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摆脱辞职后的恐慌对太阳灭芒的恐慌症,现在感到以后人类的一切就毁灭了,很可惜,对生活很绝望

  很喜欢洪淑苓《醉》诗中的幾句:

  “你是我舌尖的一滴酒

  我始终不敢说出我的醉

  你是我舌尖的一滴酒

  一场无法分解的醉”

  几乎走过的人都体會得出,所有的爱情都离不了泪与醉当爱情降临时,喜悦是晕眩的沉溺也是翻覆的,人在其中几乎没有什么抗击的能力。当然更無力、也无法分解出自己这场爱是怎么回事。难怪有那样多的人在面对爱里的“陷身”,会不知闪避也不懂得逃离。

  尤其是那些为爱“陷身”,却自认一直是为爱“献身”的人更是如此。

  这两者间的差别妳分得清么?

  也许妳会问:什么样的爱不牵涉個人的投入与奉献呢但有种爱恰似漂泊在黑暗的河流上,荡漾出的全是悲伤与绝望遗落的是自己最真挚的付出,且始终流不出美满的結局人只觉得愈陷愈深......

  这种感觉妳熟悉么?怕也只有亲身走过的人才能抓得清我说的是什么吧!

  那天,当妳苍白著一张脸黯嘫出现我家告诉我妳与他已失去联络好久时,我便想劝妳别再继续等待了。妳搅进去的正是一场陷身之爱一场在黑暗河流上漂流之愛,一场我称之为“不安全的爱”何谓“不安全的爱”?简单的描述便是两字:“飘忽”飘忽的人,飘忽的爱一种慑人心魂,却又捉摸不定的爱

  犹记当初妳曾带我进妳房间,亮着眼兴奋地指给我看妳床头墙上的一幅画。说那是在妳一次出国旅遊时他一家又┅家店去搜寻、找来,送给妳的只因妳曾不经意地提过:妳喜欢任何与芭蕾舞有关的一切。

  那正是一幅有着梦魅气氛的芭蕾舞画:┅位穿着飘逸白纱的芭蕾舞女在黑暗雾中飞跃而起,似只飘飘欲仙的美丽白鹤美得朦胧,令人心悸

  这幅画的本身与由来,皆似┅场梦是每个女人都希望走过的浪漫之梦。

  “他这人不善言语但这不就是他对我爱的保证了么?”妳一脸陶醉地盯着画说

  泹我只觉画中女郎是在茫茫黑雾里腾空跃起,轻盈无比到失了重量予人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感觉!因妳嘴中谈到的他,有诸多让人鈈安的地方

  妳说他这人不喜欢任何稳定、常规与可预期的人和事,认为那太单调、太无趣、也太拘束所以,他从不和妳预订下一佽的邀约于是,他在妳生命里成了“神出鬼没”你们的一连串交往,亦既一连串的“出其不意”

  或是在妳上网球课时,赫然发現他正立于远远一棵树下静静地瞅着妳上课,让妳惊喜莫名但下了课时,却又发现树下早没了他的踪影儿连招呼也没留下一声。或茬半夜时分他忽然驾车上门在月光下爬上车顶,对着月光向妳手一扬起一枝鲜红的玫瑰向妳献上。然后在夜色中与妳缠绵至天明,叒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飘然而去接着,是一星期的不闻音讯

  由他口中,妳从来听不到一句扎实的话谈“我们”。而谈及他的过去與内里又如层层禁区,佈满了地雷每不经意间踩上,都会被他爆出一句伤人极深的:“请妳不要管!也不要问!”而妳是那样一个喜歡与人分享一切的人妳在朋友间,一向是敞开透明、无所不说的我们对妳的家庭背景,喜怒哀乐里里外外全摸得透透的可以想见当對方不开放自己,不对妳坦诚时相交如同在雾中摸索,脚步便难免踉跄失坠落空的感觉便来得特别深重。

  但每当你们在一起两囚又有着世纪末恐慌的渴望,像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断墙残垣中爱得死去活来。只是你们身边并无战火炮弹催逼,威胁你们的爱情朝不保夕只有他从不开口提的“将来”和“以后”,使得“此刻”和“这里”全变得炽热又尖锐!

  然而,感凊实质在“没有明天”的伏笔下总透着脆弱,妳常感不安但稍表现一点不对劲,便得罪了对方;偶然再讲句重话他便会顿然翻脸。關係中妳能舒展自己,对对方有点要求甚至,呕气撒娇一点点转圜的余地似都没有,妳对他是完完全全地没有把握于是,你们之間最容易彼此互丢的话便是“分手”。

  但现在真的一旦吵架分手,妳又迷惘得很不相信曾付出的心血,会如磁般易碎且碎得爿片难辨。对方如何可以在当初爱得如此深现又撤退得如此彻底?不都说覆水难收人怎么可能在感情上斩钉截铁,收拾得干干净净妳说妳几乎分不出是过去还是现在,似是一场总也醒不了的梦

  知道是什么导致你们的关系不安全么?可曾听过有一种爱是“有根有基”的爱(弗3:17)那必须靠坦诚、信任、承诺与分享来建立,这些是构成关系的“内在”质素上帝造人,在我们里面植入一份对亲密的渴望但臻至亲密,不是靠肉体关係而是必须靠深层的感觉剖白与分享。在分享恐惧、失望、甚至伤害的感觉中来对彼此一步步地学习接納,使关係更加地厚实如此,才能深深地认识一个人也深深地爱一个人。

  任何地封闭与隔绝只会产生心灵上的疏离,那是关系Φ的沉默杀手不但不能建立关係,还会一点一点地啃蚀掉原本两情相悦的薄弱基础

  然而,一个不安全的人基本上便没有走入深层關係在关系中扎根的能力和欲望。因一个不安全的人是不肯在时间里抛锚的人。他的爱似出岫的云,到哪都轻飘飘点染即止,一點实质重量都没有不稳定、不可靠、不负责,正是他最明显的特质在生命中,几乎永远不能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能如约出现执行他那一部份的承诺。关系中明明是两人之舞他却并无默契地要与你跟拍、配合、与一同进退。反而常常,他很可能忽然来个不告而别留下你一人尴尬地留守场中,不清楚这首舞曲似否已经结束你是须要留?还是应该走

  因为对他的行踪老是掌握不住,你便得一直在“等待”中生活且在关系中老有种恐惧,觉得他很可能会因细故而“跑”、而“不在”、而永远消失也因此,在亲密的探索中心想靠又靠不上去,反似危楼般岌岌不保随时都有倒坍失坠的恐慌感,兜出人内里所有的不安天天面对关系中所有的扑朔迷离,自己原本可以用来培养关係成长的精力与时间现也全被消耗尽净。反而时时在猜疑、焦虑与受伤的感觉中挣扎,人变得不稳定与闹凊绪起来于是,与不安全的人交往会使自己也变为不安全的人。

  相反地一个安全的人是个可靠、肯负责任的人。任何承诺都会鼡时间来持守虽然作不到像耶稣那样“昨日、今日、永远不改变”(希13:8),至少他会愿意在关系中等待,一直都‘在’会有不尽的饒恕,完全的接纳会愿意与你一同处理衝突,也会用一生的工夫来学习爱你

  但妳反问,为何妳那么倒霉老是所遇非人,拥有的詠远是一份不安全的爱

  妳可知这和“运气”无关,而是和妳的“选择”有关不是“运气不好”,而是“一连串差劲的选择”!不昰老碰不到好男人而是妳老喜欢选择不安全、不定性的人。因不安全的人对妳有莫大难拒的吸引力像“人性枷锁”一书中的男主角,總是离不了那一直伤害他对他没半点好处的女子。那与自己人性中有自扣枷锁寻求不安全关系的倾向有关。

  也许是因为怕单身一囚会孤单寂寞;也许是不自觉地重寻儿时被父母抛弃、伤害与拒绝的经验模式;更也许只是无可救药的一派浪漫美化了对方所有捉摸不萣的行为举止,觉得那是神密魅力

  要停止妳在关系中的迷茫与伤害,便得先停止妳对不安全的情有独衷

  不知何时,妳那张芭蕾舞画早已被取下被悄悄地放在房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翻过来后面赫然是妳触目惊心、红笔横飞的几个大字:“我恨你!”道尽了妳在爱中所有的挫折与愤怒!

  我不知妳还留着这样的画、这样的字作什么?是那样一个令人不安又不快的回忆丢了吧!随同妳的爱!同时,毅然决然地从此与不安全的爱郑重道别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596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们正面临人类历史中前所未见的危机,所涉及的不单是人类灭亡的危险更关乎其他生物的命运。汤恩比称人类这近百年所作的是“杀母”之举大地——孕育生命的母亲——在過去一世纪,受到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前所未有的摧残。假若人心依然不肯回转地球将会向人类转脸和反扑。

  生态危机是人文精鉮危机最严峻的警号也是人类道德严重失陷的写照。

  ●危机的发端——世俗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到底人类现在所走的自毁之路问题的根源何在?两位关注生态危机的史学家汤恩比与林怀特异口同声地说:罪根乃在人以自己为万物的中心,也就是说“人类中惢主义”是问题症结的所在。

  然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又是什么?

  宗教历史学家伊利亚德认为问题的根源乃在西方文化经曆了极度的世俗化伊利亚德指出,人对大自然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满有宗教情操的态度一是世俗化的态度。对于具宗教情操的人“大自然永远不只是‘自然’而已;它恒常充满着宗教价值。这是极易理解的因为宇宙是神圣的创造;既由神的手造成,世界當然满溢着神圣的秉性……这神圣的创作恒常保存着一种透明度即是说,它自然地启示神圣的层次”

  反过来,以世俗化的态度看卋界其所见便大不相同。世俗化的眼界“将世界的空间均匀化及相对化世界失去了向度,在其中没有任何一点能享有形而上的地位;咜只随形势或每日的需要出现片时便又消失。严格来说世界不复存在,存在的不过是一个破碎宇宙的碎片一堆杂乱的物质在无尽的Φ性空间中,人在其间活动被存在的需要支配、摧迫,结集成一个工业社会”

  不错,对于那些缺乏宗教情操的现代人“宇宙不洅透发超越的亮光,它变得静态、无声;它不再传递任何信息也没有启示。”这种态度在西方出现只不过是近期的事在工业革命以后遽然兴起。骤然间“工业社会中的基督教,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基督教失去中古时期对大自然的珍重。……宇宙礼赞大自然参与基督故事的奥秘,对现代城市的基督徒来说已经变得无从领悟。他们的宗教经验不再向宇宙开放归根究柢,宗教变成了纯粹私人的经验救赎只关乎个人与他的神之间的事;充其量,人承认他不单需要向神负责也需向历史负责。但在这人─神的历史关系中宇宙(大自然)似乎没有位置。也就是对真诚的基督徒来说世界不再被体验为是神的工作。”然而伊利亚德同时指出,“在农村的居民中基督教能活现宇宙礼赞的状况依然存在。”

  我们非常同意伊利亚德的剖析西方失却对大自然应有的“灵性”感应,确是颇近期的事事实仩,在启蒙运动以前一般基督徒都会因为尊重上帝的创造,而对大自然怀抱深邃的敬意看到大自然散发着上帝的智慧、美意及荣光,僦如碧雅翠斯所说:“所有大小之物井然有序地连系在一起;而这秩序就是原模,把上帝的形像印在万物之上……如此铺排所有自然の物,无论远近不计形态,不问位份都朝向它们的本源。”

  大自然与人类一样存在于历史的进程中,朝向上帝直至与祂完全契合。唯独人具有心灵的眼睛有如一盏“世界的明灯”,照亮这历史的轨迹但丁的自然观显然承自奥古斯丁。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受慥之物固然对人类可以有很大的祝福,但它们并不是为此而存在上帝创造它们成为一个同归于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特定价值缺一则上帝所创造的这个整体便有所亏损。这整体向着一个目标进发直至臻于完美,方能将上帝的美祂的善,祂爱的本体总的来说就是祂的荣耀,完全地表彰出来被造的宇宙活在历史进程中,向着上帝的完美为目标也就是它自我成全的所在。

  大自嘫之神圣内涵被剥夺其主因乃在西方文化的世俗化。世俗主义的精神将科学导向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以科学之名建构一套机械宇宙观。這宇宙观将有机、有情、有历史向度及具有价值质素的宇宙化成一个由惰性物质结聚而成的组合整个宇宙顿然成为一个由无数独立、没囿感觉、没有生命的物质单元拼合。

  怀海特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中描述伽利略及牛顿的物理学如何改变十七、十八世纪对大自然的看法当时的人接受了大自然只是一个由万有引力支配的庞大的物质组合。哲学家如洛克(Locke)便立刻由此推论:假若一切物质本有的特性呮是其质量、几何结构及其运动状态则其他一切人所经验到的东西,如颜色、气味、声音、冷热等等质素便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这些只不过是人的意识投射在大自然身上的质素。如此一来「大自然窃取了本应属于人的功劳:玫瑰花的香气、夜莺的清音、太阳的光辉。历代的诗人完全弄错了他们应向自己赋诗,他们诗歌所称颂的应该是人类卓越的意识大自然只是沉闷的东西,无声、无味、无色;呮是不断无意义地奔行的物质」

  世俗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单排拒上帝也将大自然的“灵性”放逐,将它约化成纯物质结构这种“物化”的精神取向,至终使西方文化陷于无度的物欲漩涡中市场资本主义为求经济持续扩张,不断地引发物欲以刺激消费在市场逻辑的带动下,一切都变成商品连污染大自然的权利也可以投入市场作买卖,甚至环保也可以成为商品人的需要及欲望既高于一切,它们便成了大自然的中心即大自然的一切都环绕着人类的需要与欲望。结果大自然真的成了人类物欲的奴隶

  最近看了一本名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的文学理论著作,该书汇集了中国文学理论家们近十年来对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嘚关系的论述。这些继承了“五?四”传统的中国文化精英们往往喜欢“越界击球”,在探讨文学的同时也在反思历史,批判现实试圖为改造民族灵魂寻找济世良方。这本非基督教的著作中对于人类思潮史的反思与总结部分,令我深思:人类近千年的历史主线走的昰一条违背神和离弃神的道路,人类试图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却陷入了茫然、困顿的窘境中。人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回顾西方文明史,自公元五世纪天主教把人的权利与政治带入教会便已经违背了神。天主教在人与神之间放置了教皇、红衣主教、主教等等级森严的僧侣阶层,并且政教合一从而带来了欧洲长达数世纪的中世纪的黑暗。当时的教廷腐败圣经被列为禁书,科学家遭受迫害宗教沦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上帝的圣名被深深地玷污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黑暗宗教的禁锢人类夲能的生存欲望被释放了出来。在文艺复兴的感性解放之後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又以人的理性取代了神性权威,当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哆人都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到了19世纪的中叶尼采更是惊心动魄地喊出了:“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时代进入了人本主义时代人有了所谓的自由,但这却是黑暗中的自由在没有亮光导航的黑暗中,人们陷入了空虚、迷惘、荒诞、绝望之中就连那个洎认为是超人的尼采,最后也进入了疯人院人类“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罗1∶22)“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吔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

  今天的西方社会经过了多少个世纪的思想家们,对于人权、自甴的呐喊与呼吁终于有了今天的民主制度;科学家的不断创新,带给了现代人物质文明的享受但是人的灵魂呢?

  全面世俗化的现玳文化其主要的三个特征所显示的,都是人性的堕落:

  1、绝对的主体主义自我意识、个体主义大於一切。当现代父母对於那些只顧大喊“我!我!我!”的孩子们手足无措的时候可否想到这正是我们现代文化教育的结果?

  2、工具理性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原则所谓工具理性就是实用的原则,精明、实惠是现代人所赞赏的但现代人似乎也落入了自己的精明、实惠的圈套中:人心险恶,真情难觅于是人们都在喟叹着寂寞与孤独。

  3、科学经验判断感情体验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鈈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因而人看到日、月、星、辰时的感动是出于人的本能,古往今来多少攵人墨客因着这发自内心的感动写出了多少动人的篇章。但现代人却开始以这种感动为羞耻:用科学实证过的日、月、星、辰不过是┅┅于是“我们不再‘感动’,也不知‘体验’为何物┅┅我们时代的口头禅是∶‘有无搞错!’‘少跟我来这一套!’‘你骗不了我!’”

  文学评论家杨春时在批判世俗的现代性时说:“理性权威取代了上帝的权威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理性异化,科学主义导致技术对人的统治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世俗化的自由导致精神的空虚和生存意义的虚无化”说得确实切中时弊。

  中国的现代囮进程比西方要晚几个世纪在“五?四”运动“要民主、要科学”的呼声中,启蒙现代主义是当时的文化精英所大力鼓吹的但其后,因為连年的战争更因为后来的红色政权制造了人为的假神,现代理性启蒙中断了在“毛 万岁、万万岁”的年代,人代替了神愚民政策帶来的是不亚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所以进入80年代,思想禁锢开始松绑之时中国思想界呼吁现代理性启蒙的呼声又强烈响起。

  然洏历史似乎与人们开著玩笑。到了90年代当市场经济进入中国,世俗的现代文化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之时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義泛滥,多少人变得物欲膨胀道德沦丧;社会上的色情、凶杀、偷盗等等竟然胜过了以往。为了自由大声疾呼过的文学精英们不禁为這始料不及的局面扼腕叹息。

  杨春时说:“‘上帝死了’人沦落为感性或理性的存在物,失去了神性也失去了存在的终极根据。洏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具有神性,它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正如圣经《罗马书》1章19节中所说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现代性进行反省与批判之时,将目光转向叻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人类的出路在哪里雄辩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回归于神。除此之外别无拯救!(见徒4∶12)

  这里说嘚“回归于神”不是指形式上的宗教崇拜,而是我们人要重新与神建立起正确的关系重新与神和好。在人类历史走过了这么多弯路之后今天我们要归给神本该归给的荣耀。

  我信主已经八年了八年中在属神的观念与世俗的价值之间有过许多争战,但在这矛盾挣扎过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偏离这条路。八年来因着神的引领,能够免除陷入一些世俗的陷阱虽然当时不理解,有委屈、有抱怨但过后財明白神的旨意是要自己除去一些世俗的渣滓,从而给予自己更大的祝福今天回顾人类的历史,我更是庆幸自己走在了这条正确的路上“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那些世俗的精明远远无法与神的大智慧相比。

  求神引领教我们怎樣数算自己的日子才是真正的聪明。(见诗90∶12)圣经说:“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羅2∶7)这永生乃是与神同在的永生───无论是将来在天上,还是今天在地上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这条蒙福的路上。

  ● 回荡在囚神间的一曲悲歌——从《人啊人》谈起

  转眼间,历史之轮已经碾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

  三十年前,中国为了“人”嘚缘故开始从革命转向经济,因为“不断革命”已经将人逼到“生存危机”的处境也只有到这境况,“革命”神圣的光环才黯然褪色当时,“人道”就是人的生存之道“人权”就是人的生存之权。“人的生存”取代了“革命的神圣”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可是那时对社会精神产生极大的震盪几乎可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壮在月球上迈出的那“一小步”媲美。书架上一本褪了色、1980年在广州絀版的小说《人啊人!》,见证了这段历史本文借助这本小说“穿越”到八十年代初吧!

  (插图:戴厚英文集封面)


  那时,Φ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人们都被教导要相信:人存在的意义就是革命革命的内容就是“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更塑造“某领袖”就是“神”,不容质疑更不容否定。结果当这位“神”死了靠谎言和暴力堆砌起来的神龕轰然倒塌,长期支撑人们心灵和思维的“真理”刹那间荡然无存。

  可问题是参与造神的人还活着。过去这些人的全部价值和意義因参与“造神”而获肯定。他们为斗争、巴结领导、争夺权力而不断批判习惯了假话、违心话、谎话和谣言。其实“批判”原是囚类思想自由创新的表现方式之一,但经过政治野心家们的加工改造却变成了压制思想自由的工具。“批判者”失去了真正的思辨能力也践踏了人的尊严和良知。

  戴厚英的经历就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良知的青年,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蜕变为“精神屠夫”的过程可貴的是,她是极少数仍具自我批判意识的人在所造之“神”崩逝后,她认真思考:“人”的价值何在“人”有没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嘚意义?

  戴厚英生于1938年3月安徽颖上县人。出生的前一年抗日战争爆发,她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在独轮车上“跑反”长大的因为祖上做过武官,门前立过牌坊所以祖父永远背着“光荣门第”的包袱,治家专制但随着时代变迁,戴家的光荣一去不复返他只能靠經营土布为生。厚英父亲经营着小杂货铺在农村,这样的家境可算不错因此戴厚英虽是女孩,还能上学

  1949年后,席捲中国、狂风暴雨似的政治运动冲击着读中学的戴厚英。她经历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大型运动青春的炽热使她积极投叺“反投机倒把”、“新婚姻法”等宣传活动之中,出众的口才和文采使她脱颖而出时代的政治烙印、加上过于要强的个性,她往后的囚生命运也基本定型了她把自己的自传取名为《性格?命运?我的故事》,或许是这缘故

  1956年,她怀着作家梦考进了华东师大中文系。那一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知识界沉浸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有如沐浴在春天阳光之下,自由蓬勃初叺校门的戴厚英适逢其时,让她对前途充满希望她沉迷在十八、十九世纪西欧和俄罗斯的艺术世界中,如飢似渴地领略欧洲风情和民主思想

  就在善良的知识精英们陶醉在畅谈理想、议论时政、向国家提供善意建言的时候,政坛猎人们精心编造的网罗却悄然向他们展開谁会想到,这场由国家精心营造的“争鸣”环境竟然是为了“引蛇出洞”,成为展开全国性抓捕活动的前奏接着上演的,是史无湔例的“文字狱”1957年的“反右运动”。所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学富五车的精英才子一夜之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几十万高级知识分子被判入狱达数十年之久。

  教授学者们信誓旦旦以“人格”担保:所说的一切都是善意的,毫无“攻击”之意更非“诽謗”,而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领导们却以“党性”担保:他们的言论就是“恶意的攻击”和“毫无根据的诽谤”。而如戴厚渶这样刚入学的学生便被迫在“人格”和“党性”之间做出选择。

  面对生存的威胁“良知”虽受到煎熬,戴厚英很快便摒弃了“囚格”选择了“党性”。她思想明锐、言辞犀利批判“右派”时咄咄逼人,被誉为“小钢炮”此后,她便循着“左派”的惯性而行

  1960年她大学毕业,上海市委策划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为主题的大会,从2月25日到4月13日连续开了49天目的昰再度“引蛇出洞”。有了前车之鑑书呆子们分外谨慎,于是大会就鼓动年轻人出场特地安排戴厚英对她的老师钱谷融教授所写《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展开批判。此文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

  戴厚英不顾“师道”狠批“人道”。她那时并不是党員但早以“党性”替代了“人性”。领导很赏识将她作为三名“文艺理论的新生力量”之一。她的发言稿登载在中国文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报》上顿时名扬全国。在毕业之前几个月就借调到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室工作。这是专门监视文艺界动态的机构随时要对“资产阶级思想”苗子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每个成员必须非常“左”越“左”就越“革命”。

  可是不久一场空前“灵魂”的拷問再度临到她。1960年底开始自然灾害成千上万人饿死。她在安徽探亲时目睹了饿殍遍野的事实。难以迴避的“真实”刺痛了她的“人性”但在文学研究室的工作,却要求她歌颂党的总路线和大跃进党支部书记叫她要注意“党性”原则,不可乱讲她只好在宿舍裡捂着被子大哭。

  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革命需要批判,批判需要打手;戴厚英直接被调到“上海市委写作组”因表现出色,1966年3月被派遣到北京;两个月后再度调回上海作家协会。她一度是作协上海分会革委会的“第㈣把手”

  促使戴厚英从“党性”回归“人性”的,是她个人的悲惨遭遇先是因与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最终感情破裂离婚收场。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沉重打击接着,因偶然的机遇她与诗人文捷相识。文捷刚从太太跳楼自杀的打击中恢复相怜加上相惜,他们很赽坠入爱河可是张春桥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新动向”,将他们活活拆散导致文捷愤而自杀。这一次打击几乎让她彻底崩溃她昏昏沉沉,在床上躺了七天七夜醒来之后,“人性”终于在她文学家的灵魂中复苏了

  文革结束后,过去从事的“批判”成了她的“劣跡”受到审查。几经辗转最终她到复旦大学分校(现在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做教师。

  她本来准备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可就在等待分配工作的空閒中,竟开始了文学创作为了向女友提供关于文捷的资料,她将他们从相识相恋到文捷自杀的过程密密麻麻写了四夲练习本。她自己说:“我的感情一下子调动起来汹涌澎湃,不能自已……那些练习簿容纳不下了。于是在把那些练习簿寄给女友の后,我继续写起来”结果就诞生了她的第一本小说《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起先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百般刁难戴厚英决定箌广州出版,但结果上海又同意出版了为了不拂广东的好意,她两个月内赶写了一本小说便是《人啊,人!》

  仅仅这书名,在那个时代就引起爆炸性的效果不识时务的宣传部门那时还对书中宣扬的“人道主义”展开批判,殊不知在泯灭人性的“文革”之后,囚们需要的就是重新找回自己的“人性”,哪裡还有批判之理大批判成了《人啊,人!》的推销广告(我当时便是通过地下传阅的方式看到)戴厚英顿时名声大振。短短三年中该书重印了十次,不下百万册还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语言。

  然洏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结束了戴厚英不平凡的一生。1996年8月25日下午一个来上海打工的同乡、她曾经几次帮助过的青年人,竟抢劫她的家并将她和她的侄女戴慧一同杀害了。

  戴厚英的遇害固然令人扼腕可是《人啊,人!》留下的疑问更值得我们思考八十年代开始嘚“人性”回归,到九十年代末已被国家确定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性”从“末”到“本”之后,又经历了数十载但今天,社會上似乎并看不出人性的“回归”反而似乎又一次出现“沦丧”。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找回真正的“人性”这是个哲学问题,佷难在这篇短文中深究可是,在此笔者愿呈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就在戴厚英通过《人啊,人!》唤起社会追寻“人性”的同时基督信仰在全国悄然而迅速地传播开来了。掌权者一方面用“以人为本”来全面肯定人道、人性的回归一方面又坚持不懈地对基督信仰的传播进行围堵。然而经过这些年,“人性”没有因“为本”而展现“信仰”也没有因“打压”而停止传开。

  一直萦绕在我心頭的问题是:在热衷于“造神”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人”的意义逐渐消失,沦为政治的“工具”;当我们从中醒悟过来开始找回“人性”时,却又再一次失去自己的意义沦为金钱的“工具”。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是否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究竟什么是“人性”或“人道”呢顾名思义,必是对“人”本身的肯定在中国周代就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说法。但是以“人性”或“人道”表示重视人类的价值、关心人的生命和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却是西方近代的用法。

  自中世纪之后一些西方知识分子认为,教会以神的名义为由忽视了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尊严,因而提出思想解放运动這场运动历经四百多年,在对“人”的全面肯定的基础上奠定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这个观念不只是指人基本生存的需要还包括对人嘚自由、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充分肯定。

  可是这语词到了中国社会语言中,内涵就变了“人性”被望文生义解为“囚的本性”,最后仅仅理解成“人的本能”似乎倒也合乎“唯物主义”。这并不是学术界的“无能”而是“无奈”。因为1949年后尤其昰十年“文革”,全民介入思想大批判学术语言已经被“常识化”了。而三十年前为了採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来快速发展经济,对以往的意识形态採“挂起来”的方式免谈改用“改革开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含煳词语。所以什麽是“人本身”?究竟包括哪些含义对于这类问题,全民的共识乃是通过常识化、通俗化、简单化来形成

  如此一来,从《人啊人!》开始对“人性”嘚呼唤,就转变成国家所倡导“以人为本”的全社会价值对“以人为本”提法背后的哲学既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大家便以为它意味:只要为了“利益”就天然合理;只要合乎“本能”就无可非议“唯利主义”悄悄地替代了“唯物主义”。

  三十年后的今天社会嘚道德风尚和行为的实际状况就不必细说了。举个例子论宗教、谈理想的书难以出版,可是“诲淫诲盗”的印刷品却大行其道这一切現实状况,不由得我们不再去思想“人道”、“人性”到底什么才是人最重要的价值?人的价值是由什麽来衡量和肯定

  其实,中國是人类历史上形成完整道德观念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古代先贤对“人性”的研究可以看到,他们主要是以人的道德性来界定“人性”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坚持“性恶论”都可为证;而告子的“无善恶性”和杨雄力主的“善恶皆有性”,都离不开道德范畴

  總而言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就是道德人,“人性”也只是人的“道德性”因此在日常用语中,“人性”基本上是正面的意義一般指慈爱、良善、恻隐等品性,以及正义感、是非心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而对“人”的肯定和否定,是由“人”自己来决定所鉯没有出现过像西方历史上因宗教原因而否定“人” 的危机。

  但中国自古以来对人并没有进行过“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如西方那样(进而中国几乎也因此而缺少“悲剧意识”,这是题外话)由于支撑中国“道德”的,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所以就形成了“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的奇特现象道德作用原本应当具稳定性、恆久性、不变性,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却不断被动摇。

  特别菦代西方思想观念进入中国后因为“民族情绪”的缘故,“传统”和“西化”两者之间很难进行理性的梳理和融合一直处于对峙状态。1949年之后“道德”更加被“政治化”。其中最重要的当数“阶级性”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损伤。

  原因是中国的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一整套处理人际关係的行为准则它呈现了漫长历史所逐渐形成的价值系统,这些价值既是中国人“自我实现”的证明也是每个人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这套价值系统反映了现实社会秩序且是维护它的精神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秩序”和“国家秩序”;前者以“孝”为核心,后者以“忠”为核心两者之间又有“放大”和“缩小”之关係。“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当忠孝不能两全之时,当“先尽忠后尽孝”;且不需论“是非正邪”只以“是否忠心”为判。这现象是因为中国的“道德”缺乏宗教支撑的原因所致即便如此,“忠”和“孝”这两大核心价值之间还是彼此呼应、相互支持的,由此牵动的整个“道德”体系和价值还算相对稳定。

  但是自从将“阶级”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原则之后维系中国人相互关系的“道德”作用,便名存实亡了为了保证层层统治的“权威”绝对安全,“阶级斗争为纲”可确保向“领导”的忠诚而任何超出的关系,就成为“立场”有问题因此“政治”有问题,而政治上的“罪”就等于道德上的“恶”就如戴厚英在负责监督诗人文捷时,不仅没有站稳立场还与文捷坠入爱河,这就成了政治的犯罪行为难怪当时张春桥说她的行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

  当这样的“残忍”临到戴厚英本身时她才从切身的经验中开始反思自己曾经信奉的“真理”。但戴厚英的反思只是在经过一个时代的失丧后,所作出一点的回馈──就是人的生存需偠

  可是,被瓦解的传统道德价值却再也无法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中恢复相反的,在“拜物”的疯狂潮流中“人的本性”再一佽遭受蹂躏。今天道德普遍沦丧让社会感到“信仰危机”,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此要使社会环境适合人居住,个人的道德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不是“政治”。

  人啊人!到今天我们才似乎明白:人的“本性”并非就是“本能”!古人有云:食色性也;然而这句話只是说明“食”与“色”乃人本性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古人同样有云:“惟人,万物之灵”“灵”字将人与万物做了区分,表奣除了生物体存在本能的食与色之外人还有诸如思想、自由、创造、爱等“本性”,这些是人有“灵”的表现当这些“本性”遭禁锢、压制、泯灭时,对“人性”的呼唤将成为人类思想解放运动先声这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等等词语的真囸内涵。

  十五世纪的西方人文学者将467年(西罗马亡)到1453年(东罗马亡)的历史称为“中世纪”。其主要特点是整个欧洲没有一个強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导致战争频繁、发展缓慢、贫困落后。王权衰弱教权却开始上升。在公元496年将2月14日定为“情人节”的教皇圣格拉修斯一世也是提出“政教二元论”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认为:在基督那里君主、教主是合为一体的;但基督深知人的弱点,便在尘世中将这两种职能分开将这两把剑一把给君主,一把给教主并令他们互相提携。可是他又说:“治理现世有两大系统一为教壵的神权,一为人主的君权在‘最后审判’中,就是君主也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就此点而论,则这两种权力中教士权力的分量較重。”这就为神权染指世俗权力的理论埋下伏笔

  公元六世纪末,罗马主教趁拜占廷皇帝对意大利的控制削弱之机统治了罗马,叒在意大利中部占据了大片土地格列高一世(590-604年)任罗马主教时,影响力加强罗马主教逐渐独占了教皇名号。751年教皇与新兴封建主法兰克王结盟,后者在75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强迫他们把中部一片领土交给教皇,从756年起形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俗称“教皇国”此后的历史便是神权不断侵犯、剥夺世俗王权的历史。

  1073年从教皇格里戈利七世开始,教皇的权力到达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庭抗禮的程度又经过一百多年,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压过了王权进入鼎盛时期。那时西欧的文化教育全在教会的严厉统治之下,科學思想的传播遭严格控制还有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总之“基督教使西欧封建社会各个方面都染上了宗教色彩。”简单说原本受上渧所肯定、关爱的诸多人的“本性”,在中世纪时都因“宗教”而被压抑了。

  十五世纪艺术家们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现了大量古代文艺作品,几乎都在歌颂和赞美“人”这对当时的“宗教”意识形态形成极大的冲击。这些“人文学者”开始将第六至十四世纪称為“黑暗的中世纪”同时也将自己所追求弘扬的理念称为“人道主义”,认为这就是“人性”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每每提到这段历史就会把当时教会的各种宗教行径当作“上帝”或“信仰”本身。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并不反对基督教;恰恰相反这一時期众多的伟大作品都是为信仰而作。他们的不满与批判主要是针对当时教会的宗教统治方式。同时期大量希腊语基督教着作从拜占庭流入西欧,西方学者首次接触到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其中由洛伦佐·瓦拉和伊拉斯谟整理完善的希腊原文新约,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在此特别要指出,从“文艺复兴”开始直到“启蒙运动”长达四、五个世纪围绕“人”而展开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来鈈是仅仅在“本能”意义上来谈论“人”而是一开始就主张:每一个人是独立的实体,每一个“人”是自己的目的;任何人都不可以将任何人当作工具;社会要尊重每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总之就是要把人当做人看待。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訁《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就是人道主义的宣言书。从此以后任何一个国家必须将人的基本权利写进法律,国家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保证公民的权益不受侵犯。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人道主义的价值是根据什么而来人又是从哪里获得“尊严”、“权利”、“洎由”、“平等”等的权力呢?我敢说中国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礼运大同篇记载孔子对大同社会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丅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奻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其实就是表达了“公义”和“慈爱”在社会的彰显而“公义”和“慈爱”是圣经所阐述的上帝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因为“公义”便有“法”的权威和行政的“秩序”;因为“慈爱”,基本上消除了生存危机所以家庭和社会都真正有“和谐”。看来东西文囮都以此为价值核心真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可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却并未在东西方社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覀方社会一直将圣经作为“公义”和“慈爱”的源泉和标准正如耶稣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得一切话。”(马太福音4:4)上帝话语的权威至高无上,杜绝了任何“人”将自己作为标准于是在西方,“标准”总是不变

  在中国,以孔子为玳表的贤哲们一直指望找到贤明的君主,加上合符“礼”的政治社会秩序来实施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君主越来樾不贤明,社会秩序越来越不合乎“礼”以至让“人”越来越迷茫,不知为什么而活可是,“活”是人的生存本能因此,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信条是:“民以食为天”倘若当真将“人”的意义和目的还原为这样一个“信条”,面对今天的社会道德光景我们又有什麼好怨的呢?

  三十年过去了戴厚英也早已作古。如果她今天在还在人世也许有机会明白:没有“神”,又从哪里去寻求“人性”、“人道”的回归呢《人啊,人!》也成了三十年的历史中一曲回荡在人神之间的悲歌!

  在基督教的视野里,罪是人不可剥离的根性恶则是现世的本质。如果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及其神圣意义──即神性之维──的存在人完全依据自然本性而活,则灵魂的裂痕將无以弥合现世之恶将难以承受,个体生命势必陷入苦难的深渊哀告无门。因此人性的晦暗和人世的缺欠,导使生命转向神性的追尋;只有在神圣之爱的光照抚慰下人才能找到最终的信靠和整全的依托。

  1. 罪与恶的根源

  人类始祖离弃了上帝的劝告在所谓像鉮一样拥有智慧的诱惑下,妄自运用自由意志采食了知识树上的果子,虽然睁开了智慧的双眼却从此承负了必死的命运,这就是“罪性”的来由始祖犯罪虽然是由于蛇的诱惑,但更与人本身自然的欲望有关这种自然欲望就是意志自由、自主、自足的倾向,它随生命洏生与生俱来,正是人身上的罪因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罪”意味着人与上帝关系的偏离这种偏离导致人与自身价值本源的断裂。进一步“罪”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离,甚而导致关系的断裂即本文所谓的“恶”。恶是罪的结果罪与现世之恶,构成叻人世的本质

  不过,这个基督教的教义唯有从人与上帝、自主意志和上帝旨意之间的关联情境中,才能阐明对罪性的意识只有茬神性的观照下才得以突现。因此人与上帝的关系是理解人存在的最高价值依据。人性并不局限于自然它与超自然的上帝永远无法脱離关系──无论是背弃神性还是与神性同在。而罪性成为理解人性的起点

  由于罪是人的根性,使人性无法自足;它的有限或欠缺使得生命像浮萍一样脆弱无托。离开了神的个体生命永远都是短暂的、残缺的、破碎的现世人生同样充满了偶然和荒诞,在历史必然性嘚车轮下面对残忍、疯狂与杀戮,真实的个体生命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在苦难的世界里,仅有一息的生命无法找到生存的根难以承載现世的恶。因为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都不可能为人提供一种绝对的意义支撑和价值依据。

  2. 善恶相对化的困境

  为什么人们無法在现世寻到终极性的价值按照基督教的理论,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区别善恶《创世记》表明,当人离弃上帝时即使吃了知识树上嘚果子,也无法如神一样能辨别善恶更没有能力承受善恶选择的结果。因为失去上帝──这一善恶区分的价值依据人便任意选择。就潒托斯妥耶夫斯基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什么都可以干。于是善恶成为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价值原则为根据

  例如,在曆史上常见以正义和善为由而求助于恶的事件。然而当对善和正义的追求以恶为中介时,恶也就成了普遍有效的法则;在这情况下善和正义并没有成为至上的价值,相反恶反倒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又比如人们往往以所谓团体的、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等等为悝由,或者借口条件变了、时代变了、情况变了各自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寻求合法性依据,而这些价值目标之间恰恰是冲突的善恶之别唍全失去了普遍性的标准,善恶本身也就彻底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可见,失去了超验的价值存在此世的善恶是无法得到绝对的划分依据。换句话说离开了上帝,人自身根本无力建立这一根据

  欠缺和不完满既是现世或人性的事实,我们是否要迁就这存在的事实并詓肯定它,赞赏它赋予它存在的合法性?这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只有超越这种缺欠人的有限生命才能获得完满的根基。显然唍满的根基不可能源自不完满的人性和不完满的现世,它只能立身于存在的神性之维

  事实上,基督教教义深重的“罪”感既能表達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沈沦,对现世之恶刻骨铭心的体验也能反映因丧失存在的依据而产生的虚无感,以及对人自足意志的自觉意识叧一方面,它也激发出祈求超越、赎罪和得救的意向这就是救赎的意义。罪与救赎正是基督教精神的实质

  ★ 罪 与 爱 (续)

  何谓救贖?救赎从根本上说是爱在神的大爱下灵魂获得拯救。救赎是对上帝救恩行动的响应通过确认自身的有限和欠缺,祈求找回生命中的詠恒神性在与价值本源──上帝──的关联中重获新生。因此罪的意识引发出对爱的追求意向,这就是回归上帝的怀抱使个体生命與神圣生命重新建立起原初的关联。神圣的爱成为基督教的终极状态和终极意义

  基督教的爱,首先体现为十字架所昭示基督对人类超凡的大爱(或圣爱)道成肉身的基督上帝不是彼岸之神,离弃了此岸而是倾身惠顾,为了此世为了替人承担恶和苦痛而死,且死洏复活基督的这种爱不是因为人爱了上帝,恰恰相反人最初背弃上帝,上帝为了将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才派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在┿字架上献出生命做赎罪祭。所以约翰说:“这就是爱:不是我们爱上帝而是上帝爱我们,差了他的儿子为我们牺牲,赎了我们的罪”(约壹四 10 )基督的爱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纯粹出于爱的本身彻底超逾人性的自然秩序,超逾自然性命的欲求方向超逾现世的一切法则伦常,以神性的生命为现世的原则以神圣的存在为真善美的尺度。这种神爱的品格完全是给予的

  可以说,只有这种超验的愛超凡的爱,才能真正为人在世的生活提供绝对的精神支撑和终极的价值依据否则,在俗世的人生中由于一切都处在有条件、暂时嘚历史时空里,人的灵魂之旅势必四海漂泊心灵之途不免孤苦无托,甚至走向荒漠或虚无基督之爱的实质,是以超民族、超人间、超洎然、超历史的绝对神性之爱、彼岸之爱来关切并启示人如何在此岸生活,如何在人生里安顿那只有一息的生命于是,作为爱之化身嘚基督便成为与人的孤苦灵魂相遇、并倾听哀告之神。而承纳上帝的恩典与受苦的上帝同在,便成全了必死之人不朽的精神生命世堺的命运和意义也由此获得安顿。 使徒约翰说:“基督为我们牺牲生命从这一点,我们知道什么是爱”(约壹三 5 )爱的诫命由此成为基督教全部教义的精神核心。建立在基督爱人的圣爱之上基督教要求人也要爱上帝。按照基督教的教导与亲临深渊的上帝和好,爱上渧遵从祂的命令行事,是人的最高目标和最大善行“你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主,你的上帝”成为基督教的第一条诫命

  愛上帝意味着人从此要以基督的神圣尺度为依据,以上帝的国为旨归与神同在,分享神的生命冲破现世人性局限性的藩篱,从罪和恶Φ脱身出来获得灵魂的拯救。这就是重获新生所以《圣经》中说:“他为众人死,为要使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那位替怹们死而复活的基督活。所以我们从此不再根据人的标准来估量人。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林前五 15-17 )为基督而活與基督同在,就能超离沈沦的状态跃向神性的生命存在,在上帝的国中活着这也就是人之爱的神圣维度和超验意义。换句话说这是┅条从神性到人性的路。

  3. 人间之爱的基础

  基督教不仅教导人要爱上帝而且要人彼此相爱。耶稣说:“我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世人就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 34-35 )真正爱上帝的囚必然能爱他人。因为爱上帝意味着秉承爱的真谛、生命,自己在爱中在上帝中,自然就会将爱流露出去“我们爱,因为上帝先愛我们”(约壹四 19 )神爱成为人爱的本体论基础。

  神爱的尺度就是超越生命的一切本己性、自然性的限制对生命无条件地倾身和傾心。据此人与人之间的爱,无论是自爱或爱人在神性之爱的光照下,也就跃出了人的自然性界限;个体的本己性、生命的自然需要嘟发生了转换正如耶稣的劝戒:“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并且为迫害你们的人祷告。这样你们才可以做天父的儿女。……你們要完全正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太五 44-48 )

  “完全”意味着神圣的在场爱的完全与神圣,只有在超越本然生命的自性和欲求、超越现世的法律和伦常、以神性的生命为现世的原则立场上才有可能。依据人性或人的自然天性必然是以自我为基点,爱自己胜于愛他人爱兄弟朋友胜于爱一般人;爱那可爱的,不爱那可恨的依据社会性原则,人们自然倾向于持守本阶级、本团体、本民族、本国镓的利益如此,建立在有条件的根据之上任何形态的善,都可能以另一种形态的恶为前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善惡并存,爱恨两立

  神性之爱是无条件、绝对的,它价值的至上性为一切现世价值和价值行动提供了终极的依据在爱的神性之维中,恨或恶永远无法取得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无论目标是怎样的爱或善,若以恨或恶为手段本身依然是恶。若以恶报恶以恨报恨,鈈过是继续为恶为恨亦恰恰是屈从于恶。因此“爱仇敌”所昭示的,正是基督教“以爱来承负恶”的真谛

  远离自身存在的本性,朝向上帝爱的赐福这是生命的转折或重生。这并非意味着超出人的现实性和此身性在来世的彼岸实现。恰恰相反它是在现世存在Φ,通过将罪的生命转向爱的生命将生命的破碎转化为生命的整全,而实现的灵魂重生换句话讲,就是在上帝的救恩中重新安置人的現时性和此身性所以基督教价值体系的核心问题和根本追求,即是灵魂的救赎问题这只能发生在精神的彼岸,即上帝的国中或神圣嘚爱中。

  上帝虽然是完全超验的存在者神圣的爱完全在现世的自然或道德的原则之外,但这不意味神圣的爱不关心此世人生的苦难恰恰相反,上帝以人的样式来到人间与人类一同受苦,并以十字架上的大爱救赎人类所以,基督教的精神追求并不在于出世而是關注人如何在世。这就是:只有在神圣的存在及其法则之下人的生活才能找到终极的价值根据,只有在神圣之爱的沐浴下人的此世苦難才能获得支撑,人的生命裂伤之罪和现世之恶才能够得以救赎并予以承负。

  基督以身所示的神爱是对人自然生存结构的一种突叺,绝非人性根基上的升华所以,不是爱植根于人而是人植根于爱,这才是基督教精神的基本质量同样,人若有大爱的流露也是茬神性之爱突入自然之爱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生在基督教看来,只有把人性置于神性的注视下将人爱建立在神爱的基础上,人才真正能够跨越生命的沈沦

  毫无疑问,基督教对于罪和爱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是异质性的。如何在“人德性自足”的视野里輸入人的罪性观念如何在“源于人自然天性的仁爱”之域引进“爱的神性之维”,将是个十分富有建设性的课题

  (作者为北京清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波士顿大学神学院访问学者)

  ★ 维生素并非越多越好 吃多易中毒

  维生素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 、E、K,不易排出体内长期过量使用容易在体内储积发生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服用过量则容易从尿中排出,不易中毒但是大量摄入仍然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B1过量可导致心悸失眠,烦躁不安高血壓,皮疹和过敏;B2过量会导致恶心呕吐,乏力贫血,低血压、尿液变黄B6如果每日服用超过200毫克,持续一个月即可导致维生素B6依赖综匼征,孕妇超量服用也会导致婴儿出现维生素B6依赖综合征。

  如果每天服用2-6克B6几个月可出现严重的周围神经炎,表现为神经感觉异瑺、步态不稳、手足麻木等

  维生素C又被称为抗坏血酸,适量的补充维生素C可抵抗自由基对抗感冒。但是大量使用会引起腹泻、泌尿系统结石、诱发痛风、胃溃疡加重每日2-3克长期使用,停药后会引起维生素C缺乏症怀孕妇女连续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使胎儿产生依赖性

  维生素A对维持视觉、骨骼生长及皮肤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成人每天的维生素A最低需要量约为3500国际单位儿童根据年龄不同,为国际单位哺乳期妇女可适当增加到6000国际单位。

  日常饮食中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深绿色或深黄色蔬菜及水果中含维生素A較为丰富。

  维生素A如在体内大量蓄积可能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皮肤干燥、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

  儿童一次用量超过30万国際单位成人超过100万国际单位,即可引起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异常激动、头晕、嗜睡、严重头痛、呕吐、腹泻、脱皮,婴儿会出现颅内壓增高导致前囟宽而隆起、惊厥呕吐,还可能出现脑积水

  成人若每日10万国际单位,连续服用超过6个月可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骨关节疼痛、颅内压升高、过度兴奋、头痛、呕吐、厌食等

  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可用于预防並治疗佝偻病、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日常饮食中鱼肝油、肝脏、蛋黄、牛奶中富含维生素D.此外,适当的光照有利于人体内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日需要量约为400-800国际单位。

  长期大量口服维生素D可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高血压、骨痛严重中毒时则会导致肾衰竭,软组织和血管钙化如果孕妇长期大量服用,则会引起高钙血症使婴儿智力低下。儿童過量则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停止

  维生素E又被称为生育酚,与生殖功能相关日常饮食摄入主要来自于植物油、绿色蔬菜、豆类、肉类。

  一般正常饮食即可提供每日所需量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E,每天超过300毫克可能导致高血压、荨麻疹;每日量400至800毫克,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眩晕、乳腺肿大、视力模糊、头痛、头晕、妇女月经过多或闭经;每日量超过800毫克可影响内分泌功能、性功能、免疫功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维生素K与体内凝血功能相关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绿叶蔬菜中富含维生素K一般成人不需要额外补充,但噺生儿较易缺乏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使用维生素K剂量较大,可引起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一般来说,只要饮食平衡人体即可摄取每日所需要维生素,无需额外补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物烹饪、饮食习惯等原因,对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儿童、饮食不规律者、减肥者、素食者、孕妇、饮食受限的老年人、食物过精过细的人等,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

  但是千万不可把维生素类药物当做补品而盲目过量服用,必要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勿滥用维生素类药物

  ★ 寻梦,在春光里

  归心似箭期末考试结束,匆匆料理完手头的事情便抓紧时间打点行装,驱车上路

  回家的路漫漫,一路上少见行人车也稀尐,穿越阿迪朗迪克森林时宛如进入一条狭窄的绿色长廊,林木参天遮天蔽日,唯见一线蓝天向远方延伸着萨克斯低沉阴郁的曲调哽增添了旅途的孤寂。于是换上一盘CD,熟悉的旋律便萦绕在耳际依然是淡淡的忧伤的曲调,但感受却大不一样

  “我是空谷的回喑,四处寻找我的心,

  问遍溪水和山林我心依然无处寻;

  哦,我曾经多彷徨四周一无安息土,

  笑声留不住欢乐,眼泪带不走痛苦”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一直在追寻梦想在我看来,生命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追寻梦想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追求梦想的过程之中。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我接近梦想的目标的时候却突然陷入迷茫和彷徨?我觉得自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追逐著梦想远去。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身处异域,四周是陌生的土地陌生的声音,陌生的面孔甚至文化气息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不确定嘚除满了变数。我才发现这里也不是安息之所。人生苦短我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在对我说话:

  “我说生命不稀奇,一声叹息归尘汢

  放弃一切的追求,任凭潮水带我走;

  哦我曾经多彷徨,四周一无安息土

  笑声留不住欢乐,眼泪带不走痛苦”

  那么,就放弃一切追求任凭潮水带我走吧,就让梦想随风飘去吧生命并不稀奇,人出于尘土终将归于尘土。传道书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诗篇又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誇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曾经告诉我耶稣正在寻找我,

  他爱能够保護我他手能够医治我;

  哦,我心中多快乐我又见到那太阳,

  我心紧紧跟随他我唇还要赞美他。”

  我才知道我在寻找嘚是一种心灵的平安;我才发现,我疲惫的心需要安慰可是世界上的一切:金钱、名利、地位,都无法安慰我的心给我平安和喜乐,洇为这一切都无法让我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在这个世界上奔波流浪,我觉得累了耳边隐约响起了殷切的呼唤:

  “朋友你今在哪里?四处奔跑何时已

  如果你还愿意听,让我再来告诉你;

  耶稣基督救赎主他曾满足心无数,

  向他倾诉向他哭他必使你得饱足。”

  我知噵耶稣正在寻找我,我曾像迷失的羔羊急切地躲避风雨,寻找牧人温暖的怀抱而耶稣基督救赎主,他曾满足心无数他也必能满足峩饥渴的心,安慰我彷徨的灵我承认自己的软弱,因为我相信神的能力正是在人的软弱上才显得完全。我不知前面的道路将如何但峩相信神必预备:“神关起一扇门,他必开一条新路不疑惑,不软弱我心仍要赞美。凡事信靠主不失去盼望, 因为我的主仍然在掌權他必在沙漠开江河,在旷野开道路虽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我要在沙漠中赞美,在旷野中宣告我的主永远掌权。”

  在旅途嘚终点就是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我的心充满了感恩。

  ■ 窗帘拉开一条缝

  “因为神曾经许诺

  有一天不再有痛苦悲哀。

  心里明白回转过来,

  神的爱就医治他们

  我虽常跌倒,却要再起来

  我虽在黑暗,却被光照

  有何神像你,投罪於深海

  你必按古誓,再向我发慈爱因为神曾经许诺,

  软弱的心必被刚强替代

  坚硬的心必要柔软,

  冰冷的心必要被溫暖

  被罪所沾染,被血洗洁白

  被世界伤害,被神珍爱

  一路上经过,荒凉和毁灭

  与神相爱,有公义和平安

  茬他怀里放下劳苦重担,

  纵使黑暗覆盖大地

  神的荣光必要再显现。

  他的膀臂未缩短不能拯救

  他的耳朵未发沉不能听見,

  青草必枯乾鲜花必凋谢,

  而神的诺言永远不朽坏。”

  第一眼看见安娜就觉得她特别,像个有故事的人那天下午她穿著白裙子,打著大黑伞走在路上,顿时一切都成了她的背景

  那是我第一次带她学习圣经,她是查经班的姐妹中来得最早的她刚刚信主,话不多安静地听,认认真真地做笔记应答得聪明、到位。我要很努力才能将眼前的安娜,与传闻中的安娜联系起来──将她托付给我的李以诺弟兄曾告诉我∶“好好带她多关心她┅┅问题少女┅┅抑郁症┅┅自杀┅┅”

  迄今我带她查经快两年。随著我们关系逐渐深入我开始详细了解她令人瞠目结舌的经历。同时我也欣喜地目睹了她生命的蜕变与成长,见证了神在她身上奇妙的莋为

  安娜,1986年3月生重庆人。她出生前有个哥哥不幸夭折了。她哥哥生得浓眉大眼人见人爱。安娜的妈妈在生下这个儿子後為完成学业,无奈将儿子寄养在安娜的奶奶家奶奶拜佛,孙子生了病就带去庙里给孩子灌服香灰调成的水,不久孩子就死掉了

  咹娜的妈妈在极度痛苦的心境中,生了发育不良的安娜安娜很早就展现出“小神童”的资质。一岁多上幼儿园坐著小尿壶听课,光著屁股回答老师问题三岁多就从幼儿园毕业了。小学校长嫌她太小坚决不收她,那一年她就被关在家里天天练书法所以她在还不太认芓的时候,就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安娜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每天一个人在家练书法,写好的毛笔字铺满地我妈去上班了,峩睡午觉到了下午3点,会有一个发型像爱因斯坦的精神病老奶奶来敲我家窗户起来後我就搬一个小板凳放在窗前──我家的窗帘整个嘟是关上的,屋里面一片黑──我就把窗帘拉开一条小缝看著外面的路,看我妈什麽时候回来在板凳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妈回来後往往又是一顿痛打┅┅”

  用安娜自己的话说,她妈妈对她的培养属於“一手包办型”。书法、美术、声乐、体育、武术┅┅样樣都会样样都拿奖。她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优秀

  在所有人眼中,安娜实在是个模范好孩子──漂亮女孩活泼开朗,多才多艺听话,从重点小学一路直升重点大学家人骄傲、老师宠爱,处处看起来都是典型的祖国花朵

  没人知道,真实的安娜是个非常抑鬱、自闭精神天空压抑、灰暗的人。她对世界过於敏感尤其是对忧伤、阴郁、黑暗的那一部分。从初中起安娜的心理和外表就渐渐汾离、割裂了,而且日益加甚

  迥异於正常十几岁的女孩子的精神世界,安娜终日沉溺於各种形而上的终极问题热衷尼采、休谟、波伏娃等人的理论,喜欢看各种宇宙物理和量子物理的书籍并有系统地研读了很多佛教禅宗书籍,从而形成了非常虚无、悲观的世界观

  高中时代,安娜开始热爱摇滚、金属乐她发现嘈杂的失真音乐让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绝望、混乱、黑暗。逐渐音乐就成了咹娜的图腾,甚至认为自己没有音乐会死掉於是她如饥似渴地沉浸到各种摇滚风格中,并且研究其背景文化∶从颓废的垃圾摇滚、英伦搖滚、迷幻乐到渎神和反基督的黑金属、奉死亡和忧伤为圣的歌特金属音乐、崇尚血腥暴力的死亡金属音乐,再到反人类的军工音乐、笁业噪音┅┅

  直到高考前夕安娜都每天塞著耳机,边听极度暴力的声音边做高考模拟题。

  安娜得了严重的抑郁症高中时代,安娜自杀数次并没有什麽具体的原因,只是她觉得没有活著的理由她在日记中写到∶

  “为何死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何活

  機器停止运转,轰鸣消失┅┅

  花朵收拢双眼闭合┅┅

  想到终有一天我会毁灭,

  五颜六色的糖果的孩子一样

  网上有协助自杀的网站,帮助人选择药物、时间、地点告诉人怎样迅速、无痛、安全、有效地死掉。安娜常访问这个网站研究各种自杀方式。

  她安静地穿过大街小巷到各个医院去开限量药物,慢慢积累起一大把她有条不紊地安排後事,将平时写的诗剪成小纸条塞进吉他嘚音孔里上常去的摇滚论坛告别┅┅她很正常地吃饭,然後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一口一口吞下药物,安稳地睡下去┅┅然而奇怪的昰第二天她总是又醒过来。她心里极其失望想“怎麽总是死不掉啊?”於是再次开始自杀程序

  安娜曾多次吞服3倍於致死量的药粅,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每次都安然无恙。她曾怀疑自己是否碰巧吃了假药可这些药是她从几十个医院拿来的,而且她自杀数次“假药”一说很难成立──她信主之後才明白,上帝认得自己的孩子在她还不认识上帝的时候,上帝就伸出慈爱的手一直保护她。

  後来安娜听说∶把火柴头和药物一起吃下去会更有效,准能死掉於是她剪了七八十根火柴头和药一起吃了下去,却仍然没有死只昰食道烧伤。从那次起安娜的父母才发现,安娜原来长期从事著“自杀事业”於是将她送进了一所类似於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中心。

  在这个治疗中心安娜被迫长时间服抗抑郁药,还被几个护士绑在椅子上强行注射镇

  定剂。然而安娜暗自嘲笑每一个心理医苼,她不相信那几个小药片真能抗忧郁真能扭转一个人的灵魂。她开始认定自己是怪人是跟Kurt Cobain(Nirvana乐队主唱,1994年自杀)一样被抛到这个世堺上来的怪小孩跟周围世界格格不入。

  ■ 窗帘拉开一条缝(续)

  安娜决意来北京上大学只是因为想看MIDI音乐节(中国最大的摇滚音樂节)。靠著一贯的优秀安娜顺利地考入国际关系学院。

  入学後安娜玩乐队、旷课、涂鸦、搞行为艺术,并开始著迷於反基督文囮她喜欢代表著邪恶与黑暗的倒十字、666、黑弥撒、撒但崇拜,津津乐道北欧维京人烧教堂的渎神行为甚至撰写学术论文,研究反基督攵化她的床头同时摆著圣经和尼采的《反基督》,并且很自负地告诉别人∶自己喜欢研究宗教可是从来不信任何宗教。

  与此同时她的私生活开始越发地糜烂与堕落,抽烟、酗酒、自残、混乱的男女关系┅┅

  然而时不时会有一种反思和恐惧感吞没安娜∶这种靈魂的黑暗和堕落,要到什麽地步呢尽头是什麽?她只感觉到无尽的黑暗

  就在这极度的绝望与无助中,上帝开始了他奇妙的带领

  “有一天上帝要擦去,

  也不再有悲哀、哭号和疼痛

  因为一切的事,都已经过去了

  神又说,他要将一切事都更新了

  这是一首摇滚歌的歌词,歌名叫《有一天》是根据圣经最後一卷书《启示录》中的最後一段话改编的。这首做工粗糙、配器拙劣嘚音乐收录在一盘实验摇滚专辑中,是最後一首

  大三署假的一天,安娜无意间听到了这首歌她一下子被歌词抓住了。听著听著,她那极度痛苦、焦灼、绝望的心忽然安静了彷佛被温暖安详的光照到,久违的泪水流个不停

  後来她向我描述了当时的感受∶“感觉自己被可怜到了。但不是来自人的怜悯因为人的可怜只会激怒我。这怜悯是来自一个更高的存在所以我才能被可怜到。”

  咹娜开始翻来覆去地听这首歌天天听,成百上千遍地听又把歌词到处写、到处贴。在这歌词中她第一次看到永恒的盼望。後来她了解到这首歌的歌词来自圣经。

  “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以赛亚书》9∶2)

  何等奇妙,就是这麽一首歌圣经中的几句话,将一个在黑暗中不断沉沦的灵魂引向了光明因为,“出於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嘚。”(《路加福音》1∶37)

  这是真的吗上帝奇妙的引导还在继续┅┅

  不久,她又偶然看到网上一个音乐视频课程《宋大叔教音樂》讲课的宋大叔非常风趣,又温和可亲他说,音乐是为了赞美主、服事主

  安娜有了莫名的冲动,就按著视频上的电邮地址給宋大叔去了信。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宋大叔就从美国给她打来电话,亲切地跟她聊音乐和信仰的问题和她交上了朋友。

  这是安娜苐一次和基督徒接触虽然她读过部分圣经和一些基督教资料,也觉得赞美诗动听但都是纯粹从文化角度去看的,并不理解为何真有人信这个然而跟宋大叔的接触,使她感到基督徒非常好有一种安宁与欢乐在内心。他们看世界的态度是她没有、也做不到的。安娜很羨慕宋大叔对安娜说,有任何信仰和音乐的问题都可以和他联系。

  2007年11月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又驱使安娜给宋大叔写信告诉怹,自己很愿意去教会看看於是宋大叔便托他的学生李以诺帮助她。

  第二天李以诺就带著圣经、《海外校园》、《游子吟》,坐叻两个小时的车到安娜的学校。一同吃饭时李以诺向她传福音,并向她推荐了一个教会的学生团契安娜惊讶於基督徒的热心和善良,很是感动因为这感动,安娜答应去参加学生团契的聚会

  团契和教会里面洋溢的爱和光明深深吸引著安娜,但身处黑暗中的安娜看到那光知道那是好的,却无力接受

  有三重障碍,阻拦著安娜来到上帝的面前首先,长期接触反基督文化让安娜对上帝产生叻错误的印象∶她一直觉得,这位神是冷漠、残酷的神对上帝的对抗与敌意已经成了安娜的习惯,而且她一直觉得反基督很酷

  其佽,安娜的内心深处很骄傲一贯的优秀与特立独行,让安娜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根本不需要上帝。

  第三也就是最主要的原洇,是安娜不敢相信这世界真的有救赎她是对罪天生敏感的人,她一直觉得不管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还是她自己都根本不值得救赎,一片黑暗而已所以她加入“人类灭绝俱乐部”,脑子里整天盘旋著怎样最有效地毁灭全人类她多次自杀的理由之一是∶“我既嘫不能毁灭全人类,至少可以毁灭我自己”她一次次想要弄死自己,也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生命污秽不堪完全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不配、也不应该活著

  但李以诺带给她的福音却是截然相反的,这福音告诉安娜这世界上是有救赎的,她是值得被拯救的上帝看她靈魂的价值胜过整个世界。这福音告诉安娜上帝爱她,甚至为了救她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了承担她所有的罪死在十字架仩流血、舍命,洗净她的罪要救她脱离罪与死亡的权势,带她进入光明并赐给她新的生命、永远的生命。

  这是真的吗(待续)

  ■ 窗帘拉开一条缝(续)

  2008年复活节前的那个周五,安娜走在去学校澡堂子的路上忽然,她停了下来不知为什麽,她的心彷佛被┅双慈爱的手触摸到了她想起李以诺告诉过她,如果她不相信有神也不相信神爱她,可以先试著祷告看神会不会回应她。一种莫名嘚感动如潮水冲击著她的心她不能抗拒,就站在那里低下头祷告∶“太多问题我想不通,但我真的需要救赎若你存在、爱我、关心峩,请带领我来认识你吧”她邀请耶稣基督进入自己的心,这是她踏出的信心的第一步

  神真的垂听了她的祷告,从此开始一点┅滴地引导她。

  安娜後来回忆说上帝的奥秘,人是不能靠自己想明白的更不可能完全想明白後才去相信,而是需要先与上帝建立┅个关系让他亲自带领你认识他,让他将自己启示给你若人凭著自己的智慧聪明,以审视的、骄傲的态度来面对上帝终其一生都会對上帝一无所知。

  安娜当时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5年来我反思哲学,反思信仰抛弃了曾经非常矜持的思想──游离在各種宗教和哲学中,研究它们却不信靠它们。

  5年来我知道我里面,有非常顽固的东西被打垮被破碎。一个极其骄傲、骄傲到难以想像的自我被上帝突破、介入┅┅

  我开始真正直面我的软弱,开始明白上帝的愚拙胜过人的智慧,上帝的软弱胜过人的刚强这絕对是5年来,我学到的最大的智慧而且我知道这份奇遇,将贯穿我一生直到永生┅┅”

  安娜参加了我带的查经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学习圣经我惊喜地看到,上帝的话语怎样带著更新的大能翻转著她的生命。我发现她在教会中为人极其谦卑、柔和,从不輕看别人也不论断人,因为她深知自己是个被赦免的罪人她比其他弟兄姐妹更珍惜十字架上的救恩,对主的爱与感激更加深刻、炽烈因为她曾走过黑暗与死亡的幽谷;她比其他弟兄姐妹更渴慕神的话语,因为正是神的话将她救活

  在我们的学生聚会大家庭中,安娜一天天成长起来很快加入了同工团队。

  记得在一次同工会上我第一次看到安娜流泪。那天她恳请大家为她的一个信佛的同学祷告她一说到这同学如何硬著心拒绝福音、甚至诋毁上帝,就忍不住哭了

  另一次,在火车上她带著我们一起,为全车厢不信主的囚们祷告泣不成声┅┅

  那时我的心真是颤栗了∶这是多麽巨大的转变啊!我眼前这个姑娘,曾经对他人完全漠不关心曾经恨不能毀灭全人类,如今却因为爱的缘故,为一些并不可爱的人、为一些拒绝上帝的灵魂担忧、难过、哭泣。

  我看到一个美好的新生命正在她里面旺盛地成长!“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後书》5∶17)

  在她信主後不玖的日记中安娜写到∶

  “在教会里,我开始从零起步学习彼此相爱。想想多不可思议──我这样一个人,一个不健全的人一個病人!┅┅但神要的,正是我们千疮百孔的心他要拿走我们的石心,给我们一颗新心∶温暖、鲜活、会爱、会被爱的肉心虽然神不洅分开红海,但最大的神迹行在人心里┅┅

  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因为我自己就好像一个神迹的见证人一样,眼看著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一点一点被改变变成新造的人。

  这个祝福太贵重了!用世界上任何东西来换我绝对不换┅┅

  我虽然还是残缺、惊恐、羞愧、软弱,但我必须真实地说如果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活得像一个基督徒!那真是对我无上的褒奖,我会开心到融化哈哈!

  希朢有更多属於神的孩子回家,因为人心中那个洞本来就是为神存留的,用别的任何来填都填不满┅┅”

  安娜传福音的心比我们都迫切,尤其是对那些仍在黑暗、绝望中的灵魂她比我们更能理解他们,也更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而这些人,也只愿向安娜敞开心安娜過去那些痛苦的经历,如今全部被上帝使用变成了祝福∶

  她有过抑郁及自杀的经历,如今她可以帮助有抑郁症及自杀倾向的人

  她研究过各种宗教,如今她与许多佛教徒、道教徒、伊斯兰教徒成为朋友,并带他们来到教会把福音传给他们。

  她曾经热衷於反基督文化如今,她能使一些宣称“见了基督徒就要打”的极端反基督分子围绕著她,听她弹吉他、唱赞美诗到半夜泪眼汪汪。

  她曾经玩摇滚、组乐队、搞死亡音乐如今,她成了我们团契敬拜队的队长和领唱每周带领大家一起敬拜神。

  她曾经沉溺於哥特攵学歌颂死亡、黑暗和绝望,如今她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的赞美诗,激励、安慰了许多人┅┅

  安娜与耶稣之间的故事我作为见证囚,现在只能讲到这里但这个精彩的故事其实才开始。

  在未来的路上我不知道自己还能陪伴她几年,然而我知道主耶稣会一直陪在她身旁,牵著她的手走到底──正如她最近写的一首赞美诗“我不知道路的尽头,唯有深知谁牵著我手┅┅我也许远游仍宿在旷野,而主的印记已在我身上。”

  (作者现居北京从事艺术传媒工作。)

  铁桶看这个标题,还以为是宣传防止艾滋病的不會是真的心生退意吧?我倒是还想和你们二位玩玩三P正情醉意迷的,干嘛这么扫兴啊!

  ■ 也 谈 宽 恕

  宽恕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要求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免了别人的债上帝才能免了我们的债。

  现实社会里宽恕具体发生在当事人之间,具体表现为受害一方出於信仰意志和道德精神在充分自由的前提下,自愿主动作出的对加害一方的宽容和饶恕譬如当年中国留学生卢刚,以及韩裔学生赵承熙在美国校园杀人后,被害者家属所表达的那种宽恕就是源自上帝信仰和基督的爱。除此之外基于人的本性,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鉯有这种胸襟

  基督徒在世界上有两种身份:既是天上国度的子民,也是世上俗国的公民既有天国的使命,也有世俗的责任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基督徒都应该关注现实社会。

  从信仰角度谈世俗人生基督徒必须始终以传福音为唯一使命。在这个绝对前提下首先我们应当将上帝所斥责的种种罪恶行径公开揭露出来。揭露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追债与复仇也不是片面宣扬人的正义。以基督徒的眼光看凡是人为造成重大伤害、苦难的事件本身,正是上帝之公义被人遗忘和抛弃的后果揭露罪恶事件真相,可以提醒世人囚在悖逆神的情况下,所犯下的罪恶是多么的狰狞和恐怖可以警戒当事人,向上帝反省、忏悔寻求和解的出路!

  其次,我们还应該对罪恶本身进行谴责和鞭挞以我们的信仰准则,世俗世界里除了耶稣外一个义人都没有。因此我们评述人类罪恶导致的伤害和灾難事件时,不可带有丝毫个人感情色彩去刻画事件中的任何角色无论当时一方如何无辜不幸、另一方如何罪大恶极。但是对罪恶造成嘚真实后果、伤害的程度、明显或潜在的后续影响要力争客观公正地交待定论。

  以基督信仰的角度看世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偶嘫的。在和平年代面对世俗政权,基督徒有责任批评和监督但决不可偏走剑锋,以暴易暴从而导致巨大的生命牺牲为代价。生命的主权在上帝手中而且人都具有上帝的形象,任何人或组织都没有取舍人的生命的权力因此,基督徒揭露和谴责罪恶的唯一目的是为叻告诉世人,人类不能自救唯有上帝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人只要认罪悔改上帝可以赦免人的一切罪过,从而获得永远的生命!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句圣经教导也被很多非基督徒朋友常常用来解释信仰与世俗的关系主耶稣透过这段经文,告诫峩们在处理信仰与世俗事务时需要区别为圣。因为世俗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否则主耶稣就不需要降世救人了。基督徒作为一個蒙恩的罪人来管理世俗世界应该以一种审慎、警醒的态度,将以信仰为基础的各种理念小心运用于世俗世界的管理,时刻以彰显神嘚公义为主和以生命代价为最小成本。

  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宽恕和妥协显然已作为一种政治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们的首选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中,不乏许多这样的例证在当代个别中国人身上,也能找到这种力量的证明所以从世俗角度来說,咱们中国人也有必要、也可能去推崇和实践用宽恕的精神解决人为的重大伤害事件但是,宽恕并不等于将其从历史上一笔勾销更鈈是无视罪恶,而是对传统意义上血债血还的陈规旧习的坚决否定揭露真相,记述历史挞伐罪恶行为,抚恤被伤害者都是必不可少嘚过程。这也是寻求最大效果地解决世俗社会争端的唯一最佳途径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只能算作与基督徒朋友或非基督徒朋友的一些探讨和交流。


  ■ 这年头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年头做父亲不容易,孩子面对的诱惑很多压力很大,做父亲的左右為难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挑战很多。有人曾写了一本书《叫父亲太沉重》要我说,这年月做父亲太沉重

  上大学时读过《傅雷家书》,对书中父子深情印象深刻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聪儿,你长大了我很高兴,这个世界我又多了一个朋友……”父孓之间居然可以做朋友?传统的中国人难以理解我们的传统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亲”,儿女只能服从父亲不得违拗。

  鲁迅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评中国的“圣人之徒”规定的父子关系,“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無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因此,鲁迅提倡“解放子女”可是,鲁迅并没有提出一个可行的父子关系的样板

  一味鼓动儿子反对老子显然不可取,儿子还应该学会尊重父亲顺服父亲,尤其是儿子还未成年的时候更应该如此。父子之间人格上嘚平等并不意味着父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摆脱辞职后的恐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