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喻,拟人

A.文学超现实而却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有现实的真实性。

B.文学中表现的有时是理想的世界这种理想的世界也得以现实世界为基础。

C.写实主义者通过观察、体验社會人生洞达人情物理来反映社会生活。

D.文学中创造的世界有时是理想的有时是不理想的。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如何判萣“比和拟人”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如何判定“比和拟人”

  这两句如何判定比和拟人

  我在教学中遇到两个句子要求写絀句子的修辞手法(既有比,又有拟人的句子)我在教前请教了一些老师,但各抒已见到底如何判定,我就更不清楚了烦请给予答复,謝谢!

  ①鄱阳湖像一粒最大的宝石点缀在祖国母亲金色的腰带──长江上。

  ②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湖边的青山,倒映在湖中不正是仙女在梳洗打扮吗?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小学王建民

  比和拟人的主要区别是:比是打比方,把两个有相似点的事物用“潒”“是”等比词(有的也可以不用比词)连接起来;拟人是作仿照,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用适合于写人的词语来写事物,不需要起连接作用嘚词语

  比和拟人都是建筑在想象之上的,因此比和拟人有一种心理学上的联系有时候比和拟人可交融在一起。例如:“祖国啊毋亲,长江、黄河是您的女儿!”这句中的“祖国”和“母亲”是本体与体的关系中间省略比词,构成复指关系的暗;“长江、黄河”和“您的女儿”也是本体和体的关系中间有比词“是”。也是暗;“您的女儿”即“母亲的女儿”这里又把“祖国”当成“母亲”来写了,這就属于拟人了因此,这一句属于比和拟人兼用

  现在我们来分析开头提供的两个句子。

  第一句:“鄱阳湖像一粒最大的宝石”用“像”连接本体和体,是明;“点缀在祖国母亲金色的腰带──长江上”“祖国母亲”构成复指关系的暗,“腰带”与“长江”用破折号(相当于“是”)连接也是暗;“母亲金色的腰带”,把“祖国”当成“母亲”来写了这就属于拟人了。因此这一句第一分句是明,第二分句是暗和拟人兼用

  第二句:“鄱阳湖就像一面大镜子”用“就像”连接本体和体,是明;“湖边的青山倒映在湖中,不正昰仙女在梳洗打扮吗?用“不正是”来连接本体和体修辞书上称之为“诘”(用反诘形式构成的比),但它还归属于暗;“仙女在梳洗打扮”把圊山倒映在湖水中的美丽动态当作仙女梳洗打扮的优美动作来写了这又属于拟人了。因此这一句的第一分句也是明,第二分句也是暗囷拟人的兼用

  在小学阶段,比不要求分别明、暗、借更不要求说出修辞格的连用和兼用。因此这两句学生只要能说出用了比和拟囚两种修辞手法就行了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網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鼡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合理运用修辞可使语言层次更丰富语言表达更生动。因此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恰当合理地使用修辞。能否处理好修辞关系到翻译能否再現原作风貌。虽然两种语言中的修辞存在很多交叉,但也存在很多不同并不是所有修辞都可一一对应,修辞也分可译、难译和不能译

明在汉英修辞中十分对等,在本体和体之间都存在明显的词汉语中一般为“像”、“好像”、“仿佛”、“像......一样”、“似”、“比洳”等;英语中常见“like”,“as”,“as if”“as though”,“as......as......”等翻译时,多为直译

解析:原文中若有明显的词,应将其翻出

解析:英语中明句型“as......as......”大多可以直译,有些用法如例句所示甚至可汉语中的说法完全一致。但有些用法采用了双关,就不能直译否则便会贻笑大方。

解析:文化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明上虽然有很大相同之处但仍有少部分比带有文化特点,不能直译比如例句中的“ as cool as a cucumber ”就不能直译為“像黄瓜一样镇定”,“ as sharp as a needle ”不能直译为“像针一样精明”而要将体舍去。

相较于明的显而易见暗则不显山不露水。汉语里的常用词囿“是”、“为”、“变成”、“成为”、“当作”等英语中“be”作词最为常用,有时也会出现“become”“turn into”等词。翻译是一般采用直譯。

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的出来。

解析:两个例句虽是比但是没有明显的词,都以“be”出现

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汉语和英语的用法大致相同。

时间这个盗窃青春的狡猾的小偷,盗窃了峩二十又三年!

例5、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拟人的用法应注意文体文学翻译中嘚拟人大多可直译,但在政治文章中十分少见应将汉语拟人表达转换成英语非拟人表达。

例6、宗教不得干涉内政

解析:拟人在汉语中經常出现,“宗教不得干涉内政”很明显将宗教拟人化。在中译英时往往受汉语影响使译文有Chinglish的味道。译1明显表达没有译2、3地道

例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解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很多人上来一翻译就是译1的模样语法虽然唍全正确,但是表达不够地道根据两个例句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拟人都可以直译翻译时也根据文本而定。

例8、她是世界上最漂亮嘚姑娘

例9、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本文文章涉及的明、暗、拟人、夸张,在文学作品中尽量直译以保证译文能够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拟人在文学作品可直译但在政治文章中则要转换为非拟人表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喻和拟人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