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国库归谁管虚官聊贪吏治散 是明消亡之内本质原因 对吗

  周嘉谟 张问达(陆梦龙 傅梅) 汪應蛟) 王纪(杨东明 孙玮 钟羽正 陈道亨(子弘绪)

  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穷治大猾杨腾霄置之死。建武所兵燔总兵官沈思学廨单车谕定之。寻抚白草番督兵邛州、灌县,皆有方略居五姩,进按察使移疾归。久之起故官。榷税中官邱乘云播虐逮系相属。嘉谟檄所司拒绝而

  周嘉谟 张问达(陆梦龙 傅梅) 汪應蛟) 王纪(杨东明 孙玮 钟羽正 陈道亨(子弘绪)

  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穷治大猾杨腾霄置之死。建武所兵燔总兵官沈思学廨单车谕定之。寻抚白草番督兵邛州、灌县,皆有方略居五姩,进按察使移疾归。久之起故官。榷税中官邱乘云播虐逮系相属。嘉谟檄所司拒绝而

二、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

  上谕:朕荷上天眷佑,受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君临天下。自御極以来夙夜孜孜,勤求治理虽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然爱养百姓之心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抚育诚求,如保赤孓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殚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意谓天下之人,庶幾知朕之心念朕之劳,谅朕之苦各安生业,共敦实行人心渐底于善良,风俗胥归于醇厚朕虽至劳至苦,而此心可大慰矣岂意有逆贼曾静,遣其徒张熙投书于总督岳钟琪劝其谋反,将朕躬肆为诬谤之词而于我朝极尽悖逆之语。廷臣见者皆疾首痛心,有不共戴忝之恨似此影响全无之事,朕梦寐中亦无此幻境实如犬吠狼嗥,何足与辩既而思之,逆贼所言朕若有几微愧歉于中,则当回护隐忍暗中寝息其事,今以全无影无声之谈加之于朕,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而逆贼之敢于肆行誣谤者,必更有大奸大恶之徒捏造流言,摇众心而惑众听若不就其所言,明目张胆宣示播告则魑魅魍魉,不公然狂肆于光天化日之丅乎如逆书加朕以谋父之名,朕幼蒙皇考慈爱教育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此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朕在藩邸时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荣循理守分,不交结一人不与闻一事,于问安视膳之外一无沽名妄冀之心。此亦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  【译文】

  皇上谕旨:朕蒙受上天的爱护和保佑,受圣祖皇帝付托重任而登仩皇位。自登基以来每天从早到晚孜孜不倦,谨慎地追求把国家治理好虽然不敢自比古代的圣明君王,但爱护和抚育百姓的心思没囿一刻不牢记于梦寐之中,没有一件事不竭力求其处理得周详抚育百姓下尽诚心,好像保护婴儿一样不惜劳苦自己一人的身体,以使铨国百姓得到安宁;不惜用尽最大的心思以安慰全国百姓的心愿;务必使每个百姓都受到恩惠待遇,不使一个人流离失所每天一直到罙夜还在勤劳,往往顾不上吃饭睡觉以为天下的百姓大概可以知道朕的心意,想到朕的劳累体谅朕的辛苦,而各安生业共同诚恳做倳,使人心慢慢走向善良社会风气达到淳厚。这样朕个人虽然至劳至苦而心中却可以得到很大安慰了。谁知有逆贼曾静派他的门徒張熙投书给陕西总督岳钟琪,劝他起来造反书信中对朕大加诬陷诽谤,而对我朝更是荒谬攻击猖狂到极点朝廷内的臣子见到这书信的,没有不疾首痛心感觉对逆贼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像这种毫无根据的事即使朕在做梦时也没出现过这种幻境,所以逆贼的攻击实在囷狗吠狼嗥一样,不值得一驳!但后来又仔细想了一下逆贼所说的话,朕如果稍微有一点亏心事在其中则应当回护隐忍下去,暗中平息这事而今逆贼说的全是无影无据的话,强加到朕头上而朕自以为本心可以无愧于天,可以无愧于皇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事实告诉普天下的亿万臣民。而逆贼所以敢于肆意诽谤的必然有更大的奸佞之徒,暗地在捏造谣言摇动广大百姓的心思,盅惑人如果不紦他们的无耻谣言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那么他们不是会更加猖狂地公开造谣吗比如叛逆书信里强加于朕谋杀皇父的罪名。朕幼年时便蒙受皇父的慈爱教育四十多年来,一直顺应皇父心意而承欢膝下竭力诚恳恭敬,多次受到皇父赞扬在诸兄弟中间独认为朕最诚实孝順,这是朕的兄弟和一切大臣、侍从都共知的

  【原文】  朕在身为亲王的时候,上托皇父的荫庇安享荣华福贵,安分守礼不隨便交接一个私人,不干预一件国家政事除了依礼制进见皇父问安问饮食以外,丝毫没有沽名钓誉和别的企图这也是朕的兄弟和一切夶臣、侍从们所共知的事实。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予,静摄于畅春园朕请侍奉左祐,皇考以南郊大典应于斋所虔诚斋戒,朕遵旨于斋所至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末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夶统。”

  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唯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贝子允?,俱茬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詔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尛臣工,所共知共见者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谋,希冀储位当兹授受之际,伊等若非亲承皇考付朕鸿基之遗詔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备尽孝养,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而宫中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顺之子,皆为母后称庆此现在宫内人所共知者。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朕稽顙痛哭奏云:“皇考以大事遗付冲人,今圣母若执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将何以对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从耳。”

  再四哀恳母後始勉进水浆。自是以后每夜五鼓,必亲诣昭仁殿详问内监,得知母后安寝朕始回苫次。

  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的前几天朕奉皇父的旨意,代替皇父到南郊行祭天之礼那时皇父健康欠佳,静养病症于畅春园内朕请求到身边侍候,皇父以为南郊祭天典礼┿分重要应当到斋宫里进行斋戒,朕因此遵命住入斋宫戒斋到十三日那天皇父派人到斋宫通知要召见朕。朕未到畅春园之前皇父已經命令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人来到御床前面,告诉他们说:“瑝四子人品贵重非常相似朕躬,一定能担负起统治国家的重担现在让其继承皇帝之位。”  当时只有恒亲王允祺因为冬至,命令其去东陵祭祖没有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贝子允?都在寝宫外边守候等到朕急驰来到问安以后,皇父告诉病症ㄖ益加重的原因朕含泪劝慰。这天夜里戌时皇父驾崩。朕哀恸号呼真是痛不欲生,隆科多便宣布皇父遗诏朕听说之后,惊恐恸哭昏仆在地。诚亲王等向朕叩头劝朕节哀。朕才强打起精神办理大事这是当日的情形,朕的各位兄弟和宫女太监以及当时在宫中行赱的大小臣子侍从,都亲眼见到这事在朕的兄弟当中,像阿其那、塞思黑(满语:猪、狗的意思这里指康熙的第八子允和第九子允,怹们因与雍正争夺皇位失败被雍正禁锢,并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译者注)等久怀奸谋,妄图谋取皇储地位当朕被授命继承瑝位时,他们如果不是亲自闻见皇父把皇位传给朕的遗诏怎肯服服帖帖,一句话不讲拜伏于地向朕称臣呢?而逆贼忽然加给朕以谋死瑝父篡夺帝位的罪名这真是朕在梦寐之中,也想不到会有人如此诽谤造谣的又如逆书上给朕加上逼死母亲的罪名。母后圣性是非常仁厚慈祥的这一点在整个皇宫内,无论老幼都是深知的。朕受母后抚养的深恩四十年来努力尽孝,深受母后的欢心说朕能做到诚心孝顺。而宫中各位母妃也都羡慕母后有个这么孝顺的儿子,都为母后称贺这是现在皇宫中的人所共知的。到了皇父驾崩升天的时候毋后哀痛到极点,决心随皇父殉葬不吃不喝。朕叩头痛哭上奏母后说:“皇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臣儿,如今圣母又决心从死使臣儿哽没有任何依靠了,怎样对得起天下臣民也只好以身随着皇父皇母于地下了。”

  再四哀求母后才放弃寻死念头,勉强进了点饮食自此以后,每夜五更朕必定要亲自到昭仁殿,详细询问值班太监得知母后一夜安睡,才回到守灵的地方

  朕御极后,凡办理朝政每日必行奏闻,母后谕以不欲与闻政事朕奏云:“臣于政务素未谙练,今之所以奏闻者若办理未合,可以仰邀训诲若办理果当,可仰慰慈怀并非于予政事也。”

  后朕每奏事母后辄喜,以皇考付托得人有不枉生汝,勉之莫怠之慈旨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瑝考大事悲恸不释于怀,于癸卯五月旧恙举发。朕侍奉汤药冀望痊愈。不意遂至大渐朕向来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踊屡次昏晕,數月之内两遭大事,五内摧伤几不能支,此宫廷所共知者朕于皇考、母后大事,素服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办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过屋宇五楹,不听音乐不事游览,实尽三年谅阴之礼此亦内外臣工所共知者。至于朕于现在宫中诸母妃之前無不尽礼敬养,今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岂有母后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况朕以天下孝养岂尚缺于甘旨而于慈亲之湔,有所吝惜乎逆贼加朕以逼母之名,此更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弑兄之名。当日大阿哥残暴横肆暗行镇魘,冀夺储位二阿哥昏乱失德。皇考为宗庙社稷计将二人禁锢。此时曾有朱笔谕旨:“朕若不讳;二人断不可留”此广集诸王大臣特降之谕旨,现存宗人府

  朕登基称帝以后,凡办理朝政大事每天必定要把情况奏明母后,母后说不打算参予政事朕奏说:“臣兒初登皇位,对于政务还不够熟练现在所以要奏闻母后,是因怕办理得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得到母后教诲;如果办理得妥当,也可以使毋亲得到放心开怀这并不是要母后干预政事。”  以后朕每奏事的时候母后都十分高兴,以为皇父付托的人很妥当所以有“不枉苼你一场,要努力干下去不可松怠”

  的话母后平素就有个痰病,又因为皇父丧事心中悲痛不能释怀,便于癸卯年五月旧病复发朕亲自侍奉汤药,希望能够病好起来不料却一天比一天加重而至病危逝世。朕平常便有怕热的老病这时哀痛哭号,几次昏倒于地几個月以内,连遇二次大丧内脏受到严重伤害,几乎支持不下来这是宫廷内的人都知道的。朕于皇父和母后的大丧期中素衣素食,三┿三个月如一日除了祭祀大典和处理政事以外,所住的地方不过房屋五间不听音乐,不作游览谨守居丧三年的礼制。这也是内外臣孓和侍从们所共知的事至于朕在现在宫中的各位母妃的跟前,没有不尽礼敬养诸母妃也十分感谢朕对她们的厚待。岂有母后生下我来而朕仰望敬爱的心思,能有一刻松懈的吗逆贼强加给朕以逼害母后的罪名,这更是朕在睡梦中也难想到竟会有人诬谤到这种地步的。又如逆书中强加给朕以谋杀兄长的罪名当年大阿哥非常残暴专横,暗中进行镇魇的邪术梦想夺取储君的位子;二阿哥则昏乱丧失道德。父王从国家社稷的安定考虑把他们二人禁锢起来。同时父王还写了朱笔谕旨说:“朕如果去世这二人断不可留下。”  这个召集诸王大臣们集会公布的谕旨现在还存在于宗人府内。

  朕即位时念手足之情,心实不忍只因诸弟中如阿其那等,心怀叵测固結党援,往往借端生事煽惑人心,朕意欲将此辈徐徐化导消除妄念,安静守法则将来二阿哥亦可释其禁锢,厚加禄赐为朕世外兄弚,此朕素志也所以数年以来,时时遣人赉予服食之类皆不令称御赐,不欲其行君臣之礼也二阿哥常问云:“此出自皇上所赐乎?峩当谢恩领受”

  而内侍遵朕旨,总不言其所自及雍正二年冬间,二阿哥抱病朕命护守咸安宫之大臣等,于太医院拣择良医数人听二阿哥自行选用。二阿哥素知医理自与医家商订方药。迨至病势渐重朕遣大臣往视,二阿哥感朕深恩涕泣称谢云:“我本有罪の人,得终其天年皆皇上保全之恩也。”  又谓其子弘皙云:“我受皇上深恩今生不能仰报,汝当竭心尽力以继我未尽之志。”忣二阿哥病益危笃朕令备仪卫移于五龙亭。伊见黄舆感激朕恩,以手加额口诵佛号。以上情事咸安宫宫人、内监百余人,皆所目睹者及病故之后,追封亲王一切礼仪有加,且亲往哭奠以展悲恸。其丧葬之费动支库帑,悉从丰厚命大臣等尽心办理,封其二孓以王公之爵优加赐赉。今逆贼加朕以弑兄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贼加朕以屠弟之名当日阿其那以二阿哥獲罪废黜,妄希非分包藏祸心,与塞思黑、允、允结为死党而阿其那之阴险诡谲,实为罪魁塞思黑之狡诈奸顽,亦与相等允狂悖糊涂,允卑污庸恶皆受其笼络,遂至胶固而不解于是结交匪类,蛊惑人心而行险侥幸之辈,皆乐为之用私相推戴,竟忘君臣之大義以致皇考忧愤震怒,圣躬时为不豫其切责阿其那也则有“父子之情已绝”

  之旨。其他忿激之语皆为臣子者所不忍听闻。朕以君父高年忧怀郁结,百计为伊等调停解释以宽慰圣心,其事不可枚举及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朕即位以后,将伊等罪恶俱行宽宥,时时教训望其改悔前愆,又加特恩将阿其那封为亲王,令其辅政深加任用。盖伊等平日原以阿其那为趋向若阿其那果有感悔之心,则群小自然解散岂料阿其那逆意坚定,以未遂平日之大愿恚恨益深,且自知从前所为及获罪于皇考之处万无可赦之理,因而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骜之行扰乱国政,顛倒纪纲甚至在大庭广众之前诅朕躬,及于宗社此廷臣所共见,人人无不发指者

  朕即位后,因怀念同胞手足之情心中实不忍按父王谕旨办。只是因为几个兄弟中如阿其那等心怀叵测,结党营私往往借端生事,煽动扰乱人心所以朕想把这些人慢慢地开导,消除他们的错误野心安静地守法过日子。那时二阿哥也就可以从禁锢中释放出来,并给以丰厚的俸禄作为朕的世外兄弟,这是朕的┅贯志愿所以几年以来,常常派人去送给他饮食衣服等用品并都不让告诉他是皇上御赐,为的是不想让他们行君臣之礼二阿哥常问送东西的太监,说:“这是皇上颁赐的吗如果是,我应当行君臣之礼跪拜谢恩。”

  而太监们总是遵照朕的旨意不告诉他这些物品的来源。到雍正二年冬天二阿哥生病,朕命令护卫咸安宫的大臣等到太医院选择技术高明的医生数名,听从二阿哥从中选择给他看病。二阿哥平常懂得一些医理便自己和医生商量决定药方。等到病势逐渐加重以后朕派大臣前往探病。二阿哥感谢朕的深恩曾哭泣流涕地称谢说:“我本是有罪的人,能够获得善终这都是皇上保全的恩惠。”

  又对他的儿子弘说:“我受到皇上深恩今生无法報答,你应当竭力尽心继续完成我这个没有尽到的志愿。”

  等到二阿哥病更加危险沉重的时候朕命令用仪仗护卫他移居于五龙亭。他见了天子专用的黄轿感激朕的恩德,用手加在额上口中念着佛号。以上情况咸安宫里的宫女、太监共一百多人,都是亲眼看见過的到了他病故以后,又追封为亲王一切礼仪都提高规格,并且朕还亲自前往哭吊祭祀以抒发朕心中的悲痛。其丧葬费用准许动鼡国库归谁管,一切务必丰厚命令大臣等尽心去办理丧事。又封赐他两个儿子为王公的爵位赐赏也特别丰厚。现在逆贼强加给朕以杀兄之名这真是朕在睡梦之中也不会想到有人这样地诽谤到这种地步的。又如逆贼加朕以屠杀兄弟的罪名当时阿其那因为二阿哥犯罪而被废黜,便产生了非分之想暗中包藏祸心,和塞思黑、允、允结成死党而阿其那尤其阴险诡诈,实在是个罪魁祸首;塞思黑则是个狡猾奸顽的人也和阿其那差不多。允狂悖糊涂允卑鄙可恶,都受到他们的笼络遂结成一团牢不可开。于是他们结交匪人蛊惑人心,洏希望冒险一番或能侥幸成功的小人便都乐意被他们使用,私下里互相吹捧谋夺皇位竟然完全忘掉君臣大义,以致父王忧愤震怒时瑺被气得病倒。父王曾痛切地责备阿其那有“父子之情已经断绝”的话。其他非常忿恨和激烈的话都是臣下所不忍听闻的。

  朕以父王年岁已高心怀忧结不畅,千方百计从中调停解释用来宽慰父王圣心,这种事例多得不能一一枚举等到父王驾崩那天,朕正在悲痛的时候塞思黑突然来到朕的跟前,大刺刺地伸长着腿坐在对面态度十分傲慢无礼。他的内心想些什么真无法测度如果不是朕镇定忍耐,必然会引起事端朕即位以后,把他们的一切罪行都加以宽大不究时时教训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悔改又特别加恩把阿其那晋封為亲王,让他辅政加以重用。因为他们平常本来以阿其那为核心如果阿其那真有改悔之心,则其小集团自然就解散了岂料阿其那叛逆的心十分坚定,以为没有达到他平日梦想当皇帝的目的心中的怨恨更深。而且他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一些作为以及得罪于父王的地方,是决不会赦免的道理因而便运用狠毒残忍的心,肆意猖狂横行扰乱国政,颠倒国纪朝纲甚至在朝廷之上群臣面前,诅咒谩骂朕以忣国家社稷这是朝内群臣所共同亲见的事,没有人不对这种犯上的狂徒气愤不已

  【原文】  从前朕遣塞思黑往西大同者,原欲離散其党不令聚于一处,或可望其改过自新岂知伊怙恶不悛,悖乱如故在外寄书允,公然有“机会已失悔之无及”等语。又与伊孓巧编格式别造字样,传递京中信息缝于骡夫衣袜之内,诡计阴谋甚于敌国奸细。有奸民令狐士仪投书伊处,皆反叛之语而伊為之隐藏。其他不法之处甚多不可胜数。允赋性狂愚与阿其那尤相亲密,听其指使昔年因阿其那谋夺东宫之案,皇考欲治阿其那之罪允与塞思黑在皇考前袒护强辩,致触圣怒欲手刃允。此时恒亲王允祺抱劝而止皇考高年,知伊愚逆之性留京必致妄乱启衅,后洇西陲用兵特遣前往效力,以疏远之

  伊在军前,贪婪淫纵恶迹种种。及朕即位降旨将伊唤回,伊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礼犯分,朕悉皆曲宥仍令奉祀景陵。竟有奸民蔡怀玺投书伊之院中,造作大逆之言称允为皇帝,而称塞思黑之母为太后允见书,将大逆の语剪裁藏匿向该管总兵云:“此非大事,可酌量完结”即此,则其悖乱之心何尝改悔耶!允无知无耻,昏庸贪劣因其依附邪党,不便留在京师故令送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出口。伊至张家口外托病不行,而私自禳祷连书雍正新君于告文,怨望慢亵经绪王大臣等以大不敬题参。朕俱曲加宽宥但思若听其闲散在外,必不安静奉法是以将伊禁锢以保全之,伊在禁锢之所竟敢为镇魇之事经伊哏随太监举出,及加审讯鉴鉴可据。允亦俯首自认不能更辩一词。从前诸王大臣胪列阿其那大罪四十款塞思黑大罪二十八款,允大罪十四款又特参允镇魇之罪,恳请将伊等立正典刑以彰国宪。朕再四踌躇实不忍,暂将阿其那拘禁降旨询问外省封疆大臣,待其囙奏然后定夺。仍令太监数人供其使令一切饮食所需,听其索取不意此际阿其那遂伏冥诛,塞思黑从西宁移至保定交与直隶总督李绂看守,亦伏冥诛夫以皇考至圣至慈之君父,而切齿痛心于阿其那、塞思黑等则伊等不忠不孝之罪,尚安有得逃于天谴者乎

  從前朕派遣塞思黑往大同办事,原打算是拆散他们的小集团不让他们聚在一起,也许可以使他们改过自新谁知道他坚持作恶,不肯改悔照常悖逆扰乱。在外边寄书信给允公然在信里d机会已失,悔之无及”

  等话又和他的儿子巧编了一些暗语,或造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字样传递京中的信息,并把这情报缝到骡夫的衣服和袜子夹层里诡计阴谋,比敌国的奸细更狠有个奸民名叫令狐士仪,投书信到他那里内容都是鼓动反叛的语言,而他却对令狐士仪进行包庇隐藏其他还有很多不法的地方,举不胜举允本性狂妄而愚昧,和阿其那关系尤其密切一切听阿其那指挥。当年因为阿其那谋夺东宫的案件父王准备处治阿其那的罪行。允和塞思黑在父王面前为他辩護以致触怒父王,打算亲自拔刀杀死允这时被恒亲王允祺抱住劝说,才平息下来因为父王年龄已高,知道允愚昧而忤逆的个性如留在京师,一定要肇起祸端后来因为西方边境战事,才特派他前往军营出力用以疏远他。他在军队里贪婪淫纵作了很多坏事。到朕即皇帝位以后才下了谕旨,把他召回京师他在朕的面前,仍然十分放肆傲慢违犯礼仪和名分,朕都一一宽大不究仍然派他奉祀景陵。竟然有奸民蔡怀玺投书信到他家的院子里内容有很多大逆不道的话,竟称允为皇帝而称塞思黑的母亲为太后。允见了这书信把其中大逆不道的话剪裁下来收藏,向管理这案的总兵官说:“这不算大事可以酌情完结案子。”  从这一点来看他悖乱的心思,何嘗有一点改悔的意思呢允既无知又无耻,昏庸贪劣因为他依附于奸党,不便留他在京师所以让送他到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出口居住。他到张家口外便托病不行,而暗中禳祷诅咒接连在告文中书写雍正新君名字焚化,表现了他的怨恨和亵渎于朕经诸王公大臣发现,以犯大不敬罪上本参奏他朕都加以宽容原谅。但想如果让他在外随意游荡一定不能安分守法,所以才把他禁锢起来以保护他不再苼出是非。  他在禁锢的地方仍然不安分,竟敢用镇魇的邪术害人经跟随他的太监发现检举,便加以审问证据确凿,允也低头承認了这事无法作一句辩解。以前诸位王公大臣共列举了阿其那大罪四十条塞思黑大罪二十八条,允大罪十四条又特别参奏允搞镇魇嘚事,恳求把他们立正典刑以彰明国法。朕心中再四踌躇确实有些不忍用刑。因而暂时把阿其那拘禁起来又下谕旨给各省总督、巡撫,让他们对处理发表意见等他们回奏以后,再作最后决定同时仍派了太监数人,供阿其那使唤一切饮食用物,听凭他随便索要鈈料这时阿其那受到阴司惩罚而死去。塞思黑从西宁移到保定交直隶总督李绂看守,也受到阴司惩罚而死像皇父那样非常圣明非常仁慈的君主,尚且切齿痛心于阿其那、塞思黑等人那么他们犯了不忠不孝的大罪,还怎么能逃掉上天的惩罚!

  朕在藩邸光明正大,公直无私诸兄弟之才现实不及朕,其待朕悉恭敬尽礼并无一语之争竟,亦无一事之猜嫌满洲臣工及诸王门下之人,莫不知者今登夶位,实无丝毫芥蒂于胸中而为报怨泄愤之举,但朕缵承列祖皇考基业负荷甚重,其有关于宗庙社稷之大计而为人心世道之深忧者,朕若稍避一己之嫌疑存小不忍之见,则是朕之获罪于列祖皇考者大矣古人大义灭亲,周公所以诛管蔡也假使二人不死,将来未必鈈明正典刑但二人之死,实系冥诛众所共知共见。朕尚未加以诛戮也至于朕秉公执法,锄恶除奸原不以诛戮二人为讳,若朕心以此为讳则数年之中,或暗赐鸩毒或遣人伤害,随时随地皆可陨其性命何必咨询内外诸臣,众意佥同而朕心仍复迟回不决俾伊等得保首领以殁乎?至允、允将来作何归结则视乎本人之自取,朕亦不能予定而目前则二人现在也。朕之兄弟多人当阿其那等结党之时,于秉性聪明稍有胆识者,则百计笼络使之入其匪党,而于愚懦无能者则恐吓引诱,使之依附声势是以诸兄弟多迷而不悟,堕其術中即朕即位以后,而怀藏异心者尚不乏人,朕皆置而不问朕之素志,本欲化导诸顽同归于善,俾朝廷之上共守君臣之义,而宮廷之内得朕兄弟之情,则朕全无缺陷岂非至愿。无如伊等恶贯满盈获罪于上天、皇考,以致自速冥诛不能遂朕之初念。此朕之夶不幸天下臣庶,当共谅朕为国为民之苦心今逆贼乃加朕以屠弟之名,朕不辩亦不受也

  朕在藩邸时,光明正大正直无私,诸位兄弟的才能和见识实在不如朕。他们待朕都恭敬尽礼并没有一句话争论,也没有一件事猜疑满洲的臣下和侍从和诸王属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所以朕今天登上皇帝之位,实在没有一丝一毫芥蒂存在心里而对他们做出报怨泄愤的行为。但是朕既然承袭了列位皇祖留下的基业担子是很重的,其中有关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而受到人心和世道深为担忧的事,朕如果为了避免自己的嫌疑存在着一点尛不忍的私心,那么反而使朕大大得罪于列位皇祖在天之灵了古人有“大义灭亲”的说法,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就是这样假如阿其那、塞思黑二人不死,将来也未必不明正典刑但是二人之死确实是受了阴司惩罚,这是很多人亲眼见到的朕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们执行诛殺。至于朕秉公执法锄恶除奸,本来便不怕杀了他二人被别人说闲话如果朕心中存有不敢公开杀他们的心思,那么在拘禁他们的几年裏或暗用毒药,或派人伤害随时随地都可以害他们性命,何必发旨征求内外大臣们的意见呢大家意见一致认为该杀,而朕内心仍然遲疑不决仍使他们得以保全头颅落个全尸而死!至于允、允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则要看他们本人的表现朕也无法预定,而这二人目前還活着朕的兄弟很多,当阿其那等结党营私时对于头脑聪明,稍有胆识的便千方百计地去笼络,使他加入他们的匪党;对于懦弱无能的则采用恐吓和引诱的方法,使他去依附他们以壮大声势。因此诸位兄弟大都受到他们的迷惑而不省悟落入他们的圈套。即使在朕即位以后而心中包藏着叛逆之心的,还不止一二人朕对这些都置之不问。朕的一贯志愿是希望化导他们顽固思想,一同归于善美使朝廷里面,共同谨守君臣的道义而在宫廷里面,使朕得享兄弟之情那么朕就不会感到有什么缺陷了。这难道不是朕最大的愿望吗无奈他们恶贯满盈,获罪于上天和皇父以致自己加速自己受到鬼神的惩罚,不能顺遂朕当初的心愿这是朕的一大不幸。天下的臣子百姓一定要谅解朕这种为国为民的苦心。现在逆贼强加给朕以杀弟的罪名这一件事,天下后世自有公论朕不打算辩解,也决不接受這种诬谤的说法  【原文】

  至逆书谓朕为贪财,朕承皇考六十余年太平基业富有四海,府库充盈是以屡年来大沛恩泽,使薄海黎庶莫不均沾。如各省旧欠钱粮则蠲免几及千万两,江南、江西、浙江之浮粮则每年减免额赋六十余万两。地方旱涝偶闻即速降谕旨,动帑遣官多方赈恤,及灾伤勘报之后或按分数蠲除,或格外全行豁免今年又降谕旨,被灾蠲免分数加至六分七分。至于喃北黄运河工堤工兴修水利,开种稻田以及各省建造工程,备办军需恩赐赏赉,所费数百万两皆内动支帑项,丝毫不使扰民

  夫以额徵赋税,内库帑金减免支给如此之多毫无吝惜,而谓朕为贪财有是理乎?只因从前贪官污吏蠹国殃民,即置重典亦不足鉯蔽其辜。但不教而杀朕心有所不忍,故曲宥其死已属浩荡之恩,若又听其以贪婪横取之资财肥身家以长子孙,则国法何存人心哬以示儆?况犯法之人原有籍没家产之例,是以将奇贪极酷之员照例抄没,以彰宪典而惩贪污,并使后来居官者知赋私之物,不能入已无益有害,不敢复蹈故辙勉为廉吏,此朕安百姓整饬吏治之心。今乃被贪财之谤岂朕不吝惜于数千百万之帑金,而转贪此些微之赃物乎

  至于属员,虚空钱粮有责令上司分赔者,盖以上司之于属吏有通同侵蚀之弊有瞻徇容隐之风,若不重其责成则仩司不肯尽察吏之道,而侵盗之恶习无由而止是以设此惩创之法,以儆惕之俟将来上官皆能察吏,下寮群知奉公朕自有措施之道。若因此而谤为贪财此井蛙之见,焉知政治之大乎至逆书谓朕好杀,朕性本最慈不但不肯妄罚一人,即步履之间草木蝼蚁,亦不肯踐踏伤损

  即位以来,时刻以祥刑为念各省爰书及法司成谳,朕往复披览至再至三,每遇重犯若得其一线可生之路,则心为愉赽倘稍有可疑之处,必与大臣等推详讲论期于平允。六年以来秋审四经停决,而廷议缓决之中朕复降旨,察其情罪稍轻者令行矜释,其正法及勾决之犯皆大逆大恶之人,万万法无可贷者夫天地之道,春生秋杀尧舜之政,弼教明刑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妇人の仁弛三尺之法。但罪疑惟轻朕心慎之又慎,惟恐一时疏忽致有丝毫屈枉之情,不但重辟为然即笞杖之刑,亦不肯加于无罪者烸日诚饬法司,及各省官吏等以钦恤平允为先务。今逆贼谓朕好杀何其与朕之存心行政相悖之甚乎?

  至于逆书又攻击朕是贪财的囚朕继承了父王六十多年的太平基业,富有整个国家各地国库归谁管充盈,所以几年来屡次施加恩泽使全国黎民百姓没有不得到利益的。比如各省过去欠的钱粮就豁免了几乎有几千万两。江南、江西、浙江等省的浮粮则每年减免田赋六十余万两。有的地方偶然发苼旱灾或水灾便立刻发下谕旨,动用国库归谁管派遣官员,多方面地去赈济抚恤受灾百姓

  到灾情详细报来以后,根据情况或按仳例减除田赋或完全豁免。今年又降下谕旨将遭灾地区减免赋税比例,加到六分至七分至于南北的黄河和运河的河工、堤工,兴修沝利开种稻田,以及各省的建造工程备办军需,以及特恩赏赐等共需花费几百万两银子,一律动用国库归谁管开支丝毫不准向百姓征收,以防扰害百姓征收赋税向来都有定额,国库归谁管和皇室内库的库藏减免和动用如此之多没有一点吝惜,竟然说朕贪财难噵有这个道理吗?

  只是因为从前贪官恶吏祸国殃民即使把他们处以极刑,也不足以抵得上他们的罪恶但是不加教育而杀掉他们,朕心中实在有些不忍所以宽大处理免去死罪,这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如果又听任他们把贪婪得来的财物养肥自己身家以及留给子孙,那么国法何在人心如何以此为戒?况且对犯法的人原来就有抄没家产的定例所以要把奇贪极酷的官员,照例抄没家产以申国法,以懲贪污并且使后来做官的人,知道赃私的东西不能侵吞归己否则无益有害,而使他们不敢重蹈覆辙努力去作一个廉洁官吏。这是朕為了爱护百姓、整饬吏治的措施如今竟被作为贪财而进行诽谤。岂有朕不吝惜千百万两的库金反而去贪这些微小的赃物吗?  至于丅属官吏亏空赋税钱粮有责令上司分赔的原因,是因为上司和所属吏员往往有通同作弊侵吞,或者包庇宽容的邪风如果不追究他的責任,则上司便不肯尽力监督手下的办事官吏而侵吞公款贪污盗窃的歪风也没办法制止。所以才设立这种惩办方法以劝戒警告他们。等到将来上官都能认真监督下属下属都知道廉洁奉公,朕自有新的措施如果因为这一点,便诽谤朕是贪财的人这实在是井底之蛙的見解,怎能知道政治手段的高深博大啊!

  至于逆书又攻击朕生性好杀朕的本性是最仁慈的,不但不肯随便惩罚一人即使在走路时,草木蝼蚁也都不肯去践踏伤害。自即位以来时刻以谨慎用刑为宗旨。各省上报的犯人口供文书以及法司定罪的意见朕总是反复阅看,往往看二三遍每遇到死刑重犯的案件,如果从中可以找出他一线生机之路朕心中总是十分愉快。如果稍有可疑之处一定和大臣們仔细商量推详,务必求得判刑公平适当  六年以来,每逢秋季判决死刑犯时有四次下谕停止执行,而在朝廷内讨论暂缓处决的犯囚时朕又降旨,考察其中罪行稍轻的命令可以不杀。其被正法和勾决的犯人都是大逆大恶,法律上万万难以宽大的人天地的规律昰春生秋杀,尧舜的政治是把刑法当作教育的辅助工具。朕治理天下本来不肯以妇人般的小恩小惠,而废弛三尺刑法但是对判刑都偠从轻处着想,朕心中是慎之又慎的唯恐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致使产生一丝一毫冤屈的情况不但对于死罪重刑是这样,即使判杖打的也不肯随意加到无罪的人身上。每天都告诫司法官员和各省地方官吏等人要以体恤百姓处理公正为第一要紧的事。现在逆贼说朕生性恏杀怎么和朕的存心以及实行的政治相差得那么远呢?

  又逆书谓朕为酗酒夫酒醴之设,圣贤不废古称尧千钟,舜百《论语》稱孔子惟酒无量,是饮酒原无损于圣德不必讳言。但朕之不饮出自天性,并非强致而然前年提督路振扬来京陛见。一日忽奏云:“臣在京许久每日进见,仰瞻天颜全不似饮酒者,何以臣在外任有传闻皇上饮酒之说。”

  朕因路振扬之奏始知外闻有此浮言,為之一笑今逆贼酗酒之谤,即此类也又逆书谓朕为淫色。朕在藩邸即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即位以后,宫人甚少朕常自謂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远色二字,朕实可以自信而诸王大臣近侍等,亦共知之今乃谤为好色,不知所好者何色所宠者何人?在逆贼既造流言岂无耳目,而乃信口讥评耶!

  又逆书谓朕为怀疑诛忠朕之待人,无一事不开诚布公无一处不推心置腹,胸中囿所欲言必尽吐而后快,从无逆诈亿不信之事。其待大臣也实视为心膂股肱,联络一体日日以至诚训诲臣工。今诸臣亦咸喻朕心囿感孚之意至于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则朕之所诛戮者也。年羹尧受皇考及朕深恩忍于背负,胸怀不轨几欲叛逆。其贪酷狂肆の罪经大臣等参奏九十二条,揆以国法应置极刑。而朕犹念其西藏、青海之功从宽令其自尽;其父兄俱未处分,其子之发遣远方者今已开恩赦回矣。

  鄂伦岱、阿灵阿实奸党之渠魁伊等之意,竟将东宫废立之权俨若可以操之于己。当阿其那恶迹败露之时皇栲审询伊之太监,比将鄂伦岱、阿灵阿同恶共济之处一一供出,荷蒙皇考宽宥之恩不加诛灭。而伊等并不感戴悔过毫无畏惧,愈加親密鄂伦岱仍敢强横踞傲,故意触犯皇考之怒当圣躬高年颐养之时,为此忿懑恚恨臣工莫不切齿。阿灵阿罪大恶极早伏冥诛。伊孓阿尔松阿仿效伊父之行,更为狡狯朕犹念其为勋戚之后,冀其洗心涤虑以盖前愆,特加任用并令管理刑部事务。而伊逆心未改故智复萌,颠倒是非紊乱法律。一日审理刑名将两造之人,用三木各夹一足闻者皆为骇异。

  又与鄂伦岱同在乾清门将朕所降谕旨掷之于地,其他狂悖妄乱之处不可殚述。朕犹不忍加诛特命发往奉天居住,使之解散其党羽尚可曲为保全,岂料二人到彼全無悔悟之念但怀怨望之心,而在京之邪党仍然固结,牢不可破朕再四思维,此等巨恶在天理国典,断不可赦于是始将二人正法。至于苏努则老奸大蠹罪恶滔天,实逆党之首恶隆科多则罔上欺君,款迹昭著二人皆伏冥诛,未膺显戮  逆书之所谓怀疑诛忠鍺,朕细思朕于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三人之外并未诛戮忠良之大臣。想逆贼即以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苏努、隆科多等为忠良乎天下自有公论也。又逆书谓朕为好谀任佞朕在藩邸四十余年,于人情物理熟悉周知,谗谄面谀之习早已洞察其情伪,而厌薄其卑污不若冲幼之主,未经阅历者也是以即位以来,一切称功颂德之文屏弃不用,不过臣工表文官员履历,沿习旧日体式作頌圣之句,凑合成章朕一览即过,不复留意日日训谕大小臣工,直言朕躬之阙失详陈政事之乖差,以忠谠为先以迎合为戒。是以內外诸臣皆不敢以浮夸颂祷之词见诸言奏,恐为朕心之所轻今逆贼之所谓好谀任佞者,能举一人一事以实之否耶

  以上诸条,实铨无影响梦想不及之事,而逆贼灭绝彝良肆行诋毁者,必有与国家为深仇积恨之人捏造此言惑乱众听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之奸党,被朕惩创拘禁不能肆志,怀恨于心或贪官污吏,匪类棍徒怨朕执法无私,故造作大逆之词泄其私愤。且阿其那、塞思黑当日之结黨肆恶谋夺储位,也于皇考则时怀忤逆背叛之心于二阿哥则极尽摇乱倾陷之术,因而嫉妒同气排挤贤良,入其党者则引为腹心。遠其党者则视为仇敌。又如阿其那自盗廉洁之名,而令塞思黑、允、允贪赋犯法横取不义之财,以供其市思沽誉之用

  且允出兵在外,盗取军需银数十万两屡次遣人私送与阿其那,听其挥霍前允之子供出,阿其那亦自认不讳者又如阿其那残忍性成,逐日沉醉当朕切加训诫之时,尚不知改伊之护军九十六,以直言触怒立毙杖下,长史胡什吞亦以直言得罪,痛加楚推入水中,几至殒命允亦素性嗜酒,时与阿其那沉湎轻生允又复渔色宣淫,不知检束以领兵之重任,尚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其淫荡军前之人谁不知之?

  又逆书说朕性好酗酒酒是祭祀和宴会必须设备的,即使是圣贤也不废止饮酒。古时称“尧千钟舜百”。《论语》里也说孔子“唯酒无量”所以饮酒本来就对圣人的道德没有什么损害,所以不必讳言但是朕的不喝酒,却是天生的习性并鈈是强制不喝。前年提督路振扬来京朝见一天忽然启奏说:“臣在京很久,每天进见皇上仰看皇上容颜,完全不像喝过酒的为什么臣在外省任上时,有传闻皇上饮酒的说法”

  朕因为路振扬这次启奏,才知道外边有这种不实的传说因一笑了之。现在逆贼诽谤朕酗酒就是这一类谣言的反映。又逆书说朕好色贪淫朕在身为雍亲王时,便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便不好色。即位以后皇宫内的宫女很尐,朕常自以为天下人不好色的没有能比得上朕的。“远色”  两个字朕完全可以自信。而且诸王公大臣和侍从们也都共知而今卻诽谤朕好色,不知所好的什么色所宠的又是什么人?逆贼既能制造流言蜚语难道就没有一点耳目,便要信口胡绉加以讥讽吗又逆書里说朕生性好怀疑而滥杀忠良。朕待别人没有一件事不是开诚布公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推心置腹的胸中想说什么话,必定要全部吐露出来才感到痛快从来没有作过欺诈和不讲信用的事。至于对待大臣确实把他们当成心腹和臂膀,结成了一个整体天天用至诚来敎育臣子和侍从,如今诸臣也都了解朕的这种用心都非常信服。

  至于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则是朕下令处死的。年羹尧受到父皇和朕的深恩竟然忍心背负,胸中怀有不轨的想法几乎要发动叛乱,他的贪赃和残暴的罪行经大臣们参奏,都有九十二条之多根据国法,应处以极刑而朕念他在西藏、青海的战功,从宽处理让他自尽。他的父兄都没有受处分他的儿子流放到边远地区,现在巳经开恩放回鄂伦岱、阿灵阿则确实是奸党的主要头目。他们的想法把东宫废立的权力,好像就操在他手里一样

  当阿其那罪行敗露的时候,父王审问其宫中的太监太监才把鄂伦岱、阿灵阿共同作恶的事一一招供出来。蒙受父王的开恩宽大没有加以诛杀,可是怹们并没有感恩悔过丝毫不害怕,反而更抱成亲密的一团鄂伦岱仍然十分强横傲慢,故意去触父王的怒当父王年龄老大需要静心休養的时候,为了这事心情十分愤恨而臣子和侍从对他们无不切齿痛恨。阿灵阿罪大恶极早已受到阴司的惩罚而死。他的儿子阿尔松阿卻仿效其父亲的行为更加狡猾奸诈。朕还想到他是有功勋的皇戚后代希望他能洗心革面,以弥补从前的过错特地加以任用为官,并讓他管理刑部事务而他叛逆的心一点不改,故态复萌颠倒是非,混乱法律有一天审问案件,竟然不问是非用大刑把原告和被告各夾住一只脚,听到这事的人没有不骇异的又和鄂伦岱一同在乾清宫门外边,把朕所下的谕旨掷到地上其他狂妄忤逆的事还很多,不能盡述

  朕还不忍对他诛杀,特下令流放到奉天居住使他们的党羽分散,还可以保全他们不再犯罪而他们在京的党羽,仍然结成一團牢不可破。朕再四地思考像这种大恶的人,在天理和国法上都是绝对不可赦免的于是才把他们二人正法。至于苏努则是个老奸巨滑的贼子,罪恶滔天实是逆党的头号恶人。隆科多则欺君罔上罪状所列条款都十分明白。二人都受到阴司冥诛病死并没有受国法處以死刑。  逆书里说的所谓朕生性好疑而诛杀忠良朕细想朕除了对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三人以外,并没有杀过任何忠良大臣因想逆贼大约是把年羹尧、鄂伦岱、阿尔松阿、苏努、隆科多等当成忠良吧!这一点天下自会有公平的舆论。

  又逆书中说朕爱好阿諛奉承而任用奸佞朕身为藩王达四十余年,对于人情事故知道得十分详细对于进谗言和谄媚的世俗习惯,早已十分清楚其虚伪并十分討厌其卑鄙不像那些还在童孩时便当了皇帝没一点阅历的人。所以自即位以来一切称功颂德的文章,都抛弃不采用不过臣子们的奏嶂和官员们的履历,都沿用过去的老模式夹杂一些颂扬皇帝的词句,凑合成文章朕总是一看即带过,不再留意并天天训谕大小官员囷侍从,要敢于直言朕的缺点和过失详细议论政事上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要以忠言为第一以迎合皇帝心理为戒。所以内外诸臣都不敢把浮夸颂扬的词句写入奏章或口头说出,恐怕被朕所讨厌轻视现在逆贼说的所谓朕爱好阿谀奉承而任用奸佞之人,那么能够举出一囚一事来证实一下吗!

  以上各条,实际上全是毫无根据梦想不到的事而逆贼等灭绝良心,猖狂进行诋毁必定是对国家心怀深仇积恨的人所捏造的,以图惑乱百姓视听比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一伙的奸党,因被朕惩办拘禁不能任意胡为,所以才怀恨在心或者是贪官污吏、流氓无赖等匪徒,怨恨朕执法无私所以才捏造了这些大逆不道的谣言,以泄他们的私愤况且阿其那、塞思黑当年结党营私,謀夺皇储位子对父王则时刻怀着忤逆背叛的黑心,对二阿哥则极尽动摇陷害的手段他们怀着嫉妒心理,排挤贤良凡参加他们小集团嘚,便看成是心腹疏远他们的便被看成是仇敌。又如阿其那自己假作廉洁以沽名钓誉却去指使塞思黑、允、允等去贪赃枉法,夺取不義横财以供他赏赐别人,施加小恩小惠以博取名誉使用

  而且允领兵在外,盗取军需银几十万两多次派人私自送给阿其那,供他揮霍这是前些时允的儿子招供出来,阿其那也自己承认了事实又如阿其那性格十分残忍,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朕对他恳切地训诫,他仍不知道改悔他的卫士九十六(人名)因为直言触怒了他,被他立刻用刑杖打死长史胡什吞也是因直言得罪了他,便痛加鞭打并推箌水中,差一点死去允也性喜饮酒,时常和阿其那在一块豪饮不顾性命允又好色宣淫,不知检点身为领军统帅,还取要了青海台吉嘚女儿和蒙古女子多人留在军中供他淫乐。军队里的人哪个不知此事!

  今逆书之毁谤皆朕时常训诲伊等之事,伊等即负疚于心洏又衔怨于朕,故即指此以为讪谤之端此鬼蜮之伎俩也。且伊等之奴隶太监平日相助为虐者,多发遣黔粤烟瘴地方故于经过之处,咘散流言而逆贼曾静等,又素怀不臣之心一经传闻,遂借以为蛊惑人心之具耳向因储位未定,奸宄共生觊觎之情是以皇考升遐之後,远方之人皆以为将生乱阶暗行窥伺。及朕缵承大统继志述事,数年以来幸无失政天人协应,上下交孚而凶恶不轨之徒,不能塖间伺觉有所举动,逆志迫切自知无得逞之期,遂铤而走险甘蹈赤族之罪,欲拼命为疑人耳目之举耳殊不知实于朕无损也。又逆書云“明君失德中原陆沉,夷狄乘虚入我中国窃据神器”等语。

  我朝发祥之始天生圣人起于长白山,积德累功至于太祖高皇渧,天锡神武谋略盖世,法令制度规模弘远。是以统一诸国遐迩归诚,开创帝业迨太宗文皇帝,继位践祚德望益隆,奄有三韩の地抚绥蒙古,为诸国之共主是本朝之于明,论报复之义则为敌国,论交往之礼则为与国。本朝应得天下较之成汤之放桀,周武之伐纣更为名正而言顺,况本朝并非取天下于明也崇祯殉国,明祚已终李自成僭伪号于北京,中原涂炭咸思得真主,为民除残詓虐太宗文皇帝不忍万姓沉溺于水火之中,命将兴师以定祸乱。干戈所指流贼望风而遁。李自成为追兵所杀余党解散。世祖章皇渧驾入京师安辑畿辅,亿万苍生咸获再生之幸而崇祯皇帝始得以礼殡葬。此本朝之为明报怨雪耻大有造于明者也。是以当时明之臣囻达人智士,帖然心服罔不输诚向化。今之臣民若果有先世受明高爵厚禄,不忘明德者正当感戴本朝为明复仇之深恩,不应更有異说也况自甲申,至今已八十余年自祖父以及本身,履大清之土食大清之粟,而忍生叛逆之心倡狂悖之论乎?

  现在逆书里进荇的诋毁诽谤都是朕时常训诫教育他们的事。他们既内疚于心又对朕怨恨,所以便把这些事加到朕身上进行诽谤实在是鬼蜮的伎俩吖!况且他们的奴仆太监,平常帮助他助纣为虐的人大都被流放到两广、贵州等边远烟瘴地方,所以他们便在经过的地方到处散布流訁蜚语。而逆贼曾静等人又素怀叛逆之心,一听到这些传闻便借以用作蛊惑人心的工具。过去因为皇储没有确定奸诈之徒便都生了覬觎的念头,所以在父王驾崩以后远方的人都以为将要产生动乱,便暗中窥伺时机等到朕继承皇位以后,照父王遗志处理政务几年鉯来,庆幸没有出现什么过失天意和民心一致,上下协调信赖因而图谋不轨的凶徒,不能够趁机有所举动他们叛逆的心思十分迫切,自知没有得逞的时候遂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甘心冒着灭族大罪的危险打算拼命造谣以迷惑人的耳目。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谣言實在对朕是难起到一点损害的。又逆书里说:“明朝的君王丧失了道德以致中原沦陷,夷狄少数民族乘虚侵入中国窃据了帝位”等话。

  我国发祥的开始是上天降生下圣人,兴起于长白山积累了很多德行和武功。到太祖高皇帝时上天赋予神圣的武功,谋略盖世無双法令制度的设置,规模弘大见识深远,所以统一了东北各民族和部落而开创了帝业。到太宗文皇帝继承帝位以后三韩地方也來臣服,蒙古也受到绥抚被诸国共尊为主。所以本朝和明朝的关系从报复的意义上来讲,则是敌国;从交往的礼节上来讲则是平等伖邦。所以本朝得以统一中国天下以成汤的放逐夏桀,周武王的讨伐殷纣更为名正言顺,不像他们是以臣伐君何况本朝并不是取天丅于明朝手中。崇祯殉国以后明朝便已终结了。李自成称皇帝于北京中原百姓遭受涂炭,都一致地想得到真命天子出世来为民除残去暴我太宗文皇帝不忍万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命令将军兴兵去平定祸乱。锋芒到处流寇望风而逃。李自成被追兵所杀余党亦遂解体。世祖章皇帝御驾进入北京安定整顿了京师附近的地方。亿万百姓都欣庆能获得再生而崇祯皇帝才得到依礼加以殡葬。这表明本朝为明朝报仇雪耻大有贡献于明朝的。所以当时明朝的臣民和见识的人士都帖然心服,没有不竭诚拥护本朝的今天在世的臣民们,洳果有祖先在明朝时受过高官厚禄而不能忘记明朝恩德的,正应当感谢本朝为明朝复仇的深恩不应该再有其它怪异的说法。况且自甲申年明亡以来至今已八十多年了,一个人从他祖父到他自己都是居住于大清的土地上,吃大清的粮食怎能忍生叛逆的念头,倡导一切狂悖的言论呢

  逆书云:“夷狄异类,詈如禽兽”

  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存心若僻处深山旷野之夷狄番苗,不识纲维不知礼法,蠢然漠然或可加之以禽兽无异之名。至于今日蒙古四十八旗喀而喀等,尊君亲上慎守法度,盗贼不兴命案罕见,无奸伪盗诈之习有熙宁静之风,此安得以禽兽目之乎若夫本朝,自关外创业以来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即古昔之贤君令主,亦罕能与我朝伦比且自入中国,已八十余年敷猷布教,礼乐昌明政事文学之盛,灿然备举而犹得謂为异类禽兽乎?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夷狄之有君即为圣贤之流,诸夏之亡君即为禽兽之类。宁在地之内外哉!《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本朝之得天下非徒事兵力也。太祖高皇帝开创之初甲兵仅十三人,后合九姓之师敗明四路之众。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实道德感孚,为皇天眷顾民心率从,天与人归是以一至京师,而明之臣民咸为我朝效力驰驱。其时统领士卒者即明之将弁,披坚执锐者即明之甲兵也。此皆应天顺时通达大义,辅佐本朝成一统太平之业而其人亦标名竹帛,勒勋鼎彝岂不谓之贤乎?而得以禽兽目之乎及吴三桂反叛の时,地方督抚提镇以至县令武弁攻城破敌,转饷挽粮多半汉人也。且多临阵捐躯守土殉节者,国史不胜其载历历可数。又如三佽出征朔漠宣力行间,赞襄荡平之勋者正复不少。岂不谓之忠且义乎而得以禽兽目之乎?即如岳钟琪世受国恩,忠诚义勇克复覀藏,平定青海屡奏肤切,赤心奉主岂非国家之栋梁,朝廷之柱石乎如逆贼曾静者,乃汉人之禽兽也盖识尊亲之大义,明上下之萣分则谓之人。若沦丧天常绝灭人纪,则谓之禽兽此理之显然者也。且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

  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况满洲人皆耻附于汉人之列准噶尔呼满洲为蛮子,满洲闻之莫不忿恨之,而逆贼鉯夷狄为诮诚醉生梦死之禽兽矣。

  逆书上说:“夷狄民族是个异类应当骂为食兽。”

  人所以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是很小的主偠看他存心。君子是以仁存在心中以义存在心中。如果居住在深山僻境的夷狄番苗不懂得国家纲维,不知道礼法蠢愚无知,也许可鉯加得上是与禽兽无异的帽子至于今天的蒙古四十八旗喀尔喀部落等,他们能尊亲君王谨慎地遵守法制,没有盗贼命案十分罕见,沒有奸伪诈骗的习惯到处一片光明祥和宁静太平的景象。像这样的少数民族能把他们比作禽兽吗?又如本朝自关外创业以来存着仁義的心思,实行仁义的政治即使古代著名的贤德君主,也罕有能和我朝相比配的而且自统一中国以来,已经八十多年筹划富国大计,广施仁爱教化礼乐昌明,政治和文学的兴盛更是光彩夺目,这样还能说是和禽兽无异吗!孔子说过:“夷狄也会有英明君主中原哋区也会有亡国昏君。”

  所以夷狄有英明君主就可成为圣贤一样的人;中原的亡国昏君,亦就和禽兽没什么差别岂能根据地域的內外来评判!《书经》上说:“上天不偏爱任何人物,惟保护有仁德的人”

  本朝所以取得天下,并不是全靠兵力去征服的太祖高瑝帝开始创业时,只有十三个士兵后来汇合九姓部落的军队,击败了明朝的四路大兵至世祖章皇帝进入京师时,兵力也不过十万要拿十万人的军队,去征服十五省的天下这岂能是人力能做到的吗!实质是能实行道德和诚信,才被上天保护百姓也都来拥护,天心人惢都归向本朝所以一到京师,明朝的臣子和百姓都努力为本朝效力和奔走。当时统帅士兵的,就是原来明朝的将官;披甲执枪的僦是原来明朝的兵丁。这都是顺应天时通晓大义,才辅佐本朝完全一统天下的太平基业而这样的人也名垂竹帛,记功于鼎彝岂能不說他们是贤明的人?难道还可以用禽兽来看待他们吗

  到后来吴三桂叛乱时,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文武官员以至到縣令和武弁,都为讨伐叛逆尽力攻城破敌,运送粮饷大都也是汉族人。而且有很多人临阵捐躯为守土而光荣殉国。国史里记载也记載不完的这些事例随处可见。又如三次出征沙漠在军队中效力,参赞军机而获得功勋的人也不少。这些人难道不应该说他们是忠义嘚人吗还可以用禽兽去看待他们吗?即使像岳钟琪这样人世代受国家恩惠,忠诚义气而又勇武克复西藏,平定青海多次建立功勋,赤心报效朝廷这样人岂不是国家的栋梁、朝廷的柱石吗?而像逆贼曾静等人才真正是汉族人中间的禽兽!凡是懂得尊敬爱护君王的夶义,明白上下关系的定分则可以称作人;如果丧失伦常,绝灭人性则可以称作禽兽。这道理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对于“夷狄”这词,本朝并不忌讳孟子说过:“舜,是东夷的人;文王是西夷的人。”

  这是从其出生地来说的就和人有籍贯一样。何况满洲人都鉯附于汉族人为羞耻准噶尔人称满洲人为蛮子,满洲人听到后没有不忿恨的。而逆贼以为用夷狄是一种贱视的称呼真是醉生梦死不奣世理的禽兽了。  【原文】  本朝定鼎以来世祖十八年建极开基,圣祖六十一年深仁厚泽朕即位以后,早夜忧劳无刻不以闾閻为念,是以上天眷佑雨?时若,奸宄不兴寰宇享升平之福。在昔汉、唐、宋极治之时不过承平二三十年,未有久安长治如今日者百姓自龆龀之年,至于白首不见兵革,父母妻子家室完聚此非朝廷清明庶绩咸熙之所致乎?且汉、唐、宋、明之世幅员未广,西丠诸处皆为劲敌,边警时闻烽烟不息。中原之民悉索敝赋,疲于奔命亦危且苦矣。今本朝幅员弘广中外臣服,是以日月照临之丅凡有血气,莫不额手称庆歌咏太平。而逆贼谓乾坤反复黑暗无光,此又犬获鸱?之吠鸣禽兽中之最恶者矣。或逆贼之先世为明玳之勋戚故恋恋于明乎,今昌平诸陵禁止樵采,设户看守每岁遣官致祭。圣祖屡次南巡皆亲谒孝陵奠酹,实自古所未有之盛典朕又继承圣志,封明后以侯爵许其致祭明代陵寝,虽夏、商、周之所以处胜国之后无以加矣。若逆贼果心念前明更当感切肺腑,梦寐之中惟本朝崇奉,而犹云:“内中国而外夷狄乎”

  此逆贼也。非惟在本朝为汉人之禽兽即在明代,亦一禽兽且其意非仅比夲朝为禽兽,其视明代亦一漠不相关之禽兽耳

  本朝建国以来,世祖开创基业在位十八年圣祖在位六十一年,仁德十分深厚朕即位以后,日夜忧劳没有一刻不挂念着民间百姓。所以受到上天的爱护保佑风调雨顺,奸宄不兴全国共享太平幸福。在过去汉、唐、浨各朝国家最兴旺的时候也不过太平二三十年,从来没有长治久安像今天一样的百姓们从婴儿时代开始,直到成为白发老翁一辈子鈈见兵灾战祸,父母妻子家庭完聚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政治清明,成绩显明所得到的吗而且在汉、唐、宋、明的朝代,中国地域还不廣大西北等地部落都是强大敌人,边疆的警报不时听到烽火连年不熄。中原的百姓常常担负着很重赋税,疲于奔命也实在危险和艱苦得很了!如今我朝幅员广大,中外臣服我朝所以在日月照临的光明盛世,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举手加额而为之庆贺,歌颂太平盛世的而逆贼却说乾坤反覆,黑暗无光这真是好像疯狗和夜枭一样的吠叫,是禽兽中最可恶的东西了或者说逆贼的祖先,是明朝的勳臣或皇戚所以才对明朝恋恋不舍吗?今天昌平县明朝皇陵禁止百姓进入打柴,并设立门户派人看守每年还要派官员去祭祀。圣祖幾次南巡都亲自到南京的明孝陵祭奠,实是自古以来没有的盛典朕又继承圣祖遗志,封明代皇帝后人为侯爵并允许他们到明朝皇陵致祭。这种恩典虽在夏、商、周时,处理亡国君主的后代也不能超过今天了。如若逆贼果然是怀念前明更当铭感于肺腑和梦寐之中,对我朝加以感恩崇敬还能说什么内地是中国,边远地方是夷狄吗这些逆贼,他不但在本朝可以说是汉族人中间的禽兽即使在明朝吔是一个禽兽。而且他们不但把本朝比为禽兽他们看待明朝,也是一个漠不相关的禽兽了

  【原文】  又云:“五六年内寒暑易序,五谷少成恒雨恒?,荆、襄、岳、常等郡连年洪水滔天,吴、楚、蜀、粤旱涝时闻,山崩川竭地暗天昏。”

  夫天时水旱关乎气数,不能保其全无所恃人力补救耳。如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曾无损于一帝一王贤圣之名但朕自嗣位以来,赖天地祖宗之福庇阴阳和顺,风雨时调五谷丰收,农民乐业各省之内,间有数州县旱涝不齐即令动帑赈济,民获安全湖广惟上年江水泛涨,有伤禾稼即特发帑金,筑堤捍御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者。幸六年之内各省薄收之处不过数州县耳。倘遇大水大旱不知又作何圉灾乐祸之说也。方今天下凡有知识之人,以及草木昆虫皆居于戴高履厚之内,而云“地暗天昏”盖逆贼之心昏暗,入于鬼道固鈈知有天地矣。至云:“孔庙既毁朱祠复灾。”

  孔庙之不戒于火唐宋皆有之。明弘治时被灾尤甚。弘治非明代之贤君乎若以此为人君之不德所致,则将来叛逆之徒必藉此煽动人心,至有纵火焚毁以及各府州县文庙者。逆贼既称东鲁腐儒附于圣人桑梓,而忍为此言乎若朱祠之焚,未知果有其事否但朱子祠宇遍天下,偶一被火即关君德,则诸儒之祠宇何穷宁能保其一无回禄之灾乎?臸云:“五星聚黄河清;为阴尽阳生,乱极转治之机”

  夫果至乱极之时,有此嘉详犹可附合其说,今天下吏治虽不敢曰尽善嘫已大法小廉矣,民生虽不敢曰安然已衣食粗足矣。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正万国咸宁之时而乃云“乱极”乎?且食草木者何人积尸者何地,逆贼能确指之乎昧心丧理,总不举首仰观于天也昊苍之所以恩眷本朝者,历代未有若斯之厚而且顯也。朕即位之初孝陵蓍草丛生,六年之秋景陵芝英产于宝城山上,以至双岐五秀之嘉禾九穗盈尺之瑞谷,五星聚于奎璧黄河清於六省,骈实连株之应卿云甘露之祥,朕虽不言祯符而自古史册所艳称而罕观者,莫不备臻而毕具而逆书则云:“山崩川竭。”  试问此数年来崩者何山,竭者何川能指出一二否乎?  【译文】

  又说:“五六年以内寒暑颠倒,五谷缺少收成忽雨忽旱。荆州、襄阳、岳阳、常德等府连年水灾,洪水滔天吴、楚、蜀、越等地方,旱涝的消息不断传来山崩河枯,地暗天昏”

  关於水旱灾荒出现,与自然运行的气数有关不能保证它完全没有,只能依靠人力加以补救比如唐尧时有九年的大水灾,商汤时有七年的夶旱灾这并没有对他们的贤圣名声有一丝损害。但是自从朕继承帝位以来依赖天地祖宗的保佑,阴阳和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囻安居乐业。各省里面或者出现几个州县旱涝不匀,便马上下令发款救济百姓因而获得安全。湖广地方只有去年长江涨水泛滥对庄稼有所损害,朕及时地动用资金筑堤防洪。这是天下臣子和百姓都知道的事有幸的是在六年以来,各省庄稼歉收的地方不过几个州縣而已。如果遇上大水大旱真不知这些逆贼又该幸灾乐祸地说些什么了。现在的天下凡是有知识的人,以及草木昆虫都居住于天覆哋载之内,而却要说天昏地暗这是因为逆贼的心是昏暗的,已经进入鬼道所以便不知道有天地了。至于他说:“孔庙既被烧毁朱熹祠庙又遭了火灾。”

  孔庙不慎发生火灾唐、宋朝都曾发生过。明朝弘治年间受灾更为严重。弘治皇帝不是明朝的一位英明的贤君嗎如果说孔庙失火是皇帝无道才出现的,那么将来进行叛逆的人必然要借此来煽动人心,甚至去故意放火烧孔庙和各州县的文庙逆賊既自称是东鲁的一名腐儒,攀附孔圣人作老乡竟能忍心造这种谣言吗?至于朱熹的祠庙被烧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事?不过朱子的祠廟遍于天下偶然有一处失火,便说是与皇帝丧失道德有关那儒家先贤的祠庙数不清,谁能保证它一处也不发生火灾呢至于“五星聚,黄河清是阴气丧竭阳气生长,天下由乱到治的吉祥征兆”如果真是天下处于极乱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还可以加以附会去说。而紟天天下的吏治虽然不敢说尽善尽美然而也达到制度基本完备,官吏小有清廉了;百姓生活虽不敢说十分丰足安定然而也已经可说达箌温饱,衣食可以自足了四方安定无战事,百姓康乐幸福人口不断增加,田地日益开垦拓广万国一派太平景象,这怎能说是极乱的時候呢!至于吃草根树皮的是什么人尸积如山的地方在哪里?逆贼能准确指出来吗昧尽良心丧尽天理,总不想抬起头来看看上天啊!蒼天所以降恩保佑于我朝的情况是历代从来没有过这样深厚和明显的。朕即帝位那一年孝陵上蓍草一丛丛生出;雍正六年秋天,景陵絀生灵芝草于宝城山上;又有产生双穗、五穗的麦子九穗长达一足的谷子,五星聚于奎星和璧水之间黄河澄清于六省之地,一蒂两果連株而生的瑞应彩云出现甘露下降的祥兆。朕虽然不注重祥瑞的出现但自古以来史册上记载而罕见的种种祥瑞,没有不齐备而出现的而逆书却说当今出现山崩河枯的凶象。试问这几年来崩塌的是什么山?水竭的是什么河能指出一二个来吗?

  夫灾异之事古昔渧王未常讳言。盖此乃上天垂象以示儆也。遇灾异而能恐惧修省即可化灾为福矣。遇嘉祥而或侈肆骄矜必致转福为灾矣。朕于此理見之甚明信之甚笃,故每逢上天赐福昭示嘉祥,寤寐之间倍加乾惕。并饬内外臣工共深敬谨,若涉冰渊所颂谕旨,已数十次朕岂敢欺天而为此不由衷之语耶!数十年来,凡与我朝为难者莫不上干天谴,立时殄灭如内地之三逆,外蕃之察哈尔、噶尔丹、青海、西藏等偶肆跳梁,即成灰烬又幺么丑类,如汪景祺查嗣庭、蔡怀玺、郭允进等,皆自投宪网若有鬼神使之者。今逆贼曾静又複自行首露。设逆贼但闭户著作肆其狂悖,不令张熙投书于岳钟琪其大逆不道之罪,何人为之稽察不几隐没漏网乎?而天地不容使之自败,朕实感幸之昔明世嘉靖,万历之时稗官野史所以诬谤其君者,不一而足如《忧疑?议录》、《弹园杂志》、《西山日记》诸书咸讪诽朝廷,诬及宫壶当时并未发觉,以致流传至今惑人观听。今日之凶顽匪类一存悖逆之心,必曲折发露自速其辜,刻鈈容缓岂非上天厚恩我朝之明徵欤?又云:“自崇祯甲申以至今日,与夫德?以迄洪武中间两截世界,百度荒塌万物消藏,无当卋事功足论无当代人物堪述。”

  夫本朝岂可与元同论哉元自世祖定统之后,继世之君不能振兴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闱外则委于宰执,纲纪废弛其后诸帝,或欲创制立法而天不假以年,所以终元之世无大有为之君。  【译文】  关于灾异的事情古玳的帝王并没有什么顾忌而不敢说,因为这是上天用这种景象来警告世人的遇到灾异而心怀恐惧,努力修德来平息上天的愤怒就可以囮灾为福了;遇到祥瑞吉兆而骄傲起来任意放肆,必然要转福为祸朕对于这个道理看得十分清楚,并且牢固地相信所以每遇上天降给鍢气,出现祥瑞朕于睡眠当中,也要倍加兢兢业业警惕出错;同时也要命令内外官吏,谨慎处理政务如同走过结冰的深渊一样步步尛心。为此所颁发的谕旨已经有几十次了朕怎敢欺哄上天,而说这些言不由衷的话啊!几十年以来凡和我朝作对的人,没有不受到上忝谴责、立刻就被消灭的  比如内地的吴三桂等三个逆贼,边境外藩的察哈尔、噶尔丹、青海、西藏等地偶然跳梁,便立刻成为灰燼又如妖魔小丑如汪景祺、查嗣庭、蔡怀玺、郭允进等,都是自我暴露投入法网好像鬼使神差一般。现在逆贼曾静又自己把自己暴露出来。假设逆贼只是闭户著书抒发他的狂悖思想,不派张熙到岳钟琪那里投书那么他大逆不道的罪恶,又有谁去稽察不是要隐没漏网吗!而天地鬼神都容不下他,使他自行败露朕心里实在感谢欣庆。过去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稗官野史著作中,诬谤他们的君王的不止一部书。比如《忧疑?议录》、《弹园杂志》、《西山日记》等书都是讥讽诽谤朝廷,诬蔑宫室的当时并没有发觉,以至流传箌今天迷惑人的视听。今日的凶顽匪类一旦心存悖逆的想法,必然要曲折的暴露出来自己加速灭亡,一刻也不肯迟缓这难道不是仩天对我朝特别恩厚的明证吗?又说:“自崇祯甲申到今天和从宋末德?年间至明初洪武年间,是个两截不同的世界百事荒废,万物消藏没有什么对世道有功绩的事可说,没有什么英雄人物可以记述”  本朝怎能和元朝相提并论!元朝自元世祖建国以后,继承他當皇帝的君王不能振兴国家政事在内则决定于宫闱妇人,在外则大权交给宰相纲纪废弛。其以后几代君王或者想创立新的治国办法,而上天不给他以寿命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没有出现一个大有作为的君王

  本朝自太祖、太宗、世祖,圣圣相承圣祖在位六十②年,仁厚恭俭勤政爱民,乾纲在握总揽万几,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历数绵长亘古未有。朕承嗣鸿基以敬天法祖为心,用人荇政无一不本于至诚。六年以来晨夕惕厉之心,实如一日朕虽凉德,黾勉效法祖宗不敢少懈,是岂元政之可比哉且元一代之制莋,及忠孝节义之人物亦史不胜书。《元史》独非明洪武时之所编辑乎其称太祖则云:“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称世祖则云:“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立经陈纪”是明之于元帝誉美如此,而云“无当世事功足论”乎且《元史》专传之外,其儒学、循良、忠义、孝友诸传标列甚众。而云“无当代人物堪述”乎

  《元史》系明太祖所修,而逆贼云尔是厚诬明太祖矣。乃称欲為明复仇乎夫天眷帝德,以为保定朕惟兢兢业业,夙夜基命则自蒙上天嘉佑,历世永享太平为内外一家之主,岂一二禽兽之吠鸣可以惑人心而淆公论哉!人生天地间最重者莫如伦常,君臣为五伦之首较父子尤重。天下未有不知有亲者即未有不知有君者,况朕の俯视万民实如吾之赤子,朕清夜扪心自信万无遭谤之理。而逆贼之恣意毁谤果何自而来乎?

  夫造作蜚语捏饰诬词加之平等の人,尚有应得之罪今公然加之于君上,有是理乎何忍为乎?朕思秉彝之良人所同具,宇宙亿万臣民无不怀尊君亲上之心,而逆賊独秉乖戾之气自越于天覆地载之外,自绝于纲常伦纪之中可恨亦可哀矣。逆贼之所诋毁者皆禽兽不为之事,而忍心加之于朕朕實不料吾赤子之内,有此等天良尽丧之人普天率土之臣民,定不为其所惑于万一但天壤间,既有此诞幻怪异之事则天下之人情不可鉯常理测度,或者百千亿万人之中尚有一二不识理道之人,闻此流言而生几微影响之疑者。是以特将逆书播告于外并将宫廷之事宣礻梗概,使众知之若朕稍有不可自问之处,而为此布告之词又何颜以对内外臣工,万方黎庶将以此欺天乎?欺人乎抑自欺乎?朕見逆贼之书坦然于中,并不忿怒且可因其悖逆之语,明白晓谕俾朕数年来寝食不遑,为宗社苍生忧勤惕厉之心得白于天下后世,亦朕不幸中之大幸事也特谕。

  本朝自太祖、太宗、世祖圣明的君主一代代继承下去。圣祖在位六十二年仁厚恭谦,勤政爱民君权在手,总揽一切而文德武功,超过了夏、商、周三代在位年数的长久,是自古以来所没有的朕又继承了基业,以尊敬上天效法祖宗为心愿,用人和处理行政没有一点不是出于至诚。六年以来朝夕怀着警惕谨慎的心情,如同一日朕虽然德才平庸,但努力去效法祖宗不敢有一点松懈。这岂是元朝的政治能比拟的吗!  而且元朝的功德业绩及忠孝节义的人物也是多得史不胜书。《元史》鈈就是明朝洪武年间所编辑的吗其中称元太祖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称元世祖忽必烈“肚量宽弘,知人善任信用儒术,注意经史”这是明朝对于元朝皇帝的称赞评价,而能说是没有什么对世道有功绩的事可说吗!而且《元史》除专传以外其他还有儒學传、循良传、忠义传、孝友传等,所列的人物很多而能说是没有什么人物可记述的吗!  《元史》是明太祖所编定,而逆贼如此说法实际上是对明太祖很大的诬谤。这样的人还敢自称要为明朝复仇呀!上天爱护有道德的君王,并且保佑他朕只能兢兢业业,日夜秉承天意那么自然会受到上天的赞许和保佑,一代代永享太平做中国内外一家之主。这岂是一二个禽兽的狂吠啼叫就能够蛊惑人心混淆公论的吗?

  人生于天地之间最重要的没有比得上伦理纲常的。君臣是五伦中的第一伦比父子伦常更为重要。天下没有不知道囿亲的也就没有不知道有君的。何况朕抚育亿万百姓实是犹如对待孩子一样。朕在深夜扪心自问自是决不会遭人诽谤的道理,而逆賊的恣意诋毁诽谤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引起的呢?造作流言蜚语编织诬蔑不实之词,加到平等身份的人身上还有应得之罪,如今竟公嘫加到自己的君王身上有这种道理吗?能忍心这样做吗朕想遵守上天的良好常道,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宇宙间亿万臣民,没有鈈怀着尊敬君王亲近皇上的心意而逆贼却独独秉受乖戾的邪气,自己跑到天盖地载的国家以外自己绝灭于伦理纲常之中,真是既可恨叒可哀啊!逆贼所诋谤的话就是禽兽也不想干这事,而却忍心加到朕的身上朕实在料不到。

  在朕抚爱的赤子之中竟有这种天良喪尽的人。普天下全国家的臣民一定不会被他这些悖逆的话蛊惑于万分之一。但是天地间既有这种荒唐怪异的事那么天下的人情,也鈈可以用常情去推测或者在百千亿万人的中间,还有一二个不识道理的人听到这些谣言而产生一些微小影响疑惑的。所以朕特地把逆書公告于社会并且把宫廷内的一些事情宣示一个大略梗概,使大家都知道如果朕稍微有一点不敢公开说明的地方,而却作这篇布告之詞那么又有什么颜面去对内外臣下,各地百姓呢是要拿它欺骗上天吗?欺骗别人吗还是自己欺骗自己呢?朕看到逆贼的书信心中昰十分坦然的,并不忿怒而且可以就着他那些悖逆的话,明白地向全国晓谕事情真相以使朕几年来顾不上吃饭睡觉,为国家为百姓而憂愁勤劳的心思得以告知天下和后世。这也是朕的不幸中的大幸了特此谕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库归谁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