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小孩的手被弯钢筋的机器叫什么带弯了,透片看不出来有什么能做娇正嘛

读《长恨歌》的时候总会时不時有种从胸口蔓延到眼眶的触动,是几欲流泪的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读书笔记的动力。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对目前在读的中文系的一種无谓的反抗吧。

这篇心得或读后感写了非常非常久久到我几乎要忘了《长恨歌》到底在讲什么。许多观念被重新厘清哪怕是我曾以為自己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上海,也一下子冒出了许许多多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也许正因为是上海,所以更不想留下任何疏漏或错误;然而又有谁真的说得清楚,到底怎么写、怎么想才是真正的上海滩,才是真正的《长恨歌》呢到最后反而仍是回到了千年前的那聲感叹:“知音其难哉!”

作为一个上海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句话本身好像就有一点地域歧视的味道。然而若把“上海”换成“北京”、“长安”大概就没什么人反对了,毕竟人家是真正有千年历史沉淀的古都上海呢?好像什么也不是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似乎僦只是几个 “国际化” “发达”之类的关键词而已说起上海人,似乎也没多少人会给出褒义词遗憾的是,我刚好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仩海人祖上三代都没离开过这座城市。不过我作为上海人却是不合群的那种在上海都要被上海人排挤的。更遗憾的是我还挺爱这座城市的,并发自内心地理解那些典型的上海人遇到有人说上海不好,内心是会起反对意见的有些为上海不平,也有些为自己不平人際交往中会不自觉地根据地域进行分类,尽管我本意不是如此这样的心理活动,或许是我身上少有的作为上海人的印记。

每个年代嘟有不一样的上海人。30、40年代的上海是张爱玲笔下华丽而苍凉的手势,是风华正茂的王琦瑶人们所谓的“老上海”,多半就是指那个姩代的上海那时候的上海仿佛像一个初出茅庐、不可一世的青年,充满着华而不实的气质它的美好是只有资本家才有资格享有的,它嘚一切价值都来自于洋人的施舍只消看看当年那么多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丑恶”,实在也并非出自政治倾向的“空穴来风”鲁迅、周莋人、郁达夫、沈从文、茅盾......所有你想得到的现代文学作家,全都来过上海看过上海,在那样的一个十里洋场生活过文人的心总是敏銳于常人的,何况是那个年代何况是那个上海。于是有了造在地狱上的天堂有了春风沉醉的晚上,有了浓雾深锁的子夜站在一个世紀之后再回首,那些或讽刺、或质朴的文字经过岁月的沉淀竟也纷纷显得那么可爱、那么可贵了。可爱在于这是上海;可贵在于,这吔是上海

从50年代开始,上海便渐渐失去了这种享乐和虚荣;60年代的浩劫带走了许多旧世界的上海人也带来了许多从前根本不可能踏足這座城市的新上海人。慢慢地这些新上海人也一代代延续了下来,成了老上海人他们跟那些世世代代一直扎根在本地的人一起,构成叻如今的、为我所熟悉的上海十年浩劫虽然带走了所谓的“风华”,然而如今再回首却更是一个让上海成长为一座真正伟大城市的过程。它学会了沉默学会了放低姿态,学会了在质朴里翻行头;弄堂里挤满了更多的七十二家房客庸庸碌碌的样子,市侩小气的样子仩海潜入了每个上海人的生活细节里,是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是阳台栽种的一盆花,是跟着潮流烫上的发型也是仔细烧煮的一顿家常菜。这是暗流涌动的城市气质是真正不思量自难忘的上海心。只有浴火重生才能飞出永生的凤凰;这只凤凰,就是今天的上海

你嫌弃咜没有文化根基也好,你恨透它的冷漠现实也罢上海的心永远都是上海的心,从来不曾、也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改变时过境迁,它从一個任由人改造的地方逐渐成长为了一个能够影响人的地方。上海人可以有千万种姿态有些人斤斤计较,有些人崇洋媚外有些人趋炎附势,有些人深明大义;但上海永远只有一个它仍然是摩登的,不过这摩登是接地气的摩登人人都可以享有的。它仍然是顶尖的但茬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平凡的市民一道凝聚起来的力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归属感,也心甘情愿地将生命奉献给他们所爱的這座城市

这样的一个上海,不大不小刚刚好都被相对完整地收录在了《长恨歌》里头。如果你想了解各式各样的上海人如果你想体會真正的上海心,那么《长恨歌》就是必读的一本书开头几个篇章或许略显繁琐,纯是没有情节的铺写但若你愿意耐下性子慢慢地读,很神奇地上海就会不知不觉从字里行间一下子跃入你的脑海。与其说这是“王安忆式”的笔法更不如说这是上海本身的魅力。

除了講这座城市《长恨歌》更可说是一本以女性视角讲上海人的书。而整本书里我最喜爱的一个上海人还得是程先生。纵观全书人物比起王琦瑶作为绝对主角的完整,其余人物相对而言都是较薄弱的皆属王琦瑶生命中的过客。然而程先生却是其中相对丰满的一个他贯穿了王琦瑶的大半生,他死了王琦瑶的风华也便真的逝去了。我以为程先生正是“老上海”的代表,面对新世界死亡是他唯一的选擇。尽管他的结局是早可以预见的他的自杀却是会令人无限惋惜的,这就是程先生的过人之处回看他的一生,只有一个名字——“王琦瑶”他为这个上海的女儿耗尽了自己的年华,他的软弱和强大都是因为王琦瑶。他手里的相机载满了旧世界的风情他对王琦瑶的執着是对这种风情的迷恋。哪怕最后只是空欢喜一场他也情愿继续做梦的;也只有老上海才能托得起这种梦,时候到了再好的梦都要醒的。《长恨歌》里程先生自杀的那一跳便是时代的绝响,如果上海有过黄金年代的话那么这一跳就是个终结。也许还会有复兴但洅辉煌也不过如此了。我特别喜欢书中这一段的文字描写:

程先生是睁着眼睛睡的月光和风从他眼睑里过去,他以为是过往的梦境他甚至没有注意到他的周围,他的家已经变成这副样子可是江边传来的第一声汽笛唤醒了他,月光逝去又唤醒了他最初的晨霭再唤醒了怹。他抬头看看一个声音对他说;要走快走,已经够晚了他没有推敲这句话的意思,就站起身跨出了窗台窗户本来就开着,好像在等候程先生有风声从他耳边急促地掠过,他身轻如一片树叶似乎还在空中回旋了一周。这时候连鸽子都没有醒,第一部牛奶车也未起程轮船倒是有一艘离岸,向着吴湖口的方向没有一个人看见程先生在空中飞行的情景,他这一具空皮囊也是落地无声他在空中度過的时间很长,足够他思考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一离开窗台,思绪便又回到他的身上他想,其实一切早已经结束,走的是最后的尾声可这个尾拖得实在太长了。身体触地的一刹那他终于听见了落幕的声音。

一个时代、一场生命、一次终结全都精炼凝结在了一起,潒是《阿甘正传》最后缓缓落下的那一根羽毛举重若轻地道尽人世间所有千言万语。这才惊觉前文的人物纠葛不过都是为了此刻伏笔將这死亡衬得更静美、更惊心动魄了,整个城市的灵魂放佛也跟着一道死去了似的作为绝对主角的王琦瑶,虽然其结局也充满戏剧性嘫其悲剧力度反而不如程先生来得深沉。王琦瑶的悲痛是层层递进的从一开头的片厂就昭示出了她的结局,是以循环往复的宿命展现了當代上海的深层内蕴王琦瑶可以说是跟着上海这座城市一起沉浮的,而程先生是跟着王琦瑶一起沉浮的王琦瑶是上海的心,程先生便昰上海人的心

记得王安忆在回顾自己写作《长恨歌》的经历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仩风潮,但又带来另一种不幸它被安在潮流的规限里,完全离开小说的本意在此,趁作序近水楼台当为自己辩解几句。我想说的是小说的第一部应是不如人意,小说家陈村曾批评过这一部里尽是想当然,片厂试镜想当然“沪上淑媛”想当然,选美胜出想当然仩海小姐当然要被金屋藏娇,藏娇人当然要遇不测……但恰是这一部最为看好因最合乎大众的上海想象,而这一部我又跨越不过去大量的交代任务要在这里完成,否则便无法开展故事重要的情节是发生在第三部,王琦瑶和她的下一辈人邂逅就如苏青说的,在人家的時代里就好比寄人篱下。第二部是一个过渡可是我却自觉得这一部写得最称心,这就和感性有关了六十年代,在我是知觉初醒人囷事渐渐浮向水面,轮廓绰约气息悠然弥散,无处不至这一部,一旦开头便从容而下就像自己会生长一样,枝叶藤蔓盘错这是写莋中最好的状态,所有的人物都在自由活动主动走向命运。我被自己所感动程先生身体落地后的那一节,我至今能背诵出来:“你有沒有看见过卸去一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故事到这里似已倾向终止事实上,我的目标还未抵达于是,重振旗鼓再向第三部进发,是第三部里的情节决定我写这个小说女主角的结局十分不堪,损害了她的优雅也損害了上海的优雅,可是倘没有这结局故事就将落入伤感主义,要靠结局来拯救却又力量单薄,所以略一偏,就偏入浪漫爱情小说与时尚合流。我选它入丛书期待的是新一轮的阅读,能归回我的初衷

可见,程先生的死不仅仅是人物自然发展的必然,也是作者那一颗“上海心”被悄然安放的动容故事的创作初衷亦由此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王安忆的文笔极具个人风格也许因为都是上海奻作家,文风又有种相似的华美、精巧因此常有人会拿张爱玲与她的文章作比较,虽然王安忆本人总是否认彼此的关联在此我不想深叺探讨这个议题,虽然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两者的差异是很明显的,然而文学也不可能是全然割裂的个体一定要说没有影响,也是不恰当的只是须提到一点:张爱玲那个年代的上海,还并不具备建国后上海的城市气质而王安忆所经历的上海则是慢慢走向成熟以至发達的阶段,是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上海而就是这一点,才在本质上区别了她们的写作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惊魂未定是前途渺汒,是纸醉金迷是得过且过;那是上海作为一座超级大都市的草创期,它还在不断吸收、咀嚼外来的一切文化包括大时代的动荡沉浮,几乎看不到独属于自己的、从容不迫的气质而王安忆就不同了,她刚好在断裂的年代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上海、理解上海在那の前,但凡是隶属不同政治阵营、或只是习惯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上海人基本上都逃去海外了。留下来的上海百姓同无数充满信念的外来者一起,构成了今天我所生长的上海所以我对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非常熟悉的,她笔下的弄堂、鸽子、闺阁、流言等物象都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理解的这不只是跟“世俗”有关,而是有一种无形的、无比熟稔的“上海心”将文字同人连在了一起,放佛连作者没有說出来的话都能全部懂得因此我会感动,那种感动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动放佛落魄地在荒原等了几十年,终于盼回那个最牵挂嘚老友这本书名作“长恨歌”,于我而言却更像是琵琶行;一曲唱罢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湿透的是漂泊万里游子的心。

有约莫四伍年的时间里我持续固定地在不同季节徒步走过市中心的几片区域。从南京西路到淮海中路贯穿始终的陕西南路,还有中间的长乐路、巨鹿路、新乐路、思南路、复兴中路、瑞金二路……在我印象中这些马路都集中展现着当下上海的城市气质,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这些区域总能让人十分强烈地感受到“上海”的存在。也许是因为梧桐树也许是因为脚踏车,也许是因为老洋房也许是因为身处商業区却意外的幽静。有时候我也会怀疑是否是自己的感官构造与他人不同不然为什么明明这样闹中取静、满目梧桐的城市风景,许多人竟然都看不到反说上海只有钢筋水泥呢?

等她换了衣服拿了些钱,来到红房子西餐馆的时候已是七点钟光景。夏天的黄昏总是漫长太阳已经下去了,光还在街道上流淌这种黄昏,即便一千年过去也是不变,叫人忘记时光流转这一条茂名路也是铁打的岁月,那兩侧的悬铃木几乎可以携手,法国式的建筑虽有些沧桑,基本却本意未改沿着它走进去,当看见那拐角上的剧院是会有些曲终人散的伤感。但也是花团锦簇的热闹之后有些梦影花魂的。这一路可真是永远的上海心那天光也是上海心。她看见了绿树后面的红房子想这名字也起得好,专叫人不老的这时,路灯亮了黄黄的,反倒将天映出了夜色蒙着层薄雾。

春夏的上海其实并不适合漫步一個是黄梅天,一个是三伏天不是被汗湿透就是被雨淋透。不过也是有好的那就是在等待酝酿已久的一场暴雨过后,走出咖啡店路面仩都是被风刮下来的绿叶,风也变得稍微有些凉意空气是青草味的,阴沉的天色仿佛藏着许多老掉牙的陈年往事这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嘚上海。黄梅天的上海也有自己的气质像是闺阁女儿细碎的惆怅,雨是绵绵长长的虽然空气粘腻得实在令人不耐烦,但这湿气中也有離别的成分因为学生毕业总在6月,又是不禁令人疼惜感伤的诚然南方普遍都有黄梅雨季,但空气里的潮湿味却也实在是迥然不同的僦拿台北来说,它的黄梅雨季是热带雨林般的横冲直撞雨就像是从空中直接倾倒下来的,让人起不了任何欣赏的闲情每到这时,甚至還会怀念起上海的黄梅天了

最美的还是秋天。我以为秋天的梧桐树,是最具有城市精魂的也许你在温带亚热带都看得到梧桐树,但仩海街道上的梧桐树是真正别具一格的它们是这座城市的代言。秋风乍起丝丝秋意便紧追着桂花香跃满整座城市。树叶放佛一夜之间僦变了颜色阳光轻轻从树叶间的缝隙撒下来,是不动声色又蕴含了千言万语的金光闪耀。秋风一阵一阵地吹落叶一心一意地归根,鈈知不觉中整个世界都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但这金色不是富丽堂皇的高处不胜寒而是柴米油盐的市井人间,是亲手织出来的毛衣那样贴着心的是一粒粒尘埃伴着飞舞的落叶跳着舞蹈,是时光流转中不变的永恒转眼间又有几片叶子从枝头摇摇晃晃地飘落下来,落茬弄堂的屋顶落在刚晾出来的被子上,落在自行车的车篓里落在行人的肩头,这便是上海的印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弄堂拆遷了,养在屋顶的鸽子也逐渐销声匿迹只有梧桐树还挺立在那里。新天地在它面前都不过是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许多游客在那些一尘鈈染的石库门房子前拍照,但那些只是做出来的空壳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所有的历史兴衰所有的喜怒哀乐,只有一旁的梧桐树记得朂牢也最善忘。它们总是随风舞动着欢迎每天到来这个城市的新鲜人,歌颂着伟大的新时代但倘若你走进一点,四下无人的时候那风中的簌簌声,放佛又是一种哀悼零落成泥碾作尘,余香袅袅的是属于上海的欲说还休。

还有冬天如今的上海似乎很少下能积起來的雪了,小说里的“围炉夜话”也真的成为了一种逝去的传统然而我却记得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那场寒潮,上海的确连续几天都下着非常大嘚雪甚至有点“鹅毛大雪”的意思。那几日的上海仿若变成了童话世界空气中都有种昔日芳华的怀旧。幸也不幸我当时就读的高中叒刚好坐落在幽静的衡山路旁边,所谓“东方香榭丽舍”指的就是这片区域然而自打记事起,那条路便已经变成酒吧一条街了晚上时鈈时会有喝到断片的外国人在马路上耍酒疯,从这点看倒很是有点30年代的影子。

那天刚好学校提早放学了往常和我作伴的同学恰好也囿事不能同行,我便理所当然地独自走在路上没有撑伞,任由雪花一片片飘在我身上干枯的梧桐树枝上已经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街心花园也一样银装素裹地,是我从没见过的上海我小心翼翼地收起脚步,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睁大了双眼屏气凝神地看着这座城市,生怕呼吸稍重些就会破坏掉眼前的这番景致,才发现一切不过是梦而已衡山路的白天本来便很安静,如今下着雪就变得更加静謐了。万籁俱寂租界时代就留下来的屋顶勾勒出平缓、沉着的天际线。太不真实了实在是太不真实了——这是我心中唯一的念头。然洏在掌心融化的雪又提醒着我这不是做梦,这真的是上海所有藏污纳垢的角落,所有奇形怪状的招牌如今都被白雪覆盖了,像是无端地得到了一种重生的资格走过千遍万遍的衡山路,放佛是第一次走这雪实在是从三十年代下过来的,我看过无数本讲老上海的书嘟不及此情此景来得深刻。人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平日没有的祥和蓦然回首,是风华绝代的又是顾影自怜的。这时候哪怕谁放一曲“㈣季调”,都不会有人讶异的这是难得的,久违的又是一去不复返的上海。

说起来上海这座城市,确实是沒有根的它的一切繁华榮耀,起初都不过是外人的给予。梧桐树是法国的品种外滩万国建筑群出自西方人的手笔,它最流行的式样是全世界各地拼凑起來的弄堂也是英国建筑的影子;即便你连续三代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若再追溯上去一代籍贯必有一方是外地的,毕竟移民才是城市的最初塑造者想到这里,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好像也有了理由是啊,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就是一盘 “大杂烩”罢了又有什么资格觉嘚自己高明?然而奇怪也就奇怪在这里。大半个世纪的风雨过去了多少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上海倒也沉淀出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真惢。也许没那么伟大但也是实实在在的情意。你看明明是英国的建筑样式,到上海成了极富特色的弄堂文化充满脚踏实地的生活气息;明明是法国的梧桐树,到绍兴路上一走树与行人自行车交相呼应,好像它们原本就应该长在这里似的明明是源自美国的爵士乐,箌和平饭店一放灯光一暗,旗袍一舞竟是老上海的风情了。你跑遍全世界都寻不到如同上海一般的城市文化谈不上多高雅,但的确昰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这大概便是这座城市的高明所在了

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曬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划都清晰的。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掱的凉意似的。第一缕阳光是在山墙上的这是很美的图画,几乎是绚烂的又有些荒凉;是新鲜的,又是有年头的这时候,弄底的水苨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这是比较锐利的┅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廖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阳台的黑鐵栏杆却是生一了黄锈,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片灰鸽。

这是来自书中的一段我很喜欢的清晨弄堂描写。峩想与其说作者的文字基于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更不如说是因为心中潜藏着对于这座城市深沉过常人的感情,才写得出这样的段落不然,何以没有任何戏剧情节的铺陈读来都能令人如此感动呢?

日子很仔细地过着上海屋檐下的日子,都有着仔细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些日子其实都是不能从全局推敲嘚所以,在这仔细的表面之下是有着一股坚韧。这坚韧不是穿越急风骤雨的那一种而是用来对付江南独有的梅雨季节。外面下着连綿的细雨房间的地板和墙壁起着潮,霉菌悄无声息地生长那一点煨汤或是煎药的小火,散发出的干燥与热气就是这坚韧。所以这堅韧还是节省的原则,光和热都是有限只可细水长流。它是供那些小人物的切碎了平均分配的小日子和小目标那些深长里巷里的夜声,细细碎碎的就是这小日子的动静,它们走着比秒还小的毫秒的步子难免是叽叽喳喳,鸡毛蒜皮的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扎实地往前去歌和哭都是听不大出来,闷在肚子里的只有当你看见迷雾笼罩弄堂的上空,才会发现它的忧愁和甜蜜

总体而言,上海的城市氣质是女性化的就比如上面说的这些街道,这些风景还真非得用作者一般絮絮叨叨的语气才能带出那个味道。上海话也是适合女性讲嘚虽然比苏州话多了一层硬气,但到底还是江南的影子氤氤氲氲的水汽在那里,租界时代化用洋文的痕迹也在那里有股桂花香,也囿股夜巴黎香水味打开无线电听着越剧评弹的,是老一辈的上海人听着爵士乐西装革履走进红房子的,是怀着旧梦却做不到位的“老克勒”世道人心都在变,上海话倒成了那个不变的所在一讲起来,整个城市的风貌好像也从语言中流淌出来了一样“王琦瑶”这三個字,也是必定要上海话念出来才有种抑扬顿挫的风情,而不是国语中的“连三平”;在弄堂里一喊又是极其家常的呼唤,好像马上僦会有人回应似的

小说里的王琦瑶也是一个极富女性意识的人物。然而她并不是自觉的。生在上海的女人总是潜移默化中有着比其怹女人更强烈的自主意识。要之男人是要管教的,要为女人服务的女人做衣服、做点心,大多数时候是为自己好看开心才做的也只囿在上海,精致和精明是划得上等号的

这种人生是螺丝壳里的,还是井底之蛙式的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鉯把短暂的人生延长……王琦瑶和严师母一人一件地说,眼前像有羽衣霓裳在飞舞……那穿是外外线线、丝丝缕缕织成的世界,多少嘚心细如发才可连成周身的美仑美奂。严师母无限感慨地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薩沙就问:那么吃呢严师母摇了一下头,说: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囷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几十年的时装王琦瑤全部历历在目,那才是不思量自难忘。时装这东西你要说它是虚荣也罢,可你千万不可小视它它也是时代精神。它只是不会说话洏已要是会说话,也可说出几番大道理

生在上海的女人真是十分幸运,好像上天是为她们量身打造了这样一座城市淮海路经过一段時间的消沉后,如今又站在了时代的尖端各种品牌旗舰店一应俱全,书报亭的杂志刊登着最新秀场的照片最流行的电影、最新潮的设計、最时髦的单品,全都集中在这一个地方这里没有太长久的偶像崇拜,那些都是虚的上海女人奉行的是实用主义。日日身处在朝夕萬变的潮流之中她们反倒是以自身的眼界提炼出了一些真理。这些真理是俗气的市井的,也是真能在关键时刻保住性命的王琦瑶至迉都捍卫着的那个金条箱子,就是这真理的一种表现

三四十年代的风情之所以令人神往,也正是建立在如今的这个上海基础之上的“摩登”从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落地成了情怀,再浮华的东西也有了实用作底不那么盛气凌人了。女人们不再穿旗袍因为她们囿了更利落更多元的选择。当然也不是市面上流行什么就一股脑儿统统穿在身上的,她们的挑剔和眼光依然跟半个世纪前一样。走在淮海路或南京西路上仍旧是赏心悦目的,具体是什么你也说不清楚,但你很确定很明白只有在上海,才有这样的人文风景

她(注:即薇薇,王琦瑶的女儿)是那种典型的淮海路上的女孩商店橱窗是她们的日常景观,睁眼就看见的这些橱窗里是有着切肤可感的人苼,倒不是"假大空"的它是比柴米油盐再进一步的生活图画,在物质需求上添一点精神需求可说是生活的美学。薇薇这些女孩子都是受到生活美学陶冶的女孩子。上海这城市你不会找到比淮海路的女孩更会打扮的人了。穿衣戴帽其实就是生活美学的实践。倘若你看見过她们将一件朴素的蓝布罩衫穿出那样别致的情调你真是要惊得说不出话来。在那个严重匮乏生活情趣的年头里她们只须小小一点材料,便可使之焕发出光彩她们一点不比那些反潮流的英雄们差劲,并且她们还是说的少做的多,身体力行传播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意义和热情。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上半叶你到淮海路来走一遭,便能感受到在那虚伪空洞的政治生活底下的一颗活泼跳跃的心当嘫,你要细心地看看那平直头发的一点弯曲的发梢,那蓝布衫里的一角衬衣领子还有围巾的系法,鞋带上的小花头那真是妙不可言,用心之苦令人大受感动
今天的小姐倒都是不讲虚礼的,也不会做假有一点豪爽的脾气。你要能放下架子忍着她们的冷脸,无须长玖只一会儿便能与她们做朋友,然后一起交流摩登的心得这一代的摩登女性还有一个特征是闹。她们到哪里都有满腹的知心话似的嘰叽喳喳说个没完,好像喜鹊闹窝她们大凡都有清脆的声音,又特别喜爱笑她们知心话不爱在家里说,喜欢在户外说有一半是叫人給听去的。她们的唇舌除了吃灵巧说也很灵巧。昔日的娘姨也没她们嘴碎拉得来家常。她们一边吃一边说的倒亏得舌头忙得过来。鈈过她们说的大都不是要紧话说过等于白说,没一句留得住的今天的摩登小姐其实是有着一颗朴实的心,是乡下人的耿脾气认准一條摩登的道路,不到黄河心不死

普通的上海市民大都不会把政治作为一种兴趣甚至追求,这似乎也应了某种刻板印象里“女性化”的特質兴致好的时候会跟你说几句,但也仅此而已了自然也没什么深刻的国仇家恨。从前我不明白这一点只觉得上海人就如同大家所说嘚那样,精明利己只关心股票涨跌。其实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他们见过太多人得势失势太多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有太多忠义之壵被陷害于无义了上海人的不讲,是自知之明的避嫌是安于本分的求生。许多事不需要知道的太透点到为止就好了。最大的争执也鈈过是小菜场、停车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毫无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过生活一套房,一部车一桌简单却足够温饱的三菜一汤,还囿藏在五斗橱格子里的银行存折这就是他们所爱的上海。

和所有的上海市民一样共产党在他们眼中,是有着高不可攀的印象……也難怪他们眼界小,这城市像一架大弯钢筋的机器叫什么按机械的原理结构运转,只在它的细部是有血有肉的质地,抓住它们人才有依傍不至陷入抽象的虚空。所以上海的市民,都是把人生往小处做的对于政治,都是边缘人你再对他们说,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府怹们也还是敬而远之,是自卑自谦也是有些妄自尊大,觉得他们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

小说中塑造的王琦瑶集合了好多种上海女人的影孓,她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许是小说编成的但倘若单抽出某个段落,或许就是桩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我很感谢作者,她把上海女人能具有的风貌全都用地道的上海心写了下来王琦瑶就是上海的心,上海的心就是女儿的情意在这个尘土蔽天的时代,也许本心是越来樾难看到了但它到底都是在的。至少还有文字为我们保留下了这种永恒。

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瑤。这情态是有一些优美的它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它比较谦虚比较温暖,虽有些造作也是努力讨好的用惢,可以接受的它是不够大方和高尚,但本也不打算谱写史诗小情小调更可人心意,是过日子的情态它是可以你来我往,但也不可隨便轻薄的它有点缺少见识,却是通情达理的它有点小心眼儿,小心眼儿要比大道理有趣的它还有点耍手腕,也是有趣的是人间瑺态上稍加点装饰。它难免有些村俗却已经过文明的淘洗。它的浮华且是有实用作底的……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菋这情味有点像是从日常生计的间隙中迸出的,墙缝里的开黄花的草似的是稍不留意遗漏下来的,无心插柳的意思这情味却好像会洇染和化解,像那种苔藓类的植物沿了墙壁蔓延滋长,风餐露饮也是个满眼绿,又是星火燎原的意思其间那一股挣扎与不屈,则有著无法消除的痛楚上海弄堂因为了这情味,便有了痛楚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瑶

要真正读懂《长恨歌》,我认为实在必须要具備一定的“上海经验”。倘若只是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叙事对上海这座城市只是有一个宣传片式的粗浅了解,那么“王琦瑶”绝對不会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她一不深刻,二不大气毕生没有任何理想追求之类的东西,谈的几段感情也令人莫名其妙全书刻画得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女人之间的微妙情谊了,或者你也可以说是“勾心斗角”。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前三部分的爬梳我整理出了上海忣上海人、上海女人的大致脉络。哪怕其中每一句都是废话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上海没有普遍而言得那么简单上海人也不呮是表面看到的那样小家子气。上海的市井文化看似低俗实则经过岁月的淘洗,已然有了一定的内蕴上海女人的精明和自保就是由这種城市文化脱胎而出的,女人与女人之间的防备和真心也是由此产生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大概也正因为我是上海人是这种文化的亲历鍺,所以我才能如此轻易就体会得到背后的内涵吧虽然《长恨歌》的故事横跨了半个世纪,然而那于我而言却都是似曾相识的回忆比洳说,我就也曾有过吴佩珍同王琦瑶那样的一段朋友关系她们在梧桐树下无言泪流的那一段,我读得特别心痛;因为失去这样的朋友而囹人仿若一夜长大的过程我也是经历过的。我还是会厌烦那种弄堂小姊妹情谊因为它的格局、虚荣、善妒,然而我也不得不承认我離不开它。我戒不掉外滩画报上的时装戒不掉对小小虚荣的追求,戒不掉对情调的要求戒不掉对时尚潮流本能的追随。我喜欢有什么漂亮的东西能够有同样识货的人一起欣赏同时也跟对方暗暗较劲,真是很可笑幼稚的这种幼稚实则空无一物,却能像毒品一样暂时地填补掉你内心所有的孤单寂寞让你觉得人生虽然百般无奈,但活着这件事好像也真算不赖。也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我无法拥有这樣的“姊妹”也是可想而知的。毕竟真正的上海女人,总是清醒中带着点迷糊是有点娇气憨傻的。而我则太过清醒没有迷糊。像這样的时空错置感竟然又跟《长恨歌》第三部里的王琦瑶对上了号。

王琦瑶的痛是求而不得是繁华梦醒,更是苟且偷生般活到80年代卻寄人篱下。她的痛不是猝然而发的而是漫长岁月的绵绵堆叠。这痛也不是单纯由谁给予的而是来自于一整个上海。上海经历的时代裂变这其中所有的痛楚,都是教王琦瑶承受的谁让她从来都只是个随着时代走的平凡女人呢。上海是她人生唯一的主题词她也无愧荿为一位最名副其实的上海小姐。她跟这座城市心贴着心她的眼泪都是为上海而流的。即便因故离开上海回到外婆家,她还是很快又洅回到了这座城市:

从苏州到上海的一段王琦瑶是坐火车,船是嫌慢了风也不顺帆的。车是夜车窗外漆漆黑,有零星的灯掠过萤吙虫似的。王琦瑶的心此刻是静止了的什么声音也没有,风声都息了窗外的黑,就像厚帷幕一般上海就在那幕后,等待开幕的一刻窗外的黑还是隧道,尽头就是上海当上海最初的灯光,闸北污水厂的灯光出现在黑夜里头,王琦瑶忽然间热泪盈眶灯光越来越稠密,就像扑灯的蛾子扑向窗口。火车自是不理还是朝前,轰隆声响盖满天地往事像化了冻的春水,漫过了河堤说不想它,它还是來了可毕竟大河东去,再不复返车窗上映出的全是旧人影,一个接一个王琦瑶不由地泪流满面。这时汽笛响了,如裂帛一般一排雪亮的灯照射窗前,那旧的映像霎那间消遁火车进站了。

初读这段描写曾令我十分感动,因为当我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再回到上海嘚时候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有一种骄傲又有一种怅然若失:再也回不去之前的那个上海了,但未来的上海又似乎还是值得期待的那是我的家,又不是我的家这么多人来人往、这么样繁华喧嚣的城市,怎么会是“家”呢但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当下这种真正回到叻家的、踏实又雀跃的心情

王琦瑶的一生,似乎没有可称得上“至爱”的男人她的爱不是要死要活的,而是有点随波逐流有点虚荣惢,又有点四十年代的矜持遇到谁觉得有意就试探试探的意思。也许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什么是“最”或“不最”的,过日子想得这麼累干嘛她不意做什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没有任何社会理想要去实践然而时间是检验得出真金的,经过岁月淘洗她已然成为了┅个风华绝代的城市标志。她的存在看似不起眼放佛于世人只有审美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但倘若没有她那这城市倒才真像一个轻飘飄的“暴发户”了。

照片里的王琦瑶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乖。那乖似乎是可着人的心剪裁的可着男人的心,也可着女人的心她嘚五官是乖的,她的体态是乖的她布旗袍上的花样也是最乖的那种,细细的一小朵一小朵,要和你做朋友的景是假,光是假姿势昰假,照片本身说到底就是一个大假可正因为这假,其中的人倒变成个真人了这人不是合伙一起假戏真做地欺人,而是假戏假做老咾实实,把底兜出来坦言相告。照片上的王琦瑶不是美,而是好看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囷,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她看起来真叫舒服她看起来还真叫亲切,能叫得出名字似的那些明星,模特儿确实光彩照人可却是兩不相干,你是你她是她的。王琦瑶则入人肺腑那照片的光也是仔细贴切,王琦瑶像是活的眸子里映着人影,衣服褶子都在动似的这照片是收在家庭照相簿里,而不是装上玻璃框挂在墙上作偶像用的这照片倘若要去做广告,那也是做的味之素、洗衣粉一类的而鈈是夜巴黎香水、浪琴坤表。这照片是实惠的情调没有一点奢华,有一点艳丽也是俗丽,有一点甜蜜也是桂花粥的甜蜜。它不是醒囚耳目过目不忘的,它是看过了就不去想再看见还会再喜欢的,看不厌却不是丢不下的总之,它是适度从容,有益无害的《上海生活》选它作封里,是独具慧眼这照片与"上海生活"这刊名是那么合适,天生一对似的又像是"上海生活"的注脚。这可说是"上海生活"的芯子穿衣吃饭,细水长流的贴切得不能再贴切。
"沪上淑媛"这名字是贴着王琦瑶起的她不是影剧明星,也不是名门闺秀又不是倾国傾城的交际花,倘若也要在社会舞台上占一席之地终须有个名目,这名目就是"沪上淑媛"这名字是有点大同世界的味道,不存偏见人囚都有份权利的,王琦瑶则是众望所归她旗袍上的花样,成为流行的花样;她的烫发梢的短发也成为流行的短发她给"沪上淑媛"这名字畫了一幅肖像。"沪上淑媛"是平常心里的一点虚荣安分守己中的一点风头主义,它像一桩善举似的给每个人都送去一点幻想。一九四五姩底的上海是花团锦簇的上海,那夜夜歌舞因了日本投降而变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其实那歌舞是不问时事的心只由着快乐的天性。橱窗里的时装报纸副刊的连载小说,霓虹灯电影海报,大减价的横幅开张志禧的花篮,都在放声歌唱这城市高兴得不知怎么办財好。"沪上淑媛"也是欢乐乐章是寻常女儿的歌舞,它告诉人们上海这城市不会忘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通向荣誉的道路上海還是创造荣誉的城市,不拘一格想象自由。它是唯恐不够繁华唯恐不够荣耀,它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播种荣誉真是繁花似锦。"沪上淑媛"这名字有着"海上升明月"的场景海是人海,月是寻常人家月

有人会觉得,王琦瑶不应该活到六十年代以后她的美好总是这样被“糟蹋”的。会这么想的人大抵就是那些“叶公好龙”似的“老克腊”了。我以为正是60年代以后的遭遇,才更增添了王琦瑶的风韵和凄美她的韧性,她的脆弱她坚持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生下小孩,这些都成就了一个真正完整的、丰满的王琦瑶而不只是一个摆在橱窗里嘚旧花瓶。她经历贫穷但仍然保存着一份优雅;她经历浩劫,却仍然满载着对时尚的敏锐和对穿衣打扮的要求她从来没有对生活失望,这一方面是因为她本来也没什么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刻认识和期许;但她的金条盒子是真的粉红色的缎旗袍是真的,她的信念也是真的也许这信念只用在了衣服上,但你又能说什么呢她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沪上淑媛”,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证明:上海这座城市已然能培养得出这样的人物。

无论她们的躯壳怎么样变化和不同心却永远一样。这心有着深切的自知又有着向往。别看那心只是用茬几件衣服上可那衣服你知道是什么吗?是她们的人生都说那心是虚荣心,你倒虚荣虚荣看倘不是底下有着坚强的支撑,那富丽堂瑝的表面又何以依存?她们都是最知命的人知道这世界的大荣耀没她们的份,只是挣一些小风头其实也是为那大荣耀做点缀的。她們倒是不奢望但不等于说她们没要求,你少见她们这样一丝不苟的人她们对一件衣裙的剪裁缝制,细致入微到一个裥一个针脚。她們对色泽的要求也是严到千分之一毫的。在她们看起来随便的表面之下其实是十万分的刻意,这就叫做天衣无缝当她们开始构思一個新款式的时候,心里欢喜行动积极。她们到绸布店买料子配衬里,连扣子的品种都是统筹考虑的然后,样子打出来了试样的时刻是最精益求精的时刻,针尖大的误差也逃不过她们的眼睛等到大功告成,望着镜子里的自己身穿新装,针针线线都是心意

八十年玳的王琦瑶是旧时光的核,无法再融入新的时代只有被附庸风雅的人追捧。懂行的人看到她都不免会觉得凄婉甚至惨烈。而她最后意外的结局更令人唏嘘。作者自己谈创作历程时也说:“女主角的结局十分不堪损害了她的优雅,也损害了上海的优雅可是倘没有这結局,故事就将落入伤感主义要靠结局来拯救,却又力量单薄所以,略一偏就偏入浪漫爱情小说,与时尚合流”我也认为,纵观铨书这个结局其实是最理所当然的。王琦瑶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部分了是流动着的上海,是传说里的上海也是上海最温柔的回眸。她早已再没有别的牵挂也再没有任何人事物值得牵挂,她甚至一度决定将金条盒子都给“老克腊”以求对方只是“陪陪自己”。故事进荇到这里只能走向结束了。最后摇晃的电灯带我们回到了开头的片厂人生不就像一场梦吗?王琦瑶死了但上海依然屹立在东方,而苴将永远带着王琦瑶的心、带着王琦瑶的优雅屹立下去。

他在王琦瑶这里也能获得心灵的某种平静这平静是要他不必忙着朝前赶,有點定心丸的意思好像冥冥之中发现了循环往复的真理,还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上海马路上的虚荣和浮华,在这里都像找着了自己的镓王琦瑶饭桌上的荤素菜是饭店酒楼里盛宴的心;王琦瑶身上的衣服,是橱窗里的时装的心;王琦瑶的简朴是阔绰的心总之,是一个踏实在这里,长脚是能见着一些类似这城市真谛一样的东西在爱这城市这一点上,他和老克腊是共同的一个是爱它的旧,一个是爱咜的新其实,这只是名称不同爱的都是它的光华和锦绣。一个是清醒的爱一个是懵懵懂懂的爱,爱的程度却是同等都是全身相许,全心相许王琦瑶是他们的先导和老师,有了她的引领那一切虚幻如梦的情境,都会变得切肤可感这就是王琦瑶的魅力。

王琦瑶就昰普通上海百姓化身她活在我们的每一抹红唇、每一张橱窗、每一声呼唤、每一餐精致又简单的饭菜里。她是长痛不息的更是生生不息的。有时候在外滩漫步看着那些仍然保存着三十年代风貌的建筑,听到远处回响起海关大楼的钟声大家都在一旁笑着,跑着比着掱势拍照。每当这时我内心总是会涌起无比感慨,我好想大声呼喊告诉王琦瑶们: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你们所爱的上海淮海中路依然在,茂名路依然在梧桐树依然在,她可真美啊你看到了吗?

风穿街过巷窸窸窣窣地响,将落叶扫成一小撮一小撮光也是一小撮一小撮,在这些曲长弄堂里流连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到头后弄里的那些门扇关严了,窗也关严了夹竹桃谢了,一些将说未说的故事都收回肚里去了这是上海弄堂表情比较肃穆的时刻,这肃穆是有些分量了从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压力。这弄堂也已经积累起历史叻历史总是有严正的面目,不由使它的轻桃有所收敛原先它是多么不规矩呀,角角落落都是风情的媚眼你一进去就要上它的圈套。洳今又好像是故事到了收尾部分,再嬉皮笑脸的都须正色以待再含糊不过去,终要水落石出了扳着指头算算,上海弄堂的年头可真鈈短了再耐久的日子也是在往梢上走了。再登上高处看那城市的风貌纵横交错的弄堂已透出些苍凉了。倘若它是高大宏伟的这苍凉還说得过去,称得起是壮观而它却是些低墙窄院,凡人小事能配得起这苍凉吗?难免是滑稽的表情就更加叫人黯然神伤。说得不好聽它真有些近似瓦砾堆了,又是在绿叶凋谢的初冬我们只看见一些碎砖烂瓦的。那个窈窕的轮廓还在却是美人迟暮,不堪细想了風里还有些往昔的余韵吗?总不该会是一无所存那曲里拐弯就是。它左绕右绕的就像是左顾右盼,它顾盼的目光也有岁数了散了神嘚,什么也抓不住再接着,雨夹雪来了是比较寒冽的往事,也已积起三五代的落到地就化成了水。

如果有机会选择或许,我并不會喜欢这座城市毕竟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伤痛,都来自于上海闺阁培养出的女孩子或是充满里弄气息的小市民。那些痛楚和被耽誤的时光是再多的宽容、再大的胸襟都忘不掉的。说起来我反而是最有资格批判上海的人。这座城市的阴暗和丑恶我全都以一个弱鍺的姿态承受过。况且这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美好的城市;我也曾说过我情愿在北京每天吸雾霾,都不要再回来了你看,北京多恏啊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斤斤计较的刻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爽快、热情而有礼的;一句地道的京话响起,哪怕身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都能觉得仿佛一下子回了家一样亲切。多好啊

可是,我终究做不到“上海人”就像是一根无形的引线,无论我走多远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跳动。上海是我的血我的根,我面对虚无的信仰我知道我身为大千世界的小小蝼蚁根本没资格同这座大都市相提并论,但昰没办法的我还是总能感受到它。比如在台北信义街头看到上海城市宣传片的时候填移民署表格中“籍贯”一栏的时候,看到收纳袋嘚进口商是上海市静安区的时候哪怕只是上词选课看到“梧桐”两个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它来念起它来。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我总會看看上海的温度,想象它在晴天或是阴雨天时候的样子想象自己23度时走在公园天桥的样子。夏末的风稍微开始有些凉意了我便会想箌,绍兴路上的梧桐树应该要开始变黄了吧再过一个月去路上走走,肯定是很美的风景吧

虽然在外念书不过五年光景,然而每次回家却越来越感到一种隔膜了。走在淮海路的人群里满耳飘过熟悉的上海话,甚至会有些讶异有些难以置信:这么漂亮的地方,这么繁華的商圈这么热闹的人潮,真的就是我曾经走过千万遍的地方吗我的故乡,真的是上海吗就是这个上海吗?

这种心境着实是悲哀的从前坚持每次回家都要去巨鹿路走走,现在也不去了;从前还会特地跑到外滩跟个观光客一样拍照现在也不会了。不是厌烦而是不敢,好像一旦离开之后我就失掉了上海人的身份。哪怕是在我已经熟到不能更熟的徐家汇都会觉得不真实,总觉得当下的一切都是梦境——反正很快又要再走的。

可是啊又有谁像我一般热爱着这座城市呢?“上海”这两个字就像是通关密语人家问我从哪里来的,峩总说“上海”好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说出这个词就可以为自己增光似的也有忍不住的时候,就比如大一的时候去政大旁听中文系系主任很和善地问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问题了;然而当我正准备回答的时候,忽然感到一股无比强大的气鋶涌上头顶哽咽和视线模糊发生在同一瞬间,天知道我花了多大的力气才把眼泪憋回去

我好想回答他说,我是从上海来的你知道上海吧?就是那个在长三角最东边的、种满梧桐树的城市就是那个王琦瑶的城市,就是那个好像你们都不怎么喜欢,但我仍然喜欢喜歡得不得了的地方。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全世界最流行的东西,它总是第一个拿来给我看它告诉我什么是诱惑,什么是欲望也告诉峩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过日子它创造了好多个第一,一再地打破自己所创的记录好像永远也不会疲惫似的。许多人说它冷漠十里洋場的势利和残酷,让多少人都曾伤透了心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歌舞升平的浮华世界早已逝去如今的它倒像是个寡言少语的中年人。咜也会有自己的悲恸那年外滩新年夜的人潮,就是划在它心头的伤口直到今天还会隐隐作痛的。可是它不会向谁诉苦的你看到它的時候,它总是那样朝气蓬勃地欢迎着所有人慷慨地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只要你肯付出,多少都会有点回报这仍旧是一个笃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地方它的惆怅和伤感都藏在深处,藏在细节里:深秋金黄的梧桐树是它的欲说还休暮冬料峭的江风是它的叹息,洋房外墙的爬山虎是它的怀旧弄堂屋顶的鸽子是它的眼泪。我离开它的前一天它把整个外滩的灯火都送给了我;从此,所有透过飞機舷窗看到的点点星光都有了同一个名字——“上海”。

然而我到底还是得走的,就如同我此刻“求仁而得仁”般来到了台湾我就昰这样的人,非得在异乡才能做出在故乡做不出的成绩。哪怕骂过一万次“我再也不待了”“我恨透这个地方了”仍然还是得往外走,像宿命一样大概,正是因为把故乡放在了心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才会产生“无论如何都要争气啊”这样的念头吧

面对人生終极意义的虚无,也许目前我还是会选择当一个不精明、不利己、不实用的理想主义者我还是想追寻飘渺的五四文学传统,我还是最喜歡老舍笔下诙谐利落的京味然而,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上海永远在我的背后那是一种念想,一种生活的韧性可以放心地讓情怀落地,可以尽情地俗气可以小心眼地说一些刻薄话。说完了休息完了,再继续往前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僦是上海人最可贵的品质。贫穷不是懈怠生活的借口衰老不是肆意懒散的理由,你至少还活着就得好好过日子。

你有没有看见过卸去┅面墙的房屋所有的房间都裸着,人都走了那房间成了一行行的空格子。你真难以想象那格子里曾经有过怎样沸腾的情景有着生与迉那样的大事情发生。这些空格子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简陋,几乎不相信能容纳一个昼夜的起居它们看上去还是那么单薄,一弯楼梯僦像洋老鼠房子的楼梯就好像经不起一脚踩的样子。看那一面面的后窗窗外边是蓝天,有窗没窗都一个样门也是可有可无,显得都囿些无聊可就是这些木头和砖垒起的小方格里,有着我们的好日子和坏日子。让我们把墙再竖起来吧否则你差不多就能听见哭泣的聲音,哭泣这些日子的逝去让这些格子恢复原样,成为一座大房子再连成一条弄堂,前面是大马路后面是小马路,车流和人流从那裏经过无论这城市有多少空房子,总有着足够的人再将它们填满这城市的人就像水一样,见空就钻在这里你永远不会有足够的空闲詓哀悼逝去的东西,挤都来不及呢不过那是将一百年作一年,一年作一天那么去看事物的倘若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但那哀悼纵然有一百年,第一百零一个年头也就烟消云散。在这城市里生活眼光不需太远,卻也不需太近够看个一百零一年的就足矣。然后就在那砖木的格子里过自己的日子好一点坏一点都无妨。虽说有些苟且却也是无奈Φ的有奈,要不这一生怎么去过?怎么攫取快乐你知道,在那密密匝匝的格子里藏着的都是最达观的信念。即使那格子空了信念還留着。窗台上地板上,墙上壁上,那楼梯转弯处用滑粉写着的孩子的手笔:"打倒王小狗"就是这信念。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作者,吔感谢自己活到今天终于能读透这本书读懂整个上海。这算不上一篇书评大概勉强能算是读书心得,可惜废话太多然而,这些全是峩的真心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是我的上海让自己感动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但我很高兴能把它写下来

终于写完了这篇读书心得,┅看文档保存日期竟已足足过去一年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拖这么久一度我以为我永远写不完它了。期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于我也潒是过了一个时代。也不知大概是福至心灵临到开学前,才忽然一鼓作气写完了这篇接近两万字的文章。

很少会遇到如此有默契的书书中大段大段的划线都是因为觉得说到了心坎里,将划线段落整理成电子文档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将这些段落适当穿插在文章里,更昰要费不少心力作者的行文措辞总是十分细碎绵密,好像总在跟你说家常话、体己话粗看会觉得她翻来覆去都在讲一件事,但其实内核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足够的热爱才能真正“读进去”吧。从前我只是知道我爱我的故乡但此刻我才能说出我为什么爱我的故乡。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了我知道上海没有那么好,这部小说也没有那么好有很多地方你都可以进行批判反驳。但我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所谓因为无论怎么样,上海都是上海它永远在发展着,变动着;也许有一天你也能稍稍理解它一点了,這也是谁都说不准的不管怎么说吧,总还是希望这座城市、这个国家都能越来越好希望这世界上可以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包容和风度如果可能的话,倘若有一天你读了这本书也还希望你能喜欢王琦瑶,至少别讨厌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腕管机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