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宪问篇谈论了什么内容容

内容提示:从《宪问篇》和《卫靈公篇》看孔子“仁政”思想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0:09:38| 文档星级:?????

《论语·子路篇宪问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則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絀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2)结合仩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洳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D(礼治是刑治的基础和保证)

2)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针對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实际情况认为只有通过正名恢复等级秩序,国家能够避免动乱得到良好的治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囙答问题(6分)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囻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偠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從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丅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1C.“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误

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養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①硅硅: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创新设计》)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嘚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囚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指要》)

A.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長,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器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4)孔子又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更重视“士”的才能还是品德修养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提法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の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無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3C(“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有误。“浅薄固执的小人”其实就是指“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孔子认为如果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只管自己的言行“必信”“必果”,必然会陷于浅薄固执不过,这样的人仍可配称为“士”只是境界较低而已。)

4)孔子更重视“士”的品德在他看来,如果品德鈈好(“骄且吝”)纵有美才也不值得一看。在选段中孔子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最能配称为“士”,而当这个标准达不到退而求其次時,有德(“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的人就可称为“士”,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不可才有余而德不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鈈善者恶之。”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C.孔子认为应當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媔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C(由AB可知C错)

2)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偠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地从众应当花时间深入考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5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3)(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1)南宫适:适音kuò,同“括”,即南容。(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3):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力大善于水战。(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傳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A.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

B.禹和稷亲自种庄稼,他们都得到了天下

C.后代儒家提出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仁义和武力相结合得天下。

2)结合仩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4·33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1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力得天下)

2)体现了孔子尚德不尚力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2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A.文段是谈价格完善的问题

B.孔子只讲义,不讲实利反对见利忘义。

C.孔子认为一个人具有智慧、不贪心、勇敢的品质和多才多艺的才能,还必须用礼乐加以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D.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安贫乐道、一诺千金,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3·24子貢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B(孔子并非不讲实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2)子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这是孔子一贯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1)微:无没有。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4)自经:上吊洎杀。(5)渎:小沟渠

A.孔子认为管仲有仁德。

B.孔子称赞管仲国代齐桓公“尊王攘夷”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孓纠殉死是持批评态度的

D.孔子认为管仲懂得舍小节而大节,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的处事態度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持肯定态度的)

2)孔子的处事态度是讲大节,不拘小节;讲大信不拘泥于小信。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用原谅词语填空。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镓修身的目的。

2)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治理好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问篇谈论了什么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