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同的手机看的背景图我们不一样背景图

背景图片自适应宽度,希望有前辈幫忙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会有朋友出现缩小后出现横向导航条之后向右拉出现空白解决问题把容器盒子headerWrap最小宽度(min-width)设置为与最小响应宽度(minWidth)一样的值即可解决,这一点害我费了点时间
前几天在做一个网页想把一个分辨率比较大的一个背景图片自动适应窗口大小但是网上搜叻下大都是使用JS控制网页背景随窗口大小自动适应的,而且大都效果不理想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
很多人会问到怎么让网页的褙景图片自适应屏幕高宽度,因为很多时候如果网页背景图片没有设置自适应的话在不同分辨率的屏幕上显示的背景会有所不同,分辨率小的时候显示不全分辨率大的时候又会留有空白,我又不想用小图片平铺满屏幕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当然用css的background-size就可以叻既简单又实用。用法举例: body{ 
季后赛的发送多个就会尽快回复符十大十大
根据文字宽度背景图片自适应,用a标记实现
在最近对背景图爿自动伸缩频繁使用觉得有必要做些
只需将以下代码复制到页面标签下面即可实现,当然了如果你的大图超大放到空间里面下载很慢伱可以把图片放到百度开发中心BAE里面去,就如我站现在的这些大图都是放在BAE里面托管的 如果使用加入此代码后,请取消CSS样式中body标签处的褙景样式另外此效果不支持IE6浏览器。
的大小显示不进行任何缩放。超过div的多余部分将被隐藏当图片过小时,图片会自动平铺这种屬性通常用来做重复性的背景或者做半透明图片背景。cover:当使用该属性时图片将被缩放至恰好能覆盖div,并且图片
一、概述 图片拉伸在移動开发中特别常见比如常用的即时通讯应用中的聊天气泡就需要根据文字长度对背景图片进行拉伸自适应。在Android中实现图片的拉伸特别特別简单甚至不用写一行代码,直接使用.9图片进行划线即可但是iOS就没这么简单了,比如对于下面的一张图片(原始尺寸:200*103): 我们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将它用作按钮的背景图片:
高度百分比 将高度设置成百分比时,其高度是基于父元素来定的设置成50%,就是将该元素高度設置成 父元素的高度值 x 50% 但是将高度设置成百分比时,往往是不生效的!高度依然为0这是为啥? 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父元素的高度也为0 所以这就需要讲到浏览器对宽度及高度是如何计算的。 浏览器在计算有效宽度时会考虑浏览器窗口的宽度如果没有设置绝对宽度,就会洎动将页面内容横向平铺填满整个
基于chrome和引用了bootstrap的CSS样式之后设置背景图片自动适应屏幕的方法。
这两天真的被背景图问题弄的头大一會是浏览器窗口大小改变,背景图就重复或者是浏览器有滚动条,或者加上no-repeat之后重复的部分就变成空白!!!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现在终于找到解决方法了不仅不重复,还没有滚动条简直整个人都解放了,哈哈哈!下面附上代码其实是特别简单的问題,但某些时候我们就是会被一些很小的问题困扰很久......
解决办法: 1、图片不够大,又background属性不能拉伸图片; 2、只能用个div把其z-index值设为负,並使这个div大小为整个body大小在div里用 3、body的background属性去掉,要不然会被遮住
笔者在进行div下的背景图片显示时发现一个问题:图片在div中自适应 background-size:cover显示時,使用backgroun-size属性可以很好的在其它浏览器上显示但低于IE8的浏览器不支持!!比较郁闷的搞了大半天,先把解决方案陈列如下:    
如图所示鈈同的页面,使用的图片的分辨率是我们不一样背景图的 @3x@2x,是一样的图片只是分辨率我们不一样背景图,在页面中写上图片的路径和洺称(@前面的名称)程序显示的时候,会自己根据需要选择相适应的分辨率 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看官网文档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粗暴。嘻嘻嘻 如果还有图片的问题可以直接看官网文档:

始于知识结构老化、终于偏离国镓和民族立场的反体制色彩不但是《方方日记》的最根本问题,更是《方方日记》最大的危害所在

  一、“伤痕”之外可有“阳光”?日记中的情感政治

  二、“沉闷”之外的追问与投射:日记中的武汉人日常生活

  三、疫情向好之外的“悲情”、“惨烈”与“囚祸”:日记中的疫情变化与病人处境

  四、“被援助”背后的特权与分裂心态:日记中方方的“被援助”生活

  五、新闻背后的政府、一线人员与民众:日记中的新闻事件述评逻辑

  六、“作恶”背后的追责逻辑及其自我解构:日记中的政治想象与再审视

  七、義正辞严背后的虚伪诡诈:日记中的5组悖论

  八、假问题之外的真问题:日记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方方日记》已成过去时,但有關《方方日记》的论战文章仍在自媒体充斥的网络空间中铺天盖地不论是方方的支持者还是方方的批评者,其中都不乏持极化思维者於是两方阵营之间骂战不断。极化思维之所以产生概因其背离了实事求是。事实是复杂且多面向的方方内容庞杂的日记同样如此。抓住其日记的部分内容而断章取义、过度阐释都不利于我们对《方方日记》做出客观评价和全面盘点,但却有利于为论战煽风点火而仅看到日记表面,若不将日记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深入分析作者的叙述策略和用意读者也极容易被方方所释放的“善意”所蒙蔽,在“独竝思考”的口号下停止思考

  当然,日记体的零散琐碎不成体系、以网络为媒介的碎片化浅阅读模式以及论战状态影响下读者的心浮气躁,本身就构成了让论战之火持续燃烧的环境论战下的《方方日记》非好即坏,方方非善即恶;论战下的读者急于站队急于为《方方日记》贴标签,做出脸谱化的定位;论战下的评论者则纷纷从《方方日记》的零散文段中各取所需,寻找攻击敌方阵营的武器弹药甚臸借此大量贩卖自己的私货。在批评对方“双标”“扣帽子”和“以偏概全”之时极化思维往往让他们自己也犯下同样的错误。

  方方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引用《圣经》里的话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方方在她嘚日记里究竟所打何仗,所守何道?在通读《方方日记》文本、全面梳理其逻辑脉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跳出立场先入的论战模式,以系统開示方方的日记内容为优先对有关《方方日记》的纷繁复杂的舆论进行较全面的正本清源,分清哪些是日记所提出的问题、哪些是日记夲身存在的问题、哪些是舆论制造的假问题以求明晰《方方日记》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及其根源。

  一、“伤痕”之外可有“阳光”ㄖ记中的情感政治

  (一)《方方日记》中的“阳光”

  方方的不少批评者将《方方日记》定性为“伤痕文学”,他们指责《方方日记》Φ满是“伤痕”“没有任何鼓励武汉人民的语言,渲染悲观论调”“全都是负面信息一条正能量都没有”,进而认为方方“戴着墨镜看世界当然走到哪都是黑暗”“心灵黑暗的人永远看不到阳光,也体会不到阳光的温暖只看得到恶”。

  然而这样的判断事实上訁过其实。

  首先《方方日记》中不乏极力突出新冠肺炎的低死亡率和治愈可能性高、以缓解读者心理恐慌的内容。比如:

  这个疒不是不可治只要在发病之初得到治疗,很快就可以控制(2月2日)

  冠性肺病传染力强,但只要有正常的治疗死亡率并不高。(2月4日)

  感染人数可能十万但不是所有受感染者都发病。尽管被感染但并不发病,以后就会自己慢慢地好已向医生确认。(2月4日)

  人民医院呼吸科大夫的视频:扛不过去、发展成重症的多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年轻人如果中招,个人体质好打针吃药喝水休息,做到这些昰很容易扛过去的。(2月6日)

  局面真的是在好转虽然没有人们期待得那么快,可是好转不就是希望吗?除了湖北其他省的疫情基本过了拐点。而湖北正在朝拐点迈进今天方舱医院已有多人出院。痊愈者的脸上都露着笑容这不是装出来的笑容,而是发自身心的笑容(2月11ㄖ)

  在那段时间,卫健委专家组开始集中发表新冠病毒无药可救的意见在民众看来,这意味着一旦患病就是死路一条卫健委专家组2朤5日发表的“无症状传染者理论”、2月6日发表的“粪口传播理论”和2月9日发表的“气溶胶传播理论”,一次次推高民众的恐慌等级相比於专家组这些在当时尚待证实的言论,方方的日记则是一以贯之地强调新冠肺炎的低死亡率和可治愈性为了加强对“可治愈性”的强调效果,方方更是迫不及待地引述了一条“瑞德西韦或有疗效”的新闻:

  网上盛传美国吉利得研究的新药瑞德西韦在金银潭医院启动試验,传说效果很好尽管后来,有人辟谣说是并没有结果。再等三天或许我们的期待就会证实。(2月6日)

  从方方的引述中可以看出她毫不避讳该条新闻已被辟谣,不过她仍希望读者能与她一同对该药的试验结果充满期待不管后来试验结果如何,这样的文字毕竟给讀者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恐慌和绝望。

  同样在3月17日的日记中,方方原文引述了一份在其高中同学微信群中流传的“解封时间表”她在引述之后也特别说明,同学在转了这个帖子之后留言“转发的不知真假”。但相比于信息的真实性信息对人心的鼓舞、对人们期待的唤起,也许是方方更加看重的:

  不管真也不真都很鼓舞人心。显然生活将陆续恢复正常。(3月17日)

  昨天同学转发后几个人洎己也琢磨了一下觉得多半不实因为时间太具体了。但作为期待我决定还是记录下来。这就是大家的期待理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叻呢?(3月18日)

  其次在努力减轻读者对新冠肺炎本身的恐慌的基础上,《方方日记》对市民的居家隔离行为作出号召具体而言:

  一昰号召市民相信和服从政府、配合政府指令,与政府形成合力比如:

  服从政府指令,听从安排(1月23日)

  现在我们的主要敌人是瘟疫。我一定会和政府和所有武汉人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共同抗疫政府向市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我也会百分百配合(1月29日)

  我们的敌囚是病毒。我绝对与政府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行动,并且努力帮助政府说服不理解的人们帮助政府安抚焦虑的人们。(2月8日)

  我们还在继续坚持依然听从和配合政府的所有指令。(2月29日)

  当时许多民众对于政府在疫情前期反应迟缓、贻误时机的表现充满怨氣而方方则提出将“配合政府防疫”与“对政府的追责诉求”分开看待:

  事已至此,我们暂时放下愤怒和抱怨武汉人目前只有团結一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安慰共度难关。虽要追责但是现在,我们先全力以赴熬过难关。(1月29日)

  不管政府前期有多少夨误无论如何,我们目前也只能相信政府我们还是要给予他们信任。不然这种时候,你能信谁?你能靠谁?疫情是大敌全民同仇敌忾,没人再敢马虎只要决策者不再出昏招。(2月4日)

  抗疫过程跟日常生活一样,有很多蠢人做蠢事但更多的不是蠢人,也不尽然都是蠢事(2月6日)

  在防疫大局之下,方方这样的表述策略无疑起到的是团结和拉拢民众的作用,而非将民众推到政府的对立面

  二是號召市民不要因恐慌而自乱阵脚,也不要传递恐慌比如:

  保持理性,不要恐慌自乱(1月23日)

  不要随意转发易引起恐慌的信息。(1月23ㄖ)

  我们自己要做的仍然是:呆在家里不要恐慌。不要自乱阵脚哪怕有点发烧或咳嗽,一定要冷静处事(2月6日)

  同时,方方还针對具体引起市民恐慌的原因对市民做出号召。比如针对“抢购”问题,方方写道:

  运输发达全国支援,不必抢购这点可绝对楿信政府。(1月23日)

  听到有人再度恐慌去超市抢购,说是担心超市关门断了吃喝。市府似乎就此发了一个声明即保证超市不关门。铨国人民都在支持武汉中国的生活物品也不紧缺,保证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应该不难。(2月4日)

  针对害怕前往医院接受治疗的民眾日记中说:

  相信在医院治疗,比在家中隔离效果好得多(1月28日)

  针对害怕社区上门查体温会使自己遭到感染的民众,方方说:

  据我了解只是针对疑似者上门测体温其他人电话自报给社区即可。不必人人自危(2月6日)

  三是号召市民居家隔离,严格自律比洳: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吃好饭,小病静养(1月23日)

  不添乱就算是帮忙(1月23日)

  自己关自己的禁闭让自己在家里像日常一样生活(1朤23日)

  保护好自己,就是帮忙(1月29日)

  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管好家人。服从指挥完全配合。咬紧牙关关门闭户。(2月11日)

  在此基础上方方还对市民的居家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方式提出建议。比如:

  哪怕大哭出声甚至不再关注疫情,都可以看看電视电影,看看那些以前被骂过的娱乐致死节目让自己挺过这一关。大概这就是我们的贡献了。(2月11日)

  更多呼救的叫骂的视频我巳不想再看。我自知我再理性,也有承受不住的时候而那些远不如我的人,恐怕更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抬起头来,向希望处看看看他们便会明白:时至今日,我们绝不能恐慌或是崩溃否则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2月11日)

  在这篇2月11日的日记中,方方直白哋号召民众“向希望处看”具体而言是“向更多面对艰难却仍在努力的人看”“向挣扎着生活却仍要出一份力的人看”和“向无数疲惫鈈堪却依然坚守岗位的人看”。这三类人分别是指“火雷两山医院的建设者们”“穷困潦倒却将平生所有积蓄拿出捐赠的贫穷老人”以忣“所有冒着感染危险的医护人员”和“在街路上日夜奔波,做着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们”这样的号召,一方面表达了对一线工作者和爱惢人士的敬意另一方面又将居家隔离的意义与他们的努力付出建立起关联。接连而来的排比句式更加深着号召对读者的感染力。

  ㈣是号召市民一定要振作起来、坚持下去比如:

  我们唯一的事,只能把这一切都扛下来尽管病人多半扛不住,病人家属也多半扛鈈住可是,不扛又能怎样?我们除了振作起来,还能怎样?我们没办法帮助病人我们只能自己扛住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在有余力能帮人嘚时候就帮着他人一起扛。无论如何再扛他一周。(2月2日)

  小哥居住的小区前两天在最具危险的小区中排名第一小哥说:“让我们┅齐继续坚守,希望二月底能够彻底好转”(2月12日)

  再次,《方方日记》从来毫不吝惜对普通劳动者和一线工作者的赞美在1月24日的日記中,方方写道:“感谢这些劳动人民!他们的从容以及辛苦让我安心了许多。”在2月8日日记更是突出对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和警察这彡类群体的赞扬,评价道:“最默默无闻的人是他们但他们一直在镇定我们整个城市的心。”看到日记中对这些从容面孔的平凡记述鉯及方方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反思,紧张不安、心怀恐惧的读者也许心里也会跟着踏实下来《方方日记》中的这些内容似乎可以间接起到咹抚人心的作用。

  通观全篇《方方日记》方方对以下社会群体表达过感激和赞扬,“从容”和“辛苦”是贯穿以下所有社会群体的囲通特征:

  (1)店主1月24日的日记,记录了在大部分店铺和药店都关门时依然营业的夫妻店铺说他们过年不休,“让人感觉踏实”

  (2)卖菜者。1月30日的日记表达了方方对为了生活而仍然从容卖菜的劳动人民的钦佩,说自己有时跟他们对上几句话“心里就有莫名的踏實”。

  (3)文联的同事1月28日的日记记载,在疫情之中同事们仍在讨论稿件的发表事宜还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方方认为凭着这样嘚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4)青年志愿者。方方在2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青年志愿者改变了她对年轻人越来越功利的成见,认为不必杞囚忧天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与它相匹配的人。方方还表达了对每天拍视频封城日记的年轻人的敬意并坦言在某个寒冷而忧伤夜晚,是年輕人拍的视频鼓励了她在2月4日的日记中,借由对一些孤寡老人处境艰难的担忧方方表达了对社区和志愿者前去帮助的信心。2月19日的日記则夸赞了志愿者这种组织方式指出年轻人在参与社会服务时,不仅可以奉献一己之力还可洞察社会、理解人生、增长见识和能力。3朤2日方方更是点名表扬了3位志愿者:帮助并组织接送金银潭区域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汪勇,为六百多居民买药而遭举报的吴悠和专程从㈣川赶来为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做盒饭的刘鲜。

  (5)社区工作者一方面,方方不止一次赞扬社区服务细致到位、态度良好如2月4日的日記记载她出去倒垃圾时,发现家门上贴了“已经消毒”的纸条和通知2月8日的日记记载昨日接到社区询问自己是否发烧、家中人数的电话,3月8日的日记记载小区工作人员经常帮居民去超市买东西这些细节在日记中,都是方方做出“社区工作细致入微”这一判断的依据

  另一方面,方方也并不是不知道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在3月8日的日记中,她直言社区工作者相当辛苦几乎就是什么活都得干的勤杂工。她特别提到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中工作的社区工作者不仅要帮老人购物搬东西,还要教他们用手机如果遇到没有手机的老人,还偠用自己的手机帮忙方方毕竟已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她深知百姓什么样的人都有:“扯皮拉筋的人有的是横着脖子跟你犟起来,也昰要人命”因此她写道,社区工作者要做好服务实在是很难的事大量的武汉人“能撑到今天,而且仍然能继续撑下去相当程度上,吔是靠了无数下沉干部和社区人员的辛劳”

  (6)环卫工人。1月24日的日记方方首次提到“在冷风冷雨中一丝不苟扫街”的环卫工人。1月30ㄖ日记再次提到这群身影:“几乎所有空空荡荡的马路上,都有一个环卫工人在风雨中一丝不苟地扫地”在场景描述之后,方方还加叺了内心活动:“看到他们你会为自己的紧张不安感到惭愧,蓦然间你就会镇定下来”2月8日,方方对他们的夸赞更是直白:“他们真昰了不起尽管人少,路面没那么脏只是一些树叶。他们也恪尽职守认真打扫,以保证整个城市的卫生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他们一矗以从容的姿态留在我们眼里”

  (7)外卖小哥。日记中对这一群体的提及颇为简略只在2月8日的日记中描述他们“仍然骑着小车,奔波茬各条路上”

  (8)警察。一方面日记关注了这一群体在冷天中的坚守。比如2月8日的日记描述天气虽然很冷,但警察大多站在各个路ロ医院门口也有一些,方方评价他们“站在外面实不容易”。另一方面日记关注到一线警察兼做多重业务的繁杂和辛苦,特别是疫凊期间在工作过程中直击死亡的悲苦比如2月8日的日记写道:“基层警察是相当辛苦的,他们往往直面各种人等执行他们所必须执行的任务。我听说在有人病得无法下楼时,也是警察前去帮忙背人有一个人刚背到楼下就死了,警察也哭”2月29日在询问警察朋友,得知怹们一直在第一线一天也没休息后,方方叙述警察的工作:“既要保障基本生活运输又不能让人流车流泛滥,还得认真甄别好多民警开车帮运病人。进出城通道24小时都得要人守控既要保障防疫支援车辆通行,又要外防输出在医院、隔离点、社区这些地方,要维护治安和交通秩序防止医患纠纷之类等等。”并且提到他们“因为接触多风险相对大”。

  (9)外地捐赠者方方收到云南作家张曼菱发嘚视频,反映的是张曼菱当年下乡的盈江县给湖北捐赠了近百吨土豆和大米日记在2月12日记述了这件事,并评价说:“艰难时日善良人還是很多。”

  (10)捐赠亲人遗体的遗属2月28日的日记在介绍了刘良团队的新发现之后,谈到了新冠肺炎患者家属捐赠亲人遗体一事并认為“没有他们的无私贡献,也就不会有刘良团队对新冠肺炎认知的突破”

  (11)基层干部。2月14日的日记评价基层干部“不敢懈怠”并解釋在同学群里看到的关于基层干部“不上岗,就下岗”的处境即“你不好好参与抗疫工作,你就立即下岗”并用“武昌区的两个官员,今天就已被撤”的事例进行佐证这篇日记还反映了隔离中的儿时邻居对基层干部的感受:“这几天总算见到了说话语气好的人。先前嘟是吼来吼去的”在表现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的同时,日记说邻居也能理解基层干部之前工作中的为什么“吼”:“因为人太少找怹们的人太多,都急疯了”也就是说,方方的日记内容里不存在对基层干部的抱怨和指责而更多是持同情理解的态度。

  (12)团购老板这一群体在日记中也是被方方一笔带过,仅在3月4日以“大疫时期没日没夜在外奔波拿命挣钱”的形象出现。方方评价他们“不容易”

  (13)医护工作者。日记中对于这一群体的记述通常笼罩着悲怆幽暗的色彩但也并不是没有一束“阳光”。比如3月17日日记关注了即将離开武汉的援汉医疗队。日记记述了武汉各界人士以最高礼仪欢送他们的场景字里行间满溢感恩之情,毕竟“是他们救了我们的城市和峩们的人”这篇日记肯定和赞赏襄阳市对于“今后区域内所有A级景区和25家星级酒店向他们终身免费”的决定,虽然她补充说“不知道这個消息是不是真的”因为她觉得即使全湖北所有景区都对这四万多人免费开放,也并不过分这篇日记还记述了四川医疗队医务人员赵渶明的丈夫在妻子平安回家后需要兑现“包一年家务”这一承诺的小插曲,并以玩笑的口吻写道不知网友是否真要通过直播监督这个丈夫莋一年家务这样的小插曲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爱、家与国的紧密相连,以及网友对医生家庭的关注而在“战时责任”和“家庭责任”、“战时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张力中产生的这个轻松幽默的小插曲,可以快慰人心

  另外,医疗事业对国际政治的超越也被方方所赞扬。比如3月22日的日记中方方赞美医护工作者的“大爱仁心”,并记述了一个本来政治立场上“有点反美”的医生朋友也愿与美国哃行携手抗疫的事例日记中写道:“中美政客互怼,医生联手超越政治偏见、国别意识,这是对人类的爱喜欢这些医生的职业精神囷心理状态。”如果抛开作者意识深处的政治立场和读者对作者的政治预设单从日记内容本身来看,不可否认这种对于人类之爱的歌颂昰积极向上的

  然而问题就在于,理解日记内容不能单看表面还需要将日记内容与作者意识深处的政治立场联系起来把握。一旦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思考日记中“阳光”背后的政治就立刻显明出来。

  (二)“阳光”背后的政治

  以上对于《方方日记》中“阳光”的展示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争议,也确实揭示出类似“全都是负面信息一条正能量都没有”这样一棍子打死的评价,对于方方来说是不公囸的但是“阳光”毕竟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将这些“阳光”放回《方方日记》的话语生态系统中进行定位于是我们便会发现:虽然《方方日记》认为“用任何美好的词汇来夸赞武汉人在这次疫情中所作的奉献都不为过”(2月29日),毫不吝惜对普通劳动者和一线工作者的赞媄但这些“阳光”般的话语却并不单纯,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政治意涵容易引起争议

  第一,在方方的思维结构中“阳光”般的“夶善”与“大恶”处于对抗关系中。2月15日的日记将之表述为:“在大恶张扬的同时大善被激发得更多。”换句话说淋漓尽致地记录大善,是以大恶张扬为背景的大善被激发得“更多”,当然是一种满怀希望的积极话语但张扬的大恶与激发的大善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希望正来源于“更多”大善在对抗中战胜大恶的可能这一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大恶”的清晰界定和真实存在后文将会对《方方日記》中有关“作恶”的内容进行梳理,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

  第二,在方方的叙述策略中“阳光”般的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构成反襯关系。日记对普通劳动者和一线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极尽赞扬之辞所达成的效果便是反衬政府工作能力之低、能力之限。2月19日的日记在贊扬了志愿者这种组织方式之后方方直陈:“没有他们有力的帮助,仅靠机械的政府机关可能更糟。”而3月2日的日记则将仓促封城后嘚武汉比作百孔千缝且连底都没有的大水桶政府的工作能力有限,只能“全副精力忙兜底”而“桶边百孔千缝无力顾及”而无数“主動接盘”的志愿者则“见孔便堵,见缝即填”

  这里涉及到民间社会组织与政府行政科层组织的关系问题。如果仅就民间社会组织的優势而言方方的表述也并没有问题。一些学者在疫情中也注意到了民间社会组织在应急机制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要把社会体系建设作為一个重要任务来推进,加速推进治理思维由传统的层级式行政管理向现代的开放协作式治理模式转变让民间社会组织与行政体系产生“协同共治”的良性互动,而不是被强大的行政体系所吸纳但承认民间社会组织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对政府行政科层组织的否定方方昰否对政府机关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以至于前文提到的方方对民众服从和相信政府的号召也是惺惺作态、不情不愿的无奈之辞?这一问题成為双方阵营论战的焦点之一

  第三,在方方的政治图式中“阳光”般的国际主义立场与母国中心主义立场处于有着高下优劣之别的等级序列关系中,而这种所谓的国际主义立场又在不经意间带有滑向他国中心主义立场的嫌疑如在3月24日的日记中,与医生“对人类的爱”形成对比的是“中美政客互怼”方方直言她更喜欢医生职业精神背后那种国际主义的“人类爱”,而仅用“政客互怼”四个字来概括Φ美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所展开的攻防在方方的话语中,相比于“人类爱”“政客互怼”相形见绌。崇尚国际主义精神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在国民国家林立的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之下,国际主义精神极易被拉回到母国中心主义的框架内加以揣测、解读结果原本寻求远離母国中心主义立场的国际主义立场,却又落向了他国中心主义立场

  具体而言,方方在3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武汉疫情紧张时,在媄华人扫空货架口罩捐赠回国而当美国疫情暴发时,美国医生遭遇口罩和防护物资的缺乏因此有华人朋友说心理觉得对不起他们。方方对这一观点的转述表达了她对该观点的肯定态度。分析该观点“在美华人扫货回国”对于华人而言可以理解为基于母国中心主义立場,对于美国而言则可以理解为基于国际主义立场如果方方站在国际主义立场,对此行为不应该有所否定但“对美国医生缺乏医用物資”抱以歉意的观点,则是站在他国中心主义立场上不顾时局的变迁,否定此前的国际主义立场和母国中心主义立场而方方对此观点歭肯定态度,则表明她并不是坚定而纯粹的国际主义者相反,滑向他国中心主义立场的她倒成为他国用以攻击和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維护他国的母国中心主义立场的工具。

  由于方方在日记的表述中出现立场的游移舆论就不同的日记片段,围绕方方究竟是“爱国者”、“国际主义者”还是“叛国者”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从整体上综合来看,方方的立场确有背离国家和民族利益之嫌

  二、“沉闷”之外的追问与投射:日记中的武汉人日常生活

  方方个人的生活状态,当然不能代表全体武汉人的生活状态不过,《方方日记》还昰试图观照更多类型的武汉家庭将他们的生活状态记录在案,并借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方方日记》中有大量对“被关在家里的人”的群像描摹。这样一群被禁足在家的武汉人烦躁感、谈心的时间、吵架的机会都会多起来(1月28日)。他们会忘记今天星期几已经在家坚歭了多少天(2月2日),也会在每天晚上看着远处亮着的大楼而莫名心安感觉这个城市还未完全死掉(1月31日)。他们会发现手机因反复接收重复陈舊的信息而容量不够用(2月12日)也会在无法外出活动的情况下,选择在家里运动甚至从厨房到房间跑三公里(2月12日)。只要没有被感染他们基本就会心里踏实(1月29日);而只要家里没人生病,家家都很安稳(2月2日)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日子也许都是在团购、追剧和睡觉的往复循环中一天忝度过(3月4日)。方方想告诉读者的是武汉并不是有人想象的一座炼狱,而是个安静的美丽的磅礴大气的城市(2月2日)

  对于这样一群禁足茬家的武汉人而言,生活物资基本不缺(2月2日)由于人们全力关注生活,哪里都呈现出生机(2月18日)他们会讨论解封后去哪家店大吃一顿(2月18日),会抱怨做饭麻烦做完饭还要收拾厨房(3月15日)。为了买菜他们组成团购超市套餐的队伍,买卖双方细致约定交菜时间和地点(2月18日)而为叻防止交叉感染,甚至有居民改用吊桶提菜的办法把桶一直拉到六楼(2月28日)生活物资的充足供应和与生活需求的对接背后,是社区工作者嘚辛苦和相比于疫情之前武汉人的艰难。虽然买菜群和电商在不断灵活调整配菜方案但毕竟团购需要抢,抢不到的人就会发慌(2月21日)禁足如此之久,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承受(2月29日)武汉人这样的生活处境,让方方感到心酸(2月28日)

  与生活物资相比,方方更担忧的是葑城之下武汉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是小孩,他们整日被关在家里会相当难受(1月28日)特别对于那些因瘟疫而成为遗孤或遗腹子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吃喝不成问题但内心有伤口。他们缺少依靠也将缺少无微不至的爱。他们中甚至已经有人开始表现絀害怕穿防护服、戴口罩的人的行为需要尽早接受心理干预(1月29日)。

  “沉闷”是方方描述武汉人精神和心理状态时常用的关键词围繞“沉闷”,方方在日记中有如下表达:

  闷是有一点但只要活着,闷是能忍住的(2月4日)

  抗疫工作走上正轨,呼救的病人少了武汉人变得沉闷起来。(2月12日)

  武汉人有点沉闷一向活跃的同事不想讲话,家里小群少人做声(2月29日)

  沉闷依然是我这几天对武汉人嘚印象。(3月2日)

  今天的武汉人依然显得很沉闷(3月3日)

  空气中充斥着沉闷,无处不伤感特别讨厌接电话,完全没有跟人讲话的欲望只是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活着,什么都不想说(3月6日)

  不想出去,只想待在家里(3月11日)

  相比于有病患的家庭、家中有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家庭,绝大部分的武汉家庭都处于无人生病、全员禁足在家的状态“沉闷”更多是对他们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概括。方方在日记Φ提到过一个理论即“四十天闭户,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会到极限”(3月2日)不论这一理论是否有科学依据,长期禁足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力都会构成挑战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出门走动,但又不具有远行的欲望用“沉闷”二字来概括这种状态,应该是准确的

  不過“沉闷”二字引来一些舆论的批判,在笔者看来这些批判都不太能站得住脚比如有人评论说“举国上下都在自我隔离,在室内待久了誰不闷?但非常时期所有人都该理解并承受”,这样的评论并没有否定“沉闷”的存在方方也只是描述人们承受“沉闷”的状态,并不存在对“沉闷”本身的抱怨情绪

  有人评论说“‘闷’有什么大不了,跟生死相比算得了什么?”同样首先承认了“沉闷”的存在,呮不过对方方过多提到“沉闷”而心怀不满认为“沉闷”与生死相比不值一提。然而对于无灾无病的家庭而言其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就鈈再是与生死的抗争,而是来自对未来确定感、安全感和方向感的缺失引起“沉闷”的问题就显得比生死问题更加重要,因此片面认为“沉闷”与生死相比不值一提是欠妥的

  还有人评论说“是否应该多些没有停歇的一线工作者”,因为一线工作者都是“牺牲更多的囚”根据笔者在“《方方日记》中的‘阳光’”这一部分的梳理,方方对一线工作者的描写并不算少况且从人数上来看,禁足在家的武汉市民占大多数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也特别重要,记述他们的“沉闷”与记述一线工作者的辛苦也并不矛盾

  (二)特殊群体记述

  除了上述对“被关在家里的人”的群像描摹,《方方日记》还关注到一些特殊家庭和特殊群体的生活在对特殊家庭的记述方面,1月28日的日记关注到一家三代、家中还有病人的家庭家中的年轻成员需要一边操心工作,一边隔天出门买青菜2月13日的日记关注到夫妻分开各管各家老人的家庭,其中妻子兼管孩子、丈夫奔波采买夫妻在两家之间往返很辛苦,但与病人和死者家庭相比他们不但活著而且还能相互照顾,因此倍感幸运2月20日的日记则关注到疫情之下空巢老人的生活处境。平日里他们需要由保姆、钟点工和儿女照料泹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活不得不靠自理,而做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收拾整理的工作并不简单若他们拼尽全力仍无法应对,就只能靠社区尽可能地派人予以帮助

  在对特殊群体的记述方面,1月29日方方在日记中提及她的女儿。这是一位从未下过厨、平日或回家蹭飯或吃外卖在疫情期间还需要靠母亲提供保护的年轻女性。方方劝阻她去小区超市买盒饭因机动车即将禁行还特意为她送去保证十天苼活的物资。笔者认为方方女儿的事例也能代表一部分在优渥的都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状态因此也将其归入“对特殊群體的记述”。疫情将迫使这一群体学习如何下厨“也算是意外收获”。2月25日的日记关注到福利院、养老院中的老人将他们定位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认为他们在疫情中的状况不容乐观2月27日的日记则分别关注了滞留在外的武汉人被外地歧视的处境,以及滞留武汉的外地囚“没钱住店没店可住,没饭可吃住火车站,捡垃圾”的生活境况2月28日,方方把目光投向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群体不仅描述他們所面对的“上面什么事都压下来,下面什么事都找他们相当难缠的大有人在”的艰难工作处境,更提到他们当中在防疫初期成为疑似感染者的不在少数因为他们需要同各种人打交道,不知谁会是感染者而那时他们自身的防护设备又极为有限。

  方方的日记对各类特殊家庭和特殊群体生活处境的广泛涉猎与前述对于“被关在家里的人”的群像描摹合在一起,也算是对封城之下武汉人生活处境的较為全面的还原其中提到一些群体的艰难处境,也许还能唤起读者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总之并不至于引起争议。

  基于对封城之下武漢人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担忧《方方日记》在这方面的内容并未止步于对“沉闷”状态的描述。为了安抚武汉人的情绪方方借由日记反對关于央视取消元宵节晚会的建议,认为大家关在家里特别需要一些喜庆东西慰藉自己(2月7日)她还通过日记安抚因抢不到团购菜而恐慌的居民说:“放心吧,不会让人没有吃的东西中国还没有到这一步。”(2月21日)此外她还多次鼓励武汉人要充满信心,坚持下去从日记的時间上看,类似的鼓励分散出现在防疫过程的各个阶段表明方方对提振武汉人精神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还是要坚持把自己关夠14天。(1月28日)

  我们还能坚持我们对政府有信心。(2月13日)

  我们不急不躁继续等待拐点的到来。(2月15日)

  时至今日大家好像开始适應了关门闭户的生活,活力四射的孩子都承担下来生命的耐受力,了不起!(2月18日)

  尽管局势好转也不可放松警惕,以免前功尽弃(2月20ㄖ)

  闲人心理压力大,忙人身体压力大大家都在咬紧牙关,共同扛着武汉(2月29日)

  还需保持警惕,但心理已放松相信生活很快会囙到以前的节奏。(3月19日)

  梳理至此《方方日记》中有关封城之下武汉人日常生活的上述内容,基本都是没有引起实质性争议的内容爭议往往发生在方方对“何以至此”这一问题的不断追问上,之所以如此关键是因为方方特别习惯于通过反思和追问将有关疫情的各种話题都引向对政府的追责和批判。

  以下笔者将继续梳理《方方日记》有关武汉人日常生活的内容里有哪些话题在追问中发生了指向縋责和批判政府的投射。

  首先是关于对“沉闷”的追问。前面已经提到用“沉闷”来概括大部分禁足居家的武汉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基本是准确的那么这些家庭既然不至于直面生死问题,“沉闷”从何而来?方方引述医生朋友的说法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沉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在哀伤和抑郁的前提下对未来没有确定感,内心极大地缺乏安全感没有方向感。接下来进一步追问这种對于确定感、安全感和方向感的丧失心理由何产生?原来是因为许多人因封城停产而经济来源无着,对于何时能够出门复工也毫无确定的心悝预期(3月3日)与封城防疫相比,社会修复必将更加复杂注定将经历更加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寻找并抓住让自己感到踏实的東西就显得尤为重要。方方在日记中对于“沉闷”的追问和分析到这里为止都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寻找并抓住让自己踏实的东西”这一判断恰恰成为方方将“追问”转化为“追责”的逻辑起点,其转化套路便是武断地代表全武汉人将这个能够“让自己踏实的东西”限定为“想要一个说法”即政府必须给出一个疫情何以发展至此的说法。不过一个对无法出门复工焦躁不安、经济来源无着的市民更關心的是生活接下来怎么办,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因为对于政府初期疫情应对不力的追责,并不能直接解决摆在他面前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問题换句话说,“想要一个说法”无法成为“让自己踏实的东西”方方如此的主观臆断和逻辑跳跃,自然引发舆论场上的巨大争议

  其次,是关于民间团购方式的反思民间社会在疫情期间形成的自发组织,确实表现出的机动灵活、直接回应居民需求的特点是政府科层制的行政组织模式的重要补充。若是站在提出政策建议的角度则应当是讨论如何让政府组织与民间社会团体形成协作共治的局面,在避免让民间社会团体被政府组织吸收和“官僚科层化”的同时也不可能让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化”。而在方方的日记中对民间团購方式优势的夸赞也并不存在问题。方方的问题出在将一个具体事物的特征抽象化标签化,然后将其作为否定批判另一具体事物的工具在这样的逻辑下,这两个事物立刻具有了善恶优劣高下差等比如在对民间团购方式的反思中,在方方看来“民间能人实在强大”(2月17日)“实事求是”(2月17日)简直成为民间组织的代名词,而一切行政机关就被方方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打成“实事求是”的对立面“死板僵化”(2月17日)成为对于一切行政机关的标签。进一步说若不是行政机关各部门的“死板僵化”,导致它们“层层拖延、个个误事”“疫情不臸于发展到今天这步”(2月17日)。方方这样的反思逻辑一方面将民间组织的优势和能力抬高到政府行政部门之上,将民间组织与政府行政部門的关系简化为“实事求是”与“死板僵化”的价值对立另一方面将政府行政部门一棍子打死,让人感觉政府行政部门罪大恶极即使被民间组织取代也无不可,进而将话题引向对行政部门的“问责”甚至“问罪”这种以“问责”甚至“问罪”为目的,将原本构成复杂嘚民间组织和政府行政体系脸谱化、标签化的做法本身就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发争议实属必然

  复次,是有关弱势群体处境嘚追问从党和政府的执政目标和我国的政权性质来看,弱势群体绝对不是被排斥和抛弃的对象但由于新冠肺炎这样的新发传染病疫情突如其来,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政府平战转换的应急响应体系不健全,社会力量准备不充分弱势群体极易成为国家治理在面对危机考验時所付出的代价。围绕有关疫情期间弱势群体处境的追问强调抗疫大局为重的“国家主义思维”与强调生命平等尊严为重的“个体主义思维”在舆论场上展开激烈对抗。方方的日记遵循后者的思维进路这种思维在论战中表现出一种倾向,即表面上追求平等博爱实际上卻是以少数特殊群体的利益绑架大多数群体的利益、用局部意义定义整体意义。比如在2月25日的日记中方方由对福利院、养老院老人生活處境的讨论,上升到对于“什么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尺度”的议论方方认为检验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是看“楼房高度汽车速喥,武器军队科技先进度,艺术成就开会豪华,焰火灿烂游客消费力”,换言之她否定了工业、服务业、国防、科技发展水平对於国家文明的意义,将表征国家综合实力的各项指标几乎全部从她眼中的“文明尺度”中删除净尽她眼中的尺度只有一条,那就是政府“对弱势人群的态度”在她的思维里,政府的政策执行不存在调整中的动态平衡只有某个时间点上静止的执行状态,而这一执行状态足够被她放大用来定性和评价整个政府的决策受到客观条件制约而出现的暂时无力顾及,在方方眼中就是政府带有主观企图的“忽略”囷“忘记”就是政府的作恶和犯罪。

  再次是有关群众诉求反馈机制的追问。在2月27日的日记中滞留武汉的外地人艰难的生活处境,自然被方方定性为政府“抓大事忽略小事顾多数忘记少数”的证据。然而方方的反思不止于此更谈到“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咨询电话”这一群众诉求反馈机制,其追问逻辑也迁移到对该反馈机制是否运行有效的讨论上日记中,方方表示不知该电话是否管事但她向读鍺袒露了她的私人经验:“我知道很多官方的咨询电话,只是做给人看的遇到的只是踢球运动员,最终你非但得不到任何帮助还浪费叻电话费。”根据她的私人经验读者多半会感觉该电话多半是不管事的。由此方方的追问进一步延伸到对于政府作假、推诿现象的批判上:“官场很多人,一辈子没学会什么但做假动作从来是高手,他们会用一些你想都想不到的方式来对付你而且他们推诿的水平也非常高端。”而政府的作假和推诿为疫情演变成灾难做了铺垫,于是顺利成章地与方方对政府的追责欲求形成接应平心而论,方方的私人经验中所描述的相互推诿和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行为确实是当下政府科层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但用对该问题的陈述向前承接对“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咨询电话”的讨论,向后延伸到对疫情演变成灾难的解释却有失妥当。对于前者方方的借题发挥极有可能带来社會对于“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咨询电话”的不公正评价,因为对于外地流浪者是否拨打过这个电话、这个电话是否“只是做给人看的”方方并没有进行确认,却极易引导读者将外地人流浪的原因归结为政府的弄虚作假和相互推诿识破方方“借题发挥演绎私人经验以树立批判标靶”的读者,自然会对方方的论述逻辑展开质疑对于后者,则直接与方方日记中有关“作恶”的内容直接相关笔者将在后文详述。

  最后是关于如何对武汉人进行心理关怀的追问。方方印象中的武汉人有着这样的特点:洒脱爽快,喜欢没理由大笑;说话噼里啪啦让外省人以为是吵架;充满烟火气、江湖义气、没来头的自信;热诚、爱耍酷(2月11日)。而疫情之下正在受难、与死神较量的武汉人的心理状態则与这种印象形成鲜明反差在日记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叙述中,方方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她表达着她爱莫能助的焦躁心情(2月20日),甚至在網上小心问候都害怕没有回音(2月11日)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有祈祷“大灾大难后中国会有一个清平的世界”,却突然把话语拔高为“一矗在想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命苦我们民族为何总是灾难深重?”(2月20日)这种让人猝不及防的设问句,“命苦”一下子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特征波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似乎也被描述为一种日常状态,革命建国、改革发展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似乎被这一句设问一笔勾销这种对历史倳实有失公允的情绪宣泄自然引发舆论的反驳。

  除了祈祷方方还寻求对被感染的病人、新冠去世者家属(1月30日),以及对未确诊的疑似疒人、因疫情而丧失救治机会的非新冠病人去世者(3月13日)的心理关怀并号召政府对他们进行特别安抚,因为他们“遭遇更惨、伤痛更深甚至终身不能平复”(1月30日)。在日记中方方写道丧亲家庭失去亲人往往毫无预期,亲人生病无床前尽孝去世后无遗体告别,创伤怎么修複都有疤痕应激障碍患病率高,或有创伤性再体验症状重演事发时负面感受,或麻木回避或过度敏感(3月7日)。读者看到这样的描述嘟能感同身受,也无人怀疑对他们进行心理关怀的必要性1月28日的日记提到希望有学过心理学的人可以有办法安抚一下武汉人,2月12日的日記提到恐怕需要大批心理咨询师前来武汉分社区进行心理疗治,方方的这些提议和倡导倒也不存在太大问题

  (五)心理疗治的限度与縋责的谬误

  但方方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疗治终究是存在限度的,大量论战也从方方接下来的论述逻辑开始

  首先方方认为,心悝咨询师的心理疗治之所以存在限度是因为武汉人心里有个结,这个结就是李文亮事件和中心医院的大量伤亡而且这个结会随着时间嘚流逝而越系越紧、越变越复杂,继而武汉人心头的创面和深度也会越发扩大加深方方还引述心理咨询专家的说法,指出随着危险的解除真正的创伤就会浮出水面,因此解开这个结刻不容缓至于如何解开这个结,方方指了条明路:“你要给李文亮一个说法给中心医院一个说法,你也要给我们大家一个说法”(3月3日)于是,关于如何进行心理关怀的话题被引向对政府的追责追责在方方对武汉人的代言Φ似乎成为一种集体意志,并且成为心理关怀的前提条件其间还牵涉舆论中一直存在的有关李文亮“吹哨”行为的定性之争。

  其次心理疗治的限度还在于丧亲之人如何面对死者。疫情过后几千人家在巨大的集体性创痛中如何同时办丧事?殡仪馆如何发放几千人的骨灰?喪亲家属如何度过清明节?会不会情绪崩溃?(3月7日3月13日)死者的骨灰事宜、丧事的操办方式和丧亲家属的心理状态引起了方方的关注,这也确實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话题毕竟在传统文化中,丧葬仪式原本是很好的心理疗愈从后来政府的处理方式来看,网上云扫墓等服务和4月4日嘚全国哀悼活动很大程度上也回应了民众的需求。但方方觉得这还不够因为她认为“染疫而死”与正常死亡属于不同性质的死亡,“染疫”无异于“他杀”顺此逻辑,“他杀”便是“人祸”因此死者及其家属“于心不甘”(2月20日),“首先要有个说法没说法坎难过”(3朤7日)。于是关于如何面对死者的话题也被引向对政府的追责,追责成为死者及其家属的集体意志同时被方方定性为疗治他们集体性创痛的前提条件。

  第三方方向有着心理创伤的武汉人呼吁“自我疗伤”。武汉有多少人有着心理创伤?方方说“武汉几乎人人心理上嘟有创伤”,“人人都有一种莫名的压力”这里的“人人”包括“关在家二十多天的健康人群”“曾顶着冷雨满街奔波过的病人”“目送亲人装入运尸袋被车拖走的家属”“看着一个个病人死去无力拯救的医护人员”,其中所形成的创伤“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里形成困扰”而压力则是“外地人很难体会”的(2月12日,2月29日)方方尽力将话题的对象扩及武汉人这个群体的全部。那么这些人如何自我疗伤?方方否定了“喊喊口号”的作用,而极力赋予“发泄、大哭、痛诉”以正面意义:

  骂人或骂事是疏导心理的好方式(2月13日)

  倾诉和发泄昰心理疏导的很好方式。(3月2日)

  丧亲之痛需要倾诉和哭泣,这是疏导心理的最好方式(3月13日)

  其中,3月2日的日记对“正能量”进行叻反思认为一根名为“正能量”的大棒不时挂在发泄者头上。3月13日的日记更提出可以建立类似“哭墙”的“哭网”,让家人挂上亲人照片点上蜡烛哭一场。有关日记中“负能量、正能量”的内容及其论争笔者将在后文详述。这里仅指出方方提出建立“哭网”也并沒有什么问题,后来网上开通的云祭扫其实也发挥了类似的功能方方的有待商榷之处在于,她认为“整个武汉人都需要一场大哭”并苴把“哭网”的意义定位为“哭亲人、哭朋友、哭自己”(3月13日)。显然不是每个武汉人都经历丧亲之痛但每个武汉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動确实都受到了疫情的深刻影响。如果说“哭亲人、哭朋友”还容易理解那么“哭自己”则大有深意。“哭自己”是为何而哭?方方虽没囿直白表述但稍加揣摩便可做两种推测,一种是每个人都要对这场疫情的发展负责另一种则是,为生活在由无恶不作的政府治理的国喥或城市中的自己感到悲哀根据方方惯用的将话题推向对政府追责的套路,大概不少人会将“哭自己”的涵义理解为后者

  如此一來,不论是进行心理关怀是悼念死者,还是自我疗伤方方在日记中都极力将“关心民众精神和心理状态的逻辑”切换为“替所有民众縋责政府作恶的逻辑”。赞成者肯定其敢于追问穷本溯源;批判者批评其以己度人,别有用心但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追责并不必然荿为心理关怀、悼念死者和自我疗伤的前提条件方方并没有深入了解更多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因此日记中展示的上述逻辑更多是方方試图以一己之意志和心理欲求绑架武汉所有人的意志和心理欲求,自然招来猛烈的舆论反击

  三、疫情向好之外的“悲情”、“惨烈”与“人祸”:日记中的疫情变化与病人处境

  (一)不否认疫情形势持续向好

  从《方方日记》中可以读到疫情变化的信息。当然這些信息同样可以从新闻报道中获得不过方方在叙述这些信息时,加入了描述自己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内容这些内容透露出一个武汉市民在听闻这些信息之后,所表现出的担忧和企盼比如,1月28日的日记写道“疫情即将进入爆发期千万不要出门”,而1月31日则说“正月┿五应该是拐点再坚持一周,感染者差不多都隔离了未感染者便可走出家门”。2月16日日记提到雷神山医院王院长对媒体的公开宣示:真正的疫情拐点已经到来。而2月22日日记又说,病情蔓延未完全控制疑似病人数量大。2月29日日记提到武汉有近4万密切接触者,医生萠友觉得不太乐观认为政府发布信息数据可更详细。不过方方表示她已经乐观起来因为她认为以当时的筛查力度和筛查方式,她相信漏网者很快可以找出到了3月8日,日记记载部分区域已尝试解封开工信息隐约有传,机场作恢复通航准备于是她判断防疫已开始清扫戰场,“开城在望武汉人要熬出头了吗”。

  日记中的这部分内容大概可以唤起武汉市民的集体记忆。当笔者读到这样的内容时吔能瞬间回忆起在那一天自己确实也曾做出与方方同样的判断。可以肯定的是方方在日记中从未否定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

  在对宏觀疫情形势的叙述和判断之外方方还将目光聚焦到床位状态上。2月15日的日记写道在2月20日前武汉必须再增加一个有千张床位的方舱,并唍成10万病床的储备因为当初专家预估有10万感染者,这样武汉将做到应收尽收到了2月22日,由于出院和死亡日记指出此时床位压力已减尐。27日日记的措辞是“床位大大缓解”。28日日记则记载“实现床等人”。3月8日日记记述方舱依次休舱,最大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也茬这一天休舱部分医院日常门诊恢复。9日日记写道已休舱11家方舱,曾计划建19家方舱而现已不必。10日日记记载方舱全部休舱。

  雖然这一部分的记载与新闻报道高度重合但从方方对床位状态变动的关注这一视角的选择性呈现来看,这一部分的记载反映了疫情形势歭续向好的一个具体的侧面对于一些读者而言,这些内容也许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有关疫情的新信息但是,对于一些认为“方方看不箌疫情持续向好”的批评者而言这些内容足以构成有力反驳。

  不过方方虽不否认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却也从不积极承认这种尽量引述他人口中的“向好”说法并不加过多评论的叙述策略,其实已经暗示了方方并不甘心疫情就此向好的心态

  (二)谨慎赞扬与积极質疑

  治愈人数、重症病人数、新增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的变动,也同样作为反映疫情形势的诸侧面被《方方日记》一一关注。方方茬这一部分的记述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疾病的可治愈性消解读者的恐慌。比如2月15日的日记引述医生的观点认为:病毒嘚毒性已明显减弱;患者治愈后不会有后遗症,肺部也不会纤维化;新的感染者已是三代四代基本都是轻症,治愈容易;重症患者只要能挺过呼吸窘迫期基本都可救治。2月27日的日记记载治愈已达2000多人,轻症治愈不是难事大多轻症患者可以靠毅力和医生给的信念存活下来。2朤28日的日记则告诉读者监测发现出院后的新冠肺炎患者不再传染他人,重症病人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而解剖得出的病理研究成果、医疗資源的充沛、医护责任感的加强都降低了死亡率。3月8日方方写道医生在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规范救治方案3月9日,方方记载重症病人尚囿4700多人但已呈持续减少状态。到了3月20日日记破除民众对于复阳的出院病人是否难以住院的疑惑,引述医生朋友的观点表明复阳极少、无症状不传染、医院追踪所有病人、身体不适不会不接收。而3月21日的日记则回应民众对于新冠肺炎病人复发的担忧申明慌乱引发的交叉感染只会让医疗系统崩溃,致使更多人死亡介绍张文宏医生关于死亡率低于1%的观点,和方舱医院病人又跳又唱、出院也欢天喜地的情況向民众透露无论感染还是复发都无需过度紧张的信息。

  总体上看日记中的这些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众的恐慌情绪讓读者感受到前线医护人员的持续努力,以及不断增加的病患救治成果

  第二,赞扬新主政领导的积极作为《方方日记》还是写有表扬政府的内容,但谨慎的表扬背后仍存对政府的怀疑《方方日记》中表扬政府的内容往往被方方的批判者所忽视,认为方方对政府的態度就只剩下批评和追责其实并非如此。比如2月21日的日记借新增病人断崖式下跌一事提及官方及时纠正了让数字显得更好看的新算法,由此推测政府“真的在改变作风?”并称“新主政领导到来,一改拖沓低能局势明显扭转,办事力度是短平快打法”3月2日引述新增確诊病例都来自监狱之后,方方评论称“很快看到湖北官方对监狱官员免职处理快得令人惊愕”,9日的日记则称“省市换帅后确有一系列铁腕手段迅猛控制疫情”,17日更写道“自国家倾力救湖北后抗疫所采取的种种措施,相当有力也相当有效做到这一步也不容易”。在3月19日新增和疑似病例都归零后针对有民众怀疑同济医院确诊20多例病人不敢上报(3月20日)、政府为了“零”的不突破而刻意不报(3月21日)的言論,方方引述一个医生朋友的解释说这20多例病人是转入定点医院的病人而不是新增病例,同时引述另一个医生朋友的话“严酷的制度偠么说真话,要么下课”表面上起到打消民众疑虑的作用。

  但方方在日记中的另一句话却又暴露了方方的真实立场:“0与1没有多夶差别,不必非要追求0的完美有时候这样的完美很不现实。”(3月21日)在方方眼中政府不可能做到完美。因此政府一旦做得不完美要被她追责问罪(如前述方方关于政府对弱势群体态度的讨论),做得太完美又被她以“不现实”为由而嗤之以鼻在新增确诊病人持续下降的过程中,方方通过“下降明显”(3月8日)“持续下降”(3月9日)“灾难即将结束”(3月10日)“清零即在眼前”(3月17日)“归零的一天应该不会太久”(3月18日)等话語表面上传递出一种欢喜的感觉但一旦某天的疫情发布时间较平时稍晚,方方就会抓住机会表明自己对政府来自骨子里的不信任比如3朤13日日记中的这句“发布时间延迟给人想象空间”。方方也从来不承认新增和疑似病例归零意味着抗击疫情的“胜利”她说“千万不要哏我谈胜利,没有胜利而是结束”(3月10日)。有支持方方的人说只要死一个人就不能称为胜利。立刻就有人反驳说抗日战争牺牲无数,依然可以称为胜利显然“死亡”本身并不消解“胜利”。事实上方方这句话的判断与她将疫情定性为“人祸”直接相关:政府自己造荿的疫情局面自己去收拾,收拾完了自然只是结束结束后要做的自然是追责,而论功行赏欢呼胜利则直接对冲疫情的“人祸”性质方方自然表示不接受。“结束”二字巧妙地将疫情局势的向好发展与问罪追责勾连在一起方方高度怀疑政府会借疫情局势的向好发展宣示“胜利”,从而为自己脱责

  第三,对数字进行追问寻找政策缝隙,对管理层进行质疑比如2月27日针对媒体新增确诊和疑似仍达900多囚这一数字,方方希望公开新增患者的病因因为她听医生朋友说新增病人主要来自监狱和养老院,她认为如果根据患者位置开始陆续释放远距离的市民出行就不需要禁足这么多人,更不必将全省几千万健康人都死死捆绑这样的建议背后,其实透露出方方对政府禁足政筞的不满和不信任而这样的言论是否有可能激发读者对禁足政策的不满进而不配合政府的管控?好在2月28日又有朋友给方方发来武汉市新增疒人分布表,方方看到新增病人的散点式分布后终于认可“武汉哪个区都不能先行放人”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典型的试图给政策挑毛病又最终被说服的过程。

  又比如日记在2月22日提到死亡人数每日近100人之后2月23日就追问“年轻医生为何接连去世”的问题。方方不认可“体质差异”这个答案并指出“97岁老人都能治愈出院”,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说年轻医生就更应该被治愈出院了。她的医生朋友只是說病毒诡异但无法讲清原因,给了方方寻找政策缝隙的空间:“医护人员死亡率如此高会不会存在别的可能?”这句话即是借追问医护囚员的死亡率,将质疑引向政策本身以及做出政策的医院行政官员

  从以上分析可知,《方方日记》对疫情变化的记录存在双重面向其中一重是安抚民众恐慌情绪,肯定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承认疫情向好,但这种承认却并非她心甘情愿她更愿意用怀疑的手法,揭礻疫情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另一重面向以唱和接应她对追责政府的强烈诉求。

  正是基于她对政府和管理层发自内心深处的不信任茬关注疫情变化的同时,她更乐于叙述疫情早期医护人员的艰辛用医护人员在设备不足、红十字会运转不良的情况下“不管不顾,到网仩呐喊”的事例(2月18日)甚至通过号召各省援汉医护人员记录“刚来武汉所见的场景以及当时武汉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震惊”(3月2日),反衬和證明政府的不可靠在疫情向好之后,她更乐于发现出院标准和核酸检测准确性中存在的问题在日记中记下出院隔离期间复阳和方舱出院标准因太宽而重新调整等事例(3月5日),并预测医患关系会因为政府不再报销、患者自己垫付检测费而重新恢复紧张状态因此提出“凡与噺冠肺炎有关的检测一律即时免费”(3月21日)这种完全置政府决策缘由于不顾、带有民粹主义嫌疑的建议。

  (三)“悲情城市”

  如果说上述内容中方方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批判表达还算间接委婉、遮掩克制,用天气来形容则好似“晴间多云”那么下面的内容则可说是“阴雲密布,风雨大作”在方方的批判者看来,简直集中展现方方的本怀

  一是记录病人求诊。日记通过记述单位里一个忠厚老实的年輕人因腹泻吃多了药而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状却因未能确诊而无法住院,“把大家吓得半死”的事件(1月30日1月31日),生动记录了当时武汉市民对疑似病状的强烈恐慌而方方所住文联大院内已有两个感染者住院的事实(1月28日),也将当时因感受到病毒随时可能向自己袭来而草木皆兵的社会氛围突显出来日记在2月15日、19日、22日多次提到死亡人数未减,其原因在于重症患者的去世而方方认为重症患者之所以去世,皆因“早期延误治疗拖到危重阶段回天无力”。当时由于医生人手不够医院床位不足,求诊的病人只有在哭喊声中排起密集的长队(1月23ㄖ)医护人员疲惫,而病人悲哀无助几近崩溃(1月29日)住不进医院的疑似者和确诊者只能活动着继续传染,下雨天则让奔波的病人更加可怜甚至发生撞墙、跳桥的惨事(2月2日)。仅剩的3家接收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分布汉口和武昌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病人们恐怕只能靠社区安排车辆(2月15日)2月21日的日记更记载全国多家监狱服刑者被狱警感染的事例,并点明“他们本来就有反人类倾向”的特征(2月21日)为病人嘚就诊环境又平添几分不安的色彩。

  二是记录病人去世笔者梳理了《方方日记》中记载的病人去世事例:

  (1)一个中产家庭。母亲初一去世父亲、兄长被感染。方方感慨更穷的病人不知会活成什么样子。(1月29日)

  (2)省歌舞团成员病后一直排队等住院,在接到入院通知时去世(1月31日)

  (3)湖北官员。好几个已感染并已有人去世。(1月31日)

  (4)一家人全染病住不进医院,已死一人全家在绝望中准备都迉掉算了。(2月2日)

  (5)妈妈死了被车拖走。女儿跟在殡葬车后嚎啕大哭无法为其送葬,将来或许也不知道骨灰在哪方方评论道,由于Φ国有轻生重死的文化传统这恐怕成为儿女心里最大的疼。(2月2日)

  (6)学校一位优秀教授53岁去世华科大李培根前校长说他实干,常睡办公室是个踏实做学问的人。(2月7日)

  (7)画家刘寿祥清晨去世(2月13日)

  (8)初二还在上班的柳帆护士。父母和弟弟病倒后父母先行过世,她14ㄖ去世弟弟下午也去世。方方说病毒吞噬完满家庭的所有生命,她很难过(2月15日)

  (9)湖北电影制片厂常凯一家,因新冠肺炎遭灭门之災常凯是柳帆的弟弟。日记在2月18日、3月2日、3月10日提及常凯的“绝命书”并在10日的日记中录下“绝命书”全文,突出了新冠病毒出现的“突发性”、病人的“一床难求”以及病人“全家覆没”的悲惨命运(2月16日)

  (10)做过多年同桌的中学同学去世。日记记载这位同学是1月中旬两次去菜市场购物感染新冠病毒住院后虽恢复不错,却仍突然去世(2月15日)

  (11)华科大教授段正澄院士,因新冠肺炎去世(2月15日)

  (12)捐款十万的画家朋友的哥哥,因新冠肺炎去世(2月16日)

  (13)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医生去世。(2月19日)

  (14)武大去世一位博士(2月19日)

  (15)华科大去世┅位教授。(2月19日)

  (16)湖北日报一位著名评论员一家四口感染本人进医院时已是重症,于19日去世方方评论,这世上又多了一个破碎的家庭(2月19日)

  (17)彭银华医生29岁去世。原本初八结婚延迟婚礼,却再也不能迎娶新娘(2月21日)

  (18)年轻女医生夏思思29岁殉职。扔下2岁孩子(2月23ㄖ)

  (19)男医生黄文军40多岁去世。(2月23日)

  (20)福利院老人因受感染而连续死亡方方评论,“眼泪都哭干了”这样的话已远远表达不了我们惢中的悲痛。(2月25日)

  (21)中心医院梅仲明医生去世他是李文亮科室的副主任,57岁一名技术高超的眼科大夫。去世后他治疗过的病人纷紛网上致念。(3月3日)

  (22)武汉市文化局江导的朋友康复医生李亮从方舱医院出院后,在酒店隔离期间突然去世年仅36岁。丢下妻子和幼子(3月5日)

  (23)武汉宁波商会秘书长、《宁波人在武汉》一书副主编沈华强,一家五口感染他初二发病,2月7日与母亲同日去世未确诊新冠。家中其余三人隔离住院(3月7日)

  (24)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老年合唱团在联欢活动中3人感染,2人去世去世的包杰丢下90岁的母亲徐美武,她曾借纸笔给住进ICU的儿子写信但儿子并未看到。(3月15日)

  (25)希文合唱团男高音部苏华健3月6日去世活跃的他突然失联,直到讣告传来(3月15日)

  将以上梳理的去世信息一口气读下来,确实让人有种不幸接踵而至之感日记中提到有人用“悲情城市”形容武汉,但方方认为若以春節期间为场景“悲情”二字太轻,勉强可配上“惨烈”(3月2日)而官方公布的湖北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则让人沮丧(3月17日)

  平心而論,方方在日记中对去世信息的记载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这些记载散布在不同日期的日记里,而且仅仅是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中的极小蔀分日记只不过丰富了在疫情期间没有遭遇生死问题的读者对这些死亡数字的经验质感。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方记载了什么而在於她记载这些事件的用意,以及这些记载在《方方日记》的有机体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四)个体的悲伤、群体的“惨烈”与“人禍”控诉

  方方记录病人求诊经历、记载这些死亡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材料的陈述和堆积无疑这些病人的求诊经历和死亡故倳,都为方方将个体的悲伤汇聚为群体的“惨烈”进而将“惨烈”转化为对“人祸”制造者的愤怒,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对于病毒吞噬唍满家庭的所有生命,方方发问“吞噬他们的仅仅是病毒?”(2月15日);借助于常凯的绝命书,方方呼吁“骂我者可继续高唱颂歌庆祝胜利欢呼偉大吓尿全世界,但不要无视武汉几千个常凯们幸存者需要为他们讨公道”(3月10日);在叙述中学同学去世的事例后,日记中更是声称一向為盛世而高歌的同学们这次却说“不枪毙一批害人精不能平民愤!”(2月15日)方方将政府和全社会在中后期防疫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与疫情初期的应对不力对立起来反问“吞噬他们的仅仅是病毒?”、号召幸存者“讨公道”,即是对政府追责问罪即是申明政府在疫情中存在洗刷不掉的“人祸原罪”,即是否定“胜利”话语试图映衬为中后期防疫成绩“高唱颂歌庆祝胜利欢呼伟大”的做法何等荒谬。同学们的態度和那句话更是直露地揭示此次疫情中“盛世高歌”的不适用,“悲伤话语”已然演化为直指追责问罪的“愤怒话语”“枪毙”更將这种追责欲求和悲愤的烈度推向极致。方方借“同学们”之口将自己记录这么多悲伤故事的终极意图表露无遗。3月15日在为本可再活20姩、却因宣称“人不传人,可防可控”和毫无预警的政府而生命止步60多岁的老年合唱团去世成员唏嘘不已之后方方干脆亲自挑明她借这些故事试图在读者身上达到的目的:“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为让自己生活得轻松就可以不帮助他们这些枉死者追责吗?追责是一件必须要莋的事!”政府已替代病毒成为元凶,死难者皆是因人祸而“枉死”读者则有义务以追责的方式为死难者报仇。方方对读者极尽怂恿和鼓動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方方极力通过刻画“枉死”,将民众的悲伤转化为追责的愤怒然而方方看似偶然的一次对于“枉死者”事例嘚选择失误,倒是真正招来民众的一片愤怒3月23日,方方在日记中叙述广西援鄂医护人员28岁的梁小霞在协和医院晕厥经抢救后去世。随後便有消息称梁小霞2月28日晕厥,经救治已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昏迷近一个月,不知何时醒来但并未去世。方方不得不在3月24日的日记Φ对此进行回应声称自己将“脑死亡”误认为就是“去世”,承认自己缺乏医学知识“两位医生进行专业性讲解后,说那就还是道个歉吧我想,也是向读者、梁护士家人表示真诚歉意”(3月24日),这段话无疑透露出方方主观上并不想主动道歉白白放走一个好不容易捕捉到的“枉死”事例已令她惋惜不已,还想坚称她所认为的“脑死亡”即是“去世”的逻辑医生只好用详细的专业讲解让她承认自己的確错了。随后是医生先提议道歉否则她也许还没有道歉意识。她只是无奈之下被动服从了医生的安排虽说是“真诚歉意”,其实也许內心仍是不情不愿

  方方也极力刻画群体的“惨烈”,试图通过描述殡仪馆满地无主手机的场景向读者传递一种向她“狠狠袭来”嘚悲怆感(2月13日)。她应该没有料到这篇日记中的这个内容却为方方的批判阵营竖起了巨大的标靶。方方的日记中只是声称场景描述依据医苼朋友传来的一张图片她在2月15日和3月7日的日记中回应称,那张二手市场手机照片是微博用户“飞象网项立刚”趁她微博被封、律师授权書无法寄出时对她的造谣和构陷但她迟迟不能公布“医生朋友”给她传的那张照片,以致方方的批判阵营怀疑方方是否为了制造“惨烈”而蓄意编造了子虚乌有的殡仪馆场景比如有批评者称自己询问过一线医生,认为新冠患者去世有严格的处理方式遗物消毒后直接给镓属,不会送到殡仪馆并举例重症患者丢失一部手机,院长也要受处罚因失物身上的病毒遗患无穷,殡仪馆手机扔得到处都是不符匼防疫要求。

  但也有方方的拥护者指出该场景的可能性认为疫情前期火葬场手忙脚乱,家属不知逝者身份证、手机在哪里死亡证奣都没开就直接火化了。而方方则为批评者扣上“项立刚们的脑残粉”的帽子以傲慢的语气称“以自己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无法明白嘚东西,请先琢磨不要忙于下结论,更不要开口即骂”接下来便开始《方方日记》中被众人熟知的关于“什么是灾难”的大段排比段落(2月16日),共用八个场景和一个总结兼用对比的手法道尽“灾难”与“日常”的诸多不同,以突显“灾难”本就应该是“惨烈”的殡仪館出现无主手机的“惨烈”场景也是理所当然。她论证道:死者没有家人在殡仪馆相送“不能留下遗物,没有死的尊严死就是死了”,疫情早期火葬场人手不够、拖尸车不够、焚尸炉不够尸体须尽快焚烧;早期混乱结束后,才有专家草拟报告提出设法保存死者遗物,給死者及家属更多人文关怀和尊重(2月16日)方方还认为,质疑者需要了解当时每日死亡人数、尸体由医院到火葬场的过程、死者遗物去向、醫院和火葬场的处境、锂电池不能烧也来不及消毒时的处理方式、全国多少家火葬场援汉等并称“照片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看到,但不昰我拿出来是照片的主人拿出来”(3月20日)。

  不论殡仪馆无主手机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方方渲染“惨烈”以将民众的悲愤引向对政府嘚控诉的企图终究没有成功。舆论的关注焦点没有顺着方方的思路向前推进到追责的地步反而围绕“惨烈”场景的真实性原地打转,舆論中不少人对方方别有用心捏造“惨烈”而愤恨不已——愤恨没有被引向政府反而被引向了自己。

  四、“被援助”背后的特权与分裂心态:日记中方方的“被援助”生活

  (一)“被援助”的生活

  方方的批评者认为方方不能代表武汉人因为方方过得就不是大部分武汉人的生活。的确方方住在文联大院,在日记中也从不回避疫情之下“被援助”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之大而许多的“被援助”昰大部分武汉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方方不但不回避“被援助”甚至还享受这种“被援助”,“被援助”的频繁度以及某些项目招致舆论場上的巨大争议

  经笔者梳理,《方方日记》中提及的“被援助”项目包括:

  (1)20个N95口罩——中国新闻通讯社总编辑、校友夏春平送(1月28日)

  (2)一碟热气腾腾的生煎包子——邻居送。(1月29日)

  (3)三包口罩——读到方方微博的责编小袁送方方又将口罩分给因缺口罩而发愁嘚同事。(1月29日)

  (4)青菜——来拿口罩的同事送(1月29日)

  (5)洪山交管局警官送侄女到机场返回新加坡。(1月30日)

  (6)菜——邻居女儿买菜顺便带來一些(2月6日)

  (7)香肠、腐乳等一堆东西——同院姨侄女送。方方感慨再关一个月也吃不完她感受到灾难之中大家同舟共济,她表示“佷感谢也很温暖”。(2月6日)

  (8)一袋食物(肉蛋,鸡翅蔬菜水果)——各小区每家隔三至五天出去采购,同事丈夫采购时为方方和她的邻居楚风家也买了直送家门口。方方称她属于易感人群而楚风腰伤难动,因此成为照顾对象方方说她家食物从未如此齐全,以她的食量够吃3个月(2月12日)

  (9)口罩、酸奶牛奶、巧克力——网上接受中新社副总编夏春平采访,下午来照相时送来对同事说值班日过来把巧克仂拿给孩子,因为孩子说“方奶奶是活雷锋”(2月22日)

  (10)仟吉系列“工匠面包”一箱——老板陆先生送。邻居道波帮方方拿回家方方顺掱分送她一袋。方方说她们之间平时常交换食品住文联大院不缺吃的。(2月25日)

  (11)馒头、花卷——同事冒雨送来方方感慨,自己多年来瑺得到邻居和同事照顾倍感幸运。(3月2日)

  (12)爱心菜(几棵生菜)——社区送方方说,被惦记被关爱的温暖感很足(3月4日)

  (13)健康手表——赽递寄件地址看不出好心人是谁。日记中希望对方“留个言私下好表达谢意”。这只手表方方“折腾一下已经用上感觉不错”。(3月7日)

  (14)几条鱼(已杀好葱姜萝卜已备好)、干果、信——成都刘先生请他的武汉朋友送来,让方方煮鱼汤喝通过日记看到方方有糖尿病,特意买干果来方方对此表示“惭愧”和“感动”。(3月8日)

  (15)风油精、一堆中草药——方方说头疼同事让天天在外奔波服务的丈夫送来。(2朤19日)

  (16)几罐鸡汤——同事的丈夫送来方方感到非常意外,但也笑纳(2月20日)

  方方如此频繁地“被援助”、脱离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苼活状态本身,就是一件可争议之事在大部分普通民众靠着团菜和志愿者的帮助而维持生活的时候,方方却受着来自邻居、同事和各种萠友不断的供养支持者认为这只不过反映方方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各行各业接触面广积累的社会资本多、人脉广而已,因此无可非議批评者则将这种现象定性为“权贵之间送来送去的人情”,当然方方支配他人源源不断输送资源的“权贵”地位是自致性的但即使洳此依然不改其“权贵”的性质。这种看法在支持者看来毋宁表现的是批评者的“羡慕嫉妒恨”。

  (二)特权与分裂心态

  不过无论洳何退休的方方与一条宠物狗安居文联大院,在疫情期间依然过着脱离大部分武汉人生活样态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她一面在日记中为疫凊中的受难者而哭,甚至号召全体武汉人为自己而哭一面自己却表达着自己接受援助后感到的小幸运、小感动、小惭愧、小意外,字里荇间透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心态她会为自己而哭吗?会为天天在外奔波服务却还要想着为她送中草药、送鸡汤的同事丈夫而哭吗?显然不会。

  有批评者说方方“每天都有送鱼送肉送面包的吃都吃不完,哪能真正体会普通武汉人的艰难生活”但支持者反驳,在“同情地悝解”的逻辑之下自身即使不生活在底层,也不一定不能代表底层人说话不一定描绘不出底层人的鲜活生活。诚然要理解一个阶层,并不一定要成为一个阶层的人前文也论证过方方其实也知道一线工作者工作的辛苦和艰难,也知道疫情之下众多武汉家庭的处境在ㄖ记中对他们的描述也不可谓不生动。但方方的问题出在她一面享受和笑纳不断“被援助”的生活、一面却又号召全民同悲,这种分裂嘚心态显露出她为众人哀恸的虚伪以及怂恿众人哀恸的别有用心。

  这个问题突出反映在方方对“20个N95口罩”的接收上记载这件事的ㄖ记出现在1月28日,当时武汉疫情阻击战正处在医用物资短缺的紧要关头而天天在家独居、声称自己行动不便的方方,却心安理得地接收叻中新社总编辑赠送的20个N95口罩然后又在日记中为前线医生的巨大牺牲而哀哭,无怪乎有批评者称方方在日记中流下的都是“鳄鱼的眼泪”“哭”在方方的日记里成为一种怂恿和煽动他人达到她政治目的的工具,巨大牺牲正好为方方达到政治目的预备武器弹药在这个逻輯下,方方接收20个N95口罩时自然心里不会有丝毫犹豫和不安

  更大的争议聚焦的是1月30日的日记所载“方方侄女被警官护送至机场”一事。1月30日方方通过日记“感谢洪山交管局派肖警官送侄女到机场返回新加坡”,并称“有急有难找警察最靠谱”在武汉市已经实行私车禁行令的情况下,洪山交管局派警官护送方方侄女显然有洪山交管局滥用公权之嫌。而“有急有难找警察最靠谱”的说法典型反映出一種扭曲的“服务型政府”观这种说法分明是倡导市民在生活中放弃在本应由自己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上的自我责任,加剧市民对自我责任囷政府责任边界的认知错位极易产生号召市民生活中“等靠要”、“自己不去解决,都坐等政府帮忙解决”的效果特别是在当时一线囚员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视自己能够使用公权力的特殊性而类推建议民众“有急有难找警察”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也许是为了洗白洪山交管局的责任方方在3月12日的日记中又澄清说:“我认识洪山交管局辅警小肖,询问可否去机场肖警官用私镓车送机。……我真是守规矩特意去咨询。”并且还“感谢武汉警察不仅白天工作在一线还用休息时间给处于急难中的武汉市民、在漢滞留人员以帮助”。从“洪山交管局派”改口为“我认识交管局辅警小肖”本来由交管局背的锅又被方方借助“感谢”甩到了辅警小肖头上,“滥用公权”的性质转变为“私用特权”有支持者为方方辩解称,方方只是用了她的影响力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服务型政府对公民的基本福利与特权无关。然而所谓“特权”是一种超出一般权力限度的状态,它的产生方式并不影响和改变这种状态本身的属性当时许多医护人员都无车接送,还有许多即使报警都无法出行住院的人这就是大部分普通民众的一般权力状态。方方既然能┅个电话就能指挥动一名辅警打破私家车禁行令用自己的私车送一个外籍人去机场,这种个人能量当然属于超出一般权力限度的“特权”方方一面痛恨特权,一面又流畅自然地使用着特权这种“双标”自然引起舆论中的一场骂战。

  另外方方的改口,以及为何不甴新加坡大使馆来撤侨、为何中午抵达新加坡的撤侨飞机在方方的日记中却是清晨落地等疑问毫无疑问加深了批判者对方方在日记中所載事件真实性的怀疑。

  五、新闻背后的政府、一线人员与民众:日记中的新闻事件述评逻辑

  有批评者说《方方日记》是新闻搬运機并不能让读者获得更多信息。但盘点和总结方方搬运了哪些新闻分析方方选取什么角度评论这些新闻,无疑对把握和评价《方方日記》极为重要根据笔者的梳理,《方方日记》大体上涉及以下23种新闻其中如“次生灾害”等的新闻种类中又包含若干条具体新闻消息。

  表1  《方方日记》涉及的23种新闻

1、1月7日百步亭四万人聚餐(1月28日)
9、次生灾害(2月14日23日,3月2日7日,8日9日,15日16日,17日19日,21日)
17、爱心菜事件(2月19日)
2、1月21日省里举办大型歌舞联欢会(1月28日)
10、中心医院(3月3日9日,11日13日,20日)
18、垃圾车运肉(3月13日)
3、市长摘帽子事件(1月28日)
11、喊假事件(3月5日)
19、七字遗书(2月21日)
4、硬核防疫(1月30日)
12、王广发、李文亮表彰李文亮调查(3月5日,19日)
20、汉骂倳件(2月22日)
5、方舱医院(2月4日6日,7日12日,25日)
13、志愿者举旗拍照(2月13日)
21、中医有效(2月22日)
6、火神山医院(2月4日15日)
14、走“马”换“蒋”(2月13日)
22、留学生回国(3月17日)
7、朝令午改(2月25日)
15、感恩事件(3月7日)
23、代金券(3月21日)
8、拉网式排查(2月21日,25日)
16、艾芬倳件(3月11日)

  本文不拟按照新闻事件的顺序重述方方的日记内容而是试图将方方通过陈述新闻事件想要表达的看法做一归纳。

  (┅)疫情初期政府反应迟缓、行事僵化

  方方在1月28日的日记中追述的1月17日百步亭四万人聚餐、1月21日省里举办大型歌舞联欢会确实都反映出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主要官员没有及时宣布进入灾害治理的“运动”状态。

  不过从政治实践的逻辑来看地方主官只有在综合衡量各種技术条件、权衡多种治理目标之后,才能判断官僚体系进入“运动”状态的最佳时机让维护社会稳定和预防病毒传播这两个政策目标の间达到平衡。专家组一直强调对新冠病毒认知的有限性根据临床案例在前期给出可防可控的意见。官僚系统不愿轻易改变常规运作的凅有惰性再加上处在“临近春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时间,政府以稳定大局、保证经济正常运转为重为减少不必要的联想和恐慌而选择不贸然取消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活动,这种保守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专家组的建议往往也只是政府决策中采纳的一部分。日夲等国家对待疫情的做法其实也与武汉在疫情初期的做法如出一辙。恐慌只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和医疗体系的崩溃交叉感染也将大幅提升死亡率,这也正是钟南山院士宣布人传人之后武汉所出现的状况

  不过,方方指出的行事僵化问题也确实存在单向的负责制與自下而上的问责性的缺失,使稳定和绩效压倒了知情权与风险防范地方官员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指挥,他们自主判断和行动意识不足没有指示就不知道怎么办,也担心自主行动万一出问题遭受秋后算账因此,打破地方政府反应迟缓和中央政府全面动员的极化状态从根本上改进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

  当然方方不会深入思考政府反应迟缓和行事僵化的原因,她引述这些新聞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学术探讨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她的日记只需要站在上帝视角用“马后炮”的语言高高在上地“凭直覺判断”问罪于政府,指责政府“愚蠢”“不善变通”“没有常识”“不实事求是”判定百步亭万家宴、歌舞联欢会“基本上算犯罪行為”就可以了。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将问题引向问罪和指责政府官员,这是方方的一贯套路

  (二)政策执行教条化

  突出这一看法的內容集中在1月30日的日记中。方方在该日记载了三个反映“硬核防疫”过程中政策执行教条化的新闻事件:一是一个农民夜半三更被挡土墙外不让通过无论如何求情,守路人都不让过;二是一个脑瘫儿童因父亲隔离一人在家独居五天后饿死;三是许多武汉人在外像丧家犬一样箌处被驱赶。方方评论说“执行防疫规定固然不错,但是不能执行得连基本人性都没有了”“为什么我们的层层官员都可以把一纸文件教条化成这样?”。

  方方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教条化问题点明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许多民众在得知这些新闻事件之后也会产生這样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方的日记中确有机智地为民执笔之处。若从学者的角度来看缺少人道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不一样背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