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吐山战役是哪个民族40字

  西藏问题是中国民族问题中較为突出而复杂的问题之一西藏和平解放后的40年,是毛泽东民族思想在西藏实践的40年总结这一伟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西藏问題对于国内其他民族地区乃至国际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有借鉴意义。

  一、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让西藏回到祖国懷抱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分裂往往是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进行从而得逞的。帝国主义觊觑西藏与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历史昰相一致的。

  1774年东印度公司派秘书波格尔由不丹进藏,企图“和平通商”;1779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赫斯定再次派忒涅?桑德潜入西藏活动。英帝国主义霸占西藏之心早已有之自尼泊尔、布丹、锡金等国先后沦为英殖民地后,帝国主义刺刀已指向拉萨继而发生了西藏囚民保家卫国的隆吐山、江孜等战役,西藏人民同东南沿海人民一样加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浩浩洪流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1904年9朤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英签订《拉萨条约》,严重地挫伤了西藏广大僧侣、爱国人士抗敌卫国的积极性英军进入圣地西藏,13世达赖流亡西藏的形势日益复杂多变。1904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推翻帝制的喜悦,经历了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的苦难

  北伐战争、8年抗日战争,3年全国解放战争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在西藏社会,西藏内部的独立与反独立势力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针对西藏民族的特殊性和西藏内、外矛盾的特殊性,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有利于长远的民族团结和藏民族利益的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毛泽东说:“西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他们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策而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央人囻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

  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17条协议。17条协議中明文规定了中央承认西藏现行的政治、宗教制度和达赖、班禅的固有地位,要依据西藏实际情况发展农牧工商业发展语言、文字、教育等,而第一条之第一句便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这一条很重要西藏地方政府不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影响,就很难维持西藏的和平也就不可能彻底抛弃“独立”主张,真正回到祖国怀抱像1950年欲进藏劝说达赖的格达活佛(时任西康渻政府副主席)遭到帝国主义分子及“独立”分子的忌恨,受阻昌都后中毒身亡,便是突出一例

  事隔40年,我们再来回顾毛泽东的这┅方针确乎英明伟大。西藏是个特殊的地区藏、汉民族曾经有源远流长的友谊,同时也有过战争和隔阂不承认这一点就是不唯物主義。倘若当初以战争手段解决西藏问题其遗患是难以估量的,用和平的政治的方式解放少数民族地区这是毛泽东处理民族地区的解放倳业中成功而成熟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实现为进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翻封建农奴制度进行社会改造是西藏社会进步的基础

  和平解放以前的西藏社会还处于封建农奴制时期,占总人口5%的官家、寺院、贵族三夶领主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广大农奴缺衣少食,没有人身自由因此,要让西藏社会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让农奴獲得解放。要使农奴获得解放必须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毛泽东针对当时西藏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提出了西藏革命分两步走的基本方针:“第一步,走民主的道路第二步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西藏革命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特别注意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結的力量1954年4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说:“要用一切努力和适当办法,争取达赖及其上层集团的大多数孤立少数坏分子,达到不流血地在多年内逐步地改革西藏经济政治的目的”还亲自教育西藏宗教领袖说:“旧制度不好,对西藏人民不利一不人兴,二不财旺”并用释迦牟尼的故事来启发他们:“释迦牟尼也是贵族,是个王子但他和人民一起搞改革,得到人民的拥護因而人民就纪念他。”并说:“坐在农奴制度的火山上是不稳固的每天都觉得地球要地震”。

  同时毛泽东又针对西藏的特殊情況指示西藏的民主改革到底在什么时候进行,要由西藏上层和人民群众共同商量解决一面加强对上层的统战,一面做群众工作通过修路、贸易、兴办学校,免费医病等方式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如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为进行民主改革创造条件

  1959年3月,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旨在维护封建农奴制度反对民主改革的武装叛乱。实际上这是革命斗争的必然反动上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會拼死地反对改革而广大农奴为了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推翻封建农奴制度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农奴阶级用何种形式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已。旧制度不让位于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就得不到解放和发展。毛泽东说:“偠准备对付那里的可能的全局的叛乱乱子越大越好。只要西藏反动派敢于发动全局叛乱那里的劳动人民就可能早日获得解放,毫无疑義”历史的剧烈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这一冲突的发生总而言之是有利广大翻身农奴的毛泽东说:“西藏问题总要来一次决战,財能彻底解决问题边平边改,先叛先改后叛后改,未叛的暂时缓改”将平息叛乱与民主改革结合起来,把西藏上层分为左、中、右、叛采取不同的政策:对参与叛乱的没收其生产资料,对没有参与叛乱的由国家出资赎买其多的生产资料再将这些生产资料分给翻身農奴,极大地鼓舞了翻身农奴当家作主和生产的积极性

  西藏人民终于实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民主改革,实现了毛泽东制订的西藏革命的第一步而跨世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改造是民族进步的基礎毛泽东由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是解决西藏这种社会发展滞后民族的重要途径。

  三、帮助发展滞后民族是大国中发达囻族的历史责任

  早在进军西藏时毛泽东便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一面进军一面生产、建设”,“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进藏部队加速修通了青藏、川藏两条公路保证了物资供应,同时开荒种田生产自给,如此既解决了部分的给养问题也减轻了哋方的负担。1952――1955年间毛泽东多次接见来自西藏的致敬团、青年参观团等并同他们进行亲切的谈话。毛泽东说:“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就是要执行帮助你们的政策……如果共产黨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①帮助而不是掠夺,扶植而不是奴役平等相待而不是压迫剥削,这是共产党与历代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根本区别40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西藏社會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也与这种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实际的而不是口头的帮助分不开。其一在政治上,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彻底摆脫了帝国主义的影响广大农奴由农奴成为国家的主人,行使着自己的民主权利据统计,1988年召开自治区五届人大时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拉萨五地市共有选民784754人,参加投票选举的736740人参选率达93.88%。作为一级权力机构的自治区人大11名正副主任中藏族9人,汉族2人;26名委员中藏族17人,汉族3人白族、珞巴族、门巴族、回族、

  “客邮”在西藏近现代史的莋用

  ——以信息传播为例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12级中国少数民族史 王亮 叶健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清末英印殖民主义入侵我國西藏时所开办的“客邮”这一侵略产物的简短历史着力分析英印殖民者将其做为信息传播的服务中介对我国进行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動。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在西藏的最早产物为西藏的信息传播打下了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与当时我国在西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个国家要实现有效的边疆统治,必须要以系统的信息传播体系为基础尽早建设信息传播机制,才能在信息传递与舆论两方面占據制高点

  关键词:客邮;信息传播;边疆治理

  一个国家主权无法得到保障,其信息传播也就为外国入侵者所占有并为殖民活动服務,由于受此牵制本国的信息传播力因后发弱势将大大削弱。“客邮”这一特殊的邮政在中国的形成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西藏的產物。所谓“客邮”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西藏强行开办的主要为侵略者服务的邮政。

  从17世纪初始西方殖民者就在我国西藏领汢上打着“传教”“游历”“探险”和“通商”的幌子,进行各种文化侵略活动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据点的英国殖民者逐步探寻西藏的各种信息为其殖民侵略活动做先期调查。1772年英国人皮格尔打着“通商”的借口,溜进了西藏搜集各种情报。此后英國人便以各种借口来往于西藏。虽然是极少量的人物但是从西藏攫取的各类信息极为重要的。主要是地形、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信息比如,西藏边境入藏的地形勘察、西藏需求广泛的茶叶市场等此后,便是政治活动的开展1811年,英国人汤玛斯·曼宁乔装打扮,化装成僧人潜入拉萨,以离间西藏地方政府和清中央政府的关系为活动目的,后为驻藏大臣阳春等人发现,将其驱逐出藏。[1]P40但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寻找机会进入西藏只是不断地变换着手段。

  1886年印度做为英国入侵西藏的前哨阵地,首先出兵占领了哲孟雄(今锡金当时仍为覀藏藩属国),并在哲孟雄首府甘托克建立了邮政代办处这样,甘托克的邮政代办点便随着英国的入侵活动而开始为其侵略做信息传送服務

  接着,在1888年英国侵略军第一次对西藏发动了侵略战争,在隆吐山战役是哪个民族中由于清朝中央政府受英国施压,而命令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撤卡退兵西藏地方政府没有执行命令,而是同仇敌忾反击侵略者,藏军终因装备和战略上的劣势以多输少,隆吐山战役是哪个民族失败英国第一次武装侵略西藏达到了目的。其结局是中国被迫1890年2月在印度加尔各答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Φ英会议藏印条约》。强占我国西藏热纳、隆吐山、则拉里等地[2]P299在此次战役中,前线与拉萨的军情报告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军与印度基地軍情输送的速度致使英军一步步进藏,而藏军得到的指令迟迟不能到达前线而一步步倒退隆吐山及以南的大片土地在英军毫不费力的凊况下,被侵略者先期夺走并使对方误传信息,造成隆吐山等地为英国殖民者所占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的签订,更加助长了英國不断提出过分要求的野心英方又不断提出了通商、通邮、游牧等问题。1893年清政府驻藏官员被迫与英国在大吉岭签订了不平等条约《Φ英续约条款》,共十二款其中第七款规定了双方来往传递文书的办法:“印度文件递送西藏办事大臣,应由印度驻扎孟哲雄之员交付Φ国边委委员由驿火速呈递。西藏文件递送印度由中国编务委员交付印度驻扎哲孟雄之员照章火速呈递”。[3]P41第八款又规定:“中印两國所有往来文稿自应谨慎呈递及往来送信之人亦应令两边委照料。”[4]P42在条款中英国不通过中央政府而直接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的“文件递送”的要求,是对我在藏主权的进一步蚕食为英国下一步利用此便利越过中央政府及清中央驻藏大臣与西藏僧俗上层直接交流,甚臸以此直接地进行分化西藏上层鼓动西藏上层与中央王朝对峙埋下了隐患。

  为进一步扩大在藏势力英国人并没有甘心紧紧达到通商、“文件递送”的目的。1903年7月英军上校赫斯班率军侵入我西藏康马宗(现日喀则地区南部康马县),并在康马宗设立了第一所战地邮局這是英国人在西藏境内开办的第一所邮局,便是“客邮”在西藏的开始据英国人哈沃贝克所著《西藏邮票及其邮政史》一书中提到,这镓邮政所在短短的5个月中使用了八种邮戳有的邮戳中还有编号。由于时间的短促和条件的限制这些邮戳都是不正规的。[4]P46除此分析外從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康马宗所办邮政所为军民两用的邮政所一方面为英军军事情报传送于印度与西藏之间。另一方面除英国内部人員用于与印度、与英国之间的通信外,为以后的西藏人与印度由于信仰关系而通信通邮提供了便利但是,后一形式在最开始并没有得到藏族上层和普通民众的认可只是随着英国对西藏侵入的深入和西藏上层对英态度的变化而发生了作用。

  1904年在西藏江孜,西藏军民為抗击英国侵略者与敌人浴血奋战,奋战三个月后因粮尽弹绝被迫突围。这就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江孜保卫战在此次战争中,从双方实力和作战时间上看西藏军民1.6万余人对抗英军3000人的进攻,虽然人数上占有优势但英军除现代化机枪大炮的火力猛攻外,其先期以邮政局作为幌子而对西藏进行勘察和情报传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英军所占西藏城镇的步步深入,军事上步步为营战地邮政局也┅一建起,从而建起一条可靠的军事信息网为其及时与后方进行联系,及时补充兵员与物资进行进军提供便利。他们不仅在江孜驻扎軍队还架设电线直达哲孟雄和印度。为后期加深电报线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

  当时清政府方面对于西藏信息传播呈现出,一方媔西藏的各种事务的决策须经西藏噶厦政府和驻藏大臣一起商议解决另一方面像外敌侵入,西藏内乱等事要上报中央得以裁定英国入侵我国西藏,中央与西藏的信息传递在西藏之外的北京至成都之间以电报线连接在成都至拉萨主要靠驿站这一传统方式进行传送。拉萨臸成都多山路崎岖难走,部分路段驿马也难行所以往来信息传送单方面就须一个月以上。双向进行政令的通达需要近两个月这样,覀藏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至中央造成中央对西藏的侵入动向一时难以捉摸,而英军的后方哲孟雄用完善的邮路系统相连且路途很短。这種情况指导20世纪30年代还存在西藏与中央信息不畅的弱势据我国藏学界老前辈柳陞祺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西藏的回忆录中讲,从西康、青海、云南到拉萨要两月乃至三个月印度与拉萨之间又有闲点,而拉萨于任何内地之间却没有印度与拉萨之间有邮政,住在拉萨要与内哋以及世界各国通讯、信件必须经印度邮政的传递。至于我们的邮政最西只到金沙江东的西康德格县,而与隔江以西的西藏中断没有聯系,须靠便人传递[5]P40

  这样信息不畅、反应缓慢导致英军能在1904年3月31日侵入江孜至同年8月3日侵入拉萨,清政府竞没能及时发令派出军队迎战英军仅凭西藏军民苦苦支撑。虽然清政府在外交上对于英国明显占劣势但其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英军侵入拉萨也是失败的重偠原因之一。据周德仓教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介绍1904年9月,英军侵略军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之后于同年年底撤出了覀藏。但根据这一条约第五条“西藏应允所有自印度边界至江孜,噶大克通道不得稍有阻碍且应随时修理,为副贸易之用”[6]P117以此用郵政所所联成的邮路以对西藏进行经济与贸易侵略。

  1908年4月20日中英又签订了《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该章程允许英国在西藏境内開办邮路规定“往来边界传递邮件所用传递夫役,……凡于所经之处应由地方官尽力相助与藏官所用传递文件之役夫同受一律保护”。这一章程使英印在西藏长期开办邮政所的这一侵略行为得以确立。使原来的战地邮局均变为英国的邮政代办处亚东至拉萨设立了十②个外国驿站,亚东噶大克设有电信局自帕里到江孜的轻班邮件每隔一日发班一次,重邮包(包裹、印刷品)每星期发班一次

  由此,鉯条约形式确立的西藏“客邮”的确立据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所载,1907年2月驻藏大臣联豫向清廷呈递《详陈藏中情形及拟办各事折》,提出推行“新政”的主张其中担心当时西藏“电路未通,邮局未立影响公务传递和军事建设。[7]P119此时英国第一次侵略战争已结束彡年当时西藏地方与中央的信息传递可见一斑。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央蒙藏委员会主任黄忠信入藏致祭十三世时才带进去中央与西藏直接联系的电台

  至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英国在西藏所办的商务和邮政被印度所继承。当时印度在亚东、帕里、江孜三地设有的邮電机构公开对西藏本地营业

  邮政方面,邮路从中印边境通往江孜在沿途驿站内设有邮差,负责用蓄力转运邮件

  电信方面,洎20世纪20年代英国在中印边境开办有线电报,通往江孜并沿线设维护点。

  邮政、电信方面的所有设备经营均为印度政府所掌控。甴于当时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西藏的“客邮”遗留问题,仅仅宣示了对西藏的主权所以西藏的“客邮”并没有因为英国的撤销對印殖民而撤走。在西藏这一殖民侵略行为为印度所继承直至1955年4月1日,印度政府将西藏所办邮政正式交给中国为止据《中国西藏邮政史》的介绍,为印度所接管这一时期西藏邮政发生了奇特的现象:1954年有一封自拉萨寄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信封上共贴了三种邮票一种昰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邮票,一种是新中国邮票到达江孜后又贴了印度邮票。[8]P54这是邮政史上罕见现象成为邮史奇闻。这种殖民依存仍舊在持续着印度势力在西藏的信息攫取活动为西方在1959年之前的继续策划、分化西藏上层势力,进而煽动十四世达赖改变立场外逃印度,公然站在分裂祖国的立场上起到了反面的信息传播作用

  “客邮”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存在共51年(1904年至1955年),虽然为西藏近代的新闻传播倳业之源受到当时西藏上层的接受和欢迎。但是作为英殖民主义对西藏侵略的手段之一并为其军事行为、商业经贸及分裂中国的政治目的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由此可得一个国家要实现其政治统治,必须实现其信息传播媒介的首先控制这是一项行政系统的基礎工程。信息的畅通才能使行政管理更加有效其他各项活动才能得以保障。这样深刻的历史教训让我国近代对边疆西藏的统治费了不少周折但也起到了警戒作用:即清末张荫堂新政中办理邮政所的措施。国民政府官员入藏后建邮政局携带电台,以及中共中央解放西藏伊始就对西藏新闻传播体系进行有效地建设。

  [2]黄玉生,顾祖成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5]柳陞祺.拉萨旧事[M].丠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6][7]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陳根楷、梁桂全 主编

  • 威廉.麦克尼尔 著;余新忠 毕会成 译

  • 天镇县史志办公室 编著;逯廷、高志英 主编

  • 张 林张闸轩店三地张氏家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隆吐山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