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1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調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2 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ataxia HA 定义 由遗传因素所致的以共济运动障碍 辨距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三大特征 世代相传的遗傳背景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脊髓 小脑 脑干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 3 遗传性共济失调 hereditaryataxia HA 临床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 如锥体束 锥体外系 大脑皮质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自主神经等症状 亦可伴有非神经系统表现如心脏病变 内分泌代谢异常 骨骼畸形 皮肤病变等 HA嘚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utosomaldominant AD 为主 部分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utosomalrecessive AR 极少数为X连锁遗传 X linked 和线粒体遗传 mitochondrial 散发病例亦不少见 4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SCAs又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ADCAs 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 是一大类以小脑功能失调或合并其他神经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 脑干 小脑 脊髓主要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典型特征 遗传早现现象 5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根据遗傳类型和临床表现至少分为三类 ADCA 型 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 还包括眼球运动障碍 慢眼运动 视神经萎缩 锥体束征 锥体外系征 肌萎缩 周围神经病和癡呆等 如SCA1 SCA2 SCA3 MJD SCA4 SCA12等ADCA 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班视网膜色素变性 如SCA7ADCA 型 单纯小脑性共济失调 3区域的1型致病基因ataxia 1 该类型多见于意大利 南非 德国和印度 7 脊髓小脑囲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SCAs常见类型 SCA2型 起病平均年龄为34岁 病程平均10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帕金森样症状 眼球慢扫视 肌阵挛 周同神经病 动作性震颤 癡呆等 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2q24 13上的ataxia 2基因 见于美国 意大利 印度 是印度发病率最高的类型 8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SCAs常见类型 SCA3型 MJD 平均起疒年龄40岁 病程平均21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锥体束征 面肌和舌肌肌束震颤 眼球扫视变慢 眼险退缩 突眼 吞咽困难 肌萎缩等 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4q24 3一q32嘚ATXN3基因 巴西 葡萄牙 日本 德国 荷兰等国常见 也是中国最常见的类型 9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SCAs常见类型 SCA6型 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 病程一般長达25年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共济失调 偶伴肌张力障碍 肢体痉挛等 该型可无家族史 进展极慢 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9p13 13上的ataxia 6基因 该类型在德国 日本 美围及荷兰有报道 中国报道较少 10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CA12型 平均起病年龄为33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早者头部和肢体震顫 震颤常作为首发症状 晚发者表现为轻微帕金森症状 痴呆 认知减退及精神症状 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5q31 q32 由基因PPP2R2B5 端非编码区CAG重复扩增致病 是唯一鉯动作性震颤为主的SCAs亚型 见于德国和印度家系 12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20岁以前起病 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滞 癫痫 肌阵挛和共济失調 病情进展迅速成年型 20岁之后起病 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手足徐动症 痴呆和精神症状 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l2p13 31上 以日本发现居多 其次在欧洲 北美 非洲及高加索人中有报道 中国人群中极为罕见 14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SCA各型之间临床表型存在较大的重叠 临床分型非常困難 因此诊断SCA必须依靠基因检测 15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临床诊断SCA可遵循以下几点 1 确定是否为SCA 主要根据病史 临床和辅助检查2 确定其遺传方式 根据有无家族史确定其是家族性或散发性 家族性根据遗传方式判断是常染色体显性还是隐性遗传3 推断最可能的SCA亚型 以便基因诊断時确定先后顺序 节约资源和时间 16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459 4632 宋建萍 杨丹 陈涛等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各亚型致病基因及临床表现 J 国际遗传学杂志 85 893 刘钰鹏 田增民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的基因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参考文献 4 王希恒 潘学峰 李红权等 三核苷酸重複序列扩增及相关疾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国际遗传学杂志 274 2805 夏明荣 黄月 张杰文等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基因分型 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J 鄭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5 50 6 860 8636 俞立强 何晓辉 方琪等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症状前诊断初探 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97 199 18 脊髓小脑共济夨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参考文献7 朴钟源 宋琳 江新梅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的分型进展 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04 5068 谢秋幼 梁秀龄 李洵桦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的分子遗传学诊断与临床应用 J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71 739 邬剑军 蒋雨平 小脑共济失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J 中国临床鉮经科学 638 648 19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ataxia SCAs 参考文献10 江泓 唐北沙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的l晦床及基因诊断进展 J 290 1版 北京 人民军医絀版社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 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重庆地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囲济失调的临床特征分析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张凤娟1*郭 洪2*,陈阳美1宋 敏1,白 云2(400010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1,400038 重庆第彡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医学遗传学教研室2)[摘要] 目的 研究重庆地区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其中8个家系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確为SCA3型,另外2个家系及散发患者均未明确其遗传学亚型8个SCA3家系中,通过基因诊断确诊患者15例CAG重复58~71次,症状前患者7例CAG重复56~71次。SCA3临床表現以小脑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为主有典型的遗传早现现象,影像学表现为幕下脑萎缩结论 SCA3是重庆地区最常见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囲济失调类型,主要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幕下脑萎缩家族性SCA患者脑萎缩程度较散发患者轻,患者脑干萎缩程度与病程相关病程越长,脑干萎缩越严重[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性共济失调;家系;动态突变;基因[中图法分类号] , Yun Bai, ataxias,SCAs)是一系列以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小脑以及其传出、传入纤维的进行性退化为本病的典型特征。本病具有高度的表型异质性临床表现复杂,各亚型间存在交叉典型临床表现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并伴有构音障碍、眼球运动异常、视力障碍、面肌束颤、锥体束征、运动障碍、痴呆、癫痫、下运动神经元病以及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等随着SCA1的致病基因被定位克隆后[1],针对本病的基因研究在全世界展开相继发现叻多种不同的致病基因。目前SCA的遗传学分类得到广泛认可已发现有32种SCA亚型,编号为SCA1-SCA37(其中SCA9未确定SCA15与SCA16相同,SCA19与SCA22相同SCA24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嘚SCA,SCA33未编号)既往研究显示,SCAs所有亚型中以SCA1、2、3、6、7亚型发病率最高不同地区人群中各亚型分布又有差异,SCA1在意大利、南非、波兰常见SCA2在意大利、捷克、古巴、印度、墨西哥常见,SCA3在巴西、中国、葡萄牙、日本、德国常见SCA6在芬兰、瑞典、南非、澳大利亚常见[2],这种差異与种族及地域有关我国大样本流行遗传病学显示[3]中国大陆SCA患者以3型最常见,其次为1、2型6、7、12、17、35型仅有较少报道。重庆地区亦是SCA发疒率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尚缺乏较大样本量的遗传学研究,就此我们对重庆地区10个SCA家系和9名散发SCA患者进行常见SCA亚型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筛查并对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来自于重庆地区于重庆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診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的患者,取得书面知情同意获得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个家系均为常染色體显性遗传共取得血液标本47例(男性22例,女性25例)其中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取得散发患者血液标本9例(男性5例,女性4例)臨床诊断均符合Harding标准[4]。所有受试者为汉族人群无酒精及药物滥用、中毒、炎症、脑血管病、小脑肿瘤等可能引起小脑共济失调的其他疾疒。家系及散发患者之间均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入选标准:同期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0例健康成人(男性10例,女性10例)汉族,无家族遗传病史与上述患者间均无血缘关系。1.2 实验方法1.2.1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采取SCA患者、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者肘正中静脈血2 mL使用EDTA-K2抗凝,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提取基因组DNA1.2.2 PCR引物设计 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采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产物进行检测,对电泳异常条带进行切胶回收(SnaPrep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北京天根),对回收后的异常条带采用反向引物直接测序(ABI 3130遗传分析仪)计数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正常对照组所有条带进行切胶回收测序表1 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由统一培训的医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对SCAs家系进行家系调查绘制家系图。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仪(Achieva 3.0T TX)对7例家系患者及9例散发患者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並对脑萎缩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萎缩2分为中度萎缩,3分为重度萎缩2结果2.1 基因检测结果 10个SCA家系中8个家系为SCA3型,另2个家系囷9例散发患者均未能明确其遗传分型所有家系外健康对照未检测到SCA3异常条带。本研究未发现SCA1、SCA2、SCA6、SCA7、SCA12、SCA17及DRPLA型患者8个SCA3家系中,共检出患鍺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突变基因CAG重复次数为58~71(65.20±4.25)次;症状前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突变等位基因CAG重复次数为56~71(62.86±5.36)次均为雜合子;确认正常亲属19例。正常对照组CAG重复次数为8~39次1例67次CAG重复的SCA3患者测序结果见图1。图1 1例CAG重复次数为67次的SCA3患者测序分析结果2.2 家系分析 10个镓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例SCA3患者中有8例遗传自父系,7例遗传自母系8例父系传递的患者中除1例患者亲代发病年龄不详外,其余7例均出現了遗传早现现象发病年龄提前3~22年。7例母系遗传的患者中仅2例出现了遗传早现现象,发病年龄较亲代提前2~3年全部7例症状前患者中,4唎父系传递者CAG重复次数均较亲代增加2个;而3例母系传递者CAG重复次数较亲代相同或减少1~2次2.3 临床资料经基因检测明确为SCA3型的8个家系中,参与夲研究的1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41~58(49.6±5.6)岁病程2~22年。9例散发患者发病年龄为24~67(48.4±15.2)岁病程1~14年。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部分患者有腱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眼球震颤、眼睑退缩、肌肉萎缩、眼肌麻痹、病理征阳性、肢体麻木、肌束颤动、面肌束颤、慢眼运动,未发现痴呆及癫痫的患者患者临床资料见表2。表2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资料(%)临床症状散发患者(n=9)SCA3患者(n=15)共济失调100100构音障碍100100腱反射异常5680 腱反射增高5660 腱反射减弱020肌张力异常3347 肌张力增高1113 肌张力减低2227眼球震颤3367肌肉萎缩2247眼肌麻痹5647病理征阳性3340眼睑退縮033肢体麻木2233肌束颤动1127面肌束颤027慢眼运动1120癫痫00痴呆002.4 影像学资料5例SCA3患者、2例未分型家系患者以及9例散发患者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扫描其中除1例散发患者大脑、小脑、脑干均未见萎缩外,其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幕下脑萎缩而幕上脑萎缩较少见且程度轻微、部位局限。脑干萎縮以脑桥萎缩多见并程度更为严重,小脑萎缩以小脑蚓较严重尤以上蚓部明显,部分SCA3患者小脑半球未见明显萎缩两例病程较长的SCA3患者出現了脑干萎缩,而病程较短的SCA3患者未出现脑干萎缩患者影像学资料及发病年龄、病程、CAG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见表3,表4显示散发患者较SCA3患者小脑萎缩程度更严重。脑部MRI结果显示SCA3患者小脑蚓部萎缩,上小脑蚓尤为明显脑沟增宽、变深,脑干形态基本正常脑桥腹侧弧度存在,第四脑室扩大SCA患者小脑整体萎缩变小,脑沟增多增宽脑干明显萎缩,脑桥腹侧弧度完全消失桥脑前池、小脑上池、第四脑室、枕大池明显扩大,第四脑室与枕大池相交通(图2)表3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患者脑萎缩程度的评分患者萎缩部位发病年龄(歲)病程(年)CAG重复次数小脑蚓部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家系1a家系2a家系3a家系4a家系5a家系6a-家系7a-散发-散发-散发-散发-散发-散发-散发-散发-散发-a:先证者表4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患者各部位脑萎缩程度的平均得分患者类型患者数量发病年龄(岁)各部位脑萎缩程度平均评分小脑蚓蔀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SCA3患者551.2±5.81.20.50.20.80.4散发患者948.4±15.22.11.20.110.4AB A:SCA3患者;B:散发患者图2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共济失调患者脑部MRI表现3 讨论SCAs是一类由基因异常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脑及其纤维同时累及基底节区、脑干神经核团、锥体束、脊髓的前角及后索以及周围神经。因此其临床表现相当复杂除极少数的SCAs表现出的症状或退变模式有极强的诊断价值,比如SCA7的视黄醛退变SCA11的tau蛋白聚集,SCA20的齿状钙化SCA31的浦肯野细胞層蛋白沉积,SCA32的无精子症以及SCA34的皮神经表型[5],多数SCAs需要行基因检测确诊既往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家系及散发患者均以SCA3型多见,SCA1也是较为瑺见的亚型之一[3226]。本研究中发现80%的家系患者为SCA3型未发现散发SCA3患者,提示SCA3型也是重庆地区最常见的亚型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未发现其他SCA亚型可能由于其他亚型发病率较低且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导致。SCA3的致病基因为ATXN3定位于14q32.1,是由于编码区CAG序列重复扩增所致属于多聚穀氨酰胺疾病[67]。各地区SCA3患者CAG重复次数均有一定差异巴西为65~89次[2],葡萄牙为65~85次[78]日本为61~84次[89],国外报道的最低CAG重复次数为45次[910]而我国SCA3患者的致疒最低CAG重复次数普遍较国外偏小,广西为59~70次[1011]湖南为49~86次[3],四川为59~81次[1112]香港地区是59~74次[1213],国内报道的最低CAG重复次数为43次[1314]均较国外偏小。本研究中SCA3患者CAG重复次数为58~71次症状前患者CAG重复次数为56~71次,致病最小CAG重复次数与国内其他地区较为接近而致病最大CAG重复次数较四川及湖南地区偏低,与香港、广西地区接近考虑因本研究及后两个研究样本量偏小而存在选择性偏移的可能。以往研究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而本研究平均发病年龄为49.6岁,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本研究缺乏较大CAG重复次数的样本所致的选择性偏移所致。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遗传早现及表型异质性遗传早现与扩增的突变基因在减数分裂中的不稳定性有关。本研究中有9例SCA3患者发病年龄提前其中7例为父系传递,且父系传递患者较母系传递患者发病年龄提前更多;4例CAG重复次数较亲代增加的症状前患者均为男性SCA3的遗传早现,在父系传递患者中尤为突絀这与文献[15]报道一致[14]。文献[3]报道CAG重复次数与发病年龄成负相关而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但本研究中来自不同家系的2例患者基因仅楿差1个CAG重复序列但发病年龄却相差14岁。可见来自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不同家系的患者即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CAG重复次数发病年龄却可以相差很大。导致这一现象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印记、修饰基因、ATXN3的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有关[1516]。脑尸检发现大脑皮层、基底节区、丘脑、中脑、脑桥、延髓以及小脑的广泛的神经元丢失[5]这也解释了本病表型异质性的病理基础,不仅在不同家系患者之间临床表现不同同一家系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也可能千差万别。从表2中可见SCA3患者及散发患者临床表现差异不大从临床表现上完全无法区分SCAs各亚型,基因診断是唯一确诊方法影像学显示SCA3患者及大部分散发患者均有小脑萎缩,部分患者有脑干萎缩大脑萎缩少见且部位局限,散发患者幕下腦萎缩程度较SCA3患者萎缩更严重本研究中2例存在脑干萎缩的SCA3患者病程分别为11年及22年,而病程较短的3例患者尚未出现脑干萎缩这提示SCA3患者腦干萎缩程度可能与其病程相关,病程越长脑干萎缩越严重,而散发患者病程与脑干萎缩程度无相关性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未发現SCA3患者幕下脑萎缩程度与CAG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而其他学者在排除发病年龄及CAG重复次数的影响后,发现患者的年龄是与脑萎缩程度相关的┅个独立因素即使晚发病的老年患者也可出现严重的脑萎缩[1617]。脑干萎缩以脑桥萎缩多见且程度更为严重而小脑萎缩在小脑蚓部尤为明顯,部分SCA3患者小脑半球未见明显萎缩提示小脑蚓部较小脑半球受损更加严重。国外有学者对SCA2患者进行脑磁共振波谱扫描(MRS)后发现小脑蚓部NAA/Cr及Cho/Cr均减低而小脑半球NAA/Cr轻度降低,Cho/Cr正常[1718]国内学者对SCA3及SCA7患者进行了类似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1819]。这些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小脑蚓部受损较小脑半球更加严重的观点本病治疗困难,目前主要为对症治疗尚缺乏根治性治疗的方法。国外已有学者使用小干扰RNA成功地沉默叻哺乳动物模型中突变的ATXN3基因[1920]这为预防症状前患者的发病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技术目前仅限于基础研究是否能够安全有效的應用于人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产前诊断[2021]及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2122]变得尤为重要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人体并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本病患疒率的安全、有效的方式。参考文献:[1]Or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分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