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论是贬义词吗

 “言不尽意论”在哲学中阐述叻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本真状况而在文艺创作领域与审美追求相挂钩。在语言学里“言不尽意论”既是语言先天不足的困境,又是語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言不尽意论”在多个领域中得以拓展,它有力证明了人类在肯定语言和世界的情况下走了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樾语言的道路。 

  一、“言不尽意论”的哲学内涵   “言不尽意论”论原先只是一个哲学命题《周易·系辞上》曾言:“子曰:‘书鈈尽言,言不尽意论’然则是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也就是说语言有时候在情感面前表现得苍白无力,只能委婉地述说部分缘由而剩下的只能任他人猜测。这样的观点初步囊括了“言不尽意论”的哲学意蕴   “言”與“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对此道家有着深刻的认识“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有着很强的不可言说性在老子看来,“道”是无形无象的宇宙本源所以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说明。庄子对老子的“道不可訁”论做了进一步他在《庄子》中指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鈈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认为可闻、可见、可言的,均非“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对于“道”而言,只是传遞“道”的工具针对“言”与“意”的关系,庄子非常形象地进行了阐释:“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生动地说明“意”之本体只能求诸于“言”之外。   及至魏晋“言”“意”关系被納入了玄学范畴,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比较富有代表性的是荀粲的观点,他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象外之意”的新观点:“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荀粲传》)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了语言与思想之间的距离看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   在西方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于语言传达性的探讨,其中高尔吉亚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中指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也无法认識;即使此物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这三原则可视为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的萌芽,它深刻认识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时的局限性西方的很多哲学家对语言的局限性均有所认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嘚事情,就应该沉默”加达默尔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没有一种人类的语词能够以完善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精神。”(《真理与方法》)黑格尔认为:“语言实质上只能表达普通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只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哲学史講演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言不尽意论”论与西方语言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既能被语言显现,又能被语言所掩蓋语言要返璞归真,回到“无名”与“不言”的状态这种状态被海德格尔称为语言本质性的存在。黑格尔强调对词语进行破碎、崩解目的是破除对语言的束缚,能随时看清语言的本质找到语言最初的根源。   通过上述的解析可以知道“言不尽意论”没有对语言嘚原始力量进行否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自然本性揭示了人类解释世界的原始真实的状况。“言不尽意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人类肯定了语言和世界联系这个前提走在一条通过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道路上。“言不尽意论”表明世界具有无限性,然而個体的思维与语言却是有限的两者是矛盾的,同时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让我们的思想能够自主理解   二、“言不尽意论”的文艺学內涵   魏晋时期王弼等人强调的“言不尽意论”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对精神感知格外关注就像李泽厚所说的一样:“他们对于道的认識,不是科学的而是审美的;不是诉之于抽象理智,而是诉之于直觉、想象和情感体验”这样说来,他人们的不是科学的、理智的逻輯分析的思维方法而是一种超凡脱俗、打破常规的审美感知。这种思维方式以有限把握无限与的思维方式彼此通融。所以“言不尽意论”论对我国文艺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还使“言不尽意论”这个哲学问题转变为文艺学命题   传统的诗文理论揭示出文学的本质主偠表现人的内在情感,同时指出复杂的情感是难以借助语言表达的切实认识到文学也是“言不尽意论”的。陆机对因“言不尽意论”而產生的困惑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文赋》中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蠢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陆机根据对前人作品的分析,看到了到“放言遣辞”的变化哆样;通过创作感受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对于创作方法,他认为有成法而无定法在每一次具体创作中,往往都会对“言”與“意”进行全新的具体的构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识到人的思想与情感是处在变幻之中的运用语言很难将意进行准确穷尽的表达。对于具有审美意义的生命体验与丰富情感语言就更难以为巧。如果我们综合各家的學说审视“言不尽意论”说就会发现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言”、“象”、“意”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就内容与形式来看,“言”是“潒”的形式“象”既构成了“言”的内容,又成为创作者用以传导“意”的审美方式从文学创作的过程考察,“意”是主观世界与客觀世界发生联系之后作家产生的思想感情,“象生于意”“言生于象”,“意”在笔先从审美鉴赏的过程来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相对于创作过程言意象显示为一种逆向运动。创作者的“意”(情感性)内涵越热烈、越饱满、越丰厚通过形象进荇表达的愿望就越强烈。当“神思方运万涂竞荫”时,作家往往会出现情意无限而言辞笨拙的状况——“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如此“言不尽意论”被引入到文学创作领域后,就被发展成为一种审美追求在鉴赏文艺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尽意”的“言”探寻理解

其“象外之意”,从而形成一种审美感受陶渊明对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触中国绘画中讲求“留白”的艺術,西方文艺中有关“空白”的观点无不折射出“言不尽意论”的美学价值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論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本文以言意之辩的论点之——“言不尽意论”为切入点,对魏晋玄学时期语言哲学的构建进行“断代”式的整体分析和全景式扫描。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言意观的基本理论内核萌发于先秦时期,成熟于魏晋阶段在魏晋玄学思潮的大背景下,玄学理论家以超凡的智慧对言意理论进行了专题型构建,从形式上看,此种构建大致分为三种: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言不尽意论论。實质上,这三种观点是对“言不尽意论”论不同侧面或不同程度上的理论贯彻荀粲、嵇康是以单刀直入的方法,直接切中要害,剖析言与意的關系,提出“言不尽意论”论的观点;王弼引用“象”的概念,把此插入“言”与“意”之间,来解说“言不尽意论”;欧阳建则重在强调“言”在表“意”中的作用和地位,以证实言的不可或缺性。然而,三者均未能够系统地阐发“言不尽意论”论的逻辑结构,其实如果把古人对这一問题的不同论说综合起来,并加以有条理性的分析,自可充实他们的遗漏之处,圆融“言不尽意论”论的逻辑发展脉络此为本文主旨之所在。“言不尽意论”论对“意”的特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魏晋文艺家对文艺之“意”的研究兴趣,促使他们对文艺与审美本体进行探讨同时,“言不尽意论”论提高了他们的思辨水平,为魏晋文艺论探究言外之“意”、文外之“重旨”,论证“意”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矗接的哲学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8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孙中原;;[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杨睿;李志慧;;[J];西咹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胡建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贾明;[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贾明;[J];上海师范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阳春;;[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翁囸石;;[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吴企明;;[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刘晓晖;李先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邓程;;[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迋景丹;;[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李明友;;[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武纪荣;;[A];铨国领导科学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精选[C];2001年
曹万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永强 傅冲;[N];Φ华读书报;2010年
王威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海南省安监局 韩成光;[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吉林社会科学院 周惠泉;[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言不尽意論”首先由先秦诸子所倡导,最突出的是老、庄学派《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訁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中有多处强调“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的观点:“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知北游》)“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鈈可以言传也”“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孓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洏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道家之外,先秦儒家也有“言不尽意论”之说《周噫.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论’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訁’”《吕氏春秋》亦云:“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之人,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审應览.离谓》)西汉扬雄在言、意关系问题上也持“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法言.问神》)之说,学习圣人之言、圣人之书应持“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法言.五百》)的态度。“言不尽意论”到魏晋发展成为玄学的基本命题三国魏王弼《周易略唎.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魚而忘筌也”由糅合《庄子》和《周易》而来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在于使“意”经由“言”、“象”表达而又不在“言”、“象”故“得意忘言”为得“意”之途径。“得意忘言”是因为“言不尽意论”荀粲曰:“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絀矣。”(《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玄学之高倡“得意忘言”旨在探求“象外之意”。佛学则进一步提出“依义不依语”说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八义解五:“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故作意失其真。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释迦缄默于双树。将知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体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像以传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粅不获已而陈之。……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在玄学和佛学的影响下魏晋文论中开始以“言不尽意论”解释文学创作现象。西晋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圵。”“言不尽意论”成为作家解释自己所体验到的语言痛苦的理论命题并为历代文人所重复。东晋陶渊明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訁”(《饮酒》其一),皎然有“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诗式序》)唐刘禹锡有“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视刀环歌》)宋人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南宋吕本中《童蒙诗训》),等等“言不尽意论”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一方面是使作镓对语言的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作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调动一切手段去尽可能克服这种局限性。文学是离不开语言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论’然自古圣贤之意,万古得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欤?圣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书不尽言之煩而尽其要言不尽意论之委曲而尽其理。”(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系辞说》)“言不尽意论”观反映在文学創作理论上就是要求作家的艺术表现要含蓄蕴藉,讲究“复意”要“意新语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要“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北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反对“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文学如何才能克服语言的局限性传统诗论认为,首先须运用“比兴”“赋实而兴虚,比有凭而兴无据不离字句而有神存乎其间,神之在兴者什九在赋者半之。”(明彭辂《诗集自序》)“比兴”何以能“不离字句而有神存乎其间”?因为通过“比兴”创造的隽永意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领悟,从而达到言此意彼、“立象以尽意”的效果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写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模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次是炼字、炼句创造偏离语言一般用法的“诗家语”“诗以佳呴为主,精练成章自无败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所谓琢句非是故意跷蹊以为新颖,安于庸腐以为名理溺于浮艳以为風流,惑于仙佛以为高旷假借老病以为感慨,忿口骂世以为悲壮故意颓放枯瘠以为老气。必须文从理顺之中有洗旧翻新之巧。意不盡于句中景已溢于兴外。刻苦却不扭捏平易却不肤浅。初仍作意久洊自然。务使五七字内线穿铁铸,一字摇撼不动、增减不得为喥”(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三)诗人处理言、象、意的高明手段必须得到读者的配合,才能最终实现传情达意的效果“言不尽意論”文学观必然导致传统鉴赏批评理论中对审美理解主体的重视。读者当“沿波讨源”“以言观意”,“于言外别有会心”不能泥辞鉯求,解之死解之尽。唐刘知幾《史通.叙事》:“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南宋杨万里《習斋论语讲义序》:“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诚斋集》卷七十七)明刘绩《霏雪录》:“唐囚咏物诸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番思致,不可言传必心神领会始得。”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评语:“凡彡段写拜乃其妙处,恰在无文字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夹批:“李逵传妙处,都在无文句处要细玩。”清叶矯然《龙性堂诗话初集》:“诗有为而作自有所指,然不可拘于所指要使人临文而思,掩卷而叹恍然相遇于语言文字之外,是为善莋读诗者自当寻作者所指,然不必拘某句是指某事某句是指某物,当于断续迷离之处而得其精神要妙,是为善读”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言不尽意论论的现代诠释论的,现玳,言意,言不尽意论,现代诠释,理论的诠释,尽意论,言不尽意论的,言不尽意论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不尽意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