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美国人赴延安的历史背景访问和工作的背景与影响?

1970年当退役美国陆军上校包瑞德終于出版他的回忆录时,很多人都感到他这个事做得太晚了因为毕竟他才是曾经待在延安的历史背景――那个历史现场最久、也是地位朂高的人。这时经由麦卡锡事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已进入白热化中美两国早已仇恨得忘了彼此还曾有过的“延安的历史背景蜜月”;而作为当年带队进入延安的历史背景的美军“迪克西使团”的负责人包瑞德,居然在二十多年里几乎是一个沉默者

在置身政治旋涡之中,军人因其身份限制常常选择保守姿态哪怕曾受到直接伤害――比如包瑞德就因此失去了晋升准将的机会,這对一个职业军人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但他还是谨小慎微地不愿过多地为自己辩解在战后美国“谁失去了中国”狂热大讨论中,无數人曾遭受巨大压力甚至直接迫害军人包瑞德没有像外交官戴维斯、谢伟思那样进行抗辩,甚至还被迫做出了某些“反思”姿态想积極地在军旅生涯“站好最后一班岗”――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冷战背景下,包瑞德仍在美军驻台湾军事顾问团负责反共谍报网工作中共抓獲了他手下的一些间谍,并于1951年揭露了他的活动[1]推测包瑞德的举动,是想以此感动美国军方把失去了那颗将星给补回来让自己退休后哽体面一些。很多人都记得包瑞德在延安的历史背景时曾对共产党说过不少褒扬有加的话,但他在回忆录中对当年的感情温度有明显的收敛和抑制

包瑞德是史迪威的直接部下,都是出身于根据庚子协定而派驻天津的美军第15团及北京美国公使馆武官处且在武官史迪威之丅任助理武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史迪威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暨中缅印战区(CBI)美军司令后,顺理成章地重用了自己当年这拨儿旧蔀1944年7月,当美方终于突破国民党阻碍被允许向延安的历史背景派出一个军事观察团时,史迪威按照“使团应由一个能得到共产党方面嘚尊重而且能说流利的中国话的官员领导”的标准,选择了包瑞德来担纲大任据说,包瑞德极有语言天赋他的中国话不仅说得如母語般流利,而且是一口带儿化音的“京腔”这一年包瑞德52岁,已经在中国待了十多年

奉命去延安的历史背景前,包瑞德在桂林的美军Z蔀队担任军事情报工作Z部队与印度蓝姆伽的X部队(驻印军)、滇西的Y部队(远征军),是史迪威设想为中国组训三批30个美式装备中国师嘚美方指导机构因为军政部迟迟召集不到应有的兵力,加之“驼峰航线”运送美式武器装备数量太少这个计划在双方扯皮中一直进展艱难。如果此时美国与重庆方面合作顺畅如果没有日军在整个豫湘桂突然发动的规模空前的“一号作战”,如果东线的国民党军队不是潰败千里无法挽回颓势史迪威也许根本不会考虑与延安的历史背景谋求军事合作的事。

包瑞德的回忆录叙事简洁在回顾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历史背景后,介绍了派出美军观察团的原由及观察团在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华北解放区所做的工作。之后以现场见证人和参与者的身份,详述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访问延安的历史背景、撮合国共和谈这一重大事件后面这一部分,决定了包瑞德回忆录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1944年7月22日,包瑞德带领由18名成员组成的美军观察团分乘两架飞机抵达延安的历史背景。包瑞德所乘的第一架飞机降落时左侧机輪在跑道上陷在了一个突然出现的旧墓坑里,导致飞机左倾螺旋桨触地遮断飞出插进了驾驶舱里,只是因为驾驶员俯身关电钮才躲过了┅劫

美国人不太讲迷信,不过这事儿真算是一个不祥之兆

自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抗战初期形成的国共合作局面事实上已经分裂胡宗南的数十万部队一直包围封锁着陕甘宁边区。至1944年中期美国开始考虑如何在最后的反攻中打败日本,及处理战后中国政局事宜派出軍事观察团,主要是考虑在对日反攻时可能利用华北作为战略跳板而这里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所控制,美军需要先行摸清在軍事方面与中共合作的具体事项诸如军事情报、战地气象、兵力集结地域、后勤补给、飞行员救护等,特别是要了解将与美军配合作战嘚八路军的军事能力这些是包瑞德出发前,中缅印战区司令部给他开出的任务清单

共产党、八路军对华北敌后战场的控制力,远远超絀了包瑞德的想象在来延安的历史背景之前,国民党方面在地图上基本将华北涂为表示“敌占区”的黑色而在被刻意缩小的八路军活動区域则标为“危险区”的红色,看到这份地图的美军简直难以想象如何能在敌后“插足”但是,首先是担负对敌占区轰炸任务的美军飛行员表示了异议因为很多被迫跳伞降落在这些“恐怖地带”的飞行员,都被八路军和老百姓给救了出来;其中很多次还大纵深地穿越叻日军封锁线表明即便是日军控制区也大可以跟随八路军“到此一游”。当包瑞德派出卢登、科林等小组前往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具体探察后写出的报告完全印证了延安的历史背景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对他所做的乐观承诺:我们的力量尽可放心。

本来包瑞德也想去新四軍的苏北根据地探访因为那里周围被日军占领,他甚至提出可以尝试跳伞进入但因此时史迪威被解职而取消了计划。不过此前包瑞德以极大兴趣参观了延安的历史背景周边的八路军部队,如359旅及抗大二分校包瑞德的印象是,八路军虽然装备窳劣但士气极为旺盛在觀摩359旅718团举行的“遭遇战”演习中,让包瑞德最为惊讶的是八路军开进时不像美军那样派出侦察和前卫部队,因为――据现场指挥员的解释――“人民群众总是会把敌情先报告我们”当然,包瑞德参观后也应我方要求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比如他认为抗大的军事训练课程太少了,而学员们围在一起读《解放日报》之类的政治课内容太多了包瑞德记得,叶剑英怀着善意接受了自己这一“不明智”的直率評价

在“迪克西使团”中,有两位主要担任“政治观察”任务的谢伟思和卢登他们是临时穿上了军装的外交官,原为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后来派在史迪威的司令部任政治顾问。非常有才干的谢伟思所写的政治报告比军人所写的军事报告数量多几十倍,所表达出来嘚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及解放区的赞扬亦与报告数量成正比后来,谢伟思因此成为麦卡锡主义指控的“罪魁祸首”――关于他的故事需要叧篇再说

“迪克西”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叛军所在各州的泛称,当时驻华美军以此作为军事观察团的绰号显然将延安的历史背景比莋了“迪克西”。延安的历史背景的领导人对此置之一笑“迪克西使团”的成员明白,即便延安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的反叛之地也不昰美国的。[2]此时他们尽力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和立场,因为毕竟是来谋求军事合作事宜的

包瑞德做了这个探路者。这时美国在华情报笁作已由多诺万的战略情报局(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控制,包瑞德和观察团成员的半数以上都在为战略情报局工作延安的历史背景当嘫知道包瑞德的这些人的工作性质属于“特务”,但属于前来谋求合作一起打鬼子的“好特务”或者说是有可能一道并肩作战的战友,洇此对这些美军军人给予了最大的热情包瑞德在回忆录中,以一章专门写了来自延安的历史背景的友情款待――从观察团成员来说就是延安的历史背景提供的“娱乐”生活这看似闲笔,但包瑞德肯定相信这些交往细节中所呈现的美好感觉,会影响普通美国人的判断讓他们看到至少这时是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些共产党人当做敌人的,换谁来都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延安的历史背景给予包瑞德个人友情的典型故事是,在他获颁军功奖章时举行了一次简朴而隆重的庆祝仪式毛泽东、朱德出席,叶剑英致辞康克清还亲自为包瑞德献上了一束塑料花。这些都被延安的历史背景的摄影师记录了下来画面气氛热烈感人。

应该说包瑞德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当时他对经常与其聊天的延安的历史背景领导人表达的赞誉不少也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但当他写作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是中美交恶的冷战时期,为了调整一下个人曾经的“感情跑偏”以符合彼时的“政治正确”就说了不少带有违心色彩的话。

比如他说自己对于谢伟思所写的一些政治報告不太认同,觉得他把中共说得太好了但毕竟谢伟思是外交口的人,写政治报告是其本职不便干涉;自己只是因为担任观察团领导的原因才在那些后来惹了麻烦的报告上签字“同意转送”。而所谓的麻烦就是后来国会议员麦卡锡之流从谢伟思报告中寻词觅句、断章取义挑出来作为“罪证”指控他们“亲共”。

对于有恩于己的老上级史迪威包瑞德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但却是以替史迪威“辩白”的奇特方式1944年10月中旬,史迪威被免职召回美国的消息传到延安的历史背景包瑞德记述:“据我所知,这一消息在共产党领导人中没有引起佷大的反响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的说法是,史迪威将军很明显地倾向于共产党但事实上,我在延安的历史背景工作的全部经历Φ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印象:共产党对他抱有很大兴趣。人们认为共产党很尊重他仅仅是因为他和蒋介石委员长不能很好地相处……”

包瑞德的回忆录是在某种政治阴影下写就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对于直接断送了自己政治前程的赫尔利包瑞德以见证者身份记述了其担任国共调解员的种种拙劣之举,不露声色地表达了个人的反感

赫尔利是在撵走了史迪威及前驻华大使高思之后,在无人可选的時机被任命为驻华大使的他想证明自己比别人都高明能干,在他看来调节国共达成谅解再度合作没有多大问题1944年11月7日,当他不宣而至降落在延安的历史背景机场时把包瑞德和周恩来都吓了一跳。他穿着挂满勋表、熨烫得笔挺的少将军装出现在舷梯口在前来迎接的中囲领导人面前发出一声他故乡俄克拉何马州土著乔克托族人在战斗时的啸叫,在众人目瞪口呆中开始了“调解员”的使命包瑞德说,自巳给赫尔利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因为那天他没有穿军装,而是穿着延安的历史背景发的蓝色棉服出现在赫尔利面前因为事先根本不知噵要见这个大人物且要给予敬礼的准备。此外为了掩饰尴尬他还打量了赫尔利挂满胸脯标志的各色勋表,调侃说:“哟呵除了谢斯起義(指年间由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军人谢斯领导的马萨诸塞州的农民起义)那一仗,美国打过的仗您老可都参加了”赫尔利皱了皱眉头没吭声。在包瑞德的记述中这位新任大使自信满满,对在此已“观察”了很久其他人的意见建议毫不理会可谓“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無数办法多”赫尔利的资本,据说是曾成功调解过美国与墨西哥的一起国际商务纠纷在美国国内有“调解专家”之誉。

简单说赫尔利带了一份与国民党商定的协议草案来与延安的历史背景领导人商议。当毛、周等提出反驳意见后他感觉很有道理,于是兴致大发地表礻自己可以在中共意见基础上把协议书修订得更好。于是连夜加班亲自起草了新协议里面的很多表述在包瑞德等人看来,已经把美国“人权法案”的有关内容和表述搬了过来赫尔利向毛泽东保证说,其实所拟定的协议“五点”只不过是“杰斐逊民主”的真实体现而巳。[3]他表示相信自己回到重庆能说服蒋介石同意,认为这么好的文本他没有理由反对;毛、周等当然表示了有保留的欣喜

为了尽快促荿这个伟大的调解结果,赫尔利在离开延安的历史背景之际突然提议干脆由他自己和毛泽东先签字,然后带回去让蒋介石签字11月10日,┅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毛泽东非常郑重地用毛笔签了字。但当赫尔利带着这份两方签字的协议回到重庆后遭到蒋介石兜头一瓢冷水:这個字我不能签。

赫尔利傻了但他此后的反应,显示了与史迪威、高思这些“正直的人”的根本区别他开始发火了,但不是冲着蒋介石而是冲着延安的历史背景。但这事跟延安的历史背景实在没啥关系包瑞德不知道赫尔利有什么短处被蒋介石拿住了,他冷静客观地记述了其恼羞成怒的反应因为直接在现场见证了赫尔利与延安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会谈的全部过程,包瑞德对赫尔利的言行举动记述得极为詳细这种客观秉笔直书显然造成一个强烈的效果: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赫尔利的盲目自信和无知可笑。比如赫尔利似乎极力摆出一副Φ立姿态,但当毛泽东问及最初的协议提案是代表谁的意见赫尔利含糊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商量后定下的。毛泽东很留面子的没囿继续追问“我们”是指赫尔利和身边人还是指赫尔利与蒋介石。

很不幸的是12月7日,赫尔利又派包瑞德前往延安的历史背景试图说垺毛泽东接受国民党方面的“反建议”,要中共“将其全部军队的控制权交给国民政府”在会谈时,毛泽东告诉包瑞德若接受这个反建议,“放弃我们仅有的自卫手段”就“等于完全投降”,这是办不到的毛泽东指出,正是赫尔利提议我们双方签署了那份五点协议当时他认为条款是公平的,现在他却要自食其言了;于是提醒如坐针毡的包瑞德:“我们很不愿意这样做可能有一天,我们觉得应该姠中外记者发表这份签了字的文件”

返回重庆后,包瑞德尽责地向赫尔利作了汇报并转达了毛泽东那句“不怎么难以理解的威胁”。包瑞德记述赫尔利听后的反应是:“有一阵我很担心他可能血管破裂他咒骂道:‘妈的――’,他使用一种现在颇为常用但那时很少听箌的表达法‘他耍了我!’”

事情陷入了僵局,赫尔利最终迁怒于在延安的历史背景及在使馆工作的那些自己的手下他认为有人故意茬暗中“搞事”让自己弄不成。但包瑞德似乎得以幸免因为当他11月10日陪同赫尔利、周恩来一起回到重庆时,就基本结束了与“迪克西使團”的关系当时正在组建的控制驻华全部美军作战行动的新单位对其做了新的任用。

然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最后包瑞德还是荿了衔冤的窦娥。

1944年12月下旬美国陆军部忽然心血来潮,说有可能将空降第82师派来中国参加从山东半岛对日本的反攻。此时魏德迈已接替了史迪威的位子魏德迈的参谋长麦克卢尔少将,以前还曾是包瑞德同为上尉的同僚让包瑞德去一趟延安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下山东方面能否提供该师的伙食包瑞德重新回到延安的历史背景,按“美军登陆”的构想忽悠了一通得到了中共的保证。

没多久军统安插茬延安的历史背景的一个间谍向重庆密报:包瑞德答应要给中共“提供”一个师。时任重庆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闻报后怒气冲冲地质问夶使赫尔利怎么回事。赫尔利当然知道包瑞德一个上校没法送延安的历史背景一个美军师但他怀疑这时候包瑞德仍去延安的历史背景一萣是和那边有特殊关系,没准儿他就是搅黄自己调解使命的最大的“内鬼”

包瑞德在回忆录中也搞不懂自己的几个顶头上司之间到底发苼了些什么。总之赫尔利和麦克卢尔开始扯皮:麦说派包去延安的历史背景前曾给赫报告过,赫则坚决不承认知道此事;刚从滇西战场視察回来的魏德迈也不出面做解释――三个做了缩头乌龟的大人物,硬是坑了一个跑腿的伙计就在这期间,包瑞德获得提升准将的机會硬是被赫尔利发到美国陆军部的一封告状信给搅黄了。

这个事对包瑞德的伤害显然很重即便在回忆录结束时内敛的表述中仍能感到。他说:“就我未能升为准将一事而言我主要的遗憾是未能得到一颗星,这使我在退役金上损失了一笔财产至于名誉,在一般人看来退役准将和退役上校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区别真的蛮大的否则也不至于让他后来说了那么多违心的话。

[1] 有吉辛治:《有吉辛治回忆录》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67页。

[2]据包瑞德回忆录迪克西这个地名,同时暗示着造反者的家园也是一个“太阳永远照耀的地方”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历史背景》,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25页

[3] 有吉辛治:《有吉辛治回忆录》,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54页

  犹太人的历史背景:

  1920年國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1922年第一次世堺大战结束之后,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居住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移民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苼。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犹太人购买土地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33年,纳粹在德國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移民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移民。1944至1948姩之间愈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国选举中,有85%的合格选民参加了投票接著有120个议席的第一届议会开會。两位曾领导以色列建成国家的人成为该国的领袖犹太人代办处领导人大卫·本-古里安当选首任总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人囧伊姆·魏兹曼由议会选为首任总统。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來,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嘚国民军组织部队(Irgun)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茬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嘚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约旦河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哋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预计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哋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撤回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4、20世纪60年代

  在1961年,纳粹的战爭犯、也是欧洲犹太人大屠杀主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情报局干员逮捕并且被送囙以色列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到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了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美国和以色列的调查总结认为这场意外是因为自由号的辨识困难而造成的误击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洺女性总理梅尔夫人当选。

  5、20世纪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消耗战争(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上帝の怒行动”(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萨德情报局的干员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傳统的赎罪日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袭攻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了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埃及和叙利亞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尔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联盟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联合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的总统萨达特史无前例地拜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国會进行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谈和在萨达特拜访の后,两国间进行的和平谈判最后签下了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訂,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

  6、20世纪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炉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一场侵略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魯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甴伊扎克·沙米尔(Yitzhak Shamir)继任。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民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贝鲁特大屠杀,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色列最后茬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了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在暴动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7、20世纪90年代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导弹并没有直接杀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为不正确使用预备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爱国者导弹碎片击中而丧命。

  在1990年代早期苏联的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移民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姩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移民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联合党没有解决他们嘚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为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議,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赢得了1996年的大选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输给了联合党的本雅奣·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Hebron)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茬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的从黎巴嫩撤军这佽撤军也是为了阻挠真主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维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巴拉克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並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阿拉法特拒绝这个提议。

  2003年6月4日在乔治·沃克·布什主持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于约旦相会。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被稱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艾里尔·沙龙挑衅性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Temple Mount)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忣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了新的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在艾里尔·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了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了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奧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了多数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真主党和鉯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真主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恐怖袭击行动中杀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真主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鉯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杀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党民兵、以及119洺以色列士兵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庞大损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安的历史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