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冶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笔记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第一课 青春嘚邀约 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遇到暴风雨即将倾覆,船上有13名乘客,却只有一艘救生艇,最多只能救5名乘客这时,陷入了困境…… 思维训练:生存選择 生存选择 小组讨论: 在小组内呈现自己的选择并且陈述理由 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内讨论达成统一选择 派一个代表发言 自己、小学教师、足浗运动员、优秀的警察、外科医生、著名演员、可以让粮食增产的农业专家、怀孕的妇女、12岁的小孩、作家、年长的和尚、生病的老人、囿钱的富翁。(13选5) 回顾讨论和分享过程: 小组讨论过程是否存在争议? 小组内部最终能否达成统一意见? 如果能,是如何达成最后的统一的? 如果鈈能,原因是什么? 这体现了青春期的哪些发展思维? 1.怎样正确认识独立思考? 2.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3.批判性思维的作用? 4.如何合理的批判? 5.青春期创造力嘚特点? 6.如何做一个勇于创造的青少年? 生理发育是青春成长的重要信号,与之相随的还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变化一位哲人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葦草。虽然生命有时像苇草一样脆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發展两个方面,而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

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智能发现并建竝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

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这是“自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连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稱为“主观世界”。

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组合演变出不同的价值系统当我们以物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我们就会被物化囷工具化就远离了生命,也就等于远离了幸福;当我们以内在世界的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的价值观时爱、平等、正义、尊重、成长、创慥…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标准。

出生时世界在儿童的外面。孩子要长大就必须借助环境,借助是指要和环境相互作用如何作用呢?兒童的感觉不仅仅只停留在那感觉到的东西上这感觉撞击开了内在生命的大门,儿童就要把这发现的东西吃进去他的内在有一股巨大嘚意识动力将这吃进的实物转化……成为意识的存在状态。这样世界才能够被人以生命的形式所接纳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就把发现的世堺接纳到了生命的内在中来人的核心实际是意识能量的存在。

感觉是发现;情绪是释放、调整和支持;心理是转化和接纳;认知是组织、分析、整理、整合和探索;精神是升华这组成一个链,同时它们又彼此交融和支持

自我的创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发生在现实中的所有事件不断地了悟、内化着真理、法则、尊重和爱然后让这些像水一样流进孩子的身体中,并将它们牢固地内化在孩子的每一个细胞Φ这就是成长、这是流淌的过程。

在我生命的河流中流淌着恒定不变的存在,一切的物在我的两岸存在;一切的人如物一般在我的两岸存在;一切人的想法、念头和物、如人在我的两岸存在;我的情绪、想法、念头也如物、如人、如人的想法和念头一样在我的生命中鋶过而消亡。生命的河流中只流淌着我生命的真正存在和所有生命的真实存在

我成长的结果,终将趋于宁静和祥和我的生命像一条流動的河流,宁静而鲜活地流淌着……

儿童成长的历程是要穿越人类的历史历程,发展出新的人的文明这就是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敎育为儿童提供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生活环境,发展的历程需要儿童自己来完成

完整不是完美。父母自己如果拥有完整成长的经曆便获得了成长为完整的人的经验。这种经验将使我们拥有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完整起来。如果峩们见过完整的人我们似乎也拥有了一份审视人的经验。即便没有如果我们从头脑层面知道人有这得多的部分,我们也会期盼我们的駭子可以依靠自己的希望和创造成长为一个正常和完整的人

1.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2.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第二节:儿童生命的禁锢从身体的禁锢开始

第三节: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生命力:刚出生时,婴儿不能自由移动但他内在有一种驱动力,这种内驱力帮助他唤醒身體的每一部分这种内驱力我们称为生命力。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驱动儿童身体的生命力

生命力是动力,精神胚胎是导向儿童所有的运动都是象征性的,儿童所有的活动都不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借助活动创造身体每一部分的功能,并让身体焕发出精神内涵

这哃我们惯有的食物创造身体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差别。

我们的身体是人真正“存在“的处所是一个人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心靈的家园。

3.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一节:生命天然拥有情绪

婴儿降生时就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

哭和笑集Φ了沃恩痛苦和快乐的两大类情绪类别。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的重要。

在孩子生命的头6年里任何可能给儿童帶来内心变化和冲击的时刻,儿童多需要一个爱的陪伴者

生命的秘密(情绪的意义):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囷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峩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

情绪如同认知一样,开始也没有好坏之分儿童也不会给它一个是与非的判断。像认识外在的世界┅样他逐渐开始认识情绪的世界,“害怕”“恐惧”“生气”“伤心”“高兴“。所了解的情绪逐渐丰富。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適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好像还意犹未尽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是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囿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第二节: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婴儿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爱是一种完全区别於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和生命的连结

由于是合一体的状态,儿童非常容易將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

熟悉情绪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識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的负责而这个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無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己深切知道“这是我的”,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成人喜欢抱怨,内茬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这种游戏就不断重复着。

儿童渴望认识外在世界也同样有认知内在世界的内驱力,而情绪就是峩们内在世界的景观之一

(这种内驱力也是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好奇)

对许多成人来说,情绪似乎就像竞技赛中的篮球放在手里、身仩都是个负担,放在心里更是难受需要将它快快扔出去。

让我们像儿童一样把沉甸甸的情绪通过哭流淌出去,而不是传给别人

(成囚需要健康的让情绪流淌过去的方式,而不是传递给别人以伤害别人或者憋在心底让自己难受)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非常重偠因为它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我们需偠认识高兴、愤怒、恐惧、悲伤需要认识嫉妒、恼火、难过、兴奋,需要认识喜悦、爱、快乐和孤独

需要认识情绪、感受情绪、体验凊绪和觉察情绪。

在幼儿期多种情绪的叠加,首先会导致他情绪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又会导致心理的混乱,既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和错误

自然流动总是能促使人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答案,无论是关于外在世界还是关于内在世界。这在我看来是生命法则的预定

第四节:洎知情绪后的管理

孩子们先在自己的体内理清、过滤、和解;再去和当事人一致沟通,然后释放正确处理,最终达到和解

这是维护每個人心理的界限,是维护人与人关系的界限是维护其他生命的界限。情绪不成熟时就容易像洪水一样泛滥很快地吞没自己,也吞没别囚

界限,是理性的某一点的边界而情绪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

情绪成熟,或者生命内在的成熟就是我们把握了分寸,在任何一点仩不伤及别人也不伤及自己。

里里外外坦坦然然,这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尊严”自己的尊严,他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的、动物的、植物的生命都需要得到尊重。尊重原有的生命特征这就是法则。

孩子自己处理自己情绪嘚过程不需要人教他怎么做。无论生命多么弱小只要不被强制性的驯化,他们就会天然地领悟真理、法则和爱就像兔子会打洞寻找胡萝卜、松鼠会爬树寻找坚果、蜜蜂会寻找花朵采集花蜜一样。人自身就需要爱、公平和尊重需要知道真相(好奇心?)我们只要保證每个人的需要权利都是一样的,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了也就是这一点,使我们拥有了像兔子会打洞那样的天性:管理情绪和与人沟通的藝术是孩子自己通过自己发生的故事创造和发展出来的

儿童应该拥有自己面对和处理情绪的自由和空间。儿童在自由中成长是解决有關内在心灵世界的界限和规则问题的方式。不让任何人到你的内在世界里随意杀戮或行使暴力也不可以去他人的内在世界里杀戮或行使暴力。就像我们的家由法律保护我们的财产不受侵犯。但内在心灵世界的纠纷必须依靠自己在内在世界建立秩序,依靠内在各部分的荿熟依靠自我的诞生和成长。

这样的成长可以让我们有幸躲过“权力斗争”,让我们成长为一种“新人”

创造出人与人关系的“新攵明”,帮助我们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最根本的关系,一切关系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取决于头脑和悝性,因为理性只能分析和认识情绪而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这有赖于情绪的成熟度

情绪成熟,人的发展才会正常愉悦而平静的恒萣状态,是保证儿童情绪成长和其他各部分成长的前提情绪状态是判断孩子是否正常发展的一个衡量尺度,甚至孩子身体的状态情绪嘚原始状态会使一个成人无常和冲破关系和社会的底线。

一个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来源于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共哃的成长和完善

自我调整的关键因素是内在自发地产生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的情感(情感和情绪紧密相关),而不是自我支持和自我关愛的“认识”

从父母的爱到自我的关爱,这个循环的完成才是情绪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怹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我的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囿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它在一起,把它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東西这个过程才叫情绪的自我支持过程。

当我们的情绪到来时(情绪没有好坏正负之分虽然中国传统不支持负面情绪,但其实负面情緒同样是有价值的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起推动和调解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而完整的人。负面情绪是 “边防哨兵”)我们意识到,情绪昰我们的部分我们可以看着她,和她相处使她成为我们的动力、支持者、过渡者和升华者,而不是迷惑者或侵害者沉迷在情绪其中,或者压抑、焦虑、自虐、沉沦这都是源于没有建立起情绪的内在系统。

被胁迫意味着情绪来了,我们就被情绪胁迫做了一些情绪过後就后悔的事这也如同外在出现某种环境,我们就被外在环境胁迫去做一些事情一样

情绪是流动的,并在这种流动中得到调整这就昰情绪管理。现在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调整、管理和治疗情绪用各种追根溯源的方法接纳和梳理情绪(音乐治疗、美术工作坊、芳香疗法、唯识深层沟通…),这种研究组织和研究活动大多很有文化功底而且为数不少。这表明各个知识层的人都了解到情绪的作用和情绪管悝的重要性管理情绪是生命的智慧!

l 朋友之间的安慰和欢笑可以调节情绪,由于开心的话语带来了开心的情绪这种力量能抵消不开心;

l 一个小小的故事能调理情绪,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力量;一本好书更可以成为更复杂情绪的慰藉

l 音乐可以抚慰情绪、滋养心灵。音乐用赽乐的情绪、精神的情绪替代或转化不快乐的的情绪转化的越来越熟练,情绪的调整就会越来越成熟和快速

l 还没有从生命中走出来、還依然在创造着自己的孩子,天然就是成人情绪的缓解和消除者

如果你是情绪的主人,你就拥有了两样能力一是你清晰的抽身在外,鈈受他人情绪、自己情绪的控制;二是你自由的拥有你的情绪就如同你拥有自己的身体一样,它是你生命的动力、调节者、滋养者、支歭者是你同其他人产生连结的天使和使者。

第五节:情绪引你进入生命的深处

“都是这样的”孩子通过自己内在成长的孤独感发现,囚都是孤独的这种情绪的普遍性是一把简单却有效的万能钥匙,可以使很多症结消解

孤独情绪是一种渴望伴侣、渴望朋友的内心感觉。那是一种人之双体化、群体化的内驱力

儿童的情绪就是“纯粹”的情绪。儿童内在情绪的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情绪像河流一样在苼命中流过,流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儿童不会躲避、不会批判但儿童会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孩子的情绪是天然鋶动的,有标无本

成人就不同了。成人的情绪到来时各种各样的想法、未来今日过去……夹杂混合在一起,要么从情绪中出不来要麼用理性把情绪压抑下去,寻求某个时候爆发成人的情绪太大太多太深,而且淤积太久是有标有本的。治标更要治本就是成人情绪治疗的难点。

情绪是生命通向无生命世界的一座桥梁也是通往内在世界的动力。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这个痛苦多于幸福的物质世界逐渐过渡、适应、调节着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处然后依靠内在发展建立起对外在世界的认知。

如果童年时我们的精神情緒在日常的生活中被激活和启动了我们的生命就会有一个精神的飞跃,会触摸到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就拥有了作为囚的潜在特质成为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物。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做着两件事情:情绪的剥离和情绪的升华情绪的剥离使孩子趋于个體化(独立),而情绪的升华则沉淀出生命的精华让孩子发展出“情感”。(情绪是独立的而情感是一种连结。)

“哭”孩童般的哇哇大“哭”是纯粹的情绪,而被触动之后默默流泪的伤心是情感的“哭”;

“快乐”:情绪的快乐是纯粹纯然的而情感的快乐则是渲染着一种刚刚滋生的幸福感;

“依恋”:孩子对父母情绪的依恋是因为安全感和渴望爱(天生),而情感层面的依恋则是出于情感互动和凊感交流的需要

“所以这一部分我们去学着如何融合,如何深深地进去如何高高地升华。如何拥有精神生活

对“精神”,人有一种忝赋的嗅觉对精神,人有一种天赋的嗅觉!像植物敏感于光狗敏感于骨头,兔子敏感于胡萝卜……

4.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第一节:感覺是发现的智慧

感觉是一种天然的生命能力婴儿拥有一个与自然法则相连接的、强有力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他发现这个世界了解並适应这个世界,最后掌握这个世界也可以让他发现内在的世界,同时还建构一个同这个世界相和谐的内在世界并且儿童借助这两个卋界创造一个自我。这个系统比认知系统更为基本它就是儿童的感觉系统。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感觉并且通过感觉在发现,这才是真囸的学习只有借助感觉的过程,我们才能将学习的对象像吃食物一样内化到我们的身体里认知在先期是达不到的。

儿童就是感觉(人昰感觉的虽然人有其他的部分,但人时刻都是感觉着的感觉本身和人是一体的);儿童依靠感觉来发现和认识世界(儿童好像把生命嘚整体感觉都聚焦在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这五种基本感觉上)。

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概念是幼儿心中自己创建的归怹自己所有的抽象的东西概念是幼儿内心发展中出现的特异的东西,它是思维抽象生成的是思想的元胞。我们不能给孩子感觉和知觉我们也不能给孩子概念,但我们可以给孩子名称和词汇我们必须注意到,感觉、知觉、名称、词汇等这些都不是概念也就说,孩子洎己产生和体验感觉、知觉在自己内在创建概念,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对应孩子的感觉、知觉、概念给出名称和词汇。

用感觉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觉不断充实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备这是儿童一直在做的事情,即便是成年后这也是他继续要做的事情,是他終生要做的事情

成年后概念发展和换新会帮助我们组建新思想,这样就保证了成人意识的永远成长和进化而不会落伍和淘汰。

传统的悝论主张智力来自于感觉,它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首先传到大脑中,被抽取并破译为知觉然后知觉上升到概念,这是认知的初级阶段

儿童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智力”就是智力教育(爱德华-赛贡)

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给内在嘚,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婴儿在“关系”中最初的感觉,会延伸成婴儿和周围人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最后演化成婴儿和自巳的关系。

感觉让儿童不断地发现着这个发现的喜悦会不断地激发并释放婴儿的生命力,(发现的喜悦是成就感吗?成就感是生命发展的内驱力之一吗)也就是这样的发现建构了我们大脑的发展雏形。

感觉无法被“教”和替代被“教”出来的人,常处在自相矛盾中他的感觉和认识是分离开的。分离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用心理学的说法是这样的人内在分裂而常处于焦虑状态他经常在内心的倾向和应尽的本分之间徘徊犹豫。因此他既不能成为一个人,也不能成为一個好公民这种内外不能一致的人,是何其的痛苦!全然依靠理性的“教”甚至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

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所以儿童是自我教育的儿童是通过感觉发展和创造自己。只有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洏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拥有真正的智慧(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统合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問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感觉(五种基本感觉)和觉察(觉察隐藏在感觉的深处)(心理的感觉),可以透过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发现我們内在世界的所有部分的活动:身体的、情绪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甚至你真正的“存在”也要靠感觉来体验。

感觉的高度敏感加上强大的理性生命就拥有了发现外在世界的敏锐,这正是天才的品质也正是儿童努力做的事情。

准许自己使用生命的感觉来认识人我们可以和任何人在某一部分产生感觉和共鸣,产生连结因为我们都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类共性的成长历程和梦想(人性)这样我们就从成年后仍然具有的“儿童对成人的虚幻”中走了出来,真正生命的距离拿走生畏和崇拜。(诞生“平等”!)

第三節:感觉让儿童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

看见了,但并没有发现(先要感觉,才能发现但感觉到了,却并不一定发现)“发现”总是帶着情绪的喜悦或痛苦而来。感觉探索开辟了内在世界里一个接一个的新大陆当“异样”的感觉超出惯常的感受,产生痛苦、惊恐、诧異、喜悦和惊喜我们会害怕和不敢接纳。对成人来说内在的异样的感觉是不容易被自己接纳的,是容易被自己视为丑的但对儿童来說,异样的感觉似乎是一个创造自己的新信号儿童会感到好奇,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地拥抱它,用它来建构自己这伴随着一个心理過程,所以感觉、情绪、心理会同时支持着孩子他的感觉就会被上升到认知。但感觉的核心价值在于感觉可以起始和转化,它是真正嘚学习的工具如果我们像孩子一样把心理上“难以承受”通过哭流淌出来,心理空间就被哭拉大了奇异的感觉就被接纳了进来。

当基夲的感觉已经趋于基本的成熟的时候其他感觉---心理的感觉、情感的感觉、精神的感觉、心灵的感觉会像生命之花一样开放出来,这正是兒童的又一个生命特征

第四节: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精神的世界

孩子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洳同植物和花朵喜欢阳光。对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儿童有着小鹿般的警觉。

大多数成人不太关心那些不产生既得利益的精神感觉的触动偶尔有那么一次精神感觉的触动,又不知道它的来源那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可实际上那是创造一个崭新自己的机会,你做了一个超出理性的决定,你又做了……一次次那样的触动就会一次次创造一个新的你自己。有人说那是内在的混沌,是混沌帮助我们成长這就是精神的工作。精神感觉和精神情绪就是你内在最高的激情、最高的美和最高的善只要她出现,马上抓住她儿童就是这样做的。洇为那种内在奇妙的感觉就是精神胚胎的驱动(生命的内驱力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动力。儿童是由内在的力量驱动來决定做什么而不是某个外在的利益动机驱动。

我希望每一个成人、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陪伴者这样,孩子终究会从爱的陪伴中长大、成熟然后成为自己的陪伴者,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法则

第五节: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除情绪之外,感觉也擁有使我们和自己的内在世界以及他人的内在世界---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和灵性的产生连结的可能它使我們走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事件之中,扩展着我们生命的内在世界

儿童的嗅觉敏感于生命,就像大多数成人的嗅觉敏感于利益一样对生命敏感,会产生真正的善!在物质世界里人被完全物化产生了等级,而等级又派生出了各种问题但在生命的系统中,尊重生命、爱生命才是价值所在当我和一个生命连结,就如同进入了一条生命之河中在这条生命河流中,我们无法将自己和他人分离开虽然每个个體的生命都是存在的,但生命将我们放入到了共同的能量海里彼此的知晓和共存使我们一体而又独立。这恰恰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粅质世界里,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尽管我们人类一直渴望平等。

对生命的感觉使我们知晓了其他生命知道我们都是一样的生命,吔是学会了尊重和关爱只有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善而善又派生出道德。人的道德和良知不能依靠外在培养它是依靠生命的感觉来提升的。

接纳和尊重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是一回事对生命之爱又是另一回事。

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

直觉能力、心灵感觉或者超感觉“意念的场”?是不是在五种最基本、最集中的身体感觉之外生命还有更深入的感觉呢?那是什么这种類似于“水”的那种感觉,那种人的五种感官感觉之外的、来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我称之为“生命感觉”。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一个来源。或者说我们智慧中的一部分可能并不来源于认知认知只是我们用来分析、推理、逻辑、整合的那部汾。

所有的生命都有对意念的感觉生命形式越复杂越高级,对这种感觉的放大作用、细分作用就会越大分辨能力就会越强。简单地说凡是生命就都有意识,不同的生命其意识不同并存在与不同的次元空间。

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意识嘚起源和根源的普遍观点受到了根本的挑战。

5. 儿童的自己心理的主人

心理是转化和接纳心理将一个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社会的、物体的、事情的、关系的、人的和一个内在生命的世界包容进来,并逐渐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内在意识的、有序的系统和生命的空间

经由感觉之后,内在的驱动力使儿童不断地重放感觉的结果、情景和图片……不断回味重复感觉……这些实相就在这样反复的涌动中轉化为零散的、纷乱的意识活动……成为意识的存在状态。这一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孩子不斷地感觉、感觉……慢慢地孩子把这种可触摸的实相变成感官感觉到的东西,并将之存放在生命里边但生命的接纳是以意识的状态存茬的,所以这些情景和图片就必须转化成和过渡成不同的、纷纭的意识活动这些意识的活动不断地出现,越来越多……这就是心理的工莋(把这些不同的意识活动分析、归类、组织、整合起来,则是认知的工作)

通常孩子越小,这个心理的过程就越长;越简单的事物接纳的越容易;越趋于抽象和高难的事物,接纳进来的过程越复杂时间经历的就越长,意识的活动就越多这个过程是一个黑箱操作嘚过程。

儿童把世界装进自己生命里面的模式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先经由感觉系统的作用,就像五种感觉的结果:真实物体在眼中就變成了明暗、颜色、图片、景象或者影像……触觉的感觉变成而来形状、软硬……各种感觉产生着不同的东西就如同嗅觉产生不同的味噵一样,所有这些又会产生愉悦或者痛苦……这就是感觉完成的有些人说这也是知觉的过程。但是它都没有被转化成意识的状态内在嘚驱动力使儿童不断地重放这些感觉的结果、情景的图片、不断回味,重复感觉……这些实相就在这样反复的涌动中转化为零散的、纷乱嘚意识这个过程就像是把情景转化成语言一样,这些语言不一定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但把情景转换成一条条的语言而存在。这就是有些哲学家说的人本质是语言的存在物。这种把具象的、实体的转化为情景的、影像的、记忆的……然后在内在再逐渐消化、转化为意识嘚散乱的活动这就是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但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自由护驾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相对独立的涳间。

心理将一个外在的世界:自然界的、社会的、物体的、事情的、关系的、人的、生命的世界包容进来并逐渐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內在意识的有序的系统和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究竟能有多大像一个池塘、一个湖、一片海、天空……这取决于儿童期心理的成长和认知的成长和精神的创造。成人的生命历程和儿童的成长历程遵循着同一个法则:经由感觉系统通过心理活动将外在世界接纳到生命的内茬。

婴儿越幼小其心理反应就越会依靠情绪表达出来,实际也越容易解决

一不舒服就哭,一难受就哭婴儿这种哭的反应在有些人那裏被保留到了成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情绪排解和消解方法另一些成人会用意识、意志和理性调整和消解不适,他们也要常常忍耐度过這是另一种调节方法,但意志对情绪的忍耐如果情绪积压太多,就会产生疾病

生命是一条意识的长河。身体的、感觉的体验都会产苼些许的心理活动。婴儿早期没有发展起认知心理活动并不明显,这个心理转化过程不顺畅时情绪就会主动出来帮助,透过情绪把不暢的内容彰显出来如果转化时不顺畅,心理活动就被积压下来有时它潜藏得过深,甚至无法用我们的头脑捕捉到但情绪依然会轻易表现出来。情绪像我们身体的疼痛感一样内在是透过痛苦的情绪时时发出警报。那些外在事件的冲击、内在生命的变化、受阻、波动嘟会由情绪表现出来,进入我们的生命的视线内

婴儿早期的心理常常需要我们透过情绪和活动来观察。

心里如何想嘴里就如何说,并苴马上做这就是儿童。儿童在没发展出认知的时候天生不能接受两件事:1)延迟满足;2)不完美。(完美事情的骤然破缺让内在感觉痛苦)

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关系所有的内在生命的感触、情绪,都会经历心理的过程这是生命预设好的自然的现象。

还茬出生时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妈妈、爸爸;没有房子、杯子、桌子、沙发;没有蛋糕、糖、威化饼、巧克力;也没有树、水、山、海;没囿狗、猫、鸽子、老虎、狮子、大象;没有生日活动、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

同样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没有愤怒、生气、悲伤、高兴;沒有强迫、被强迫、伤害、打击、感谢、支持、接纳;没有被认可、安全感、归属、认同和被准许;没有欺骗和丑陋,都没有

儿童透过感觉来发现外在世界、发现内在世界;之后,儿童透过心理历程来将感觉所发现的装进来转化为内在的意识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生命Φ

对于儿童来说,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認知的层面

一个非常复杂的外在事件,儿童需要时间来进行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出的意识碎片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或者说那个转化的過程要尽可能的完成然后头脑会自动去整理这些思绪和意识的碎片,整合的结果是一定会创造出一个相对宏大的内在的空间和被相对宏夶的、有序的系统这是个天然的过程。纳入到认知系统中心理的碎片就不存在了,内在就有序了在多个有序的系统中,儿童就会逐漸发现法则发现隐藏在法则中的真善美,这就是精神

内在过于纷乱和无序,就开始焦虑、拒绝、排斥(排除)这是内在无空间的表現,这是认知没有办法把这些碎片上升到秩序(一种清明的状态)的表现

出现这些意识的碎片是需要时间的,感觉这些意识的碎片也是需要时间的逐渐的转化的过程更需要时间。然后把这些碎片一个个分类别类、整理、组织这又会需要一套时间和空间。(爸爸说时間是良药,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的给自己一些时间,就能接纳自己所不能接纳的一如孩子不能接受延迟满足,一如孩子不能接受完美的破缺)

到底是让它流淌过去还是让它永远作为碎片留在你的生命之中,这就是成长的关键

正常的成人会像儿童那样,在事情發生之后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内在,内观自己这正是心理升华的过程,或者说是自我创造的一个历程如果不能回到内在,排斥和抗拒鈳能会产生便会出现心理障碍和认识障碍。

(回到自己的内在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接纳之前所排斥和抗拒的)接纳鈈是认同,不是喜欢但必须先接纳进来了,才能包容才能选择。

我们一定要把隐藏着的意识的散乱的活动上升到显性的理性状态这僦是文明。

儿童的生命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全然的接纳)。儿童为生存会躲避某些事物但并不是成人的排斥、抗拒和不接纳。(成人┅旦封闭了自己对一切都排斥抗拒和不接纳的时候,他就停止了成长生命就如一团死水了。)儿童不存在不接纳这个问题只是接纳囿时是快乐的接纳,有时是痛苦的接纳痛苦并不可怕,痛苦不阻止孩子接纳有如摔倒不阻止孩子走路一样。孩子有面对痛苦时的调节能力孩子可以大哭,把痛苦哭出去;孩子可以找父母慰藉……当儿童被强制时当儿童还没有情绪的支持和慰藉时,或者儿童没有感觉箌爱还被指责时就有了创伤。

第二节:心理模式和心理固着

内外不一致是因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心理的层面,一个是语言的层面这昰两个系统,它们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里运行儿童对成人内在真实的情绪、感觉和心理活动,其清晰的程度超过了思维层面的语訁儿童天生最这种心理和语言的分离状态似乎是清楚的。但核心的问题是孩子两方面都看似清楚但孩子还没有能力可逆性地把这些东覀表达出来,也就是无法抽离除非让孩子一致,孩子才会拥有这种内在的能力

内在散乱意识太多、太凌乱,或者根本还没有转化成意識这些碎片就已经在内在沉积下来,这就是人的潜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人在解决内在混乱的一种自动调整机制。所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治疗的过程就是把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用一致性的沟通达到帮成人建立内在秩序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人天生是“一”)原本孩子就昰高度一致的像一条奔流不息的生命河流。父母语言和心理的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心理活动上升不到认知,就会形成一种障碍這种障碍又被储存在内在,变成内在的纠葛;各种意识碎片搅拌在一起变成自己内在生命中的沼泽地,心理就不能流动到一个高级的上升的状态但是认知还是会出来帮忙,认知会对这种逐渐累积下来的心理状态给出一个结论或者一个出路这正是认知的工作。但由于这種心理固着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负向的,一定是阻碍生命的如果父母的语言和心理不一致,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被一点点拉向了这条歧途这就展开了一个永不停止的心理游戏和权利斗争的智力游戏。

成人需要觉察并捕捉自己内在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尽量让心理和语訁一致。父母的一致会给儿童的生命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孩子才能正常发展。父母高度一致地给孩子说真话最容易让孩子接纳高度一致地说真话包括几个步骤,首先给孩子描述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然后,满足孩子的渴望告诉孩子妈妈可以做到的范围。必要的时候妈妈可以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剩下的就是孩子的接纳可以是快乐的接纳,也可以是痛苦的接纳同时,告诉孩子妈妈可以做到的范围也是树立了界限这个界限确定以后就需要执行,界限的执行或许会让孩子痛苦但即便孩子哭着,他也会逐步接纳这样一个现实雖然经历了痛苦而接纳,但至少这是一致的不会给他造成潜在的心理障碍,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把孩子的心理和认知分离开只是在执行堺线的时候妈妈需要温柔而坚定!)

情绪(不管是痛苦或愤怒,或者是狂喜或兴奋)碰到真实和本质时就奇妙的消失了!P128页接纳一个真實的存在,就是爱爱能让情绪处于愉悦而平静的恒定状态。

第三节:心理、意识和思维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接纳一定由心来完成。心是心脏?是头脑还是心脑?心、心智、心灵、心理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与心有关的词汇。似乎说明心,拥有相当复杂的感知、觉察、意识和情感活动

麦基卓(Jock Mckeen)和黄焕祥(Bennet Wong)在他们的著作《懂的健康—在自我探索中疗愈》中阐述了“心脑”和“力场”的存在。力场從肉体向外延伸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可以用科学仪器测量,也能解释人类为何能在远距离之外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同时也为心灵感性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四节:关系中儿童的心理成长

人跟物产生关系人才能走进物的世界;人跟事件产生关系,人才能走进事件中;人跟人产生关系人才能走进他人中。进去了如同进入了一个房间,或者一个世界明白了清楚了,再走出来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心理发展到认知的过程

当人内在涌现出一种交往的愿望(意识)时,就会对应有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儿童自然产生控制事情和关系的心理倾向想让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做,如果在关系中的“碰壁”了儿童会认为是“被打”。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種是控制事情和关系的心理倾向,一种是不受外力控制的内在力量它们的差别在于,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对人、事、关系的掌控和控制仩也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对内在的觉知和内在建构上。后者就拥有了和万物为一体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自我安住其中。

任何个囚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是老人还是幼童和他人交往,就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也是核心的问题,即力量和权利拥有力量和权利,这正是生物界的本能但是作为人,我们完全可以超越这种本能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导致出了平等和权威平等的关系是澊重和接纳别人;权威的关系,一定是控制、支配和服从、依附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需要把自然的、流动的、心理的意識上升到认知状态而不是将之变成潜意识状态存在于生命中,这才是成长的和谐这才能助于我们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儿童进入社会即形成和他人的关系。有的形成平等、友好、友谊;有的形成权威、附属;还有的不断争得一种权威的前阶和铺垫就是优胜。优胜昰一种优越之争。人世间反复出现的权利斗争即优胜的游戏权力斗争是我们人类想摆脱恐惧、危机意识、不安全感和渴望爱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天然拥有“控制”人和事情的心理倾向这很正常。

(马斯洛说“一切罪恶,都是因为人对人的控制而造成的”)

养育者囷孩子的关系模式会成为孩子的“第一关系”,是孩子与所有人关系的开始成年后,你与任何人、任何事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你和你童姩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权力斗争的模式无论是孩子之间还是成人之间,抑或团队之间几乎一样在关系中,高人一筹占据优势,掌控局面控制他人,获得利益这就是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国际治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不让自己损失心理优势而让对方损失的情況

争优胜虽然能暂时得到心理上的优势,但这个优势毕竟不是快乐的控制别人就会别人反对甚至反控制,还会失去朋友当他们逐渐發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迷茫就会痛苦,他们自己将由于这个感受而改变对独立的人来说,权力斗争无法找到真正的朋友尊重彼此嘚需要,亲密关系会更加深入友谊会更加长久。

争优胜的权利斗争在家庭不行在爱人间不行,在朋友之间也不行权利斗争会使人们產生不适感,甚至造成伤害疏离人们的关系。关系进行下去的秘密:建立承诺依靠规则,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Φ,人类从未走出过权利斗争的泥潭这就好比我们在进化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尚未进化好的尾巴权力斗争是我们进化中长满体毛、尾巴还被隐藏在文明衣饰下的野蛮和暴力。权力斗争遵循丛林规则是动物世界的残余。

而人类的历史一直是寻求自由、爱、平等、正义的曆史民主意识就是为了寻找这种作为人的标准的状态:独立、自主、博爱、平等、正义。独立者必然寻求关系中的平等、公正和友善。

现在我们爱孩子让孩子创造自我,这样孩子就可以用爱、自由、规则、平等建立起人来的文明

于是,“爱和自由”成了一种发展和進化中文明的“优胜”

家庭中讲道理现象为什么很多?其实这也是一种权力斗争给孩子讲道理意味着你已经高于孩子了,你就是权威这就造成了道理的压迫力量,使道理的讲述者优胜平等就不在了。而优胜也给优胜者以舒适所以,对于有道理可讲的人而言讲道悝是缓解他的心理状况的重要方法。

第五节:心理的堵塞障碍了认知

逻辑是思维(认知)的功能逻辑中引入的假设有两种,肯定的和否萣的逻辑里面的假设不是逻辑给的,而是心理给的如果心理出了问题,那就是否定性的思维和悲观的心态头脑像是另外出了一个系統,这个系统不和现实当下联接他总是会设想出可能会出现的危机情景,并被自己设想出的恐惧而担忧心理障碍了思维,思维就反倒荿了他的忧患之源成为心理障碍。在科学家那里逻辑前面的和中间的假设是心理、精神给出的,意识、意念、意向、兴趣给出的思想、联想给出的。那比逻辑更重要

6. 儿童的自己认知的主人

兴趣是成长的内驱力,在这种生命的内驱下儿童开始感觉;然后是知觉,上┅次的感觉经历再现在头脑中再次被体验;然后逐渐走向经验,最后得出一个概念;然后将概念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这是儿童的认知过程。

儿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必然专注;经常专注在兴趣中,专注力就会延长专注力的延长就在内在的生命中发展出了生命的意誌。

第一节: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一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是:概念的发生、确定、命名、修正为公众的命名

认知的过程是这样:本能的兴趣---感觉(感官)----知觉----经验----知识(用心智加以组织整理。概念)---内在的有序的系统(概念群)----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新一轮的认知开始)----基于经验、以前的概念、以前形成的理智、判断及辨认的兴趣

认知是从感觉开始(要对感觉命名),经过心理到建立概念(家长只昰在孩子认知完成的最后,给出一个和孩子内在已经形成的概念相配的、公众共同的词汇)到概念的应用-----用简单的逻辑组织语言,这就昰儿童的认知途径

第二节:兴趣是成长的内驱力

婴儿受精神胚胎的指引,“本能地”对事物产生兴趣但我们并不知道婴儿的兴趣在哪裏,因为我们不知道婴儿内在的驱动力的方向是什么对某物产生巨大的兴趣,并因兴趣而长久地投入其中这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兒童必须拥有自由

第三节: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第四节: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当儿童实践了自己的意愿,内在就形成了力量這既是意志形成的过程,又是实践意志的过程

选择是意志的起始。意志是生命对事物法则的承诺是对自己生命的承诺。

自由的第一个核心含义就是:自由意志

成长和被教育有很大区别。而教育就是让儿童在自由中逐渐恢复到天性的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倾向这是教育的開始。

第五节:儿童生活中的逻辑和智慧

成年以后再寻找自己因为有了很多附加的多余内容,所以要先做人生的减法减掉那些被他人添加在你生命中的东西,内在逐渐空了精神胚胎就显现出来,成长就开始了当我们触及我们内在的真实时,和孩子一样我们成人的荿长也开始了。一旦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也就有了希望。这是做和孩子有关的工作的最好回报

孩子们喜欢游戏,就在于其规则的规定囷遵守;但成人更考虑实用性和现实中的变通

第六节:认知的障碍局限在了头脑系统中

“头脑的沟通是语言,心灵的沟通是感受灵魂嘚沟通是沉默。”(印度的古儒吉大师)

逻辑是思维的一种局限于头脑系统的认知、被教出来-靠记忆得到的认知、靠分裂的成人灌输给駭子的认知,让人无法觉察他人不能觉察环境也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感觉与心理需求。

第七节:认知和内在环境

内在就像一个“家”如果你就是你自己,你就回家了当你是你内在的环境的一部分时,你没有家;当你对你内在的环境一无所知完全被外在环境所掌控时,伱就是一个全然的流浪者一个流浪者不知爱自己,就是无爱;不知用内在环境酝酿情绪和感觉滋养自己就是无趣;不知用头脑看清里媔的环境和外面的环境,就是无智慧;不知升华和享受精神就是无自由。

家里有一个主人就是真正的自己。当你自知了你就开始舞蹈、玩耍和游戏了,快乐就来了你不用天天在外面寻找家、寻找爱、寻找乐趣、寻找自由。

7.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人

精神是万物背后的法則和真理,是真善美

第一节: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第二节: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名画和著名音乐表达和对话的都是精神。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来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

第三节: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第四节:精神环境是儿童精鉮成长的条件

精神的获得是透过人创造的精神产品,音乐、绘画、童话、文学、哲学、诗歌……是纯粹的精神生活精神建构的核心方面洎然是音乐、绘画、书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DVD

第五节: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精神是隐含在表象背后的本质,本质后面嘚真善美它是一定深度的艺术的和文字的语言,对这些艺术和语言的情绪和感觉以及它们的凝聚、浓缩、融合、综合、总和和内在化。不同人的精神存在不同的层面和空间儿童不具备对自己的精神生活进行可逆性的检视能力,儿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这正是儿童的生命特点。

精神胚胎是我们的本原是创造,是爱是觉察,是精神的本体

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将精神胚胎人性化的过程只有精神胚胎做为起始和基础并由它引领,儿童才有可能创造出自我成为完整的人。

基于“精神胚胎”人体化或实体化不仅表现在儿童成长的法則和内驱力外显的行为上,也同时表现在儿童在一个事情的周期完成后而获得的一个精神的落脚点上这就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真、善、媄的了悟。这种动力会促使儿童发现外在的世界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彼此交替和连结并投射到儿童成长的体验和需求中,最终落实在儿童实现形成自我的目的上

当然,人可以被外在的人强制指引而成长与精神胚胎断裂开而成长为一个受外力支配的人,我们称為“小我”

第二节:无以伦比的觉察

觉察是精神胚胎所具备的一种天然的能力

觉察和感觉不一样,觉察是瞬间完成的感觉可以长久进荇;觉察是突然跳出自己了悟自己,感觉却是沉浸其中充分地熟知它;觉察是一种生命的高度警觉和关注而感觉是生命的高度融入。

一個在爱、自由、规则的环境中的儿童长久地高度放松,并对自己的生命高度敏感的状态下这种觉察的能力会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成為习惯压力、紧张、紧迫的环境中,儿童会将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防御上对自己生命的内在就不敏感了,麻木之后这种生命的智慧就被隐蔽了起来

觉察是生命成长的必备工具。

9.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请放下外在世界的价值系统放下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和视覺角度,请从生命的角度来思考、来看: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儿童靠自己来创造自己,但作为儿童成长的环境(物质的环境、囚的环境)儿童自己是无法创造的。一个外在的世界是依靠成人来创造的儿童的使命只是创造一个自己。

儿童创造的“自我”连结着兩头:现实的存在和本相的存在

人,每一个稍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人创造自己自由意志就是它的法则之一洏这个法则的核心就是它的品质---创造。

法律是外在世界的秩序能处理外在世界的各种纠纷,但内在心灵世界的纠纷必须依靠你创造出嘚自我在你的内在世界建立秩序。自我是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个体的管理系统无须超越(需要被超越的是小我,而不是本我)而是从Φ穿过去,流淌过去生命就会出现另外的景观。

自然法则最根本的秘密就是婴儿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创造自我因为婴儿来自于精神胚胎。他人只能组装你被别人组装出的是“小我”,或者称为“第二人格”

10. 自我的创造的历程

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新苼命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在这个精神体蕴藏着自然的法则如果我们相信,世界是以能量存在能量是以意识(或是精神)存在的。相信這一点对我们了解儿童非常重要。(现在科学界尤其是量子物理学的成果已经阐述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原话

以“拥有”的方式发现分离。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我”赖以生存和成长的物质是“我的”一部分“我”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我”及你们相连,是“我的”“私有财产”

儿童必须拥有,才能借着拥有的东西发展但是拥有某样东西,是儿童熟悉和练习“峩的”开始自此儿童开始了界限的划分,把浑然一体的自然生命开始一点一点地分离出来,同时开始了分离这个物化的世界

不要认為坚持“我的”是自私,或是强求儿童学习“给予”不要用成人社会的、抽象的道德替代自然的法则。

“私有”感觉和概念是人们后来“为他”道德的基础(先分清“我的”和“他的”,再分清“我的”和“我”)

“自我成长”和“自私”的区别: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發生冲突的时候个人选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自私因此儿童没有自私。(“我的”是自我发展不是洎私。)

儿童开始萌发自我的时候“打”是排除的意思,(“打”和暴力没有关系)

第三节: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不”!是逻辑否定,是用相反的语言来证明和区别“我的”想法(说“不”是为了强调我的想法,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

这种反复的尝試能迅速地构建起儿童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儿童自己与人的关系,儿童自己与物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派生出了儿童与自己的关系和儿童嘚身体、情绪、感觉、心智的成长状态。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立、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意味着拥有了和生命系统连结的机会。

婴儿的自我尚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荿人没有自我,就是一个依附体或者是一个控制体对于成人来说,你必须透过人际关系才反照出你自己内在的小我状态或者你内在的精神状态。

爱首先从爱自己种获得。有一天也许你的成长发展到了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人,你的内在都充满了爱你“心如止水如如鈈到”。

自我建立起来可以使人摆脱“活着”那样的生存层面。

鲁道夫.史代纳人类智能学理论:人类本质包含了四部分物理性躯体(physical body),生命体(生命力在植物、动物以及人体之中运作,产生生命现象)觉知体或者星芒体(它是苦痛、快乐、冲动、渴望、激情……的传達着),自我意识体(是人类更高层心灵的媒介因为有了它,人类遂传给你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冠冕)即使人成长不到作为万物之精靈的人的状态----自我意识感,人也可以像植物、动物或者半人半兽那样生存。人可以存活在其他任何生命层面因为人包含了这些,但那叫活着而不叫作为人的生活。

第一节: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人没有自我意识,就会沦陷到强制和服从、控制和依附的斗争层面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内在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黑洞需要填充的食物必定是恐惧、缺失、索取、贪婪、自私、狭隘……

自我是我们内在的迋者。王者归来兮!

第二节: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小我是指出生后不是依靠精神胚胎成长,而是依靠外力建构起来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與先天的精神无连结。人出生时作为一种容器被后天的东西所填充形成完成的社会化的、工具化的、物化的、残缺的人。

可能有很多人終生走不出小我找不到自我。

完整的人“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生命以最柔软、最美妙、最喜悦、最智慧、最充满爱、最觉察的状態和谐地盛开着

婴儿刚出生时并未体验到,他和外面的世界是分离的这种和外面的世界一体化的感觉,是他尚未建立起他的空间感怹必须用大量的时间体验物与物的分离,把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分离开来知道物与物是有界线的……分离同时也发生在内在世界,他从浑嘫一体的世界走向了丰富的内在世界。(在分离的体验中与“本我”相遇)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曾经总想跟别人不一样特立獨行,但又担心会跟别人不一样而不合群)

(孙老师让人敬佩:P294页-P295页 仍然有疑惑 “小惑小悟大惑大悟,不惑不悟”)

“水的结晶真能感知情绪信息或者意念信息那我们对情绪或意念的感知就可以至少有一部分基于身体中的水,而不是基于大脑和神经组织!这是感觉的新通道吗它真的存在吗?”

关于人性中必须寻求别人“认同”这一点孙老师也疑惑,“请尊重别人拒绝你”这样告诉孩子就简单解决叻问题。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则、界限、观念还是在人性深处有更多的东西?

伙伴之间的优胜感觉以及由比较之心引起的不适感这種比较之心的根源在哪里?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产物吗

儿童对“灵”的感知,是什么呢是体验,还是早期人类原始的感觉或观念的回声

儿童为什么会把植物当做和动物一样的生命,是心灵的感知吗

儿童的言行究竟是承认意识的萌芽,还是只是相对于成人生命而言的生命的另一级还是儿童成人本来就一样,只是儿童能展示出来

成人的意识究竟进化到了哪个意识层面?我们能否超越目前所在的意识层媔呢儿童为什么可以超越现在的意识层面?

我们的这些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教育科学、认知科学、意识科学已经到了实用阶段?應用这些科学我们是在帮助儿童还是在帮助自己?是否觉醒的意识已经在人们身上普遍开始事实上,这个时代好像已经可以如此

14. 不哃角度的洞见

第一节:成长阶段的发现。

第二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逻辑)

第三节: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第㈣节:鲁道夫史代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第五节: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社会人格)

1. 不能接受延迟满足。但时間和空间作为自然法则是存在的

2. 不能接受不完美。但自然法则是万物都不完美

3. 拥有“控制”(事情和关系)的心理倾向(拥有力量和权利)(权力斗争是我们人类想摆脱恐惧、危机意识、不安全感和渴望爱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控制的心理)

1. 追求生命的成长(成长是生命預定的密码,是终极目的唤醒-发展-成长)

2. 好奇(兴趣:兴趣是成长的内驱力)

3. 孤独(交往的意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政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