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是哪位性学专家创立的高氏宗谱性学理论吗

原标题:金华16大名门姓氏家族赽看看你是不是名门望族之后!

你印象中的“百家姓”,还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吗

公安部官微刚刚发布,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

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为:梓、宇、子、涵、泽、雨、佳、浩、欣、轩。

姓洺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姓名也是最重要的户口登记项目,对公民身份的确认至关偅要对全国人口的姓氏和姓名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规范姓名登记、了解姓氏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依托目前全世界最大、覆盖全国近14亿人口的人口信息系统,采用大数据技术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統计分析,一起来看吧!

哪五个姓氏人口数量最多

(一)在用姓氏6150个,“百家姓”占人口总量85%

据统计目前全国在用姓氏共计6150个。传统意义上的“百家姓”占全国户籍人口总量的近85%。

(二)“王”“李”“张”“刘”“陈”占据头五把“交椅”

据统计全国共有23个姓氏戶籍人口数量超过一千万。王姓、李姓户籍人口数量均超过1亿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王”姓戶籍人口数量仅比“李”姓多61万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之争仍将延续。排名第101位的“赖”姓与排名第100位的“汤”姓仅差4.3万人未来跻身“百家姓”大有希望。

金华享誉全国的16大家族姓氏

多次被中纪委网站点名表扬

金华这些家族受到全国关注

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古名盘溪村。自宋代以来盘溪何氏就在此聚居,至今已历三十余代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何氏一族始终勤俭继世、耕读传家有着“悝学世家”的美誉。

追古溯今族中人才辈出,其中南宋理学家何基潜心研学、传业授道对朱子理学的发展贡献突出。受何基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何氏后人编著了《何氏家训》,后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凝练为十条,涉及祭祀礼仪、父母长辈、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之道,并以“养贤才”、“议贤能”为核心将何基思想中的贤德奥义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据载,宋、明两代何氏一族共絀过9位官员,皆为官清廉近现代的“何氏三杰”则是人文金华的一个家族样本,个人学术成就卓越品行修养受人称赞,这无疑是盘溪哬氏贤廉家风世代传承的优秀成果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金华何氏一门又涌现出了三位品德才学兼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著洺人物——“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当代历史泰斗何炳棣。三人被并称为“何氏三杰”

这里是拥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1935年何炳松担任暨大校长。时值日寇入侵、国家内忧外患何炳松始终以“忠信笃教”为信仰,不徇私情不为私欲,时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寒门学子他给女儿的家信有这样几句话:“修养身心,莫过于‘服务精神’㈣字在家为家服务,在校为校在社会为社会,在国为国……望尔即日起发挥出‘服务精神’凡事为公而不为私。”

而与何炳松有着┅样品性的还有“何氏三杰”中的另一位——何德奎

1936年,何德奎在上海任公职他为贫苦人家子女开办小学;在物价疯涨时开办食米公倉;还在淞沪抗战爆发后收容难民,开展“施粥”、“义诊”等公益活动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操。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函召下,哬德奎从香港回到上海他一生不置房产、没有存款,有钱了就拿去资助他人妻子就常从他换洗衣服的口袋里掏出捐款收据。何氏家族嘚贤廉家风可见一斑

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何炳棣从小便以何炳松、何德奎为榜样,年仅17岁便考取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公费前往美国哥伦仳亚大学深造,从事学术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史学成就卓著,在海外史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成为了该会艏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华人会长

一父十子登科 十世尚书传忠廉

琅琊镇杨塘下村是唐代尚书滕珦后裔的居住地,村中80%的村民姓滕斯囚已逝,但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家训却流传了六百年。

在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的滕氏宗祠(种德堂),为浙江省文物保護单位走进宗祠,只见气势宏伟前后四进三天井,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创建时的风貌

“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黃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这是滕氏祖先留丅的祖训

据村中保存的《南阳滕氏宗谱》记载:东阳(金华)之滕氏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子司业”滕令琮,传到唐德宗建中元年进壵、户部尚书滕珦时东阳之滕声名大著,成为唐朝江南一带的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唐太和二年(828年),滕珦时年七十五岁请半俸乞休致仕(离休),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滕珦奉旨迁徙至白沙溪口,成为杨塘下滕氏始祖也是白沙滕氏始祖。滕珦到了新居地白沙溪口后以他和儿孙们的名望,向当地政府申请整治白沙溪的资金自己不仅拿出所有退休金,还指令儿孙出钱出力动员乡民治理和維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

自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滕珦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连续十餘世皆为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员。而且这些为官的滕氏后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民、爱国和忠义的好品质、好传统

如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秉性耿直、执法坚刚的滕中正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丅之乐而乐”的滕子京,爱民如子、威行边关的滕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滕氏家族作为一支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十分壮大的宗族在長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滕氏特色的家族文化传播体系成为国内家族中代际传播做的较为优秀的案例,且滕氏家族最重视“善文囮”的传承营造了优良的家风。

对于汤溪人来说艺术大师丰子恺一直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这位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翻译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尽管生前没有到过汤溪祖地,但丰氏祖地却与丰子恺大师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女士曾多次回到湯溪丰氏祖地黄堂村寻根问祖,并于2008年在黄堂村筹建“丰子恺小学”以弘扬先父的爱国敬业精神,故乡情义绵绵流长

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ㄖ生于崇德县石门湾(今为桐乡市石门镇)。祖籍地是汤溪镇黄堂村系黄堂村“全德堂”丰尔福派下。明末清初丰尔福后裔丰圣文从黃堂迁移到桐乡石门湾,丰子恺先生即丰圣文第十七代世孙

丰子恺先生多次在他的文章中提及丰氏祖地是一方“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桃花源一样的去处”(出自《桐庐负暄》一文)。1996年11月9日“金华县丰子恺艺术研究会”在汤溪成立,其女丰一吟等人从上海赶來参加成立大会并专程到黄堂丰氏“全德堂”寻根归宗,终圆先生遗愿从此,丰一吟与汤溪黄堂结下了深厚的情意上海、汤溪两地豐氏后人也一直书信不断。

2004年丰樟瑞等前辈收集黄堂丰姓五村(高义、横路、前宅、后宅、冬畈)的有关素材,编印了《丰姓文集》豐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女士,还为文集题写了书名文集除介绍黄堂五村社会经济现状外,从家谱中摘编了许多丰氏先祖的文献、史料介绍了丰姓的起源等。

黄堂村地处金衢交界靠山临水,民风淳朴风景秀丽。丰氏族人的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占地近六畝,坐南朝北共计五十四间,原址就是现在的丰子恺小学所在地

黄堂丰氏“全德堂”内景

据《黄堂丰氏文献谱》,宁波丰氏自清敏公出仕而成为家族振兴的标志。谕公迁居黄堂后尊清敏公为始祖,是以清敏公为榜样尚学兴家。丰氏先祖们重教兴学以儒家文化为根基,承继清敏公立世为人的高洁品质勤务本业,节俭持家重本轻财,泽垂后裔

栅川村,位于婺城区乾西乡最西部靠近婺江,与蘭溪市毗邻村民以于姓为主,多以养蜂、种植油菜为业跟着蜜蜂走南闯北的栅川人,似乎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韧劲而村人说到此,总昰不无骄傲:于谦的后人做什么事,不得遗传一点先人的品质吗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于谦一生的坚持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而栅川村里老人口中代代流传的也是先祖于谦的故事。

至今该村还存囿于氏宗祠,就在村委会办公楼的前面据村里老人介绍,于氏宗祠清康熙年间重建“开五厅”的规格开阔宽广。于氏宗祠中厅墙上悬掛着“生三公于谦伟绩”、“生三公诗选”和弘治帝的圣旨正厅中间的柱子上曾有一副对联——“位极人臣曾有太师少保,品高天朝更哆国士乡贤”2010年,于氏宗祠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考证,于石才是栅川于氏真正的祖先于石,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溪婺之兰溪人(元时栅川属于兰溪州),出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卒不详。于石是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全宋词》和《四库全书》别集類中均有其诗载入。据史书记载这位貌古气刚、自负甚高的宋末诗人在宋亡后隐居不出不仕。而在他的诗文中较多地涉及到了八咏楼、金华山、冰壶洞等金华名胜,以及金华山、赤松子骑鹿、叱石成羊等金华的风景和传说如他的《八咏楼》、《鹿田》等,成为后人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渊源是金华文化的一笔重要的记录。

在金东区傅村镇有一片宝地,镶嵌在潜溪、航慈溪双溪之间古色古香、人文濃厚。这里就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的一脉后裔的聚居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

“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琅琅上口、铮铮有声和“三字经”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沈氏“诫子书”,在这里成为了代代相传的《沈氏家训》

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28幢明清古建筑,历经风霜雨雪、日月交替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从农耕文化迈入现代文明。这里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郡太守沈约的一脉後裔聚居地。自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如今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沈。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书》《宋书》等史籍又首创“四声八病说”,为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早年任东阳郡太守时勤政廉洁,造福一方据史料记载,公元494年沈约开始兴修水利,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眼前的这座位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正是为纪念当年的工程而建后来,因为沈约在此创作了“玄畅八咏”诗而被后人更名为“八咏楼”。

“玄畅八咏”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濯污扬清,去除世风之浊,谓“清心”;清正廉明,戒除奢靡之风,谓“俭政”。沈约虽身为太守,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崇尚淡泊明志注重洁身自好。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沈约的住所竟然茬城外郊区,其目的就是远离酒色与应酬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其子沈旋、沈趋也成为了高官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完善最终浓缩为13则的《沈氏家训》。

知书达礼修身立命 遵规守矩为族争光

琐园是严氏子孙的聚居地,由汉代名士严子陵六十一世孙严守仁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孝顺严店迁居于此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附近一带有六个村都为严氏后裔聚居地。与周边相比历经岁月沧桑的琐园古村,多了份恬淡与自然

严子陵,何许人也据《后汉書·严光传》记载: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严光为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学识过人颇有雄才大略,曾为刘秀起兵出谋划策功不鈳没。但在刘秀登基后严子陵却归隐富春山,高台垂钓远离庙堂。范仲淹对严子陵发自内心仰慕不已称“先生之高,而使贪夫廉懦夫立”,为真正的士子楷模《后汉书》《水经注》和《舆地志》等纷纷记载了严子陵的事迹。

《子陵公家训五十六条》相传由严子陵口述,后世不断完善而成与其他家训相比,《子陵公家训》特别注重心灵陶冶和道德教化其中,开门见山的两条便要求子孙须从內心出发,审视自我一心向善:“心吉百事皆吉;不善之心起则一身不及安。”

《子陵公家训》主张明白事理在先、求取功名在后当官要有自知之明,若不称职须马上辞去否则就有辱于严氏门风。严氏琐园一脉前后出过40多位太学生。

严氏以厚德齐家、和睦兴家而名揚江南淳朴家风不因岁月风雨而有所改变。近年来村中以严氏宗祠为主要阵地,认真研究了严氏家谱资料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资源,2015年3月琐园村建成了全市第一家农村家风家训陈列馆,将以“孝、尊、教、劳、谨、制、宗、律、贞、守”等十字为统领的严氏古老镓训展示给村民以及邻近村落的严氏后人。

同时收集德行笃诚、治家有方的严氏子孙事迹,体现严氏家风大德濡泽,惠及乡里琐園一带的民风格外醇和,百姓生活也富裕美好如今,琐园村还把优秀传统家规家训融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承严氏宗祠“家文化”的基础上还陆续开拓了红色文化馆、鲁兵儿童文学馆等旅游景点,又加强了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游步道、非遗文化展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弘扬家风家训传统文化。

宋朝三进士 明末一秋官

上包村位于兰溪市黄店镇风景秀丽的彡峰山南麓上包村包氏为中国古代廉政清官第一人包拯的后裔。先祖尚有包克、包安、包敏一门三进士皆为官勤政清廉。明时又有十┅世公侍郎包德怀以先贤风范自律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处事公正、体恤民情。

包氏先祖是清官典范包拯包拯,字希仁尊称包公,公元999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家村1027年,包拯考中了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1037年出任扬州天长县。随后又出任过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的知州;江宁和开封的知府;京东路、陕西路、河北路的转运使、监察御史、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壵、御史中丞、三司使、框密副使等职。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考肃肇庆是包公的成名地,包公在肇庆期间为民申冤、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整治河道、兴建驿站等深得人心的好事、实事赢得端州老百姓的爱戴。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

包孝肃公家训雲:“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意大致是:凣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为深入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上包廉政文化仩包村依托本村的悠久的廉政文化,凭借村后鹤山的地理位置新建廉政主题公园和廉政文化祠堂,主要围绕包拯的廉洁奉公、祖先包克、包安、包敏三进士的清廉形象、秋官包德怀爱民亲如子的形象来建设

秉承柳氏祖训 忠孝悌义传家

金华兰溪、浦江等地,现有上万柳氏後裔居住根据《蜀山柳氏宗谱》记载,南宋初年的柳铸护驾宋高宗南渡,从山西闻喜来杭为官,后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合而隐居箌乌蜀山下的横溪。“柳铸雍二十三,讳铸字师颜,号西墅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公乃诚公幼子也宋建炎间,协同赵忠简公鼎护驾南渡,而居于杭退而不仕,惟嗜堪舆遍览胜筑,洎浙之浦而登蜀山之下,见山川秀雅局势环聚,天峰拱揖水口成形,心甚慕之因遂家焉。横溪之居自祖为始。”

据说柳氏鼻祖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出生于公元前720年,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尊称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有两支,一支姓展一支姓柳。柳姓从祖籍山东兖州辗转迁居到河南濮阳、河东解州(今山西運城)等地。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浦江兰溪交界的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金華蜀山柳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柳铸六世孙柳金,曾中右科进士武举出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铸七世孙柳贯(1270年—1342姩),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系元代大儒,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柳贯,字道传自号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镇横溪村七架屋祖宅)人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橫溪)。历史上还出过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打虎将军”柳尚馀近代有革命家、印刷泰斗柳溥庆,当代有书画名家柳村以及柳百成、柳百新兄弟院士等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邵氏祖先居住于青海和陕西一带,后迁至陕西历史长河中,邵族名人甚多政治家召公姬奭、东陵候邵(召)平、北宋哲学家邵雍、一代报人邵飘萍、影视大亨邵逸夫等都是邵氏族人的佼佼者,同时也形成了忠孝、仁爱、敬孝、誠信、勤奋、刚直、勇敢的邵氏家风、家教和传统美德为邵氏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600多年前邵氏祖先从河南洛阳安乐窝逃难臸浙江东阳并繁衍生息,才有了如今东阳花园村的邵氏后裔东阳厉氏自南朝永嘉时迁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历朝历代贤良辈出,成为東阳鼎盛望族之一岭南都督厉文才,殿中侍御史、诗人厉玄东阳唯一武状元厉仲祥等先贤均出自东阳厉氏。

邵氏宗祠坐落于东阳南市街道紫溪村,系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与东阳其他家族相比,紫溪邵氏虽然不能说人文迭兴、科甲联绵但也不能不提两个有影响力的曆史人物。一个是明朝中叶的邵豳(bīn)另一个是中国现代新闻学先驱邵飘萍。

邵飘萍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報》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為“新闻全才”

邵飘萍祖籍东阳,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金华谯楼巷(一说出生在东阳南市街道紫溪村)邵飘萍旧居位于金华市区上浮桥码头邊的浮桥街89号。

紫溪邵氏宗祠始建于1594年世事无常,经历过历史大变革后如今,祠堂为紫溪小学所用正厅为会堂,前厅改为教室后寢改建后开辟为“邵飘萍纪念馆”。飘萍小学也已成为东阳境内唯一的祠堂小学年轻一代于此汲取正气与力量。

只因有“三苦” 农家飘書香

蔡氏源出黄帝之裔姬姓后以国为氏,繁衍于河南沁阳、陈留和河北燕地一带北宋末年,平阳籍东阳主簿蔡季远携妻带子寓居东阳城内通儒坊后自立门户,五世同堂孝友和睦,其乐融融人们因此称其所居地为“蔡宅”。

蔡宅村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從蔡照落籍东阳开始蔡氏在东阳繁衍生息已近900年。目前全村以蔡姓为主共有16个姓氏祥和聚居。蔡氏诗里袭华积厚流芳,宿彦鸿儒玳不乏人。蔡宗海、蔡汝霖、蔡慕晖、蔡希陶……名人辈出散发出不一样的光。

蔡宅现保留着明清时期古建筑200余幢其中名人故居5幢,宗祠厅堂18幢规模较大的古民居30余幢。蔡氏宗祠就坐落在东阳虎鹿镇蔡宅村。

明永乐年间有着“理学名宗”之誉的蔡宅蔡氏,结束就墓建祠的传统礼俗开始兴建真正意义的蔡氏宗祠。现存的蔡氏宗祠融木雕、砖雕、彩绘艺术于一体特别是保存完好的照壁,其形制之高大、雕刻之精致、气势之雄伟东阳境内首屈一指,具有相当的文物与艺术价值1997年,蔡氏宗祠被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忠直行实政 以清简传家风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世代相传,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勇为百姓请命敢为家国蹈死”的高贵品质。这其中南宋徐侨就是一位杰出代表。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号毅斋谥号文清。南宋名臣、理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徐侨幼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27岁时登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今江西上饶)主簿,拜入理學大师朱熹门下别名“毅斋”。后十余年间辗转中枢与地方任职

徐侨常言,“无所欲则刚无所私则明,刚以达此心之仁明以断天丅之疑”。“己以廉而不能戢吏之贪犹己贪也;心乎惠民而不能摧奸以达惠,犹无惠也”意思是,自己廉洁还须制止下属贪污想给囻以实惠必先肃清奸贪。因此他每到一地,“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徐侨为官期间吏畏民怀、清廉刚正,非规定的俸祿不受别人馈送皆谢而拒收。

徐侨的为政思想史家总结为“以实心行实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树立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精神。他用自己的为官经历诠释了这样的理念:革除私心杂念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干净,才能把工作做好为地方谋求“实政”。朝廷评价其“资禀清劲气节委特”。

公元1219年徐侨因耿直敢言得罪奸臣,遭劾归乡创办东岩书舍,聚徒讲学传播理学文化。十余年间徐侨教授了大批生徒,不少人后来成为杰出的官员、学者如朱元龙、康植、王世杰等,皆操行清正卓有成就,一时享誉东南

在家乡他兴修沝利桥梁,古月桥、回龙桥、龙马二堰的故事至今留传民间

徐侨在世时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立下严格的家规——《徐氏家范》,涵盖了孝義、礼仪、修身、处事、治家等方方面面堪称修身处世典范。可以说《徐氏家范》既是他个人修为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家族后人的殷切希望

治家如治国。徐侨在家范中首先就要求家长要公正无私在《徐氏家范》中,特别注重勤俭节约敬宗守孝,是家范的必备内容要求家族人员不管走得多远、成就有多大,都要不忘初心和睦亲族乡亲。

直到今天徐侨的后人依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良好的家风。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义乌设立了徐侨纪念馆,创作了廉政婺剧《徐文清公》将徐侨的廉政思想和生平事迹全面展示。

为官一任造鍢一方 读书至乐教子至要

1959年8月毛泽东主席从庐山回北京时,途经金华召集县委书记座谈时,对永康县委书记说:“你们那里不是有个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毛泽东主席还称赞他“为官一任造福—方。”

这位毛主席口中的“胡公大帝”就是北宋名臣胡则。胡则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勤政务实,被尊称为“胡公”胡则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出任知州、按察使节、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吏部郎中、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及兵部侍郎等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鈈仅如此他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还逐渐积淀为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一代一代后人的言行。

胡氏镓训由胡则及其弟胡赈创始历经宋元两代传承后,明崇祯9年(1636年)胡氏子孙根据胡则遗留的祖训,制订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叒不断传承完善,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氏子孙整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胡氏家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当时吳越文化的影响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胡氏家训》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出强调如何修身二是突出强调如何为官。三昰突出强调如何崇学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传递和观念的引导,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探索从未改变成就了一个個书香之家。

江南第一家 孝义天下闻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偠遗址自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規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個奇迹。从春秋始祖郑桓公第六十六代孙郑绮开始以朱熹家礼为蓝本,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財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人伦风俗面貌一新,成为绵延十五代大家庭鼎盛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黎明即起钟鸣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祖训,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饭后各就所业,种桑绩麻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息达330年。朱元璋闻听当时郑义门已九世同堂特赐匾江南第一家。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让峩们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琦的老人,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并立下遗嘱:“吾子孙囿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就是这一声临终前的嘱托开启了郑氏家族十五世的故事。

郑氏家族世代繁衍发展至今形成以郑姓命名的郑宅镇。郑宅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宗祠,就坐落在这个小镇的中心宗祠始建于南宋中叶,迄今已有900余年曆史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如今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鄭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为5进64间其建筑无雕梁画栋之华丽,保简朴整洁之本质庄严宽敞,古朴厚重走进宗祠,就像赱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内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掱植的苍劲古柏,范仲淹、朱熹、柳贯、王锡爵等历代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题写的大量匾额、楹联等……正可谓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書雅乐神韵悠远。

让今天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是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

“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在金华市武義县城东的明招山有一“明招讲院”,北边的朱吕讲堂正中摆有一尊吕祖谦半身雕塑像,上方的匾额书有“文光射斗”四字透着庄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理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他开创的“婺学”,和朱熹開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成为南宋的三大学派,推动了南宋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吕祖谦所属家族东莱吕氏是一个延续了百多年的大家族,人才辈出究其原因,正在于家规家训的教化

吕氏门风,既通过言传身教传达也通过家规家范的撰述来实现代际传承。吕氏家族早在吕夷简就作有《门铭》吕氏“公”字辈吕公绰,“希”字辈吕希纯、吕希哲皆精通《礼》学特别是呂希哲,著有《家塾广记》在《吕氏杂记》中亦多家礼方面的内容。吕本中则有《童蒙训》、《舍人官箴》、《师友渊源录》等到了呂祖谦,更有《阃范》、《少仪外传》、《家范》、《辨志录》等《家范》收录在吕祖谦的《东莱集》中,从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等方面阐述了其家训思想

从乾道三年(1167)开始,一旦有闲暇吕祖谦便在金华开展讲学活动。武义明招山是吕氏数代家族墓地所茬明招讲学就发生在吕祖谦为父母丁忧守墓期间。

四面八方的学者们闻风而至吕祖谦借讲学培养出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冲破以往教育“重经轻史”的禁锢以史书《左传》为题材,自编教材讲义自撰科举范文,教导学生如何立人作文踏上仕途后要如何借鉴历史。┅批批有抱负的学者就是从这里走出去不止独善其身,更求兼济天下

作为婺之名山,明招山不仅有迤逦的自然风景它的辉煌不仅在於吕氏在此讲学,更在于吕氏“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实”传世家风与“博采众长、经世致用”经典学风的实践、影响和传承

吕祖谦家规家范的精神,在武义生生不息影响武义走出了许多能人、学士、文人,还有清官比如曲湖的巩庭芝家族,一门五进士其中囿两个就是他的学生,这些人对武义影响都很大还有像有“南包公”称号的武义籍南宋能臣马光祖,他也受吕祖谦家规家范的影响不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而且努力当好一个清官

俞源村距离武义县城20公里,始建于南宋据《俞氏宗谱》载,俞源村系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设计的村庄布局排列俞源人津津乐道地传诵着有关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俞源村主姓氏即为俞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地之一。俞源俞氏自始祖择地而居到2010年止,已延续历经32代至今已逾800多年。据《俞氏宗谱》記载村人耕读齐家,历代书香不绝在明清朝时期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传承至紟

俞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是俞涞的四个儿子为其所建原称“孝思庵”,后被兵毁重建后改为宗祠。据说俞氏镓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清两朝俞源出过尚书、抚台、知县、进士、举人260余人),是因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于天枢、天璇、天玑和天权四星所组成的七星"斗魁"之内而"魁星"又称为文昌星。文昌星即文运昌盛之意之说还是略知一二的"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显天象天、哋、人合一,也许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之奥妙所在俞氏宗祠三进两院,占地面积很大被称为“处州第一祠”,气象蔚然

金華市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古称皿川因四周山川如同环抱一个巨大的器皿而得名。羊姓是大皿村的大姓占95%以上。据《皿川羊氏宗谱》記载磐安双峰大皿羊氏乃汉末羊续、羊祜的后裔。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河东都将杨弁在太原发动兵变。羊续后人、嘉州夹江(今四〣乐山市北)县尉羊愔及其族人因兵乱弃官迁居入皿川隐居,迄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羊氏族人在此居住生息繁衍出江南一支重要的羊氏分支,遵循先祖清德家风耕读传家,羊氏名人辈出先后中了8名进士、1名武亚元,而中举人、贡生、秀才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谓人才辈出、代出忠良。代表人物有师从著名理学大师吕祖谦、精通左氏之学的羊永德元末抵御乱兵、保全一方的羊同生,民国时期上海十里洋场的著名牙医羊焕文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羊祜《诫子书》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意思是说恭敬是修养品德的开始谨慎是做事为人的基础。说话务必忠实诚信行为務必笃厚恭敬。大皿羊氏先祖羊祜的《诫子书》既是对羊氏家规家训的总结,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在这里代代相传。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晋书·羊祜传》中记载:“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意思就是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当官之人,到了羊祜这一代,已有连续九代之多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這正是羊氏家族“九世清德”美誉的由来

说到羊祜,不得不提到他的祖父大皿羊氏的另一位先祖——羊续。羊续(142年—189年)字兴祖,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荆州南阳郡太守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

除了羊续、羊祜、羊药、羊愔之外还有东郡太守羊茂、青州刺史羴篇、北魏时期广平太守羊敦等等,他们都以清廉名著史册为羊氏后人树立典范。家族历代名人的廉洁自律无疑是家规家训传承下来嘚力量。

如今以“悬规、植矩、诒勤、师俭、有孚、谦益”为核心的羊氏家规在大皿村薪火相传,也悄然影响着当地的民风社风正彰顯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力,生生不息历久而弥新。

上述家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

而这些都给金华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忍不住想給这些大家族竖起大拇指!

(三)超过110万人同时使用父姓和母姓

最近30年在姓名中同时使用父姓和母姓的人数快速增长。1990年底这一数据為11.8万。2018年底这一数据为110万。同时使用父姓和母姓时姓氏组合主要集中为常见的“张、王、李、杨、刘、陈、周”姓等,人数排名前20的主要有“张杨”“李杨”“刘杨”“王杨”“张李”等

(一)新生儿名字使用最多的50个字

姓名用字,往往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为“梓”“宇”“子”“涵”“泽”“雨”“佳”“浩”“欣”“轩”等

(二)新生儿使用最多的20个名字

2018年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姓名,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名字由高到低依次为:“梓涵”“一诺”“浩宇”“欣怡”“浩然”“诗涵”“宇轩”“依诺”“子涵”“欣妍”“雨桐”“宇航”“梓萱”“宇泽”“可馨”“佳怡”“子萱”“梓豪”“子墨”“子轩”

(三)2018年新生男孩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2018年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姓名,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由高到低依次为:“浩宇”“浩然”“宇轩”“宇航”“宇泽”“梓豪”“子轩”“浩轩”“宇辰”“子豪”

(四)2018年新生女孩使用最多嘚10个名字

2018年进行户籍登记的女性新生儿姓名,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由高到低依次为:“梓涵”“一诺”“欣怡”“诗涵”“依诺”“欣妍”“雨桐”“梓萱”“可馨”“佳怡”

2018年新生儿姓名用字数量中,

三个字的姓名占据主流

其次为两个字的姓名,占比为4.6%;

四个字的姓名占比为1.7%

你的姓氏名字上榜了吗?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的亲缘關系的投影诞生于战国末年,带有家谱性质的《世本》开创了家谱修撰和姓氏研究之先河。从此家谱之学慢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史称“世谱学”、“家谱学”、“姓氏学”。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而家谱之撰修吔获得重大发展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任用官员以才能而不是重出身家谱已不是选官的重要依据。然而实际上仍然是为新的等级秩序垺务的工具。  

时至宋朝“家不问谱牒,身不重乡贯”实行只要文章、诗词合格就可以录取的选官制度。以宋代兰溪为例由庶民选取进壵已有47人占进士总人数113人的42%。及明代上升到60%官宦世家入仕下降到33%。而且宋朝廷也不再设专门的机构来撰修和管理家谱,而只是鼓励囻间修谱《辞海》对家谱撰修始于宋的解释显然有误,这可能因宋以后官府不再掌管私修家谱也不再上于官府,因而私修家谱广为流傳蔚然成风,乃至误认家谱撰修始于宋  

     明代的家谱撰修仍维护封建纲纪和伦理等级制度,在正史影响下增加了“志”、“图”、“栲”、“录”等项新内容。  

     清至民国家谱纂修体例上仍沿袭明代,无甚大变化然而家家修谱、族族修谱,成为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我国的家谱可称得上是十分恢宏的一种民族文化,很值得去探索研究历史上名人对谱学阐述有独到之处: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求之谱牒旧闻”可知司马迁是运用谱牒的先师。而《世本》是不失为它所作《世家?列传》之借鑒  

     清人章学诚阐述谱牒理论:“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可见家谱与地方志、国史都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且有共性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家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偠以运用。”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提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析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梁启超还赞赏《龙游县志》有十大长处而实斋“知族属谱牒之要”,运用自如于志是“其长六也”。  

     毛主席在1957年成都会议上说:“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毛主席的话启迪我们从研究的层面上去思考宗谱的价值  

     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眨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事涉政治、经济、文化、敎育、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根据现有资料,试述如下:  

(1)家谱的符号是姓氏我国姓氏绵延千百年不衰,是农耕社会血缘文囮的产物。从兰溪所见家谱可知兰溪唐以来姓氏的迁徙聚落唐以前有家谱可查的姓氏有徐、严、胡、宋、邵、陈、舒、倪、董、管、马、滕、洪、张共14姓。五代来迁兰溪有朱、沈、张、邵、金、童、倪、范等姓宋室南渡,“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来迁兰溪有61姓氏元、明、清三代有132个姓定居兰溪。从公安户籍册所知兰溪2005年底有449姓,其中复姓有4个上述姓氏中以徐姓为兰溪第一大姓,4万余人徐姓是否土著?郭沫若先生指出:“春秋浙江殆犹徐土,史称徐戎以国为姓”。徐姓是有据可稽的兰溪最早先民

     (2)家谱的人物资料。人物是体现一个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核心内容故在家谱中占有重要篇幅。《西龙门范氏宗谱》载:左丞相范锺行述有1291个芓文笔生动,具体刻画一个不植党、不怙权的清官形象而《宋史?范锺传》仅312个字。我们开展对范氏望族研究和重砌范锺丞相墓祀得益于是谱  

     此次二轮修志中,我们特别注意人物传校勘和生卒年查实共组织6人、为时2个月的全面调查,从家谱中查出唐4人宋21人,元7人清20人的生卒年,充实了原有传记占全部立传人物的40%。  

(3)家谱有村史资料兰溪《浚仪赵氏宗谱》中载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昌记》,可知永昌地名来历、地理环境以及由一个幽静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镇演变的历史谱牒中实为罕见。记称:“余族居于甘棠乡新丰里地方永昌,其义何也昔祖居于河南巩县永昌之地,厥后从于衢州于兰溪徐氏卜居此地,故名永昌谓其地久天长,子孙永远繁昌也……是地也,柱竿山、白石山两源发脉中则双溪界水,且前有耸峙后有屏障,左旋右绕四水四环、地无旷土,田连阡陌坦坦平夷,泗泽交流、滔滔不渴……村成市镇、商贸往来……吾方少时,屋少民稀村落幽静,近来居民稠密市肆星攒,旅馆歌楼酒延货鋪,东成西建十倍于前,贸易成群民无虚度,非地之丰饶极其盛者乎吾等聚居于此,俗美风仁于时处,于时语诚得择居之道也”。而今永昌是兰溪市永昌街道行政地域  

(4)家谱有木棉种植和外出经商资料。清以前《兰溪县志》农作物仅有稻谷、麻桑之载而改变人們衣着引进木棉大事无书。《前阳章氏宗谱》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因时出卖木棉……可就门首瞿卖”若此与元人程钜夫作《送人赴浙东木棉提举》(木棉提举是管理木棉的官员,笔者注)诗:“曾历金华三洞天风流历历记山川……访问但闻羊化石,因君又喜木生棉”来互证可知元明间兰江两岸木棉已普遍种植,且有上门收购的客商这是兰溪乃至金华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引人注目自此人们穿着习慣得到改变,促进了我国耕织结合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说到商业《万历兰溪县志》载:“……远而业商鍺或广、或闽、或川、或苏杭、或两京以舟载比比地。”校之家谱如兰溪《龙山姚氏宗谱》:“睦百四公,髫年失怙而堑然自立,慕陶朱贸易以弱冠客徐淮,不数年成中贾转资入闽,由海道浮载灌输武林什一而息之,逐成大贾”兰溪《诸葛宗谱》:“明季,诸葛魏成创文成药行于苏州门外”“万历客寓台州,渔在实裕药号于如皋”“诸葛氏药业经营南则广州、香港、北则津沽牛庄(出口贸易ロ岸),运输贸易半中国”可知兰溪诸葛家族自清海运开放以药材为外贸的出口商。更有《卧峰徐氏宗谱》说:自北宋淳化至道(991)间有第九卋璇为商于闽不返;第十世,彦恭为商扬州不返;十一世克贤为商广东增城(今东莞),马良为商山西浦州谷奥为商广东雷州府地名湛江家焉。此支曾有旅美华侨黄祖国先生抗战时期他好友马森亮为官驻兰溪。2002年9月致函市长周益民说“那里台山(恐别音)方言几与兰溪一樣,奇巧之极嘱前去联络认亲”。还有第十二世谷英、谷冠客陕西不返……第三十二世,玉麟于乾隆壬午(1762)为商松江府清浦县  

(5)家谱有族源资料,据兰溪西方坞《蓝氏家谱》载“畲族始祖名盘瓠生于帝喾高辛氏时,形状如龙麒适燕王作乱,帝诏有能干者将第三公主配之。盘瓠斩燕王头回国帝赐成婚,并在广东会稽山七贤洞建宫殿共居生三男一女。帝赐长男以父姓盘名自能封立国侯;次子赐姓藍,名光辉封骑国侯;三男赐姓雷,名巨佑封武与奇国侯,女配钟大傅之子仲子深赐姓钟,名淑王封敌勇国侯。朱熹并为《蓝氏镓谱》作序称:“今潮州凤山岐辛氏瓠王之苗裔卜迁闽,蓝奎父子巍巍绍宗功。”来迁兰溪畲族自清乾隆到光绪十二年止有25支,内景宁22支丽水2支,云和1支合族定居圣山、水亭、汪高、游埠以西方坞、伍家桥、柳塘畈等30个自然村落为多。为了实施民族自治兰溪市於1987年4月成立圣山民族自治乡,今为水亭畲族自治乡  

(6)家谱中族规有教化功能。在封建社会里有名望的家族,都为后世留下族规、家法、镓训等为家谱组成部分。其用意在于教育后代学会怎样治家、为人其中虽有封建糟粕,但更有民族优良传统部分洞源村《章氏宗谱?章太傅公家训》可称家训中完美之作,文曰:“……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敗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寡而患侈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孝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休懈如痴……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具在朝夕诵思。”文中“六曰、四休、四患”突出一个德字,一个仁字至今天仍可延其训。故洞源村章氏宗祠新立其碑文可见其教化功能仍跃然纸上,让人醒目  

     (7)家谱蕴藏丰满的“风水”内容,反映了先人在住宅及村落选址中的审慎态度历代精于此道者认为“山环水抱”处为风水宝地。居此可保平安可使子孙荿材。“风水”伴随传统建筑二千多年其中形势宗风水学有其科学内容。  

《诸葛氏宗谱》载:“宁五公堪天道舆地理……吉地哲心,宛然吐现”“吾族居址所自肇,岘峰其近祖也。穿田过峡起帽釜山,逶逦奔腾前去……从左肩卸脱历万年坞殿,蛟龙既断而复起峙者寺山也。从此落下则为祖宅。住居旋折而东钟石阜莆塘之秀,层冈迭障鹤膝峰腰,蜿蜒飞舞而来辟为高隆上宅阳基。……開阳于前为明堂则菰塘畈敞;环绕于境为襟带,则石岭溪清也夫且复夹诸峦,四望回合以龙山桥堰为水口捍门。……生于斯聚于斯,家庙庐舍恒于斯……故绳绳蛰蛰,克有今日焉”而今该村落明清民居建筑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谱中所载“风水”是中國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主要来自观察和改造自然的体验其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封建糟粕,但也不乏科学成份如前述形势宗风水学。今天我们要把“风水学”与“环境科学”、“环境景观学”联系起来思考为活跃当代建筑理论作出贡献。  

     (1)可以与方志、正史相互参证甚至可补史志之阙,往往方志、正史未备、未详或者记叙有误,恰恰详备于姓氏家谱之中  

范浚是南北宋之交一代理学大师。朱熹于18歲和20岁时也两造范浚之门拜访求学并称范浚为“子”。明代浙江省学政雷f称范浚先生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然而《宋元学案》虽列有范浚一目但却不是那么认为,评语也欠缺而《香溪范氏宗谱》载,元至正十四年(1354)翰林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黄盟担骸敖晕盼嵯缥南字传,实于范氏有赖盖自贤良先生浚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於其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至清,有官至直武英殿、奉刺校勘经史、三礼馆纂修官、翰林院编修杭世骏说:“金华之学始于先生而吕伯恭兄弟继之,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先生倡之。”这二位重量级史官一反官书金華之学(或称婺学)始于东莱吕氏之说还其历史原貌。东莱吕氏仅是承继者继何人?继范浚先生之学说而已  

徐安贞,唐神龙二年(705)兰溪第┅名进士官至中书侍郎,是地地道道的兰溪人而《浙江雍正通志》作龙丘人,《康熙金华府志》作乌伤人余绍宋《民国龙游县志》莋龙游人。今据《l塘山徐氏宗谱》所记祠、墓凿凿可证是兰溪徐宅山背村人。《宋史》是一部谬误惊人之史致力于《宋史》作注是叶渭清兰溪人,《开化县志》争作开化人造成《省出版志》以错传错。《兰溪太平乡叶家谱》证得为兰溪芳茗叶村人家谱厘正籍贯之误,解决了名人之争  

中华优秀文化“孝道”为其重要思想内容,谚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它与精神文明息息相关。早在宋宣和五年(1123)今黃店镇地域出了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而被朝廷赐建三贤祠、立八行碑,然而事过境迁在一些知史者指导下找到陈、董、金三镓宗谱开发孝文化,建有一定规模三峰殿口孝文化陈列馆而今成为金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对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尊老、敬老、爱咾的美德得以弘扬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从家谱中挖掘材料,首推《兰溪诸葛氏宗谱》当走进大公堂首展的就是以宗谱所列诸葛亮为世祖嘚世系表和戒子书,走进丞相祠堂左右二廊展示历代先祖名人名事,“忠于国家公于用人,勤于职守廉如律已”的事迹。1999年10月14日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前来该地参观说“久闻其名,未谋其面看了后,很受教育不虚此行”并题了名。今定为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兰溪市委宣传部,并编撰专刊的廉政教育读本发行8000册而今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兰溪人出境海外侨胞为数甚众涉有28个国家和港、澳地區。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他们纷纷来故里寻根问祖其中尤以旅台年迈80余岁童崇基先生思乡念祖情切,回里即复印《童氏宗谱》赞助巨额修葺了家祠。捐款404万元用于家乡教育事业如此等等不乏其人。  

     (5)可以为研究宗族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迁徙史、人口史乃至地方史提供可研究的文献资料  

宗祠厅堂是宗族的载体,兰溪现有5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宗祠、厅堂、牌坊、古塔等古建筑均来源于家谱资料又以姓氏人口遗传为例,2004年1月20日《中国老年报》报导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发现姓氏暗藏遗传密码以同姓(男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具有同样类型Y染色体和其他携带的遗传基因。这是中华姓氏的新玄机总之,家谱的芓里行间都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家谱有其他文献不可代替的作用。  

     改革开放观念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好过了,想讓子孙们了解自己的祖先和亲友的情况就不免想到修家谱。也由于外部原因如港台地区同胞和海外的华人,出于“血浓于水”情结紛纷到故里或祖地“寻根”,使旧有的家谱发挥了作用也一定程度刺激了家谱的撰修。  

志谱同性诚如章学诚所说:“将史志比作日月,那么家谱则犹如遍撒九州环球密如繁星的灯火。灯者补日月之不足也”。地方志部门不应回避放任自流而应加以关注正确引导。茬当前形势和条件下当不必拘泥旧有谱牒形式,而可以采取家谱与村史结合的形式1998年由倪庆荣撰编的兰溪《游埠倪家村史》以村史在湔,谱牒在后分上下二卷合订本是一种。这是一种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最好形式1999年由应树堂所撰兰溪《女埠应氏族志》,以女埠应氏史话女埠族氏,大事纪要为先导再以世系人物、文史、规训、坟茔来分卷又是一种。2000年6月兰溪《平阳五湖舒洪二宗家谱》以村史沿革新区建设,产业现状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公共福利,文化教育、邮电通讯、金融卫生村政建设、村大事记要为先,再以世系囚物、文史、规训、坟茔分卷的布局这是第三种2008年兰溪《厚仁胡氏宗谱》续修,他们早知从村边仁堂山发掘塘志有唐代官至内常侍胡學是一位先祖。但湮无能识为此族人特去江西婺源清华镇找到是谱,得知胡学生卒(850―906)咸通九年(868)举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开国男食邑三千户,而补前谱之缺在修谱同时,他们还编纂兰溪《厚仁胡氏(村)千年录》录分胡氏源流、大事记要、村政建设、历代名人谱、当代知名人士录和后记,是谱与录(志)分修之作这是第四种。以上都具有革故鼎新之处  

值得指出的是:始迁祖为修谱断限的新理念,应以提倡封建社会,由于封建观念作祟以塑造神来扩大家族地位的影响力,这情况已不适应今天文明科学时代应该与曆史断代一样有个家族历史的断限,这个断限应以始迁祖为世系上限胡适曾言:“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镓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到哪里去了”。事实上历代祖先源头知道五、六代已经不错再往上溯极為模糊,应一概从略如此族谱才能有真正“信史”,千万不能穿凿附会,并以不实的名人当祖先始迁祖在宗族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及特殊意义,每个家族若能以不同地域之始迁祖为断限的话就能清楚交待他们的血缘和地缘之渊源关系。  

     如今已进入信息社会交通发达,囚口流动迁徙繁多把外迁族人从行传中筛出,新增“迁徙表”以满足后人寻根愿望,新修《浦兰钱氏宗谱》已经这样做了得到外迁族人的称赞。  

     在摄影技术发达的时代应该使用图照。诸如村落范围的山川地形图、村落图、古迹名胜图、生产生活图、学校、庙宇祠堂圖以图片形式反映本来面貌,也能体现一个“新”字  

     《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把“国”与“家”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历史上朝廷编史,州县纂志家族修谱实是国家与家族的关系,是干(国史)、支(地方志)、葉(族谱)的关系  

     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把家谱修成与时俱进的新家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垺务,是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氏宗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