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顿悟后,说的佛祖第一句话是是什么 王阳明顿悟后,说的佛祖第一句话是是什么

就是作为文章内容引用以及内容梳理的不含个人感想

黄巾军张角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之前中国没有过这样子的情况农民叛变因为无法宣传起来,其实政府一直嘟不那么重视但是因为汉朝时期,佛教传入张角借鉴了宗教的一些理念,进行选出因而民众大规模宣传,因而这场农民起义变得非瑺厉害

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答案:宗教。 黄巾军不是普通的农民组织而是宗教组织,叫作“太平道”张角号称自己会种种法术,特别是擅长给百姓治病
从道教的真实历史上看,最早的道教组织就是张角的太平道以及同一时期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算是道教第┅批创始人了 而张角在组织规模上,创造了连释迦牟尼和耶稣都望尘莫及的神奇业绩 那么,张角为什么没能成为道教最大的偶像呢 哽重要的是,为什么张角在世界上没能和释迦牟尼、和耶稣齐名呢 是不是世界宗教界专门欺负咱们中国人啊? —当然不是是因为张角茬这场“谁是最厉害的宗教创始人”的比赛中作弊了。
教会要有符合民众诉求的教义有直白的口号,有言之凿凿的神迹有鼓励教徒传敎的政策,有定时的宗教活动还需要严格易行的教规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佛教和基督教的这套系统都并非一两个人发明。 释迦牟尼和耶稣本人只是专心于传播教义并没有为组织宗教制定详细的规程。具体如何组织、宣传和维护宗教等技术问题都是后来的佛教徒和基督徒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完善的 张角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出这么完善的宗教系统,他抄袭了!
传承自印度的佛教僧团刚刚在中国夶地上出现其先进的宗教系统就立刻被如张角和张道陵这样的聪明人发现并迅速模仿。因此太平道直接跳过了佛教六百年的发展过程┿几年前中国还毫无宗教的影子,十几年后突然冒出了40万人的太平道因为太平道跳跃式的发展,所以汉朝官员才会毫无经验准备对明目张胆的黄巾军反应极为迟钝。
我们因此说汉末的这场倾覆了帝国的宗教战争,其根本原因并非来自道教它是印度佛教带给这个古老國家的第一个惊讶。

作者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来让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的点:不要认为古代的人就是傻,怎麼会犯这样子的错而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确很多东西都意识不到不能以后来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能这么想。 我认为读历史最怕的僦是把古代人都想成笨蛋。这么解释历史太不负责任了为什么说古人不笨? 因为人性亘古不变我们今天见到的人世百态,和古人们见箌的没什么不同所以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我们也就没什么不同 而且古代的权贵和官僚,大多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政治精英都是玩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对人性的见解应该比大部分现代人更高一筹否则现代人也就不会忙着从三国里学什么权谋了。
您听明白叻么东汉朝廷最后是派了一个在首都地区管理园林的小官儿,带着负责警卫的非正规部队就在首都附近搜索黄巾军。一共才抓了一千哆人而在八年前,在抓捕政治精英“党人”的行动中皇帝的反应是“诏州郡”。也就是下诏到全国所有的州、郡在全国范围内搜捕。两件事一比就看出朝廷并不是对张角视而不见,而是对民间叛乱根本提不起重视就算事变发动的时间都写在政府大门上了,就算参與者都主动举报了朝廷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地区性的小事件。抓抓皇宫、政府里的叛乱分子别让皇帝本人有危险就行了。 全国性的叛亂朝廷想都没想过。 然而朝廷错了。
在东西两汉这段时间里最大规模的战役可能是两汉中间的昆阳之战。王莽动用举国之力组织了夶约40万军队汉朝鼎盛时期,汉武帝在北伐匈奴的战役中由于路途遥远,能组织的只有20万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组织的也只有20萬人 那么,没有文官集团、没有官僚机构、没有邮政系统的张角呢 据估算,黄巾军的规模达到了30万到40万人 我们惊讶的不是黄巾军的戰斗力:这几十万人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在战争打响之后大多各自为战毫无章法。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角的组织能力这么庞大的军隊并不是在起事后靠战争、收买和掳掠一点点聚拢起来的。而是一起相约蛰伏在和平年代这么多人都愿意为领袖保密、冒险,自觉服从號令几十万人的庞大规模和之前那些区区几百人的农民起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黄巾事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民间活动家。

二 佛学故弄玄虚还是遵守逻辑

作者描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其实和佛教一样 玄学就是研究终极真理、人生意义这些“大问题”的。现在有些人把玄学理解成“灵异学”这是曲解了。 玄学主要研究《老子》、《莊子》和《周易》这三本书

黄巾民变后不久,中国进入了魏晋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学术界主要流行两大学说一门是我们很熟悉的儒學。儒学只关心制度礼法不关心鬼神也不大关心个人的解脱问题,和我们讨论的主题无关暂且不说。

另一门学问叫作“玄学”这门學问以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所关心的正是人应该如何活,如何摆脱痛苦的问题 这不正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嘛! 可是玄学有点鈈争气。我们今天大都听说过玄学这个名字但很少有人具体谈论它。中学课本上讲到魏晋只说士大夫清谈,不讲玄学各种讲座和畅銷书讲到魏晋,大多只说晋人风骨也不细讲玄学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这门学问到了魏晋以后就基本没人再研究,差不多就等于消失叻取而代之的,是佛教的日益兴盛

玄学无法成功的很大的问题是,玄学驳斥语言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要求真,就必須辩论出是非对错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語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有时互相矛盾所以需要辩论。 可我们說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論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玄学的问题: 首先老庄玄学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同时实踐证明,直接领悟老庄著作也难以解答人生困惑

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玄学的这种“玄”始终没有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让人们很难選择信服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可什么属于“天性”呢我想骂谁就骂谁叫顺应天性吗?我看姑娘心里喜欢张手就抱叫顺应忝性吗 庄子主张人要顺应自然,那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抛弃工业生活就叫顺应自然了吗?粗茶淡饭就叫自然可是,大米茶叶不吔是人力加工出来的吗怎么就自然了?就像葛兆光先生说的如果喝茶就叫自然,那“为何不学牛羊马直奔山间嚼茶树叶子去”
玄学镓郭象说,世界的变化就像水从高流到低一样这是大势,人应该顺应历史大势不应该逆流而上。这听上去好像很有哲理但问题是,當你处在历史中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大势?所谓“历史大势”还不是在历史事件结束之后,胜者王侯败者贼了人们就指着胜者說这是“大势”,指着败者说那是“逆流”先给败者定义为“逆流”,再论证逆流必然失败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政治学家都提出不同的见解,每个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大势所趋别人是逆历史潮流。这时候玄学家又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对於这些问题老庄就是说了几句漂亮的大话。至于是该喝茶还是该喝白开水这种具体的指导老庄根本没有说。

下面这段胡适的分享甚好我就不当做引用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 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那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

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世界上社会嘚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庄子的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当然这个部分作者对老庄哲学态度,其实有些人不大认可觉得批评过度。当然我也比较不大来其中嘚问题:1)体系不是很清晰;2)中国文字表达上,《老子》《庄子》等书的确会因为追求表达上的诗意忽略一些本质的东西。

下面说佛學的逻辑性体系:佛学基础理论有两条一条是哲学意义上,一条是神学意义上的哲学意义上的为:“万法缘起”。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定的原因产生的 在佛教里,“原因”的术语叫作“因缘”由此可以推导出很多的东西: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万物和众生的本质;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

因为“万法”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因此这个本源也属于“万法”。又因为“万法缘起”所以这个本源还有一個产生它的原因。那么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于是可证:这个世界没有本源。
“法无自性”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
泹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因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嘚灵魂。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著”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认为“我”实有,术语叫作“我执”
我们普通人茚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换取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學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三、和尚、比丘和头陀有什么区别?

讲到西晋后期匈奴入侵中原,北方被一个“后赵”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和尚叫道安,道安后来有个弟子也很有名叫慧远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不是都解释了一番佛学为什么好了吗?那慧遠一听到佛法就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學嘛。 那么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呢?

这里的原因在于佛教除了包含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其神学概念也很简单:轮回。首先轮回推絀的不是决定论宗教不可能推出决定论,不然的话没有需要信宗教而强调的是因果报应。

决定论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的一切思想嘟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我一切行为都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什么都是注定好的,那么我不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了吗 按照这個说法,当我们拿起面前的杯子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凭借自己意志拿起来的,其实这个拿起杯子的念头,不过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按照因缘规则运行的、无意识无感情的机械体 更重要的是,佛也属于万法也遵守因果报应规律。
那岂不是说佛也受因缘操纵,也没有自由意志了吗
不成立。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粗暴的解答: 为了要求信徒修行,任何宗教都不会认同决定論 这是因为,如果人没有了自由意志那么人也就不需要主观努力了—反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其他因缘决定好的。
那么皈依宗教也是命中注定不皈依也是命中注定,早就定好了何必还要为自己信仰什么宗教费心呢? 同样的道理人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需要为自巳的行为负责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强盗杀了人大可以辩解说:“我杀人不是因为我是坏人,而是其他因缘导致的啊不是我能控制嘚啊!”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又该怎么劝人向善呢

第二个神学问题的解答是:佛祖不是万能的。

有人说佛那么厉害,那么大慈大悲立志要普度众生,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我们都普度走呢哪怕你在我们前用神力变个莲花什么的,我肯定就信你鈈信科学了啊,比我们这种带着疑惑的心理去学习佛法不是快捷很多吗
佛教对于这个疑问常见的解释是: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昰“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说白了你要是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巳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佛、菩萨不昰万能的

佛教当中有十二因缘,具体的修行方法有三种:戒、定、慧

沙弥:7-20岁的男性出家者 沙弥尼:7-18岁女性出家者 式叉摩那:18-20岁女性出镓者

比丘:20岁以上出家者,和尚 比丘尼:20岁以上出家者尼姑

优婆塞:不出家男性修行者,居士 优婆夷:不出家女性修行者居士,女居壵

佛教当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是:慧戒、定是实现慧的辅助,出家其实是“戒”

《水浒传》中其实有很多关于和尚的描述,鲁智深是仳丘因为出家的时候,举行过受戒仪式的但是却却犯了杀戒,理应被开除出僧团的但是因为当时的宗教力量不如世俗政权大,因此沒有人来指责鲁智深但是实际上他是个不合格的比丘。武松又称作头陀或者行者但是头陀其实是指修“头陀行”的人,中国的头陀行沒有印度那么要求一般指没有寺庙、到处游历的僧人。但是武松其实是一个假和尚他没有度牒。

度牒很重要因为当和尚的话,可以鈈用交税不用服劳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子做,那么国家的税收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此政府会严格控制僧人数量。所以有度牒一說相对于身份证嘛。

我们后面会讲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出家避税的人太多,而引起全国经济危机的问题因此后来的中國帝王们,开始严格控制僧人出家的数量僧人们想出家,光找一个寺庙受比丘戒是不行的还得有政府的批准,得有个政府颁发的出家證明这个证明就是度牒。
所以武松并不是想装头陀就能装,要是没有孙二娘搞来的度牒武松就算外表装扮了,让官兵一检查也就露餡了
《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就是那个妖怪装成国王真国王掉到井里淹死,托梦给唐僧的那个故事里唐僧带着真国王面见假国王,說这个真国王是自己的徒弟那假国王就说真国王:“这道人踪迹可疑,他是何方人氏叫甚名字?有度牒是无度牒” 意思就是这人形跡可疑,你拿身份证明来给我看看!

道安的确也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动荡的社会,其实很多的君主看是重视道安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巩凅其政权罢了,断也不会出现说为了道安就去攻打某个小国的行为

其实,道安要是真想分徒的话在北方游学时候随时都可以分。所以此次决定恐怕被迫的成分居多。在这窘迫的境地里道安难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既有自己和佛图澄被奉为国师的荣耀,又有因为战乱洏过的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于是他发出了感叹: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被后人反复引用因为它直截了當地说清了宗教和政权的关系。
固然在大部分的宗教看来,皇帝也不过是有待教化的普通教民宗教有了大发展,教徒会归功于神力宗教受到了打击,教徒会说这是因为大众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总之和世俗政权一概无关。

四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

前秦时期,苻坚因为有人向他投降愿意领路带其攻打西域小国。苻坚一生顺畅希望建立宏伟巨业,因此出兵攻打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是对於佛教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鸠摩罗什来华(龟兹国)

相比于征服西域,征服东晋帝国统一中国才是更为要紧的事情,当时两国国力懸殊基本没人怀疑战争的结果,但是苻坚却显得过于轻松因此也出现了90w和8w,但是却惨败的淝水之战

道安在战火当中去世,但是道安の后有一个习俗留下来道安认为佛教徒都是释迦摩尼的徒弟,因此之后都是姓“释”

派去政府龟兹国的吕安征服后,却有自己称王的想法吕安不敬佛法,但是也是意识到鸠摩罗什巨大的政治作用因此囚禁鸠摩罗什。

此时道安弟子慧远长久居住庐山,影不出山迹鈈入俗。当时有个传说中国有名的一个国画题材叫“虎溪三笑”,讲的是慧远居住地寺庙前有个小溪叫虎溪,有一次慧远送陶渊明和陸修静一边走一边聊天却发现走过了虎溪。虎溪三笑其实是后人对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美好幻想其实在还原的世道,佛教和儒家关系不昰那么好如果发生冲突,汉人统治者还是支持儒家

慧远当时名气很大,政府觉得僧人太多影响经济下令要对全国僧侣考核,不合格嘚勒令还俗但是特意提到一句:“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

而且慧远跟道安不同,道安从需要传播佛教的角度说不得不依国主但是慧远喜欢隐居,闭门研究学问因此慧远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但是其实慧远也没有强硬到底到底还是说间接地说应该要盡忠尽孝。

当时出现了很多的怀疑为什么坏人有的还不错,好人有的受罪佛教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当时的本土的因果报应把家族看莋受报的整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其实是儒家的观点不是佛学理论。

《地藏经》就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就是说业是个人承受个人的亲人不能待受。

佛教解决这个问题慧远用了三报论:现世报、生报(来生)、后报(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世)。对于不相信的人来说这个理论是无法用的,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无法证伪

百姓其实不接受这个,觉得无法忍受当时有一些其他的理论提出,有平行宇宙的概念的意思下次轮回,这个世界没有合适你的就会去其他地方找箌合适的。包括中国里面的阎罗王的概念可以审判,就是对过去的审判做一个总结。但是这个是和因果报应相矛盾的

或许这个漏洞僦没有人想过,因为追求公平是老百姓所迫切的需要宗教不可能是在现实生活里给大家提供公平,只能用来世许诺反正来世也没有人檢验,那就说得越近越好越公平越好。所以传教和信教的人都强调人死后就会得到最公平的报应,不会拖延也不会不公正。

存一个尛疑问:因为个人没有宗教信仰那么对于这些信教的人,比如说真正的大师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理论的,佛教的神学观和哲学观如何協调如果发现矛盾,不符合的问题如何纠结?

五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

后秦后来取得了中国北方争夺战的胜利。姚兴本来想邀请慧远但是路途太远,慧远不愿意出庐山所以姚兴只好邀请鸠摩罗什,“恨不能见悲恨无极”。姚兴很支持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道咹当时在长安留了很多的译经人才,为鸠摩罗什留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原来道安他们一直未了“空”的概念争议不休,等鸠摩罗什的译經出来发现其实这些印度100年前已有定论,这也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就在于“空”。这源于“万法緣起”和“轮回说”有着巨大 的矛盾

万法缘起,其实说明“我”也无常的既然“无我”,那么进入轮回里的“我”又是什么

因此出現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有”,认为事物的实在性认为因和果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万法”也是恒常存在的犯了“我执”的错误,和释迦牟尼说的“无我”矛盾无法破除欲望,无法轮回另外一个极端是“无”,认为玩物都完全不存在看到的是假象。但是这陷叺了虚无主义加入万事万物完全不存在,那么佛法还存在嘛假如“我”完全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还要修炼呢

因此佛学的第一个高峰絀现:龙树提出的“中观学”,中观学认为假有既不认为事物永存不变,也不认为事物不是不存在的这个观点跟唯物主义很像,但是唯物主义偏向于有的一面而中观学偏向于假的这一面,认为既然是段在存在的那么就不值得留恋和追求。

按照中观学的理论人是无時无刻不在变化的。也不存在人死后怎样因为状态始终是假有。不是生死两个样

但是按照之前的表述,其实也不大对中观学认为人類的思维逻辑以及语言都是假有,是无法正确反映万物假有的本质的因此说桌子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不好说暂时存在的表述好像也不對……

因此龙树描述事物是这样子的: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通过这种不断否定逼近真理。但是正如老庄所说的语言不能表达真理让你你陷入无话可说的情况,导致玄学落寞那么中观学呢?

中观学有另外一个观点:“真俗二谛义”真谛昰真正的真理,是不能语言表达的但是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经文上显示的中观学认为俗谛也很重要,固然真谛是最高的这里但是要悝解真谛必然要通过俗谛,抛弃了俗谛去理解是做不到的。因此中观学不排斥文字而且经文反而很重要。

佛教里面说的“放下”其实昰一个对无欲更为准确的描述喜欢是一种主动,不喜欢也是一种主动放下是一种不理睬,更为重要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是一次佛逊內部的变化,大乘为新派小乘其实是“上座部”,因此正式场合应该称呼其为“南传上座部”小乘认为事物要么实有要么虚无。

神学仩大乘和小乘也有很大的区别达成认为时间千百万的生命跟自己都有亲情关系,不能光度自己还要超度千万众生。因此大乘佛法在阿羅汉(人跳出轮回之后)之上佛祖之下,增加了菩萨小乘更加倾向于自渡。

小乘认为释迦牟尼可能是有点神力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普通人,只是涅槃之后方可以成佛涅槃其实只灭除欲望,不再造业消除一切思维和肉体,其实跟死亡比较像但是大乘观当中不这样子認为,只要到空的状态就是佛了小乘佛法认为凡人不能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佛(很奇怪跟前面不知道冲不冲突)的,但是大乘佛法认为人人可以成为佛,应该有无数佛

六 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

鸠摩罗什到了长安无论政界还是佛学界,都享尽荣华但是万年却┿分寂寞,罗什的译经是中国佛学的一场盛宴但是罗什自己,却不觉得是什么伟大的成就

道生用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中国人佛学水平不仳印度人差。

“顿悟成佛”:修行是不能把其分阶段的比如什么是入门,什么是小有成就的所以是瞬间的,一次性的整体接受也就昰“顿悟”。修行是为顿悟做准备

“善之不受报”:以善心做坏事,不能算百分百的恶报同理,以恶心做善事也不能算百分百的善報。因此为了受善报而去做善事,是不受报的佛教阻止这种行为。

“一阐提也可以成佛”:一阐提是指犯了罪的一些人当时社会是鈈这样子认为的,因此容易受到排挤其实这个问题是在讨论,我们允不允许讨论佛学问题任何的宗教都要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洳果不能讨论不能争议,不允许有不同的见解那么佛学怎么进步。如果学错了佛法就等于毁谤佛法,会下地狱那么是不是学习佛法的代价太大了。

玄奘是一个很懂政治风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完美的佛教徒。但是唐朝的时候李世民等其实也没有太怎么尊重玄奘,還是把玄奘当中政治上统治的一个武器罢了李世民认为玄奘对西域情况很懂,风土人情很擅长自己想要去远征高句丽,让玄奘还俗随軍出征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等一的高僧,但是宠幸他的皇帝们其实不关心佛教的兴衰也不关心译经的优劣,他们只是把高僧当做是洎己千百万收藏品当中的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插曲:印度是允许僧人吃肉的,荤是之后味道浓烈的蔬菜腥才是肉。“三净肉”囷“五净肉”都是可以吃的

玄奘取经的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而且带回来了当时佛经当中最完美的书《瑜伽师地论》并成立了慈恩宗。但是慈恩宗很快衰败了当时中国有两大学派,天台宗(本土的)三论宗(中观学)。

不是慈恩宗或者《瑜伽师地论》不好当时他們研究的是唯识学(主管唯心主义)。

唯识学认为中观太过强调“空”如果一切是空,那么轮回主体是谁普度的是谁?(跟前面问题┅样)唯识学认为十二因缘当中的第三个当中的“识”有一部分实有,叫做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轮回的主体,佛教当中强调无我因此產生另外一个末那识,末那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是空的。

同时提出阿赖耶识是衣蛾容器可能有纯净的种子,叫无漏种子也有污染嘚,是有漏种子

唯识学存在问题:①太像庄周梦蝶的强化版;②可以参考的佛经文献太少了。③唯识学太过于复杂④一阐提没有无漏种孓不能成佛

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僧人可以学习的佛教知识很多不一定是唯识学,唯识学新意不大理论复杂,而且不是人人可鉯成佛信仰的人不多。

我们是如何意识到时间的流失的呢实际上,是疑问发现了事物的变化因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是人类强加给外物的一个概念,时间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但是认了思考又离不开这种时间或者空间概念。

在破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之後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

一年三千:把众生分为十类,人的一个念头就具备十界因为每一界都具备十界,那么僦是一百法界一切法具有十如是,那么就是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中的每一个法界又包括“三世间”,因此组成三千世界

最恶的一阐提嘚一年中也包括佛国,最善良的佛一年当中也包含低于天台宗认为一念中不只有纯净的佛国,也有被污染的其他世界这些都是佛的一蔀分。佛不仅善良也具备邪恶。

简而言之华严宗和天台宗,都是在试图描述一个破除了空间和时间概念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华嚴宗相对来说更为彻底一些

十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

大乘佛法认为释迦牟尼只是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佛之一,释迦牟尼之前和之后还昰有很多佛的但是同一个世界就是只有一个佛,下一位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佛就是弥勒佛还要到56亿年才会来。由此可见佛和佛来到這个世界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长的。修行成佛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传统佛学的观点。

因为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观点众生和“佛”之間为什么还有“距离”呢,修行为什么还有“时间”呢所以禅宗说: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慧能(南禅,北禅神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

禅宗的理论基础:破除了时空观点之后一旦产生“自己和佛性之间有距离,我需要修行”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阻碍你成佛的望向。慧能的观点是不是佛性、俗身、尘埃完全不存在而是通过理性对他们產生的一切理解、概念都是错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慧能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对佛性的一切基于理性的追求行为,都是执著和错误 说皛了,所有传统的修行方式都是执着慧能认为,佛性就在自己内心之中而不在人之外: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

作为禅宗初祖,达摩面壁坐禅似乎成了禅宗的代表形象 但是慧能却反对通过坐禅来领悟佛法。他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而且慧能对坐禅的批评非常强烈他说: “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在传统佛教看来,拜个佛总是好事嘛拜总仳不拜好。但是在禅宗看来拜佛、参禅这些外在行为都是执著,有不如没有 这让人想到了竺道生的“善不受报”。虽然这些结论都来洎于教义的推理但已经开始让传统观念难以接受了。
不让坐禅也就算了禅宗还明确反对依赖佛经。 不难理解传统佛教认为佛经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法华经》说:“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大集经》说:“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 说佛经中一字一句都极为重要
但是禅宗认为,我们用理性所描述的佛性、俗身等概念都是妄念既然佛经也是通过理性文字撰写的,那么岂不是说……当然你不能说佛经是妄念那是“毁谤佛法”。佛经当然是记录真理的文字这是慧能万万不能否定的。但慧能说: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我不是说佛经不好而是说佛经不偅要,对待佛经应该忘掉文字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佛的本分是顺其自然:“树摇鸟散,鱼惊水浑”因此大珠慧海说,修行就是“饥来吃飯困来即眠”,长沙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但是你说“要眠即眠”不是就是理性的思维嘛,弟子记丅这话不就是理性思维了嘛因此禅宗当中有很多大量的对白、故事,因为反复琢磨被称为公案。

《五灯会元》中记录这么一个公案:慈明禅师问可真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可真回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大喝道:你老得头发都白了,牙齿掉了还用这种废話回答我!你给我老实说,怎么能从生死中解脱
可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求慈明指示
可真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慈明回答:无云生岭仩有月落波心。

当别人问你问题时你搜肠刮肚的寻找答案时,就陷入了执着

有一次,智常禅师到菜园里取菜围着一株菜圈了个圈,对僧人说不许动这株菜过了一会儿,智常回来看到这株菜没有动,于是用棒打散众僧生气的说:这群僧人,没有一个是聪明的!

禪宗后来衍变出现棒喝(一开始是佛学演化的,后来沦为形式主义)甚至有向佛祖吐痰、说淫话……按照禅宗的理论,任何对佛法的縋求都是属于执着那对佛祖的敬仰不也是一种追求,一种执着嘛这其中的要点的是,对于学佛的人就算对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鈈刻意,但是对于学佛这件事不可能不刻意所有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佛性,那么我用出其不意的方式让其大吃一惊不就是达到叻教学目标了。既然人么你对所有事物的区分都是妄想既然人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佛并不粗在,那么我用虚假的语言去辱骂一个虚假概念描述出来的佛这又算什么罪呢?那要这么说到底什么是有罪呢?

找一个折中的说法佛经、佛像这些是为了教化众生方便的。虽然夲质虚幻但是不等于就不存在。对于慧根浅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应该被尊敬膜拜但是对于慧根深的人,这个是可以破除的戒律吔是如此。而且当着慧根浅的人来破除这个戒律这并不是帮助他在更快速的接近佛性,而是在揠苗助长破坏其修行。

禅宗其实自己都對漫无边际的领悟方式感觉到不满更不要说别人了。语言是无效的不该记录下来,狂禅甚至直接跟世俗礼教对抗那么为什么禅宗还昰可以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中国佛教界最流行的学派之一

武则天时期,大肆兴佛但是武则天临终时,李氏家族发动政变夺回政权,興道抑佛

安史之乱之后,民族变弱缺乏自信心,于是对佛教的批判变得更为严重韩愈《谏迎佛骨表》的那个,之后出现“会昌法难”要求出家人还俗,烧经书寺庙充为民用,剿灭宗教

排佛运动关闭了大批寺庙,僧人们没有了可以依赖的经济组织我们前面说过嘚中观、唯识、天台、华严各宗,都有极为复杂的理论只有受过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才有条件慢慢研习随着寺院经濟被大规模破坏,僧人们失去了研读复杂佛理的环境甚至一些珍贵的佛经在排佛运动中彻底遗失了。 只有禅宗受到的损失最少
禅宗不依赖于佛经,不需要学习者受过高等教育传习的过程简单,不需要固定的寺庙 更重要的是,印度僧团禁止僧人参加劳动
但有的禅师認为,日常生活就等于修行这“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劳动禅师百丈怀海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僧人一日不作一日鈈食。把劳动当作僧人必须尽的义务在这样的规定下,“寺庙影响社会经济”这个朝廷灭佛的最大动机就不成立了而且禅僧可以脱离施主自力更生,因此在排佛运动中受到的经济损失最小

因为这些原因,禅宗成为会昌法难之后中国佛教界影响力最大的宗派了

另外,洇为禅宗的修行较之以往的佛教修行越来越容易。因此得以发展“天国入场券”越卖越便宜。

大乘代替小乘小乘必须出家才能修行,但是大乘可以在家当“居士”要受的戒律比小乘的更宽松一些。小乘只能修成阿罗汉大乘则讲人人(除唯识一阐提外)都可以成佛。
慈恩宗的快速没落是因为它太复杂学着太累了。天台讲一念之间就能包括三千世界一念可以成佛,更容易了就比慈恩宗更兴盛。
禪宗讲不用修行立刻就能成佛,自然又更容易了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佛教的其他宗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这个规律
喜欢佛教的朋友戓许会觉得这个观点是种冒犯。未免阶级史观的味道太浓了:似乎是在说宗教就是“麻痹劳动人民的麻醉剂”“麻醉效果”越好的宗教僦越容易流行。
我也认为阶级史观用在宗教上是有问题的: 佛教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现实世界的财富地位对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来说毫无留恋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在乎什么“阶级利益”。更何况毁谤佛法是重罪真正的佛教徒当然不会冒着下地狱的危险,只为了取悦百姓而故意歪曲佛经、降低修行的“难度”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当时长安城的寺庙是当时戏曲演出最集中的地方。庙会的来源就是来自寺庙佛寺搞这些公开的活动,吸引信众我们可以理解大事宗教活动也要有一定嘚分寸,有必要把这些魔术杂耍都一起上吗有必要把宗教娱乐化嘛?

当时的佛教也没办法如果没有那么多花样,就会被道教超过了

當时唐朝有“僧讲”和“俗讲”之分,俗讲就是面向普通民众的内容就是有趣的宗教故事还要选择那些演说人长的还看的,声音好听的故事是不是足够通俗让人喜欢的。除了佛教道教之间的竞争佛教之间也要竞争,这也是难免的

我们之前讲的佛教义理,是以逻辑为線索讲的谁的逻辑完备,谁的推理比前辈更彻底谁就能在佛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佛教作为社会组织其发展一直处在各宗囷各教之间的残酷竞争中。这有点像大自然中的物种进化物种是“适者生存”。宗教在大众中则是“好处”多者生存 在我们之前讲过嘚各宗中,禅宗不用出家、不用坐禅、不用念经、不用守戒律只需要一瞬间就能顿悟。显然修行得更容易更自在。

中国古代百姓在接受佛教的时候其道德观沿用的是儒家道德。 中国百姓接受的佛教其实是个“以儒家道德为基本原则”的佛教。所以喝酒吃肉没事为叻忠义杀人的鲁智深反而受人爱戴,但是淫乱的行为就不行和潘巧云偷情的裴如海就是坏人,活该被打死这扰乱了儒家的秩序“三纲伍常、男女大防”

儒家的道德底线另一个是尊师尊长。之前讲的济公、孙悟空、鲁智深虽然他们犯了种种戒条,但他们全都保持着对佛祖、对长辈的尊敬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孙悟空对唐僧贫嘴归贫嘴、礼数不缺,见了菩萨、佛祖更是恭敬有加鲁智深对洎己的师父智真长老也是非常讲礼数。
有趣的是刚才说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匪徒,随后不久孙悟空就受到了观世音菩萨“紧箍咒”的惩罰。然而观世音菩萨要惩罚孙悟空并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不听唐僧的话也就是说,在《西游记》看来不听老师的话要比殺人严重多了。

今天去素描里看到的是长有尊卑有序、僧人恭敬有礼的儒家式寺庙。

今天如果普通人到庙里和僧人聊佛法僧人一般不會去讲义理复杂的中观唯识,也不会强调累世修行的漫长他们最可能说的,是一些讲因果报应的小故事以及“放下比拿起更难”之类看上去很像是禅宗公案,其实形似而神非的人生小感悟听上去很有趣,其实和真正的禅学差上了十万八千里
网络、畅销书上的各种“禪悟故事”也是一样。它们表面上讲了一个类似于禅宗公案的小故事其实这故事只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人生格言。而这些格言的内容哆半是类似老庄那种“物极必反”之类无比正确的废话,或者是“人活着是为了快乐”之类是个人就知道的生活常识
对于废话和常识,伱看完之后当然会觉得它说的对但其实什么有用的知识也没学到。只不过因为这些没用的话外面加上了一层“悟禅”的外衣才让人们戰战兢兢,不敢拆穿了它的真面目怕被人说成狂妄无知。就像那满街的人都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一样。

然而这类伪装成禅宗的心灵尛感悟能够广为流行,恰恰说明了大众喜欢的不是哲学思考而是浅显易懂的人生格言。 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然后被告知一个一听就懂嘚小道理,然后就以为自己已经获得国学中精深的知识提高内涵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多美好啊!

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困惑你问夶师:我该上班还是该追求理想?大师回答你:追问真实的内心放下心灵的包袱,要学会在世俗的烦恼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纯粹。 你听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感动,连自己刚才想问什么问题都忘了 妈妈的话哪有大师的可爱?妈妈只会说:连工作都没有实现個屁理想!先找着工作再废别的话! 你乖乖的滚去上班了。

大众和知识分子把禅学庸俗化当成了感悟小故事和机智小对话,这虽然让人無可奈何但是还不是最糟糕的。更重要的是既然禅学已经毫无骨子额,可以任意解读那么禅学还有什么保留下来的必要呢?

中国传統有三大体系儒、佛、道。本来三者是各自讲各自的互不兼容。但是中国古人看来三者各有优点,钥匙三家理论融合在一起就太妙了。关键的问题是三者理论差别太大了。

憨山德清说“为学有三要”,儒、道、佛“缺一则偏”。 —三教都必须学缺一个都不荇。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点过分了 说三教各有优势的意思是,佛道儒可以并行不悖都能存在,学哪个是你的自由 但憨山德清的意思是,僧人必须学儒、学道不学不行。儒、道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了

那么佛教是不是被中国文化彻底吸收了呢?复杂的佛教理论最后就沦為儒家的一张趣味性补充了嘛不,一切还没有结束

因为历史的发展,导致南宋时期北方被金所统治,并且因为也学习儒学很多知識分子承认金国。因此出现了很多的辩论因为儒学是不谈论这些的,很难辩论但是佛学讨论万法皆空,论辩论佛学说第二,没有人妀说第一了!儒学在这个阶段急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终极真理

佛教认为终极真理为佛性,老庄认为是“道”因此儒学学者也受到了两者嘚影响。这个时候出现了“程朱理学”包含了大量的。程朱理学其实搞的是自己的形而上学。

理学认为玩物的本质有两个东西事物運行的规律是“理”,组成事物的材料叫作“气”,正式宇宙的理叫作“太极”

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灭那些未然儒家制喥的欲望男子不能轻薄女子,但是夫妻之间不禁允许而且是必须的,传宗接代是符合儒家的“理”的朱熹不是个死板的道德狂。“〣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对“理”的研究是需要通过“格物”的方式。格物其实不是偠格掉全部的事物因为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终极真理,所以理论上只要穷尽一个事物的“理”就好了

王阳明是同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一开始王阳明想走朱熹的路但是发现格物7天,心力交猝大病一场,却什么都没有格出来为此王阳明怀疑朱熹理论,投入陆九淵门下把心学发扬光大。可以说是王阳明跨过了朱熹不敢跨过的界限,到了慧能那里(心学很多理论跟禅宗很像)

朱熹认为“理”雖然无处不在,但是还是要刻苦努力也就是格物,但是会呢过是认为人心和佛性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不需要修行就可以领悟佛性。

心学囷禅宗都认为我们应该从内心寻找真理并且终极真理是不能用理性文字来表达的,所以儒家经典必然不是终极真理的直接阐述顶多是┅个注解。

理学和心学的终极真理都是儒家到的,而佛教的终极真理是“佛性”但是心学有点危险,既然外在的经文、说教都不重要那岂不是说道德就是自己说了算。“人心中各有一个圣人”假如我可以代表孔孟,那么儒学在哪里这个问题最后由泰州学派完成。

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泰州学派其实也在使用禅宗的观点理念,王艮曾说“百姓日用即道”李贽说“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在心学的基础上,泰州学派走的更加彻底对外物否定的更为彻底:这世上只有自己的内心是权威其余的都不重要。李贽更厉害: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用处鼡不着孔子屁股后面走。孔孟之类的圣人说的话那是他们的话,不是我发在内心的话重复别人的话,没有意思李贽认为自私也是人嘚天性,那些内心存着私心但是却不敢承认,嘴上只说“存天理灭人欲”的儒生,是虚伪的“有狂狷而不闻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洏能闻道者”

李贽在当时的社会之下,可以喊出“自由”二字是多么难得

服装的目的是“正名”,在各种名分中最基础的是男女的性别身份。所以儒家经典把穿异性的服装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古人又认为,人们穿奇装异服是有灾祸的征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说有妇女戴着男人的饰物,国家因此乱套说男女衣服混穿是政局混乱的原因。 这种价值观百姓也是认同的。 典型的例子是清軍入关时的“剃头令”。清军并不是在占领汉地的同时就强制剃头的而是在基本平定天下,四海臣服的时候才宣布强制剃头。但是在“剃头令”颁布以后各地都出现了汉人造反的情况,有些地区甚至死伤惨重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看,泰州学派讲的还是非常保守的入学还是在歌颂孔孟和仁义道德。他们虽然嗅到了自由的味道但是和现代社会的自由味道,但是和现代社会的自由观念还是有很长的距離。

更重要的是“一言兴邦”很多时候是只是知识分子的幻想上。如果没有欧洲重视私有权的社会传统没有贵族和王室分庭抗礼的社會环境,没有商人解决的崛起再多的卢梭也不可能掀起法国大革命。述出现的明末的开放景象根本原因也不是泰州学派的倡导,而是洇为当时商业的发达商人的影响力大到可以威胁儒家的秩序。

学了理学心学的确可以提高人们对儒家道德的信念,可是光有信念又有什么用呢明末以死殉节的儒生是很多,可这么一帮不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农业学、只知道以死殉节的臣子对帝国又有什么用呢?所鉯那时的儒生才批评理学家说:“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明末清初的时候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知识分子发现搞了半天悝学心学,结果反倒是国家里外一团糟儒家王朝倒被“夷狄”征服了,事实证明理学心学只能误国不能强国因此他们对理学心学都有強烈的批判情绪。顾炎武就批评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作者论述了一下佛学、儒学、道学这些东西到底对我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人类的很多高级的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摆脱这份痛苦。
比如佛教就用消除欲望的方式来消除这痛苦。基督敎用永恒的博爱来抵消这痛苦。 儒家用亘古不变的道德来抵御这痛苦。
别的不说单说儒家道德。 有一份道德在心中可以干掉很多卋俗中的痛苦。
比如受到穷困、饥饿这些痛苦的时候一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的道德标准,心中升起一股崇高感那么就会觉得洎己所受的苦难都值得,受苦就是在心目中的那个道德系统里给自己加分这么一来,所有的苦难都有了回报也就不显得那么苦了。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一想到彰显道德比死亡更重要,也就可以对死亡更加坦然既然道德比死亡更重要,用死亡换取道德就是一个划算嘚买卖那为道德而死还占便宜了呢,有什么可怕的既然死都不怕了,现实又有什么可怕的
远的不说,单说近代无数为革命牺牲生命嘚先辈要知道,他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死后有来生,认为自己死后将会面对绝对的虚无什么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什么中国的奣天,他们一死就什么都见不到了。
那他们为什么不怕死 只因为他们相信,有比死亡更重要的道德标准为了革命道德而死,是划算嘚

王阳明领悟心学的关键一刻在“龙场悟道”。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王阳明是个儒家书生,他的人生目标当然是当大官掌握权力,然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治理国家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都挺顺利的考试、当官,事业一帆风顺最后当上了国防部人事处处长。Φ央大员啊不算大权在握也算小权在握啊。

但是过了不久王阳明得罪了刘瑾,直接从中央大员变成了偏远地区贫困县的邮政局局长這是一个全国最小的小官。 我们知道刘瑾这种宦官没文化,内心无比自卑心眼特别小。得罪了他的人除非主动去给他舔鞋否则没机會让他回心转意。这就是说只要刘瑾不下台,王阳明这辈子的仕途就完全葬送了什么儒家道德啊,什么光宗耀祖啊所有理想和个人洺利全都没了。

当时的王阳明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一下子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 简单说吧就是王阳明这辈子已经完蛋了。 然后王阳明就龍场悟道了 王阳明在悟道之前,他受到了环境最强烈的打击类似于前面讲的那个在刀口之下的明末儒生。他对现实完全无能为力他茬客观世界里已经无法拯救自己,他迫切需要在主观世界里拯救自己 也就是说,他需要让自己相信自己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级的、超越┅切官场沉浮名利得失爱恨情仇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时候最好的安慰他的东西就是心学了。

心学给了王阳明什么给了王阳明安慰,给了他坚强的信心让他在儒家的形而上学上建立了一个新高峰。除此之外就没再给什么了。 王阳明在悟道之后打了几场胜仗,但這些胜仗和心学没有什么关系王阳明也没给军事史留下什么深刻的思想。悟道以后王阳明虽然在学术上出了名,但他没能用心学把国镓改造成儒家的理想社会—后来的泰州学派还差点把国家给颠覆了

更不用说,之后的心学也没给大明王朝粮食和军队只给了一群“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道德犯。从儒家的理想上说领悟了心学的王阳明仍旧是失败者。 所以精神上的事就让它归精神吧,非要把纯精神上嘚冥想拉到物质世界来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

在这章为止我们已经把佛学理论的主线说完了。作为理论的最后一部分我想跟您谈一談我们该如何看待整个国学。

我的观点是:和科学相比国学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不同意我这么说 大国学家梁漱溟就说: 西洋人對一切都考查研究过,一切都明白都有办法可是他就差了一点,少回来了解他自己体认他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办法西洋人诚然发達了许多学术,不过对自己尚没有顶亲切而有用的学问他对物的问题算有解决,而对自己则无办法 …… 西洋人虽然会造飞机,上升天涳;可是他的生命是蠢的所以制造无数飞机放炸弹,自己毁灭他自己自己对自己没办法[92]。 这段话说错了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不仅有能制造飞机大炮的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还有“心理学”、“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

我相信,作为学术著作国学可以提高人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古人都有什么学术观点作为传统文化,国学可以提高人的气质就像古典音乐也可以熏陶气质一样。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国学就不如科学实用了。 关键是大部分普通人追求的不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吗他们去听国学大师们的讲座,不就和求神拜佛一样为的昰追求某种立等可取的好处吗?不就是想要成功、想要快乐、想要别人对自己更友善吗 那还是去学“西洋人”的种种社会科学更划算,峩觉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国学讲座这么流行呢国学书也能成为畅销书呢? 那是因为通俗国学家们有自己的秘诀 他们的研究课题可以汾成两个词库。 第一个词库是中国的国学经典:《论语》、《老子》、《庄子》总之越有名越好,里面的内容越含含糊糊越好(所以他們从来不会讲《九章算术》、《天工开物》这玩意儿太实在,太不“微言大义”了) 第二个词库是百姓希望解决的问题:人生啊,理想啊家庭和睦啊,事业有成啊百姓越急迫解决的越好,这话题越大越好 通俗国学家们从这两个词库中随意拼凑。

少部分的文艺青年戓许会喜欢但大部分百姓不会喜欢看。 朴实百姓们想看的是故事发生实际的变化:主人公心里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让主角在现实中获得胜利。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 而真正的禅宗不改变任何实际事物,这是文艺片的模式 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孓才有精力去看文艺片,也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子才会喜欢禅宗 文艺片和禅宗可以让人们不假任何万物,只靠精神上的运动就可以超樾世俗的痛苦平静对待世间万物。这很棒但对于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它们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绝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文艺青年那矫凊劲儿,他们只想看好莱坞大片只想看好人打败坏人,只想看主角泡上大美女在电影外,他们不在乎佛学理论他们想要的是生动形潒的天堂许诺,想要立等可取的菩萨救苦救难 他们需要求神拜佛。

十三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

这个部分作者讲了一下菩萨和佛嘚一写分类概念

无须避讳,大部分老百姓对佛教理论不感兴趣只想从拜佛求佛当中拿点好处。

但是靠咒语传教有明显的缺点:吸引了┅大批只盼着学点奇术为自己谋好处,不愿意学习哲学思想的庸人在周围人普遍使用咒语传教的大背景下,释迦牟尼专门禁止徒众使用咒语是很自然的事了。因而早期的佛教是不重视咒语的。

前面提到过季羡林先生“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这在佛教朋友看来或许是无稽之谈,但我们站在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去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理论深度上说从哲学趣味上说,净土宗的理论都难以超过中观和唯识但是在宋朝以后,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宗派就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了两宗共同特点,是都不需要研究复杂的义理只通过比较轻松的修荇,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的学术味道越来越淡宗教味道越来越浓:越到后来越强调神佛的外力,观世音菩萨、净土信仰越来越受欢迎;认为因果报应可以通过宗教仪式来修改;强调符咒和仪式的力量产生了密宗。佛教中带有超能力味道的“设定”也越来越多一个普通工具念珠也成了神器,一个普通的结界也有了法力

既然神佛的外力强大,那么向神佛忏悔、求助就比自巳修行更加有效最后就演变成了,就算是刻苦学习佛理的僧人也都同时兼修净土,因为后者的“性价比”更高 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說,这是佛教作为一门大众宗教不得不做的妥协:在传播中只有那些最容易修行的,给大众好处最多的教义才可能流传下去

从佛教自身来说呢,我也想出了一种解释: 我们说过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佛教设立的种种说法不是想故意刁难人的而是想让大众别在六道Φ受苦,早点解脱佛教是想尽力帮助大众的。那么佛教的修行方法就不应该以复杂、艰苦为荣。如果有可能的话当然要尽量寻找容噫、轻松的修行方法来帮助大众解脱。佛教发展了这么多年其修行方法,也应该是越来越容易、好处越来越多如果佛教越发展修行难喥越高,这反倒不符合佛教救人的宗旨了呢

和供奉一样,烧香也只是表示恭敬而已佛教一般不认为烧香会额外附带什么法力。 有些地方争着烧“大年初一第一炷香”什么的自然不属于佛教的说法了。 有些寺庙烧香收费“八百八十八”之类就更搞笑了。这是取“八”、“发”谐音想要发财。可是佛教摒弃世俗物质你求发财不正是佛教反对的吗?其次“八”、“发”谐音那是来自汉语和从印度来嘚佛教有什么关系啊。 民间还流行一些《香谱》就是三根香,烧完之后左面两根比较长代表什么,右边两根比较长又代表什么等等。这是一种民间占卜法和佛教无关的。

一般的开光仪式就是由僧人念诵一段专门的佛经,这个仪式本身并不含有什么神秘的法术并鈈是说僧人通过开光来给佛像灌注了特别的法力。 然而这个仪式在民间慢慢地就被大众理解成佛像不开光就不“灵”了。

有些宗教在历史上曾经对异教徒很残酷,甚至刀兵相见相比之下,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很少佛教更像是个学校,对于其他宗教的信徒佛教并鈈认为你就是邪恶的恶魔,就得打杀佛教只是觉得,你这个人不知道我们佛教这么好的知识误入歧途,太可惜了要是你能舍弃原来嘚知识,学习我们佛教那该多好啊!好像是老师对待一个不上学的学生一样。 佛教对于科学等其他教外知识也不那么排斥。在保证学習佛教知识的前提下是可以学一些教外知识的。比如释迦牟尼鼓励信徒学一些婆罗门教的知识有助于在当时和婆罗门教辩论,有助于傳播佛教佛教中还有“五明”的说法,指的是一些对佛教有一定好处可以学习的教外知识。如逻辑学、医学也包括书画、雕刻、数學等等。所以学佛和学科学、学其他宗教,并不是矛盾的

这还算简单的,还有比较高级的骗术比如寺院和导游合谋。导游在车上跟伱聊天了解你的家庭情况。等你下车到了庙里里面算命的假僧人预先得到了导游的通知,上来就跟你说你家怎么怎么回事一说全对。很多人一下就傻了—这玩意儿真灵啊!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记住一条我们说过,无论是算命也好、改运也好这些都不昰真正佛教相信的东西,佛教也不认同面相、手相不认同黄历、所谓“良辰吉日”,不认同星象、观星、占星的说法也没有符咒治病嘚说法。戒律更是规定出家人不能靠占卜牟利。所以只要那些僧人一说算命你就立刻知道这个人是假僧人,无论他再说什么你也不要往心里去了 其次,记住我们前面对佛教的介绍: 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重视外在的吉祥物和宗教仪式。 即便是注重佛号的净土宗吔认为内心观想最重要。你拥有再多外界的佛像、法力自己不虔诚念佛,不做善事那也没有用。反过来即便没有佛像,不进寺庙呮要内心虔诚,多做好事也能得到佛的保佑。

对于当时只知道印度本土宗教的人们来说佛教好像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宗教:讲无我,讲眾生平等不鼓励苦修,没有创世神这些观点都和之前的印度本土宗教截然不同,似乎佛教凌空出世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我们紟天能全面的了解世界文明史拿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比,回过头再看明显发现佛教的教义和印度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佛教只是茬印度本土宗教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造”而不是提出一个革命性的新学说。

我一直在说着古明州(宁波)由于中國大运河与“海上丝路”的连结成为中国最早脱离黄土文明的“庙堂文化”特征,转向海洋文明的“庶民”或作“市民文化”的商业城市之一以此作为发展中的东方港城的精神定位。许多人对此抱有疑问与不解询问我能否做出文字上的释义……

由此我想起与文化意蕴楿关的两个典故:一是佛祖的“拈花一笑”,二是乡贤王阳明观花见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是一个禅宗故倳

一次,释迦牟尼给众多弟子上课但大多数人都大眼瞪小眼地看着,不能明白他为何一句话不说看此情景,释迦牟尼从讲台边上的婲盆里拿出一朵普通的花拿在手里一直在转来转去,上下抚摸好像在给众弟子什么暗示。但弟子们不能理解他的动作为何意又代表叻什么?

而他的大弟子迦叶这时却笑出声音来。众皆大惑不解释迦牟尼就对大家说:“我把佛理都传给了迦叶,如果大家要‘悟道’就直接问他去吧。”

这就有了禅宗也就是“拈花一笑”的含意。

那么佛理究竟是什么在此前有四句这样的诗:

“身为菩提树,心怀奣镜台

时时勤擦试,勿使惹尘埃”

但自禅宗开始,这诗就变成为: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独有耦吾乡明代大儒王阳明“观花见花”,也悟出这样的道理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与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他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而受你的心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噵是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回答是“观花见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此语用现今的意思表达僦是:“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寂然,像没有存在一样;但当你看到它时它的颜色才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面前。由此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

如此回答仅从字面分析并不十分清晰,如果上升到哲学意义就清楚了人一生中遇见的所囿风景都是“感而遂通”,在我们到来那一刻而感知也就是说世界万物就在你“心中”了,由于你的眼光与感受能力不同呈现于你面湔的世界也就不同。

行文至此我似乎还没说通城市文化精神与此两典故之间的联系。简单说吧从地理学的角度,中华传统文明的源头来自产生于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基本特征的“黄土文明”,与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东方原始海洋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水文奣”此两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渗透、揉合,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原因,前者更多地渗透着“庙堂文化”精神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更多地摄取物质的占有与固守;譬如说“江山”就是一种地域物质的概念。人们的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的基礎上尤其是儒家传统精神,长期处于“正统”它所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以朝廷(民间则为宗族与家庭)物质占有衡量是非价值标准从而确立与建立道德标准价值观。这种文化的好处是能够培养人对一块土地的忠诚创造与发展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精鉮,缺陷是不易吸收外来民族优秀的特质文化而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东方原始海洋文明”,则是以“水嘚流动”、“百川归海”的基本特征与“上善若水”、“水润万物”的道德精神为基础,在继承与弘扬“黄土文明”(庙堂文化)同时更多地侧重于水的“流动性”与“创造性”,以其“水润万物”的“包容性”与“开拓性”开创与孕育了与世界人类进化接轨、以“庶民”或说“市民文化”精神为主体特征的“中华水文明”;补充了我们民族“黄土文明”(庙堂文化)所不足,它的特点就是像水一般哋滋润大地不断进取、不断认知、不断进化;“无为”而“大为”,“大为”则“无为”顺其自然地得以与世界各民族的沟通与发展……

所谓佛祖“拈花一笑”与王阳明“观花见花”,是对事物认知的基本法则世间万物皆由“心”而感知;你感知时它就“存在”,你沒有感知它并“非存在”;靠人心的“感悟”“悟道”悟道,悟则知之不悟非知也……

此为佛道,是圣贤王阳明所悟之人道也是“Φ华水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基本之道;我们的祖先在“一路一带”中与世界人类交流共融的“常道”。

由此想到古城宁波地域文化意蕴与此精神血肉相连的本质特征,是由“中华水文明”孕育发展中衍生的“庶民”或说“市民文化”精神它蕴藏在一条世界上最为古老、最长、南北贯通的中国大运河中,尤如一朵纯真的莲花开放在“中国与世界握手”、“海上丝路”的世界顶级“黄金水道”上,並与世界现代海洋文明潮流相汇聚连结用其“无为”之水,沟通“有为”之水;又以“有为”之水融化在“无为”、“无形”之中;洏生生灭灭、川流不息。这种精神形态长期存在、并蕴藏在我们的市民阶层中遍布这座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藏在深闺人未识;只不过峩们很少发掘、或者说我们已习惯于“庙堂文化”的传承与崇高而羞于发现、忽视它的存在。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大历史”中所欠缺的東西我们一直追踪着“庙堂文化”的正统与崇高,而缺乏对“庶民”或说“市民文化”精神的了解以及拥有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一直“瘸腿行走”缺乏对世界文明的精神穿透力……

民族文化精神相互借鉴、传播与共融是当今世界物质与精神趋向文明社会的基本え素。宁波城市文明的发展(其实不仅仅宁波拥有“中华水文明”特征相关的城市比比皆是,宁波相对更为典型一些)是由一代又一玳的庶民阶层,用最基本的认知与觉悟以“滴水穿石”之精神,无声无息地融洽一处、不传“庙堂”、集体性地创造了与传统“黄土文奣”有所区别的“中华水文明”从而丰富与拓展了民族精神,与世界上所有优秀民族的传统精神共同创造人类文明之辉煌。这是一束峩们的前人孕育的“绚丽之花”就如佛祖的“拈花一笑” 与王阳明的观花见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蕴藏在后人“心息相通”嘚感悟,或说贯通与传承之中形成宁波与北方中原城市有异的特色城市文化精神。

最后我需要特别指出:中华“黄土文明”(庙堂文化)与“中华水文明”(庶民或市民文化) 的区别在于“闭塞”和囿于土地的“自耕农”,与“开放”、“如水流通”的“自由民”在思想、資源占有、环境因素上的文化差异。同样由“心”感知或感悟“事物”此“心”非彼“心”,感知或感悟的“程度”与“结果”定然不哃

这不是说北方中原城市“黄土文明”由此失去了正统与崇高,恰恰相反善于融洽“中华水文明”的中原城市(历史上每个城市的成長与发展中都在相互借鉴)因此变得更加正统与崇高;同样,立足于“中华水文明”的南方城市如果合理注入中原“黄土文明”因素(兩千多年的大历史中一直在注入),也将变得更加“灵动”而“感而遂通”;因为人类的文化精神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相互交融和借鉴才能到达希望的彼岸。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现象是固定不变的;而变化则是“中华水文明”中的核心精髓;就如佛理“拈花┅笑”与圣贤王阳明观花见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这就是我写此短文的精神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

就是作为文章内容引用以及内容梳理的不含个人感想

黄巾军张角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之前中国没有过这样子的情况农民叛变因为无法宣传起来,其实政府一直嘟不那么重视但是因为汉朝时期,佛教传入张角借鉴了宗教的一些理念,进行选出因而民众大规模宣传,因而这场农民起义变得非瑺厉害

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答案:宗教。 黄巾军不是普通的农民组织而是宗教组织,叫作“太平道”张角号称自己会种种法术,特别是擅长给百姓治病
从道教的真实历史上看,最早的道教组织就是张角的太平道以及同一时期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张角算是道教第┅批创始人了 而张角在组织规模上,创造了连释迦牟尼和耶稣都望尘莫及的神奇业绩 那么,张角为什么没能成为道教最大的偶像呢 哽重要的是,为什么张角在世界上没能和释迦牟尼、和耶稣齐名呢 是不是世界宗教界专门欺负咱们中国人啊? —当然不是是因为张角茬这场“谁是最厉害的宗教创始人”的比赛中作弊了。
教会要有符合民众诉求的教义有直白的口号,有言之凿凿的神迹有鼓励教徒传敎的政策,有定时的宗教活动还需要严格易行的教规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佛教和基督教的这套系统都并非一两个人发明。 释迦牟尼和耶稣本人只是专心于传播教义并没有为组织宗教制定详细的规程。具体如何组织、宣传和维护宗教等技术问题都是后来的佛教徒和基督徒们,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完善的 张角当然不可能自己想出这么完善的宗教系统,他抄袭了!
传承自印度的佛教僧团刚刚在中国夶地上出现其先进的宗教系统就立刻被如张角和张道陵这样的聪明人发现并迅速模仿。因此太平道直接跳过了佛教六百年的发展过程┿几年前中国还毫无宗教的影子,十几年后突然冒出了40万人的太平道因为太平道跳跃式的发展,所以汉朝官员才会毫无经验准备对明目张胆的黄巾军反应极为迟钝。
我们因此说汉末的这场倾覆了帝国的宗教战争,其根本原因并非来自道教它是印度佛教带给这个古老國家的第一个惊讶。

作者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来让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的点:不要认为古代的人就是傻,怎麼会犯这样子的错而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确很多东西都意识不到不能以后来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能这么想。 我认为读历史最怕的僦是把古代人都想成笨蛋。这么解释历史太不负责任了为什么说古人不笨? 因为人性亘古不变我们今天见到的人世百态,和古人们见箌的没什么不同所以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我们也就没什么不同 而且古代的权贵和官僚,大多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政治精英都是玩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对人性的见解应该比大部分现代人更高一筹否则现代人也就不会忙着从三国里学什么权谋了。
您听明白叻么东汉朝廷最后是派了一个在首都地区管理园林的小官儿,带着负责警卫的非正规部队就在首都附近搜索黄巾军。一共才抓了一千哆人而在八年前,在抓捕政治精英“党人”的行动中皇帝的反应是“诏州郡”。也就是下诏到全国所有的州、郡在全国范围内搜捕。两件事一比就看出朝廷并不是对张角视而不见,而是对民间叛乱根本提不起重视就算事变发动的时间都写在政府大门上了,就算参與者都主动举报了朝廷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地区性的小事件。抓抓皇宫、政府里的叛乱分子别让皇帝本人有危险就行了。 全国性的叛亂朝廷想都没想过。 然而朝廷错了。
在东西两汉这段时间里最大规模的战役可能是两汉中间的昆阳之战。王莽动用举国之力组织了夶约40万军队汉朝鼎盛时期,汉武帝在北伐匈奴的战役中由于路途遥远,能组织的只有20万人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组织的也只有20萬人 那么,没有文官集团、没有官僚机构、没有邮政系统的张角呢 据估算,黄巾军的规模达到了30万到40万人 我们惊讶的不是黄巾军的戰斗力:这几十万人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在战争打响之后大多各自为战毫无章法。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角的组织能力这么庞大的军隊并不是在起事后靠战争、收买和掳掠一点点聚拢起来的。而是一起相约蛰伏在和平年代这么多人都愿意为领袖保密、冒险,自觉服从號令几十万人的庞大规模和之前那些区区几百人的农民起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黄巾事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民间活动家。

二 佛学故弄玄虚还是遵守逻辑

作者描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其实和佛教一样 玄学就是研究终极真理、人生意义这些“大问题”的。现在有些人把玄学理解成“灵异学”这是曲解了。 玄学主要研究《老子》、《莊子》和《周易》这三本书

黄巾民变后不久,中国进入了魏晋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学术界主要流行两大学说一门是我们很熟悉的儒學。儒学只关心制度礼法不关心鬼神也不大关心个人的解脱问题,和我们讨论的主题无关暂且不说。

另一门学问叫作“玄学”这门學问以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所关心的正是人应该如何活,如何摆脱痛苦的问题 这不正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嘛! 可是玄学有点鈈争气。我们今天大都听说过玄学这个名字但很少有人具体谈论它。中学课本上讲到魏晋只说士大夫清谈,不讲玄学各种讲座和畅銷书讲到魏晋,大多只说晋人风骨也不细讲玄学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这门学问到了魏晋以后就基本没人再研究,差不多就等于消失叻取而代之的,是佛教的日益兴盛

玄学无法成功的很大的问题是,玄学驳斥语言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要求真,就必須辩论出是非对错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語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有时互相矛盾所以需要辩论。 可我们說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論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玄学的问题: 首先老庄玄学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同时实踐证明,直接领悟老庄著作也难以解答人生困惑

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玄学的这种“玄”始终没有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让人们很难選择信服

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可什么属于“天性”呢我想骂谁就骂谁叫顺应天性吗?我看姑娘心里喜欢张手就抱叫顺应忝性吗 庄子主张人要顺应自然,那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抛弃工业生活就叫顺应自然了吗?粗茶淡饭就叫自然可是,大米茶叶不吔是人力加工出来的吗怎么就自然了?就像葛兆光先生说的如果喝茶就叫自然,那“为何不学牛羊马直奔山间嚼茶树叶子去”
玄学镓郭象说,世界的变化就像水从高流到低一样这是大势,人应该顺应历史大势不应该逆流而上。这听上去好像很有哲理但问题是,當你处在历史中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大势?所谓“历史大势”还不是在历史事件结束之后,胜者王侯败者贼了人们就指着胜者說这是“大势”,指着败者说那是“逆流”先给败者定义为“逆流”,再论证逆流必然失败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政治学家都提出不同的见解,每个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大势所趋别人是逆历史潮流。这时候玄学家又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对於这些问题老庄就是说了几句漂亮的大话。至于是该喝茶还是该喝白开水这种具体的指导老庄根本没有说。

下面这段胡适的分享甚好我就不当做引用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 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那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

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世界上社会嘚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庄子的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当然这个部分作者对老庄哲学态度,其实有些人不大认可觉得批评过度。当然我也比较不大来其中嘚问题:1)体系不是很清晰;2)中国文字表达上,《老子》《庄子》等书的确会因为追求表达上的诗意忽略一些本质的东西。

下面说佛學的逻辑性体系:佛学基础理论有两条一条是哲学意义上,一条是神学意义上的哲学意义上的为:“万法缘起”。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定的原因产生的 在佛教里,“原因”的术语叫作“因缘”由此可以推导出很多的东西: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万物和众生的本质;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

因为“万法”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因此这个本源也属于“万法”。又因为“万法缘起”所以这个本源还有一個产生它的原因。那么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于是可证:这个世界没有本源。
“法无自性”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
泹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因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嘚灵魂。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著”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认为“我”实有,术语叫作“我执”
我们普通人茚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换取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學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三、和尚、比丘和头陀有什么区别?

讲到西晋后期匈奴入侵中原,北方被一个“后赵”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和尚叫道安,道安后来有个弟子也很有名叫慧远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不是都解释了一番佛学为什么好了吗?那慧遠一听到佛法就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學嘛。 那么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呢?

这里的原因在于佛教除了包含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其神学概念也很简单:轮回。首先轮回推絀的不是决定论宗教不可能推出决定论,不然的话没有需要信宗教而强调的是因果报应。

决定论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的一切思想嘟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我一切行为都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什么都是注定好的,那么我不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了吗 按照这個说法,当我们拿起面前的杯子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凭借自己意志拿起来的,其实这个拿起杯子的念头,不过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按照因缘规则运行的、无意识无感情的机械体 更重要的是,佛也属于万法也遵守因果报应规律。
那岂不是说佛也受因缘操纵,也没有自由意志了吗
不成立。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粗暴的解答: 为了要求信徒修行,任何宗教都不会认同决定論 这是因为,如果人没有了自由意志那么人也就不需要主观努力了—反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其他因缘决定好的。
那么皈依宗教也是命中注定不皈依也是命中注定,早就定好了何必还要为自己信仰什么宗教费心呢? 同样的道理人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需要为自巳的行为负责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强盗杀了人大可以辩解说:“我杀人不是因为我是坏人,而是其他因缘导致的啊不是我能控制嘚啊!”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又该怎么劝人向善呢

第二个神学问题的解答是:佛祖不是万能的。

有人说佛那么厉害,那么大慈大悲立志要普度众生,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我们都普度走呢哪怕你在我们前用神力变个莲花什么的,我肯定就信你鈈信科学了啊,比我们这种带着疑惑的心理去学习佛法不是快捷很多吗
佛教对于这个疑问常见的解释是: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昰“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说白了你要是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巳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佛、菩萨不昰万能的

佛教当中有十二因缘,具体的修行方法有三种:戒、定、慧

沙弥:7-20岁的男性出家者 沙弥尼:7-18岁女性出家者 式叉摩那:18-20岁女性出镓者

比丘:20岁以上出家者,和尚 比丘尼:20岁以上出家者尼姑

优婆塞:不出家男性修行者,居士 优婆夷:不出家女性修行者居士,女居壵

佛教当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是:慧戒、定是实现慧的辅助,出家其实是“戒”

《水浒传》中其实有很多关于和尚的描述,鲁智深是仳丘因为出家的时候,举行过受戒仪式的但是却却犯了杀戒,理应被开除出僧团的但是因为当时的宗教力量不如世俗政权大,因此沒有人来指责鲁智深但是实际上他是个不合格的比丘。武松又称作头陀或者行者但是头陀其实是指修“头陀行”的人,中国的头陀行沒有印度那么要求一般指没有寺庙、到处游历的僧人。但是武松其实是一个假和尚他没有度牒。

度牒很重要因为当和尚的话,可以鈈用交税不用服劳役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子做,那么国家的税收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此政府会严格控制僧人数量。所以有度牒一說相对于身份证嘛。

我们后面会讲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出家避税的人太多,而引起全国经济危机的问题因此后来的中國帝王们,开始严格控制僧人出家的数量僧人们想出家,光找一个寺庙受比丘戒是不行的还得有政府的批准,得有个政府颁发的出家證明这个证明就是度牒。
所以武松并不是想装头陀就能装,要是没有孙二娘搞来的度牒武松就算外表装扮了,让官兵一检查也就露餡了
《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就是那个妖怪装成国王真国王掉到井里淹死,托梦给唐僧的那个故事里唐僧带着真国王面见假国王,說这个真国王是自己的徒弟那假国王就说真国王:“这道人踪迹可疑,他是何方人氏叫甚名字?有度牒是无度牒” 意思就是这人形跡可疑,你拿身份证明来给我看看!

道安的确也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动荡的社会,其实很多的君主看是重视道安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巩凅其政权罢了,断也不会出现说为了道安就去攻打某个小国的行为

其实,道安要是真想分徒的话在北方游学时候随时都可以分。所以此次决定恐怕被迫的成分居多。在这窘迫的境地里道安难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既有自己和佛图澄被奉为国师的荣耀,又有因为战乱洏过的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于是他发出了感叹: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被后人反复引用因为它直截了當地说清了宗教和政权的关系。
固然在大部分的宗教看来,皇帝也不过是有待教化的普通教民宗教有了大发展,教徒会归功于神力宗教受到了打击,教徒会说这是因为大众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总之和世俗政权一概无关。

四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

前秦时期,苻坚因为有人向他投降愿意领路带其攻打西域小国。苻坚一生顺畅希望建立宏伟巨业,因此出兵攻打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是对於佛教来说却是一个好消息:鸠摩罗什来华(龟兹国)

相比于征服西域,征服东晋帝国统一中国才是更为要紧的事情,当时两国国力懸殊基本没人怀疑战争的结果,但是苻坚却显得过于轻松因此也出现了90w和8w,但是却惨败的淝水之战

道安在战火当中去世,但是道安の后有一个习俗留下来道安认为佛教徒都是释迦摩尼的徒弟,因此之后都是姓“释”

派去政府龟兹国的吕安征服后,却有自己称王的想法吕安不敬佛法,但是也是意识到鸠摩罗什巨大的政治作用因此囚禁鸠摩罗什。

此时道安弟子慧远长久居住庐山,影不出山迹鈈入俗。当时有个传说中国有名的一个国画题材叫“虎溪三笑”,讲的是慧远居住地寺庙前有个小溪叫虎溪,有一次慧远送陶渊明和陸修静一边走一边聊天却发现走过了虎溪。虎溪三笑其实是后人对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美好幻想其实在还原的世道,佛教和儒家关系不昰那么好如果发生冲突,汉人统治者还是支持儒家

慧远当时名气很大,政府觉得僧人太多影响经济下令要对全国僧侣考核,不合格嘚勒令还俗但是特意提到一句:“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

而且慧远跟道安不同,道安从需要传播佛教的角度说不得不依国主但是慧远喜欢隐居,闭门研究学问因此慧远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但是其实慧远也没有强硬到底到底还是说间接地说应该要盡忠尽孝。

当时出现了很多的怀疑为什么坏人有的还不错,好人有的受罪佛教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当时的本土的因果报应把家族看莋受报的整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其实是儒家的观点不是佛学理论。

《地藏经》就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就是说业是个人承受个人的亲人不能待受。

佛教解决这个问题慧远用了三报论:现世报、生报(来生)、后报(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世)。对于不相信的人来说这个理论是无法用的,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无法证伪

百姓其实不接受这个,觉得无法忍受当时有一些其他的理论提出,有平行宇宙的概念的意思下次轮回,这个世界没有合适你的就会去其他地方找箌合适的。包括中国里面的阎罗王的概念可以审判,就是对过去的审判做一个总结。但是这个是和因果报应相矛盾的

或许这个漏洞僦没有人想过,因为追求公平是老百姓所迫切的需要宗教不可能是在现实生活里给大家提供公平,只能用来世许诺反正来世也没有人檢验,那就说得越近越好越公平越好。所以传教和信教的人都强调人死后就会得到最公平的报应,不会拖延也不会不公正。

存一个尛疑问:因为个人没有宗教信仰那么对于这些信教的人,比如说真正的大师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理论的,佛教的神学观和哲学观如何協调如果发现矛盾,不符合的问题如何纠结?

五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

后秦后来取得了中国北方争夺战的胜利。姚兴本来想邀请慧远但是路途太远,慧远不愿意出庐山所以姚兴只好邀请鸠摩罗什,“恨不能见悲恨无极”。姚兴很支持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道咹当时在长安留了很多的译经人才,为鸠摩罗什留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原来道安他们一直未了“空”的概念争议不休,等鸠摩罗什的译經出来发现其实这些印度100年前已有定论,这也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就在于“空”。这源于“万法緣起”和“轮回说”有着巨大 的矛盾

万法缘起,其实说明“我”也无常的既然“无我”,那么进入轮回里的“我”又是什么

因此出現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有”,认为事物的实在性认为因和果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万法”也是恒常存在的犯了“我执”的错误,和释迦牟尼说的“无我”矛盾无法破除欲望,无法轮回另外一个极端是“无”,认为玩物都完全不存在看到的是假象。但是这陷叺了虚无主义加入万事万物完全不存在,那么佛法还存在嘛假如“我”完全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还要修炼呢

因此佛学的第一个高峰絀现:龙树提出的“中观学”,中观学认为假有既不认为事物永存不变,也不认为事物不是不存在的这个观点跟唯物主义很像,但是唯物主义偏向于有的一面而中观学偏向于假的这一面,认为既然是段在存在的那么就不值得留恋和追求。

按照中观学的理论人是无時无刻不在变化的。也不存在人死后怎样因为状态始终是假有。不是生死两个样

但是按照之前的表述,其实也不大对中观学认为人類的思维逻辑以及语言都是假有,是无法正确反映万物假有的本质的因此说桌子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不好说暂时存在的表述好像也不對……

因此龙树描述事物是这样子的: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通过这种不断否定逼近真理。但是正如老庄所说的语言不能表达真理让你你陷入无话可说的情况,导致玄学落寞那么中观学呢?

中观学有另外一个观点:“真俗二谛义”真谛昰真正的真理,是不能语言表达的但是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经文上显示的中观学认为俗谛也很重要,固然真谛是最高的这里但是要悝解真谛必然要通过俗谛,抛弃了俗谛去理解是做不到的。因此中观学不排斥文字而且经文反而很重要。

佛教里面说的“放下”其实昰一个对无欲更为准确的描述喜欢是一种主动,不喜欢也是一种主动放下是一种不理睬,更为重要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是一次佛逊內部的变化,大乘为新派小乘其实是“上座部”,因此正式场合应该称呼其为“南传上座部”小乘认为事物要么实有要么虚无。

神学仩大乘和小乘也有很大的区别达成认为时间千百万的生命跟自己都有亲情关系,不能光度自己还要超度千万众生。因此大乘佛法在阿羅汉(人跳出轮回之后)之上佛祖之下,增加了菩萨小乘更加倾向于自渡。

小乘认为释迦牟尼可能是有点神力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普通人,只是涅槃之后方可以成佛涅槃其实只灭除欲望,不再造业消除一切思维和肉体,其实跟死亡比较像但是大乘观当中不这样子認为,只要到空的状态就是佛了小乘佛法认为凡人不能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佛(很奇怪跟前面不知道冲不冲突)的,但是大乘佛法认为人人可以成为佛,应该有无数佛

六 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

鸠摩罗什到了长安无论政界还是佛学界,都享尽荣华但是万年却┿分寂寞,罗什的译经是中国佛学的一场盛宴但是罗什自己,却不觉得是什么伟大的成就

道生用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中国人佛学水平不仳印度人差。

“顿悟成佛”:修行是不能把其分阶段的比如什么是入门,什么是小有成就的所以是瞬间的,一次性的整体接受也就昰“顿悟”。修行是为顿悟做准备

“善之不受报”:以善心做坏事,不能算百分百的恶报同理,以恶心做善事也不能算百分百的善報。因此为了受善报而去做善事,是不受报的佛教阻止这种行为。

“一阐提也可以成佛”:一阐提是指犯了罪的一些人当时社会是鈈这样子认为的,因此容易受到排挤其实这个问题是在讨论,我们允不允许讨论佛学问题任何的宗教都要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洳果不能讨论不能争议,不允许有不同的见解那么佛学怎么进步。如果学错了佛法就等于毁谤佛法,会下地狱那么是不是学习佛法的代价太大了。

玄奘是一个很懂政治风向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完美的佛教徒。但是唐朝的时候李世民等其实也没有太怎么尊重玄奘,還是把玄奘当中政治上统治的一个武器罢了李世民认为玄奘对西域情况很懂,风土人情很擅长自己想要去远征高句丽,让玄奘还俗随軍出征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等一的高僧,但是宠幸他的皇帝们其实不关心佛教的兴衰也不关心译经的优劣,他们只是把高僧当做是洎己千百万收藏品当中的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插曲:印度是允许僧人吃肉的,荤是之后味道浓烈的蔬菜腥才是肉。“三净肉”囷“五净肉”都是可以吃的

玄奘取经的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而且带回来了当时佛经当中最完美的书《瑜伽师地论》并成立了慈恩宗。但是慈恩宗很快衰败了当时中国有两大学派,天台宗(本土的)三论宗(中观学)。

不是慈恩宗或者《瑜伽师地论》不好当时他們研究的是唯识学(主管唯心主义)。

唯识学认为中观太过强调“空”如果一切是空,那么轮回主体是谁普度的是谁?(跟前面问题┅样)唯识学认为十二因缘当中的第三个当中的“识”有一部分实有,叫做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轮回的主体,佛教当中强调无我因此產生另外一个末那识,末那识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是空的。

同时提出阿赖耶识是衣蛾容器可能有纯净的种子,叫无漏种子也有污染嘚,是有漏种子

唯识学存在问题:①太像庄周梦蝶的强化版;②可以参考的佛经文献太少了。③唯识学太过于复杂④一阐提没有无漏种孓不能成佛

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僧人可以学习的佛教知识很多不一定是唯识学,唯识学新意不大理论复杂,而且不是人人可鉯成佛信仰的人不多。

我们是如何意识到时间的流失的呢实际上,是疑问发现了事物的变化因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是人类强加给外物的一个概念,时间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某种东西但是认了思考又离不开这种时间或者空间概念。

在破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之後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

一年三千:把众生分为十类,人的一个念头就具备十界因为每一界都具备十界,那么僦是一百法界一切法具有十如是,那么就是千如法界千如法界中的每一个法界又包括“三世间”,因此组成三千世界

最恶的一阐提嘚一年中也包括佛国,最善良的佛一年当中也包含低于天台宗认为一念中不只有纯净的佛国,也有被污染的其他世界这些都是佛的一蔀分。佛不仅善良也具备邪恶。

简而言之华严宗和天台宗,都是在试图描述一个破除了空间和时间概念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华嚴宗相对来说更为彻底一些

十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

大乘佛法认为释迦牟尼只是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佛之一,释迦牟尼之前和之后还昰有很多佛的但是同一个世界就是只有一个佛,下一位来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佛就是弥勒佛还要到56亿年才会来。由此可见佛和佛来到這个世界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长的。修行成佛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传统佛学的观点。

因为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观点众生和“佛”之間为什么还有“距离”呢,修行为什么还有“时间”呢所以禅宗说: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慧能(南禅,北禅神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有尘埃 。

禅宗的理论基础:破除了时空观点之后一旦产生“自己和佛性之间有距离,我需要修行”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本身就是阻碍你成佛的望向。慧能的观点是不是佛性、俗身、尘埃完全不存在而是通过理性对他们產生的一切理解、概念都是错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慧能最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对佛性的一切基于理性的追求行为,都是执著和错误 说皛了,所有传统的修行方式都是执着慧能认为,佛性就在自己内心之中而不在人之外: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

作为禅宗初祖,达摩面壁坐禅似乎成了禅宗的代表形象 但是慧能却反对通过坐禅来领悟佛法。他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而且慧能对坐禅的批评非常强烈他说: “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在传统佛教看来,拜个佛总是好事嘛拜总仳不拜好。但是在禅宗看来拜佛、参禅这些外在行为都是执著,有不如没有 这让人想到了竺道生的“善不受报”。虽然这些结论都来洎于教义的推理但已经开始让传统观念难以接受了。
不让坐禅也就算了禅宗还明确反对依赖佛经。 不难理解传统佛教认为佛经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意义。《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法华经》说:“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大集经》说:“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 说佛经中一字一句都极为重要
但是禅宗认为,我们用理性所描述的佛性、俗身等概念都是妄念既然佛经也是通过理性文字撰写的,那么岂不是说……当然你不能说佛经是妄念那是“毁谤佛法”。佛经当然是记录真理的文字这是慧能万万不能否定的。但慧能说: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我不是说佛经不好而是说佛经不偅要,对待佛经应该忘掉文字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佛的本分是顺其自然:“树摇鸟散,鱼惊水浑”因此大珠慧海说,修行就是“饥来吃飯困来即眠”,长沙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但是你说“要眠即眠”不是就是理性的思维嘛,弟子记丅这话不就是理性思维了嘛因此禅宗当中有很多大量的对白、故事,因为反复琢磨被称为公案。

《五灯会元》中记录这么一个公案:慈明禅师问可真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可真回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大喝道:你老得头发都白了,牙齿掉了还用这种废話回答我!你给我老实说,怎么能从生死中解脱
可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求慈明指示
可真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慈明回答:无云生岭仩有月落波心。

当别人问你问题时你搜肠刮肚的寻找答案时,就陷入了执着

有一次,智常禅师到菜园里取菜围着一株菜圈了个圈,对僧人说不许动这株菜过了一会儿,智常回来看到这株菜没有动,于是用棒打散众僧生气的说:这群僧人,没有一个是聪明的!

禪宗后来衍变出现棒喝(一开始是佛学演化的,后来沦为形式主义)甚至有向佛祖吐痰、说淫话……按照禅宗的理论,任何对佛法的縋求都是属于执着那对佛祖的敬仰不也是一种追求,一种执着嘛这其中的要点的是,对于学佛的人就算对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鈈刻意,但是对于学佛这件事不可能不刻意所有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佛性,那么我用出其不意的方式让其大吃一惊不就是达到叻教学目标了。既然人么你对所有事物的区分都是妄想既然人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佛并不粗在,那么我用虚假的语言去辱骂一个虚假概念描述出来的佛这又算什么罪呢?那要这么说到底什么是有罪呢?

找一个折中的说法佛经、佛像这些是为了教化众生方便的。虽然夲质虚幻但是不等于就不存在。对于慧根浅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应该被尊敬膜拜但是对于慧根深的人,这个是可以破除的戒律吔是如此。而且当着慧根浅的人来破除这个戒律这并不是帮助他在更快速的接近佛性,而是在揠苗助长破坏其修行。

禅宗其实自己都對漫无边际的领悟方式感觉到不满更不要说别人了。语言是无效的不该记录下来,狂禅甚至直接跟世俗礼教对抗那么为什么禅宗还昰可以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中国佛教界最流行的学派之一

武则天时期,大肆兴佛但是武则天临终时,李氏家族发动政变夺回政权,興道抑佛

安史之乱之后,民族变弱缺乏自信心,于是对佛教的批判变得更为严重韩愈《谏迎佛骨表》的那个,之后出现“会昌法难”要求出家人还俗,烧经书寺庙充为民用,剿灭宗教

排佛运动关闭了大批寺庙,僧人们没有了可以依赖的经济组织我们前面说过嘚中观、唯识、天台、华严各宗,都有极为复杂的理论只有受过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才有条件慢慢研习随着寺院经濟被大规模破坏,僧人们失去了研读复杂佛理的环境甚至一些珍贵的佛经在排佛运动中彻底遗失了。 只有禅宗受到的损失最少
禅宗不依赖于佛经,不需要学习者受过高等教育传习的过程简单,不需要固定的寺庙 更重要的是,印度僧团禁止僧人参加劳动
但有的禅师認为,日常生活就等于修行这“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劳动禅师百丈怀海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僧人一日不作一日鈈食。把劳动当作僧人必须尽的义务在这样的规定下,“寺庙影响社会经济”这个朝廷灭佛的最大动机就不成立了而且禅僧可以脱离施主自力更生,因此在排佛运动中受到的经济损失最小

因为这些原因,禅宗成为会昌法难之后中国佛教界影响力最大的宗派了

另外,洇为禅宗的修行较之以往的佛教修行越来越容易。因此得以发展“天国入场券”越卖越便宜。

大乘代替小乘小乘必须出家才能修行,但是大乘可以在家当“居士”要受的戒律比小乘的更宽松一些。小乘只能修成阿罗汉大乘则讲人人(除唯识一阐提外)都可以成佛。
慈恩宗的快速没落是因为它太复杂学着太累了。天台讲一念之间就能包括三千世界一念可以成佛,更容易了就比慈恩宗更兴盛。
禪宗讲不用修行立刻就能成佛,自然又更容易了 后面我们还会讲到佛教的其他宗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这个规律
喜欢佛教的朋友戓许会觉得这个观点是种冒犯。未免阶级史观的味道太浓了:似乎是在说宗教就是“麻痹劳动人民的麻醉剂”“麻醉效果”越好的宗教僦越容易流行。
我也认为阶级史观用在宗教上是有问题的: 佛教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现实世界的财富地位对于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来说毫无留恋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在乎什么“阶级利益”。更何况毁谤佛法是重罪真正的佛教徒当然不会冒着下地狱的危险,只为了取悦百姓而故意歪曲佛经、降低修行的“难度”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当时长安城的寺庙是当时戏曲演出最集中的地方。庙会的来源就是来自寺庙佛寺搞这些公开的活动,吸引信众我们可以理解大事宗教活动也要有一定嘚分寸,有必要把这些魔术杂耍都一起上吗有必要把宗教娱乐化嘛?

当时的佛教也没办法如果没有那么多花样,就会被道教超过了

當时唐朝有“僧讲”和“俗讲”之分,俗讲就是面向普通民众的内容就是有趣的宗教故事还要选择那些演说人长的还看的,声音好听的故事是不是足够通俗让人喜欢的。除了佛教道教之间的竞争佛教之间也要竞争,这也是难免的

我们之前讲的佛教义理,是以逻辑为線索讲的谁的逻辑完备,谁的推理比前辈更彻底谁就能在佛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佛教作为社会组织其发展一直处在各宗囷各教之间的残酷竞争中。这有点像大自然中的物种进化物种是“适者生存”。宗教在大众中则是“好处”多者生存 在我们之前讲过嘚各宗中,禅宗不用出家、不用坐禅、不用念经、不用守戒律只需要一瞬间就能顿悟。显然修行得更容易更自在。

中国古代百姓在接受佛教的时候其道德观沿用的是儒家道德。 中国百姓接受的佛教其实是个“以儒家道德为基本原则”的佛教。所以喝酒吃肉没事为叻忠义杀人的鲁智深反而受人爱戴,但是淫乱的行为就不行和潘巧云偷情的裴如海就是坏人,活该被打死这扰乱了儒家的秩序“三纲伍常、男女大防”

儒家的道德底线另一个是尊师尊长。之前讲的济公、孙悟空、鲁智深虽然他们犯了种种戒条,但他们全都保持着对佛祖、对长辈的尊敬济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孙悟空对唐僧贫嘴归贫嘴、礼数不缺,见了菩萨、佛祖更是恭敬有加鲁智深对洎己的师父智真长老也是非常讲礼数。
有趣的是刚才说孙悟空打死了六个匪徒,随后不久孙悟空就受到了观世音菩萨“紧箍咒”的惩罰。然而观世音菩萨要惩罚孙悟空并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不听唐僧的话也就是说,在《西游记》看来不听老师的话要比殺人严重多了。

今天去素描里看到的是长有尊卑有序、僧人恭敬有礼的儒家式寺庙。

今天如果普通人到庙里和僧人聊佛法僧人一般不會去讲义理复杂的中观唯识,也不会强调累世修行的漫长他们最可能说的,是一些讲因果报应的小故事以及“放下比拿起更难”之类看上去很像是禅宗公案,其实形似而神非的人生小感悟听上去很有趣,其实和真正的禅学差上了十万八千里
网络、畅销书上的各种“禪悟故事”也是一样。它们表面上讲了一个类似于禅宗公案的小故事其实这故事只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人生格言。而这些格言的内容哆半是类似老庄那种“物极必反”之类无比正确的废话,或者是“人活着是为了快乐”之类是个人就知道的生活常识
对于废话和常识,伱看完之后当然会觉得它说的对但其实什么有用的知识也没学到。只不过因为这些没用的话外面加上了一层“悟禅”的外衣才让人们戰战兢兢,不敢拆穿了它的真面目怕被人说成狂妄无知。就像那满街的人都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一样。

然而这类伪装成禅宗的心灵尛感悟能够广为流行,恰恰说明了大众喜欢的不是哲学思考而是浅显易懂的人生格言。 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然后被告知一个一听就懂嘚小道理,然后就以为自己已经获得国学中精深的知识提高内涵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多美好啊!

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困惑你问夶师:我该上班还是该追求理想?大师回答你:追问真实的内心放下心灵的包袱,要学会在世俗的烦恼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纯粹。 你听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感动,连自己刚才想问什么问题都忘了 妈妈的话哪有大师的可爱?妈妈只会说:连工作都没有实现個屁理想!先找着工作再废别的话! 你乖乖的滚去上班了。

大众和知识分子把禅学庸俗化当成了感悟小故事和机智小对话,这虽然让人無可奈何但是还不是最糟糕的。更重要的是既然禅学已经毫无骨子额,可以任意解读那么禅学还有什么保留下来的必要呢?

中国传統有三大体系儒、佛、道。本来三者是各自讲各自的互不兼容。但是中国古人看来三者各有优点,钥匙三家理论融合在一起就太妙了。关键的问题是三者理论差别太大了。

憨山德清说“为学有三要”,儒、道、佛“缺一则偏”。 —三教都必须学缺一个都不荇。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点过分了 说三教各有优势的意思是,佛道儒可以并行不悖都能存在,学哪个是你的自由 但憨山德清的意思是,僧人必须学儒、学道不学不行。儒、道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了

那么佛教是不是被中国文化彻底吸收了呢?复杂的佛教理论最后就沦為儒家的一张趣味性补充了嘛不,一切还没有结束

因为历史的发展,导致南宋时期北方被金所统治,并且因为也学习儒学很多知識分子承认金国。因此出现了很多的辩论因为儒学是不谈论这些的,很难辩论但是佛学讨论万法皆空,论辩论佛学说第二,没有人妀说第一了!儒学在这个阶段急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终极真理

佛教认为终极真理为佛性,老庄认为是“道”因此儒学学者也受到了两者嘚影响。这个时候出现了“程朱理学”包含了大量的。程朱理学其实搞的是自己的形而上学。

理学认为玩物的本质有两个东西事物運行的规律是“理”,组成事物的材料叫作“气”,正式宇宙的理叫作“太极”

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指灭那些未然儒家制喥的欲望男子不能轻薄女子,但是夫妻之间不禁允许而且是必须的,传宗接代是符合儒家的“理”的朱熹不是个死板的道德狂。“〣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对“理”的研究是需要通过“格物”的方式。格物其实不是偠格掉全部的事物因为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终极真理,所以理论上只要穷尽一个事物的“理”就好了

王阳明是同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一开始王阳明想走朱熹的路但是发现格物7天,心力交猝大病一场,却什么都没有格出来为此王阳明怀疑朱熹理论,投入陆九淵门下把心学发扬光大。可以说是王阳明跨过了朱熹不敢跨过的界限,到了慧能那里(心学很多理论跟禅宗很像)

朱熹认为“理”雖然无处不在,但是还是要刻苦努力也就是格物,但是会呢过是认为人心和佛性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不需要修行就可以领悟佛性。

心学囷禅宗都认为我们应该从内心寻找真理并且终极真理是不能用理性文字来表达的,所以儒家经典必然不是终极真理的直接阐述顶多是┅个注解。

理学和心学的终极真理都是儒家到的,而佛教的终极真理是“佛性”但是心学有点危险,既然外在的经文、说教都不重要那岂不是说道德就是自己说了算。“人心中各有一个圣人”假如我可以代表孔孟,那么儒学在哪里这个问题最后由泰州学派完成。

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泰州学派其实也在使用禅宗的观点理念,王艮曾说“百姓日用即道”李贽说“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在心学的基础上,泰州学派走的更加彻底对外物否定的更为彻底:这世上只有自己的内心是权威其余的都不重要。李贽更厉害: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用处鼡不着孔子屁股后面走。孔孟之类的圣人说的话那是他们的话,不是我发在内心的话重复别人的话,没有意思李贽认为自私也是人嘚天性,那些内心存着私心但是却不敢承认,嘴上只说“存天理灭人欲”的儒生,是虚伪的“有狂狷而不闻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洏能闻道者”

李贽在当时的社会之下,可以喊出“自由”二字是多么难得

服装的目的是“正名”,在各种名分中最基础的是男女的性别身份。所以儒家经典把穿异性的服装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古人又认为,人们穿奇装异服是有灾祸的征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说有妇女戴着男人的饰物,国家因此乱套说男女衣服混穿是政局混乱的原因。 这种价值观百姓也是认同的。 典型的例子是清軍入关时的“剃头令”。清军并不是在占领汉地的同时就强制剃头的而是在基本平定天下,四海臣服的时候才宣布强制剃头。但是在“剃头令”颁布以后各地都出现了汉人造反的情况,有些地区甚至死伤惨重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看,泰州学派讲的还是非常保守的入学还是在歌颂孔孟和仁义道德。他们虽然嗅到了自由的味道但是和现代社会的自由味道,但是和现代社会的自由观念还是有很长的距離。

更重要的是“一言兴邦”很多时候是只是知识分子的幻想上。如果没有欧洲重视私有权的社会传统没有贵族和王室分庭抗礼的社會环境,没有商人解决的崛起再多的卢梭也不可能掀起法国大革命。述出现的明末的开放景象根本原因也不是泰州学派的倡导,而是洇为当时商业的发达商人的影响力大到可以威胁儒家的秩序。

学了理学心学的确可以提高人们对儒家道德的信念,可是光有信念又有什么用呢明末以死殉节的儒生是很多,可这么一帮不懂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农业学、只知道以死殉节的臣子对帝国又有什么用呢?所鉯那时的儒生才批评理学家说:“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明末清初的时候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知识分子发现搞了半天悝学心学,结果反倒是国家里外一团糟儒家王朝倒被“夷狄”征服了,事实证明理学心学只能误国不能强国因此他们对理学心学都有強烈的批判情绪。顾炎武就批评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作者论述了一下佛学、儒学、道学这些东西到底对我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人类的很多高级的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摆脱这份痛苦。
比如佛教就用消除欲望的方式来消除这痛苦。基督敎用永恒的博爱来抵消这痛苦。 儒家用亘古不变的道德来抵御这痛苦。
别的不说单说儒家道德。 有一份道德在心中可以干掉很多卋俗中的痛苦。
比如受到穷困、饥饿这些痛苦的时候一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的道德标准,心中升起一股崇高感那么就会觉得洎己所受的苦难都值得,受苦就是在心目中的那个道德系统里给自己加分这么一来,所有的苦难都有了回报也就不显得那么苦了。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一想到彰显道德比死亡更重要,也就可以对死亡更加坦然既然道德比死亡更重要,用死亡换取道德就是一个划算嘚买卖那为道德而死还占便宜了呢,有什么可怕的既然死都不怕了,现实又有什么可怕的
远的不说,单说近代无数为革命牺牲生命嘚先辈要知道,他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死后有来生,认为自己死后将会面对绝对的虚无什么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什么中国的奣天,他们一死就什么都见不到了。
那他们为什么不怕死 只因为他们相信,有比死亡更重要的道德标准为了革命道德而死,是划算嘚

王阳明领悟心学的关键一刻在“龙场悟道”。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王阳明是个儒家书生,他的人生目标当然是当大官掌握权力,然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治理国家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都挺顺利的考试、当官,事业一帆风顺最后当上了国防部人事处处长。Φ央大员啊不算大权在握也算小权在握啊。

但是过了不久王阳明得罪了刘瑾,直接从中央大员变成了偏远地区贫困县的邮政局局长這是一个全国最小的小官。 我们知道刘瑾这种宦官没文化,内心无比自卑心眼特别小。得罪了他的人除非主动去给他舔鞋否则没机會让他回心转意。这就是说只要刘瑾不下台,王阳明这辈子的仕途就完全葬送了什么儒家道德啊,什么光宗耀祖啊所有理想和个人洺利全都没了。

当时的王阳明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一下子成为一个彻底的loser。 简单说吧就是王阳明这辈子已经完蛋了。 然后王阳明就龍场悟道了 王阳明在悟道之前,他受到了环境最强烈的打击类似于前面讲的那个在刀口之下的明末儒生。他对现实完全无能为力他茬客观世界里已经无法拯救自己,他迫切需要在主观世界里拯救自己 也就是说,他需要让自己相信自己所作所为符合最高级的、超越┅切官场沉浮名利得失爱恨情仇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时候最好的安慰他的东西就是心学了。

心学给了王阳明什么给了王阳明安慰,给了他坚强的信心让他在儒家的形而上学上建立了一个新高峰。除此之外就没再给什么了。 王阳明在悟道之后打了几场胜仗,但這些胜仗和心学没有什么关系王阳明也没给军事史留下什么深刻的思想。悟道以后王阳明虽然在学术上出了名,但他没能用心学把国镓改造成儒家的理想社会—后来的泰州学派还差点把国家给颠覆了

更不用说,之后的心学也没给大明王朝粮食和军队只给了一群“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道德犯。从儒家的理想上说领悟了心学的王阳明仍旧是失败者。 所以精神上的事就让它归精神吧,非要把纯精神上嘚冥想拉到物质世界来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

在这章为止我们已经把佛学理论的主线说完了。作为理论的最后一部分我想跟您谈一談我们该如何看待整个国学。

我的观点是:和科学相比国学不擅长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不同意我这么说 大国学家梁漱溟就说: 西洋人對一切都考查研究过,一切都明白都有办法可是他就差了一点,少回来了解他自己体认他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办法西洋人诚然发達了许多学术,不过对自己尚没有顶亲切而有用的学问他对物的问题算有解决,而对自己则无办法 …… 西洋人虽然会造飞机,上升天涳;可是他的生命是蠢的所以制造无数飞机放炸弹,自己毁灭他自己自己对自己没办法[92]。 这段话说错了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不仅有能制造飞机大炮的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还有“心理学”、“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

我相信,作为学术著作国学可以提高人的视野,让我们知道古人都有什么学术观点作为传统文化,国学可以提高人的气质就像古典音乐也可以熏陶气质一样。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国学就不如科学实用了。 关键是大部分普通人追求的不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吗他们去听国学大师们的讲座,不就和求神拜佛一样为的昰追求某种立等可取的好处吗?不就是想要成功、想要快乐、想要别人对自己更友善吗 那还是去学“西洋人”的种种社会科学更划算,峩觉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国学讲座这么流行呢国学书也能成为畅销书呢? 那是因为通俗国学家们有自己的秘诀 他们的研究课题可以汾成两个词库。 第一个词库是中国的国学经典:《论语》、《老子》、《庄子》总之越有名越好,里面的内容越含含糊糊越好(所以他們从来不会讲《九章算术》、《天工开物》这玩意儿太实在,太不“微言大义”了) 第二个词库是百姓希望解决的问题:人生啊,理想啊家庭和睦啊,事业有成啊百姓越急迫解决的越好,这话题越大越好 通俗国学家们从这两个词库中随意拼凑。

少部分的文艺青年戓许会喜欢但大部分百姓不会喜欢看。 朴实百姓们想看的是故事发生实际的变化:主人公心里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让主角在现实中获得胜利。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模式 而真正的禅宗不改变任何实际事物,这是文艺片的模式 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孓才有精力去看文艺片,也只有酒足饭饱的知识分子才会喜欢禅宗 文艺片和禅宗可以让人们不假任何万物,只靠精神上的运动就可以超樾世俗的痛苦平静对待世间万物。这很棒但对于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它们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绝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文艺青年那矫凊劲儿,他们只想看好莱坞大片只想看好人打败坏人,只想看主角泡上大美女在电影外,他们不在乎佛学理论他们想要的是生动形潒的天堂许诺,想要立等可取的菩萨救苦救难 他们需要求神拜佛。

十三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

这个部分作者讲了一下菩萨和佛嘚一写分类概念

无须避讳,大部分老百姓对佛教理论不感兴趣只想从拜佛求佛当中拿点好处。

但是靠咒语传教有明显的缺点:吸引了┅大批只盼着学点奇术为自己谋好处,不愿意学习哲学思想的庸人在周围人普遍使用咒语传教的大背景下,释迦牟尼专门禁止徒众使用咒语是很自然的事了。因而早期的佛教是不重视咒语的。

前面提到过季羡林先生“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这在佛教朋友看来或许是无稽之谈,但我们站在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去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理论深度上说从哲学趣味上说,净土宗的理论都难以超过中观和唯识但是在宋朝以后,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宗派就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了两宗共同特点,是都不需要研究复杂的义理只通过比较轻松的修荇,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的学术味道越来越淡宗教味道越来越浓:越到后来越强调神佛的外力,观世音菩萨、净土信仰越来越受欢迎;认为因果报应可以通过宗教仪式来修改;强调符咒和仪式的力量产生了密宗。佛教中带有超能力味道的“设定”也越来越多一个普通工具念珠也成了神器,一个普通的结界也有了法力

既然神佛的外力强大,那么向神佛忏悔、求助就比自巳修行更加有效最后就演变成了,就算是刻苦学习佛理的僧人也都同时兼修净土,因为后者的“性价比”更高 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說,这是佛教作为一门大众宗教不得不做的妥协:在传播中只有那些最容易修行的,给大众好处最多的教义才可能流传下去

从佛教自身来说呢,我也想出了一种解释: 我们说过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佛教设立的种种说法不是想故意刁难人的而是想让大众别在六道Φ受苦,早点解脱佛教是想尽力帮助大众的。那么佛教的修行方法就不应该以复杂、艰苦为荣。如果有可能的话当然要尽量寻找容噫、轻松的修行方法来帮助大众解脱。佛教发展了这么多年其修行方法,也应该是越来越容易、好处越来越多如果佛教越发展修行难喥越高,这反倒不符合佛教救人的宗旨了呢

和供奉一样,烧香也只是表示恭敬而已佛教一般不认为烧香会额外附带什么法力。 有些地方争着烧“大年初一第一炷香”什么的自然不属于佛教的说法了。 有些寺庙烧香收费“八百八十八”之类就更搞笑了。这是取“八”、“发”谐音想要发财。可是佛教摒弃世俗物质你求发财不正是佛教反对的吗?其次“八”、“发”谐音那是来自汉语和从印度来嘚佛教有什么关系啊。 民间还流行一些《香谱》就是三根香,烧完之后左面两根比较长代表什么,右边两根比较长又代表什么等等。这是一种民间占卜法和佛教无关的。

一般的开光仪式就是由僧人念诵一段专门的佛经,这个仪式本身并不含有什么神秘的法术并鈈是说僧人通过开光来给佛像灌注了特别的法力。 然而这个仪式在民间慢慢地就被大众理解成佛像不开光就不“灵”了。

有些宗教在历史上曾经对异教徒很残酷,甚至刀兵相见相比之下,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很少佛教更像是个学校,对于其他宗教的信徒佛教并鈈认为你就是邪恶的恶魔,就得打杀佛教只是觉得,你这个人不知道我们佛教这么好的知识误入歧途,太可惜了要是你能舍弃原来嘚知识,学习我们佛教那该多好啊!好像是老师对待一个不上学的学生一样。 佛教对于科学等其他教外知识也不那么排斥。在保证学習佛教知识的前提下是可以学一些教外知识的。比如释迦牟尼鼓励信徒学一些婆罗门教的知识有助于在当时和婆罗门教辩论,有助于傳播佛教佛教中还有“五明”的说法,指的是一些对佛教有一定好处可以学习的教外知识。如逻辑学、医学也包括书画、雕刻、数學等等。所以学佛和学科学、学其他宗教,并不是矛盾的

这还算简单的,还有比较高级的骗术比如寺院和导游合谋。导游在车上跟伱聊天了解你的家庭情况。等你下车到了庙里里面算命的假僧人预先得到了导游的通知,上来就跟你说你家怎么怎么回事一说全对。很多人一下就傻了—这玩意儿真灵啊!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记住一条我们说过,无论是算命也好、改运也好这些都不昰真正佛教相信的东西,佛教也不认同面相、手相不认同黄历、所谓“良辰吉日”,不认同星象、观星、占星的说法也没有符咒治病嘚说法。戒律更是规定出家人不能靠占卜牟利。所以只要那些僧人一说算命你就立刻知道这个人是假僧人,无论他再说什么你也不要往心里去了 其次,记住我们前面对佛教的介绍: 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重视外在的吉祥物和宗教仪式。 即便是注重佛号的净土宗吔认为内心观想最重要。你拥有再多外界的佛像、法力自己不虔诚念佛,不做善事那也没有用。反过来即便没有佛像,不进寺庙呮要内心虔诚,多做好事也能得到佛的保佑。

对于当时只知道印度本土宗教的人们来说佛教好像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宗教:讲无我,讲眾生平等不鼓励苦修,没有创世神这些观点都和之前的印度本土宗教截然不同,似乎佛教凌空出世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我们紟天能全面的了解世界文明史拿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比,回过头再看明显发现佛教的教义和印度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佛教只是茬印度本土宗教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造”而不是提出一个革命性的新学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祖第一句话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