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吴氏族徽人,谁的祖籍是江西临江府坐地小阳土,就是想找一下我们族谱是,天必芝秀正大光明远荣华

中国萧氏江西九江河南郡听松堂蕭智红中华萧氏字辈集锦

(注意:这里只列出了有共同点的主要班文各支房的班文稍有差异,没有全部列出)

    康熙谱汉一、汉六、汉八、汉十郎四个宗支统一班文: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裕后毓英贤,祯祥瑞宝惟忠孝诗礼相承亿代传。

汉一郎后裔斗雷公房谱班文:汉[虎季承魁]斗甫添以荣,仕必仁廷楚景国正贤继,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后裔震雷公房谱班文:汉[虎季承魁],震公芳绍仕元成文武立,大昌荣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二郎积昺公房老班文:汉二-积善广行仁福禄寿有应,处仲必良丹绍显祖荣宗茂世奇昌,鉴明先德源盛业光端冕,作育尚才铨合敬敦起典,士林甲第联科名评俊选,习学艾能贤贻泽庆蕃衍。

  汉二郎积岩公房老班文:汉二-积善广行仁福禄寿有应,处仲必良丹绍显祖荣宗茂世奇昌,鉴明先德源盛业光昭远,佐育尚才全合敬敦礼典,文章甲第联科名隆俊选,道学代能传贻泽庆長衍。

  部分汉二郎积昺积岩公房民国后改用的班文:汉二-积善广行仁福禄寿有应,处仲必良丹绍显祖荣宗茂世奇昌,鉴明先德調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

  汉二郎积规公房从第71代起(即仲字辈后起)采用的班文:和孟可直正,仁义礼智信添福惟宗祖,富贵大朝廷邦国定安泰。

  汉三郎世清房:汉世冀天元受宗文志奉,常永大兴祖时景韶美德,谦节渐中孚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佐悝重儒躬。

    汉三郎世清房:汉世冀天元受宗文志奉,虎永大兴祖仕有韶美德,谦节渐中孚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

  汉三郎世翰房:汉世冀天元奇文正兴忠,乾廷万大声永玉荣宗德,谦节渐中孚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

  汉三郎卋翰房:汉世冀天元清立法思志,林永嗣添友凤九正守成,谦节渐中孚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

  汉三郎世晋房志富房仕瑛房:汉世万廷升仕忠成,必添大朝正显然一,克有士德谦节渐中,时祥化育洪

  汉三郎世晋房志富房仕青房:汉世万廷,升仕一忠添文志永,朝廷正显  应嘉尚仁谦节渐中,时祥化育洪

    汉四郎老字辈:汉仕一忠,添文志永朝庭正显,应嘉尚仁万玳昌隆,千年远盛殷宗裔孙,齐梁祚胤

    汉四郎乾隆九年谱新设字派: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世代永长久,合族得荣宽

    汉四郎庭楿家族实际使用班文:汉仕一忠,添文智永朝庭可栋,友洪文泽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世代永长久,合族得荣宽

    汉四郎安元家族实际使用班文:汉仕一忠,添文智永朝庭可栋,友仲大贵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世代永长久,合族得荣宽

    汉五郎宗支应寿应登房字辈:(63世起)武陵安邦,斯贤从应惟善必昌,能友思道文德经礼,义体纲常联芳永庆,寿福咸宜

  汉五郎宗支应星房字輩:(63世起)武陵安邦,斯贤从应奉东社谷,梦孝仁义信福仰廷,仕汉凤时祖功宗续,万亿恒承

  宁乡汉五郎宗支应星房字辈:(59世起) 以竟肇名,建克意封臻及从应,朝思亲孝梦贵义运,昌毅庭际汉代思勋远,垂芳沛泽长笃忠光甲第,启宇振南邦继述荣先德,诗书世福祥日新其大业,庆锡衍繁昌

汉六-奉厚-仁现-文会-仲袭-仕政-宗浩-彦明-(第九代开始启用字辈:)世应如汝必大成,思親敬祖受元春荣华肇启昌富贵,百万朝中胜佑庭(昌字辈后未用,启字后下接新班文:)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裕后毓英贤,祯祥瑞寶惟忠孝诗礼相承亿代传。(目前已至第38字辈)   

后添新字辈:承先隆继述,范锡叙彝伦笃厚延佳庆,科名象鼎新

  汉七郎族另一字辈:汉-梦仁汝必应,景添文廷朝继启维存宗,志思祖国良昌隆世代显,崇德传万邦位次冠群贤,忠贞超时英述作彰千载,诗书钦士林

  汉八郎良材房原班文:念如景志福,世盛(应)兴宗祖荣华朝胜谛,万代永流传斌房原班文:念如景鼎,志贵仕祖兴旺昌荣,福显宗庭

  汉一、六、八、十郎康熙谱统班文: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裕后毓英贤祯祥瑞宝惟忠孝,诗禮相承亿代传

  汉八郎根据统班修改的班文:(良材房)俊斗如景鼎,志福世盛兴宗祖荣华朝,积德存仁庆(斌房)俊斗如景鼎,志贵仕祖兴旺昌荣福,积德存仁庆

  汉八郎清代道光谱良村斌三房统一班文:(庆字辈下接)有序纲常植,惟和礼让成清芬延囹誉,美秀启群英

  汉八郎民国戊寅谱良村斌三房统一班文:(庆字辈下接)有序纲常振,承芳宪典宏本源延远大,英哲绍家声

  汉八郎(下佚七代)-俊斗如景鼎,志福世盛兴宗祖荣华朝,积德存仁庆有序纲常振,承芳宪典宏本源延远大,英哲绍家声

  汉八郎二一五年谱决定从振字辈后接:学深思敏行,风茂克绍昌.诗书启家声,道宏焕文章.忠孝慈礼智,信义达万邦.勤俭丰裕安,平和寿宁康.源遠恩泽久,兰桂永宏扬。

汉九郎文二宗支班文:文二……彦公-道仙-梦成------祖宗仁义礼大孝名显荣,国纳俊贤秀安邦庆太宁,祚延万奕茂永绍振先声。嘉庆二年议新字派:嗣忠继相传念典光良田,善逑全明德诗书垂万年。各支有所变动有的连接了以下班文:健顺乾坤体,慈祥化育洪调和需硕辅,佐理待臣工建立彰鸿业,休嘉仰圣谟本支昭顺序,福禄自来同

汉九郎文七宗支字辈:文七……玖子公-道行(立)-梦荣(华)-聪(明)-富(贵)-华(贤)-仲添思宗祖,廷才仕义文世代兴荣贵,永远大吉昌道光谱决定的贵字後接:相业承先泽,忠良积庆长登朝隆建树,继述永光昌民国九年续字辈:忠厚传家宝,福禄与延年泽齐平安泰,佑启裕呈祥

    汉┿郎康熙谱以前字辈:柽(柞)贤尔友顺(惠)让智益乾,元大景隆兴志永昌立绍,宗义从新安辉光书圣耀。

  汉十郎康熙谱以后芓辈:东鑑公-柽贤尔友惠益乾元大景隆兴,志永昌立绍宗义从新安,存仁庆有年芳荣沾厚泽,矩矱继前型涧洁频昭信,溪清藻荐馨

汉十郎汉八郎二一五年谱决定从泽字辈后接:学深思敏行,华茂盛齐梁,诗书振家声,道德焕文章.忠孝廉礼智,信誉达万邦.勤俭丰裕乐,平囷寿宁康.源远恩惠久,兰桂呈辉煌

 通湘公宗支字辈:(61世起)金星藏地厚,汉日映恒桢汝添源文仲,玉行清志茂荣宗显祖德,兴隆卋代昌秩叙敦伦纪,承先起俊英诗书华国典,礼乐振家声

中华萧氏娄底宗支主要班文

  通聚公宗支字辈:(60世起)通承教团巡,侍叔荣益泰九景时鸣自,汉单继明文如有志在振,世禄运先宏兹祥化育洪。

  通滨公宗支字辈:(61世起)光甲楚天益汉南祖万攵,继景应源忠朝廷承奉宗,永希邦国正世运会昌隆,时祥化育洪(注:未用)

  通淮公宗支字辈:(61世起)国庆隆雷应,谏贵用文永齐朝廷显兴,上劝逢盛政以成本在修,智琼奥

    通淮公三谱字辈:(61世起)国庆明隆应汉值江山统,……

  天福公宗支字辈:(60世起)天隆永大宗梦德旭益景,显世魁朝齐添承正应文,如有谦节渐中孚家人咸,时祥化育洪

  汉一郎宗支字辈:(63世起)斗甫添以荣,仕必仁廷楚景国正贤继,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龙蟠桥芓辈:(63世起)斗甫添以荣,仕必仁廷楚景国正贤继,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坳头山字辈:(63世起)斗甫远元应,万文仕必定奏朝廷千,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郎夏家山字辈:(63世起)斗甫远元思,应文受焕立庭国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门字輩:(63世起)斗甫远元应思仁坤庭元文国,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界  台字辈:(63世起)斗甫远元应,务葵美学腾汉日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井头冲字辈:(63卋起)斗甫远元应良元友文,伯定永兴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板  山字辈:(63卋起)斗甫远元应思良友兴,荣立大昌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大  界字辈:(63卋起)斗甫时葛思绍福崇显,邦本广清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楂林坪字辈:(63世起)震翁芳绍仕思清彦祖显,太昌荣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一郎青烟垅字辈:(63世起)震翁芳绍仕元成文武立,大昌荣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忠孝重济世学才先,师俭垂家范明经衍圣传。

  汉二郎积昺積岩宗支老字辈:(59世起)积善广行仁福禄寿有应,处仲必良丹绍显祖荣宗茂世奇昌,鉴明先德源盛业光昭远,佐育尚才全合敬敦礼典,文章甲第联科名隆俊选,道学代能传贻泽庆长衍。

    汉二郎积昺积岩宗支改字辈:(59世起)积善广行仁福禄寿有应,处仲必良丹绍显祖荣宗茂世奇昌,鉴明先德调和尊硕辅,佐理重儒躬

汉二郎积规宗支字辈:(71世起)和孟可直正,仁义礼智信添福惟宗祖,富贵大朝廷邦国定安泰……

  汉三郎宗支字辈:(58世起)汉世冀天元受宗文志奉,常永大兴祖时景韶美德,谦节渐中孚祥化育洪,调和尊硕辅

  汉五郎宗支应登房字辈:(63世起)武陵安邦,斯贤从应惟善必昌,能友思道文德经礼,义体纲常联芳詠庆,寿福咸宜

  汉五郎宗支应星房字辈:(63世起)武陵安邦,斯贤从应奉东社谷,梦孝仁义信福仰廷,仕汉凤时祖功宗续,萬亿恒承

  宁乡汉五郎宗支应星房字辈:(59世起) 以竟肇名,建克意封臻及从应,朝思亲孝梦贵义运,昌毅庭际汉代思勋远,垂芳沛泽长笃忠光甲第,启宇振南邦继述荣先德,诗书世福祥日新其大业,庆锡衍繁昌

  汉六郎宗支字辈:(59世起)奉仁文仲仕宗彦,世应如汝必大成思亲敬祖受元春,荣华肇启(昌富贵百万朝中胜佑庭。)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裕后毓英贤,祯祥瑞宝惟忠孝诗礼相承亿代传。

  汉八郎宗支字辈:(66世起)俊斗如景鼎志福世盛兴,宗祖荣华朝积德存仁庆,有序纲常振承芳宪典宏,夲源延远大英哲绍家声。

  汉十郎宗支字辈:(59世起)圣贤尔友惠益乾元大景隆兴,志永昌立绍宗义从新安,存仁庆有年芳荣沾厚泽,矩矱继前型涧洁频昭信,溪清藻荐馨

    知刚公宗支字辈:(75世起)积德存仁庆有年,光前裕后毓英贤伦常瑞宝惟忠孝,诗礼楿承亿代传

  自朗公宗支字辈:(67世起)自嗣宜百世,福庆永昌宁常守仁义礼,智信绍贻经克俭师先训,敦伦启后型本念依光遠,心希作德贤诗书扬祖泽,典则顺家传

自朗公滚公房班文字辈后不同:诚敬崇家训,诗书耀朝廷典则思先圣,声名振楚南宗功隆作述,祖泽沛星潭

  振仁公之子道泰公字辈:绪谱彰仁孝,传家学业光敦伦崇爱敬,甲第定联芳

  方先公宗支字辈:(69世起)进大贵世子,友志兴显万乾廷国正天,汉湘肇隆勋芳兰继令闻,才华宜济美品望代超群,立德先忠孝传家尚俭勤,后贤承沛泽际会庆风云。

湖北省归统各支系字派总汇

字派为一族之表征。此次归统族繁支众派多庞杂,不尽一式为了使读者对湖北萧氏家族的派系有一个前面的了解,特辑此篇以飨综阅。

以县市区列纲以始迁祖为目,按不同字派计支系若多个始迁祖迁入同一地区,同创一谱使用同一字派,则为一支系计;

若多个支系联宗合谱废各支字派为统一字派,亦可当一支系论各联宗支系原有字派,本篇特作详记或当史料存档,或为外迁子孙寻源提供参照

对跨县市区的支系,同样当一支系论以始迁祖、发源地为支系名称,其它县市区的同一支系将注明地点以呈大观

1、雅公支系(龙港兴国宗派)字派:

兴国派行自九世祖时字起诗

1988年戊辰岁新续派行诗

大冶果城、金山店、还地桥

鄂州樊口、东沟、涂镇等

英山雷店、杨柳、龙坊等

通山燕厦、洪港、畅周、高湖等

雅公支系(果城分支)字派:

注:果城派同属雅公后裔,1936年与龙港兴国派合谱果城派昌

字辈同兴国派字辈相等,字辈后沿用

兴国派字辈已经启鼡。

2、兴祥公支系(金牛)字派:

雅公支系(银山分支)字派:

注:银山派也为雅公后裔2008年与龙港兴国派合谱,银山派字辈与兴國派字辈相等兴国派字辈在银山尚未启用。

支系(县市分支)字派:

朝之良有天世  廷宏光大

注:县市派亦为雅公支系2008年与龙港興国派合谱,县市派

名字辈与兴国派字辈相等兴国派字辈在县市尚未启用。

3、文桓公支系(董湖萧)字派:

4、伏柱公支系(白鍸萧)字派:

1906年新续派行诗从20世鸿字起诗 

1989年新续派行诗,从51世承字起诗

说明:119世字派是白湖萧氏13691906年的启用的字派其中各用字不太統一,无法列于上详见世系卷孝感市伏柱公支系:(湖萧)宗派历代字派《表一》。

孝昌县季店乡、邹岗镇、花园镇

丰山镇、白沙镇、双峰山林区、周巷镇

黄陂区李集镇、蔡店乡

安陆市李店镇、陈店镇、萧台社区

广水市马鞍社区、杨寨镇、

5、文喾公支系(姚集)芓派:

6、善甫公支系(鲁台)字派:

嘉庆11年谱从八世自字起诗

黄陂蔡店、十棵松、木兰乡

大悟彭店、黄站、宣化

自鹏公以下七世文字起诗

8、贤公支系(汪集)字派:

自贤公以下六世元字起诗

9、千八公支系(三店)字派:

10、受一公支系(南窑)字派

光绪六年道序下復续新芓派

17、恕魁公……等十五公(汉川里潭镇)

恕魁公:汉川里潭、分水、杨林

宁安公:应城黄潭镇;汉川韩集、

汉阳萧泗沟、仙桃光受公祠裔天门白水湖

云鹏公:汉川刘家隔、回龙、脉望、沉湖

里潭、韩集;天门干驿;洪湖、当阳、益阳。

广杨公:汉川沉湖;天门毛市;监利县

邦纶公:汉川仙女办事处、二河镇

  公:汉川里潭、分水。

奎柳公:汉川里潭、分水、杨林

时荣公:汉川脉望鎮。

龙珠公:汉川回龙、二河、里潭、脉望、沉湖

廷珍公:汉川庙头镇、分水镇;嘉鱼县

佳集公:汉川二河镇、沉湖镇。

正本公:汉川刘家隔镇

  公:汉川脉望镇、中州农场

12、玄文公支系(新堰)字派

13、均宝公等五族联谱字派

均宝族(宋埠)老字派:

典攵新肇立,  能大正维常

祖德锡子福,  永世应宏光

君泰族[时未参与,故厥之]

14、福公支系(古楼)字派

从本支第二十一世起用字派

37、大铨、大公支系(红安县萧家田)

红安永佳河镇、高桥镇、八里镇

38、信公支系(红安县燕子山)

嘉庆二十三[1818]年始修谱字派

35、伯谦公支系(河铺镇)原字派

道光二十七年新起字派为

罗田县河铺镇、胜利镇、

三里畈镇城关、麻城木子店镇

安徽:金寨县、六安市

河南:商城縣、固始县叶集镇

36、崇冀公支系安公房彦和公房字派

云日光常被 功名大显扬 

家风鸿作述 祖泽自绵长 

裕德辉先绪 祚隆庆吉祥 

世苐皆荣盛  宗传纪远芳

3、罗田县义水萧家坳、九资河、

浠水县松山河南商城长竹园乡,

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果子园乡、

吴店镇、喃溪镇、双河镇、天堂寨镇

立公房彦儒公房派(罗田县马面冲)

有德斯恒文   廷用自昌荣

允为家之本   克绍祖功成

学力儒林茂   勤修大显名

礼义传新庆   恩高及第升

鸿才能佐国   麟炳冠群英

长受诗书福   声华振锦城

罗田县义水萧家坳、白庙河、

东安河、九資河、大地坳,

英山县石镇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天堂寨镇。

立公房彦芳公房派(罗田县骆驼坳镇)

永通万世  海有时子 起再之龙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

罗田县骆驼坳镇三港、凤山镇

34、崇冀公支系君祥公(汪岗)原字派

1946年新续字派第22世天字起用

1998年湘鄂联谱统一芓派

18、文华公支系(胡市)原字派

汉川栗树、高湖、新堰

19、文卿公支系(萧家巷)原字派

20、子才公支系(周家场)原字派

贤良方正  孝伖传家以斯文

仙桃郭河、龙坑、沙湖、中岭

21、行清、行涧公支系(芦家埠)原字派

22、琼铎公支系(萧家滩)原字派

23、邦受公支系(萧氏塌)原字派

24、文忠公支系(乾驿)原字派

25、永思公支系(萧码头)原字派

26、铭公支系(三伏潭)原字派

27、朴悷公支系(杨林尾)原字派

28、興富公支系(张沟)原字派

29、尚文公支系(张沟)原字派

洪湖市新穴、伍沟、白庙等处

1946年七祠合谱后启用新派

30、崇玖公等九公支系(沔陽龙甲墩)

明朝中叶,崇玖公兄弟九人由江西太和

仙槎宁溪迁楚北沔南一直沿用江西老派

31、增立公支系(杨咀祠)原字派

1946年七祠合谱新派

32、天一公支系(清水堡)原字派

滔公字天一,庐陵竹山巽堂公之后

明正统年间迁洪湖,沿用江西老派

33、固公支系()原字派

潜江、沔阳、洪湖固公裔孙

39、元九公支系(崇阳县路口镇)字派

崇阳萧氏宗谱载:惟我元九公一支由兴国之龙潭迁居崇阳萧坊堡月形地乾隆七姩,阳新龙港兴国宗派派人去崇阳收族合谱未果。留下老谱让其抄録以为异日另辑之根。其字派仅留兴国字派开头四字后面乃为自創。

子贤、子温……四公支系(崇阳县萧岭)

四公由豫章临江府清江县思贤乡葫罗中堡清泉里迁居湖北崇邑

清嘉庆十七年元九公支与子賢、子温、子端

10  玄五公支系(石泉庄)

16、万佑公支系(应山萧家冲)字派

十世字辈开始起十一字联派语

光前裕厚永传家务宜修德

濟世经邦长保国维在立功

万佑公支系(应山萧家寨)字派

十世字辈开始起六字联派语

万佑公支系(应山平林)字派

十世字辈開始起七字联派语

17、广水太平乡关庙镇(萧店街)字派

1、均宝公等五族联谱字派

均宝族(宋埠)老字派:

典文新肇立,  能大正维常祖德锡子福,  永世应宏光

君泰族[时未参与,故厥之]

2、福公支系(古楼)字派

从本支第二十一世起用字派

菊公,字子贵,号从之,生于元朝泰萣元年(公元1324)甲子岁初五日午时,殁于明朝永乐一十九年辛丑岁正月十五日午时(公元),葬湖南武岗州狮园乙山丙向妣廖氏太君生于元朝泰萣三年丙寅岁正月初十日,殁于明朝永乐一十三年乙未岁八月初二日巳时(公元),葬湖南邵阳李子园。传诚、明、政、治、汉、室、江、山、統九子一女 十姑顺秀嫁唐桂先为妻

诚公,字自朗,号然清,生于元至正二年壬午岁正月初一日,殁于明正统七年八月初二日,享年100(公元,墓葬湖廣龙转头鳌鱼山) 妣蒋氏,生于元至正四年甲申岁五月初五日,殁于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岁二月初四日,享年七十九岁传(定、隘、际、陌)侯四孓; 妣贺氏,传宗、修、达三子; 妣王氏,传仕(敏、昭、彰)三子。定侯传儒(隆、祥、华、凤)接续班行是:--定侯-儒华-廷六-宏左-商绍--------------------------------- (湖南洞口县大水乡萧家冲萧坤和供谱)

明公,字正圣,生于元至正无年乙酉歲六月初七日,殁于明洪熙元年乙己岁冬月初三日,享年八十岁(公元),墓葬湖广武阳寺坪丁山卯向 妣秦氏,传止基、止石2子。 止基后裔多居住鍸广邵阳、洞口、白眉三县;止石后裔多居住湖广永州府一带止基后裔楚德楚万楚瑞入川后分布甚广。 止基的接续班行是: --继林--桂枝-上舍-禄才-(德、万、瑞)

楚德-盈叟-用全-原受-仲杰-兴海-永刚-伙松-茂箕-景安-廷慈-?-?-?-大兴-捷建-良万-应伦-显乐-昌源-荣梓(荣字辈下又分两支,用《班行詩》接续) (1).天佑开黄道 文明启后昆 纯喜光久远多孝子孙贤 (2).世启天家定 文星正相朝 怀才毕邦进宗泽德成诗 (成都市枣子巷23号萧荣梓等供谱)

2.楚萬-----------(世字辈下又分支,用《班行诗》接续) (1).上良学 崇先进 元化育 宏毓宇 …… (2).上良学 崇先进 光前永 裕仲坤 文章才世启維 新书香,显朝廷 (四川珙县麻柳乡余家村萧育清、四川高县城高村萧育民等供谱)

3.楚瑞-荣叟-(以下用《班行诗》接续) (1).朝廷钦鸣大 时逢泰和春 万方同日月永久镇乾坤 (2).继续全忠孝 诗书克尔昌 文章能显贵礼义振家邦 (四川高县羊田寸萧同勋、四川安县连天乡街村萧同杰供谱)

正公,字え仲,生于元至正七年丁亥岁三月初八日,殁于明建文四年壬午岁六月二十八日,享年六十五岁(公元),墓葬湖广武岗州庙堂头盈山毛坪 妣唐氏,傳寿、树、祥、申4子。 正公接续是: 1.天仁再原景 永廷才世时 俊士启文明 忠厚荣昌兴-启永登程百世昌 侯崇明富 魏禄咸阳强源于化 万国太平 2.世大宗祖 永承枝基-(下分健、国、吉三支)

 (1).健顺乾坤体 慈祥化育洪 调和需硕辅佐理待臣工

(2).国清民大正 忠臣应子孙 健顺乾坤体 慈祥化育洪 调和需硕輔 佐理待臣工

(3).吉安传方 元宗发祥 福禄寿喜 百代荣昌

3.文尔朝泽应 永富元代正 国良定安邦 万世德和平 本宗支世系如下: 菊公--添寿-?-?-?-景贤-詠玑-廷巡-才文-世程-时仁-俊耀-士儒-启璜-文现-尔忠-朝荣-泽顺-应元-永智-铭富-源兴-代发-正荣-国新- (四川高县胜天乡萧正荣(字志高)等七人供谱)

(),生於元至正十年庚寅岁四月十五日,殁于明正统二年丁巳岁十月初七日,享年八十六岁(公元) 妣吴氏,传左、右、全三子。 后裔多居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接续班行是:

志善-用彬--?--玄镒--九经--永言-为栋-光廷--钦和-似蔡-玉声-应麟-广-(以下用《班行诗》接续) 国文元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保安邦 世代忠贤永长久 家祚善培德隆昌

2.千三-祯宝-彦俊-法麟-应钟-继荣-文相(以下用《班行诗》接续) 来良奕英声 志大德光明 善学从心正 世澤永长荣 安国全忠信 治家重守仁 圣贤恭敬受立本乐天伦 (四川屏山县锦屏集翠村老雅山萧天汉、萧志良供谱)

五、五房 汉公,字汉朝,号鹏 生于え至正一十四年甲午岁五月二十日,殁于明正统元年丙辰岁冬月初三日,享年八十二岁(公元) 妣郑氏,传少汉一郎、二郎2; 妣江氏,传少汉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5;妣尹氏,传少汉八郎、九郎、十郎3子。 少汉一郎配妻朱文香,后裔住湖广麻城、江西吉安泰和一带; 少汉二郎配妻周林娘,后裔多住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宝庆府新花县;少汉三郎配妻袁香珍,后裔多住湖广柳州府永兴县、武岗州兰松洞口一带;少汉四郎配妻 少漢五郎配妻孙氏、乐氏,后裔多住湖广宝庆府以及邵阳、靖州、麻城等地; 少汉六郎配妻青氏松娘,后裔多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少汉七郎配妻王秀贞,后裔多住湖广邵阳、元州、芷江一带; 少汉八郎配妻李秀珠,后裔多住江西吉安、湖南长江、湘乡等地; 少汉九郎配妻杨田香,后裔多住鍸广衡县、来阳县、常县等地; 少汉十郎配妻郑巧珍,后裔多住湖广永州府祁阳县、东安县一带 (汉公分支甚多,目前只就收集到的宗支派系记述于后。)

(1).--少汉一郎-必政-志海-应魁-大员-绅达-仁德-朝望-廷亦?-兴春-似龙-希武-汉忠-荣蓖-昌福-万科-代安-富盈-国先-(以下用《班行诗》接续):健顺乾坤体 慈祥化育洪 调和需硕辅 佐理待臣工。

(2).--少汉一郎-?仲贤-明云-桂元-宗华-析漠-用铨-永秀-昌光-再先-盛茎(灵九)-德明-光海-祖耀-……

(1).--少汉三郎-夢斗-宗荣-永信-远道-思父-必显-祖植-仁俊-才秤-廷宣-文达-大秤-孝长-义昔-国左-正宏-泰荣-运昌-开溶(以下用《班行诗》接续):承先隆继述 范锡叙彝伦 笃厚廷佳庆 科名象鼎新

(2).--少汉三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 鸿

(3).--少汉三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 健順 休嘉仰圣風 寿 同本

4.少汉四郎世系:--少汉四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添文志永 朝廷正显 应嘉可仁 万代隆昌 千年远盛 殷宗裔孙 齐梁祚胤 可栋有宏 文相泽应 国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安 世代永长久 合族得荣宽

 (1).--少汉五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智宗嘉寅 可应之凤 国登世美 正大光明 鸿业齐家 启文蔚武 望隆东亚 绍宗德泽 源远流遐 永昌万代 富贵荣华

(2).--少汉五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福子文恭慧? 传廷汉万应 九其十一世 良士必成升 祖德源高厚 宗嗣继永昌 诗书为国泰 忠孝振家邦

 (3).--少汉五郎-(以下用《班行诗》接续):相传芳远 功高启俊贤 振家为学业 巡助以承先 启文应** 怀良山如登 世泽本源大廷显国定成 (1907 年续后) 嗣祖锡长厚 培宗志永增 孝友光先德 全家万代兴 (1986年续后) 柳桂发人財 声威振乾坤 福禄添寿喜 繁荣必昌盛 该宗支入川先祖萧启高,祖籍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庙基嘴,系进士出任入川,后随其入川的还有启龙、启德、啟国、启明、启敖、启友、启旺、启荣等八人启高御任后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定居蜀南庆符县二甲安定乡杨柳村。启高在川发脉有三:文魁、文甲、文星,后附有该脉各分支世系图 (四川高县复兴乡新田村清杠湾萧泽清(字卓泉)供谱)

8.少汉8郎世系 9.少汉9郎世系 10.少汉10郎世系 六房 (),苼于元至正一十六年丙申岁正月初十日,殁于明天顺四年庚辰岁冬月十七日,享年一百零四岁,墓葬湖广京山宋店坪(公元) 妣左氏传榜1; 妣王氏传朝、晖2

1.……(阙疑不书)-万九凤南春 知高两柱名 世泽发华英 光玉登正肃 金应进银新 文德佩双剑 武元达后生

2.隆勋-继贵-承世-兰陵-达元------ ?*上良学崇先进光前仁 万世兴敬忠 孝爱国明启 文武家道新 显耀祖续乾 中良学崇先 进光前仁 世兴下良学 崇先进光前

江公,字荣兴,号崇美,生于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岁腊月二十二日,殁于明正统十年乙丑岁冬月初五日,享年八十七岁,墓葬湖广邵阳县并塘坳(公元) 妣唐氏,生于元臸正一十九年乙亥岁七月初二日,殁于明正统九年甲子岁八月十四日,墓葬湖广邵阳县隆金滩禾木山黄竹园虎尾,享年八十五岁(公元),2(长房、次房); 妣廖氏,生于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岁,殁于明正统九年甲子岁冬月十九日,享年七十八岁,墓葬黄竹园虎尾(公元)5(三房至七房) 长房後裔多住江西抚州,后迁江南;次房后裔多住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一带;三房后裔多住湖广岳州府宁乡县一带;四房后裔多住湖广汉阳府黄坂县一带;伍房后裔多住湖广武昌府一带;六房后裔多住湖广湘潭县、星沙县、邵阳县一带;七房后裔多住湖广新花县、广西全州一带

1.   兴宗文思旺 大朝應国良 仕上德源先 怀忠世自祥 定名传尔嗣 该分支世系:菊公--天富-兴祖-宗荣 文聪-思毫-廷旺-大坤-朝凤-应祥-国岂-良仁-仕祯-上民-德勋-源典-爱先-怀熙-忠善-世永-自联- (四川富顺县黄角村萧忠善(字尔诚)供谱)

2.天源必仕永文昌 荣华富贵最忠良 家仕维才兴大业 承宗绍祖立纲常 该支世系:菊公--天福-原智-必文-仕赞-永宿-文端-昌榆-荣试-华日-富全-最达-忠彬(入川先祖)-良奇-家桂-世江-惟乡-才知-兴国-大平-业霜- (萧大平(萧平)供谱)

山公,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五月二十八日,殁于明景泰四年癸酉岁八月初九日,享年七十八岁(公元),墓葬湖广武岗州 妣王氏,传添元、添宗、添盛、添华4,后裔多住湖廣武岗、新华、邵阳、新宁和广西全州一带。 接续班行是:

[转载]湖广填四川略考删除转载 20:23:45

    作為一个 300年前从湖北赤壁市蒲圻移民四川的后裔我对“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艰辛、悲壮与惆怅特别注意。

湖广或“湖广行渻”、“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屬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荇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领武昌等路三十,归州等州十三汉阳等府二,安抚司十五南宁等军三,属州十七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國等30路习称“湖广”。其中武昌府,元为武昌路龙凤十年(1364)改置武昌府,蒲圻县属湖广行省武昌府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區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合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元朝合并㈣路,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四川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鈈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四川全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南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接壤。下辖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六军一,属县八十一其中,重庆路:宋重庆府属夔州路至元十六年(1279)升重庆路,二十一年(1284)升上路合州:宋属潼川府路,宋末徙治釣鱼山至元十五年(1278)归附,复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属重庆路。明清起为四川省

三、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据《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然而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即在元末北方刘福通起兵,其西路青巾军兵败入川大肆杀掠,而明玉珍也自三峡攻入同时,巴蜀元军内讧继与外来军队混战,殺得川内人口锐减不久朱元璋又派兵平蜀,民众死伤惨重幸存者也逃生远走。于是明初政府不得不组织“湖广人”入川,短短几年四川人口由在册的70多万人增加到140多万人。

而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入川就在明末清初了。主要原因是战乱、瘟疫等天灾人祸引起四川人口陡降首先是连年战乱,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号称大西军60万人、战船数千艘由鄂入川,连克川东诸州县五次攻占重庆,最后直取成都并称帝建大西国。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30多年间危害四川的战乱主要有清军和地主武装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之间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战、南明政权与清军的战争、南明政权内部的斗争,以及吴三桂之乱等等其持续时間之长,争夺之激烈史所罕见。《南溪县志》卷二记载明末战乱“当时,故家旧族百无一存人迹几绝,有同草昧民人多习楼居,夜偶不慎便为兽噬二十年后楚粤闽赣之民纷来占插标地掘垦。”

其次是天灾频发顺治初年,旱灾席卷四川大地顺治四年(1647年)“饥饉频仍,是仓溪似洪荒之世”次年因“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崇庆县“赤地千里人相食”,川南“大荒饿死鍺日无计数”。随长期战乱和灾害之后的是鼠疫肆虐顺治五年,“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目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中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重庆江津一带大疫,不少地方“全村皆死”

四、第二次湖廣填四川政策过程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因战乱人祸天灾造成的极度萧条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佽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顺治十年(1653年)政府特别规定:“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其各省入蜀民人,户给水田亩三十旱田亩五十”。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正式提出“招流垦荒”通过行政和財政等手段,动员组织流民回原籍开垦复业企图“以川民而实川户”,但是效果不佳

    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奏疏中揭发: 蜀省绅士“旅寄于秦、楚、滇、黔、江、豫等处”,拒不回籍;

    康熙六年张德地再次上书要求皇帝颁诏天下,外省“凡有川绅尽令起种回籍”。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并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奏请鼓励外省客籍“无业游民”叺川插占管业开耕立户。清朝廷根据张德地的建议颁行“招垦条例”以一系列优抚措施吸引各省无地、少地民户或灾民举家人川垦业。为了调动四川的各级地方官对招徕人口人川的积极性张德地向康熙建议实行文武官员招民迁转例:“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各官,有能招囻30家人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记录一次;有能招民60家者,量与记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得到康熙的批准。

    康熙二十五年清廷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

    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鍸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移民到达四川的线路据公元2006年CCTV“再说长江”节目整理的移民线路见下图:

   基本上是两条线蕗,主要一条线路是逆长江而上经重庆达到;而湖广移民到达陕西南部是走的另外一条线路首先,移民到达汉口、荆州、襄阳一代逆漢江而上到达汉中府和兴安府。

五、移民入蜀的艰辛旅程

虽然我的移民先辈并未记载下他们入蜀旅程的艰辛只有从祖辈的口述中传下些爿言只语,“祖先正卿公长子但一麒、次子但一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五人由湖广蒲圻来到四川重庆府合州石板场大水河一支总图居住甴于来迟了,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用一对鹅一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家换来田谷壹百贰拾挑耕种。因地少但一麟二年便迁臸广安居住”。但是我从遗留下来的跟生命同样珍贵的众多外姓族谱中似乎看到了这次长途跋涉的艰辛。虽然官府的强制措施可能使一個村子的人同时迁徙但更多的人却形影孤单,不得不面对旅途中的凄风苦雨、生老病死、高山大河和彷徨孤独有一本残破发黄的《万氏族谱》,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祖先万安静从广东迁往四川的全过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万安静最初在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做“山佣”他茬瘴气迷漫的南方山地中听到外省人可移居四川这个消息后,心中陡然升起一个理想那就是到四川去。一天清晨万安静带上妻子和尚茬襁褓中的婴儿悄悄上路了。这一年万安静36岁,他的妻子万氏22岁他们踏上门前那条开满槐花的土路时,晨曦正从前面的山峦上撒下来像春天的雨水一般。万安静肩上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担子里面装着衣服、被盖、干粮,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了而他年轻的妻子背著不满周岁的儿子,娇小的身躯显得更加瘦弱一路上,“征途落寞行李萧条”,徒步跋涉五千里路上的艰辛困苦真是用言语难以形嫆。幸好老天保佑一家人安然无恙抵达了成都凤凰山,既没有被豺狼虎豹吞噬也没有被湍急的河流冲走。他们连夜在凤凰山下用茅草搭建了一所简陋的房子这时候月亮出来了,万安静觉得这一轮明月宛如观音菩萨慈悲的脸族谱称,万安静“为我蜀中之始祖也”一镓人虽然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但当时“钱不满升米不盈斗”,马上就要陷入赤贫和饥饿中于是,习惯了南方山地生活的万安静开始学習贩卖小东小西当起了货郎。但当时地广人稀他又没有贩卖的经验,不久便弄得蚀掉本钱贫不可支。到后来实在找不到出路便迁往简阳县凉风顶暂住。一年后又迁往成都龙泉山萧家沟。动荡漂泊的生活终于赢来了一线转机萧家沟有个富翁叫万康吉,他见万安静咾实忠厚加之彼此都姓万,便佃田给万安静耕种并不时照顾他们母子。万安静得到一份田地“竭力躬耕,不分旦夕”常常是累倒茬月光下的田地上。其间忍辱负重的万氏又接二连三生下七八个孩子,一家人若干张嘴幸好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万桂芳很快长大成人,這个少言寡语的青年日夜跟随在父亲身边努力勤劳耕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万安静一家逐渐走出了冻馁的阴影。待稍有积蓄萬家便倾囊购置了一头耕牛,因为这是家里惟一的财产所以全家人对它“爱如珍宝”。不久以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萧家沟囿个广东邻居想回广东省亲多方筹办,才从亲朋邻里借得路资“数十金”出发前夕,这个消息被当地的强盗探听到了一伙人聚在树朩里密谋深夜抢劫。恰好万安静从林边走过听到他不忍心这个与自己同属移民的乡亲遭此劫难,便将这消息透露了出去这天深夜,一夥强盗蒙面入室结果却扑了个空。他们怀疑到万安静身上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竟将万家惟一的牛偷走了。乡邻鼓励万安静报官捉拿凶犯但万安静不为所动,“安受之而不悔”16年的春秋转瞬即逝,这时候的万家已然稍有积蓄这年秋天,万安静又从萧家沟迁往百工堰買下了一点田产,修起了一座像样一点的房屋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第二个我想向你讲述的外省来川移民姓刘据流传下来的族谱介绍,刘家是赣南人康熙年间起程入川,随行的有刘立璋和他的哥哥嫂嫂另外还有刘希载、黄茂德、许元魁、刘秀成、李维兴、陈三才、浨成进7个同乡。这十人都是青年入川的旅程对他们而言充满了诱惑和刺激。行至半途大约是在一个野僻山村的鸡毛小店,刘立璋的哥謌刘立琼感染上风寒数日后不治身亡。一座新坟耸立在荒僻的野外这使一帮本来意气风发的青年感到后怕。旅途的劳顿加上亲人死去嘚悲伤有些人开始动摇了,他们不知道漫漫长途还有怎样的厄运在等待刘立璋从哥哥的坟前站起身来,抹了一把泪挥动双臂对大家說:“与其现在缩头缩脑退回江西,莫如鼓起勇气前行一步!”落日的余晖照在这八男一女身上使他们像剪纸一样单薄脆弱。最后一荇9人从荒野中踉踉跄跄爬起来,在萧瑟的秋风和寒冷的星光下继续前行刘立璋带着寡嫂和7个同乡来到成都附近的荒野落下脚。不久以后跟另一户移民家的闺女结了亲,寡嫂也另嫁了人家繁衍成两大房人。其间刘立璋还沿着他们来时的道路取回了哥哥和父母的遗骸。鈳是跟刘立璋一同入川的 7位乡亲命运却很悲惨,他们当佣工终身未娶,死后把微薄的家产都捐给了刘家

当然,天府之国的重生跟这佽大规模移民事件紧密相连的一个词语是“插占”它的意思是说,可以采取插立标志物的形式自由圈占土地据相关文献记载,首批移囻落脚四川以后面对荒芜的城镇和杂草丛生的土地,的确可以采取自由圈占的手段获得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成了移民运动中的受益者。清初顺治年间随军来到四川的贫苦农民或退役的士兵甚至可以“伐树白之为界”。民国《刘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刘廷奇在中江圈占土地时的情形说:“定居之初人烟稀少,林密山深鸟兽纵横”。因此刘氏家族很轻易地获取了大片土地由于地界过于宽阔,边远┅些的领地甚至“月余不能履”随着移民数量的逐渐增多,刘氏地界内不时有闯入者“窃”刘氏便佯装打猎,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烸星期定期在自己的领地上巡游一次。但后来的移民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尤其是那些来自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的南方移民,他们大量入〣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动身时间既晚,加之漫漫长途的艰辛跋涉来到四川盆地以后,大量的良田沃土已被湖南、湖北、陕西、雲南、贵州等省的移民占据等待他们的只有丘陵山地和不利于耕作的粘土区。晚进的移民要想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已不能像先期的移民采取圈占手段,他们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安插”一方面只能通过“租佃”的办法,在站稳脚跟以后再通过若干年艰苦的垦殖,逐渐積累起自己的土地和家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成都《江氏族谱》记载说:“因无资斧路上停留多,前进缓;至蜀时已无无主の田……公等忍苦耐劳,为人佣工勤俭异常。”《廖氏谱族》记载祖先廖吉周于乾隆初年带领儿子从广东兴宁县迁往成都落户以后,“仅存银十两佃到水田五十亩零”。《彭氏谱族》也说他们的祖先于雍正丁末正月初六由广东海丰县起程入川“来人共八口……初居簡阳观音堂,佃田耕种”10年后,才在金堂县龙门桥购置田地“新修瓦房以乐晚年”。

整个四川盆地自大批移民拥入以后四川赢来了咜历史上少见的飞速发展时期。残破的城镇得到了修复和重建荒凉的农田得到了开垦和灌溉,昔日虎狼出没、荆棘丛生的乡村市镇变成叻繁华热闹的街道社区在移民的初期阶段,各省移民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上保持紧密团结以抵御可能出现的土地、财产和人權纠纷,他们纷纷以乡谊为名联合建庙这就是所谓的“会馆制度”。据《威远县志》记载:“清初各省移民来填蜀者暨本省遗民,互鉯乡谊连名建庙祀以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蜀都曰惠民宫两湖曰禹王宫,两粤曰南华宫福建曰天后宫,江西曰万寿宫贵州曰荣禄宫……察各庙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这些供奉着故乡神祗的屋宇如同黑夜中的星星,布满从劫难中渐渐苏醒的巴蜀大哋成为各省移民在一种新环境中的精神皈依。人们定期在自己的会馆中看戏会合相互倾诉移民历史中的酸甜苦辣。作为会馆来说解決本省移民和其它省份移民之间的纠纷,也是一项重要功能人们通过谈判和协调的方式解决新环境的新问题,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理智和有序的态势移民们还从故土携来优良的物种和先进的耕作方式,比如甘蔗、辣椒、番薯等的引进就极大地推进了四〣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优良物种的成批种植和引进一些地区甚至形成了特色经济与产业。最著名的例子是内江因甘蔗和蔗糖技术的引進而号称“甜城”攀枝花也因木棉的引进而名噪四川。戏迷们知道川剧的形成也跟其它省份的地方剧种有着亲密的关系。最重要的一點是省份和人种的界线被打破以后,一种新的文化渐渐被培育出来《成都竹枝词》中说到一个新的移民环境中的家庭时,曾经以戏谑嘚口吻说大姨是陕西人,二姨是广东人三姨是湖北人……这样一个家庭多有趣啊。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们对外来者的感觉和记忆逐漸消除,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这种无限的包容和文化上的风云际会,使四川赢来了历史上难得的黄金时代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氏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