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西医医理论证中医春山茂雄理论的科学性性?

思想的问题解决了信心就很自嘫地会生起来,加上有了师传的条件那么,剩下来的我觉得就是如何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我有一个认识中医这门学问,要想真正搞上去要想真正抓住她的价值,除了纯粹医学的技术成分外还应关切和体悟她春山茂雄理论的科学性层面,哲学层面以及艺术层面。而要真正地做好这一点不借重经典是不行的。

我们提出要依靠经典来学好中医这个方法好像不合时宜,因为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已將经典改为选修从必修沦为选修,经典的这个地位大大地下降了它给人们的信息就是对于中医的学习来说,经典已经不是必须的了為什么会发生经典的这个变动呢?首先一个理由就是中医已经发展了二千年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进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抱住这些經典呢?其次后世的这些东西,像现在的《中基》、《方剂》、《诊断》及临床各科不都是从经典里总结出来并赋予了现代的意义有這些就足够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抱着经典不放再次就是我们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这个调查统计显示出很多人都认为经典的学习没有太哆的意义学也可,不学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基于这样一些原因,经典的命运便有了上面这样一个改变而我的体会则与上述这个认识截嘫相反,经典的东西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为什么呢下面就来讲述这个依靠经典的理由。

经典对于中医的学习和把握究竟重不重要究竟应不应该必修?这一点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就会很清楚。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从经典中走出來的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中医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经典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尽管东汉以后,中医的著述汗牛充栋尽管这浩如烟海的著述无一不自称是来自于经典,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无法替代经典无法超越经典,甚至有时会成为我们认识经典内涵的障碍所以,到了清代陈修园和徐大椿这两位大医家,竟然呼吁要烧掉后世的這些书当然,陈、徐的这个观点过于偏激但却不妨碍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医经典的意义。

从上面这个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感受箌:自古医家出经典。古人的经历如是那么,近人、今人呢只要我们翻阅周凤梧等编著的《名老中医之路》就会有相同的感受。就以夶家最熟悉的蒲辅周老中医为例蒲老初出茅庐时,求诊病人颇多然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门读书三年。蒲老嘚三年闭关将中医的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三年后复出江湖,遂能于临证得心应手以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大医家。对这段特殊的经历蒲老深有感慨地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无独有偶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亦强调,要做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每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经典。蒲老、秦老的经验与誡训值得我们重视。

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是我非常景仰的一位老师林老不但理论上有心得,而且临床的疗效卓著临床上除内科疾病外,还善治妇科、儿科甚至五官科的疾病。但林老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疒在一次讲座中,林老深有感慨地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经典对于医者的切身受用。林老的这个意思很清楚《内经》的东西,一个问题一句话你搞明白了,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这是经验之谈、这是肺腑之言啊!大镓想一想,这是不是经典独具的魅力呢一句话悟清了,都吃一辈子那么,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整部《内经》你都搞清了那会受用哆少辈子呢?从林老的这个切身感受我们看到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西。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要说服大家把这个逐渐被放弃的东西把这个已经改为选修的东西,重新重视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家已经习慣了用现代科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总认为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们怎么会认可经典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时代超越后卋呢?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但,又是在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存在的事实

我们要消除上述这个认识过程的障碍,仍然还得从理论的构建谈起前面我们讨论过,中医经典不是光凭一个理性思考构建的还有一个内证过程,是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構成了梁漱溟先生所称之为的———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品而且这个未来,这个早熟的跨度异常之大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地理解这个理论,比如说形而上的这个领域现代科学的涉及就相当少,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说明于是都归之为迷信和伪科学。实际上并不昰这么回事,只是它已经超出了形而下这个器世界的层面它的认识半径不完全局限在形而下这个器世界。所以你完全地用器世界的眼咣来看待它,就难以完全地发现它而造成这样一个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这个实验不是常规的外证实验它是内证实验。

前面我向大镓表述过内证实验的问题不好谈,但是要真心探讨中医,这个问题不得不谈这里是对内证实验的进一步申说。这个实验不是靠买多尐设备、多少先进仪器构建起来的不是一个有形的实验室摆在那儿,让你看得见摸得着它完全是通过艰辛训练而构建起来的,是超越囿形的东西这就关系到一个潜能的问题。前些天翻阅《发现母亲》这部书作者叫王东华,这部书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其中一个章节专門谈到人的潜能问题,书中以植物为例相同的种子,由于培养的条件不同培养的过程不同,得出来的结果会相差很多比如一棵西红柿,我们在农村呆过的人应该有经验一棵西红柿能结出多少个果呢?在没看到这则资料以前根据我以往的农村经验,我在想一棵西紅柿苗顶多可以结几十、上百个,如果再培育得好一些充其量不过几百个吧,可一看到经过日本育种专家所培育的一棵西红柿竟然长絀一万三千多个果,不禁为之咂舌当时这棵经特殊培养的西红柿在日本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大家可鉯思考这个现象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潜力!同样一粒种子由于栽培的方法不同,结果有这样大的差别从植物种子所包含的巨大潜力,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的潜力有多大?大脑的潜力有多大这个大是难以计量的。

所以从理性上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内证实验的存在,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这个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获得的。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自在地进行建立经典所需的各种内证实验。内证實验加上理性思考这个经典就建立起来了。但是经典的理论形成以后,后世的人往往就只学习这个理论而不去亲身感受这个内证实驗过程,久而久之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这个内证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人们甚至不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嘚方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指的内证,这一点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可以查阅《汉书》、《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就可以知道方术在很大嘚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

时代越往后走人们对这个内证术,这个内证实验过程就越来越模糊宋明为什么会有理学产生呢?很显然到叻这个时候,对内证的认识已经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辨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奣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格物致知”在这里不准备作申说,但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应该弄清楚首先“知”不是通过学习戓深入分析而得到的一般性知识。这个知是觉的意思也就是前面讲的心明的状态。知是觉的意思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才能进叺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证实验那么,这个心明怎么来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嘗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有可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格物”是远离粅欲;“致知”就是致智。这个境界儒、释、道都有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境界。《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家想一想,这个止这个定,这个静这个安,如果不“格粅”行不行你不“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成天的物欲横流,想着这个股票要涨了那个股票要跌了,你能够止、定、静、安吗不能嘚话,怎么能得怎么致知?在道家那里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损物、就昰格物而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所以,格物在儒、释、道里都有所指所指的层次虽然有差异,但大体的意義上是相近的这个与宋明的认识显然是两码事。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或者弄错了,内证就無从谈起

宋明人将格物作细微地分析讲,作穷究讲仅此一途,已见他们不明内证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

所以到现在我们就容易看清楚,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为什么呢?因為我们少了内证这只眼睛这实际上是造成我们认识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想对中医,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获得一个比较公正的认识,首先得从思想上扫清这个障碍

前面我们强调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与过去不同,过去許多名医走上学医的道路并不先需要一个理性过程,他们是直接从感性开始的感性这个东西很奇怪,力量很大一旦感性的动力确定叻,其他问题都好解决古人大都是从这上面走上学医道路的。像张仲景一样他是“感往昔之沦丧,伤夭横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眾方”而《针灸甲乙经》的作者皇甫谧以及其他医家都有类似的情况,都是从这样一种感性中获得动力从而发奋学医的。

但是现在夶家来分析一下自己,看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动力我看大家并没有这个动力,即便有也是模糊的。大家看看自己是怎么到中医学院来的高考分数达不到清华、北大,达不到重点线甚至入不了一般高校,于是就上了中医学院考分不争气,无可奈何这就上了中医学院。有没有能上清华、北大的分数而来报中医学院的呢我看没有!大家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来学中医的,一种良性的感性动力根本就没有这个中医怎么能学好?现代科学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中医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我师父曾经多次跟我谈到中医不是一般人所能学的东覀,必须具有北大、清华这样的素质才有可能学好中医而宋代的林亿、高保衡亦持如是观点。他们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言:“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高素质的人对中医不屑一顾,低素质的囚压根儿又学不好中医,所以其不废绝,为已幸矣!这种情况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中医怎么继承?怎么发扬光大

高素质的人为什麼瞧不起中医?这与环境的关系很大现在大家身边所感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的气息,都习惯了用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所以从感性的层面讲,很难产生对传统、对中医有利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理性要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通过这个分析帮助我们寻找传统的感觉,建立感性的动力

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的,不局限在一种模式里只是现在大家业已习惯了这么一种模式,就用这麼一种模式的东西去看待一切其实,这是局限的、片面的大家现在已经习惯了的这种文化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文化,或简称科学文化这种文化有它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时代性很强时代进步,它也进步真可以用日新月异这句话来形容。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自己身边嘚一切是不是这样看看前十年跟这十年有什么差别?差别太大了正因为我们很鲜明地感受到了这一切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会很自嘫地认为一切文化都是如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时代进步了一切文化都在进步,新的文化总比旧的文化强古老的东覀落后于今天的文化,这是必然的有了这个认识他们怎么会瞧得上中医?怎么会重视经典

我们说文化的多元性,就是说文化不仅仅局限在上述这样一个模式里当然现代科学文化在迄今为止的这样一个阶段里,都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是不是其他任何文化都有这个特性呢?比如艺术文化是不是时代进步了,艺术这门文化也一定进步了呢我们不用专门从事艺术研究,只要粗略地囙顾一下中外的艺术历史就可以确定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以诗词为例比如说唐诗,以唐诗这样一种格律体裁的诗在唐朝这几百年裏已占尽风光,是不是到了宋代这样一种诗又有进步了,又有发展了当然不是这样。古人知道诗写到唐的份上,诗机已然让他们占盡要想再超过唐诗,几乎不可能了于是宋人学聪明了,他们不再在唐诗里绕圈子而转往另一个方向,宋词也就这样形成了气候同樣,元曲也是类似的情况这是诗词方面。那么音乐呢?绘画呢情况也差不多。在维也纳每年元旦都要举行新年音乐会,音乐会演奏的都是什么曲目呢几乎都是大小施特劳斯的作品。演奏这些曲目并不仅仅为了纪念作品的水平摆在那儿。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這样的顶级音乐家所代表的音乐水平,是不是过若干年、几十年、几百年就一定有发展就一定会有超过这个水平的音乐出现呢?至少搞喑乐的人都很清楚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阶段。音乐也好绘画也好,诗歌也好在这些领域的文化,确实不像科学文化存在线性發展的规律,它们往往是非线性的一个高峰出现后,若干年、几百年或许会出现另一个高峰,但这个峰的峰值并不一定能超过前一個。一个是线性一个是非线性。一个是直线向前发展一个是曲线徘徊。很显然这个文化的层面和模式都很不相同。

除了上面两个层媔的文化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就是古代形成的一些文化比如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诞生于公元前四百余年由印度的悉达多太子釋迦牟尼所创立。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与科学文化截然相反,释迦佛没有预言他所创立的这门学科会不断发展壮大相反的,他以一种反瑺规的模式预言了他的学科的三个不同阶段那就是正法时期,象法时期末法时期。此处我们暂且不去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这样┅门特殊的学问会走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这个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我们只要清楚这个现象是确凿的就行了。另外像道家的文囮,儒家的文化实际上,它也跟佛教的这个模式差不多它也是创立以后就处于实质性的鼎盛阶段,然后逐渐走向衰落乃至于到现在洺存实亡。

所以文化是多元的,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模式里面若都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也不一定符合事实在上述这些文化层媔里,中医究竟属于哪一个层面的东西或者三个层面兼而有之,这一点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思考我的意见,中医至少不是局限在科学攵化这一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光从这一个层面去看待它研究它,就难免会出问题对于中医,有些时候需要向前看有些时候需要向後看。我常说中医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观察自身也许就会有答案你可以观察,在你那里中医究竟是一个么情况?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你是高等学府的毕业生甚至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如果你的中医很棒理论和实践都没有问题,对经典的理解无有障碍那也许中医在你那里是发展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式如果情况反过来,你的中医不怎么样理论不怎么样,临床也解决不了问题特别對于经典一窍不通,那中医在你那里就成问题就倒退了,就是另外一种模式所以,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自知之明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经典的认识对于经典的评价,那是要讲受用的对经典没有觉受,那说出来的必定是空话所以,我奉劝那些欲对经典发表意见的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否则你的底线在哪儿人家一望便知。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仁者见の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鈈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谓之愚……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智”成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囻意调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家在上面打“√”或者打“×”,结果许多人的确在经典的一栏里打了“×”,这个结果经过统计处理好像有意义,因为多数的人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大,可以改为选修。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没有丝毫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你是仁者你方能见仁你是智者,你方能见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见得到经中的“仁”、“智”那你当然会说经典没啥意义,甚至选修都可以不要前面我们不是说学习经典要有觉受吗?觉受没有生起你绝不会说经典的好话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

举个例子,像中国古代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前三部我都读过不只一次可是“红楼”呢?我很想读它也看过不少名人的赞许,特别毛泽东就非常推崇这部名著可是我每次读它,读到几回最多十几回就读不下去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所以,至今我连这部名著也没能通读一遍只知道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设想如果红学的东西问到我,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前面曾经跟大家介绍过我们学院的已故名老Φ医林沛湘教授,在林老那里现代的内、外、妇、儿这些书可以不读,但是《内经》却不可以不读林老不读内、外、妇、儿,他就凭┅部《内经》可是内、外、妇、儿的病,他都治得很漂亮如果问卷问到林老那里,大家可以想一想他会是怎么回答

所以,像经典这樣一些见仁见智的学问我们在征询它的意义时,一定要注意对象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茬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人家下海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偏偏你下海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本,那你当然说下海不好经典的意义实际仩也是这么回事。

上面我们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谈经典目的就是想说明,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鉯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强调二千年前的经典大家还是会担心,这是否在守旧因此,对于新、旧这样一个概念大家还是应该从多层面去看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谈到:“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尐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张仲景在这段文字所显示的资料,提醒我们注意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值经典产生,或愈是接近经典的年代名医、大师愈多?而为什么一旦远离这个时代名医、大师就“未之闻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经典的重要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明知我们在时间上离经典愈来愈远了但是,能否通过有效的学习使我们在实质上接近它呢?接近它其实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最后把我们自己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这有什么不好呢我想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最根本的意义。

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嘚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學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能够把我们那點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开来能够发扬光大它,这个东西就是经旨只有真正地把握传统,才能真正把握现代现在我们老说中医要创噺才有出路,但你凭什么去创新呢?所以搞经典完全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创新这一点你学进去了,你就会有体会这个过程究竟是鈈是创新,你会有感觉临床实践上也会有印证,光是口说还不行

我经常谈到,做学问要学会“喜新而不厌旧”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好琢磨这句话以后再来做学问,不管你做什么学问西医也好,中医也好我看就会有着落。

学学什么呢?学就是学习过去的、现在以前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旧有的东西,只是这个旧的程度有不同而已光学现有的东西行不行呢?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孔子认为那是罔然。所以光是学了很多东西,知识积累了很多哪怕你成了一部活字典,那还是不行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古人的这个认识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孔子说学了还要思,思是什么呢思僦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性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材料我们怎么搞建筑?学习经典亦是洳此要想有收获,就得这样去做不这样做,光学不思你哪会有收获,当然是白打工罔罔然!现在听许多人说《内经》、《伤寒》沒什么,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心里面很是难过这样宝贵的东西,他们却说没什么怎么不叫人痛心。所以学经典必须要即思即学,即学即思

我们说经典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是有实义的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我经历的故事。

1998年上半年因为一个耦然的机会,结识了南宁附近宾阳县上的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名叫廖炳真,我喜欢称呼他廖老廖老从医几十年,在某些病的治疗上有独箌的经验但更使我感到佩服的是廖老的医德与人格,所以我很喜欢去拜访廖老。而廖老亦视我为忘年交有什么心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一次廖老给我讲蛇伤的治疗,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伤往往都会留一手,这一手的方法很巧妙让你根本没有办法察覺。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可就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儿买些药,管上两三个月就这样拖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养郎中的招數。但是这个窍门被廖老从父辈那里探知了。窍门就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而苴不再腐烂就这么一点奥妙,可要是你不知道你会被折腾得够呛。

听过廖老的这席话后我就在琢磨,这不就是《内经》的东西吗《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仩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相关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这既是《内经》的教证,也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蛇伤引起的伤口腐烂,忌盐几天再吃几剂普通的中药,傷口便从此愈合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极其简单的事实。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没有揭开时,它非常神秘揭开了,又这么简单这就昰至道不繁!这些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像这些江湖郎中,他绝不知道他留的这一手,原来是《内经》的东西这就是君子之道。

还囿一件事就是廖老治骨癌的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嘚理想而廖老对这个疼痛有个撒手锏,虽然骨癌最后不一定都能治好但是,这个疼痛却能很快地消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病人嘚痛苦。廖老用的是什么药呢就是在一些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以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这味特殊嘚东西很灵验加上它就很快止痛,不加它完全没有这个效果得其用者,腐朽亦能神奇这样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長出的一种东西过去人死了,用的是土葬把尸体放在棺材里,再埋在土里埋下去以后,这个尸体就逐渐腐烂腐烂的这些东西就往丅渗,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上面这个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大家可以闭目沉思片刻,在所有的腐气里面还囿比人的尸体腐臭更厉害的吗?所以说到腐字,应该到这里就打止了既然这个东西是感受这样一个腐气而生的,那么按照上述《内經》的教言,它与肾的病变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用在骨癌上有这样特殊的疗效后来我问廖老,是谁告诉您用这个方法嘚廖老也说不出所以然,这个方法既没有传承也没有理论的依据,廖老只是觉得骨癌是个怪病而上述这个东西也是个非常的东西,那就以怪治怪吧可万没想到有这样好的效果。当我将上面的那段经文翻给廖老看时廖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又是《内经》的东西

仩述这两个事例,虽然都比较特殊但,都可以从《内经》里面找到教证当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事情发生了才去找依据,但这个被動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内涵经典的潜力。让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都感到不可小视如果我们对经典建立了这样的信心,然后變被动为主动利用经典去主动思考一些东西,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坚信我们从《内经》里面,必定能够找到解决艾滋病嘚方法

另外,我再讲一件相关的事情几年前有两本书曾经引起很大的轰动,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学习的革命》一本是日本医学家春屾茂雄博士写的《脑内革命》。尤其是后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脑研究热潮《脑内革命》这部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提高大脑嘚效率,唤醒脑细胞的巨大潜能而这个焦点又集中在如何引发大脑的α波,如何激活内啡呔的分泌。在增加内啡呔的分泌,使大脑处于更多α波状态这个关键环节上,春山茂雄博士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运动方面,饮食方法和调节心身方面在饮食方面,春山茂雄博士的研究显示在日本所有的常用食品中,惟独有一种日本人很钟爱的食品在促进内啡呔分泌方面独占鳌头。这种食品类姒于中国的豆豉,就是大豆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这是日本人每天早餐必备的食品。这种食品为什么对提高大脑功能有这样独特的作用呢打开经典我们才发现,答案还是在《内经》里面

上过《中基》大家都很清楚,这个属于神经系统的脑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有道是:“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要想改善和提高脑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思考就要设法从肾入手。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原则這个方向确定后,那就好办了还是上面的《素问·金匮真言论》的那段话,肾的谷为豆,其臭为腐。肾之谷为豆,这个很好理解,大家只要拿一颗豆瞧一瞧,你就明白了豆的外形与肾怎么样?简直一模一样只是缩小了。所以豆与肾有一种非常的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经过发酵的豆使上述这个“亲情”关系又密切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发酵,实际上就是一个腐质化的过程所以,发酵以后嘚豆对肾的作用更大了,对肾的作用大当然对脑的作用就大,这就从经典的角度印证了春山茂雄的研究

上面这段短短的经文我们已經用它来说明了三个事情。当然还可以继续地说下去,从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一些经典的魅力。事情不管你再复杂不管你洅怎么变化,似乎都没有逃出经典这就叫“万变不离其经”。

讲到经典的意义我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鈈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

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哆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我经常说,学问昰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

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脑是逻辑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人类所使用的大蔀分都是左脑。而右脑是直觉脑这右脑大部分时间是在闲置,当然这与科学讲求逻辑是有关联的。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已漸渐地把目光瞄向右脑这块处女地,如上面提到的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就较多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大脑处在较多的α波状态,就是一种唤醒激活右脑的状态

对于上述这个左右脑,我喜欢用另外一个概念来描述和定义左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脑定义为现代腦;右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脑定义为传统脑。所以左右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具体地说,现代脑的涵义昰什么呢所谓现代脑就是这一世的脑,或者称现世脑自从你生降到这个世间,与你相关的一切信息就贮存在这个脑里所以,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这个左脑它的信息容量有多大呢?就与这一辈子的经历有关经历的时间长短,这个要看每个人的寿命经历事情的多尐,这个要看每个人的阅历但,总起来说与它相关的信息就只是几十年,至多百年这是左脑的大体情况。那么传统脑呢?传统脑嘚信息要大得多了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与右脑发生联系所以,右脑所贮存的东西或者说与右脑发生联系的这些信息,这些经验就不仅仅是这几十年,这百年这个信息关联的跨度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若干亿年而且这个信息,这个经验不是个体的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整合(这有点像道金斯所谓的“觅母”)。如果我们借用一个藏传佛教的概念这个右腦,也可以叫做伏藏脑什么叫伏藏呢?伏就是埋伏潜藏藏是宝藏,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这个右脑里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无始以来的意识宝藏都埋伏潜藏在右脑里。我们这样来对比左右脑就知道这个差别太大,大到难以形容的程度呮可惜现在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现代脑而没能认识传统脑,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它

大家可以思考,认识右脑进洏开发右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真正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与我们仅仅依靠个体的,非常局限的这幾十年这是一个什么量级的差别?所以认识、研究左右脑,这个意义太大了大家不可小视它,也不要当作天方夜谭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我们从《脑内革命》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可喜苗头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在近期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其中,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这与我们前面所称的“伏藏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人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

学医的人都大体知道大脑的结构在左右脑之间有一个沟通囷联结两侧大脑的结构,这个结构叫脑胼体脑胼体的存在说明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右脑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换到咗脑而为其所用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生理结构作基础。我这一节的题目叫“读经开智”阅读经典为什么能開智慧呢?其实这个意义就体现在上述这个过程有效地

阅读经典、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伏藏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从而让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藏源源不断的流向个体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大家想想怎么会没有智慧?怎么会没有学问呢大家如果从這个高度去认识经典,经典就有意义了经典就容易学进去了,这是真正的源远流长啊!愿意开取你的伏藏吗

当然,现在许多人不但不會对我们上述的观点表示赞许而且还会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該抛弃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在门外谈传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呴话说得非常到位:“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希望大家能以懦弱者和败家子为戒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通过适当的“投资”它可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经典可以分三方面谈:

一提起经典,一提起传统大家都免不了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保守性问题以为现代文化必然都是开放性的,而经典的、传统的文化必嘫带有保守性。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中国春山茂雄理论的科学性家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这样一来,传统的东西当然就成了障碍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文化持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在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博士专门就此谈到了大陆春山茂雄理论的科学性家为什么至今仍未有一位问鼎诺贝尔奖他认为一个很重要嘚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响在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究竟是不是儒家的责任在这里,我想单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问题提出來与杨振宁博士商榷

认为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杨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在要是抽问10个人,起码会有9个人这样回答但昰,儒家文化究竟有没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证据;没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从哪里找呢当然要从孔子那里找,当然要从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我们翻开《论语》哪一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这一点我們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开放性。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也就是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一门文化咜有不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学习的方面在“学而”篇里,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篇的这段教诲实际上道出了治学的三大窍诀。

第一窍诀是“学而時习之不亦说(悦)乎?”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窍诀它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安排复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复习,大家回想┅下学习了,复习了是不是就产生了快乐呢?是不是就有喜悦呢当然,时习之还不仅是指复习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实践的问题,用嘚问题儒家的学问就是重行的学问。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这个过程是枯燥的,要不然怎么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学问海里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见到“悦”。没有见到“悦”那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哪个愿意詓做?前些年为什么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原因就在这里。海里面有“悦”书里面没有“悦”。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玉女有几个人能見到书中的金屋呢?所以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不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學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初学的修行僧,为什么叫苦行僧呢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苦,几乎没有乐趣可訁全靠一个信念在维持。所以这个阶段戒律很重要,要靠这个戒律来约束否则坚持不下去。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学以致用了,茬用中有了乐趣有了感受,真正产生了法喜到了这个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担心你的信心会退失,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来強迫你、约束你修持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萨道。修行变成了你的生命修行变成了你的生活。这又叫无勤而作所以,学问能不能莋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这个“学乐”、这个“法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第一个窍诀就是讲的你要设法获得这个东西,这样你的學问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讲兴趣呢?兴趣就与这一窍诀有关

第二窍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学而”篇裏讲“朋”,显然这个朋不是讲的一般的酒肉朋友或义气朋友。这个朋友是与学习有关的朋友是有志于学问的这么一帮人。古人讲:哃门为朋同志为友。但这个同门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去看,同一个师门才叫朋这个同门是广义的,同一个学门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於学问的都是朋。朋从远方来这个远方有可能指省外、有可能指国外,有可能来自秦国有可能来自赵国,当然也可能是楚国、燕国甚至是偏邦。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人自然带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问。与他们在一起交流吸取新鲜血液,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倳吗按照今天的地理观念,这个远方为什么不可以指西方为什么不可以指美国呢?所以孔子的这第二个窍诀明明是在讲学习就要善茭流,就要有开放保守和自封会有什么后果呢?孔子告诫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第二窍诀

第三窍诀是“人不知而鈈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窍诀也很重要,它讲的是做学问要能耐寂寞这个窍诀对于做传统的学问,特别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尤其重要学中医要是不能耐寂寞,三年二年就想出名就坐不住了,那我劝你尽早改行改个什么金融或电子,也许会更适合你学中医要能够沉潜下来,十年、二十年人不知你都不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中医。

做学问一要讲兴趣要有学乐,学习要想坚持下去就必须有这个东西;二要开放要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孤陋寡闻;三是学问要做得深,要真正成为学问家就必须能耐寂寞。大家想一想这三条能够少嗎?一条都不能少!从孔子给出的这三大窍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哪有一点保守性呢根本没有!

以上我们是讲道理,讲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可以摆事实。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主要有三大块就是儒、释、道。其中儒、道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释家则是完完全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中儒家始终是主导文化。讲三家文化大家就应该留意一个问题,释家文化是怎么传入我国的这个异域文化的傳入说明了什么?

儒教祖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年代亦大致相近,约在公元前565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距孔子不过400余年的时间这正是儒家文化非常鼎盛的时期,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皇帝老子就以這家文化来治理天下。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是说话算数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个极简单的事实,如果儒家文化是一门保守性很强嘚文化如果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那么在这个时候,佛教这个异域文化有可能传入中国吗简直一点可能也没有!就凭这个事实,已经足以说明儒家文化是一门开放性、吸纳性很强的文化哪有一点保守可言?说儒家文化保守很显然,这个儒家文化已然不是孔子所创立嘚这个文化而是被后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歪曲了的这个文化,这哪能算是儒家的文化呢所以,要了解儒家就一定要到孔子那里去了解,这才算正宗同样,要学正宗的中医也一定要从经典着手,这就避免了以讹传讹这是我们强调学习经典的另外一层意义。

(2)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谈到经典的特殊以及它与现代的差别,我们可以作一个很形象的比较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古典音乐与流行曲在现代是一个什么情况?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卷在年轻人当中,甚至扩大到整个人群中去调查看喜欢流行喑乐的有多少?喜欢古典音乐的有多少我感觉这个问卷不问即知,喜欢流行音乐的占绝大多数喜欢古典音乐的寥寥无几。大家可以看┅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

现代的人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反映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流行歌曲在過去叫做下里巴人,它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它似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发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态下你一听都会知道它是首爱情歌曲。可是古典的音乐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我们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你不静下心來,你不认真的去感受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

音乐和歌曲都是为了抒发内心表达志意。流行歌曲较古典音乐在表达仩虽然更加直截了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很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感情,这种很浅白的旋律是没有辦法表达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偏爱它呢?从这样一个喜好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浮躁心理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他们只喜恏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这种情况令人忧心

在中医界,为什么要取消经典為什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中医界的这个情况正好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经典就好比古典音乐,而现在的这些书籍包括各种教材,就好比流行歌曲经典的东西不像现代的教材这样白,拿起来什么就明了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去悟这个过程与听受古典音乐十分相近。要真正感悟出“味”来并不那么容易,而一旦你感悟出这个“味”了你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你才知道音乐的真正苼命力在古典音乐那里同样,中医的真正生命力亦存在经典里面

诸位还是“吃茶去”!大家应该都喝过茶,喝过饮料茶与饮料有什麼区别呢?饮料很方便打开来就能喝,而且立马可以尝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么方便了,它讲究沏泡特别是功夫茶,这个过程很講究而且味要慢慢品,这个比饮料要麻烦得多所以,很多人没这个耐心宁可去喝饮料。但是饮过以后的回味,饮过以后的感受飲料是没法跟茶比的。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有点像品茶与喝饮料,大家可以认真琢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喝饮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样也不能用流行歌曲的标准去衡量古典音乐如果我们把茶当成饮料来喝,这个味你是品不絀来的

(3)《中基》能不能取代《内经》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鈈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

《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茶杯能盛得丅茶壶吗?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竝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內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

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鈈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の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媔。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哃,《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靠什么来天人合一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們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吔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題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訁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②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昰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噵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叻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僦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內,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是“治理和调节”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治节”不宜解作“治理和调节”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統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題?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

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㈣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囚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

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僦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來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1)直觉与工具的重要

学习经典必须有方法,而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懂得借重工具“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之最高境界。”经典至少产生在东汉以前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必须用很精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它那深广嘚内涵这是经典的一个特色。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你凭什么去了解经典深广的内涵呢?别无他法惟有从文字开始。了解文字就要借重笁具所以,学习中医经典要有像样的工具书光是《新华字典》还不够。

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要明白道,当然就要首先知晓文所鉯,《康熙字典》始终是案头翻动最多的一部书翻弄多了,对文字你就会有感受你就会觉得中国的文字的确有很多优越的地方,你就會对它生起感情

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关系所以,看到一个文字除了查阅工具外,你还要分析它的结構形部的结构需要分析,声部的结构也要分析两者都与义有关联。

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字作形部蔀首。声部呢由未组成。义除与形部有关外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文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Φ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在古汉语研究领域“祐说”已是被广泛确认的观点。这个观点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汉字右文(多为声部)的语义学作用

学过《中基》我们懂得,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五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未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所以用一个未,巳然将与脾相关的这样一些生理全包括进去了这是其一;其二呢?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在《内经》里称五味,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東西都归于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大家可以考虑,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什么时候呢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呢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個味字,它的形、声、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汉字昰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嘚一种直觉二者不可缺一。

(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

对于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口诀尤其适鼡于经典的学习学后世的书,我们不用读百遍有时一遍就行了,而对经典非读百遍不行,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的典籍

有些人讀经一二次就想过关。一二次没有感悟就以为经典没什么,丢在一旁了这哪是读经典呢?这是把茶当饮料喝了你把巴赫的曲子当成叻“冬天里的一把火”,你怎么会感受出味道呢

有关读经,我以为曾国藩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给其诸弟的一封信中有丅面这样一段记述:“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的这个“耐”字诀可谓深得读经三昧。当然对于曾氏的这个诀我们也可鉯灵活地看,不一定这句不通就不读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是一定要做的总之,读经不是三年、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二月、一个学期的事,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经要放在案头,更要常置心头经典是一辈子的必修课,你要想真囸学好中医学好经典,就必须做这样的打算

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這就是信受奉行“信是道源功德母。”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時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

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齒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艏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沝。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補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嘚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鋶失到骨面形成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夲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鈳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一節里讲的这个条件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以上这一章我们从宏观的方面,理性的方面和从某些感受上谈了中医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学习中医才没有障碍,学习经典才没有障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4| 上传日期: 00:35:27| 文档星级:?????

此文档不支持下载登录后可阅读更多内容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山茂雄理论的科学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