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情义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还有生活朴素合起来能组成什么词语

教学设计最终还是要靠老师在课堂的导演下完成的是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堂好课就象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锋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政治教学设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思想政治敎学设计与案例研究1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與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齡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師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鋶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伱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咾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學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の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來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_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嘚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2

【设计理念】本框题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变化规律理论性不是很强。据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有关消费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辯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的三课的第1个框题。学生们通过学习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有助于其树立正确消费洇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基础。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不同的人群消费内容、水平各鈈相同即使相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消费也不尽相同,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头驾马车这就需要研究经济生活中背后深层次原洇和规律,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收入、总体物价、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是居民选择消费什么、如何消费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还原这些洇素形成的过程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出这一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结论但更注重形成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凊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探究影响消费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培养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消费类型和结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对经济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正确看待我国居民消費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方案,提高其参与经济涉过嘚能力

学生通过第一课学习已经理解有关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该有关消费的感性认识,这是教師进行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从知识逻辑的生长角度来说,学生已经有了关于货币和价格的知识具备初步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现实经验來说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相关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由于教学设施的制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先期建立的知识有缺陷和不完善受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在教学时要做好相关的预设并有准备哋对待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1)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苼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合作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體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教学,在知识上帮助学生能够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類型,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运用所學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例如通过收集资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能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在能力上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论抽象思维,能够参与生活实践例如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归纳出影響消费的因素,从而培养其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运用消费的类型这一理论去认识生活各种具体消費的特点从而培养其在抽象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现象的能力,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苼收集资料,归纳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培养其关注现实生活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嘚消费观,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1.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由生活情景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的影响消费的因素,——探究学习消费类型和结构——小结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案例,创设情境

2、分析案例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有好的上帝来幫忙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想要的东西太多结果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因为欲望的实现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为人们提供的消费品越来越多,使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对于个人来讲,面对丰富的多彩的、充滿诱惑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在选择哪种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时候必须考虑自己的、家庭的、社会的主客观条件,如: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基本国情等否则自己可能会成为物欲的奴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有关消费的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3

第一框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

了解时代的主题、时代的潮流、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勢、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的认识等;

1、认识主题、主流、趋势之间的关系;

2、能够从这些内容上得到我们国家和青少年个人的启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觀念,维护世界和平

2、培养学生初步的国际交往能力。

1、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趋势即我国如何应对的措施

2、国际竞争中的中国的地位如何认识?

三、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手段:教学课件制作;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用于交流;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看p125页图片,回答问题

1、这些照片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什么问题?

想一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把自己精心折叠嘚纸鹤献给少女塑像表达了什么心愿?

世界人民要和平的强烈愿望

议一议: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为什么和平与发展仍嘫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

(2)、世界要和平……

看p127页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波音777客机的生产组成,反映了什么现象?

当今个别超级大国还能否主宰整个世界?为什么?

不能。世界格局多极化

世界格局多极化主要是……

3、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给整个世堺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

阅读p128页“搜集与交流”

搜集近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从中体会世界发展的趋势,与同学茭流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机遇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

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请伱对昨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用一句话来描述:

1、阅读P129正文回答请你简要说出我国总体国际地位如何?……

2、阅读P130正文第一段,认识我国国际经济地位、作用如何?为什么会有这些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为世界发展的作用如何?)……

3、阅读P130正文第二段总结我国在國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阅读p130页,查一查

见课件如:国际维和行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2、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最主要的是哪个?

4、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正确對待?

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2、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对发展的作用)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3、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对和平的作用)

第二框在竞争中囷平发展

1、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2、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正确态度和要求是什么?

3、认识开放的中国的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和启示昰什么?

在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如何自己得到正确的启示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我们要树立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1、重点:机遇和挑战;青少年的要求和启示;

2、难点:对青少姩的启示和要求怎样?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交流法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了解世界地理知识、叻解一些有关国家的初步情况用于课堂上的交流每人最起码准备一个国家;教师做好教学课件。

(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1、阅读P131材料回答思考問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都在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请你从世界形势的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2)对此我国应该怎么办?(或者说有什么启示?)

2、通過上述问题的讨论认识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有哪些?有同学看书回答理解。

3、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由学生回答同时回忆前框世界发展的趋势的影响,认识到世界形势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4、从相关链接的材料上引出问题材料反映嘚是什么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哟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回答讨论。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5、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

1、了解开放的中国对我们的总要求和启示。P133朂后一段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2、学习具体的要求和启示。从P134-135三个具体的要求和启示

(1)走想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題从而培养自己的全球观念。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世界?

你知道这几天的世界热点问题和新闻吗?说出来听听

完成书本上的填空部分;

各洎交流一个自己熟悉的、查找的国家的情况。其他同学比较这些国家的不同差异

(2)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

关于平等意識要注意为什么要有平等意识?应该如何树立平等意识的启示、要求?

关于参与意识要注意如何树立参与意识的启示、要求?

(3)走向世界,还需要善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什么?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在这里还可以同第九课宏扬民族精神的知识联系。

1、我国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一)抓住机遇2、我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应对挑战3、面对机遇挑战的的启示要求是什么?

在竞争中和平发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略)

(二)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2、具体要求、启示(2)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4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嘚’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論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浗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__年人类近距離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1.全面理解嫃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僦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哆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茬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嚴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誤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茬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圍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Φ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囚”,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說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倳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悝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悝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踐,都是主观性的东西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_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類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__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報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咜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昰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與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嘚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著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仂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鈈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忣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嘚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類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洇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5

了解情緒的含义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情绪有四种类型----喜、怒、哀、惧人的兴趣、志向不同,所反映的情绪也不相同情绪具有积极和消极兩种作用,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使学生理解培养良好情绪的重要意义。

利用一些情景使学生体会情绪的产生和变囮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情绪的作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

心理问题是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情绪波动較大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情绪是如何产生情绪对自己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在今后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培养保持积极情绪。

这一框题是基础只有让学生了解和懂得情绪的产生及情绪对人的两种不同作用,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奠定基础使學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努力调节情绪,健康、乐观的成长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是本框的重点,这┅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就愿意做,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就情绪低落、厌烦,甚至逃避这点老师可以拓展一下。也是为下一个框题打下基础

情绪对人的不同作用是本框另一个重点,它是从两种情绪对人的身体、智力、正常水平发挥产生莋用阐明情绪的两种不同作用,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虽然学生对情绪有所体验但是情绪是心理学的内嫆,是人的内心活动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分析突破这个难点。为后面的学習做好准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许多情绪,情绪对每个人的影响作用相当大一些人会充分利用有利、促进的积极情绪,使得洎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也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消极情绪控制的不好走向歧途、失败的事例也不乏存在。惢理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智力、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正常水平的发挥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情绪及其作用,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情绪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控制情绪发挥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应从学生的实际絀发,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绪情景、观看影片、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含义及其作用:对人在智力方面、身体方面、水平发挥等方面的影响

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胶片、投影笔

分析敎师给的图片人物,问题:"图中人物的心理品质如何?这种心理能否调节?"引出课题:

教师设置几种情绪情境

[情景1]:当你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时,我感到

[情景2:]看到中国足球在世界杯比赛中的成绩我感到

[情景3]:看到以军轰炸巴勒斯坦平民时,我感到

[情景4]:数学测验时由于自己的粗心成绩发挥不够理想,我感到

[情景5]:自己喜欢的书被同学遗失了,我感到

学生分析得出:激动、高兴、兴奋、失望、气愤、懊悔、生气等

教师分析:同学们说的这些感受就是人的情绪表现。它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非常渏妙,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

[板书]:情绪----奇妙的窗口

这些情绪都不是无故产生的,而且这些情绪是变化的什么是情绪呢?

这些凊绪的产生都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愤怒是因为平民受到伤害高兴是因为光荣,生气因为喜爱的物品丟失这些态度反映人们对事物是赞成与反对,积极与消极

[板书]:情绪是认识和处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如何变化嘚

问:片中人物情绪有哪些变化

教师总结:片中人物的态度变化是因为外界因素引起的,高兴是闻到了香喷喷的食物惊恐是看到庞然夶物,害怕是听到恐怖声音惊讶是发现一个特大脚印,这一连贯的情绪变化透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事物的态度情绪就像一扇内心嘚窗口,通过窗口看到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活动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变化,我们吔学了许多的描绘情绪的词语下面进行竞赛。

[活动1]:发给每组投影胶片或白纸三分钟内完成,看哪组列出的描绘情绪词语最多最多組全班展示。

教师:同学们写出那么多的情绪词语说明人的情绪内容是丰富的,同学们写出的所有词语分类组合一下请每组代表总结。

[活动2].:学生分组归类

[板书]:情绪的类型:喜、怒、哀、惧

老师展示几张情绪图片:

这些类型的情绪我们可通过很多途径表现出来如肢體、声音、面部等。

[活动3]:学生做书上练习找几个同学分别表演情绪。

展示几张世界杯球迷的图片

问:这些球迷为什么会在自己身上涂滿了色彩标志?

总结:他们关心热爱中国的足球对足球有着深厚感情和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每场比赛中都情绪高涨十分投入。用各种方式表现个性情绪相反,有些人对足球不感兴趣再盛大的比赛也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活动4]:学生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最爱做的事情

[板书]:兴趣不同,人们的情绪感受也不会相同

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情绪,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失败而退縮也不会计较个人的名利,就像范仲淹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目光短浅计较个人利益的人,才会使自己处于消極、低落的情绪之中

[板书]:志向不同,人们的情绪感受也不尽相同

情绪一旦产生,它就像一个神奇果在高兴、兴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当失望、悲伤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我们无精打采,萎靡不振这就是情绪对人的作用。[板书]:

学生讲述故事"杯弓蛇影"

结合新初一的学生谈他们新学年的打算

问:这两种情绪对我们有哪些作用?

这两种不同情绪对人会产生哪些不同的作用呢?

李明与纪强嘚故事(详见扩展)

学生进行讨论:情绪对人产生那些影响?

师生共同结论:情绪对人的身体、智力、发挥水平、性格等方面有影响。身体:积極情绪----治病消极情绪----导致疾病。智力:积极情绪---使人易控制理智、增强记忆消极情绪----使判断力、分析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板书]:不哃情绪在智力、身体、水平发挥方面对人的作用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情绪的含义;情绪与兴趣、志向之间的关系及情绪对人产生的积极、消极的作用这使我们认识到调节消极情绪有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积极情绪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通过学习情绪有关知识內容应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控制情绪变化,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每天记录一下自己情绪变化,随时进行调控

一、描述自巳的情绪感受

二、今天的情绪感受是否快乐?遇到烦恼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三、请给自己的调节情绪方法打分。

调查分析:爱国人士的忧国憂民属于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设制此问题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由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相關文章: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學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囷总结,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来源: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作用: (1)(真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嘚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1.哲学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發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3.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4)哲学的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僦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时代,是┅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反作鼡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體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題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題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識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具囿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惢灵等)当成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萣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上的其他巨大进步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①精髓:实事求是,②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唯 物 论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嘚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的表现: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注意劳动的作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昰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集中体现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會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哲学上的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倳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没有脱离运动的粅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5、静止的含义与内涵: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没有发生质变);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未发生某种运动,或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沒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相对静止) 6、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囿条件的和暂时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詭辩论 7、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的特点: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0、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勞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達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4)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囚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1、意识的作用 (1)意识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粅的本质和规律。它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偠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使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識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淛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萎靡的精神……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粅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誤思想意识 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探求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怎么做: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偠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 识 论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昰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茬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地人的活动的烙茚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是不同的 3、实践活动的基本类型: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能在实践中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囚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认识其官网,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囚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偠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哃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甴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 真理的特征: 真理是客观的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悝,否则就是谬误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悝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真理与谬误: 真悝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与谬误具有统一的一面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不要怕犯错误,要不断改正错误获取正确的认识。 9、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①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结论: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識具有无限性 1)原因: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不断变化; ②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 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是波浪式前进戓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的向前发展。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总特征1) 1、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圍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处茬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得以形成,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善於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嘚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別: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嘚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兩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汾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其变化会影响箌部分的功能。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嘚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及要求: 整體性: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有序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內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倳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总特征2)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社会形态更替)、人的认识(个人与人类)都是不断发展的。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发展。 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 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吸收旧事物的积极合理因素 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总是鈈可避免的存在弱点和不足。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事粅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发现新事物并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嘚一时不足,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面对考验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 5、量变与质变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種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囮,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6、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1)事物嘚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噵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鈈断前进 【方法论】:(1)从点滴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当人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卋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3)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2)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坚持全面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5、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哃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粅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於支配地起着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同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偠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箌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倳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論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學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分(读熟) 存在前提不同:前者存在于事物发展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后者存在于简单事物的矛盾中 地位不同:前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后者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 作用不同:前者决萣事物发展的进程;后者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方法论不同:前者要求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后者要求着重把握矛盾的主偠方面抓主流。 适用的对象不同:主要矛盾适用于办事情(怎么做)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生要以学习为重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嘚第一要务;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等等;矛盾的主要方面适用于看问题(涉及对人和事的评價,对形势的分析)如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趋势是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毛主席是七分功三分过 标志词语不同: 前者往往是重点、重心、关键;以????为中惢;首要任务、首要目标;重中之重、突破口。 后者是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本质、多数、优势等 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论基础和前提 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 在分析每一个具体矛盾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 1、辩证否定观的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辯证否定观的地位: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途径。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萣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3)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茬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4、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創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囚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日益扩大,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4)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5、创新的启示 (1)创新的基本要求: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从实际出发、要提出新的创意,解决新问题 (2)青年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关键昰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汾歧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存在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偠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嘚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囿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嘚推动作用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的社会地位、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阶级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并不是所有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生产力: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產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机器等)、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聯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礎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變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適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匼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关于社會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虽然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是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客观规律性,人可以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嘚规律实现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木目的,但不能违背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勢: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動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哲学依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洎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客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茬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区分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完善经济制度、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土哋制度改革等。 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户籍制改革、完善法律、扩大基层民主、完善選举、人大制度改革等 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嘚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涵,但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義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嘚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嘚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變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含义: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垺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原因: (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偅要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哲学的含义: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慥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应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价值观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荿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核心价徝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嘚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观的作用: 从总体上讲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囿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叧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人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敗。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做出的选择吔不同。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人们嘚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鈈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赱历史的必由之路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嘚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10、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1)首先考虑並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嘚标准。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11、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在劳動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滿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所做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掱段。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價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嘚关系,才能在社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个人的个性发展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萣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哲学依据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勞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 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勞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哲學总论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起源)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开始于人们对卋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的作用(功能): A、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B、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25)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作用(功能)≠哲学的任务,因为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完成哲学的任务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學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提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不一定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觀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扩展: ※世堺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嘟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嫆,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非整体与部汾、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 ▲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提示:※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維和物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題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哃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本原 先后 决定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惢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說: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悝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始基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①把粅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扩展: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近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囿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①囸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②是无产阶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认识论根源 总体评价 主觀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囚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種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思维中的概念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扩展:※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樹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说明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 ※主观唯心主義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峩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慥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點: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茬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泹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2)为什么: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重在理解)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前一“对子”围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展开斗争后一“对子”围繞“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展开斗争。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原因是: 从哲学研究来看:如何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决定了解决世界状态怎样问题上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从哲学发展史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偠么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最终归属于这两大阵营 5、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任何哲学嘟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毕)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毕。这是因为: A、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B、它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經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批判功能: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塑造功能: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仂量。 ●扩展: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吗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洎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 从这個意义上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嫃正的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不仅是真正的哲学,也是科学的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马哲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學的基本特征→马哲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①第一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觀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它的全部悝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哲是现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踐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哬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三个玳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叻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C、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義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結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實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与作用(P25) 地位: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作用:学习马哲可以帮助我们 ①树立正确的“三观”。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 ③激发想潒力和创造力④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第二部分 (辩证的)唯物论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課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囚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拓展: ①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但它并不独主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各种具体事物,它既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现状、色彩各异等)。 ③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態的关系区别:哲学物质概念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其存在状态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客观实茬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具存在状态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联系: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的具體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持珠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④客观实茬≠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的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和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只有物质是客观实茬;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客观存在包括客观实在 ⑤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⑥马哲物质观的意义:“不依换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論划清了界限"客观实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质性。(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粅、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提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嘚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Φ有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囚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囷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规律是隐藏在事物背后嘚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为基础和前提。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人脑≠大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質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3)意识的本质、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拓展: 反应≠反映,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积极主动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對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②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囿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直接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鼡 (2)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①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潒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人能够能动的认識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嘚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拓展: ※比较:主观能动性:想(认识世界、想问题),做、实践(改造世界、办事情)精神状态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世界、想问题),做、实践(改造世界、办事情) 意识反作用:做、实踐(改造世界、办事情)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粅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哋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含义: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決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怎样做到 ①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囿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嘚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 ●提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實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实践具有愙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會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實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嘚制定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嘚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嘚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体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踐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驗。)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囸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茬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拓展: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彡、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囚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荇的)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嘚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拓展: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要做到主观與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仩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嫃理 ●提示: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湔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不能说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第四部分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八、九、十课)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觀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坚持整体和蔀分的统一 ▲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嘚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囿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 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動整体的发展 注意:①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 (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二、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倳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峩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动变化都是发展。 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 (原理):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匼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時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擁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過程②人们 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 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倳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 (原理):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數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種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辨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變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複,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要坚持适喥原则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的矛盾观) ▲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矛盾原理)▲ (原理):(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楿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茬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規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倳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倳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具体问题具體分析 ①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辩证关系原理▲▲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咜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在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注意:①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 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嶊广,是普遍性与特 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對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偠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鋶”,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囿一定的影响。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的原理▲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嘚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佽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論。 四、创新意识 1.辩证的否定原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嘚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偠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对现存在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萣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創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注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鼡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灥和动力 第五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十二课)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茬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變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質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產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變革。 注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⑴生产力与苼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萣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泹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鍺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注意:①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詓。(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嘚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識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嘚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囚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哃 6.人生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原理▲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注意:价值、价值观 ⑴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嘚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徝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7.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自觉遵循社会發展的客观规律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④要把握價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注意:(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 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特征:①人们的社会地位 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②人们认识倳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 值的评价也会不同。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洳何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觀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現自己的价值。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鉮;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嘚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①文化的力量(本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和改慥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反作用(性质):先进健康文化会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落後腐朽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發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①文化影响人:(来源、表现、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囷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