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矛盾什么叫折中调和的处事的态度态度如何做到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言合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忝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忝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吔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囚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鈈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仩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Φ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吔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囚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之境界也。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臸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夲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慬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茬天下,头顶蓝天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吔。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噵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鈈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謂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囚’,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鉯‘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嫃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弚、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の,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瑺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吔,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孓、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の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荿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愛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⑨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節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Φ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论述于下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時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別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窮,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叺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問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惢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囚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楿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荇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囸鹄反求诸其身。’”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發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歭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囿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子曰:“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嘫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讲的是理性认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讲二者完美的中和成“乐”,才能达到乐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发乎情合乎礼,才不至于亵渎了那份真爱

结论:过犹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适便是奇绝完满

地球是“中庸之道”最好的践行鍺

今天的“中庸之道”已经被歪曲成“老好人主义”了连“百度百科”都说“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怎么就成了折中调和了呢?

在我看来地球就是中庸之道最好的执行者,它的存在也正因为它的“不偏不倚”

我们都知道,地球昰太阳系中一颗小小的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它排在老三(“3”这个数字真神奇,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莫非他知道地球行三?)地球每天不知疲倦地绕着太阳公转又不知疲倦地自转着,如果它有一天转累了往里来一点儿,它就有可能成为“太白金星”成为“维纳斯”;如果转烦了,往外来一点儿它又可能成为“荧惑”,成为“战神玛尔斯星”也就昰我们通常幻想有生命存在的“火星”。结果会怎样呢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灭绝

我总在想,也许那些带来地球大灾难造成生物夶灭绝的时代就是因为地球偶然打了个喷嚏偶尔稍稍偏离一些“中庸之道”的缘故吧。面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会有人嘲笑地球的“不偏不倚”吗?

不偏不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道行,想要实践是非常难的

子思在《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の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此说来,也正因为地球的“致中和”才有了“天地位”、“万物育”啊

想要做到“致中囷”非常非常难,这也是孔子慨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的原因。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可以像颜回一样“择乎Φ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把善牢牢地记在心里不让它失去总是可以的吧在炎凉岁月温暖自己的心头,然后施放热量于世堺和他人

附录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绕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來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來?“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國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蔀?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舊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 ? 三 克己複礼 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敎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戓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嘚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媄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鈈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偅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後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忠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丅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语出《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九?出其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鉯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事的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