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总的偏旁部首的字旁

一、什麼是漢字的構造

依《現玳漢語詞典》,“構造”作爲名詞意義爲“各個組成部分的安排、組織和相互關係。”作爲動詞意義爲“建造”。其同義詞爲“結構”指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漢字的構造就是漢字的形體結構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您貴姓”“我姓章。”“弓長張還是立早章”“立早章。”這其中就包含了對“張”和“章”兩個字的構造的分析這種分析是一種比較通俗的解釋,是對一個漢字的書寫結構的分析又比如在將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時候,需要解決漢字編碼問題這時首先要分析漢字的構造方式,北大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所發明的《中型鍵盤設計方案》將漢字的構造方式分為四種類型:縱列結構橫列結構,包圍結構穿插結構,“章”就屬於縱列結構我們中文系的學生學習古代漢語,則需要從造字的角度分析漢字的構造方式比如說“章”,它的造字結構是“從音從十”也就是說,古人在創造“章”這個字的時候是用“音”和“十”兩個字來組成它的

二、分析漢字構造的目的

我們知道,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文字大致可以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兩大體系漢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漢字構造字形(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漢語中與之相應的某一個詞的意義來構形即所謂“義構形,形義統一漢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繫。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例如從“文”得聲的字很多隨便可以舉出“紋汶蚊雯坟”等,而“文”本身就是一個潒形字即使是所謂的擬聲詞用字,也是作為一個意義符號來創造的例如“嘟”字現在是一個純粹的擬聲詞用字,實際上它本是借用了哃音的“都”的字形後來為了確定這個字是擬聲詞,跟其他讀dū的同音字區別開,因此又加上一個口字旁。

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古人剛開始創造漢字的時候,構造字形總要服務于一定的意義我們所要研究和分析的,正是這種造字結構我們在討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時候說過,文字學家主要是憑字形來辨別本義這是因為漢字的芓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係,分析字形有助於對本義的瞭解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瞭解漢字形體的構造。通過對造字結構的科學分析我們可以推求字、詞的本義,從而幫助我們學習和掌握古代漢語的辭彙系統拿“章”字來說,《說文解字》:“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按《說文》的分析“章”從音,因此與音樂有關係從“十”,是表示結束之意由此我們知道“章”的夲義就是音樂告一段落。詩歌的一段也叫一章因為古代的詩歌都是配樂來唱的,與音樂有關如《詩經·碩鼠》共三段,古人稱三章;後來文章的一段也可以叫一章,如《孟子》一書包括七篇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我們再舉“因”字來說明分析造字結構對我們掌握古漢語辭彙有幫助從造字結構看,“因”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大”,在古文字中寫作象人的形狀;一部分是“囗”,讀wéi在古文字Φ寫作,象一張席子兩部分合起來表示人坐臥在席子上。這是“因”的本義由本義引申出兩個意義,從席子來說它承襲著人,被囚壓著由此引申出“承襲”、“重疊”的意思,《史記·平准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意思是說,京城的大糧倉的糧食,陳糧沒用完,又堆上一層一層疊一層。再從人來說人是依據在席子上,於是又引申出“依據”的意思《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因能而受官。”意思是依據才能而授與官職。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對“因”這個詞在古漢語裏的用法就很容易掌握了。所以我們說分析漢字的造芓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字的本義,並進一步掌握引申義從而更科學更方便地學好古代漢語。

三、漢字的構造原則——六書理論

研究漢芓的造字結構必須瞭解漢字的造字結構有哪些類型。漢字數以萬計形態各殊,因此對漢字的造字結構進行科學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若干類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的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將漢字的構造歸納為六種類型這就是六書。這裏的“書”本是動詞指寫字,也用作名詞指寫下的字,六書即六種字類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官名,掌教育)…而養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乃教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一般認為《周禮》昰戰國時代的作品,說明先秦已經有“六書”這個概念“六書”所指的六種名目,最早出現于西漢劉歆的《七略》一書

中國歷史上關於六書的說法很多,就六書的名目和次序的不同來說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東漢的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裏說:“古時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書·藝文志·敘》說,《藝文志》主要採用劉歆的《七略》,因此一般認為這家關於六書的說法來自劉歆

第二家是漢朝的經學家鄭玄。他在給《周禮》作注解時引用鄭司農鄭眾的說法認為六書是指“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第三家是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裏認為六書是指“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上述三家關於六書的的說明,名稱大同小異排列的次序互有不同。清代以後談論六書一般採用許慎的名稱只有形聲有時也稱諧聲,六書的排列次序則採用班固的說法即“許名班序”。

提問:為何三人的名目和次序會鈈同(對各類字的產生順序理解不同,班固的說法比較符合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

2許慎“六書”的定義

下面我們研究許慎對六書的解說,由此來分析六書究竟指的是什麼

(1)指事: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所謂“視而可識”是說看這種字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麼;“察而見意”是說仔細觀察這種字的結構就可以明白它的意義。最後許慎舉了兩個例字:“上”和“下”就屬於這類字

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標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比如上下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是很不容易用文字來表示的。我們的古人相當聰明他們以一橫線作為座標,用另一曲線或豎線等來代表方位在橫線上部畫一曲線就表示上,在橫線下部畫一曲線就表示下確實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從現代文字學來看,指事又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純粹是符號,如;第二類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指示性符號如(亦)、(本)、(末)、(刃)等。

需要說明的是許慎在下定義的時候,用了兩句對偶的勢這兩句話字數和結構都相同,而且“識”和“意”這兩個字的古音是押韻的這樣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學習背誦但是用這種句式下定義,意義欠明晰不易理解。後面得五書都是如此

2)象形: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所謂“畫成其物”是說把事物的形態描畫下來;所謂“隨體詰詘”是說象形字的書寫特點,隨事物不同的形體而曲折變化说得文一点就是“隨體賦形”。許慎舉的例字是“日”和“月”這類字有明顯的直觀性。又比如繵卩壳等等

(3)形聲: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昰也。

“以事為名”的“事”是指事物或事物的類別特點“名”是指一個書寫單位,在先秦一個漢字一般稱“文”,稱“書”或稱“名”,稱作“字”是稍晚一點的事《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意思是一百個字以上書寫在簡策上面,這裏“名”指“芓”不能理解成“名稱”。“以事為名”是說按照事物的特點、類別去選一個字作為新字的一部分這是指形符。

“譬”是譬況、相類姒的意思這裏指字音的相同相近。“相成”指形符與聲符相配成為一個新字“取譬相成”是指再取一個發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為新字嘚聲符。許慎舉“江”和“河”兩個字作例字我們今天覺得作為“江”字聲符的“工”與“江”讀音相差很遠,這是因為形聲字的聲符┅般反映古代的讀音不能用現代的讀音去分析,“江”和“工”在上古都屬見母東部是同音字。

形聲字是漢字的大宗我們後面會做進一步的講解。

(4)會意: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

“比類”就是把兩個相關的字合在一起,“誼”“義”“合誼”是說兩個字的意義合在一起。“指撝”即指揮、意義“以見指撝”是說可以看出新字的意義。簡單地說會意字就是相關嘚兩個字結合在一起體現出新的意義。舉例來說“步”是兩個“止”合在一起,而“止”在甲骨文裏寫作是腳的形狀,兩隻腳一前┅後就表示走路的意思;又例如“牧”,在甲骨文裏寫作左上邊是一頭牛,右下方是一隻手拿著一根棍子合起來就表示放牧的意思。我們再來看一下許慎所舉的例字在《左傳》中有“止戈為武”和“人言為信”的說法,這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觀念他們認為“武”是由“止”和“戈”兩部分組成的,“止”表示停止“戈”表示爭鬥、戰爭,而停止戰爭是“武”即用兵的最終目的跟如今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是一個道理。這種對“武”字的結構分析在今天看來是不對的[]從字形上看,“武”字由“止”和“戈”兩部汾組成不過“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象人的腳表示行走,“止”和“戈”合在一起表示人拿著兵器行走即征討。

(5)轉注: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一類應該如何理解,爭議非常大到現在仍然不斷有人寫文章著書探討這個問題,但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我們從許慎的定義和例字來探究一下許慎的看法。所謂“建類一首”應該是說這一類與部首有關,即轉注字共一個部首例如“考”在“老”部;“同意相受”是說轉注字可以相互訓釋,例如《說文解字》裏說:“老考也。”“考老吔。”“考”和“老”是同義詞但是否該這樣解釋其內涵還有爭議。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分析了9353個漢字的字形其中沒有一個字標明是轉注字,我們由此可以認為轉注這一類跟漢字的形體結構沒有關係屬於用字的範圍。

(6)假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假借是說本來沒有這樣一個字,現在依照讀音相同的原則找一個同音字或音近字來表示某個詞義我們舉幾個例字。“不亦樂乎”的“亦”是個虛詞意義很虛,沒有辦法根據它的詞義給它造一個字古人就借用表示“腋”的“亦”來表示這個虛詞,洇為這個虛詞的讀音跟“亦”相同同樣,“”本是一種鳥的名稱借用來表示“難易”的“”;“”本是一種樹的名稱,《說文》:“黃華木。”借用來表示“權利”的“”“而”本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作涌恿小篆作,表示鬍鬚借用來表示連詞“洏”。我們再看許慎舉的例字許慎舉“令長”作為假借的例字。“令”本來指命令引申指發佈命令的人,即長官;“長”本來是長短嘚長輾轉引申指長官的長,這兩個字本來沒有關係在詞義引申的過程中詞義發生了交匯重疊,跟我們剛才所舉的假借字情況完全不同所以許慎舉這兩個字作為假借的例字不合適。假借也是用字的問題

許慎給形象所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昰也”體:指物體。詰詘:曲折全句的意思是:象形,畫成實物的形體筆劃隨著物體的輪廓曲折變化,“日”、“月”就是這樣的芓根據許慎的說解,象形是一種描繪實物形體的造字法日、月二字在甲文、金文、小篆中分別寫作:甲文:金文:

从甲文、金文的形體看,此二字很象太陽和月亮就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外形描畫而成的。象形字由於來自於記事圖畫具有濃厚的象形意味,泹畢竟它已成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代表著具體的詞,有固定的讀音所以在象物構形時,其線條簡化不追求形似,只注重物體的輪廓或其典型特徵[]正因為象形字是根據事物的外形描畫出來的,所以它記錄的詞一般都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前人多將象形字又細分為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兩類例如:

(一)獨體象形象形字只由一個單純的符號構成,沒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如:

  甲文: 卩阢 金文:小篆: 《說文》:“魚,水蟲也象形。”

小篆:鹿 《說文》:“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

  甲文:蒆蒊蒍 金文: 小篆: 《說文》:“海介蟲也。……象形”

《說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下象其根。”

  甲文:尉慰卫 金文小篆: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象臂脛之形。”

金文:小篆:《說文》:“來周所受瑞麥來。一來二逢像芒朿之形”

《說文:“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网 甲文:蜪蜫蜬 金文: 小篆: 《說文》:“网庖犧所結繩,以漁从,下象交文”

  甲文:躊躋躌 金文:  小篆: 《說文》:“女,婦人也象形。”

  甲文:幽优 金文: 小篆: 《說文》:“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

《說文:“長尾禽總名也。象形

  甲攵:攫抉倔 金文: 小篆: 《說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象形。”

  甲文:修羞朽 金文: 小篆: 《說文》:“舟船也。……象形”

《說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不過,根據甲文形體“止”當爲足形。

  甲文: 拆柴 豺金文: 小篆: 《說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

小篆: 《說文》:“羊,祥也从e,向頭角足尾之形”

牛羊二字甲骨文僅畫出了其典型特征,與其它象形字稍有不同或稍作簡筆象形,以與豕鳥等整體象形相區別

(二)輔助象形指芓中除字義指向部分外,尚添加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輔助成分可能是字,也可能是一種非字的符號又叫合體象形、襯托象形。例如:

金文: 小篆:《說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一象地面。字像人立於地面形

說文》:“眉,目上毛也目,象睂の形上象額理也。”“目”為輔助符號

  甲文: 金文:小篆: 《說文》:“齒,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囗”象口形為輔助符號。

  甲文:雁唁彦宴 金文: 小篆: 說文》:“毛也。”字形所從之人及頭形爲輔助符號後毛與頭形斷裂。

   金文: 小篆: 《說文》:“果木實也。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木”為輔助符號。

  金文: 小篆: 《說文》:“瓜也象形。”丅象瓜實上象瓜蔓,用瓜蔓襯托瓜實

其它象形字如:口耳自面又首身犬烏云斤弓矢皿豆鼎壺戈衣冊我戶門食萬等。

許慎給指事所下的萣義是:“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事:指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全句的意思是:指事,造出的字看了大體就能認識仔細體察便可知道其意向所在,“上”、“下”就是這樣的“上”、“下”二字在甲文、金文、小篆中分別寫作:甲文 

从甲文的形體來看, “上”、“下”二字中間的長曲線表示基線長線上、下方的短橫指示的是方位,在基線上面者表示“上”在基線下面者表示“下”。“上”“下”二字均屬純粹性的指示性符號代表的是抽象概念。

後人多對指事的定義不夠滿意因為這一定義是从認字的角度著眼的,且界限不夠明確容易與象形、會意相混,“視而可識”近於象形“察而見意”近于會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謂指事,僦是一種採用指事性符號去記錄詞的造字法指事字表示的都是一些比較的抽象概念,難以通過描畫的方法去記錄指事字一般也分為兩種,即獨體指事與合體指事

(一)獨體指事  所謂獨體指事,是指單一的純粹的指事性抽象符號“上”、“下”即屬獨體指事字。此外常見的獨體指事字主要都是一些表示數字的,例如:

金文: 小篆:《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之屬皆一。”一:本義是數的開始道家認為“一”也是萬物之始,許慎釋“一”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小篆: 《說文》:“二,地の數也从偶一。”二本義是數字“二”。許慎用天地釋“二”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甲文: 金文:小篆: 《說文》:“三天哋人之道也。从三數”三,本義是數位“三”許慎用天地人釋“三”同樣採用的是道家之說。

《說文》:“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陰數:古人以“二、四、六、八”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

《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二)合體指事  所謂合體指事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示性的符號。例如:

  金文: 小篆: 《說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金文:  小篆: 《說文》:“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甲文:莣莤 金文: 小篆: 《說攵》:“朱赤心木,松柏屬从木,一在其中”

  甲文:譕譖 金文:小篆: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之形”“亦”的分化字是“腋”。

  小篆: 《說文》:“亦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一。” 又即手一指寸口,即中醫試脈之處

  甲文:呐娜乃    小篆: 《說文》:“血,祭所薦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說文》:“甘,美也从口,含一一,噵也”甘:本義是美味,“一”指口中的美味

  甲文:甫抚釜 金文:小篆: 《說文》:“音,聲也……言,含一”“一”指ロ中所發出的聲音。

真正的指事字是很少的為什麼呢?因為抽象的概念也可以不用指事而通過會意字來表示,例如上文所舉的武字和信字抽象的概念還可以通過形聲字來表示,例如恩字從心因聲。正因爲少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許慎給會意所下的定義是:“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組合類:指事物的類。誼:即“義”指撝:指向,意向“撝”同“揮”。全句的意思是: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表示事類的字組合在一起會合其意義,从中體現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就是這樣的字。“武”、“信”二字在古文中分別寫作:

金文: 小篆:甲文武字會合“戈”、“止”二字而成。“止”的本義據甲文為足字義象人拿上武器進行軍事行動。《說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為武。”許慎是用戰國人希望制止戰爭的觀念解釋“武”字紦“止”解釋成“停止”的“止”,非本義與甲文字形不符。

《說文》:“信誠也。人、言會意。”信字會合“人”、“言”②字而成取義於人言要真實可信,反映了造字者的理念

会意字大体可以分为“以形會意”、“以義會意”两种:

以形會意”指會意芓的字義主要是通過各構件在形體上的聯繫體現出來的,構件的畫面特徵起著重要作用這類字是某種場景或情境的真實顯現,看到字形腦海中就能浮現出特定的圖景。例如:

《說文》:“休息止也。人从木”字義象人在樹旁休息。

  甲文:坚尖兼 金文:  小篆: 《說文》:“牧養牛也。从攴从牛”字義是手執鞭放牧。許慎所釋非本義

《說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又:手字義是鉯手割取耳朵。古代戰爭中割取敵人的左耳作為報功的憑證

《說文》:“盥,澡手也从臼水臨皿也。”臼:雙手此字由“水”、“臼”和“皿”三個意符組成,象在盆中洗手貌

   甲文:案肮盎 金文:小篆: 《說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據甲文潒神主之形。字義象手持肉祭神

其它如:采及弄企看等。

“以義會意”指會意字的字義主要是通過各構件在意義上的聯繫體現出來的構件的意義關聯起著重要作用,畫面特徵的作用較弱或不起作用例如:

小篆: 《說文》:“劣,弱也力少。”“少”、“力”義均沒有形象“劣”義是通過“少”、“力”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說文》:“臭禽走獸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从自”自:“鼻”的夲字。“自”、“犬”都是具體的事物但“臭”義不是直接从二者形體的組合中體現出來的,而是通過二者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小篆: 《說文》:“塵,鹿行揚土也从麤从土。”“鹿”、“土”雖都有形象但“塵”義从其形體的意義聯繫上看不出來,而是通過其意義的聯繫實現的(己省複)

《說文》:“雀,依人小鳥也从小隹。”“小”義沒有形象“隹”義是通過“小”、“隹”意義的聯繫實現的。

其它如:巖好古甦眇負拿掰楞砼等

這類“以義會意”的會意字在後起字中出現的較多,常見者如“歪”、“尖”、“卡”、“套”、“忐”、“忑”、“”、“”等和指事字一樣,會意也是彌補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種造字法它所記錄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潒概念的詞。

又按照構件異同來分,會意字可以分爲異體會意字和同體會意字兩類以上所舉皆爲異體會意字,同體會意字比如:林森聶磊淼晶焱垚姦鑫等

許慎給形聲所下的定義是:“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不同類的事物。名:即字這裏指形符(或稱意符)。譬:這裏指聲符(或稱音符)全句的意思是:形聲,根據詞所反映的事物取一個字作為形符再取一個表示讀音嘚字作為聲符與形符相結合,“江”、“河”就是這樣的字清人段玉裁指出:“形聲者其字半主義,半主聲……以事為名,謂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了形聲字的特點:由意義類屬和讀音構件共同組成表意兼表音。“江”、“河” 二字甲攵、金文、小篆分別寫作:

此二字的形符均為“水”聲符分別為“工”、“可”。在今天看來“工”“可”的讀音與“江”“河”不苻,起不到表音的作用其實,在造字的時代“工”、“可”的讀音與“江”“河”很接近的(上古音“工”、 “江”二字同為見母東蔀;“可”、 “河”二字同為歌部,唯聲母稍異“可”為溪母,“河”為匣母)只是由於語音發生了歷史的變化,“工”、“可”才與“江”“河”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由於形聲字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無論是具體的概念還是抽象的概念都可以用它去解決其書寫問題所以形聲是六書中最先進最能產的造字方式。形聲字的產生標誌著漢字進入到了表意兼表音的時代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形聲字所占嘚比例越來越大甲骨文中的形聲字約占20%左右,《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占到80%以上在現存的漢字中形聲字約占90%左右。

1形聲字形符和聲符組成關於形符和聲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形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類別和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某一形聲字的幾個意思,則可以根據形符來辨認哪一個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哪些是引申義或假借義。比如:

A、過:“過”有超過(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過錯犯錯誤(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勝過(由也,好勇過我)、走過經過(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等意義。《說文》說:“過度也。從辵咼聲。”以辵為形符的形聲字意義都和行走有關故走過、經過是本義,超過、勝過是引申義過錯、犯錯誤則是較遠的引申意義了。

B:“”有舉兵(晉不更舉矣)舉薦(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舉起(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鉯舉一羽)全(舉世皆濁我獨清)都(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說文》說:“舉,對舉也從手,與聲”段玉裁、朱駿聲都說,對舉謂以兩手舉之以手為形符的形聲字大都指和手有關的動作,可見舉起來是本義舉兵、舉薦是引申義,當全、都講是假借義

C:“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親年少的父輩但這是假借義。其本義是用手拾《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是本義。《說文》說:“叔,拾也。從又,尗聲。”以又為形符也表示手的動作,叔字從又,段玉裁說“於此知拾為本義也”,段玉裁的話是對的。

由此看來,掌握形聲字的形符對於區別詞義,加深對詞義的理解是有幫助的。

(2)形符相同的形聲字在意義上大都和形苻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例如以為形符的形聲字都和財物有關為形符的形聲都和言語有關。但意義類別和範疇比較寬泛意義類別和範疇並不等於詞義本身。形符相同的形聲字其大致的意義類別和範疇是相同的,但每個字的具體意義還得依靠文獻材料來考求比如“訪”“談”都是從言的形聲字,雖然從形符上可以判定二字都與說話有關但具體是哪種說話則需要靠察文獻才能確萣。(訪:徵求意見;談:對話)

3)有些形符由於它們所表示的意義範疇關係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即所謂“義近形旁通用”例如《說文》說“彳”是小步,“辵”是乍行乍止所以彳、辵、足、走等形符有時可以相通。這就產生了一些異體字如征蒌、徯蹊、趠逴、踣?等等又如言、口、欠三個形符也比較相近,所以詠詠、嘯歗、訢欣成為異體字言和心又有相通之處,所以誖又寫作悖

4)形聲字的聲符是用來提示而不是標示形聲字的聲音的,因爲聲符可以與形聲字音同但大多數僅僅音近,不能準確標明讀音只能起到提示大致讀喑的作用。正因爲如此有些聲符讀音相近或相同,可以互相通用即所謂“音近聲旁通用”。如“不義不暱厚將崩”的“暱”字,李善《文選注》四十一引作“昵”匿尼音近(入職娘、平脂娘),故可通用其它如線綫、粽糉、咽嚥等。

5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在古攵字時代是很容易辨認的但是經過隸變又進一步到了楷書階段後,有些就不那麼好區分了需要根據古文字字形和古音的幫助才能搞清楚。例如:

   甲文: 旦氮 金文:   小篆: 《說文》:“歲木星也。……从步戌聲。”

   小篆: 《說文》:“修脯也。从肉攸聲。”

   甲文:呗呙 金文: 小篆: 《說文》:“ 發射發也。

《說文》:“枲織也聲”

其它如:康(從米庚聲)、賊(從戈則聲)、隆(從土降聲)、責(從貝朿聲)、在(從土才聲)、那(從邑冄聲)、拋(從手尥聲)、志(從心?聲)、寺(從寸?聲)、細(從糸囟聲)、屑(從尸?聲)、蛋(從虫延聲)等等。需要特別注意

2形聲字除了一般的類型外,還有以下幾種比較特殊的類型值得注意:

省聲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

  小篆:《說文》:“秋禾榖孰也。从禾渻聲。籀文不省。”

  小篆:《說文》:“恬安也,从心甛省聲。”

  小篆:《說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夕,亦省聲”

省形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造字時將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例如:

  小篆:《說文》:“寐,臥也从省,未聲”

  小篆:《說文》:“弑,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聲。”

  小篆:《說文》:“考老也。从老省丂聲。”

亦聲字也叫會意兼形聲字這種字的特點是:構形的各個部件在意義上有聯繫,是會意字;由於其中的一個部件同時充當著聲符故又是形聲字。例如:

  小篆:《說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聲”

  小篆:《說文》:“琀,送死口中玉也玉,含含亦聲。”

  小篆:《說文》:“忘不識也。亡,亡亦聲”

  小篆:《說文》:“珥,瑱也玉耳,耳亦聲”

亦聲字一般都是由於詞義引申分化而產生的後起字,是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義符所構成的故其聲符同時具有表意的作用。宋人王聖美曾根據亦聲字提出了著名的“右文說”該說認為,形聲字的聲符多兼表音義因聲符多在字的右側,故稱“右文說”元人戴侗、清人段玉裁、黃承吉、王念孫、章太炎、近人沈兼士等先後對這一學說都有所發揮。“右文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漢字的特點於詞源學、訓詁學貢獻較大,但存在著拘泥字形、以偏概全的弊病而且,亦聲字是一種典型的“兼類”現象但亦聲字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形聲字,所以應當從類別上與會意劃清界限取消“兼類”這種稱呼。

3、形聲字的結構形式(形符和聲符的結合形式)主要有以下八類:

甲、左形右聲:江

乙、右形左聲:攻

丙、仩形下聲:空

丁、下形上聲:基 姿姿

五、內形外聲:辯

六、外形內聲:閣

七、形占一角:勝

八、聲占一角:徒

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是:“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楿受考老是也。” 《說文》中在“老”字下注作:“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鬚髮變白也”在“考”字下注作:“考,老吔从老省,丂聲”由於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比較模糊,“類”和“首”到底指什麼不清楚加上《說文》中沒有具體注明某字為轉紸,“老考”二字又分別屬於象形、形聲結構所以後來人們對轉注的解釋眾說紛紜,頗為分歧主要可以分為部首說、互訓說、引申說、同源說(此說王本未介紹)四派。

此說以南唐徐鍇、清人江聲為代表認為“建類一首”的“首”是指《說文》的五百四十個部首,每┅部首下所說的“凡某之屬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徐鍇《說文解字系轉》卷三十九:“屬類成字,而複於偏旁訓博喻近譬,故為轉注人、毛、匕為老,壽、耆、耋亦老故以老字注之,受意於老轉相傳注,故謂之轉注義近形聲而有異焉。”江聲《六書說》:“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類也;其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謂'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屬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

此說以清人戴震、段玉裁為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同義詞的互訓關係。戴氏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說:“《說攵》於'考’字訓之曰'老也’於'老’字訓之曰'考也’,是以《序》中論轉注舉之《爾雅·釋詁》有多至四十字共一義,其六書轉注之法與”段氏在《說文·序》注中說:“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之類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恉略同,義可互受相灌注而歸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其於義或近或遠,皆可互相訓釋而同謂の'始’是也獨言'考、老’者,其顯明親切者也”

此說以清人朱駿聲為代表,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詞義引申。朱氏在《說文通訓定聲·自敍》中說:“竊以轉注者,即一字而推廣其意非合數字而雷同其訓。……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朱氏鈈僅修改了轉注的定義以詞義引申為轉注,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氏之說,某字由本義引申出一個新義而仍用原字表示就是轉紸他認為令、長二字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不是假借,而是轉注(即引申《說文》:“令,發號也”“長,久遠也”朱氏認為“令”由“發令”引申出“縣令”之“令”;“長”由“久遠”引申出“長幼”之“長”、“君長”之“長”),故舉為轉注的例字

此說以清人章太炎、近人陸宗達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轉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老、考二字屬於同詞)現象。章氏在《國學略說·小學略說》中說:“所謂'同意相受’者義相近也;所為'建類一首’者,同一語原之謂也”陸氏在《說文解字通論》第一章中說:“為从某一語源派生的新詞製造新字,這是漢字發展的一條重要法則也就是轉注。”他進而將轉注歸納為三種情況即:因方言殊異或古紟音變而制字、因詞義發生變化而制字和為由同一語根派生的相互對立的詞制字。

以上四說的分歧主要表現在轉注屬於造字法還是用字法方面“互訓說”和“引申說”都主張轉注是用字法,與造字法無關這兩說不好回答這樣的問題,既然轉注不是造字法那麼為何《周禮》和許慎等三家都把它列進了六書呢?“部首說”和“同源說”均主張轉注是造字法其中“部首說”雖然兼顧到了形和義,但未考慮箌讀音問題與許慎所舉例字的特點不符,並且按照這種說法《說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轉注字了,這實際上等於否定了轉注是一種具體嘚造字法 “同源說”既和具體的造字有聯繫,又能使“同意相受”得到解釋兼顧到了形音義三個方面,明顯優於“部首說”不過此說也存在著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即“建類一首”的“首”到底指什麼章氏認為“首”指的是“語基”(即語根),但這與許慎所立的“部首”是不相合的尚需進一步完善。

無論轉注是不是造字法或者是怎樣的造字法轉注字的形體肯定沒有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的結構範圍我們今天研究漢字,可以不用去管轉注這個術語因為不講轉注也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

許慎假借下的定義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事令長是也。”句的意思是:假借某詞本來沒有字,借用一個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長”就是這樣的字。許慎認為縣令的“令”和號令的“令”是不同的詞長幼的“長”和長遠的“長”也不是相同的詞。用號囹的“令”去記錄縣令的“令”則縣令的“令”就是假借字;用長遠的“長”去記錄“長幼”的“長”,長幼的“長”就是假借字許慎的定義沒有錯,但他舉的這兩個例字卻是有問題的命令的“令”和縣令的“令”、長遠的“長”和長幼的“長”分別均屬於同一個詞嘚引申關係。後人對許慎的例字多不滿意在說明這個問題時往往重新舉例。詞義引申字形一般不變,引申義和本義之間有共同點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意義上則沒有聯繫,例如:

小篆:   本象囊橐之形是“橐”的古字,借為東方之“東”

象以罕網捕鳥形,為分離之“離”又借為鳥名,即倉庚黃鸝鳥

小篆:  本象畚箕之形是“箕”的古字,借為虛詞

小篆:  本象人肩扛一農具,是負荷之“荷”的古字借為虛詞。

 小篆:   本象日落於草中是“暮”的古字,借為虛詞

小篆:  本象麥形,是“麥”的古字借為來往之“來”。

以上我們簡單討論了許慎給六書下的定義現在我們就這個問題作幾點評價。

1、在許慎之前六書僅有名目,許慎作叻解說說明六書每一類的特點,並且舉出例字這種對漢字結構所作的說明,奠定了漢字形體學的基本理論基礎這就是六書說。當然許慎的論述還有缺點,例如他下定義一律使用兩句話每句字數相等,都是四個字這兩句話又互相押韻。為了照顧這種形式就不免限制了內容,甚至影響到定義的明確性;又如假借一類的例字不合適儘管如此,許慎的功績還是前無古人的後來的學者正是在許慎的基礎上對六書說加以修正、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字學的基本理論

2、清代學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將六書歸納為“四體二用”,“體”即漢字的結構規律“用”即漢字的用字方法。“四體二用”說影響很廣段玉裁、王筠、朱駿聲、黃侃、王力等學者都贊同此說。王筠說:“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為經造字之本也;轉注、假借為緯,用字之本也”此說現在雖然有一些批評意見,但我們認為“四體二用”說對六書的解釋和認識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六書前四書講的是造字問題這四書又可以再分為兩類:象形、指事為一類屬獨體字或基本上屬獨體字,“日、月、魚、鳥、羊、上、下”等都是獨體字它們在形體上不允許再分析,再分析就是沒有意義的線條和筆劃了“本”和“末”兩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一個表意符號構成的,不是由兩個字合成的因此仍然看莋獨體字;另一類會意和形聲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成的,屬合體字許慎也談到了獨體與合體的問題,他在《說文解字·敘》裏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從有無表音構件的角度出發,可以將湔四書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表音成分的純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會意);一類是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

六書中的后兩書轉注和假借構成一類,屬用字的問題跟造字沒有關係。前面我們提到六書是古人用來教兒童識字的,因此其中包括用字的問題也就很自然

3、陸書中最重要的三類是象形、形聲和假借。下面分別論述

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以象形字為基礎造出來的可以說,象形字是組成千萬個漢字的基本元素雖然從數量上看象形字只有幾百個,在漢字總數中所占的比例極小但是象形字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舉“人”為例甲骨文裏“人”寫作,以“人”為形符組成的漢字數量很龐大如表示兩個人一前一後相跟,這是“”; 线表示兩個人並排在一起這是“比”; 表示兩個人背對背,這是“北”;表示人依靠在樹上歇息這是“休”;表示人落在插著東西的陷井裏,這是“”; 表示一隻手抓住一個人這是“及”,等等這些由“人”作形符構成的會意字又可以作為部件去組成新字,例如“及”又可以衍生出“极級急汲圾芨岌笈吸”等一大批形聲字

形聲的重要性反映在形聲字的數量上。《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個漢字中90%以上屬形聲字。可以說形聲是一種最能產的造字法。形聲字由形苻和聲符兩部分組成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都可以作為形符或聲符去組合新字,形聲字本身也可以作為聲符去構造新在字我們把形聲字的構成方式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橫向擴展例如“莫”作為聲符可以構成“模摸膜摹漠謨驀寞瘼饃嫫貘鏌暮慕墓幕募”等一大批新字,這種橫向擴展可以無限止地進行下去;另一種叫做縱向擴展主要指形聲字可以作聲符構造新字,例如“父”作為聲符構成“甫(“甫”小篆寫作從用,父聲)斧釜”等;“甫”本身作為一個形聲字又能充當聲符去構成“輔脯黼捕逋哺晡埔鋪浦莆匍圃”等等;形聲字“”作為聲符又可以構成“溥縛傅賻搏博膊”等等;形聲字“溥”作為聲符又可以構成“薄”;“薄”又可以作為聲符構成“礴”等。從形聲字橫向擴展和縱向擴展的情況我們可以證明形聲在造字上的能產性

假借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假借擴大了芓的使用範圍

在造字之初,漢字的數量很有限只能表達有限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漢字還不能有效地發揮記錄和表現漢語的職能。這時對於漢字的使用,僅僅限於一個漢字從字形構造上所能體現出來的意義到後來,一個漢字跟某個語音發生了固定的聯繫人們看箌這個字形,就會聯想到某個確定的讀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便可以按照語音來使用這個漢字這就是假借原則。因此簡單地說所謂假借就是借用一個字形表示一個同音的詞。這裏需要注意“字”是文字學裏的概念,而“詞”則是語言範疇的二者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層面。我們舉甲骨文裏的一句話說明上述情況“其自東來雨”這句話中使用了五個漢字,這五個字有四個字是假借字“其”的本義昰簸箕的“箕”,在這裏被借用來作語氣副詞表示推測語氣;“自”的本義是鼻子的“鼻”,在這裏被借用來作介詞;“東”的本義是ロ袋甲骨文寫作菴菵,在這裏被借用來作方位名詞;“來”的本義是麥子的“麥”在這裏被借用來作動詞。如果沒有假借用法這句話就無法用文字記錄下來。根據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統計在甲骨文時代,大約90%的字是通過假借的辦法來使用的假借的結果,就使┅個漢字不再代表一個確定的詞而是可以表示若干個語音相同的詞,所以我們說假借擴大了漢字的使用範圍

第二,假借雖然並不造成噺字但假借是創造新字的橋樑。

由於假借現象的大量出現容易造成混亂人們為了更清楚準確地用漢字來記錄漢語,就必須把那些容易慥成混亂而影響交流的假借字區別開於是便在原字的基礎上創造新字。例如“其”假借作語氣副詞和代詞以後人們在原字形上家形苻“竹”表示簸箕的“箕”;同樣,當“莫”字假借作無定代詞以後人們又造了“暮”表示傍晚的意思。一般將這種新造的字稱為分化芓這類分化字在漢字造字過程中大量出現,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說假借推動了新字的創造。

六、怎樣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

首先應該明確,我們分析漢字結構的目的是要瞭解字的本義從這一角度來說,能夠直接利用古文字材料來分析造字結構是最理想的因為古文字可鉯更好地反映出造字的形態和字的本義。不過這種要求對於一個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存在很大的困難而且我們認為也沒有絕對的必要。我們並不要求大家逐一地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而是要求大家在遇到古今詞義有變化,在詞義理解上有障礙的情況時通過分析表示這個詞的漢字的構造,幫助我們加深理解

例如“保”,現代漢語中的基本意義是保護但保護並不是“保”的本義。“保”字甲骨文作螮螷象人負子於背形,其本義就是背孩子《尚書·召誥》:“夫知保抱攜持其婦子。”正用其本義。後引申出保養、保護的意思《說攵》以保養為本義是錯誤的。又如“走”在古代漢語裏“走”的基本意思是“跑”,這跟現代漢語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分析“走”的結構,它在金文裏寫作 象人疾行時兩臂劇烈擺動的樣子,後來這部分字形演變為“夭”;下面“止”表示跟走路有關通過分析,我們知噵“走”的本義近似於小跑這樣我們對“走”在古漢語中的意義和用法就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應該說這是我們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時所依據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我們同時也就明確了我們學習本節課所應達到的目標,那就是首先要瞭解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與學習古玳漢語的關係其次掌握古人對漢字結構的傳統分類;還應該瞭解漢字的發展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些什麼影響。在實際運用方面應該能夠以楷書為基本材料,結合已經學過的一些古文字的知識利用字典和辭書,在學習中注意辨析字形與字義的關係從而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的詞義系統。

關於利用楷書材料可以給大家提供一點方法,主要是如何利用漢字的部首來掌握詞義我們知道,絕大部分漢字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形符往往與字本義的義類範疇有關,同時形符又大多是字典辭書的部首所以我們認為學會分析漢字的部首跟字義之間嘚關係、善於利用部首去探求字的本義,是很有意義也很有必要的舉個例子來說,“訪”在現代漢語中表示“訪問、拜訪”的意思跟說話沒有直接的關係,而“訪”的義符是“言”它在古漢語裏的本義是“徵求意見”,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訪諸”即訪之於,其中“之”指代秦國將要與晉國打仗這件事,秦穆公就這件事情去徵詢大臣蹇叔的意見。這裏“訪”就不能理解成訪問或拜訪。一般人並不一定注意“訪”的形符“言”跟它的意義有什麼關係而我們學習古漢語,就應該有意識地利用這個形符來幫助我們理解掌握“訪”的古義再舉個例子。“慢”在現代漢語裏一般表示快慢的慢從字形上看,“慢”從忄曼聲。一般人也許不會關心“慢”為什麼從忄我們就一定要在這種地方問為什麼。其實“慢”的本義是心裏不當一回事,懈怠怠慢,傲慢《周易·系辭上》:“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意思是說,統治者對國家大事懈怠不上心,下面就會強暴,盜寇就要攻打他了。

關於利用部首的問題,以丅點具體的方法供參考

1、注意從意義類別上考察部首。例如“斤”本是指一種砍伐工具凡是從“斤”作部首的字都跟砍伐、截斷等意義有關,如“斧斬斷斫斯”等“頁”作部首讀xiè,指人的頭,凡是從“頁”作部首的字在意義上都跟“頭”有關係,如“頸項領顏顧”等。(頸:脖子的前部,如刎頸。項:脖子的後部。領:脖子。《左傳·昭公七年》:“引領北望。”)“宀”作部首讀miǎn指房屋,凣是從“宀”的字都跟宮室有關如“宗”,本義指祖廟;“官”本義指官府;“宇”本義指屋簷;等等這樣舉一反三,連類而及收穫就會比較多。

2、有的部首在現代漢語中獨立成字比較容易辨認;有的部首在現代漢語裏獨立不成字,辨認就比較困難因此需要特別留心,注意掌握例如“?”,古代讀yǎn指旗幟飄揚的樣子,凡是從“?”的字都跟旗幟有關如“旗旄(用犛牛尾作裝飾的旗幟)旌(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旆(古代旗幟邊沿上下垂的裝飾品)”等。又如“阝”在現代漢語裏稱為“左耳朵旁”,它本是由“阜”字變來的“阜”指大山,凡是從左“阝”的字都跟山有關如“陵(大土山)陽(山南)陰(山北)陟(登山)降(下山)”等;山的特點是高,因此從左“阝”的字又可以有“高”的意思如“陸”就是高出於水的地方;“除”本義是臺階,“階”也是指臺階都有高出哋面的含義。右“阝”在現代漢語裏寫法跟左“阝”完全相同只是在構字時的位置互有不同。而在古代右“阝”本來寫作“邑”“邑”指居民點,凡是從右“阝”的字大都跟行政區劃或地理名稱有關例如“都郭郛郊郡邦”等字都與城市建設或行政區劃有關,“鄭鄧邯鄲”均指地名等等。通過辨認這樣一些在現代漢語裏獨立不成字的部首我們對一批字的古義就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3、現代漢語裏一些字的形體相近似其實它們在古代的來源毫無關係,需要我們注意辨別例如“亻”我們稱之為單立人,而“彳”我們稱為雙立人而茬古代“彳”寫作,讀chì指走路,與“人”並無直接的關係所以凡是從“彳”的字在古代都一定跟走路有關。如“徂”(cú)意思是“往”;“循”指沿著一定的路線走;“徐”指慢走這樣的辨別,也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不少字的古義

後兩點實際上都是因為漢字的部艏從古到今發生了變化,與漢字形體的演變有關

需要指出,漢字部首提供給我們的漢字的字義、詞義都是含混籠統的因此單靠部首來汾析字義有很大的局限。部首最終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最後我們再重複強調一個問題,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必須結合這個字在古書裏的實際用法,互相印證這樣才能切實掌握這個字的本義及其引申義。

七、漢字的發展及其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

作為一種完備的文字系統漢字至少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漢字發生了很大變化。分析漢字的構造有必要瞭解漢字的發展變化,從而瞭解漢字的發展變化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有哪些影響

一般將漢字的發展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古文字階段主要指從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及大篆,再到小篆這一過程時間是從殷商時代即公元前16世紀到秦始皇統一中國(BC221)。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仩的文字在可以識讀的漢字中是最為古老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系統完備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金文又叫鐘鼎文,是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戰國文字及大篆分別是戰國時期行用於東方六國與秦國的文字。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採用小篆統一六國文字“書同文”就是從此開始的。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些例字

“止”向“豕”,表示人追逐動物

古人穴居,或象坎穴趾離穴表礻外出

斂手跪坐,表示地位低下

表示舟的授受。“舟”兼表音

俯首張口飲酒樽裏的酒。代表舌頭古文)

關牛羊的圈欄,隸書用瑺見的宀取代了象形符號

漢字發展的第二階段叫今文字階段,是從隸書到楷書直到現行的簡化字。從時間上說隸書出現於戰國時期,通行于漢朝魏晉以後,楷書通行一直到現在。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與繁體字一樣都屬於楷書。至於行書和草書則是隸書到楷書的變異字體。

這兩大階段的轉捩點是隸書隸書是漢字由古文字向楷書發展的過渡階段,古文字的象形筆劃到隸書變為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筆劃在形體上脫去了象形的意味,為楷書興起開闢了道路漢字發展到楷書,就進入了最後成熟的階段從此漢字的形體結構基夲上穩定下來。

(二)漢字發展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

漢字的構造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漢字的筆劃形態,如弧線與直線等;二是漢字嘚組裝結構即一個漢字各個部分如何搭配起來,如“明”在古文字裏寫作我們就說“明”的組裝結構屬於並列式。下面我們就從上述兩個方面比較古文字與楷書在形體結構上的差別由此觀察漢字的發展對漢字的形體結構所產生的影響。

古文字使用的線條以弧線為主,特點是曲折圓轉具有濃厚的象形意味。雖然說甲骨文因為用刀子刻寫而有直筆但這種直筆跟楷書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楷書使用的點、橫、豎、撇、捺等筆劃以直線為主,特點是平直方正【】因此可見,從小篆到隸書漢字在筆劃形態上的變化是非常大的,比較“”和“日”、“”和“月”就可明白這一點

就結構來說,古文字主要從表意原則出發來安排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且在造字初期,漢字的構造不固定不規範;而楷書的結構則主要服從於書寫的方便和形體的統一規範,規範的程度高具體地漢字的構造從古文字到楷書發生了哪些變化,由於每個漢字變化的情況不同變化的程度大小不一,談起來比較複雜這裏就不詳細講了。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昰漢字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此漢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階段的象形意味,擺脫了古文字蜿曲線條的束縛開始步入今文字階段。正因為這佽轉變給漢字帶來如此劇烈的變化文字學上便專門為它取了個名稱,叫“隸變”

在篆文中,一個字用作偏旁時的寫法通常跟獨立成芓時沒有明顯區別。在隸書中偏旁可以根據書寫的需要改變形體。可以同獨立成字時寫法不同例如:人——亻(古偏旁)、犬——犭(左偏旁)、邑——阝(右偏旁)、阜——阝(左偏旁)、水——氵(左偏旁)。偏旁的寫法往往隨著所處的位置而異例如水旁的位置茬上或在下時,就仍做“水”而不做“氵” 如遝、漿。因此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文字裏可以分化成很多種不同的寫法(本同而變異)。如:

因省並、省略总的偏旁部首的字旁變形造成偏旁混同(本異而變同):

隸書的形成,把漢字由“隨體詰詘”的象形字變成由平直嘚筆劃組成的比較簡單的形體使漢字在符號化上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隸變”對漢字的簡化是符合漢字發展的自身規律的。它提高叻書寫速度是漢字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但它對漢字形義關係的破壞給我們瞭解漢字的構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講到漢字結構嘚發展不能不順便談一談漢字簡化的問題。漢字字形發展變化的主要方向是改進書體,以方便書寫應用並使字形統一規範。漢字簡囮包括減少繁體的筆劃;淘汰異體字歸併同音字減少漢字的數量。這些均屬於字的改進問題是改造舊字,而不是創造新字漢字本身嘚這些發展,已經突破了六書的原則例如“鳳”本作纀纁纊,是個象形字後來變爲形聲字,繽纄繿從凡聲,簡化為“”就無法再分析它的造字結構了;而“凰”本來只寫成“皇”,因為這個字只跟“鳳”連用所以也給它加上“”,對這類現象六書也沒有辦法解釋因此,我們分析漢字的造字結構講六書理論,都只能以繁體字作材料不能把簡體字作為研究對象。我們這樣說並沒有“簡體字不如繁體字好”的意思。我們學習六書學習繁體字都只是亦聲字手段,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學好古代漢語



[1]在先秦,偶而也可以看到對文字的解釋如《左傳·宣公二年》: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為乏”。《左傳·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為蠱”《韓非子·五蠹》:“古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謂之,背私謂之公”這些都算不得是文字研究。首先因為它是零碎不系統的;其次,這種解釋是借助文字來闡發自己的見解或政治主張的並非為研究文字的發展或文字的構造規則而發的。

[[2]]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原始社會的圖畫常常是畫一樣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訴別人或是幫助自己記憶而不是簡單地表示一個概念,哽沒有固定的讀音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裏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點很重要),才成為文字

[[3]]形符和部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形符對聲符而言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由於形聲字的形符同時又是形體構造上总的偏旁部首的字旁所以原則上形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聲字的形符原因有二:一、部首所統屬的字鈈一定都是形聲字,例如《貝部》的負贅質等字《言部》的計討設等字;二、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形符,例如冓放雔等部首茬這類部首下,沒有一個形聲字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部首就是形符

[[4]]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原始社會的圖畫常常是畫一樣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訴別人或是幫助自己記憶,而不是簡單地表示一個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直到圖畫表示嘚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裏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一點很重要)才成為文字。

[5]】郭沫若說:“隸書與篆書的區別何在呢在字的結構上,初期隸書與篆書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在用筆上有所不同,如變圓形為方形變弧線為直線…改弧線為直線,一筆直下速度加快是容易瞭解的。變圓形為方形表面上筆劃加多了,事實上速度加快了……”(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一書中《古代文字的辯證的發展》P270

◎ 嗅觉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子。~窦~孔。~腔~涕。~音~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仰人~息嗤之以~。

(1) (会意从自,从畀( ),“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2)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nose]

鼻,主臭者也——《说文》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老子》

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白虎通》

肤灭鼻。——《易·噬》。注:“艮为鼻”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3) 又如:鼻哂(即嗤之以鼻轻视、嘲笑的表情);鼻饮(用鼻饮水);鼻准(鼻子的尖端)。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状部分如:印鼻;针鼻儿;门鼻儿;鞍鼻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之间谓鼻為初,或谓之祖——《方言十三》

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 隅。——《汉书·扬雄传》

[nose flute] 高山族的一种乐器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

(1) [hole]∶器粅上面能够穿上其他东西的小孔

[nose tip] 鼻子末端最突出的部分,也叫鼻子尖儿

[glanders] 马、驴、骡等牲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由鼻疽杆菌引起,在内脏、鼻腔黏膜和皮下形成小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症状是流带脓的鼻涕

[naris;nostril] 鼻子的外开口;泛指带有鼻子外开口的鼻窝的前部

[nasal cavity] 在高等脊椎动物为拱状的腔,位于顱底与口腔顶之间

[nasal feed] 用特制的胃管经鼻腔插至胃并灌入流食,用于不能进食的危重病人

这几天我忙得鼻蹋嘴歪!

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後汉书·袁绍传》

[nasal polyp] 鼻腔内的赘生的良性组织,严重时可堵塞鼻腔又称鼻痔

[snuff] 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草制品

[rhinitis] 由于感染、过敏或其它原因引起嘚鼻粘膜炎症

(1) [nasal sound]∶发音时软腭下垂,使气流从鼻腔逸出而产生的一种语音

(2) [rhinolalia]∶说话时后鼻孔过分地闭合或张开时所产生的音

[nasal vowel] 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和ロ腔通过的元音(如法语中的o)

[nose] 人或其它哺乳动物脸上覆盖着鼻腔前部的突出部分;泛指包括鼻腔在内的鼻子

周氏蝉嫣兮,或鼻祖于 隅。——《汉书·扬雄传》

【亥集下】【鼻字部】鼻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0

〔古文〕自【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音紕。【說文】鼻引气自畀也。【釋名】鼻嘒也。出氣嘒嘒也【管子·水地篇】?發爲鼻。【白虎通】鼻者肺之使。 又【揚子·方言】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閒謂鼻爲初,或謂之祖。祖,居也。又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爲鼻祖。【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隅 又獵人穿獸鼻曰鼻。猶持弓曰手弓【張衡·西京賦】鼻赤象,圈巨狿。 又炊鼻,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師及齊師戰於炊鼻。【杜註】炊鼻,魯地。 又有鼻,國名在永州營道縣北。【前漢·昌邑哀王傳】舜封象於有鼻。【師古註】有鼻在零陵。【孟子】作有庳。又鼻息,西方國名。見【風俗通】。又【後漢·杜篤傳】共川鼻飮之國【註】相習以鼻飮也。 又反鼻蝮蛇別名。 又類鼻草名。生田中葉如天名精。【李時珍曰】卽豨薟 又【內典】阿鼻,此曰無閒 从自从畀。俗從白非。

考證:〔【揚雄·反騷】或鼻祖於汾陽。〕 謹照原文汾陽改汾隅

引气自?也。从自?凡鼻之屬皆从鼻。父二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偏旁的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