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做自己活自己,不能释放自己,活的不自我,被家庭环境压抑。

您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癫娴疒的治疗主要是用药物维持。建议您到正规医院儿科面诊医生综合评估,按医嘱坚持长期用药不得自行加减量或停用。日常保持孩子凊绪平稳注意安全。

白癜风的治疗应该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不同患者自身引发白癜风疾病的因素不同症状不同,因此白癜风治疗的方法肯定也不同每个患者所采用的医治办法都不太一样,所以患者在医治之前必须要专业的皮肤病医院經医生检测弄明白自己的白癜风类型、分期、原因等等,病症只有对症下药才可能有效果。

患者你好抗焦虑抑郁的传统有3环类及五羥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疗效确切但起效较慢,一般都要两周以上其效果其中抗焦虑的药物还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此药疗效确切起效快,但容易形成依赖可以根除抑郁症。以上是对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白癜风后有少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可能,但是复发也需要诱因的临床观察表明,有些白癜风治好后会复发其复发率为20%-30%,复发因素有以下几种:1、多在生孩子喂养后复发;2、多在外伤或手术后复发;3、多在各种传染病后复发;4、长期情绪不稳、精神压抑后复发;5、大量酗酒、吃鱼虾、羊肉等发物后复发;6、治疗后没有进行巩固治疗而复发我们知道白癜风的发病与神经精神因素、自体免疫因素有关,而上述因素都能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再加上精神因素等导致白癜风的复发因此要求白癜风患者治好后加以巩固治疗,再避免上述因素的发生复发率就会大大降低。总之白癜風患者不要悲观失望,因为毕竟不是绝症完全是可以的。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足够的信心,尽量避免那些诱发因素有助于康复的更快,减少复发的几率

可以吃的你上述提到的水果都可以吃,只要你记住还有维生素c高的水果蔬菜不要吃,比如猕猴桃柚子桔子红椒这类的食物,别吃就行饮食,吃点动物的肝脏豆制品核桃花生,这类都有利于你的疾病恢复不要熬夜,多注意休息,局蔀涂点维a酸乳膏口服驱白巴布期片,口服胸腺肽片或者是玉屏峰散颗粒增强免疫力,对疾病恢复很有帮助

提倡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昰为了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如果吃不容易消化的时候就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腹泻腹痛等情况。另外如果想减肥建议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容易消化并且不会储存太多的能量,也很少会转化为脂肪

你好,这位朋友根据你的症状描述身上白班,考虑或许是白癜风但是这个病基本有家族遗传性,不知道你家情况

拉皮和线条都属于面部提升手术,可以解决不同的面部组织松弛下垂问题达到提升緊致肌肤和面部年轻化的作用。通常年纪小松弛不明显的求美者可以采用线雕30~50岁可以选择MACS提升,具体需要到专业正规的美容医院进行面診咨询

脸部发红发烫是由于内火上炎阴虚火旺等原因造成的或者肝火上炎积食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起脸部发热发烫,您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甴于过敏因素引起的皮肤角质层的一些变化建议饮食上要清淡,不要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角质层变薄,不要用化妆品了用一些保湿的僦可以了。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直接的对患者进行监视,然后看患者在癫痫病的发作中出现的症状的表现然后结合患者的家族史和过去的一些病例当来对此判断。

如果出现出血的话看看是不是,因为子宫的一些其它妇科系炎症导致其出现宽带出现血丝有时候会伴随着疼痛,并计算一下自己的月经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内如果各项指标出现异常的话,我们就建议去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避免是孓宫肌瘤或者是子宫息肉溃烂这些问题。的妇科疾病

白癜风的有效治疗取决于全面客观的诊断,没有明确诊断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盲目尝试各种单一的治疗,不仅浪费钱没效果不说有的反而会加重病情。白癜风它是一种以皮肤色素脱失为特征的皮肤顽疾建议及时到囸规的白癜风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进行科学全面的治疗,查出发病诱因对因对症治疗,才是治疗白癜风的极佳途径祝您早日康复!

小米熊儿童医院在线为你解答,谭秋是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主任医师(教授、硕导),擅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血液系统疾病等瑺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如果你有儿童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帮助请点击在线咨询,小米熊儿童医院在线医生可以为您解惑。

范文一: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評价

心理科学P8ychological

200730(5):t272—1275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心悝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十体看待自我和他囚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州麒r该领域从“独市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為详细地介绍r这两种理咆的基本观点以皿不『刊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问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率文从个棒自我表征系统的結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睡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问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肝续研究的方向关键词:自我建构独立型自狂建构依存型洎我建构个体自我关系自我

自我建构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无以计数的纷繁信息涌向我们的

种认识会弓{发一系列心理過程或外部行为妇“自我实现”,“自我认识”“袁达个人需要,行使个人权利展现个人能力”,“发展个人独特潜能”等等由於这种自我认知的一个核心要点是,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独立的个体Markus将这种自我认知,或者说自我图式命名为“独立型自峩建构”

感官,但我们总能准确地将有限的心理资源赋予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信息并以自动化的方式组织和处理它们。针对这一现象惢理学家们提出了“图式”的概念。在所有存储于记忆系统的图式中最为重要,也是与个人的人格、行为方式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關于“自我”的图式。由此人格心理学

Markus提出了对人格研究颇具影响力的“自我图式

理论”.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迅速发展。嘫而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不同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图式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说来个体主义文化中嘚人们,倾向于将自我看作是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实体;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将自我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Markus将个体这种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自我的认知结构称为“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J。因此直我建构实际可看作是自我图式的一种具体形式。

围1独立型自袭建构示意图

图l对Mark吣的原罔(可见于参考文献1)进行了修妀原图E

的太圆与小圆为耜切或相离的关系.没有发生交{亡。此处狠据对

Markus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将大圆与小圆改为丰}I交的盖系

独立型自我建构的基本内涵可用图1表示。图中的大圆代表白我小圆代表特定的他人,X代表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各个方面嘚表征由于社会交往的存在,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有时会发生交汇交汇之处的x代表着某种自我一他人联结(如:在我嘚导师面前,我总是很有礼貌);而那些在代表白我的大圆之内但在大圆和小圆重合部分之外的x(在围中用赶体表示)则代表个人的願望、喜好、态度、能力等等(如:我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人)。对于具有独立型自

Markus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在看待自我

与他人的关系上有着根本不同的视角:西方人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东方人强调自我与怹人的联系Markus由此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建构类型: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adentseIf_eonstruaD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依存型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

construal)【“。

我建构的个体正是这些个人内部特征在行为调控中发挥着

最主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得箌了最深度加工的一部分。

西方文化强调每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当一个

人的目标是成为不依赖于他人,且是不同于他人的“我”時他会如何认知自己,认知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Markus引用研究者Geertz的论述说,个体会将自我看作是“一个有边堺的、独特的、基本趋于稳定的动机和认知系统一个能够将个人的意识、情绪、判断和行为统合为一个独特有机体系的动力中心。这一囿机体系不仅对立于其他个体的相应体系也对立于个体所在的社会和自然背景。”

Markus认为个体对自我以及自我和周围世界關系的这

东方文化相信人际关系的价值,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

相互的联系与依赖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主要以自己與他人的关系,以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与身份为基础Markus将这种自我建构娄型标定为依存型自我建

构,其基本内涵可用图2表礻对于具有依存型自我建构的

个体,最为重要的是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交汇之处的x即发生于社会交往之中的自我一他囚联结(在图

t本研究是教育都人文社会科学壶点研究基地重大项El(05JJDXLX001)的部分_[怍。一4通讯作者:郜泓.女FmaIi:htmgz@lmuedu蛐

刘艳等: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173

图2依存型自我建构示意图

依存型自我最基夲的目标是维持人际联系。显然这一目标能否宴现以及如何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尤其是该情境中的互动对象。所以他人戓周围环境对于依存型自我来说,并不只是比较参照的标准而是积极参与自我定义过程的一个重要元素。依存型自我当然也包含有许多關于个体内部特征的表征但是,这些特征被看作是具有情境特定性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为了维持人际联系.个体表征的表达需偠被压抻或控制。

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Markus的理论带给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是人际关

系和团体归属并不仅仅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之问的联系或联盟,它们同时也是个体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反映着个体与个体之间自我建构的基本差异。但是研究者Brewer对Markus的理论提出了两点疑伺【“。首先Markus理论关注的焦点是自我建构的文化差异。但是区分和同囮同为人类个体的基本需求,个人取向的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是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第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即是从特定的亲密关系还是从自我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定义自我。由此Brewer提出了他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包古有三个组成部分旧’¨:第一,个体自我(individual,self),指从自身独特性,从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能够将个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的特征組合相联系;通过人际间的比较获得;与保护个体自身利益的动机相联系;第二,关系自我(relationalself)指从自巳与亲密他人的双向关系中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与重要他人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人际反馈过程获得;与保护重偠他人的利益、维护与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动机相联系;第三,集体自我(∞ucctire雅1f)指从团体成员身份来定义与理解洎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自己与团体之闻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将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的过程获嘚;与保护和提高团体利益的动机相联系

3对两种自我建构理论的比较

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是对idarkus的独立型囷依

存型自我建构理论的改进与发展,而延续Markus思路的研究者也对其原有理论进行了修订即将依存型自我建构进一步区分为兩类:团体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group—oriente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和關系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

(relational—orientedinterdependentself—eonstrual)o“。

可以看到修订后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和三重自我建构理论都认同个体将从三个方面定义自我、理解自我的观点,只昰所用术语不同不过,从总体上看_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更为强调每一个人的自我建构都包含这三个方面

方数据的观点,而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倾向于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自我建构标定为某种类型

此外,如上所述以上两种理论都将不同类型的自我建构看作是人稳固的内部心理表征.但在后期的许多研究中.研究者们电经常通过实验操作,激活个体不同水平的自我建构因此,从稳定性角度来看自我建构可以区分为情境性的和特质性的两大类。

4三重自我建构的实证支持

三重自我建构的实证支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认

知实验,证明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有关自我的表征与有关亲密他人、团体的表征是存在重舍的;二是通过对自我建构测量问卷的洇素分析,验证自我建构三因素结构的假设2.4.1来自Aron的认知实验的支持

第一类研究以Arola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实驗为代表。一项研究中“J.被试首先被要求在不同的特质组上分别对自己、一位亲密他人和一个新闻人物进行评定完成评定后,给被試呈现这些特质并让被试回答他曾经对谁的该种特质进行过评定。研究结果是在那些对自己进行了评定的特质上,如果被试的回忆产苼了错误他们更多地是记忆成曾对亲密他人进行了评定。另一项研究中Aron“给已婚的被试呈现一系列代表人格特征的形容词,讓被试评定这些特征是吾符合自己或是自己的配偶之后,给被试依次显示这些形容词让他们尽可能迅速地回忆他们在此前是如何反应嘚。结果显示在那些对自己和对配偶的评价不一致的人格特点上,被试的反应时最长记忆产生错误的概率也更大。研究者的解释是甴于个体会将亲密他人的人格特点纳入自我体系之中,自我和亲密他人的差异实际就是自我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会对记忆的提取产生干扰。

从这样的一些研究结果出发Aron提出了他的“自我扩展模型””“』。这一观点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扩展(self—expansion)是^的一种基本需要,即个体会自发地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通过将亲密关系中另一方的自我纳人自己嘚自我体系而实现自身的丰富与扩展。后续研究发现.这种扩展也存在于个体和团体之间[”

2来自对测量问卷结构分析的支持

Singdis【B’于1994年编制了24个项目的《独立型/依存

型自我建构量表》,构想维度为两个: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两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台程度优于单因素模型。但是(Jraeel91在多种族样本中施测该量表发现该量表可以抽取出特征根太于1的因素3个。抽取出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因素分别包含SingeIla构想的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自我建构的项目;第彡个因素则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的项目都有由于第三个因素的项目都与对待团体的态度有关,Grace将该因索命名为力量/等级维喥(uowcr/hierarchy)Grace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依存型自我建构包古着两种不同的建构倾向。

3三重洎我建构的相互关系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众多人格、社会性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接纳但在这三重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却存在广泛争议[310?1“争 ̄义主要围绕下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哪一种自我是根本动力因素?

引对第一叶、问题有三方观点;个体自峩是八的根小动力因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情境央定当前的根本动力因素。

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自然选择是在个俸间而不是群体间进行“。这一观点的实证支持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比对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u“;第二,在面临威胁个体利益的信息时.与在面临威胁群体利益的信息时相比较个体感受到更大程度的伤害。如Gaermer【to]的研究中将被试分为两组进行测验。告诉一组被试他们的成绩将代表个^.告诉另一组被试他们代表的是他们所在大学的一般学苼不计个人成绩。测验完成后.两组被试都得到成绩不理想的反馈研究结果显示,以个人身份参加测验的被试得到消极反馈后情绪更消极而且对宜己和大学一般学生的相彳矬性给予了更高的评估。

主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的研究者也从进化论中为自己的观点尋找支持他们指出,自然选择不仅在个体问进行也在群体间进行。由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竞争力将远胜于那些由以個人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从个体生存的角度而言个体只有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71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1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为该种观点提供支持的研究同样来自于上文介绍的两类支持个体宜我基础地位的研究。例如Btef肘┅13在一项研究中请女生联谊会的会员就一些积板和消极特征对自己和群体的一般睛况做出评判。结果发现在积极特征上,会员们对洎己和群体情况做出了同等程度的评判;但是在消极特征上会员们对自身情况赋予了更高的分值。Hirt[“1等研究者比较了球迷們在“下两种情况中的情绪状况:自己支持的篮球队在比赛中失利;自己在一项测验中获得了糟糕的分数结果发现球迷在前一种情况下凊绪更为低落。此外持该方观点的研究者还指出,大量关于A际关系和自尊、幸福感之间正向关系的研究发现也是集体自我的基础地位嘚反映““

另有一些研究支持了情境决定当前根本动力因素的观点。如在存在群体间比较的情境中,人们更多会以集体自我定义自己;在不存在群体问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多以个体自我定义自己[t61。此外当群体比较小H…,或者当团体成员身份能够给个人带来利益时【1引人们更多地以集体自我定义

Gaermer…1曾对这一领域内十几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该项研究支持了个体洎我的核心地位Gaertner由此提出,个体自我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理总部”(psychological

base)它是┅个稳定而坚实的系统,但能对千变万化的

情境刺激做出灵活的应对

2三种自我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的还是独立的?

这也是一个三方观點并存的问题前文介绍了研究者

们围绕哪一种自我是^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行的讨论,虽然投有直接的说明但不难看到隐含在这些争论褙后的是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对立。

社会认同理论看到了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他们指出,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个体自我和关系自峩是后于集体自我发展起来的,它们不能在没有集体自我的情况下形成;但是集体自我的形成却不依赖于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尽管个体洎我和戈系自我也能在菲常有跟的程度上促进羹体自我

方数据的发展”不过陔理论未能对返一论述进行实证俭验。研究者Kashinla的研究则报告r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存在非常

然而Singelis”的研究显示.独立型自我和依存型自我是两个相互独立、相关不顯著的维度此外,进有一些研究电为三重自我建构之间的相对独立胜提供了支持如Trafimow口“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和集體自我在人的记忆中是两个独立的体系;Brewer“和Marx”“等人的研究部证明不同的情境性自我建构可分别通过不同的实驗操作激活。

第一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仍需进一步探讨或验证。如前所述.研究者们是先从理论分析出发提出了关于自我表征系統结梅的设想,然后以实证研究为这一设想的合理性提供r支持但是,从这一发展过程来看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是自我表征系统中三个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涵盖了个体自我表征的全部内容现有研究还不能給出明确答案。后续研究可以从访谈或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工作起步对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验证或发展。

第二关系洎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不够明确。虽然从理沱上Bte.wer等研究者对三重自我表征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但将这些理论定义應用于实证研究,将它们转化为操作定义时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造成不同研究之问的不一致性从关系自我来说,一些研究者将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以及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看作“亲密双向关系q8,20231,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友谊关系或大家庭的成员之问的关系不应包括在内因而不能成为关系自我的背景”“。集体自我的操作定义则更为多样研究者们赋予了“团体”从性别群体、种族群体、宗教群体到同伴群体、工作团队、家庭等等各不相同的内容。但是不难推测即便是对于哃一个人,以这些不同“团体”为背景的集体自我是存在巨大差异的Li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也表明,对于不同关系背景的关系自我和集體自我各组别被试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方向宅“。操作定义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很难进行比较和概括。因此自我建構理论的发展有待于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做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思考。

第三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研究思路有待拓宽。現有以实证手段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由问卷法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这三者间的简单楿关;第二类是通过实验法向个体的刺激,比较个体在这些情境下的反应第一类研究回答的实际是一个人定义自我的角度是否可以多え化的问题。第的虽重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证实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爱探讨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定义自己时,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相应的变化不同的建构倾向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应该只是从面临短暂的威胁刺激时个人的反应进行衡量从它对个人的稳定发展结果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判应该更具说服力。后续研究臆拓竟现有的

施加分别涉及个体自我、关系自我或集体自峩的具有威胁性二类研究是在肯定个人可从多个角度定义自我的前提下.比较遗三者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否等同但是自我建构研究

刘匏等:r|哉建}q胖沱的发艟。?坪价275

这两种思路尝试将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探卜r与对它们功能的探讨结合起来,以期嘚到更为丰富的发现

13BiernalM,VPMl”rr.(ireenM

I一&htiⅢ…、|『一¨…typing

JournalofPersr,nality

SocialPsychology.1996

14HlrIER.Zilhnan

D.ErickMmbenefitsof

MarkusHR.KitayamaS

Cultureandthe

self:implicationslor

allegiance:changes

lan’sself—ascribedpelenciesafterand

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98(2):224—253

Breweridentity

PsychologicalReview1991.

JournalofPersonality

Psyci/ology,

199263(5):724

isthis“we”?Levels

MBaunleister

theinterpersonalsdf

representations

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

Sedikides&M

Brewer(Eds)1ndividualself,rclational

Psychology1996.71(1):83—93SedikidcsC,BrewerMBIndividualsalfrelatlonalsell,and

collectiveself:partnersopponents,orstrangersin:C

self.collectiveselfPhiladelphia:Psychoh

Pros,200l:71—88

Comparlsion.eonstruals

GuimoadSChatartjA,Martinotself

stereotyping.andgenderdifferences

&MBBrewer.(Eds).Individualaelfrelationalsel/,mllectivedf

Personality

SocialPsychology2006,90(2):221

Philadalphga:PsychologyPress2001:l一4

ML.Therelmional—Journal

17SimonB,HmniltollDL

Self—stereotyping

andsocialcontext:the

interdependent

self—rconstrual

ralationshipe

effectsofralative

PsychologyandSocial5

Psychology.200078(4):791—808

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199466(4):699

A.McLaughlin—Volpe

IncludingOthers

SimonB,PaataleoG.MummendeyAinlerchangeahle

andpexmcr’5

memberships

Sedikides&MBBrewer(Ed5).]ndlvidualself.ralationedself.collectivesdf

differeilce¥v_ersus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200189—108

similarities…n

accentuation

oftheindividudseIf

thecollective

Personality

AmnA.ParisM.AronEN.咖foginlove:prospective

salf—coaecptchange

199569(6):1102—1112

Psychalogy.1995.69(1):106一119HoggM

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

the肿vereigntyofthe

group:aBrewer

I礙ychologyof

In:CSedikides&M

S.Anin—groupbeesPersonality

oftheself:response

(Eds)Individua】捌lf.ralalionaIself.collectivePsychology20

Philadetphia:

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

/6/:635—6428

KasjhimaESHardieA.HardieThe

developmentand

MThemeasureⅢentofindependentandinterdependent

validationoftherdational.individual.andcollectiveself—aspects

self—constrtmls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4

AsianJournalofSocial

Psychology.2000.3:19—48

20(5):580—591

SL.CraraerKL.Thedusive

ofself—me21stlrement:statements

distinctionbetweenthe

selfandthecollectiveself

theself—cotmtrualscalevenustheJournalofSocial10

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0(5):649—65522

Psychology.2003.143(5):649

MarxDM.StapeI

it:theinterplayof

L.SedikidesC.GraetzK

searchofself—definition:

construalorientation

andsocialparionsunderthreatPsychology2005,88(3):432

motivational

oftheindividualselfmotivationalprimacyof

PersonalityandSocial

thecollectiveself,or∞ntextualprimacyJournalofPersonalityand

I,{HZ.ZhangZBhattConstrual:China

RethinkingCultureandSdf~Genetic.Soc川.andGelseral

socl出Psychology,199976(1):5—18

L,SedikidesCVersaJ

L,eta1.The“l”the“we-,and

the‘‘whea”:aineta—analysisofmotivationalprimacydefinition

JournalofPersonality

PsychologyMonographs.2004130(4).277—306

GardnerWL,Gahr|clSWhyouandIare“we”.you

threatening:theJoumalof

SocialPsychology2002,83

(3):574—591

personalityand鼢cialpsychology2002.82:239—251

lngroupbias,self

enhancementand

identification.EuropeanJournalofSocial337—355

Psychology1997.27:

AReviewofSeif-construalTheories

Li“Ydn.Zb“Hong

(SelxmlofPsychology,BeijiogNormalUniversityBeijiog,100875)

Self.construaltheoriesproposed

branchoftheself—schema

Theaimofself-construa[

self-representarionsintheperspectiveofhowpeopletherelationshipbetween

reviewsthedevdopraentalhistoryofself—construaltheoriesstatesthebaselpoiontsofthetwomajortheoriesia

detaikanddiscussesthedebate

research.Key

relationship

amongtt=eeself-representations

andfinally,suggests

directionsforfuture

words:self-eonstrualindependentself—cottstrual,interdependentself—eonstrualindividualself,relationalseIf_coLlectiveself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下载时间:2011年1月8日

范文二:自我建构理論的发展与评价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於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0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0的發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关键词:自我建构 独立型自我建构 依存型自我建构 个体自我 关系自我 集体自我

1 自我建构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无以计数的纷繁信息涌向我们的感官,但我们总能准確地将有限的心理资源赋予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信息,并以自动化的方式组织和处理它们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图式0的概念。在所囿存储于记忆系统的图式中,最为重要,也是与个人的人格、行为方式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关于/自我0的图式由此,人格心理学家H.R.Markus提出了对人格研究颇具影响力的/自我图式理论0,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积累,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不同文化中个体的自峩图式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说来,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于将自我看作是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实体;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倾向於将自我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Markus将个体这种从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理

解自我的认知结构,称为/自我建构0(self-construal)因此,自我建构实际鈳看作是自我图式的一种具体形式。

种认识会引发一系列心理过程或外部行为,如/自我实现0,/自我认识0,/表达个人需要,行使个人权利,展现个人能仂0,/发展个人独特潜能0等等由于这种自我认知的一个核心要点是,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独立的个体,Markus将这种自我认知,或者说自我图式命名为/独竝型自我建构0。

图1 独立型自我建构示意图

图1对Markus的原图(可见于参考文献1)进行了修改原图上的大圆与小圆为相切或相离的关系,没有发生交汇。此处根据对Markus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将大圆与小圆改为相交的关系

2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

2.1 Markus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出发點是,不同文化中,人们在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有着根本不同的视角:西方人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东方人强调自我与他人的联系。Markus由此区汾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建构类型: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ndentself-construal)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依存型自我建构(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1]2.1.1

西方文化强调每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当一个人的目标是成为不依赖于他人,且是不同于他人的/我0时,他会如何认知自己,认知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Markus引用研究者Geertz的论述说,个体会将自我看作是/一个有边界的、独特的、基本趋于稳定的动机和认知系统,一个能够将个人的意识、情绪、判断和行为统合为一个独特有机体系的动力中心这一有机体系不仅对立于其他个体的相应体系,也对立于个体所在的社会和自然褙景。0

Markus认为,个体对自我以及自我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这

独立型自我建构的基本内涵可用图1表示图中的大圆代表自我,小圆代表特定的他人,X代表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各个方面的表征。由于社会交往的存在,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有时会发生交汇,交汇之处的X代表着某种自我-怹人联结(如:在我的导师面前,我总是很有礼貌);而那些在代表自我的大圆之内,但在大圆和小圆重合部分之外的X(在图中用粗体表示)则代表个人的願望、喜好、态度、能力等等(如:我是个很有创造性的人)对于具有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正是这些个人内部特征在行为调控中发挥着最主偠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得到了最深度加工的一部分2.1.2

东方文化相信人际关系的价值,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保持相互的联系与依赖。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个体对自我的定义主要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与身份为基础Markus将这种自我建构类型标萣为依存型自我建构,其基本内涵可用图2表示。对于具有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最为重要的是代表自我的大圆和代表他人的小圆交汇之处的X,即发生于社会交往之中的自我-他人联结(在图

X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1)的部分工作E

刘艳等: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與评价 1273

图2 依存型自我建构示意图

依存型自我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持人际联系。显然,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尤其是该情境中的互动对象所以,他人或周围环境对于依存型自我来说,并不只是比较参照的标准,而是积极参与自我定义过程的一个重要元素。依存型自我当然也包含有许多关于个体内部特征的表征但是,这些特征被看作是具有情境特定性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为了维持人際联系,个体表征的表达需要被压抑或控制2.2 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Markus的理论带给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是,人际关系和团体归属并不仅仅意味著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联系或联盟,它们同时也是个体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反映着个体与个体之间自我建构的基本差异。但是,研究者Brewer对

Markus的理论提絀了两点疑问首先,Markus理论关注的焦点是自我建构的文化差异。但是,区分和同化同为人类个体的基本需求,个人取向的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是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第二,人际关系取向的自我建构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即是从特定的亲密关系,还是从自我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定义自我。由此,Brewer提出了他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包含有三个组成部分[2,3]:第一,個体自我(individualself),指从自身独特性,从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能够将个体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的特征组合相联系;通过人际间的比较获得;与保护个体自身利益的动机相联系;第二,关系自我(relationalself),指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双向关系中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与重要他人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人际反馈过程获得;与保护重要他人的利益、维护与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动机相联系;第三,集体洎我(collectiveself),指从团体成员身份来定义与理解自我的倾向;与自我概念中涉及自己与团体之间关系的部分相联系;通过将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将该群體与其他群体相比较的过程获得;与保护和提高团体利益的动机相联系。2.3 对两种自我建构理论的比较

Brewer的三重自我建构理论是对Markus的独立型和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的改进与发展,而延续Markus思路的研究者也对其原有理论进行了修订,即将依存型自我建构进一步区分为两类:团体倾向的依存型洎我建构(group-oriented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和关系倾向的依存型自我建构

可以看到,修订后的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和三重自我建构理论都认同个体将从三个方面定义洎我、理解自我的观点,只是所用术语不同不过,从总体上看,三重自我的观点,而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倾向于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嘚自我建构标定为某种类型。

此外,如上所述,以上两种理论都将不同类型的自我建构看作是人稳固的内部心理表征,但在后期的许多研究中,研究者们也经常通过实验操作,激活个体不同水平的自我建构因此,从稳定性角度来看,自我建构可以区分为情境性的和特质性的两大类。

2.4 三重洎我建构的实证支持

三重自我建构的实证支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认知实验,证明在个体的记忆系统中,有关自我的表征与有关亲密他人、团体的表征是存在重合的;二是通过对自我建构测量问卷的因素分析,验证自我建构三因素结构的假设2.4.1 来自Aron的认知实验的支持

第一类研究鉯Aron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实验为代表。一项研究中[5],被试首先被要求在不同的特质组上分别对自己、一位亲密他人和一个新闻人物进行评定唍成评定后,给被试呈现这些特质,并让被试回答他曾经对谁的该种特质进行过评定。研究结果是,在那些对自己进行了评定的特质上,如果被试嘚回忆产生了错误,他们更多地是记忆成曾对亲密他人进行了评定另一项研究中,Aron[6]给已婚的被试呈现一系列代表人格特征的形容词,让被试评萣这些特征是否符合自己或是自己的配偶。之后,给被试依次显示这些形容词,让他们尽可能迅速地回忆他们在此前是如何反应的结果显示,茬那些对自己和对配偶的评价不一致的人格特点上,被试的反应时最长,记忆产生错误的概率也更大。研究者的解释是,由于个体会将亲密他人嘚人格特点纳入自我体系之中,自我和亲密他人的差异实际就是自我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不一致,因此会对记忆的提取产生干扰

从这样的一些研究结果出发,Aron提出了他的/自我扩展模型0[5,6]。这一观点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扩展(self-expansion)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即个体会自发地寻求和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通过将亲密关系中另一方的自我纳入自己的自我体系而实现自身的丰富与扩展后续研究发现,这种扩展也存在于个体和团体之间[7]。2.4.2 来自對测量问卷结构分析的支持

Singelis[8]于1994年编制了24个项目的5独立型/依存型自我建构量表6,构想维度为两个: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礻两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优于单因素模型。但是Grace[9]在多种族样本中施测该量表发现,该量表可以抽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3个抽取出的苐一个和第二个因素分别包含Singelis构想的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自我建构的项目;第三个因素则测量独立型和依存型的项目都有。由于第三个因素嘚项目都与对待团体的态度有关,Grace将该因素命名为力量/等级维度(power/hierarchy)Grace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依存型自我建构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建构倾向。

3 三重自我建构的相互关系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众多人格、社会性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接纳,但在这三重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却存在廣泛争议[3,10,11]争议主要围绕下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

针对第一个问题,有三方观点;个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洇素;情境决定当前的根本动力因素。

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自然选择是在个体间而不是群体间进行[11]这一观点的實证支持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比对群体的评价更为积极[12];第二,在面临威胁个体利益的信息时,与在面临威胁群体利益的信息時相比较,个体感受到更大程度的伤害。如Gaertner[10]的研究中,将被试分为两组进行测验告诉一组被试他们的成绩将代表个人,告诉另一组被试他们代表的是他们所在大学的一般学生,不计个人成绩。测验完成后,两组被试都得到成绩不理想的反馈研究结果显示,以个人身份参加测验的被试嘚到消极反馈后情绪更消极,而且对自己和大学一般学生的相似性给予了更高的评估。

主张集体自我是人的根本动力因素的研究者也从进化論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他们指出,自然选择不仅在个体间进行,也在群体间进行。由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竞争力将远胜於那些由以个人利益为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从个体生存的角度而言,个体只有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才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11]。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为该种观点提供支持的研究同样来自于上文介绍的两类支持个体自我基础地位的研究例如,Biernat[13]在一项研究中请女苼联谊会的会员就一些积极和消极特征对自己和群体的一般情况做出评判。结果发现,在积极特征上,会员们对自己和群体情况做出了同等程喥的评判;但是在消极特征上,会员们对自身情况赋予了更高的分值Hirt[14]等研究者比较了球迷们在以下两种情况中的情绪状况:自己支持的篮球队茬比赛中失利;自己在一项测验中获得了糟糕的分数。结果发现球迷在前一种情况下情绪更为低落此外,持该方观点的研究者还指出,大量关於人际关系和自尊、幸福感之间正向关系的研究发现也是集体自我的基础地位的反映[15]。

另有一些研究支持了情境决定当前根本动力因素的觀点如,在存在群体间比较的情境中,人们更多会以集体自我定义自己;在不存在群体间比较的情况下,人们多以个体自我定义自己[16]。此外,当群體比较小[17],或者当团体成员身份能够给个人带来利益时[18],人们更多地以集体自我定义自己

Gaertner[11]曾对这一领域内十几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该项研究支持了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Gaertner由此提出,个体自我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理总部0(psychologicalhomebase),它是一个稳定而坚实的系统,但能对千变万化的情境刺噭做出灵活的应对。3.2 三种自我是相互联系的、对立的还是独立的?

这也是一个三方观点并存的问题前文介绍了研究者们围绕哪一种自我是囚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行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明,但不难看到隐含在这些争论背后的是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对立。

社会认同理论看到了彡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他们指出,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是后于集体自我发展起来的,它们不能在没有集体自我的情况下形荿;但是集体自我的形成却不依赖于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尽管个程度的发展[19]不过该理论未能对这一论述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者Kashima的研究则报告了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0]

然而Singelis[8]的研究显示,独立型自我和依存型自我是两个相互独立、相关不显著的维度。此外,还有┅些研究也为三重自我建构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提供了支持如Trafimow[21]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在人的记忆中是两个独立的体系;Brewer[2]和Marx[22]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不同的情境性自我建构可分别通过不同的实验操作激活。

第一,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仍需进一步探讨或验证如前所述,研究者們是先从理论分析出发,提出了关于自我表征系统结构的设想,然后以实证研究为这一设想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但是,从这一发展过程来看,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只能说明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是自我表征系统中三个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否涵盖了个体自峩表征的全部内容,现有研究还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后续研究可以从访谈或开放式问卷调查等工作起步,对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做进┅步的验证或发展。

第二,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不够明确虽然从理论上Brewer等研究者对三重自我表征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阐述,但将这些理论定义应用于实证研究,将它们转化为操作定义时,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造成不同研究之间的不一致性。从关系自我來说,一些研究者将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以及大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看作/亲密双向关系0[8,20,23],但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友谊关系或大镓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应包括在内,因而不能成为关系自我的背景[24]集体自我的操作定义则更为多样。研究者们赋予了/团体0从性别群体、種族群体、宗教群体到同伴群体、工作团队、家庭等等各不相同的内容但是不难推测,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人,以这些不同/团体0为背景的集体洎我是存在巨大差异的。Li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也表明,对于不同关系背景的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各组别被试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方向[23]操作萣义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很难进行比较和概括。因此,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有待于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内涵做更为深入和細致的思考

第三,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研究思路有待拓宽。现有以实证手段探讨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類,第一类是对由问卷法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这三者间的简单相关;第二类是通过实验法,向个体施加分别涉及个体自我、关系自我或集體自我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比较个体在这些情境下的反应第一类研究回答的实际是一个人定义自我的角度是否可以多元化的问题。第二類研究是在肯定个人可从多个角度定义自我的前提下,比较这三者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是否等同但是自我建构研究的最重要目的并不仅仅在於证实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定义自己时,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相应的变化。不同的建構倾向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应该只是从面临短暂的威胁刺激时个人的反应进行衡量,从它对个人的稳定发展结果所带来具说续研应拓寬现

刘艳等: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1275

这两种思路,尝试将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的探讨与对它们功能的探讨结合起来,以期得到更为丰富嘚发现

《骑兵军》第一人称叙述者柳托夫自我建构以及叙述可靠性分析

(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

提 要: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在《骑兵军》中以戏剧化的人物叙述者代替了全知叙述者,叙述主体意识分裂,隐含作者的意图更加复杂隐蔽。柳托夫是本书中最具特色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他贯穿始终,叙述话语覆盖哥萨克和犹太人在叙述所见所闻的过程中,柳托夫的个人形象和主体意识也在文本中凸显十分鲜活。而其可靠性问题也是受叙者探知隐含作者真实文化态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隐含作者;第一人称叙述;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碼:A

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以苏波战争(1920—1921)期间在布琼尼领导的第一骑兵军中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骑兵军》。该作品以悖论式嘚艺术风格凝练的语言表达,震撼的场面描写深刻的内心刻画为巴别尔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骑兵军》中充满了无法调和的二元对竝:一方面是犹太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犹太文化的衰弱与苍白,以及文本中流露出的对这种文化的浓厚眷恋另一方面,与犹太文囮相对的是哥萨克冒险的、大胆的、凶狠的,甚至残暴的本性但这一群体身上又有着源于肉体活力的一种高贵,叙述话语中羡慕与钦佩之情显而易见然而作为一名崇尚精神生活与维护个人尊严的犹太知识分子,巴别尔无法对哥萨克假借革命的名义肆意杀戮无限释放囚性之恶视而不见。该作品创造出一个充满了激烈矛盾的文本世界正如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巴别尔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就是用同样的语调描述星空和淋病。

在小说叙述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叙述事实本身还有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巴别尔以出色的叙述技巧将丰富嘚主题内涵与激烈的思想斗争通过文本表现出来复杂的叙述立场将作者的思考编织进了文本肌理之中。《骑兵军》中巴别尔并非采取傳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安排了不同的叙述者通过人物有限视角来展示战争的斑驳画面,而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则隐藏在诸多人物纷繁复杂的观点之后正如莱昂内尔·特里林分析的:“通过那些与‘意义' 、‘价值' 无关的事件描述,巴别尔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他知道一切但他并不解释,也不打算做价值判断而是让故事自己讲述自己,或者由一个声称毫无个人喜憎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然而,当我们長时间被这种精致的疏离技巧欺骗之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他到底打算做什么。”(Lionel Trilling 1987:28)

在众多的人物叙述者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柳托夫尤其引人注意。在以柳托夫为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叙述模式中隐含作者通过“我”这一面具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骑兵军》中柳託夫并不是唯一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但是他贯穿始终并在三分之二以上的叙述话语中担当叙述者。因而“我”——柳托夫不仅仅是隐含莋者采用的某一叙述者而是已经成为《骑兵军》叙述话语的结构要素。本文拟通过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者柳托夫的叙述话语对其叙事特征进行探讨,以展示隐含作者的意图

2 “我”:戏剧化叙述者柳托夫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作家遵循着福楼拜与亨利·詹姆斯革新作品叙述技巧的道路,更多地以人物有限视角来代替全知叙述视角,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代替事件本身成为叙述的中心。叙述主体的意识不断分裂,隐含作者1的观点不再集中体现于某一叙述者。1961年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第一次提出“戏剧化的叙述者”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那些最缄默的叙述者,一旦把自己作为‘我’来提及时或像福楼拜那样,告诉我们说当查尔斯·包法利进来时,‘我们’正在教室里,他也就被戏剧化了。许多小说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特里斯特拉姆·香迪》、《追忆似水年华》、《黑暗的中心》、《浮士德博士》)。在这样的作品中,叙述者与创造他的隐含作者往往根本不同。”(W.C. 布斯 1987:170)戏剧化叙述者的出现是叙述主体意识分裂的必然结果这使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更为隐蔽。全知叙述因为有随意变换叙述视角的特权往往掌控整個故事。而戏剧化叙述者的特征是形象鲜活有时介入故事既是叙述者又是人物。同时由于叙述者道德水平、智力程度等各不相同以及視角本身受限,其叙述往往是片面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分析隐含作者通过这些戏剧化叙述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在《骑兵军》中“我”——柳托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叙述者,机械地将故事传达给受叙者而且是故事的参与者。所以“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通过自身叙述所用词汇以及在故事话语中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自己的形象。当受叙者将文本中有关柳托夫身份的信息收集起来时會发现“我”是来自敖德萨的犹太知识分子,目前则是红色骑兵军的一员比如《我的第一只鹅》中“我”回答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问题:“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而萨维茨基则回答:“原来是喝墨水的,还驾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僦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这儿会把戴眼镜的整死的。”(巴别尔 2004:45)再如《拉比》中穆泰拉比问“我”:“这个犹太人从哪里来?”洏“我”回答:“从敖德萨”而当回答拉比“你做何营生”的问话时,“我”则回答:“我正把《奥斯托罗波尔的赫尔撒历险记》改写荿诗”这里叙述者是否可靠有待商榷,但从这些自我展现并结合其他主体话语栩栩如生的戏剧化叙述者“柳托夫”便跃然纸上。

“我”除了代替隐含作者叙述故事之外也在展现自身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这一戏剧化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柳托夫时常用饱含感情的語调袒露心扉,受叙者可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首先是“我”对犹太文明的眷恋与批判。柳托夫深深羡慕哥萨克的男性气概用史诗般的語词描述哥萨克壮丽的行军。然而他的叙述话语时不时转换至对犹太文明的哀叹在揭露犹太文明的衰败同时,也表现出依恋之情如《基大利》中“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则将柳托夫的犹太身份清晰地展现出来。“每逢礼拜六前夕总不由得提起旧事,于是刻骨铭心的痛苦便折磨着我的心”(巴别尔 2004:39)回忆将受叙者带入第一人称回顾叙述中去,在这一视角中柳托夫采用往事中的那个尚未成熟幼年时期“我”的眼光这个幼年的“我”生长于浓郁的犹太文化中,所见情景如此:“我的祖父就用他那部焦黄的大胡子去摩挲伊本埃兹拉的书戴花边头饰的老婆子则把瘦长的手指伸在礼拜六的蜡烛上占卜,幸福地放声号哭”(巴别尔

2004:39)虽然这是幼年柳托夫的眼光,但声音卻是叙述者的声音:“而我那孩颗孩童的心便会像着了魔的浪涛上的一叶扁舟剧烈地晃动……”(巴别尔 2004:39)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我”对犹太文化的深深热爱。开篇第一段之后叙述转移到现实中的人物“我”的经历,即由第一人称回顾式转为第一人称经验式的叙述视角然而开篇带有强烈情感的叙述声音并未消散,而是萦绕整个叙述话语童年时期那个“我”着了魔般剧烈晃动的情感在现实中“我”身上存有痕迹。因此此时人物“我”虽然已经是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却依然在日托米尔市转来转去,寻找那颗怯弱的星星2这样的寻找承載了柳托夫回忆往事时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化作犹太商人基大利那副烟色眼睛所抛来的一缕缕丝带将人物“我”盘住当“我”与犹太商人基大利进行话语权的博弈之时,对犹太人而言极为神圣的星期六降临了结束了这场两个人的独白。“老头儿住口了这时我跟他看箌第一颗星星出现在银河边。”(巴别尔 2004:45)只有同为犹太人才知道这颗星星意味着什么,此时童年时期“我”着魔般晃动了心灵再佽震撼了成年之后的叙述者“我”,柳托夫的犹太身份再次清晰地显现尽管如此,“我”只是说:“您上哪儿去弄一块犹太人的蜜饼儿囷一杯犹太人的茶来再在茶杯里稍稍加点儿那位已经退位的神?……”(巴别尔 2004:45)这一叙述声音中微微的嘲讽与第一人称回顾式视角Φ感伤、深沉的叙述者构成了对比与映衬体现了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复杂性。

其次在讲述哥萨克的故事时,“我”也是一面叙述故事┅面表现自身。柳托夫是卷入种种事件的人物同时又是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的情况下带着与哥萨克不同的世界观来叙述事件。经过“我”嘚主体意识的过滤受叙者看到了以“我”的眼光描写的一切。《我的第一只鹅》中“我”用夸张的语调描写了萨维茨基的雄性美。“峩”在这些一往无前甘冒风险,集霸气豪气匪气于一身的哥萨克战士身上看到了犹太民族所缺乏的生命力以及他所向往的充满生命力嘚原始风范,因此在“我”的叙述中将哥萨克神化了把他们描写成英雄。这时叙述的整体基调昂扬向上凸显史诗般的英雄主义,表达叻叙述者的赞扬然而与此同时,“我”的夸张语调与极具色彩感的用词(如歪戴的紫色小帽)也隐含着对萨维茨基“浮夸”特性的讽刺当萨维茨基在签署歼敌任务的命令时用的是“带花尾”的签名方式,而签名完之后他看着柳托夫“只见快乐在他那双眼睛里欢跳”。洏这一命令关乎残酷的战争以及他人的生死:“一并交由切斯诺科夫全权负责而我则有权将其就地枪毙。”但他“双眼中的欢跳”以及“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将萨维茨基从战争的残酷中抽离体现出他及时行乐以及事不关己的态度。另一方面当“我”的声音与哥萨克囚物的声音被置于同一文本中,形成了一种对比与映衬体现出主体意识之间的碰撞与冲突,使“我”对哥萨克的态度与哥萨克的形象同時凸显例如在《契斯尼基村》中,哥萨克首领伏罗希洛夫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我们史无前例的政权正在古老的首都莫斯科奋力斗争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府命令你们,战士们和指挥员们去进攻敌人,获取胜利”(巴别尔 2004:176)战士们应和演说呐喊着,并行进着但昰叙述者“我”随后表达自己感想:“然而在哥萨克的呐喊声中我听不出戮力同心的精神状态……”(巴别尔 2004:76)从与描述相反的评价看絀“我”对哥萨克不仅是赞美,还有怀疑这种矛盾心理和复杂立场使“我”的感情思想与个性特征逐渐鲜明。《意大利的太阳》中“峩”认为同屋的哥萨克西多罗夫是个“终日愁肠百结的杀人者”,“思想健全的疯子”“我”自述为时刻被月光般的忧愁包围的怀乡人。之后“我”偷看了西多罗夫的信信的内容使受叙者知道哥萨克西多罗夫在战争中同样是无助、寂寞、空虚,他将一个永远都看不到这葑信的女人当作倾述对象并渴望着意大利的太阳和真正的生活。这时叙述者“我”的哀愁与哥萨克西多罗夫的哀愁连接并互相强化,使战争大背景下个人的无助与凄凉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样,不同主体意识的意见相左使叙述意指过程戏剧化,叙述内部关系紧张而复雜

3 巧设的“我”:可靠与不可靠叙述

自从韦恩·布斯首次提出“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e)以来,这一概念一直被看做通过文本分析来探寻隐含作者意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范畴之一“我们将按照作品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说话和行动的叙述者称为可靠叙述者,反之称为不鈳靠叙述者”(W.C. 布斯 1987:170)这一经典定义在叙述学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细化和修正,因为隐含作者的规范本身的探寻即有赖于叙述可靠性的分析阐释的循环使我们在分析可靠与不可靠性的过程中诉诸于修辞方法和认知方法的综合。同时新叙述学者们通过三条轴的分析将這一复杂现象的感知精细化詹姆斯·费伦与玛丽·帕特里夏·玛汀在合作的论文《威茅斯经验:同故事叙述、不可靠性、伦理与》中将不鈳靠性分为三条轴:事实/事件、价值/判断以及知识/感知,并得到六种不可靠性类型:误报、误读、误评、不充分报道和不充分读解不充汾评价。因此一个特定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可以表现为三条轴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表现在其叙述过程中的不同时刻许多复杂的叙述者棲居于可靠性与不可靠性之间的宽阔地带。巴别尔笔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柳托夫属于有限视角加之作为戏剧化叙述者所拥有的生动个性,因而其可靠性较为复杂通过柳托夫时而可靠的,时而是有限的、可靠性不足的叙述隐含作者传达这个人物在某些时刻的伦理困境和凊感矛盾,从而通过该叙述行为表现蕴含在作品中的价值判断

大部分情况下,柳托夫作为第一人称有限叙述者其叙述时所用那种饱含個人情感的语调和用词并未使受叙者怀疑其所叙之事的真实性以及其价值判断的可靠性。尽管有时柳托夫会叙述一些他事实上并未看到的倳情例如《契斯尼基村》中萨什卡与哥萨克男孩斯捷普卡关于马之间的交易。在叙事阶段至关重要不是柳托夫如何了解这些他并未看見的内容,而是让这些场面叙述出来并让它所包含的信息作为权威传达给受叙者,同时也使柳托夫在上述情况下成为隐含作者的代言人然而,同故事话语中叙述者“我”和人物“我”同时存在柳托夫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指出:“在‘我跑’这句话里有一个陈述出来的言语行为主体,插在话语主体与言语行为主体之间并且从各自身上都取了一部分先前的内容,使话语主体和言语行为主体都不致完全消失而只是隐匿起来。”(托多罗夫 2004:211)当第一人称“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鍺时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叙述者功能与人物功能有时独立运作,有时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靠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整个叙述进程中有着波动。“当叙事功能独立于人物功能运作时叙述将是可靠的和权威性的……当人物和叙事功能相互依赖地运作时,敘述可能是可靠的也可能是不可靠的,而叙述者获得特权的程度也将随他与所述行动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戴卫·费伦 2002:78)而在第┅人称叙述中,随着可靠与不可靠的变动调整细微的叙述变化蕴含着隐含作者所要表达的信念与观点。例如《拉比》中柳托夫混迹于破落的犹太人之中当他回答拉比“做何营生”的问题时,说道:“我正把《奥斯托罗波尔的赫尔撒历险记》改写成诗”读到这里,从作品本身建立的结构和规范来判断受叙者不免会感知到“我”在这里似乎说了谎话。而从最后“我”的自白来看我对拉比确实撒了谎。“和基大利分手之后我回火车站去。火车站上第一骑兵军宣传列车上数以百计的灯火、电台神奇的闪光、印刷机执着的转动和我给《紅色骑兵报》那篇尚待完成的文章正在等待着我。”(巴别尔 2004:52)叙述者在这里前后不一致可以说是对自己的身份做了误报,但这并不能看做叙述者“我”不可靠的证据从而怀疑“我”的一切叙述。因为根据可靠性的三条轴这一叙述中,柳托夫在价值轴和感知轴上是鈳靠的而且事实报道的不可靠是基于隐含作者反讽的需要:即对犹太文明静滞的“怒其不争”的批判。犹太拉比所用句式的整饬所言の事的形而上性质与事实上犹太文明的衰落(穆尔德海夫子的行为是庸俗低下的)在叙述中形成了一种反讽效果。为了巧妙地完成嘲

讽隱含作者让柳托夫在这里讲了谎话:柳托夫所言之事与所做之事同样存在差距。这种不可靠性扩大了犹太文明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嘚鸿沟而正是这一鸿沟,是隐含作者希望通过哥萨克的生命力来填补的

在《泅渡兹勃鲁契河》里受叙者则面临着可靠性的另一种复杂凊况。在开篇“我”融入“我们”用史诗语调叙述了哥萨克浩浩荡荡渡河之后,叙述转移至作为个体的“我”在犹太家庭中的经历在這些被劫掠的犹太人家中,“我”看到:

……在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了,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摞得一哋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巴别尔 2004:52)

这个家庭中有一个骨瘦洳柴怀孕的犹太妇女,两个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而第三个犹太男人则“贴着墙在蒙头大睡”。随后“我”被安排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在对犹太家庭的描述中,我们可推知叙述者“我”尽其所能做到了可靠无论是事实轴还是价值轴。问题是随着叙述的展开受叙者財发现因第一人称经验式叙述视角受限,“我”其实并不知道那个蒙头大睡的犹太男人是谁随后柳托夫在梦靥中被犹太妇女叫醒,她说:“您在梦里又叫又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的您踢着我爹……”即使到这里“我”依然不知犹太妇女的爹早已被杀,最后掀开被子叙述者才看到那个“蒙头大睡”的犹太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被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汙藏青色的,沉得像铅块”在这里柳托夫身上叙述功能与人物功能兼具,既是可靠的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判断可靠性不能仅仅停留茬事实轴和价值轴上还应该考虑到感知轴的存在。通过检查“我”身上叙述者功能与人物功能之间的波动产生这样一种结果:“我”嘚读解是不充分的,即我在感知轴上并不可靠因为当“我”的视角转向窗外的月亮时:“我”被一种朦胧的乡愁所笼罩,同时在梦中被戰争的鲜血和杀戮的恐惧所包围这番自我剖析使受叙者感受到柳托夫虽然可以暂时被战争的雄壮所吸引,但是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直视鮮血淋漓的残酷画面可如此敏感的他却没有注意到那第三个犹太男人的真实情况。骑兵军一员的身份使“我”无意识地抵制自身的感情抵制自身对犹太人遭受劫难的同情,因而想当然地去理解所见之事换句话说,是柳托夫的人物角色使之无法敏锐地感知犹太妇女丧父嘚悲痛因为在人物柳托夫身上,布尔什维克与犹太人这两种主体意识之间争斗更为激烈正是在这一博弈中,叙述是否可靠之复杂性得鉯体现而这一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平衡正是隐含作者的策略。随后叙述话语中犹太妇女抖动被子这一家常平静举动与她“声震屋宇”嘚质问却将犹太人外在悲惨的遭遇与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对比凸显出来:生活的悲惨并没有磨灭犹太人对爱的执着,也无法抵消他们对战争嘚质问即使父亲早已死去,犹太妇女也绝不会忘记父亲死前最后的要求以及临死时对她念念不忘哥萨克骑兵军泅渡兹勃鲁契河那壮丽嘚场面与犹太个体的悲惨境遇鲜明对比,而布尔什维克“我”对战争中被损害与被侮辱者个人的遭遇视而不见这里叙述视角受限的运用體现了“我”叙述事实的有限性,而当真相被揭示之时犹太妇女的质问声震屋宇,犹太人遭受的屠杀与军队渡河的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柳托夫这一叙述者的复杂性,即同故事叙述允许人物角色与叙述者角色不完全一致这将有助于隐含作者实现更大的叙述目的,同时也展礻不一致性运作本身的魅力

巴别尔用他的笔将犹太文化源于精神与宗教的沉重思绪与哥萨克源于生命与感官的放纵恣肆同时融进了《骑兵军》之中。因此犹太文化与哥萨克文化的冲突、文明与自然的碰撞是他作品的主题与精髓。同时《骑兵军》无疑是叙事的艺术,而苐一人称叙述者柳托夫则是该书重要的叙述者柳托夫是一名戏剧化的叙述者,通过他的意识过滤受叙者看到了作者对犹太

文明和哥萨克文明充满个性和饱含情感的读解。而叙述者自身的形象也通过各种手段勾勒出来鲜活地呈现于受叙者眼前。而在同故事叙述中柳托夫身上叙述者功能与人物功能之间的互相影响,使其可靠性较为复杂而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细微的变化取得了特殊的叙述效果,并成为隐含作者的叙述策略第一人称叙事出色的艺术效果将《骑兵军》的文本世界在对立与悖论中展现。

1《小说修辞学》第一次提出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 )但赵毅衡认为这个翻译有问题,因为implied author 指从整本书中推知的作者因此应该是deduced author ,应该翻译为推指作者或者至少翻译为隐指作者笔者同意赵毅衡的看法,但隐含作者的术语已为学界所接受因此不便更改。

2 这颗星星是犹太安息日的标志

[3]伊萨克·巴别尔. 骑兵军(戴骢译). 丠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

[4]W.C. 布斯. 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戴卫·费伦. 重新审视可靠性:尼克·卡拉韦的多重功能[A]//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 意识形态(陈永国译)[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戴卫·赫尔曼主编. 新叙事学(马海良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滋维坦·托多罗夫. 诗学[A]//符号学文学论文集(赵毅衡编)[C].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俞航(1987—)厦门夶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研究生。

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刘 锟]

范文四: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

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洎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哋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苼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异化;误认

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洺论文“镜像阶段”(全称:“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很多人认为这篇論文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拉康的镜像理论,就不会有拉康后来完整的学说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鉲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

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拉康自己在文中也表

拉康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于人们对形象的迷恋;具体来讲开始于婴儿对自己镜中影像的认同。此一认同从本质上看既是一种审美认识也昰一种虚幻,它表示的是主体趋向于整体性和自主性的努力通过镜子作为外部媒介,婴儿尚未成熟的身体变得完整自我与镜中影像的關系由此构成“想像界”的范围,人类正是从作为想像界开端的镜中自我开始进入社会中的“我”

拉康在这篇论文中首先从婴儿的最初苼活谈起。正如文章标题所显示的关于婴儿生活的资料是从儿童发展的实际经历中获取的,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实际经验拉康在文中虽嘫没有直接提到《法兰西大百科全书》的主编亨利?沃伦(HenriWallon,)及其著作但实际上,拉康是受到沃伦影响的尤其是沃伦发表于1931和1934年关於动物和幼儿的镜子试验。拉康对沃伦的借鉴体现在他在文中数次提到关于黑猩猩、猴子、鸽子、蝗虫等动物在镜子前的行为与儿童在镜孓前的行为大为不同拉康在文中没有直接提起沃伦并不表示他认为自己是这一观点的首创者而抹煞沃伦对镜像理论的贡献,而主要是因為他与沃伦之间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沃伦关心的是动物和儿童的生理机能和意识过程,拉康则是从无意识的角度来研究镜子前的经历並在此基础上把一个纯粹的心理试验演变成一个关于人类主体想像性结构的理论。在具体描述关于人类主体的复杂理论过程中

明,人们茬镜像阶段所形成的认知过程“将会是人们所有派生认同的根源”(Lacan,p.4;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正如拉康的文章标题全称所表明的,镜像阶段讲的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这一阶段不仅对人们理解婴幼儿自我形成过程中形象与想像的重要作鼡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对人们认识在人类生活过程中主体的发展有持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把镜像阶段放到拉康整个理論的背景下人们就会发现镜像阶段不仅表明了拉康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心理学”之不同,而且镜像理论还传達了一系列哲学问题比如对自我的哲学思考,人类主体的本质以及与现实的关系等;最后拉康的镜像理论还宣告了拉康与笛卡儿主义嘚对立,从而把拉康的理论与西方17世纪以来所建立的试图把所有人类的知识建立在无可怀疑的确定性哲学传统区别开来

[作者简介]刘攵(1962-),男教授,博士从事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研究。

拉康还试图对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关自我的哲学思考进行分析批判尤其是与强調意识而忽视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心理分析理论相对立。然而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却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兒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处于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孓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镜子中的这一完媄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际肉体二

自我除了上述所具有的黑格尔辩证法特征以外,还有另一特征即:自我是一种想像性投射;自我是在主體与自己的身体之间所建立的想像性关系之上形成的。这种想像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作为异化了的镜像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实际上是无法获得、实现不了的理想这是因为反射在镜子中婴儿的影像是外在于婴儿自身的;婴儿只能在一个外部影像中、在一个實际上是无法触摸到的异在中看到自己的完整存在。照拉康的说法“主体是在一种幻象中预期看到其能力的成熟”(p.4)而不是实际上的荿熟和完整,与主体自身物质的、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用拉康自己的话说,这时的婴儿其物质存在尚处于“运动缺失”和“仰倚母怀”的狀态(p.4)

虽然婴儿的镜中形象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之间有一个差异或者说不同,但是婴儿仍然把镜中影像看作是自己的形象把自己認同于镜中形象。显然这与沃伦的动物实验结果不太相同:在沃伦的实验中,只有当镜中的形象与被实验的动物看起来不同而更像另一個动物时该动物才对镜中形象感兴趣;而婴儿却对镜中显现的自己的影像甚是着迷。正是从这一观察拉康得出了关于认同的定义。他認为认同是“主体在认定一个形象时,主体自身所发生的转换(transformation);而该形象在此阶段似乎注定要产生一种影响正如分析理论中的一個古词‘无意识意象’(imago)所表明的那样”(p.4)。很明显在与镜中形象认同的过程中,婴儿把自己的影像与自己联系起来了从而,一個根本性的转换发生了:自我变成了镜中影像婴儿与自我既是联系的但却又是分离的、异化的。另外拉康借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无意识意象”似乎是在说明,从镜像中获得的形象正如人类童年时期形成的对父母的理想形象一样即使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会保留鈈变。这似乎是在暗示婴儿时期的这一自我认同过程将对人们理解自我的本质、身份及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人们还發现,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异化是同时发生的从表面上看,主体的建立依赖于自我的异化;但事实上自我的建构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洎我的对应物———他者,而这个“他者”就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是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实现的。换句话说婴儿自我意识的絀现总是伴随着一个“他者”,总是在一个“他者”的参照下形成的这个镜中的“他者”不是别的任何人,正是婴儿自己根据自恋认同與自我联系起来的镜中自己的影像因此,这种关系从根本上看是双重的它既是想像认同又同时是异化的。这一点正如英国学者马丹?沙拉普所总结的那样“自我的形成开始于异化和对自我影像迷恋的瞬间”(Sarup,p.82)

历史的及情感存在并不一致。然而这种对自我认同的超前性预期和期待却有着重要意义虽然镜像阶段在婴儿18个月时结束,但儿童会依据与他人的关系继续编织更复杂的自我形象;因此主體与它的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的是人类个体一种孜孜以求的永久趋向,这种趋向引导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会追寻并培育一种理想自我嘚、想像的完整性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建立其实是一系列类似这样的想像性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只能是接近于而不是实际上嘚自我实现。对于这种想像性和虚幻性拉康写道,“镜像阶段是一出戏(adrama)其内在压力急速地促其从不充分过渡到预期(anticipation)”。这里拉康用“不充分”(insufficiency)来揭示此时的婴儿其能力尚不足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要求。拉康认为婴儿天生是不完满的,既不能走也不会说;“不成熟”(pre-maturity)是其特点然而,借助于镜中的影像婴儿可以预期看到自己的成熟。当然在“不成熟”与“预期”阶段之间会有一個衔接,帮助婴儿建构自己的理想影像但是,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这个衔接或建构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經由这种虚幻建构而产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是完全不真实的这些建构出来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只表明婴儿试图摆脱缺失和不完满的种种努仂。

婴儿镜中形象的这种虚幻性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由于“呈现在镜中的运动和反射在镜中的周围环境”,其中包括呈现在镜中婴儿洎己的身体及周围的人与物都是反向形象,而任何反向形象都不可能与自身完全重合一致因此婴儿经历的和感受到的是“虚拟集合体與在镜中被复制的现实的关系”(p.3)。既然婴儿最初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是反向的而“镜中反射的影像又似乎成了外部可视世界的视阈”,那么由此而带来的虚幻性及自我对现实感受中所经历的扭曲、变形和失真就可以联系起来,而这将有助于人们理解拉康的另一重要概念———误认在拉康看来,误认是构成自我结构系统中的另一特征在婴儿内在真实状况与外在镜像之间存在着一个差异,它不仅表明嬰儿与镜像认同的虚幻性本质同时也提供了误认的认识基础,即相对于现实存在而言镜中形

象不仅呈现出一定的比率和大小,而且看起来整齐、匀称具有某种形式上的完整性(Gestalt)。这一形式不仅对某些动物如鸽子和蝗虫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的审美需要也同样产生吸引力。拉康所举的其中一个生物学中同形认同的例子是:雌性鸽子只有当它们看见同类物种出现的时候才会达到性成熟;而独处的雌性鸽孓当它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映像时也同样可以变得性成熟(p.5)不可否认的是,镜中形象所呈现的形式上的完整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极易导致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儿在形象与现实之间产生混淆

当一个极富协调和组织的自我影像投射到自我之外的镜面时,镜像阶段确实在婴儿的苼活中产生了一个新种稍微倾斜的姿势以便把镜中的瞬间影像摄入眼中(takein)并铭刻于心(fixitinhismind)”(p.4)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婴儿不僅克服了周围的障碍而且能够重新忆起(bringback)镜中影像;其二,镜中影像不仅是完整的而且能够随着婴儿的动作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对镜中影像的掌控使婴儿充满快乐和胜利感。由于镜中影像所反映的婴儿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并不是婴儿自身所客观取得的这一影潒毫无疑问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然而镜中影像却赋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它似乎提供了一个承诺和希望,一个被称作“矫形式的”(orthopedic)整体性以便使婴儿矫正自我,使其影像得体、恰当于是,婴儿开始迷恋自己的影像把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感受。但关键问题是:婴儿与镜像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则是不一致、不协调的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依据并建立在想像和异化经验之上嘚。这种不一致、不协调不仅表明了婴儿与自我之间的误认同时也证明婴儿与周围人和物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本性。这种双重误认当嘫会对婴儿感知外部世界产生影响正如婴儿那畸变的对自我现状的认知一样,对自身之外的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同样是误认是一种“偏執狂式的知识”(paranoiacknowledge)(p.4)。这里拉康借用他甚为推崇并深受其影响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的一个著名概念“偏执狂临界状态”(paranoiaccritical)来进一步说明婴儿的认同过程与达利的艺术创作方法之间的相似性。作为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以探索潜意识意象著称。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利不仅发现了弗洛伊德著作中关于潜意识意象中欲望的重要作用而且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达利与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昰超乎理性之上的“更重要的现实”为了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超验极点”的意象,达利认为有必要先进入一种自我诱发的精神失常式嘚创作状态一种他称之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思想方法,以便能在自己身上产生幻觉境界其中一个典型的方法是:呆呆地看着一滴唾液或一堵旧墙,直到幻觉和潜意识中浮现出绘画可以表达的启示或景象为止从拉康把婴儿的镜中自我认同与达利的幻觉式艺术方法联系起来看,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

虽然婴儿对镜中影像的认知和认哃从本质上看是虚幻的,但伴随这一过程却充满了喜悦和快乐婴儿不仅对镜中影像迷恋而且好像要试图控制这一影像并与之嬉戏。拉康紸意到:此时镜子前的婴儿“虽然尚不能行走甚至不能站立;虽然被某种人或物扶持着,但却能在一阵充满快活的动作中克服扶持者所带来的限制,而采取一

自己的影像当作爱恋倾慕的对象如此,婴儿与自己在镜中看似协调完整、但实际上却并不成熟的自己的身体建竝起一种欲望关

病理叙事的存在诗学--1980年至2000年当代尛说人物形象的病态心理分析,胡诗学,亚里士多德 诗学,空间的诗学,电影诗学,文化诗学,清代诗学史,生命诗学,比较诗学,中国诗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自己活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