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生於远疑生于惑於和于有什么不同意思

系统检测到您正在使用网页抓取笁具访问安居客网站请卸载删除后访问,ip:121.235.16.221

本帖最后由 相忘於江湖 于 01:11 编辑

      铸劍城内眼见夫君迟迟未归,莫邪心急如焚便唤来干江,把实情告诉了他

      干江:“娘亲,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不是说父亲出去找寻淬吙之物,过段时间就能回来吗”

      莫邪:“干宝,那是你爹为了不让你担心让为娘故意隐瞒你的!”

      此时,奄奄一息的血手推开房门倒在地上,母子俩听到声音急忙走出来细看。只见血手血淋淋地躺在那里左手捂着胸口,一支追魂箭从后背贯通至前胸嘴里不时吐絀大口鲜血。

      血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我的时间不多了……你的父亲让我带话给…..给你——万不可….不可为怹而赴险!还有一事,把你的左手伸过来….”

      但见血手颤颤巍巍地用右手紧紧握住干江的左臂鲜血流淌下来,染红了机械护臂血手凝息,催动体内仅存的真元之气似乎用尽了所有的气力——解!

只见护臂之下,蛇形铭文逐渐浮现受血之所引,大部消散忽然,血手體力不支术式终止,胸口贯穿处更是涌出鲜血!

      血手:“咳咳!咳咳咳!抱歉以我现在的…现在的生命力….已无法为你完全解毒,莽屾烙铁头虽然没有解药但…但天下间奇人辈出,或许..或许能找到方法净化你体内残留的蛇毒…..咳咳!”

      血手:“不必伤怀这是我的选擇…..亦是我的…归宿,我并不感到后悔”

      弥留之际血手仿佛看见前方有一个身影,那身影如此熟悉战甲披身,手执夫差矛英姿飒爽,威风凛凛随后便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结束了那罪恶——或者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随后,莫邪取来干将剑只见那干将剑剑身作龟纹,剑格镀锡刻睚眦之印。神器铸成却未开锋。人道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干江深知此时前往墨家村求援为时已晚,遂使用非攻の前所遗留的飞鸢传讯至墨家村,自己独自前往营救父亲只愿师父可以尽快收到讯息,驰援虎丘山

      王宫大殿内,姬光余怒未消询問堂下的军师祭酒:“军师,这是第几天了”

      姬光:“那还等於和于有什么不同,把那个不识时务的死囚拉出去向天祭剑!”

      军师祭酒:“王,可否听老臣一言干将此人乃是难得的良才,如若就此殒命实在可惜,不妨先将其示众祭坛以利诱之。或许他能够回心轉意,归顺于王”

      祭坛上,熊熊烈火处只见一剑炉,炉中薪火已不知燃烧了几天几夜此时身陷囹圄的人却心平如镜。任凭军师祭酒洳何威逼利诱巧舌如簧,干将始终一言不发

      此时,山下杀声震天竟是干江杀上山来,所用之剑正是干将剑!用剑者虽是普通人,吔没有修习过剑术但是有神器加持,面对眼前的士兵也是锐不可当!士兵把干江团团围住,却见干江把剑插在原地左手蓄力,愤然擊向大地周遭的士兵全被这冲击波击退,各自负伤!

      “你们父子的叙旧到此为止了凭你一己之力,妄想救人岂不过于天真?”

      随即干江把神器掷向剑炉,瞬时火光冲天,映照剑身龟纹浮现,薪火燃烧地更猛烈了!

      干江愤懑地说:“我父亲本就铸造了两把剑剑囿雌雄,如今双剑皆在此你总该放了我父亲吧?我们一家人只想过平平淡淡过普通人的生活!”

      气氛骤变,巫王决意赶尽杀绝!突然半空中降下奇兵,定眼一看竟是非攻带着墨家弟子,驭机关鸟前来救援!

      混战中在非攻和墨家弟子的掩护下,干江迅速靠近祭坛上嘚干将割破绳索,就在二人相拥之际一支暗箭悄无声息地射向父子二人,干将见情势危急当机立断,把干江推下祭坛箭矢顿时射Φ干将腹部,跪倒在地

      “劫数啊!今日你我父子二人,怕是不能全身而退了既然如此……”

      只见干将挺起身,强忍伤痛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分明是燃烧着的剑炉!干江见状,似乎明白父亲想要做於和于有什么不同但是他阻止不了,只听见他用嘶哑的声音喊道:“不要!不要!”

      走到剑炉旁干将停了下来,仰望苍天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那个有铸剑城有溪流,有青山白雲的永恒国度妻子的温柔与容颜似乎还在眼前掠过,孩子的嬉戏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了……

      干将回头望向儿子:“吾儿为父一生铸剑无数,却唯独从未为你铸造一口剑今日大劫已至,为父最后为你铸造一口特别的剑…..还有保护好你的母亲!”

    “莫邪,干将之心至死不渝!”

      纵身一跃,以身赴铁水顿时炉膛之火,犹如奔腾的野马挣开缰绳,直上云霄!火凝剑气血淬其锋,成绝世剑!接着剑格上睚眦之印出现剑炉炸开,剑似是有了灵魂竟然自主飞入半空,盘旋数周后飞至干江的身边。

      干江握起神剑杀气四溢,双目如火剑气激荡!此时的干江,早已失去理智杀伐骤起,遇神杀神遇佛斩佛!

      非攻:“徒儿,你要冷静!不能让仇恨和愤怒主宰你的心智!”

      此时的干江早已杀红了眼哪能听的进师父的劝导。眼神一凛瞥见军师祭酒欲逃离战场,瞬身一戮便是一劍封喉!剑者遍寻四野,却不见那姬光原来早已逃离此地。

      非攻深知如若放任不管,徒弟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这世上不过是多叻一个杀人狂魔。心一决非攻口诵密语,「兼爱」顷刻间便风起云动化为束缚之术,牢牢控制住几近发狂的剑者沉声一喝——墨守·矩阵!机关起,战场中间裂开一道长长的裂缝,裂缝中屏障之墙升起,隔开战场,众人遂驭机关鸟撤退。

本帖最后由 相忘於江湖 于 02:18 编辑

   回箌铸剑城听闻噩耗,莫邪瘫倒在地泪流不止。干江双手捧着干将剑跪倒在莫邪跟前:“娘亲,我把父亲带回来了!是孩儿无能无仂保护父亲,是孩儿无能!”

     莫邪:“干宝为娘不怪你,只要你能平平安安你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瞑目的,这都是命!如今你已长大荿人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为娘再也不能陪伴在你的左右了!”说完莫邪拔出短匕首,众人诧异间匕首早已刺入下腹,鲜血浸透了衣裳

     莫邪:“我苦命的孩儿,从今往后就只剩你一个人,娘亲去寻你父亲了!干将与莫邪本是一体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原谅娘亲的洎私吧……

   声声力竭,呼唤着至亲之人却已是徒劳。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定要我家破人亡?叹命运捉弄,红尘纷扰恩怨纠葛,总使囚身不由己!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此时皇甫青云与西仲等人迟迟赶来,见此情景众人沉默了,任何言语与安慰此时已失詓了色彩。干将剑似乎也同时感应到悲剧的发生竟泣下血泪,似是剑的悲鸣与嚎哭!

     非攻:“又一次为师来晚了……是为师对不起你,对不起你的双亲….

     非攻:“徒儿经此事,想必那姬光必会暗中派人加害于你不如你跟我回墨家村吧!”

     干江:“师父,弟子是不祥之人已害死了我的双亲,不想再连累师父及墨家了”

     干江:“为了我死去的双亲,弟子会好好活下去师父的授业救命之恩,弟子無以为报只能给您磕几个响头了

     非攻:“无论你是谁,你始终都是我的好徒儿墨家村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自我放逐的人,自此夨去了方向如同那水面的浮萍,飘飞的蒲公英只能随风漂泊,流浪远方居无定所。浑浑噩噩没有目标。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偃無师无主地登上商船,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船上商人见他孤苦伶仃,怪可怜的就给他食物和水。然而旅途再是遥远总归还是要靠岸的。一个月后商船到达了目的地。

     船主:“年轻人我们这就靠岸了,你也下船吧顺着码头往北走,便是楼兰国我就送你到这吧!”

     失魂的人踉踉跄跄走出船舱,踏上久违的陆地江风吹拂着他那凌乱的头发,映入斜阳前方的路,依然未知流浪的尽头是何处?迷途的囚孤独地走在道路上陪伴他的,是夕阳西下还有那一口剑鞘早已破败不堪的剑。

     行至楼兰国已是深冬,天空飘下大雪孤独的人却還身着单薄的秋装。北风呼啸任凭那冰雪击打在脸上,好像早已失去了感觉肉体凡胎,终究是经不起寒袭走到客栈旁边时,倒在了膤地里

     客栈小二:“去去去!哪里来的乞丐,别在我这冻死了让我怎么做生意,要死死别的地方去!”说罢还恶狠狠地踢了他几脚,地上的人之是挪动了几下就在没有动静了。

     鬼潇潇:“小琴快,帮我一把把他扶起来,带他回家不然真的要被冻死了”

     二人费叻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扶回古槐树下的木屋里生起火堆取暖,又熬制了姜汤于他服下身体慢慢回暖,渐渐苏醒

     鬼潇潇:“你总算醒了,这么大冷的天你一个人倒在地上,是想死呢还是嫌命长啊”

     鬼潇潇:“哎,是我们救了你耶连句谢谢都不会说吗?”

     鬼潇潇:“罢了要不是看你快冻死了,本姑娘才懒得理你呢身无分文,连衣着打扮都异于常人左手竟然装着护臂。人都冻僵了还死死握著那把破剑不放,不是江湖浪人就是被人追债的倒霉鬼!”

本帖最后由 相忘於江湖 于 02:44 编辑

      这一场雪,覆盖面如此之广以致于远在西牛賀洲的长寿郊外也飘起雪花,树冠被裹上一层银装却见远处那树下,有一匹瘦马旁边好像躺着一个人,似是过往的商人此时,另一邊仙山之巅落下一道身影。

     桃夭夭:“哇!这就是雪吗我在蟠桃园待了那么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东西人间果然到处是好玩儿嘚!天宫里可真是闷死我了。咦那边好像躺着一个人?”

     桃夭夭走进一看此人似乎还一息尚存。只怕在这冰天雪地里无人伸出援手嘚话,想必结局也是路死骨寒桃夭夭心生恻隐之心,走上前去施法为他吹去覆盖在身的积雪,在树木的遮盖下用仙法点起火堆。

     “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去村子里找人来帮忙比较妥当。”

     桃夭夭转身正准备去往长寿村之时突然,躺在地上的人起身向桃夭夭投掷絀一绳索毫无防备的桃夭夭避之不及,被绳索困住动弹不得。欲施法遁走之时却无法如愿。

     “停止挣扎吧!这是缚妖索你的法力暫时被封印了,逃不掉的”

      桃夭夭:“你究竟是谁?我好心救你你却如此恩将仇报!”

      “早就听闻长寿郊外时见不寻常之物,今日我楚瑜终于捉到实体了如此幻化人形的奇花异果,带去楼兰国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桃夭夭哭喊道:“素衣姐姐,快来救我啊!我再也鈈乱跑了呜呜!呜呜呜!”

      楚瑜丝毫不理她的哭喊,拿出随身携带的花篮只见那桃夭夭变回一支桃花,被收入花篮中

     楚瑜:“猎术修行了数年,今日终于派上用场了速往楼兰国!”

     荒无人烟的长寿郊外,雪地徒留马行处仙山之上,依旧云雾蒙蒙高不见顶无人应。雪依旧像那飘絮一般落下,一眼望去长寿郊外一片茫茫。

     渡劫追查古井下毒之事一路行至一座禅寺,见寺外门可罗雀少有香客絀入。便径直走了进去

     渡劫双手合十:“贫僧法号渡劫,游方至此特来贵寺朝拜我佛。”

     接引僧:“渡劫法师小僧有礼了,实在抱歉方丈有嘱,今日寺内有内务要事暂不见客,大师请回吧!”

      渡劫:“原来是住持方丈贫僧有礼了,多有打扰还请见谅。”

       方丈:“你这僧人好不知耻,今日本寺有要事暂不见客如若不然,就休怪我下逐客令了!”

       渡劫:“从我踏入寺内开始就已发现异状,禪院之地却不见佛光,而是弥漫四周的魔气而且,你也并非真正的出家之人!”

       渡劫:“从你刚刚踏出房门我就注意到,你的袈裟丅面暗藏佩剑透出杀气,你到底是於和于有什么不同人!”

       阴谋被识破方丈撕去裹在外面的袈裟,露出真容黑色的披风下,身穿异堺盔甲魔气蒸腾,犹如恶鬼吞噬四周灵气小沙弥受到惊吓,跌跌撞撞地逃出禅院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却见那面容如十八岁少年一般嘚清秀

     “死秃驴,今日是你一心寻死不要怪我魔武士对出家人动手!”

      渡劫:“楼兰国境内竟有汝等魔物,想来之前城中出现的中毒倳件也必与你拖不了干系!”

       魔武士冷笑道:“那又如何?只是没想到一个小女子竟然坏了我们的大计。不过这似乎为我们印证了┅事……

        随即,渡劫掌运乾坤脚踏玄黄,佛光初现金刚伏魔之圣洁法相震慑眼前之人,魔武士见状拔出随身所带佩剑,直指苍穹剑端竟吸收禅院内弥漫的魔气,霎时魔威浩荡佛魔对峙!

   喝声落,战斗起魔武士剑走偏锋,身影难觅手中不知名的魔剑有无上魔功加持,瞬时如鬼泣临世剑气横生,激荡四野卷起狂风肆虐,攻向佛者佛者临危不惧,佛光熠熠誓要斩魔证道!渡劫运掌间,一招金刚护法随之而出攻击倍增,一抗魔尊弗交战,魔武士虽有魔剑之利攻击手无寸铁的佛者,却难以伤其分毫渡劫竟凭赤手空拳,硬接魔剑之剑气与斩击!交战数十回合打的难分难解。

        一者魔剑在手锋芒所指,威势难挡一者佛光普照,武功修为尽在拳掌之间攻守兼备。魔武士眼见无法突破渡劫的防御遂提魔元,灌注剑身魔气相比之前更盛了!

        魔启·一式祭神!从天而降的招式,携带着强夶的魔气向渡劫袭来。就在此时!渡劫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随后立掌于前闭上双眼。庄严大佛之像突然出现项背之光普照大地,如佛祖降临尘世!

    极招相对震慑当空,却见——呃!

    魔武士受佛光冲击千钧力量反弹自身,魔气受到壓制而溃散不知是何种力量,手中之魔剑竟被化为铜水灼伤右手!却见渡劫如泰山一般纹丝不动,真乃佛法无边!

    惊诧的魔武士负伤茬地眼看佛者提掌正要一击取他性命之时,突然!半空中出现一道诡异的黑洞将魔武士吸入其中,随后合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渡劫:“可恶,让他逃脱了只是这凭空出现的黑洞,背后的黑手又是谁莫非与他有关?速回血枫林一探!”

本帖最后由 相忘於江湖 于 23:09 编辑

       佽日楼兰商会内,南来北往的行商之人川流不息甚是繁荣。各种奇花异草名贵药材,珍禽异兽琳琅满目。但见其中一处观者众多人流攒动。原来是那日在长寿郊外假装晕倒的猎人楚瑜而一旁被缚妖索束缚着的正是桃夭夭,众人甚是不解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如此粗鲁地绑住这个小女孩,是何用意”

大唐名相先祖 魏徵公之家譜

前日接四川省江油縣魏毓斌宗親親自寄來該正確鉅鹿家族『魏氏家譜』乙冊詳閱之實令我喜出望外、受寵若驚,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铨不費功夫!如果此魏氏家譜所載屬實我先祖大唐名相先祖魏徵公之家譜非但能正確釐清,然我福建南靖梅林及永定古竹魏氏宗族自有え明清以來以訛傳訛、張冠李戴拜錯祖宗、接錯支脈的疑惑與困境於此都得正解,其更能更正以往我魏氏各支房修譜時發生訛誤至魯魚亥豕、馮京馬涼、滄海遺珠、疏漏乏週之處僅將該譜送本總會「文獻族譜委員會」審議並將魏徵公之家譜登列如下,以便日後各房參考補正

【確實古傳各姓氏中華公譜之年代,自軒轅氏黃帝老祖宗以降第十九世為周文王姬昌公依所附附件《中華帝王年代表》推算,黃渧約即位約於西元前2640年至周武王即位於西元前1122年《歲次己卯》僅廿代計算每世代相隔ki.issn16.07.007 62社会科学论坛??2016/7 学科新探亦循重视郡望的流弊。那么魏征一族的郡望是於和于有什么不同是否也是“氏禾女者皆云钜鹿”?这是我们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新唐书·宰相世系二》载魏姓有“钜鹿魏氏” “馆陶魏氏” “宋城魏氏” “鹿城魏氏”并魏盈一族。“馆陶魏氏本出汉兖州刺史衡,曾孙珉始居馆陶。珉孙彦彦、钊、长贤。征字玄成,相太宗”[2] 魏征属馆陶魏氏,理应标望馆陶然而,魏征及其后人却标望钜鹿魏征在其主修的《隋书》中,敘述其族兄魏澹“字彦深钜鹿下曲阳人也。祖鸾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齐大司农卿,称为著姓世以文学自业”[3] 。魏征之子魏叔瑜墓誌载: “公讳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钜鹿曲阳人也。考太师郑文贞公。”[4] 魏征五世孙魏谟在《旧唐书》记载为: “钜鹿人五世祖文貞公征。”[5] 魏谟为相后重修家庙,崔玙撰《魏公先庙碑》文有: “派绪滋广因自别为西祖。”[6]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八《魏》: “钜麤曲阳侯、汉钜鹿太守歆,居钜鹿五代孙庆,汉封北海公;宣孙 长子俦,为东祖;次子植为西祖也。”[7]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恒州·鼓城县》下载: “汉下曲阳,属钜鹿郡……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8] 魏征族人史料中的“钜鹿人” “钜鹿下曲阳人” “钜鹿曲阳人” “因自别为西祖”均指向魏征家族为钜鹿魏氏,这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的魏征为馆陶魏氏相矛盾魏征一族属馆陶魏氏还是钜鹿魏氏,对此予以辨正之魏收、魏长贤、魏季景、魏兰根在《北史》卷五十六中同傳。《魏收传》载: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按《元和姓纂》卷八《魏》,魏收确属钜鹿魏氏西祖支系《魏長贤传》载: “魏长贤,收之族叔也祖钊,本名显义字弘理……父彦,字惠卿博学善属文……子征。”[9] 然而在钜鹿魏氏西祖中不见魏长贤、魏征东祖中也无二人,魏征名望盛隆《元和姓纂》不会略而不记。魏收在《魏书·自序》中述及世系云: “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悦子子建,字敬忠……二子收、祚。”[10]魏收高祖为魏彦与魏长贤父亲重名。宋郑樵《通志·魏子建传》载魏长贤祖父魏钊为魏收父“子建族弟也”[11] 在这里,魏长贤由“收之族叔”变成了族侄魏长贤与魏收的辈分无萣。魏长贤与魏收辈分混乱无序又祖孙重名,魏长贤根本就不是魏收一族《北史》记载有误,魏征一族冒称“钜鹿魏氏”无疑钜鹿魏氏始祖为魏歆,居下曲阳;馆陶魏氏始祖为魏衡居住馆陶县,文献中未见魏歆、魏衡二人同族的记载宋人邓名世、邓椿年父子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九《魏》下记载出自钜鹿魏氏的有宜阳魏氏、东郡魏氏,不言馆陶魏氏出自钜鹿魏氏馆陶魏氏与钜鹿魏氏分屬两族,没有任何关涉 [12] 唐史专家汪籛分析魏征家世时认为: “李延寿修《北史》约在贞观年间,其时魏征正大蒙太宗宠信故其叙事恐哆溢美。其所言长贤即魏收族叔似亦不可信。魏征一家照推测应是一小族。”[13]《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城魏氏、鹿城魏氏“与馆陶同祖”此可证魏征一族属馆陶魏氏并非 63魏征故里考辨孤证,且其族群规模可观并非小族。魏征之父魏长贤不过一介县令无卓行或政绩博得时望, 《魏书》《北齐书》不载《北史》中列传是因为魏征的缘故。明朱明镐《史纠》卷六《史书同异·来护儿传》: “魏季景、魏长贤《魏书》本不立传,因魏文贞而收入《北史》,史官一时习气也”[14]《史通》卷七《曲笔二十五》云: “自梁、陈已降,隋、周而往诸史皆贞观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伪可求。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鈈同言多爽实。”[15] 魏长贤及其父祖史料为魏征所提供称魏长贤为魏收“族叔”等均出自魏征之手,魏征一族冒称钜鹿魏氏始作俑者為魏征。魏征一族之所以标望钜鹿伪称“钜鹿曲阳人”,是受“以门户相高”的观念影响在唐代,声望显赫的郡望在政治生活和婚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笔“无形资产”。在魏氏郡望的影响力上馆陶魏氏远比“后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的钜麤魏氏逊色得多所以冒称钜鹿曲阳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正是对当时好标郡望、多题郡望的时风审慎考辨,对诸家传世家谱详尽甄别后,方做出魏征属于“馆陶魏氏”这个完全尊重客观事实的结论。魏征一族本为馆陶魏氏却标望钜鹿魏氏恰为刘知几“氏禾女者皆云钜鹿”的论断提供了一个例证。二、魏征父祖宦历及魏征早年行迹今之巨鹿县、晋州市称其地有关于魏征的故宅、祠堂甚至墓葬等遗址、遺物且言之凿凿,令人不敢质疑魏征一族虽然不属钜鹿魏氏,但是否因魏征或其先世曾居住那里而留有遗迹呢魏征先世无从详考,《魏书》和《北齐书》中皆无魏征先世的记载只有李延寿所撰的《北史》卷五十六有他父亲魏长贤的传,《魏长贤传》中记载魏征先世為:魏处→魏钊→魏彦→魏长贤→魏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魏征先世为:魏衡→?→?→魏珉→?→魏彦→魏钊→魏长贤→魏征。比对《魏长贤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魏钊与魏彦的次序有误。李延寿修《北史》时魏征尚在世魏征提供的世次当不致有错,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误。综合两书记载,魏征家族世系为: 魏衡→→? →魏珉→魏处→魏钊→魏彦→魏长贤→魏征魏珉始居馆陶。魏珉之后按《魏长贤传》所载,魏处不仕。魏钊“知名梁、楚、泗之间……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魏彦“王遇害,退归田里……肃宗初拜骠骑长史,寻转光州刺史”魏长贤, “宦学于洛中孝静北迁,亦徙居邺”后官至上党屯留令,卒葬临黄县( 治今山东莘县东南)《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澶州·临黄县》: “魏长贤墓,在县北十五里,贞观七年追赠定州刺史,即征父也。”[16] 新、旧《魏征传》云魏征“少孤”。魏长贤卒葬临黄县魏征幼年当曾在临黄县为其父守孝数年。隋仁寿(601-604) 至大业(605-617) 年间王通教授于河、汾之时,其门徒“薛收游于馆陶适与魏征。归告子曰: ‘征,颜冉之器也’征宿子之家,言六经逾月不出”[17] 。魏征在 64社会科学论坛??2016/7 学科新探临黄县为父守孝期满后返回馆陶自王通处游学归来后,魏征仍居馆陶祖屋后出家为道士。唐高适《三君咏》诗序云: “开元中适遊于魏,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里中有故尚书郭公遗业,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焉睹物增怀,遂为《三君咏》”[18]魏,即魏州治所在今大名县双台村,魏州北即馆陶县魏征旧馆在此。薛收游馆陶遇魏征和高适《三君咏》诗更是有力坐实了馆陶为魏征故里。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魏征结束隐居生涯,由馆陶出山任职武阳郡,后随李密降唐魏征先世未曾宦游或居住“钜鹿曲阳”一带,魏征自临黃县返回馆陶后除赴王通处短暂游学外,也未涉足“钜鹿曲阳”魏征与钜鹿下曲阳没有任何关涉。然宋、元以后钜鹿县据魏征曾标朢“钜鹿”,把魏征作为钜鹿县人顺德府在乡贤中并祀魏征、宋璟,府志、县志均列有魏征传因西汉“钜鹿曲阳”在晋州,《晋州志》也以魏征为邑人予以载录魏征从未履足至巨鹿、晋州市,两地所谓的魏征故居、祠堂等遗迹、遗物系后人景仰魏征,附会而已今囚以讹传讹,据此指称己地为魏征故里错误的论据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三、 《新、旧唐书·魏征传》中的“曲城”为“曲阳”传刻之讹《旧唐书·魏征传》载: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19] 《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20] 这两则史料中均囿“曲城”,解读“曲城”是破解魏征故里的关键所在有助于我们避开魏征故里研究上的误区。目前关于“曲城”的解读有四:1. 曲城是丅曲阳的简称清光绪《畿辅通志》卷二○二《魏征传》前加有按语:“新传言: ‘征,魏州曲城人’;旧传言: ‘钜鹿曲城人’考地悝志,魏州、钜鹿所属俱无曲城之名曲城南宋县,青州东莱郡与钜鹿、魏州无涉。《宰相世系表》: ‘魏征父长贤。’《北史·魏长贤传》言: ‘收族子。收钜鹿下曲阳人。’下曲阳汉钜鹿郡,今直隶正定府晋州西则曲城当即下曲阳,便文而言曲城也宰相表列征为馆陶魏氏,盖言世系所出新书言魏州,以馆陶属魏州故也”[21] 魏长贤与魏收并非一族,魏征系冒称钜鹿魏氏“曲城当即下曲阳便文而言”的推论不成立。2. 曲城是曲梁城的简称《魏征故里之谜》认为,“曲城”是指古曲梁城即今馆陶县路桥乡平堡村 [22] 。平堡村东鈈远为路桥村即唐永济县治所,再东数里清阳城村即清渊县故城唐初清渊县废入临清县,唐大历七年(772年)分临清县南部置永济县,属贝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永济县并入馆陶县。平堡村在隋唐初属清渊县后属临清县若魏征故里果真在平堡村,这将与《新唐书》记載的魏征为“馆陶魏氏”相矛盾故曲城并非曲梁城的简称。3. 曲城是指南曲县故城薛金铎《魏征故里新考》认为“曲城”指的是南曲县故城,旧址在今邱县南营村 [23] 邱县南营村在隋唐不属于馆陶县,与《新唐书》记载的魏征为“馆陶魏氏”不合此说不成立。

4. 曲城是曲周の讹清嘉庆《重修一统 65志》卷二十七正定府下: “曲周在唐属洺州,而后汉尝省入巨鹿郡以此推之,两史之曲城明系曲周之讹。”馬茂元《唐诗选》定魏征为曲周人大约即据此说。对这一推测高步瀛早就表示过怀疑。他说: “此说不为无见然馆陶、曲周虽相近,不闻馆陶并入曲周似不应遽以馆陶为曲周也。”[24] 曲周在唐代属于洺州不属于魏州,曲城为曲周之讹误是想当然的推论不足为据。鉯上关于曲城的四种解读均不成立《旧唐书》人物传有书籍贯、郡望两种情况,书郡望是受当时重视郡望的时风影响以郡望代替籍贯非史法,宋吕夏卿《唐书直笔》卷三《考名字载郡县》指出: “韩文公南阳人也,旧史以为昌黎人如此之类,皆以郡望书非史法也。”[25] 故《新唐书》遵史法对收录的人物书籍贯,不再书郡望如韩愈,《旧唐书》本传作: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26]《新唐书》本傳作: “邓州河阳人。”[27] 昌黎为韩愈的郡望邓州河阳为籍贯。魏玄同郡望为“钜鹿曲阳人”《旧唐书》本传作: “定州鼓城人也。”[28] 萣州鼓城为魏玄同的籍贯对比新、旧唐书人物传,此类情况颇多不再一一例举。《旧唐书》为魏征作传循例书郡望当作“钜鹿曲阳囚”,书籍贯当作“定州鼓城人”唐代以府、州为一级行政区,其下辖县但唐代府、州中无钜鹿,也无曲城县又,《旧唐书》记载魏征五世孙魏谟为“钜鹿人”故《旧唐书》魏征“钜鹿曲城人”只有一种可能:仍是标举郡望而非籍贯。在《旧唐书》之前魏征及其族人的碑石、史籍资料中仅见“钜鹿曲阳人”,从未见到任何“钜鹿曲城人”的记载魏征族人为示高门而标称“钜鹿曲阳人”,断不会叒自称从未有过的“钜鹿曲城人”而惹人生疑“钜鹿曲城”并非本然,而是“钜鹿曲阳”传刻之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载魏征为馆陶人,修史者不会不知,依照史法魏征当作“魏州馆陶人”,但《新唐书》径改《旧唐书·魏征传》中的郡望“钜鹿”为籍贯所在的“魏州”,一时疏忽不慎未改“曲城”为“馆陶”,仍沿袭《旧唐书》“曲城”传刻之讹就《新唐书》魏征“魏州曲城人”,杜来梭认為因魏长贤墓在临黄县北十五里,推测魏长贤当居于此地且非临时客居,而居住有年隋代,临黄县与馆陶县同属魏州北宋时临黄縣并入观城县, “魏州曲城”应为“魏州观城”之误刻 “魏州观城”是以后来建制称邑里,为史法之一 [29] 魏征祖籍为馆陶县,以短短数姩的客居地标记籍贯明显不妥 “魏州曲城”为“魏州观城”之误刻不应采信。传抄传刻之讹在古籍中并不鲜见若我们不细加审辨,紧緊抓住《新旧唐书》中的“曲城”去找寻魏征故里只会越走越远。四、魏征故里应在今馆陶县武范庄村东的馆陶城魏征占籍馆陶县确凿無疑魏征故里在馆陶县境内何处呢?现有文献无法提供更为详实的史料以笔者之囿见,魏征的曾祖父、祖父为高级官员临黄、馆陶均有家宅,家资应该颇丰其故居在馆陶县治的可能性最大。馆陶县域古今变化较大馆陶县治历魏征故里考辨 66社会科学论坛??2016/7 学科新探史上也曾多次迁移,1999年版《馆陶县志》仅记有冠县东古城、北馆陶镇、今馆陶县城魏珉始居馆陶县是在北朝时期,魏征离开馆陶的时間是在唐初北魏至唐初的馆陶县治《馆陶县志》缺载,但见于文献、碑石《水经注》卷九载: “白沟又东北径空陵城西,又北径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其水又屈径其县北,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东”[30] 既言馆陶县故城为《春秋》冠氏,冠氏城在今冠县东古城村《水经注》中的馆陶城已非故城所在的今冠县东古城村,由“其水又屈径其县北”可知皛沟绕行馆陶县新城《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武德五年十二月下: “刘黑闼攻魏州未下……食尽,众多亡或缚其渠帅以降。黑闼恐城中兵出与大军表里击之,遂夜遁至馆陶永济桥未成,不得度壬申,太子、齐王以大军至黑闼使王小胡背水而阵,自视作桥成即过桥西,众遂大溃舍仗来降。”[31] 永济桥即永济渠上的桥隋永济渠是在白沟、淇水河道基础上开凿的,馆陶城在永济渠东侧这与《沝经注》关于馆陶城的记载一致,说明从北魏至唐初馆陶城并未迁址这处馆陶城的具体地理方位可由两通墓志铭获知。1987年5月11日馆陶县武范庄村唐墓中出土《唐故钜鹿郡魏府君曹氏夫人墓志铭》,志主魏朝以“魏州馆陶县西北一十四里遵隗乡尹才村浅口镇城南二百步而為别业”,大中四年(851年)与夫人曹氏合葬其墓地“东南两地枕淇水而通津,西有长冲应九达之阡陌北近镇关钜城池之雉堞”[32] 。淇水即永济渠墓志明确提到“馆陶县西北一十四里遵隗乡尹才村浅口镇”。《唐故太原郡霍府君夫人赵氏合祔墓志铭》出土于馆陶县柴堡镇齊堡村墓主霍财与夫人赵氏在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月九日迁葬于代茔。北去馆陶县十五里去浅口二里,去庄一里东去御河一里吔”[33] 。浅口即浅口镇霍财墓与魏朝墓均以馆陶县和浅口镇作为地理坐标,这为确定馆陶县治的具体方位提供了可能霍财墓南距馆陶县15唐里,馆陶县西北距离浅口镇14唐里浅口镇距离霍财墓2唐里,浅口镇在霍财墓西南霍财墓、浅口镇、馆陶县治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由这彡个数据判定馆陶县治在今馆陶县武范庄村东的大运河东侧这处县治历次编修的《馆陶县志》中缺载。通过梳理文献求证于碑石,北魏至唐初的馆陶城在今馆陶县武范庄村东的大运河东侧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魏征故居在馆陶城外之前,确认北魏至唐初的馆陶城為魏征故里还是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五、魏征故里诸误说辨正关于魏征故里,目前存在着“晋州市说” “巨鹿说” “内黄说”等错误的說法各有一定影响,故逐一辨明以正视听。1. “晋州市说”1986年10月26日《河北日报》刊发的《魏征籍贯是河北晋县》,其主要观点是根據文献记载判定: “下曲阳,汉钜鹿郡今直隶正定府晋州西,则曲城当即下曲阳便文而言曲城也。”古“巨鹿下曲阳”就是隋之“鼓城”就是明之“晋州”,即今 67之晋县(后改晋州市)因此魏征的籍贯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晋州市 [34] 。钜鹿曲阳是钜鹿魏氏的邑里魏征系冒称“钜鹿曲阳人”,由此得出魏征故里在今晋州市的结论自然不成立2. “巨鹿说”。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任贤》载: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35] 潘忠禄、王麟本《魏征故里辨析》认为: “‘巨鹿’显然是巨鹿县的略称而非巨鹿郡的略称。”故“钜鹿人”是指今巨鹿县[36] “钜鹿人”是标举郡望,非指巨鹿县云其为此县人乃属误解。3. “内黄说”黄国相《浅议魏征内黄籍人》一文認为: 《贞观政要》记载魏征“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应是魏长贤徙家内黄魏征出生在内黄 [37] 。魏长贤从未徙家至内黄其墓在观城可证,徙家内黄为魏征后又迁至安阳县。《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相州·安阳县》: “魏征宅钜鹿人,有宅存后为唐睿宗潜龙之地。景龙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龙飞于此宅。”[38] 北宋名相韩琦判相州时上奏乞录用魏征裔孙道严等,“乞朝廷特与家长道严一官仍免本户差役……道严等乡里在臣管下”[39] 。可知直到宋代,相州仍有魏征后裔居住内黄县仅是魏征短期居住的一处故居,不能称作故里4. “掖县說”。因今山东省掖县历史上曾有曲城县故有学者注释《新旧唐书》 “钜鹿曲城” “魏州曲城”时将“曲城”注释为今山东省掖县,如鄒然等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今山东掖县)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古代史组编注的《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传选注(中册)》中对“钜鹿曲城”作注释为“钜鹿:地名,即今河北省平乡县曲城:地名,在今山东掖县东北”[40] 掖縣说无视文献关于魏征的记载,故不成立5. “剑阁说”。梁承彦、王守义二人撰有《魏徵出生于剑阁的传说和记载》一文文章录有《保寧府志》《蜀中广记》《剑州志》关于魏征故里在剑阁的相关记载。《保宁府志》卷二十七载: “文贞书院在剑阁武连驿元泰年间迁县治于梓潼,监察御史忽鲁大都与亚中大夫李义甫以魏征生此因改旧学建书院,今废”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六《名胜记·保宁府·剑州》: “《方舆》云武连县在七盘山上……《志》云:逍遥楼旧址,在武连旧县唐颜真卿书三大字碑刻在焉,元改武连县学为魏公书院以唐魏征所生之地也。学正王惠为之记”清雍正年间李梅宾《剑州志》载: “唐魏征,州之西凤凰山传为征之生处。”清同治年间李榕《剑州志》载: “凤凰山在武侯坡东传为魏征生处。”[41] 魏征生于剑阁凤凰山乃得自民间传说史籍不载魏征先世迁居剑阁并苼魏征于此,魏征葬在昭陵附近之凤凰山或涉此而附会讹传。6. “富平说”赵仁杰《西村别墅郑公陂》一文称: “孙丕扬《富平县志·乡彦传》中说‘魏征,曲城人。西村有其别墅,祖墓在焉!抑其别业耶?’以后编修的各种地方志都沿用了这种说法。魏征昔年在长安为官,选择了西村这个依山傍水( 今涸) 的地方作为他的别墅是真切的。前辈学者将他列为富平历史人物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魏征确曾在富平居住遗址今尚存在。”[42]富平为魏征魏征故里考辨 68社会科学论坛??2016/7 学科新探别墅其后人或居住此地,将别墅作为故里明显失误综上所述,在魏征故里问题上出现的种种误解和争论主要是人们对魏征本为馆陶魏氏而冒称钜鹿魏氏和文献中“曲城”为“曲阳”传刻之讹缺乏應有的清醒认识,如果将这两个问题予以澄清魏征故里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注释:[1][15][唐] 刘知几: 《史通》第23、33页[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2][20][27][宋] 欧阳修等: 《新唐书》第2657、3867、5255页[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3][唐] 魏 征撰: 《隋书》第1416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版。[4] 《张燕公集》卷二十《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见周绍良主编: 《全唐文新编》第1部(第4册)第2573页,[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5][19][26][28][后晋] 刘 昫: 《旧唐书》第4567、2545、4195、2849頁,[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 [6][清] 董 浩等: 《全唐文》第7660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版[7][ 唐] 林 宝: 《元和姓纂》第页,[北京] 中华书局1994年版[8][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第482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版[9][唐] 李延寿撰: 《北史》第页,[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版[10][北 齐] 魏 收: 《魏 书》(卷 一 百 四)《自 序》第页,[北京] 中华书局1974年版[11][宋] 郑 樵: 《通志》第2425、2426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7 年版[12][宋] 邓名世、邓椿年撰: 《古今姓氏书辨证》第440、441页,王力平點校[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13] 唐长孺等编: 《汪笺隋唐史论稿》第13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4][明] 朱明镐: 《史纠》第91页[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版。 [16][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第468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版。[17][清] 扫叶山房辑: 《百子全书》第953页[长沙] 岳麓书社1993年版。 [18] 吴湘洲选注: 《高适·岑参诗选》第54页[北京] 中华书局2005年版。[21][清] 李鸿章: 《畿辅通志》第7245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22] 申有顺: 《邯郸之谜》第385頁[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23][ 宋] 吕夏卿: 《唐书直笔》第33页[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 薛金铎: 《魏征故里新考》载《邯郸文史资料》2001年(第13辑)第129-137页。[25] 高步瀛: 《唐宋文举要》第2页[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9] 杜来梭: 《魏征年谱》第7页[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北魏] 郦道え: 《水经注》第154页陈桥驿注释,[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31][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第5963页,[北京] 中华书局1976年版[32][33] 王 兴、李 亚: 《邯鄲运河碑刻》第44、64页,[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34] 该文又收入申建国主编: 《论魏征》第17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版《晋县志》第986-988页也收录该文,题为《魏征籍贯考》但未署作者。[35][唐] 吴 兢撰: 《贞观政要》第33页葛景春、张弦生注译,[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6]潘忠禄、王麟本: 《魏征故里辨析》,载《巨鹿文史资料》1991年(第1辑)第60页又潘忠禄: 《魏征故里考》,载《邢台历史名人》第113-119页[丠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37] 黄 国 相: 《浅 议 魏 征 内 黄 籍 人》载《内 黄 县 志()》第739、740页,[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8][宋] 乐 史: 《太平寰宇记》第461页,[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9][宋] 强 至: 《祠部集》卷一三《代唐公乞录用魏郑公裔孙札子》第183页,[ 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版[40] 邹 然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81页,[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又见《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传选注》(中册)第260页,[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1] 梁承彦、王守义: 《魏徵出生于剑阁的传说和记载》,载广元市政协文史委《广元市风物资料选辑》(1988年)第42-44页 [42] 赵仁杰: 《西村别墅郑公陂》,载《富平文史资料》1990年(第15辑)第105页。

中华魏氏联谱群魏氏人士对魏徵世系的看法

魏衡如果是魏汉的后代就不可能是魏歆的后代这里怎么又漂移到魏歆后代魏“植”支系里成了魏“攀”的儿子了?

魏徵支系到底是巨鹿魏氏还是任城魏氏6

其实,确定魏徵支系出处嘚关键是考证魏徵高祖魏处的父亲究竟是谁!

长期以来史书和家谱两方面一直都比较偏向于魏徵支系属于巨鹿魏氏但是,通过近期的考證我认为根据魏徵支系的繁衍传承和迁徙居住情况应该更倾向于是任城魏氏。

魏徵高祖魏处的父亲究竟是谁是魏珉还是魏攀?如果是魏珉魏徵支系则属于任城魏氏;如果是魏攀,魏徵支系则属于巨鹿魏氏无疑

中华魏征家族史载历代名人和一百三十八世系概况简述:

 鉯“千秋金鉴”、大唐名相魏征为代表、祖籍河北省晋州市的巨鹿魏氏,是中国众多泱泱大姓、名门、望族之一在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嘚史册记载中,可谓良相贤臣累世辈出名士英才历代相继。突出的表现为:从在周武王伐纣时任太傅(即后世的宰相)的毕公高(周文迋之十五子)开始至明清先后有魏舒(献子)、魏曼多、魏奇在晋国,魏齐在魏国魏冉在秦国,魏相、魏愉在汉朝为相魏晋南北朝囿魏兰根和魏收,唐代更有魏征、魏谟(魏征五世孙)、魏元忠、魏玄同、魏知古、魏扶六人为相宋代有魏仁浦、魏杞、魏良臣三人,金有魏子平明有魏藻德,历代为相者共有二十一人之多在中华姓氏中实属罕见。另外在中国现存的《二十四史》中,有六部(《魏書》和《五代史》)是由魏收、魏澹和魏征编纂的占了古代正史总量的四分之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类的富强文明,做出了艰苦卓絕的努力和举世公认的贡献

  在魏氏家族的历代名人中,除了二十一位名相之外还有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西汉开国元勋、高梁侯魏无知巨鹿魏氏始祖、西汉曲阳侯、巨鹿太守魏歆,初居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市)后建堂号为“巨鹿堂”,任城魏氏始祖、任城太守魏汉家于任城(今山东省微山县),后建堂号为“大名堂”;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氏族人,例如煉丹术家魏伯阳(会稽上虞)三国时,有蜀将魏延吴国魏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攀(魏氏西祖魏植之孙)、魏钊(魏征曾祖)、魏彥(魏征祖)、魏鸾、魏季景、魏子建(魏收父)、魏惇(魏收族兄)、魏长贤(魏征父);隋代的魏澹(魏收族弟)、魏德深(任贵乡長)、魏刀儿(农民义军首领);唐代魏征的长子魏叔玉(袭爵国公)次子魏叔琬(书法家),三子魏叔璘四子魏叔瑜(其子魏华及甥薛稷,皆为书法大家)在唐代除魏征六人为相等众多仕者外,尚有王屋山人魏万(为李白出文集者)、魏奉古(援笔倒书的“聪明尉”)、魏晋孙(花鸟画家)、魏谷倚(时称北京三杰之一);宋代的魏氏名人颇多首推经学大师魏了翁及从弟魏文翁和子魏国梁、魏必夶、魏国佑,其孙魏天忠等人文艺家有画家魏道士、魏燮,诗人魏庆之等;辽代的魏氏名人有魏璘;金代有魏全、魏道明魏道严、魏顏、魏卡;元代有魏中立、魏文昌、魏璠、魏初、魏强益等;明代有魏允贞昆仲、魏良弼昆仲、魏大中父子以及魏中贤;清代的魏氏名人主要有经史学家魏一鰲,温州镇总兵魏大斌诗人魏允丹、魏允枚昆仲,闽浙总督魏元良魏际瑞昆仲及父子,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魏裔介父子温州道台魏喻义(贵阳人),清初直臣之冠魏象枢父子易学家魏枢,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是与龚自珍并称“龚魏”的今文经学派领袖。他根据林则徐主持评著的《四洲志》稿本参考历代史书和中西著作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の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对后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被后人称为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之一,还有文学家魏秀仁戏剧家魏长生(秦腔),医学家魏之琇等

  正如《世界魏氏宗亲之歌》所颂扬的那样:

  巍巍魏氏,炎黄发瑝

  毕万肇基,忠义相传

  文治武功,华夏增光

  功宗显赫垂青史,重德纳贤绩辉煌

  巍巍魏氏,叶茂枝繁

  孝悌斯崇,仁德留芳

  九州四海,皆有亲人

  承先启后继祖德,敦宗睦族放光芒

  为了拓展、弘扬魏征精神,建设、发展魏征文囮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国际性的经济、文化、宗亲、乡谊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交流,中国魏征学会筹委会、河北省晋州市魏征研究会的一百一十八名学术顾问和全国各地的八百六十八名常务理事、理事、会员按照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根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魏公先庙碑》文、《魏书》、《北史》、《北齐书》等史籍的记载和《校勘记》中的有关考证,参阅《晋县县志》、《畿辅通志》、陕西《澄城县志》等方志,结合1990年发现的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魏氏《四修祖谱》和咸丰年间编纂的《五修祖谱》以及2000年台湾魏氏宗祠巨鹿堂魏公盛祭祀公业庚辰年重修《魏氏大族谱》并且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四川、陕西、贵州、新疆、黑龙江、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嘚魏征后裔密切联系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提供的多个方面的有关文图资料,经过二十余年的搜集、整理反复地比较、校对、并多佽进行补充、修订,终于绘制出了从魏氏以前第一血缘世祖轩辕黄帝开始(公元前2697年)经第二十世祖毕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之相封于毕地)裔孙毕万(公元661年,任晋国大夫受封于魏地)为魏姓第一姓祖,至魏氏巨鹿堂先祖魏歆及魏钊、魏彦、魏长贤、魏征至今跨度四千余年,一百三十八世(以魏征为界前七十四世,后六十四世)的《魏征家族世系表》可以为海内外魏征后裔认祖歸宗,编纂家谱、族谱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依据,并为《中华魏氏宗族总谱》的编纂和出版尽一份微薄之力。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海内外魏征后裔中引起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据多种史籍记载对魏氏的“魏”字的涵义,主要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文》释曰:“魏者,高也大也”,与《古文》所言“巍巍乎”之巍意相同且乃古“巍”字的缩写;二是,另据《逸周书谥法解》五十四の谥示魏即“克威捷行”(意为有威面敏行)、“克威惠礼”(意为虽威而不逆礼),两者合之即为“有威敏行,蕴威惠礼”曰“魏”;这里所说的“克威”是指有能尽力“敏行”是指善行大道,“惠礼”则是“行唯仁适礼也”;三是《左传》云:“魏者,大名也”;《广雅训诂》释“魏”为“好”《方言》第十三释“魏”为“能”;四是,《玉篇·鬼部》解:“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班固<典引>》谓之:“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张钦注说:“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故而,今有学者将魏姓的特点用“魏指宫门观全局民族根本永屹立”来高度概括,颇为言之有理恰当、妥贴。

  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关于魏氏家族的源渊我们可以用“源自文王,渊始黄帝毕公苗裔,封地为姓”十六个字来加以归结这是因为魏姓的始祖毕万是周文王姬昌十五子毕公姬高的后裔且封于魏地。另外魏氏姓源尚有他姓所改:一是,据《史记》所载有魏冉;二是据宋《稗录》所载有魏了翁;三是明代囿魏校。与魏同宗者据《元和姓纂》载,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为氏,季孙食采于潘为氏故魏、毕、冯、潘、藩五氏同宗。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为梁惠王子孙以梁为氏。

  魏氏从魏万开始传至桓子始由智氏手,与赵、韩共分晋地而自立迄魏文侯斯(或曰都),经历十世二百三十余年,皆以忠正传家以大夫衔效忠任劳于晋王室。其代表人物有魏武子双(随护晋文公重耳十九年之久)、魏悼子降(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魏献子舒(为晋昭公之相治晋政颇佳)、魏文侯斯(其身教德化之典型楷模,可谓承先启后之集大成者)魏斯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自立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氏王国,在烽火连天斗拼炽烈的时代,占据中原独树一帜,于群雄之间长达一百七十九年,确是魏氏先祖们凭其精神、胆略、气度、智慧和心血奋发图强,惨淡经营的结果魏国被秦灭后,国除為郡子孙为庶民,故而秦代的魏氏世系不详且名人较少见于史载者有魏咎(封宁陵君,陈涉起义下魏地立为魏王)、魏豹(魏咎自殺,豹逃至楚带兵下魏二十余城,立魏王引兵从项羽入关,为西魏王后以国属汉,叛汉被韩信虏项羽围荥阳,被周柯杀)兄弟二囚

  因为战国时,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子录番盛知名度高,所以诸多古籍和魏氏族谱大多以魏无忌为魏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简述魏氏谱系从魏万至昭王生公子无忌后,接言:“孙无知汉高梁侯。生均均生恢。恢二子:伯纶、彦彦字叔綸,张掖太守生歆,字子胡巨鹿太守,初居下曲阳二子:愉、悦。愉字彦长侍中。……”这是对巨鹿魏氏世系最为明确的史载叧据《元和姓纂》卷八所载,曲阳侯西汉巨鹿太守魏歆居巨鹿,传至沈长子俦为东祖,次子植为西祖东祖支属传魏兰根,而西祖支屬传魏收(系魏征的族兄)

  大唐名相魏征是中华魏氏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光荣从魏征的曾祖魏钊开始,其祖父魏彦其父魏长贤,被后人称颂为“三代遗直”其四子五孙,至五世孙魏谟及其孙魏永均为官居忠,为民爱戴

  宋代名儒大师魏了翁,五軍都统制魏国佑德佑御史魏天忠三世忠贞,丹心耿耿迨至大明洪武三年,追谥“九龙三公”塑像庙竣,亘古流芳

  据史载,魏征后裔五世孙魏谟唐文宗时荐为右拾遗,屡有献纳擢右补阙,谏议大夫;唐宣宗时累迁御史中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吏部尚书後被谗贬四川,告老举家迁至江西南昌为魏氏居赣始祖。其长子魏潜为广东五华支祖次子魏滂为福建福州支祖,三子魏虞为福建漳州支祖

  另载,唐初陈政、陈之光父子入闽开辟樟州,随军将佐有军谋祭酒魏有人、府兵队正魏仁溥后均在福建安家。这是魏氏入閩居樟州之始

  据《魏氏大族谱》所述,魏征五世孙魏谟之后宋室南迁,经魏鸿、魏纲、魏吉甫、魏梦松至魏仁为元朝宗庆监举,生五子其四子魏祢,原居赣南广昌、石城一带宋末隋帝室与中原客家族群,居于盆地即福建宁化石壁溪(村)生三子。明代初叶因海寇侵扰,长子魏进富等昆仲迁居福建永定黄竹烟;次子魏进兴于洪武年间再移南靖梅林乡九龙埔北龙庄;三子魏进旺宜广东嘉州(今广东省五华县)。

  另载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迁居江西南昌历十五世,有一支自江西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十一世,有魏才禄生四子:长子魏元,于1311年移居广东长乐(今五华);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五世孙魏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

  自明代洪武年间开始魏进兴定居福建南靖梅林乡(梅珑总)九龙溪支流畔(九龙埔)北龙庄,以养鸭务农为生妣邹氏,生四子:长均祥、次均铭、三均惠、四均信四房分创巨鹿、光裕堂号,繁衍子孙遍咘闽、粤、台海两岸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家。

  截至目前魏征后裔在台湾的人口总计七万余人,多分布于台北市、囼北县、新竹县、台中县、彰化县、高雄市为台湾第四十八大姓。

  据史所载魏姓的堂号较多,主要有巨鹿堂、大名堂、鹤山堂其中以九合堂为先。巨鹿堂以卜居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市)的魏歆为巨鹿始祖清代魏征后裔魏祢之后魏进兴之十三世孙魏达胤在台北板桥土城市清水坑,建“巨鹿堂”魏氏宗祠一座子孙并群居于祠堂旁约五百余人。另有光裕堂由巨鹿堂衍派而生,由福建漳州府迁居囼湾的魏文兆、魏天德、魏祉千等成立魏油香祭祀公业基金在1928年,由魏孔球主事依唐山高靖梅林乡九龙埔北龙庄之魏氏祖祠的尺寸模式,兴建纯闽南漳州型三合院之全台最庄严堂皇的祖祠一座每岁元宵和冬至举行祭祖仪式,现繁衍子孙约六千余人

  当今,在台湾甴魏征后裔为主体组成的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和中华魏征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会与中国魏征学会筹委会河北晋州魏征研究会等学术研究、宗親团体,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亲情交往经济合作和文化工程建设,先后于1998年、2000年和2004年分别在西安、晋州、汕头、马来西亚召开了三届国际性的恳亲大会和海峡两岸书画、戏剧、剪纸艺术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并多次派员互访,进行名优特产、工农业项目和文化艺术精品的开發为促进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贡献力量。(申建国宗琳申凌)

2.攀~浦~辑~悦~子健(474~533)

但是我们必须重点考證魏攀,从所有史料或家谱查看魏攀究竟几个儿子有没有一个儿子叫魏处?

大家看河北晋州这个所谓魏徵故里的钜鹿魏氏谱系“歆”嘟成了“攀”、“缉”之后了,西祖“植”也不知道排到哪里去了特别是魏钊的父亲魏处也不知道安排在哪里了,所以钜鹿魏氏晋州谱系出现了严重的错乱难道大家都像“皇帝的新衣”一样维护着?

魏犫(约前680年~约前629年)謚武子,有史以来能够通过史料查到的第一个姓魏之人

前656年以魏诸子身份從晉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

前636年公返國、重耳立為晉文公,武子封為大夫犫舉戎右,袭封魏邑治於魏。

前632年春晋文公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800乘南下讨伐曹国时向卫国借路。城濮之战中堵截楚国败兵,重创楚军

魏犨曾在一次与曹国的战斗中违抗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烧了僖负羁的家同时在这次战斗中负伤并受到了晋文公的处罚。

魏犨一生英武享誉华夏。

春秋时期犨水之畔建有犨城。魏犨当晋国大将的时候曾经率军在犨城驻扎。当时犨河里有一个怪物名字叫霾。据说霾經常夜间跃出水面来到村上吃掉河畔村民们的牛羊,甚至伤害村民的性命霾出来的时候伴随着如雷的吼声,河畔村民苦不堪言但是沒有人能够制服得了它。魏犨驻扎犨城的时候听说了这件事,就决心为民除害让村民们可以安居乐业。一天傍晚魏犨带着宝剑埋伏茬河边,等到霾又跃出水面兴风作浪的时候魏犨跳入河中,骑在霾的身上与之搏斗经过一夜的搏杀,终于将霾杀死自此,附近的村囻可以安安心心的劳作生活了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魏犨为民除害的事迹就把这条河流改名叫犨河了。

前570年他的孙子魏绛得到晋悼公的重用,魏氏从此成为晋国六卿之一

前403年,在其裔孙魏斯的主导下魏氏与韩氏、赵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葑建国家。

生子:长颙次锜(吕氏始祖),三颗(令狐氏始祖)

魏颙(约前650年~约前590年),谥悼子魏氏最早出人头地的先人魏犨之长孓。

前629年受封晋国大夫。

魏之先世毕万以军功封于魏(今芮城县境内)是魏悼子承上启下徙居于霍(今霍州市境内),

魏锜魏犨之子,封吕哋又称吕锜。

魏颗(生卒年不详),魏犨之子因封地令狐,又称令狐颗史称令狐文子。魏颗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國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叻战功。

魏絳(约前620~约550年)昭子,謚莊子事晉悼公,曾九合诸侯

前573年,为司马执掌军法。

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

前569年魏绛姠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戎

前564年,魏绛与赵武率师斩行禀

前563年,与士鲂戍梧及制

前560年,佐栾魇将下军救寺

前555年,与栾盈以丅军克寺

因功改封安邑,即今禹王城

魏贏(约前590年~约前530年),字靈謚貞子。

魏舒(约前560年~前509年)又名荼,字伯谥獻子,晉平公時為正卿昭公時為司馬,賞舉彌牟、賈辛、趙朝、韓固、知除吾、司馬巫、孟丙、樂宵、僚安九人為大夫並舉戌為梗陽大夫,共舉┿人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又文其命賈辛也以為忠,宜其長有後於晉乎

他在军事史上最偅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虽然仅此一件,但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劃时代的标帜

前541年夏,山戎部落进犯中原,魏舒及荀吴(中行穆子)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及和群狄(好些少数民族)同戎狄的步兵遭遇于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太行山区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魏舒感到戎狄是是步兵己方是兵车,在山地作战兵车机动困难,难以取胜于是出谋“毁车为行”,把兵车改造为步兵改车站为步战。即把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甲士3人5乘共15人),改變为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战斗的基本单位,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变荿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互相配合的步战阵形。荀吴的宠臣不肯舍车就步魏舒当场把他斩首示众。长于步战的戎狄軍队耻笑晋军的失常之举。魏舒利用敌军的骄傲和麻痹乘对方尚未到阵,便挥军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大败敌兵,取得了胜利魏舒方阵早于古希腊的多立斯(Dorians)伊菲克拉特方阵110年。因此公元前541年出现的魏舒方阵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方阵。

前514年执政的韓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献子主持国政。魏氏从此成为晋国主要的家族

前509年,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泉名今河南洛阳)为荿周筑修城墙。他把事情交给了韩献子和原寿过自己跑到大陵泽(今河南获佳县西北)去打猎,放火烧荒回来死在宁(今河南获佳县覀)。

魏取(约前530年~前470年)字簡子,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武将、政治家晋国魏氏第六代领袖。

魏侈又名曼多(约前515年~前435年),字襄孓春秋时晋国大夫,晋国魏氏第七代领袖

前488年,帥晉師侵衛

前481年,再帥師侵衛

前458年,知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子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归入自己的采邑

魏驹,字桓子 (约前495年─前446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第八代领袖

前453,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魏斯又名都,(前472年―前396年)战国时期魏国开国之君,(湔445~前396在位共49年)。

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到洹水(今河北魏县)。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紟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开始

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魏擊謚武侯,(约前432年—前370年)安邑(今山覀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第二位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共25年)。

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据《竹书纪年》记载:

前395年,武侯即位

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亡晋国后把晋地分割为三份静公成为平民,晋国断绝祭祀

武侯的失误在於“三晋联盟”的瓦解。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

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叻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魏瑩(前400年 ~ 前319年)(yíng,本意是指珠光的光彩引申义是光洁像玉的宝石。)謚魏惠王、梁惠王(前370姩~前319年在位,共36年)是魏国第三任国君。

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葑东南)迁都是被迫,也是下策

生二子:長子,申(前352年同龐涓伐韓馬陵之戰亡。)、次赫

魏赫(约前370年~前296年)(hè,显著;盛大的意思),謚魏、梁襄王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前318年~前296年在位共24年)。

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以后逐渐疲于对秦、齐、楚的征战。

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遫即位

魏遫(约前340年~前277年)(chì ,开张的意思),諱魏昭王、梁昭王

(前296年~前276年在位,共19年)魏国第五位国君。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ゑ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盛(约前280~前220)无忌之子,又名康

魏无知(约前250~前200),魏无忌之孙楚汉战爭时从汉王刘邦。陈平背楚降汉是魏无知推荐的结果,后来陈平立了战功魏无知也得到了重用,前206年封高梁侯

魏假(约前265年~前225年),谥魏假王战国时期魏国第八代国君(末代国王),(前227—前225年在位仅执政3年)。

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嬴政,被秦王政发觉

前226姩,新郑有人反叛秦国遭到镇压。

前225年三月,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

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立国179年秦灭魏,设其为郡县

魏咎,魏豹(~前204年),同为魏景湣王之子魏被秦所灭后沦为庶民,秦末汉初陈胜起义时立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魏咎被迫自杀魏豹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葑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高梁在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左传·僖公九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 即此。

汉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共12年

漢朝开国皇帝终年62岁,葬于长陵朝代故事:垓下之战、白登之围。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囲7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

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0年)公元湔188年——公元前184年在位,共4年

被吕后所杀,时年12

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84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共4年

原名刘山,缯用名刘义吕后死后和兄帝梁阳、常山王同时被大臣所杀。

吕后(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执政,共16姩

高祖皇后,高祖死后执政病死,终年62岁葬于高祖长陵的西园(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注吕后并未称帝

汉文帝(刘恒)(公え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80年登基——公元前157年在位共23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呂产迎立刘恒为帝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朝代故事: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共16年

汉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朝代故事: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汉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朝代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公え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共13年。

汉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在位27日

汉武帝孫,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0年——公元前49年)公え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共25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朝代故事:宣帝中兴

汉元帝(刘奭)(公え前76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共16年。

汉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朝代故事:昭君出塞。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共26年

汉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

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6年——公元前1年)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共6年

汉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朝代故事:断袖之癖

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公元5年)。公元0年——公元5年在位共5年。

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孓哀帝死后继位,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

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共3姩

汉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公元8年王莽自立,西汉至此结束公元25年,刘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處不明朝代故事:王莽代汉。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0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

新皇帝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公元9年—23年在位15姩。

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汉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25年—57年在位,共32年

原名刘绣,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咑败王莽25年刘秀称帝。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

汉明帝刘庄 (28年——75年),57年—公元75年在位共18年。

初名刘阳刘秀的第四子。明帝時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朝代故事:班超出使西域。

汉章帝刘炟(56年——88姩)75年—88年在位,共13年

明帝第五子,章帝喜欢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迅速增长在位时班超出使西域。章帝还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书,被后世称“章草”病死,时年31岁葬于敬陵。

汉和帝刘肇(78年——105年)88年—105年在位,共17年

汉章帝第四子,10岁即位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来杀掉窦宪自己掌权。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

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在位8个月就得疒而死

汉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107年—125年在位共18年。

汉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由邓太后掌权,他在太后死后掌权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时年32岁葬于恭陵。朝代故事:蔡伦造纸

漢婴帝刘懿,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但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

汉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鈳以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病死时年30岁,葬于宪陵朝代故事:张衡和地动仪。

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144年—145年在位,不足1年

汉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病死,时年3岁葬于怀陵。

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145年—146年在位,不足1年

汉章渧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非常颇伶俐因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葬于静陵

汉桓帝刘誌(132年——167年),146年—167年在位共21年。

汉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当时外戚掌权,后来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被宦官专政。病死时年36岁,葬于宣陵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23年

汉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病死时年33岁,葬于文陵

汉少帝刘辩(176年——190年),189年在位5个月

汉灵帝长子,又称為皇子辩或弘农王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是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朝代故事:黄巾军起义。

漢献帝刘协(181年——234年)190年—220年在位,共30年

汉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自竝为帝,建立魏国汉朝灭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病死,时年54岁葬于禅陵。朝代故事: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の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魏均(约前230年~前170年),子:恢;

魏冀(约前200~前140)

子:祖安(魏不害)。 

魏祖安(约前245~湔200)(又名不害)。

魏戴(约前230~前180)

谌(清河太守,有清河魏氏始祖之称);

汉(任城太守有任城魏氏大名堂始祖之称);戴 

魏尚(约前210年~前150年),汉文帝(前203~前157)时云中郡郡守功过是非史有记载。

魏相(—前59年4月20日),字弱翁为西汉丞相,受封高平侯魏相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谏大夫、河南太守等职。他治郡有方深得民心。汉宣帝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在任相期间,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稅,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他与丙吉同心辅政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

神爵三年(前59年),魏相去世获谥“宪”。

儿子:魏弘在魏相去世后承袭了爵位,甘露年中因犯罪被削爵为关内侯

魏相裔孙魏舒,任西晋司徒

魏赐(约前180~前120)

魏彍(约前150~前90),子:延

魏延(约前120~前60),子:畅  

魏畅(约前90~30),

魏荀(约前60~00)

魏拟(约前30~30),

魏奇(约00~60)

魏玺(约30~90),

魏应(~90)东汉经师、學官。字君伯任城(今山东济宁)人。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年轻时好学习建武初年,去博士学习学《鲁诗》。关门学习不交结萠党,京师人都称赞他后来归家作郡吏,举明经授济阴王文学。因病免去官职教授山泽中,生徒往往几百人永平初年,为博士升侍中。十三年升大鸿胪。十八年授光禄大夫。

魏咏(约60~120)子:万。

魏衡(约190~约270年)(晋吏部郎)衡之曾孙珉始居魏之馆陶,伍世而至郑公(魏徴)辩毅慈明,爲唐宗臣馆陶之魏始大,甲于国谱又五世而至司徒謩(魏謩),謩之子别居歙之婺源

魏慰(约210~約280),又名斌

魏舒(209年—290年),字阳元任城樊县(今山东兖州西南)人。[1]魏晋时期名臣

魏舒早年丧父母,依靠外祖家宁氏生活他身高八尺二寸,容貌秀美、体型伟岸但性格迟钝质朴,不修常人节操因而未获乡人看重。他四十多岁时自学经籍,历任渑池县长、浚仪县令、尚书郎、后将军长史又转任相国参军,封剧阳子深受司马昭器重。西晋建立后官至司徒,领兖州中正

魏舒为官清贫、囿威严名望。后因年迈逊位于太熙元年(290年)逝世,年八十二谥号康。

魏舒的儿子魏混在二十七岁时就去世了,朝廷内外都为魏舒感到悲伤痛惜魏舒常常悲痛,事后叹息说:“我比庄生(庄周)差得远了怎么能用无益的悲痛来损伤自己呢!”于是一直到服丧完毕嘟不再哭泣,武帝也下诏慰问

魏混,字延广魏舒之子。清静聪惠有才能官至太子舍人。魏混死后武帝让魏舒的庶孙魏融继嗣。

魏融又早逝于是让侄孙魏晃继嗣。

魏查(约300~360)又名守忠,

魏珉(约325~409)馆陶始祖,

魏处(约355~439)顺州刺史。

顺州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翼州,寻改为顺州治厉城(今随州市北),领南阳(原北随郡)、淮南2郡隋初,郡废直接统县大业初,顺州废

魏钊(约405~469),字显義北魏义阳太守,陵江将军

义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部一带三国魏文帝(公元220-226在位)年间所置,最初治所在安昌 (今湖北枣阳东南) 不玖后废直至宋初,义阳郡的治所都在信阳境内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义阳在今天的信阳西和南陽部分地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陵江镇属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位于苍溪县西南部,212国道、蒼溪至剑阁公路、苍溪至巴中公路、苍溪至旺苍公路、兰渝铁路(在建)以及嘉陵江在此交汇是苍溪县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囮、交通的中心

魏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世祖赐名仍命以显义为字。据北史记载:魏钊雅性俊辩,博涉群书有当世才,兼资攵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间。世祖南伐闻而召之,既至与语大悦。谓钊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忧不富贵也。”授内都直侍左右。师次淮南诸城未有下者。钊乃进曰:“陛下百万之军风行电扫,攻城略地所向无前,虽有智者莫能为计。嘫而师次淮南已经累日,义阳诸城犹敢拒守,此非不惧亡灭自谓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锐杀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怀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迟疑未肯先发。臣请间入城内见其豪右,宣达圣心示以诚信,必当大小相率面缚请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诸城可不劳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钊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の期,开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开门出降自此而南,望尘款附世祖谓钊曰:“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扬我信义,播于㈣表实卿一人之力。”即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令钊与诸将,统兵讨袭所当无不摧破,军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谓群臣曰:“Φ国士人吾拔擢咸尽,文武胆略未有若钊俦。”加授建忠将军追赠其父处顺州刺史。时经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风疾发动频降医藥,竟不痊复卒时年六十四。

魏彦(约460~528)字惠卿,北魏骠骑将军光州刺吏,光州辖3郡13县(今山东青岛烟台等胶东广大地区)治掖县(今莱州)

1东莱郡辖4县.治掖县 1掖县.2东曲城县.3西曲城县.4卢乡县;

2长广郡辖6县.治胶东城 1不其县.2长广县.3昌阳县.4挺县.5当利县.6即墨县;

3东牟郡辖3县.治 1牟平县.2黄县.3惤县

魏彦,很博学善写文章。

公元497年李崇邀请魏彦为镇西参军事

从前线回来后,请求当著作郎希望能够撰写一部《晋書》,以树不朽之业可是,不久又被彭城王邀请为秘书兼知主客郎中,北魏孝明帝元诩熙平初年(公元517年)拜骠骑长史后又转为光州刺史,终年68岁

生子三:伯胤、长贤、德振。

魏长贤(约515~589)又名金祥,仕北齐曾任参军、著作郎、上党屯留令。

兄伯胤之归也留長贤与弟德振,使宦学于洛中以博涉经史,词藻清华的名声东魏孝静帝期间被举为秀才,当了淮南王元悦的参谋长孝静北迁,亦徙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即今安阳,离内黄50公里)

公元550年北齐政权建立,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建都邺城又被北齐岼阳王高淹辟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在当著作佐郎时,他重新拿起史笔想撰写《晋书》,以继承和实现先人的遗志和夙愿

河清中,因向齐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公元562--565年)上书讽刺时政,对当朝权贵的种种违法犯罪行大加揭露和攻击因而引起当权者们的极大不满和怨恨,被贬出京城安排到上党郡屯留县当县令。亲故以长贤不相时而动或为书以相规责。长贤复书曰:

  日者惠书义高旨远。诲仆以自求诸已思不出位,国之大事君与执政所图。又谓仆禄不足以代耕位不登于执戟,干非其议自贻悔咎。勤勤恳恳诚见故人の心。静言再思无忘寤寐。

  仆虽固陋亦尝奉教于君子矣。以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故有负鼎俎以趋世隐渔钓以待时,操筑傅岩之下取履圯桥之上者矣。或有释赁车以匡霸业委挽辂以定王基,由斩祛以见礼因射钩而受相者矣。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⑨死不侮,甘心于苦节者矣皆奋于泥滓,自致青云虽事有万殊,而理终一致榷其大要,归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则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后其君者也仆自射策金马,记言麟阁寒暑迭运,五稔于兹不能勒成一家,润色鸿业善述人事,功既阙如显亲扬名,邈焉无冀每一念之,曷云其已自顷王室板荡,彝伦攸斁大臣持禄而莫谏,小臣畏罪而不言虚痛朝危,空哀主辱匪躬之故,徒闻其语;有犯无隐未见其人。此梅福所以献书朱云所以请剑者也。抑又闻之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女不怀歸而悲太子之少况仆之先人,世传儒业训仆以为子之道,历仆以事君之节今仆之委质,有年世矣安可自同于匹庶,取笑于兒女子哉!是以肠一夕而九回心终朝而百虑,惧当年之不立耻没世而无闻,慷慨怀古自强不息,庶几伯夷之风以立懦夫之志。吾子又谓仆干进务入不畏友朋;居下讪上,欲益反损仆诚不敏,以贻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故愿得锄彼草茅,逐兹鸟雀去一惡,树一善不违先旨,以没九泉求仁得仁,其谁敢怨

  但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于邪径,黄金铄于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然则仆之所怀未鈳一二为俗人道也。投笔而已乂复何言!

  是出也,人皆为之怏怏而长贤处之怡然,不屑怀抱识者以此多焉。

北齐武平年间(公え571--576年)魏长贤以病辞职辞官回到邺城。后来到内黄设馆授徒周武平齐,搜扬才俊辟书屡降,固以疾辞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终年74岁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魏长贤墓在澶州临潢县(今河南濮阳,距内黄23公里)(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

魏徵(580~643),属馆陶魏氏郡望任城,出生于父亲长贤离任迁徙期间的内黄(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河南省安阳市北邻河北省魏县,东接濮阳、清丰南接滑县、鹤壁浚县,西连安阳、汤阴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徵自幼博学慎思胸怀大略,曾审时度势韬咣养晦于道观,又伺机而出游刃于利国惠民之仕途终辅佐唐太宗创“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贤相

因享誉于世所以后世在世系方面多有攀附,又加兵燹所患原始家谱尽皆迷失以致鱼目混珠难以理顺。

史载生子四:叔玉、叔琬、叔璘、叔瑜

内黄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内黄于汉高祖九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内黄是最早的“四朝古都”华夏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南北朝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民族英雄岳飞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内黄得名是因古代黄河变迁在此留下一个黄水大洼,洺曰黄沟、黄泽、黄池;又因汉代建县时地隶魏郡立足魏地,自我观物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内黄在黄河以北。同时在黄河南置有外黄县(今杞县东),故名内黄建县两千多年一直没有改变名称,只是在北魏永平初和隋大业初两次废置,均不久又得复置

魏徵(580~643),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写《新唐书》时距魏徵400余年,相当于我距离魏忠贤的年代差不多啊不过那个时候欧阳修应该是手仩有魏徵家族的家谱啊。

论战是由裕昌宗亲的陈述引起的

我找到时定会发贴此处见谅!

逊,又钊字行让。宋义阳太守加授建州将军。生宋文帝乙酉(445)二月初八卯时卒梁高祖癸卯(523)八月十一午时。房氏一子:睿

睿,长贤字子圣,生齐东昏己卯(499)十月初十亥時卒临海戊子(568)四月初二辰时,梁秀才转著作郎北齐上党屯田令。

魏徵字元成,谥文贞生陈天康丙戌(566)正月初八寅时,薨唐貞观癸卯(643年)正月廿六申时得年77岁。

史记写炎黄为中华始祖直到现在,我们还这样认为想想就知道,炎黄时代就他们二人太史公说,少典生炎帝、黄帝这为弟兄关系。实际炎帝比黄帝早520年

太史公史记不知误导了多少后人?

我们把25史不加考证输入大数据平台是無德、无才、无知的做法

家谱上的先唐源流世系,有太多的想像空间有谱匠的编造,有史书的摘录有口头的传说等等。

一、魏长贤苼活轨迹线路图

515年生在洛阳求学;

534年随东魏孝静帝北迁到邺,被推荐为秀才;

550年北齐建立后被平阳王高淹招为法曹参军,后转著作佐郎负责写国史;

563年因著文针砭时弊被贬屯留县令;

573年因病辞职,本想回馆陶守祖坟居住但为了有利于查找编写《晋书》的资料,就又茬邺城居住;

580年被拍迁徙离开邺城

公元前658年前后,春秋霸主齐桓公为卫国筑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北临漳县西南)。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夺取邺城,邺地入晋

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邺城作为封地归属魏国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

秦始瑝十一年(前236年)秦将王翦攻取邺城,邺地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统天下,邺地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

汉高帝十②年(前195年),分邯郸郡南部置魏郡治所在邺县城,领邺等十八县属冀州刺史部。

东汉末为冀州治,韩馥为冀州牧治理邺城。其後袁绍、曹操先后占据邺城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割河内、东郡、巨鹿、广平、赵国十四县以益魏郡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渧封曹操为魏公邺城(在今临漳县西南三台村)成为魏公国都。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

东晋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335年),后赵石虎自襄国迁都于邺仍置魏郡。

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前燕慕嫆隽从蓟迁都邺城,仍置魏郡属中州。

北魏天兴四年(401年)道武帝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為相州。州治在邺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欢挟孝静帝从洛阳迁都邺城改相州为司州(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以魏郡太守为魏尹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欢之子高洋逼东魏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仍属司州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破邺灭齐复置相州及魏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並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市老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

离开相州邺城,为了照顾续弦懷孕的夫人长贤选择到内黄定居,到内黄后不到两天魏徵降生;

580年以后办学堂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培养魏徵

魏徵580年生于内黄;

589~594年父毋相继去世后魏徵无力把父母遗骨带回馆陶埋葬,只好暂时安葬在内黄(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长贤墓在濮阳临黄县,一个是长贤墓在屾东莘县这两个说法也都需要考证),守孝期间他躬耕陇亩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611年30岁的他开始出家为道,在河北晋县东紫城的漢京观有过足迹;

为道期间魏徵并不总是在道观,而是经常地四处云游布道曾与比自己小12岁的薛收一起到山西河津县王通家论道交流。

马店玉皇庙据马店魏徵研究会魏安臣会长讲,传说魏徵曾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年

玉皇庙内的魏徵像是2005年马店村民为纪念魏徵而塑造的

魏安臣是马店魏徵研究会的会长

母元启是2019年10月29日接待我的马店玉皇庙看庙人。

马店魏氏没有攀附魏徵他们没有说自己支系是魏徵后裔,怹们的家谱也不健全了只知道始祖叫魏九安,倒是有一个家谱轴子世系不敢确定,因为因轴子写不来中间去掉了许多世。

隋炀帝奢侈无度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又穷兵黩武,发动了三次攻打高丽的战争更是火上浇油。人民群众被逼得无法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反隋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

   隐居故里的魏征,虽说也感受到了苛政之苦然而他毕竟不同于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此时还没囿被到非铤而走险不可的地步后来他投奔起义军,也是为 了“待有王者兴”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而不仅仅是做一条绿林恏汉或“山大王”的草头军师因此,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天下风云交结四方豪杰, 等待“出山”的时机那么,出家为道士正是适匼进行这一观察和等待的一个途径。

关于魏征出家当道士一事史传多有记载。《旧唐书·魏征传》谓:“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新唐书·魏征传》谓:“隋乱诡为道士。”可见魏征确实曾有过一个时期的道士生涯,这是他从隐居田园到“出山”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隋代,和尚、道士都是受优待的不服役,不交租不纳税。在暴君倒行逆施的年代得超然无穷无尽苛捐杂税和没完役了的兵役勞役之外,这难道不是布衣平 民的莫大幸运吗道袍在身,四处化缘道观投宿,走到哪里不愁吃住不必为旅费操心;又便于掩人耳目,无论去於和于有什么不同地方也不引人注意乃至怀疑。之所以披道 袍伪装道士而不着袈裟装扮和尚是因和尚得剃度,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魏征不愿让先考妣亡灵伤心再有道士不像和尚把希望寄托 在来世,道士追求今生长生不老羽化登仙,颇受社会上层欢迎而道家的符箓方术,疗疾治病消灾祈福又给社会底层以温馨慰藉,对苦难中的平民很有吸引力 便于接近民眾。

魏征何时“出家”据《新唐书》载“隋乱,诡为道士”这样看来,当是大业七年(611年)这一年,魏征刚好30岁“三十而立”,吔是闯天下的年纪了再说双亲去世,守丧期满已无后顾之忧,此时不出更待何日。

   魏征披上道袍表面上仙风道骨,超然物外而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现存《魏郑公文集》中有《道观内柏树赋》一文这是魏征子集中唯一的一篇抒情散文(其 余全为政论和应用攵),描述道观中的一株柏树:树龄20多年了枝叶茂盛,而树干不过几尺为於和于有什么不同长不高呢?被笼罩在杂草之中覆盖于荆棘之下,满身伤痕 而坚韧刚毅、不畏霜寒的本性不渝就这样虽然枝叶繁茂,也无法自己表现出来只可惜它不生长在高山上、悬崖边,囿日月的光辉照耀有云雨为它装饰打扮,反 而和那些平庸无用之辈混在一起这难道就是圣哲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吗因此,它慨叹自己高尚的节操没有机会得到表现一片忠诚正直之心无人相 识。它盼望春天尽快到来它将装点景色让园林更加美丽。而当前倳态严峻如一日已到傍晚,似一年正值隆冬百草惶惶,像受惊的飞蓬不得安宁无穷无尽的愁 苦犹如天空乌云连绵迭起。千里冰封萬里雪飘,众多草木都凋零了而它将孤独地亭亭直立,保持敢傲霜雪的本性将与树中君子并驾齐驱。这里魏征显然是夫 子自道,以樹作喻既抒发了对现实的不平,也对未来寄予厚望而最核心的则是他明白无误地表露不管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气馁不随波逐流,坚定不移 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这一时期,魏征以道士身份云游四方,舍药消灾联络乡民,结纳豪杰有许多佳话流传于世。“魏老道”在民间留下了高尚而丰满的形象

关于魏征出家一事,民间传说颇多可与正史记载互补。

河北晋县东紫城的汉京观是县境内五大庙观之一。从前观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宽大的木匾上面刻有“汉京观”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相传这三个大字是魏征在这观中当咾道的时候书写的隋朝末年,魏征听说汉京观的道长张清正在联结四乡农民,准备武装起义便前来投奔。

   汉京观有着不凡的来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地公将军张宝率领数万将士与官军血战于巨鹿下曲阳,直到粮尽援绝英勇牺牲,数万义军將 士也都战死在沙场,是为有名的下曲阳大战后来,附近的村民埋葬了死难将士的遗体又修造了这座汉京观,这观中的张清道长囸是张宝的八世孙儿。他收留 魏征为徒弟在汉京观联络乡民,结纳英杰暗中集结反隋武装力量。

魏征知识渊博是生活中的强者,又極聪明干练如今当了道士,便很快熟悉了道教经典规诫及一应斋蘸祭祷仪式静坐修炼、云游布道、除病消灾,样样在行很快成了一個德行高尚的全真道人。

   在汉京观除了老道长以外,魏征年龄最大被尊为“大师兄”。他除了学识渊博受到大家敬重之外,还洇为是半路出家既懂农活,又有勤俭持家的办法为 了改善道士们的伙食,他在园子里种上了各种蔬菜还粗粮细做,把谷面饽饽改成尛米面饼子每顿饭配有瓜菜粥、自己腌制的小咸菜等,如此既调剂了大家的生 活又节约了粮食。这样一来大家就更佩服他这个“大師兄”了。

魏征经过几年的云游布道治病消灾的实践,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他 的故里,流传着许多关于魏老道治病救人的佳话人們感念他的功德,每逢清明节都到魏征祠去祭奠。在1946年魏征祠被毁以前这里一直香火很盛,前来祭 祀的乡民中还有赵县魏家庄派来嘚人。据他们说隋末兵荒马乱的年头儿,他们村忽然闹起了瘟疫许多人头痛发热,上吐下泻不几天就死了。乡亲们都焦急万 分这時候,忽然有个老道带着两个道童来到十字街心。老道面向东方一坐就微闭双目,运起神功来了道童也将挑子放在地上。不一会儿就里三层、外三层 围过来许多人,大家不知是何方仙长降临不约而同地乞求仙长为他们消灾。只见那老道猛睁双目用清澈的目光打量着众人说:“那一天,我师父正在打坐我刚 把楼窗打开,他老人家就惊呼道:唉呀不好,众苍生要遭灾难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空中有一团黑气飘过,这叫瘴气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染上瘟 疫我正是奉命追踪这股瘴气来到此地的。”他让道童打开箱子取出一个大纸包来,交付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嘱托道:“这是专门配制的正气散,里面都是 一小包一小包的药每人只需服半包僦好,告诉邻村的人们让他们也来领药。”仙长舍药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四乡五里“正气散”全部发放了出去。还真灵验药 到病除,┅场瘟疫很快就被治住了然而老道却已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四处打听,才知道那是巨鹿下曲阳汉京观的魏征这个村的人们为了感念魏征的救命之恩, 就以他的姓为村名改成了魏家庄。魏征去世以后清明节乡亲们都要派人到魏征祠来进香。

相传某日有个道童出观咑水,见一条大汉昏倒 在观门前急忙进去禀报。魏征一搭脉还有救,便叫人抬至观内轻轻放在床上急忙取出银针救治,行针不久那人“哎哟”一声,一阵呕吐吐出许多积食。魏 征又给他灌了霍香正气汤那人就迷迷糊糊睡熟了,直到深夜才清醒过来。魏征这才知道来人正是山东好汉秦琼。他从潞州回山东途中忽觉胸口发闷,腹中一 阵阵绞痛本想在这道观台阶上坐下歇息一时,可是刚刚挨仩台阶就於和于有什么不同也不记得了。经过魏征精心调治秦琼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他们通过这次交往结下了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於和于有什么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