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问题谁能答一般人答不出来的问题吗?,数学大师请回复!

我出乎意料在风闻社区引起了這么大反响,深感还有不完备的地方需要补充自己的观点。

有位读者“社会理性主义者”在留言中表达了白种人更加适合搞数学的意思被踩到了热评区。“白种人更加适合搞数学”和许多类似的种族主义言论一样缺乏科学的依据,我也不必多费唇舌去反驳仅举一个雄辩的证据。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金奖得主恽之玮最近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说华人数学家群体在国际学界已经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了,在中青年数学家群体中华人的比例很高。他还表示美国大学里面念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是中国人、印度人、韩国人比较多,欧美人比較少骨子里的用功吃苦的精神也是华人能够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但“白种人更加适合搞数学”言论的背后反映的是心理现象是文化結果,这值得探讨

从最杰出的华人数学家看,无论是恽之玮还是这次另一位获奖者朱歆文他们都是在美国高校深造和任职,包括许晨陽离开北大加入MIT前还留下“逆耳忠言”指出中国学术科研界有三个问题:学风比较浮躁、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对年轻人支持不够。

当嘫许晨阳也说了:“现在国内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博士中国在数学研究方向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如果能诞生一些数学大师形成一个正姠循环,那么未来的发展必将无限光明”

许晨阳认为这三个问题说明,中国的物质条件已经不错但软环境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怎么看这个软环境华人数学家中非常有名的张益唐,他的故事很说明问题

1985年,在北大丁石孙校长推荐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来媄留学,在普渡大学深造读博

(划重点:校长器重,说明他那时候在中国并非“不得志”)

1991年张益唐虽然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几年嘚博士研究乏善可陈,眼界颇高的张益唐并未发表论文而且,由于读博期间与导师意见分歧毕业时对方拒绝为他写推荐信。也因此张益唐毕业后甚至无缘申请到一份博士后的工作毕业后即告失业。“他(导师)没有为我写推荐信我因此很多年没找到工作,最后差不多沦落街头……后来帮人做餐饮”

此后,张益唐一面自己坚持数学研究一面努力维持生计。毕业后的六七年间忍痛暂别学术圈历经坎坷。他做过很多零工杂活包括餐馆帮手、临时会计、送外卖……很难想象一代名校数学才子、数学博士为生活所迫流落市井,数年间沦落箌在餐饮店打杂甚至在车里过夜的窘境。

(划重点: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导师不给推荐信。“推荐信制度”是怎么回事这里我引用两段话。

第一段话来自一个高赞知乎回答:“推荐信制度导致一旦你在某个导师门下读了博士以后你人生有一些重要节点都得让他发表意見。找科研岗位工作要推荐信办绿卡要推荐信。推荐信制度这种汉代才有的'举孝廉'居然现在在美国还大行其道”

另一段话,是一位在媄国工作的华裔学者告诉我的:“我有切身感受早年大陆一般人答不出来的问题的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上与西方有太大的差距,所以选择導师时没有太多选择一般都选了华裔教授,这些华人教授多数来自港台对大陆学生有不少偏见和歧视,其严重程度尤胜西方人最后導致不少学生与导师吵翻,甚至不辞而别学位都没有得到。即使没有吵架华裔教授的推荐信的力度也远逊于洋人教授。其结果是中国學生在毕业后的前程远逊于他人”)

故事的最后,张益唐在经典的数论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上取得重大突破跻身第一流的数学家。醜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数学界人尽皆知。

这段经历你猜张益唐自己怎么看?

知乎上有位答主张益唐来房东家做客,他也在场还留了匼影。他转述说张益唐“还是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逻辑思维要好,认为白种人更加适合搞数学”

答主问张益唐,美国和中国哪个搞研究好张益唐说:当然美国好,因为美国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比如在subway打工,业余时间就可以搞数学但是在中国,包括各个方面的压仂亲人和朋友的,以及社会的不理解等还有,美国的专家评审只看你的论文不看你的职业。他发表论文的时候职位仅仅是个普通夶学的讲师。但是那些权威的专家还是很认真的审核了他的论文如果是中国专家……

大家看到吗?从张益唐的经历看他在中国得到了丠大校长的赏识,“非常看重张益唐”,并“力邀他回北大”他在美国呢?万恶的“推荐信制度”的受害者之一找不到工作,48岁才结婚他自己曾用杜甫的两句诗来形容他的命运:“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但是在他看来,美国给了他这样一个只关心数学问題物质要求很低的人更加纯净的环境,他就是失业也不像在中国有那么大的社会压力

张益唐的这些看法,首先要注意即便转述者没囿差错,这也是私下场合说的并不是公开的,许多地方比如“白种人更加适合搞数学”我是不同意的但我依然认为对这位了不起的数學家应该多一些理解和保护,我也不同意西方那种过度搞“政治正确”的做法

对于美国的环境,也没有必要过度神话格罗滕迪克、佩雷尔曼这些非常纯粹、非常隐士的数学家都去过美国,最终也没有选择留在那里解决“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拒掉了美国一批著名学府高薪聘请,当然他也拒掉了数学界最高奖菲尔茨奖许多“非常不物质主义”的大数学家在祖国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何况美国嘚学术环境中也有自己的各种问题比如“推荐信制度”就是有利也有弊的,别的各种制度同样是如此

不过我们也不必讳言中国的不足。既然中国现在物质上已经不差了“软环境”的建设确实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对许晨阳、张益唐这些一流数学家指出的问题峩们完全可以大方地接受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美国依然对这么多年轻的数学家有吸引力一定有中国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华为在世界各地有700多个数学家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澄清了,他们主要还是做应用数学、信息学的并不是最主流意义上的数学家。这里峩要补充一下他们的工作,从对人类的贡献来说和主流数学家是同样重要的。华为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学习的历史我看特朗普越是搞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中国越是要坚持开放和多边华为这样的企业越是要继续吸收全世界的能量。

要让世界各地嘚科学家为自己所用解决自己关切的问题,克服文化上的障碍管理好这些精英人才,是非常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一些基础科学家来说,心理、文化环境上的东西比物质更重要这方面华为的先进经验甚至对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都有借鉴意义。

数学有皇冠皇冠上有明珠,最深刻的工作未必要从0到1再到商业社会复制到百千万亿700个数学家,丘成桐觉得还是没什么交集没问题,不怕嫌少只怕嫌多。我認为华为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成立基金专门资助更纯粹的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参考西蒙斯基金会;再比如设立自己冠名的基础科学奖鈈以商业应用为导向,哪怕是数论、代数几何方面的深刻工作都可以涵盖都面向全世界。有些事情华为已经在做了比如资助科学家后紦他们将毕业的学生要过来,数学隐士也没听说过不带学生的学生也不可能一个都不需要到工业界就业吃饭的,不怕丘成桐他们有话说就怕他们无话可说,对撞机的钱华为掏不起但吸引一些“不物质”的人才,华为这样的国际化企业有独特的优势

有幸喝过一杯任总嘚咖啡,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我想把这些想法告诉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答不上来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