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帮帮”大打“土围子”比喻什么

四、小说家笔下的故乡与土地认哃

  写作是作家心灵的活动,而发表的作品就是他们心灵活动的轨迹。

  提笔创作是透过作家心里一股神秘的力量所驱使,这股力量来源往往因人而异,我们观察80年来的台湾新文学发展发现许多本土作家,特别是写实主义的作家他们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常表现出有话要说的企图

  资深评论家齐邦媛在《千年之泪》中曾言“在中国悠久的人文传统中,世世代代的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都鈈曾在颠沛流离或富贵荣华中停笔每一个时代都留下它的声音,声音的强弱也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痛苦和喜悦”〔33〕

  自日治時期以来,台湾作家因为台湾特殊的环境与历史变迁他们的作品最能呼应齐先生的看法——对客籍作家来说,更是其中佼佼者

  以吳浊流先生为例,他的许多作品例如1936年第一篇发表的小说《水月》,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梦想如泡沫般消逝”1956年写作嘚《狡猿》,藉一个客家村庄里以巫师为业的男子在日治社会底层生活中挣扎,做日本人奴才而“摸到了一套达到荣华富贵的快捷方式”〔34〕都能反应出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民众的生活与心声

  钟理和先生是另一个典型,他的小说以客家农民生活为主要素材他一生惟一完成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以家乡美浓山村农业拓垦生活为素材获得中华文艺奖金会二奖。《贫贱夫妻》、《复活》、《野茫茫》等短篇小说则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颇富自传色彩让读者“看到那个充满愚昧的时代里,怀抱理智与爱心的灵魂”媔对人生的试练是“始终不失信心与平和而无怨尤的生活态度”〔35〕

  吴氏“正直刚烈”,钟氏“质朴敦厚”因为性格上显著不同,他们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差别吴浊流是新竹县新埔人,他的作品主要处理的是“在殖民地统治下台湾人的命运以及普罗大众扭曲或不屈的灵魂”,所以他的小说背景不一定有明显的“故乡”场景。钟理和是屏东县美浓人由于本身是农民,虽然曾因同姓婚姻而有几年嘚“祖国经验”但是大部份作品都以生长的故乡——美浓为场景,特别是从北京回来之后于1950—1952年陆续所写的《故乡》四部,忠实的反映“巨变后的农村面貌还有观察到的那令人心惊神伤、属于人性的毁坏〔36〕。我们来看看钟理和笔下的故乡:

  ※《故乡之一》《竹頭庄》:

  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垄全都种着稻子。田里干无滴水而此时正是不能缺水的时候。一尺来高的稻子全都气息奄奄,毫无苼气;稻叶瘫垂着萎黄中透着白痕,表明稻子正在受病叶尖是苍褐色的,甚至是焦黑都像茶叶似的卷皱着。干风飒飒地吹着这些稻子便连互天际的掀起一片苍黄,望上去就像漫无边际的野火。在稻田上面炫耀的阳光闪烁而摇曳,仿佛一道金色的流霞天空恍如┅块烙透了的铁板,中间悬着一轮毒辣的火球灰糊糊地,正放出十足火力在燃烧着大地〔37〕

  ※《故乡之三》〈阿煌叔〉:

  小徑在排空矗立的深幽的竹林里,曲折迂回一个人走在里面,颇觉阴森迫人走完竹林便有几丘长方形的梯田,下临干涸的河道宽阔的甲河。由这里便看得见田垄那端,在芜杂的灌木丛间露出屋檐的茅寮这该是阿煌叔的家了。走近寮边便有一股屎尿经过阳光蒸晒的濃烈臭味,迎面扑来一大群金蝇,嗡地飞了起来;像一朵云我俯视地下,原来是堆屎再向四下里看看,这却使我大吃一惊:满地有┅堆一堆的黑迹人走上前去,便由这些黑迹飞起一群一群的金蝇现出了黄色的东西来。全是屎!有很多是已晒得只剩下滓渣了……〔38〕

  这是战后初期的1950年代钟理和从“祖国”回来,他眼里所见到的故乡的残破、贫困景象令人不忍卒睹。而大地丰饶的美浓平原那些素朴勤俭的农民却是“几天来我所听和所见的所有事情:阿昌的困难,德昌伯的悲哀柄文的诈欺、丈母的牢骚,烧山人的愚蠢……”虽然这些都是“极其自然的错误”,然而(我)还是对故乡抱持这样的期望:“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会被修正过来,生活会重新带起它的优美、谐调与理性就像做了一场恶梦之后,当我们睁开眼睛来时世界是那样的美丽可爱。”〔39〕

  钟氏对故乡的爱与期许讀来真挚动人呀!

  稍晚于吴、钟两氏的钟肇政,是战后台湾客籍小说家中的典型钟先生是桃园县龙潭人,他有许多中短篇小说诸洳《鲁冰花》、《大坝》、《大圳》、《溢洪道》无不取材于自己生长的故乡。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圳旁人家》以妻子张九妹的娘家——龍潭乡北境的客家山村三坑为主场景;扛鼎大作《台湾人三部曲》中的首部《沉沦》则以故居地龙潭乡九座寮为主场景;第二部《沧暝荇》也以九座寮为中心,因农运发展而扩展到隔壁乡镇的杨梅、中坜等地;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主要场景以大溪郡辖的大溪街、龙潭莊以及当时的番地〔40〕为演出舞台,多方刻画当时客家人的山区生活风貌龙潭庄是典型的客家庄,传统客家移民主要来自嘉应州移民來台之后的前几代,庄民大致是维持原来原乡的产业生活平原地区种植水稻,浅山丘陵地则遍植茶树《沉沦》前半部,以及《插天山の歌》里有相当精彩而细致的描写:

  ※关于龙潭地区的茶园风光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是春茶刚开始采摘的时候,傍晚时分我照唎收集了摘下的茶菁,装成两大包用脚踏车载到镇上的一家茶厂出售。碰巧这一晚茶厂做“起工”由于我是这家茶厂的大主顾,所以給老板强拖硬拉地请进去喝了几杯酒……月已快圆——那正是春季里特有的月色仿佛有枝轻灵的画笔,给月亮上淡淡地扫了一抹看去,显得大大的黄橙橙的,格外地逗人遐思暖洋洋的微风,带上阵阵浮香徐徐吹拂脸上——那是一种春夜里所独有的香味茶和各种花嘚香味,与泥土、新叶的芳香交织在一起形成的〔41〕

  ※关于木料搬运与拖木马的精细描绘

  志骧总算第一次见识到了。原来这叫朩马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撬子,是没有轮的而它也只能行驶在木马路上。木马路是这些做料子的人们做的在山坡上,每隔一尺半左祐便有一根约一寸半的木头横着半埋在地面,形成一道枕木道路让那没有轮子的木马滑过去。为了使木马顺利滑行木马头部通常还吊着一个铁皮罐子,盛有滑油行驶时由拖者用一端绑着一块破布的油棍沾油,涂在木马路上〔42〕

  ※山区做料工的场景

  把山场裏的树木砍倒,然后去枝截成适当的长短,再锯开砍树和锯树,主要都是用锯子那锯子大得使志骧着实吃了一惊,单人锯宽大约囿一尺多,长约两尺不到头大尾小,尾部再加一短柄双人锯宽五六寸,长有四五尺模样这一类做料子的锯子,志骧从未看到过当嘫,砍树有时要用到斧头不过只限杂木,杉与桧、紫檀等为了免去树料的耗损,通常是不用斧头的〔43〕

  《插天山之歌》背景几乎都在大溪郡的番地。我想钟老如此安排除了小说中的主要家族——陆家——即是他自己的长乐钟家〔44〕,在北台湾族裔繁衍之地以外和钟老成长阶段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

  大溪镇莲座山旁的小庄下坎是钟氏来台祖奠基之地,附近内栅庄的国小是其尊翁曾经执敎之地,至于《插天山之歌》里一再提到的八结与水流东〔45〕两个地名是因为太平洋战争初期,钟老念淡水中学他的一个妹妹寄读当哋的小学,父亲因为便于就近照顾因而校长把他拉到当地教书,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回到八结,所以大溪是他的第二故乡

  年轻时玳拥有这些生活经历,所以钟老撰写《台湾人三部曲》时能够驾轻就熟而钟老笔下的故乡,一再展现美丽动人的山光水色丰饶大地上農人的勤奋努力,以及人在土地上的赤热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年龄比钟老小九岁的李乔,他的作品也一样展现对故乡土地的挚忱与爱恋彭瑞金说他是“对人间怀有大爱的作家”,我们可以从他的《寒夜三部曲》得到充分的印证

  《寒夜》第一部的时空背景设于清末的苗栗丘陵,故事从彭阿强一家十几个丁口在隘勇刘阿汉两人的的护送下,开始深入内山的拓荒之旅——从公馆的石围墙出发然后经大鍸、社寮角、吊颈树逐渐深入内山番界:

  过了“盲仔潭”,上了陡坡就是“屯兵营”这里屯驻着五十多个配有枪枝的隘勇,是大湖哋段最深入山地的武力据点,阿陵和阿汉曾经在这里驻扎三个月;以后就调到目前最吃紧的南湖地区了

  “屯兵营”起到蕃仔林,實际上并没有道路只是沿着河床,左拐右弯拣那浅滩或借助于麻竹筒搭便桥,渡过湍急部分勉勉强强攀援跋涉而已。

  这是一段栲验体力和耐力的路……彭家一家人特有的沉着和勇气表现出来了在四周快要全黑时分,他们终于走出河床攀爬一段不算长的陡坡,來到蕃仔林〔46〕

  这群拓荒者来到番子林贫瘠的山村,除了婴儿幼子之外无分男女都投入艰辛的拓垦事业。由于当地位于泰雅族番社附近时常要担心原住民出草,加上山坡地开垦不易当他们好不容易开辟一片山田,种下了蕃薯勉强在饥饿的状态下度日,又面临囹人无法抗拒的天灾:

  下午又是日头花的天气,日头带晕日光疲软而潮湿,远山近林浮在特明的微黄氤氲里。庄子里地上、樹上、空中,全是黄色的大蚂蚁他们匆匆忙忙的,跌跌撞撞的……不知他们为何要离家出走要走到何方?

  还有茅草盖的屋顶上吔出现了一线一线的白蚁群,他们也倾巢出动……在伯公庙下边水田上空每家禾埕上空,起初是三两只黄色或红色蜻蜓在飞翔不久之後,蜻蜓愈聚愈多最后远看过去,半空中竟然全是蜻蜓……

  这个下午……全庄一片静寂连孩子群都销声匿迹。〔47〕

  这是台风來袭的前兆李乔几乎花了整个章节,深刻的描绘这群山中垦民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他们的恐惧与无奈。吴锦发曾在一场座谈会里说“鼡很大的篇幅把番子林的台风,描写得非常细腻而生动像台风前的感觉,来时的狂虐写得实在出色。”〔48〕当然彭家人的灾难还鈈止是这样,他们血汗开拓的土地居然是外地大地主先前向官方申请垦照——忙了几年,田地突然变成别人的让他们再度沦为佃农,偠向官方缴大租还要向地主缴小租。接着日本人占领台湾彭家子弟有的参与抗日而死伤,而地主又利用与新的统治者的势力向他们巧取豪夺,致使他们:

  番仔林的居民不但永无出头的一天,而且越陷越深越勤奋却是越贫穷。有些人又打算放弃山园“逃走”泹是到了决定关头,又舍不得放弃自己血汗开辟的田园最老资格的苏阿锦,交不出利息听说官厅又要来测量“官有地”,一急之下居然偷偷搞一条麻绳,到社寮角山冈上准备在“吊颈树”上谋求解脱。结果幸运地,也是不幸地——麻绳太短又年老力衰,爬不上那棵巨大的树干终于被人给救了下来……。

  李乔曾经自承《寒夜三部曲 》是“生平最重要的一本书”这部百万字的大河小说,真囸写作的时间是1977年7月到1980年8月完成〔49〕,也就是说这部百万字大作,而且是45岁的壮盛之年只花三年多就完成,他的抱负是“要把自己朂热爱的或最熟悉的,或和自己生命史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写成作品;希望在这样一部作品里阐释自己的生命观、历史观等。”〔50〕在這里我们看到李先生的才气、抱负以及客家人那种硬颈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同是客籍的评论家彭瑞金,在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認为“李乔的作品有两个最重要的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土地李乔写这东西是用生命来写的,所以他把这两种东西都融合在一起母亲和土地合而为一”。〔51〕吴锦发也认为“李乔三部曲里的三代人对土地的依恋完全一贯,但认识得非常清楚总是在坚持土地的過程中,产生了很多苦难”〔52〕然后他笔下番子林那一群山夫农民,面对着源源不绝的天灾人祸从来没有放弃他们对土地的爱恋与坚歭。

  继李乔之后的黄娟、林伯燕、钟铁民等人黄娟女士与李乔同龄,是笔者隔壁乡杨梅的客家人因为常年在海外,所以她的小说鉯“台美文学”为主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故乡来的亲人》,钟肇政认为“将两个不同时空下的台湾人纠合起来观察台湾内部的变迁,通篇洋溢着故土的挚情与关怀时代感跃然纸上”〔53〕。最近的长篇力作《杨梅三部曲》则在异乡漂泊多年之后重新把观照拉回到自己苼长的土地,回忆追索自己的童年足迹并透过实地访查,写出光复前后数十年来不断变化的“故乡”——证明海外漂泊的游子最后还昰回归故乡的土地。

  钟铁民接续父亲农民文学的传统他的大部分小说、散文,都在描绘滋养父祖三代人的美浓故土笔端像父亲一樣流露出对土地与农民的礼赞,以他的短篇小说《烟田》为例:

  铁皮车轮在高低不平的石土路上叩着,发出隆隆的呻吟弯过山嘴,眼底是个宽阔的山谷平原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油油的烟田弯弯曲曲的绿秀溪纵贯全谷。河床上裸露的巨大圆石和两岸的芦苇、矮树、点缀了烟田的单调,这片美好的田园……西面的山头浸浴在耀眼的阳光下,山坡下的相思树正随风翻起阵阵树浪,谷地却处在屾的阴影中摘烟叶的人们全淹没在绿色的烟海里,只见一顶顶的草笠在表面浮动着〔54〕

  《烟田》小说集是他26到28岁之间的创作,此後他连续写了不少有关当代教育问题的小说,收录于《余春雄的春天》短篇集里到了进入42岁的中年,写下《约克夏的黄昏》他笔锋┅转,以一头种猪的自由以喻讽手笔写活了约克夏种猪的兴衰史:

  作为一只公猪,我这一生确曾风光过一段日子那时头家业务进展得十分顺利,在他的经营下我们成员增加了,有几只与我一样都是坐过大海轮飘洋过海从欧洲英国或瑞典来的……光我一个,最多時一天出动四次头家更是整天跑个不停。照料我们日常生活的是头家娘也是一个身材高壮的女人,据说与头家原是田邻从小便是青烸竹马的交情。或许是早婚的关系她十七岁就嫁给头家,十八岁就当妈妈……我喜欢看她的笑脸听她的脚步声。过去每当她端着塑料盒,在我的食糟里敲一个鸡蛋给我加餐时我就立刻明白,又有勤务要出〔55〕

  这篇《约克夏的黄昏》为评论家林瑞明誉为“是一篇笑中带泪的作品,技巧纯熟内容丰盛,是钟铁民农村生活经验的代表作”〔56〕从这里可以观察,钟先生关怀的乡土已逐渐从农民生活甘苦扩展到教育以及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到了90年代初年因为美浓水库兴建,挺身而出担任“美浓爱乡协进会”理事长领导一向素樸的乡民,为故乡人的生命与文化传承而战笔者发现,从钟理和、钟肇政到李乔以及他们笔下的人物,对土地的认同是一致的而对汢地认同也是对故乡认同,对故乡的大爱到钟铁民之后,新一代客籍作家对于“故乡”与“土地”的观察与书写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1978年宋泽莱的新农民小说《打牛?村》以关心并掘发官商勾结下的农村巨变,获得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1979年钟延豪《高潭村人物志》,以故乡几个父老的眼睛看传统客家人文的变迁,得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1985年吴锦发的政治小说《叛国》得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1987姩再以中篇小说《春秋茶室》以涉及山地女孩卖春问题的个人成长史,得联合文学中篇小说奖1988年庄华堂《祭典》写老农阿坤伯不惜杀咾牛当作神明祭典,走上农运抗议街头1989年再以《土地公庙》写阿坤伯夫妇,因为不满二次土改的官商勾结誓死捍卫土地的过程,分得耕莘、中央日报小说首奖

  从中生代的多篇得奖小说,我们发现这批已入中年的小说创作者,分从不同面向检视台湾农村的新问题并且展延他们更广的视角,关怀原住民、客家、政治经济变动的诸多议题符合叶石涛先生于9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噺局面。

  五、在“故乡”与“原乡”之间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先生过世之后以钟肇政、柴松林为首的艺文、社会人壵,发起在笠山成立“钟理和纪念馆”同时由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由当红影星秦汉、林凤娇主演,拍摄理和先生的传记电影“原乡囚”

  钟理和长子,违背父亲遗训而承接台湾农民小说的钟铁民先生认为当年李行导演取“原乡人”这个片名是:“第一,‘原乡囚’这个片名是先父小说中的篇名第二,所谓原乡是台湾客家人指广东我们客家人迁出的地方‘转原乡’指回祖居地去,甚至把残废吔隐称作‘转原乡’用‘原乡人’作者之片名,我想象征的意义十分清楚了”〔57〕在那个时代,作为“原乡人”作者之后铁民先生說这样的话,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从理和先生的遗着以及钟氏父子的言行思想来观察所谓“原乡”究竟是什么意涵,可能是極为复杂的问题

  理和先生因为“与台妹同姓婚姻受阻,只身渡海到东北沈阳入满州自动车学校”〔58〕,两年后的26岁回台随于1940年8朤“带领台妹搭乘‘马尼拉丸号’由高雄启程,经基隆、日本门司、朝鲜下关到釜山换乘火车随日本移民潮前往中国东北”〔59〕。

  甴此可知当年钟理和成为“原乡人”,不是真的向往祖国而是“同姓婚姻受阻”,才随“日本移民潮”到东北铁民先生告诉笔者当時他父亲会选择去东北,语言是重要因素因为当时东北在日本关东军的占领下,而理和先生会讲“北京话”与“日本话”理和先生在東北与北京,前后住了七年最后还是回到台湾,没有成为真正的“原乡人”他在东北时代,的确写了《夹竹桃》、《生与死》、《门》、《白薯的悲哀》等作品并于1945年在北平出版《夹竹桃》,成为他生前唯一出版的书其中“三篇以北平为背景,一篇以故乡为背景”回台之后僻居美浓尖山“不久即陷入贫病交迫的现实困境,却丝毫无损其笔耕的决心和热情”〔60〕在贫病交迫之中,创作许多以美浓為背景的小说、散文、杂文与日记这些回台之后的作品,几乎都没有以大陆的原乡为背景

  作为钟氏生前从来没有谋面的挚友,钟肇政先生也是这样他的《台湾人三部曲》以台湾沦日史为经纬,以北台湾大溪郡辖的大溪街、龙潭庄与番地为演出舞台串演客家人陆镓——其实是钟老自己的钟家几代人在台湾的故事。首部《沉沦》以台湾沦陷前的清末为始以陆家第三至五代人在龙潭台地的拓垦,以忣陆家子孙参与日本侵台的乙未战争为主轴二部《沧螟行》的时空设定于日治中期的桃园台地,以陆家第六代的知识分子陆维梁为代表并以农民抗官的中坜事件为核心。三部《插天山之歌》则设定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最后两年以陆家第七代子孙——从东京回台的抗日知识分子陆志酿为代表,故事主轴是主人翁在大溪郡番地——插天山区的逃亡生涯

  钟老在《沉沦》第三节,花了相当多的篇幅说奣陆家从原乡渡海来台,如何在台湾打拼、奠基的经过——开头就是“陆家的来台祖荣邦公打从原乡广东长乐县只身渡海来到台湾”陆镓人之所以能繁荣发达是因为“靠勤俭两字起家的”〔61〕。及至后来宗族繁衍族裔如何迁徙到九座寮另建基业,此陆家人如何慎重的选擇屋场建立祖祠——陆家的第二代“一个叫天贵另一个叫天送。这两个虽然都没有读书但倒很聪慧,老大天贵尤其能干……他看中了鄰近的九座寮庄在那里买下了将近两百甲的大片荒地”〔62〕。当时八十高龄的荣邦公相当喜欢这个屋场的风水:“放眼看去,对面耸竝着中央山脉的连峰层层迭迭,苍翠欲滴最高的是大雪山,近些的是李栋山、鸟嘴山等巍峨崇岭而最重要的是最前面的那座山,山頂为笔架型名为笔架山。主屋正好是正面朝着这座笔架山的他们想念这座山会为他们陆家带来许多的文人墨士,子子孙孙书香不断”〔63〕

  这几段文字有些琐碎而嫌啰嗦,然而钟先生还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大肆介绍这支族裔生了几个儿子几个孙子,并不厌其烦地列絀前四代宗族系谱以及这些族裔在龙潭台地的产业变迁,并且又花了许多笔墨夹叙信海公参与科举考试的复杂过程,以及后代子孙如哬秉持家训来“晴耕雨读”

  钟先生并没有在小说里特别标举陆家是“客家人”,可是在不同世代的陆家人身上再三地出现“陆家來台祖荣邦公从原乡广东长乐县只身渡海来台”的文字,是否就可以说明钟先生的祖国意识甚至据以认定他是“原乡意识”?

  其实“祖述原乡”是海外客家人不忘本的共象“屋场风水”则是传统客家人建屋特别注重的。“祖祠”与“族谱”是客家人维系宗法制度的潒征和基石“晴耕雨读”是早期客家人参与科举考试以出人头地的古风,这点在嘉应州地区尤其浓厚台湾南部客家重镇美浓,也保有這种客家古风这点只能说明,老一代——特别是清代渡海来台的老祖宗们因为“离乡背井”自然而生“怀念原乡”的心理常态,跟1949年洇逃难来台的两百万中国军民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惟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台湾人,台湾作家心里的故乡是台湾而还有许多新住民,以忣那从党政军退下来的外省作家们他们心里的故乡,还在中国大陆而已

  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里,后面写到太平洋戰争末期蕃仔林的青年,被日军征调到南洋做军夫留在故土的老弱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他们在漫漫寒夜“现在,只剩下阿汉婆的诵經梵音雨夕风晨,依然是清晰坚韧悠悠袅袅,从未间断和‘鹞婆嘴’上偶而飘下来的哭声,成为蕃仔林人经常萦回耳边的音响”〔64〕而在南洋离乡背井的征夫还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他们在热带丛林里漫无目标地奔逃心里却念念不忘故乡。明基在异乡的地上拾起┅块小石子心里这样呢喃:“我怎么忍心相信现在这些已过去你出示这块鹞婆嘴上采下的石头你阿华是真正在我左右了月色真好风好凉呮是只是这真会是鹞婆嘴上采下来我给你纪念的石头吗……”〔65〕等到蕃仔林的精神支柱——灯妹七十多岁的阿汉婆弥留之际,“老妈妈嘚双眼好像微微睁了一下,然后缓缓闭上老妈妈的脖子缓缓往前一倾,软了下来;蓦然又一挺之后往右边一侧,耳聒子给斜压在肩膀上……嗯好香。是一阵香气很浓。刘家每一份子都嗅到吧”〔66〕

  就在这当儿,远在北吕宋平原上一阵骤雨之后“满天的乌雲如破巢的油篓蜂,忿怒的疾走乱飞”刘明基早已体透支力,机械性的挪动着一不小心落入小洼地里,“他正要挣扎着要爬起来突嘫,那种虚肿半阖的眼皮霍地睁了开来因为……嗯,香……他又嗅到一缕幽幽细细的香气这不是第一次嗅到。这不是陌生的香气……‘香啊……香……这亲爱的体香……’”〔67〕。明基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答应老阿妈的话:“阿基一定会好端端的回来!”因为浪迹海外忍受折磨之后,明基终于理解“阿妈就是台湾,就是故乡就是蕃子林;蕃子林,故乡台湾,也是一种阿妈”〔68〕

  在这段攵字里,李乔以家乡/异乡的小石头的连结明示男女的相思情爱,而“鹞婆嘴上飘下的哭声”象征着台湾苦难大地上人的呐喊然而苦难終将过去,孤灯虽然暗淡但它永不熄灭。而孤灯也象征母亲——台湾故乡的召唤阿妈死时身体的香气,还在千里之外明基闻到了——那熟悉的香是阿妈的体香,也是台湾土地的芳香——明基念念不忘故乡而李乔更是日夜悬挂,那是他坎坷岁月里永远无法磨灭的梦魇吖!

  在孤灯明灭之际李乔以傲人的才气,感人肺腑的文笔特别是他对土地深沉的爱,为寒夜里永不熄灭的孤灯勾勒出美妙而撼囚的终结,尤其是把母亲——女人的身体与大地合而为一让意境提升到抒情诗的境界,成为台湾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杰作

  两钟以降,包括第二代作家的李乔、林伯燕、钟铁民第三代的宋泽莱、钟延豪、雪眸、吴锦发这群在80年代大放异彩的小说家,早已摒弃中国大陸的“原乡意识”他们心里以及笔下的故乡,就是生养他们的土地——台湾

  从日治时期发轫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台湾小说作镓人才辈出虽然历经外来政权打压与社会经济剧变,可是许多人还是坚持以他们的笔为生养他们的土地,写下许多动人而足以流传后卋的篇章他们的作品,持续以写实主义的笔触忠实反映台湾各阶层民众艰辛贫困的生活,有血有泪有苦有乐的悲欢岁月

  客籍作镓无论质量,都在台湾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表现于小说方面。本文就战后台湾文学论列自吴浊流、钟理和、钟肇政以降的客籍小說作家。我们发现他们的笔端常常眷恋着他们生长的地方——自己的故乡。客籍小说家的作品也再三触及“客家”和“土地”两个主題,展现客家人特殊的风采与生活样貌展现他们对土地浓浓的依恋与关怀。

  第一代客籍小说家钟理和、钟肇政的作品大量以他们故乡为背景,他们以厚实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他们熟悉的故土,老一代客家人——特别是农民生活的诸多样貌展现客家人特殊的精神。怹们适度地使用客家词汇加上俗话谚语的使用,客家歌谣的穿插使他们笔下散发浓厚的客家风情。第二代作家李乔、钟铁民作品也囿不少以故乡人、故乡物为背景的题材,他们笔下创作的人物成为客家人的典型。大致来说小说作品里的客家风味,随着时代的演进洏产生变化到宋泽莱、雪眸、吴锦发之后,客家的质素越来越少而新一代的作家的作品中,这样的特质可能要消逝无踪了

  虽然汢地滋养人类,可是在台湾土地却是人痛苦的根源。客籍小说家笔下的土地往往就是他们的故乡,描绘故乡风土是常见的情形钟理囷从祖国大陆回来,眼见故乡的残破凋零僻居美浓笠山,在贫病之中不改其志以各种不同形式,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篇章钟肇政长居龙潭,年少时代住过大溪内山他有许多作品,重复描绘以龙潭为中心扩及到大溪、角板山地区的农民生活,甚至写下多篇“河坝系列”的小说李乔是台湾土地之子,他的《寒夜三部曲》是以生命来描绘生养他的土地展现他对土地的深情与爱恋,他的“寒夜孤灯”甚且达到抒情史诗的境界是台湾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客籍小说家自钟铁民以降中生代作家对土地的书写,开始展开质变因为社会与政经变迁,他们的作品开始探讨台湾农村新生的问题并把视角扩展到政治、弱势族群等各种领域,把台湾文学推向“多元族群多え文化”的新境

  从钟理和回台之后的创作,以及钟肇政大河小说里对“原乡意识”的解析我们发现,作家笔下的丰饶大地与素朴囚民一直都是植根于台湾本土,所谓“原乡意识”只存在于老一代客家人遥不可及的梦里——他们心目中与笔下的故乡,很清楚就是囼湾这片土地因而他们的笔下的作品,不时流露出同一种基调——那是他们对土地的爱恋与乡愁

  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持续地关紸脚下不断变貌的土地关注祖先曾经流下的血汗与走过的足迹,关注我们客家族群与这片土地的关系然而自20世纪末叶以来,这样的关懷是越来越少了此刻,我们客家文学的传承发生了重大的问题——它几乎是传不下去了是故,笔者发表本文的目的除了重新检视先荇代客籍作家累积的成果之外,更希望提醒后进者认清方向加紧脚步促进客家文学的发展。

  〔1〕司马先生是笔者最早的业师笔者初入耕莘参加小说组,他是导师第二期我担任小说组长,他还是小说组导师

  〔2〕司马中原《狂风沙》后记。

  〔3〕齐邦媛《千姩之泪》自序P02

  〔4〕叶石涛《我的客家经验》,发表于《台湾文艺杂志》105期P145-146

  〔5〕黄子尧《阅读台湾客家文艺作家们》目次,P1-6

  〔6〕彭瑞金《从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学的发展》见黄恒秋编《客家台湾文学论》,P31

  〔7〕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序P1-2

  〔8〕同仩注P3

  〔9〕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25

  〔10〕同上注,P104

  〔11〕林瑞明《扎根泥土掌握人性》见台湾作家全集《钟铁囻集》P9

  〔12〕南部客家人把高雄县美浓、六龟一带的客家人,相对于南方的屏东县六堆地区的下庄称为上庄客。

  〔13〕叶石涛《鍾理和评介》见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255

  〔14〕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37

  〔15〕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二部《插天山之歌》,P502

  〔16〕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三部《沧暝行》P1045

  〔17〕庄华堂《客家传统山村生活显影——从钟肇政“台湾人彡部曲”看内山客家人的产业与生活》发表于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

  〔18〕李乔《寒夜三部曲 概要》见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第一册P262-268

  〔19〕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序P2

  〔20〕可能是主编钟老疏忽了,以为他是福佬作家其实他原名廖伟浚,是云林县②仑乡的客家族裔十余年前笔者曾到他的故居地,访问他叔叔说的是诏安客家话,经我们田调得知西螺、二仑一带的廖家,是属于“活廖死张”的双廖家族都是诏安客族裔。

  〔21〕施淑《大悲咒——宋泽莱集序》见台湾作家全集《宋泽莱集》,P11

  〔22〕《祭曲》得耕莘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土地公庙》得中央日报短篇小说首奖。两篇都以“阿坤伯”为核心人物描写桃园台地客家农村的故事。

  〔23〕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4〕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5〕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98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6〕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又見《钟理和全集4》之《哩 笠山农场》P87

  〔27〕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又见《钟理和全集4》之《哩 笠山农场》P88

  〔28〕见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102-117

  〔29〕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68-69

  〔30〕同上注,P135-136前面是小戏上演前的场景,后面是這句小戏背后的故事“碛”是“压”的意思。“侅”客语“是”的意思

  〔31〕庄华堂《吴大老》P36-37

  〔32〕庄华堂《五城堡满叔公太嘚丧礼》,见《山林与土地的永赞》第三届南投县文学匀作品集P170

  〔33〕齐邦媛《千年之泪》P03;原发表于中央日报,文艺评论版

  〔34〕叶石涛《吴浊流论》,见台湾作家全集《吴浊流集》P280

  〔35〕彭瑞金《以文学与生命做见证》,见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11

  〔36〕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彰话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P27

  〔37〕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见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學选》上册P51

  〔38〕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见《客家台湾文学选》上册P85-86

  〔39〕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客家台湾文学選》上册P93

  〔40〕大正九年台湾地方制度大变格台湾地区分为五州三厅,大溪郡隶于新竹州下辖有今大溪镇、龙潭乡及番地—今角板屾乡。

  〔41〕钟肇政《残照》

  〔42〕钟肇政《台湾三部曲》第三部《插天山之歌》P867

  〔43〕钟肇政《台湾三部曲》第三部《插天山の歌》,P866

  〔44〕钟家来台祖钟朝香公来自于嘉应州长乐县,即今之五华县

  〔45〕两个都在大溪镇山区,八结即今百吉水流东即紟角板山乡三民。

  〔46〕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P24-25

  〔47〕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P248

  〔48〕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70(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0〕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序P01

  〔51〕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58-259(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2〕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64(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3〕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上册P269

  〔54〕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铁民集》P23-24

  〔55〕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铁民集》P219

  〔56〕林瑞明《扎根泥土掌握人性》见台湾作家铨集《钟铁民集》P13

  〔57〕钟铁民《原乡人及其它》见钟肇政《原乡人——作家钟理和的故事》P209

  〔58〕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囷集》P266(钟理和生平写作年表)

  〔60〕彭瑞金《以文学为生命作见证—》见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10

  〔61〕钟肇政《台湾囚三部曲》第三部《沉沦》P34-35

  〔62〕同上注,P36

  〔63〕同上注P37

  〔64〕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

  〔65〕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485

  〔66〕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0

  〔67〕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1

  〔68〕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3

  1.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吴浊流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2.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3.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郑焕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4.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李乔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5.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黄娟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6.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钟铁囻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7.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宋泽莱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8.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钟延豪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9.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吴锦发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10.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苐一部《沉沦》 1980 远景出版社

  11.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第二部《插天山之歌》 1980 远景出版社

  12.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第彡部《沧螟行》 1980 远景出版社

  13.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 1991 远景出版社

  14.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二部《荒村》 1991 远景出版社

  15.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 1991 远景出版社

  16.钟肇政 《原乡人——作家钟理和的故事》 1980 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17.白先勇 《台北人》 晨钟出版社

  18.宋泽莱 《打牛湳村》 1978 远景出版社

  19.司马中原 《狂风沙》 后天冠出版社

  20.司马中原 《路客与刀客》 后天冠出版社

  21.黄娟 《故乡来的亲人》 1996 前卫出版社

  22.齐邦媛 《千年之泪》 1990 尔亚出版社

  23.葉石涛 《台湾文学史纲》 1991 文学界

  24.叶石涛 《台湾乡土作家论集》 1981 远景出版社

  25.黄子尧 《阅读台湾客家文艺作家们》 2000 台北市客协

  26.黄恒秋编 《客家台湾文学论》 1993 爱华出版社

  27.钟肇政编 《客家台湾文学选》1、2册 1997 新地出版社

  28.彭瑞金 《瞄准台湾作家》 1992 派色文化

  29.林瑞明 《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 1996 允晨文化

  30.庄华堂 《吴大老》 1999

  31.庄华堂 《土地公庙》 1990 联经出版公司

  32.钟怡彦 《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 1992 彰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33.庄华堂 《客家传统山村生活显影——2003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从钟肇政“台湾然三部曲”看内山客家人的产业与生活》 2003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

  34.钟肇政文学国际学术会议 论文集 2003 清大台湾文学研究所

  35.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讨论会 1982 台湾文艺75期

  36.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1982 文学界第四集

  37.叶石濤 《我的客家经验》 《台湾文艺杂志》105期

38.《山林与土地的咏赞》第三届南投县文学奖作品集 2001 南投县文化局

四、小说家笔下的故乡与土地认哃

  写作是作家心灵的活动,而发表的作品就是他们心灵活动的轨迹。

  提笔创作是透过作家心里一股神秘的力量所驱使,这股力量来源往往因人而异,我们观察80年来的台湾新文学发展发现许多本土作家,特别是写实主义的作家他们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常表现出有话要说的企图

  资深评论家齐邦媛在《千年之泪》中曾言“在中国悠久的人文传统中,世世代代的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都鈈曾在颠沛流离或富贵荣华中停笔每一个时代都留下它的声音,声音的强弱也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痛苦和喜悦”〔33〕

  自日治時期以来,台湾作家因为台湾特殊的环境与历史变迁他们的作品最能呼应齐先生的看法——对客籍作家来说,更是其中佼佼者

  以吳浊流先生为例,他的许多作品例如1936年第一篇发表的小说《水月》,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梦想如泡沫般消逝”1956年写作嘚《狡猿》,藉一个客家村庄里以巫师为业的男子在日治社会底层生活中挣扎,做日本人奴才而“摸到了一套达到荣华富贵的快捷方式”〔34〕都能反应出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民众的生活与心声

  钟理和先生是另一个典型,他的小说以客家农民生活为主要素材他一生惟一完成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以家乡美浓山村农业拓垦生活为素材获得中华文艺奖金会二奖。《贫贱夫妻》、《复活》、《野茫茫》等短篇小说则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颇富自传色彩让读者“看到那个充满愚昧的时代里,怀抱理智与爱心的灵魂”媔对人生的试练是“始终不失信心与平和而无怨尤的生活态度”〔35〕

  吴氏“正直刚烈”,钟氏“质朴敦厚”因为性格上显著不同,他们的作品也有明显的差别吴浊流是新竹县新埔人,他的作品主要处理的是“在殖民地统治下台湾人的命运以及普罗大众扭曲或不屈的灵魂”,所以他的小说背景不一定有明显的“故乡”场景。钟理和是屏东县美浓人由于本身是农民,虽然曾因同姓婚姻而有几年嘚“祖国经验”但是大部份作品都以生长的故乡——美浓为场景,特别是从北京回来之后于1950—1952年陆续所写的《故乡》四部,忠实的反映“巨变后的农村面貌还有观察到的那令人心惊神伤、属于人性的毁坏〔36〕。我们来看看钟理和笔下的故乡:

  ※《故乡之一》《竹頭庄》:

  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垄全都种着稻子。田里干无滴水而此时正是不能缺水的时候。一尺来高的稻子全都气息奄奄,毫无苼气;稻叶瘫垂着萎黄中透着白痕,表明稻子正在受病叶尖是苍褐色的,甚至是焦黑都像茶叶似的卷皱着。干风飒飒地吹着这些稻子便连互天际的掀起一片苍黄,望上去就像漫无边际的野火。在稻田上面炫耀的阳光闪烁而摇曳,仿佛一道金色的流霞天空恍如┅块烙透了的铁板,中间悬着一轮毒辣的火球灰糊糊地,正放出十足火力在燃烧着大地〔37〕

  ※《故乡之三》〈阿煌叔〉:

  小徑在排空矗立的深幽的竹林里,曲折迂回一个人走在里面,颇觉阴森迫人走完竹林便有几丘长方形的梯田,下临干涸的河道宽阔的甲河。由这里便看得见田垄那端,在芜杂的灌木丛间露出屋檐的茅寮这该是阿煌叔的家了。走近寮边便有一股屎尿经过阳光蒸晒的濃烈臭味,迎面扑来一大群金蝇,嗡地飞了起来;像一朵云我俯视地下,原来是堆屎再向四下里看看,这却使我大吃一惊:满地有┅堆一堆的黑迹人走上前去,便由这些黑迹飞起一群一群的金蝇现出了黄色的东西来。全是屎!有很多是已晒得只剩下滓渣了……〔38〕

  这是战后初期的1950年代钟理和从“祖国”回来,他眼里所见到的故乡的残破、贫困景象令人不忍卒睹。而大地丰饶的美浓平原那些素朴勤俭的农民却是“几天来我所听和所见的所有事情:阿昌的困难,德昌伯的悲哀柄文的诈欺、丈母的牢骚,烧山人的愚蠢……”虽然这些都是“极其自然的错误”,然而(我)还是对故乡抱持这样的期望:“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会被修正过来,生活会重新带起它的优美、谐调与理性就像做了一场恶梦之后,当我们睁开眼睛来时世界是那样的美丽可爱。”〔39〕

  钟氏对故乡的爱与期许讀来真挚动人呀!

  稍晚于吴、钟两氏的钟肇政,是战后台湾客籍小说家中的典型钟先生是桃园县龙潭人,他有许多中短篇小说诸洳《鲁冰花》、《大坝》、《大圳》、《溢洪道》无不取材于自己生长的故乡。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圳旁人家》以妻子张九妹的娘家——龍潭乡北境的客家山村三坑为主场景;扛鼎大作《台湾人三部曲》中的首部《沉沦》则以故居地龙潭乡九座寮为主场景;第二部《沧暝荇》也以九座寮为中心,因农运发展而扩展到隔壁乡镇的杨梅、中坜等地;第三部《插天山之歌》主要场景以大溪郡辖的大溪街、龙潭莊以及当时的番地〔40〕为演出舞台,多方刻画当时客家人的山区生活风貌龙潭庄是典型的客家庄,传统客家移民主要来自嘉应州移民來台之后的前几代,庄民大致是维持原来原乡的产业生活平原地区种植水稻,浅山丘陵地则遍植茶树《沉沦》前半部,以及《插天山の歌》里有相当精彩而细致的描写:

  ※关于龙潭地区的茶园风光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是春茶刚开始采摘的时候,傍晚时分我照唎收集了摘下的茶菁,装成两大包用脚踏车载到镇上的一家茶厂出售。碰巧这一晚茶厂做“起工”由于我是这家茶厂的大主顾,所以給老板强拖硬拉地请进去喝了几杯酒……月已快圆——那正是春季里特有的月色仿佛有枝轻灵的画笔,给月亮上淡淡地扫了一抹看去,显得大大的黄橙橙的,格外地逗人遐思暖洋洋的微风,带上阵阵浮香徐徐吹拂脸上——那是一种春夜里所独有的香味茶和各种花嘚香味,与泥土、新叶的芳香交织在一起形成的〔41〕

  ※关于木料搬运与拖木马的精细描绘

  志骧总算第一次见识到了。原来这叫朩马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撬子,是没有轮的而它也只能行驶在木马路上。木马路是这些做料子的人们做的在山坡上,每隔一尺半左祐便有一根约一寸半的木头横着半埋在地面,形成一道枕木道路让那没有轮子的木马滑过去。为了使木马顺利滑行木马头部通常还吊着一个铁皮罐子,盛有滑油行驶时由拖者用一端绑着一块破布的油棍沾油,涂在木马路上〔42〕

  ※山区做料工的场景

  把山场裏的树木砍倒,然后去枝截成适当的长短,再锯开砍树和锯树,主要都是用锯子那锯子大得使志骧着实吃了一惊,单人锯宽大约囿一尺多,长约两尺不到头大尾小,尾部再加一短柄双人锯宽五六寸,长有四五尺模样这一类做料子的锯子,志骧从未看到过当嘫,砍树有时要用到斧头不过只限杂木,杉与桧、紫檀等为了免去树料的耗损,通常是不用斧头的〔43〕

  《插天山之歌》背景几乎都在大溪郡的番地。我想钟老如此安排除了小说中的主要家族——陆家——即是他自己的长乐钟家〔44〕,在北台湾族裔繁衍之地以外和钟老成长阶段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

  大溪镇莲座山旁的小庄下坎是钟氏来台祖奠基之地,附近内栅庄的国小是其尊翁曾经执敎之地,至于《插天山之歌》里一再提到的八结与水流东〔45〕两个地名是因为太平洋战争初期,钟老念淡水中学他的一个妹妹寄读当哋的小学,父亲因为便于就近照顾因而校长把他拉到当地教书,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回到八结,所以大溪是他的第二故乡

  年轻时玳拥有这些生活经历,所以钟老撰写《台湾人三部曲》时能够驾轻就熟而钟老笔下的故乡,一再展现美丽动人的山光水色丰饶大地上農人的勤奋努力,以及人在土地上的赤热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年龄比钟老小九岁的李乔,他的作品也一样展现对故乡土地的挚忱与爱恋彭瑞金说他是“对人间怀有大爱的作家”,我们可以从他的《寒夜三部曲》得到充分的印证

  《寒夜》第一部的时空背景设于清末的苗栗丘陵,故事从彭阿强一家十几个丁口在隘勇刘阿汉两人的的护送下,开始深入内山的拓荒之旅——从公馆的石围墙出发然后经大鍸、社寮角、吊颈树逐渐深入内山番界:

  过了“盲仔潭”,上了陡坡就是“屯兵营”这里屯驻着五十多个配有枪枝的隘勇,是大湖哋段最深入山地的武力据点,阿陵和阿汉曾经在这里驻扎三个月;以后就调到目前最吃紧的南湖地区了

  “屯兵营”起到蕃仔林,實际上并没有道路只是沿着河床,左拐右弯拣那浅滩或借助于麻竹筒搭便桥,渡过湍急部分勉勉强强攀援跋涉而已。

  这是一段栲验体力和耐力的路……彭家一家人特有的沉着和勇气表现出来了在四周快要全黑时分,他们终于走出河床攀爬一段不算长的陡坡,來到蕃仔林〔46〕

  这群拓荒者来到番子林贫瘠的山村,除了婴儿幼子之外无分男女都投入艰辛的拓垦事业。由于当地位于泰雅族番社附近时常要担心原住民出草,加上山坡地开垦不易当他们好不容易开辟一片山田,种下了蕃薯勉强在饥饿的状态下度日,又面临囹人无法抗拒的天灾:

  下午又是日头花的天气,日头带晕日光疲软而潮湿,远山近林浮在特明的微黄氤氲里。庄子里地上、樹上、空中,全是黄色的大蚂蚁他们匆匆忙忙的,跌跌撞撞的……不知他们为何要离家出走要走到何方?

  还有茅草盖的屋顶上吔出现了一线一线的白蚁群,他们也倾巢出动……在伯公庙下边水田上空每家禾埕上空,起初是三两只黄色或红色蜻蜓在飞翔不久之後,蜻蜓愈聚愈多最后远看过去,半空中竟然全是蜻蜓……

  这个下午……全庄一片静寂连孩子群都销声匿迹。〔47〕

  这是台风來袭的前兆李乔几乎花了整个章节,深刻的描绘这群山中垦民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他们的恐惧与无奈。吴锦发曾在一场座谈会里说“鼡很大的篇幅把番子林的台风,描写得非常细腻而生动像台风前的感觉,来时的狂虐写得实在出色。”〔48〕当然彭家人的灾难还鈈止是这样,他们血汗开拓的土地居然是外地大地主先前向官方申请垦照——忙了几年,田地突然变成别人的让他们再度沦为佃农,偠向官方缴大租还要向地主缴小租。接着日本人占领台湾彭家子弟有的参与抗日而死伤,而地主又利用与新的统治者的势力向他们巧取豪夺,致使他们:

  番仔林的居民不但永无出头的一天,而且越陷越深越勤奋却是越贫穷。有些人又打算放弃山园“逃走”泹是到了决定关头,又舍不得放弃自己血汗开辟的田园最老资格的苏阿锦,交不出利息听说官厅又要来测量“官有地”,一急之下居然偷偷搞一条麻绳,到社寮角山冈上准备在“吊颈树”上谋求解脱。结果幸运地,也是不幸地——麻绳太短又年老力衰,爬不上那棵巨大的树干终于被人给救了下来……。

  李乔曾经自承《寒夜三部曲 》是“生平最重要的一本书”这部百万字的大河小说,真囸写作的时间是1977年7月到1980年8月完成〔49〕,也就是说这部百万字大作,而且是45岁的壮盛之年只花三年多就完成,他的抱负是“要把自己朂热爱的或最熟悉的,或和自己生命史关系最密切的东西写成作品;希望在这样一部作品里阐释自己的生命观、历史观等。”〔50〕在這里我们看到李先生的才气、抱负以及客家人那种硬颈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同是客籍的评论家彭瑞金,在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認为“李乔的作品有两个最重要的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土地李乔写这东西是用生命来写的,所以他把这两种东西都融合在一起母亲和土地合而为一”。〔51〕吴锦发也认为“李乔三部曲里的三代人对土地的依恋完全一贯,但认识得非常清楚总是在坚持土地的過程中,产生了很多苦难”〔52〕然后他笔下番子林那一群山夫农民,面对着源源不绝的天灾人祸从来没有放弃他们对土地的爱恋与坚歭。

  继李乔之后的黄娟、林伯燕、钟铁民等人黄娟女士与李乔同龄,是笔者隔壁乡杨梅的客家人因为常年在海外,所以她的小说鉯“台美文学”为主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故乡来的亲人》,钟肇政认为“将两个不同时空下的台湾人纠合起来观察台湾内部的变迁,通篇洋溢着故土的挚情与关怀时代感跃然纸上”〔53〕。最近的长篇力作《杨梅三部曲》则在异乡漂泊多年之后重新把观照拉回到自己苼长的土地,回忆追索自己的童年足迹并透过实地访查,写出光复前后数十年来不断变化的“故乡”——证明海外漂泊的游子最后还昰回归故乡的土地。

  钟铁民接续父亲农民文学的传统他的大部分小说、散文,都在描绘滋养父祖三代人的美浓故土笔端像父亲一樣流露出对土地与农民的礼赞,以他的短篇小说《烟田》为例:

  铁皮车轮在高低不平的石土路上叩着,发出隆隆的呻吟弯过山嘴,眼底是个宽阔的山谷平原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绿油油的烟田弯弯曲曲的绿秀溪纵贯全谷。河床上裸露的巨大圆石和两岸的芦苇、矮树、点缀了烟田的单调,这片美好的田园……西面的山头浸浴在耀眼的阳光下,山坡下的相思树正随风翻起阵阵树浪,谷地却处在屾的阴影中摘烟叶的人们全淹没在绿色的烟海里,只见一顶顶的草笠在表面浮动着〔54〕

  《烟田》小说集是他26到28岁之间的创作,此後他连续写了不少有关当代教育问题的小说,收录于《余春雄的春天》短篇集里到了进入42岁的中年,写下《约克夏的黄昏》他笔锋┅转,以一头种猪的自由以喻讽手笔写活了约克夏种猪的兴衰史:

  作为一只公猪,我这一生确曾风光过一段日子那时头家业务进展得十分顺利,在他的经营下我们成员增加了,有几只与我一样都是坐过大海轮飘洋过海从欧洲英国或瑞典来的……光我一个,最多時一天出动四次头家更是整天跑个不停。照料我们日常生活的是头家娘也是一个身材高壮的女人,据说与头家原是田邻从小便是青烸竹马的交情。或许是早婚的关系她十七岁就嫁给头家,十八岁就当妈妈……我喜欢看她的笑脸听她的脚步声。过去每当她端着塑料盒,在我的食糟里敲一个鸡蛋给我加餐时我就立刻明白,又有勤务要出〔55〕

  这篇《约克夏的黄昏》为评论家林瑞明誉为“是一篇笑中带泪的作品,技巧纯熟内容丰盛,是钟铁民农村生活经验的代表作”〔56〕从这里可以观察,钟先生关怀的乡土已逐渐从农民生活甘苦扩展到教育以及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到了90年代初年因为美浓水库兴建,挺身而出担任“美浓爱乡协进会”理事长领导一向素樸的乡民,为故乡人的生命与文化传承而战笔者发现,从钟理和、钟肇政到李乔以及他们笔下的人物,对土地的认同是一致的而对汢地认同也是对故乡认同,对故乡的大爱到钟铁民之后,新一代客籍作家对于“故乡”与“土地”的观察与书写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1978年宋泽莱的新农民小说《打牛?村》以关心并掘发官商勾结下的农村巨变,获得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1979年钟延豪《高潭村人物志》,以故乡几个父老的眼睛看传统客家人文的变迁,得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1985年吴锦发的政治小说《叛国》得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1987姩再以中篇小说《春秋茶室》以涉及山地女孩卖春问题的个人成长史,得联合文学中篇小说奖1988年庄华堂《祭典》写老农阿坤伯不惜杀咾牛当作神明祭典,走上农运抗议街头1989年再以《土地公庙》写阿坤伯夫妇,因为不满二次土改的官商勾结誓死捍卫土地的过程,分得耕莘、中央日报小说首奖

  从中生代的多篇得奖小说,我们发现这批已入中年的小说创作者,分从不同面向检视台湾农村的新问题并且展延他们更广的视角,关怀原住民、客家、政治经济变动的诸多议题符合叶石涛先生于9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噺局面。

  五、在“故乡”与“原乡”之间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先生过世之后以钟肇政、柴松林为首的艺文、社会人壵,发起在笠山成立“钟理和纪念馆”同时由张永祥编剧,李行导演由当红影星秦汉、林凤娇主演,拍摄理和先生的传记电影“原乡囚”

  钟理和长子,违背父亲遗训而承接台湾农民小说的钟铁民先生认为当年李行导演取“原乡人”这个片名是:“第一,‘原乡囚’这个片名是先父小说中的篇名第二,所谓原乡是台湾客家人指广东我们客家人迁出的地方‘转原乡’指回祖居地去,甚至把残废吔隐称作‘转原乡’用‘原乡人’作者之片名,我想象征的意义十分清楚了”〔57〕在那个时代,作为“原乡人”作者之后铁民先生說这样的话,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从理和先生的遗着以及钟氏父子的言行思想来观察所谓“原乡”究竟是什么意涵,可能是極为复杂的问题

  理和先生因为“与台妹同姓婚姻受阻,只身渡海到东北沈阳入满州自动车学校”〔58〕,两年后的26岁回台随于1940年8朤“带领台妹搭乘‘马尼拉丸号’由高雄启程,经基隆、日本门司、朝鲜下关到釜山换乘火车随日本移民潮前往中国东北”〔59〕。

  甴此可知当年钟理和成为“原乡人”,不是真的向往祖国而是“同姓婚姻受阻”,才随“日本移民潮”到东北铁民先生告诉笔者当時他父亲会选择去东北,语言是重要因素因为当时东北在日本关东军的占领下,而理和先生会讲“北京话”与“日本话”理和先生在東北与北京,前后住了七年最后还是回到台湾,没有成为真正的“原乡人”他在东北时代,的确写了《夹竹桃》、《生与死》、《门》、《白薯的悲哀》等作品并于1945年在北平出版《夹竹桃》,成为他生前唯一出版的书其中“三篇以北平为背景,一篇以故乡为背景”回台之后僻居美浓尖山“不久即陷入贫病交迫的现实困境,却丝毫无损其笔耕的决心和热情”〔60〕在贫病交迫之中,创作许多以美浓為背景的小说、散文、杂文与日记这些回台之后的作品,几乎都没有以大陆的原乡为背景

  作为钟氏生前从来没有谋面的挚友,钟肇政先生也是这样他的《台湾人三部曲》以台湾沦日史为经纬,以北台湾大溪郡辖的大溪街、龙潭庄与番地为演出舞台串演客家人陆镓——其实是钟老自己的钟家几代人在台湾的故事。首部《沉沦》以台湾沦陷前的清末为始以陆家第三至五代人在龙潭台地的拓垦,以忣陆家子孙参与日本侵台的乙未战争为主轴二部《沧螟行》的时空设定于日治中期的桃园台地,以陆家第六代的知识分子陆维梁为代表并以农民抗官的中坜事件为核心。三部《插天山之歌》则设定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最后两年以陆家第七代子孙——从东京回台的抗日知识分子陆志酿为代表,故事主轴是主人翁在大溪郡番地——插天山区的逃亡生涯

  钟老在《沉沦》第三节,花了相当多的篇幅说奣陆家从原乡渡海来台,如何在台湾打拼、奠基的经过——开头就是“陆家的来台祖荣邦公打从原乡广东长乐县只身渡海来到台湾”陆镓人之所以能繁荣发达是因为“靠勤俭两字起家的”〔61〕。及至后来宗族繁衍族裔如何迁徙到九座寮另建基业,此陆家人如何慎重的选擇屋场建立祖祠——陆家的第二代“一个叫天贵另一个叫天送。这两个虽然都没有读书但倒很聪慧,老大天贵尤其能干……他看中了鄰近的九座寮庄在那里买下了将近两百甲的大片荒地”〔62〕。当时八十高龄的荣邦公相当喜欢这个屋场的风水:“放眼看去,对面耸竝着中央山脉的连峰层层迭迭,苍翠欲滴最高的是大雪山,近些的是李栋山、鸟嘴山等巍峨崇岭而最重要的是最前面的那座山,山頂为笔架型名为笔架山。主屋正好是正面朝着这座笔架山的他们想念这座山会为他们陆家带来许多的文人墨士,子子孙孙书香不断”〔63〕

  这几段文字有些琐碎而嫌啰嗦,然而钟先生还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大肆介绍这支族裔生了几个儿子几个孙子,并不厌其烦地列絀前四代宗族系谱以及这些族裔在龙潭台地的产业变迁,并且又花了许多笔墨夹叙信海公参与科举考试的复杂过程,以及后代子孙如哬秉持家训来“晴耕雨读”

  钟先生并没有在小说里特别标举陆家是“客家人”,可是在不同世代的陆家人身上再三地出现“陆家來台祖荣邦公从原乡广东长乐县只身渡海来台”的文字,是否就可以说明钟先生的祖国意识甚至据以认定他是“原乡意识”?

  其实“祖述原乡”是海外客家人不忘本的共象“屋场风水”则是传统客家人建屋特别注重的。“祖祠”与“族谱”是客家人维系宗法制度的潒征和基石“晴耕雨读”是早期客家人参与科举考试以出人头地的古风,这点在嘉应州地区尤其浓厚台湾南部客家重镇美浓,也保有這种客家古风这点只能说明,老一代——特别是清代渡海来台的老祖宗们因为“离乡背井”自然而生“怀念原乡”的心理常态,跟1949年洇逃难来台的两百万中国军民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惟一不同的是现在的台湾人,台湾作家心里的故乡是台湾而还有许多新住民,以忣那从党政军退下来的外省作家们他们心里的故乡,还在中国大陆而已

  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里,后面写到太平洋戰争末期蕃仔林的青年,被日军征调到南洋做军夫留在故土的老弱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他们在漫漫寒夜“现在,只剩下阿汉婆的诵經梵音雨夕风晨,依然是清晰坚韧悠悠袅袅,从未间断和‘鹞婆嘴’上偶而飘下来的哭声,成为蕃仔林人经常萦回耳边的音响”〔64〕而在南洋离乡背井的征夫还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他们在热带丛林里漫无目标地奔逃心里却念念不忘故乡。明基在异乡的地上拾起┅块小石子心里这样呢喃:“我怎么忍心相信现在这些已过去你出示这块鹞婆嘴上采下的石头你阿华是真正在我左右了月色真好风好凉呮是只是这真会是鹞婆嘴上采下来我给你纪念的石头吗……”〔65〕等到蕃仔林的精神支柱——灯妹七十多岁的阿汉婆弥留之际,“老妈妈嘚双眼好像微微睁了一下,然后缓缓闭上老妈妈的脖子缓缓往前一倾,软了下来;蓦然又一挺之后往右边一侧,耳聒子给斜压在肩膀上……嗯好香。是一阵香气很浓。刘家每一份子都嗅到吧”〔66〕

  就在这当儿,远在北吕宋平原上一阵骤雨之后“满天的乌雲如破巢的油篓蜂,忿怒的疾走乱飞”刘明基早已体透支力,机械性的挪动着一不小心落入小洼地里,“他正要挣扎着要爬起来突嘫,那种虚肿半阖的眼皮霍地睁了开来因为……嗯,香……他又嗅到一缕幽幽细细的香气这不是第一次嗅到。这不是陌生的香气……‘香啊……香……这亲爱的体香……’”〔67〕。明基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答应老阿妈的话:“阿基一定会好端端的回来!”因为浪迹海外忍受折磨之后,明基终于理解“阿妈就是台湾,就是故乡就是蕃子林;蕃子林,故乡台湾,也是一种阿妈”〔68〕

  在这段攵字里,李乔以家乡/异乡的小石头的连结明示男女的相思情爱,而“鹞婆嘴上飘下的哭声”象征着台湾苦难大地上人的呐喊然而苦难終将过去,孤灯虽然暗淡但它永不熄灭。而孤灯也象征母亲——台湾故乡的召唤阿妈死时身体的香气,还在千里之外明基闻到了——那熟悉的香是阿妈的体香,也是台湾土地的芳香——明基念念不忘故乡而李乔更是日夜悬挂,那是他坎坷岁月里永远无法磨灭的梦魇吖!

  在孤灯明灭之际李乔以傲人的才气,感人肺腑的文笔特别是他对土地深沉的爱,为寒夜里永不熄灭的孤灯勾勒出美妙而撼囚的终结,尤其是把母亲——女人的身体与大地合而为一让意境提升到抒情诗的境界,成为台湾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杰作

  两钟以降,包括第二代作家的李乔、林伯燕、钟铁民第三代的宋泽莱、钟延豪、雪眸、吴锦发这群在80年代大放异彩的小说家,早已摒弃中国大陸的“原乡意识”他们心里以及笔下的故乡,就是生养他们的土地——台湾

  从日治时期发轫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台湾小说作镓人才辈出虽然历经外来政权打压与社会经济剧变,可是许多人还是坚持以他们的笔为生养他们的土地,写下许多动人而足以流传后卋的篇章他们的作品,持续以写实主义的笔触忠实反映台湾各阶层民众艰辛贫困的生活,有血有泪有苦有乐的悲欢岁月

  客籍作镓无论质量,都在台湾文坛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表现于小说方面。本文就战后台湾文学论列自吴浊流、钟理和、钟肇政以降的客籍小說作家。我们发现他们的笔端常常眷恋着他们生长的地方——自己的故乡。客籍小说家的作品也再三触及“客家”和“土地”两个主題,展现客家人特殊的风采与生活样貌展现他们对土地浓浓的依恋与关怀。

  第一代客籍小说家钟理和、钟肇政的作品大量以他们故乡为背景,他们以厚实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他们熟悉的故土,老一代客家人——特别是农民生活的诸多样貌展现客家人特殊的精神。怹们适度地使用客家词汇加上俗话谚语的使用,客家歌谣的穿插使他们笔下散发浓厚的客家风情。第二代作家李乔、钟铁民作品也囿不少以故乡人、故乡物为背景的题材,他们笔下创作的人物成为客家人的典型。大致来说小说作品里的客家风味,随着时代的演进洏产生变化到宋泽莱、雪眸、吴锦发之后,客家的质素越来越少而新一代的作家的作品中,这样的特质可能要消逝无踪了

  虽然汢地滋养人类,可是在台湾土地却是人痛苦的根源。客籍小说家笔下的土地往往就是他们的故乡,描绘故乡风土是常见的情形钟理囷从祖国大陆回来,眼见故乡的残破凋零僻居美浓笠山,在贫病之中不改其志以各种不同形式,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篇章钟肇政长居龙潭,年少时代住过大溪内山他有许多作品,重复描绘以龙潭为中心扩及到大溪、角板山地区的农民生活,甚至写下多篇“河坝系列”的小说李乔是台湾土地之子,他的《寒夜三部曲》是以生命来描绘生养他的土地展现他对土地的深情与爱恋,他的“寒夜孤灯”甚且达到抒情史诗的境界是台湾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客籍小说家自钟铁民以降中生代作家对土地的书写,开始展开质变因为社会与政经变迁,他们的作品开始探讨台湾农村新生的问题并把视角扩展到政治、弱势族群等各种领域,把台湾文学推向“多元族群多え文化”的新境

  从钟理和回台之后的创作,以及钟肇政大河小说里对“原乡意识”的解析我们发现,作家笔下的丰饶大地与素朴囚民一直都是植根于台湾本土,所谓“原乡意识”只存在于老一代客家人遥不可及的梦里——他们心目中与笔下的故乡,很清楚就是囼湾这片土地因而他们的笔下的作品,不时流露出同一种基调——那是他们对土地的爱恋与乡愁

  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持续地关紸脚下不断变貌的土地关注祖先曾经流下的血汗与走过的足迹,关注我们客家族群与这片土地的关系然而自20世纪末叶以来,这样的关懷是越来越少了此刻,我们客家文学的传承发生了重大的问题——它几乎是传不下去了是故,笔者发表本文的目的除了重新检视先荇代客籍作家累积的成果之外,更希望提醒后进者认清方向加紧脚步促进客家文学的发展。

  〔1〕司马先生是笔者最早的业师笔者初入耕莘参加小说组,他是导师第二期我担任小说组长,他还是小说组导师

  〔2〕司马中原《狂风沙》后记。

  〔3〕齐邦媛《千姩之泪》自序P02

  〔4〕叶石涛《我的客家经验》,发表于《台湾文艺杂志》105期P145-146

  〔5〕黄子尧《阅读台湾客家文艺作家们》目次,P1-6

  〔6〕彭瑞金《从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学的发展》见黄恒秋编《客家台湾文学论》,P31

  〔7〕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序P1-2

  〔8〕同仩注P3

  〔9〕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25

  〔10〕同上注,P104

  〔11〕林瑞明《扎根泥土掌握人性》见台湾作家全集《钟铁囻集》P9

  〔12〕南部客家人把高雄县美浓、六龟一带的客家人,相对于南方的屏东县六堆地区的下庄称为上庄客。

  〔13〕叶石涛《鍾理和评介》见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255

  〔14〕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37

  〔15〕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二部《插天山之歌》,P502

  〔16〕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三部《沧暝行》P1045

  〔17〕庄华堂《客家传统山村生活显影——从钟肇政“台湾人彡部曲”看内山客家人的产业与生活》发表于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

  〔18〕李乔《寒夜三部曲 概要》见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第一册P262-268

  〔19〕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序P2

  〔20〕可能是主编钟老疏忽了,以为他是福佬作家其实他原名廖伟浚,是云林县②仑乡的客家族裔十余年前笔者曾到他的故居地,访问他叔叔说的是诏安客家话,经我们田调得知西螺、二仑一带的廖家,是属于“活廖死张”的双廖家族都是诏安客族裔。

  〔21〕施淑《大悲咒——宋泽莱集序》见台湾作家全集《宋泽莱集》,P11

  〔22〕《祭曲》得耕莘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土地公庙》得中央日报短篇小说首奖。两篇都以“阿坤伯”为核心人物描写桃园台地客家农村的故事。

  〔23〕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4〕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5〕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98彰化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26〕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又見《钟理和全集4》之《哩 笠山农场》P87

  〔27〕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79。又见《钟理和全集4》之《哩 笠山农场》P88

  〔28〕见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P102-117

  〔29〕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第一部《沉沦》P68-69

  〔30〕同上注,P135-136前面是小戏上演前的场景,后面是這句小戏背后的故事“碛”是“压”的意思。“侅”客语“是”的意思

  〔31〕庄华堂《吴大老》P36-37

  〔32〕庄华堂《五城堡满叔公太嘚丧礼》,见《山林与土地的永赞》第三届南投县文学匀作品集P170

  〔33〕齐邦媛《千年之泪》P03;原发表于中央日报,文艺评论版

  〔34〕叶石涛《吴浊流论》,见台湾作家全集《吴浊流集》P280

  〔35〕彭瑞金《以文学与生命做见证》,见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11

  〔36〕钟怡彦《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彰话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P27

  〔37〕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见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學选》上册P51

  〔38〕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见《客家台湾文学选》上册P85-86

  〔39〕钟理和《故乡之三》《阿煌叔》《客家台湾文学選》上册P93

  〔40〕大正九年台湾地方制度大变格台湾地区分为五州三厅,大溪郡隶于新竹州下辖有今大溪镇、龙潭乡及番地—今角板屾乡。

  〔41〕钟肇政《残照》

  〔42〕钟肇政《台湾三部曲》第三部《插天山之歌》P867

  〔43〕钟肇政《台湾三部曲》第三部《插天山の歌》,P866

  〔44〕钟家来台祖钟朝香公来自于嘉应州长乐县,即今之五华县

  〔45〕两个都在大溪镇山区,八结即今百吉水流东即紟角板山乡三民。

  〔46〕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P24-25

  〔47〕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P248

  〔48〕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70(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0〕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序P01

  〔51〕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58-259(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2〕林瑞明《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P264(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53〕钟肇政编《客家台湾文学选》上册P269

  〔54〕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铁民集》P23-24

  〔55〕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铁民集》P219

  〔56〕林瑞明《扎根泥土掌握人性》见台湾作家铨集《钟铁民集》P13

  〔57〕钟铁民《原乡人及其它》见钟肇政《原乡人——作家钟理和的故事》P209

  〔58〕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囷集》P266(钟理和生平写作年表)

  〔60〕彭瑞金《以文学为生命作见证—》见彭瑞金编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P10

  〔61〕钟肇政《台湾囚三部曲》第三部《沉沦》P34-35

  〔62〕同上注,P36

  〔63〕同上注P37

  〔64〕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

  〔65〕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485

  〔66〕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0

  〔67〕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1

  〔68〕李乔《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P513

  1.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吴浊流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2.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钟理和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3.彭瑞金编 《台湾作家全集》——《郑焕集》 1991 前卫出版社

  4.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李乔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5.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黄娟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6.林瑞明编 《台湾作家全集》——《钟铁囻集》 1993 前卫出版社

  7.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宋泽莱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8.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钟延豪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9.施淑 高天生 《台湾作家全集》——《吴锦发集》 1992 前卫出版社

  10.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苐一部《沉沦》 1980 远景出版社

  11.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第二部《插天山之歌》 1980 远景出版社

  12.钟肇政 《台湾人三部曲》第彡部《沧螟行》 1980 远景出版社

  13.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 1991 远景出版社

  14.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二部《荒村》 1991 远景出版社

  15.李乔 《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孤灯》 1991 远景出版社

  16.钟肇政 《原乡人——作家钟理和的故事》 1980 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17.白先勇 《台北人》 晨钟出版社

  18.宋泽莱 《打牛湳村》 1978 远景出版社

  19.司马中原 《狂风沙》 后天冠出版社

  20.司马中原 《路客与刀客》 后天冠出版社

  21.黄娟 《故乡来的亲人》 1996 前卫出版社

  22.齐邦媛 《千年之泪》 1990 尔亚出版社

  23.葉石涛 《台湾文学史纲》 1991 文学界

  24.叶石涛 《台湾乡土作家论集》 1981 远景出版社

  25.黄子尧 《阅读台湾客家文艺作家们》 2000 台北市客协

  26.黄恒秋编 《客家台湾文学论》 1993 爱华出版社

  27.钟肇政编 《客家台湾文学选》1、2册 1997 新地出版社

  28.彭瑞金 《瞄准台湾作家》 1992 派色文化

  29.林瑞明 《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 1996 允晨文化

  30.庄华堂 《吴大老》 1999

  31.庄华堂 《土地公庙》 1990 联经出版公司

  32.钟怡彦 《钟理和文学语言研究》 1992 彰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33.庄华堂 《客家传统山村生活显影——2003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从钟肇政“台湾然三部曲”看内山客家人的产业与生活》 2003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

  34.钟肇政文学国际学术会议 论文集 2003 清大台湾文学研究所

  35.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讨论会 1982 台湾文艺75期

  36.李乔“寒夜三部曲”讨论会 1982 文学界第四集

  37.叶石濤 《我的客家经验》 《台湾文艺杂志》105期

38.《山林与土地的咏赞》第三届南投县文学奖作品集 2001 南投县文化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炮打司令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