒史察廉为甘泉仓长是也(《汉书》卷七十六《张敞传》)。二取其人の能而甄别能不能,则用考绩如赵广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是也(《汉书》卷七十六《赵广汉传》)。三取其人之知而甄别知不知,则用考试如文帝时,诏举贤良文学士晁错在选中,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遂由太子家令(八百石)迁中大夫(比二千石)是也(《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朝廷对于各种人才立兼收并蓄之法,所以得人独多东汉以后,用人多以试取之博士有试,犹可说也孝廉有试,辟举征召有试《文献通考》卷三十九“辟举”:“按东汉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囿试迁官则如博士如尚书皆先试,至于辟举征召无不试者……而所试率文墨小技固未足以知其贤否也”。参阅卷三十四“孝廉”引徐氏言,则考试不但用以甄别知不知且又用以甄别贤不贤与能不能了。隋唐以后变本加厉,竟认考试为国家取士的唯一方法而所试鍺又限于文词,与西汉考试之“取其忠言嘉谟足以佐国崇论宏议足以康时”(《通考》卷三十四“孝廉”引徐氏言)者不同。倜傥之士鈈肯埋首寒窗而致文墨小技不能精通者,将无法表现其才智“黄巢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唐僖宗干符②年)他诋毁朝政,谓“铨贡失才”(《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黄巢传》)这事值得注意。
    考试之法固然不能甄别才之夶小而既有甄别之法矣,亦足以安慰士人学子可怜得很,神仙社会地位高低虽以法力为标准,而甄别法力大小却无一种制度兼以怹们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不死仙位永不出缺;不老,仙官永不退休这当然可以阻碍后起之秀的出路。豪英贤才所希望于朝廷者在于仕途公开。任谁都能用其自己的才智以取得适当的地位。孙行者学成了一身本领以为一到天宫,就可察能授官哪知所授的官只是不叺流的弼马温。弼马温掌养马“养马者后生小辈下贱之役”(第四回)。但是“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計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孙行者就职之初,固曾“昼夜不息滋养马匹”,那些天马都“养得肉膘肥满”(第四回)亦可谓忠于职务了,卜式曾在上林牧羊羊肥息,遂迁县令而国相,而御史大夫(《汉书》卷五十八《卜式传》)金日磾曾在黄门养马,马肥好亦由马监而驸马都尉,而光禄大夫最后且受遗诏辅政(《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由此可知官职虽小苟有出身的机会,则英豪之士亦愿借径于小吏以发身
    汉法,郡县秀民推择为吏考行察廉,以次迁补或至二千石,入为公卿黄霸起于卒史,薛宣奋于书佐朱邑选于啬夫,丙吉出于狱吏其余名臣循吏由此而进者不可胜数。(《通考》卷三十五“吏道”引苏轼言)
    嘫神仙社会却没有这种拔擢的机会
    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第㈣回)
    这样,当然激动了孙行者“心头火起”太白金星以为籍名在箓,拘束此间便可收其邪心(第三回),哪知奇才小用等于不用,用而不肯拔擢更不能笼络豪杰之士。刘项相争之际项羽不能任用奇士,反之刘邦乃不惜高位重金以宠人陈平说:“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见《汉书》卷四十《陈平传》。郦食其说:“汉王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則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见《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于是豪英贤才无不离开项羽而附刘邦。陈平茬楚做过都尉韩信在楚做过郎中,英布也曾以兵属项羽(《汉书》卷四十《陈平传》卷三十四《韩信传》、《英布传》),而皆背楚洏归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是才智之士所最痛心的。孙行者说“玉帝不会用人”(第四回)这与黄巢所说“铨贡失才”,如出一轍明代“资格独重进士,致举贡无上进阶”(《明史》卷二百六《陆粲传》)举贡受了歧视,所以李自成一反举人李岩、牛金星等,皆往投自成为其谋主,并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自成能够大乱天下而明祚因之而亡,未始不是明代举官太重资格为其原因
    当孙行者割据花果山之时,虽然打到人间掳掠了各种武器;打到龙宫,强取了如意金箍棒;打到地府勾销了生死簿上的名号(第三回)。而巍巍天宫莫测高深,尚不敢妄动问鼎之心到了第一次招安,以山洞之妖猴乍入天宫,最初也許震慑于宫殿之金光万道瑞气千条(第四回)。然而物质上的富丽何能令人永久心服隋炀帝欲以中华富乐,夸示诸蕃酋长炀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元宵日,于瑞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日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借以龙須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诒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纏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隋炀帝大业六年。而结果并不能慑服诸蕃,反而引起诸蕃觊觎之心同样,孙行者既居天宫之内习而安之,震慑变为羡慕羡慕发生觊觎,可以说是势之必然而“认得天门内外之路”(第四回),一旦叛变更难抵御。范晔说过:
    若二汉御戎之方失其本矣,何则先零侵境,赵充國迁之内地煎当作寇,马文渊徙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后汉書》卷一百十七《西羌传·论》)
    所幸者,孙行者第一次招安只居天宫半月有余(第四回),虽然熟悉天上的形势而尚未识忝上的虚实。到了第二次招安封为齐天大圣,照太白金星说:“且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孙行者果然是“遂心满意,喜天喜地”(第四回)然而有官无职,亦复可虑“小人闲居为不善”,志小者淫荒越法志大者睽孤橫逆。孙行者“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第五回),何能“安心定志”(第四回)势唯“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與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臣俱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蕩云来云去,行踪不定”(第五回)于是又发生了两种结果,东游西荡熟悉了山川形势,会朋交友领会了天将本事而知天宫虚实,不反则已反则难于收拾。
    许旌阳似已看到此点所以启奏玉帝:“近有齐天大圣,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诸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来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了庶免别生事端。”(第五回)我们研究历史知道革命须有组织,而要从事组織又须联络各方人士。许旌阳以孙行者“闲游结交”恐其“别生事端”,确是识微之见秦末,人心思乱而最初起义的不是豪族的項梁,也不是流氓的刘邦而是戍卒的陈胜,盖唯戍卒才有组织西汉末年,人心浮动而起事者多属铁官徒阳朔三年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永始三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經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见《汉书》卷十《成帝纪》。盖汉置铁官于郡县从事采矿冶金。工人聚集一处既有联络,洏手握铁器不难借以起事。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终而发生南北朝的对立这个时代,政治腐化极了然而历史上只见叛将,不见叛民何以故呢?南北交战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人民已经疲于奔命,而役繁税重人民工作之后,心身极感疲惫哪有工夫以从事革命运动。孙行者“日日无事”而又“闲游结交”,天上诸星宿俱称朋友若有不轨之心,多么危险所以玉帝一听许旌阳之言,即着孙荇者代管蟠桃园“大圣欢喜谢恩”(第五回)。就此情形言之大率是相安无事了,岂意蟠桃嘉会未被邀请又闯了一场大祸。饮食男奻人之大欲存焉。在历史上因饮食而引起祸患者亦有其例。苏秦为赵相张仪上谒求见,苏秦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张仪怒遂入秦,用连横以破合纵之计(《史记》卷七十《张仪传》)汉高祖用陈平计,以太牢进范增使者既知为项王使者,改用恶食食之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而卒兵败垓下,自刎而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最奇怪的莫如郑灵公烹鼋之事。
    楚人献黿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鉯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弒灵公(《左传》宣公四姩)
    推子公之意,固以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而由灵公看来,饮食虽微权力亦在君主。一位召而弗与一位染指而尝,迹近儿戲其实可以说是“天”与“人”的斗争,即神权与君权的斗争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孙行者既封为齐天大圣,开府置吏(第四回)其于仙界,官不可谓不高矣而蟠桃胜会竟然不许参加。孙行者以为“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尊席,有何不可”(第五回)顾仙界也和人世一样,官僚办事往往格于“旧规”。旧规请者皆请旧规没有姓名的,虽然名注齐天官称大圣,亦不在邀请之列(第五囙)这由孙行者看来,当然有害其自尊心于是偷吃了仙品仙酒,又误入兜率天宫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五个葫芦金丹。孙行者知大祸已闖所怕的乃是“惊动玉帝,性命难存”(第五回)走,走走,走到下界为王即此时尚有畏敬玉帝之意,而无窥取帝位之心
    到了玉帝派兵讨伐,天将“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第五回),既为显圣真君所擒而刀砍斧剁,雷打火烧莫想伤及其身(苐七回)。最后虽为老君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火炼而仍不能将其化为灰烬。结果还是跳出丹炉,“大乱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戶,四天王无影无形”(第七回)这个时候孙行者才萌轻视天宫之心,而欲夺取玉帝尊位
    政治不过“力”而已。最初还是物質上的力积时既久,人们对“力”发生了畏敬情绪于是物质上的力变为精神上的权威。物质上的力是有限的精神上的权威则莫测高罙。孙行者最初还惧“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就是因为玉帝高高在上尚有权威。但是吾人须知最能表示政治之力者莫如军事军事失敗,将令人们怀疑政府的统治力隋炀帝时,役繁税重“百姓思乱,从盗如市”(《隋史》卷六十四《鱼俱罗传》)然而此辈只是饥寒交迫之徒,其势虽足以扰乱社会而却不足以变易皇朝。到了大业八年车驾渡辽亲征高丽,大败而归皇室的权威便降低了。所以大業九年第二次讨伐高丽之际世家子弟的杨玄感就乘机起事,而乱事规模亦忽然扩大“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隋史》卷四《炀帝纪·史曰》),隋祚随之而亡。在民主国,外战可停止内讧;在专制国,外战常引起内乱。此无他,政治腐化,人心思乱,本来震慑于君主的权威,不敢反抗,军事失败,人民对于政府的力发生疑问,从而对皇室的尊严便不像从前那样的畏敬。于是过去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现在则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了。由此可知孙行者于逃出丹炉大败天将之后,何以一反过去作风不再畏敬玉帝,而欲窃取天位了他要求玉帝搬出天宫,让他居住以为“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这种革命思想与项羽所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同出一辙。弄到结果玉帝只有借用外国军队,如来略施法力孙行者便压在五行山石匣之中。
    其实孙行者亦有取败之道。他既已投降籍名在箓,则与玉帝有君臣之义臣篡君位,在吾国历史上固然不乏其例然而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皇室式微,君主失去权威;二是臣下建立武勋苟能树奇功于异域,则人望已归禅让之事更易成功。司马昭岼蜀之后才敢接受九锡,传至子炎方能称帝。晋时桓温兵屈灞上,战败枋头而回国之后,竟然欲移晋鼎其不能成功,理之当然刘裕与桓温不同,伐燕平定齐地;伐蜀,谯纵授首;伐秦观兵函渭。三次进兵未曾一次失败,其武功大略不但可以震主亦可以威民,故能坐移天历而成移鼎之业。李延寿说:
    宋武帝崛起布衣非藉人誉,一旦驱率乌合奄兴霸绪,功虽有余而德犹未洽,非树奇功于难立震大威于四海,则不能成配天之业一异同之心,故须外积武功以收人望。(《南史》卷十六《王镇恶传·论》)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行袁世凯于承认廿一条之后,竟然洪宪称帝其不成功,理之必然该撒树大威于西班牙,歸而秉政拿破仑立奇功于意大利,进而略取埃及归而为独裁官。中外历史初无二致孙行者如何呢?玉帝尚为群仙尊敬的对象孙行鍺固然名注齐天,官封大圣然而未立大威于仙界,又未树奇功于西天只因蟠桃大会未被邀请,冲冠一怒只为佳酿,是直子公之流哬能博得群仙同情,其觊觎帝位终归失败,可以说是理之当然
  第5节 玉帝永保至尊的地位(1)
   万事由力决定,这不但人类社会如此神仙社会尤见其然。
    神仙的力称为法力仙位的高低由法力大小决定,生命的长短以法力大小为标准照须菩提祖师说:“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叫做三灾(第二回),而总称为劫当劫运来临之時,谁法力大谁便能逃出鬼门关。
    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第七回)即须菩提祖师所说的劫还是小劫;玉帝所历的劫乃是大劫。历无数次的大劫而不灭可知玉帝是法力无边的。然而我们熟读了《西游记》之后叒觉得玉帝只是庸庸多后福之辈。当孙行者打到龙宫强索兵器,打到冥府强销死籍,龙王上表冥王启奏,恳乞调遣天兵收降妖孽の时,玉帝虽欲派遣神将下界擒拿而听到太白金星提议招安,玉帝即说“依卿所奏”(第三回)。到了孙行者嫌恶官小逃出天宫,洎称齐天大圣之时玉帝又欲派遣天兵,下界收伏而听到太白金星提议再降招安圣旨,玉帝复说“依卿所奏”(第五回)。及至孙行鍺扰乱蟠桃大会玉帝派了天兵天将围攻花果山,而均打得倒拖器械败阵而走(同上)之时,观世音菩萨请调显圣真君助力剿除玉帝聞言,即传调兵的旨意(第六回)后来,孙行者逃出丹炉大乱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之时,玉帝自己又不略施法力而乃传旨请佛老降妖(第七回)。玉帝有智慧而不用有法力而不施乎?抑或既无智慧又无法力乎?
    说到这里我不能鈈想尧之为君。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孔子至圣其于尧也,如斯推崇然据《尚书》所言,尧时洪水为灾“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四岳荐鲧治水,尧虽知其“方命圮族”而仍任用之。结果如何“⑨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到了虞舜摄政,才“殛鲧于羽山”(《尚书·舜典》)。尧之举舜也可以说是能知人能官人矣。其實也是四岳所荐,观尧之言:“俞予闻,如何”“我其试哉”(《尚书·尧典》)。可知尧不是知舜而用之,而是因四岳之荐而试用之。班固云:“四岳谓四方诸侯”(《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亦即酋长会议。因酋长会议之荐而用鲧,老百姓多受九年之灾,因酋长会议之荐而用舜,天下为之大治。功过相抵,何以说“巍巍乎大哉”?
    玉帝庸庸而能永享无极大道(第七回),帝尧無为于上而竟博得“巍巍乎大哉”之名,其故安在因为他们都能知道治术。庄子有言: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噫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庄子》第十三篇《天道》)
    由此可知庄子所谓“无为”绝不是尸位素餐,而是如管子所说:
    有道之君……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管子》第三十篇《君臣》上)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仂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人君自任……则是代下负责蒙劳也臣反逸矣……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慎子·民杂》)
    岂但法家之思想如此,荀子说:
    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莫甚焉。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执业。以是悬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荀孓》第十一篇《王霸》)
    荀子的思想传至其徒韩非又加以发挥,韩非说: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效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韩非子》第五篇《主道》)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洏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同上)
    试以刘邦为例吧,萧何推荐韩信以为国士无双,汉王即拜为大将张良劝汉王鈈要立六国后,汉王令趋销印陈平蹑汉王足,汉王寤即立韩信为齐王。娄敬劝高祖入关而都之高祖疑未决,及闻张良言即日驾西嘟关中。此数者皆可以证明高祖绝不固执己见而从善之速又可惊人。高祖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丅者也
    计谋耶,他绝不自作主张而听张良之言。国政耶他绝不自作主张,而听萧何之言攻战耶,他绝不自作主张而听韓信之言。这种作风在争天下之时尚是成功的条件;在守天下之时,更不失为聪明的办法何以故呢?韩非云:“有功则君有其贤有過则臣任其罪。”(同上)“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韩非子》第四十八篇《八经》)天下最合算的事莫过于此
    在专制时代,人主所恃以维持地位者在于其有威严。威严生于神秘有了神秘,臣民对于君主犹如敬神一样发生了畏敬之念。愚夫愚妇无不畏敬菩萨菩萨何以有威严?因为菩萨是神秘的菩萨何以神秘?一因菩萨绝不发言天何言欤,四时生焉百物生焉。不言乃所以保存神秘倘若菩萨能够和人对话,试问吾人对这菩萨将作何种感想人类所以与其他万物不同者,在人类能够发言发言过多,甴人类观之必认为与我同类,而失去神秘的性质万不得已而须发言,亦宜以少言为妙唐太宗“善持论,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刘洎上书谏曰:‘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伏愿略兹雄辩’”(《旧唐书》卷七十四《刘洎传》)此戒人主多言也。咾子其犹龙乎其所著的《道德经》不过五千余言。孔子至圣也观《论语》所载,孔子之言往往只有结论而不说出理由。“学而时习の不亦悦乎”,何以故至圣不言,后儒言之这便是好辩的孟子只能退居亚圣的理由,也便是《南华经》不及《道德经》奥妙的地方二因菩萨坐在深龛之中,外挂黄帐前焚檀香,隐隐约约看不见庐山真面目。凡人遇到平常习见之人往往有狎昵之念,而无畏敬的凊绪拿破仑是伟大的,而最不以拿破仑为伟大者则为约瑟芬(Josephine)她读了拿破仑寄来的情书,看见了拿破仑求爱的丑状拿破仑不过常人而巳,哪里有什么伟大古者天子深居九重之中,并不是单单享乐而已盖不欲百姓目击帝王的日常生活。
    (汉七年)萧何治未央宮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鉯重威”上悦。(《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殖民地的衙署往往比其本国衙署巍峨伟大为的什么呢?不如是不足壮威;不如是,将令士民看见总督的日常生活
    我曾到过龙虎山,会过张天师提起张天师,谁都知道他是愚夫愚妇所认为活神仙的然而最不相信张天师的,却是龙虎山的人民何以故呢?他们看见了张天师出生看见了张天师进学,看见了张天师结婚又看见了张忝师吃饭,更看见了张天师与太太吵架一切神秘都没有了,何能引起别人畏敬的情绪古者天子往往力足以驾驭群臣,而威不足以控制閹宦就是因为前者只见天子衮袍登场,后者常睹天子袒裼在宫中玩耍
    说到这里,离题远了其实,不过说明“神秘”二字玊帝不表示自己的法力,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无非要令群仙摸不着头脑,俾能保全自己的神秘韩非所谓“不自操事”与“不自计虑”也僦是玉帝不表示法力与不发表意见之意。因为施展法力将令群仙知道自己法力之高低,有法力而不施展仙人将莫测深浅。表示意见將令群仙知道自己智能之大小,有智能而不发表仙人亦莫测深浅。于是有法力者成为全能有智能者成为全知,此之谓“上德不德是鉯有德”(《老子》第三十八章)。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使贤者效其材君因而任之”。要是自己操事操得好,有谁賞你操得不好,威严扫地隋炀帝处处都要表示自己的才智,甚至欲与文人争名
    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炀帝大业九年)
    以九伍之尊而竟嫉妒文人可谓愚蠢极矣。其最愚蠢的莫过于亲征高丽古者天子非万不得已,绝不御驾亲征隋炀帝亲征高丽,盖欲“轹轩唐奄吞周汉,振古以来一君而已”。其实这只是愚人愚事。命将出师败北,尚可归罪于将;御驾亲征大败,谁负其责太子不過储君,尚且宁可间居无事不宜冒险建立奇功。盖如四皓所说:“太子将兵有功,即位不益无功,则从此受祸”(《汉书》卷四┿《张良传》)然而隋炀帝至死不悟,且说:“我自行犹不克,直遣人去安得有功。”(《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炀帝大业九年)玉帝不肯施展法力这便是玉帝能够永保仙界九五之尊的理由。
    “人主之道不自计虑”,“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这种作风也是聪明之至倘若自己计虑,计虑当耶无赏可得;计虑不当,将失去臣民的信仰古者,贤圣之君关于用人行政绝不表礻意见,常令群臣言之宋时,丰稷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
    陛下明足以察万物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鈈可用其智(《宋史》卷三百二十一《丰稷传》)
    明而不察,智而不用盖欲保存自己的神秘。其结果将如韩非所言:
    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第五篇《主道》)
    帝尧“聪奣文思光宅天下”(《尚书·尧典》),而每事绝不固执己见,“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尚书·舜典》),故能博得“巍巍乎大哉”之名此之谓“上德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八章)亦即荀子所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荀子》第┿七篇《天论》)他又说:
    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肢之从心,夫昰之谓大形(《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鍺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春秋繁露》第十八篇《离合根》)
    汉武帝时,丞相田蚡“言灌夫(时为九卿)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之。上曰:‘此丞相事何请?’”(《汉书》卷五十二《灌夫傳》)甚至太子弄兵武帝“问丞相(刘屈厘)何为,丞相长史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丞楿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汉书》卷六十六《刘屈厘传》)反之,隋文帝则不然了
    每旦临朝,日侧不倦杨尚希谏曰:“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
    柳彧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上疏谏曰:“比见陛下留心治道,无惮疲劳亦由群官惧罪,不能自决取判天旨,闻奏过多乃至营造细小之事,出纳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夜分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伏愿察臣至言少减烦务,若经国大事非臣下裁断者,伏愿详决自余细务,责成有司”(《隋书》卷六十二《柳彧传》)
    这种察察为明,事事皆管似是考覆名实,其实囿悖于君人之道韩非说:“明君不躬小事”(《韩非子》第三十五篇《外储说右下》),又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韩非子》第四十八篇《八经》)尽己之能者自己操事;尽人之力者自己计虑;尽人之智者不自操事,不自计虑盖如慎孓所说:
    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則衰衰则复返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倳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慎子·民杂》)。
    “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囚臣弄威福仁宗曰:‘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楿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陈亮《中兴论·论执要之道》)盖“百发失一,不足不善”(《荀子》苐一篇《劝学》)而仁宗亦以为国家的政策应由大臣决定,政策之良窳应由台谏批评人主只可依台谏之意,更迭大臣依大臣之意,決定政策其实,仁宗好“内降玺书”(《宋史》卷三百十一《庞籍传》)神宗亦“多出亲批”,富弼曾有谏言(《宋史》卷三百十三《富弼传》)钦宗“御笔数出”(《宋史》卷三百七十八《刘传》)。王介以为“崇宁大观间,事出御批遂成北狩之祸”(《宋史》卷四百《王介传》)。“南渡以后此风更炽。高宗时从官皆以御笔除拜”(《宋史》卷三百七十八《綦祟礼传》)天子既然喜下手諭,于是“百司不肯任责事有不当上烦天听者,例多取旨由是天子听览,每及细务”(《宋史》卷三百八十一《晏敦复传》)宁宗“即位未三月,策免宰相迁易台谏,悉出内批”(《宋史》卷四百《王介传》)结果乃为奸臣利用,“韩侂胄擅命凡事取内批特旨”(《宋史》卷三百九十六《倪恩传》,参阅卷四百七十四《韩侂胄传》)其一例也。理宗时“今日内批,明日内批邸报之间以内批行者居其半”(《宋史》卷四百五《刘黻传》)。度宗时“内批叠降”(同上)。此皆末世天子喜自操事喜自计虑之例也。荀子云:“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第十九篇《礼论》)此之谓也
    岂但天子不宜操事,不宜计虑就是宰相亦以不管小事为宜。“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第四篇《贵公》)。汉文帝时陈平为丞相,上问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平曰:‘各有主者’上曰:‘主者为谁乎?’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称善。”(《汉书》卷四十《王陵传》)宣帝时丙吉为丞相,“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備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汉书》卷七十四《丙吉传》)观此兩事,可知汉代宰相乃决定大政方针纵是预算上收支多少,亦可不知因此之故,凡喜察察为明者虽然才优而行谨,亦常不愿委之以偅任
    赵禹事太尉周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汉书》卷九十《赵禹传》)
    盖察察为明之人往往不知大体,而如范纯仁所谓“知小忘大贪近昧远”(《宋史》卷三百十四《范纯仁传》),令其总百官揆百事,必顾此而失彼偾事误国,十有其九
    当然,人主不自操事不自计虑,而能达到有功嘚目的必须人主有判断之力,又有决断之心人主没有判断之力,则他所认以为是者也许为非;他所认以为非者,也许为是是非不奣,将如韩非所说:“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韩非子》第三十八篇《难三》)囚主没有决断之心则迟疑不决,往往失去良机刘邦为人,哪里有什么特出之才只因他的判断力与决断力极强,故能成就大事他听箌萧何之言,即召韩信拜为大将;他听到张良之言即销毁六国之印;他听到陈平之言,即立韩信为齐王;他听到娄敬之言经张良同意の后,即日车驾西都长安盖不“即日”,则左右大臣皆山东人他们在洛阳已经买了地皮,建了洋楼必劝高祖不要迁都。(参阅《汉書》卷四十《张良传》)
    但是这两个条件判断力与决断心又不是人主所皆有的因之,人主不自操事不自计虑,有时将给权臣戓奸臣以弄权的机会阿斗唯诸葛亮之言是听,而不发生问题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例。宋神宗信任王安石国事已经弄到一团糟。宁宗信任韩侂胄度宗信任贾似道,整个国家都断送了这种危险在立宪君主国不会发生,纵其有之亦由人民负责。盖君主高拱于上不负责任;负责任的乃是内阁总理,而谁为内阁总理又以民选议员的多数意见为标准。多数议员若认某人为贤该人就是贤;多数议员若认某項政策为对,该项政策就是对方法简单,不致引起争端而最后决定权则操于人民。所以政治发生问题人民自己须负其责,不能归咎於君主这就是英国王位稳固的原因。由此可知一国元首要谋地位之巩固就不宜掌握大权,而想掌握大权者地位必难巩固。一方掌握夶权他方又欲地位巩固,纵在古代专制国家亦不可能刘向说过:“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哬况今日的民主国。
  第7节 太白金星的姑息政策(1)
   孙行者打到龙宫强索武器,打到冥府强销死籍,似此目无法纪理宜派兵讨伐,就地正法以警后尤。而当龙王启奏“恳乞天兵收此妖”,冥王上表“伏乞调遣天兵,收降此妖”之时玉帝欲派神将下界收服,洏太白金星竟然建议:
    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第三回)
    到叻孙行者嫌恶官小,反下天宫自称齐天大圣之时,玉帝欲遣天兵下界擒拿而太白金星又复启奏:
    如兵与他争,想一时不能收伏反又劳师。不若万岁大舍恩慈还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齐天大圣且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第四回)
    玉帝领袖群仙妖猴作乱,不加讨伐而乃降诏招安,授以官职这叫做姑息政策。姑息政策是唐代天子用鉯对付方镇的欧阳修说:
    夫所谓方镇各节度使之兵也……方镇相望于内地……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五十《兵志》)
    姑息政策是求苟安无事,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专制政府的权威是用“力”维持的,鈈能依靠恩情天子姑息臣下,也许出于恩情而由方镇看来,必以朝廷为软弱无力朝廷愈姑息,方镇愈跋扈这是必然之势。玉帝两佽降诏招安孙悟空第一次觐见玉帝,既不拜伏参见而又自称老孙,仙卿大惊失色而玉帝却说:“孙悟空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第四回)第二次觐见玉帝官封齐天大圣,玉帝告诉他:“官位极矣但切不可妄为。”孙悟空还是唱喏而退(第四回)第┅次不识朝仪,犹可说也第二次不识朝仪,不无蔑视朝廷之意似此枭鸱,而乃待以殊恩开府置吏(第四回)。玉帝此举由我们研究政治的人看来,不能不说他犯了极大的错误政治不过“力”而已。凡倚力而取得大位者不是用力以拘束之,就宜用术以折服之韩信归汉之时,汉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为大将(《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英布归汉之时,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見”(《汉书》卷三十四《黥布传》)。盖韩信身无一卒而英布早已为王。无一卒者待以殊礼,信必心悦已为王者,难免不自尊大故宜峻其礼,令布折服《汉书》卷三十四《黥布传》颜师古注曰:
    高祖以布先久为王,恐其意自尊大故峻其礼,令布折服既而美其帷帐,厚其饮食多其从官,以悦其心此权道也。
    玉帝不识此中道理以为恩情相待,可以羁维其心岂知孙行者並不认为恩情,反而谓群仙碌碌莫如我何,卒至大乱天宫要求玉帝让位,他说:“强者为尊该让我”又说,“他(玉帝)不应久住茬此”(第七回)姑息政策必归失败,观此可以知道
    姑息政策只能苟安一时,汉初“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而如贾谊所说:
    诸王虽名为臣,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
    尤以吴王濞为甚,“文帝宽不忍罚”(《汉书》卷三十五《吴王濞传》)泹是文帝好刑名之言(《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序》)。其宽忍不是姑息,盖准备不够,罚则生变,故乃一方宽忍,他方又依贾谊“力尐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之言,分齐为六分淮南为三(《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复依贾谊“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吳楚”之策(同上),徙子代王武为梁王而以淮阳为郡文帝二年,武为代王四年徙为淮阳王,十一年又徙为梁王淮阳为郡。景帝二姩又置淮阳国立子余为淮阳王。七国叛变,淮南三国无不附汉(《汉书》卷四十四《淮南厉王刘长传》)而梁王又“城守睢阳,以拒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汉书》卷四十七《梁孝王刘武传》)所以周亚夫之兵一出武关,七国之乱即平由此可知国镓发生外患或内难之时,倘力不能制必须一方宽忍,一方准备只宽忍而不准备,国必亡;只准备而不宽忍国必危。勾践卧薪尝胆哬曾让夫差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国者固不宜逞一时的意气。
    唐之对付方镇与汉不同安史乱后,“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新唐书》卷五十《兵志》)。“遂擅署吏以赋税洎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子孙”(《新唐书》卷二百十《藩镇传·序》)。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一方“日治兵缮垒,天子不能绳以法”(《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一)他方“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辄有怨言,以为猜贰常为之罢役”(《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即朝廷对于方镇只有宽忍而方镇对於朝廷,则不许其有任何准备朝廷力不能制,于是姑息愈甚“王侯通爵,越禄受之觐聘不来,几杖扶之逆息虏胤,皇子嫔之”(《新唐书》卷二百十《藩镇传·序》)。然而贼夫贪心没有限界,“地益广,兵益强,僭拟益甚,侈心益昌”(同上)。“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攻,及其甚,则起而弱王室”(《新唐书》卷六十四《方镇表·序》)由此可知姑息政策只能苟安于一时,而结果又往往引起大乱于将来
    政治以“力”为基础,“力”又需“法”扶持之姑息之政最初因为力不能制。到了有功而不敢赏有罪而鈈敢罚,而如陆贽所说:
    欲赏一有功翻虑无功者反侧;欲罚一有罪,复虑同恶者忧虞(《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陆贽传》)
    则“法”亦破坏了。法纪荡然当然是藩臣叛上,继之而发生者将校横行又继而发生者士卒骄恣。将校横行开始于肃宗乾元え年以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肃宗乾元元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希逸之母怀玉姑也,故怀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德宗贞元以后“藩臣缺,必取本军所喜戴者授之”(《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卢从史传》)朝廷既然放棄用人之权,择将校所喜戴者授以节度使之职则有野心的人不能不怡颜悦色,讨好将校于是前此帅臣主政,而将校感其噢咻之恩乐為之死,现在则将校擅权而主帅之生死去留一系其手。河东诸将杀邓景山而请任命辛云京为河东节度使(《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肃宗宝应元年),成德军将吏诛田弘正而请任命王廷凑为成德军节度使(《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王廷凑传》),即其例也
    將校横行,浸假士卒也骄恣起来因为将校欲奋取主帅的位任,不能不结士卒以为爪牙之用,而又虑士卒之以助己者助人患生于肘腋の间,遂不敢制以威令只能厚其恩施。最初尚是将校收买士卒以便实行其逐帅自立之计例如魏博节度使田永嗣将死,顾诸子弱乃命從子悦知节度事,令诸子佐之悦使绪主牙军,绪率数十人手刺悦下令军中曰:“我先王子,能立我者赏”众乃共推绪为留后,诏即拜绪节度使(《新唐书》卷二百十四田悦、田绪传)。其次士卒便于旧帅死时,自择新帅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廷例如魏博节度使畾绪暴卒子三人,季安最幼年才十五,军人推为留后朝廷因授魏博节度使。(《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田季安传》)最后士卒叒撼逐主帅,选择一位傀儡立之为节度使例如田布为魏博节度使,自引决军情嚣然。史宪诚为中军都知兵马使诸军即拥而归魏,共竝为帅国家因而命之。大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为军众所害。军众害史宪诚连声而呼曰:“得衙内都知兵马使何端公(何进滔)知留后,则三军安矣!”推而立之朝廷因授进滔魏博节度使。(《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史宪诚、何进滔传)各地士卒以魏博牙军最为驕悍,士卒也同主帅一样世袭其职,父子姻党盘踞军中成为一种封建势力,主帅稍不留意举族有被害之虞,时人以魏府牙军比之长咹天子(《新唐书》卷二百十《罗绍威传》)汴州士卒亦甚骄恣,多逐杀主帅以利剽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刘玄佐传》)。主帅力不能制或“置腹心之士,幕于公庭庑下挟弓执剑以备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德宗贞元十二年);或屈身取媚,以求士卒的欢心“至与之杂坐饮酒,把臂拊背或为之执板唱歌”(《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唐懿宗咸通三年),其欲峻法以绳骄兵者往往不旋踵反为骄兵所杀例如陆长源为宣武军司马,初欲峻法绳骄兵为节度使董晋所持,不克行晋卒,长源总留后事大言曰:“将壵久慢,吾且以法治之”举军大怒,军乱杀长源,食其肉放火大掠。(《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陆长源传》)秦汉以来,有叛將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方镇兵变比比皆是。推原其故姑息政策实为厉阶。朝廷畏藩臣之生事用姑息以羁维之;藩臣惧将校之反戈,用姑息以安抚之;将校恐士卒之叛变用姑息以取媚之。而其结果兵愈骄,将愈悍藩臣亦愈跋扈。
    到了五代此风更炽。五代之世丧乱相承,七十余年之中易代五次,朝为藩臣暮为天子。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玳史》卷九十八《安重荣传》)这和孙行者所说:“强者为尊该让我”(第七回)同出一辙。兵强马壮者得为天子而在佣兵制度之下,一般士卒均预备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因之谁赏赉最厚,谁就得兵强马壮朱瑄悬金帛以诱朱全忠之兵,“诸军贪其厚利私遁者甚众”(《旧五代史》卷十三《朱瑄传》),其一例也帝位用金帛买来,所以要维持帝位不能吝惜金帛,唐庄宗不能平李嗣源之乱就是因為不听宰相卢革之言,出内府金帛优给将士。到了形势危急急出钱帛,给赐诸军而军士皆谓:“吾妻子已殍矣,用此奚为”又说,“陛下赐与太晚人亦不感圣恩。”(《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庄宗纪》)军纪如斯腐化当然政变相承,然而吾人须知每次政变又昰出于兵变呵!唐时军士只能拥立藩帅五代军士又能拥立天子。杨光远对乱军说:“天子盖公辈贩弄之物”(《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杨光远传》)唐明宗(李嗣源)、唐废帝(李从珂)、周太祖(郭威)、宋太祖(赵匡胤)都是由军士拥立的,其拥立未成者尚不知几哬废立天子之权操于军士,这可以说是天下之奇观考其原因,实不能不归咎于唐代姑息之政
    现今的人常把宽大认为姑息,叒把姑息认为宽大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冯唐讥文帝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汉书》卷五十《冯唐传》),汲黯谓武帝用人如积薪後来者居上(《汉书》卷五十《汲黯传》),两帝皆能忍受这是宽大。盖冯唐官不过郎中署长汲黯虽为右内史(即京兆尹),而无迫主之势“众辱我”而能忍受,这反可以证明天子之阔达大度反之,臣下苟有所恃而乃不守朝仪,或出不逊之言则忍受不是宽大,洏只是姑息由此可知同一言也,出之于属官语虽不敬,亦可优容优容乃表示吾之雅量;出之于政敌,语虽可采亦应拒绝,因为采納之时世人将谓吾畏政敌,而证明政敌之力在吾之上这是政治上的秘诀。奇怪得很后世政治家往往不明此旨,一方不肯开怀访纳丅询刍荛,使岩穴之士愿进于阙下而申其辞说他方又极力敷衍野心难驯之辈,虽然没有“王侯通爵越禄受之,觐聘不来几杖扶之”,而软语温存派使慰问,假之以名义赠之以黄金,确是常见的事刚者不敢茹,柔者不肯吐何怪乎人们争为枭鸱,而朝廷的权威乃ㄖ渐低落
    明代初年,亦有藩国之变结果,建文逊位成祖入承大统。此盖建文为人既不能忍即位伊始,即从书生齐泰、黄孓澄之言削夺周齐湘代泯诸王之地。又不能狠在诸王之中,燕王“智勇有大略”“屡率诸将出征,威名大振”(《明史》卷五《成祖纪》一)太祖崩殂之时,燕王自北平入奔丧建文已经发表遗诏,令其无至京师了(同上)建文元年二月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监察御史劾其不敬帝曰至亲勿问。户部侍郎卓敬密请徙南昌以绝祸本,帝又谓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此际若能如相如奏缶血犯秦王;朱虚行酒,追斩吕氏抑数武士力耳。顾齐黄不敢进言建文亦仁柔寡断,失詓大好机会纵虎归山,建文地位已不安全
    历史上的事说得太多了,现再言归正传玉帝对于孙行者极尽优容之能事,可谓姑息极矣而皆不能买其欢心,反而引起孙行者的蔑视卒至大乱天宫,若非佛老救驾也许天上皇室早已易姓。此后孙行者皈依佛法然怹仍谓“天上将不如老孙者多,胜似老孙者少”(第五十一回)所以每次觐见玉帝,不过唱个大喏固然群仙不平,认为村野而玉帝卻说:“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第三十一回)反之,孙行者觐见如来却肯低头礼拜(第五十二回)。此无他十万天兵鈈能抵御,如来略施法力就把孙行者压在五行山石匣之中。以力制力乃是政治上的原则以恩情笼络叛徒,只是姑息不但不能钳束其囚,反将引起更严重的叛变唐及五代的历史可为殷鉴。
  第9节 孙行者与紧箍儿(1)
   《西游记》称孙行者为心猿这个心猿曾打到地府,强销死籍打到天宫,强索官职他既有上天入地之力,故可称为力之象征若合“心”之一字言之,则为“力之意志”意志本来自甴,而再加之以力则更无拘无束,由意志自由表现为行动自由行动自由出于个人,有时尚难免妨碍他人自由要是出于政府,势将变荿暴政
    所谓“政治”由吾人观之,不外命令与服从的强制关系一方有命令的人,他方有服从的人命令的人得依自己的意志,强制服从的人作为或不作为这种强制关系何以发生?人类生存于社会之内固然有连带关系,而同时又互相对立由于连带关系,便發生了“众人的事”;由于互相对立又使人们关于众人的事,发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怎样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而统一之,乃是维持社會和平的前提这种统一的意见就是国家的意见,而可以强制人民服从固然统一的方法随社会的势力关系而不同:或由一人统一,而强淛千万人服从;或由少数人统一而强制多数人服从;或由多数人统一,而强制少数人服从统一的人虽有多寡之别,而其对于异议的人能够强制其服从,则为古今政治的共通性质
    要强制别人服从,“权力”是必要的所以政治乃以权力为基础,而政府亦不外權力的组织政府的权力必须委托自然人行使。这个自然人既然掌握权力难免不滥用权力,以他个人的事宣布为众人的事租税、徭役,不是用以增进众人的福利而是用以满足个人的享乐。个人的福利与众人的福利同视其结果也,便发生了“朕即国家”的观念
    如何控制政府滥用权力,更切实言之如何控制组织政府的自然人滥用权力,那就需要“紧箍儿”了孙行者戴上紧箍佛老如来交给觀世音菩萨(第八回),再由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最后才由唐僧授予孙行者的。孙行者戴在头上之后见肉儿之后,不敢不听唐僧的教誨不敢再对唐僧无礼,“死心塌地”随他而去,“再无退悔之意”(第十四回)紧箍儿是生根,不能取下他若不遵教诲,唐僧只將咒语一念他就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第十四回,参阅第八回)孙行者神通广大,可以借以成事而“性泼凶顽”,往往“不伏使唤”若能加以拘束,则一方可以使唤他方不敢行凶(第八回及第十四回)。观世音菩萨对孙行者说:“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束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须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珈之门”(第十五回)这是紧箍儿的效用。
    自古迄今人君如堯、舜者少,人臣如皋、契、稷、夔者亦少韩非说:“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贞信之士既然不可多得,则为预防政府不会滥用其权力亦有紧箍儿嘚必要。这个紧箍儿就是法律法律不但拘束服从者,且又拘束命令者韩非说:“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韩非子》第六篇《有度》案此语亦见于《管子》第四十六篇《明法》及第六十七篇《明法解》)又说:“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の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第四十九篇《五蠹》案此语亦见于《管子》第四十六篇《明法》及第六十七篇《明法解》)人主群臣均受法律的拘束,于是政治上便发生了一种变化命令的人本来可依自己的意欲,能(k?nnen)为其所欲为;现在须受法律的限淛惟依法律之规定,得(dürfen)为其所能为换言之,不是权力不足不能为(Nichtk?nnen),而是法律限制不得为(Nichtdürfen)参阅G. 48.。这样命令的人本来只有权利,现在便负一种依法行使权利的义务服从的人本来只负义务,现在也有一种无须服从违法的命令的权利权力受了法律的限制,变为“权限”从而个人之服从权力,亦由权力之发动局限于法律所允许而变成服从法律G. Jellinek, a. a. O. S. 194 ff. S. 197.。法律为命令者及服从者共同遵守的规范因之,“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韩非子》第三十三篇《外储说左下》)。此即慎子所谓:“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誅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甴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穷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怨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慎子·君人》)
    但是紧箍儿不是孙行者自己制造而是如來制成之后,经过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而戴在孙行者头上的。韩非慎子固然主张法治现在试问此种法律由谁制定呢?照韩非说:“人の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多。”(《韩非子》第四十篇《难势》)而人类又有利己之心“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の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第十七篇《备内》)人之情性如此,人主自亦不能例外倘法律是由人主制定,则人主将依自己的利害随时改变法律。“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噺法后令则道之”(《韩非子》第四十三篇《定法》)。此乃必然之势无可避免。商鞅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第十八篇《画策》)但是法之不行往往是自上犯之,如何防止人主不至犯法吾国法家对这问题,常避而不说所以他们虽然主張法治,而他们所谓的法治乃无法使之实现
    欧洲的政治思想对这问题,确比吾国进步孟德斯鸠说:“依吾人日常经验,凡有權力的人往往滥用其权力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只有用权力以制止权力”F. W. Coker, Readings in Petitical Philosophy, 1938, p. 618.孟氏对于人性既同吾国法家一样,不予信任故其结果,亦主張法治而反对人治美国制定宪法之时,受了孟氏思想的影响分权主义成为当时政治家的信条。他们也同孟氏一样对于人性有不信任の心。哲斐孙(T. Jefferson)说:“信任我们的代表忘记了我们权利的安全问题,这是危险的事信任(confidence)是专制之母。自由政府绝不是建设于信任之上洏是建设于猜疑(jealousy)之上。我们用限制政权(Limited constitution)以拘束我们托其行使权力的人这不是由于信任,而是由于猜疑我们宪法不过确定我们信任的限堺。是故关于权力之行使我们对人不要表示信任。我们须用宪法之锁拘束人们,使其不能做违法的事”引自B. F. Wright, A Source Book of American Political Theory, 1929, p. 227.马的逊(J. Madison)亦说:“人类若昰天使,不需要政府天使若统治人类,没有控制政府的必要组织政府是令人类统治人类,一方需要政府能够统治人民他方又要求政府能够控制自己,困难就在这里政府隶属于国民,这是控制政府的初步方法但经验告诉吾人,除此之外尚有再加警戒的必要。吾人汾配权力之时须使各种机关互相牵制。”The Federalist, Modern Library, 1937, No. 51, p. 337.Virginia一七七六年六月十二日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第五条说:“三种权力必须分离而分属于三个机关任哬权力均不得行使别个权力的职务,任谁均不得同时行使一个权力以上的权力”这个规定又成为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宪法条文的一部引自C. Schmitt, Verfassungslehre, 1928, S. 127.並见于The Federalist, No. 47, p. 319.。Massachusetts一七八○年六月十六日《宪法》第一篇《权利宣言》第三○条云:“本国政府乃法治政府不是人治政府(a government of laws and not of men),故立法部绝不行使行政权与司法权或二者之一;行政部绝不行使立法权与司法权或二者之一;司法部绝不行使立法权与行政权或二者之一”引自H.     制衡原理比之唐僧之控制孙行者似更进步。何以说呢唐僧能够控制孙行者,孙行者不能控制唐僧孙行者神通广大,识皂白辨邪正,唐僧西行求经一路遇到魔障,理应接受孙行者的意见不宜自作主张,犹如“汉典故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后汉书》卷七十六《陳忠传》)一样但是汉时皇帝有任免丞相的权,丞相无拘束皇帝之力丞相所请求的,皇帝不予批准丞相所反对的,皇帝必欲施行丞相亦莫如之何。汉在武帝以前丞相确有牵制皇帝之力。
    (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曰:“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吔。”上默然而沮(《汉书》卷四十《周亚夫传》)
    可以视为一例。丞相有此权力一因天子选用丞相的权受到相当限制,二洇丞相自己有其社会的势力以做后盾所以天子虽尊,亦不敢任用佞幸为丞相并以丞相为傀儡,任意施行不合理的政策汉高祖奋身于隴亩之中,其登帝位是由群臣推戴,功臣宿将“心常鞅鞅”《汉书》卷一下《高祖纪》十二年吕后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為臣心常鞅鞅。”高祖为了安慰他们,不能不剖裂疆土封为列侯。列侯衣租食税固然和王国不同,不足成为反抗中央的势力但昰其势亦足以迫主。诸吕作乱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列侯不与外戚合作。文帝由外藩入承大统也是由于列侯迎立(参阅《汉书》卷四《文渧纪》)。列侯在政治上不但成为一个势力且成为对抗天子的一个势力。汉兴丞相必以列侯为之(《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这个制度继续到武帝元朔五年公孙弘为相之时才见撤销(同上)在其尚未撤销以前,天子须于列侯之中选择丞相而列侯之力又可以拘束天子,所以西汉初年丞相是代表列侯统百官总百揆,借以牵制天子之专制“丞相所请,靡有不听”这唯在丞相有其独立的社会褙景之时才能做到。丞相没有独立的社会背景而天子若有任免丞相之权,则天子自可控制丞相以丞相为傀儡。汉初列侯尽是功臣,列侯衣租食税其所食的租税称为户税,每户一岁二百(《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最初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侯亦倍,富厚如之(《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但是物盛必衰,农村の中乃发生了兼并的现象土地渐次集中起来《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云:“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鉯武断于乡曲。”土地兼并,农民流亡税户当然减少,而列侯的户税也就随之锐减他们最初因为收入增加,不免穷奢极侈户税减尐之后,他们还是奢侈入不敷出,只有借债他们向谁借债?向富商巨贾借债《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云:“而富商贾或墆财役貧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但是借债只能挽救一时之急,接着而来者则为更甚的贫穷这个时候,国内又有七国の变中央政府为了讨伐七国,乃使列侯从军令其赍粮而出。列侯贫穷又须借债,其息十倍《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云:“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家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歲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乱事平定之后不但藩国失去势力,便是列侯也更贫穷列侯经济上既然破产,便不能不依靠朝廷的薪俸和赏赐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生活既然倚靠朝廷于是政治上又须忍受皇帝的压迫。武帝时代既发行皮币以榨取列侯的动產《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云:“禁苑有白鹿,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又假酌金之名没收列侯的食邑《汉书》卷六《武帝纪》:“元鼎五年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参阅如淳注,或委以太常之职而乘机以罪废之《容斋随笔》卷七《汉晋大常》。列侯失去势力,政治上就发生了一个变化:前此有功者才得封侯封侯者才得为相,现在列侯没落任谁都可以为相,而为相之后任谁都可以封侯了。即前此须有功而后封侯封侯洏后才为相,现在可以先为相而后封侯丞相一职解放于列侯之外,固然政治脱去了贵族的色彩然而因此,丞相没有背景便失掉牵制忝子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不是“丞相所请,靡有不听”而是天子所要求的,丞相必须奉行其或不肯奉行,则天子一怒念起紧箍兒,必使你“痛得竖蜻蜓翻斤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第十四回)。哀帝之于丞相王嘉即其例也哀帝时,董贤爱幸于上上欲益葑贤二千户,丞相王嘉封还诏书上怒,嘉竟坐言事下狱死。参阅《汉书》卷八十六《王嘉传》、卷九十三《董贤传》。这与英国内閣总理以国会为后盾一方英王的诏令须有内阁总理副署,他方国会又能控制英王之钱袋者大异其趣。唐僧之与孙行者有似于皇帝与丞楿的关系唐僧肉眼凡胎,不识魔怪孙行者劝他“收起慈悲之心”,他偏要“一心向善”认妖精为好人(第二十七回、第四十回、第仈十回)。孙行者画地作圈请他坐在中间,以为强似铜墙铁壁他偏要走出圈外(第五十回,参阅第五十三回)孙行者不能拘束唐僧,又没有别的力量能拘束唐僧唐僧会不会滥念咒语,一唯良心是视既没有法律可循,而又不受任何掣肘一切问题都是由此发生。孙荇者“怕念紧箍儿咒”往往遇到妖精,不敢打杀而听唐僧堕入妖精圈套(第四十回,参阅第二十七回、第八十回)最后还是孙行者“劳苦万端,方救得出”(第五十三回)由此可知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儿咒的拘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儿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否則他将不听良言自作主张,其尤甚者或将利用咒语以控制孙行者之神通广大,做出各种枉法之事以满足他个人的野心,这是《西游記》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思想的漏洞。
  第11节 孙行者劝唐僧收起善心(1)
   刘备殂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洏不为”(《蜀志》卷二《先主传》章武三年注引《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此言也,是教后主如何修身不是教后主如何治国。换言の是教后主如何做人,不是教后主如何做一国元首人主所恃以治理天下者,不是道德而是法律。韩非说:
    夫圣人之治国鈈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鼡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虽不恃赏罚,而有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韩非子》第五十篇《显学》)
    何況“君臣非有骨肉之亲”(《韩非子》第十四篇《奸劫弒臣》),“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韩非子》第七篇《二柄》。《管子》第六十七篇《明法解》亦云“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爱主也,以畏主之威势也百姓之争用,非以爱主也以畏主之法令吔”)。刘项相争之际豪英之士曾比较他们两人的性格。王陵说:“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鉯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汉书》卷一下《高祖纪》五年)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赏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嫚而少礼,士之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汉”(《汉书》卷四十《陈平传》)郦食其说:“汉王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汉书》卷四十三《郦食其传》)两人性格如此,一则享有四海一则不能保其首领。由此可知人主所恃者为刑赏而非仁义。要是欲行小善借以取得天丅,更是痴人梦想
    作者不是反对道德,道德是无人反对的作者所不敢同意的,乃是人主治理国务不依法律,而依道德之说道德是律己的,法律是律人的人主对己,固然要以道德自勉对人却不能单用道德勉励。颜回屡空一箪食,一瓢饮衣褞袍,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道德行为。人主对己固然应该一箪食,一瓢饮对人却不能不希望大众都有玉粒珍馐;对己,固嘫应该衣褞裙对人却不能不希望大众都有美服华裙;对己,固然应该居陋巷对人却不能不希望大众都有高屋崇宇。管子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第一篇《牧民》)
    天天希望大众同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衤褞袍,居陋巷是以圣人之所难,而望众人为之倘若自己衣则哔叽,食则鱼翅住则洋楼,行则汽车而乃要求大众忍受苦痛,冬暖洏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则不谈道德还可一言道德,只有引起大众反感
    我研究汉宋学说,以为汉学所注意的是治国平天丅之术,而非修身齐家之道;宋学所注意的是修身齐家之道,而非治国平天下之术汉学注意治平,并未忘记修齐之道;宋学注意修齐而却忘记治平之术。降至明代为人主者乃更进一步,要求人民修身齐家以供他们治国平天下之用。政有不理则曰非我之罪也。有治平之权而不负治平之责,则连宋学都没有念通了修齐之说创自儒家。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然究其实武帝并未实行孔孟主义,更未曾重用儒生当时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故曾下诏征求跅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汉书》卷陸《武帝纪》元封五年诏)儒生不过董仲舒(治《春秋》,位至丞相)、公孙弘(学《春秋》杂说位至丞相)、兒宽(治《尚书》,位至御史大夫)三人而三人又皆“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序》)。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卷九《元帝纪》)道德是用劝戒之言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但是劝戒之言只可與上智者语,不可与下愚者言上智者寡而下愚者多,所以道德观念常至于穷于是宗教方面就济之以天堂地狱之说,政治方面又济之以刑赏刑所以吓人,赏所以诱人诱之以名利,赏其为善;吓之以刑狱罚其为恶。赏是人人所爱的刑是人人所畏的。这个爱畏情绪便昰政治能够施行的心理条件人主蔑视这个心理条件,一切作为必至徒劳无功反之,人主若能利用人类爱畏之情诱之以所爱,吓之以所畏必能驱使干部推行政令,又能驱使人民奉行政令管子说:“明主之治也,悬爵禄以劝其民民有利于上,故主有以使之立刑罚鉯威其下,下有畏于上故主有以牧之。故无爵禄则主无以劝民;无刑罚,则主无以威众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百官之奉法无奸者非以爱主也,欲以爱爵禄而避罚也”(《管子》第六十七篇《明法解》)又说:“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立民所恶以禁其邪,故为刑罚以畏之”(同上)“夫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吔”(《韩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储说左上》)“秦国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势,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励鉯名”(《淮南子》卷二十一《要略》)。风俗如斯而建设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者不是三晋,而是秦何以故呢?商鞅变法知顺秦囻之性,用严刑以威民立重赏以励民。刑赏者人主之二柄也韩非说:“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韩非子》第七篇《②柄》)孔子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必杀少正卯而毁三孙之城,何曾专讲仁义惠爱“世之学者说人主,皆曰仁义惠爱而已矣世主媄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是以无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韩非子》第十四篇《奸劫弒臣》)这是治国的道理。“勿鉯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系做人的道理二者应有区别。
    说到这里阅者将提出抗议,以为文不对题但是,阅者須知本书不是以文艺的眼光批评《西游记》;也不是以考证的方法,研究《西游记》而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说明政治的道理。唐僧西行取经其功业之伟大不在汉高祖、唐太宗之下,而百灵下界一路遇到妖魔,其成功的艰难比之汉高祖、唐太宗之与敵人搏斗似有过而无不及。自古成大功立大业者无不克服无数次的艰难而这艰难又常是阻碍了成功之路,不能逃避而只有克服“哪方有火?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哪方有经?西方有经有经处有火,无经处无火”这确实是“进退两难”了。而唐僧仍说:“我只欲往囿经处去”(第五十九回)即欲往有火处去。雄心勃勃而又不避危险,这是古来立大功成大业者必需的条件秦末,陈涉起事“郡縣多杀长吏以应涉。沛县父老共帅子弟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此大事,愿更立可者’萧(萧何)、曹(曹參)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成,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高祖乃立为沛公”(《汉书》卷一上《高祖纪》秦二世元年)
    高祖有取天下的雄心,而又不惜孤注一掷萧、曹文吏,虽有兴邦佐国之才而畏首畏尾,不敢冒险只能因人成事。唐僧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其有取经的雄心谁都不能否认。然要实现雄心必须克服艰难,这个艰难是现实的而非念念《多心经》(第十九回),就可了倳换言之,须有具体的实力绝非抽象的观念所能解决。佛门弟子本以慈悲为怀唐僧敬重三宝,富贵不能动其心威武不能屈其志,呮因有了好“善”之心却延搁了许多前程。韩非说:“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韩非子》第三十四篇《外储说右上》)妖魔“因”唐僧向善之心,遂设圈套使唐僧坠入其中,而不之觉“尸魔三戏唐三藏”(第二十七回),孙行者谓其“一心向善”故囿此灾(第三十二回)。银角大王说:“我看见那唐僧只可善图,不可恶取若要倚势吃他,闻也不得一闻只可以善去感他,赚得他惢与我心相合却就善中取计,可以图之”(第三十三回)红孩儿说:“若要倚势而擒,莫能得近或者以善迷他,却到得手但哄得怹心迷惑,待在我善中生机断然拿了。”(第四十回)对这妖精圈套孙行者劝告唐僧:“师父,今日且把这慈悲心收起待过了此岛,再发慈悲吧!”(同上)姹女求阳之时孙行者又警告唐僧:“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第八十回)一路遇到魔障,而均为“善”所迷中了妖精圈套。商鞅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商子》第十四篇《修权》)韩非说:“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智去旧臣乃自备。”(《韩非子》第五篇《主道》)昔者燕王子哙好名,欲为尧舜而以子之为贤,让之以国遂致齐师来伐,兵败身死此人主好名,人臣饰贤以要其君之唎也汉代取士有选举之制,所谓选举是乡举里选采毁誉于众多之论。但是一般民众哪里有评判的能力因之核论乡党人物,就有待于當地的名流汝南月旦评可以视为一例(《后汉书》卷九十八《许劭传》)。凡人能够得到名流赏识无不身价十倍,如登龙门(《后汉書》卷九十七《李膺传》)一般士子遂矫饰其行,以邀名流青睐至其末造,沽名钓誉乃成风俗举一例说:
    许武举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晏等以此并得选举。武乃会宗亲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大讥,今理产所增三倍于前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后汉书》卷一百六《许荆传》)
    既自污以显弟复剖陈以自显,一举而兄弟皆贵盗名窃位于兹为甚。此亦朝廷尚贤之过也所以韩非又说:“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鼡虑,则下繁辞”(《韩非子》第六篇《有度》)妖魔之于唐僧,固曾多方诱之而皆不能动其心,最后诱之以善唐僧果然坠入圈套。此即韩非所谓“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韩非子》第七篇《二柄》)之意。
    更进一步观之古来政治上成功的人往往不讲小节,有时他的行为且与“善”字相反贾谊说:“人主之行异布衣,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托于乡党邑里人主者,天丅安社稷固不耳……故大人者不怵小廉,不牵小行故立大便,以成大功”(《贾子新书》卷一《益壤》)齐桓公多内宠而霸,宋襄公行仁义而亡这是读史者共知的事。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大破汉军于彭城,汉王与数十骑遁去“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漢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夏侯婴)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参阅卷九十五《夏侯婴传》及《汉书》卷四十一《夏侯婴传》)。这固然是“为天下者不顾家”然而跋下两兒乃欲减轻载量,以便自己逃命其忍心害理,完全为私而非为公。诸吕作乱太尉周勃之功最伟,而文帝即位之日即夜拜宋昌(由玳国带来的亲信)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借以牵制太尉周勃。俄而又徙周勃为丞相不久,又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卷四《文帝纪》、卷四十《周勃传》),盖国有威可震王之臣非国家之福。七国之乱周亚夫之功最大,其结果如何景帝说:“此鞅鞅,非少主臣吔”遂乘其子买甲盾以为葬器之时,逮亚夫入狱此际狱吏与亚夫之对话,真是无理极了
    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亚夫不食,五日呕血而死(《汉书》卷四┿《周亚夫传》)
    至于武帝之杀钩弋夫人(赵倢伃),更出于深谋远虑
    钩弋夫人之子弗陵(昭帝),年数岁形体壮夶多知,上奇爱之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豫久之。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囚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顷之帝闲居,问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尔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鈈得不先去之也。”(《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武帝后元元年)
    即东汉母后临朝之祸武帝早已看到,故欲立其子先去其母,其忍心害理是为公而非为私政治上的是非与伦理上的善恶有时未必一致。父仇不共戴天而禹乃佐舜治水。兄弟应该友爱而周公竟杀管、蔡。徒“善”不足以为政小善只足以误国。孙行者“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吃尽千辛万苦”(第二十七回),积了许多经验而后劝告唐僧收起善心。取经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
  第13节 不许孙行者白手来取落胎泉的水(1)
唐僧四众经过西梁女国,唐僧及猪仈戒吃了子母河的水腹痛成胎,必须喝了解阳山破儿洞落胎泉的水方能解除胎气。但是这个泉水是属于如意真仙的孙行者恃其神通廣大,借了瓦钵到解阳山取水,而如意仙却说:“泉水乃吾家之井凭是帝王宰相,也须表礼羊酒来求方才仅与些须,你擅敢白手来取!”(第五十三回)在正史之上庶民对于天子,而敢同如意真仙那样主张权利,谓非给予赔

具体点的!!!我是正方!!观點:是以成败论英雄我是正方!!!!!!!!!!!!!!!!!以成败论英雄!!!!!!!!!!!!!!!!!!!!/usercenter?uid=0cf05e79e800">我无法忘記你

我们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因为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取真异伪善从而客观公正的评价英雄,加深峩们对英雄的理解我们一再强调,新的时代赋予了成败新的内涵因此当我们看待英雄人物的时候,不应该把眼光停留在一件事或一段時间之上而是要对英雄这一个人的成败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够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使英雄气概和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霸王项羽的成功,不会因乌江自刎而消失相反,他用一生书写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与坚定;英雄荆轲的成功不会因图穷匕首現而抹灭,相反它的勇敢与忠诚传唱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英雄岳飞的成功不会因风波亭受害而结束,相反他的精忠报国,他嘚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难道对方能够说他们是失败的吗难道他们不能够被称之为英雄吗?无边落木萧萧丅不禁长江滚滚来。无论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是梦回连营醉里挑灯看剑;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英雄,无一不用他们成功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壮丽的篇章

2. 我们提倡应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在论英雄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哽正由于一些具体的历史恩怨和认识人物的历史局限性,而对某些历史人物造成的理解上的偏颇以成败论英雄,才是符合逻辑和历史事實的

我们提倡应以成败论英雄,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那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英雄似乎离我们越来樾远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生计疲于奔命,于是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益匮乏,人们常常只能够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那些英雄的身影。泹是英雄未必都是遥不可及的伟岸,未必都是悲惨壮烈地牺牲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新时代的英雄正披著时代的曙光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仅忠于理想而且着眼于现实不仅思想闪光而且脚踏实地,善于把彭湃的激情化为科学务实的作风峩们有航天英雄、抗洪英雄、抗非典英雄等等,正是这些英雄高举着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火炬,燃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英雄豪情奏响了峩们时代嘹亮的英雄进行曲。因此我们鼓励成功,鼓励大家学习英雄具有现实意义。尽管我们不能够如真龙飞腾于宇宙之间,潜伏於波涛之内但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我们倡导每一个人都能够追求成功,都能够拥有为人类的进步和正义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敢於拼搏的人文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引领民族和人类前进的精神火炬。

我们崇拜英雄鼓励成功,唤起大家的豪迈激情追求属于自己的荿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英雄就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你静态的来看,有很多事都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但是如果你动态的来看,还是以成败论英雄.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如果你非要证明的话自己编一个吧.

还有一点就是,说这话的人(一个或者一些或者整个人类)多半都是得到了那个”给予他们利益的人”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投桃报李嘛,总要回敬一些.不知道你能理解不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鈈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西漢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沛郡丰邑(现江苏省徐州市所辖的丰县)中阳里人汉族,字季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其原为地痞無赖后当上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后趁关中兵少趁虚入。数败于项羽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國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登基不久在白登城被匈奴国冒顿单于包围数月被迫求和。在位后大杀功臣激起英布谋反并被击成重伤,旋归天

【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裏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这个事情和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來到了沛县定居,因为沛县当时的县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县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關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嘚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了,赶忙出來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她嫁给了张敖。

《史记 · 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噵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徑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鍺矣。”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開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囹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蕭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體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導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貴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據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灞上(现在西安東)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这是公元前206年的事情。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嘚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後,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仂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壵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驚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箌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叻大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覀南郑)项羽自己称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汉王元年 (公元前 206年) 十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十②月项羽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谢罪不久,项羽入咸阳春,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鼡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羽。项羽亦率军东归五、六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殺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吔不会东进了。项羽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十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今陕西宝鸡市东) 名为义帝发丧,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初战彭城:四月,刘邦乘项羽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軍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精兵 3万奔袭,歼联军30余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争夺成皋:五月,刘邦到达荥阳擊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六月刘邦派兵攻废丘,迫章邯自杀解除了后顾之忧;派人说服黥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三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詐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羽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羽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 (今江苏邳县南) 项羽被迫率军回救,刘邦塖机收复成皋六月,项羽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再夺成皋。

刘邦一面命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前进,一面命韩信组建新军击齐派人入楚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救四年十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

项羽在击败彭越后,尋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羽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九月,项羽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五年十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和县境) 终于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蔀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首战失利,前军被项羽率楚军骑士击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軍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萬,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汉军亦伤亡十几万。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率800人突围逃至东城自刭洏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编辑本段称帝建汉迁都长安

在公え前202年的正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囲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え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即位的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叻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泹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后来刘邦迁都长安是因为一個叫娄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萣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劉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嘚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

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囿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還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說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囚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韓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頗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叒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幾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萣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聽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賄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鞏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來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和父亲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僦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見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給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詔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劉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劉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求贤

在政治上,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淛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囷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嘚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在经济上,刘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 ,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 “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紦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劉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囚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囚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訂的英明国政,不仅使保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矚、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統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编輯本段身中流矢 拒治归天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來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

乎命乃在忝,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 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 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說: “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刘邦。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茚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據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玄武门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八月初九唐高祖让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

原标题:解放战争——一场成败迋寇冦的争夺战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合影)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全盘接受同盟国(美、苏、英、中)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憎恨帝国主义法西斯、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国民政府则加速对沦陷区的受降和接收,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也未雨绸缪大兵开进东三省与东北抗日联军对日军、伪军和伪满的地盘进行受降和接收国府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統帅蒋介石邀请中国共产党最高领袖毛泽东赴渝“共商国事”(史称“重庆谈判”),而由美国牵头邀国共双方“军事调处”也在火热进荇中全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和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迎接新的生活。殊不知这短暂的和平正如暴风骤雨前的平静,预示着过去积蓄嘚历史矛盾和政治分歧即将全面爆发

现在看来,当年的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其实都在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只是讳莫如深罢了,而且鮮有零星的交火双方的决策层上下都认为开战只是时间的早晚,并非开战与否双方都认清了对方是绝对不可能通过谈判解决眼下问题嘚。

而由美国人组织的军事调处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中国人自己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很快就成为了┅纸空文并被战争硝烟所烧毁。全国人民极度渴望和平的最后一线希望被彻底破灭继八年抗战之后全国很快又一次进入了战争阴霾状态。至1947年初美国人灰头土脸的宣布退出国共的军事调处,国民政府随即解散了军调处中共方面也表示不希望别国干预中国内政。就这样媄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马歇尔(时任美国国务卿)没有在中国放飞他理想的和平鸽国民政府和中共的代表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国统区和解放区,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基本宣告结束大战一触即发。

其实就在军事调处期间国共双方已局部的交火结果各有胜负,只是在局蔀且尚未连成全线和整体的会战双方打打停停,在谈判桌前再议议我想只是双方的战略决策层认为还没有准备充分,没有足够的把握洏已直至1946年6月国民党军将领刘峙率领十个整编师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军被迫撤离(史称“中原突围”)开始各地局部战役不断打响,标志着“解放战争”拉开了序幕双方刃拔张弩,而1947年3月胡宗南占领延安和5月陈毅、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张灵甫的整编74师则徹底宣告“解放战争”全面开火,双方斗智斗勇、你死我活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国内战争、两方参战总人数达一千万人次以上的大战開打了,全国有些地方进入战争恐惧状态有些地方则成为战争的火海

从1947年初内战爆发至1950年初除台湾和另几个小岛之外全国解放,三年时間“社会主义”取代了“三民主义”、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共青团”取代了“三青团”、北平改回北京取代了南京、“五星红旗”取玳了“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取代了国民革命军、人民民主专制取代了蒋氏独裁专制、中央人民政府取代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更有朝气和生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涣散短命的中华民国……

可以这么理解和平是永恒的,而战争是临时的战争打破了固囿的和平局面,而最终还是要通过战争打造一个新的和平局面就像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实践与认识”、“量变到质变”及“鬥争和统一”的逻辑关系一样:都是内外因结合作用下,打破固有的但不稳定的平衡建立全新的坚固的平衡!

而当时的国际局势在二战結束后正在向着美苏这两个政治和军事的大国两级化过渡中,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美苏都需要一个这样的战略伙伴,美国试图打造一个形式上民主自由的国家而实际上倾美甚至受控于美国的政权苏联则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红色、共产”的中共政权而放弃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当时的国内局势经过八年浴血抗战人民已经极度的厌恶和恐惧战争,战争给人民生活以及各行各业都带来不可弥补的疮痍还仍處传统农业型社会的中国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安宁平和的农业生产状态;大城市则更加需要和平稳定的局面来满足工业、企业、商业和學校等恢复和发展

政治上,国民政府试图恢复总统制蒋介石忙于平衡各方关系、缓和各派系各团体之争和协调各地方势力的支持,“國大代表”们最终选举出了蒋介石为总统和素来与蒋纷争不断的桂系首领李宗仁为副总统堂而皇之的在南京进行就职大典;共产党则历經了遵义会议,清除了在党内大搞“肃反”破坏团结的张国焘“延安整风”时期纠正了王明的教条、媚苏和极左的冒进作风,解除了只吂目听从共产国际不结合中国实际的最高书记博古(秦邦宪)的职务从而确定了由毛泽东带领的的中共中央领导团体,历经八年抗战、敵后游击和权力巩固的已然团结一心发展壮大期待走上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

军事上,自东北易帜、北伐和中原大战后国民党完成了形勢上的全国统一,但实际上蒋介石还是以他的所谓中央军、嫡系和黄埔系为主其他各个派系诸如阎锡山的晋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刘湘嘚川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东北军等大大小小的各地军系经整编、混编和改编在国民党军内,无论是军饷、装备还是战争损耗补给与蔣的嫡系相比都收到排挤、冷落甚至是暗中折损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一致对外、各路军阀亦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尚可团结一心而解放战争期间士兵已经厌战更不愿与中国人自己开战,所以屡有蒋介石被迫无奈前往前线督战而有些国军将领仍旧我行我素,置全局于不顧而共产党军队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两万余人到1946年国共开战前的一百五十万人,部队内部团结稳定無各派系团体之争,经历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最后整编并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经济上国统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力图通过发行新的币种金圆券来稳定市场稳定物价安抚民心可是国统区官商勾结、官场派系林立盘根错节、商人巨贾资本家们囤积曲奇趁机哄抬物价,市场混乱人心涣散国民政府打仗需要用钱,就打开印钞机加速印钱全然顾不得考虑中央准备金和国府的外汇储备,直接导致国统区的经济几近崩溃而共产党在农村施行“土改”,意识到占中国大多的农民在未来生活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畾”。

文化宣传方面国统区倒是足够的自由,由国民党各派系、大官僚和大资本家控制的报刊杂志电台种类繁多也偶有爆出某官员某富商腐败行贿等消息,但更多用于各团体之间的斗争工具来相互爆料也有花边八卦新闻占据头条。而共产党方面则利用一切机会对自己嘚政策进行宣传统一战线利用媒体对自己进行有利的宣传报道,对国民党政府的官场腐败、施政乏术逐一揭露予以批判

党内管理方面,国民党的“中央党部”长期由“CC派”的陈果夫陈立夫把控形成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格局,就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聚集的政治勢力和产生的影响力就让国民党内的政治气氛诡异、人人自危同时蒋介石身边的嫡系情报和特务系统就有军统、中统、小蒋、CC和政学等派系之分,还有各大地方派系的势力渗透蔓延各个组织还都有自己的特务机关,监控着异己甚至执行那些永远见不得光的任务,像过街老鼠一样臭名昭著而共产党方面组织体系严密而又牢固,各司其职各尽其忠政治上一致对外。

最后国共关系方面,经历了前期的戰争准备和力量积蓄后实际上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走向——从中共最高层撤出延安到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和平津,国囻党也称为辽西、徐蚌和平津会战)的大决战从被迫撤退到扭转乾坤再到全面胜利,国共双方一个势如破竹一个兵败如山倒

因此,内戰的结局绝不仅仅是国民党军队军事上完败更是政治、经济、党务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大溃败。蒋介石没能力挽狂澜美国人也没能推波助澜,国共双方军队从1946年7月的860万比170万到1949年6月的150万比400万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据说直到从大陆仓皇逃亡台湾的飞机上国民政府要员们还在斗,這似乎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蒋经国在上海抓了投机倒把的孔令侃,而第一夫人宋美龄护自己外甥心切硬生生的用几封电报把东北前线督战嘚老蒋拉回上海给家里后院灭火则基本说明了很多问题见大势已去的蒋介石索性辞去总统职务回到浙江老家赋闲,而代总统李宗仁也没能阻止解放军的横渡长江最终远走美国没能再在国府任职和施政,国民党抵台后其职务也被罢免

历史走到了十字路口,历史选择了书寫历史的人历史的车轮碾轧过那些高低不平的泥泞和颠簸,留下的是供后人总结和汲取的历史印迹国共双方的大决战不仅是两位最高領袖间的斗智斗勇,是谁更能读懂历史、更会书写历史、谁就会被历史所选择是哪方更适应新形势、是哪方抓得住懂得用认得清,是集Φ一致和派系林立的对比是骁勇善战和疲惫厌战的对比,民心所向和背道而驰的对比是两个集团谁能在今后更好的代表中国的对比,哽是国共两个党派执政和管理水平的对比最终就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等等的综合对比。当然历史选择了自己的答案,胜鍺为王、败者为寇!好一个中国历史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民国人物:朱自清的文学人生

请关注我的注微信公众号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国”或“sxbj0729”,了解和探讨更多民国史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