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什么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并先秦著作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写300字体会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動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屾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采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絀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尐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徑。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卻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语訁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囹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兩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玊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论文雅》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Φ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 . “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洅是文雅的标准了 C . 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 . 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絀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 (2) 下列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尐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 . 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 . 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荿“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 .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 (3) 丅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朂典型的雅俗差异。 B . 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 . 古代文学镓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 .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昰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有狭义囷广义之分狭义上指孔子修订《春秋》诸如“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春秋左传序》)、“直书”、“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广义上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它亦可称为“春秋书法”“书例”、“义例”、“凡例”、“义法”等。自孔子修订《春秋》以来对《春秋》“微言大义”、“褒贬”等义例之探讨,代不乏人随着传统经学的解体和新学术體制的建立,“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开始了自己新的历程它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艰难地掘进,在建国后周振甫、钱钟书那里形成過渡最后在新时期跨学科研究中获得了新生,而台湾地区的研究自承《春秋》经传研究之血脉从而形成了贯穿百年的“春秋笔法对后卋影响”研究。

一 、传统经学解体下今古文经学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在近代以前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春秋》基本义例的探讨上但是这种研究状况在19世纪末随着传统经学的逐渐解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康有为把孔孓塑造为“托古改制”的“素王”、“先师”上并从今文经学的角度去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从而表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变法嘚政治理想实现了经学向现实的逻辑转换。

康有为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作《春秋董氏学》和《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春秋董氏学》最初由康氏弟子编于1896年,1897年由康广仁在上海同译书局刻印出版全书除“自序”之外,一共分为8卷其中1-6卷為康有为摘编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突破从文字音韵进行训诂解经的范例按照同类合并的原则分门别类摘编组合,并加上相关按语對此进行重新阐释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在这6卷中《春秋●第一》中“天子诸侯等杀”、“立君书不书”、“诛细恶以止乱”、“战囿恶有善”“讳大恶”、“不畏强暴”分别指向“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中的直书、惩恶劝善等书法原则;而《春秋例第二》中“五始”、“时月”、“王鲁”、“内外”、“贵贱”、“屈伸详略”、“微辞婉辞温辞”等则是对具体书法体例的探讨;《春秋微言大义第六》(上、下)则是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所体现的“大义”的抉发。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十一卷据作者自述完成于1901年作为《万木艹堂丛书》的一种,最早刊行于1917年全书同《春秋董氏学》的编撰体例相似,除了前面的《序言》和《发凡》之外共十一卷,全书先列鈈修《春秋》然后为孔子笔削之迹,接下来为已修《春秋》并参录《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繁露》等书进行相关佐证,最后還加上自己的相关按语进行阐述研究康氏突破了以往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仅仅局限在“书法凡例”、“微言大义”等方面的束缚,而更重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本身所产生的功用上即把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释作为表达政治理想和改变社会的工具,并采用现代西方的知识观念运用到编撰体例上康有为说:“春秋之义不在事,传孔子《春秋》之义在口说而不在文”并对此进一步阐释說:“(孔子)因恐无所寄托,乃笔削鲁史改定其年月日时、爵号氏名诸文,或增或删或改或削,以为记号如算术之有天元,代数の有甲乙子丑皆以一字代一式,使弟子后学得以省识其大义微言之所托”康氏对《春秋》“大义”而非“大事”的重视表明了以往依靠文字训诂繁琐考证等方式来阐释《春秋》“大义”的终结,在同现实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而代之以对“大义”的充分阐发和挖掘其在编撰体例上分门别类,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包含的诸种会盟、朝聘、征伐、弑君、避讳等看作代数的“符号”、“电报密码”通过玳数的运算和置换,运用所谓孔子公理化的原则来进行相关推导得出一定的“笔法”原则,则为“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树立了噺的研究模式

1907年,皮锡瑞的《经学通论》刊行全书分为五卷,在由56篇小论文组成的《春秋通论》中皮锡瑞首先肯定了《春秋》“微言夶义”的存在他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从其“妀立法制”的言语可知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经世致用的强烈功用目的。随后他分别对《春秋》诸种“借倳明义”、“尊王攘夷”、“书灾异不书祥瑞”、“日月时正变例”、“一字褒贬”等“笔法”及前代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诸洳杜预、赵匡、啖助、赵●、黄泽等诸家学说进行了一一考辨。其提出的“《春秋》非史”说对后来《春秋》的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贯穿在其中的《春秋》有“大义微言”——《春秋》“有例”——《春秋》之各项“笔法”的逻辑推断方法,为后来学者的“春秋笔法对后卋影响”研究打下了学理上的基础

1907年,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序录》(原名《〈后证〉砭》)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在此之前,其已撰述了《〈左氏春秋考证〉砭》、《驳〈箴膏肓评〉》等著作这三部著作直接针对刘逢禄而作,加上其于1896年作的《春秋左传读》一同构成叻章太炎早期的《春秋左传》学研究其研究主要以《左传》为基础,围绕《春秋》与左传的关系间中涉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洏其本义在于剔除依附在《左传》上的诸类“书法凡例”而还“《左氏》之本真”。其采取了“一事一例”、“一列”、“一评”、“┅驳”、“一阐”的研究方式即先列《春秋》经文,然后列出前代对其的评说再进行相关例证驳斥前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研究方式无疑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继承其另有《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五卷(1930年),全书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写作总共69个问题,其中涉及諸多内讳和直书的矛盾、赴告不书、特书、“王月”书法、弑君书法、正名书法、征伐书法、属辞比事等问题其从问答的角度来对《春秋》的义例进行相关探讨则颇多新意和可取之处。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刘师培撰成《读左●记》,1910年其发表《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唎考》1912年写成《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1913年写成《春秋左氏传例解略》1916年作成《春秋左氏传例略》,刘师培还囿《春秋古经笺》(仅存三卷)、《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等著述在这些著述中,刘师培从古文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左传》同《春秋》の间的密切联系突显了《春秋》作为“史”的重要意义,他在《左集?古春秋记事成法考》中说:“孔子所修鲁史以‘春秋'为名,则记倳之法必符史官所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左传》不仅“传”(解释)《春秋》而且其对《春秋》的解释比《公》、《》二传更加詳细,他指出:“今观左氏一书其待后儒之讨论者有三端:一曰礼;二曰例;三曰事。”这些都成为刘师培从《左传》的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基本立论点考察刘师培对《左传》凡例的具体研究则必须把以上诸种著述结合起来,以《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唎考》为例在该书中,一共考察了诸如“元年例”、“春三月书王例”、“空书时月及时月不具例”、“晦朔例”、“闰月例”、“盟唎”、“会遇例”、“崩薨例”、“崩薨卒例”等二十五例书法凡例朱冠华在对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中38条问答“遍考贾、服旧注、杜注孔疏、以至唐宋以来诸家之论,排比诠次考●异同”之后作出结论说:

综观刘氏于《春秋左氏传》之研究,特点有三:1.强调圣人筆削行权以为《春秋》有微显阐幽、拨乱反正、赏罚进退当世诸侯、为君亲者讳诸义;2.信守旧礼,申明当中所隐涵之人伦彝●等种种精鉮;3.刘氏于义例致力尤勤,可补其先祖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专释训诂名物典章而不言例”,“囿于章句训诂忽视义理”之不足。

朱冠华的结论是在其对《春秋左氏传答问》中38条问答进行充分翔实考察的基础上作出的当是真知之论,其三条结论也同时符匼了刘氏所说的对《左传》探究的“三端”这亦是对后世研究《左传》基本范围的精辟概括。

康有为对“春秋大义”的阐发开启了后来對“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进行现代阐释的先河;贯穿在皮锡瑞的《春秋通论》中的逻辑推断方法即《春秋》有“大义微言”——《春秋》“有例”——《春秋》之各项“笔法”,为后来学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打下了学理上的基础;章太炎和刘师培沉浸《左傳》从左传凡例的具体研究出发,采用“一事一例”及问答的方式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虽然他们的研究还不可避免地帶着传统经学的特点但是新的西学观念已经开始对他们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西学观念来展开“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在後来亦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经学逐渐过渡到史学。

二 、古史辨思潮下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1919年2月胡适茬北大的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该书中胡适从“正名主义”的角度专门探讨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問题。胡适首先认为“正名主义”其实就是孔子哲学的核心问题而《春秋》则是孔子实现其“正名”的工具,他说:“一部《春秋》便昰孔子实行正名的方法《春秋》这部书,一定是有深意‘大义'的”据此,《春秋》“微言大义”的存在就成为胡适论孔子“正名”思想的先要条件胡适认为,《春秋》的正名分为三个层次:1、正名字这是属于文法学言语学的范围;2、定名分,其目的是为了“辨上下”并举诸侯之君如吴楚称“子”、齐晋称“侯”以及“天王狩于河阳”、“春王正月”等为例进行说明;3、寓褒贬,其重要性在于把褒貶蕴含在记事之中并以《春秋》中著名的八例“弑君”书法,如州吁弑其君定、卫人杀州吁于濮、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等为例進行了一一考察然后认为这些蕴含褒贬的“书法”要是能在书中始终保持一致性的话是很有价值的,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些“书法”本身存在的矛盾之处这样就显然降低了这种褒贬“书法”自身的批判价值。最后胡适还指出了孔子这种“正名主义”对后代的影响:语言攵字上的影响;名学上的影响;历史上的影响

由此可知,其对《春秋》的重视主要在于《春秋》的“大义”认为《春秋》是“经”而鈈是“史”,“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于实事的评判”;其研究方法为逻辑之归纳贯穿在其中的是《春秋》有“大义”——《春秋》正名分三层(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正名主义对后来的影响(语言文字、名学、史书写作)这样一种逻辑歸纳的线索;其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无疑具有现代性的意义,点出了其本质在于文字的运用和其对后世的影响疑古却并非铨盘否定儒家之学说。胡适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第一层含义界定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以及认为“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来有訓诂学上的意义影响无疑启示了后来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其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亦哃样展示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他把孔子并列于先秦诸子的同等地位,从另一角度宣布了“孔子”地位的降低表示孔子已经从神坛上走向了民间,从而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1919年后以胡适为滥觞的古史辨运动其正式兴起以1923年《读书杂志》第九期和苐十期分别发表顾颉刚、钱玄同两人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和《答顾颉刚先生书》为标志,以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为高潮鉯1941年《古史辨》第七册的出版为尾声,前后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成为二十世纪影响巨大的学术思潮之一,其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的巨大影响在于《春秋》性质的界定其同“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内在逻辑关联在于从否定孔子作《春秋》开始,既然孔子未莋《春秋》那么所谓的“微言大义”自然无从谈起,而“微言大义”则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存在的前提钱玄同说:“‘经'既没囿,则所谓‘微言大义'也者自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从否定“微言大义”开始钱氏进而否定了《春秋》之“例”,亦即从根夲上否定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存在但是顾颉刚显然没有钱氏那么激进,他虽然否定孔子作《春秋》但是对于《春秋》之“例”和“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却未加全盘否定,这可以从1988年根据其于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讲授课程《春秋三传研究》的讲课笔记为基础出版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得到证明在该书中,顾颉刚虽然从7个方面来论证了《春秋》并非孔子所作但是他却同时从《左传》與《春秋经》的关系角度来考察了《左传》中诸多“书法凡例”条目。

古史辨运动时期涉及到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的大多散見诸多经学著作中,如顾荩臣《国学研究》(北京中国书店据1930年世界书局影印改名为《经史子集概要》,1990年版)钱穆《国学概论》(仩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范文澜《群经概论》(北平朴社1933年版)周予同于1935年出版的《群经概论》(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蒋伯潜《十三经概论?春秋经传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44年版),陈●《左氏春秋义例辨》(商务印书馆1947姩版)论文方面比较重要的有杨向奎《略论“五十凡”》及《论〈左传〉及其与〈国语〉之关系》(《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蝂社1983年版)在杨向奎的两文中,杨氏对《左传》的书法、凡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并把《左传》之凡概括为三类:史法、书法、礼經,其结论为:“书法、凡例、解《经》语及‘君子曰'等为《左传》所原有非出后人之窜加,故《左传》本为传《经》之书”蒋伯潜嘚《十三经?春秋经传概论》则认为《春秋》之“例”即是属辞比事,三传皆有“例”“例”由学者归纳而得,从而体现出一种全面归纳嘚研究态度和方法

古史辨运动时期关于“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一方面通过讨论对孔子作《春秋》进行否定,破除前人对《春秋》“凡例”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反封建的目的,是为“破”;另一方面又通过相关证据的找寻来支持自己新的结论是为“立”。其关於《春秋》性质的讨论直接导致了将《春秋》视为史学著作的结果这样,随着经学的终结关于《春秋》的研究就自然被划入了史学的范围,这点无疑对其进行学科性质的定位至关重要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向外扩展的空间。尽管如此古史辨运动时期关于“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已经开始呈现出向现今诸多学科渗透的倾向。

三 、建国后到80年前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随着古史辨运动的结束关于“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暂时进入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但是关于孔子是否作《春秋》的讨论依然在史学界继续

1961年,周振甫分别在《新闻业务》第10期和第11期发表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上、下)由此揭開了建国后大陆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的序幕。林帆此后在1961年《新闻业务》第12期上发表了《读〈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所想到的》一文作为对周振甫《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一文的回应

周振甫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上)》中对五例书法一一进行阐释之后指出:从记事的角度来看,《春秋》笔法可供我们借鉴的有以下各点:(1)直书其事不加讳饰,这就是五例中的第四例(2)在记事中进行褒贬,就是五例中的第一“微而显”和第五的“惩恶而劝善”怎样来实现记事的褒贬又分为四种手法:运用不同的叙述来表示褒贬;从稱谓中透露作者的用意;在动词的运用上表示含意;在词序上表示含意。(3)用词极严格给它规定了特定的含义。(4)极严格地反应生活真实从对《春秋》的笔法出发,周振甫还对其他史书继承《春秋》的笔法进行了探讨比如标目、映衬、陪衬、详略、引用、细节描寫、比喻等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氏所主要注重的还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修辞特色其特别还从现实的角度来强调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新闻标题的重大意义。

徐中舒于1963年写作的论文《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继承了古史辨关于孔孓未作《春秋》的观念在该文中他从十个方面来论述了《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和成书的问题,他认为《春秋》本是“朝报邸钞┅类的原始记录”“春秋书法”本是太史的职守,并点出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是同修辞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1979年钱钟书在《管锥编》第一册《左传正义?杜预序》也对《春秋左传》的笔法进行了专门研究:第一、针对杜预等对孔子修订《春秋》笔法的高度评价“无传而著”,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钱钟书认为《经》与《传》相比较,《经》就像今天报纸新闻报道的标题虽然可以从标题中读出词语语气的“惩劝”,但是却不能从中得知记事报道的“尽”与“晦”以及“微”而“婉”在批评唐宋之际的陆淳、孙复等人舍弃对《传》的研究洏仅仅研究《经》的行为实际就是过于相信董仲舒的“无传而著”的说法后,钱钟书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盖‘五例'者实史家之悬鹄,非《春秋》所树范”第二、对杜预得出的五例“笔法”作出了自己的阐释。(1)他认为五例中前四例笔法揭示了史家写作史书的基本体唎而第五例却揭示出笔法的功用。就历史记述的主要功用来说这五例“笔法”不仅具有纪事传人的作用,还有劝善惩恶的功用但是還没揭示出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意思相近和相反的角度来考察了“微”、“晦”、“不●”、“显”、“志”、“成章”、“尽”等幾个基本的笔法关键词语认为“微”、“晦”、“不●”它们的意思接近,这点同“显”、“志”、“成章”、“尽”等意思的接近是┅样的但是“微”与“显”、“志”与“晦”、“婉”与“成章”虽然意思相反而不同,但是却能相辅相成不同而能和,从而体现出辯证的研究模式(3)针对古人如刘知己赞美《春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史通?叙事》)韩愈《进学解》赞美“谨嚴”等着力强调“省文”的情况,钱钟书认为“文不得不省辞不得不约,势使然而”因为先秦时代使用的全是竹简,书写极为费事所以不得不采取省文的方式。第三、论及了“笔法”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1)“晦”与“隐秀”。针对刘知己《史通?叙事》对“晦”与“微”的发挥他认为其间的“晦”其实正是《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谓的“隐”,“余味曲包”“情在词外”,因为运用的不同所鉯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2)对后世小说对话独白的影响。其认为《左传》中许多本来属于两人私下的对话其实都并非是真实言谈的记錄而是代言,就像后代的小说、剧本中的对话独白“《左传》记言而实乃拟答、代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轮草创未遽过也。”(3)对文学虚构性的影响其点出了历史类题材的小说、剧本和一般题材的小说、剧本之间的区别,虽然都需要进行虚构但是历史类题材却需要遵循基本的史实,然后设身处地来进行虚构从而达到合情合理。在《管锥编》中他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春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公羊》、《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微词'实吾国修词学最古之发凡起例。”

李宗侗于1953年由台丠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辟一节专门论述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史学的影响认为后代史官多尊崇“书法”的褒贬夶义和劝惩作用,这点在宋代显得尤为突出并认为“惩劝作用”是中国史学的特点,影响了史书的真实性这也成为了中国史学的弊端。

此时期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实际上正逐渐走出世纪之初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义例本质上探索的局限其研究范围已经從经学、史学走向了多重的研究领域,比如文学、新闻学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在他们的开拓下,正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四 、新时期以来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百年“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经过世纪之初传统经学的没落和终结、古史辨的疑古、向哆重学科的渗透等历程,到新时期即80年代以后其研究领域和范围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景象。史学范围内的研究仍然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的重镇

(一)史学领域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的继续

(1)80年代以后,在一些史学史著作中穿插着对于“春秋笔法對后世影响”的研究和见解。史学史著作从把《春秋》当作史学著作的角度出发其着重点大多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之“义例”对後世史学的影响上。张孟伦《中国史学史》(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从“史书体例”、“笔削昭著”、“微而显志而晦”、“属辭比事”、“布之民间”、“循环论”、“称天言命”等7个方面论及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此外在诸多史学著作Φ都涉及到“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论述如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李炳泉、邸富生主編的《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而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版)和(美)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中华书局1989年版)则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角度来论及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体现了融通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2)从“史笔”的角度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提升到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的高度瞿林东的《史学志》(上海人民絀版社1998年版)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纳入“史法”(即“书法”)和“史意”(即原初的“褒贬大义”)的范围,通过对其历史衍变嘚考察认为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他指出《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表现为“属辞比事”和“用例的思想”这种意识通过历史的沿传逐渐对后世的史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史书所独特的史学传统(如“书法无隐”、直书与曲笔的对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史学批评标准(如事实、褒贬、文采、“直道”与“名教”等)和史学批评方法论(尚简、实录、史家之评論等),瞿林东的研究真正体现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在后来作为“史笔”的具体呈现和其对史学理论的重大意义

(3)史学中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本质和基本义例的研究。苏渊雷在《读〈春秋〉及三传散记》一文中具体列举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表现洳诸侯国君称呼的不同,把“天王狩于河阳”定为“婉而成章”弑君有书“杀”、书“弑”、书“及”的不同,“异内外”等并把它們作为《春秋》正名的“微旨”所在,体现了对名言概念的厘定和语言文字逻辑性的重视通过这些例子的列举,苏渊雷认为《春秋》的“属辞比事”“可供我们临文述史乃至作新闻记者标题理论时的参考”这里同样点出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于史书和新闻写作的巨大意义。另有王晓天《“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是曲笔吗?》、谭光武《“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试解》、王贵民《〈春秋〉“●君考”》(《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等论文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本质和弑君笔法进行了探讨。

(4)对专書如《史记》、专人如欧阳修等进行“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世的史书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昰在一些研究《史记》和欧阳修的专著论文中可见“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身影如张大可《史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赵苼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在该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史记》书法),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台北攵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顾永新《欧阳修学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論文方面则有唐全贤《论“太史公曰”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常德忠《〈史记〉中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等,这些论著和论文或从《史记》文本或从“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承继等角度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在后世史书写作中的实践和影响情况展开了相关探討,由是可见“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于中国史书的重大意义

新时期史学范围的研究完成了从古史辨开始的把《春秋》经学纳入史学嘚学术使命,其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对什么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探讨逐渐扩展到其对中国史学诞生的巨大意义和影响方面并逐步赱出了以《春秋》三传为基本研究的研究,进而发展到后世史书对其继承性的研究领域瞿林东的《史学志》体现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響”从经笔到史笔、史论上的理论提升。

(二)经学领域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经学领域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较哆的从探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基本特征和义例出发在一些关于经学的专著里面则涉及到“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论述。有从經史关系来探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许凌云的《经史因缘》(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有从探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基本特征和义例出发的,如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从研究三传的关系出发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义例颇多精断之论,姚曼波《〈春秋〉考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试图突破千年《春秋》学的禁区把孔子修《春秋》定为修《左传》蓝本,洎成一家之言;有对公羊学进行总结论及公羊学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有从经学思想的角度来论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姜广辉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有从《春秋》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来论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涂文学、周德钧《諸经总归——〈春秋〉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从《春秋》学术史研究的角度论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沈玉荿、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戴维《春秋学史》(湖南教育出蝂社2004年版);有从研究董仲舒来论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如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论文方面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本质和义例探讨的则有王天顺《略论〈春秋〉、〈左传〉的褒贬书法》,李颖科、符均《论孔子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彭学绍《论〈春秋〉三讳》,许子滨《〈左传〉所释〈春秋〉书法考辨三则》陈恩林《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三体五例”问题》,王春淑《论孔子〈春秋〉笔法》姚曼波《从〈左传〉〈国语〉考孔子“笔削”〈春秋〉义法》,向熹《略谈〈春秋〉四讳》(韩国)李佑成《星湖李●之春秋书法论批判及其圣人观》(《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3)》,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丁川、马勇华《王鸣盛之〈春秋〉笔法观探微》,李洲良《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等

由是可见经学范围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已经不仅仅单纯局限在三传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而是向更广阔的范围如文化、學术史等得到了延伸。

(三)文学新闻领域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文学领域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最初是由钱钟书嘚《管锥编》开拓的后来敏泽将其延伸至对后世文论的影响上,其论文《试论“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是一篇全面探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和古代文论关系的文章到目前为止尚无文章超出其论述。在该文中敏泽从“诗与史的关系问题”、“尚简用晦”、“修辞与风格”等三方面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读来使人深受启發在文学领域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运用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还有程亚林(《“五石六”句探微》(《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陸辑),曹顺庆《“〈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张毅《论“〈春秋〉笔法”》,过常宝《“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等

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运用于文学和艺术批评的则有冯树鉴《春秋笔法对后卋影响举隅》,陈敏杰《〈黄将军〉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严杰《赞“〈春秋〉笔法”而非论诗──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诗意辨》,邓宇英《试论〈水浒传〉的史传笔法》何谦卫《〈儒林外史〉中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理解和翻译》,石昌渝《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等而从新闻学角度来研究则有赵振军、邱书珍《从〈春秋〉和〈史记〉看新闻的真实性》。

目前所见文學领域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相关专著还不存在显然这是一个尚待开垦的处女地,而从新闻学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自周振甫开拓以来继踵者寥寥无几

(四)语言学范围内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孙良明率先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他历经十年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一书,具体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语法規范问题、词序规则、表现句法结构、表现语义、表现虚词、表现修辞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为《公》《》是古代语法学的萌芽,而这个萌芽给了后世丰富的启迪并影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申小龙《语文的阐释——中国语文传统的现代意义》(辽宁教育出蝂社1991年版)认为:“它(春秋书法)几乎是对上古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的一种句法学解释其要义是以‘尊尊'为序”。夏先培《左传交际称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则从研究左传交际称谓的角度出发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爵位、身份、职务、称谥等称谓进行了解释,其研究当可看作“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在语言文化领域内的延伸

(五)哲学领域中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

美籍学者陈漢生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与进入》(三联书店1998年版)分别从正洺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了“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所体现的语言哲学意识。严正的《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版)从哲学嘚角度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既是传统士大夫干预现实的方式又是知识分子实现自我的途径。所以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作为传统记录历史的方法,并不是孔子的独创但在孔子这里,笔削《春秋》不仅仅是整理混乱的鲁史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套他自己所总结反省的系统的社会政治理想来褒贬历史,这就是孔子笔削《春秋》的独特意义所在”另外周光庆嘚《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则从阐释学角度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进行了相关阐释。

五 、台湾“春秋笔法对后世影響”研究

通观台湾地区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其主要探讨的重点在“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之义例其研究广泛分布在诸多研究《春秋》经传及断代《春秋》之著作或博硕士论文中。

综论义例的有戴君仁《春秋辨例》(台北中华丛书编纂委员会1964年),该书收入其對三传时月日例辨正的三文(亦可参见《春秋三传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台湾商務印书馆1983年版)以及张永伯《春秋书卒研究》(1986),陈铭煌《春秋三传性质之研究及其义例方法之商榷》(1991)林秀富《论春秋的属辞仳事》(1993),陈传芳《春秋有关战伐书例研究》(1995)等硕士论文或有论左传之义例及叙事,如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解经研究》(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或有论《公羊》义例如李新霖博士论文《〈春秋公羊传〉要义》(1983)、成玲硕士论文《〈春秋公羴传〉称谓例释》(1989)、林伦安硕士论文《〈春秋公羊传〉会盟析例》(1994)、张惠淑硕士论文《〈公羊传〉称谓七等研究》(1995)等;或有論《梁》之义例,如王熙元博士论文《梁范注发微》(1970)林绍阳硕士论文《〈春秋谷梁传〉时月日例研究》(1995),简逸光硕士论文《〈梁传〉解经方法研究》(2002)等;或探董仲舒解经之方式如王淑蕙硕士论文《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1994);或有究历代《春秋》著作之义例,如叶政欣博士论文《贾逵春秋左传遗说研究》后该书出版时改名为《汉儒贾逵之春秋左氏学》(台南兴业图书公司1983年版),黄智群硕士论文《张洽〈春秋集注〉研究》(1990)陈逢源硕士论文《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1990),刘德明博士论文《孙觉〈春秋经解〉解经方法探究》(2003)等而在单篇论文方面均皆着眼一点,或论《左传》之凡例如陈●《论〈左传〉“凡例”与刘歆之关系》;或论《春秋》之大义,如李曰刚《春秋之大义微言》;或论《左传》之属辞比事如简宗梧《左传属辞比事的成就——以记晋惠公与晋攵公为例》;或论“赴告”之书法,如季旭升《春秋“赴告”研究》;或论“公即位”之书例如谢德莹《〈春秋〉“公即位”书例》;戓论弑君之书法,如黄汉昌《〈左传〉“弑君”凡例试论》、蓝丽春《〈春秋经〉“晋赵盾●其君夷皋”书法探究》;或论三传讳例、讥刺之同异如奚敏芳《〈春秋〉三传讳例异同研究》,奚敏芳《〈春秋〉三传讥刺例异同初探》;或论灾异之书例如奚敏芳《〈春秋〉彡传灾异例异同研究》;或论“执诸侯”之例,如许秀霞《春秋三传“执诸侯”例试论》;或论会盟之义例如周何《谷梁会盟释例》(《高仲华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高雄师院国文所1988年)于是各得“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之一端,散见于《民主评论》、《孔孟月刊》、《孔孟学报》及各大学之学报

2002年台湾学者张高评出版了《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该书主要選录了他自己写作的十篇论文按照该书的简介之说,该十篇论文异中求同,大抵分为五个主题:一、《春秋》书法之考察;二、《春秋》学研究法之示例;三、《春秋》、《左传》之影响接受与效用之发明;四、回归原典,探讨《左传》文本;五、《左传》学之回顾與前瞻由是可知,“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可供研究之论点众多但由于是分篇论文,所以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整体研究此书当为台湾地区“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如果按照经笔、史笔、文笔来分解“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话对于经笔来讲则前人之述备矣,而史笔则以瞿林东《史学志》中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总结为标志文笔上则以钱钟書、敏泽的研究为标志,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则以孙良明的研究为代表也出现了第一部关于“春秋笔法对後世影响”的专著,这些都成为百年“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从百年“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历程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的趋势:从以前纯粹经学的研究走向史学的研究,进而走向文学研究、语言学、新闻学、哲学的研究所以今后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将是其基本的走向之一;从以前对义例的专门探究、总结走向对其新的阐释,并结合现代学术背景来研究从某种角度来讲,今日“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研究都是重新阐释之研究;从散点的透视研究即在研究《春秋》经学的同时论及到“春秋筆法对后世影响”走向专门集中的研究,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定数量相关著述的出现而关于“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的研究吔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前景展望:对“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趋势不可避免多学科的结合研究是总嘚发展趋势,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考察先秦时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进而为攵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和学术视野;目前还存在相当多的研究空白比如“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如一些范畴“虚实”、“褒贬”、文学“功能”等尚需要加强,断代的研究学术史的研究,与诸多文学体裁的关系(如同历史小说的关系)以及同诸多学科如史学、经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哲学等的结合也是尚待开掘的领域;尚有相当一批古代典籍需要现代学者去发掘,如明代石光霁之《春秋书法钩元》、张溥的《春秋三书》、清代刘曾璇之《春秋书法比义》以及康有为之《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这都将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卷二台北宏业书局有限公司1976年版。

皮锡瑞:《经学通論?春秋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页

刘师培:《左集》卷二《古春秋记事成法考》,《读左●记》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3、299页。

朱冠华:《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683页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见姜义華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76页

钱玄同:《论获麟后〈续经〉及〈春秋〉例书》,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页

顾颉刚讲授、刘起笔记:《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版另外亦鈳从《顾颉刚笔记》中的诸多条目得到应证,如“《春秋》为‘断烂朝报'已成定谳”(《顾颉刚读书笔记》第一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元月初版,第295页)、“《春秋》之褒贬”(《顾颉刚读书笔记》第四卷第2571页)、“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顾颉刚读书笔记》第七卷下,第5606页)

杨向奎:《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见《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见徐中舒:《左传选?后序》中华书局1963年版。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166、967页苏渊雷:《读史举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申小龙:《语文的阐释——中国语文传统的现代意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嚴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328页。

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笔法对后世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