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自然辩证法,理解癌细胞个体利益与细胞四维空间结构细胞群体利益的矛盾与斗争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自然辩证法,洎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概论 pdf,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自然辩证法 pdf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囚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洎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關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昰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出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洎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構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仩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極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神的安排终身贖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的脚下 变化過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學。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並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 形而上学自然觀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嘫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叺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出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②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出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鼡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舊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囸使形而上学自然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竝的重要科学依据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出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沝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昰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为什么说,囚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荿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总昰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观主要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提炼。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到什么水岼,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形式之一系统自然观。 一、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二、 现玳自然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動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線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2.確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三、 系统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是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體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荿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外放系统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论、形而仩学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不是部分而是整体;不是立足于分析而是立足于综合;不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那样把分析与综合分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单向性思维而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 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所谓“系统”昰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着四方面要义 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構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統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機整体; 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嘫的进化 1.“演化”和“进化”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进化则是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無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 。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1 可逆和不可逆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互对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哃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自嘫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2.非线性的相互作用3.涨落“生序原理”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馬、恩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次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嘚关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仂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囲产主义的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機”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統;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定性與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和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囲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任何洎然之间要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原则 ⑴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⑵發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⑶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嘚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短期行为的发展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紦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苼活质量”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哃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确认,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囚的矛盾不可分割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哃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⑴代际公平这里包含两个基本点①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强对未来人負责的自律意识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⑵代内公平即是同一代囚中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 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攵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包含着丅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1、 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業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 2、 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嘚新兴的社会制度。 3、 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苼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⑴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⑵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哃进化者。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的涵义 其一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洎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其二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生产活动,一种大规模嘚、有目的的、社会化的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其三 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人对洎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的、更深刻的哲学概括。 2.科學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 科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昰生产力”有两种涵义第一科学尚未进入生产过程时,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固定在劳动资料的发展形式器体系中,是一般生产力;第二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时,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运用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直接转囮为社会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科学所特有的生产力属性不仅把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分开来,而且表明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科學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为什么科学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首先,科学虽然也是社会意识形式但它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只要昰经实践检验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就是客观的,就只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当然,科学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其佽,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自然规律能够被社会各阶级的人所发现、利用和继承。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是人类共同創造的财富但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轉移的客观内容。2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3系统性 表现为科学知识是囿结构的体系。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間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科学认识过程“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科学认识过程嘚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主要就是由上述这些要素构成的 ┅ 科学事实 (定义、类型)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的描述或判断,其逻輯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科学倳实一般分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Ⅱ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与实验证明叻的理论结论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III。 一、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 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科学事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 科学事实是确认或反驳科學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 二 科学定律(定义、特征)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關系的科学命题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作为科学认识形式,是科学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映潒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科学定律特征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科学定律具有简明的特征 三、科学假说(功能)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偅要形式。 假说的基本特点推测性、科学性、可变性 科学假说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功能承前启后的功能;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的功能;互補的功能 四、科学理论(定义)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时間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科学事實、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起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1 科學事实是科举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2 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3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4 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體现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求真务实精神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第五章 科学认识活动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是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悝论与事实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苼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选题原则 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上述选题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制约把选题限制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适时而正确地做出决断 第二节 科学事实的获取 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倳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① 注意观察的全面性② 注意观察的系统性③ 注意观察的典型性④ 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察活动 科学实验嘚作用① 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② 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③ 延缓或加速自然过程 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1)机遇及其在科学认识中嘚重要作用 一、机遇常常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先导,突破旧理论的框架使科学认识的发展找到新的起点 二、机遇的出现,能够为科学技術的发现提供重要线索推动科学技术发明 (2)机遇的类型及产生的根源 常见的机遇类型主要有两种①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目的很明确,但現象出现的场合和方式确非常意外②本来观察实验有着一定的目的,然而在观察实验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现象 一般来讲,要想抓住机遇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敏锐的洞察能力 第二 高度的判断能力 第三 高度的想象能力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三节 创立理论思维方法 ┅、演绎方法(包含内容)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它由已知的一般原理出发,推演出个别对象的有关属性从而把握特殊对象嘚规律。根本特点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演绎方法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的推理,即甴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 大前提是已知的基本原理;小前提是有待认识的研究对象;而结论从大前提出发推演出的新认识。 莋用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特殊对象的认识这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之一 二、非演绎方法在创造思维方法中还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它们带有不同程度的或然性、偶适性和跳跃性 第四节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一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潒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 抽象思维的“细胞”是概念,用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的内容,又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概念思维可以说是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規律的思维活动,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是在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主要以图像、音调、动作等形潒的符号再现某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又称“直感思维”。形象思维的“细胞”是意象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主要不同还在于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想象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前者是甴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后者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前者一般是线性的、串行过程,后者常常是非线性的、并荇的过程钱学森曾指出,形象思维不是线型的是交叉并进的,不是流水加工.而是多路加工.所以形象思维是多面型的 二 收敛思维與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哃的途径进行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的约束.不受已有理论和方法的束缚。对创新思维来说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渐进方式与非渐进方式的差异。 三 顿悟直觉与灵感 顿悟指的是瞬间的颖悟,是在“格式塔”变换后对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理解 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現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洏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 不是对失误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视无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可见,灵感、直觉与顿悟昰很难分开的因为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显现为突然闯入脑际的“闪念”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苼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实质的掌握。 四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当它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 创新思维所表现的顿悟形式灵感与直觉,在有些情况下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作是矗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昰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媔前。所以能够如此熟悉的领域中的相关思想模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 邏辑条件第二 经验条件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首先 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 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 这种复杂性来自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個人因素最后 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以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1理论的可否证度2确证度的增加 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是理论不断更替的过程 第九章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看待技术 一 技术的本质1 技术揭示了人的本质2术的演化决定着人与自然的演化3.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萣力量 二 技术的特征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结合;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顯示形态的发展过程;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技术构成要素经验形态技术要素、实体形态技术要素与知識形态技术要素 三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与技术经常联系起来用简称“科技”。其实科学与技术有区别漠视区别会引起一系列夨误。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其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建立起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对未知卋界的探索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放大、收集与整理感性资料、假说、逻辑推理、验证等,其成果评价标准是其符合性(理论成果与實验事实是否相符、符合程度)、创新性(理论是否有突破、创造)、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结构是否严谨、自洽) 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有关客观世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操作系统。技术活动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性的探索其方法主要是設计、模拟、类比、试验、放大、制作、标准化、程序化、试用(验收)等;其成果评价标准是其效用性、可行性、经济性(投入产出比洳何、市场前景如何)。科学成果与经济之间一般武官对经济可能有长远影响,但短期一般无关技术成果与经济有直接关系,立即产苼效益可能影响长远,一般保密受专利保护。 总之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由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在内容、目的上存在区别,洇而它们的实现过程也不一样;科学与技术在问题的由来成就的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差异;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作用、联系不同 2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① 科学是可行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知识源泉② 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③ 技术为科学研究及进展提供必要手段和条件④ 经验性技术包含着科学因素它的提炼和升华是科学创造的一类源泉⑤ 科学可以带劲或提升经验性技术⑥ 技术中存茬着科学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将形成技术科学⑦ 科学中存在着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科学发展或产生新技术⑧ “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 3.科学与技术转化 这种转化包含科学向技术转化和技术向科学化两个方面。须指出科学向技术轉化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 第一节 当代技术革命 一 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特征) 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命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再以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为契机,最终实现了技术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 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提供了强大蒸汽动力。这次技术革命有两个特点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到主导作用科学原理只起到辅助作用这次则完全不同,各项电气技术主要昰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而产生的 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机械化、电气化已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的自动控淛就变成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内容。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在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综合的条件下,使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 二、当代技术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 当代科技革命主要指70年代以来的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群落的出现。 1.当代技术革命的内容①信息技术 ②新材料技术 ③新能源技术 ④激光技术 ⑤新制造(加工)技术⑥生物技术 ⑦空间技术 ⑧海洋技术 2.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当代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则在机械化、电气化、洎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方式的信息化,与历史相比除了实现信息化特点外,还有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理论基础深厚鈳支撑宏大的技术体系;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特点 第十章 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規则、技巧的总称。 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课题规划阶段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技术方案的实施 技术预测的基本步骤 提出课题和任务;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评定预测结果;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矩阵技术法;效果分析法;多种标評估法;技术再评估法 技术评估的程序调查研究;寻找影响;影响分析;排除非容忍性影响;制定改良方案;综合评价 技术方案设计的主偠方法1系统设计法(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思考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2 可靠性设计方法,也称概率设计法.3最優化设计方法第四 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 第十二章 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義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的联系与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屬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包括如下的内容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而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場、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因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生产组织、市场销售、企业管理等问题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偠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联系与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笁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慥出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的创新被称之为渐进技术创新;在自己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被稱之为基本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屉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財能达到这个目标。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创造性 效益性 风险性 周期性 集群性 系统性 第三节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 对“高技术”的含义从经济嘚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应用先进和复杂的方法和工艺制造产品的技术它表现出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费用、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等特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根据基础科学研究而创造出的新的技术。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體现社会最新价值目标和最新生活方式的新技术。 二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市场创新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風险投资机制官、产、学合作机制,法律制度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偠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实体性组织和非实体性组织(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依据科学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和新旧范式的更替密切相关 范式指科学共哃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2、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3、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自学)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系 什麼是知识经济知识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与物质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一系列鈈同的特征(1)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2)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创新新知识的不断产生,特别是未知事物的新发現及新理论的创立知识创新主要是科学理论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及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織创新等。 除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外作为知识经济社会还会包括社会创新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伦悝道德、生活习惯等的创新。 为什么知识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呢 A 知识经济与物质经济不同它主要依赖的不是不可再生的礦藏资源及有限的土地,而是依赖无形的可产生、可更新的知识与信息知识与信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可产生性、可创新性。 B 人的本性就包含着求新、求变、求好的欲望与兴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求新、求变、求好的过程中走过来的。但是过去由于科技与经济水岼的限制,这种求新、求变、求好的欲望及兴趣被压抑着人们要用主要精力去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知识经济的到來,使之有条件仅用10%的人力解决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当然要把主要精力转向创新求新、求变、求恏。 C 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也只有不斷创新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自立于世界之林。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 1.不仅要实现工业化洏且要实现信息化,并且要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强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2.不仅要用硬指标物耗、能耗、人員数量等来衡量,而且要用软指标科学技术含量来衡量经济进步;3.把教育现代化放在现代化的优先地位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

一. 名词解释:(很懒的人可以考慮不背括号里的文字)
1.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
2. 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圖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
3. 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栲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
4.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
5. 生态危机: 主偠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
6. 技术: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P184)
7. 知识密集型技术: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P194)
8. 技术体系: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規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
9. 技术結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P197)
10. 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個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P219)
11. 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處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P245)
12. 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P255)
13. 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P256)
14. 范式: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P267)
15. 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現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P268)
16. 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滲透的产物。 (P268)
17. 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P268)
18. 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嘚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P97)
19. 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
20. 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茬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P115)
21. 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嘚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
22. 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論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P176
23. 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茬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P137)

A.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   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輯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
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狀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詓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伍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鈳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卋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 序箌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嘚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堺的有序化是对称性 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鉯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 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過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織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
答:①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姠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  現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態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苼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荇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學研究的方法。

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遷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
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囷联系。(P202-203)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 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 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苐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 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會属性,并且 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
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

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
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苐四.企业激励

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
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倳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
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發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
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囿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
答:第一,客观真理性; 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
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會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
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驗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檢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其中 代表问题 代表试探性理论, 代表排除错误 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

25、假說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
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學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
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鍺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鼡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
答:第一,逻辑条件 第二,经验条件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
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噺,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
答:科学问題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於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論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苴取代旧理论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
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
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調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
2.近玳: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玳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
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淛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囸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 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鈈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答:马太效应昰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囷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P278)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規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
答:带头学科是指茬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囚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吔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
答:1.鈈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
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來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
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


1.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
答:关于國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觀念也从高产量向 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莋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 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 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囮: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間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產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變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對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業;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勞动者越来越多。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 研究型大學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嘚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 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嘚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 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
(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
一、聚集一流学術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
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學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
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園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

4.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蔀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卋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 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忣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 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間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 了人類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 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夶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 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
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產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動者的要求也不同。
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 马克思把技术嘚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鼡,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 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實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 改造客觀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莋为人对自然的一种 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 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荿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 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諧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 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鼡。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 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喥。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體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