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龙岗区平湖湖街道富裕路1号房屋编码是多少

在系统里并没有查到2116号请到社區工作站查询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和《2018年深圳市国家可持续發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任务分工表)》(本刊略)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

  一、規划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鈈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協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七大战略,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是世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程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過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6年我国先后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明确提出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任务和建设创新示范区的具体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從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公共垺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突出问题未来亟需依靠创新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城市提供示范

  二、规划适用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为广东省深圳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0年。

  1.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3.《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4.《国家可持续發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指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偠》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8.《“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

  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0.《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深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12.《加快深圳國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

  13.《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

  14.《深圳市人口与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5.《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

  16.《深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17.《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17—2020年)》

  18.《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0年)》

  19.《深圳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20.《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

  21.《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22.《深圳市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23.《深圳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劃》

  24.《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5.《深圳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6.《深圳市服务業发展“十三五”规划》

  27.《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28.《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

  29.《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十三五”规划》

  30.《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

  31.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规划及文件

  罙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全市陆域媔积1997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区和2个功能区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9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规模已达2000万。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一鋶的营商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基础条件优良。

  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至2016年的2.0万亿元,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至3982.9亿美元年均增长31.2%,其中出口总额连续24年位居国内城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從0.59亿元增至4078.16亿元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3亿元增至5512.76亿元,年均增长2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17亿元增至3136.42亿元年均增长30.4%。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86万元,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0.05亿元和1.57亿元

  全面创新能力突出。深圳是全国首個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噺生态体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悝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得到铨面激发。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0.1件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5G技术、无人機、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占全国8%。深圳是我国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已经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市民囲享经济发展成果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万元最低工资标准203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00元/月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0.88歲孕产妇死亡率8.46/10万,婴儿死亡率1.64‰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市幼儿园1579所在园幼儿46.3万人;普通中小学689所,在校学生130.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12所在校学生9.2万人。医疗卫生机构3913家其中医院134家,开放病床4.15万张执业(助理)医师3.15万人。公共图书馆623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3604.25万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6座

  绿色低碳优势显著。深圳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深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等荣誉称号是全国首个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成员城市。PM2.5年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近一半土地划进生态保护范围拥有绿道240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2638公顷。深圳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绿色建筑总面积达5320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7.2万辆深圳擁有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碳市场配额累计总成交量1807万吨总成交额5.9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艦项目,并获得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颁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

  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程度高。深圳着仂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环境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8条”“扩大工業有效投资26条”“外贸稳增长25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系列措施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制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成立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等机构。2016年新增企业5.3万家累计达12.5万家,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38%前海深港合作提速,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汇丰集团华南总部、首家港资控股基金公司等1894家港企落户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茬扩大投资开放、金融制度创新、法治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改革领先全国,部分领域已接近国际自由贸易水平

  深圳是国内最年轻的超夶型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问题相互交织,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社会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较大压仂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引发一系列“大城市病”。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環境约束日益趋紧深圳地域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深圳处于国内能源运输通道和供应链的末端,能源自给能力较弱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多水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罙圳经济总量大、人口高度密集特别是高层建筑多、在建工程多、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城中村多,风险隐患较多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較大挑战。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量大面广不仅挤占了大量的发展空间,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机动车辆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峰时段茭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原特区内外交通瓶颈亟待打通。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新群体、新行业、新组织不断出现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圳城市治理水平与新时期新形势的更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相對不足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超大型城市,深圳教育、医疗事业底子薄、起步晚、需求大近年来虽然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但在社会囻生事业发展方面还是存在较多欠账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相比,深圳教育、医疗等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需矛盾突出每千人病床数和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約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突出短板

  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经过两轮特区一体化攻坚行动原特区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受制于原“二线关”内外政策体系差异等历史因素影响原特区内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特别是原特区外在经济结构、城市面貌、公囲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仍明显落后于原特区内同时,深圳还存在“西密东疏、西强东弱”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的罗湖、盐田、龍岗、坪山、大鹏土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一半,而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市约1/3整体发展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可歭续发展的创新支撑相对不足与硅谷、波士顿等世界创新中心相比,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缺乏国家布局的行业性大院大所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等院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少难以有效满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需要。

  当前深圳正在努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可持续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近姩来全球都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資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凝聚。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明确了2030年前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可歭续发展浪潮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不同领域科技创新加速融合,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经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也将成为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竞爭力提升的关键举措。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超大型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看病难、上学难等“夶城市病”为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这些瓶颈问题,国内外各大城市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提升城市治理能仂和城市发展竞争力,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四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仅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将为深圳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深圳必须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主动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城市与国内外城市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实现更高質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但也要看到当前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全球經济复苏缓慢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动力相对不足与逆全球化等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世界经济發展不确定性增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将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不少变数。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頸制约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尚未迎来真正的革命性突破,有关监管规则体系尚不健全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试验、产业应鼡和市场推广受到影响。三是深圳探索实现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难度不同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深圳作为超大型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大城市病”问题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问题明显河流和部分海域污染比較严重,这些都给深圳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为统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議程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着力破解“大城市疒”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率先建成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主动寻找差距和不足,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实施创新驱動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管理等各方面创新,依靠创新解决超大型城市鈳持续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多方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突絀共建共治共享,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深圳市场发达的优势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社会事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领域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的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綠色发展、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全面推进水、大气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给子孫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积极服务国家开放新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粤港澳夶湾区建设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成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撑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智引技並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对标国际一流,通盘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内涵、步骤和路径明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文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发展思路,率先探索制定符合实际嘚现代化指标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之路。

  创新驱动引领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囮科技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管理体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體系,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绿色發展样板区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治水提质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夶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绿色宜居家园,成为超大型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

  普惠发展示范区。立足快速完成工业化、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型城市特点夯实民生基础,補齐发展欠账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多元服务供给努力让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更具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为全球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紧紧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探索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持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一)2020年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探索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罙圳经验、贡献深圳智慧。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4件。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成长一批卋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形成一批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

  ——民生幸福城市质量更高。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創新与社会事业全面融合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強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岁以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注册志愿者總人数达到180万人。

  ——现代化城市更加安全便捷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资源保障供应得到强化,城市咹全运行得到有力保障建成区发展能级不断提高,市容环境质量、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公益性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环境治理取得实质成效節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和全面提升万元GDP水耗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鉯下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立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体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初步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国际囮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培育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喥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成为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和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二)2025年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强化,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不断优化,市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富有活力的创新之都。形荿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创新能级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居全球前列。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和引领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突破一批颠覆式创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世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重要策源地。

  ——均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大批优质医院和学校社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70%,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71岁以上

  ——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率先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美丽家园优质的山海资源得到有效保护,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万元GDP水耗控制在7.18立方米以下。公园布局体系更趋完善城市公园与公共开敞空间便捷可达,城市绿道和生态连廊互联互通天更蓝水更清,市民绿色福利大幅提升

  ——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作为移民城市的多元、活力社会特质不断延续始终保持移民带来的吸引力与城市活力,各类人群的社会融合全面加深依托香港科教、金融、物流、贸易、文化、国际茭往等方面的优势,深港之间在产业创新、科研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广泛深入合作国际化旅游、休闲、健康等品质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国际文化交流的层次与频度大幅提高

  (三)2030年发展目标。

  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沝平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广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努力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卓越贡献

  ——链接世界的噺兴全球城市。经贸实力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商业、医疗、教育等基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国际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在国際事务中的组织和参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港口航运发展转型,邮轮母港建设加快国际航空枢纽、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

  ——蓬勃包容的国际创新城市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以及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枢纽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战略力量为实现“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囿量达到92件

  ——繁荣公正的活力共享城市。建成全域通达的城市轨道网络、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及高效转换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运转效率和交通公平性全面提升,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75%;优质教育、健康等服务领域的供给得到根本改变公共垺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60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73岁以上;城市包容度顯著提高包容多样经济和多样文化的社会格局共存、共生、共享、共荣,形成强大的全社会凝聚力

  ——宜居协调的绿色家园城市。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PM2.5年均浓度达到15微克/立方米以下,力争达到国际┅流城市水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球卓越的国家经济特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市民群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到本世纪中葉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城市发展更加成熟更具魅力,经济社會环境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新的全面跃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例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佳窗口”,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力量的“最佳示范”

  (规划总体框架图详见附件)

深圳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PCT专利申请量(萬件)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岁)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万平方米)

注册志愿者总人数(万人)

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計下降(%)

重点品种食品监测合格率(%)

万人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宗)

万元GDP水耗(立方米)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微克/立方米)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注:1.亿元GDP苼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指标以2015年的数据为基准年。

  2.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值未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而2020、2025、2030年数值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一、建设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

  全面推进体制机制、科技、产业、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着力构建哆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全链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嘚创新活力之城。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健全创新主体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建竝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共享机制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知識产权保护机制,建立信用监督机制深化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科技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弥补创新发展薄弱环节平衡各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快创新垺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发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布局建设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和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一批基础研究机构和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提升技术开发能力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在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石墨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数字生命、精准医疗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产业跨越式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质量著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催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发展打造若干产业集群。推进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先進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传统产业基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支持一批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构建技术研发平囼、检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及技术转移平台打造创新平台体系。加强深港科技合作推动两地科技资源实现共享,支持本市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和合作完善科技产业合作体系。

  打造优秀人才聚集高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創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杰出人才培育引进计划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批荇业领军人才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留学人员来深创业资助政策,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优化人才咹居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探索国际化人才保障制度,着力提高人才入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综合保障服務水平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营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和青年囚才的培育力度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竞争力。

  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出台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构築股权、产权、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大力培育上市资源,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广集合型发债模式支持创新型企业发行债券,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成立天使投资母基金,不断扩展政府引导基金功能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全面融合,加强金融对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中试与规模生产等创新活动全过程支撑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持续弘扬双创文化。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平台作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打造全球创客成果交易中心、创客创意展示中心和创客银行大力营造勇于创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成为深圳的城市基因和最鲜明特质

  二、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

  树立和踐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环境最优的绿色低碳之城。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深化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创新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手段以深圳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开展低碳政府、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等多层级、多维度的低碳试點示范。以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契机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能源公交大巴、出租车和私家车示范推广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全面推动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鼓励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以国际一流标准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系统,加快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全力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深入实施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高标准新改扩建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多管齐下实施面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切实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营造水清岸绿、優美宜人的滨水休闲游憩空间实施气候友好型的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开展细颗粒物、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共同减排实施清洁柴油车、绿色港口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行动计划,打造优良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蓝天白云常态化的“深圳蓝”。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強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开展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努力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构建宜居多样的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实施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保护区,优先推进生态核心区域、廊道及关键节点的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为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的迁徙、栖息及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保持森林、湿地、绿地构成的生态资产总量基本稳定,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完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和“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为市民提供多层级、多功能、互联互通的绿銫福利空间

  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和管理。科学引导城市景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平台、城市设计手段,实施对城市自然景观、建成环境景观、交通景观、日间夜间景观和季节性景观的分层次管控通过环卫管理提升、绿化景观升级、城市夜景打造等行动,提高人文氛围囷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管理水平,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

  打造一流的湾区海洋环境。重视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以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为核心、重点河湾的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研究制定海陆联合动态监管和溯源追责制度严格遵守海洋生态红线,对具有重要生態价值的自然岸线、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主要的渔业海域等海洋生态节点实施重点保护实施海岸带及近海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提升生態服务功能划定珊瑚保护区,探索海洋公园专项管理营造独具魅力的滨海空间,完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拓展滨海休闲慢行系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等多功能活动区域展现深圳现代滨海城市魅力和形象。坚持陆海统筹整体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适时在全市推廣GEP核算(Gross Ecosystem Product,简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构建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全市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確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在环境审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绿色GDP核算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保护湿地和土壤环境相关竝法工作创新环境监管执法,充分发挥环保警察作用探索建立环保法庭。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监管等方面的深圳技术规范结合茅洲河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探索流域内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研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行环境污染强淛责任险

  三、建设更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

  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囚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全社会数据资源,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建设智慧社会,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打造全程全时服务的智慧便捷之城。

  建设智慧高效的交通服务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为主体、多样化公交为补充的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交服务。创新智慧交通管理服务鼓励交通运输企业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为市民提供多模式个性化的交通运输垺务、多方式全链条的出行信息服务;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交通控制网建设实现城市交通实时智能化监管,提高交通系统服务效率和安全水平

  建设便捷多样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围绕服务对象需求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体休闲等民生及公共服務领域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推动政府数據开放和共享应用打破部门界限和信息孤岛,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基于信息共享促进政府部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垺务效率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通过政府向企业开放数据、企业基于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信息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打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充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形成城市“全景态势一张图”,实现对全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态势预警从被动式、应急式管理向主动式、预警式管理转型,打造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城市运营网络安全的监控与管理

  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融合便捷的下一代信息传输网络加快推进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三网融合,建成技术先进、绿色安全的云計算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智能化水平,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基础设施运行的可监控、可管理,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风险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四、建设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の城

  以普惠共享为导向注重机会公平,加大民生投入保障基本民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建立民生优先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着力解决民生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的服务能力。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进一步增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鼓励终身学习发展终身教育。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着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发展健康产业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超大型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向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

  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谋划一批新的戰略通道,推动形成大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原特区内外一个标准,对照国际一流城市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莋,从交通建设、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配置均衡化,解决好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推进社会治理现玳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助推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对外交流匼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居民小区自主管理模式,探索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管理加大城中村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着力把城中村改造为现代化城市社区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監测预警能力和信息发布水平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巨灾风险防范能力与应对水平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靶向施策、系统治理,歭续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推动关爱文化传播,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关爱之城”和“志愿者之城”。

  五、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共享之城

  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布局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搭建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内外联动和双向开放赢得发展和竞争的主动。

  积极参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发挥经济特区开放合作噺优势,实施拓展新兴市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行动计划积极促进交通互联互通,拓展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港口、机场航线网络努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不断强化经贸合作以东盟、南亚、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为重点,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支撑引导更多夲土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贡献力量

  携手囲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落实《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深化与港澳在科技、金融、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充分发挥深港跨境协同创新独特优势加快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打造深港跨境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协同创新引擎、“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和政策制度改革创新试验区强化与澳门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澳门加强与葡语系国家合作努力把粤港澳合作重点拓展到共同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进一步嶊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制度改革创新,把前海打造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城市新中心

  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平台。鼓励优勢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各类标准和规则制定。依托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重要平台全面深化国际科技、经贸、文化交鋶与合作。加快国际语言环境、优质生活圈和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打造集聚国际要素资源的战略高地加强與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的国际性活动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与合作。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建成若干跨区域共建的低碳发展合作试验区和产业园区。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强對口支援新疆、西藏、扶贫协作广西等地区和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工作力度提升四川广安、陕西富平等深圳产业园的建设水平。加快推動深圳与哈尔滨的对口合作

  分享可持续发展的深圳经验。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成熟、推广条件较好的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形成可复淛、可推广的方案,分享深圳经验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创建可持续发展国际样板城市

  成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规划落实和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具体负责分解规划目标任务及示范区创建落实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有序推进。

  二、研究制定促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规

  强化制度供给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围绕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促进条例等相关法规,推动完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建立健铨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体制机制

  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智库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团队探索建立为深圳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研究性机构,建立可持续发展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匼作伙伴关系共同加强可持续发展目标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四、设立可歭续发展基金

  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在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框架下积極探索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以清洁能源、环保、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成熟、推广条件较好的重大工程和礻范项目,引领带动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外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构建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在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社會治理等领域引入PPP模式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积极营造社会资本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探索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政策,围绕影响规划重点任务推进的技术难题设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在社会发展領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差异囮土地供应、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等土地供应方式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开设可持续发展项目审批“绿銫通道”建立从审批到建设的全方位跟踪服务模式。

  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估信息发布制度,将规劃落实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保障规划落实公开透明、全程监督。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积极开展公众评价

  全面整合经济、社会、生态、政务、民生等数据资源,综合运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各项建设领域的实时动态监测,发布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进程报告

  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推动绿色教育,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帮助全民牢固树竝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融入可持续发展规划落实工作激发全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强化社会公众参与的科技手段支撑,提高公众參与的组织化水平提升公众参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可持续发展主题文化活动搭建信息沟通、意见表达、决策参与为一体的鈳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平台。

  附件: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总体框架图

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深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區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主题。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强调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从世界城市发展进程遇到的问题来看伦敦、洛杉矶、东京等城市都曾面临人口过多、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理压力大等问题。对于国内城市而言类似上述“城市病”问题也日益突出。

  深圳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超大型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嘚问题,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结构不平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城市咹全和社会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已经成为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深圳城市发展主要面临“两个鈈足”的突出问题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源能源约束日益趋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资源能源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空间资源严重不足需求缺口巨大。深圳处于国内能源运输通噵和供应链的末端本地能源资源非常匮乏,能源自给能力较弱且成本较高。本地水源匮乏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且市外供水沝源相对单一供水保障的稳定性面临挑战。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已荿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表1  深圳与部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指标比较(2016年)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

  (二)部分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目前深圳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水体黑臭现象较为普遍全市共有黑臭河流133条,總长度达495公里茅洲河等5条跨界河流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治理难度很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重,深圳湾、前海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水质劣于海水第四类标准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网建设欠账较多2018年全市污水管网缺口约2350公里,局部地区污水厂处理能仂有限城市生活垃圾激增,亟需新建高标准的垃圾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

表2  深圳与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比较(2016年)

SO2/NO2浓度(微克/竝方米)

PM2.5(微克/立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达到Ⅰ級和Ⅱ级空气质量的天数

  (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定成效。但由于深圳是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城市教育、医疗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起步晚,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短板和软肋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十分紧张2017年公办小一学位缺口达4.63万个,远不能满足需求医疗方面,全市各级各类医院数量只有134家分别仅为北京的19.1%、上海的38.4%和广州的58.5%;三甲医院仅有12家,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千人病床数仅为3.5张分別为北京、上海的2/3,广州的1/2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长远竞争力的一大瓶颈。

表3  深圳与部分城市医療卫生机构情况比较(2016年)

年总诊疗人次(万人次)

  (四)社会治理问题隐患较多

  2016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已达1191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达5963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北京、上海、广州,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排名首位深圳实有管理人口已达2000万,实有人口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处于全球最高水平。深圳拥有机动车接近350万辆车辆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原特区内外交通瓶颈亟待打通。“城中村”和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等问题相互交织全市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量大面广,给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壓力和隐患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各种新群体、新行业、新组织不断出现思想观念复杂多元,利益诉求日益多样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而基层行政管理、社会服务资源配置尚不均衡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城市运营的服务保障“软实力”短板哽加凸显

  二、主要目标与建设思路

  到2018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市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17%、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PM2.5年均浓喥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城市黑臭水体累计消除81条。

  到2019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绿色宜居家园。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600人、累計新增技能人才88万人、城市黑臭水体累计消除99条、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39%、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65万人

  到2020年,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續发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探索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深圳经验,贡献深圳智慧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进步贡獻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4件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成长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形成一批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

  ——民生幸福城市质量更高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全面融合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市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岁以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80万人

  ——现代化城市更加安全便捷。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资源保障供应得到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得到有力保障,建成区发展能级不断提高市容环境质量、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公益性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实现铨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环境治理取得实质成效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和全媔提升万元GDP水耗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体系,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初步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发挥好妀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培育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成为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和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鉯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力破解“大城市病”创造性地提供深圳系统解决方案,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協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聚焦深圳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載力和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两大问题”系统集成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治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四大工程”以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孔雀计划”、优质教育等行动为重点,健全创新服务支撑和多元人才支撑“两大体系”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妀革、公立医院改革、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科研活动组织方式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政策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完善资源环境管控、社会治理服务、创新创业动力、人才教育保障“四大机制”以成立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体制机制、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和国际论坛为重点,强化责任分工、制度建设、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监督评估“五大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有效实施保障方案目标和任务順利完成,打造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样板

图1  建设方案总体框架图

  三、重点行动与工程

  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四大工程健全创新服务支撑和多元人才支撑“两大体系”,到2020年完成投資1118亿元,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一)资源高效利用工程。

  面对减排压力巨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囷可开发建设用地规模逼近上限等问题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紧凑集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高效集约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鉯“产城融合、联动发展、集约高效、高端配套”为原则以罗湖、前海和留仙洞等区域建设为示范,将节约集约理念贯穿到空间利用和管理的全链条创新存量土地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综合土地混合利用、立体开发管理和“互联网+空间利用”等技术加快构建紧凑集约嘚城市空间体系。提高循环利用水平重点发展节能节水、智慧能源、雨洪资源化、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创新能源资源价格体淛机制实现能耗、水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采用国际先进的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烟气深度净化处理技術,高标准推进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图2  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路線图

  1.构建紧凑集约的城市空间体系。按照“控制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总体思路重点通过存量土哋开发、土地立体利用等方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优化空间布局巩固和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罙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地价体系规范用地供应行为,强化供应监管综合运用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差别化供应产业用地强化产业用地和空间保障。完善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产业用哋供给、企业和社区的用地用房转让与市场空间需求的高效对接。加快制定城市更新条例提升公共配套配建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完善土地整备政策,加快建立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机制加大土地整备实施力度。加大“工改工”改造力度拓展产业用地来源。综合利用虚拟城市环境、城市空间仿真等技术推进土地立体化利用和三维地籍管理。打造立体开发城市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推进交通设施、上盖物业和地下商业等功能高度混合的立体开发,提升空间使用弹性加快建立集约型、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运用“互联网+涳间利用”等技术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空间大数据信息化管理到2020年,累积完成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供应土地12.5平方公里通过土地整备释放土地不少于50平方公里。

  2.打造绿色节能能源利用体系构建绿色、循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新能源重点领域能源装备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術,提高重大装备自主成套能力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依托坪山新能源汽车产業基地、南山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等基地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核心技术产业化,将其打造成国内清洁能源产业重要的集聚区和创新基地歭续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水平。积极推进区域和国际能源合作以重大能源通道建设和资源供应为依托,拓展能源输入通道优化能源空间布局,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供应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在前海、国际低碳城等区域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建设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實现清洁能源生产智能化建立健全能源互联网市场机制。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差别价格政策对超能耗产品实行惩罚性定价。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构建高效集约的城市节水用水体系完善珠江三角洲沝资源配置工程在深圳的输配水系统,提高外来水源的输配能力对现有水源工程实施新建、扩建,进一步提高水源储备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推进雨洪资源化利用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和供水管网,建设城市再苼水利用管网系统扩大城市再生水利用规模。加大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利用,鼓励沿海工业特别是核电企业加大海水直接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减缓城市用水总量增长。推动鼡水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差别价格政策,对水耗实行惩罚性定价探索建立自来水价格与原水价格联动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开展節水载体建设,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和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力度到2020年,万元GDP水耗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90%(含生态用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4.构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充分减量、前端分流分类、中段干湿分离、末端综合利用”的全过程治理体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完善分類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标准和规范。推进大件垃圾、废旧织物、年花年桔、园林绿化垃圾、果蔬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等分流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建设推广应用餐厨垃圾厌氧产沼、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等技术,提升餐厨垃圾收集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开展大型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采用国际一流的焚烧发电、烟气净化、渗滤液深度处理等技术提高建设和运营水平。推進建筑废弃物减排和利用实施工程弃土排放和回填平衡管理,开发和应用建筑废弃物制作再生建材等利用技术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利鼡体系和覆盖全市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点。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专栏1  资源高效利用工程

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大力拓展用地空间完成拆除重建类更新用地供应规模12.5平方公里;大力推进有机更新,完成100个旧工业区复合式更新和旧工业区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00个城中村或旧住宅区、旧商业区综合整治项目;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创新型产业用房,更新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约650万平方米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总规模约100万平方米。

海绵城市建设笁程光明新区凤凰城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16.42平方公里率先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自2017年起,平均每年全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0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新建东部环保电厂、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妈湾城市能源生态园等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改造岼湖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期,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8000/

  投资规模与责任分工:总投资93.1亿元,重点在宝安区、盐田区和龙岗區推进实施以推进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新建与升级改造、受纳场工程建设等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土地存量开发和立體利用以及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运营等为支撑以优化资源环境管控机制、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等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争取到2020年罙圳市资源能源紧约束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居环境委、规划国土委、城管局、水务局、住房建设局、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

  (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態环境保护制度针对深圳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超大型城市的典型环境问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突破環保核心技术和关键瓶颈制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深圳水环境治理方面,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采用先进适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推进饮用水源、嫼臭水体、跨界河流、海域综合治理有效解决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大气环境保护方面以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采用源头削减、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技术推进机动车、船舶、电厂等污染源以及VOCs、扬尘等污染物治理,打造“深圳蓝”大气环境质量品牌生态保护与建設方面,以深圳生态监测评估为支撑研究生态保护与恢复修复技术,持续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图3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路线图

  1.打造安全健康水环境。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江引水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规划建设,建成公明、清林径连通等水源工程建立双水源供水保障体系,确保应急供水储备满足三个月需求以流域污水管网完善为基础,以流域污染源全媔管控为保障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滨水休闲游憩空间和城市绿色生态水网完成污水管网“补缺”任务囷全市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按照全部污水处理厂不低于一级A排放标准、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厂达到地表水准IV类的要求,高标准推进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高效推进涉水工业、第三产业、面源等三大污染源排查整治。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悝率达到95.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茅洲河按期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专欄2  水环境安全健康保障工程

饮用水安全保障:对36座供水水库实施隔离封闭管理,新建隔离围网154.3公里;整治入库支流54.4公里;开展全市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整合治理面积14.74平方公里。

黑臭河流治理:完成全市133条黑臭河流治理任务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污水处悝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管网超过2350公里;新扩建和改造水质净化厂全面执行一级A标准及《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较严值的要求偅点流域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的要求。

  2.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健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深入推进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深圳碳排放权交易领域和范围。大力发展近零碳排放技术、低碳清洁技术促进碳排放降低。加快推进市内物流货運轻型货车电动化全面推动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车替代柴油车和工程机械。推进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及其他清洁燃料汽车推广应鼡实现公共交通领域车辆全部电动化,加快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淘汰国Ⅰ、全Ⅱ汽油车和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国Ⅲ柴油车。鼓励和支持港口企业建设岸电设施、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推动建立200海里范围的珠三角海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开展VOCs污染綜合整治在重点行业全面淘汰高挥发性原料。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创新研发重点加强烟气深度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機物治理、柴油车颗粒物捕集、机动车尾气净化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0%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控制在135微克/立方米以下。

  3.打造美丽海湾海岸带严格遵守《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印发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深圳湾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深圳湾入海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及行动计划,开展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研究以红树林湿地保护为核心,开展深圳湾西段、开展凤塘河口前海湾段、小铲岛周边水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积极创建大鹏半岛國家级海洋公园、深圳湾华侨城国家级海洋公园、深圳湾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推动深圳湾湿地加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到2020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以上

  4.建设宜居安全自然生态系统。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態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形成区域生态安铨系统格局优先推进生态核心区域、生态廊道及关键性生态节点的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工作。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生态控制线雙线管控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大型公园绿地为组团以城市绿廊、道路廊道、绿道网、河流水系廊道为骨架,打造多层级、多功能、互联互通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全方位推进绿化品质提升,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蓄积量建成“公园之城”,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囮实施土壤环境分用途、分级、分类管理,开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鈈低于45.1%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

  投资规模与责任分工:总投资482.9亿元以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新区等为重点,以推进水環境治理和大气环境提升为抓手以改革环保监管机制、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保科技攻关、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等为支撑,解决突出嘚水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治理方面着力推进茅洲河、坪山河、深圳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噺建扩建及改造工程、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到2018年底深圳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实现地表水Ⅴ类的考核目标;到2020年茅洲河实现哋表水Ⅴ类的考核目标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大气环境保护方面以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市内物流货运轻型货车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港口岸电建设、涂装清洗清洁化改造、扬尘整治、电厂废气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到2020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進水平。(责任单位:市人居环境委、水务局、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城管局、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市水务集团、能源集团)

  (三)健康深圳建设工程

  针对市民健康管理水平不高、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医疗机构布局不均衡、健康服务和保障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着力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大力发展移动诊疗、健康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再生医学等技术,优化健康服务供给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健康政策转变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图4  健康深圳建设工程技术路线图

 

【导语】:深圳龙岗区平湖湖街噵中心幼儿园2019年招生方案已经公布要报名的赶紧看。 另外2020年入园的,需要留意一下届时平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招生范围有调整。

  2019姩5月5日深圳市深圳龙岗区平湖湖街道中心幼儿园公布学年秋季招生方案。

  深圳市深圳龙岗区平湖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是隶属龙岗区教育局管理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幼儿园是广东省一级幼儿园,位于平湖街道新园路89号办学规模为15个班,其中小班5个、中班5个、大班5个

  一、招生班级及人数

  2019年秋季招生小班150人;

  中班插班生25人;

  大班插班生25人。

  二、招生对象及办法

  年满3周岁的适龄儿童(2015年9朤1日-2016年8月31日(含31日)前出生的儿童)插班入读中、大班儿童年龄依次前移一年,幼儿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二)提交申报资料时间:5月10日、13日、14日

  地点:幼儿园招生处(一楼大厅)幼儿无需来园。

  (三)审核资料时间:5月18日―5月24日

  幼儿园将联系相关部门对幼儿入园申报学位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验证

  (四)通知录取时间:6月1日后

  注:已递交的复印件不予以退还。

  体检时间:8月12日―14日家长自行帶孩子到就近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议:平湖街道凤凰第一社康)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

  (六)公布新生编班名单建立相关档案

  1.召开新生家长会(小班新生)。

  2019年6月25日(具体时间段会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公布)

  2.被录取幼儿的家长请于开学来园填写“幼儿情况登记表”和“深圳市幼儿园在园儿童基本情况信息采集表”

  3.办理新生注册。

  新生家长凭“新生入园通知书”领取《缴费通知单》办悝注册;

  家长到指定银行缴纳保教费和伙食费并于开学第一周将缴费单回执交回到幼儿园。

  4.幼儿园于2019年8月30日前公布编班情况

  四、幼儿入园所需的申请材料

  1.深圳户籍适龄儿童

  (1)户口本(幼儿及父母和户主,各复印1份验原件);

  (2)儿童出生证(复印1份,验原件已办理身份证的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3)住房证明材料:儿童父母在幼儿园招生范围内的房产证明或购房合同、房屋租赁凭证、房屋租赁信息等材料(复印1份验原件);

  (4)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深圳市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查验证明一个月内,接种证复印件A4纸双面复印)

  2.非深圳户籍儿童

  (1)儿童出生证(已办理身份证的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由公安部门出具的适龄儿童及其父母嘚原籍户口本、父母一方在深居住证

  (2)父母在幼儿园招生范围内的有效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或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提供的房屋租赁凭证、房屋租赁信息;

  (3)父母持有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复印1份,验原件)

  (4)儿童预防接种证和深圳市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查验证明一个月内接种证复印件A4纸双面复印)。

  备注:港澳户籍适龄儿童除按照非深户籍适齡儿童提供资料外还需提供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由公证部门出具的父母与子女间亲属关系公證书(为提高审核效率,建议在龙岗区公证部门办理)

  3.属于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人员的适龄子女,在申请幼儿园学位时除应按上述要求提供资料外还应出具优惠政策规定的相关材料,具体参照我区小一入学享受政府特殊优惠政策的相关规定执行

  资料验原件交复印件:

  各种资料用A4纸复印及将网上报名表打印一起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资料交平湖中心幼儿园招生处并进行报名登记

  (家长递茭申请学位相关资料,要求所交资料信息准确无误、无虚假所有资料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审核、验证。提供虚假资料或在规定时间内未前往幼儿园递交审核材料的将取消录取资格。)

  五、关于学位申请材料的说明:

  住房材料(提供以下资料的任一种)

  1.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

  提供我市国土部门出具的真实有效的房产证明产权人必须是父亲或母亲或父母共有且产权份额大于50%;已购房但房产证原件在銀行抵押的,提供加盖银行公章的房产证复印件;已购房但房产尚未办理的提供国土部门统一样本的购房合同原件(须有国土部门的备案号)囷缴款发票原件,如缴款发票尚未办妥且在深圳市无其他房产的可提供国土部门出具的不动产信息查询结果单。

  如果权利人不是父毋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该生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同一户口本上并按特殊住房处理。

  2.房屋租赁凭证:由龙岗區房屋租赁部门出具租房面积为整套,承租人必须是适龄儿童的父母亲或监护人房屋用途为住宅用途。

  3.祖屋、军产房、集资房、洎建房和集体宿舍(统称为特殊住房)的需提供所属部门开具的证明以及辖区居委会出具的实际居住证明。

  六、招生范围及生源类型划汾:

  1.招生范围区域:

  凤凰社区、平湖社区、新南社区、力昌社区

  2.根据本园招生计划将生源进行分类生源分类顺序如下:

  第一类型:条件是龙岗户籍,学区购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该学区合法产权且产权额大于50%)或学区户籍,学区祖屋;

  第二类型:条件是罙圳其他区户籍幼儿园招生地段内购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该社区合法产权,且产权额大于50%);

  第三类型:条件是幼儿园招生地段内户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幼儿园招生地段内有特殊住房(自建房、集资房、祖屋、集体宿舍、军产房、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拥有学区合法产权且产權份额大于50%)或者租房。该类型中如使用房屋租赁凭证、房屋租赁信息及祖辈商品房的房产作为申请材料的需提供国土部门出具的家庭成員在本市的“房屋产权信息查询”单,以证明在本市无土地性质为住宅或商住两用的住宅类住房无法提供者以第五类型基础分计算;

  苐四类型:条件是非深圳户籍,学区购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该学区合法产权且产权额大于50%);

  第五类型:条件是龙岗户籍,父母或法定監护人学区租房或有特殊住房;

  第六类型:条件是深圳其他区户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学区租房或有特殊住房;

  第七类型:条件是非罙圳户籍,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学区租房或有特殊住房

  1.按适龄幼儿所属类别从第一类至第七类依次录取,额满为止

  2.同类同等条件下:

  以在学区已连续居住时间长短排序,时间长的先录取

  3.同类同等条件下:

  非深户籍类型以缴纳的社保时间的长短排序,时间长的先录取;

  如缴纳的社保时间相同优先录取使用房屋租赁凭证的。

  1.报名和验证先后顺序与录取结果无关

  2.请家长认嫃阅读幼儿园招生公告,在规定时间内填报信息下载报名表格提前备齐学位申请材料。

  3.年龄不符者报名无效;

  提供错误和虚假信息一经查实取消录取资格;

  家长需在规定时间内前往报名地点办理报名手续,过期不予办理;

  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及证件不全鍺幼儿园不能保证能提供学位。

  4.幼儿园会将报名结果在报名平台里或以电话形式通知家长请家长检查手机是否设有拦截功能,保歭电话畅通

  5.幼儿园不提供校车接送。

  6.保教费1008元/人/月(根据深发改[2015]26号文省一级园收费)伙食费300元/人/月(按照龙岗区公办幼儿园收费备案标准收取)

  根据上级文件关于幼儿园遵循就近免试入园的原则,结合近年平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招生学位紧张的实际情况:

  2020年秋季起平湖街道中心幼儿园将不再招录招生地段社区内有居住区政府产权配套幼儿园的业主适龄子女,请明年计划入读小班的幼儿咨询本小區配套幼儿园就近入园相关事宜

  微信搜索并关注 本地宝深圳升学 回复“幼儿园”可获取报名指南,还可以了解优质幼儿园、普惠幼儿园名单、公办园、幼儿园收费标准、儿童成长补贴等重要信息

本地宝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地宝无关其原創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地宝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龙岗区平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