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能指标标要求 300次/s TPS,响应时间100ms,无页面接口测试,使用jmeter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Label:每个请求的名称,比如HTTP请求等


#Samples:发给服务器的请求数量(如图是200个请求若模拟100個用户,循环10次请求数是1000)

Median:中位数,也就是50%用户的响应时间

Min:最小的响应时间

Max:最大的响应时间

注:为什么要有*%用户响应时间因为茬评估一次测试的结果时,仅仅有平均事物响应时间是不够的假如有一次测试,总共有100个请求被响应其中最小响应时间为0.02秒,最大响應时间为110秒平均事务响应时间为4.7秒,你会不会想到最小和最大响应时间如此大的偏差是否会导致平均值本身并不可信

th,并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画一条曲线来更加清晰表现出系统响应时间的分布情况。这时候你也许会发现那个最大值的出现几率只不过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の一,而且99%的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都是在性能需求所定义的范围之内的;如下图则是最低响应时间的值出现几率是很小的实际99%的用户請求响应时间都要20000+。

Error%:错误率本次测试中出现错误的请求的数量/请求的总数

Throughput:吞吐量。默认情况下表示每秒完成的请求数吞吐量=请求數/总时间

Received KB/sec:每秒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量,即:收到的千字节每秒的吞吐量测试

Sent KB/sec:每秒从客户端发送的请求的数量即:发送的千字节烸秒的吞吐量测试

聚合报告是累加的,即每次运行的结果统计都是基于前一次运行的结果进行统计包括发起的请求样本数等都是叠加的,比如我11:00运行一次发起10个请求,11:20运行一次发起10个请求,这时聚合报告显示请求数为20个而此时的吞吐量和第一次运行相差甚远,它把11:00到11:20期间非运行状态的时间也算进去了所以,总时间增大吞吐量变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对两种架构的软件进行测试:B/S和C/S它们关注的指标有哪些区别?

  • 对于B/S架构的软件一般会关注如下Web服务器系统性能指标标:

    Avg Rps:平均每秒鍾的响应次数=总请求次数/秒数;

    Failed Hits:失败的点击次数;

  • 对于C/S架构的程序,由于软件后台通常为数据库所以我们更注重数据库的测試指标。

    User Connections:用户连接数也就是数据库的连接数量;

  在实际性能测试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系统性能指标标并不限于以上提到嘚这些指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和权衡,有些指标如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数据库连接池等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能指标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