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多汗中医辨证治疗,有效果吗?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囷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中医辨证治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中医辨证治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中医辨证治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脈细弱、苔薄白等症。治则: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方用黄芪、山药、防风、白术各6克,太子参3克煅牡蛎10克,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各4克大枣2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5服。

湿热熏蒸 见额、胸部汗出明显、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質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治则:清热祛湿。方用:生石膏6克栀子、防风各5克,麻黄根、浮小麦各4克藿香、甘草各3克。水煎分3次垺,每日1服连服3~5服。

营卫不和 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半身或面部汗多、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缓等症治则:調和营卫。方用桂枝、白芍各6克生姜3克,大枣2枚甘草4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0克黄芪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5~7服。(胡佑志)

历代中医辨证多汗中医辨证治疗症及其治疗

中医对“汗”历来都很重视二千年前的内经就有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五藏化液;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論》说:“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汗与阴血、津液、阳气关系密切汗液为津液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即所谓“汗血同源”。

若阴血津液亏虚则汗源不足,导致少汗或无汗同时汗出过多,则必损伤阴血、津液必致生他变。故中医对“多汗中医辨证治疗症”十分重视如仲景在《伤寒论》中把“汗”的辩证施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等等教诫,可见 “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多汗中医辨证治疗症有:自汗、盗汗、黄汗、鼻汗、额汗、半边身汗、会阴汗、腋下汗、半边头汗、手足心汗、颈项汗、战汗、脱汗等。

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休克、风湿热、一时性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病或某些传染病等都有出汗异常的多汗中医辨证治疗症

【中医辨治】 中医审辨汗症,着眼于阴阳虚实精氣与邪气的盛衰,《素问·评热论》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當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表明精气与邪气胜衰与汗出的影响。

又如《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灵枢·经脉篇》说:“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灵枢·热病论》说:“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等等,由此可见汗液的异常是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的表现,可以通过观察汗液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目前西医对本病多采取对症治疗,口服抗胆碱能药物但易产生诸如口干、尿潴留、青光眼等一系列副作用,而疗效不满意亦有应用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外科治疗者,为创伤性治疗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中醫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对汗证的生理及病理的论述历代文献已对汗证各方面有了丰富的认识,针对汗证不同的病因病机因证施治,可取得很好疗效且副作用小,是中医药治疗本病所存在的巨大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汗中医辨证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