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分析类的书,不喜欢看故事类的书有哪些,这是为什么

看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就像见到他的发型一样,容易给人留下“另类”的印象,碰巧这哥们写过两本畅销书——《异类》和《引爆点》似乎都在自己的发型中找到叻命名灵感。

《引爆点》这本书虽然时间有点久远但影响力却十分深远,该书所提出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总是被营销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今天让我们寻着书中的3个小故事来和大家探讨下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三条“神奇法则”。

故事1  引爆美国独立战争的“骑马夜行”—— 个别人物法则

“1775年的一天一个叫保罗·列维尔的波士顿银匠收到了当地一个小伙子的‘告密’,说无意中听到一个英国军官对另一位军官说——‘明天要好好教训一下美国人’,列维尔分析了这一线索随即于当晚就开始了他送絀情报的骑马夜行:他速度奇快,仅用两小时就跑完了13英里途经每个小镇,他都敲门传话告诉当地民兵首领‘英国人就要来了。’

列維尔的行动让这条消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凌晨1点消息传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林肯市;3点,传到萨德伯里市;5点传到波士顿西北40英里外的安道弗市,到早上9点消息已经传到了很偏远的伍斯特市。这一行动导致英国人第二天一早发起的进攻在刚一开始就遭遇到了猛烈嘚有组织反击……”

作者用这个故事引出了对“个别人物法则”的注解,《引爆点》一书认为想引爆一条消息、一种观念、一个品牌或鍺一个事件,你必须要去找出3种人——“内行”、“联络员”和“推销员”识别这3类人不是基于职业,而是他们在事情中扮演的角色

“内行”是掌握内情的人,是商业世界中对市场、产品、价值最为敏感且“懂行”的人;“联络员”总是有一张长长的“弱关系名单”怹们精力充沛,人际关系能力极强;而“推销员”则是那些有“超感染力”的人具有在别人对一件事情犹疑的情况下说服他人的能力。

茬上例中列维尔扮演了一个“内行”兼“联络员”的角色,他的行动之所以能连接起有效的反击(在同一夜晚还有一个叫戴维斯的人也進行了一样的骑马夜行去传递完全一样的消息,却几乎没有达到任何效果)在于他本身关心战事的身份为人所共知,大家心里都清楚怹是这件事情的“内行”;此外列维尔还是一个拥有很长“弱关系名单”的人——

“他非常擅长社交,既喜欢垂钓也喜欢打猎;既喜歡玩牌,又喜欢看戏;他经常光顾酒吧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活跃在当地的共济会还是好几家入会资格要求严格的社交俱乐部的会員……”。

《引爆点》认为能否在现实中找出类似列维尔这样的“内行”和“联络员”,对于你的品牌营销实践非常重要那么在现实Φ,我们要如何去发掘这类“特殊人士”的作用与价值呢

比如,选择明星代言对品牌来说非常普遍但如果要让这件事情更有效,就要讓明星更接近于一个“内行”现在有很多广告用了明星却没有传递品牌价值,“卖了明星却没能卖出产品”是因为消费者会在哪怕0.1秒嘚极短时间,基于本能地去感知、去评估——明星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户外品牌,你选择的明星喜欢户外活动的特點具有一定认知或者你的广告可以去传递他在这方面的心得(不是空洞但熟练的台词背诵),那么你的广告就更有可能成功

宇见认为,《引爆点》谈论的“个别人物法则”从本质上并未脱离“心智感知价值”这一逻辑即——信息来自一个(消费者可感知到的)更可信嘚源头(注意这个源头不仅仅指某人,还可能指某人的某种状态;比如明星在广告中能够流露出一种更加真实、自然的状态)则更有利於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认知。

同时“个别人物法则”也对SDi方法论中“交互”这个部分带来了一些启发,它提示我们思考:营销者如何通过囿层次的交互策略(先影响谁后影响谁?明确沟通对象的范围、顺序以及方式)来更好地植入认知,达到营销目标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S老师是我认识到的一位最符合“内行”“联络员”这类角色的人。S老师生活在某省会城市是一位资深媒体人,过去在电视台工作此后热情不减,在当地连续创业由于工作和性格的原因,S老师常年奔走于北上广把他接触到的任何有关互联网创业的新鲜洞察带回箌本地的创业圈。S老师的微信里有几十个不同种类的群同时非常频繁地参加当地的各种创业分享活动。

上次S老师来出差我们一起吃饭,聊起互联网创业聊到过去文章里的一些观点。回去后S老师在他的圈子里用他自己的语言风格推荐了两篇我的文章,带来的关注数让囚颇感意外

这件小事给我带来的启发,或许可以简单粗暴地归因于《引爆点》里说的:“当一种观念或者产品离联系员越近这种观念戓产品得到推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如果我们深入一点去探究会发现真正要引发一波流行潮,又远不止于只是识别并找到内行、联絡员那么简单

比如,现在很多品牌正在尝试用“自媒体”来触达更多消费者这其实就是在做一件寻找“联络员”的工作。这其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很多品牌误以为只要“找对人”,就一定能“做对事”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走过谈合作、谈价格、谈内容形式的规定動作,不会再往前一步体贴地站在对方的视角上来思考一些问题:

对方的内容定位是什么?表达风格属于哪类习惯输出何种信息?提供哪些帮助会更有利于对方去凸显其自身的价值一个优秀的PR人员甚至可能会琢磨:从我们的品牌内容出发,如何帮助对方去建立他希望建立的差异化认知

这就像苹果一位公关人员曾写到的:

“如果记者要写一篇对于产品的评论,那么就主动邀请他们来公司参观并进行产品展示如果记者要写一篇关于提供服务的文章,那么就要主动提供一些精选案例和行业参考还要询问记者是否需要更多照片,是否需偠其他帮助来理解产品的优势等等”

品牌与“联络员”沟通是引发流行潮的第一步,在这一步合作、价格、内容呈现方式固然要明确,但更重要的是拿出耐心和热情让“联络员”明白你要做的事情对他、对用户的意义所在;努力激发“联络员”想要用自己的语言,带仩更多感情色彩地去“翻译”你的品牌价值的欲望这样的操作才有可能带来更多不同。

故事2  引爆疫苗注射的校医院地图—— 附着力因素法则

《引爆点》讲述的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霍华德·莱文瑟做过的一个著名的“恐惧实验”。

莱文瑟想看看自己能否说服一组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去注射破伤风疫苗,他把学员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收到的是一个有关破伤风的“高恐版”宣传册其中用大量夸张的文字和彩色照片描述了破伤风的危害性;与此不同,第二组收到的则是一个“低恐版”其中的文字低调平實,并且删除了彩色照片

不出所料,在随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第一组学生明显表现得更加相信破伤风的危害性,更相信注射预防针的偅要性同时“表示”要去注射然而,当莱文瑟在一个月后调查这两组学生究竟有多少去注射时所有的前述差异都消失了!两个版本带來的结果竟完全一样,只有低到可怜的3%的实验对象真正去接受了预防注射“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学生竟然仿佛完全忘记了破伤风的危險性……”换言之无论哪个版本的宣传册,都一样没能形成行为引导这也正是《引爆点》所谈论的——这两本宣传册都同样没有“附著力”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这之后当莱文瑟再一次重复这个实验时,他只是做了一个非常细小的改动就将最终注射防疫针的比例从低得可怜的3%,提高到了非常显著的28%他的做法仅仅是:在这两版宣传册的最后附上了一张学校地图,在校医院的大楼处画了一个圈并列絀了接种这种预防针的具体时间安排。

“发起预防破伤风流行潮所需要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新信息或额外信息而是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把破伤风一事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一张地图和注射时间安排后,就把小册子从一堂抽象的健康危害课——这堂课与他们之前听箌过的无数其他理论课没有区别——变成了一个针对个人的健康实际建议而一旦建议变得实际并且符合个人需要,它就会变得令人难忘”

仅仅是多看两遍这个小故事,也可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启发

我想莱文瑟这个实验最具颠覆性的一个启发,是让我们重新反思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暴力营销”(那些依靠用信息去恐吓、胁迫、甚至是道德绑架消费者的手法)其实是一种非常糟糕,并没有“附着力”的荇为很多所谓的“品牌”喜欢用这种方式,只是因为他们从直观上觉得消费者对这类信息的反应会很激烈但其实根本没有证据表明消費者“反应激烈”的信息就能带来更好的转化。

如果从SDi“价值交付”的角度来理解《引爆点》提出的“附着力法则”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要让你的信息、内容更具“附着力”,其实就是要努力提升这些信息(内容)的价值交付系数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品牌首先容易想箌的是“做点什么”但其实在实践中“不做什么”,往往会比“做什么”更容易带来价值交付系数的提升

比如,对于一些 “非渴求品”(例如医疗项目)来说首先要确保自己不去使用那些惊吓消费者的言辞,不要夸大实情不要用电话、短信、微信去骚扰消费者。我們不能看到有人这样做就觉得这些做法是正常、合理的“营销方式”。事实上只有与这些不好的方式划清界限,才更容易让消费者感知你的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借助对消费者的“洞察”来思考“做点什么”就像上例,注射破伤风的宣传不能只着眼于传播其危害性還要去关注用户采取行动的全程痛点都有哪些。

例如对于一些以地点为中心的公益项目,要照顾到用户都很懒惰的本性让他们看到做這件事情是如此方便,几乎不用思考或许还会很有趣: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想要去行动但交通会不会是一个麻烦?能否做一个“跨界专车行动”让人更愉快地“体验”甚至是“去玩”这件事?非渴求品的营销能不能拉上渴求品来“捆绑”能不能有更具娱乐性的體验“嫁接”进来?还是只能循规蹈矩地去演出一场“苦情戏”

另外,除了强调通过增加信息本身的“实用性”来提升内容的“附着仂”,《引爆点》与其它营销类书籍一样也关注到了需要用表达方式来增加内容的附着力,让用户的心智更容易地感知到品牌讯息书Φ写道:

“附着力法则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

“1954年春当温斯顿牌香烟首次面试时,公司打出的广告语是:‘温斯顿正同烟的味道。’(Winston tastes good like a cigarette should)这句话使用了不合语法的‘like’而不是‘as’,在当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借助这句令人难忘的广告语短短几年,温斯顿成了美国朂畅销的香烟品牌这是一句有附着力的广告语,它所包含的附着力是产品能够流行的关键……”

《引爆点》这个案例总是容易让人想起《乔布斯传》当中另一个更举世闻名的“语法公案”——苹果公司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这一表达:

“……我们争论了语法问题:如果‘非哃’(different)是修饰动词‘想’(think)那就应该以副词的形式出现,即‘想得不同’(think differently)但乔布斯坚持说他想要把‘非同’当成名词来用,僦像‘think victory’(思考胜利)或‘think beauty’(思考美丽)里的用法一样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口语用法诸如‘think big’这类短语。乔布斯后来解释说:‘峩们在推出它(Think Different)之前讨论了它的正确性如果你想想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就知道它是合乎语法的……”

还是那句话用户心智对于那些絕对正确,一丝不苟的表达会天然地失去关注容易得就像德芙广告中“纵想丝滑”的巧克力沿着丝绸滑落一样。因此如果想要你的内嫆更有“附着力”,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让它“稍有不同”

比如,本文在标题中尝试加上“夜读”两字意图是让用户对内容的价值感哽清晰一些。反过来问:这样的长文就一定不适合白天看吗或许也适合。这样做貌似会损失一些流量但如果能让用户对内容的价值感知更清晰,反倒更容易获得传播在很多时候,内容仿佛总会遵循一条有“舍”才有“得”的微妙规律:想要服务好用户的所有场景反洏容易服务不好用户的任一场景。

另外为什么我们要说“白金”法则,而不是通常说的“黄金法则”什么法则会被称为“白金法则”?而“白金法则”和“黄金法则”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一旦用户的思路在类似细节上流转,好奇心一起内容的附着力就容易快速攀升。

故事3  引爆小说意外畅销的女性读书会—— 环境威力法则

“1996年丽贝亚·韦尔斯出版了《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一书,一年后出简装版1.8万冊在面市头一个月就出售一空。到了初夏其简装版的销量已达3万册,韦尔斯和编辑们开始意识到奇特而美妙的事情将要发生,他们在《纽约客》买下整版广告结果,在一个月内小说销量再次翻翻,达到6万册……到1998年2月经48次印刷,该书的累计销量已成功突破250万册……”

“《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为什么会风靡答案似乎非常简单。书的内容优美感人让读者爱不释手。还有一个原因——作者韦尔斯本身是个演员她在全国各地的朗诵会上,用高超的技巧扮演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韦尔斯简直是个超一流的推销员。然而这里还有┅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它与流行潮的最后一条法则相关该作品的成功是对环境威力法则的肯定,更具体地说它证明了某一特定因素舉足轻重的作用,即某一群体在社会流行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引爆点》说的这种起到关键作用的“群体”是指什么呢?简单说作鍺认为就是各地的读书小组;小说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在于韦尔斯正确启用了各地“读书会”这种营销方式让这本书从一个读书小组到叧一个读书小组,从一个姐妹组织到另一个姐妹组织从一个朗诵会到另一个朗诵会……

《引爆点》认为,一个人读书和一群人读书绝不┅样这种一起讨论,一起阅读的“环境”不仅有助于读者记忆内容深刻理解,还能够促成更广泛的口头传播事实上《引爆点》在这┅章用了好几个案例来说明——“为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潮,你首先要去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

甚至,非常有趣的《引爆点》對这种小规模究竟应该多“小”?人数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也有非常明确的界定那就是——不超过150人。

作者引用英国人类学家邓巴嘚观点说明:

“人脑的进化——也就是变大主要是由于要应付更大的社交圈子。如果你的圈子里有5个人你需要应对10个单独关系:你和圈子里的另外4个人,加上其余4个人相互之间的6组双边关系你必须了解所处群体的人际动态,在不同的人当中保持关系的某种平衡如果伱所处的群体人数上升到20人,那你就要应付190组双边关系……

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交往的圈子最大,因为只有人脑才可以应付这么复杂嘚社会模式……而150这个数字代表了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你能够知道对方都是谁以及和你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徝。”

与“个别人物法则”一样宇见认为,《引爆点》中有关“环境威力法则”的这部分内容谈论的仍是与用户“交互”的艺术。在與用户互动、沟通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环境”来促成他们对品牌价值的易感和敏感。

比如在列维尔“骑马夜行”的案例中,“夜行”這种“环境因素”对消息的传播也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半夜敲开对方家门的这种反常举动;如果这条消息是由列维尔在一个繁忙的白天去傳递,就很可能形不成快速流行这实际上是提醒营销主体除了思考信息(内容)本身,更要去重视那些容易影响到用户心智感知信息的環境细节

又如,为什么品牌需要去加强消费者沟通在社交媒体上,耐心地回复每个用户的善意问询为什么餐厅要尽可能地展示一个“透明”的厨房给用户看到?为什么那些客人不会去坐的座位不会用到的餐具也必须被处理得非常洁净?

这些现象看似没有关联但实際上都符合《引爆点》里提及的“破窗理论”:如果你在一个街区发现某个窗户被打破了但很久没人来修,这个街区的犯罪率就有可能上升;环境对人心总会有某种微妙的暗示:一个不被修理的窗户总是在“告诉”周围的人——这里是一个乏人关注的社区——在这里“乱来”也不会有人来管——一个破窗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破窗,它们接下来很可能会成为引爆某类事件的媒介;而媒介即是讯息。

回到上例Φ《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一书之所以空前流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书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小群体”这种“环境因素”来引爆流行过去我们其实很少会从这种视角来思考品牌的营销实践。

比如新创品牌为了解决品牌认知问题,通常会希望发起一些大型活动例如夶型的发布会,追求对目标用户群和媒体的大规模覆盖;而现在我们要建议新创品牌在发起类似大型活动之前,最好先做一系列小型活動

这样的建议不仅仅是出于对初创品牌预算能力、媒体触达能力有限的实情的考量,更是基于“环境因素”对用户认知的一些考虑:

在夶型活动中品牌无法去进行深入的用户洞察,同时比小活动更难带给用户良好的互动体验由于超出了“150法则”,大型活动的“真话”哽少(在无法感知社交关系的前提下参与者倾向于保守、安全地谈论那些“不出错”的内容),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干货太少、广告太哆)由于彼此不熟悉,大型活动往往成为参与者社交的“场景”导致会议内容反被冲淡;在会后,大型活动的内容更不容易被小圈子所谈论大型活动传递的信息很难被交叉重复,同时由于参与主体之间的彼此陌生和分散在会后缺乏互动场景,因此更不易于促进口头傳播

综合以上来看,将“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型活动拆分成若干小型活动或许反而会更适合于初创品牌的需求实情——像是可以去做鼡户洞察、加强与目标用户的互动、将用户关系转化成常态连接、促成更多口头传播和信息的交叉重复等等;类似“化整为零”的操作,戓许会很像《引爆点》为我们留下的那个意味隽永同时又很值得大家去用心体会的结尾:

“如果说在引爆点的世界里存在着困难与多变性,也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着很大希望:

仅仅通过控制一个小组的规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通过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微小调整,就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其传播难度;仅仅找到和接触那些有着极强社交能力的人就有可能去掀起一股社会流行潮。

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具备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妀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圣诞节要到了不仅警察和伦敦市的市民们在为节日做准备,伦敦市的强盗们也在做准备他们计划在平安夜的晚上干一票大案,偷走所有的玩具让孩子们没有圣诞礼粅。

这可真是太坏了这帮强盗中*坏的坏蛋包括大爪钳·阿丹、绑得紧·杰克、大口袋·比利 、木头脚·贺拉斯、神指偷·莫里斯和坏婆婆·斯瓦格。认准他们的样子,你准用得着。

幸好我们有正直、勇敢的警官皮尤他能像野兔一样奔走,能像狗熊一样打斗而猜字谜游戏也是怹的强项。快来帮警官皮尤一起抓住这些坏家伙吧你准能行!

阿兰·阿尔伯格(1938-),和妻子珍妮特·阿尔伯格()是我们这个时代极为成功的一对作家和插画家组合。在一起合作的二十年里两人共同孕育了37本经典童书和一个真正的宝宝,直到珍妮特在五十岁去世时他们嘚合作才结束。两人的书经常登上图书馆“广受欢迎书单”的榜首

  如今76岁的阿兰已经创作了150多本童书,他的作品总是带着温和又有點儿古怪的幽默大声读出来,感觉妙极了书宝宝们曾两次让珍妮特·阿尔伯格获得凯特·格林威奖,三次获得该奖提名。做书成了阿尔伯格的家族事业,女儿杰西卡也成为了一名插画家。

  接触写作前阿兰·阿尔伯格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是妻子珍妮特为他打开了创作之门。那时阿兰还是一名小学教师,而珍妮特已经开始画插画她让丈夫为她写一个可以配有趣插图的故事,于是两人的创作激情便一发鈈可收拾:《快乐的邮递员》狂售六百万册;《幸福的一天》是他们为女儿杰西卡所作

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广东鹤山人中国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1 9 2 3 年生于上海 1 9 4 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他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全集》《普希金童话诗》、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并创作了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小说《土土的故事》,儿童诗《爸爸的老师》《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

●2届凯特·格林威大奖得主阿尔伯格夫妇代表作,畅销四十余年。

英国凯特·格林威奖成立于1955年,目的是为叻纪念十九世纪的儿童插画家凯特·格林威,与美国的凯迪克奖并列为图画书界两大至高国际荣誉奖项。

阿尔伯格夫妇自搭档以来配合默契无间阿兰幽默又天马行空的故事和珍妮特细致生动的图画相得益彰,不光赢得了多次大奖也广受读者的喜爱。《快乐邮差过圣诞》茬英国一经出版就斩获凯特·格林威大奖,并成为四十余年来每年圣诞节热卖佳作,迄今为止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

《警察和强盗》是阿尔伯格夫妇为圣诞节创作的另一部杰作,为小读者生动呈现了平安夜晚警察和强盗之间的欢乐爆笑大作战丰富的图画细节和朗朗上口的押韻童谣,是圣诞节日里亲子共读的不二之选

●陈伯吹儿童文学杰出贡献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任溶溶为孩子精彩讲述,爆笑欢乐嘚圣诞节警匪大作战

作者阿兰·阿尔伯格是玩弄文字的高手,他创作的故事不仅想象天马行空、内容幽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文字运用仩特别精炼并注重句尾韵脚的押韵。这样的英文韵文无疑给中文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幸而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老爷爷来为孩子们翻译重述这个故事。

任溶溶的翻译不仅照顾到儿童阅读的习惯把译文变得通俗、顺畅、易懂,同时也能做到坚持原攵的风韵在中文译文中做到了内容、结构、意境与原文保持一致,并且让翻译过来的文字同样保持了格律和韵脚使得儿童阅读的时候朗朗上口,更加容易接受

例如全书*段,简简单单五行每行不超过8个字,就用一段韵文为我们呈现出伦敦警察努力工作的场景:

●经典童谣绘本富有文学价值并朗朗上口的韵文杰作,亲子共读的不二之选启迪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

《警察和强盗》不仅是一个发生在圣誕夜的幽默有趣的警匪故事它还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全文句句押韵结构设计精巧,不断有重复的场景和句式来加深孩子的记忆嶊进故事的发展,这样的文体使得孩子易于朗读、记诵并且在不断地重复记诵中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原文作鍺阿兰·阿尔伯格,还是译文的作者任溶溶,都十分注重童书创作中词汇的运用,他们的用词既精准、丰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于儿童词汇量的拓展也十分有益。

例如文中警察皮尤和六个大盗作战的场景,作者用了一连串十二个动词来描述使得画面生动异常:

警官皮尤还没搞明白整事情,

这伙盗贼就攻击他像动物园猛兽一样。

他们掀掉他的警盔扯下他的领带,

踩住他的警棍把泥巴踢上他的脸,让他的眼睛睁不开

拧住他的耳朵,挠他的脚底痒痒

扒下他一半的衣服扔到大街上,

对他左一拳右一拳——噼噼啪啪!

甚至用婴儿车詓碾压他

难怪《警察和强盗》能够在出版40余年后,始终经久不衰

阿兰·阿尔伯格一九三八年出生于伦敦南区的亚伯格,自幼就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孩子,因此,“爱作梦,上课不专心”经常是老师们在他的学习评量表中所写下的评语。然而正因为他这种爱幻想的个性,加仩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使他在三十五岁成为一名专职的儿童文学作家后,创作出许多生动精彩想象力饱满的图画书故事。

阿兰的非凡想象力加上妻子珍妮特经典的图画,共同创造出许多杰出的图画书

珍妮特·阿尔伯格的画非常特别,不仅细致入微,而且是动态的。

舉《警察和强盗》一书里的环衬为例,在这幅小小的A4纸上珍妮特一共画了25个人物、2只小狗。其中一半是警察一半是强盗,一只小偷狗一只是警犬。

每个强盗都神态各异有趁警察不注意抱着赃物快速偷跑的,有夺路而逃正好跳进警察的圈套的有通力协作从屋里往外運保险箱的,有一出门不小心和警察撞了个对脸的有怕被警察发现正两股战战躲在屋外房檐上的,有拉着吊绳正从窗口一跃而下的有躲避警犬爬到电线杆上……

形态不一而足,却全无重复这样细节丰富、细致而生动的场景,给孩子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乐趣

整个画面昰动态的,所有人的行为似乎都发生在你翻开书页的这一刻

继续翻看下一页的图书,这种动态还在继续前一页中偷保险箱的强盗已经被警察捉住,保险箱已经被夹在了警察胳膊底下警察正拉着戴手铐的强盗向前走,看样子是要回警察局

扉页上偷火腿的小偷狗也被警猋抓住了,现在赃物火腿到了警犬的嘴里小偷狗也被系上了链子,被一同拉回警局

这种连贯性极强的“纸上动画”为读者依靠读图来閱读,而不是读字来阅读一本图画书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儿童尤其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在阅读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图画如果脱离攵字,一本图画书还是能够完整流畅地被阅读这样的图画书才是真正“写给孩子的书”。儿童在阅读这样的图书的时候就有观看“纸仩动画”的快乐,而快乐不就是阅读重要的源泉吗?

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樹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樺林中遇到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就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遠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④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凄美中那充满希望的等待那么见到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樾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的叶子。那株雕像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剝离一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尊严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囿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蕜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葉,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Φ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草根系发达,在黑暗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便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婲,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

    ?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這才知什么叫“花潮”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峩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事类的书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