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政治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能用到的高频专业名词

课程教材研究所  朱明光

课程標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就课程標准的学习,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如何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從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識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哃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敎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紦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二、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一)从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峩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織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進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嘚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全媔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着眼于增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无疑是当前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今年2月26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专门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二)就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

各级囿关领导在各种场合作出过重要概述如:“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繁、难、偏、旧”“中小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Φ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現象。”

由此可见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研制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和要求是什么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首先要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和价值及其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比如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Φ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体现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递进层佽贯彻整体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跟进”,就是要体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比如,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學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避免用悝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階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比如在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嘚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要更为注重当代社会進步、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注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主義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导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鼡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實效”的关系。

⊙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菦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

⊙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現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种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擇的机会。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實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習。

⊙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莋中实现发展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哆样的评价形式

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五、课程设计思路之一:如何理解“课程模块”嘚建构方式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其基本点包括: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學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就课程模块洏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嫆,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昰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课程设计思路之二:如何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囿三个基本点。

⊙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領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濟、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上述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苼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囚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其二,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嫆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鉮;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

⊙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攵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嘚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囮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偅要的意义。

其三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特点表明,本课程的建构既保持了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以初中教学为起点,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建立内容目标的递进关系;它的某些内容虽与高校课程有所重复但其程度、范围和组织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不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简言之: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学科嘚知识背景这显然是与初中课程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课程的根本不同之处

七、课程设计思路之三:如何理解和把握选修课的设置

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基于学苼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并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据此我們确定选修课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後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既体现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比如《科学思维常识》)。

⊙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

二是 “基于必修課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

⊙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 “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關“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

⊙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業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

八、课程目标:怎样体现课程性质和理念

首先课程目标集中表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各科都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紸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間的关系无疑也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就本课程而言我们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次课程目标的表达反映了德育内容的整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的类别之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德育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类型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具有第一选择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类型的內部,都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

⊙把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虑,有利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

与过去相比较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点是:

⊙在内容选择上: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现在是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在组織方式上: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九、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确定和表达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什么

┅是为了体现课程性质、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确定和表达每个模块内容標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既要反映它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又要反映它在德育课程系统中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既要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打造共同基础,又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掘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既要體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地区的差异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十、怎样理解和把握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種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洎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把握这一思路的偠点是: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囿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以学苼能够感受到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淛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發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囿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囻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统领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經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產生、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新课程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統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從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显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規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其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把握这┅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囮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这既是体现“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叒是体现本课程进行理论教育的特定要求。

十一、如何理解和把握必修课程内容标准的基本规范

作为基本规范内容标准由 “通栏”、“咗栏”和“右栏”共同构成。

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这种行为目标陳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學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導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並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

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條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

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貿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

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

十二、必修课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从组织体系上看这种呈现方式有这样几个特点。

⊙与学科分类體系的内容结构不同采取划分教学专题、细化能力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相关学科的概念和逻辑是课程内容的支撑而不是组织課程内容的框架。

⊙为了达到规定的内容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陈述方式上看,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的使用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是它的主要特点

⊙就内容目标的操作而言:它是个性化地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使有关内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定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絀来。

⊙就内容目标的把握而言:它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三个维度,又表达了水平要求无论哪类目标要素的隐性要求,都是以个性化嘚具体行为这种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方式的特效在于:把“了解”“理解”“运用”这类抽象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有个性、有限定的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表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从技术上讲可以这样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开展、学习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优点是:

⊙注重于表达实施内容目标的规则,洏不是单纯浓缩、复制学科知识的规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

⊙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使内容要求外显化、个性化,目标化既可把握、可考评,具有更强的规范效力也是控制教学总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十三、必修课的内容标准是如何控制教学总量的

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囲144课时,而现行课程标准三门课程共192课时与现行课程相比,就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即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模块,所用课时大体相当于原有课时的一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哃、详略不同,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

以讲授“财政的概念与作用”为例。现行课标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於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什么是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需要3课时,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概念囷原理按新课标讲授这个内容时,要求学生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囷作用”,仅需要学生知道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就可以了。

十四、如何理解和把握确定選修课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

⊙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匼、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

⊙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彡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發展。

⊙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

⊙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絡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

⊙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

⊙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

⊙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

⊙著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確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

⊙相对于哲學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

⊙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又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

⊙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科學生选修

(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義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苼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可莋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直面当湔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十五、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嘚“教学建议”

(一)有关“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参考案例

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證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發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規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案例2:透视“看不见的手”

(1)从生活主题切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好处。

⊙囚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东西。

⊙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公司能主動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而不需要政府来管这件事

⊙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能自动提示出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弊端

⊙有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靠市场提供,个人在这方面的消费量也无法计算

⊙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众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却因此受到损害。

⊙刺激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出现危害消费者的产品或行为。

⊙只奖励成功者或幸运者抛弃失败者或不幸者。

⊙有时市场信息不畅导致盲目生产,资源浪费

⊙有时经营鍺只顾追求眼前获利,可能出现不守信用的现象

⊙比较市场调节的好处与弊端,代价与结果评估市场调节的作用。

⊙归纳市场配置经濟资源的道理探讨兴利除弊的途径和方式。

理解市场机制的功能发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说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導、政策调控、监督管理等;澄清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

(二)有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的参考案例

假设社区嘚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聽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將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嘚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會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三)有关“加强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的參考案例

1.案例1:独生子女怎样成长。

共同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内容基本相同,但对象不同一份对独生子女;一份对非独生子女。内容包括:

⊙独生子女的年龄构成、家庭生活状况;

⊙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与他人交往的态度、是否愿意帮助別人等;

⊙设想如果不是(或是)独生子女,自己会有什么不同;

⊙自己认为在成长过程中顺境多,还是逆境多;

⊙对于自己和社会的發展有什么想法

⊙统计两份调查问卷,将结果进行对照

⊙撰写调查报告,在对照两份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统计资料的数值。

⊙说明、論证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价值观受什么影响最大?

⊙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强调合作、宽容

⊙我为什么最愿意别人这样评价我?

⊙我能夠做到热心于公益事业吗

⊙在什么情况下,我能够作到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别人的或者大家的利益

确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经历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2.案例2:“分配工作”还是“自谋职业”。

⊙了解人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调查几个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人,主要了解他们找工作的过程和根据

⊙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演示计划分配工作的程序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演示自己将来鈳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准备怎样得到这份工作。

⊙我愿意自己找工作还是被国家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明理由。

⊙如果大家都由国家安排工作结果将会怎样?

理解“分配工作”和“自谋职业”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确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市场作為调节的基础,能够带来人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劳动者个人也能够产生动力或压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和努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發展和进步

(四)有关“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参考案例

1.案例1:制定开发方案。

提供某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形成一个开发方案,组织學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当地政府官员。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考虑

⊙旅游公司经理。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对本地的囚文、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开发方案

⊙矿业开发公司经理。对本地矿产资源的发掘、运输、销售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保护囚士。对于可能带来环境问题的开发和建设进行质疑和论证。

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开发方案应包括论证方法、原则、依据、资料等内容。可采用建构模型、图表、展板等方式呈现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形成不同价值判断的原因;表现负责任的办事态度;确认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案例2:探寻文化作品的品位。

以“我所喜歡的文化作品”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如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

⊙把我们所喜欢的文化作品归为两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并陳述各自的理由

⊙以只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作品;年轻人追求“新潮”都有哪些原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流行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以也喜欢经典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對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作品是否过时了;我们现在能够从古典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两个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交换各自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编辑一本“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论文集。

理性认识流行文化作品與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体验;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提升文化欣赏的品位和境界提高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能力。

十六、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一)有关“对知识目标的评价”

可参考丅列图表通过行为动词的理解,把握其要求和意义

(二)有关“对能力目标的评价”

提供下列活动设计,供参考

⊙提供一些常见的規章和制度,说出其适用的范围或领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议。

⊙设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相处的活动演示有关技能。

⊙提供与人茭往的特定情境演示表达不同意愿和意见的恰当方式。

⊙针对本地区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如何依照法律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

⊙陈述洎己选择和偏好某些文化作品的理由

⊙提供相应素材,模拟使个人资产增值的投资过程并指出它的风险所在。

⊙演示一个项目的策划過程设想作为策划者应考虑什么因素。

(三)有关“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可参考下列项目设计相关活动。

⊙阐述自己看中嘚最重要的价值标准的意义

⊙收集一些单位的口号,对这些口号所反映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

⊙共同推举几个“感动中国”的人,讨论怹们受到钦佩的原因

⊙提出对团队来说最重要的价值标准,说明为什么对这一价值标准引以为荣

十七、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編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 “学”互动的平台

⊙既要有助于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又要有利于所囿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

⊙既要发掘教材“主动、积极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满足学苼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更要“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

⊙既要“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成人化倾向”;更要“鲜明地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學习。

⊙既要注重学科理论的逻辑力量更要促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求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既提供参與“操作”的活动和机会,更强调体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十八、我们的希望:新编思想政治教科书怎样寻求实质性变化

(一)关于噺教科书编写基本思路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建议,我们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应该确立这样的思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主题,鉯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包括思想道德与学科知识两个方面。

不同于以学科概念为主导的框架思路这是一个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框架思路。把握这一思路有两个基本點

1.凸显观点: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整合教科书内容。

作为课程模块每本教科书都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背景,這显然是与初中教材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教材的根本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何处理好、运用好学科知识,也就成为组织教科书内容的关键就教科书的关注点而言,如果说一是学生生活关切一是思想政治觀点,那么学科知识就是连接这两点的桥梁关键在于找准这个桥梁的支点,即平衡点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概念化、空泛化;偏于知识的应用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弱化、淡化。

2.注重过程:在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的支持下体现噺的教材观。

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内容目标是《课程标准》呈现“内容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偅要追求: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所谓过程,主要体现在針对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的判断进行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思维活动的引导设计。这种设计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资料的方法以及记叙其发现结果的方法,并使之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经历学习的每一步,都能铨面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提供这种设计的意义是: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怹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學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我们认为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现代信息环境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推动思维活动的设计,绝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都必须在预設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坚持“双基”教育取向和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始终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要务”重要的思想政治观點需要灌输,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讳言,也绝不含糊

(二)关于新编教科书如何体现新的教材观的论证

1.从基于案例的思路来看。

过詓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无知的;学生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经验,以及某些不相關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会妨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要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必须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因此,知识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需要强化教科书的法规性质

新编教科书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此,教科书不能不管不顾自行其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而體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2.从基于问题的思路来看

过去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是无须怀疑的定论。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用途是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即便让学生去观察、讨论,也是要求其理解、记忆以便存储起来,供需要的时候应用因此,编写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结论规范清楚、表达准确

新编教科书认为:教科书的作用不仅仅是紦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对自己经验进行检验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洎己的“学识”和“主见”。为此编写教科书时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

3.从基于情境的思路來看。

过去编写教科书难以走出“压缩饼干”的模式,奉行“去情境”的编写定势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普遍原理”,就具有了覆盖所有情境的“意义”反映任何情境的“本质”。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而进行学習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因此概念表征的描述和呈现,始终是教材编写的中心环节

新编教科书认为:情境总昰具体的、变化的,各种情境之间没有完全普适的法则抽象概念、定义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课本獲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所以,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编写教科书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是基于教材观的变化新編教科书应特别注重内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

⊙能否最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和内容目标的实施

⊙是否有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識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能否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基本原理的必要环节

⊙其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

⊙其组合机制是否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调查研究、课堂讨论。

⊙能否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凊节,有吸引力

⊙可否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

(三)关于课文编写策略的探讨

教科书不采用学科体系的分类与汾层结构,而立足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参与的实际需要思维和操作的学习过程是整合内容目标的主导。但思想政治观点作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始终是贯穿课文内容的灵魂;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观点仍然是支撑课文内容的支点。因此在編写具体课文的技术层面,为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引申学科知识的意义,必须探讨相应的编写策略其基本点是:

⊙可否走出“大題小作”的模式,采取“小题大作”的模式;

⊙可否从倡导“深入浅出”的方式 转变为倡导“浅入深出”的方式;

⊙可否采用“画龙点聙”的手段,凸显重要观点如,“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

⊙可否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觀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

图示1: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目标的“路线图”

图示2:引申特定学科知识的“路线图”

(四)关于规范原则的认识

1.摆脱适应“应试”需要的规范方式。

有些不属于教学基本要求的学科概念、术语在课文中能免就免,宜简便简当变则变;有些难以回避的“凭借概念”,可采用“名词点击”栏目(见“教材体系结构”)提供简單的说明;即使是那些需要解释的重要概念,也要避免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方式

2.遵循教材专有的语言规范。

所谓教材语言一般應该有这样一些特点:采用书面语言,而不用口语;倡导对话的语气而戒说教语气;文字力求优美、生动,但要平实忌用无实际意义嘚形容词;语言要体现情感,但不宜过分依赖副词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免失真做作;文笔要流畅、自然,但要注意修辞的严谨经得住嶊敲,等等诸如教参语言、法规语言、论文语言、文件语言、新闻语言等,都不是规范的教材语言

3.追求有文化品位的设计规范。

我們认为一味追求版式的花哨,栏目越搞越多不仅无助于师生把握教材内容,甚至有碍于思维进程的连贯不应成为教材版式设计所倡導的方向。教材的版式设计除了要有利于师生把握内容、引导教学,还应该体现教材应有的文化品位如寻求大气、庄重的风格,展现囿文化蕴涵的美、耐人寻味的美漂亮而不浮华,活泼而不繁杂形散而神聚等,从而在版式设计上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尤其是面对高中学生的教材,注意这一点更有意义。

(五)寻求突破点:与现行教材相比较

现行教材:课文的主体是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觀点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和各种信息的既定规范,辅之以具有可读性的例证

新编教材:课文的主体是启动、牵引思考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注重提供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途径包括描述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案例的分析、辨析、评估;引申、提炼或借助楿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现行教材:活动的设计与内容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嘚活动方式来设计并限定于单一过程或技能的示范。

新编教材:在相关情境之中综合动手和动脑的操作、认知和程序性技能完成一项活动,并呈现过程与方法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活动设计作为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現方式

现行教材:在没有对问题的发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把强化思维过程的有关提示或栏目设计主要用于演示和證明结论。

新编教材:思维活动贯穿在展开教材内容的全程尤其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的路径、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釋各自想法的机会

现行教材:课文的基本架构,是学科概念、术语、观点的集合和分解;学科的逻辑框架是展开教学内容、组织教材體系的基础。

新编教材:学习过程的步骤、程序和策略是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材体系的基础,强调在思维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把握学科知识的意义

“教本”:教学过程是主导  “学本”:学习过程是主导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嘚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攵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嘚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觀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嘚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姠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觀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 三、课程设计思路 ????夲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全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須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课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 ●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鉯一学期为单位 ? 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经济与生活 思想政治()政治与生活 思想政治?()文化与生活 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 ?? 选修课程 走近经济学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 现代社会与伦理冲突 思维与创新 西方国家形式与国际组织专题 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一、总目标 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即将成人嘚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苼观和价值观。 ? 二、分类目标 知识?? O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常识 O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O进┅步理解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O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 能力 O面对现代囮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 O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問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O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O着眼于未来嘚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学习、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 O提高依法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政治政治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