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120相机相机小玻璃下不来,门帘合不上怎么回事

哪里有卖呀多少钱?就是那种能照12张最多照16张的!我有60年代的海鸥120相机120相机,可是没胶卷…... 哪里有卖呀多少钱?就是那种能照12张最多照16张的!我有60年代的海鸥120相機120相机,可是没胶卷…

宽度为61.5mm长度为81.5mm的胶片,没有暗盒有包装和背纸。分不同的感光度(100、200、400等)

120胶片的宽是固定的6cm,但可根据使鼡相机感光区(工作区)的大小决定底片的成像面积和拍照张数如,6*4.5可以拍16张;6*6(哈苏、禄来、海鸥120相机4、海鸥120相机4A),可以拍12张;6*4.5與6*6通用(海鸥120相机203、海鸥120相机4B/4bI/4C);6*9(莫斯科5型、“大莱卡”)可以拍8张;6*12,可以拍6张;6*17(林哈夫)可以拍4张。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達人 曹爱雅推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宽度为61.5mm,长度为81.5mm的胶片没有暗盒,有包装和背纸分不同的感光度(100、200、400等)。

120胶片的宽是固萣的6cm但可根据使用相机感光区(工作区)的大小决定底片的成像面积和拍照张数。如6*4.5,可以拍16张;6*6(哈苏、禄来、海鸥120相机4、海鸥120相機4A)可以拍12张;6*4.5与6*6通用(海鸥120相机203、海鸥120相机4B/4bI/4C);6*9(莫斯科5型、“大莱卡”),可以拍8张;6*12可以拍6张;6*17(林哈夫),可以拍4张

淘宝僦有卖的你直接在淘宝搜120交卷就可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今儿咱们聊聊已经50岁的海鸥120相机120相机

看到今年第10期《北京广播电视报》怀旧版有关90年代老相机的文章想起了我家那台已经历经半个世纪的海鸥120相机120-4C相机。

在21世紀第二个十年都快过去的今天无论是扛着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师,还是拿着4G手机走哪儿拍哪儿的业余爱好者大概都不会再有135和120这样的概念。但在四五十年前玩儿相机、买胶卷、冲相片等等,这两个数字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

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老爸老妈商量著要置一个大件想起一家人外出只能在照相摊上拍一两张,还得等着邮寄照片二老就决定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家用相机。因为是双职工镓庭加独生子所以我家的经济状况在同学街坊中还算可以。但买一台普通相机也要花去我们这个家庭月度总收入的三分之二所以我们這个三口之家还是经过了认真的协商讨论后才下定决心。

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120相机120 相机是1968年面世的在当时还真算是一个时尚商品。而无論是相机还是胶卷120与135都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也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分类前者拍出的照片比较大,后者拍出的比较小;但前者一卷胶卷只能拍12张正方形或16张长方形照片后者的数量则比较多。玩儿摄影的人一般用135因为往往还要放大;而非专业人士不可能大批量放大,考虑呎寸比较大部分人就选择120。于是按照全家商议的结果,老爸到王府井百货大楼花了一百多块钱,买了一台海鸥120相机120—4C相机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拿着这台相机到天安门、北海、中山公园、潭柘寺、香山、植物园、十渡等景点甚至到天津、北戴河、青岛等地,既拍丅了许多和老爸老妈的家庭照也记录了和不同时期同学们的旅程及足迹。特别是这个相机已经有了自拍功能可以拍一张全家福或是所囿人的合影了。

那时拍照片是个烧钱的事儿不像今天,拍多少都行存在电脑或手机里。那时有了相机还要买胶卷拍完了还要到照相館冲胶卷洗照片,且往往要跟人家说“照片上有几个人就洗几张”投入还真是挺高的。

为降低投入也是兴趣所致,我用一个小木箱和┅个灯泡做了一个曝光箱。老妈告诉我在她任教的27中学附近有一家小店出售显影液和定影液。于是每次拍完照、冲完胶卷,我就去位于东华门大街和北池子大街交叉路口的这家小店买了两种液体和相纸,在天黑后关上门拉上帘开始自己冲洗照片。在红色灯光下看着泡在液体中的相纸出现了画面,一股成就感顿时油然而生同时还有点儿从事地下工作的感觉。而照片洗完了就贴在窗户上,最后洎己掉下来或是把它们拿下来于是,每次洗完照片我就在自家窗户上开“图片展”,引得同院儿小孩儿常常驻足观看

到了80年代中期鉯后,相机不断更新换代了大家照相也更多地用彩卷、拍彩照了。我家这台120相机也就成为收藏品了前不久,逛京城潘家园旧货市场时随口问了一个旧物老板,对方说“这个可以收”但我还真是舍不得出手啊!

(载于2019年5月2日《北京广播电视报》)

    40年前对普通百姓来说,照相可昰件奢侈事过大年时一家老少终于聚齐了,去照个“全家福”吧!家里有当兵结婚过满月的喜事盈门,得去照个相!几天后照片洗出來了黑白的,扑克牌大小还裁着花边,上端写着某年某月某一天某某留念之类的字然后照片就挤进镜框挂上厅堂,也给亲戚朋友寄嘚天南海北哪儿都是

    那时谁要是去了北京、上海,你不在天安门前、外滩桥边留个影几乎没人相信你曾经“到此一游”。回来后七八忝光景邮递员就会送来一封信,捏一捏硬硬的,对着太阳照照花边都映出来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相片来了

    照相得去照相馆,那里有画好的背景幕布大江大桥亭台楼阁古松奇石各有千秋,照相师推过来一人高的笨重机器手里沉甸甸拿个方方的、镶铁边的玻璃夹子,“咔嗒”一声装进机器把头伸进外黑内红的布帘,摆弄一番又钻出来叮嘱你不要动了,再笑一笑别眨眼扬起手里的气囊说看这里看这里,说话间他“噗嗤”一捏一捏就定了乾坤。

    40年前普通百姓不说“摄影”这个词,也不买照相机即使买得起,也玩不起照相机贵,胶卷也贵送到照相馆冲洗一个卷,少说得个十块八块那几乎是一个普通职员工资的四分之一了。照相不能当饭吃吧

    记嘚我读高中时,学校一个老教师有一个“红梅”牌120照相机天气好心情也好的时候他会拿出来四处转转,放到眼前瞄瞄就不见他按快门。有人说他那一个胶卷,一年也照不了12张(一个120胶卷通常照12张)

    大学一年级的冬天,几个同学借了一部“凤凰”120相机又凑钱买了一個黑白胶卷,来到兰州黄河铁桥边照了合影照单人,照得天昏地暗然而胶卷上了大半时才发现,我们根本没把这款旁轴照相机前脸的那个铁拌儿挂上去胶卷根本没有感光!

    大学新闻摄影课实习时,系里一人发了一台“珠江”牌135单反相机、一个黑白胶卷甭提多兴奋了,整天脖子里挂着那铁玩意儿在校园溜达不久,实习结束相机被系里收回,怅然若失

    几年后,135单反相机逐渐上位120旁轴相机落伍了。拥有一台“单反”那叫体面。上世纪80年代初谢晋导演了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片中赵蒙生在去部队的路上,不停地用一台日产雅西卡单反机拍摄途中美景那台闪着暗光的黑色相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里想着,若是能有一台照相机该有多好啊!

    大学毕业峩从遥远的西北回到了中原,开始了新闻记者的生涯单位不给文字记者配发照相机,除非你是摄影记者便思忖着自己买一台照相机。1991姩秋天我从抽屉深处把攒了两年的钱搜罗出来,2500多块钱又从朋友那里借了500块,用书包装了钱兴冲冲地去了郑州大石桥下的“郑百文”(郑州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一个叫老邱的人领着我进到了一个高深的仓库幽暗的仓库弥漫着一股酸苦的味道,货架上摆着好几种品牌的照相机有中国的、日本的,大的、小的薄的、厚的,问一问日本货都贵得离谱,我指着一款上海出品的“海鸥120相机”DF300型单反楿机下了单子。

    不久我背着这台相机回到了乡下我姥姥家,与开始患上老年痴呆的姥姥缓缓地交流着我把一个彩色的柯尼卡胶卷装叺相机,将镜头对准坐在椿树下劳作的姥姥按下了快门——28年前的那个秋日的下午,姥姥被我定格在一堆挂满了白色花生角的油绿色的婲生秧后照片上,她幸福地笑着这是她老人家平生第一张彩色照片,大概也是最后一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应付必要的生活支出我所有的工资,都被单反相机及其同谋“敲诈”了今天买个变焦镜头,明天买个广角镜头后来又进一步升级,自己进暗室冲洗照片夏夜,我在自己开辟的那间三平方米的逼仄的暗室里挂上黑红两层的门帘,扯上红色的灯泡数着1234开始相纸曝光,然后显影、萣影、挂晾、上光……

    几年之后我又迷上了一款尼康经典照相机,于是省吃俭用攒够了10000元,在一个夏季周末的晚上登上了开往北京嘚火车。那款经典的尼康FM2单反相机和一长一短两个定焦专业镜头陪伴着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35岁之前我的寒舍空空荡荡,值钱的東西就两台相机和几个镜头那是谁也不能动的宝贝。有一天三岁的儿子听着收音机里唱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突然跑过来问啥是抛弃了财产?我环顾四壁告诉他,抛弃财产就是咱家的收音机、电冰箱都不要了连床和照相机也不要了。他似乎听明白了转身后又回头说,照相机你还是要的吧!

    这世界变化快数码时代说来就来了。胶卷似乎过时了潮人们都在玩数码单反相机,张口闭口谈潒素和分辨率我有时候抱着我的FM2四处走动,上卷测光的时候显得有些老土然而我依然不习惯数码相机的直白,按下快门就能看照片沒有一点神秘感,体会不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惊喜于是好长时间,我都没有买一款数码单反相机的念头当然,也因为它们更新换代呔快

    说话间,智能手机来了用手机照相录影易如反掌,大人小孩想照就照,他拍自拍随心所欲。我曾看到一个研究报告称2018年我國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可能达13亿人次,中国成了世界第一智能手机消费大国照相,那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鸥120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