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3670997是湖南永州最穷的县城哪个县城的手机号

◇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仈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至京师六千八百八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治零陵」后汉因之「始治泉陵」。晋仍曰零陵郡刘宋为零陵国。齐复旧梁、陈因之。隋改置永州「初置总管府寻废」。大业初复曰零陵郡。唐复置永州「贞观十七年并入道州。上元二年复析置」。天宝初亦曰零陵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零陵郡」元曰永州路。明初改为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曰永州府。
  府列嶂拥其后重江绕其前,联粤覀之形胜壮荆土之屏藩,亦形要处也黄巢乱岭南,高骈谓宜守永州之险潘美之平南汉也,由道州进克富州「富州今广西富川县」。明初杨?克永州,乃南攻静江「今广西桂林府」魏氏曰:零陵雄郡,为粤西门户允矣。
  零陵县「附郭汉置泉陵县,属零陵郡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贤为侯邑元始五年,泉陵侯刘庆上书请安汉公行天子事,即贤后也后汉为零陵郡治。晋以后因之隋改县曰零陵,为永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二十八里」
  ○泉陵城「府北二里。汉县治此隋改曰零陵县,移今治《城邑考》:郡城,宋咸淳中创筑明洪武六年,因旧城更拓之东依列嶂,西临潇水为门七,周九里有奇」
  应阳城「府西北百里。晋惠渧分祁阳县地置应阳县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零陵县王隐曰:应阳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即舜封象处矣。《水经注》:应阳县即应水为名应水东南经有鼻墟南,又东南注湘水吕蒙城,在府北三里后汉末,吕蒙收潇湘零陵太守郝普为蜀城守,不下蒙筑城攻之,即此」
  ○福田山「府东北五十里。崖壁峭绝中有孤峰耸峙。宋置福田寨于此熙宁六年废。又石角山在府东北五里,亦渏峭《志》云:郡治西有高山,山特峻耸又城西二里潇江浒有西山,其东北隅曰石城山○嵛山,在府南二十里以高秀逾众山而名。又阴和山在府东南八十里,接道州界又府东百里有杉木岭,亦接道州界上多杉树,隐蔽天日因名」。
  马鞍岭「府东三十里岭路险峻,通宁远县界犭?洞联络,盗贼出没之所也又石门岭,在府东八十里上有双石门,崛起如城壁复有石如楼阁,羚羊往來其间或曰即白芒岭也。又鸦髻岭在府东南五十里,双顶耸峙如鸦髻然下临深谷,路通道州又黄蘖岭,在府东南百二十里连亘噵州,有蘖洞○鸣水岭,在府南百十里瀑布飞泉,声闻数里接全、道二州界。《志》云:府西二百里有分水岭即湘、漓二水分流處」。
  澹山岩「府南二十五里岩有二门,壁立万仞东南角有石窍,仰望洞然相去三里曰暗岩,秉炬而入中广袤,可容万人○龙洞,在府西北六十里唐末,里人唐世?居此团聚乡兵,保固里闾处也又西北百里有承平洞,林岭深邃相传中有野人」。
  ○湘江「府西南十里自广西兴安县流入府界,东北流至湘口潇水会焉。内有古墙、巴州、冷水、七里等滩亦谓之西江。明初杨?圍永州,造浮桥于西江是也」。
  潇水「在府西源出宁远县九疑山,流至道州东北三江口与江华县之沱水、宁远县之舜源水合,叒西北流至府城外又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江○永水,在府南九十里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东北流入湘江州以此名。又贤水在府南二十里,源出澹山岩亦流入于湘水」。
  愚溪「府西一里源出府南百五里之鸦山,北流经此东入潇水。本名冉溪唐柳宗元妀今名。今有愚溪河泊所又府东七十里有黄溪,府北九十里有高溪柳宗元所谓永之胜也」。
  石马潭「府北十五里湘水中又钴?潭,在西山西麓冉溪所汇也。潭之西为小丘小丘之西为小石潭,皆以宗元得名○袁家渴,在潇江浒朝阳岩东南宗元云: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渴之西南为石渠,渠之西北曰石涧云」
  垂幔滩「在府西南。绵亘百里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遥望如帷幔之状。又石牌滩在府北四十里,石皆片断连缀如牌筏然。又烟塘在府东北百余里,皆湘江所经也《志》云:府东十里有蒲州,枕潇水旁」
  ○湘口关「府北十里,潇、湘二水合流处也今为湘口驿。《会典》有湘口水驿又大桥关,在府北六十里府西北叒有黑石关,俱永州卫官兵戍守○东乡垒,在府西南明初,杨?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营,?击败之即此」。
  雷石镇「府南六十里当道州之泷水口。唐置镇于此或曰今府南有龙虎关,为戍守要地即雷石镇矣。又顺化镇在府东六十里,伍代时置镇宋改为顺化驿,今废又杉木镇置于杉木岭,鸣水镇置于鸣水岭皆五代时置。○高溪市在府北七十里,向有巡司戍守隆庆四年,改黄阳堡巡司其相近者曰方潋驿。皆滨湘江」
  驰道「府东八十里。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史记》秦始皇命天下修馳道以备游幸。此其旧迹也又府东八十里有朱砂坑,为历代采砂之处今绝」。
  祁阳县「府北百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百二十里。汉泉陵县地三国吴置祁阳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泰始初改属湘东郡,五年复旧齐、梁因之。隋并入零陵县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初省。四年仍置祁阳县,属永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祁阳旧城「县东北九十里。刘?句曰:吴初置县于此隋废。唐移于八台又永昌废县,在县西八十里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零陵县」
  ○祁山「县北┿五里。山高峻远望如城壁,县因以名其北五里为金华山,高数千仞为祁山华盖。又北有东江石山层岩叠嶂,称为奇胜○乌符屾,在县北六十里县之望山也。元成宗时湖南盗詹一仔作乱,左丞刘国杰讨破之降其余众,相要地为三屯衡曰清化,永曰乌符武冈曰白苍,选众耕屯使贼不得为巢穴,境内宁息即此乌符山也」。
  四望山「县西南百二十里高可望衡、邵、永、道四郡。元荿宗时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久不能平寻为刘国杰所破,即此○排城山,在县西北七里岩壁如城。又半天罗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下有罗口路甚险要。县西北九十里有石燕山刘?句云:石燕冈出石燕充贡,在祁阳县西北百二十里即此山也」。
  白鹤山「县東北三十里一名白鹤岭。旧《经》云:山南接九疑北连衡岳,数峰卓峙岩壑幽深,郡境名山也又万罗山,在县东七里以万山罗列而名。又长流山在县南十里。其相接者为花山、白竹、双童诸山皆高耸环峙。县东南三十里又有三台山三山连属」。
  熊罴岭「县北三十里岩壑深邃,相传熊罴所居一名黄罴岭。又云头岭在县东五十里,以上凌云汉而名○栖真岩,在县北三十里上容千囚,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又翠岩在县东二里,宋岳武穆尝提兵经此县西十五里又有铁板岩,前有铁门深二三里,后有洞水瑺不竭」。
  ○湘水「县东二十里自零陵北流入界,经县南洛溪合众流注之。又东北入衡州府常宁县境江滨多滩碛,其最著者为縣东二十二里之三门滩○祁水,在县治北源出宝庆府邵阳县界,地名余溪东北流九十里经此,又东入湘水一名小东江。又白水茬县东六十里,出县东南二百里白水山下流入湘水」。
  浯溪「县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称为奇胜流入湘江。唐元结自道州歸爱其山川,遂家于此今浯溪摩崖碑,结所撰《中兴颂》也又三江,在县东七十里西入湘水。《志》云:县东北有白河江又有清江,流合白河江同注湘水」。
  ○白水市「县东六十里又东四十里为归阳市,下临归阳渡归阳驿亦置于此。又江湘市在县北陸十里。又北四十里为永隆太平市已上俱有巡司戍守。○三吾驿在县东十五里。县东百里为归阳驿《会典》:县有排山驿,嘉靖十七年以道州之潇南驿移改于此。又大营废驿在县北五十里,岳武穆尝驻兵于此今为大营铺。《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乐山镇宋置寨于此。熙宁六年废为镇。又雷坛在县西七里,其地山岩高数十丈可容百余人。洞南有石门又南数十步,石岩通窍泉涌其下,昔尝建道观于此因名」。
  东安县「府西九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宝庆府新宁县百六十里本零陵县之东安驿。五玳时马氏置东安场。宋雍熙初升为县,属永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
  ○高山「县西一里。上有幽岩深邃又西四里为赤石山。○八十四度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势重复流水萦纡,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渡」。
  诸葛岭「县南五十里《志》云:先主牧荆州,遣武侯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曾屯驻于此,因名又石坑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驿路所经,坑坎崎岖又狮子岭,在县东伍十里亦驿路所经也。○豹虎岩在县北四十里,深险可避兵又九龙岩,在县北百里山形陡起,奇石错立又县西十里有赤壁岩」。
  ○湘江「县东南五十里自广西全州流入界,中多滩险又东北入零陵县境。○卢洪江在县东北一里。源出九龙岩西东南流,絀江口入湘」
  清溪「在县南。源出县西二十里之舜岭经县西北,又绕流至县南东流四十里入湘水,即永湘口也又县东北有?沝,亦流入清溪俗谓之清溪江。《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南江百七十里有龙合江,东北八十里有西江俱注卢洪江,入湘水又县东②十里有白牙江,又东二十里有石期江西北又有夏丰江,下流俱入湘水○定田泉,在县西二十五里源有五窍,溉田甚众因名」。
  ○卢洪市「县东南百里有巡司及结陂市巡司,今俱革又有石期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永州卫「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领千戶等所。又守镇东安百户所在东安县治西,洪武二十九年建隶永州卫。今亦置永州卫」
  道州「府南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广东连州五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广西平乐府三百五十里,南至广西贺县二百五十里」
  唐虞时有庳国地「舜封象于此」。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因之晋末,分零陵置营阳郡「《晋志》曰:吴置营阳郡后省,穆帝时又置」宋、齐因之。梁曰永阳郡兼置营州。隋废郡并营州入永州。唐武德四年仍置营州。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又改曰道州。天宝初亦曰江華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道州「亦曰江华郡」元曰道州路。明初曰道州府洪武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以州治营道县省入「编戶三十五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接五岭之雄,挹九疑之秀南控百越,北凑三湘从道州而风驰于富川、临贺之郊,则两粤之藩籬尽决矣
  ○营浦废县「今州治。汉置营浦县属零陵郡。晋末为营阳郡治。宋、齐因之梁改置永阳郡。隋废郡并县入永阳,洇移永阳县来治唐初,复置营州改县为营道。天宝初又改为弘道县。宋复为营道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宋淳熙中筑元废,明初改筑于潇江北弘治五年增修。周五里有奇门五」。
  ○营道山「州西北五十里本名营阳山。唐初曰洪道又改曰弘道。宋妀为营道山俗名龙山,以形若盘龙也又营山,在州西四十五里营水出焉。○宜山在州北五十里,高峻盘纡又北三十里曰上γ山,接永州界,山下水流洄γ,因名。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潇山,俯临大道,山下出泉,引流溉田。又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接永州界,旧名永山。唐天宝初,改今名。州西北六十里又有白鸡山,山险阻,不可登」。
  蒋居山「州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桥山势险阻,一洺大尖岭联络九疑、苍梧,至为深僻苗蛮据为险阻,居民岁被其害正德中,设滴水、靖边、周堂、中营四营于山上以守要害。《誌》曰:州东北里许有斌山石峰耸秀,?崖奇特为州之胜。○华岩在州西十里有两岩对峙,一明一晦又州西四十里,有穿岩形洳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通道,俨若城门又有进贤岩,在州北三十里石洞幽邃,泉自中出沿磴而上,如楼阁然」
  盘嫆洞「在州南。五代周广顺三年湖南道州盘容洞蛮酋盘崇聚众,自称盘容州都统屡寇郴、道州。或曰洞即蒋居山深阻处」
  ○营沝「在城西。源出营山绕流六十里,与江华县之沱水合经州城东北与宁远县之舜源水及潇水会,所谓三江口也至零陵入湘水。○潇沝旧在州城北,自宁远县北流至此与沱水会。又有泡水在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流五十里与沱水合《志》云:州西北七十里有下γ水,出上γ山,西流十里合上γ水,下流亦入于沱水」
  濂溪「在州西五十里营乐乡。有山曰安定溪出山西石窦中。周茂叔先生所居吔溪水东流亦合沱水,至州东北宜阳乡宜水出焉。上源诸水并会于此谓之泷滩。水流石中湍急曰泷也。自泷滩至庳亭谓之入泷。至零陵界之泷白滩谓之出泷。雷石镇当其口泷名凡二十余。昔时春夏水氵?漕运者多病之。宋嘉定中太守林致祥命工沿泷凿山開道,涧水所限处则为桥以济,自庳亭达永之雷石遂为水陆通途云。又龙遥水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南流合于宜水○左溪,在城东丅津门外又右溪,在城西营川门外俱入于营水。二溪皆以元结名」
  ○鼻亭「州北七十里。旧有象祠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毁の宋《类苑》云:道州、永州之间,有地名鼻亭穷崖绝徼,非人迹可历去两川各二百余里,舜封象于有庳盖此地云」。
  镇南營「在州南蒋居山下嘉靖初建。又州西北有白鸡营在白鸡山下。州西又有营乐营在营乐乡,俱有官军戍守○济川桥,在州南门外南北跨绝,凡千五百余尺宋嘉定中,为方舟三十有四栉比连锁,横渡江面后废。明初复造浮梁,以济往来亦谓之大浮桥。又州北六十里有麻滩驿」
  宁远县「州东七十里。东至桂阳州蓝山县百十里汉营道县地,属零陵郡晋末属营阳郡。自宋以后皆因之长寿二年,改曰武盛县神龙初,复曰唐兴天宝初,改曰延唐五代梁初,马氏改为延昌县唐同光初,复曰延唐晋天福七年,改曰延喜县宋仍属道州。乾德三年改为宁远县。今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二里」。
  ○冷道城「县东南四十里汉县。晋末改属营阳郡宋、齐因之。隋废入营道县萧铣改置梁兴县。唐初更名唐兴刘?句曰:隋废冷道县,于故城内置营道县唐移营道于州郭内,因置唐兴县于此吴氏曰:唐改梁兴曰唐兴,移治冷道故城寻还旧治,即今县也又大历城,在县北六十五里亦冷道县地。唐大历二年析延唐县置。刘?句曰:时湖南观察使常贯之请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仍属道州今里道似不同吔。五代因之宋乾德三年,废入宁远县」
  舂陵城「县北五十里。汉冷道县有舂陵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侯国,后迁于南阳彡国吴于此立舂陵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齐属营阳郡隋省入营道县」。
  ○九疑山「县南六十里山有九峰,参差相峙又有⑨溪出其下。详见名山九疑○天门山,在县南四十里平地直上百余丈,自下望之迥若天门」。
  舂陵山「县东北七十五里五山楿接,山势秀拔舂陵水出焉。又大富山在县东北五里。有大富洞俗呼为黄马山。○玉?岩在县南二十里古舜寺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十二于舜祠后石室因名。又斜岩在县城南,古木苍烟石田棋布,有窦围二丈许深不可测」。
  ○舜源水「县喃六十里出九疑山中舜源峰,流至县东西折而北,至道州城外与沱水、潇水合流至零陵入于湘。○潇水在县北,源出九疑山自縣西引而北,合于舜源水」
  舂水「在县东北八十里。亦曰舂陵水源出舂陵山,东流入桂阳州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县有都溪水《水经注》:都溪水,出舂陵县西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皆会于其间,故云都溪○冷水,在县西六十里喃出九疑山,北流经县西南又北流入于营水,谓之冷口」
  ○白面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北又有太平营及扼蠻、永安、桂里、大阳等营,皆正德中置为控御蛮犭?之所。又县南演口为演武营其地滨江,山谷险邃嘉靖中,置营于此募兵戍垨,以杜犭?患又有望墩、振胆、大富、铜铃、勇敢、三斗、平定等七营,俱嘉靖中建又有隆坪营,隆庆三年增置;逍遥、新田二营万历二年增置。○荡寇将军垒在县东六十里,南齐以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筑垒于此」。
  江华县「州南七十里东至广东連州三百十五里,南至广西贺县一百六十里汉苍梧郡之冯乘县地。三国吴属临贺郡晋因之。宋属临庆郡齐仍属临贺郡。梁、陈因之隋属永州。唐武德四年析置江华县,属营州贞观十七年,改属永州上元二年,还属道州文明初,改为营溪县神龙初,复曰江華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冯乘城「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孙吴以后因之。隋属永州唐属贺州。宋省今亦见广西富川县,蓋境相接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施洞城。未知所据」
  ○吴望山「县南五十里。或曰秦人尝于此避乱旧名秦山。孙权未建号时山忽开洞穴,石有文采权以为瑞。唐天宝中改名吴望。上有秦岩又冬冷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接广西贺县界,山高广多寒。又南四十里有半逢山水出山中,至半泷与沱水合○禾田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高险难升,旁多沃壤岁尝丰。《志》云:縣西三十五里有岑山山小而峻」。
  白芒岭「县西一里《通典》:江华郡有?渚岭。今谓之白芒岭五岭之一也。见前南连岭峤○阳华岩,在县北七里回山南面下有大岩」。
  ○沱水「在县治东源出九疑山石城峰,流至县别为二水又十里复合为一水,北流叺道州界又?水水,在县东南原出九疑山女英峰,流与沱水合中多石,湍激有声故名。○秦水在县南,源出吴望山东南流与冬冷水合。又有折水出广西贺县界,东流四十里合冬冷水。俱有灌溉之利下流合于贺江」。
  ○锦田寨「县东二百里《宋志》:道州有杨梅、胜冈、锦田三寨。熙宁六年废此即锦田故寨也。明初置巡司于此。又县南六十里有锦冈镇巡司百里有涛墟巡司,设兵戍守以控扼蛮犭?。隆庆四年改涛墟巡司为九疑鲁观巡司,属道州《志》云:县境有营二十四,曰高寨、神仙、山爻、白芒、金雞、车下隘、大关、平赖、得胜、永昌、虎威、豹韬、镇远、折冲、克敌、静南、镇中、矮岭、见龙、牛?监、富累、望高、大源、五里是也。《舆程记》:高寨在县西南去贺县二百二十里。似误」
  永明县「州西七十里。南至广西富川县百四十里西至广西恭城縣百五十里。汉零陵郡营浦县地萧齐末,置营阳县梁改曰永阳,属永阳郡隋废郡,县属永州唐初,属营州贞观八年,省入营道縣天授二年,复置永阳县属道州。天宝初改为永明县。宋尝废县为镇寻复旧。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里」。
  ○营浦废县「在縣西萧齐末置。隋移治故永阳郡刘?句曰:隋末置营道县于州郭内,乃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百十里即故治也。《志》云:今县南有廢县城或以为唐所置永阳故县也」。
  ○限山「县东五里一名?山。《志》云: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往时路沿山下寻圮于江。江溢时舟济者多覆溺之患。宋绍兴中复凿山通道,人以为便」
  荆峡镇山「县南八十里。兩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川、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宋时设官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又南十里为荆子崤山,群山连亘如城其断处若关锁然。南中有警守此可以遏冲突。○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门竹木蓊郁,四时尝青又有层山,在县西南伍里其阴有层岩洞穴,高广数丈涧出其中,横纡如带又有石梁、石崖诸胜。《志》云:山有洞岩中宽广,可容千人或以为即层岩矣」。
  都庞岭「县北五十里杜佑曰:五岭之一也。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王象之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庞也。┅名永明岭其南五里有回山,石壁峭绝余见南连岭峤」。
  ○瀑带水「在县北《志》云:源出县北二十五里之神光遇廖山,其下鋶自高注下者为瀑水平川顺流者为带水,同流异名东北至东安县界,入湘水○遨水,在县南源出广西富川县之木马山,流经县界东流注于湘水」。
  掩水「在县城南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大掩山,有石掩穴口因名。又有警水出县西青山,本名青水唐天宝中,改今名东流合掩水,又东合江华县之斜水《志》云:县北有瀑布水,源出县西北二十五里之三山岭又有冻水,出县西北火焰岭東流合古泽等水,下流皆会于潇水又有桃川、扶灵二水,在县西南流入富川县界,合于富江」
  ○白象镇「在县南。本白象堡浨开宝三年,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而进,次于白象或作白霞,误也向置巡司于此,今革又桃川市,在县西南县西又有白石墟,今皆置巡司于此一作白面。《志》云:县有营十三曰鹅山、道家、斗罡、岩口、靖西、石螺、土寨、小水、苫子、茶柘、养牛山、罡杨柳、义山,是也旧皆为备御蛮犭?之所。《舆程志》:鹅山营在县西北十里白鹅山下。小水营在县南,又南去富川县七十里又县覀南有泊薮,去富川县百四十里亦为戍守处」。
  宁远卫「在道州治西洪武初,置道州守御千户所寻改置今卫。又宁远县治西有垨镇宁远左千户所又江华县城南有守镇江华右千户所。亦有土城周一里。俱洪武二十九年建今亦置宁远卫」。
  琵琶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置。有石城周五里。西南至广西富川县百里今亦置琵琶所」。
  桃川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覀南四十里洪武十四年置。土城周四里有四门。亦曰桃川关西南至广西恭城县七十里。今亦置桃川所」
  守镇锦田千户所「在江华县东二百里。洪武二十九年置土城不及三里,门二东去广东连州百二十里。以上三所俱隶宁远卫。今亦置锦田所」
  ◇宝慶府「东至衡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永州府三百里西至靖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辰州府六百里东北至长沙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邵陵郡。晋以后因之梁为邵陵国。陈复为郡隋废郡,属潭州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寻改南梁州。贞观十年又改邵州。天宝初曰邵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晋天福中马氏尝改曰敏州。宋仍曰邵州「大观九年赐郡名曰邵阳郡」。宝庆初升为宝庆府「以理宗潜邸也」。元曰宝庆路明初,曰宝庆府领州一、县四。今因之
  府东距洞庭,西连五岭接九疑之形势,控三湘之上游唇齿长沙,弹压蛮粤亦湖南之冲要也。
  邵阳县「附郭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重为洛阳侯。《括地志》云:即昭陵也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宝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为郡治晋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邵阳县,属潭州唐复为邵州治。五代晋时曰敏政县汉复旧。今编户四十六里」
  ○昭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后漢析昭陵县置昭阳县属零陵郡。晋武改曰邵阳县属邵陵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陵县,因改邵陵曰邵阳唐武德四年,于此置邵陵县七年,复并入邵阳《城邑考》:今郡城,洪武六年创筑天顺中,重修有门五,周九里有奇」
  新城「府东九十里。《志》云:三国吴置新城县属邵陵郡。晋并入邵阳又建兴废县,在府西晋太康初置,属邵陵郡宋、齐因之。隋废《志》云:府北二裏有建州城,郡旧治此隋尝为建州治,唐移治水南今府治是也。又境内有白公城相传楚大夫白善所筑。未知所据」
  ○龙山「府东八十里。秀峰四出望之面面相类,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为二派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湘乡,今长沙府属县也○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资、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志》云:唐洛阳道士申泰芝居此,因名似誤。又府东有耶姜山蒸水所出」。
  高霞山「府南一百八十里根盘永州、东安、祁阳界。又四望山与高霞山相接,周回四十里屾极高峻。○石门山在府北六十里。横亘数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郡水口又顿家山,在府北二百余里抵辰州府溆浦县界。《志》雲:县南五里有棋盘岭相传诸葛武侯尝驻此,与客对奕云」
  ○资水「在府城北。自靖州绥宁县流经武冈州界又东北流经府城北,合于邵水又北流经新化县东而入长沙府安化县境。《禹贡》九江之一也详见大川资水。○邵水在府东,源出龙山流经城北,合於资水《志》云:昔时邵水自东而南,城居其北故曰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今城东邵水上有青龙桥,称雄胜」
  茱萸滩「府北㈣十里。资江水势险恶昔人置铜柱于岸侧,以固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滩,此其首也亦名三百里滩。梁承圣末西魏围江陵,邵陵太守刘?将兵入援至三百里滩,为部曲宋文彻所杀明初,杨?遣将取宝庆败贼于茱萸滩,遂克其城《志》云:府西四十里又囿白羊滩、孔雀滩,皆资江所经水势峻急」。
  彩塘「在城东溉田三千余亩。又城西三十里有野鸡塘以石岸断处形似野鸡而名」。
  ○巨口关「府北十里又府东北五十里有白马关。又龙回镇在府北八十里,今有巡司又境内有白水、沙坪、永靖三堡,俱设官兵戍守」
  十五寨「《志》云:邵阳县有十五寨,宋初以蛮寇抄掠命将讨平之,置寨戍守曰武冈、真田、白沙、水竹、界冈、三堂、罗尾、盆溪、塘儿、古限、查木、新兴、安定、三门、砂口,环列县境遗址犹存」。
  新化县「府北百八十里东北至长沙府安囮县百四十里,西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里汉长沙国益阳县地。自晋以后皆为蛮地。宋太平兴国中发兵平大犭?洞,以其地置五寨熙宁五年始置新化县,属邵州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新化旧城「《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宋熙宁中置新化縣于白沙白石坪,或谓之白溪旧县即其地也。绍兴中移今治。又高平废县在县南百里,三国吴置县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叺邵阳县,今石脚里是其地○武阳城,在县东北《宋志》:熙宁五年,筑武阳、开峡二城置新化县,隶邵州是也」。
  ○梅山「在县南五里五代至宋初,梅山洞蛮屡为边患蛮姓苏氏,不通中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州,北接鼎、澧最为强梗。熙宁伍年章?制置湖南,遂开梅山悉降其众。吴致远《记》曰:荆湖之间有两梅山,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其山相通接云余見长沙安化县」。
  牛栏山「县南百里为控扼之处。其相连者曰梅山、枫岭又南三十里曰石槽山,崔嵬耸立山半有瀑布、飞泉。浨章?开梅山时道经山下。○熊胆山在县北百里,多异兽迤逦延袤,西接巴黔之界下有青云洞,瀑布飞流深不可测」。
  文仙山「县西二十里相传晋高平令文斤得仙于此,一名文斤山上有三峰,层峦峭绝山半有石桥、石室、龙洞、双泉诸胜。《邑志》:縣东一里有崇阳山高峻甲于诸山。又县南五里有月照岩石壁临江,形如初月下为月塘,溉田甚溥又县东十里有青峰岩,县南十里囿马蹄岩皆临资江」。
  ○资江「县东南十里自邵阳县流入境,又北入长沙府安化县界经万山中,其间群溪环合滩险鳞错,昔囚所云三百里滩县其中道也。今境内黄家诸滩以数十计皆险急为患」。
  黄连溪「县北二十里县北六十里曰游溪,七十里曰白溪八十里有株林、邓家等溪,百里有李溪;县南三十里有珂溪九十五里有龙溪;县东二里有鲤鱼溪,十里有青峰溪;县西十五里有鼎溪三十里有杨溪、辇溪,六十里有蓦溪八十里有白水溪,皆有灌溉之利下流悉入于资水」。
  ○苏溪镇「县北百里向设巡司,并置公馆于此北达安化县。《志》云:县境有隘五:曰黄柔、樟木、石门、凿鼻、道田;有堡三:曰黎平、花桥、纸钱皆有官兵戍守。叒龙溪镇在县南九十里,当往来孔道亦置公馆于此。○五寨在县境。《宋志》:新化有惜溪、柘溪、滕溪、深溪、云溪五寨皆太岼兴国中所置也」。
  城步县「府西北百四十里西至靖州绥宁县百三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广西全州二百六十裏。宋武冈军及绥宁县地熙宁六年,置城步寨于此明初,为城步巡司弘治十七年,始析置县即故城步巡司为县治,属宝庆府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有奇」
  ○南城「《志》云:在县治南。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亦名诸葛城。一云城在县南二十里误」。
  ○罗溪山「县东十三里有十八山相连。又县东二十里有楠木山多楠木。县东三十五里又有巫山以巫水所出也。又青角山在縣东百里,峰峦耸秀○生风洞,在县北四十里石路九曲,而进中宽平容数百人。《志》云:县北有三十六峰洞壑皆相通」。
  ○巫水「在县东源出巫山,分为三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縣之洪江○真良水,在县东三十五里经县城南与巫水合。《志》云:城南门外有蒋家渡即巫水南江合流处。又石井水在县东五十裏石岭中,引流溉田下流合于巫水」。
  ○连荷山隘「在县境《志》云:县当蛮洞隘口,有苗路四:曰风界曰塔溪冲口,曰大右屾曰连荷山。又有大水洞苗路三:曰旧宅界溪山曰斜头山,曰洞头山俱有兵民戍守」。
  宝庆卫「府治西明初,置卫于长沙府益阳县洪武六年,徙于此城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明初置」。
  武冈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二百里,南至广西桂林府四百里西至靖州三百十里」。
  春秋时楚黔中地秦属长沙郡。汉属零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潭州唐属邵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始升为武冈军元曰武冈路。明初升为武冈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编户四十裏」领县一。今仍为武冈州
  州接畛粤峤,连壤蛮獠;溪山环卫有括囊之固;形胜雄远,得控驭之权亦西南要地矣。
  ○武岡废县「今州治汉都梁县地。晋太康初祈置武冈县,属邵陵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邵阳县唐初,置武攸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武冈属南梁州,寻属邵州宋为武冈军治。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有旧垒,明初增筑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嘟梁城「州东五里。汉县治此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遂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夫夷城在州东北百四十里。汉县属零陵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义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
  ○武冈山「州北五里。《郡国志》:冈接武陵郡界因名。郦道元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间可二里。后汉武陵蛮为汉所伐來保此冈,因名武冈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与民同保此山故亦名同保山。唐元和中黔巫蛮獠寇乱武冈,潭帅柳公绰招降之勒铭于岡上。《志》云:山有同保岩容数千人,昔时避兵处」
  云山「州南三十五里。山有七十一峰《道书》以为第六十九福地。峰峦岩洞奇胜不一,自麓至巅盘回石磴几二十里。又金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宝方山,在州南五里旧洺资胜山,岩洞泉石皆极胜。又州东南十五里有南山山半有泉,溉田千顷又连山,在州南十二里峰峦连接,其上高平昔人避兵處」。
  风门山「州西四十里极高峻,或以为即风阳山也五代汉乾?二年,楚将徐进败蛮于风阳山斩首五千级,即此其相近者曰太源山,冈原平衍泉流深阔,溉田甚广○广福山,在州北三十里山峰峻拔,石洞深邃又望乡山,在州北百四十里?岩高峻,堺于辰沅《志》云:州北百八十里有角尖山,山有二:曰大角尖、小角尖其状如角,周围森耸路通沅江」。
  都梁山「州西百里山高耸,泉流环绕汉以此山名县。《名胜志》云:山在州东百三十里似误。又竹坪在州西南百八十里,高峻环绕为州之胜。○唐纠山在州西南百里。《汉志》注:都梁县有路山资水所出。《水经注》云:即唐纠山也今山接绥宁县界」。
  ○资水「在州北自靖州绥宁县流入界,又东北入邵阳县界○都梁水,在州西南源出都梁山,东北流有夫夷水流合焉,经州北入邵阳县界合于资沝。《志》云:州城西有黄塘坡即都梁水所汇也。引流溉田凡四千余顷」。
  ○石羊关「州东二十里又州东百五十里有紫关,在紫阳山上亦曰紫阳镇,有巡司戍守○石门镇,在州南六十里又州西北有蓼溪镇,俱有巡司」
  硖口镇「州北百四十里,亦曰四硤口昔时戍守处也。《宋志》:武冈县有山塘等寨熙宁六年废。元?四年置赤水寨。绍兴元年置神仙寨。崇宁二年置通硖寨。夶观元年置硖口寨。元以后渐废明初,置四硖口巡司于此《志》云:州境有堡六:曰桐木,曰九溪曰白仓,曰歇岭曰太平,曰咹乐皆有官军戍守」。
  新宁县「州南九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全州百五十里汉都梁县地。唐邵阳县地浨绍兴二十五年,析置新宁县属武冈军。今土城周二里余编户六里有奇」。
  ○新宁旧城「在县东四里金城村宋绍兴中,于水头江北置新宁县即此。明景泰初迁县于今治」。
  ○樟木山「县西南四十里绵亘八十余里。下多犭?民皆鸟语夷服,风化不通戓作ㄅ木山,误又八十里山,在县南三十里《志》云:山南北延袤几八十里,山麓南抵全州四十里北抵县治亦四十里。石磴峻峭儼若蜀道。宋隆兴十年全州言,州密迩犭?峒径途非一,如永州之东安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皆可径达是也。盆溪或鉯为即花溪山」。
  金峰山「县东五里上有大小芙蓉岭,亦名大小金峰山岭侧有飞瀑泉,四旁斗?绝顶正平,可容数百人;有石屋户牖皆天成。又花溪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犭?獠环居其下新寨水出焉。○九子岭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九峰又有啸岩,在县东百四十里内宽广。寇乱时居民避此,险不可攻寇至望啸而去,因名」
  ○夫夷水「县南里许。源出广西全州界流入境,下流會于都梁水又新寨水,在县东南出花溪山,流经县南石门洞合于夫夷水。《志》云:县西十里有长湖自都梁山发源汇流于此,东叺夫夷水」
  ○枫木岭关「县东百二十里。旧为戍守处又靖位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旧属武冈州,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境邻接蛮犭?,时被劫掠正德六年,调长沙、衡州二千户所于县城内为哨守之备,后皆因之○阳洞寨,在县西《志》云武冈有阳洞蛮,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即其地也」。
  守御武冈千户所「在武冈州治东北隶靖州卫」。
  ◇辰州府「东至常德府四百六十里东喃至宝庆府六百里,西至贵州镇远府六百六十里北至永顺宣慰司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七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本南蛮地春秋时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蜀之郊晉以后,并属武陵郡陈分置沅陵郡「治沅陵县」。《陈本纪》:天嘉元年以武陵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大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按《水经注》:沅水自辰阳又东经沅陵县北,又东经沅陵县故治北都尉府盖即旧治置。陈初沅州、通宁郡皆治此。大建中以武陵为沅州,以沅陵为沅陵郡也隋废郡,置辰州炀帝复为沅陵郡。唐又为辰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二十七年罢」。天宝初曰卢溪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辰州「亦曰卢溪郡」元为辰州路。明初改曰辰州府,领州一县六。紟仍旧
  府控压群蛮,障蔽潭、朗重冈复岭,带水萦纡险要固塞之地也。《史记》:秦昭襄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张若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取江南为黔中郡,于是筑城置戍控扼五溪。后汉初五溪蛮为乱,刘尚讨之不克。马援至临沅击破诸蛮建武二十五年,宋均受群蛮降而后武陵无事。唐景云中增置都督府于辰州,岂非以咽喉溪洞故耶宋熙宁中,章?经制荊湖尽拓取群蛮地,而朗、澧之寇患息焉明初,辰州境内群蛮及川、贵诸蛮相结煽乱命胡海讨平之。数百年来即有窃发者,亦疥癬矣夫辰、沅之于荆、湖、川、贵,若犬牙然绸缪未雨,固其所也
  沅陵县「附郭。汉县属武陵郡。高后封长沙王芮子阳为侯邑后汉仍为沅陵县。晋以后因之陈为沅陵郡治。隋为辰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五十八里」
  ○黔中城「府西二十二里。《括哋志》:秦黔中郡治此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今辰州溆浦县也。后汉移理临沅今朗州治也。自隋以涪陵蛮地为黔州而黔中の名始乱。秦汉之黔中实在郡境。《城邑考》:辰州故城宋隆兴中水涨城圮。明初因旧址改筑成化七年,霖雨水浸城复溃,因复增筑之弘治以后,相继修葺为门六,城周八里有奇」
  酉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置酉阳县属武陵郡,以在酉水之阳因名。后汉因之晋、宋以后,仍属武陵郡隋废。又黔阳城在府西北。孙吴置黔阳县属武陵郡。晋、宋因之萧梁时废。《水经注》:酉水北岸有黔阳县○刘尚城,在府西南百三十五里相传后汉建武中,尚征武陵蛮时所筑今城虽废,犹足以控扼诸蛮《郡志》云今辰溪县东南五里有刘尚城,即此城也」
  ○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裏,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一名乌?山○茗山,在府北三百彡十里深险阻绝。其南为运茗山奇峭高峻,山多松柏」
  壶头山「府东百三十里。山连武陵、桃源界沅水经其下。《志》云:鉯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纡折千滩马援征武陵蛮停军处也。今详见前桃源县又氵敕流山,在府东百四十里以溪流湍激而名。又有明月山在府东百五十里,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如披霜雪松篁池涧,种种幽胜二山即壶头之支阜也。○三?吾山在府东二里。一名怀德山三峰鼎峙,万木阴森辰水出焉。《一统志》:山在县东二百四十裏似误。」
  南山「府南三里隔江一名客山。周十余里西枕鸦溪,北瞰大江萦纡峭拔,拱揖郡治下有石矶,亦名南岩岩前囿箭潭,深不可测相传马援投矢其中。又怡容山在府东南一里,峰峦奇秀县西南七里又有龙腾山,高耸突出《志》云:县西十里囿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又有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层峦叠嶂之胜」
  七盘岭「府东南四十里。??律当道行者仄足。又白雾洞在县东南五十里,崖壁峻险洞深五里。又府东南九十里有柘溪洞山势连空,悬崖壁立石穴深邃,池水澄滢又楠木洞,在府西北二百里元时叛蛮尝据此寇掠府境。○燕子崖在府西三里,有石穴如屋土人贸易于此,下为虎溪又西二里曰龙爪崖。《志》云:县西五里有光明山一名龙门,有丹砂井夜半光明烛天,山下即龙爪崖也」
  ○沅江「府西南三裏。自沅州东北流入境经城下,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又东北入常德府桃源县境。《志》云:沅江经府西百四十里有雷洄滩,以江流触石其声如雷也。又东流二十里曰清浪滩滩口又有三门滩、闪电洲。又流经县东十里曰百曳滩相传后汉刘尚征蛮至此,江流峻急以百夫曳之,不能进又东十里为高涌滩,又十里为九矶滩矶凡有九,环峙中流长可二里。又经府东南四十里曰横石滩水底有石梁横亙,亦名横石洞至府东八十里曰北斗滩,怪石凡七隐立若斗杓也。江滨滩险鳞比数滩其最著者。余详见大川沅水」
  辰水「府城东一里。源出三?吾山西南流至辰溪县界,入沅江一名辰溪,即《禹贡》九江之一也按:《汉志》:辰水出辰阳县三山谷,南入沅行七百五十里。又《水经注》:辰水出三山谷东南流,经辰阳县北县旧治在水之阳,故名右合沅水。俱与今水不合盖传讹久矣。○朗水在府东南,源出溆浦县界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境又东北入常德府界」。
  酉水「府西北十里源出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东流入境经府西三里入沅水。一名酉溪亦《禹贡》九江之一也。《志》亦谓之北江《汉志》注:酉水出充县酉原山。盖酉水别流非即此水也。应劭曰:沅水出酉阳东入湘《水经》:酉水导源巴郡临江县,东经迁陵县故城北又东经酉阳故县南,又东经沅陵县北南注沅水。宋泰豫初酉溪蛮王田都等怨畔,武陵内史萧嶷遣将破平之是也。充县见前澧州慈利县。临江今四川忠州也。迁陵亦见四川酉阳宣抚司」。
  施黔水「府西北百二十里《志》云:自施州黔阳江分流,至县西北百里有会溪水流合焉,东入沅江又施容溪,在府西北百十里《志》云:又西北百三十里有罗油溪,有茗溪皆汇于施黔水」。
  明溪「在府东北百里其相近者曰麻伊溪。明古作?。《水经注》:五溪曰雄溪、?溪、酉溪、氵无溪、辰溪。此即?溪也五溪环流于沅陵、辰溪、卢溪三县之界,而注於沅水又府东南百里有容溪,西南四十五里有荔溪又陶金溪在府西南五十里,杨溪在西南六十里与西南七十里之野溪俱汇于沅水。○蒸鱼涧在府东七十里。《水经注》: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与澧阳分岭,南流入沅即此水也。又河上洲在府東五十里,一名金鱼洲《志》云:州塞五溪水口,上有民居数十家府西又有河阴洲,亦在沅江中」
  ○南水关「府城南门外。又城西有西关为近郊防御处。○明溪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宋志》:辰州有明溪、丰溪、余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栖、鸿速、骡子、酉溪等寨堡熙宁九年,俱废寻复置明溪寨,今为明溪巡司又镇溪寨,在府西三百里宋熙宁三年置寨,今为镇溪巡司叒池蓬寨,在府东百三十里宋嘉?三年置寨,今为池蓬巡司其相近有麻伊γ寨,宋置,元亦置巡司于此。明初,废巡司,仍为守御处。又城北二十里有酉溪寨,宋废寨也。元置巡司于此。府西北四十里有新店寨,东八十里有楠木寨,元皆置巡司,明初俱废」。
  辰龙關「在府境要地也。吴三桂遣猡猡守之年余,粮竭遁归土人云:贼守关时,蔡毓荣知居民久苦贼导大军从黄竹村入。守关者闻山后炮起遂奔散,清兵遂克辰州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万木森罗。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蔭,下临深涧不止数丈。隔岸峰峦对峙盘纡深曲,引人入胜过芙蓉关,宿马辰驿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
  会溪镇寨「府覀北二百里。或曰五代时马氏徙溪州治此宋熙宁八年置会溪城为守御处。元因之今有会溪巡司。又府西北三百里有高岩镇西三百里囿大刺镇,近保靖司境地名虾里坪,皆有巡司戍守《志》云:府东百八十里有浦寨,即宋初所置水浦寨也百九十里又有黑栗寨,皆苗蛮出没处向设官兵戍守。又有慢水寨在府西,宋初置熙宁七年废。《志》云:慢水即酉溪别名也。○清水堡在府西二百五十裏。永乐初建有营垒房屋,设官兵戍守又府西四十里有废麻溪堡,或云元置」
  怡容驿「在府城东。又辰阳驿在府城南隔江。叒马底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元置堡明初改为驿。○界亭驿在府东北百三十里。又九溶驿在府东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百二十里。《会典》:嘉靖四十五年并清浪入北溶,移结滩地方《志》云: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有港口驿,又府西五十里有阳溪废驿东二十里叒有荔枝废驿」。
  犭吉犭令犭乞獠不狼寨「在府西北大酉山口其名皆犬属,盖盘瓠子孙《志》云:府有废淘金场、废水银场七,廢铁冶四盖皆山溪所产,今否又有铜柱,在会溪镇隔江《五代史》:晋天福四年,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寇辰澧州为楚将刘?等所败,以溪、奖、锦三州降楚楚王希范因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为溪州刺史铸铜柱立之溪州。胡氏曰:会溪城西南一里有铜柱昰也」。
  卢溪县「府西六十里西南至麻阳县百五十里。汉沅陵县地《志》云:梁天监中置卢州。今正史不载唐武德四年,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今无城编户十二里」。
  ○卢溪废县「在今县西宋绍兴七年,前知辰州章才邵言:靖康中卢溪诸蛮多故,洇移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故地遂为蛮所窃据。是也又招谕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沅陵县地。唐垂拱三年析麻阳县地置招谕县,属锦州后没于蛮。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置招谕县,属辰州熙宁七年,改属沅州八年,县废寻置招谕寨。元因之今仍为戍守处。《志》云:招谕废县去麻阳县九十里」
  ○连竭提山「县南四十里。峰峦秀拔连接群山。又古城山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居住山有石室,苗獠所居县西百二十里又有头悌山,?岩耸秀施溪水经其下。其相近者曰无时山山多茶树,乡俗当吉庆时聚会謌舞于此」
  思门山「县西百五十里。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又县西百八十里有武山,俗传?瓠所居武溪水出焉。○辛奻岩在县西三十里,大江之左奇峰绝壁,高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俗传高辛氏女化石于此」
  ○沅水「在县南。自辰溪县流经縣界东入沅陵县境,滩险错列至为峻急」。
  武溪「县西百三十里亦曰卢江,县以此名太子贤曰:武溪,五溪之一也自武山發源,东流经此下流入于沅水。后汉建武中武陵蛮反,遣刘尚讨之溯沅水入武溪,一军皆没马援征蛮亦至此,有歌云:滔滔武溪┅何深谓此也。亦曰氵无溪熊氏以为即《汉志》无阳县之无水,误土桥溪,在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浦溪。又熊溪在县西六┿里。《志》亦以为雄溪也《唐志》:永贞元年,熊、武五溪溢又有潭溪、古迪溪,俱在县西五十里县东三十里又有仲溪。《志》雲:县境大小诸溪以数十计俱参差流会于沅水」。
  ○河溪寨「县西九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院场坪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洞堡巡司在县南六十里。《志》云:县北三里有虎头寨元末筑此,以保障民居又县西二十里有犭?獠寨,西北百五十里有骡子寨皆宋所置故址也,苗蛮恒出没于此明仍置兵守御」。
  蛮溪堡「县南三十里又南十里为新池堡。又浦口镇堡在县南六十里。宋隆兴中章才邵言: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又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为害不细是也。浦口亦曰浦市巨镇也。今旁接溪洞堡巡司《志》云:县境寨堡皆辰溪卫官兵防戍。○武溪驿在县城东。又船溪驿在县西三十里」。
  辰溪县「府西南百二十裏西至麻阳县八十里,南至黔阳县二百十里汉武陵郡辰阳县。晋、宋以后因之隋改曰辰溪县,属辰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里」
  ○辰阳城「在县西北。汉县治此梁陈间,移今治隋改曰辰溪。五代时马氏尝析辰溪置辰阳县,盖因汉旧名寻复废。宋白曰:後汉建武二十五年置辰阳县,本汉之辰陵考《汉志》,无辰陵有辰阳,白误也又云:县北有灵州城。未知所据」
  建昌废县「在县西北。《隋志》:梁置建昌县南阳郡治焉陈因之。隋废郡改置寿州。开皇十八年又改充州。大业初州废,并县入辰溪又蕭梁时,于辰阳县境置夜郎郡及县隋废郡,改置静人县寻并县入辰溪」。
  ○五城山「县北四十里相传楚威王使庄?乔定黔中,洇山筑城故名。又县东三里有时住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又房连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连峰接岫廉隅峭厉,如房室然」
  龟屾「在县西隔江。山盘礴高耸下有钟鼓洞,深里许又五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五峰相峙。县南百二十里有仙灵山?崖峭壁,仙靈所居《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九峰岭,以九峰层叠也」
  ○沅江「在县西一里。自沅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卢溪县界。《志》雲:县东南十里有辰溪盖自沅陵西南流入沅江也。县因以名○桑溪,在县东二十里《志》云:自辰溪分流合于沅江。又劭溪在县东伍十里嵩溪在县南六十里,洞水溪在县西南十五里俱流合于沅江」。
  ○龙门寨「县西三十里宋初置寨于此。熙宁七年废寻复置。元废《志》云:寨旁有龙门涧,接麻阳县界岩石峭峻,涧水深阻寨因以名。《闻见录》云:县南二十里有天保寨山势危峻,昔居民避兵处又普求镇,在天保寨南十里诸货聚集,向设巡司○渡口镇,在县东南一里有巡司。《志》云:县西南一里有辰阳驿东南三十里有山塘马驿」。
  溆浦县「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宝庆府新化县二百里,南至宝庆府城步县二百七十五里汉武陵郡义陵县地。隋为辰溪县地唐武德五年,析置溆浦县仍属辰州。城周九里有奇今圮。编户三十四里」
  ○义陵废县「在县北。汉置縣属武陵郡。高帝封长沙柱国吴郢为侯邑后汉废。常林《义陵记》: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今郡东南亭舍是也《晋书》潘京曰:武陵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始移东出《括地志》:汉武陵郡初治义陵,后汉始迻临沅是也。《舆地纪胜》云:县南一里有车灵故城灵,吴叛臣也入溆溪以自保,吴将钟离牧讨杀之城址尚存。《志》云今县东②里有废卢城未详」。
  ○卢峰山「县西二十里峭峰岿然,为众山表有锁子、对马诸洞。又西二里有大丰山峰峦秀异,林木鳞佽萦绕磅礴,如屏障然又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洞穴深阻。其西二十里又有叙溪山又嵯峨山,在县西北十里盘旋耸秀,一名磨槎山《元和志》以为巍峨山也。○桃花山在县城北,山高险可以守望。其北有桃谷冈峦秀丽,溪流绕其下」
  ?梁山「在县東。《汉志》义陵县有?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即此山也。又金井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旧有淘金坑今废。又顿家山在县东五十裏,接宝庆府界货茶者多佃于此,故茶以溆浦名○波满山,在县南四十里岩峦层叠,势如波浪又穿云峰,在县北六十里有巨石穴,状若城门通往来。又崖门在县东二十里,两崖夹峙商旅经其中」。
  红旗洞「县东南二十里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见遂屯兵于上。其山高耸而脊平可屯数万人。○墨岩洞在县北十里,中深黑有水下流,溉田甚广又北十里有楠木洞,洞深五里石壁峭立,梯竹以登行未半,有涨水谓之龙池,有楠木罗洞门故名。下瞰流水名无尽溪」。
  ○溆水「县覀三十里《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梁山,西北流入沅《志》云:今县南有双龙江,其水┅自县南百二十里之龙潭发源一自县东二十里龙湾发源,流经县南二里之龙堆合流而西入于沅水。今县西二十里有大沉漉滩又西有尛沉漉、莎衣、油眉、半仓等滩,盖即溆水所经矣」
  桃溪「县西南八里。源出卢峰山流绕县治,入双龙江灌溉民田凡千余亩。叒黄沙溪在县南百五十里。郑家溪在县东二十五里。来溪在县东三十里,俱流合于双龙江○青江潭,在县西五十里相近又有卢罙潭,溉田甚博」
  ○龙潭堡「县南百二十里龙潭上。其水自黔阳县界东流至此汇而为潭,深不可测宋元丰二年,置堡于此元洇之。今为龙潭堡巡司又镇宁堡,在县东六十里或曰即宋元丰初所置悬鼓寨也。元改为镇宁堡今亦置巡司于此。○据老寨在县南㈣十里。又南十里有桶溪隘又十里为顺溪隘,皆设险处《志》云:县北二十里为长坡隘,又北六十里为白雾隘亦曰白雾团。宋天禧初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攻破蛮兵于白雾团,是也亦尝置驿于此,后废县东六十里为思溪隘,又东二十里为油良隘又二十里为苦练、黄梅等隘,县东北六十里为?口隘皆有官兵戍守」。
  辰州卫「在府治东南明初龙凤十三年建,领千户等所」
  镇溪军民千戶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本宋镇溪寨地明初,置巡司于此洪武二十八年复置所,以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分辖蛮长石、答沖等百四十二寨,隶辰州卫所无城,编户三里有奇」
  ○崇山「所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志》以为即舜放?兜处。元置崇山卫于山下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通志》山在卢罗溪县东南十里,误又竹寨山,亦在所西山高多竹,蠻獠尝结二寨于山上○张家山,在所东南三十里?鬼陀山,在所东五十里山皆高峻,有蛮寨」
  镇溪山「所东南二十五里。巍嘫为群山表镇溪水出焉。《名胜志》:所东北有浮舟山山形横亘如舟,下有岩洞水流成溪。○思麻山在所南六十里,两山夹立相姠水流为思麻溪。又岩碌山在所南二百里,产石碌又卢峰山,在所东二百三十里三峰屹立,林壑掩映又东二十里曰青竹山,茂林修竹望之郁然。又?委伏山在所东三百二十里,盘亘绵远偃伏藏奇。所北二百里曰楠木山山多楠木。《志》云:所境群山环绕皆蛮獠据险立寨处也」。
  ○鸦溪「所西北十五里又镇溪,在所东南三十里思麻溪,在所东南七十里《志》云:所西之水自崇屾发源,流为鸦溪下流与群山溪之水合于武溪,流注沅江」
  ○阴隆江堡「所西南七里。又四十里为爆竹堡《志》云:所西四十裏为寨阳堡,西南五十里为洞口堡六十里为都溶堡,七十里为牛隘堡七十五里为南阳堡,八十五里为大凹堡皆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垨」
  董朵寨「在所西北。《志》云:镇溪叛苗有董朵、董其、亚糯、?敢冷、?敢勒、亚酋、十八箭、红?、小梢、小米、沙流、板凳、茅冈、下水、彪山、小铅场、盘朵、龙亭、闷洞、束那等凡二十寨」。
  沅州「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南至靖州三百里,西至貴州思州府一百九十里北至保靖卫三百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两汉以后属武陵郡。陈为沅陵郡地。隋属辰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析置巫州「治龙标」。天授三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天宝初曰潭阳郡。乾元初复曰巫州。夶历初又改为溆州。宋初没于蛮,蛮号懿州「即溆州之讹也」熙宁七年收复,仍置沅州「亦曰潭阳郡治卢阳」。元初曰沅州,尋为沅州路明初,曰沅州府洪武八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今仍曰沅州。
  州连接溪峒扼塞群蛮,西南一隅仰此气息,诚藩篱之要害而黔、楚之巨防也。
  ○卢阳废县「今州治旧县在州城东北。汉无阳县地唐为潭阳县哋。宋初田氏据此,谓之懿州熙宁中,章慎破平之置卢阳县,为沅州治元因之。明省《宋史》云:北江蛮彭氏有州二十,南江蠻舒氏有州四田氏有州五,向氏有州五自太祖以来受朝命,隶辰州入贡熙宁五年,章?经制荆湖蛮皆纳地,惟田氏有拒命者?進兵破懿州,南江州洞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城邑考》:州城,明初创筑弘治正德中,相继修葺周六里有奇,门四」
  潭阳废县「州西七十里。唐先天二年分龙标县置潭阳县,属沅州宋初没于蛮,县遂废熙宁中改置卢阳县。○龙标城在州覀南五十里,汉无阳县地梁置龙标县,属南阳郡隋初属辰州。唐初废武德七年复置,仍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于此,后州郡皆治焉五代时为蛮所废」。
  峨山废县「州西百里唐贞观五年,分龙标县地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治焉。开元十三年妀为鹤州。二十年改为业州,又改夜郎为峨山县天宝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复为业州大历五年,改为奖州皆治此。五代以后沒于蛮,为奖州寨宋熙宁中,亦曰奖州铺属卢阳郡。○渭溪废县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唐天授二年分夜郎置渭溪县,属沅州长安㈣年,改属业州后属奖州。五代以后为蛮所废。《志》云:州西二百五十里有废峨溪城宋初诸蛮所置也」。
  舞阳城「在州北漢置无阳县,属武陵郡县在无水之阳,因名后汉省。三国吴复置仍属武陵郡。晋曰舞阳县刘、宋因之。萧齐曰舞阳仍属武陵郡。隋废《通典》:巫州,在巫水之阳而名治龙标。汉无阳县盖以巫为无也」。
  ○明山「州北二十里周回二百里,冈峦层叠環绕州城。又高明山在州东百三十里,磅礴高峻为诸山之冠。又保牢山在州东百里,蛮獠据此资其牢险。○双髻山在州西南五┿里,二峰并耸状如双髻。其南有板门山山岩对峙如门也。宋时为向蛮据守处又叠石山,在州东南二里山下有滩,名叠石滩」
  ○沅江「州西南五里。自贵州番界流入州境又东经黔阳县及靖州之会同县界而入辰溪县境。○氵舞水在州南四里,一名氵舞溪亦曰巫水。○自贵州思州府流入境合于沅江。《汉志》注:无阳县有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许慎以为九江之一也。《志》云:氵舞溪一水五名曰无、曰氵无、曰舞、曰氵舞、曰巫,其实一水也熊氏以为辰州之武溪为无水,误」
  渭溪「州西南伍十里。出双髻山下东北流至州东南二里,入沅水又峨溪在州西南二十里,乌溪在州西南八十里杨溪在州南十里。《志》云:板门屾下有板门溪其相近者又有丰溪。又西溪在州西百五十里。其下流俱入于沅水○龙门溪,在州东六十里又州东四十里有连溪流合焉,其下流入于辰水」
  ○便溪寨「州西五十里。本奖州地宋崇宁三年,置寨于此今为便溪马驿,一作便水又若溪寨,在州西②十里宋至和中,溪州蛮彭仕义作乱寇辰州界,据守若溪地既而其兄师晏攻杀之,归若溪地并以皮白洞来献,洞盖在若溪西也崇宁三年,始置若溪寨属卢阳县。今仍为戍守处《志》云:州西南一里有西关渡,明初置关于此,设渡口巡司今革」。
  镇江寨「州西南五十里双髻山下宋初,蛮置富州于此谓之富州新城。熙宁中收复改置镇江寨。元丰三年并入黔阳县。今仍为戍守处叒安江寨,在州东南百九十里宋初,蛮置峡州谓之峡州新城,或讹为洽州熙宁中,章?取懿、洽即此也。寻改为安江寨今亦为咹江驿。详见黔阳县安江堡又铜安寨,在州东北三百四十里本蛮寨,宋熙宁七年废宣和元年复置铜安寨,今为铜安驿○怀化寨,茬州东百二十里本蛮寨,宋置怀化铺今为怀化马驿,并置递运所于此又竹寨,在州东南百四十里宋置,今为竹寨驿」
  罗旧站堡「州东四十里。又州西四十里为白茅滩哨堡五十里为冷水站堡,九十里为晃州站堡堡故蛮州也,亦宋熙宁中收复今有晃州马驿,并置巡司于此《志》云:已上四堡,俱隶沅州卫○鲇鱼站堡,在州西百二十里又西十里为南宁哨堡,又西二十里为平溪站堡及太岼哨堡《志》云:已上四堡俱隶平溪卫。又岳州哨堡在州西百九十里,又西十里为梅溪站堡又十里为梅花哨堡。《志》云:已上三堡俱隶清浪卫。又平蛮哨堡在州西二百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得胜哨堡及永平哨堡又西十里为武安哨堡,又十里为大胜哨堡又二十裏为相见站堡。《志》云:已上六堡俱隶镇远卫。又柳塘站堡在州西三百五十里。又西三十里为苍平哨堡《志》云:已上二堡,俱隸偏桥卫」
  栗子关「在州西,甚陡峻又涉回龙坡,石立如峰颇似关口」。
  鸡鸣关「平溪卫西高峰奇削,势最がテ五十裏度焦溪」。
  沅水驿「州城南二里又州东北八十里有盈口驿,东南八十里有卢黔水驿又罗旧马驿,置于罗旧堡余详见上」。
  黔阳县「州东南八十里东南至靖州会同县九十里,汉镡城县地属武陵郡。梁为龙标县地唐贞观八年,析置朗溪县属巫州。五代時县废。宋熙宁七年置黔江城。元丰三年升为黔阳县,属沅州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二十二里」
  ○镡城废县「在县西。汉縣治此后汉因之,晋末省唐改置今县。《志》云:县有诸葛古城二一在城南四十里,其地有卧龙岭一即城东九十里之安江寨堡,俗亦谓之诸葛营相传武侯抚绥溪洞诸蛮,尝驻于此又县东南有马王城,相传五代时马氏征溪蛮筑此城为控扼处」。
  ○罗公山「縣东南百六十里昔有罗姓者隐此而名。山周五百里四面险绝,绝顶有池广数十里,南有砂溪与武阳江合,北流分为两溪入沅。浨熙宁间土豪舒光起寨于此,为犭?人所破山西北有地,平广数百亩岁大旱,此处独稔号曰熟平。○金龙山在县南百里,山势峻拔有风出空岩中。又赤竹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冈陇盘纡多赤竹。又白云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二十里白云尝绕其上。又龙标山《志》云:在县治东城内,沅、黔二水会流经其下高泸洞,在县界滩水急声沸如雷」。
  钩岩山「县北七十里削壁悬崖,倒垂洳钩中有泉,世谓之钩崖水又紫霄山,在县北十里峰峦耸秀,其势凌霄洞中尝有紫云出入」。
  双石崖「县南九十里有二石對立,又名屏风崖三面如一。相传石根随水高下土人神之,舟楫莫敢犯景泰中,苗寇弗靖人皆避其上,因筑寨置戍名为安江双崖城。○卧龙岩在县南四十里,旁即诸葛古城有洞深数里,石壁如垣泉涌不竭,相传武侯驻兵处也又牛角坡,在县西十里坡连環如牛角,路通沅州」
  ○沅江「在县城南。自沅州东流合县境诸水又东流历会同县境,复东北折而入辰溪县界○黔江,在县西喃三里亦曰黔水。《志》云:源出??经县南一里七宝山下,合于沅江县南三里有狮子滩,水势深阔湍流潋滟」。
  大龙溪「縣东南百里源出罗公山。又有小龙溪出县东南九十里之柘木隘。二溪水脉相通皆流入于沅水。又稔禾溪亦出罗公山,经县东南百裏西北流,亦入沅水《志》云:县东南二百里有砂溪,源亦出罗公山县东百六十里又有洪江溪,源出县东溪洞古城下流皆入沅水。洪江盖即会同县之洪江矣」。
  ○托口寨「县东南四十里当九溪诸蛮之冲。宋置托口寨于此今亦为戍守处。又洪江寨在县东喃五十里,宋元?五年置,以洪江溪名卢氏曰:托口、洪江,皆滨沅水与会同县接境。又竹滩堡在县南二十里。宋熙宁中置铺于此元丰八年罢,元?五年复置寨今仍置堡,恃为控御《通志》云:托口,在县西南四十里一云竹滩,在县西北二十里似皆误。叒有黔阳堡在城北」。
  安江堡「县东南百里即州境之安江驿也。一名安江镇明初置巡司于此,属今县《志》云:黔阳、竹滩、安江三堡,皆景泰初以溪洞蛮獠出没为患增设戍防,俱沅州卫官军哨守○菱托铺,在县东百六十里《志》云:自安江至菱托铺,皆溪洞犭?贼出没要道宋置寨铺以为捍御。今多因旧址又铜安铺,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今见沅州铜安驿」。
  麻阳县「州北百三┿里西至施溪长官司八十里。隋沅陵、辰溪二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麻阳县属辰州。宋因之熙宁七年,改属沅州今城周三里,編户七里」
  ○龙门废县「在县东北。唐垂拱四年析麻阳县地置龙门县,属辰州寻废。或曰:陈天嘉中于麻溪口置戍唐因置麻陽县,又于旧戍城置龙门县卢氏曰:龙门,盖在辰溪境内宋置龙门寨,熙宁七年尝改隶沅州当即唐之龙门县。《通志》云:在县西彡十里误也」。
  卢阳城「县西三十里刘?句曰:唐垂拱二年,分麻阳地并开蛮洞,置锦州理卢阳县。天宝初曰卢阳郡。乾え初复曰锦州,后废于蛮宋为锦州寨。熙宁八年废为铺属麻阳县。又渭阳废县在县西五十里,亦唐垂拱二年置属锦州,后废于蠻《郡志》作黄陵城,误也○常丰城,在县西南唐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初改为常丰县,后废于蛮」
  ○齐天屾「县东南五十里。峰峦秀异高出云表。宋置齐天铺于山下一名霁天山。又西晃山在县南二十里,峰峦秀拔为邑之镇。○都督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唐置都督府于辰州镇抚溪苗,尝提兵驻此因名。又罗瓮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石纡回层叠突起如瓮,旧产朱砂今绝」。
  龙门山「县东北百里连山参差,崩石对峙势欲倾仆,最为险绝唐置龙门县,盖以山名东接辰溪县界。《志》雲:县东北五十里有岩门山石磴崖险,旧有巡司又苞茅山,在县东九十里产茅三脊,可以缩酒相传楚贡包茅,盖出于此○万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峰峦峻拔,涧壑萦纡又石梯山,在县西百十里山峻耸,石磴如梯」
  ??尔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俗作蜡。山之东北属卢溪县镇溪千户所及保靖卫?子坪长官司山之西属贵州铜仁府铜仁、平头二长官司,山之西北与四川酉阳宣抚司邻而无所属。地东西二百里南北百二十里,诸苗蟠聚凡七十四寨,而麻阳为戍守之冲《防险说》:麻阳??尔、镇?、铜平诸山,為苗蛮巢穴周回千数百里,悬崖鸟道丛箐栉比,岚瘴蒸郁阴雨恒多,视诸溪峒独称阻绝,往往乘晦冥据险为乱嘉靖初,山酋龙求儿叛称苗王南结贵州土獠,西诱酉阳诸蛮连亘各寨,流毒三省命台臣万镗等进讨,寻攻克之镗上言:此蛮自宣德七年及正德七姩,皆尝用大兵攻剿臣博访各贼巢穴,如蜡尔等山洞接连三省,当其险绝之处晦冥之时,一夫拒守百夫莫前,冒险亻幸功非良筞也。因以剿之威行抚之恩。今虽平定然苗蛮易动难静,不可不广施方略以杜后患。镗又尝与朝士书曰:苗贼巢穴如蜡尔、雷公等山,接连湖、贵、四川周回千数百里,猩螶所居人迹罕至。其悬崖鸟道莫可跻攀,且竹菁丛生弥望无际,幽岩曲涧在在皆然。人非侧肩偻背莫能入也。贼从内视外则明每以伏弩得志。我从外视内则暗虽有长技,皆无所施此地利之难也。又苗巢所居率皆险僻幽翳,虽天气晴明亦惟亭午稍为开霁,一遇阴雾则咫尺莫辨。又雨潦尝多山岚瘴湿,秽气郁蒸此天时之难也。先年驾驭得宜牢笼尚易。自正德以来边方多故,衅弊万端土兵有难用之虞,调集增繁扰之害此事势之难也。从来军临则散漫潜藏军退则突絀劫掠。贼云:不怕官府兵多只怕官府粮多。盖兵虽多而山箐深险,力未易施;粮多则围困久长势将自毙耳。二十七年苗复窃发,用大兵征剿两省骚动。二十一年始就平」。
  ○锦水「县西三里亦名锦江。自贵州铜仁发源东流入境,经锦州故寨又东经縣南,至龙门山下入辰溪县界,合沅水」
  龚溪「县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东北流入辰溪县界。又犀迷溪在县西南七里梁源溪茬县西十二里,白旗溪在县东五十里俱流入锦水。又龙门溪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龙门山县东北四十里又有西溪,与龙门水合流俱入辰溪县界,注于沅水」
  ○鸦刺关「县西北四十里。与贵州叛苗接界为控扼之所。万历中废又湾溪堡,在县西南宣德六年,镇?寨苗叛总兵萧绶讨之,夺其池河营贼降,乃设湾溪、安江等十六堡嘉靖二十七年,复讨平?子坪、蜡尔山诸苗贼罢湾溪等堡,改设乾州等十三堡是也。又安溪堡在县东南八十里,或曰即安江堡《志》云:县境诸堡俱万历中废」。
  岩门寨「在县东北伍十里岩门山下今有巡司戍守于此。又龚溪寨在县南。宋熙宁六年置寨寻废为铺。《志》云:麻阳自岩门寨以下有民寨、苗寨凡伍十四,错列县境」
  小坡营「在县西。嘉靖二十六年湖广及川贵诸苗皆叛,掠晃州便水驿破小坡营,遂掠铜仁、思南、石阡诸境又眉亮营,在县北亦戍守要地。其相近有爆木、大梢等营二十七年,官军分扑诸苗屯鸦刺、眉亮、爆木、大梢四营剿回保崖崮、毛冈、板栗、昔朗、冷水、红岩、下水、坡?、略变九寨。皆湖广诸苗寨也」
  沅州卫「在州治东。洪武初建」
  平溪卫「沅州西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西南至贵州思州府三十里。城周九里有奇今亦置平溪卫。详见贵州」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呮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永州最穷的县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