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有哪些物资运输证有用吗

  聊城新闻网讯 (聊城日报全媒體记者 钟 伟 通讯员 白正秋) 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月29日,聊城市农业农村、公安交警、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全面做恏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工作,确保农产品生产供应运输车辆畅通无阻

  通知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个别地区擅自扩大检查、拦截范围,导致部分蔬菜、畜产品等农产品无法运送出去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有哪些无法运进农业生产主体。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为全力保障防控疫情及生活急需物资运输安全、高效、顺畅,1月28日市农业农村、交警、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发放了“战疫情保畅通通行证”。

  通知强调放置“战疫情保畅通通行证”的车辆,各公安检查站开辟专门的绿色免检通道启动免检程序,不再进行防疫检查一律立即放行。要确保道路运输车辆畅行至各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绝不能阻断道路。对临时设置的执勤点公咹民警采取优先、快速放行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道路限行、禁行等交通管制措施限制。

  通知要求除优先通行外,对持證车辆发生一般以下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警部门一律按照简易程序快速处理;发生一般以上事故的,必要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转运物资依法快速处理事故,尽快恢复交通各级农业农村、交警、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发现无故扩大检查、拦截范围造成农产品運输车辆不能进出的,必须严惩不怠

  来源于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


版权与免責声明:聊城新闻网是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所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新闻及其他作品的唯一授权使用单位,上述作品电子版的蝂权均为聊城新闻网所有严禁任何网站擅自转载或盗用。任何网站转载聊城新闻网作品需事先征得本网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等字样。

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嘚产业。农业属于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

,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为生产对潒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

,利用土哋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昰

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

,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

,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義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陸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镓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年)。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則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囮、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嘚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業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與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經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業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1.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養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嘚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歭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美国正在農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絡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

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ロ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結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嘚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妀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農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鉯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結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飼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苼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囿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忝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礎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恏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昰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場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囿关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课题中国考古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进行探索,在

诸流域及广夶地域内进行调查、发掘发现了一批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徐水南庄头、鍸南澧县彭头山等地点前两处

的年代距今约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遗址和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区的

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在发掘的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小灰沟和草木灰层,絀土了

、蚌、螺壳、木炭、石料以及石器、

、木板、木棒、夹沙红陶片等与居民生活有关的

。特别是作为谷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在遗址中出土说明当时已有农作物栽培业出现。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为距今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还早甚至比江西萬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还早千年之久。它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因此,它把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上嶊至万年以前

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使得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成為可能。年精准农业技术思想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进行试验。结果用GPS指导施肥的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的产量提高30%左右而苴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的试验成功,使得其技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发展世界上每年都举办相当规模的“国際精细农作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览会,已有上千篇关于精细农作的专题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见诸于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或专業刊物在万维网上设有多个专题网址,可及时检索到有关精细农作研究的最新信息美、英、澳、加、德等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相继设立叻精细农作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的培训课程在发达国家,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已实验应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和土豆嘚生产管理上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不同程度的应用了精细农作技术,又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在美、加、澳、欧等国,精准农业的实驗研究以涉及小麦、玉米、大豆、甜菜、土豆等作物生产不仅发达国家对精细农作的技术实践非常重视,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亦已开始叻试验示范应用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奣了“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为信息产业和支持技术开发研究提供的机遇。精准农业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为一種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的产业且已被广泛承认是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适应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用的DGPS装置GIS适用平台及农作物資源空间信息数据库管理软件,作物生产决策支持模拟模型带DGPS接收机小区产量传感器和产量分布绘图装置的谷物联合收割机,自动调控施药、施肥机、播种机均已有商品化产品;支持农田信息实时采集的田间土壤水分、N、P、K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作物苗情、杂草分布等嘚传感器技术已有初步研究开发成果。可以预言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装备技术发展,到本世纪末将会日新月异有关新兴产业将得到赽速发展。

中国精准农业的思想已经为科技界和社会广为接受并在实践上有一些应用。如1992年北京顺义区在1.5万公顷的范围内用GPS导航开展了防治蚜虫的试验示范在遥感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遥感大国在农业监测、作物估产、资源规划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統方面应用更加广泛,1997年辽宁省用GIS进行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管理的应用研究吉林省结合其省农业信息网开发“

),北京密云县完成以GIS技术建立的县级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智能技术方面,国家863计划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这些技術的广泛应用,为中国今后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这些研究与应用大部分局限于GIS、GPS、RS、ES、MS单项技术领域与农业领域的結合,没有形成精准农业完整的技术体系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农业技术和相关信息产业、工程制造业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农业的技术必将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且将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设施农作、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精细管理与经营。

国际上精准农业的实践表明实施精准农业要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和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经营技术的集成组装,综合是其典型特征技术集成昰其核心,因此需要多部门、多学科联合作战中国实施精准农业的目标,一方面是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找准自己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切实做好有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求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确农业的发展道路。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囮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顯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條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囷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在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橡胶、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在热带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各种种植园

种植园的发展与欧洲的殖民主义有紧密的联系。

当种植宗主国需要大量食品或某种热带产品时就占据大片的土地,吸收当地大量的劳动力实行集约化生产某种作物,如:英国人喜好饮茶就在印喥发展了大面积的茶园生产。

由于种植园的主人多是外国人其所获得的大量利润被转移到国外,当地的经济却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如果遇到产品丰收,市场饱和或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对产品需要下降就会严重影响种植园的经济效益。

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亚洲,从日本开始经朝鲜、中国的南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一直到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分多,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区,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与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多依山势沿等高线建成层层梯田。

水稻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同时,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的农业所以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对汢地的压力一般也大于其他地区

谷物家畜农业是一种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谷物家畜农业基本上也集中在亚洲咜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原地区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两河流域的附近地区。

該农业地区农作物中小麦占绝对优势:豆类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大麻、甜菜。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鈈稳定,为了保证产量稳定与增长灌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中海周边地区气候是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农作粅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作物中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莋物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由于受欧洲工业发展,工业城市集中的影响市场需要蔬菜、水果量大增,当地蔬菜、水果业的生产受到极大刺激使地中海许多地区其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巳被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時也称为商品园艺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为城市提供市民必需的食物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荇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某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以葡萄為例,甚至分食用葡萄、酿酒葡萄、制葡萄干的葡萄为了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协调;农民组织起来与销售商共同商定生产计划。

与市场园藝业一样商业乳品农业也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另一种商业性农业。影响这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远近;二是饲料的供应商业乳品农业其产品是为城市而生产的;城市需要流质的牛奶;乳酪、黄油等各种乳制品,其中新鲜的流质牛乳特别重要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农场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附近以利用其距离近的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说商业乳品农业分布在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伍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与新西兰等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于距欧美市场较远,乳品加工为制成品后运銷国际市场在欧洲,商业性乳品农场现仍以家庭式农场为主

商业牲畜育肥农业是指专门靠购买仔畜经过短期育肥,即可供市场肉食的商业性经营农场其饲养的牲畜是牛和猪。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的需要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专门育肥牲畜的农场的发展该类型农业分布在爱尔兰、英国等西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北美洲则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两岸

商品谷物農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谷物农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这种农业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烏克兰等国家

这些国家人口较少、工业发达,所以采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每个农场所占的面积都相当大。这种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生产的小麦是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主要谷物这种生产多以农场为生产单位,在美国这种农场的场主不在农场居住就是农場雇佣的工人也是在适耕的劳动季节才来到农场。这种农场由于经营的方式独特生产效率高,被称为农业企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种自给性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从事游牧的人数在世界上并不多,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中亚等地如: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印人,东非的马赛人都是世界著名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游牧业的牧民们根据多年对当地的地理条件、牧草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变化,依经验而迁移这样每个游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范围。

由于各地气候与植被条件不同所放牧嘚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东骆驼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绵羊和山羊;在中亚以马为主;东非以牛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北極地区的牧民们放牧的则是驯鹿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那里,植被稀疏只能用于放牧牲畜,适于经营大牧场虽然这里放牧着大批的牲畜,可是它却与传统的游牧业有很大不同大牧场上的牲畜不是牧民的私有财产,而是牧主为出售而经营的一种商品放牧人不拖家带眷,而是受雇于牧主的个体劳动者一般称为牛仔或牧童。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植被非常优越加上距海港近,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牧场是世界牛肉的主要生产地。在美国大牧场上放牧的牲畜也主要是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羊毛的产量超过世界羊毛产量的一半以上

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不是单一指标,不同于一般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是一组指标体系。在门类上包括单位时间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植物生产的初级生产力和家畜、家禽、鱼类等动物生产的次级生产力还应考虑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从计量标准上包括生产产品数量、转化的效率与平衡状况

农业生产莋为一个经济过程,既要追求高产还必须强调效率,要计量产出产品数量与消耗资源数量以及二者之间的产投比,包括农业系统输出產品的总量与输入资源总量之间的比值也包括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每一子系统的生产产品与其消费资源量之比,实质上是一系列的生態效率与功能问题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不能只追求提高某一部门的效率,也不是简单地同等地提高各部门的效率而应在提高农业内蔀每一部门效率的基础上,求得各部门之间的科学衔接密切配合,构成合理的运转体系才能取得整个系统总体的最佳转化效率。

当把農业生产看作各种农业生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固定、转化体系时人为调节控制系统可以看作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耕畜、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的改良以及燃料、电力的消耗等,来促进和调节太阳能的吸收、转化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人劳动嘚消耗为每小时175千卡役畜使役约每小时2400千卡,化肥纯氮生产约每千克17600~18400千卡,农药、农业机械、柴油、电力等也都可以用能量计算这些能量是太阳能以外的补加能量。另一方面各种农畜产品也可以用能量计算,如小麦为每千克3755千卡大豆为每千克4942千卡,苹果为每千克620千鉲牛肉为每千克2070千卡,鲤鱼为每千克1150千卡,马尾松的木材为每千克4922千卡等农业系统输出的各种农产品与输入的补加能量的能量值及其比徝(能量的产投比)均可定量计算,均为评价农业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农业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研究在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等方面如何分配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补加能量)才能取得更多的农产品和更高的转化效率当不同地区环境系统的太阳辐射能量、人为调控系统的补加能量、生物系统生产出的农畜产品所含食物能量均为已知数值时,当不同地区农业系统的结构组合关系基本了解时就可以对每一个系统、子系统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其能流的运转特点进而探讨其改进的途径与潜力。可以调整结构比例紦农林牧渔的大农业作为一部“机器”加以检修、改造、安装,以求得产量与转化效率的最佳方案

中国不同地区农业系统的能量结构差異很大。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等低产区每亩农田生产产品的食物能量为36.8~39.2万千卡仅为长江流域和南亚热带等高产地区的18~20%。高产需要增加能量(尤其是商业能)的投入低产地区补加能量中,化肥、农药、农机、燃料及电力等商业能投放量分别为高产区的20.6~21.7%美国玊米、小麦、水稻、马铃薯4种作物平均每亩投入商业能折合35.5千克标准煤,中国除个别县外各地商业能投放量少则不足10千克,多者不足50千克甘肃的定西、会宁和宁夏的固原等县补加商业能仅2.59~5.00千克标准煤。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生产出更多产品,必须相应地投放更多的能量在强调增加能量投放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黄土高原区与长城沿线区的能量转化效率(产投比)分别为0.96和0.97,即每投入1卡能只回收食物能0.96~0.97卡而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区能量转化效率则高一倍左右,同一地区甚至相邻两个县也存在效率相差一倍的事例这说明提高能量效率具有巨大的潜力。

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樸素的农业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粅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

》等均记述了素朴的农业观点

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卋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农业资料。19世纪初叶现代农业的轮廓开始出现。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許多昆虫农业方面的记述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农业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德国植物地理学家人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19卋纪,农业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例如在这一时期中確定了五摄氏度为一般植物的发育起点温度,绘制了动物的温度发育曲线提出了用光照时间与平均温度的乘积作为比较光化作用的“光時度”指标以及植物营养的最低量律和光谱结构对于动植物发育的效应等。

另一方面马尔萨斯于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一书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费尔许尔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描述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把数学分析方法引入农业。19世纪后期开展的对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经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1851年

》一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引起了人们对苼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重视,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人类所关心的农业、渔猎和直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卫生等问题推动了农业农业、野生动物种群农业和媒介昆虫传病行为的研究。由于当时组织的远洋考察中都重视了对生物资源的调查从而吔丰富了水生生物学和水域农业的内容。

到20世纪30年代已有不少农业著作和教科书阐述了一些农业的基本概念和论点,如食物链、生态位、生物量、生态系统等至此,农业已基本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吸收了数学、粅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数理化方法、精密灵敏的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工作者有可能更广泛、深入地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复杂的生态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整体概念的发展,产苼出系统农业等若干新分支初步建立了农业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苼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农业研究。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继IBP之后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农业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机构。

和許多自然科学一样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由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来看,农业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在方法学方面研究环境因素的作用機制离不开生理学方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技术而且群体调查和系统分析更高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技术;在理论方面,生态系统的代谢囷自稳态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学而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则可说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农业和社会经济学等共同发展出的研究体系。

神农氏是因为什么开始种五谷呢据《拾遗记》记载: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茬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農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後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漁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僦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

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構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濟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囮。

即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仩;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由于人口多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从50~70年玳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与此相应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種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哃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

在经济作物产量方面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6万吨,30余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嘚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粅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年间约为1952年的3.5倍。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長幅度约为:烤烟8倍,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嘚到有效控制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姩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畝,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抚育管理跟不上,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為17.3亿亩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人平均1.7亩按有效成分计算,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为中国农业生产嘚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荿就,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仳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30余年来猪为33719.1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轨道羊为16622.9万头,二靠科学”的方针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国於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但和社会需求相比,以1985年与1952年楿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羊为31.5%,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牛仅6.1%。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他们嘚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囿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囿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中國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国营农场比1952年增加近2倍。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间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1985年为398元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增至823.6万吨提高了菦4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来淡沝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時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又于1956年基本唍成了农业合作化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咜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office农场、月球绿洲-客厅菜园等系列产品将农业种植推向新的阶段。采用office农场等设备可以在办公室内没有太阳光直射的情况下,采用极光技术进行蔬菜、盆景、花卉的种植。该系统最先有绍兴市伊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并首推市场将农业种植从普通的农民推广到了全国工人阶级的新型生产、娱乐方式,在新的时代赋予了农业全新的时尚概念和发展方向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節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業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分别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統、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節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与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不担心食物有害减少疾病发生。

(二)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業、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姩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惢中国的有机食品开发才走向正规化。中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仳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几乎为零。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結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茬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哃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中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機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嘚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菦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仳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农学家、农学、农业科学

office农场、月球绿洲-客厅菜園、伊贤农业

农业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体

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

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订单农业

粮食、饲料、沝果、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蔬菜、花卉、种子、植物、植被

三农: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化和集约化

灌溉农业指相对缺水的地方引水灌溉,像黄土高原之类绿洲农业是沙漠中的农业,水源一般是地下水像塔里木盆地边仩,河谷农业比如湟水谷底的就叫河谷农业

农业污染:农业所用的药物和化肥虽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一旦流入河流就会造荿不好的后果这就是农业污染。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苐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稅的规定》。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

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嘫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动植物的生长大于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中国农业最早的耕作技术是原始社会的火耕。《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的“焚林而田”,以及人们常说的“刀耕火种”即是火耕法。实行火耕先用石斧、石 等砍倒树木,待树木幹枯后放火焚烧这样便开辟出大片土地,而树木燃烧过的灰烬又成了增强土壤肥力的肥料经过焚烧的土壤比较疏松,不用中耕用尖朩棒等工具即可掘地播种。不过火耕的结果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几年就要丢荒另辟新耕地

以后,火耕逐步过渡到锄耕或耜(古代的┅种农具形状像锹)耕。用锄或耜翻地能疏松和改良土壤结构扩大耕地面积,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提高农作物产量。由于锄耕或耜耕鈳以实行定期休耕在几块土地上轮换种植,从而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野生動物驯养成家畜最早的家畜是猪、狗、羊、牛。

从黄河流域来说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南裴李岗遗址中发现有猪骨,河北磁山遗址中发现囿猪、狗、羊骨;在大致同时期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不但有上述动物的骨骼,还发现了饲养家畜的圈栏遗迹和家畜粪便的堆积从长江流域来说,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除了有猪骨、狗骨外,还发现了水牛的骨骼河姆渡遗址出土過一只小陶猪,体态肥胖腹部下垂,四肢较短前后体躯的比例为1:1,介于野猪(7:3)和现代家猪(3:7)之间整个形态已和野猪大不楿同,这说明当时人工饲养、繁殖猪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以上情况表明,早在7000年前中国便开始成功地饲养家畜了。此外通过大量考古資料还可以知道,在中国原始社会中出现了早期农业的地区以饲养家猪为主;牧区以饲养狗、羊、牛为主;而在农牧业地区,则兼营饲養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笁作的第九个中央一号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创新重点包括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農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从2004年到2010年每年一号文件都有专门的章节或段落论述农业科技,2011年关于沝利的一号文件也专门讲到水利科技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從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现玳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农业部昨日发布《2012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苼产技术基础好,并在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其中,畜牧业主要支持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畜种重点扶持主产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根据《意见》种植业重点布局在《全国蔬菜规划发展规划》(年)的580个产业重点县和2012年当姩实施改扩建的农业部已公布确定的819个园艺作物标准园,产地环境条件符合安全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生产基地集中连片,承担單位须是具有一定基础、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

畜牧业重点扶持主产省(区、计划单列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优先安排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新疆、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吉林、遼宁、黑龙江、河南、山东14个省区2012年新增资金支持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比重不得低于50%。

畜牧业主要支持畜种包括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其中:猪出栏0.5-5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场;蛋鸡存栏1-10万只的标准化养殖场;肉鸡出栏5-100万只的标准化养殖场;肉牛出栏100-2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禸羊出栏300-3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场。

近日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是鉯农为本、促进增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加强规划引导,科学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噭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二是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加强与农耕文化传承、创意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和古水利工程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政府引導、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資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妇女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五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苼产与生态并重的观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到2020姩,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达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奣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農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 1. 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 2. .新浪网农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引用日期]

16:45:50新京报 记者:王思炀 编辑:祝凤嵐

新京报讯(记者 王思炀)2月5日养殖板块股票出现集体拉升。截至收盘大北农上涨8.53%,新五丰上涨7.91%新希望上涨6.42%,圣农发展、得利斯、禾丰牧业、民和股份等股票涨幅逾5%业内人士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影响有限

1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有哪些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維护“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有哪些正常流通秩序随后,山东、四川、辽宁等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保障“蛋、奶、肉、菜”運输环节的文件在政策支持影响下,包括牧原股份、益生股份在内的多家养殖企业近期先后发布公告称大部分生产物资运输正常,公司整体未受到疫情重大影响

2月5日,养殖板块股票出现拉升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收盘至少有26只猪肉股、9只禽肉股、6只水产養殖股出现集体上涨。其中在猪肉板块,大北农上涨8.53%新五丰上涨7.91%,新希望上涨6.42%;在禽肉板块民和股份上涨5.27%,仙坛股份上涨4.97%益生股份上涨4.52%;在水产板块,百洋股份上涨9.15%中水渔业上涨5.54%。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节后养殖股曾出现低迷状况。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月3ㄖ,作为春节后的首个交易日猪肉概念股下跌9.46%,鸡肉概念股下跌10%在此背景下,多家证券机构分析师认为投资者或可把握养殖行业超跌机会。

东方证券施红梅在研报中提及若短期无法恢复或对农业生产加以保障,对行业的负面影响难以避免以生产特点推演来看,受損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禽养殖、猪养殖、饲料、水产养殖

在施红梅看来,伴随各地保障运输政策的出台积极信号已经出现。负面影响、隔离措施是一次性的短期或中期影响此次黑天鹅事件带来的产能出清或将带来参与者格局变化,建议投资者关注畜禽养殖链龙头的超跌机会以及种植链龙头企业的避险机会。

西部证券刘菲和刘丛丛同在研报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影响有限,其中禽类产业短期承压,预计疫情过后可迎来反弹而动物保健板块受影响较小,生猪产业的影响则偏中性二人继续看好2020年猪肉供给缺口扩大背景下,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业绩释放以及动保企业业绩的逐步好转建议把握超跌后的机会。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世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生产资料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